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幼儿园活动区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幼儿园活动区开展中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山东省蓬莱市教研室郝志梅
活动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关注农村幼儿园活动区现状,实施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促进城乡幼儿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办园水平差距的关键要素。为了解蓬莱市农村幼儿园活动区开展的现状,我们采用问卷、走访、教师座谈等方式,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调查。调查中发现,经过几年的课改实践,我市农村幼儿园活动区有了显著的改善,但与城区幼儿园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活动区的创设目的性不强。有些农村幼儿教师虽然知道应该为幼儿创设活动区,但在什么时候创设、创设怎样的活动区、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方面,认识却很模糊。在创设活动区时较为盲目,教师只根据自己的想法意愿随意设置,所设置的活动区是否真正适合幼儿的需要,教师基本不加考虑,随意性大,创设流于形式。二是只有活动区的简单标志,没有实质可操作的材料。为了完成每个班级创设4-6个活动区的任务,就在活动室四周随便放了几个标志,如“图书角”、“美工区”、“建构区”、“自然角”、“娃娃家”、“超市”、“医院”等等汉字标记,而其中可操作的材料是少之又少。一盆花就成了自然角,两本书就成了图书角,三四瓶废旧易拉罐就成了超市……这样的材料根本引不起幼儿的兴趣,不能满足每个幼儿活动的需要,更达不到活动区应有的作用。
三是活动区成了摆设,是迎接上级检查的道具。有的农村幼儿园,教师虽然创设了活动区,但活动区的设置一成不变,不能随着主题目标和实际需要随时进行调整、更换。即使这样“水平”的活动区,幼儿也不能随便去玩,老师批准了才能玩,活动区成了幼儿园的“摆设”。等什么时候领导来检查,教师会一声令下,幼儿才有机会去摆弄老师“精心”为他们准备的材料。检查的领导一走,活动区马上又变成了“禁区”。
四是活动区的指导缺乏实效性。农村幼儿教师对活动区的指导缺乏科学性、实效性,对于“什么时候指导”、“怎样指导”等问题把握不好。在活动区中要么是幼儿自己玩自己的,教师没有进行有效性指导,要么就是教师不能把握时机随便介入,干扰了幼儿活动的正常开展。
上述问题的出现有多种原因,一是教师观念陈旧,不了解活动区创设的意义;二是以课堂集体教学为中心,忽视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三是教师创设活动区的教育技巧不够。那么针对农村幼儿园活动区开展中的问题,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学习,深刻理解活动区的教育价值。
首先,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纲要》,领会《纲要》精神。采取“我问你答”的形式,熟悉《纲要》内容,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广义的幼儿园课程观,理解创设活动区的意义和价值,把开展活动区与主题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其次,聆听专家关于活动区的讲座,学习有关理论知识。通过专家的讲解,明确了创设活动区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应为幼儿提供开放的游戏环境,鼓励他们自由选择、自由探索,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
二是开展城乡幼儿园手拉手活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全市幼儿园(共79处,其中农村幼儿园61处)的实际情况,城区和农村幼儿园以自愿与协调相结合的形式,全市成立了六个大教研组,每个组由省级园担任组长园,组长园的园长担任总组长,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期组织成员单位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城乡联谊手拉手教研活动。
首先组长园向成员单位展示自己园活动区开展的情况,在同行面前介绍自己的经验,开展面对面、互动式的研讨,形成思维碰撞。农村幼儿教师可以提出关于活动区创设希望得到哪些方面指导的要求,由教研员向市直骨干教师发出倡议,开展为农村幼儿园送教下乡活动。骨干教师深入到联谊单位进行现场指导,帮助他们设置适宜的活动区。如高鹿夼幼儿园选择安全、卫生、无污染的植物种子、蛋壳、沙、土、树叶、各种盒子、毛线等自然材料投放在活动区中,解决了农村幼儿园操作材料少的问题。因集市是农村最热闹的地方,幼儿经常随家长赶集,印象很深,大王家幼儿园创设了“集市”活动区,孩子们玩得像模像样。“集市”满足了农村幼儿参与成人交易活动的欲望,发展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类似的设计,使幼儿能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环境产生交互作用,感受到自己真正成为活动区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活动区的教育价值。
三是开展活动区专题研讨活动,提高活动区创设水平。
城乡联谊活动使我市农村幼儿园的活动区都设置了起来,为了展示这一成果,定期举行农村幼儿园活动区展评活动,评选出设计合理、内容丰富的活动区,组织全市幼儿教师集中观摩学习,在评比中促进农村幼儿园活动区创设水平不断提高,激发出教师开展好活动区的积极性。
举行“活动区与幼儿发展”专题研讨活动,老师们针对各班级开展的活动区情况进行热烈讨论,理解了活动区潜在的教育价值,明确创设的活动区应更加关注孩子的兴趣,并及时调整活动区的材料及梯度,让幼儿始终保持对活动的兴趣。
经过观摩、研讨,老师们知道活动区的创设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考虑活动区设置的大小、形状、结构,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就可以设置出具有生活化、特色化的活动区。
四是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研指导,帮助他们创建具有农村特色的活动区。
