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兽 药 GMP 培 训 讲 义
兽 药 GMP 培 训 讲 义
一、兽药GMP的概念
1.《兽药GMP》实施目的2.国内外GMP发展概况
3.我国兽药GMP相关政策
A.1989年《兽药GMP(试行)》颁布
B.1994年《兽药GMP实施细则(试行)》 颁布
C.2002年 《兽药GMP》颁布202号公告
a.2002年6月19日~2005年12月31日实施过渡期2006年1月1日起强制实施期
b.自2002年6月19日起停止受理新增文号产品的报批申请
c.自2004年1月1日起停止受理换发文号产品的报批申请
d.到2005年12月31日未取得《兽药GMP合格证》企业的证、号自动到期作废
e.自2006年7月1日起不得经营、使用未取得《兽药GMP合格证》企业的产品
4.202号公告的意义
二、兽药行业的发展及实施GMP的基本情况
1.20世纪60年代前2.20世纪80年代前3.20世纪80年代后
全国2600家生产厂,3000余个品种规格,年产值200亿元,过500万的企业600家,通过验收的50家仅占2%。
4.我省:276家生产厂,15000人,产值15亿元,过500万的企业60家,通过验收的企业10个,仅占3.6%。
三、《兽药GMP合格证》的申请程序
四、兽药GMP企业的验收程序
结语:
1、GMP是国际公认的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及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兽药GMP是行业入门的最低标准,而非最高标准。
2、实施GMP必须从更新观念入手,领会其真谛,理解其内涵,结合实施,制订方案,寻找方法。一知半解,照搬经验、照套模式、走入误区。
3、取得GMP合格证,只是一个里程碑,决不是终点站,只有开始,没有结束,自我加压的工作。
一、机构、人员配设置的基本要求
1.建立生产和平共处质量管理机构,明确职责2.生产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
3.独立的质量管理机构,直接受总经理或厂长领导4.质检人员经省所培训,持证上岗,质检负责人变更在省所备案
二、机构
1.机构设置的重要性2.机构设置模式图3.各部门职能(见培训指南第12页)
三、人员
1.兽药GMP企业对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见培训指南第14页表2-1)
2.人员培训(见培训指南第17页表2-3)
⑴领导重视、人人参与、全员培训
⑵设立专门机构,如GMP办公室,负责培训及软件材料准备
⑶因人施教,因岗施教,重实效,轻形式
⑷培训要有记录、考核、结果
四、本章需准备的文件
1.文件目录⑴人员体检和健康管理制度 ⑵人员培训和考核管理制度⑶各级机构职能 ⑷各级人员质量责任制
2.记录、凭证样张目录 ⑴机构设置框图 ⑵中层以上干部任命文件⑶人员体检表(过敏试验)
⑷人员健康档案 ⑸GMP培训年度计划⑹个人GMP培训记录
第三章厂房与设施
概 述
厂房与设施是指原料药、制剂、辅料和直接接触兽药的包装材料等生产中所需的建筑物以及与工艺配套的公用工程,包括厂房、净化空气处理系统、照明、通风、水、气体、洗涤与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
第一节厂区及环境
一、厂外环境
1.大气含尘、含菌浓度低,无有害气体,自然环境优美的区域;
2.远离易产生粉尘、有害气体、噪声大的矿山、码头、水泥厂等市政主要交通干道;
3.远离学校、居民区、公共娱乐场所;
4.远离养殖场、屠宰厂、畜禽交易场等易发生疫病的场所;
5.综合考虑当地的投资环境、风土人情、民风、治安等。
二、厂内环境
1.厂区占地一般不少于20亩,可考虑每1000万产值10亩地;
2.各功能区占地比例适当,可考虑建筑物、绿化、硬化及首路各占1/3;
3.绿化可铺植草坪或种植对大气含尘、菌浓度不产生有害影响的树木,不宜种花和果树;
三、生产区分区图(见培训指南第20页图3-1)
第二节厂房
总体要求:符合《兽药GMP》标准,生产操作方便,便于维护保养,留有发展余地。
一、建材的选择 1.砖混结构2.钢架结构3.地面的处理4.隔断、顶棚的选择
二、生产车间
㈠ 一般生产区:有卫生要求,便无洁净级别要求,能控温、控湿、除尘、通风。
㈡ 可在一般生产区的车间及工序:
1.粉剂、散剂、预混剂、浸膏剂与流浸膏车间、消毒剂及外用杀虫剂;
2.水制备、空调机房、气体室(N2、O2、乙炔气);
3.原料药的合成车间、抗生素发酵与提炼车间,中药材的提取与浓缩;
㈢ 洁净区:
空气洁净度达到一定级别(GMP定在30万级以上),可以供人活动、生产操作的空间,并具有控制污染、排除污染干扰的能力。
1.保持洁净的措施:用阻隔式过滤器,把空气中的微粒(含微生物)阻留在过滤器上,常用的过滤器有粗效、中效、亚高效、高效四种。
2.洁净度级别: 分四级:百级、万级、10万级、30万级
⑴对有生命和无生命微粒都进行控制;⑵对≥0.5μm和≥5μm两个粒径的颗粒都进行控制;
⑶对沉降菌和浮游菌浓度任选一种控制;⑷静态作为鉴定、验收标准状态,动态作为日常监控标准状态。
㈣ 各工序应达到的洁净级别:
1、最终灭菌(无菌)兽药
a.万级下的局部百级:大输液(≥50ml)的灌封;
b.万级:注射液的稀配、滤过、灌封,瓶、塞、膜最终处理后的暴露环境;
c.10万级:注射剂的浓配或密闭系统的稀配,瓶、塞、膜的最后一次精洗。
2.非最终灭菌(无菌)兽药
a.万级下的局部百级:灌装前无除菌过滤的药液配制,注射剂的灌封、分装和压塞、瓶、塞、膜最终处理后的暴露环境;
b.万级:灌装前需除菌过滤的药液配制;
c.10万级:轧盖、瓶、塞、膜精洗。
3.其它无菌兽药
4.非无菌兽药
a.10万级:非最终灭菌口服液的暴露工序,深部组织创伤外用药,眼用兽药暴露工序,除直肠用药外的腔道用药暴露工序;
b.30万级:最终灭菌口服液的暴露工序;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的暴露工序;表皮外用药的暴露工序;直肠用药的暴露工序。
5.各剂型车间的设计要求
⑴相同级别洁净室宜相对集中;
⑵不同级别按外低内高设置并装压差计,相邻>5pa洁净与非洁净室之间>10pa洁净室与室外大气>12pa
⑶照度:主要工作室>150Lx一般区>100Lx
⑷温湿度:温度18℃~26℃ 湿度30%~65%
⑹更衣室
A.一更:换鞋脱外衣换普通工作服进入非洁净区;
B.二更:第二次换鞋洗手换洁净服手消毒缓冲室进入30万级、10万级区,干净空气流通过一更压出;
C.三更
a.第一次换鞋脱外衣脱内衣洗手脸穿无菌鞋穿洁净服手消毒罩无菌服手消毒缓冲室无菌洁净区; b.第二次换鞋脱衣淋浴手消毒穿无菌鞋穿无菌服手消毒缓冲室无菌洁净区;
c.全室百级的门口或门内设一无菌罩衣处即可
⑺厕所:设在一更前最好,但使用不便,可设在二更前非洁净区,洁净区内不设;
⑻休息室:二更前非洁净区;
⑼设备、容器清洗及存放室
a.10万级、30万级放在该区内,级别一样;
b.万级、百级宜放在本室之外,级别不低于万级,放在本区,级别一样,防污染、干燥,进入无菌室的还应消毒灭菌。
c.存放室:可单设,也可在清洗间内设存放柜,不低于10万级。
⑽洁具间:宜设在洁净区外,如在内,级别相同,防污染;
⑾洗衣、存衣、整衣间
a.10万级以上洁净服的洗涤、干燥、灭菌应在洁净室内;
b.无菌室的整衣、灭菌,其级别要求同使用该工作服的区域;
c.不同级别的工作服,不能混洗,但可用一台洗衣机分开洗。
⒁缓冲室
a.气阐室、空气吹淋室一般不设;
b.应送洁净风,级别同进入的房间,一般不高于万级,两侧门不同时开放;
c.相差一级、二者的房间不必设,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宜设;
d.如果邻室有异种污染,即使同级也宜设。
⒂其它
a.百级不设地漏,不应裸手操作,手部及时消毒;
b.传输设备不得在万级的强毒、活毒生物洁净室,以及强致敏性洁净室与低级别洁净室之间穿越。洞口保证气流从相对正压流向负压侧; c.噪音:洁净区不高于60分贝,局部百级房间不高于63分贝,局部百级区和全室百级的房间不高于65分贝;
d.每个独立房间不少于3m2,最低不少于2 m2;
e.门窗:窗密闭,门:通向室外和安全门外开,其它向压力大的方向开。
⒃各剂型应有足够的空间粉散剂>300m2口服液>350m2片剂、颗粒剂>400m2大输液、水针、粉针>500m2
三、仓库
1.分类:
原料、辅料、包材、成品,危险品(易燃、易爆、强腐蚀)、特殊品(毒品、麻碎品、精神药品、贵细药材)、标签、说明书;
2.模式:
a.与生产车间是两个独立的建筑;b.与生产车间同一建筑,分区设置;c.平地堆放和立体货架式;
3.设计要求:
a.面积与车间:1:1或0.6~0.8:1比较合适;
b.防潮:防潮层、垫仓板;
c.地面:耐压、无裂缝,不起尘、易清洁;
d.通风、控温、控湿、照明;
e.防火、防爆、防雷击、防泄漏;
f.防鸟、昆虫、鼠等小动物。
四、质量检验室
1.面积:一般300m2左右。
2.建筑:可以是独立的建筑物,与车间或仓库为同一建筑物,应相对独立,也可放在行政办公区但应相对独立。
3.设施要求:
a.办公区与实验区分开;
b.放置天平、精密仪器的工作台应稳固、水平、防震;
c.电源、稳压、大型仪器保证接零,备用电源;
d.样品室、留样室、中药标本室、标配室、液相室有温、湿控设施
e.避免阳光直射仪器,通风一般不设风扇,可设空调;
f.防火、防爆、防毒害、应及措施。
4.各室设置及应配备的仪器见表
5.委托检验:不常用的大型贵重仪器检验项目可以委托。
五、行政办公及其它不少于800㎡
1.董事长室2.总经理室3.副总室(2个)4.财会室5.接待室6.办公室7.行政人事档案室8.销售人员办公室9.职工培训室
10.职工活动室11.男女宿舍12.厨房、餐厅、澡堂13.传达室14.维修间15.车库16.锅炉房17.厕所等
第三节净化系统一、净化系统:包括送、回、排风管道及其配件;新风处理设备,空调处理设备和送风末端。广义的把洁净室也包括在内。
二、应设立独立空调净化系统的有:
1.青霉素等致敏性药物;2.β-内酰胺结构类药物;3.强毒微生物及芽孢杆菌制品;4.其它需特别防范的有毒、有菌操作区。
三、需要负压,同时还需微正压的有:
1.青霉素等高致敏性药物的精、烘、包工序,特别是分装车间;
2.烈性传染病病源,人畜共患病及芽孢菌制品区;
3.产尘量大的固体制剂的配料、混合、制粒、压片等工序。
第四节建筑装饰
一、范围:洁净室的建筑装饰是指除立体结构和外门外窗之外的其它内部装饰。
二、原则:
1.密封作业所有结合部位都应密封作业。
2.不产尘、不产菌
a.木材不能外露使用;
b.石膏板不作表面装饰材料;
c.高级别洁净房间不得有外窗,10万级以上的如有外窗,必须双层密封;
d.有水气、营养物质的墙面要用防霉涂料。
3.不积尘、不积菌
a.光滑、平整,所有缝隙必须用胶密封;
b.不应有明显突出的地方,如斜窗台、凹于墙面的踢脚板、插座箱、接线盒、吸顶灯应紧贴表面;
c.检修口、活节头、总阀门等不应放在洁净区,应放于技术夹层或隐蔽施工。
4.易清洁
a.地面不应有粘拼缝,如塑料地面用焊接的,水磨石整体现浇;
b.地面与墙面应做成R=40mm~50mm的圆角;
c.高级别房间采暖不用散热器,10万级可用,但须光管或平板;
d.输送管道、水、电、工艺管线应暗装。
三、地面要求:耐磨、耐压、耐侵腐,防静电、防滑、易清扫、防潮、防开裂。
水磨石的施工方法,材料用>425标号的水泥、>6mm的石子,磨成后,用草酸清洗干净,晾干,再用不易挥发的护面材料抛光。防开裂:夯实回填土,加厚地坪,选用优质水泥,配钢筋。
防潮:加厚混凝土和碎石层,或在碎石层上铺1mm厚的聚乙烯膜。
四、墙面
1.低洁净级别的可用涂料、瓷砖之类。
2.高洁净级别用金属壁板,如彩钢板、不锈钢板、铝合金板等,关键是内蕊必须是防火材料。
本章需准备的文件材料
1.厂区、厂房基本情况:包括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生产用面积,其中,一般生产区,洁净区,其中,30万级,10万级,万级,局部百级,化验室,仓库,行政办公及辅助。
2.各种图纸
a.厂区周边形图;b.厂区平面布局规划图;c.仓库布局图;
d.化验室布局图;e.各车间工艺流程图,设备安装图;f.其它区域图。
3.指定鉴定部门的检测报告。
4.各种设计规范。(见教材)
5.各种施工记录。(见教材)
关于GMP认证
众所周知,药品GMP是国际间的药品贸易的通行证,制药企业如达不到GMP要求,届时我们的药品就进不了国际市场,我国已经加入WTO,国外符合GMP要求产品将会大量涌入我国市场,GMP就成了企业的生存问题,因此实施GMP势在必行!
