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
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继高度评价法治的价值,强调“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之后,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阐述了法治的内涵。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指出,服从良法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乐于服从最好而又最可能制定出来的法律,其二是宁愿服从绝对良好的法律。绝对良好的法律,在实践中是不可能的,因为法律不可能完全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社会情势的变更很多时候也绝非法律所能预测。因此,只能服从最好而又最可能被制定出来的法律。而这种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其实就是符合正宗政体的正义之法。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法律必然是根据政体制定,因此,符合正宗政体所制定的法律就一定合乎正义;而符合于变态政体所制定的法律就一定不合乎正义。至于何谓正宗政体、变态政体,用亚氏的说法,“依绝对公正的原则来评断,凡照顾到公共利益的政体都是正当或正宗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统治者们的利益都是错误的政体或正宗政体的变态(偏离)。这些变态政体都是专制的(他们以主人管理其奴仆那种方式施行统治),而城邦却正是自由人所组成的团体。”按照上述标准,政体大体可分为六种,其中有王制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等正宗政体,与之相对应的变态政体分别是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指依良法而治,自然不包括依恶法而治。他简单地将良法的判断标准与政体等同,认为凡是正宗政体制定的法律就是良法,凡是变态政体制定的法律就是恶法,不合乎正义。这种看法确实有一定道理,因为法律总是和相应国家的政体相适应,是根据政体制定的,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变态政体(如寡头政体)能制定出全面保护人民自由的法律。但同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颇值得商榷。因为政体的良好并不必然决定其制定出来都是良善之法。换言之,法律是否良善,其决定因素或判断标准并不局限于政体一端,物质生活条件、人口环境以及特定时代人们的价值观、正义观等都会对法之良善产生影响。此外,亚里士多德对法治内涵的解释,还牵涉到另一个重大的法律问题,即一个公民面对国家制定的“恶法”(何谓恶法,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其价值评判标准,一般认为违反基本人权的法律即属恶法)时,应该如何行动。对此,法学家、思想家们争论了上千年,它不仅牵涉到国家与公民的权力义务关系,而且不断拷问并冲撞着何谓法律、何谓正义、何谓自由等基本范畴的内涵。现在,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承认,应该尊重法律,合乎立法程序制定的法律应获得尊重,但是这种尊重并不是无条件的,如果法律规定违背了基本人权,公民就可以不遵守这类法律。进而,法是否因其恶法而不予尊重,也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众所周知,否定法律的正义价值,单纯强调法的形式,将会导致价值虚无主义,可能重蹈纳粹的覆辙;但一味强调法律的价值,按照单一标准评价法律的善恶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正义本身就是一个人人各有想法的东西。过分强调单一价值,将导致法律稳定性的丧失,法律也就失去了其作为社会规范的作用。
合乎道的正义性
法律不是挡箭牌?后果堪忧
这席话让社会公众有些错愕,作为法律人,其实,早就熟悉并习惯这种思维。仔细看她的回答,其实是一种诛心之论,推测只要有些人心存恶意,那么即使形式上合法,法律一样不能保护他。熟悉法律的人可能认为这个逻辑是错的。毕竟现代法律强调违法是需要有行为的,而不再有腹诽罪!然后,类似以诛心而定罪的,又见诸媒体的,又岂少哉!
此事仍值得细究。当记者问拿出违反哪条法律,姜瑜是拿不出来的。我国虽然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仍有一些法律空白地带,譬如新闻法。姜瑜提到的是采访规定,哪一级的规定,规定没有上位法的依据?没有新闻法,何来采访需申请规定的合法性?如果依照规定治国,那么宪法上依法治国如何落实?规定的制定依据,制定程序,公示如何能替代法律? 以动机来排斥法律的保护,凸显了法律的不客观性。如陈有西的文章提到:“法律必须神圣,一个重要的因素,还在于它公正而无所偏私地同等保护所有的人”。理论上如此,法律当然该如此,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在执法上,法律是否有一个公正无私、不偏不倚的机构在执行?如果法律仍是韩非子的法家之治,那么,法律即使本身字面公正,但执法时仍可以三六九等、诛心腹诽,这时候的法律是工具,刀把子,失去客观公正,当然就不是挡箭牌,法律可以变通、拐弯打击人。
一旦法律在执行中成了工具,失去其中立、公正性。那么,操控的结果是,法律再也没有人信任,更别说神圣了。雅典的柏里克利说,我像一堵墙,挡在穷人和富人之间。一旦法律失去被中立客观,墙就垮了,那么富人可以对穷人下手,强人可以对平民下手。如征地,强拆,无不是法律失去公正性的结果。丛林法则,今天你有力你可以快意人生,明日你失势,别人可以对你以牙还牙,这个社会再也不会和谐,犯罪将会日渐猖獗。因为,人们心中已无法律。缺乏软实力的社会是可怕的,毕竟硬实力的成本太高,警察不可能无处不在。
转型时期,本来立法权掌握在执法者手中,立法者完全可以通过立法权来制定偏好自己的法律,然后,一旦制定了,就该严格执行,这样才能长治久安。香港没有普选,然后,法立好,执行也相当好。绝大多数人会认为香港是法治社会。而我国,宪法写入依法治国,平心而论,恐怕没多少法律人会认为目前状况不错。目前最大的问题,出在执法上。当然,问题的根子在把国家、法律当作工具,而非视其为自有生命。
法律缺乏客观、中立,社会上再也不会有明确安全的边界,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法律之下的自由?都由执法者说了算,人人自危,为了安全都会去找保护神,为了利用这个可以扭曲的法律,也会去找大力神,官员的贪腐随之而来。当然,很多情况下,保护神也会因为诸神之争中失利,而落入凡尘,即使无辜,法律一样保护不了他。民间称之为报应。其实,哪里是报应,要是真有报应,为什么不现世报呢?