科学利用周边废旧材料。蓬莱许多乡镇依山傍海,山海资源丰富。我们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丰富的海边资源,将各种常见贝壳再次利用变废为宝,如鲍鱼壳、海螺壳、花蛤皮等,通过钻洞、绳系、粘合、组合等方法巧取天然物品的自然美,制成了一系列带有海边风情的小乐器,如串铃、手铃、腰铃、腰鼓、响板、快板、沙球、拨浪鼓和编钟等,投放在“音乐区”中,孩子们用这些乐器成立了小乐队,进行歌表演、打击乐演奏等,既突显了创新性、趣味性,又培养了音乐表达能力。“花样体育器械区”,利用废旧奶瓶和各种易拉罐,做成了各种各样锻炼幼儿体能的活动器械。如废旧易拉罐和绳子做成“高跷”; 宽窄不一的橡皮筋、废旧塑料环、废旧八宝粥塑料碗、废旧酸奶瓶做成“拉力器” ……在这些新颖、鲜艳的器械之间,孩子们自由快乐地去体味每个器械更多的玩法,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科学利用室外活动场地。农村幼儿园的室外活动场地都比较宽阔,许多幼儿园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室外合适的地方设置了“自由墙”、“跳绳区”、“棋乐无穷”、“钻爬区”、“攀援区”等,幼儿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如“自由墙”只需提供彩笔、毛笔、水粉等幼儿就可以自由挥洒。“棋乐无穷”用各色瓶盖、各类贝壳、废旧小瓶作为棋子,地板做棋盘,有斗兽棋、米字棋、中国象棋、跳棋、交通棋、环保棋等,幼儿会根据棋谱的路线自定游戏规则,并按规则下棋。在对弈中,培养了幼儿的抗挫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科学利用农村特色资源。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大自然中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同时也是天然的活动区。如小苗家幼儿园创设的“泥塑区”就是充分利用农村泥土丰富,取材方便设置的。泥巴是孩子喜欢玩耍的本土材料,可塑性强,并且充满着大自然的气息。孩子们通过团、揉、搓、捏等塑造出“动物”、“交通工具”、“水果”等各种不同的造型,投放在十字路口、动物园、水果店等活动区,既充实了活动区材料,又体现了农家乐趣。沟刘幼儿园的“巧手区”,投放农村随处可见的玉米皮、玉米秆、玉米穰、高粱秆,麦秸、花生壳等就等于给了幼儿一片广阔的天地,孩子们编小辫、拼图形、建楼房,乐此不疲。还带领幼儿在田野中实地认识各种蔬菜、水果、观察庄稼的生长过程,采集各种昆虫标本;在沙滩上,利用沙、土、石子进行绘画、雕塑等游戏。在大自然中,幼儿的想象力尽情放飞,创造力尽情地发挥,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美。
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了充分活动的机会,为教师创造了更多的研究空间。农村幼儿园应继续立足本土, 走进自然,挖掘身边的自然资源和乡土文化,积极引导幼儿开展活动区活动,让他们在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中,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让教师在研究、探索中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第二篇:贫困地区农村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贫困地区农村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创先争优活动的不断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党组织在活动中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在分析当前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创先争优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创先争优 贫困地区 问题与对策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 它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继续,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是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广大党员积极性创造性的需要。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建设一项经常性工作。当前,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在新形势下,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深入推进创先争活动,是我们亟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重在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和方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重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壮大党组织队伍。这对贫困地区尤为突出,这就要求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头脑,转变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和增长方式,引导农民推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壮大特色产业,构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引导农民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居民转化的步伐;这就要求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立和完善沟通群众、联系群众、排查矛盾纠纷的体制机制,维护贫困地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这就要求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强化服务理念,增强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为贫困地区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实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这就要求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水平,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当前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贫困地区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贫困地区农村中一些沉积深处的问题日益凸显,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也由于自身建设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使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一)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员争优能力不强。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普遍存在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现象,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部分党员已经逐渐成为贫困地区农村发展中的弱势群体。XX县XX乡XX村党支部现有党员28人,其中35岁以下1人,36-59岁14人,60岁以上13人,党员老龄化非常严重;初中及其以下文化20人,高中及中专文化8人;被评为贫困农户的有8人,享受低保5人,2011年外出务工超6个月的仅有1人。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地区个别农村党员党性观念淡化,不热心参加党组织生活,甚至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对党的先进性造成负面影响。