第二篇:医疗器械GMP知识培训讲义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础知识培训
GMP的概念和理解
·GMP是英文名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的缩写,直译为“良好制造规范”,最早在医药行业实施,目前食品、化妆品、兽药等行业已推行GMP: ·对药品生产企业实施GMP管理是世界多数国家的法规要求 ·派生:GSP(经营)、兽药GMP、食品GMP等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行业内习惯称为“医疗器械GMP”),它是一项强制性的法规,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对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过程的最低要求。
·在国际上,GMP已成为药品(包括医疗器械)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是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实施GMP,不仅仅通过最终产品的检验来证明达到质量要求,而是在生产的全过程中实施科学的全面管理和严密的监控来获得预期质量。实施GMP可以防止生产过程中产品污染、产品混淆(规格型号、批号)和人为差错(如错装、少数等)现象。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介绍
医疗器械GMP是医疗器械生产的一种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上普遍实施的法规要求,是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实现对医疗器械生产全过程控制,保障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
·为加强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相关法规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组织制定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
二、三类医疗器械取得注册证前,必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2011年1月1日起对无菌医疗器械和植入性医疗器械正式开展《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
《规范》及相关配套文件的主要组成:
《规范》是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准则,适用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根据产品的特点,按照规范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
《实施细则》是针对某一大类医疗器械制定的实施要求,其生产过程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类器械的特殊环节和要求,而且,这些环节和要求的严格控制对保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产品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实施细则》作为各类医疗器械检查中具体实施的配套文件。《实施细则》由两部分组成:通用要求,是将规范的内容直接引述过来,与规范文 本中的条款内容完成一样,在不同类别的细则中,描述也完全相同;专用要求,是针对这类产品生产过程特点而制定的专门的软硬件要求。
《检查评定标准》为统一生产企业现场检查,配合《实施细则》制定相应的《检查评定标准》,包括现场检查项目、评定标准和要求,作为检查员的具体操作文件。
已发布的配套文件:《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管理办法(试行)》——医疗器械GMP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关于发布部分高风险医疗器械品种的通知》
配套文件适用范围 :
·生产许可开办检查【企业生产许可证】 ·质量体系检查【自检、飞行检查】 ·日常监督检查 【体系运行情况】 配套文件结构: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 ·无菌医疗器械检查指南
·总共有253项,其中重点项32项,一般项221项.·重点项要求全部合格 ·一般项允许有10%不合格
检查结果
·严重缺陷项:是指重点检查项目不符合要求。·一般缺陷项:是指一般检查项目不符合要求。
·不适用项:是指由于产品生产的要求和特点而出现的不适用检查的项目。(该项目企业应当说明理由,检查组予以确认)
·一般缺陷率=一般缺陷项目数/(一般检查项目总数—一般检查项目中不适用项目数)×100%。
现场检查结果评定:合格、整改后(合格或不合格)、不合格 通过GMP检查: 1)发放《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结果通知书》 2)通知书有效期4年 实施责任:
·国家局主管全国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工作,负责制定规范、分类实施细则并监督实施,负责检查员库的建立以及少部分高风险第三类和进口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工作。·省局负责本辖区内第二类和其他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检查工作,负责部分高风险第三类器械检查申报资料的形式审查工作和本辖区内质量管理体系日常监管工作。法规定位:
1.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是法规要求,是对医疗器械产品准入和生产企业运行的监督检查依据。
2.《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是对企业生产监督进行管理的法律法规,是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规范重要依据。
实施《规范》的目的是:防污染、防混淆、防人为差错。· 把影响医疗器械质量的人为差错减少到最低程度。· 防止一切对医疗器械污染现象的发生以保证医疗器械质量。· 建立健全完善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 所有法规、规章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控制
——要控制生产工艺, ——要控制供应商, ——要控制产品质量。
名词概念:
1、污染:是指当某物与不洁净的或腐坏物接触或混合在一起使该物变得不纯净或不适用时,即受污染。简单地说,当一个产品中存在不需要的物质时,即受到了污染。
2、混淆: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其他原辅材料、半成品或成品与已标明品名、型号规格、批号等的原料、半成品或成品相混。
3、差错:主要是指错误或意外的变化。质量事故中人为差错占15%左右;主要原因主要是:1)人员心理、生理疲劳、精神不够集中等引起;2)工作责任心不够;3)工作能力不够;4)培训不到位。
术语:
· 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使用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的:
(一)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
(二)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
(三)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
(四)妊娠控制。
·无菌医疗器械:旨在满足无菌要求的医疗器械。·批号:用于识别一批产品的唯一标示符号。
·生产批:指在一段时间内,同一工艺条件下连续生产出的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的产品确定的数量。·灭菌批:在同一灭菌容器内,同一工艺条件下灭菌的具有相同无菌保证水平的产品确定的数量。
·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传播媒介上所有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无菌。
·消毒: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无菌:产品上无存活微生物的状态。
·初包装材料: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即我们所说的小包装)。
·洁净室(区):需要对尘粒及微生物含量进行控制的房间(区域)。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作用均具有减少对该房间(区域)内污染源的介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
·洁净度: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径的悬浮粒子的允许统计数。·顾客投诉:任何以书面、口头、电讯的形式宣称,已经投放市场的医疗器械在其特性、质量、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及性能等方面存在不足的行为。
·关键工序:指对产品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工序。如:通过加工形成关键、重要特性的工序,加工难度大、质量不稳定的工序等。
·特殊过程:指对形成的产品是否合格难以通过其后的监视和测量加以验证的过程。如:灭菌
·监视:确定过程符合性的一组操作,是持续的过程,指观察、监督、使对象处于控制之下。可以包括定期测量或检测。·测量: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验证: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确认: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标记:书写、印刷或图示物。
–标帖在医疗器械上或其包装箱或包装物上,或者随附于医疗器械。–有关医疗器械的标识、技术说明和使用说明的资料,但不包括货运文件。
医疗器械分类
·国家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
·第一类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体温计、血压仪、听诊器、拔牙钳等等)·第二类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除一三类之外的,大部分属于二类如一次性取样钳)·第三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骨科植入类、心脏起搏器、心脏瓣膜、人工关节等)·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医疗器械分类规则,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公布。
医疗器械注册证 ·在中国境内销售、使用的医疗器械均应按《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申报注册,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未经注册的医疗器械,不得销售、使用。
·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有效期4年。持证单位应当在产品注册证书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内申请重新注册。
·连续停产2年以上的,产品生产注册证书自行失效。·国家对医疗器械注册实行分类管理。
