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社区法官的实践
论社区法官的实践
作者:本站原创来源:刘学灵(法学博士)时间:2008-12-1
5论社区法官的实践
通过中国申诉网上海频道看到了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推进社区法官工作,令人欣奋。这是中国司法改革进程中的一大创举。
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以来,最高人民法院为建立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务院也已将人民调解法列入2007年的立法工作计划。从制度建设的高度去审视社区法官工作,意义显得很重大。2008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原则同意了中央政法委《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法院系统在司法改革报告的原则下正在进行的若干探索值得深入研讨,社区法官工作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一、社区法官的由来
社区法官的雏形,始于“法官进社区”。根据《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进行工作的原则,许多法院建立了法官社区联络点(如芜湖市弋江区法院)或社区法官工作站(如南京市栖霞区法院),定期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指导。2003年最早出现在天津市河西区的“社区法官”,实际上还不是法官,那是87名社区居委会调解主任通过法律专业培训拿到结业证,而被俗称为“社区法官”。
2006-2007年,北京市西城区法院、青岛市四方区法院、浙江省舟山市法院、上海市杨浦区法院等,开展社区巡回审判,出现了巡回法官。这是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相互对接的成功实践,把“法官进社区”工作推向了高潮。
上海市杨浦区法院在巡回法官的基础上,发现巡回法庭的法官因调解制度的限制无法突破“只调不判”的局限,急需通过“调诉结合”的模式,将法院审判与人民调解紧密衔接。《人民法院组织法》第21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除审判案件外,并且办理下列事项:
(一)处理不需要开庭审判的民事纠纷和轻微的刑事案件;
(二)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
因此,在人民调解基础上对不需要开庭审判、但又必须法官处理的案件成为人民调解和法院审判之间的重要功能,社区法官应运而生。这正是“调诉结合”的制度基础。于是,山东省高密市法院实行每周一天法官到社区办公,南京市秦淮区法院实行了“管段法官”,北京市西城区法院直接把巡回法官升级为社区法官。
上海市杨浦区法院更是命名社区法官派遣进驻街道,建立社区法官接待日,由社区法官着力调诉衔接和诉前调解工作。上海市杨浦区法院的做法,巩固了人民调解作为前一个纠纷处理流程的成果,又形成了对法院审判作为后一个纠纷处理流程的有力配合,使社区法官成为“调诉结合”模式的执行者,从而使法官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上升为法院审判前期工作向人民调解制度的延伸。
二、社区法官的制度定位 从社区法官的由来中可以看到,人民调解与法院审判之间历来存在着一个中间地带,“调诉结合”模式就是健全这个制度空间的。“法官进社区”可以说是人民调解制度的一部分,但是社区法官则成为法院审判工作向人民调解工作的延伸,它是法院审判工作的一部分。
如何在人民调解与法院审判之间的中间地带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和工作制度呢?社区法官通过“调诉结合”模式能否成为这一司法改革举措的实践者呢?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从制度层面加以研究。
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高度看,调解、仲裁、审判是相辅相成的制度安排,其中调解相对于仲裁和审判来说,具有更大的多样性,有民间调解、人民调解、诉前调解、审判调解、庭外调解等等。民间调解可以纳入于人民调解,庭外调解可以纳入审判调解,唯独诉前调解地位不易确定。但是,诉前调解应归属于人民调解制度还是归属于法院制度,这是必须搞清楚的。
根据人民调解制度中调解自愿、调解协议属合同性质、无法律时可依道德规范、不得阻止当事人起诉等原则看,人民调解的效力和局限性很明显。在人民调解制度的基础上,增加制度创新并无法改变这些基本原则的限制。所以,增加调解的效力、最大可能地减少纠纷,十分有效的做法就是强化诉前调解。诉前调解是“调诉结合”模式的关键点,让法院的审判职能延伸是唯一的好办法。作为法院制度的延伸,诉前调解可以解决调解的效力问题。早年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改革开放初年的民事调解法庭,《法院组织法》第21条处理不需要开庭审判的民刑案件的职能,都是良好的实践经验和制度基础。
因此,对于社区法官这一新生事物来说,放弃从人民调解制度上进行改革的努力,转而从法院制度改革上下功夫,将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理念和历史渊源
如果人们接受司法最终解决纠纷的理念,那么应该不会将此理解为司法解决一切纠纷。社会纠纷和经济纠纷的多样性,客观上需要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寻求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Amicable Dispute Resolution,简称ADR),已经是一个世界潮流,它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外,都是有历史渊源的。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和为贵”和“调处息争”,耻于诉讼。但是,传统观念并不能减少纠纷,仅仅减少了解决纠纷的办法。英美法传统尊崇习惯法,英美普通法传统的根源在于法院审判依据民间的社会规范和准则,相信法和正义存在于民心,而不是国王的成文法例。在中国,人们也相信正义和公平的规则存乎民心,解决争议只要面对正义和公平是可以服人的;而诉讼则是“官司”,是官吏按王法司裁论判,王法并不一定是百姓心里的法,官司的结果不一定服人。从民心和传统理念而言,中国和英美法的历史渊源在民族心理上存在共同性。但是,关键在于民间解决纠纷的方法,在英国上升为普通法,在中国则千百年来被排斥在衙门之外。
制度变迁并没有改变民族心理上对纠纷解决方式的潜在要求,这在中国尤其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不断完善,调解、仲裁、诉讼等解决纠纷的方法已经发展和成熟起来。但是,人民调解制度和人民法院审判制度这两个适合中国国情、民情的制度,如何进一步完善,更加深入地满足民间对纠纷解决方法的潜在要求,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社区法官是否能成为满足民间对纠纷解决方法多样化要求和愿望的工具呢?在尚不能满足需求的人民调解制度与尚有深层心理障碍的法院审判制度之间的中间地带,有没有可能由社区法官来建立一个符合民心、民情的纠纷解决平台呢?值得思考。
四、不同意见和制度化建议
针对上海市杨浦区法院社区法官的做法,社会上可以说是颇有议论的。一篇署名兵临的文章提出了“社区法官有违司法中立”的意见。另一篇署名傅达林的文章提出了“法官入社区当慎之又慎”的意见。他们的观点主要认为,社区法官有利于化解民间纠纷,但有损司法中立、被动的原则;社区法官容易单个法官一揽子处理、先入为主,失去严格司法程序、妨碍司法公正。这些不同意见,一方面是对社区法官的具体做法了解不透,另一方面是审视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致。要解答这些不同意见,需要解决一些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首先,社区法官工作是一项制度建设,还是一项法院便民活动?其次,如果是制度建设的话,社区法官属于人民调解制度的深化,还是法院审判制度的延伸?再次,如果是法院审判制度的延伸的话,社区法官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它如何与人民调解员的职能和审判庭的法官职能相区别?再其次,如果可以相互区分开来,制度
建设中是否应给予社区法官一个独立的地位和角色?此外,如果社区法官制度成为从调解到审判过程中的一个独立存在的机制,它存在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最后,有了法律依据后,社区法官的工作程序是否需要有明文规定,是否应在自愿调解和诉权之间给予当事人一种自愿接受社区法官处理纠纷的选择权,已避免社区法官机制阻碍了当事人行使直接向法院起诉的权利?等等。作为制度化的建议,我们认为,在社区法官的人员编制上,在退休法官参与的合理安排上,在社区法官和诉前调解场所及经费上,在社区法官受理程序和处理规则的立法或司法解释上,在社区法官与人民调解制度的衔接,在社区法官与法院审判制度的衔接上,我们面临着大量的实践课题和理论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上海市杨浦区法院的实践和法官们的理论探讨,都已经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希望所有对社区法官工作和社区法官制度化有兴趣和热情的同志,一起参加讨论,共同为社区法官的实践集思助力!
