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思维引领改革前行

时间:2019-05-15 15:1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法治思维引领改革前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法治思维引领改革前行》。

第一篇:用法治思维引领改革前行

用法治思维引领改革前行 封丽霞:

改革与法治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都将是中国社会的常态主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改革的全面深化需要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必然伴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深入进行。改革为法治发展注入了动力、指引了路径,法治又为改革提供了依据和制度保障。实践当中,改革的任务常常就是法治的任务,改革的难点通常也是法治的难点。

改革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改革,本意是“改变”“打破”和“革除”,指的是改革和突破旧制度和旧事物,最大限度解放人们的思想和生产力。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十三大报告的提法,改革就是要“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改革的特点是“变”,是对既有制度和现实状态的一种“改变”。就此,有人说,改革就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相形之下,法治是要对一种稳定、成熟的社会关系进行规范化、确定性、权威性和可预期的调整。换言之,法治的特点是“定”,是要把某种社会关系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显然,法治与改革之间必然存在“定”与“变”的矛盾。

正因为此,一些领导干部认为改革与法治二者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要改革创新、跨越发展就不能讲法治。还有人鼓吹“改革要上,法律就要让”,要“超常规”发展就要突破法治。这种认识误区常常使得一些人打着改革创新的旗号,理直气壮地绕开法治、背离法治。其实,这是对改革与法治关系的一种片面理解。法治之于改革,不仅是规范和控制,而且也有积极的引领和保障。从法理上说,改革与法治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改革是法治的先导,法治是改革的重要条件。没有健全的法治,改革将缺乏制度保障和良好的外部秩序,改革的经验和成果也难以得到巩固和确认。改革的实践还有可能陷入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的混乱状态。反之,如果没有改革,法治的发展也会缺乏所必需的经验、现实基础以及可预见的方向,因而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必要性和动力。

从“政策推动”到“法律引领”

从改革开放这个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出发,通过大规模的国家立法引领和推动各项改革,通过不断促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保障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以法治建设来引领和保障

各项改革事业,是当代中国处理改革与法治关系的一项主导原则和重要策略,也是我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和法治工作的经验总结。可以说,改革开放,不仅是我国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转折,也相应是法治建设的转折点: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提出与起步,意味着以大规模立法为先导的法制的恢复与重建的开始;改革开放的有序推进,带动形成了“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法治工作格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我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立法高潮;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的确立。一言以蔽之,改革持之以恒地推动着我国法治的进步。我们的法治发展渗透着一种强烈的改革精神。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我国常常是以政策而非法律来推动改革的进程。很多重大的改革往往是在没有宪法法律依据甚至是在“良性违宪”或“良性违法”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政策推动型改革在法治基础贫乏、法律体系尚不完备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它能够以政策的灵活性、见效快、针对性强等特点及时回应改革事业的各项要求。但是,毋庸置疑,政策推动型改革容易蜕变为主要依据领导人的个人意志来推动改革。改革的进程也主要仰仗于领导人的个人智慧及其对特定改革事项的关注程度,改革的目标实现必然也充满了各种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也是造成一些地方的改革“新官不理旧账”“人走政息”,改革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现实当中,通过政策来推动改革也造成了政策与法律、改革与法治关系的扭曲与错位。在政策推动型改革模式之下,人们逐渐形成了重政策、轻法治的观念,而且强化了参与改革实践的政治精英的人治意识,造就了许多改革者“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轻视法治的机会主义。由此,也就造成了全社会的规则意识欠缺、法治意识淡薄。可以说,不论是改革的受益者还是被边缘化者,不管是改革者还是被改革者,多由于自身经历和社会经验缺少对法律的敬畏,缺乏对法治权威的足够尊重。

理性认识法治之于改革的贡献与不足

时下,改革与法治都处于共同推进的过程之中。我们需要正视法治所处的当下的客观历史环境,理性认识法治对于改革与发展的贡献与不足。当务之急,我们要坚决摒弃关于法治的可有可无的“虚无主义”态度,务必认识到只有在一个法治昌明的社会,才有可能做到各项改革事业的全面、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法治底线一旦被突破,就有可能导致国家解决社会纠纷正式机制的失灵或失效。社会生活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紊乱局面,社会公平正义无法实现。改革与发展也将成为痴人说梦、可望不可及。故此,在实践中要充分重视法治之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升法治权威,充分认识法治的主导型功能,强化法治发展的动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破除关于法治的不切实际、过于理想的“万能主义”幻想。在我国社会转型还没有完成之时,在还没有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化之前,改革与法治之间的目标冲突与矛盾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存在。这主要表现为:法治的保守性、确定性、规范性与改革的创新性、突破性、越轨性之间的矛盾;法治的统一性、原则性与发展的地方性、灵活性之间的矛盾;法治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与稳定的社会控制性之间的矛盾,以及法治所内涵的社会公平正义与改革发展所要求的经济效率优先的价值准则之间的矛盾,等等。这就决定了,当代中国的法治与已进入现代化成熟与稳定发展时期的西方国家的法治不可同日而语。法治与改革的内在冲突、法治之于改革的从属性与工具性,以及法治所调整之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动等因素,都会使得当代中国法治将不可避免地带上各种各样的缺陷与不足。在很多情况下,法治手段有可能会显得无力甚至是失灵。