法律本该健康出生,自由活着、自我做主的,犹如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也,百物生焉。在现代除魅之前,统治者的法律是借天的旨意来下达。而现代社会的天,就是民众。统治的合法性再也不是打天下,而是民众授权立法的法治。一旦毁坏法律,等于是毁坏自己的合法性。
如同伯利克里一样,本来,法律应像一堵墙(挡箭牌),挡在富人、穷人之间,也挡在官员、民众之间,最矛盾、最纠结的东西都会通过这堵墙而和平解决。一旦法律先天畸形,后天又被剥夺自由,状如工具,高墙倒塌,覆巢之下无完卵,最终受伤的,未必全是弱者!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
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置于法律的羽翼之下,无处不受它的庇佑和呵护。如果说世上真的有神灵,那么法律就应该是人类的正义之神。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则、一种秩序和一种统治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法律本身隐含着一种公平正义的价值,代表着一种理想信念。法律
是公平、正义、道德、伦理的化身,是人类对理想境界和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具体体现。法律虽然是生硬死板的文字条文,它生杀予夺、冷酷无情;但它冰冷之中包含着温情,严厉背后充满着仁慈;它惩罚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它限制是为了更多的自由。法律像阳光一样普照着大地,像春雨一样滋润着万物,它是人类真正的守望者和保护神,人类应当崇尚它,景仰它。
今天,我们缺少的并不是法律,而是对法律的信仰。有这样一句话:“实现政治自由的最大危险不在于宪法的不完备或者法律有缺陷,而在于公民的漠不关心。”同样,实现法律最大的危险不在于法律的不完备,而在于人们对法律的漠视。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法律不断的出台和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我们已有法可依。但法律体系的完善并不代表法的实现;有了法律,并不等于有了对法的信仰。现实生活中,法律并没有像立法者想象的那样被人们认识、接受和遵守,仍有一部分人对法律陌生、疏远、怀疑、失望、排斥,根本无信仰可言。
之所以如此,除了中国缺少崇尚和信仰法律的传统之外,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人治”的理念在打击着人们对法律信仰的热情和信心。权力时常冷淡法律、政策时常无视法律。有些领导一句话、一个批示、一个决定,都可能左右甚至代替法律。每当此时,法律显得那样的苍白和无奈,因为它已沦为权力的附庸,在被权力支配和利用。法律实施中,同样的事却有不同的结果,同样的罪却有不同处罚,同样的错却有不同的追究,所有这些,都在不断削弱着法律固有的权威,损害着法律应有的尊严,动摇着人们对法律的期望,阻滞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
当苏格拉底被指控违反城邦宗教、渎神和腐化青年等罪被判处死刑时,他虽然有机会逃脱,但仍然坚持一个公民必须遵守法律的信念,最终以身殉法。要实现对法律的信仰,执法者应首当其冲。培根在《论司法》中说:法律所在之处,乃是一种神圣的地方,因此不但是法官的坐席,就连那立足的台,听证的围栏,都应当全无丑事贪污的嫌疑才好,因为从荆棘丛中是采不来葡萄的,从那些贪婪的吏役的荆棘之中,公道也是不能结出美果的。德国法学家耶林说:“执行法律的人如果变成扼杀法律的人,正如医生扼杀病人,监护人绞杀被监护人,乃是天下第一等罪恶。”执法人员首先要相信法律,尊重法律,竭力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并通过自己的行为,使人们看到法律的光辉,感受法律的温暖。只有这样,人们才会相信法律,依赖法律,信仰法律。
一种是“相信”,一种是“信仰”。法律也是这样,也有两层意思。当我们谈到相信或是信仰法律的时候,可能指的是立法或行政机构所设立的法律条文、法规或者是规则,法律条文;在另一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套制度、一种法律的理念,比如:公平、正义、秩序,以及在法庭上伸张正义的权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可以说,我相信有一套法律,但我个人不相信应该有死刑制度。这里就有两个不同的“相信”在里面。美国和欧洲的两大法律系统都受到了有神论特别是基督教非常强烈的影响。不管是天主教还是新教,对西方的法律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耶稣通过基督教对法律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今天基督教对法律制度的影响已经受到了一定的扼制。在西方的法律教育中,已经淡化了基督教对法律长期影响这个说法。现在法律被肢解成各个分支,教授这些分支法的教授们不一定能够知道,西方的物权法、侵权法、刑法在历史上是完全来源于基督教的影响的,也直接来源于基督教中的“十诫”。比如“十诫”第四项:“不能谋杀”——这是刑法的基础;“你要孝敬父母”——这是家庭法的基础。在十六世纪的时候,通过教皇革命,教会法把基督教、圣经里面的这些理念通过综合,全部汇编成为法律制度。自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来,有相当部分的法律学者开始着重于倡导人权,用民主来替换基督教传统,以此逐渐替代了基督教对法律的影响。卢梭是法国的思想家,他提倡“市民信仰”,即用类似于宗教的热诚来对待“民主、公平和正义”的理念,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信仰”。
”,也就是对民主、自由的信仰,与宗教信仰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其一是“仪式”,即在法庭上必须遵循一套如何称谓“法官”的、比较严格的程序,正如宗教一样(要有合适的称谓);其二是“传统”,法律和宗教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其三是“普遍性”,即市民宗教也有宗教信仰所具有的精神。
第二篇:法治建设应该走群众路线
法治建设应该走“以民为本”的群众路线
长久以来,每当提起 “法治建设”,似乎总感觉离我们的生活、工作很远。法律是严肃的,公平的,要担当起维护社会正义与公平的职责,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政治话题。然而,无论就整个社会而言,还是具体到我们厂区内,其实每个人都是法治建设的主体。而所有的法治建设工作,其本质也无疑是要为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服务。因此,我们不得不意识到:法的第一要务是以人为本。要做好法治建设,就一定要走好“以民为本”的群众路线。就如同卢梭曾说的一样:“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心里。
