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法治**”中人大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2019-05-15 15:1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建设“法治**”中人大的地位和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建设“法治**”中人大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篇:在建设“法治**”中人大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市委安排的调研课题,我委组成了专题调研组,先后在依法治市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市司法局等部门进行了探讨。对建设“法治**”和人大在建设“法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建设“法治**”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建设法治社会是我们党坚持执政兴国的一贯主张。党的十五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这一治国方略载入了宪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建设“法治**”,就是全市人民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体进程中,在市委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逐步实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做到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建设“法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主法制完善、社会文明安定为基本目标,通过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监督、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务等途径,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法治化,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进我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建设“法治**”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百姓安宁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创新。通过建设“法治**”,实现法制创新,推动促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对地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业的管理。二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举措。三是加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设“法治**”有利于维护“两个率先”的发展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建设“法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分别赋予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十五项职权和人大常委会的十四项职权。这些职权,充分表明人大及其常委会肩负着对同级政府、“两院”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处在同级国家机关最高层次的监督地位。在建设“法治**”中,人大及其常委会应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作用。第一、着力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市的进程。实施依法治市、实行依法执政,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其前提是有法可依,关键是依法行政,基础是形成法治环境和公民的法治意识,核心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规范公权、保障私权。上述内容对人大履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积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强化法律监督,大力推进本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大力推进依法治市的进程。通过执法监督检查,针对法律、法规在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跟踪监督,纠正违法现象,解决执法难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不依法办事的现象,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大量的事实证明,人大法律监督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法律、法规在执行中的薄弱环节,通常也是人民群众所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执法检查,解决这些“老大难”问题,既能促使执法机关依法办事,更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体会到运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高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确立法律的权威,逐步增强人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自觉性。第二、着力于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人大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面对法治**建设的新任务,人大工作必须有新思考、新作为和新提高。只有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使人大工作获得更广阔的空间。从**的情况看,就是要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我们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等公共管理方面的监督工作。重点之一是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这是地方组织法赋予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对各项重大改革政策、措施的出台进行监督,把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结合、统一起来,使地方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在政策层面得到体现,而且逐渐纳入法制的轨道。重点之二是对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进行工作评议和对任命干部的述职评议,把是否认真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善于运用法律调整经济关系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就

律手段管理各项事业,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和完善行政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约政府及其部门的决策行为。要按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原则,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要强化行政监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认真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努力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要按照《国务院工作规则》,切实加强政府及其部门的自身建设,努力打造为民政府、阳光政府、服务政府和廉洁政府。

3、坚持公正司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坚持公正司法既是建设“法治**”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政法、公安机关要继续抓好“平安**”建设,保障社会稳定,强化政法机关职能,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大力整治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强化治安防范、扎实推进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矛盾调解中心建设,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努力化解社会不安定因素,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措施,积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全面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水平。进一步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完善包括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在内的法律服务体系,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方式及功能,规范法律服务主体、行为、秩序和管理。稳步推进公职、公司律师及公证、司法鉴定体制改革。审判、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强化司法保障功能。积极推进司法改革,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规范办案程序,提高办案质量。继续坚持以审务、检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公正司法各项责任制,建立健全维护司法公正的各项长效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政法干警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专业化、高素质的政法干警队伍。

4、深化全民法制教育,增强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法治**”的一项长期性工作。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公民民主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普及宪法知识,提高宪法意识,增强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的自觉性,加强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政为民、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尊重人权等民主法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形成崇尚宪法和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要加强对领导干部、青少年等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推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社会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全面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外来经商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增强知法守法的自觉性,提高防范意识、维权意识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与能力。要创新宣传形式,强化普法实效。要实行法制宣传工作目标管理,做到责任明确,有部署、有检查。制定科学的法制宣传教育评估考核体系,强化动态检查监督,注重对普法教育的投入力度。

5、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法治**”建设顺利推进。要充分发挥党在“法治**”建设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要改善领导方式,坚持依法执政,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方针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既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又善于把党的重要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使之成为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要围绕依法治市、建设“法治**”的总体部署和“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目标规划。要建立健全法治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以及群众团体在推进法治中的作用,形成法治建设的合力。全体党员干部要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维护法的尊严和权威,使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切实得到落实。