在现代法治视角之下,法是一种符合正义标准和客观规律的行为规则。依法办事,表面上看会束缚手脚,但从长远看是成本最低、矛盾最少、最为理性平和的处理方式。脱离法治、急功近利地谋求改革与发展,尽管可能得到暂时、立竿见影的好处,但只能适应一时一地,无法长远、难以持续。没有法治保障的改革如同脱轨的火车,可能“欲速则不达”,最终可能不是有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却可能以改革之名破坏改革事业。故此,必须牢记,要把改革的“速度”和“力度”与民众的可理解程度、社会秩序的可承受度结合起来,把改革的路径和手段与法治的限度和底线结合起来。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来引领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更加要求各项改革举措的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和协调性。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宏大背景之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实现有法可依的历史目标之后,在执法、司法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并取得巨大成效以及民众的法治意识普遍提升之后,我们以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引领和推动改革的基础更加坚固,以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来保障改革顺利进行的条件也更加成熟。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偏离法治轨道大搞“短、平、快”的改革,甚至是公然进行违宪改革或违法改革,必然会遭到社会各界的诟病指责,也必然会使改革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遭受到严峻挑战和普遍怀疑,自然也会加大改革的风险与阻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改革与创新必须在法治框架内进行,同时,法治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改革的需要。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引领改革,是构建改革与法治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义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做到:首先,要把握好改革进程与法治进程的同步性和互动性,将改革决策与法律的立、改、废结合起来。对于滞后

于社会发展、阻扰改革进程的陈旧之法要做到及时废止,为改革扫清道路。对于已经被实践验证的成功的改革经验与成果也要及时通过创制新法确定下来。其次,改革要尽量避免与现行法律法规的直接冲突。如果确实要突破或变通宪法和法律规定,应事先获得权力机关的特别授权或专门授权,以便为改革争取一个合法的身份和依据。再次,对于严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改革行为,对于打着改革的大旗破坏法治的行为,应予以及时纠正和阻止。对于造成严重社会后果的违法改革,要通过司法途径判决其行为无效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总而言之,改革、发展与法治都是中国社会前进的主题词。其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法治是手段。在现代法治原则之下,依法办事是实现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手段和方式。当前,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牢固树立法律权限不能突破、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法治观念,始终对宪法法律存敬畏之心,在工作实践中努力以法治思维凝聚改革共识,以法治方式推动改革进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我们的改革事业。

第二篇:用文化引领前行

用文化引领前行

——中山市华侨中学林加良校长工作室印象与启思

本刊记者潘孟良

(题记:2011年12月的一天,记者来到中山市华侨中学采访林加良校长。在古朴典雅的校长办公室里,广东省名校长、林加良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林加良介绍了华侨中学的学校文化与工作室基本情况。记者发现,在学校文化建设与工作室运作这两者之间,学校文化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范畴与背景。只有依从华侨中学学校文化的发展脉络,把握学校文化的实质,才能准确认识林加良校长工作室培训模式的先进性与创新性。于是,“学校文化”成了本篇报道的主题。)

学校文化的积淀

中山市是著名侨乡,又是伟人孙中山的故乡,文化风气昌盛。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民族与世界文化交集、思想开放之地,有一所学校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山教育的杰出代表。这就是中山市华侨中学。

中山市华侨中学有近9000名师生员工,分初高中两个校区,是中山市办学规模最大的重型航母式学校。学校由省教育厅与省侨务办公室联合授名为“中华文化传承基地”,三次获得省侨资办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顾名思义,“华侨”二字就是这所学校的能量内核与生命根源。华侨中学始创于1954年,由檀香山归侨陈茂垣先生捐资创建。1979年,香港实业家蔡继有先生鼎力复校。在58年的办学历史当中,华侨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的创建、复兴与发展,每一个重要关节与重大事件背后均有华侨力量的推动与演绎。