就我们厂区而言,法治建设工作如果仅仅依靠行政干预,无疑是枯燥乏味并且十分艰巨的。其实,每位工友都是莱钢的一份子,都是莱钢的主人,治安防范和法治建设工作开展的好坏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他们怎么会不关心,不在意莱钢的稳定呢?法的出发点与归结点都在于人,在于人的合理需求。我们只要充分调动起职工们主动参与治安防范和法治工作的责任感,就能切实做好群防群治,真正把法治建设工作做到长远、深入、细致。落实到我们具体工作中,就是只有心里装着职工,设身处地把职工工作、生活所需列入我们的工作内容,行动上尽职尽责地运用法律知识理解他们、帮助他们、依靠他们,通过宣传发动、普法教育、大力倡导“防范工作人人尽责”和见义勇为的风尚,来提高职工的法治意识和素质文明,才能有效地预防和遏制刑事犯罪的发生, 钝化社会矛盾, 增强职工群众的安全感,使他们真正成为法治建设的坚强后盾,构筑起共同维护厂区、社区治安的坚实屏障。也只有通过每位职工广泛参与法治建设的具体过程,我们的法治建设才能真正的体现民意,才算取之于民,才能真正做到保一方平安, 维护厂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型钢炼铁厂环保车间
于蓉蓉
第三篇:结合学生、党员两重属性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支部:
上一周党校关于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中国共产党员的义务和权利的学习,我真正懂得了为什么人们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深一步了解了中国的共产党员的要求。在这里我想浅谈一下中国共产党的学生党员。
学生党员包含了“学生”和“党员”两重属性,作为这两重属性的结合体必须注重两者的有效结合。学生党员来自学生,其首先是一名学生,而后才是一名党员。所以,学生党员首先要在学生中起到旗帜作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个方面体现先进性,树立一个好的形象,让同学们感受到学生党员不仅是一名好学生,更是一名好党员。从一名普通学生成长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这是一个飞跃,它意味着党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学生在组织上入党后,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在思想上真正入党。
学生党员要处理好学生党员、普通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学生党员是辅导员的帮手。学生党员应该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积极主动地溶入到普通同学当中,了解同学的思想动态,做好同学的思想工作,传播学校的思想与决议,并及时地向辅导员老师反馈。辅导员凝聚学生党员,学生党员凝聚周围的同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学生工作。因此,学生党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以便在同学中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建立起扎实的群众基础,与同学保持密切的联系。学生党员要树立好中国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要保持好中国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才能始终体现和发扬学生党员在年级甚至学院这个大集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凝聚优秀学生的核心作用,才能不断增强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在先进性的感染和熏陶下,周围学生会以身边的学生党员为榜样,不断追求自身的进步,自觉地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坚定****信仰,并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为实现党的理想和目标努力奋斗。
现在有的学生党员只能独善其身,而不会做群众工作和不善于做群众工作,认为只要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别人怎样不用去管,或根本不想管,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符合党员要求的。作为一个学生党员,不仅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要在自己不断进取的同时,坚持与同学共勉,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学生党员最根本和最实际的义务就是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我们周围的同学也是人民中的一部分,在学校这个环境里,为人民服务就指的是为同学们服务。
总之,一个党员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党的形象,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影响着党的性质和战斗力,作为学生党员要十分重视发挥自己身为党员的作用,以此来影响周围的同学。学生党员是学生这个大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在学生中起到旗帜作用。学生党员必须从自身抓起,从小事做起,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注重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完善自己,用自己的行动和工作影响、带动同学们共同前进。
汇报人:大学生思想汇报
xx年x月
第四篇:法治理念应该贯穿社会管理全过程(范文)
法治理念应该贯穿社会管理全过程
——访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主任杨文杰
本报记者包建永
“当前,创新社会管理是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什么样的社会管理属于创新,什么样的社会管理最能保障公民权利和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到社会管理各领域和全过程,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依法保护群众权益。’胡锦涛总书记告诉我们,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要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法治型社会管理是最优模式的创新管理,要充分认识到法治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源头性、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我市 “十二五规划”中应把提升法治台州建设水平作为加强和创新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杨文杰还认为,“法治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台州和浙江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先行法治化”。