(二)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法不适应。一些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不善于接受新事物,不善于学习、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习惯于传统思维,靠老经验老办法办事情,结果是“好心办不成好事”;有的认为只要把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完成好就行,做传声筒,得过且过,工作按部就班,缺乏开拓进取意识,创劲不足、氛围不浓;有的缺乏处理新形势下贫困地区农村各种矛盾的有效手段,工作中依然沿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管理群众,致使群众不服,问题难解决,工作难开展。
(三)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下降。部分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能力不强,影响力下降,出现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边缘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办事无钱。在贫困地区,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薄弱,有相当数量的村为“空白村”,致使一些涉及修路、修桥、修渠、救济受灾农户等方面的利民之事,很难付诸实施,客观上降低了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和影响力。二是办事无力。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对党在贫困地区农村的政策理解不深,致富能力不强,对如何在指导农民调结构、闯市场、增效益、带领群众致富中创先争优显得心有余力不足。三是办事无人。乡村干部工资待遇低,工作难度大,生活条件差,不仅留不住年富力强的能人,也难以吸引有志青年加入基层党组织,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变得有心无力。
(四)乡村干部创先争优缺乏内生动力。一是责任与权力不对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村干部是“芝麻大的官”,却承担着“天大的责任”,存在权小责大、权责倒挂的现象。加上群众不理解、不信任、不配合,致使很多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损害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二是付出与报酬的严重失衡。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干部责任大、任务重,而他们的报酬与付出的劳动不相称,村干部如仅靠村干部工资则生活难以保障。三是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对基层党员干部还没有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没有建立真正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这些都影响了基层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新形势下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创先争优的主要对策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对加快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百姓造福起着重要的作用。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按照党员好参加、群众好评价的原则,创新活动载体,完善推进方式,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在贫困地区农村基层有效开展、党员干部广泛参与、贫困地区农村群众普遍认可、比学赶超风气深厚。
(一)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发挥党委创先争优的“龙头”带动作用。一是要提高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创先争优的能力水平。进一步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的作用,深化乡镇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指导实践工作水平。切实抓好乡镇干部能力培训,不断提高乡镇干部的执政能力,使他们由“经验型”向“知识型”、“智能型”、“复合型”转变,在提升服务水平中创先争优。二是要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委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科学考核评价机制,真正树立重视基层、干部从基层一线选拔的用人导向,调动基层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积极性。要扩大基层党内民主,规范重大事项议事决策程序,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加大贫困地区政策倾斜力度,使乡镇党委更好地发挥基层领导核心作用。完善更加充满活力的激励奖励机制,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热情,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造良好条件。三是要转变工作作风。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在维护好、实现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创先争优,赢取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通过发挥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委创先争优的“龙头”作用,带动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创先争优,从而形成创先争优的强大合力,引导广大贫困地区农村党员群众创先争优,切实让创先争优成为基层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