学校有一个由海外乡亲、港澳侨胞组成的一流的校董会。校董会现任董事长蔡冠深先生是香港新华集团总裁、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蔡冠深先生出巨资创立了中山市华侨中学对外交流基金会,实现了学校走出中山、走向世界的梦想。在对外交流基金的支助下,华侨中学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名校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办学模式,影响重塑学校的教育格局。现在,办国际化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新的方向与抱负。

对外交流基金会,只是华侨中学侨资助学的一个典型。其实自学校创办以来,广大华侨与港澳台侨胞一直为华侨中学的发展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与携扶之力,他们一方面出资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参与学校建设;另一方面出资成立了多项奖教奖学基金,支持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如从2005年起,华侨出资每年奖励高考优秀学子,考入北大、清华奖励10万元;考入排在世界前50名大学,奖励10万港币;考入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奖励5万元港币,为优秀学子入学深造提供了经费保障。

华侨捐资助学这一优良传统影响深远,表现之一就是激发了华侨中学历届校友回馈母校、报答师恩的捐资热情。校友基金成为校董基金之外,推动华侨中学不断发展的另外一支重要力量。2005年至今华侨中学校友会筹资超过600万,一方面,用于资助教师专业发展,如学校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由校友基金奖励;另一方面,用于奖励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在华侨中学,“办校友满意的教育”,“校友的成功也是学校的成功”,既成为经营学校的重要观念,又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成功的重要标准。

华侨捐资助学这一优良传统影响深远的表现之二是2008年学校成立了侨生班(招生海

外学生与港澳台学生)。与其他学校不同,华侨中学港澳台侨学生实施独立编班,配备专门教师,按照国家港澳台侨考生高考联合招生考试大纲和考试科目要求,开设基本课程,增设国际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对具有中山市学籍的港澳台侨和外籍学生“正取生”免交择校费。近年侨中侨生班有多名学生考取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大学等国内与世界名牌大学。办侨生班,一方面是为华侨培育后代,以实际行动报答华侨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也是更好的让华侨的后代学习与延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父辈对故土的感情与责任。侨生班丰富了学校教育的类型、扩大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华侨,基于报答故乡的朴素情感,倾力解囊,鼎力助学,不仅改善了华侨中学的办学条件,为华侨中学办现代化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格局,在各种基金促学、创办侨生班的重大事件背后,是学校发展方式的转型、教育视野的开阔、教育类型的丰富与教育标准的多元。当中,最为重要的是促进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华侨特色与独特的华侨文化,也促使学校深层思考构建“侨资•侨色•侨味”这一华侨文化体系,全力打造侨校品牌:

“侨资”——中山市是著名的侨乡,可深挖的华侨资源非常丰富,华侨中学的发展不光要唱好“国歌”,还要唱好“国际歌”。“侨资”的引进不在于数额多少,而在于能够以此为纽带,团结广大港澳台侨爱国乡亲。学校需要进一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进一步创新学校融资投资体制,进一步拓宽侨资办学渠道。

“侨色”——依据“中华气派、岭南特色、中山元素”的城市建设定位,华侨中学在师生着装、校园景观、建筑风格、室内装饰等方面,凸显华侨文化,统一采用“蓝绿色”(大海和天空的自然颜色)为学校标准色,充分彰显侨乡特色与华侨风情。

“侨味”——加强对“校董、校友、校史”的“三校”研究,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爱校”的“三爱”教育,让广大学生知“三情”:乡情、侨情、校情。文化浸润,内外兼修,培养学生具有“爱国爱乡、崇德行善、刚健进取、国际视野、世界胸怀”的思想素质,充分体现华侨精神与华侨风范。

学校文化的阐述

教育界流行一个说法: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这一说法暗含的逻辑是,校长决定学校。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校长与学校的关系远不止如此,有时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也会反过来对校长的治校思想产生决定性作用。像中山市华侨中学,这类华侨侨资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决定了学校办学格局与走势的特殊学校,它所积淀的文化、形成的传统,会促进与决定校长现代治校理念的形成。在这样的校长身上,会发现一种对学校现状与传统的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与把握,对教育本质及教育变革的独特见解,对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全局领悟,看到一种先进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体系。林加良——中山市华侨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广东省名校长、省首批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中山市名校长、市首批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中山市“十杰”市民,中山市拔尖人才、优秀专家。2005年9月开始,主持中山市华侨中学全面工作。

林加良校长将他所有的办学经验与办学体会归总为“学校文化”的建设,对“学校文化”的内涵与本质进行了长久而缜密的思考。

学校的发展在其本质上是文化的发展,文化特征是学校的最本质特征。

学校文化就是所在学校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也就是全校师生表现出来的整体气质。学校的“文化变革”就是要改变和转换师生已经习惯的生存方式,用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来凝心聚力,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气质和办学特色。

