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律硕士毕业生就业分析
法律硕士毕业生就业分析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以后主要从事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和企业管理等实际工作,工作单位当然可以是法院、检察院、律所、公证处,也可以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的规定,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担任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均应具备法律硕士学位以上文化程度,但必须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如果作为书记员,也可以不通过司法考试。
我们国家司法部门层次比较高一些,现在对法学专业人才要求,基本都要求专业学位以上。在欧美一些国家,法学不准本科阶段开设,只能在研究生阶段开设,所以法学专业的人才,尤其专业人才可以这样说他是社会的精英,精英群体,所以它要求学位、学历、知识含量、思维水平都比较高,显而易见外在学历就是明显的标准。
应该说,前几年法硕的就业是相当不错的。但是,随着教育规模与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整个就业环境的的不理想,现在的法硕就业困难也是明显的。相当多的法律硕士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而是选择了其他职业。当然,法硕的学习经历对从事其他工作也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
市场急需的四类法律人才
第一类:熟悉涉外法律方面的人才。擅长民法、商法、经济法的人才可以考虑这些发展的方向:WTO法律人才、涉外律师。在全国十几万名律师中,能办涉外事务的不过数千人,能够熟练用外语参与谈判、签订合同的律师仅有数百人,而且有一大半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第二类:擅长房地产方面法律的人才,这些人才除了要熟知房地产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最好还要了解关于房地产方面的技术知识与金融方面的知识,如按揭贷款等。第三类:侧重金融方面的人才。包括保险、投资、国有资产、期货、证券等方面的律师、代理人,这些人不但要通晓一般法律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对各专业法律领域有深入的了
解,包括公司法、税法、收购与兼并、资产重组、银行、证券等方面的法律。最好还有政府颁发的代理人资格、国有资产产权界定资格、证券律师资格等专业资格。这些具有专业特长的律师能确保向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针对性强、质量高、富有效率的专家服务,同时也降低了客户为获取法律服务所支付的费用。
第四类:熟悉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人才,除了掌握有关知识产权法的基础理论外,还要关注国际上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最新发展情况。知识产权近年来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有新发展,而且国内也是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律师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法硕就业前景观察
法硕就业前景是每一个有兴趣、有意向,并且准备报考法律硕士的同学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长期以来的观察发现,法硕就业前景大致会有如下几个方向,并且各个方向的前景与发展空间会有所差别。
1.企业法务
企业法务的职业机会原先不多,不过正在逐年增加。一些大型的公司才有自己的法务部,并且一些中型企业也开始设立企业法务。现在设立企业法务的行业有银行、证券、制造业、IT业、能源、航空等。其中,以银行业为例,外资银行的薪酬一般比较高,但很少招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内资银行每年招一定的法律专业毕业生。外资银行待遇向来是不错的。
2.教师
一般到高校就业的话,法硕毕业只能从事一般行政工作,想教书的话学历还是偏低,大多需要博士级别。目前我国开设法硕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增加至80所,加上600多所开设有法学专业的院校,法硕的就业范围还是比较广的,只是需要进一步提高学历,估计一些同学有意向到高校就业的话,需要考个博士学位。
3、司法系统与律师事务所
如果想走法律职业道路的话,还要通过司法考试。无论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甚至博士生,如果你想从事国家司法机关工作或者走律师路线的话,通过司法考试是必要的,因为司法考试是准入型的东西,你既然考过了法律硕士,同学们大可放心了司法考试不是大挑战。随着法律硕士队伍的壮大,法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通过国家或地方公务员考试进入法院和检察院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越来越多。而且因为法律硕士有自己的本科背景.再结合法律专业,相较法学硕士而言,法律硕士的复合优势明显.就业面更广。另外,有相当多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考取了法学博士研究生。因此,对于广大非法律专业考生来说,考取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在高起点上直接从事法律工作或进一步深造的最佳选择。
法硕的就业前景严谨啊;考公博应该是最好的出路!