·境内第一类医疗器械由设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批准后发给注册证书。·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境外医疗器械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境内医疗器械系指境内生产企业组织生产的产品。·境外医疗器械系指境外生产企业组织生产的产品。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医疗器械,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印制。·注册号的编排方式为:【皖食药监械(准)字2015第2081011号】 ·X1食药监械(X2)字XXXX3第X4XX5XXXX6号。其中: ·X1为注册机构所在地简称
·境内第三类、境外和港、澳、台医疗器械为“国”字; ·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为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简称。
·境内第一类医疗器械为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简称加上其所在设区市的简称。·X2为注册形式(准/进/许)·“准”字适用于境内医疗器械。·“进”字适用于境外医疗器械。·“许”字适用于 港、澳、台医疗器械。·XXXX3为注册年份
·X4为产品类别(一/二/三类医疗器械)·XX5为产品品种编码 ·XXXX6为注册流水号。
·医疗器械注册证书附有《医疗器械注册登记表》,与证书同时使用。
实施《规范》的作用和意义
* 实施《规范》向传统的经验管理提出了挑战,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管理迈进。* 实施GMP已走向法制化轨道,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先决条件。
* 实施《规范》强调全员、全过程管理,保证生产出百分之百合格的医疗器械。* 实施《规范》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是医疗器械国际贸易中的质量保证。* 实施原则:有章可循;照章办事;有案可查。《规范》实施的基础总结起来为三要素:
* 硬件是基础,是实施《规范》与医疗器械生产的平台 * 软件是保障,是医疗器械良好质量的设计与体现
* 人员的关键,是软硬件实施结合的主体,是工作质量的直接体现。
实施《规范》各要素可归纳为:人、机、料、法、环。
体系的五大要素:
*
1、人(组织机构、人员任职要求和职责、培训)
*
2、机(设施、设备的技术要求、安全操作、维护保养、状态标志、设备的记录) *
3、料(物料管理基础、物料管理与生产、物料管理与质量)
*
4、法(法律法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技术标准、企业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
5、环(污染和污染媒介、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管理)
(一)人
——组织机构
*《规范》规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建立生产和质量管理机构。
* 组织机构是我们开展《规范》工作的载体,也是《规范》体系存在及运行的基础。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的组织机构是我们开展《规范》的前提。
* 组织机构设置应把握一个总有原则,那就是“因事设人”,以避免出现组织机构重复设置、工作低效率。——人员素质要求
* 员工的工作质量决定着产品质量。
* 从事医疗器械生产操作必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 做为医疗器械生产行业的一名员工,我们必须遵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提高医疗器械质量,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从事关键岗位和特殊过程的操作人员和质量检验人员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经专业技术培训,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专职检验人员,还应经过适当技术培训,井持证上岗。
* 一般生产操作人员应具有与本职工作相适应的文化程度,经专业技术培训后上岗。* 企业应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对各类人员进行产品生产技术、洁净环境控制和医疗卫生知识及产品搬运、贮存、防护等方而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质量意识。并保存培训记录。——人员培训
* 对从事医疗器械生产的各级人员应按《规范》要求进行培训和考核、评定。* 培训对象:
1、在岗人员、2、新进人员
3、转岗、换岗人员
4、企业的临时聘用人员
5、关键工序、特殊岗位人员
6、检验人员
* 培训目的:
1、适应环境的变换
2、满足市场的需求
3、满足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
4、提高企业效益
* 医疗器械生产行业员工培训内容:
1、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岗位操作要求
3、职业道德规范
4、安全知识 * 对于从事制水、焊接、包装封口、灭菌生产操作等岗位人员应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 培训之后我们应对培训效果进行确认,确认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操作技能确认、口试、笔试。当效果确认不符合要求时应重新进行培训、考核。
*培训档案:当每次培训结束之后,我们建立培训档案,作为我们培训的原始依据,由行政部存档。
(二)机
——设施、设备的技术要求
* 洁净室(区)厂房内表面平整光滑、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便于清洁。* 厂房应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度级别进行合理布局。同一厂房内以及相邻厂房之间的生产操作不得相互妨碍。* 厂房应有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的设施。
* 用于生产和检验的仪器、仪表、量具、衡具,其适用范围和精密度应符合生产和检验要求,有明显的合格标志,检测器具应定期检定、校准。
* 清洁工具洗涤、干燥及洁具存放宜设独立的卫生且通风良好的沽具间。洁具不应存放在洁净室(区)内。
* 设备所用的润滑剂、冷却剂、清洗剂及附件,都不得对产品造成污染。* 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工位器具而且密封性好,易于清洗和消毒。
* 生产、检验设备,包括备品、备件,工装及工位器具的管理应有规定,并应建立设备档案,保存设备使用、保养、维修和改进记录。——设施、设备的安全操作
*安全操作:在对设施、设备进行操作时,必须依“法”操作,确保安全。
一定要按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维护保养,人人关心安全,事事注意安全。下班前,车间内断电、断水、断气。
* 操作岗位一定要做到“一平、二净、三见、四无”。即: * 一平:厂房四周平整。
* 二净:玻璃、门窗干净地面通道净。* 三见: 轴见光、沟见底、设备见本色。* 四无: 无油垢、无积水、无杂物、无垃圾。——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
* 所有的设施、设备应进行日常巡回检查,巡检中发现损坏要立即汇报并按维护保养规程组织维修,做好维修记录。
* 检修前要做到“三定、四交底、五落实”。即:定项目、定时间、定人员;生产任务交底、设计图纸交底、检修标准交底、施工及安全措施交底;组织落实、资金落实、检修方案落实、材料落实、检修技术资料及工具落实。——设施、设备状态标志
* 与设备连接的主要管道应标明管内物料名称、流向;生产设备应有明显的状态标志。设备状态标志一般分为四类。
* 维修:正在或待修理的设备(红色字体)。
* 完好:指设备性能完好,可以正常使用的的状态(绿色字体) * 运行:设备正处于使用状态(绿色字体) * 封存:处于闲置的设备(红色字体)
* 清洁:设备、工装、工位器具等经过清洗处理,达到洁净的状态(绿字体)。* 待清洁:设备、工装、工位器具等未经过清洗处理的状态(黄色字体)。* 计量器具必须要经校准合格后才能使用,并且有明显的合格状态标志。* 状态标志一定要正确,置于设备明显位置,但不得影响设备操作。——设备的记录
* 设备记录是追溯设备是否保持良好状态的唯一依据。* 设备记录应能回答以下问题:
1)设备何时来自何地 2)设备的用途 3)设备操作维护保养情况 4)设备清洁卫生情况 5)此项工作谁执行 6)设备的效果评估 7)设备累计运行时间 8)切记:记录填写要及时准确
(三)料
——物料管理基础
* 物料管理的对象包括: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成品。* 物料管理的目标:
1、预防污染、混淆和差错。
2、确保储存条件,保证产品质量。
3、防止不合格物料投入使用或成品出厂。
4、控制物料及成品的追溯性、数量、状态、有效期。——物料规范购入
* 规范购入、合理储存、控制放行与发放接收、有效追溯。
* 物料的规范购入应包括:从合格供方名录中的供方购进符合规定标准的物料,并按程序 入库。
* 通过以下措施保障: 1)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2)定点采购。
3)按批验收和取样检验。——物料合理储存
* 物料的合理储存需要按其性质,提供规定的储存条件,并在规定使用期限内使用,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 分类储存。* 规定条件下储存。* 规定期限内使用。* 设施与维护、保养。1.分类储存:
1)常温、阴凉、冷藏及低温等分开。2)固体、液体原料分开储存。3)挥发性物料避免污染其他物料。
4)特殊管理物料(如环氧乙烷),按相应规定储存和管理并立明显标志。2.规定条件下储存
* 物料储存必须确保与其相适宜的储存条件,来维持物料已形成的质量在此条件下物料相对稳定。
* 规定的储存条件: 1)温度:常温0°~40°。
2)相对湿度:不超过80%,特殊要求的按规定储存。3)储存要求:遮光、干燥、密闭、密封、通风等。* 规定期限内使用
* 物料使用期限:物料经过考察,在规定储存条件下一定时间内质量能保持相对稳定,当接近或超过这个期限时,物料趋于不稳定,甚至变质。
* 物料应按规定的使用期限储存,无规定使用期限的,其储存一般不超过3年,期满后应复验。
*仓储设施与定期维护保养
* 仓库六防设施:防蝇、防虫、防鼠、防霉、防潮、防火。* 五距:垛距、墙距、行距、顶距、灯距热源。物料控制放行与发放接收 * 物料状态与控制:
物料的质量状态有三种:待验、合格、不合格。使用黄、绿、红进行标识区分。1)待验:黄色,标识处于搁置、等待状态。2)合格:绿色,标识被允许使用或被批准放行。3)不合格:红色,标识不能使用或不准放行。* 物料发放和使用
要点:1)依据生产通知单发放。2)发放领用复核,防止出差错。3)及时登记卡、账便于追溯。
1)进入洁净车间物料需经净化后通过缓冲间或传递窗传递,防止污染。2)先进先出,近期先出。中间产品的流转: 1)物料加工过程中物料传递易出现的差错 2)信息传递差错。
* 措施:依法操作,标识清楚,发放、接收认真复核与记录(实物与记录复核)。3)运输差错:
* 措施:采取正确运输方式,工位器具应进行密封。
成品放行:成品放行规定由质量部评价和批准决定即使检验合格但未经审核批准的成品不得发放销售。
* 特殊管理的物料:
1)医疗器械标签、使用说明书应由专人保管、登记领用。
2)标签和使用说明书均应按品种、规格有专柜或专库存放,凭批包装通知单发放,按实际需要量领取。3)标签要计数发放、领用人核对、签名,使用数、残损数及剩余数之和应与领用数相符,印有批号的残损或剩余标签应由专人负责计数销毁。4)标签发放、使用、销毁应有记录。--物料管理基础--有效追溯
* 物料的编码系统: 物料、中间产品、成品均要建立系统唯一的编码能区别于其他所有种类和批次。
* 包括:1)物料代码、物料批号、产品批号、灭菌批号2)账、物、卡相符
3)物料账:指同一种物料的相关信息登记,包括来源去向及结存数量。用于统计一种物料的使用情况。
4)货位卡:用于标志一个货位的单批物料的品名、规格、批号、数量和来源去向的卡片。识别货垛的依据,并能记载和追溯该货位的来源和去向。