在建设“法治**”中人大的地位和作用(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在建设“法治**”中人大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市委安排的调研课题,我委组成了专题调研组,先后在依法治市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市司法局等部门进行了探讨。对建设“法治**”和人大在建设“法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建设“法治**”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建设法治社会是我们党坚持执政兴国的一贯主张。党的十五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这一治国方略载入了宪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建设“法治**”,就是全市人民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体进程中,在市委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逐步实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做到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建设“法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主法制完善、社会文明安定为基本目标,通过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监督、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务等途径,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法治化,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进我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建设“法治**”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百姓安宁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创新。通过建设“法治**”,实现法制创新,推动促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对地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业的管理。二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举措。三是加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设“法治**”有利于维护“两个率先”的发展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建设“法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分别赋予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十五项职权和人大常委会的十四项职权。这些职权,充分表明人大及其常委会肩负着对同级政府、“两院”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处在同级国家机关最高层次的监督地位。在建设“法治**”中,人大及其常委会应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作用。第一、着力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市的进程。实施依法治市、实行依法执政,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其前提是有法可依,关键是依法行政,基础是形成法治环境和公民的法治意识,核心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规范公权、保障私权。上述内容对人大履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积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强化法律监督,大力推进本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大力推进依法治市的进程。通过执法监督检查,针对法律、法规在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跟踪监督,纠正违法现象,解决执法难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不依法办事的现象,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大量的事实证明,人大法律监督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法律、法规在执行中的薄弱环节,通常也是人民群众所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执法检查,解决这些“老大难”问题,既能促使执法机关依法办事,更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体会到运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高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确立法律的权威,逐步增强人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自觉性。第二、着力于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人大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面对法治**建设的新任务,人大工作必须有新思考、新作为和新提高。只有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使人大工作获得更广阔的空间。从**的情况看,就是要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我们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等公共管理方面的监督工作。重点之一是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这是地方组织法赋予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对各项重大改革政策、措施的出台进行监督,把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结合、统一起来,使地方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在政策层面得到体现,而且逐渐纳入法制的轨道。重点之二是对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进行工作评议和对任命干部的述职评议,把是否认真执行改

革开放政策,善于运用法律调整经济关系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就是为了逐步转变地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促进各项工作。重点之三是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经济秩序。为了维护经济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人大常委会通过审议有关工作报告、视察等方法,加强了对不正当竞争、垄断市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行为的监督,督促政府予以坚决制止和处理。重点之四是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环境,除立法规范外,大量的工作需要通过人大监督来实现,重点是督促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能符合市场经济规则,保证经济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运行。第三、着力于促进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民主化进程,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民主化进程,是人大担负着的重大职责。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群众意识,进一步强化代表和人民群众在人大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同时要充分发挥人大在社会公共资源配置和利益整合中的平衡、协调和保障功能,通过运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切实代表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保障公民、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第四、着力于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注重自身素质,全面提升人大工作水平。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正确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和依靠党的领导发挥人大作用的关系,正确处理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和行使法定职权的关系,正确处理和“一府两院”的关系,正确处理继承好传统和开拓创新的关系,正确处理常委会建设和机关建设的关系,努力在大局中思考,在大局中行动,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一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增强做好人大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发展的大局,选准地方人大工作的着力点。根据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以着力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三是坚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积极探索地方人大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能,为人大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四是坚持党的领导,积极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治优势。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人大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对人大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及时向党委请示汇报,取得同级党委的支持。

三、目前“法治**”的现状及其建议自1998年以来,市委、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党的十五大确立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的决定、决议,按照总体部署,采取“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工作思路,通过市委的正确领导、人大的有力监督和行政、司法机关的认真实施,我市依法治市的各项工作正在逐步进行。以宪法为核心内容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形式和方法不断创新,突出了以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为重点对象。全市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管理公示制、行政评议考核制等各项依法行政制度逐步建立,政府系统的层级监督制度逐步形成,评议考核逐年进行,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城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开始运作,执法主体、执法程序不断趋向规范,加强了执法队伍教育培训,执法人员素质、能力与改革开放的形势、任务和依法行政的要求逐步适应。“两院”认真贯彻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原则,坚持公正司法,以审务、检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办案责任制、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和公正司法的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司法程序趋向规范、透明。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社会矛盾调解中心的组织机构健全。各项创建工作和“平安**”活动成效显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理工作,按照“一公开、四民主”的各项制度逐步建立,“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法律进社区”活动等试点工作逐步推开,进展顺利。按照“依法治市,建设法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期望,在各个层面上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行使有待进一步规范,司法为民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增强。建设“法治**”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为此建议,必须建立全社会协调互动、合力推进的运行机制。