第二篇:法律硕士院校排名与就业分析
法律硕士院校排名
综合排名(由学校对法律硕士教育的重视情况、投入资源、法律教育实力、学校品牌程度、学术情况进行考虑)
第一名:北京大学(法学/法律教育中的佼佼者、“五院四系”之
一、中国名校、全国法学输送者北京居多,第二年开始分导师培养、双导师制度、拥有接近10个方向、毕业者基本到国家机关、名牌律所和知名企业工作。可以说是法律硕士教育和培养的典范,虽然学费较贵,但各项因素考虑是非常值得)。
第二名: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法律教育中的佼佼者、“五院四系”之
一、全国法学输送者,有接近30%的全公费、学术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强、对法研教育也相对重视)
第三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法律教育中的佼佼者、“五院四系”之
一、中国文科首府、全国法学输送者北京居多,拥有两个不同的方向教育。)。
第四名:华东政法大学(名牌法律院校“五院四系”之一,华东地区主要的法学输送者,实力在西南政法大学之下,但对于法律硕士的教育和资源的投放却在众学校之上,而且第二年开始分方向,在华东一带就业情况非常好,而且学校一般会要求学生学习第二外语,而且地点处于上海,发展非常好。虽然有公费名额,但并非全公费,有“三助”金供学生,非常不错。)
第五名:清华大学(非传统法律院校,近年吸纳很多人才,学术和教育水平有了飞跃性的提高,中国名校,复试非常难,对法律硕士相对重视,有学术奖金,近几年就业非常乐观)
第六名:西南政法大学(名牌法律院校“五院四系”之一,华南和西南地区主要的法学输送者,实力在中国政法之下,每年吸纳约200-300名法律硕士,地处B区,录取率相当高,而且前50%的学生可以拿全额奖学金,中间的51%-75%可以领取一般学费奖学金,虽然近年西政有下滑的现象,但学术水平依然非常强。)
第七名:吉林大学(名牌法律院校“五院四系”之一,全国法学输送华北居多,前几年因人才流失导致学术下降,但近年重新调整后有所提升,对法律硕士非常重视,校园氛围非常好,学校一般会要求学生学习第二外语,有“三助”金供学生,地处B区资助录取,在众多名牌法律院校中性价比相对较好的学校)。
第八名:中山大学(中国名校,华南地区输送者,中大法学水平比不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但法律硕士培养模式非常好,是目前全中国独创的JM/MBA/MPA联合培养,JM会学习很多管理层面上的知识,对于在华南地区,中山大学名气非常高,地处华南地区广州,就业非常乐观)。
第九名:复旦大学(非传统法律院校,中国名校,输送情况不明但据闻在上海仅次华东政法大学,近年有超越华东政法大学的优势,但法学实力比不上同在上海的华东政法,但牌子非常好,国内外都非常有名,对法律硕士非常重视,第二年之后开始有方向,非常有潜质的文科高校)。
第十名:并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非传统法律院校,对法律硕士相对重视,结合学校自身能力和校友资源,对法律硕士有复合型的培养计划,特比适合毕业后从事经济贸易方向的法律工作学生)。
第十名:并列,厦门大学(非传统法律院校,对法律硕士相对重视,在南方名气非常好,法学教育水平相当不错,仅此几名传统法律院校,学习氛围相当好,对学生毕业情况非常重视,大部分厦大毕业生到公检法机关、银行、知名企业等)
第十名:并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名牌法律院校“五院四系”之一,全国法学输送中南和华南地区居多,自从合并后法学教育一度下滑,但近年来有了上升的趋势,法学实力要比中大之类要好,但对法律硕士教育方向资料非常少,所以很难把握具体实际情况,但近期获得民商法全国重点学科,以及知识产权成为研究基地,法学有所恢复,但综合就业、学校知名度、培养情况比不上中大和复旦,但合并后得到更多的校友,就业也相对乐观,特比是金融和经济方向的法律工作者)。
其他较好法律硕士教育院校(综合):
山东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
性价比最好的法律院校(综合):
第一名:中国政法大学-有公费
第二名:西南政法大学-有公费
第三名:中国人民大学
第四名:复旦大学
第五名:华东政法大学
培养方式排名:
第一名:北京大学-分方向后除了毕业证,还有另外一个资格证发放。接近10个方向选择。
第二名:中山大学-JM/MBA/MPA的联合教育培养
第三名:中国人民大学-有不分方向和知识产权方向选择
第四名: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二年开始方向
法律教育院校排名:
第一名:中国人民大学
第二名:中国政法大学
第三名:北京大学
PS1:武汉大学法学教育相对较好,但近年法学学者不断流失,比例过大,导致法学教育有重创现象,并且出现了不少于1次的学术抄袭(学校并没有公布处理结果),重点是对法律硕士歧视过大,没有投放充足的教学资源,虽然说近来有改善情况,但有一部分同学因为武大报考人少而考入该校,但证实歧视情况还存在,而且比较严重,另外该校的法律硕士已经在很多地方用钱就能买到,大家可以参考武大深圳研究院,所以没有将武汉大学列入以上名单,法律硕士教育陷入3~4流的情况,(同学们的忠告)如果实力较好,不妨考虑北大、人大、法大、中大等学校,实力一般的可以考虑吉大、华政等等。
PS2:山东大学没有列入前十名因为山大法学学者流失很严重,近期实力大幅下滑,但目前法学院在重新调整,相信近年会重新改善。
PS3:西政与华政的情况综合实力相当,但法学教育西政相对较好,但住宿条件和投放资源比华政差;华政非常重视法硕的教育;西政一般就业向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而且广东政法系统80%以上都是西政的天下;华政就业一般勉强华东地区,特别在政法系统上有大批的华政资源。西政名额多一些,处于B区,相对容易录取。
PS4:如果选一些不好,或者在没落的院校法学院,建议大家用三年的时间自己看书,过司法考试,努力参加工作之后再读一个在职法学研究生,远远比读受歧视的学校和没落学校、理工出身的学校要好。当然,凡是不是绝对,自己最重要。