林加良校长认为学校文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学校个性不是这所学校出色的学科竞赛成绩,不是这所学校优异的高考成绩,也不是这所学校提出的办学口号,而是与这所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以及精神积淀紧密相关。学校文化与特定的学校历史传统相联系,以学校过去的重大事件及其现在流行的故事为核心内容。

中山市华侨中学是一所侨校,其创办、复办、发展一直得到广大海外乡亲和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加上地处侨乡,位居伟人孙中山先生故乡,因此,对侨中而言,“侨牌”是学校的最大特色品牌,华侨文化是学校与生俱来的、天然而成的最核心的学校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亚文化体系,华侨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同时又充分吸取了异国异域的文化精华,始终代表了文化的先进性和世界性,在推动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站在变革的前沿,起着先导和催化作用。

在林加良校长所阐述的学校文化总纲当中,既有对学校文化抽象本质的认识,也有对学校文化具体形式的梳理。在文化本质上,他看重共同价值观对学校的引领作用,注重师生共同信念所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凝聚力。在文化形式上,他鲜明地确立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愿景、发展战略、发展路径:

办学宗旨——以和谐发展为方向,以学生自主为原则,以华侨文化为核心,培养具有“爱国爱乡、崇德行善、刚健进取、国际视野、世界胸怀”的高素质人才。

办学愿景——办全国一流的、国际知名的华侨中学;

发展战略——侨校+名校;

发展路径——现代化+多样化+国际化。

这些由华侨文化发展而来、衍生而成的“理念文化”,正产生深刻的道德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华侨中学的“具体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当中,实现了文化育德、文化育心、文化育智,培育了学校全省、全市知名的品牌项目。

这里介绍三例:

学生德育品牌:女生教育

华侨中学实施“女生教育优先”的德育品牌战略,“以一个女生带动十个男生”,把女生教育当成一项“民族的希望工程”来抓。以“刚健、关爱、优雅”作为女生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因性施教,“抓女生,促男生”,开展了一系列育人活动:成立女生工作领导小组,增设女生部和女生委员,设立女生成长导师,开通女生心理热线,开发校本教材《美丽青春我做主——女生生活指导手册》,评选“十佳女生”,举办“女生节”„ „这些育人活动以女生为主体,带动学生群体发展,整体促进学校“三风”建设,成效显著。

教师发展品牌:名教师工作室

远在工作室制度普及之前,华侨中学依据教师职业生涯规律在全市率先组建了教育专家工作室、教育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青年骨干教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研究生教师工作室等六个教师工作室。工作室“因材施培”“因材施评”,以大气成大器,明大事成大师,对教师的培养、评价、选拔、任用以及鼓励教师创新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9年,华侨中学被省教育厅评为首批师资建设示范学校。学校有4位老师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两位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两位老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有4位老师赴非洲、英国、香港等国家与地区支教援学。学校生物科组被授予“广东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成为中山市名学科建设的表率。林加良校长工作室挂牌之后,华侨中学以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制度为蓝本,在总结工作室前期运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设条件,新推出了12个名教师工作室和10个名班主任工作室。这些工作室群,实践与理论结合,研究与反思并行,以研促教,以点带面,已经成为了华侨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学校办学品牌:对外交流

华侨中学和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英国阿奎纳斯学院、新加坡莱佛士书院、新加坡莱

佛士女中、加拿大温哥华西点格雷学校等国际名校进行了广泛合作与交流,实现了“优势高位嫁接,人才高端输出,资源高度共享”,加快了学校教育国际化进程。在“华侨文化”的引领下,华侨中学办学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07年,学校成为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高考、中考连年丰收,连续六年获得“中山市普通高中高考卓越贡献奖”、“中山市初中教学质量评价先进学校一等奖”。高考“清华北大年年有,世界名校届届出”,实现了人才培养的“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为中山市实现“每年万人上大学”的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学校国内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知名度越来越高。在建校55庆典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发来贺信。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华人第一人杨振宁教授莅校参加庆典,并做了题为“我的读书生涯”的精彩演讲。

学校文化的传播

在“华侨文化”这一总纲的引领下,学校的办学品质得到历史性提升,华侨中学成为中山市创办现代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的典型代表。正如中山市教育局局长刘传沛所形容:华侨中学“校长有志气,教师有士气,学生有生气,学校有朝气,社会有人气”。

如果说从文化的高度对学校进行全局考量与谋划,能大力提升学校的层次、丰富教育的内涵,那么这还只是文化效能的一个有限的体现。文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传播。一种先进的文化只有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实现了由源地到他域的扩散,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这种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文化的真正价值才能完整体现。