第二篇:论法官的责任意识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论法官的责任意识
论法官的责任意识
摘 要 法官的责任意识强弱不仅映射出一国人权保障情况,同时也反映出一国法治程度。在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下,应考虑从完善错案追究机制、法院内部管理机制、合议制、社会监督机制及检察院法律监督制度等方面来促进法官责任意识的提升。
关键词 司法公正 法官 责任意识
作者简介:李翠娥,国家法官学院西安司法警察分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D9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109-02
一、引言
古今中外,司法者在特定的国家权力体系中都是至关重要的角色。正如科殷在其《法哲学》中所述,法官掌握着和实现着法,法官的伦理道德历来总是与正义结合在一起的。因而,法官职业素养与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能够体现其所处社会正义实现的程度高低。法官是代表国家掌握审判权的职业法律群体,既然是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法官在司法裁判过程中的一切言行均应符合国家意志。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忠诚地执行国家的法律,行使好国家审判权,实现司法的公正。人民法院公正行使审判权既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同时也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社会正义的伸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如潮涌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司法领域这方净土也受到了污染,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层出不穷。而法官在行使审判权的过程中缺乏责任意识,是导致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责任与责任意识
(一)责任
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指分内应当做的事。换句话讲就是说是一个人不得不做的事或一个人必须承担的事情。二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是指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如违反了法律就要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责任有虚拟责任,家庭责任,理性责任,社会责任以及法律责任等之分。公正行使审判权表现的范畴则是社会责任,是国家赋予我们的人民法官的神圣职责所在,也是国家赋予我们人民法院的特殊要求。
(二)责任意识
所谓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且认真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有责任意识,再艰险的工作也有能力去面对,从而避免和减少风险;没有责任意识,再普通的岗位也会出现问题。责任意识强,再大的艰难困惑也能克服;责任意识弱,很小的问题也有可能酿成大祸。一个人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很多,而责任意识是十分重要和难能可贵的。
三、法官缺乏责任意识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表现
1.刑事冤错案件屡见不鲜
杜培武、聂树斌、佘祥林、赵作海、浙江张氏叔侄冤案……,远的不说,仅2013年浙江省就连曝两起重大刑事冤错案,这不得不让人对坚守于司法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法官产生质疑。“只能根据证据定案,这其中包括了在证据确实充分情况下的有罪判决以及证据不足、事实不清情况下的无罪释放——这本是通识性规则。但是在琳琅满目的各个冤案的背后,我们会发现,据以定案的所谓证据,似乎并不是我们心目中证据的摸样。判决采其为证,然实无所据,谓之‘证而无据’。”
2.民事、行政案件裁判不公
近些年,各级法院因民事、行政案件裁判引发的诉讼当事人涉诉上访、闹访、群访事件海量增加,尽管我们不能排除这些当事人中有些是在胡搅蛮缠,但如此数量的申诉案件,我们不得不质疑法官裁判结论是否真的做到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有些法院甚至因当事人闹得凶便轻易变更原判决结论,更是让人质疑两次不同结论的裁判存在问题。在部分行政诉讼案件中,法官裁判的天平明显倾向于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行政机关,其用意不言自明。
3.违反程序规定行为时有发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民法院受案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尤其是基层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矛盾凸显,在此背景下,法官违反程序规定的行为时有发生:案件超审限最为常见,简单的民事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审理仍一拖再拖、久拖不决;法官裁判一言堂,违反合议庭合议程序;应当回避的案件而不回避;违反举证、质证程序规定;违背当事人自愿原则强行调解结案等等。
4.诉讼证据缺乏调查
部分法官对案件主要证据缺乏调查研究,导致案件裁判不公以及恶意诉讼增加。尤其在民事诉讼中,部分法官仅对当事人所举证据进行书面审查,很少进行现场调查;部分案件需要大量的数据计算,一些法官怠于冗繁地计算,仅依据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计算结果定案等等。
5.判决书千篇一律,缺乏说理
司法实践中,多发案件类型往往具有一定共性,尤其是传统民事案件,如离婚纠纷、抚养纠纷、赡养纠纷、合同纠纷等等。部分法官常年办理大量同类案件,在撰写判决时,并不是依案说理,而是对过往案件判决进行简单地复制粘贴,许多案件说理部分甚至一字不改,如此极易导致当事人对这种笼统的判决说理难以信服。
(二)原因分析
司法实践中,导致法官责任意识淡漠的因素较为复杂,既有司法体制方面的,亦有法官个人素养方面的;既有传统司法文化方面的,亦有现代市场经济方面的;既有社会外部监督机制方面的,亦有法院内部管理方面的。笔者认为具体如下:
1.现行司法体制因素
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令人民法院及法官地位尴尬,很难从各种世俗、利益关系中超脱做到司法独立,从而导致法官司法过程中面对各种干扰因素顾虑重重,当法律不是法官唯一遵从的裁判标准时,法官的责任便无从谈起了。
2.法官个体修养因素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法官人生观、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偏离方向,导致自身思想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案件的公正审判。一些法官在庭审中对当事人之间的争辩点进行避重就轻的引导,使庭审过程为结果决断形成有利于一方当事人的局面。还有个别法官恶意运用庭审记录模糊诉讼程序的关键争辩点及证据,对当事人的诉求及证据或抗辩观点不记或少记,影响了案件的公正审判。部分法官惰性较强,难得到现场去调查取证,撰写判决套话连篇,东拼西凑,少有就案说理。
3.不良社会风气
多年来,我国社会弥漫着一些不良的风气,司法领域也难以逃脱这些影响。首先,说情风、吃喝风;一人打官司,亲戚朋友齐上阵。打官司变成了打关系,案子还没立,吃喝又先行。五花八门的说情、吃喝等行为把法官搞的是应接不暇,头昏脑胀,法官时刻处于疲于应付,目不暇接的状态,责任意识早已抛到脑后。因而严重影响了公正行使审判权。其次,送礼风、交易风;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些人把“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拿到审判中来。你给我送礼,我帮你打官司;你给我帮忙打官司,我给你解决具体困难等等,严重影响了案件的公平公正审判。
4.社会舆论的因素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舆论已不仅仅局限于媒体,更多的是来自互联网,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使它的覆盖面更加宽广,传播的速度更加迅猛。正面的、负面的内容混杂在其中,给法院审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难度,导致部分法官被社会舆论所左右。
5.特权思想的影响
官本位和特权思想在当今一些人的头脑中依然存在,越权行事、违反法律程序、乱批条子、乱发指示、对法院的审理工作指手画脚,干预过多,从而影响了法院的公正审判。
6.法院内部管理不到位
