基层法庭案件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19-05-15 15:0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法庭案件减少的原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法庭案件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第一篇:基层法庭案件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近日,XX县法院对该院基层法庭近年来收结案情况进行了认真统计,发现法庭受案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01年受案350件,2002年受案200件,2003年受案仅100件。经分析,法庭案件减少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乡村农民外出流动打工的日益增多。造成法庭受案后,原、被告方难找,既增加了法庭审理和执行案件的难度,又减少了法庭的案源。

二是公告送达法律文书的程序特殊。法律规定公告送达所需周期长达二个半月,所需费用高达400元以上。上述原因令很多当事人望而生畏,不敢贸然起诉。

三是生效法律文书不能及时执行。如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人的财产难找、被执行人的财产难以处理变现等客观原因和基层法庭干警对执行存在畏难和厌烦心理,执行方法和措施不到位,甚至有办金钱案、人情案、关系案等主观因素制约。

四是法庭办公条件差,经费不足,造成法庭在办案中超标准收费,使当事人对法庭失去信心,案源也越来越少。

五是进法院的门槛高,干警待遇低。进法院难,任法官更难。使法官处于青黄不接的地步。法官的政治经济待遇低,一些法官不安心工作,影响了法院审判和审判队伍的扩大。

六是地方干预多。法院的人事、工资及办案经费由地方财政支配,法院的审判工作在一定程度受地方限制,司法独立受到了干扰,司法公正受到影响,法庭尊严和法院形象遭到了损害。

针对以上情况,该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流动人口、企业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登记管理。由公安机关建立流动人口情况登记网站。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办公地点和营业场所定期排查,登记上网,便于网上查找当事人的情况。

二、缩短公告期限,降低公告收费标准。可将公告期缩短至三十日,并降低公告的收费标准。允许将公告送达给当事人的近亲属,或寄给当事人打工所在地的县、区等基层人民法庭,由该地人民法院张贴公告即视为送达。

三、人民银行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在人民银行与各金融机构间建立互联网,建立一个由人民银行掌握的公、私存款帐户网站,以便执法机关在办案中查询。

四、充实法庭队伍,推进法庭标准建设。法庭最少要配备4名工作人员,其中有庭长一名,要有一个能适用普通程序的合议庭,到法庭工作的庭长和主要办案人员必须有3年以上的办案经验。

五、树立现代司法理念,加强对法庭的规范化管理,从规范工作制度、规范案件管辖、规范收费方面入手。同时加大对法庭的经费投入,优化法庭政策环境,以推进法庭的现代化建设。

第二篇:银行案件产生原因及防范对策

银行案件产生原因及防范对策

近几年国内的一些商业银行爆发了一些比较大的案件,这些案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风险大都集中在操作环节也就是基层网点上。案件的曝光反映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尤其对基层网点的控制还比较薄弱。如何有效控制风险,是银行值得认真思考的迫切问题。本人试就我国商业银行发生案件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治理路径作一粗浅探讨。

一、银行案件产生的原因

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但“善与恶”是相对的,在正常情况下,道德、法律、理智等多种因素,约束着私欲的膨胀,人心向善,人们就会遵循着正常的轨道按规定行事。但随着条件的变化,环境的差异,思想的波动,一旦约束变得松驰,善与恶的力量此消彼长,人们“恶”的劣根性就会显露。分析近几年银行案件发生的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思想教育放松,“享乐主义”抬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体制在转轨,市场经济在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变化,心理上的天平在逐渐地被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得失去重心,“向前看”变成了“向钱看”。在具体工作中,抓效益的多了,抓思想的少了,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口头,流于形式,跟不上时代脉搏,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干部职工中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少了,盯住效益和年终分红的多了,受利益的影响越来越大,干部职工见面谈论的话题多数是问收入,对其他的事漠不关心,淡化了政治观念和法制观念,滋生了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了,追求“大款”逐渐成为新的潮流,利益驱动代替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任何追求都是基于现实的基础上的,如果超过现实这个基础,那么你的追求不是落空,就是会引发出脱离现实、违背法纪法规的行为,直至发生经济案件。

2.制度观念淡薄,禁不住糖衣炮弹“利诱”。从外部环境来讲,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重要,愈成为不法分子作案的主要目标,而银行工作人员往往成为不法分子的主要攻击对象和拉拢腐蚀对象,纵观近几年全国查处的几起案件,所涉及的作案人员大部分是金融机构的负责人或信贷、会计、出纳、联行等重要岗位的人员,正是因为他们手中掌有部分权力,才被不法分子盯住。如果这时我们的干部职工能坚持原则,顶住干预和拉拢,站稳立场,就不会引发违纪违规的事件。相反,如果我们禁不住某些不法分子的拉拢腐蚀,禁不住糖衣炮弹的袭击,就会放弃和丧失原则,变成金钱和利益的俘虏。

3.内部管理失控,对员工关心不够。从内部环境来讲,金融系统在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一是有的单位领导对案件防范工作重视不够,重业务、轻管理,忽视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政策纪律教育。二是规章制度不落实,有章不循,违章操作,越权行事现象时有发生,给案件防范工作留下了隐患。三是各岗位人员之间碍于情面,使相互制约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二、防范案件发生的对策

(一)银行案件防范的核心问题是:关键岗位用好人

国有银行改革以及股份制银行的创新发展,核心问题在于人力资源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就是要用好人、管好人,人的问题是银行案件高发的重要原

因之一,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国有银行股改的关键环节。在我国商业银行惯有的操作体制与运行机制下,国有银行内部原有的“人情机制”至今依然没有被打破,不仅如此,“人情机制”甚至成为银行实现改革目标、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障碍。

用“苹果效应”来比喻国有银行的人际关系问题很贴切。当一箱苹果中有了一个坏苹果时,若不把它找出来扔掉,最后整箱苹果都会坏掉。银行的用人问题也是如此,个人的态度往往决定和影响着整个团队,如果不能用强正向选择机制确保效率和结果的一致,即扔掉坏苹果,这家机构就不可能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人的问题在国有商业银行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使得国有商业银行难以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制度要求进行人力资源的调配和管理,更难以引入淘汰机制。即使发现了某个人有问题,碍于某种原因、关系、情面,也很难及时对其提出纠正意见,有问题的人甚至有时还能得到提拔任用。只要不出现大的、恶性案件,人的问题就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问题的责任人就得不到处罚,这种现象十分值得我们反思。“坏苹果”的效应在于,不扔掉它,“好苹果”也会以“坏苹果”为榜样,最后变为“坏苹果”,反映到银行的现实是操作风险与道德风险突出、银行案件频发。