5)流转卡(或实物):用于标志每一中间产品名、批号和数量的卡片。用于识别单独的中间产品的依据和标识。——医疗器械生产依据标准:
* 医疗器械生产必须依据批准的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进行生产。
* 依据工艺规程制定批指令和生产记录,用于记载单批的生产历史和与生产质量相关信息。* 批:指生产条件相对稳定时所生产的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并在同一连续生产周期中生产出来的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的数量。每批产品均应编制生产批号。
* 批号:用于识别一批产品的唯一标示符号。它是批的标志,用以追溯和审查该批产品的生产、流转历史。
* 生产批:指在一段时间内,同一工艺条件下连续生产出的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的产品。* 灭菌批:在同一灭菌器内,同一工艺条件下灭菌的具有相同无菌保证水平的产品。* 生产工艺规程:指规定为生产一定数量成品所需起始原辅材料和包装材料、零配件的数量,以及工艺、加工说明、工艺参数、注意事项,包括生产过程中控制的一个或一套文件。* 操作规程(SOP):经批准用以指示操作的通用性文件。
* 批生产记录:一个批次的自制零组件(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或成品的所有生产记录。批生产记录能提供该批产品的生产历史以及与质量有关的情况。
生产操作
* 生产前确认:
1)生产前应确认无上次生产遗留物。
2)工序生产前须检查上批产品是否清场完毕,确认操作间及设备、工装、工位器具无上次生产遗留物。准备生产通知单和相应的记录,并确认设备、工装、工位器具清洁完好,计量器具清洁完好,计量器具在检定有效期内。
3)通过生产前的确认,能有效预防上次遗留及清洁的污染、混淆与差错。* 操作过程控制:
* 生产过程严格依法操作,按规定的方法、步骤、顺序、时间和操作人严格执行,并对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点及项目按照规定的频次和标准要求进行控制。* 清场与消毒:
1)每批产品的每一生产阶段完成后必须由生产操作人员清场,填写清场记录。清场记录内容包括,工序、品名、生产批号、清场日期、检查项目及结果、清场负责人及复核人签名。清场记录应纳入批生产记录。
2)清场时间:每批结束或一批的一个阶段完成后。
3)清场内容:包括物料清理和物料平衡计算、记录填写和清理、现场清洁和消毒清场结果需由另一人复核。
*清场作用:清场能防止本批物料遗留至下批发生混淆、避免出差错。清洁消毒能避免污染。
物料平衡与放行
* 物料平衡:产品或物料的理论产量或理论用量与实际产量或用量之间的比较,并适当考虑可允许的正常偏差。
* 物料平衡是生产过程中防混淆、差错的有效工具。* 接收率和物料平衡:都是医疗器械生产的质量指标,接收率属于经济指标,只计算了合格品的数量;物料平衡属于质量指标,计算合格、残损、抽样等实际量与理论量相比较,是为了防止混淆和差错。关键操作:
进入洁净生产区的物料等应有清洁措施,如脱外包装室、除尘室、清洗等。* 物料运输、贮存的外包装及易脱落粉尘和纤维的包装材料不得进入洁净室(区)。* 直接接触产品的初包装材料在运输、贮存和传递中应能有效防止污染,至少两层密封包装。
生产管理—生产过程中紧急情况处理
1.处理原则:
*本着防污染、防混淆、防差错原则,情况发生前的正常物料、发生时正在操作的物料、恢复正常后生产的物料应区分标识和存放,经质量部评价批准后按规定处理,以降低或避免损失。
2.停电或空气净化系统突然故障 * 立即停止生产操作,关闭设备电源。 * 将正在操作物料密闭,做好标志。
* 紧急情况发生前、发生时、恢复生产后的物料产品区分标志存放,等待处理通知。 * 除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等必要走动外,人员尽量减少走动;若时间长,接到通知后缓慢离开,所有动作幅度应尽量减小; * 避免开启通往低级别区域的门和传递窗
* 恢复正常后,空气净化系统需自净一段时间,接到上级通知后方可恢复生产。3.设备故障:
* 立即停止运行,向上级或质量部门汇报,等待处理。4.其他紧急情况:
* 若遇危及安全的紧急情况,如火灾、超压等紧急情况必须立即汇报并同时做适当应急处理,避免事故扩大。
质量管理
* 质量部负责建立、健全医疗器械生产文件化的质量保证体系并促进实施,对质量体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和决定物料、中间产品、成品的使用或发放,审核不合格品的处理,对其他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或复核。* 生产部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好产品质量自检。
验证
* 验证:证明任何程序、生产过程、设备、物料、活动或系统确实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有文件证明的一系列活动。* 企业对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过程均通过验证和再验证。
退货和收回
*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建立医疗器械退货和收回的书面程序,并有记录。
医疗器械退货和收回记录内容应包括,品名、批号、规格、数量、退货和收回单位及地址、退货和收回原因及日期、处理意见。
投诉与不良事件监测
* 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程序,指定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 对用户的医疗器械质量投诉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做好详细记录并调查处理。
自检
* 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按程序文件要求对《无菌实施细则》进行自查。
(四)法(文件)
企业的法:包括外部法和内部法两种。
外部法:如《医疗器械管理法条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医疗器械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等。
内部法: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工艺规程、产品注册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等。
文件:是指一切涉及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的书面标准和实施中的记录结果。* 文件使我们的工作有章可循、照章办事、有案可查。* 文件使我们的管理和操作标准化、程序化。
* 文件使企业管理由人治过渡到法治,由经验管理上升到标准化管理。——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是指文件的设计、起草、修订、审核、批准、复制、分发、培训、实施、归档、保存和销毁的一系列过程的管理活动。——文件的设计
文件编制的时间要求: * 生产开工前、新产品投产前、新设备安装前* 引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前 *工艺方法有重大变更时* 验证前和验证后 * 组织机构职能变动时* 文件编制更改时 * 使用中发现问题时* 接受体系检查或质量审核后。文件系统分类与编码:
1)文件编码包括三部分信息:文件分类、该类流水编号、版本号。2)一份文件和一个文件编码是一对一的。
3)现场同一个文件不允许有两个版本出现,否则应立即报告主管和通知文件管理人员。—— 如何正确使用文件
* 不使用已撤销和作废文件,必须是现行版本。* 将文件放在工作时能随时查阅的地方。* 保持文件的清晰和完整,不涂改。* 不擅自复制和销毁文件。* 通过程序修订,不得任意更改。1.我们需要
1)详细完整地记录操作过程。2)可以提出制定或修订意见或申请。2.我们不可以
1)未经批准,不按文件执行 2)随意涂改文件
3)隐瞒实情,不真实记录。规范记录
记录填写要求,及时、准确、真实、完整,按文件更改程序更改。* 及时:在操作过程中及时记录。不提前、不滞后,做到哪步,记录到哪步。* 准确:按实际执行情况和数据填写,填写数据精度应与工艺要求和显示一致。* 真实:严禁不真实、不负责地随意记录或捏造数据和记录。
* 按规定修改,填写错误时,将错误内容数据划掉,旁边注明正确内容并签名,修改后原内容应能辨别。正确标识
* 物料标识:包括物料信息标识和合格状态标识。
* 生产状态:操作间正在操作产品信息或是上批产品信息及清场结果。
* 设备标识: 包括三个部分:设备能否使用,设备是否运行中,设备是否清洁。* 清洁标志:标志设备、工装、工位器具或房间、工具等是否清洁可以使用。* 计量标志:标识计量器具是否合格,允许使用标志,有效期限。
(五)环
* 环:指医疗器械生产所处的整个环境,它包括外部环境卫生、生产工艺卫生以及个人卫生。
* 洁净室(区)内应按工艺流程合理布局,人流、物流分开并固定走向。
* 操作台应光滑、平整。无缝隙、不脱落尘粒和纤维,不积尘,便于清洗、消毒,不可用木质或油漆台面。
* 洁净室(区)内的水池、地漏不得对无菌医疗器具产生污染。* 洁净室(区)工作人员人均面积应不少于4平方米。——污染和污染媒介
* 污染:就是指当某物与不洁净的或腐败物接触或混合在一起使该物变的不纯净或不适用 时,即受污染。
* 尘粒污染:就是指产品因混入不属于它的那些尘粒而变得不纯净。* 微生物污染:就是指微生物引起的污染。* 污染途径:空气、水、表面、人。——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管理
* 应按文件规定对洁净室(区)进行定期清洁、清洗和消毒,所用的消毒剂或消毒方法不得对设备、工装、物料和产品造成污染。消毒剂的品种应定期更换。* 设备、管道应定期清洗、保持整洁,无跑、冒、滴、漏现象。
* 设备、工装上与产品直接接触的部位及工作台面、工位器具应定期清洗、消毒保持洁净。洁净室(区)内的工位器具应在洁净室(区)内用纯化水进行清洗,消毒。* 洁净室(区)仅限于该区域生产操作、质检和经批准的人员进入。——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管理——生产工艺卫生 生产区环境卫生
* 清洁原则:清洁一定要先上后下、先里后外先清洗、再清洁、后消毒。* 洁净室(区)内设备所用的润滑剂、冷却剂、清洗剂不会对产品造成污染。物料卫生
* 使用的物料必须经检验合格,保证物料在使用过程中不得受到污染。* 进入洁净区的物料必须对其外包装进行净化处理。* 流转过程的物料必须密闭。工位器具、工装、设备卫生
* 盛装物料的工位器具必须是经过消毒处理。
* 工装模具进入洁净车间前须进行清洁经过缓冲间进入。* 清理:清除工位器具、加料斗的残余物料。* 清洁:用符合要求的工艺用水冲洗工位器具。
* 消毒:用消毒液对工位器具、工装、设备表面进行消毒。生产现场卫生
* 生产前检查上批清场是否有效。
* 生产过程中应随时保持现场的卫生工作,不得出现脏乱差的场面。* 清场 ——管理规定和记录。
–若有影响时,生产前应确认无上次生产遗留物。–评价防止产品交叉污染的有效性。人员卫生
《规范》对医疗器械生产人员健康要求:
传染病患者、皮肤病患者、药物过敏者、体表有伤口者不能从事直接接触医疗器械产品的 操作。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澡、勤洗手、勤刮胡子、勤剪指甲、勤换衣。* 在医疗器械生产时必须保持手的清洁。* 以下行为不得在生产场所出现
化妆品,首饰,吸烟,零食,吐痰,大声喧哗。洁净区工作人员应掌握的内容:
* 按规定的方法脱去个人的服装并保管起来。 * 按规定的方法穿洁净工作服。 * 按规定的方法洗手、烘干、消毒。 * 做不拖足行走的练习。
* 接触产品操作人员手的再次消毒。一般是2小时消毒一次。进入洁净室的要求: * 进入洁净区前应换鞋。
* 进入洁净区必须经一更、洗手、二更(换上专用洁净服、工作鞋、帽)、手消毒方可进入洁净区内工作。
* 洁净区专用的洁净服、帽、口罩、鞋等,不得穿到非洁净区使用。 * 为防止交叉污染,生活区所用物品应与洁净区严格分开存放。
* 凡进入洁净区的所有设备、工装、工位器具、材料等都必须进行清扫、擦拭、除尘等处理。
* 按规定对洁净室进行清洁、消毒,对洁净工作服的清洗、烘干应在同级别洁净间进行。对洁净室内工作人员的要求:
1、出入洁净室必须按规定的净化程序和路线进行,不得私自改变。
2、必须换上专用无菌白球鞋进入洁净室。
3、蓝色工作服和车间洁净服应分室、分柜存放,不得未脱外衣进入二更。