一些法院内部管理存在问题,放纵了法官不负责任的行为,久而久之养成了不良习惯。较为常见的情况是部分法院领导对于案件久拖不决、超审限问题不是对法官批评与处分,反倒是一路绿灯批准案件延期审理;承办案件的主审法官意见取代了合议庭意见,合议庭形同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虚设,法院领导置若罔闻;法院领导对于不良风气的存在不是阻止,往往还亲自参与其中等等。
7.社会外界监督难以触及
现行司法体制下,法院以外的社会监督对于司法个案难以触及,尤其是普通的民事案件,这在无形中也放纵了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的瑕疵或不端行为,仅靠法院内部监督难以从根本上提高法官责任意识。
四、提高法官责任意识的路径
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坚守防线的法官放弃责任其后果必然使司法的公信力丧失,有效提高法官责任意识不仅是维护社会正义所必须,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应有之意。在现行司法体制下,有效提高法官责任意识的路径,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条:
(一)完善错案追究机制
错案追究机制是世界各国制约法官司法行为的通行做法,其作为一种司法裁判的事后监督机制,不仅能够有效救济因错误裁判而受到利益侵害的诉讼当事人,而且能够时刻警醒法官提高司法过程中的责任心。我国法院现有的错案追究机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追究机制的启动、错案的审查主体、审查认定程序,还是对法官惩戒的力度方面都还存在一定差距,亟需完善。
(二)完善人民法院内部管理机制
人民法院内部管理是否科学、规范也决定了法官司法裁判行为能否依法进行。我国各级法院受地域、经济等因素影响,内部管理水平差异较大,这也导致不同法院法官在司法裁判中行为受约束程度各不相同。因此,不同法院间存在的“同案不同判”、“选择性司法”等情况便不奇怪了。由此可见,制定全国统一的人民法院内部管理规范十分必要,应当尽量杜绝各个法院自己制定与诉讼程序法相左的管理规则。
(三)完善合议庭制度
对依法要求组成合议庭采取合议制审理的案件,应当实行合议庭负责制。而实践中存在的合议庭形同虚设、主审法官一言堂等情况,说明目前合议庭制度存在缺漏之处,需要加以完善。笔者认为尤其应强化诉讼当事人对合议庭的监督,一方面是利益相关,另一方面是当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事人更容易发现合议庭是否发挥了职能作用。
(四)完善公开审判制度与社会监督机制
司法实践中,依法公开审理的普通案件实际参加旁听公民甚少,从法院内部而言,基于司法安全与司法秩序考量,法院严格限制案外人进入法庭;从法院外部而言,除重大影响案件外,公民获取的案件开庭信息有限。这种情况导致无形中使得法官司法裁判又缺失了一层社会监督。笔者认为,在坚持案件公开审判的基础上,应完善法官司法的社会监督机制,比如由各级人大从律师、法学院校、媒体中聘请社会监督员对司法案件进行随机旁听等形式对法官司法行为加以监督。让公众的眼睛能够看到法官在司法个案中的言行,杜绝办黑案、判黑案。
(五)完善与落实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职能
司法实践中,只有刑事案件能够看到人民检察院检察人员出庭支持公诉的身影,而民事、行政案件中几乎看不到检察人员。而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的重要职能,这一职能不限于刑事案件的法律监督。在民事、行政诉讼中,检察院法律监督的归位能够有效督促法官依法履职,减少程序违法和司法不端行为,提高司法裁判的责任意识。
注释:
尹晋华主编.法律的真谛.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35.郭硕.一沙一世界——有关冤案的若干随想.载清华法治论衡(第九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30.------------最新【精品】范文
第三篇:法官联络社区工作制度
南京市下关区人民法院
法官联络社区工作制度
为更好地促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司法“三项重点工作”的开展,加强司法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法官联络社区”工作机制,经研究,制定如下工作制度:
一、指导思想
充分体察社情民意,走近民众、躬身为民,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和谐;培养“平民法官”思维理念,提高做群众工作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
二、工作目标
1.亲民、便民、利民,让司法贴近百姓、融入社会。
2.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对街道、社区调委会调处疑难民间纠纷的法律指导,重视对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确认工作,提升人民调解威信。
3.学习民间调解的有益经验和做法,积累各类社会知识,提高自身司法能力。
三、工作原则
主动服务、现场解纷、立足实际、长效互动。
四、工作要求
一要主动热忱,不要等事上门;二要深入现场,不要坐堂问案;三要解决问题,不要流于形式; 四要互学互动,不要单向交流;五要诉调对接,不要机械办案。
五、工作方案
1.全院52名法官对口联络全区56个社区,6名中层负责人对口联络6个街道司法所和专职民调员。(名单附后)
2.对口联系法官逐一走访责任社区,发放“法官联络社区联系卡”,畅通联络渠道,确保社区的法律问题能够随时联系法官、随时得到指导。
3.每名法官每月走访社区不少于1次,电话联系不少于2次,如社区有其他需要,应优先安排。
4.工作形式:
(1)巡回开庭;(2)就地调解;(3)访谈交流;(4)现场勘验;(5)指导调解;(6)讲评人民调解协议;(7)法律咨询;(8)法制宣传;(9)赠送法律书籍;(10)根据社区的实际需求开展相关工作。
六、各业务庭局和综合部门建立联络台帐,指派专人搜集整理,每季度末随同司法统计报表报送审管办,由审管办汇总纳入年终部门和法官个人业绩考核。
二○一○年三月十九日
主题词:为民办实事工作制度
报:区委政法委市法院
送:正、副院长
发:本院各部门
第四篇:法官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群众线路是我们党的根本线路,也是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党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一部依托群众、发动群众的生动历史。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范文的相关材料,希望对各位朋友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为响应十八大的号召,我单位于7月20日展开了以推动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为主题的学习教育大会。我们由领导带领学习了孙书记关于推动党的群众线路,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讲话和中心出台的“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等文件。
群众线路是党的根本线路,它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托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往。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上风,因此我们要在围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条件下,在全党深进展开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题目,进步做好新情势下群众的工作能力。首先是要高度重视抓好落实。要牢固建立为人民服务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虚心向人民学习,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始终站稳群众态度,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切实增强贯彻党的群众线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抓好落实。其次是要加强勤奋务实的作风建设。提倡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使务实成为一种风尚,端正工作态度,以实际行动体现在作风转变上。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切实解决庸、懒、散、奢不良风气,加强绩效考核和纪律考核,构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使全体职员不会懒、不敢懒,更不敢不作为,乱作为。对存在庸、懒、散、奢,不作为、乱作为,索拿卡要的人或事,要勇于过硬,勇于处理,勇于暴光,令人人畏敬制度、纪律。