这几年的商业银行改革,对银行管理层的业绩要求多了,但对管理人员的道德教育、合规经营的要求少了。有的银行甚至鼓励基层从业人员用违规的手段办理业务,宣扬不管“白猫黑猫”有业绩就是好描,结果如何呢?有的“猫”不仅不抓“老鼠”,还和“老鼠”勾结在一起“卖粮食”。面对国有银行改革任务的艰巨性,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压力,从国情文化出发,改革弊端,以提高人员效率作为国有银行改革的核心,只有这样改革或许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一是要切实加强员工思想教育,不断构筑思想道德防线。疏堵结合,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员工教育。目前商业银行暴露的操作风险突出表现为道德风险,所以应该加强员工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教育,培育风险和合规文化。制度本身不是文化,但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制度塑造文化,塑造的过程就是执行、控制、评价的过程。思想道德教育是防范案件风险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政治学习,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提高风险防范的能力。对全行员工进行全面排查,实行动态管理,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生活工作上的困难,真正为员工排忧解难。在员工中灌输“害人的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思想,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动员全行员工都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弘扬“爱行如家”的主人翁精神;弘扬埋头苦干的创业精神;弘扬严格的求实精神;弘扬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弘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使全体员工自觉爱岗敬业,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形成一个树正气、刹歪风、压邪气的良好氛围,增强全体员工的防疫本领,自觉抵制精神污染,勇敢地同违章违纪行为做斗争,形成齐抓共管的现象。

二是要“看“好关键人、抓关键岗位。各级领导班子在防范经济案件时,都要抓住关键岗位,关键人员,要建立齐抓共管的格局,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在工作中认真坚持并严格实行案件防范工作责任制,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解决实际工作中重业务轻管理,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单位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执法,带头守纪,廉洁自律,严格管理班子和队伍。防止官僚主义。重大事项必须经集体研究,不能个人说了算。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经常深入实际去指导工作,搞好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问题,防止纸上谈兵和主观臆断的漂浮作风。坚持正确的经营原则和经营政策。既要千方百计加大经营力度,提高经济效益,又要依法经营,坚决禁止超绕规模放款、弄虚作假或搞数字游戏等内部违规违纪行为,端正思想认识。

三是要筑起三道防线。权力失去制约,必然要滋生腐败。因此,加强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在预防经济案件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具体工作中,必须筑起三道防线。一曰日常业务监督防线,由各单位一把手负总责;二曰稽核审计防线,由单位稽核审计部门对业务工作实行定期审计稽核,堵塞漏洞。三曰社会监督防线,在社会上聘请行风监督员,增加工作透明度和公正公开程度,避免“暗箱”操作,防止内部案件的发生。

四是要狠抓制度的落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金融系统内部案件的发生与内部制度执行不严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势在必行。要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建立职工学习档案。要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落实和完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十项规定”,“重大开支申报制度”和“贵重物品登记制度”。要搞好领导干部的“异地交流”工作,以利于破除人情关系和容易诱发不廉洁的因素。四是要落实案件防范责任制,执行风险抵押金制度,使广大干部职工从思想上重视此项工作,确保案件防范工作达到一个新水平。

(二)切实防范操作风险,彻底铲除案件产生的“土壤”

就目前的情况看,为有效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除了正在开展的工作外,我国商业银行还需要加强三个改善。

一是改善对基层网点的考核模式和评价人才标准。过去对基层网点的考核主要以绝对化指标作为标准,单纯的指标考核导致基层网点领导为了完成指标而弄虚作假,甚至也弱化了上级评价选拔人才的标准。为此,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改善目前的指标考核体系,由突出量的考核转变为突出质的考核,要综合考核效益、成本、风险、合规等指标。在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标准上,也有待改善的地方,要强调管理人员的风险和合规意识。建议监管部门在对商业银行高层任职资格进行审核时,也可以适当往这方面引导,促进整个商业银行在评价人才标准上更为全面和审慎。

二是改善业务流程管理。国内商业银行现行的不少业务流程都是很早以前设计的,反映的是当时手工模式下的技术和认识水平。随着电子技术和先进的理念在银行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目前的业务流程管理已经不能适应银行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要求,相应的新的流程未能完善起来,这也是对基层网点控制不到位、容易形成操作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业务流程管理的改善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组织架构流程的改革,压缩管理层级,实现前、中、后台业务分离;其二是业务操作流程的整合,追求的是“零缺陷”管理理念,要特别强调这是一个常态管理过程。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的,都有助于增强对基层网点的控制力。商业银行在改革工作中,目前把工作重点放在组织架构流程的整合上,对业务操作流程的整合所花的精力还比较少。我们国内的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步加强。

三是改善授权管理制度。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授权制度是与银行四级架构、分散管理的模式相对应的,对基层的授权比较庞杂,管理效果也不好。在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得到整合以后,由传统的四级架构改变为三级、二级架构或按产品线整合后,相应的授权结构也必须有所改变。在新的授权体系设计上,注意将纵向和横向授权结合起来,加强纵向授权管理。

第三篇:浅析民间案件执行难原因及对策

浅析民间案件执行难原因及对策

当前,法院的执行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执行案件数每年大幅度上升,标的额越来越大;当事人履行能力差,加之有能力拒不履行义务、肆意对抗执行、暴力抗拒执行等违法犯罪行为屡有发生的情况,从而形成“有财产难执行、没财产执行不能”“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的被动局面,结果使执行案件大量积压。可以说,执行难问题不仅成为法院工作的痼疾,而且也成为了一项严重的社会问题。生效的法律文书有相当一部分得不到执行,不仅妨碍了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而且使司法的权威性受到了动摇,司法的公正性受到了损害和威胁,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难题,从中央到地方,从最高人民法院到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都做了积极的努力,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结合执行工作的实践,仅就民间案件执行难的原因及其对策作一探析。