1、完善决策机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保证决策正确,无论是党政组织,还是其他国家机关,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决策前,走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基层群众的意见,进行反复比较、鉴别和论证;在决策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不同意见,在决策基础上实行正确集中;在作出决策后,必须坚决贯彻执行,防止各行其是。要注重决策的法制化、规范化,明确决策机关的权限和程序,保证依法决策,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广泛反映民意、充分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对重大决策事项,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行政处罚事项、重大行政许可事项等,要实行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信息发布制度,保证群众广泛参与决策过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要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对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通过举证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确保决策的科学性;要建立健全决策责任制度和追究制度。

2、转变政府职能,严格依法行政。围绕执政为民的要求和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和加强政府监督三项基本准则。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法治**”的基础性工作。要抓好制度建设,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各项事业,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和完善行政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约政府及其部门的决策行为。要按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原则,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要强化行政监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认真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努力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要按照《国务院工作规则》,切实加强政府及其部门的自身建设,努力打造为民政府、阳光政府、服务政府和廉洁政府。

3、坚持公正司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坚持公正司法既是建设“法治**”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政法、公安机关要继续抓好“平安**”建设,保障社会稳定,强化政法机关职能,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大力整治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强化治安防范、扎实推进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矛盾调解中心建设,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努力化解社会不安定因素,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措施,积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全面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水平。进一步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完善包括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在内的法律服务体系,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方式及功能,规范法律服务主体、行为、秩序和管理。稳步推进公职、公司律师及公证、司法鉴定体制改革。审判、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强化司法保障功能。积极推进司法改革,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规范办案程序,提高办案质量。继续坚持以审务、检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公正司法各项责任制,建立健全维护司法公正的各项长效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政法干警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专业化、高素质的政法干警队伍。

4、深化全民法制教育,增强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法治**”的一项长期性工作。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公民民主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普及宪法知识,提高宪法意识,增强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的自觉性,加强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政为民、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尊重人权等民主法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形成崇尚宪法和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要加强对领导干部、青少年等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推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社会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全面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外来经商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增强知法守法的自觉性,提高防范意识、维权意识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与能力。要创新宣传形式,强化普法实效。要实行法制宣传工作目标管理,做到责任明确,有部署、有检查。制定科学的法制宣传教育评估考核体系,强化动态检查监督,注重对普法教育的投入力度。

5、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法治**”建设顺利推进。要充分发挥党在“法治**”建设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要改善领导方式,坚持依法执政,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方针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既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又善于把党的重要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使之成为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要围绕依法治市、建设“法治**”的总体部署和“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目标规划。要建立健全法治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以及群众团体在推进法治中的作用,形成法治建设的合力。全体党员干部要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维护法的尊严和权威,使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切实得到落实。

第三篇:在建设“法治**”中人大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市委安排的调研课题,我委组成了专题调研组,先后在依法治市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市司法局等部门进行了探讨。对建设“法治**”和人大在建设“法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建设“法治**”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建设法治社会是我们党坚持执政兴国的一贯主张。党的十五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这一治国方略载入了宪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建设“法治**”,就是全市人民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体进程中,在市委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逐步实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做到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

建设“法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主法制完善、社会文明安定为基本目标,通过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监督、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务等途径,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法治化,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进我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建设“法治**”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百姓安宁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创新。通过建设“法治**”,实现法制创新,推动促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对地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业的管理。二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举措。三是加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设“法治**”有利于维护“两个率先”的发展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建设“法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分别赋予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十五项职权和人大常委会的十四项职权。这些职权,充分表明人大及其常委会肩负着对同级政府、“两院”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处在同级国家机关最高层次的监督地位。在建设“法治**”中,人大及其常委会应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第一、着力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市的进程。

实施依法治市、实行依法执政,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其前提是有法可依,关键是依法行政,基础是形成法治环境和公民的法治意识,核心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规范公权、保障私权。上述内容对人大履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积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强化法律监督,大力推进本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大力推进依法治市的进程。通过执法监督检查,针对法律、法规在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跟踪监督,纠正违法现象,解决执法难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不依法办事的现象,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维~律的权威性。大量的事实证明,人大法律监督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法律、法规在执行中的薄弱环节,通常也是人民群众所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执法检查,解决这些“老大难”问题,既能促使执法机关依法办事,更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体会到运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高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确立法律的权威,逐步增强人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自觉性。