2010年,林加良校长工作室挂牌成立,作为省一级校长工作室,其肩负的使命总的来说就是传播学校的文化,传播学校先进的办学思想与成功的办学经验。

校长工作室作为一种新的培训制度,旨在用校长主持人先进的办学思想与成功经验,启发与带动入室校长,提高校长这一群体的治校水平,办出更多的优秀学校,推动教育整体的均衡发展,从而造福社会。在挂牌仪式上,工作室主持人林加良就表示,将以名校长工作室为平台,加强学习研究和对外交流,从更高的层次和目标着眼,突显主题性,强调合作性,倡导研究性,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为广东省、中山市名校长的成长积极发挥指导和榜样作用,不断提升中山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林加良校长工作室为华侨中学学校文化的传播、学校文化价值的完整实现搭建了科学、合理的运行平台。

首先,在工作室组成结构上,形成了“4+1”学习共同体。

林加良校长工作室入室成员包括深圳坪山中学、阳东广雅中学、阳春第二中学、茂名电白中学4所学校的校长。包括主持人林加良校长在内,工作室组成人员在性别搭配、区域分布、学校类型等方面颇具特点,如既有男校长也有女校长,既有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也有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既有初中又有完中,既有公办学校也有民办学校。这种组成结构,有利于校长成员之间各取所需,互学互补,有利于成员学校之间高位嫁接,互帮互助。

其次,在工作室研修主题上,着重校长领导力培养与学校文化建设。

着眼优秀校长个人品质,工作室开展了以校长领导力培养为核心的专题研讨,比较中英两国校长对领导力的观点看法,目的是让校长们明德修身,提高综合素质。

着眼卓越学校管理建设,工作室开展了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的专题研讨,目的是明确树立各自学校的教育哲学,使学校管理从人管人转变为制度管人,最终发展为文化管人。

第三,在工作室运作机制上,形成了文化影响、项目影响与课堂影响模式。

林加良校长率工作室研究团队,采用SWOT分析法,对工作室学员校长所在学校内部存在的优势因素(Strength)、劣势因素(Weakness)和外部相关的机会因素(Opportunity)、威胁因素(Threats)进行了一次“文化会诊”,端出了一道道文化大餐。

深圳市坪山中学,创建于1949年,居深圳东部,位于东江纵队司令曾生的故乡,雄踞巍巍马峦山脚下,傍伴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有鉴于此,林加良校长建议坪山中学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彰显红色文化的历史印证价值功能、文明传承价值功能、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经济开发价值功能,唤醒和重构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用先进文化来培育有理想、有信仰和富有献身精神的人的目的。

阳东广雅中学,坐落在阳东县城,是由百年名校广东广雅中学主办的一所完全中学。阳东广雅中学传承百年广雅“和谐”的文化精髓,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校文化。对此,林加良校长建议阳东广雅中学在传承“大雅文化”的同时,应当深刻领会“和谐”的真谛——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和而不同”的姿态,务本求实求新,从而实现学校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从规范发展到特色发展的转变。

阳春市第二中学,创办于1981年,所在城市阳春,取“漠水之阳,四季如春”之意,地处云雾山脉、天露山脉的中段与河尾山的八甲大山之间,以其独有的风景、奇秀的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风被世人称为“美丽的阳春,多情的土地”。山水有清音,山为地之胜。有感于斯,林加良校长建议阳春第二中学以“山水文化”为核心统摄学校文化建设,凸显山的伟岸与水的灵动之特点,清静闭处,养志存神,忘自我,外荣辱,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旷荡情怀,营造莘莘学子乐山乐水乐学的一方乐土。

电白中学,前身为电白县海滨中学,校园坐落在水东湾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感于此,林加良校长建议电白中学以“海洋文化”为核心,根据海洋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来建构学校的教育哲学,从而以“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进一步凝心聚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当然,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一个不断提炼、长久培育的过程,当中的核心事件就是要通过研究开发课程来建设传播文化。有核心文化的学校,课程肯定会改变。课程改变了,学校肯定会改变,课堂肯定会改变,学生肯定会改变。因此,林加良校长建议各校因地制宜,紧扣核心文化,研发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从而形成特色课程、特色项目,进而发展成为名满一方的特色学校。

“文化经营”“文化管理”的治校理念对4所学校影响颇深。当中影响最大、改变幅度最大的当属深圳坪山中学——该校提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初步梳理了学校的整套文化论纲。