(二)强化贫困地区农村党支部建设,发挥党支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战斗堡垒”和创先争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要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在村级换届中切实推行“公推直选”的办法,切实把发展能力强、带富能力强、办事公道、群众信任的干部选拔担任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注重把贫困地区农村中那些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优秀能人充实到党组织中来,增强贫困地区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任乡镇领导干部、考录公务员的力度,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活力,解决村级组织“有人管事”的问题。二是 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经济发展能力。根据贫困地区农村产业发展特点和党员的专业特长,采取个人自愿和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探索在产业化程度较高、党员活动频繁的各类基地或行业协会中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充分发挥党员的专业特长,调动党员参与党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发挥产业化基地和行业协会党员“双带”作用,开辟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加大财力投入,切实解决村党组织活动阵地缺乏、服务功能不全等实际问题。三是要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立足贫困地区农村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以扶贫开发工作和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为契机,引导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善于借助外力帮扶,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解决贫困地区农村“有钱办事”的问题,夯实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的物质基础。
(三)提升贫困地区农村党员素质,激发基层党员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一是要注重优化党员队伍结构,防止队伍“老化”。坚持从严把关的原则,严格党员发展的标准和程序,认真落实好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推行驻村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发展党员捆绑联动责任制,侧重从年富力强的当地乡土人才、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中发展党员,要求每个村每年至少发展2名党员,培养6名入党积极分子,其中要有1名35岁以下新党员、有1名农村致富带头人,把那些善于致富、乐于奉献的人员优先发展成党员、培养成干部,把勇于创业、带民创业的党员干部培养成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和生力军。同时,重点抓好多年不发展党员的党组织发展党员的工作,解决了个别党组织党员队伍老化、作用发挥弱化、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二是要切实抓好贫困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认真落实党员五年培训计划,依托县、乡党校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农业产业化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乡村干部到兄弟县市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进行观摩考察,进一步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经验,激发创业动力,从而抓好贫困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和技能培育,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党员创先争优的能力水平。三是要积极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载 体。如在乡镇站所党员中开展“一线服务”活动,在无职农民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在贫困地区农村流动党员中开展“双向带动”活动,在矛盾多、维护稳定任务重的地方,开展“平安、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等多种有效载体,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搭建广阔舞台,使他们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四是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要以完成中心任务、做好本职工作、创造一流业绩、赢得群众公认为依据,发现和树立一批“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畅通不合格领导干部出口,对本村、本支部的优势看不清、劣势找不准,思路和发展方向不明,工作措施、工作力度不大,工作中缺乏创新的领导干部坚决给予撤换调整。四是注重提升求实创新意识,防止思想“守旧”。开展创先争优,首先要使党员、基层党组织从思想认识上和精神觉悟上创先争优,各级基层党组织广泛开展了一次“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题讨论,围绕找问题、找差距、树形象、讲贡献,以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为载体让广大党员找准自身思想实际上存在的问题,从思想上树立创先争优意识。严格落实党员理论学习和党课教育制度,突出理想信念、党性观念、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教育,引导教育党员干部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立足本岗、扎扎实实作好现阶段的每项工作,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多作奉献、争作表率。
(四)加强党群共建工作,发挥党群共建创先争优引领示范作用。一是坚持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妇建,通过党员带群众、党内带党外,营造比学习、比工作、比贡献的良好风气,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使创先争优成为党内风气和社会风尚。二是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落实学习实践活动整改任务,兑现对群众的承诺,树立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三是认真落实党的惠民利民政策,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重点帮扶和救济特殊困难群众,力求每年都办成几件群众普遍期待的实事好事,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改善民生中吸引群众、带动群众,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创先争优活动、人人创先争优的良好局面。
2012年3月15日
参考资料:
1、胡国杰.喀什地区泽普县采取措施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http:// 2011-06-20 7