一、执行难的原因

法律上的执行,是指法律赋予执行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依靠国家强制力,将已经发生效力的法律文书所确定的内容予以落实的执法活动。它的任务和目的是依法强制义务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保障权利人的权利和国家利益得以实现。执行难,是一果多因的现象,就洋浦地区民间案件执行情况而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法制观念。表现为:一不懂法,二是懂法而抗法。应该说,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伐迈得大,在加强立法的同时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普法教育,人们的法制观念有所提高,遵纪守法已成为大多数公民的自觉行为。但是,执行法律知识却很少向公民进行宣传,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执行法律意识淡薄,认为生效的法律文书只不过是白纸黑字,“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笔者不久以前曾执行过一宗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申请人即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因受被申请执行人的儿子即刑事案件被告人的殴打致伤,花去医药费、住院费等共二万多元。法院在以故意伤害罪依法判决其子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同时判令其父母作为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向申请人赔偿各种医疗费用。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被执行人拒不履行,执行人员找他们谈话、做工作,要求其按法律文书履行义务,他们竞理直气壮地说:“人都坐牢了,还赔什么钱?如果要赔钱,还坐什么牢?”。可见其法制观念淡薄到何种程度。而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更有甚者采取逃避的态度拒不履行,还有的被执行人的亲属、朋友、邻居及不明真相的人围攻执行人员;有的被执行单位的干部职工在执行时起哄闹事;有的有义务协助执行的单位拒不协助。所以说,公民薄弱的执行意识,是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主要障碍,是执行难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

(二)当事人存在抵触情绪。一般而言,民事案件当事人既然起诉到法院通过打官司方式来解决纠纷,说明双方矛盾已经发展到一定的对立程度。从中国历史上长期主张“无讼”的观念讲,中国人是最不情愿打官司的,“一场官十年仇”就是这种观念的写照。有些当事人之间因纠纷结下怨恨,大部分通过诉讼后能够逐渐解除,案件审理判决后也能自动履行。但有些案件,需要依法强制执行,说明双方结下的怨恨很深,至少尚未消除。因此,被执行人出于报复心理,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对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采取硬抗的方式拒不履行。最突出的是涉及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当事人双方因琐事而引发矛盾甚至斗殴打架,法院依法判决后,义务人拒绝履行赔偿义务。由于纠纷的原因就是矛盾冲突所致,因此,当事人不可能自动履行义务,甚至很可能对抗法院的执行工作。

(三)达成调解后反悔。在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当事人在案件调解处理中,经审判人员做调解工作达成调解协议,但事后又感到吃了亏;有些当事人在调解协议生效后又自感当初考虑不周,提出新的要求;有的当事人明知理亏,同意调解,但又怠于履行;也有的在签订调解协议时草率等,都可能使义务人一反常态,拒绝执行。如某居委会申请执行符?菖?菖借款纠纷一案,双方经法院主持达成和解协议,即符?菖?菖应偿还居委会借款人民币65000元,2003年8月10日前履行40000元,9月10日前履行完毕。但事后符觉得当初考虑不周,因为借款并不是其一个人的意思,是大家借来买船出海捕捞的,必须由全体船员共同偿还,而不能由他一个人承担。

(四)软磨赖拖不愿意履行。有些当事人认为只要能拖、会磨、善赖,不会有什么坏处。法院现在注重的是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在非不得已的情况下,一般比较慎用强制措施,拖的时间长了,啥事也会不了了之。对法院的判决认可,也答应履行,但总是推来推去不同意履行。如某居委会申请执行李?菖?菖债务纠纷一案,申请人与被执行人在法院主持下达成和解,即所欠债务2200元,每月偿还300元,直到还清为止。达成和解后,被执行人并不积极履行,通知其履行也没有理睬,找到他又表示同意履行但同时又以家庭困难,一时难以履行为由而推拖。

(五)逃避躲藏拒不履行。有些当事人对生效法律文书规定的履行义务尽量躲避,对现有的财产尽量隐匿转移。一听说法院要来执行,就逃避躲藏起来不见面。万一碰上面,也是满口答应立即履行,法院执行人员一走,就什么都没了。如赖? 菖?菖申请执行王?菖?菖债务纠纷一案,执行标的为人民币21330元,立案时间为1999年4月21日,该案在立案时执行人员只见过被执行人一次,从那以后被执行人再没有露面,而且又未发现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此案难以继续执行。

(六)以申诉、投诉为由,阻止法院执行。当事人一旦败诉后,总是千方百计找理由、借口申诉、投诉不予履行,甚至阻止法院执行。目前,这种情况也比较普遍。法院提倡文明执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正因如此,有些案件的被执行人,特别是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生活状况不够良好的自然人和个体经营户等。他们向省政府、人大,法院上访、申诉,或者通过检察机关提起抗诉,以达到延缓、甚至阻扰法院执行的目的。法院为了稳定起见,不得不一缓再缓,有的甚至不敢强制执行,生效的法律文书如同一张白纸,尽管申请人诸多意见,但法院也无可奈何。

(七)当事人以死相威胁,使法院无所适从。现在的当事人不能说他完全不懂法,实际上他一旦涉讼并成为被执行人时,他又千方百计钻法律空子。在执行立法相对滞后的今天,当事人以死相威胁,他知道在当今法制社会,都在强调人权,国家不会让一个公民白白断送生命。因此,法院在依法强制执行时,个别当事人总是以死相威胁,使法院无从下手。

