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治城市创建中存在问题调研报告
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既定的发展战略。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和传承文化的载体,在法治建设中无疑承担着首要的责任。20xx年4月,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在国家层面正式提出了创建法治城市的号召。本文拟针对当前法治城市创建中存在的问题,谈一下个人浅显的看法。
一、当前法治城市创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的最初产生,即与城市、商品交换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法在城市之中孕育产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法已经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市民社会自发的演变进化,法治社会或许也会自然生成;而通过有意识的开展创建活动,法治城市的形成则会更加快捷。当前,各地创建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创建活动开展不平衡。随着区域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地都非常注重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宣传,注重通过创建活动,获取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森林城市、环保城市等各种荣誉称号,以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相形之下,法治城市这一颇具含金量的称号并没有得到城市执政者的广泛关注。除了江苏、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之外,在全国其他地方,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往往悄无声息,相关职能部门也无所作为。在一个地区内部,由于执政者法律意识的不同,对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别。创建活动没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也尚没有形成各地相互竞争加压的态势。
(二)创建活动考评机制不健全。法治建设更多的属于软件建设,属于城市竞争力中的软实力,本身在考评方面就面临着量化的难题。加上法治城市创建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由此很难形成真正系统完善的考评细则。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其他创建活动,相关主管机构都已经出台了明确的考评标准和细则,各地在创建过程中操作起来比较方便。法治城市创建,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除江苏、深圳等地出台了地方性的法治县标准、法治政府标准外,尚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出台,全国普法办的文件也只是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这种状况,客观上亦给创建活动的开展制造了难题。
(三)创建活动协调联动力度不够。法治城市创建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需要强有力的协调机关。政法、司法、公安、检察、法院、法制,以及政府众多执法机关在创建活动中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机关隶属不同、性质不同、业务不同,如何整合资源,形成创建合力,对协调联动机制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各地协调联动模式不同,较多的是由县、市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协调职能。这种模式面临着缺少权威、缺少制约手段等弊端,难以发挥有效作用,造成众多相关职能部门没有把创建活动当做一项必需的任务来抓,创建往往流于口号和形式。
(四)创建活动群众参与度不够。法治城市创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全国普法办提出的创建工作原则。各地在创建过程中,往往强调行政主导,本也无可厚非。正如马怀德教授所言,“在中国这样一个主要依靠行政主导的发展中国家,推行法治与发展经济一样,需要来自政府方面的强大动力”。但是,法治创建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只有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法律信仰得以建立、法律权利得以保障、法律诉求得到满足,才能说城市实现了法治化。在当前的创建活动中,往往忽视了市民社会的培育、忽视了民间组织的参与,创建活动缺少了“源头活水”。
二、对创建法治城市的几点建议
法治城市创建意义重大。研究发现,法治指数每上升一点,低收入国家平均每人财富总值可以增加100美元以上,中收入国家平均每人财富总值可提高到400美元,高收入国家平均每人财富总值可以提升近3000美元。(见《瞭望东方周刊》20xx年40期)。因此,专家提出论点:法治创造gdp。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就如同发展城市经济一样,应当成为城市管理者的自觉行动。针对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抓好创建工作:
(一)确立创建活动的具体目标。城市间的竞争对城市品牌塑造提出了要求,城市执政者自身有通过创建为城市获得各种“城市名片”的内在动力。比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等在经过考察认定合格后,国家相关机构往往要授予该城市荣誉称号和奖牌,一些省级政府对取得荣誉称号的城市还要给予物质奖励。作为一种创建活动,法治城市创建因此也需要有明确的看得见的荣誉作为目标。当前,江苏等地采取了授予“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的方式。在国家层面,尚没有关于“国家法治城市”如何申报、由何种机构负责评审等规定,这一定程度上将法治城市创建活动限定在了省级区域之内。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国家级目标的缺位,导致创建活力未能得到激发。笔者建议,可以在设立“省级法治城市”的基础上,尽快确立“国家法治城市”这一荣誉称号和制度,使二者能够有效衔接。