第三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该学科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诸多优越条件。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是最具可行性也是最有效的德育渗透方式之一。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因此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就成为我们现在研究问题的所在。但是农村语文教育远远达不到我们的目标和要求,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改进,从哪些方面改进等等一系列存在的问题来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以便能为我们乡村小学语文教育事业贡献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一、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改革努力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的形式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这种方法被大多数的教师运用在实践中。但在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较好,但实效性比较差。有些教师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而有些问题,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就可以得出结论,根本不需要合作学习;有些问题提问的方式不正确,学生不明白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有时候合作讨论没有足够的时间,几个学生刚刚凑到一起还没怎么讨论,时间就结束了;有的小组里,只是将自己的答案说出来,几个同学对照一下,就完事了,根本没有合作啊讨论啊之类的;在小组里,发言的依然还是成绩优秀的同学,学习差的学生只有倾听的份;还有的小组因为缺乏良好的组织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合作学习时居然成了聊天玩耍的机会,更使合作流于形式;还有的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时不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很多的问题表现了出来。
小组内的合作学习需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首先,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学习,有些问题学生能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就不需要进行合作学习;其次,教师要善于选择合作学习的时机,当学生确实意见不统一,确实遇到疑难问题时才去合作,这样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再次,讨论的时候一定要明确的方向、问题、内容、范围,小组内同学们能各抒己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还有,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要因内容而定,教师应该协调好学习的内容和方式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果遵循了这些原则,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坚持一段时间,相信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避免出现两种倾向:首先是目标替代了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些教师把目标当成过程,学习过了、分析过了就以为学生学好了、分析好了,殊不知两者之间差距是比较大的,学生学了,不代表他学好了,掌握了,理解了、吸收了,同样,分析过了也不能说明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了,这种教学过程就忽视了教学目标的体现,在教学效果上肯定不能实现,更说不上教学任务的完成了。其次就是很多教师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主要看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比如在语文指导朗读过程中,朗读一般也讲究两个方面,一是质量,二是数量,读的多了,过程就体现了,质量上相应也应该体现出训练过程,一遍遍的朗读,争取后一次要能比前一次有进步,在反复的训练中,逐步体会文中的语言和作者的感情,同时也提高朗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广泛运用多媒体课件,但是我认为对多媒体资源的开发还应该更加合理、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学手段比以前更加优化了,体现在教学中的就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难否认,多媒体的运用不但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应的时代发展的需要,多媒体所带来的便利也是我们所期望的。但是在多媒体运用中,我们同样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教师对课件的期望太高,依赖太强。有些教师认为没有好的课件就上不出好的课堂,所以就把课件当成提升自己课堂水平的筹码,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追求课件的新、奇,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课件,在课堂上,从头至尾都在使用课件,课堂成了展示课件的平台,在课堂上看到的只是课件的声音和图画,而看不到教师的教,看不到学生的学,课堂的活动被课件完全替代了。其次,有些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还不够清晰,从而导致主次不分。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是主要手段,在课堂中,有些教师的课很明显是跟着课件走,教学过程被设计得有条不紊,教学进程由课件来控制,教学节奏也是由课件来决定,这样就导致课件 2