最后深进基层,走进群众,固化为党员干部的常态行为,一切为了群众着想。展开“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乘着“创先争优”活动的势头和东风,通过系列办法举措,让党员干部深入剖析在贯彻群众线路中存在的题目,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知道“我是谁”;借助鲜活有效的活动载体,让党员干部走基层、接地气、转作风,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明确“依托谁”;弄懂“为了谁”。
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团干,通过这几天深入学习群众路线,我深刻体会到开展此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也是共青团切实为党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群众工作、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保障,是按照党的要求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在工作中一牢固树立为青年服务的作风。党的宗旨是为人
民服务,团的工作要为青年服务。团干部要有为青年服务的热忱,有为青年服务的知识,有为青年服务的本事,最重要的,要时刻有一颗为青年服务之心。二牢固树立求实创新的作风。作为团干部工作经历短、基层经验少、在了解实际上有短处。作为一名团干部要扬长补短,干工作、想问题都要特别注意从实际出发,摸实情、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防止空喊口号、做表面文章,掉入形式主义的陷阱。三牢固树立坚持争先创优的作风。要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阳光向上的心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工作追求上的高标准,努力把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做到,把别人能干成的事自己干得更好。四牢固树立品行端正的作风。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党的干部“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团干部作为青年干部,由于工作性质和在青年中的影响,时刻提醒自己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持原则,坚守底线,做问心无愧、受人敬重的正派人。充分加强群众路线学习,始终坚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一名权益工作人员,积极贯彻分管领导、部门负责领导在工作中提出的树立“大权益”观点,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尤其是形式主义,立足实际切实有效的为各级、各类青少年做好维权服务工作。
一要实现重点青少年群体信息汇总,摸清“五类重点人群”底数、切实做好对重点人群的教育、帮扶、矫正管理工作,继续开展好“阳光关爱”等活动;二要充分运用省青法协、省12355服务台、“面对面”活动的资源优势,联合各成员单位、各级团组织积极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帮助青年成长成才,分层分类的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各种法律援助。针对广大中小学生、大学生,主要开展法制宣传、心理咨询等活动。针对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合同法》、《劳动法》相关法律知识教育的同时对他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法律问题、心理问题予以帮助解决。针对创业青年,充分利用好即将成立的“安徽青年创业法律服务团”平台一方面加强他们对《经济法》、《公司法》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对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法律知识予以汇总,在做好给他们个案解答的同时对于集中反映的问题进行进行法律知识培训。针对大学生村官,加强他们对《土地流转法》、《城乡规划法》的学习,对村民出现的纠纷问题鼓励他们用法律的问题予以解决。三要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侵犯青少年权益的案件,联合法院、检察院等相关单位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的方式,发出共青团呼声的同时做好被侵犯青少年的安抚、救助相关善后工作,对于侵害青少年的一方要配合好相关部门做好惩戒、教育工作。四要加强调研研究一方面联合相关单位做好《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法》、《安徽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条例》、《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充分利用好“青少年维权示范岗”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围绕青少年普遍关注的问题和 “面对面”活动主题,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跟踪相关议案、建议、提案的督办并推动落实, 解决青少年维权工作具体问题。从而推进更多人群、更多行业加入到青少年维权的大体系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青少年、维护青少年权益的大氛围中来。努力使团组织在青年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
学习“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妥善应对考验、化解风险,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员干部做到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和要求,将其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项基础篇二:人民法院第二批群众路线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范文
自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通过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对党中央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地认识,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法院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认为,人民法官践行群众路线,首先要做一名“平名法官”,并终身坚持。下面就是我一点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人民法院作为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应当想民所想,急民所急,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审判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作为推进审判工作的着力点,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审判工作的落脚点,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到保障和服务民生中去,真正做到“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群众路线是党90余年风雨兼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时期不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性法宝之一。在司法领域坚持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是坚持党对司法工作领导的必然要求。以马锡五审判的大面积推广、人民陪审制度、诉讼服务中心的建设的等为标志的群众路线在司法的领域大力推行,正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坚持司法群众路线,做一名平民法官,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位,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思想意识是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举措。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思想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因而做一名平民法官必须首先要思想上认识到位,要心理装着群众,要事事从群众的角度出发,为实现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归宿。