(二)制定法治城市的具体标准。法治作为人类共有的政治文明,即便不同法系,也有某种程度的共性。作为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拟定法治城市的共同标准,完全可行。作为法治创建活动先行者的江苏省,20xx年即推出了相关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内容涵盖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学法守法、依法管理、组织保障六方面。其他地方,更多的是针对建设法治政府提出了指标体系,比如深圳市制定了《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内容翔实,共12个大项44个子项225个细项。创建法治城市,当然要求达到法治政府的目标。但是,法治城市创建是个更广泛的概念,不但涵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司法等机关系统,律师、协会、社区等中介组织和自治组织也应包含在内,作为城市主体的企业、市民更是不可或缺。因此,应以全国普法办《意见》中列举的十大任务为指导,构筑众多的子门类标准,对十大方面原则任务进行细化和补缺,构筑起完整的系统的法治城市标准。
(三)建立创建活动的权威机构。创建活动需要多方参与,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协调职能的模式难以满足需要。考虑到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建议设立专门的“创建法治城市领导小组”,由城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司法等系统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具体涉法部门的领导为成员,定期举行例会,讨论创建活动中的重大问题。在领导小组下,设立“创建法治城市办公室”,直接隶属于所在市市委市政府领导,由具有专业法律知识和经验的专职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法治城市创建标准的拟定、日常的督察、年终的考核等职能。当然,机构方面的问题没必要整齐划一,可以由各个地方结合自身城市特色创造性的设置,重要的是机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在具体创建过程中,为保障机构的权威性,增强其协调联动能力,可以赋予其相应的权力,比如对日常法治工作的检查权、对不服从协调的建议处分权等,该机构亦可以通过对创建工作的考评奖惩确立自己的权威。
(四)把握创建活动的重点领域。法制城市创建涉及面广,但城市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应抓住几个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法治政府建设最为关键。普通市民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要经常和政府机关打交道,建设服务、责任、信用、公开政府是市民的普遍诉求,这些诉求归结于一点就是建设法治政府。公正司法也是创建活动的重点。市民社会中纠纷不可避免,纠纷能否得到公正解决,直接影响市民的法治信仰。正如一句著名的法谚所说:“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公正的其他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公正的举动不过弄脏水流,而不公正的司法判决则把水源弄坏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和规范的市场秩序也是法治城市的必然要求。市民生活在城市中,首先需要生活的安全感、交易的公平感,法治城市应当是一个犯罪和治安案件低发的地区,一个市场发育成熟,市场资源自由流通合理配置,各种交易诚信公平的地区。
(五)畅通群众参与创建的渠道。法治城市创建的成果将由市民共享,法治城市创建的过程离不开市民的广泛参与。要发挥办事处、社区等基层单位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宣传活动,调动群众参与法治城市创建的积极性。在立法过程中,可以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由市民参与其中,做到民主立法。在司法审判活动中,推行人民陪审员制度,让群众参与司法活动。可以将一些典型案件的法庭开到群众中间,使市民近距离的受到法治教育。可以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传媒,向市民宣传普及法治知识。特别是对于群众的诉求,要及时有效地解决反馈。要扩大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的范围,提高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的素质,使市民能够得到及时的法律帮助。在制定法治城市考评标准时,群众应该广泛参与;在出台的考评体系中,市民的法治满意度、法治参与度,应当成为主要测评指标。
创建法治城市,推进城市各项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是城市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城市的执政者、管理者,应当清醒的看到法治城市创建的价值所在。法治城市创建的考评标准和机制需进一步探索完善,对创建活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有一个深化的过程,法治城市创建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我们常抓不懈的研究和努力。
第二篇:法治城市创建中存在问题调研报告
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既定的发展战略。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和传承文化的载体,在法治建设中无疑承担着首要的责任。2008年4月,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在国家层面正式提出了创建法治城市的号召。本文拟针对当前法治城市创建中存在的问题,谈一下个人浅显的看法。
一、当前法治城市创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的最初产生,即与城市、商品交换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法在城市之中孕育产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法已经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市民社会自发的演变进化,法治社会或许也会自然生成;而通过有意识的开展创建活动,法治城市的形成则会更加快捷。当前,各地创建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创建活动开展不平衡。随着区域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地都非常注重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宣传,注重通过创建活动,获取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森林城市、环保城市等各种荣誉称号,以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相形之下,法治城市这一颇具含金量的称号并没有得到城市执政者的广泛关注。除了江苏、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之外,在全国其他地方,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往往悄无声息,相关职能部门也无所作为。在一个地区内部,由于执政者法律意识的不同,对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别。创建活动没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也尚没有形成各地相互竞争加压的态势。