占据了教学的主导,教师却变成了多媒体的播放者,完全不能体现教师的个人素质,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不是老师而是多媒体课件了。当然这样说不是要严厉禁止多媒体的运用,对多媒体的使用还应提倡和推广,但是同时也应该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使多媒体的运用更加合理、科学。多媒体运用的好,确实可以为课堂带来不一样的效果,也可以为课堂增色添彩,只是希望多媒体不要取代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个性,甚至有些纵容,这就影响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性,在一篇文章中,阅读应该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过程,但是有些教师对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些忽视,刚读一遍课文,就让学生说书你喜欢哪一句、哪一段,你想解决什么问题,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说的只是琐碎的东西,说的也是课文的某一个方面,提的问题也相对比较肤浅,不够深刻,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的也不全面。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会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方式、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来读,这确实是注意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提炼中心思想的能力是没有利处的。学习不能光凭自己的喜好和兴趣,也需要一定的吃苦耐劳和刻苦努力,如果有些学生的读书心得只是来源于自己喜欢读的内容,自己不喜欢的就不学不读,长此以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不完整,不全面,这样也会导致学生阅读上的缺陷。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选取某一重点段落进行品读赏析,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思想的,但是如果割裂的文章的整体性,只看重某一段则是有害的。还有些教师,喜欢运用多媒体出示某些重点语句或是段落,引导学生品读,试想,脱离了大的语言环境和内容情境,描写的再美的词句或段落能有多大的魅力呢?所以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对整体文章的把握,对于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和品位也要放在大的背景和氛围中进行,千万不能割裂开。
五、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中,应该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供学生们讨论,从而培养学生个性阅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只重视了思维的发散,而忽视了整合优化,导致学生们的思维有点过分。比如在《乌鸦喝水》一课,总结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学生有的说乌鸦很聪明,自己想到了喝水的办法;有的说乌鸦爱动脑筋,有的说乌鸦很勤快,到处找水,还 3
有的说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不干净,也有的说乌鸦不太聪明,怎么不找吸管喝水呢,到处找石子多累啊,更有学生说乌鸦叫声很烦人,不讨人喜欢„„而这位教师对每个答案都微笑点头,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我觉得好像已经走进了误区,这种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旨在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与文章的结合,前几种意见说明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比较到位,而后几种意见显然脱离了文章主旨,而教师却没有及时评价,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再让学生说说“乌鸦还有别的方法能喝到水么”,相信教学效果会好的多。
六、针对一篇文章,提问的问题不宜过多,也不能琐碎甚至偏离语文教学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喜欢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提问与回答,这样会使课堂显得过于繁琐、饱满,教学思路也不够清晰明确。课堂中应围绕一个大问题引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进行与文本的对话,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提出有价值性和内涵的题目,在问题中,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要统一,有时我们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无法回答,说明我们备课不充分,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摸得不透彻,或者也可以说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教师的文化素养不够深厚。在课堂中,我们难免会碰到很多突发性问题,有时也会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无关,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避开,但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于那些需要解决但又不是重点的问题,教师应该注意把握分寸,掌握时间分配,不能占据大量的时间。
在语文教学中,或许我们还会碰到更多的问题,有些还会让我们觉得棘手,不知道从哪里解决好,但是我觉得只要我们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目标,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主旨的指导下,逐渐摸索自己的教学模式,探索出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学思路,我们一定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谈谈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如何弥补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进一步流动,农村“留守孩子”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正在扩大的群体。在中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是最薄弱的环节,对这种特殊群体的教育是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相当一部分人在思想道德、行为观念,人格塑造上存在一些偏差,一部分已成为问题孩子,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为构建和谐社会埋下了诸多安全隐患。当务之急,我认为应该建立以家庭情感教育为主体,以学校心理教育为主导,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保驾护航,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
一、家长给予关爱,培养亲情。