除上述“文化影响”外,还有“项目影响”:阳春第二中学学习华侨中学的精细化管理,特别是年级管理、教学“捆绑”做法。茂名电白中学学习华侨中学的德育经验,特别是女生教育的经验,召开全县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议。阳东广雅中学学习华侨中学的对外交流经验,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缔结为友好学校。“课堂影响”:在课堂教学方面,华侨中学的做法是学习生本教育理念,以教师少讲为尺度,以“有激情、讲互动、重迁移”为标准,建立学生自主发展指导机制,追求生本高效课堂。阳春第二中学校长两次带队到华侨中学参加全国生本教育研讨现场会,与高中各年级全方位对接,共同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阳东广雅中学在华侨中学“生本高效课堂”提法的基础上,提出“生本活力课堂”概念,并先后两次修订该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第四,在工作室运行效果上,“华侨文化”的理念与模式深入人心。

4位入室校长是这样评价的:

骆东风(阳东广雅中学校长):进入工作室之后,在林加良校长帮助下,通过校长领导力等专题学习,理论水平有了提高,办学定位更加准确,办学思路愈发清晰。林校长有关“精彩在课堂”和“生本高效课堂”的提法颇具启发,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生本活力课堂”、“情感活力课堂”和“校本个性化课程”等概念,力求践行见成效。

林俊红(深圳坪山中学校长):林加良校长是一位很有魄力的校长。跟岗研修期间,我下到年级,深入课堂,全方位了解了侨中的各项管理。其中,侨中德育“一高”(指理想前途教育)、“一实”(指习惯养成教育)、“一特”(指华侨文化教育)的思路做法值得借鉴,女生教育非常有特色。

赖培艺(阳春第二中学校长):很荣幸能够进入到工作室向林加良校长学习。林校长有思想,有内涵,待人真诚,毫无保留,办学很大气,班子很和谐。我多次带队到侨中来取经,每次都很受启发。

张超瑜(茂名电白中学校长):我之前参加过很多不同类型的校长培训,但进入林加良校长工作室学习之后,觉得收获最大,可以说是“交到了朋友”,“取得了真经”。(《广东教育》综合版2012年第2期)

第三篇:用思维创新引领写作科学实践

用思维创新引领写作科学实践

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符号表达思维成果的精神劳动,是作者通过思维运作,凭借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维成果和思想感情的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创造性的、制作精神产品的活动,是将思维成果转化为文字符号的能动过程,是制作信息载体、传播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智能的重要手段。

写作,是安邦济世的“大业”,永垂后世的“盛事”。写作既是一种精神生产方式,又是一种精神生产手段。这种生产方式和手段渗入到各行各业,已经融化为其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成为各类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内在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写作已成为人们在社会上谋生就业的手段。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人们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活动等都离不开写作。写作成果是属于全社会、全人类的,写作成品作为科学研究的“结晶”,知识信息的“集结”,将更为普及,使用频率也将会更高。科学技术、文化教育越是发达便越重视写作。写作的兴旺会更有效地传播知识信息,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工作效率,有力地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繁荣,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思维在写作中居于核心地位。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它既能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思维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文章是思维的结晶,决定一个人写作素质的关键,就在于其思维能力。人的智力包括观察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而这些智力发展的高低强弱均直接依赖于思维能力,同时又影响着、推动着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在诸种智力因素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思维贯穿于写作的整个过程,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写作活动的基本规律,从写作学界“生活→思维→文章”、“物→意→文”、“意化→内化→物化”、“写作发现→构思→表达”等表述中,都表明了是思维活动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贯穿写作过程的始终。思维过程是写作主体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对信息的原材料进行改造加工的过程。大脑就像一个加工厂,通过思维系统这个机器,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出新的产品。任何作品都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从客观事物到一篇文章,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这就是作者头脑中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时的思维活动。聚材取事、命题炼意、谋篇布局、定体选技、措辞造句等,都有思维活动。思维贯穿整个写作过程,没有思维活动,就没有写作活动;没有思维的深度,就没有写作的深度;没有思维的成果,就没有写作的成果。思维是写作的一个根本源头,只有善于思索,才能善于写作。