(二)创建活动考评机制不健全。法治建设更多的属于软件建设,属于城市竞争力中的软实力,本身在考评方面就面临着量化的难题。加上法治城市创建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由此很难形成真正系统完善的考评细则。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其他创建活动,相关主管机构都已经出台了明确的考评标准和细则,各地在创建过程中操作起来比较方便。法治城市创建,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除江苏、深圳等地出台了地方性的法治县标准、法治政府标准外,尚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出台,全国普法办的文件也只是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这种状况,客观上亦给创建活动的开展制造了难题。
(三)创建活动协调联动力度不够。法治城市创建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需要强有力的协调机关。政法、司法、公安、检察、法院、法制,以及政府众多执法机关在创建活动中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机关隶属不同、性质不同、业务不同,如何整合资源,形成创建合力,对协调联动机制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各地协调联动模式不同,较多的是由县、市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协调职能。这种模式面临着缺少权威、缺少制约手段等弊端,难以发挥有效作用,造成众多相关职能部门没有把创建活动当做一项必需的任务来抓,创建往往流于口号和形式。
(四)创建活动群众参与度不够。法治城市创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全国普法办提出的创建工作原则。各地在创建过程中,往往强调行政主导,本也无可厚非。正如马怀德教授所言,“在中国这样一个主要依靠行政主导的发展中国家,推行法治与发展经济一样,需要来自政府方面的强大动力”。但是,法治创建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只有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法律信仰得以建立、法律权利得以保障、法律诉求得到满足,才能说城市实现了法治化。在当前的创建活动中,往往忽视了市民社会的培育、忽视了民间组织的参与,创建活动缺少了“源头活水”。
二、对创建法治城市的几点建议
法治城市创建意义重大。研究发现,法治指数每上升一点,低收入国家平均每人财富总值可以增加100美元以上,中收入国家平均每人财富总值可提高到400美元,高收入国家平均每人财富总值可以提升近3000美元。(见《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40期)。因此,专家提出论点:法治创造gdp。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就如同发展城市经济一样,应当成为城市管理者的自觉行动。针对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抓好创建工作:
(一)确立创建活动的具体目标。城市间的竞争对城市品牌塑造提出了要求,城市执政者自身有通过创建为城市获得各种“城市名片”的内在动力。比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等在经过考察认定合格后,国家相关机构往往要授予该城市荣誉称号和奖牌,一些省级政府对取得荣誉称号的城市还要给予物质奖励。作为一种创建活动,法治城市创建因此也需要有明确的看得见的荣誉作为目标。当前,江苏等地采取了授予“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的方式。在国家层面,尚没有关于“国家法治城市”如何申报、由何种机构负责评审等规定,这一定程度上将法治城市创建活动限定在了省级区域之内。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国家级目标的缺位,导致创建活力未能得到激发。笔者建议,可以在设立“省级法治城市”的基础上,尽快确立“国家法治城市”这一荣誉称号和制度,使二者能够有效衔接。
(
第三篇:五型班组创建中存在的问题
创建“学习型、安全型、清洁型、节约型、和谐型”的“五型”班组的活动,是中国石油企业加强基层班组建设,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夯实基础的重要工作。要切实抓好创建“五型”班组的工作,就必须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突出重点,强化检查,扎实推进。在创建五型班组过程中发现发现以下七个问题:
一、认识不足
第一是对理念认识不足
创建五型班组是一套整体的管理措施。五型是从班组管理要素中抽出五个核心的要素,这五个要素形成“五型”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不是孤立的。如果一型一型的推进,就会出现顾此失彼,浪费资源,减低效率。
一个都不能少。在“五型”中学习型为前提,和谐型是关键,安全是保障,清洁是基础,节约创效是目的。通过抓住这五个核心的要素,带动企业向前发展。这五样大事我们以前都做过,我们要通过创建五型班组,使其更好。
第二是对目标认识不足
个别单位把创建五型班组看作是一场活动,没认识到创建五型班组的本质。创建五型班组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具有五型素养的人。使每个员工都能做到“走五型路,说五型话,办五型事,做五型人”。用完善的心去完善制度、完善工作、完善产品、完善人生!以人品创造精品,以精品开拓市场,以精品树立品牌,以精品创造绩效。
创建五型班组的目标体系如下:
1、创建五型班组的核心目标是:
培养人性、缔造幸福、赚取利润、持续发展;
2、创建五型班组的具体目标是:
学习型 以道御术,强技创效;
和谐型 以德御行,整合队伍;
安全型 认真负责,人物安全;
清洁型 养成习惯,环境友好;
节约型 处处节约。以俭富财。
学习型开源创效,节约型节流富财!做好了,企业的绩效就提升了。
一切管理都是绩效管理!结果至上!没有绩效,就是玩笑!