要学习换位思考,体会群众疾苦,尤其是困难、弱势当事人,更要从感情上给予更多关注,从精力上给予适当的倾斜,让群众感知司法的温暧,分享党的关怀。坚持群众路线不仅仅是依法裁判,更要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案结事了,社会和谐。努力实现诉讼各方权益的最大化,不仅是裁判结果上要以群众为本,还需要从过程上给予适度的关怀,从细节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如耐心聆听当事人的诉说,给来法院办事的群众倒一杯热茶,将法言法语转换成通俗易懂、形象亲切的群众语言,让正义以人民群众看得懂的方式实现。坚持司法群众路线,做一名平民法官,要从作风上保障到位,转变作风,遵守纪律。司法作风无小事,作风是形象的外延和体现,没有一个良好的司法作风,没有严格的纪律观念,司法的公正就难以被信任。因为作风是体现裁判过程的一个重要外在表现。司法作风推诿扯皮,慵懒散既不能展示人民法官的良好面貌与风采,更容易引起当事人对司法公正的质疑和司法不公的揣测。司法作风不仅仅要求勤勉敬业,更是要虚心接受的群众批评和合理建议,不仅仅是不拿群众一根烟,不吃群众一顿饭,更主要是要对待群众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努力让群众来法院诉讼舒心、省心。坚持司法群众路线,做一名平民法官,要从行动上实践到位。实践是认识的终极目的。虽然说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目前主要是学习教育为主,从思想认知上扫清障碍克服不正确的认知理念,但学习不能仅此止步,而应当将学习的成果转化到实践中去,努力实践好群众路线,将司法群众路线贯穿到司法的全过程,才能溢出学习效益,收获学习的果实。李克强总理说过,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因此,学习认识作为思想改造、理念纠正固然重要,但实践与行动更为难能可贵。没有行动,一切只能停留在语言和口头,流于形式。具体来说坚持司法群众路线,做平民法官,要将司法的群众路线贯穿到司法的全过程,不仅从纵向上纵深到立案、审判、执行等审判流程的全过程,也关系到程序的公正、裁判结果的正确;从个案上确保每一起案件的公正办理,体现在掌握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娴熟的庭审技巧,说理透彻的裁判文书,努力让当事人胜败皆服,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篇三:法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体会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体会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键在“真”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以开展以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党组织狠刹“四风”,切实践行群众路线的决心和勇气。要达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我认为在开展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基本环节,做到不走形式、不走过场、不走小路,结合自身岗位特点,扎实有序开展,确保活动实效。
一、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不走形式
首先是要通学《实施方案》规定的必读篇目,精读细研重点篇目,并记好读书笔记,做到真学;其次是要定期组织学习体会交流,深刻领会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由来、历史经验和现实意义,做到真信;第三是要用心收集、虚心听取、诚心对待群众意见,做到真诚。
二、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不走过场
一是查摆问题要真找。严格对照“四面镜子”,结合实际工作,重点查找对待交办工作是否“庸、懒、散、拖”,在接待当事人过程中有无“冷、硬、横、推”,审查立案过程中有无“吃、拿、卡、要”等严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二是对照材料要真写。不照抄、不下载,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实写存在问题,深挖思想根源,明确整改措施,撰写切实可行的对照材料。三是开展批评要真说。自我批评不搞隔靴搔痒,批评他人不玩文字游戏,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勇于亮己丑,敢于揭人短,真正达到问题摆透,共同提高。
三、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不走小路
坚持即知即改,边整边改原则,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要逐项整改,逐项提高,不搞整体突击整改,杜绝遗人漏项,保证真改。及时建立复查制度和长效治理机制,完善规章制度,杜绝“四风”死灰复燃,保证真见成效。
通过本次教育活动真正把立案庭建设成为展现人民法院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理念的平台,彰现我院“忠诚、厚德、尚法、唯民”精神的窗口。篇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总结例文 1500字之一
坚持走群众路线就是“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充分体现了党的人本理念、为民情怀。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走好群众路线,进一步密切群众变得尤为重要。
新时期的群众路线是要各级领导干部真心真意的和老百姓交朋友。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做群众的知心朋友,把群众当成我们的亲人,把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期的群众路线不是简单的送温暖,是要各级领导时刻关注大众民生。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真正的为老百姓做实事,真切的为百姓排忧解难。新时期,新要求,时代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要从更加科学角度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群众都是我们最有力的后盾,这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力量源泉。新时期,新任务,党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要从更加合理的角度做群众工作“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不管任何时代群众都是我们最坚实的支撑,这也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不竭动力。坚持走群众路线,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将权力受用于群众之中。权为民所赋,亦当为民所用,权力就是责任、服务和奉献。党员干部要受权于人民群众,自当为群众掌好权、用好权,多干实事、多办好事。要努力将行政部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群众的能力优势。把好选人用人关,发现、选拔真正为群众服务的好干部,当好群众的“守门员”。将干部的权力化作服务群众的工具,引导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队伍积极为群众服务,当好群众的“勤务员”。
十八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它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作为高校老师,应该把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努力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在建设和发展中取得新胜利,心得体会《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通过学习,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一名高校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党性修养、增强责任意识,严格履行个人职责,时刻做到廉洁从政,廉洁从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大公无私,要把廉文的精华融于自己内心和实际工作中,从而增强和搞好工作、做一名合格的高校老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情操,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忧乐、安危挂在心头;必须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必须以艰苦扎实的作风真抓实干,努力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给人民群众看得到、摸得着的实际利益。要牢