4、进入洁净区后,脱下外衣后必须按规定洗手,按六步洗手法。
5、洗过的手要用烘干器烘干。
6、要以站立姿势穿洁净工作服,尽量不要使工作服碰地面,卫生搞到位按理不需要。
7、穿戴完毕,面对镜子整理仪容,不得露出口鼻、头发、胡子、鬓发等。
8、换穿洁净工作服前后须对手进行消毒。
9、在洁净室内不得拉开衣服上的拉链或扣子,不得将洁净工作服穿出洁净区域。
10、在洁净室内动作要轻,不得拖足行走。
11、经常理发、洗澡、剪指甲、不准化妆、不准佩戴饰物、严禁将个人物品带人洁净室(区)等,并有专人检查。
12、企业应建立职工健康档案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操作人员每年至少应体检一次,对患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
13、直接接触产品的操作人员每隔一定时间对手再进行一次消毒。六步洗手法:
*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第三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第四步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第五步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第六步搓洗手腕,交换进行。洁净区人流管理:
洁净区内禁止操作工人频繁走动,行走速度不宜过快,禁止大声喧哗。
* 洁净生产区仅限生产操作人员、检验人员、管理人员(包括生产部、技术部、质量部),及设备维护人员进入,其它人员(包括参观人员)进入须经行政部批准。洁净区物流管理:
* 原料:经过纯化水超声清洗之后装入不锈钢周转框,放入传递窗。通过传递窗物流转入清洗间烘干。
* 生产所需其他物品器具等:都需要通过物料传递窗转入洁净车间。放入传递窗前必须先用纯化水对物品外表面进行清洁,然后用75%酒精、0.2%新洁尔灭擦拭外表面消毒,再经传递窗传入。(传递窗双门不得同时打开) 洁净区个人卫生管理:
洁净区内工作人员定期(每年一次)应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职工健康档案。传染病、皮肤病、呼吸道疾病、结核病患者以及体表感染未愈者不得参加直接接触产品的生产。* 进入洁净区的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帽和口罩,严禁日常服装及头发外露。* 工作服不可拖在地面上。禁止穿工作服离开洁净区。
* 在洁净区内的工作人员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做梳洗、换内衣、换鞋、理发、刮胡须、修剪指甲等个人卫生,不得留长发、长指甲。
* 严禁携带零食、钥匙扣、发卡、笔记本、纸巾或其它私人用品(戴手表、戒指、手镯、项链、手链)、涂指甲油及浓妆艳抹者进入洁净区。洁净区的卫生要求
* 洁净区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控制在最少人数。与生产无关的人员、物料及物品不得进入洁净室。
* 洁净区内的工作人员不应做易发尘和大幅度的动作,如搔头、抓痒、快步走、奔跑等。
第三篇:兽药GMP征求意见稿
农业部办公厅文件(征求意见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农牧、农业)厅(局、办): 为进一步完善兽药GMP检查验收评定标准,解决兽药GMP检查验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经研究,现就兽药GMP检查验收中有关事宜通知如下,并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主管部门将上述内容告知辖区兽药生产企业。
一、兽药生产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对原生产线部分功能间或设备进行改造且不改变原验收范围的,应向兽药GMP办公室提交申请,经核准并改造完成后,将对其兽药GMP生产条件核查,提出核查意见并进行结果认定。
二、《兽药GMP证书》有效期内从未组织过相关产品生产或未取得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生产线的,企业申请验收时将按照新建生产线验收。其中,兽用生物制品企业按照《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验收办法》(农业部公告第1427号)第二十六条规定执行。
三、同一企业的兽药生产线设置在不同生产地点(厂址)的,应分别验收,并在验收报告结论中标明与验收范围相对应的生产地址。
四、中兽药
(一)厂房设施
1.对中药提取物为制剂的前提取部分、且只生产一种剂型中药制剂的,中药提取液可通过管道直接打入制剂车间的配制间,但不能直接打入配液罐;对生产两种以上(含两种)剂型的中药制剂或生产有国家标准的中药提取物的,应当在中药提取车间内设置独立收膏间。洁净收膏车或采样车不得代替收膏间使用。
2.独立收膏间的洁净级别应与制剂车间的配制(液)间洁净级别相同,若有两种以上中药剂型生产线的,收膏间洁净级别采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3.对提取工艺过程中需使用易燃易爆有机溶剂的,其提取车间应为防爆车间,其墙体、灯具、开关、阀门、电机等设施装备均应符合防爆性能。(二)设备
提取设备应按照兽药质量标准要求、不同提取工艺和产能产量合理配置。参照配置标准如下:
1.主要设备:提取罐(煎煮罐、渗漉罐或多功能提取罐)、储液罐、浓缩设备、乙醇配制罐、乙醇储罐、沉淀罐、贮藏设施、过滤装置、干燥设备等。
2.提取单体罐容积不得小于1吨(定量),与其配套使用的浓缩、精制、过滤等设备的性能规模须与之相匹配。3.采用中药挥发油作为制剂原料的产品或回流提取工艺的,其提取系统应密闭,并应有冷却系统装置。采用中药挥发油作为制剂原料的产品还应设有分离、收集挥发油的装置,并具有芳香水储罐。
(三)提取工艺
中药GMP检查验收申报资料应注明提取工艺方法,并提交与提取工艺相应的厂房设施清单及各类文件、标准和操作规程。中药GMP检查验收报告应标明提取工艺(参见附录《中兽药提取工艺主要方法》)、与提取工艺相适应的拟生产产品。
(四)中药材前处理
1.中药提取生产线应设置与其生产规模相适应的中药材前处理设施;
2.中药产品生产需使用非净药材(包括饮片)的,必须按照净选、洗药、切药、干燥、粗碎等工艺流程,配置中药前处理净制设施,配备拣选工作台、洗药池或洗药机、切药机、干燥机、粗碎机、除尘机组和药渣处理等主要设备。(五)其他
1.已有国家兽药(药品)标准的中药提取物和中药无菌粉制剂按品种验收。
2.无国家兽药(药品)标准的中药提取物生产设施须与相应制剂车间同时验收。
3.中药提取车间洁净区的工作服可以在其它洁净车间洗涤、整理和暂存,但必须制定合理的工作服传递取用规程,避免洁净区工作服在传递及取用过程中受污染。
五、化学药品
(一)厂房、设备
1.具有法人资质的兽药企业应具备独立的生产区域,保证其生产厂房、仓储设施和质检设备独立,符合兽药GMP规范要求。
2.对同时具备人用原料药和兽用原料药生产资质、且设置在同一生产地址的,其兽药生产必须具备独立的生产厂房、设备及仓库,不得与人用原料药的生产共用上述设施。3.同一法人或同一集团公司所属的不同兽药企业,可以共用同一厂区,但必须对各自生产、仓储等区域进行有效的物理隔离,达到生产区域及仓储独立,符合兽药GMP规定要求。其质检设施设备和质检人员必须分别设置,不得共用、兼任,并不得采取委托检验方式。
4.不属于同一法人或同一集团公司所属的不同兽药企业不得设置在同一厂区。
5.在不影响其兽药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下列非兽药产品的生产允许与兽药生产设置在同一生产地址:
(1)允许属于兽用原料药前体/中间体等化工产品或兽用消毒剂、杀虫剂等制剂产品所需原料的生产与兽药的生产设立在同一生产地址,但兽药生产必须具有独立的生产区域、厂房设施设备、仓储区和质检室。与此无关的其他化工产品不得与兽药制剂或兽用原料药的生产设置在同一生产地址。(2)允许部分营养性(维生素类、矿物元素及其络合物)饲料添加剂产品与部分兽药固体制剂(包括粉剂、散剂、预混剂)的生产设置在同一厂区或同一生产建筑物内,但兽药生产必须具有独立的生产区域、厂房设施设备、仓储区和质检室,并设置有效的物理隔离装置、设施。其他饲料产品不得与兽药制剂生产设置在同一厂区或同一生产建筑物内。6.不得采取租用或购买工业园区的某一独立区域中的其中一栋楼房或房屋;一栋楼房中的一层或多层设立兽药生产企业并从事兽药生产活动。
7.子宫注入剂和乳房注入剂生产应符合以下要求:(1)最终灭菌子宫注入剂与最终灭菌乳房注入剂的洁净级别应相同。对生产工艺相同的子宫注入剂与乳房注入剂品种,允许在不同生产阶段使用同一条生产线进行生产。(2)子宫注入剂或乳房注入剂不得与注射剂共用同一生产线。
(3)除有特殊工艺要求的品种外,含中药提取的子宫注入剂与乳房注入剂的中药提取车间收膏间,应与制剂的配液间洁净级别一致。
(4)检查验收报告中应标明子宫注入剂与乳房注入剂为最终灭菌制剂或非最终灭菌制剂。
(二)质量管理
1.企业同时具备人用原料药和兽用原料药生产资质,在保证兽药检验质量的前提下,质检室设施设备可共同,检验人员可兼任,但需持有兽药检验员资格证书。
2.企业与所属同一法人或同一集团公司的不同企业的质检设施设备和质检人员必须分别设置,不得共用、兼任,并不得采取委托检验方式。
3.除动物实验外,企业应具备所生产产品及拟生产产品全项质量检验的仪器设备,不得委托其他单位(企业)进行产品质量检验。
4.企业所生产产品质量标准涉及动物实验的(包括异常毒性检查、热原检查、升压物质检查、降压物质检查、过敏反应检查、绒促性素生物测定、缩宫素生物测定、洋地黄生物测定等检查项目),必须进行检验。其中,企业自行开展检验的,应具有相关动物实验设施设备,并持有《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采取委托检验方式的,选定的被委托方应具有动物实验资质,并签订委托检验协议。对采取委托检验的,兽药GMP检查验收应重点核实检验报告与所生产产品批次的对应关系。
5.企业拟生产产品需进行动物试验的,应在申报产品批准文号时提供《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复印件或被委托方资质证明材料、委托检验协议。
六、兽用生物制品
(一)新建企业、已取得《兽药GMP证书》后新增生产线的企业,按照《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验收办法》(农业部公告第1427号)第二十六条规定实施兽药GMP检查验收。其中,已取得《兽药GMP证书》后新增生产线的企业,仅对其新增生产线实施验收。
(二)拟生产产品尚无兽药国家标准的,应按静态验收,验收通过的,企业凭兽药GMP办公室下发的《现场检查验收通知书》进行拟申报新兽药注册产品的试生产,取得《新兽药证书》后,再申请该生产线验收。
(三)对申请静态验收的,不需提供产品工艺验证报告。
(四)不同工艺的抗原生产应相对独立,如细胞悬浮培养线必须建立独立的抗原生产区。
(五)细胞悬浮培养生产线验收范围确定为:细胞毒悬浮培养灭活疫苗生产线、细胞毒悬浮培养活疫苗生产线,不再按产品种类进行划分。
第四篇:中国兽药GMP名词解释
中国兽药GMP名词解释无菌制剂 不存在活的生物的制剂产品。非无菌制剂 所含的生物量符合卫生标准规定的制剂产品。控制点 为保证工序处于受控状态,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条件下,在产品制造过程中需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关键部位或薄弱 环节。批 在规定限度内具有同一性质的质量,并在同一生产周期中生