3、培养员工的目标是:使员工爱上自己的工作,负起自己的责任;完成自己的使命,奉献自己的爱心。把应该做的事做到极致。每位员工都是创建五型班组的发动机,而不是佗螺。
4、现场管理追求的目标是:“管理无缺陷,现场求八零”即:
行为零违章,危险零隐患,设备零故障,资源零浪费,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环境零污染,和谐零冲突。
5、五型班组要实现“五化”
①学习型:工、学、研一体化;(现代员工有三大角色,是工作者、学习者、研究者。)
②和谐型:整体和谐自动化,③安全型:人物安全时时化;
④清洁型:清洁规范有序化;
⑤节约型:资源利用最大化;(六大资源: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
6培养三支队伍:
① 培养一支懂业务、精技术、会管理、善领导的班组长队伍;
②培养一支懂现场、会辅导、会培训、会推动的班组教练队伍;
③培养一支爱岗敬业、一专多能、自动自发、有执行力的员工队伍。
第三是对方法认识不足
这五型先抓哪一型,一型一型的建吧。其实“五型”是一个整体。“五型”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不是孤立的。如果一型一型的推进,就会出现顾此失彼,浪费资源,减低效率。
应该从学习开始,从心开始。进行查不足、改缺点、补漏洞、建规则、建设施。见行动,见效果。(基本路径是:学习知识,改变心态,查找不足,补充不足,提升效果)
第四是对创建五型班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们国家在2002--2006年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和谐型社会、安全保障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创建五型班组的举措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相一致,创建五型班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好平台。
五型素质是人的核心素质,这五型素质提升了,对个人、对家庭、对朋友、对企业、对社会都有好处。个人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二、重视不够
有的单位认为创建五型班组是一场活动,一阵风就过去了。其实从创建五型班组的目标可以看出,创建五型班组要打造的是企业的魂。是打造百年企业的重要举措。
创建五型班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坚持长久,要制定创建“五型”班组的长远规划,部署创建任务,把创建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分析情况,确保创建活动有序运行。
要集中抓,循环建,形成规律,形成习惯。不能“开始轰,中间松,最后空”。
要求认真务实。不说空话,把制度落到实处;不作表面文章,把工作落到实处;不弄虚作假,把效益落到实处。
警示:流于形式是企业衰亡的开始。
三、落实不够
方案代替执行。有的班组编个方案,写个规则,造点材料,应付检查。有的员工什么是“五型”还说不清。
四、标准繁琐
在操作层面,要求简单实用,在很多情况下复杂等于无用,多了记不住,难了不会用。简易不是简单。简易之德配至善,简易之妙配大智。以简驭繁,举重若轻。制度永远不完善,用人心去完善制度、完善行为。
一看员工五型素养,不看个案(一个都不能少)也不是看一时一事,而是看长久。
二看环境、员工风貌;
三看绩效;没有绩效,就是开玩笑!