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和为高校服务的意识,从高校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真心实意地帮助学院解决好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中所面临的困难,把工作做细、做好、做实。务实,即求真务实,出于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必须以务实的工作作风来做好高校管理工作。一是要切实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谋事情抓工作的出发点,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也直接影响工作大局。我们应自觉站在党的事业、作决策、抓工作,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当前需要与长远建设、重点工作与经常性工作统一起来。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促进科技改革和发展的事情,都要竭力去做。二是要下功夫掌握真情实况。“求真”与“务实”紧密相联。只有求得“真”,才能务得 “实”。一定要深入基层,掌握真实可行的第一手材料。三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对获得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这样才能对事物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总结 1500字之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我院深入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心得体会。今年,按照省、市、县《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又跑遍了范家镇建龙、上辛等16个村70个组,采取“听、看、谈、问、议”的方式,召开各种座谈会18场次,走访村、组干部群众813人,发放征询意见表811份,基本摸清了群众当前生产生活方面最需要、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摸清了群众对法院工作的要求与期盼、意见与建议。真是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我认为,作为基层法院,在新时期要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做到“五强化、五确立、五增强”。
一、强化宗旨意识,确立群众观念,增强司法的人民性
狠抓思想政治建设,切实解决法官干警在思想观念,司法理念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干警深刻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司法审判群众观,将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贯穿于司法审判的全过程,坚持不懈地做好群众工作,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确保司法为民观念入脑入心。要紧紧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坚决克服就法律谈法律、就案办案的倾向,切实做到既崇尚法律,严肃执法,又理解立法精神,考虑司法目的和社会效益,把维护群众利益与推进审判工作结合起来,实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狠抓干警的常态化法律业务知识培训、庭审技能训练、司法文书制作,注重研究新类型案件,以过硬的司法能力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二、强化公正意识,确立使命观念,增强司法的公信力
要始终把公正司法作为人民法院工作的生命和提升公信的基石,把执法办案作为第一要务,忠实履行法律职责,坚持按程序办事,凭证据说话,依法律裁判,特别是要认真贯彻执行修改后的刑诉法和民诉法,充分保障当事人依法享有的各项诉讼权利,让有理有据的当事人赢得了官司。要始终牢记使命,加大审判力度,依法严惩“两抢一盗”、黑恶势力、黄、赌、毒犯罪,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妥善审理民间借贷、合同纠纷,遏制恶意诉讼,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要切实关注民生,妥善审理教育、住房、医疗、婚姻家庭、劳动争议和社会保障等民生案件以及涉农案件。加强调解工作,健全和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矛盾化解,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要加大行政行为的审查监督力度,通过司法建议、行政白皮书,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充分发行政审判对法治政府建设的促进作用,心得体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心得体会》。要深化执行联动机制建设和执行威慑机制建设,强化反规避执行措施,坚持对每一件
执行案件做到执行办法穷尽、执行措施穷尽、可供执行财产穷尽,强力破解“执行难”题,切实提高案件执结率和实际到位率,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力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强化便民意识,确立为民观念,增强法院的亲和力
要始终确立为民司法观,积极推行人性化的司法便民措施。打造好立案信访大厅一站式服务平台,发挥诉讼引导服务职能。进一步拓展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完善小额民事案件速裁制度,实现案件繁简分流,降低诉讼成本,减轻群众诉累。加大司法救助力度,简化为经济困难当事人缓、减、免交诉讼费的审批程序,确保人民群众能打得起官司;协调落实刑事被害人、涉执行、涉信访特困当事人救助资金,促进矛盾化解。加大“巡回法庭”审判力度,充分利用一村(社区)一法官机制,开展法律宣传咨询,排查矛盾,就地解决纠纷,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高度重视解决涉诉信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访转诉”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调处”,采取“四定一包”责任制,及时化解涉诉矛盾,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的关切,充分理解当事人对所涉案件的关心,以良好的作风和极大的耐心,加强与当事人的沟通,将辨法析理等工作贯穿审判全过程,确保当事人打一个明白的官司。要及时反映民声,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群众致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法院的满意度。
四、强化廉明意识,确立反腐观念,增强队伍的纯洁性
坚持以人为本,从严治院,从严治警。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最高法院关于改进司法作风的六项措施,说实话真话新话,查实情、出实招、办实事,踏踏实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建设一支作风优良的队伍。坚持“一岗双责”,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利用暴露的腐败案例经常进行警示教育,防患于未然。严格执行“四个一律”、“五个严禁”等规定,对群众举报、上级批转、媒体曝光的有关违法办案、司法作风不廉、影响法院形象的人员及其他一切违纪违规行为一查到底,严肃处理,确保法官清正、法院清廉、司法清明。
五、强化责任意识,确立监督观念,增强司法效能
对内来讲,进一步健全以岗位目标考核为重点的司法责任体系,修正完善审判质效评估和法官业绩考评机制,加大案件质量评查长效机制建设。着重抓好案件流程管理、审限管理和裁判文书制作的规范管理,实施“精品审判工程”,切实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实现均衡结案。要完善案件质量评析管理制度,对错案进行追究,对优秀案件合议庭、优秀案件承办人、优秀法律文书制作者进行表彰奖励。实行审判工作运行态势分析通报制度,逐月公示审判庭室和法官个人的工作业绩情况,形成人人争办案、多办案、办好案的良好氛围。要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强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以执法公开促执法规范,以执法规范促执法公正,让能公开的执法行为和环节全部公开,用刚性的制度和公开的程序监督审判权在阳光下运行。对外来讲,要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和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落实“法院开放日”制度,邀请代表、委员视察法院工作,畅通监督法