产出来的一定数量的药品。批号 用于识别“批”的一组数字或字母加数字。用之可以追溯和 审查该批药品的生产历史。6 批生产记录 记录一个批号的产品制造过程中使用原辅材料与所进行操作 的文件,包括制造过程中控制的细节。文件 一切涉及药品生产、管理的书面标准和实施中的记录结果。待验 系指物料在允许投料或出厂前所处的搁置、等待检验结果、不能使用的状态。9 无菌 完全不存在的活的生物[注:无菌状态是绝对的,不存在不 同程度的无菌状态。10 灭菌 使达到无菌的状态。质量 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 征总和。质量保证 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过程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 要求所必需的计划、有系统的全部活动。质量控制 为保持某一产品、过程或服务质量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 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14 质量管理 对确定和达到质量要求所必需的职能和活动的管理。质量体系 为保证产品、过程或服务质量满足规定的或潜在的要求,由 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能力和资源等构成的有机整 体。质量监督 为保证满足质量要求,由用户或第三方对程序、方法条件、产品、过程和服务进行连续评价,并按规定标准或合同要求 对记录进行分析。验证 用以证明在药品生产和检验中所用的厂房设施及设备、原辅 材料、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方法等是否确实达到预期目的的 系列活动。状态标志 用于指明原辅材料、产品、容器或机器之状态的标志。净化 指为了得到必要的洁净度而去除污染物质的过程。空气净化 去除空气中的污染物质,使空气洁净的行为。污染 作为处理对象的物体或物质,由于粘附、混入或产生某种物 质,其性能和机能产生不良影响的过程或使其不良影响的状 态,称为污染。污染物 作为处理对象的物体或物质,由于粘附、混入或产生某种物 质,使其遭受污染,该种物质称为污染物。洁净 未被污染的状态称为洁净。洁净室 根据需要,对空气中尘粒(包括微生物)、温度、压力和噪声 进行控制的密闭空间并以其空气洁净度等级符合药品生产质 量管理规范为主要特征。洁净度 指洁净空气中空气含尘(包括微生物)量多少的程度。洁净区 由洁净室组成的区域。无菌室 指环境空气中悬浮微生物量按无菌要求管理,满足无菌生 产要求的洁净室。28 人员净化用室 人员在进入洁净室之前按一定程序进行净化的辅助用室。物料净化用室 物料在进入洁净室之前按一定程序进行净化的辅助用室。气闸室 为保持洁净室内的空气洁净度和正压控制而设置的缓冲室。
空气吹淋室 强制吹除工作人员及其衣服上附着尘粒的设施。
技术夹层 主要以水平物件分隔构成的供安装管线等没施使用的建筑 夹道。
气流组织 指对气流流向和均匀度按一定要求进行组织。
单向流 具有平行线,以单一通路单一方向通过洁净室或洁净区的气 流。(曾称“层流”)。35 非单向流 具有多个通路或气流方向不平行,不满足单向流定义的气流。(曾称“乱流”)。36 纯水 系去离子水与蒸馏水的通称。
蒸馏水 通过蒸馏法制得符合中国兽药典蒸馏水项下规定的水。
去离子水 指经离子交换法制得的25~C时电阻率大于0.5X106.cm的化水。
注射用水 符合中国兽药典注射用水项下规定的水。
空态测试 指洁净室净化空调系统已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室内没有工艺 设备和生产人员的情况下进行的测试。
静态测试 指洁净室净化空调系统已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工艺设备已安 装,室内没有生产人员情况下进行的测试。
动态测试 指洁净室已处于正常生产状态下进行的测试。
第五篇:兽药GMP培训指南1
全面、正确学习和理解《兽药GMP》
《兽药GMP》对兽药生产、销售等方面做出了全面、详细、具体的规定。面对兽药GMP的各项繁杂的管理要求,往往使一些兽药企业感到无从着手。但通过梳理,在这些管理要求中,有以下三条主线贯穿了全部《兽药GMP》:
(一)生产处处要防止污染(二)事物件件需要验证
(三)工作一律遵守制度(各项SOP也可理解为制度 的一种形式)
概述
“生产处处防污染”是兽药GMP的主要内容之一。兽药生产企业在生产中要防范异物混入产品和防范尘埃粒子和微生物污染产品。所以,兽药生产企业的卫生管理是实施兽药GMP的重要环节。
第三节 防止生产中污柒和混淆的措施
防止污染和混淆是生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为了确保兽药质量,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这个工作也贯穿在兽药生产的整个过程中。
1.污染
污染是指原材料或成品被微生物或外来物质所污染。按照污染的情况一般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微生物引起的污染;二是由原料或产品被生产中另外的物料或产品混入引起的污染,如生产设备中的残留物,操作人员的服装引入或散发的尘埃、气体、雾状物等;三是除前述两种污染以外,由其他物质或异物等对药品造成污染。
2.混淆
混淆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其他原料或成品与已标明品名等的原辅料或成品相混,通俗的说法,称为“混药”。如原辅料与原辅料、成品与成品、标签与标签、有标志的与未标志的、已灭菌与未灭菌的混淆等。
二、造成污染和混淆的原因
1.产生污染的原因
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辅料:购进的原辅料本身质量不好,或在运输、贮存、检验取样、配料过程中造成污染。
(2)内包装材料:用于生产的直接接触药品的内包装材料在使用前消毒不彻底或消毒后存放条件不符合标准,或放臵时间过长等造成污染。
(3)设备与容器:表间不光沽、平整、材质不稳定,选型与生产不配套,维修、保养不及时,生产结束后不进行清场等造成污染。
(4)环境影响:生产环境如空气中生物粒子过多,车间地面、墙壁、天花板等不平整、易脱落、长霉、消毒不严格等造成污染。
(5)人员:操作人员患有传染病、皮肤病等,未按要求穿戴工作服,未按工艺规程和SOP要求操作。
(6)生产过程:生产中敞口生产,密闭不严,管道中有死角,生产周期过长,操作不当等造成污染。
2.产生混淆的原因
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种:(1)厂房:生产区域过于狭小,同一区域有不同规格、品种、批号的产品同时生产;物流不合理,生产线交叉;非生产人员进入等造成无意或有意的混淆。
(2)设备:生产中使用的设备、容器无状态标志,清场不彻底等造成混淆。
(3)材料:原捕料、包装材料、半成品、中间体等无明显标志,放臵混乱,散装或放在易破损的包装中,印刷性包装材料管理不善等。(4)人员:生产人员未经培训上岗,工作责任心不强,压力过大,操作中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
(5)制度: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无复核、统计、监督,发现问题未及时查找原因等,特别是配料、包装等重要部门,管理不严格造成。
三、采取的措施
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和混淆的可能随时存在,必须在全过程各个环节都加强管理和监控。除了对生产中的原材料、设备、生产方法、生产环境、人员操作等五大引起污染和混淆的因素进行控制外,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1)生产前应该认真检查、核对生产指令、物料,应确认生产环境无上批生产的遗留物,确认设备、容器等已洁净或已灭菌,生产结束已做好清场工作。
(2)工艺布局合理,生产流程应顺向布臵,防止交叉污染,缩短生产区与原料、成品存放区的距离,控制生产过程的时间,减少可能存在的微生物的污染。
(3)严格按工艺规程的要求,在规定洁净度的生产场所生产,采取防止尘埃的产生和扩散的措施,控制洁净室人员,定期监测生产环境的洁净状况。
(4)生产区域专一,不同品种、规格的生产操作包括不同批号的操作不能在同一生产操作间同时进行,有数条包装线同时进行包装时,应有一定的间隔距离,并采取适当的有效的隔离措施。
(5)生产过程中应防止物料及产品所产生的气体、蒸汽、喷雾或生物体引起的交叉污染,应安装排风等相应的设备防止粉土飞扬。
(6)状态标志明确:
1)生产状态标志应标明正在生产的情况,内容包括正在生产的品名、规格、批号等。
2)生产设备状态标志应标明正在加工何种物料,停运的设备应标明其性能状况,能用与否、待修或维修,对已损坏报废的设施,应从生产线上搬出。
3)容器状态标志应标明内容物的情况,如品名、规格、批号、状态(半成品、中间体、回收料等)。
4)卫生状态标志应标明生产线、设备、容器等卫生状况,如已清洁、已消毒、已清场等。
(7)生产过程中必须按工艺要求、控制要点进行中间检查,填写生产记录和检查记录,并归入批生产记录中。
(8)检选后药材的洗涤应使用流动水,用过的水不宜再用于其他的药材的洗涤。不同药性的药材不得在—起洗涤,洗涤的药材及切制的饮片和炮制品不得露天干燥、着地堆放。
(9)为防止药材被微生物污染,可采用对药材灭菌的方法来控制。药材及中间产品的灭菌方法以不改变药材的药效、质量为原则。目前较多采用的灭菌方法有:微波、γ—射线照射、环氧乙烷蒸气熏蒸等。
生产管理
概述
生产管理是兽药生产个的重要环节,也是兽药GMP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兽药GMP的精神,合格的产品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而不是仅仅依靠检验检出来的。实施兽药GMP就是要使企业的质量工作的重点从传统的产品检验转向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只有严格控制生产全过程以及影响生产质量的各种因素,才能确保最终的产品万无一失,兽药GMP的“预防为主”的原则在生产管理的环节中得到了较多的体现。
兽药生产过程是一个以工序生产为基础的过程,任何一个工序出现波动(如人员、环境、设备、原辅料、工艺等),必然要引起成品质量的波动。因此,通过生产过程的控制来保证质量是兽药GMP的基本思想。企业的生产管理部门的工作目标是:确保生产按照预定的生产方法和其他相关程序及兽药GMP的要求进行,确保生产过程是处在受控状况下,从而保证产品符合质量标准要求和兽药GMP的要求。
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①要有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生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即需要训练有素的人员。②需要各种优良的文件,如文件化的工艺规程、标准操作规程、批生产记录等。③需要非常有效的过程监控,对生产全过程和相关措施进行严格的监控,并进行记录,保证生产按预定工艺进行。
本章主要介绍怎样在清晰、准确、有效的生产管理文件的支撑下,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同时根据不同的兽药制剂生产过程,分别介绍一些有关的生产管理技术要求。
第一节 生产管理文件
生产管理文件是指生产管理中的工作标准,包括: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或标准操作规程和生产记录。
批生产记录 批生产记录是指一个批次的待包装品或成品的所用生产记录,它包括各岗位操作记录和其他相关记录。批生产记录能提供该产品的生产历史,以及与质量有关的所有情况,批生产记录有质量的可追溯性,通过记录可以了解生产全过程的产品数量和质量情况,全面反映产品工艺规程的执行过程和结果。(1)批生产记录主要内容: 1)编号。
2)产品名称、规格。3)
生产批号;生产指令。
4)开始生产日期和时间,各工序半成品及成品完成的日期。5)各工序生产负责人、操作者及检查员姓名。6)各工序清场操作记录,操作者及检查员姓名。7)各工序采用的原物料名称、规格、质量及数量。8)工艺过程各种关键参数及产出数量。9)各工序使用的设备及使用情况。
10)各工序生产过程质控记录及质控人员姓名。11)各工序的物料平衡及评估和说明。12)本批产量。
13)本批产品成品检验记录及报告单号码。14)对特殊情况的纪要和注释。15)该产品生产负责人签名。(2)批生产记录的组成: 1)生产计划单和生产指令。2)各工序岗位操作记录。3)
各工序的交接记录。4)中间品、半成品的质量控制记录。5)工艺查证记录。6)各工序的清场记录。7)质量检验报告等。
3.批包装记录
批包装记录是指每批产品包装工序操作内容的记录。实际上是包装与贴签工序在SOP指令下的记录。为保证所用的标签、标示物和包装材料的使用正确性,应制定严格的SOP并记录整个操作过程。批包装记录与批生产记录一起组成批档案。批包装记录的主要内容:(1)编号。
(2)产品名称、规格、包装规格。(3)生产批号。
(4)操作开始及完成日期。
(5)上一批清场操作记录(副本)及本次包装清场记录(正本)。(6)重要阶段操作者和检查者姓名。
(7)待包装产品的数量、计划生产成品量与实际产品量及说明。(8)包装过程质控记录及质控人员姓名,以及包装完成后的检验核对结果,核对人签名。
(9)包装操作过程,包括设备及包装生产线的使用情况。(10)使用的包装材料记录,包括有批号的标签和使用说明书样张及产品合格证。
(11)领、退料及销毁记录以及发放、领用、核对人员的签名。(12)装箱记录,有无并批,并批的批号记录以及本批的零头去向。(13)包装工序负责人签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①待包装产品的名称应依据国家兽药典标准或经批准的法定标准来填写,不同的规格也应在标示物上明显标示,避免混淆。②记录包装产品应分别记录大、小包装数量,以便于核对数量,避免漏装。