四看材料。材料要简单明晰,有的班组搞了一大堆(一书柜)材料,浪费人力、浪费时间、浪费纸张,这本身就不是节约。
用数字说话,用故事和案例证明)由上级考核向,自我考核过渡,实现自我管理。
五、培训不到位
创建五型班组的培训顺序是高层—中层—班长—员工。
五型班组=五型班长+五型员工。没有五型班长就没有五型班组。创建五型班组从培训五型班长开始。由五型班长带出五型员工。
应该加强对班长培训。
六、管理理念的整合不到位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个上级部门搞一个理念,那个上级部门搞一个措施,都要压到班组,都要从班组要材料主,文字材料各电子材料(办公现代化造成的浪费),班组也成了“文山”,有的班组几乎是安排专人应付上级的材料。
应该把各路的管理理念整合在一起,比如HSE完全可以与创建五型班组融合在一起。
考核也在一起,否则基层接待有负担。应该给基层减负。让基层把更大的精力用在生产上。
七、核心的管理理念总变
企业一但确定了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就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总变。决不能今年引入一个管理模式,明年又引入一个管理模式。生搬硬套,这样换来换去,员工都不知道怎么做好了。别人的鞋子好,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脚。在管理过程中,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鞋。
一种管理模式能否见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脚踏实地的贯彻才能奏效。就象医生治病一样,也需要一个过程。应用一种管理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和丰富她的内涵和外延,使其适用于本企业。
有的领导为了追求管理创新,经常变着形的提出一些管理理念,管理理念不在多,而在于能否落实并奏效。其实从理念到结果还需要很多的工作要做,要有员工的认同、制度的保障、行为的落实、效果的体现。如果经常变换管理理念,只能是嘴上跑理念,天上飘理念。
有的企业去年搞创建五型班组,为了创新,今年搞“六型”,明年搞“八型、十型、十六型班组”。
在一定的管理时期,总是要追求某些不变的东西,如相对稳定的领导体制,相对稳定的组织机构等等。今天是一个章法,明天是一个规矩,使人无所适从,班组的员工都不知道怎么做了。古人说“欲多者得寡,禁多者止寡,令多者行寡”。所以变的目的追求适用、是行得通,与情与理都通。这样才会长久,个人、企业、国家的发展皆如此。
第四篇:建设法治城市调研报告
建设法治城市调研报告
今年11月,区委、区政府部署开展了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近日,调研小组对萌水镇、丝绸路街道、凤阳集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其在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中的措施和先进经验,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各单位对
建设“法治××”、打造“平安××”高度重视,将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抓好。
1、党委、政府重视,工作思路清晰,奋斗目标明确。萌水镇、丝绸路街道、凤阳集团将建设“法治××”、打造“平安××”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民心工程来抓,迅速进行了动员部署。其中萌水镇部署开展了建设“法治萌水”、打造“平安萌水”工作,丝绸路街道部署开展了建设“法治街道”、打造“平安街道”工作,并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确定工作人员,并要求辖区内的村、社区居委会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做到了工作事事有人抓、有人管。同时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奖惩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措施切实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综治组织和群防群治组织的作用。从调查情况看,做好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必须从基层领导干部抓起,从基层基础工作抓起,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综治组织和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形成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的防控网络。萌水镇以“三级联创”活动为依托,调整了5个落后村的领导班子,不断加强110报警服务体系建设;丝绸路街道健全了辖区内的群防群治组织,以公安派出所专职巡逻队为主要力量,结合各种义务巡逻队,构建了完整的巡逻控制网络;凤阳集团配齐配强了企业保卫处的力量,为保卫人员配备了必要的交通、通讯工具,并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企业的物防、技防措施。
3、坚持严打和集中整治,做好“处法”工作,维护大局稳定。萌水镇、丝绸路街道坚持打击和整治双管齐下,一方面他们按照上级的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对刑事犯罪分子狠狠地予以打击,其中萌水镇2003年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5起,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51%,严打效果明显;另一方面,对治安落后村、后进单位实行集中整治,实现了由乱到治。丝绸路街道在“处法”工作中,以“三无”创建活动为总抓手,全力抓好“处法”工作,认真做好了辖区内109名原“××功”练习者的教育转化工作。
4、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积极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狠抓了定期排查、检查指导等制度的全面落实。2003年萌水镇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6起,调处成功15起;丝绸路街道建立健全了54个基层调解委员会和212人的调解队伍;凤阳集团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的作用,和员工及时沟通,防止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