(八)对执行工作认识不足。执行难除了外部原因,法院内部也存在自身问题。对执行工作的认识不足,就是一个主要原因。以往,都普遍认为法院工作主要就是审判,其它工作都是次要的。由此,各级法院基本上形成了“重审判、轻执行”的现象。绝大部分法院对执行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只是片面追求案件审结率,没有将执行工作同审判工作一样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如人员的配备上,有的法院把一些纪律松懈、年老体弱、转业军人、司机等调整到执行队伍里,简单认为执行工作不需要高深的法律知识,只是“粗活”,身体强壮就行。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九)执行立法滞后。我国至今未有糸统的、全面的、完整的执行立法。目前,法院在执行工作中最基本的法律依据就是民事诉讼法第三编中的第二百零七条至二百三十六条,这些法律条文过于原则,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最高人民法院于1992年7月颁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8年6月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及其他一些针对执行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的司法解释,虽然解决了不少问题,但仍不够完善、糸统。特别是在依法治国方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和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释已不能满足执行工作的需要。实践表明,“执行难”的状况与在执行工作中就有些问题的处理无法律依据有很大关系。

二、解决执行难的对策

解决执行难的问题,关系到司法公正的实现;关系到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当前,解决执行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人民法院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从中央到地方都对执行工作引起了足够重视。笔者根据以上分析的原因,就如何解决执行难谈谈自已的看法。

(一)大力宣传法律,提高人们执行意识

在执行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情况: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却不履行;有协助执行义务的单位拒不协助;案外人妨害执行;案外因素干预等等。究其原因虽然很多、很复杂,但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人们的执行法律意识淡薄。当然,不排除有些被执行人装糊涂,想赖帐。对此,应当积极开展执行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提高人们执行意识,这是解决执行难的根本措施和办法。应该说,我国开展各式各样的普法教育不少,但主要是刑法、民法等主要法律,执行方面的法律、司法解释很少涉及,更谈不上普及,即使宣传也很简单。笔者近期接触一宗执行案,执行标的800多万元。案子刚进入执行程序,说情者纷纷上门,电话不断,各方面的批示一份接一份。执行人员几乎难以应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对执行法律宣传活动,各级宣传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要以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为指导,将执行法律列为当前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执行意识。通过广泛深入的执行法律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生效法律文书必须执行的法律意识,减少拒不执行和妨害执行的行为。

(二)坚决查办抗法、阻挠执行工作的违法人员

在实践中,抗法、阻挠执行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情形各式各样。有的公开对抗,以暴力、威胁等方法妨害执行工作;有的暗中通风报信、协助转移、隐匿财产;还有的故意撕毁人民法院执行公告、封条等;有的妨碍人民法院依法搜查,哄闹、冲击执行现场等等。对这些违法现象和相关人员应该坚决处理。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明确规定,对隐藏、转移、变卖被查封、扣押的财产和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一百零四条和第一百零五条又分别明确规定了罚款、拘留的数额和期限、批准和复议的程序。最高人民法《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和《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对此又作了具体的司法解释。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对上述所发生的抗法、阻挠执行工作的违法人员,要严格依法查处,为法院执行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真正树立法律的权威和法院的权威。

(三)转变执行观念,摆正审执关系

法院审判是确认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确认的权利是当事人对权利的拥有,但很多情况下,当事人尚未实际拥有。法院执行是当事人在生效法律文书确认的权利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寻找公力救济的途径。既然是救济,就有可能实现得了,也有可能实现不了。当然,重新定位法院执行工作,这是我们司法目前必须转变的观念。另外,我们还需摆正审执关系,从法院宏观上抓业务工作角度看,执行工作与审判工作同样重要,审执分离虽然是法定的制度,但不因审执分离而分工、分家,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审执并重和“两手抓”,从而正确处理好审判工作与执行工作的关系。我们必须提高全面执法的观念,彻底克服重审判、轻执行的思想,真正把执行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岗位目标管理,一手抓审判,一手抓执行。

(四)完善执行法律,使执行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如上所述,现阶段我国执行立法工作滞后、执行工作无法可依的现象较为突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立法机关目前正在着手起草单独的强制执行法,把执行程序从民事诉讼法中分离出来。对此,国外早有成熟的立法经验可供借鉴。如英国1884年制定了《执行法令》,日本1979年制定了《强制执行法》,奥地利也制定了《强制执行法》,这些都在民事诉讼法之外。我国民国时期也有单独的《强制执行法》,台湾地区1990年修订了《强制执行法》等等。所以,制定单独的执行法律,条件是具备的,完善执行立法应该说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的事情。要解决执行难问题,首当其冲就是要制定执行法令,使执行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除此之外,任何法外的说教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问题。

当然,除了上述所言,要真正解决执行难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强化执行力度,提高执行艺术;要加强执行队伍的业务培训,提高执行水平;要依靠党委领导,接受人大监督,争取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总之,解决执行难是一个综合性的糸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同时,仅靠法院去努力,去想办法,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要靠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改善执法环境,遏制一些被执行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规避法律、违反法律、践踏法律的行为,协助法院顶住各种非法干扰和压力,要在一个监督机制很完善的环境下,给法院一个独立的执法空间,其他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要过多地干预执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问题。

第四篇:扒窃案件高发的原因及对策

关于近期我市扒窃拎包案件高发的原因及相关对策分析

今年11月以来,全市共立扒窃拎包案件253起,与10月份同期立181起案件相比,上升了40%。其中崇安分局11月份51起,10月份46起;南长分局两月份分别为28起,14起;北塘为16起,5起;锡山15起,12起;惠山分局8起,11起;滨湖分局25起,30起;江阴42起,28起;宜兴12起,7起;新区66起,28起。除了惠山分局和滨湖分局扒窃类警情下降之外,其他分局均明显上升。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强部署工作措施,避免此类警情继续蔓延,危害社会治安的稳定。

一、原因分析:

1、亚运安保效应。近期因广州召开亚运会,在广东全省加强了安保管控工作力度,他们才离开广东寻找其他作案地,继而将犯罪触角延伸至江苏等发达地区。也可能因为我市加强亚运会期间的打击力度,很多犯罪分子无法从别的渠道实施犯罪活动,转而扒窃拎包,以此获得一些现金、手机等容易脱手容易变现的物品,不易被查获。

2、城市化效应。我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又是旅游城市,人口众多且流动性大,对扒窃违法犯罪人员有很大吸引力。当地百姓比较富裕,加上无锡本地环境、经济、机遇等吸引外资等注入,一些生意人往往身上携带大量现金等,让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指望通过犯罪活动,不劳而获,发财致富。