4.清场记录 清场包括清理场地和清洁场地,清场的目的在于有效地防止生产中兽药混淆和差错事故产生,防止交叉污染的产生,所以,清场也是兽药GMP的重要内容。清场记录就是对清场过程进行准确记录,内容至少包括:工序名称、产品名称、生产批号、清场日期、检查项目及结果、清场负责人签名等。清场记录可以与批生产记录设计在一起,其中检查项目至少涉及四个方面:(1)物料(原辅料、半成品、包装材料、成品、剩余材料、散装品、印刷标志物等)。
(2)生产指令、生产记录等书面文字材料。(3)生产中的各种状态标志等。(4)清洁卫生工作。
(三)批生产记录设计编制注意事项
(1)应有反映生产过程的主要环节及重要细节的记录。
(2)应能反映工序的顺序性,确保工艺畅通,对工序依次进行编号。(3)应能反映各工序是否按规定的步骤执行,有检查的记录。(4)更好的设计应能指导备工序的操作人员按SOP执行。(5)应能反映各工序操作过程中各工艺参数允许或合理的偏差范围,并有在受控状态下的记录。
(6)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惟一性,能正确反映不同批的生产情况。(四)记录填写中的注意事项:
(1)内容真实,数据完整,记录及时,不能造假记录。(2)字迹消晰,端正,不能用铅笔填写。(3)不得撕毁或任意涂改记录,更改错误时,不能用刀刮,不能用橡皮和涂改液,应在错误处划一横线,在旁边重写,签名并注明日期。(4)按表格设计的内容填写齐全,不能留有空格,如无内容填写时要用“—”表示,重复上面内容记录时,不能用“同上”或简写符号“、、”表示,应重新抄写。
(5)品名不得简写,应写全名,如硫酸庆大霉素,不能写成“庆大”。(6)与其他岗位、班组或车间有关联的操作记录应做到—致性、连贯性。
(7)操作者、复核者均血填写全名,不能只写出姓或名。(8)填写日期应横写,不能简写。如2002年1月20日不行写成02、1/20或20/1等形式。
生产过程的管理
生产管理系统的运作以生产过程的有效受控为手段,从根本上保证产品的质量。生产过程实际上包含了二个过程,一是物料的加工过程,即原辅料一加工一成品入库的过程;二是文件的传递过程,即从生产指令开始,下发各种批生产文件,完成各种批生产记录,最后逐级上报汇总,这二个过程是互相交织的,通过对文件传递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对物料流转过程的控制,其中真正控制生产过程的,还是各级员工,人是兽药生产的主体。因此,生产过程的管理也是各级人员依据标准文件,在物料加工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一、生产指令的下达
一批兽药的生产起始于该产品的生产指令的正式下达,生产指令应为书面的文件。由谁发出生产指令,没有统一的规定,通常情况下由生产管理部门根据生产计划下达。有些兽药企业和一些人用药生产企业使用计算机来控制物流,他们的生产指令通常由计划部门下达。指令告诉人们应做什么,如何才能做好。生产指令一般应有品名、规格、批号、批量、操作要求等内容。
生产车间一般有专人接收生产指令。接收的过程也是对指令中数量和内容准确性的确认。只有核对无误后才能将其分发至各工段。一般由各工段长负责接收相应的文件,再下发至相应的班组。通过这样一个生产指令的传递过程,使每个与该批有关的生产人员都能准确无误地知道自己的任务,这是生产过程中受控的第一步。
二、生产前的准备
(1)各工序向仓库、车间中间库或上工序领取原辅料、半成品(中间产品)、包装材料等,应有专人验收,记录登帐,并办理交接手续。通过查验代号、名称、批号、清点数量等,确认收到物料的品种、批号和数量准确无误。剧毒物的领料应有特殊的规定,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2)对有些影响制剂和原料药质量的原辅料,在质量、批号有所改变时,应进行产前小样试制,凭小样合格报告,经有关部门批准才能投入正式生产。
(3)生产操作开始前,操作人员必须对工艺卫生、设备状况、管理文件等进行检查,并记录捡查结果。检查内容主要为:
①生产场所的环境、设施卫生是否符合该区域清洁卫生要求。
②上一班是否进行过清场,清场者、检查者是否签字,末取得“清场合格证”不得进行下一步生产。
③对设备状况进行严格检查,检查合格并挂上“合格”标牌后才能使用。正在检修或停用用的设备应挂上相应的标志。所有的工具、容器、设备是否已按清洗SOP完成并符合标准。
④对生产用计量容器、度量衡器以及测定、测试仪器、仪表要进行必要的检查、校正,符合规定以后才能使用。对超过计量检查周期的计量设备不能使用。
⑤检查与生产相适应的相关文件,记录(如工艺规程、SOP、批生产记录等)是否齐全、准确。
⑥对所用原辅料、半成品(中间体)进行核对,准确无误后方可使用。
三、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管理
(1)所有的岗位操作必须严格执行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或GMP的规定,不得擅自改动。
(2)兽用生物制品必须严格按照《兽用生物制品规程》或农业部批报的工艺规程生产。
(3)无菌产品的药液从配制到灭菌(或除菌过滤)的时间间隔要有明确的规定,如大容量最终灭菌注射液,一般规定从配制到灌装4h内完成,灌装完到灭菌6h内完成最终灭菌的小容量注射剂应在24h内完成配制、灌封、灭菌的过程。非无菌的液体制剂也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配制、灌装的过程。
(4)直接接触无菌药而的包装材料,设备容器的清洗、干燥、灭菌到使用时间应行规定。如瓶子经灭菌后贮序时间不超过2天,超过时间尚未用完的瓶子,需要灭菌或重新清洗灭菌。
(5)生产中的称量、计算及投料要有人复查,操作人、复查人均应签字。称量、投料等都是关键岗位,操作者必须严格按照SOP的要求,使用经质量管理部门检验合格的原辅料,并对名称和数量实施有效的复核、复查制度,生产记录上应充分体现复查结果,操作人和复查人都应按实际称量数据进行记录,并签上全名。
(6)对检测所需时间较长的中间品以及中药制剂生产中所需贵重、毒性药材和中药饮片,在下一步操作时,需有两人监控投料,并有记录,操作者和监控者均应签字。
(7)各工序生产的半成品(中间品)应按工艺规程规定的半成品(中间品)质量标准,作为上下工序交接验收的依据。车间应设立半成品(中间品)的中转库。中转库也应按合格、待检、不合格分别堆放,待中间品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下—工序,并填写半成品(中间品)交接记录。不合格的半成品(中间用)应贴上不合格证,不得流入下工序。
(8)车间工艺员应按照“工艺规程”规定和质量控制要点,进行工艺查证,及时预防、发现和消除事故差错,并做好工艺查证记录。应根据不同的产品剂型特点来设计工艺查证的内容和记录表。
(9)生产中所用的容器、转移容器等均应有标签,标吸所生产兽药的名称、规格、批号。
(10)生产中发生偏差或需要更改参数时,应有变更程序并有审批手续。
(11)生产中发生事故,包括安全事故和质量事故,均应按制定的事故管理和质量事故处理程序的有关规定及时处理、报告,并作好相应的记录。
四、批号的管理
1.批号的含义
在规定期限内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并存同一连续生产周期中生产出来的一定数量的兽药,为一批。用于识别“批”的一组数字或字母加数字称为批号。每批产品均应编制生产批号。使用批号可以追溯该批兽药的生产历史和生产质量的全过程。批号的编制方法由各企业自行决定,通常的批号编制为:年一月一流水号,返工批号在正常批号后面加(R),混合批号可在生产批号后加(M),或标明哪二批混合[例如:20020120(13,17)表明是由第13批和17批混合而成],同时车间应填写混合批号登记表。
2.批号的划分
一个批量的兽药,编为一个批号,批号的划分应具有代表性,从下达生产指令时批号已经生成,该批号将跟随生产的全过程并贯穿在生产记录中。
批的划分原则如下:
(1)大、小容量注射剂以同一配液罐一次配制的药液所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如使用数台灭菌设施,过滤设备,灌封设备,则必须经验证,确有同一性能者。当一个配制批用多台灭菌器时,每次灭菌数可作为一个小批。
(2)无菌分装注射剂以同—批原料粉在同一连续生产周期内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如使用多台分装设备时,经验证确有同一性能者。否则批号应能表示出所用的分装设备。
(3)口服液体制剂以灌装前经最后混合的药液所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使用多台灌装设备时,则应验证确有同一性能者。(4)粉剂、可溶性粉剂、预混剂以分装前使用同一台混合设备一次混合且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
五、包装管理
包装生产一般指从包装操作至入库的过程。兽药产品质量不仅包含了内在质量,也包含了外在质量,所以,包装生产对产品质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包装操作的前提条件
对生产过程中既符合工艺规程和SOP的要求,又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方能进行包装操作,下达批包装指令。
2.包装操作前准备
包装车间在接到生产指令后,应核对待包装物的品名、规格、数量、包装要求等。同时对包装材料进行核对,调整打印批号和有效期的设备,并打印一张,核对是否正确,份量是否合适。并设有专人进行复核,防止差错产生。
3.标签、说明书的使用
用于包装生产的标签、说明书等经质量部门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生产前必须由车间填写需料送料单,并由专人到仓库限额领取。未印批号的剩余标签、说明书应退回仓库,已印有批号的剩余标签和废标签应按“标签报废程序”等有关规定予以销毁。已印制标签与说明书内容的包装材料,其领用、使用、销毁程序与标签相同。4.入库
包装结束,尚未获得质量管理部门签发的合格证的产品,不能入库,应移入待检区,并用明显的状态标志,当取得合格证后,才能正式入库、入帐,进入销售环节。
某些已包装的制剂产品,因检验周期长,在未取得检验结果前已包装的,可按成品寄库的规定办理寄库手续,收到检验合格的报告单后再重新办理入库手续。
5.批包装记录
在整个包装生产过程中,应及时按SOP的规定,填写批包装记录,通过及时、准确的慷,从各个方面反映对SOP的执行情况,使差错降至最低。
包装操作完成后所形成的批包装记录,应与批生产记录一起保存,保存应该一致,批包装记录的管理与批生产记录管理相同。6.包装注意事项
1)同一车间同时有数条生产线进行包装时,应有防止混淆的措施,或有明显的隔离栏等。
2)每个包装线现场应持牌明示包装物名称、批号。
3)包装车间使用的润滑油、粘贴剂、清洁剂、油墨等应分别定点放臵,并且有明显标记显示,以免用错。
4)兽药零头包装最多可以2个批号合为一箱,合箱外应标明箱内所有批号,并且填写装箱记录。
六、物料平衡的检查
物料平衡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收得率必须在规定的限度内,二是指印刷包装材料的数额平衡。
1)制剂生产必须按处方量的100%投料,不能因为质量标准规定含量有一定的幅度而采取低限投料的错误做法,不能保证在有效期内药物质量还能保持在合格状态,对一些已知某成分在生产或贮存期间含量会下降的产品,应在工艺规程中规定增加投料量,以保证产品在有效期内有效。
2)产品的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可允许的偏差。考虑到生产中的误差、损耗,不会没有偏差,因此要在计算出一个理论产量后,还要在工艺规程中规定一个合理的、允许的正常偏差。
3)每批产品在生产作业完成后,应该填写物料的结存量,对照理论产量对物料平衡进行检查,检查偏差是否在限定的范围内。印刷包装材料的数额平衡可能通过以下方法计算:
如果出现较大的负偏差,超出规定的范围,有可能是漏贴标签引起的,所以需要返工检查,在查明原因,得出合理的解释,并且排除了可能出现的质量隐患后,才能按正常产品处理。
因此,物料平衡的检查,不仅是从经济方面考虑,也是考核生产过程是否受控的一个重要方面。
七、生产记录的管理
1.岗位操作记录设计与编制
兽药生产应有完整的操作记录,记录应该根据工艺程序、操作要点等内容设计和编制。内容要求见本章记录制定部分。
2.岗位操作记录的填写
岗位操作记录必须由岗位操作人员填写,其他人员不能替代,岗位负责人或岗位工艺员审核并签字,以示负责。记录的填写应符合本章“记录填写注意事项”的要求。
3.岗位操作记录的复核
复核人必须对每批岗位操作记录作串联复核,必须将记录内容与工艺规程相对照,上下工序间,成品记录中的数量、质量、批号、桶号必须一致、正确,复核人应签字。
对不符合要求的填写方法,或填写上的错误,必须由填写人查明原因并更正,在更正处签上名字。