爱是教育的基石。爱是一缕春风,能温暖孤独的心田;爱是一团火焰,能融化铁石心肠。父母可通过打电话、回乡探亲、假期接孩子一起生活等方式,适时表达爱孩子的心曲,让孩子感受亲情,感受父母爱的无私和深沉。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倾听孩子心灵深处的声音,从心理上关爱孩子,在行为上纠正孩子,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树立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二、学校从心理着手,矫正留守儿童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
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要教育好他们,得从心理入手。学校应派专任教师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和他们做“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困难,留意他们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建立“心理健康卡”和“成长记录档案”,对他们平时的不良行为及时干预,正确引导,让他们亲近老师,信任学校。除了语言上的交流,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他感受集体的温暖。比如家访,深入他们的内心,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还有教会学生以书信、电话的方式主动和父母交流,把学习和生活的苦乐告诉父母,让他们有情要抒,有感要发。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多表扬,引导他们努力学习,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3.政府专项研究,落实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大规模产生,是近期的现象,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尽快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研究。
首先,规范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规范公办学校拒收外来民工子女和对民工子女收取借读费的现象,让民工子女能跟随父母就近入学。其次,帮助农民工提高家庭教育的意识和水平。可由政府出面组织电台、电视台为农民工举办专门的家教节目,开办教育热线,或周末举办大型义务讲座,提高农民工科学教育的理论,教会他们科学教育的方法。第三,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儿童托管中心,推进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义务心理咨询,加大力度打击非法网吧,营造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基石,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关乎千家万户,教育公平则意味着社会公平,教育均衡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重视每个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
石花一中
第五篇: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转)
当前,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其中,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模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过去的一年我们组里的每位老师,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在教学能力、教学成绩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然而,反思我们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时,我们却不得不深思。在现实的校本教研中,在我们最“基层”的教研组中,却存在着对教研的认识与理解的误区,导致行为出现偏差。怎样解决教研组教研活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教研组真正成为教研实体呢?这是我任职教研组长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此,我根据自己的实践调查与研究,将这些问题提出来,并附上我们组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与同行交流。
问题一:组内教研活动形式化——不注重内容。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内的老师对教研的理论价值认识不够,将教研当作额外的负担。常听有的老师这样说:“搞教研,我哪里有时间,新课都教不完呢?”还有的老师说:“我们这些教书匠能研出名堂来,还要那些专家干嘛?”二是老师们为了教研而教研,把教研当作展示的窗口,当作作秀的手段,平时没有认真发现现实教育中的问题,而是热衷于搞大课题。
在教研组的活动中,老师们在规定的时间均能到达规定的地点,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把自己当作教研活动的主体,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不足,积极性不高。
应该说目前大部分地理教研组活动效果不佳,教师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疲于应付”的特点,尚未形成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
对策:
1、提倡“问题教研”。加深老师们对校本教研的正确认识,理解教研是要发挥我们的群体智慧,去研究我们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在交流中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并非空洞地、不着边际的谈一些大理论、大框架。
2、提倡“务实教研”。使老师们认识到我们一线教师的“教研”,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的教研,是要“研以致用”,而并非要研究出多么高深的理论成果,根本不需要走过场。
问题二:组内教研活动“研教分离”——不重视教与研的结合。
这一问题一方面表现在教研与教学过程分离。主要原因是我们组内的老师缺乏问题意识,课题意识薄弱,不善于在日常教学实际中捕捉研究的问题。那么究竟怎样解决这一难题,老师们并未作过全面思考,更不用说把它作为课题来研究了。所以,问题就在老师们的无奈声中、埋怨声中依然伴随着学生,始终没能得到解决。
“研教分离”另一方面表现在:老师们缺乏对某个问题的深入、持续研究意识。如,我们组内的一些老师,每月都在更换自己的小课题,他们觉得有很多问题正待解决,而又不知道怎样去研究,以为自己找出一两种策略去解决这个问题就算完事了,就可以研究下一个问题了。所以前期的很多研究都非常肤浅、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研究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策略。对策:
1、问题引导学习,使日常教学工作问题化。
首先,树立老师们的问题意识,让老师们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并且在教研时与组内老师进行交流,然后,我们教研组择选共同的、较难的、有价值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本组的大课题进行后续研究。