3、规范化执法效应。无锡警察以人为本,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做事规范,办案公平公正,执法文明规范,不管是被群众扭获或者警察抓获,一般都不会被打,不会严刑拷打,刑讯逼供。

4、季节性效应。无锡目前仍处在“后世博”时期,周末来旅游的旅客仍然较多。而且目前已到初冬,由于温度低群众衣物加厚,扒窃作案不容易被发现,所以当前也是扒窃拎包案件一年中固定的季节性高发期。

5、打击难度。因没有专门收治看押场所,市区部分扒窃嫌疑人因怀孕、怀抱婴儿或身患艾滋病、开放性肺结核等传染病而无法打击处理。既助长了此类人员继续违法犯罪的嚣张气焰,又可能使得此类人员在经济发达地区不断增加。

二、工作对策:

一是加强自身反扒专业队建设,警情研判精细化,加强治安信息员的管理使用,加强特勤物建,进一步加强对扒窃团伙的经营打击力度。

二是加强对辖区旅馆、浴室住宿的扒窃拎包高危人员的查证比对工作,加强挤压、管控和经营打击力度。尤其关注一些怀孕和有艾滋嫌疑的重点人员。做好处臵、劝返工作。

三是要根据当前扒窃警情季节性高发的特点,坚持警力跟着警情走的原则,尤其是注意公交等易发、高发地域,压降扒窃警情。

四是进一步加强面上巡逻防控工作,尤其是要加强双休日、节假日期间的警情压降。震慑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也给群众带来安全感。

五是加强宣传防范。一旦发现此类警情,提醒群众立即报警,不给犯罪人员逃脱的机会。另一方面,群众出门特别是乘坐公交车等交通工具或者是出入人多的场所,要注意防范身上的财物安全,提高警惕,不要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

扒窃亦称“绺窃”,是盗窃犯罪中较为常见、又较为特殊的一种形式,而公交车扒窃案件又是扒窃案件中所占比重较高的一种。2009年,接报扒窃案件207起,占分局全部接报刑事案件的55.6%。其中公交车扒窃案件202起,占接报扒窃案件总数的97.6%。当前随着“大公交”事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交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公交车扒窃案件也随之高发,严重侵害了群众的财产安全和扰乱了社会治安秩序,影响了扬州城市的窗口形象。为进一步加大打击公交车扒窃犯罪,现结合工作实际,对此类案件的特点及防范对策作以下探讨。

一、我市公交企业发展现状

我市现有公交公司两家,分别为扬州市公交总公司和扬州市时代公交公司,公交车总数为914辆,公交线路63条。2010年,公交总公司计划新增或更新400辆公交车,并且确立了每年新增或更新150辆的目标,争取到2014年使营运车辆总数达到1300辆左右,公交线路总数达到68条以上,提高市民乘车舒适度和城市形象,基本形成与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结构合理、设施配套、高效快捷、线路基本覆盖城市乡村的公共交通系统。

二、公交车扒窃案件的特点

(一)从发案部位看。从发案线路看,主要发生在人流量大、线路长的公交线路上,特别是66路、19路、8路、29路公交车上,2009年共发生扒窃案件89起,占总数的44%;从具体发案部位看,主要发生在上车门、下车门,发案数约占总数的90%。

(二)从发案时间上看。多发生在群众衣着较厚的春季、冬季和上班高峰期。2009年,在春、冬两共发生146起,占总数的72%;每天高发的时段为8时至10时、13时至15时,共发生114起,占总数的56.4%。

(三)从作案成员看。在抓获的公交车扒窃犯罪嫌疑人中,以湖北籍和新疆籍犯罪嫌疑人为主,占抓获总数的85.7%,其中湖北籍扒手39人,占抓获总数的81.3%;新疆籍扒手3人,占抓获总数的6.25%。

(四)从作案手段看。扒窃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地域性特点较强,湖北籍扒窃嫌疑人多为3人以上团伙作案,他们常利用同伙做掩护,用刀片划割受害人衣服口袋盗窃财物,并且迅速转移窃得的钱物;新疆籍嫌疑人多为单人作案,他们常选择公交车到站时尾随被害人,以“挤车门”为方式钳物盗窃。

三、当前公交车扒窃案件高发的原因

公交车扒窃案件的日渐增多,已经成为影响扬州治安稳定和城市形象的热点问题。此类案件高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扒窃犯罪高发提供了外部环境。一方面随着我市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公交线路、车辆猛增,人们对公共交通的依赖性不断增加。公交车辆逐步成为我市人口流动、聚集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拥挤的人群为公交车扒窃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流动的公交车为警方实施查控造成不便,使得公交车上犯罪逐年上升。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随身携带的财物越来越多。这对物欲强烈的扒窃犯罪分子而言,无疑是天赐良机。

(二)犯罪成本低为扒窃犯罪提供了蔓延的土壤。一是作案过程简单。扒窃犯罪从选择对象到实施作案,过程简单,时间短暂,比实施其他犯罪更加方便,这无形中增强了扒窃犯罪分子的信心和犯罪欲望。二是作案成功率高。公交车是一个流动的公共场所,人员结构复杂,同时由于公交车少人多,乘客经常为了乘车互相拥挤,给犯罪分子实施作案有机可乘。据不完全统计,70%以上的案件受害人都是在上、下车的瞬间被盗,犯罪成功率极高。三是法律法规对扒窃犯罪的处罚偏轻。多数公交车扒窃案件涉案数额较小,不够刑事处罚,工作中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对涉案人员进行处罚,力度不够,震慑力不强,致使大量的扒窃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处。从目前我局抓获的公交车上扒窃人员看,达到处理标准,能够被逮捕起诉的不足4%。

(三)群众防范意识薄弱为扒窃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扒窃犯罪分子在实施扒窃犯罪中主要以钱包、现金和手机为袭击目标,以老年人和妇女为侵犯对象。主要因为是这类人群防范意识较弱、反应较慢,往往将财物不贴身存放,有的甚至游离于自己的视线范围,给犯罪分子提供了作案机会。同时,绝大多数群众缺乏“打击就是最有效的防范”的理念,而是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所左右,不愿意协助公安机关侦查破案,更不愿意在现场挺身而出,在社会上形成对扒窃犯罪敢怒不敢言,“有鼠过街,无人碱打”的尴尬境地。2009年,群众能主动配合警方指认、作证的仅占接报扒窃案件的39.8%。