院工作渠道,确保审判权在阳光下运行。继续深入开展审判“五进”和征询旁听公民对裁判的意见和建议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其他公民旁听庭审活动。进一步加强人民陪审员工作,实行裁判文书网上发布制度,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群众对审判、执行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推动法院科学发展。
总之,要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务必使全院法官干警思想受教育、道德上水平、作风见实效、工作上台阶、群众得实惠,务必为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篇五:践行“三严三实” 做人民满意的好法官
践行“三严三实” 做人民满意的好法官----《面向未来的赶考---总书记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访记》和《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纪实》学习心得 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言之切切,富含寄托,又显鞭策,催人清醒、振奋与回味。学习了《面向未来的赶考---总书记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访记》和《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纪实》两篇长篇通讯之后,作为司法队伍中的一份子,我们法官更应该照思想、量行为,切实转变司法作风。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切实推动法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打造过硬法官队伍,做人民满意的好法官。
作风建设是党执政之命脉,决定着国家法治的前途和命运。在当今社会环境和条件下,正如习总书记论断的那样,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始点,没有终点,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持久战。
人民法官是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执行者、捍卫者和建设者,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职责和使命。法官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乎审判质量,关乎社会生产生活及各行各业工作秩序的稳定,是现代司法队建的核心问题。人们评价司法,不仅看司法的程序、实体是否公正,还看法官的审判作风是否良好,合不合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因此,作风建设成为人民司法取信于民的关键环节。
从本质看,司法作风问题归根到底是法官思想认识及知与行问题,它是法官理想信念及价值观通过审判、执行等司法活动的集中反映和具体表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不光是在告诫各级领导干部,也是在叮嘱我们法官,是法官执法办案及日常修行的行为准则。各级法院的广大干警一定要“严”字当头,“实”处入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使司法作风建设不断深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严以修身,撑起公平正义使命担当。人民司法调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种利益主体间的人身、财产关系,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法官在国家民主法治建设中扮演着极 其重要的舞台角色,释放着维护稳定和促进发展的巨大能量。法官的司法行为必须依法、严谨、规范,失之毫厘,就可能谬以千里。公正是一个个案件通过法官的裁判活动获得社会公众内心的确信和评价而积累的结果,个案的公正构成整个司法的公正。作为一名法官,在现实社会矛盾群发,情况复杂,诱惑多多,挑战严峻的极端环境下,能不能腰杆硬、站得直,完全依赖和决定于法官的个人修行,即看有没有公正司法的内心定力,有没有不畏权势和抵御金钱、美色诱惑的免疫力,有没有不屈不挠、刚正不阿,捍卫公平正义的能力。法官修行应该是全方位、立体的,包括政治信念、道德品质、操守人格、业务能力的提升等。修身必严,才能修行到位,修成“正果”。严以用权,伸张社会公平正义。断案不公的实质,是司法权使用不当造成的,其根源在于法官主观意识存在偏颇。司法权是宪法、法律赋予人民法院法官的特有、独有的权力,其使用必须收受程序法、实体法的节制和约束,受审判管理体制、机制的规范。不同的案件,审判活动中的每个不同环节,案件的调解、裁判、执行等,司法权的使用都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严以用权,既有对司法主体法官的整体要求,也有对具体案件审判活动诸环节的规制,稍有不慎和疏漏,就可能导致裁判瑕疵,甚至错误,引发社会说三道四,影响
司法公信。严以用权是对法官从业履职的根本要求,也是司法裁判取得人民群众广泛认同的基本保证。
严以律己,锤炼法官意志不动摇。律己是福,是法官人生安全的法宝。从司法行业落马的法官看,其败落的轨迹无不从思想防线的脆弱和律己失严上找到答案。律己不严在人生道路上栽跟头是必然的,屡屡教训的确使人痛定思痛。严以律己是法官修行的高层次特殊性要求,建设过硬法官队伍,法官自律是不可或缺的。作为法官,一定要慎独,慎微,慎权,这是法官道德修炼“正果”圆满的基本内涵。广大法官一定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经常检修、清扫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行动上坚持公正司法,热情服务,恪守廉洁,抵制诱惑,严肃纪律,谨慎社交,防止逾越司法底线。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扎实的作风,投入到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去,投入到反“四风”斗争中去。民意如山,民心为重。面对着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面对着老百姓无比焦急的企盼,每位法官该做些什么?这个问题应该由老百姓来回答。在老百姓的眼里,没有什么比亲民、护民、爱民的司法服务更值得信赖的了;没有什么比沉下身子、保持平常心态、扎实为民服务更重要的了。无论何时何 地,做践行“三严三实”的人民法官,对每位法官来说,都有着非同寻常的特殊意义。法官践行“三严三实”,更多的接地气、近群众,就更容易听到群众真实的呼声需求、了解群众对法官的直观评价、听取群众对法院的意见建议。在“一声问候、一杯热茶、几句贴心话”的服务中,在法官始终对群众表以热情亲切、中立平和的态度里,既能够让群众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达诉求,又能够更加有效地消除群众对法院以及法官的各种误解。通过这一来二往的沟通,在群众心中逐步形成信任法院和法官的良好意识,唯有这样,法官作出的裁判才易于被群众接受、理解。如此这般,消除了司法的神秘感不说,而且也让冷冰冰的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多了人情味、多了关怀意。修身、律己、用权是法官适应新时期司法需求的必修课,法官践行“三严三实”,是廉洁执法的直观体现,也是司法为民的充分表达,更是对践行司法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诠释。必须坚持“严”字当头,做到立竿见影,实践中真操真练,把功夫用在深处,把成效砸在实处。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让司法实实在在惠及群众,真正做到让老百姓满意。
第五篇:论社区经济发展
论如何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随着“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社区各项工作在人民生活中显得日益重要,居民对社区功能的多元化要求也日益强烈,作为政府的一级职能部门,能否带领居民走出生活困境,切实发展社区经济,给居民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成为衡量社区工作的首要标准。同时,社区经济作为整个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实现社区建设目标的前提条件,又是社区建设深入持久进行的重要保证,现就从社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内容、制约因素及其今后发展的着力点入手,对如何促进社区经济发展进行探讨:
一、社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1、社区经济发展增长速度块,质量效益好。随着政府及社会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关注、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社区经济已经成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速度令人瞩目。
2、社区经济具有社会功能特点,既可以服务社区,又可以方面居民。
3、街道经济规模小、门类全、机制活,是国有经济的有益补充,为城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二、发展社区经济包括哪些内容
(一)是大力发展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产业,特别是发展需求稳、投资少、有效益的社区服务项目,把发展社区服务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围绕居民生活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拓宽服务领域,要从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福利服务项目,逐步扩展到托老托幼、家政中介、文化娱乐、社区医疗、法律咨询等面向辖区居民的便民服务产业。
(二)发展城市基础管理的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功能不断完善,对环卫、园林、环保、保安、物业等行业需求越来越迫切,要通过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引进市场机制,发展城市管理型经济,努力培育起点高、管理好的专业性服务公司。
(三)大力发展培植税源经济的产业。要把社区经济发展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个体经营经济密集结合起来,吸引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大中小企业在社区投资。发展各种经济实体,特别是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经济增长总量,形成社区经济特色。
(四)大力发展提供更多工作岗位的产业。社区经济是扩大再就业的有效途径,要着力拓宽社区就业门路,引导和帮助更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城市社区服务领域实现再就业;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社区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鼓励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以个体、私营各种经济形式,兴办投资少、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的社区服务型就业;鼓励企事业单位等兴办安置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为主的就业型中小企业、劳动就业服务型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使社区经济领域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现实选择。
三、发展社区经济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社区经济发展,在全国来讲,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的差异,使各地社区经济不同程度的出现发展慢、结构单一的趋势,究其原因是:
(一)街道及社区的责权利不相统一。近年来,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将权利下放到社区,为社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创造外部条件。但是各地对街道及社区认识不同,使各地街道和社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有些地方,大量的工作事务压到街居,“上面千根线,下面一针穿”,居民需要街居解决的事情,街居只能起协调作用,却没有解决能力,使居民对街居的作用产生质疑,也使街居在开展工作等各方面受到阻碍。
(二)各部门对社区的了解和帮助远远不够。随着社区宣传工作的深入,有些单位已经逐渐意识到发展社区经济的重要性。但同时,一些重要部门的卡、拿、要现象依然严重,许多部门对社区工作不给予支持,使原本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不下放,甚至街居在和有些部门协调时,出现不重视、拖拉、积压等现象,使街居工作开展难上加难。
(三)整个社会对社区观念没有转变。现在,提起居委会,很多人还停留在“带着红袖章的老大妈”的印象里,许多人对居委会究竟能做什么表示怀疑。在招商引资方面,许多商家愿意将资金投在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上,不愿意投资在刚起步的社区经济上。
(四)街居工作人员的经济观念及素质亟待提高。很多人表示,他们愿意对社区经济进行投资,可是,街居工作人员常年坐在机关,缺乏竞争意识和基本的经济观念,提起经济发展方向、国家经济运行态势、社区经济发展策略以及社区管理体制问题,很少有人能给予专业性的回答和指导,经济能人少,有胆量、有气魄、有领导和把握整个区域经济走势的人少,已经成为制约社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今后发展社区经济的着力点在哪里
发展社区经济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要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区发展规划,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安置下岗职工、城市建设、第三产业等发展重点,指导帮助社区居委会做好社区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定位,统筹规划,保证社区建设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二)是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要认真贯彻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扶持社区建设有关政策和措施,同时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优惠政策。各部门有关部门对已经确定的社区建设服务项目,从资金、规划、立项、设施建设等方面应给予扶持,对安置下岗职工、残疾人就业的项目,要落实好工商登记、场地安排、税费减免、资金信贷等扶持政策。街道在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搞好社区管理和服务,营造稳定的社区环境、优良的社区秩序,为辖区内各类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是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进程。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是社区经济发展内在动力,要实现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和增大社区经济,就要逐步实行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坚持有偿、低偿、无偿并举,福利性、互利性和经营性相结合,公办、民办一起上,不断探索新的服务形式和发展模式,增加街居税源,促进社区建设的良性循环。
(四)加大街居企业的改革力度。随着产业机构的不断提升,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原有的街居经济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发展社区经济过程中,应加大街居企业的改革力度,对原有的自办企业进行改组、改制,盘活自有资产,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实现街居经济向社区经济的转变。
(五)培养和吸纳广大经济人才,为社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要高度重视经济型人才的培养,时刻按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开展各种经济知识讲座和培训,提高经济观念和把握全局的能力;条件适合的街居,可以从社会招聘“社区经济发展顾问”,从待遇等各方面提高标准,留住人才,为社区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服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