思维创新是写作的本质特征。思维创新,即高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指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它是对“信息”进行不同加工、组合、演变升华的结果。思维创新就在于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悟出新道理,提出新见解,立意新颖,思想深刻,写出独特处,给人以新鲜感。思维创新是写作进步的灵魂,是写作兴旺发达的动力。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有新事物出现。改革发展生机蓬勃,国际风云变幻多端,形势发展很快、变化很大,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也层出不穷。时代大变革,格局大变动,利益大调整,事业大发展。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千姿百态的,反映到思维创新上也是千变万化的。思维创新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要求,思维创新是决定文章价值的关键。写作实践活动在不断发展,千变万化,只有思维创新才能适应读者的实际需要。写作的活动过程,已不再是对客观世界机械式的定型加工过程,写作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创新。写作是开启思维创新的钥匙。写作,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行为活动,不仅只是记录思维成果,而且诱发创造性思维,造就创新人才。提高写作主体的思维创新能力,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成功的写作,就是一种创新,是写作主体思维创新能力的标志。写作主体的思维创新,往往能产生想别人所未想,见别人所未见,做别人所未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发现问题,冲破旧的模式,建立起新的模式。这就需要开动脑筋,对现实中的疑惑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把书本上别人的东西经过思考消化,变为自己的;把书本上死的知识经过思考消化变为活的,为我所用。要敢于拿起批判的武器,在思考中发现新的问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形成新的观点。这样才能提高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深刻性。写作是科学、是艺术,而思维创新在写作中起着决定的作用,贯穿写作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写作的本质属性。

写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写作是术科、是技能。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社会,取得第一手的写作材料,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写作能力只有通过写作实践才能获得,写作理论知识和他人的写作经验只有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才能转化为自身实实在在的能力。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通过写作理论的指导,利用写作知识的积累,通过写作实践这一媒介、桥梁,将写作理论、写作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写作是术科、是技能,具有突出的术性、技能特征。“物——感——思——文(意化、内化、物化)”,写作行为的纵向推进,如同经线;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受体、写作载体、写作成因的横向综合,如同纬线;采集、运思、表述、评改四道环节,写作能力的程序操作,如同织梭。写作主体通过织梭,就能将经线、纬线巧妙地编织成作品。写作以能力为本位,以用为目的。

写作要科学地进行实践。写作成品是在各种社会实践中产生、使用和发展的,是用来处理社会实践中各种具体事务的,写作动脑动手的能力来自实际写作锻炼,只有与相关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科学地进行写作实践,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写作科学实践。就像学游泳一样,只有虚心认真地学习,亲身到水中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吸气换气和划水的规律,才能逐步走入水中的自由王国。不敢下水的人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只看书本上的理论,不下水实践的人,也只能望洋兴叹。通过写作实践把写作理论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并在写作实践中勇于探索,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主导的写作实践成为正确的而不是盲目的实践。要科学地进行写作实践,增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减少随意性。写作有其内在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文有定则”、“写作有要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写作规律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状态的客观存在,是“定则”、是“要道”、是“规矩”,是写作实践活动的主宰,应当被写作活动遵循体现。写作按规律进行事半功倍,违背规律则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文无定法”、“作文无秘诀”,写作方法是写作实践活动的手段,具有独特的个性,可以取舍、自由挑选运用。

用思维创新引领写作科学实践。一是要思想认识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维支配行动。要解放思想,把发展变化与变革的意识融于思维创新,强化主观能动性,勇于突破自我,善于重塑自我,勤于发展自我。在思想上要把思维创新作为写作的灵魂,作为写作的动力,将思维创新变为写作的自觉行动。二是要心理操作思考到位。思维创新是一座挖掘不尽的能力宝库,是写作潜能的内核。韩愈说“行成于思”,孔子提倡“再思”。做事取得成功是由于多思考。古人讲“三思而后行”,用兵之道,在于谋定而后动。这很值得思维创新借鉴。多想出智慧,思则得之,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要多谋善断,思维创新既要考虑得周密,又要善于作出决定。只有努力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自觉思考的良好风气,思维创新的能力才能增强。为什么相似的写作条件,相当的智力状况,有的人笔下生花,写出的文章出类拔萃,而有的人写出的东西却平淡无奇,没有特色?究其原因,决定写作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是否思考到位,是否能熟练成功地掌握运用创造性思维。三是思维创新引领到位。思维创新引领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写作是由采集、构思、表达、修改组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思维的引领。采集中的观察、体验、调查、摘录等,无不由思维创新引领。构思中主题的确立、材料的取舍、框架的设计、表达规模、角度及技巧的运用等,更是由思维创新引领。表达是对构思成果的物态化、定型化,是进一步深化、精细化,还是由思维创新引领。修改是对构制成的成品进行主题的审视、结构的调整、词句的润饰等,也离不开思维创新的引领。整个写作过程,从始至终都由创新思维引领。思维创新是进行写作的纲,一纲举则万目张,用思维创新引领写作科学实践,不仅使头绪纷繁的写作内容条理分明,也使笔下生花异彩纷呈。

(作者单位:山西阳泉煤业集团党校 山西阳泉南庄煤炭集团)