(四)打击惩处难为扒窃分子提供了侥幸心理。首先,反扒力量不足。我市的专业反扒警力严重不足,势单力薄,不能形成有效地打击合力,难以应对越来越多的扒窃犯罪活动。目前,我局成立了由3名民警、10名反扒队员组成专业反扒队,承担着914辆公交车和63条线路的反扒任务,反扒力量与公交事业的发展严重不适应。因公交线路涉及整个市区和周边城乡,处警线路长,工作量大,反扒民警疲于奔命,直接影响打击效能。其次,调查取证难。由于扒窃犯罪具有结伙作案、赃物转移快、隐蔽性强、流动性大的特点,多数扒窃犯罪无现场可勘、大多数群众不愿作证,导致办案中取证难度大;公交线路沿线公安机关在先期处警中,往往不能及时调查走访,造成事后无法寻找目击群众,固定证据难。因而,时常出现因证据不足而抓了不能处、放了又被抓的窘境,直接影响了公安机关打击扒窃犯罪的震慑力。再次,反侦抗审能力强。在抓获的扒窃嫌疑人中,大多数是“久经杀场”、“多次进宫”的老扒手。他们长期在与公安机关较量中,反侦察意识和抗审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少数嫌疑人还通过自伤自残,逃避打击。2009年,在抓获扒窃犯罪嫌疑中只有9名被依法处理,占总数的18.7%;其中逮捕或移送起诉2名、行政拘留5名、劳动教养2人;重复作案率达60%。

四、打击和预防公交车扒窃犯罪的对策

随着我市“大公交”事业的发展,市民出行对公交车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扬州对外活动日益增加,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公交车已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对外窗口,全力严厉打击和预防公交车扒窃,维护公交车治安秩序,对提升扬州城市形象,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积极争取支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当前,扒窃犯罪已经成为公交车沿线和车上治安秩序的“顽症”,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严重影响“和谐扬州”的城市形象。公安机关作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稳定的主力军,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协作配合,严厉打击和预防公交车扒窃犯罪。一要主动汇报,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公交车反扒工作涉及面广量大、打击难度大、制约因素多。公安机关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公交车反扒工作的复杂性和严峻性,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在机构设臵、人员配备和财政投入上的支持,确保反扒队伍建设、专业装备配备与公交事业的发展同频共振,与公交扒窃犯罪分子作案手段机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为实施精确打击、长效打击奠定坚实的保障基础。二要主动沟通,争取公交企业的支持。要建立公交企业与公安机关联动机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定期通报公交车扒窃犯罪发案情况,共同分析其规律和特点,研究防范措施,商讨应对办法,形成群策群力的部门斗争合力,解决公安单打独斗的现象。三要主动协调,争取兄弟公安机关的支持。积极争取公交沿线公安派出所的协作配合,按照就近接警、就近处警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接处警机制,由发案地派出所先期处臵,及时调查访问,迅速控制扒窃犯罪嫌疑人,为后期打击处理提供有力的证据,彻底解决因处警线路长、处警速度慢、证据固定不及时,造成打击不力的状况。

(二)创新工作举措,坚决遏制公交车扒窃犯罪的高发势头。一要成立机构,明确责任。近年来,我市公交事业日益蓬勃发展,公交车的数量和线路也逐年增加,但随之而来的公交车治安防范问题也日渐突出。为此,要成立专门机构,充实专业反扒队伍,专司打击和防范公交车扒窃犯罪的职能,维护公交车上的治好秩序,让群众出行将更加安全、更加放心。进一步整合现有反扒队伍,加强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反扒队员跟踪、识别、抓获、审讯犯罪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加大考核奖惩力度,挖掘潜力、激发活力,催生战斗力。二要加强研判,重点打击。要树立现代警务理论,紧紧依靠信息化手段,做深警情研判、做细警力部署、做实勤务战术,确保反扒、防范工作科学化、实战化。要加强对公交车扒窃犯罪的分析研判,准确把握其规律和特点,摸清重点时段和路线,按照警力跟着警情的要求,及时调整反扒力量和反扒工作时间,重兵投入,重点打击,努力压降案件。三要突破常规,主动出击。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按照以物找人、以物破案的方法,将车上抓与地下查相结合,紧紧围绕“吃、住、行、消、乐”五个方面,通过跟踪、走访等方式,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基础调查,摸清其在扬落脚点和活动规律,主动出击,适时组织集中清查,力争发现一批疑人、疑物,深挖一批犯罪。加强与周边城市公安机关的联系,积极探索建立交叉用警、异地办案机制,实行跨区域作战,解决反扒人员面熟难抓的困境,突破能发现、抓不到的瓶颈。四要“积累式”打击,严惩扒窃犯罪分子。扒窃案件往往因案值小、取证难等问题,造成依法从重处理难。加之,扒窃犯罪嫌疑人往往是跨地区流窜作案,各地公安机关打击处理扒窃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又不能完全共享,造成许多“老扒手”不能受到法律的严惩。为此,我们要充分用足用好现行的法律法规,采取“积累式”打击的方法,对符合条件的该劳教的劳教,该判刑的判刑,依法严惩扒窃犯罪分子,坚决遏制他们的嚣张气焰。要在全省及至全国建立统一扒窃人员信息系统,加强信息采集力度,将各地抓获的每一名扒窃犯罪嫌疑人的自然情况、体貌特征、照片、违法事实、犯罪经历、处理结果等情况详细输入系统,为“积累式”打击提供信息支持。

(三)加强宣传力度,全面提高群众的自防意识和能力。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和制作警方提示牌等方式,及时发布扒窃犯罪预警信息,公布报警电话,向群众揭示扒窃犯罪的新手段、新特点,介绍防扒、反扒常识,进一步强化意识防工程建设,努力提高群众的自防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公安机关打击扒窃违法犯罪的成果和决心,营造严打的浓厚氛围。对与公交扒窃违法犯罪作斗争和积极协助公安机关打击扒窃违法犯罪活动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让和谐正气深入人心,逐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使扒窃分子陷于过街老鼠的境地。