第二、着力于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

人大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面对法治**建设的新任务,人大工作必须有新思考、新作为和新提高。只有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使人大工作获得更广阔的空间。从**的情况看,就是要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我们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等公共管理方面的监督工作。重点之一是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这是地方组织法赋予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对各项重大改革政策、措施的出台进行监督,把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结合、统一起来,使地方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在政策层面得到体现,而且逐渐纳入法制的轨道。重点之二是对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进行工作评议和对任命干部的述职评议,把是否认真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善于运用法律调整经济关系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就是为了逐步转变地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促进各项工作。重点之三是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经济秩序。为了维护经济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人大常委会通过审议有关工作报告、视察等方法,加强了对不正当竞争、垄断市尝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行为的监督,督促政府予以坚决制止和处理。重点之四是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环境,除立法规范外,大量的工作需要通过人大监督来实现,重点是督促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能符合市场经济规则,保证经济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第三、着力于促进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民主化进程,保障人民当家作

主的地位,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民主化进程,是人大担负着的重大职责。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群众意识,进一步强化代表和人民群众在人大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同时要充分发挥人大在社会公共资源配置和利益整合中的平衡、协调和保障功能,通过运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切实代表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保障公民、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四、着力于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注重自身素质,全面提升人大工作水平。

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正确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和依靠党的领导发挥人大作用的关系,正确处理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和行使法定职权的关系,正确处理和“一府两院”的关系,正确处理继承好传统和开拓创新的关系,正确处理常委会建设和机关建设的关系,努力在大局中思考,在大局中行动,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一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增强做好人大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发展的大局,选准地方人大工作的着力点。根据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以着力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三是坚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积极探索地方人大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能,为人大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四是坚持党的领导,积极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治优势。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人大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对人大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及时向党委请示汇报,取得同级党委的支持。

三、目前“法治**”的现状及其建议

自1998年以来,市委、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党的十五大确立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的决定、决议,按照总体部署,采劝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工作思路,通过市委的正确领导、人大的有力监督和行政、司法机关的认真实施,我市依法治市的各项工作正在逐步进行。以宪法为核心内容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形式和方法不断创新,突出了以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为重点对象。全市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管理公示制、行政评议考核制等各项依法行政制度逐步建立,政府系统的层级监督制度逐步形成,评议考核逐年进行,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城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开始运作,执法主体、执法程序不断趋向规范,加强了执法队伍教育培训,执法人员素质、能力与改革开放的形势、任务和依法行政的要求逐步适应。“两院”认真贯彻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原则,坚持公正司法,以审务、检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办案责任制、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和公正司法的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司法程序趋向规范、透明。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社会矛盾调解中心的组织机构健全。各项创建工作和“平安**”活动成效显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理工作,按照“一公开、四民主”的各项制度逐步建立,“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法律进社区”活动等试点工作逐步推开,进展顺利。

按照“依法治市,建设法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期望,在各个层面上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行使有待进一步规范,司法为民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增强。

建设“法治**”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为此建议,必须建立全社会协调互动、合力推进的运行机制。

1、完善决策机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保证决策正确,无论是党政组织,还是其他国家机关,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决策前,走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基层群众的意见,进行反复比较、鉴别和论证;在决策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不同意见,在决策基础上实行正确集中;在作出决策后,必须坚决贯彻执行,防止各行其是。要注重决策的法制化、规范化,明确决策机关的权限和程序,保证依法决策,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广泛反映~、充分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对重大决策事项,要建立社情~反映制度,拓宽社情~反映渠道;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行政处罚事项、重大行政许可事项等,要实行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信息发布制度,保证群众广泛参与决策过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要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对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通过举证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确保决策的科学性;要建立健全决策责任制度和追究制度。

2、转变政府职能,严格依法行政。

围绕执政为民的要求和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和加强政府监督三项基本准则。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法治**”的基础性工作。要抓好制度建设,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各项事业,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和完善行政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约政府及其部门的决策行为。要按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原则,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要强化行政监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认真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监督,努力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第四篇:党章地位和作用