第四篇:《指南》引领前行

《指南》引领前行

——学习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学习方式有感

国培吉林9班一汽奔驰幼儿园赵洪绯

2014年9月末,我参与了2014骨干教师国培的网络学习,通过观看专家的视频学习、与骨干教师交流研讨、撰写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等多个平台,让每一位教师接受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结合近几年,我们发现更多的幼儿园为适应家长的需求让幼儿大量识字、学拼音和英语,数学也严重超纲。教育内容与小学教材重复叠加,无视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我深深感到《指南》的学习不能急功近利,而应有目的、有步骤,特别是要注重理解《指南》的内涵。我有一些感悟与同行分享交流。

通过学习和对比《纲要》,把握《指南》精神实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把幼儿发展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指南》也从这五大领域来阐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期望目标。但是,我认为不能说《指南》的五大领域目标就是《纲要》五大领域目标的细化。如,《纲要》语言领域的目标是: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指南》中语言领域目标的表述有两个子领域: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倾听与表达下面有具体期望目标: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阅读与书写准备下面也有具体期望: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显然,对照《纲要》和《指南》,可以看出《指南》领域目标不完全是《纲要》五大领域目标的细化,而是更强调各领域的独特教育价值和核心经验。《指南》语言领域加大幼儿经过大班生活能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的愿望及初步技能的目标成分,强调幼儿的学习能力等品质。为此,我们在落实《指南》中要更认真思考幼小衔接工作,一方面,利用幼儿园绘本教学和语言等生

活活动,发展幼儿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请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和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校园双向互动交流;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广泛宣传科学保教,积极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防止无视幼儿教育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小学化”倾向。

总之,学习贯彻《指南》要着眼于幼儿终身教育,认真体会“知识技能短期有效,中期低效,长期无效”的道理,让幼儿从小养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等良好品质。才能终身受益。

第五篇:法治思维

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从严治党的一贯要求。对***一案的审理充分表明,惩治贪污腐败,我们有党纪之严,更有国法之束。反腐败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用制度约束权力,使权力正确规范地行使;在法治框架下查处腐败,使反腐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是我们党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根本方向。近期查处的一系列大案要案都表明,对于贪污腐败,不管涉及谁,不管涉及哪一级,我们都会坚持一切皆断于法。这种对法治的共识,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每一步,体现在反腐倡廉的每一个环节。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我们就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就能从源头上、根本上遏制特权思想、预防权力腐败、维护法律尊严。

作为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要始终保持自身的廉洁性,始终做到思想不变质、信仰不改变、信念不动摇;必须保持组织纯洁,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始终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以自身努力保持党的队伍纯洁;必须保持作风纯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深入实际,始终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必须保持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以良好的执政道德形象取信于民,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员干部要努力做到节制私欲、坚守公正,拒绝各种诱惑、清白做人,安守节操、洁身自好,做到为政清廉。党员干部必须保持自律性。要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让党纪国法内生于心、外化于行。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纯洁性、廉洁性和自律性的有机统一。要以每名党员保持自律性,推动党员干部保持廉洁性;以党员干部操守廉洁性,确保党始终保持纯洁性。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不仅要在大是大非上把握好自己,还要在小事小节上谨慎处理。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下载用法治思维引领改革前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法治思维引领改革前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榜样引领我们前行

    榜样引领前行 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两优一先”“两学一做”个性节目《榜样2》,从自身经历讲起,众多讲述者将还原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干部是如何做好人民公仆的。透过典型访谈......

    梦想引领我们前行

    梦想引领我们前行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明确目标“ 没有梦想的人生是不堪一击的,因为失去梦想就失去了支撑你的力量。 人生的道路上难以一帆风顺......

    文化引领企业前行

    文化引领企业前行 文化指引方向,信念铸就辉煌。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拥有一套完整的、科学合理的、斗志昂扬的文化体系,而大唐集团始终以文化领先带动企业领先,从逆境中寻求发......

    坚持用法治引领和助推综合执法体制改革

    坚持用法治引领和助推综合执法体制改革 一、坚持法治原则,勇于探索创新,我省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成效显著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到综合执法,改革已经推进了近二十年。各级各部门在......

    法治思维学习体会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为贯彻落实海门市普法办的有关文件精神,我认真学习了《开展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学习宣讲活动》的所有内容,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

    法治思维讲稿

    法治思维及其养成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明......

    法治思维调查表

    洛阳市基层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现状调查表1、你认为现在的官员有没有法治思维?() A有B、基本有C、基本没有D、没有 2、你认为大多数官员在决策和处理问题时,是否运用法治的方式?() A有......

    让文化引领我们前行

    让文化引领我们前行 县委党校霍文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文化引领我们前行》。 比尔﹒盖茨是谁?全球首富,他的一个指甲盖大的电脑芯片抵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