(四)加快技防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公交车科技防范水平。为积极预防公交车扒窃案件的发生,公安机关在加大打击力度,全面落实人防措施的基础上,政府和公交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公交车技防投入和建设,切实提高自身防范能力。当前,我市公交车视频监控安装数量不够,在914辆运营车辆仅有300辆公交车安装了视频监控探头,仅占总数的32.8%。车内监控探头安装覆盖面不广,只对准了公交车前的投币箱,未能对车门和车厢内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公交车科技投入,使我市公交车技防设施建设适应社会治安形势发展的要求,确保技防监控设施和GPS定位系统的安装率逐年增加,自身防范能力逐年增强。建设中,要布局合理,注重实效,分别在公交车内的前门、车厢中部和后部安装视频探头,使探头摄像范围在车厢内全覆盖,充分发挥技防设施在维护车内安全和震慑犯罪的作用。同时,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将车内的视频图像、报警等信号向公安机关进行实时传送、实时监控,为提高警方快速处警、现场抓获提供科技支撑,为从严从快打击公交车扒窃犯罪奠定良好的基础。

1、群众缺乏防范意识。近段时间群众到赶庙会场所内消费一般身上都携带大量现金,容易成为犯罪嫌疑人的侵害目标,群众自身的防范意识比较差,将现金、手机等物品放在外套的外面的口袋内,或者将装有现金、手机等物品的衣物没有放臵在自己的视线之内的地方,给犯罪嫌疑人进行违法活动的机会。

2、现场证据较少,公安机关打击此类犯罪的力度不足。公安机关打击扒窃犯罪往往面临缺乏证据的局面,由于案犯偷窃完就离开现场的特点,此类犯罪一般都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现场证据,只能靠抓获现行来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在量刑方面又比较轻,犯罪嫌疑人容易再次犯罪,给公安机关打击处理此类案件造成了困难。

3、赃物流向控制难度大。扒窃类犯罪一般以现金或者其他贵重物品作为侵害目标,而且一般不在本地销赃,给公安机关控制赃物流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4、作案形式隐蔽,难以发现。扒窃犯罪一般都是结伙作案,犯罪嫌疑人在盗窃得手后立即将窃得的赃物转移给其同伙,其手段一般较为难以发现,发现后在其身上也已找不到赃物。

三、打防措施:

1、加强安全宣传工作。提醒携带现金等贵重物品的群众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将贵重物品放在衣服的内袋里,并不要将装有现金、手机等物品的衣物放臵在自己视线外的地方,在外面的时候不要露出现金等贵重物品,以免被犯罪嫌疑人作为侵害目标。

2、加强巡防工作。要加强对人群聚集的集市、商场、超市等场所的巡防力度,组织反扒队伍进行防范,注意发现那些不选购商品,反而将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的形迹可疑的人,加强盘查力度。

3、加强接处警工作。基层单位在接到此类报警时一定要对现场进行仔细的走访,积极搜集破案线索。

4、加强此类案件的串并工作。通过案件的串并工作,发现此类案件的特点,及时了解周边地区同类型案件的发案情况,对有扒窃前科的人员进行布控,对案件特点进行跟踪分析,及时发现新的苗头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防范打击工作。

“湖滨辖区平面图”。“平面图”详细标出了三门峡最繁华的商业区——黄河路精品一条街、百货大楼周边等商业区的街道、建筑物位臵以及连接各街道、建筑物之间每一条小路的位臵。一份地图在握,反扒队员们就可以对辖区的街道建筑物、通道、小道、暗道都了如指掌,更有利于分工,对逃窜的小偷们形成围、追、堵、截之势。

台账的第二部分是“扒窃案件分布图”。这是民警们根据发案的情况,以月为单位,在湖滨平面图上标出每天、每一起扒窃案件的具体发案位臵、日期、时段和受害人、被盗物品等的基本情况,以及扒手得手后的逃跑线路。分布图有利于更好的对高发案地段进行分析和布控。

接着,是“扒窃案件登记表”,这是对每一起扒窃案件的受害人的身份、联系电话、被盗情况、损失状况做的详细登记。登记使得每一个反扒队员交接班时对每一起案件都能做到胸中有数,从而更好地打击扒窃活动。“反扒经验交流园地”则是反扒队员们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电话等各种手段,与外地公安机关的反扒民警交流后,总结记录得出的经验、教训,以及案件串并案信息、新发扒窃案件类型等信息。

“见招拆招”,列举了街头扒手常用的“扒窃招式”并针对这些“招式”详细阐述了防范和破解这些招式的方法。

“老贼档案”则是通过公安机关的信息档案,将一些顽固的扒窃犯罪分子的照片、基本情况、前科证明甚至常用招式都装订成册,以便在平时的反扒工作中对这些人员予以“特别照顾”。

“吸毒扒窃人员档案”则主要是针对吸食毒品的扒窃人员进行专门研究,这类人群往往迫切希望扒窃得手,并迫切希望将盗窃所得财物转化为毒品以供其吸食,他们心高手黑、无所顾忌,是扒窃人群中“心狠手辣”的狠角色,还与入室盗窃和盗窃机动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档案还从下手、销赃、购买毒品等多方面阐述了针对吸毒人员扒窃的专治方法。

“控制销赃投诉箱”也是打击街头扒窃案件的一把利剑。湖滨辖区是全市最繁华的商业区,全市90%的二手手机回收商店和黄金回收商店都集中在这里,这是通过销赃侦破街头扒窃案件很好的线索源,广布投诉箱、投诉有奖,都有利于激发群众反扒的积极性。

第五篇:发达地区离婚案件居高不下原因探析及对策

江苏省如皋市位于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市70以上人口为农民。近几年,在如皋市人民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以每年10递增,占据受理的民事案件三成以上,离婚案件发生的地区由以往的以城市为主转向农村城市“齐头并进”。2005年该院审结民事案件3690件,离婚案件1271件,占34.44;2006年审结民事案件4341件,离婚案件1389件,占31.99;2007年审结民事案件4607件,离婚案件1505件,占32.66.离婚案件高发一方面体现了人们法律意识的觉醒、婚姻观点的更新,但另一方面也对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安宁带来了新的考验。