近年来,台州的法治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立法地方、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普法和公民守法等方面均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杨老师对此深有体会:过去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普法的不深入,执法上存在乱、滥、软现象,执法目的得不到实现,就有了“七个大盖帽管不住一个小草帽”荒唐现象,由于政出多门,当百姓碰到真正的困难时,往往很难获得有效的行政救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行政许可法》(2004年7月正式实施)和《行政强制法》(2012年1月正式实施)的依次出台,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有了法律依据,依法行政得到切实加强,台州法治建设的步伐越来越稳健。我市各级政府积极探索法治政府之路,例如温岭市在乡镇(街道)设立法制办(挂靠在党政办),作为温岭市政府法制办的延伸单位,参与乡镇(街道)政府决策参谋、执法监督、争议化解、政务公开等事务,从而规范基层政府行政行为。2011年1月15日,此项创新获得首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提名奖。
杨老师认为,近年来我市法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除了上述原因外,形式多样化的普法功不可没。我市自2006年以来,继续坚持并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农村、校园、企业、社区、单位等“法律六进”活动。该活动历时久、受众广、内容细,是一项卓有成效的法治建设工程。杨老师建议,在今后普法过程中,要重点突出法治理念的培养,尤其是关注领导干部的法治理念,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来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美国著名法学家德沃金在《法律帝国》写到:法治要成功,前提是官员要守法。另一位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里也强调,法律要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故树立领导干部法治理念是台州法治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领导法治意识提高了,只有领导信仰法律,群众才能真正地遵纪守法和接受法治。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让法治理念的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第五篇: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该掌握的十大方面
一、社会主义治理念的内容可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这五个理念,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使命;
党的领导是社
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保证。
这五个理念协调一致地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体目标要求:
一是执法理念进一步端正;
二是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
四是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
五是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三、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是: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3、严格依法办事。
四、政法机关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具体包含以下方面:一是一切为人民;二是一切依靠人民;三是尊重和保障人权。
五、准确理解公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wenmi114.com正正义理念要把握以下方面:一是合理合法;二是平等对待;三是及时高效;四是程序公正。
六、公正正义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具体要求:一是坚持秉公执法;二是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三是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四是坚持公正与效率并重;五是坚持以公开促公正。
七、政法工作服务大局要做到保障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具体做到一是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二是保障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三是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四是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八、在实际工作坚持党的领导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自觉地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利益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二是自觉地把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与严格执法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统一起来。
九、政法干警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具体做到:一是切实增强党的观念,二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法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三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四是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作用。
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个步骤。一是动员部署(5月中旬)。二是学习培训(5月中旬到6月底)。三是对照检查(7月到9月中旬)。四是认真整改(9月中旬到11月中旬)。五是考核抽查(11月旬到中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