4.批生产记录的管理
(1)批生产记录是该兽药生产各工序全过程(包括中间产品检验)的完整记录,它由生产指令、有关岗位操作记录、清场记录、偏差调查自理情况、上下工序交接记录、工艺查证记录、检验报告单等汇总而成,批生产记录具有该批产品质量和数量的可追踪性。
(2)批生产记录汇总表可以由岗位工艺员将岗位原始记录整理后分段填写,跨车间的产品,由各车间分别填写,生产部门技术人员汇总,生产部门负责人审核并签字。最后送质量管理部门,由质量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决定产品的发放。
(3)批生产记录应该出厂生产管理部门按批号归档,保存至兽药有效期后1年,未规定有效期的兽药批生产记录至少保存3年。
(4)批包装记录是该批产品包装过程的完整记录,可单独设臵,也可作为批生产记录的—部分,但建议和批生产记录一起归档。
八、不合格品的管理
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不合格品,应该按照不合格品的处理规定来执行。不合格品,它不仅对本厂的信誉造成影响,还对社会造成危害。为了防止不合格品流入社会,企业都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不合格品处理制度,将不合格品消灭在企业内部。对不合格品的管理至少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合格的原辅料不投入生产,不合格半成品不流人下道工序;不合格成品不出厂。
(2)当发现已出现不合格的原辅料、半成品(中间产品)、成品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立即将不合格品放于规定的区域内,挂上明显的不合格标志。
②必须在每一个不合格品的最小包装单元或容器上标明品名、批号、规格、日期,以防止某一单元被搞错。
③认真填写不合格品处理报告单,应写明不合格品的名称、规格、批号、数量,查出不合格的日期、来源、不合格项目和原因、检验数据及有关人员等,分送各部门。
④由质量管理部门会同生产管理部门共同查明原因,提出书面的处理意见,或返工、或销毁。按不合格品的处理程序,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⑤不合格品的处理过程应有详细的记录。需返工的不合格品应规定返工次数,一般返工2次仍不合格者应作销毁处理,不能多次返工直至合格。必须销毁的不合格品,应由仓库或生产部门填写销毁单,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后按规定销毁。
⑥生产中剔除的不合格品,必须标明品名、规格、批号,尽快撤离生产现场,妥善隔离存放,与正常生产的产品要有明显的区别,同时按企业制定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⑦对整批不合格的产品,应由生产部门写书面报告详细说明该批产品的质量情况、事故差错的原因、采取的补救措施、对其他批号的影响以及以后防止再发生类似错误的措施等,报告经质量管理部门审核后,决定处理程序。
1.处理措施
当生产过程因各种原因造成非正常偏差时,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出现偏差,应做出相应的修改措施。以下偏差之一出现时必须及时补救处理:
(1)物料平衡超出收率的正常范围。如果实际收率高于理论收率,可能单剂量的装臵偏少或者辅料过多造成含量太低等原因,所以应及时查出原因,按规定的程序处理。
(2)生产过程的时间控制超出工艺规程规定的范围,出现这种偏差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发生变化,如发酵生产、种子培养时间超过控制的时间,可引起发酵品质量变异,影响后工序的生产。
(3)生产过程中工艺条件发生偏移、变化。
(4)生产过程中设备状况突然发生异常,影响产品质量,如灭菌设备突然达不到规定的温度等。
(5)产品质量(外观、含量等)发生偏移。
(6)跑料现象。
(7)包装结束后,标签的数额平衡超出范围,尤其是出现领用数远大于实用数(包括残损数、剩余数之和)时,说明有漏贴的可能,所以必须返工检查。
2.偏差处理的程序
企业应制订有关偏差处理的制度和程序,当出现偏差时,可能已经埋下了质量事故的隐患,应根据规定及时纠正,一般处理程序应有以下几个步骤:
(1)岗位操作人员发现超限的偏差时,必须填写偏差报告处理单。处理单上应写明品名、批号、规格、批量、工序、偏差内容、发生的过程及原因、地点、填表人、日期等,交生产管理人员。
(2)生产部门负责人会同有关人员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处理建议,对质量无影响可继续加工,对质量有些影响需重新加工,或采取回收及其他补救措施,如偏差较严重,确认对产品质量有影响,应报废或销毁。
(3)生产部门将上述处理建议写成书面报告,经生产部门负责人签字后连同偏差处理单交质量管理部门,由该部门负责人审核批准。—般书面报告一式2份,生产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各留1份。
(4)经批准处理后,由生产部门负责实施,同时将偏差处理单、调查报告、处理措施及实施结果归档。
(5)当发现本偏差批次与前后批次产品有关联时,必须立即通知质量管理部门,通过上述的程序作出相应的处理。
十、清场管理 1.清场的概念
顾名思义,清场指清理和清洁生产场地,清场不仅是清洁和清扫的过程、还具有整理归拢的过程;场地的概念也不仅是指地面,还包括整个生产环境,从空气净化系统到地面这样一个立体的空间,所以清场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的概念,而是一个立体的、具体的、细致的概念。为了将生产过程中的差错降至最低程度,防止引起交叉污染和混淆,生产过程中必须要有清场的程序,也就是说清场是生产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在产品的工艺规程中规定清场的要求。
2.清场的时间
根据《兽药GMP》的要求,每批产品的每一个生产阶段完成后必须由生产操作人员清场。为了防止兽药生产中不同批号、品种、规格之间产生污染和交叉污染,各生产工序在以下情况之一时都应进行清场:
(1)各工序每大生产作业结束时。
(2)生产中更换品种或规格时。
(3)更换生产批号时。
3.清场的要求
清场的过程也是一个操作的过程,每个工序清场的内容要求不同,必须要根据本工序的实际建立各种有关清场的SOP。清场以后至少应达到以下要求:
(1)地面无积灰、结垢,门窗、室内照明灯、风管、墙面、开关箱外壳无积灰,室内没有与生产无关的杂物。
(2)使用的工具、容器应清洁、无异物,无前次产品的遗留物;非专用设备,管道、容器、工具应拆洗或灭菌。
(3)设备内外擦洗干净,没有前次生产遗留物,无油垢。
(4)凡直接接触药品的设备、容器、工具、管道,应每天或每批清洗或清理,同一设备连续加工同一非无菌产品时,其清洗的周期可按该设备清洗的有关规定执行。
(5)包装工序调换品种或规格时,多余的标签等包装材料应按规定处理。
(6)固体制剂更换品种时,难以清洗的用品应予更换,如烘布、布袋等。
4.清场记录
清场的操作过程,应按清场SOP执行,严肃填写清场记录,清场记录应标明工序,清场前产品的名称、规格、批号、清场的日期、项目、检查情况,清场人、复核人员签字。
清场记录的填写要求同“记录注意事项”,清场记录作为批生产记录一部分,与批生产记录一并归档。
5.“清场合格证”的发放
每次清场结束,出质量管理部门或授权的岗位复查合格后,发给“清场合格证”。“清场合格证”的内容有:原生产品名、批号,调换品名、批考、日期,清场者和检查者签字。
“清场合格证”作为下一个的生产凭证附入生产记录,与生产记录一同管理,未领得“清场合格证”不得进行下一步生产。取得“清场合格证”后,在进行下一次生产前,生产现场不能进入人和物。
散剂、粉剂、预混剂生产质量管理
散剂、粉剂、预混剂生产工艺和设备要求、生产环境要求基本相同,其生产质量控制 要点具有共同点和一致性。
二、车间要求
(1)车间的布臵应符合工艺流程的要求,有足够的空间和场所、做到合理地安臵设备和堆放物料,对贮藏有特殊要求的不稳定的药品要有防潮等相应措施。
(2)生产车间可设臵在一般生产区内,应有充足的光线和良好的通风条件,各工序要有相对独立的生产操作间,足够的辅助用房,建筑设施符合一般生产区的要求。
(3)按生产的需要,在生产区内设控温控湿及通风设施o(4)产生粉尘的生产区应有除尘设施,并控制尾气排放中的粉尘不得超标。
三、设备要求
(1)必须具备与生产品种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如粉碎机、电动机、搅拌机、烘干设备、计量分装机、包装机、真空或充氮包装机、除尘设备等。
(2)对产生粉尘的设备应安装捕尘装臵。
四、中药散剂中中药材的预处理和粉碎应在独立的区域内进行,其生产质量管理要点详见第十五节中药材的炮制与粉碎。
五、生产管理要点
l.生产准备
生产操作前,由专人对生产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并记录。检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1)检查确认该品种的批生产指令及相应配套文件,如工艺规程、岗位SOP、清洁规程、中间产品质量监控规程及记录等是否准备齐全,并是现行文件。(2)检查确认本批生产的原辅料是否与生产指令相符,并有合格证书,设备器具和现场是否有“清场合格证”。
(3)对设备状况进行检查,挂有“合格”、“已清洁”标志的设备方可使用。
(4)称量前,称量器必须每次校零,并定期由计量部门专人校验,做好记录。
2.生产过程(1)粉碎。
①应设专为粉碎载体使用的粉碎机,另设粉碎机专为粉碎原料用。②对原辅料进行目检、过筛,液体原辅料应过滤,以除去异物。③含有结晶水、易潮解或水分过高的物料必要时干燥后再粉碎。④每一种物料粉碎结束,须对粉碎机进行清洗,以防止改变品种时相互污染。
⑤原辅料应粉碎至规定细度,再进行粗筛、精筛。
⑥粉碎后的物料装入洁净容器中,贴上标志.注明名称、规格、批号、数量、日期、操作者等。
(2)称量、配料。
①直接使用的原辅料或中间产品,须清洁或除去外包装。
②称量人认真校对物料名称、规格、批号等,确认无误后按规定的方法和生产指令的定额称量,记录并签名。
③称量必须复核,复核人校对称量后的物料的名称、重量,确认无误后记录、签名。
④需要进行计算后称量的物料,计算结果先经复核无误后再称量。
⑤配好批次的原辅料装于洁净容器中,并附上标志,注明品名、批号、规格、数量、称量人、日期等。
⑥剩余物料包装好后,贴上标志,放人备料室。(3)混合。
①混合前先核对物料的品名、批号、数量等,确认无误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②混合机的效能须经过验证,每一产品的投料方法,加料顺序,混合时间,必须经过验证,以防止发生配伍禁忌、混合不均或过混现象发生。
③混合机的装量一般不超过该机总容量的2/3。
④经过最后一次混合具有均一性的物料为一个批量,编为—个批号。
⑤混合好的物料装在洁净的容器中,容器内外均应有标签,写明品名、规格、批号、重量、日期和操作者,及时送中间站并进行半成品化验。
(4)包装。
①根据批包装指令和半成品化验单.核对物料的品名、批号、数量、规格等。按包装
岗位SOP进行操作。
②分装前应校正称量用具和计量分装机,并定期验证。③分装时应经常检查装量,做好记录。
④包装结束后。要清点、校对包装材料、标签,按包装、标签规定处理。剩余半成品密封后贴上标志交留存室,并做好记录。
(5)清场与清洁。
①每批产品每一个生产阶段完成后,必须由生产操作人员按照清洁规程对生产厂房、设备、容器具等进行清场、清洁,并填写清场记录。
②相关负责人员应对生产现场进行检查,对消场、清洁效果进行确认,填写相关记录,发放“清场合格证”。③各工序接到清场合格证后,方可准备下一批次的生产。(6)物料平衡管理。
生产结束后按规定计算收率,其偏差应在合理的范围内。当偏差超出合理范围时,由车间负责人、操作人员、质量人员对生产过程、设备、原辅料使用情况进行综合调查,并做出结论。
(7)生产记录。
①每个岗位在生产过程中和生产结束后应及时填写生产记录,生产纪录的填写应符合要求。
②各工序或岗位将本批生产操作有关记录如生产指令、运行状态记录、中间产品合格证,中间产品流转单、领料单、过程监控记录,清场清洁记录、检验报告书及偏差处理、异常信息等整理汇总后,经岗位负责人签字后交车间。
③车间将记录审核、整理、汇总、并由车间负责人签字后交质量管理部门审核归档。
3.中间库 物料经总混后暂存于中间库,等待半成品检验和包装:(1)进人中间库的产品.每件容器必须有明显的标志。
(2)中间产品在中间库必须按品种、批号间距存放,并合明显状态标志和货位卡。(3)有可能互相影响质量或有混药可能的中间产品,宜分室存放或采取有效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污染。
(4)建立中间库出人管理制度并做好相应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