一、离婚案件居高不下的原因:

1、夫妻双方缺乏感情基础。在离婚案件中,不乏一、二十年前因生活贫困而产生的换门亲(一方兄妹与另一方兄妹分别结婚)、招赘,另一部分是经媒人介绍后,双方接触数月即匆忙结婚,此类婚姻婚前缺乏了解或者本来内心就存在排斥心理,而婚后排斥心里并未消除,或因琐事发生矛盾而又不能忍让,结果导致婚姻剧变。此类婚姻可以称之为“薄冰型”。

2、夫妻双方父母参与矛盾其中。一部分离婚案件当事人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双方家长均视子女为掌上明珠,一旦夫妻间发生矛盾,不是去冷静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教育自己的子女妥善处理夫妻纠纷,而是首先埋怨、责怪对方的不是,结果战火从小夫妻延伸至亲家之间的冲突,导致两家关系急剧恶化,使得本来可以调和的夫妻矛盾最终走向法庭。此类婚姻可称之为“偏袒型”。

3、骗婚、骗财现象逐年增多。一些“外来媳妇”在老家有家庭有小孩,他们瞄准本地一些大龄青年急于成家的心理,辗转千里,经熟人介绍与本地“光棍”相识,一般在一周内就领取结婚证,她们收取的彩礼少则五千八千,多则五六万。而结婚后不久,这些从天上掉下来的媳妇便借故离家出走,如断了线的风筝般杳无踪迹。在公告的离婚案件中,这种现象占一定比例。此类婚姻可称为“风筝型”。

4、夫妻双方分居异地缺乏情感关怀。这部分案件集中表现外出务工人员身上。随着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夫妻二人相见机会骤减,沟通的时间有限,在外的农民工耐不住寂寞或者受到花花世界的影响,逐渐疏远甚至嫌弃原配妻子或丈夫,追求“新生活”。夫妻出现情感对立,诉至法院要求判令离婚。此类离婚当属“分居型”。

5、法官调解工作不够充分。有的当事人之间矛盾并不大,仅仅是因为家庭琐事缺乏很好的沟通交流,导致矛盾激化,如果假以时日,让双方有一个冷静思考的过程,或许会捐弃前嫌重修旧好。但囿于审理天数考评制约,法官不可能给当事人“冷处理”的时间,有的在调解一次无效的情况下就开庭审理,有的法官在举证期限和答辩期内便询问双方当事人是否放弃举证期及答辩期,由于当事人都在气头上,大多表示放弃举证期和答辩期,这样在答辩期内便开庭审理,并作出不准离婚之判决,由于双方的积怨未能得到有效化解,谁也不愿主动向对方首先伸出橄榄枝,导致6个月后当事人再起诉要求离婚。可以称之为“重诉型”。

6、诉讼代理人不正当诱导。少数诉讼代理人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是正确引导当事人如何对待婚姻家庭矛盾,反而做一些小动作,致使调解失败,以达到当事人第二次诉讼,再代理的目的。不妨称之为“挑拨型”离婚。

二、降低离婚发生率的几点建议:

1、提倡婚前多交流、多沟通、多了解。婚姻是一辈子的,如果婚前不能相互对性格、脾气、兴趣爱好甚至生活习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心理准备,则婚后必定会矛盾迭起。因此,婚前要给双方足够的了解、适应期,这样不致因琐事而使婚姻产生裂痕。

2、大力进行《婚姻法》等法律法规及传统婚姻美德的宣传。司法行政部门及乡镇、村属组织积极宣传《婚姻法》等法律法规,引导公众提高法律意识,使《婚姻法》“保障婚姻自由,反对轻率离婚”的立法宗旨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培育并宣传相互宽容、相濡以沫等具备传统美德夫妻的先进事迹,大力倡导“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传统婚姻观,维护家庭及社会的安宁和谐„„

3、夫妻双方应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建议民政部门在结婚登记的同时,印制一些夫妻和谐相处的手册,免费赠与新人。夫妻双方要树立婚后独立意识和正确的纠纷观,发生纠纷不要动不动就把离婚挂在嘴边,而是应当在交流的基础上互相包容、互相谅解。

5、对婚姻案件审理制定特殊化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可制定司法解释,要求凡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须经三次调解,判决准予离婚须经两次调解,调解过程均应形成笔录,每次调解间隔时间不得少于5天,调解时间不计入审理期限。在制定岗位责任制时,可以把调解和好率作为考核的加分因素,引导法官对夫妻双方做过细的教育疏导工作,钝化矛盾,解开心结,重归于好。

下载基层法庭案件减少的原因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层法庭案件减少的原因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交通肇事案件上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交通肇事案件上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近几年来,交通肇事案件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以我县检察院为例,1998年受理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的交通、肇事案件占全年受理总数的11.5%,1......

    交通肇事案件上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交通肇事案件上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近几年来,交通肇事案件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以我县检察院为例,1998年受理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的交通、肇事案件占全年受理总数的11.5%,1......

    浅析赡养案件上升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已逐渐进入老年社会,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然而近几年赡养案件有增长趋势,根据某法院有关情况的统计,二000年共收赡养案件45件,二00一年共收赡养案件63件,二00二......

    浅析赡养案件上升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已逐渐进入老年社会,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然而近几年赡养案件有增长趋势,根据某法院有关情况的统计,二000年共收赡养案件45件,二00一年共收赡养案件63件,二00二......

    盗窃案件逐年上升的原因及对策

    盗窃案件逐年上升的原因及对策近年来,某区的盗窃案件有逐年上升之趋势,根据笔者调查统计,某区2005年批准逮捕的盗窃案件仅为11件14人,占批捕刑事案件总数的15%;2006年批准逮捕的......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原因及对策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原因及对策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统一职工思想、凝聚职工力量、振奋职工精神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做......

    基层法庭

    基层法庭 以保民生为关键,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要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维护农民群众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各项权能,把农民依法享有的对承包土地的......

    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的原因及对策

    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多发的原因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安执法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受一些负面社会因素的影响,基层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遭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