一、党章与党纲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史上,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是最基本的两大文献,她构成党的全部活动的法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认为,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纲领。按照这一观点,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外界通常就是根据纲领来判断党。党的纲领要简单明确地说出党所要达到所要争取的一切目标,规定党的近期任务和远景目标,以及实现这些任务和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党章则是关于党组织的形式和规范的总的决议,它要规定党的组织建设的形式、党进行活动的方法、党的生活准则等等。纲领与章程是紧密联系的。纲领是章程的根据,章程是纲领的保证。事实上,在一些马克思主义政党中,纲领与章程是作为两个文件存在的,在另一些党中,例如中国共产党,则把纲领与章程纳入一个党章文件之中。中国共产党自1945年党的七大以后,在党章中增加了总纲部分,它是党的简要纲领,既是章程的一部分,又是章程的前提和总则,从而使党章兼有了纲领和章程的双重内容。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无论纲领或章程,都是党的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党的成熟和成长的结晶。党发展到什么程度,党章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

二、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

共产党以党章为立党之政治根基和最高法律。在党内,党章是根本大法,也叫“母法”,其他各项单项法规则是“子法”,它必须从属于党章或服从于党章。

从内容上说,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它要解决的是关系党的性质和战斗力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并作出总的原则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党的性质、宗旨;二是党的指导理论;三是党的最终目标及近期任务;四是党对革命、建设的方针;五是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原则;六是党的组织原则及组织构成、职权划分;七是党员标准及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八是党的纪律。

从产生程序说,党章的创制、修改、解释及停止生效,全部权力集中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其他机构或部门均无权决定。

党章具有高度权威地位,它的正确有效的执行,将对党的生活产生重大的根本的影响。

第一,它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基础。全党必须以党章为行动指南。第二,它是承续党的成功经验及优良传统的纽带。第三,它是执行党的纪律的根据。党章所规定的纪律,党员必须自觉遵守,如果违反纪律,将受到纪律处分。第四,它是保证党的纯洁性的武器。党章历来是划分正确与错误的分界线,就是要把反对党、破坏党、分裂党的分子清除出党。

党章程是政党的立党之本。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党章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同志说:“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这是我们党对党章在党内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十分精确的表达。

从内容上看,党章对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路线和纲领、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集中体现了全党的最高利益和最大利益,集中了体现了全党的信念和愿望,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武器。同时,党章还规定了党组织和党员的行动规范。就像整个社会需要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一样,在共产党内部,为了维护正常的党内生活秩序,调整党内关系,也需要确立一种适用于所有党员的普遍行为规范,以指导和约束每个党员的行为,党章正是这种指导全党思想和行为的规范。

从地位上看,党章是具有最高权威的党内法规,是党的根本大法。党内法规包含许多门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对象,包括规则、规章、条例、制度等。党章是具有最高权威的党内法规,也称为党内的基本法,其作用相当于国法体系中的宪法。党内其他所有法规,都是党章的延伸或补充,都必须服从或从属于党章。也就是说,党章是党内的“母法”,党内其他法规则为党内的“子法”。

从党章产生的程序看,只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才能制定、颁布和修改党章。从党成立到现在,我们党对党章先后进行了15修改,每次修改,都是通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来完成的。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党章在我们党内至高无上的地位。

从作用上看,党章在党内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整党内关系。正确处理好党内关系,是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的重要条件。党章通过规定党的各级组织职责、党员的权利与义务来实现调整党内关系的功能,使党的各级组织、各个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保证党内正常秩序。二是指导党的工作。党的工作一刻也少不了法规作为依据。党的工作也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否则就可能导致无效率、低效率甚至混乱。在所有的党内法规中,党章又是特别重要的。有了完善的党章,才有可能形成与之配套的具体党内法规,党的各项工作才能得以正常开展。三是严格党的纪律。党章对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各级党组织的权利与义务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一旦违反党章,就会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从而保证党的纯洁和行动统一。

第五篇:农村信用社的地位和作用

一、农村信用社的地位

农村信用社的地位主要体现其在合作经济体系、金融体系和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所处的位置等方面。

(一)农村信用社在合作经济体系中处于中介地位

在整个合作经济体系中,生产合作是主体,它直接为其成员和社会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物质流通合作是合作经济的纽带,连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信用合作是重要的资金中介,是区域合作经济中资金流通的传导系统和物质流通的“润滑剂”,是扩大生产和物质流通,促进经济发展的源泉。

(二)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阶段我国的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等构成,中央银行处于核心地位,负责制定货币政策,并对银行机构进行监管;商业银行(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国民经济活动的资金供应主体,在银行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国家政策性银行是银行体系的必要补充,是运用政府行为宏观调控经济、金融的重要工具;农村信用社主要是承担为农民、农业和农村中小投资者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任务,它机构众多、涉及面广,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首要位置,这就决定了主要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信用社必然处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基础地位。特别是近几年,由清理整顿农村金融秩序引起的农村金融格局的重新调整,农村信用社在为“三农”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中,越来越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致被社会公认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