5、加大宣传,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各单位在辖区内采取多种方式广造舆论,使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深入人心,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件进行了广泛宣传,为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普法教育,大大提高了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对中小学都聘请了法制副校长,避免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存在问题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加强:某些基层政法部门的工作作风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依法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够高,寻求法律援助比较困难;群防群治力量薄弱,人员构成不固定,报酬不落实,防范专业化不强;租赁房屋、暂住人口、流动人口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农村班子问题造成的矛盾越来越多,处理不慎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现有公安派出所勤务制度与实际情况不适合,社区警务建设滞后。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增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一是抓住深入学习不放松。要抓好经常性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领导班子要有强烈的学习意识,以此影响和带动干警加强学习,形成浓厚的氛围和良好的学风。二是抓住突出问题不放松。尤其要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彻底解决,坚决防止反复。三是抓住制度建设不放松。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激励机制,实现“说了算、定了干”的抓落实的良好作风。四是抓住教育培训不放松。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方法,积极探索干警自我教育的新途径。五是抓住争创活动不放松。以争创“五好”基层政法单位为契机,使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实效。
2、加大普法力度,纵深发展法律援助工作。要以依法治区、执法为民为主题,大力实施“四五”普法规划,继续深入开展“千名农村干部法律素质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同时,法律援助工作要继续向纵深发展,向村居延伸,法律援助工作者可以上门服务,就地办案,将法律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也让在场群众接受法制教育,在无形中起到“解决
一件,教育一片”的作用。
3、建立专业化的群防群治队伍,完善治安防控网络。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化的群防群治队伍是治安防范的生力军,要规范运作,努力提高其素质。一要全面规划,做好组建工作。大力宣传组建专业治安联防队的重要意义,提高企事业单位参与组建专业化防范队伍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要订立合同,保障队伍的稳定性。严格标准,选聘政治可靠、文化程度高、身体健康的人员,由本人、所在单位和派出所三方共同签订合同,有效保证队伍定岗、定责、定时、定位的要求。三是多渠道筹集经费。可以由政府补贴一部分,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由受益单位出一部分,同时以存车收费等费用支付一部分。四是加强队伍的教育管理。由公安部门统一培训管理,把治安联防队伍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4、严格实行房屋租赁管理制度,加大对暂住、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各派出所要严格按照规定,对辖区内的出租、闲置房屋进行全面的清查登记,对房屋租赁实行动态管理,实行出租房屋挂牌制度,房屋出租人必须出示房屋所有权证明,由房管部门办理《房屋租赁许可证》后向当地所在派出所提出申请,填写好《出租房屋审批表》和《治安责任担保书》后,方可办理出租合同。基层派出所要加大对房屋承租人的监管力度,经常进行检查,特别是对承租房屋进行废品回收,无固定职业人员进行严格控制,避免一部分人以此作掩护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对暂住、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公安机关要组织专门人民展开经常性的排查,堵住这些地方在暂住、流动人口管理上的漏洞。
5、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切实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大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建立校内法制教育室和法制宣传园地,做好有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深入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秩序集中整治和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对辖区内的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服务场所和音像制品、图书报刊要加强管理,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经营,努力消除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
6、高度重视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做好这部分人员的安置帮教和转化工作,对确保社会稳定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帮教小组到位,档案齐全,明确责任,切实做到政治上不歧视,生活上给出路,管理上不断线,降低其重新犯罪。加强对监视居住、假释、缓刑、保外就医、管制等外执犯的管理、教育工作,确保不脱管、不漏管,不发生任何问题。
7、抓好农村“两委”班子建设。要针对农村班子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专门成立班子建设指导组,重点解决农村班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无班子的村配齐班子,落后班子的村配好班子,一般班子的村配强班子。要治穷治乱同步进行,督促“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搞民营经济,为群众多办实事,带领村民共同富裕。
8、改革派出所勤务制度,大力推进社区警务建设。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继续深化派出所工作改革,要考虑不同区域派出所的环境差异,在指导和考核标准上不搞形式主义和整齐划一,使派出所的工作适应于辖区经济的发展和群众需要,适应治安形势的需要。二是城区派出所改革必须与社区警务建设同步进行。以预防和减少犯罪为目标,把派出所民警的工作重心由传统的事后打击转移到事前防范上,依照社会公共力量抵制犯罪,逐步实现社会治安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推进社区警务建设,在社区设立警务区,各警务区在街面上建立规范的社区警务室。社区民警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收集掌握情报信息、加强实有人口管理、组织治安防范、加强治安管理和为群众服务,构建严密的辖区治安防控网络。三是要大力推进派出所队伍建设,走依法制警,以德育警,科技兴警之路。治安防范中突出科技兴警,建立连接派出所和警务区、警务站、警务室的畅通通信联系,装备良好的交通工具,做到纵横联动、快速反应。