2、关注新问题的生成,不断充实课题的内容。
由于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我们在研究课题时,常常会滋生一些新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我们以前未曾料到,但却真真实实存在的。这时,我们的教研组绝不能不去面对,而应关注这些新问题,能解决的马上想办法解决,没法解决的,及时纳入课题中,作为一个小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总之,要让组内的老师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科研就是“问题教研”,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服务的,所以必须与课堂接轨,必须实实在在融入教学工作中。问题三:组内教研活动经验化——不重视科研方法。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组内的公开课不指向教学实践中具体的问题,目的不明确。也就是说,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而没有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每一次的教研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所以这样的教研就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显得苍白无力。
二是教师们只关注个人经验,运用个人经验解决问题,而忽略他人的经验,不会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按原来自己的老路子进行教学,走了很多弯路。
三是个人反思不深刻,缺乏同伴互助,缺少专业引领。有的老师肤浅地认识:个人反思,就是上完课后写一则教学后记;同伴互助,就是教研组的几位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专业引领,就是请几个专家来点评我们的课堂,作一些指导。当然,这种形式的教研对老师们也或多或少有一些帮助,但它却存在较多的问题,我们不可忽视。比如,这种教研形式封闭、重复的东西太多,各说各的,缺乏真正的交流,构不成群体合作学习等。对策:
1、明确每一次教研的主题,确定公开课指向的问题。
咱们的组内教研课不能无目的的上,每一节课都应围绕课题展开,这节课究竟研究哪一方面的问题,运用哪些策略,取得的效果怎样,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公开课之后展开的评课、经验交流也必须联系这一问题,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共识,决不能就这堂课论这堂课。
2、关注课题研究,撰写阶段总结。
课题确立后,一定要边实践、边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此期间,组内的老师们都要全面地了解课题的进展,所以必须坚持人人写“阶段总结”,把大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共识上升为理论,再用这正确的理论去指导教改实践,决不能忽略他人的、集体的经验。
3、加强同伴互助,发挥群体智慧。
由于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经验有强弱、多少的差异,单兵作战很难胜任教改的实验,所以就应发挥群体智慧,取长补短,互相配合。同伴互助的形式应是多样的:集体备课,优势互补;交流心得,资源共享;解决问题,互相配合;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一起研究新教材、新教法,集思广益„„ 至此,教研就不再是组长或某个积极分子的事情,而是大家共同的需要,共同的责任。
4、落实专业引领,严防教研低水平重复。
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如果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导致低水平的重复,甚至平庸化。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我们组内就常常采用以下两种较实际的引领方式:
(1)坚持人人从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收集专家、名师的教学课例、教育思想和录像资料,在组内教研时进行交流、学习。这样虽没法当面得到专家指导,但也不失为获得专业支持的一种好方法。
(2)请求学校教科室的专业支持。学校教科室的成员都是我校的骨干教师,是我们的“校内名师”,他们是专业方面富有优势的一个群体,邀请他们加入我们的教研队伍,就能经常得到他们的建议和引领,我相信,我们组内的教研工作就一定不会“顾此失彼”,走到岔路上去了。
问题四:组内教研活动随意化——不明确职责。
主要表现在:组长的作用不够明确,很多教研组长以为自己只是一个活动的安排者、召集人,对教研活动不能做到有效调控;组员的主人翁意识淡薄,总觉得上教研课的人才是主角,自己只是去听课、评课,当当配角而已,所以不加以重视。大家以这样的精神状态去参加教研,难免教研的质量不大打折扣。对策:
1、明确组员职责。
身为教研组的一分子,就不能将自己置之度外,每个人都有责任把教研组建设成一个真正的教研实体,所以,人人都是主人,教研前都应作好充分准备,不打无备之战。
现今我们教研组的教研,老师们就要做很多的工作:(1)整理自己的课题研究资料,作好交流准备。(2)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收集相关资料。(3)集体备课,并形成新的更为完善的教学设计。(4)确定执教人,通过看课而透视问题的解决情况,收集生成的新问题。(5)最关键的一点是,教研过程中要勇于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形成新的认识,决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
2、加强教研组长的责任意识。
“教研组长不只是教研活动的主持人,还应是平等中的首席”,一位教研员如是说。的确,作为一个教研组长,我也深有感触,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领头羊,对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一个有责任心的、优秀的教研组长,除了安排、协调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当好主持人以外,还应做好以下工作:(1)在课题研究中,身先士卒,要求组内老师做到的,自己一定要率先做到。(2)对组内老师的参与教研情况有记录、有评价、有激励。(3)对教研组的课题进展情况,有全面的把握;对教研组新生成的问题有归纳,有后续研究安排。(4)对组员们的研究结论要有提升、有综合。(5)具备相当的学科教学知识和全面思考的能力,严防教研中“顾此失彼”。
教研组内的教研活动是适合基层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形式,是教师自己的研究,“搞实实在在的教研”已成为老师们的共同心声。面对教研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没有畏惧,而是不断地求索着、践行着。尽管问题仍然很多,但我们依然要风雨兼程;尽管解决问题的策略还不够完善,但我们仍然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因为我们深知:“教研就是要学习,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