(三)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扶持弱势经济和弱势群体的位置

农业和农民历来是我国的弱质产业和弱势群体,金融支农是各行各业支持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一方面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允许和鼓励一部分行业和产业超前发展,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发挥辐射带动和典型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贫富“两极分化”,防止经济发展失衡,引导行业和产业平衡协调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弱势产业、弱势群体的关注,是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或必要的方面。从这一角度看问题,农村信用社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农村信用社的职能作用

从总体看,农村信用社的职能作用主要体现在运用金融中介职能,合理配置农村社会各类经济资源,为“三农”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有效地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它既具有一般金融所共有的职能作用,又具有合作金融所特有的职能作用。

(一)组织资金互相

农村信用社通过吸收股金,将分散的资金积聚为巨额的资本,凭此为其成员提供优惠资助,帮助解决单个成员自己不能解决的经济需要。

(二)积聚转化资金

农村信用社通过开展个人储蓄和对公存款,把成员和非成员的闲散资金积聚为巨额的信贷资金,又通过贷款和金融资产的形式运用资金,加速社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乘数效应,实现社会财富的转化增值。

(三)组织货币结算

农村信用社通过货币收付和转帐业务,为其成员和其他往来客户提供结算服务,使他们的货币运动能够伴随生产与经营活动同步周转,成为客户资金的安全出纳系统、资金簿记系统和资金流转中心。

(四)反映、指导与监督社区经济发展

农村信用社通过各种业务活动,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社区经济活动状况、动态和趋向,为地方和金融决策部门提供信息。能够利用业务往来关系,对成员和客户的经营项目、投资规模、发展方向及财务管理等提出改善及优选的建议或指导。能够利用帐户、信贷、现金管理等业务活动,对成员和客户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促其克服短期行为和违法违规问题,提高社会效益。

(五)促进成员经济和社区社会的进步

入股成员和社区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和范围,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发展和壮大,必将有效地推动成员经济和社区社会的全面进步。

(六)促进城乡中小企业发展

农村信用社处于社会经济体系的基层,容易被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金融机构忽略的城乡中小企业是它的重要服务对象。农村信用社能够充分灵活地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使之成为繁荣城乡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

(七)为贫因落后或不发达地区提供金融扶持

贫困落后或不发达地区更多地存在于城郊和农村穷乡僻壤,这些地方大都是其他金融机构服务的盲区,而扶持贫困单靠国家无偿的经济救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农村信用社通过贴近社区和成员经济互相的形式,能够较好地发挥经济、金融手段扶持贫困的作用。

(八)促进金融秩序的稳定

农村信用社提供多样化的业务活动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能够稳定社区的货币流通秩序,控制和消除社区内的不法金融及其高利贷的行为,为社区的金融秩序和经济、社会的稳定作出贡献。中小型工业企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实现税收的比重分别为60%和40%左右,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央行到商业银行、信用社均给予子高度关注,如经贸委出台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财政部于2001年制定下发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都成立了负责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的专门机构、农村信用社把中小企业纳入信贷扶持领域等等,这些对促进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荆州为例,人行荆州中支早在1998年就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各行社贷款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中小企业都占有较大份额,如2001年末,全市中小企业贷款占比达74%,元月12月对中小企业累放贷款占全部贷款累放之比为64%。但是,尽管如此,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从有效需求看,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占有贷款资源不超过20%,且其他融资扩张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这最终将限制我国的长期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因此,关注、研究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迫切而且意义重大。

下载在建设“法治**”中人大的地位和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建设“法治**”中人大的地位和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讲 立法机关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代表团 1.1 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作用 1.1.1 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式民主政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国家权力机关......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作 者:胡悦萍内容提要:本文分两个方面来逐步说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地位。第一个方面阐述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第二个方面引......

    2Z201021法人的法定条件及其在建设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Z201021法人的法定条件及其在建设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法通则》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一,法人应当具备......

    浅谈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北京邮区中心局 郝滨 众所周知,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 成并为全体职工所认可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取向、......

    标准化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标准化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韩华斌 (中煤五公司徐州煤矿采掘机械厂) 摘要:本文介绍了标准化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详细论述了做好标准化工作是实现企业......

    航空航天在国防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由卧虎634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在发展生产力方面起先导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摘要:现代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以及经济......

    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调研

    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调研———供稿人:范俊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