第三调研组人员名单:
略。
第五篇:创建法治城市调研报告
创建法治共青城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五大确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国各地纷纷确立依法治省、建设法治政府,强调依法执政、依法行政。XX省2009年组织开展创建法治城市以来,成效显著。共青城2010年设市,各项工作步入良性健康发展轨道,创建法治共青城呼之欲出。
创
建法治共青城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大对法治理论的不断深化。在十八大报告中,“法治”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主题词,共出现18次,“依法”一词出现21次。党的十八大对法治给出了新的定位,即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八大确定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的定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而是一脉相随和相互呼应的。法治从党领导人民治国的基本方略具体化为领导干部治国理政的基本准则,这是党在新形势下对法治理论不断深化的结果。
贯彻总书记一系列关于法治精神的形势所迫。习总书记在年初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的指示中强调“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而在2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中,总书记向全党郑重提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共青城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必然要求。李晓刚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依法执法、依法行政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强法制教育和法治实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的社会管理机制”,这无疑向全市提出法治建设的迫切需要。
随着共青城市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率先崛起,城市人口、工商业、交通、基础设施等高度聚集,城市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等问题不断显现,迫切需要用法治等手段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不断提升共青城发展的协调性。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问题纷繁复杂,利益诉求多元、矛盾交叉叠加,更需要坚持法治导向,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的法治理性,保障城市平衡规范,有序发展。
通过近期召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座谈会、问卷调查和走访,总体感觉共青城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一座城市,在创建法治城市过程中有着其它城市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在最新最空的画卷上更有理由描绘一幅最美最靓的画卷!
创建法治共青城的科学内涵。所谓“法治城市”,就是城市的治理和城市生活各个领域实现法治化,已经形成良好法治秩序的城市。法治,就是依法治理,法律在城市生活、城市运作、城市管理中处于最高地位,涉及城市生活方方面面的控制和管理。完整的法治城市应该是:城市管理中各项法律体系、制度规范体系健全、科学、完善;公职人员、普通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法律意识、法治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较高程度的实现;城市管理的各项事务都严格依法推进;国家的法律法规在这个城市的实施有很高的效率和公信力;整个城市法律秩序良好。
积极推进法治共青城市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共青城的重要保障,是开创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法治城市建设,应该回应城市经济现代化的动力需求,完善城市政治现代化的保障机制,提供城市文化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创造城市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民主法治,这是法治城市的应有之义。具体表现为三:
要把法治共青城创建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大局之中。法治共青城应紧紧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习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广东省要继续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排头兵,就要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彰显法治政府“护法”角色:行政问责硬起来,“民告官”多起来,违法成本高起来。
要结合共青城自身特点研究创建法治共青城的切入点。当前,共青城要主动适应城市思想变革、结构转型的时代特征,不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努力为共青城发展提供完备的制度支撑,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完善的法律服务。共青城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生动实践,要求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治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
要以弘扬法治文化助推法治共青城创建实践。建设法治文化在于建构崇尚法治的社会意识,更在于在全社会树立法治精神。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必须建立科学合理、高效运作的工作机制、激励和竞争机制,并要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这是因为当前创建法治共青城面临着以下几个瓶颈:
法治城市理念尚未形成普遍共识,公众依法维权的意识并未完全扎根。近几年出现的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涉法涉诉、部分复员退伍军人上访、工厂欠薪、医患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