就业分析:
法律硕士就业前景是每一个考生都非常关心也很现实的问题,但这个问题要通盘辩证的看待,不是一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我们在这里给2012年考生的总体意见是:法律硕士就业不成问题,学校名气越大,地理位置越好,个人素质越高,就业越好,但乐观不是盲目的,研究生扩招,学生自身实力有限以及社会法律政策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已经影响了研究生包括法律硕士就业。
解答大家的一个重大误解:
许多准备考法律硕士的考生在此之前都认为法律硕士毕业就是去做律师,而且以为一做律师就意味着很有钱,其实不然。简单介绍一下:
法律硕士就业的主要渠道:
1:考取GWY,进入ZF机关工作,舒服,待遇好,有实权,可以锻炼情商,增加社会阅历。文科进GWY队伍有优势,不多说。
2:进入司法机关-法院与检察院。这类机关的人以前不少都是从军人转业来的,法律素质很低,现在快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了,迟早要下台的。
3:进入企业的法律部门或者管理层:不想当官就去企业,会比较累,但比较有钱。法律硕士毕业,加上本科的专业背景,去企业很有优势,个人发展空间也大!
法律硕士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去这些部门很多,但下面2个部门的几乎去不了: 1:高校法学教师
2;科研院所等法律研究机构
谈就业之一:
法律硕士就业不错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和企业管理等实际工作,工作单位可以是法院,检察院,律所,公证处,也可以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的规定,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担任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
院检察官,均应当具备法律专业硕士学位以上文化程度―但是先必须先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做行政人员除外。
另外,有相当多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考取了法学博士研究生。因此,对于2012年广大非法律专业考生来说,考取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在高起点上直接从事法律工作或进一步深造的最佳选择。
网上流传的法律硕士的就业难缺乏事实依据的,实际上:02年政法大学法律硕士185人,其中有10余人去了中央部委,相当多的人去了国家的大银行,不少去了北京的法院检察院,绝大部分留在北京工作,就业率达100%(还有一部分考上了法学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需要指出的是:法律硕士具体就业情况与2个因素有直接的联系
一是学校的名气;
二是个人能力(包括本科WP)。
法律硕士为什么一定要争取进入名牌院校:
1.能够学到法学精髓
2.就业渠道广而顺畅
3.提供个人发展平台
以下,为2012年要考法学的同学们提供一个名校的参考版本:
第一类: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社科院法学所(科研机构)第二类:西南政法大学、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
第三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
第四类:其他招收法律硕士的大学
(对于第二类院校,实际上分为2类:传统实力院校:如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文科综合名校:如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就业实力都还不错。)
附:中国十大法律院校
1社科院法学所(只招研究生)
2北京大学(国际法,法理学)
3中国人民大学(民法,刑法)
4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法制史)
5武汉大学(国际法,环境资源法)
6吉林大学(法理学)
7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诉讼法)
8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法制史)
9厦门大学(国际经济法)
10南京大学(经济法
第三篇:毕业生就业案例分析
毕业生就业案例分析
案例一:期望值过高
98届毕业生小王来自云南罗平,直到当年3月份他还未落实工作单位。笔者去参加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供需见面协调会,顺便将他的应聘材料带去帮他落实单位。刚好罗平有一家制药厂要他,专业对口,又是家乡,然而他本人的择业意向却是:单位地点必须在昆明市,至于到昆明的什么单位、具体做什么工作都无关紧要,除此以外,什么单位都不考虑。在这种心态下,结果自然难以如愿。
分析:小王的思想在当前毕业生的择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少毕业生过于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最低的期望也是回自己家乡所在地的中心城市。他们只注重经济文化发达、工作环境优越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才济济、相对过剩的一面,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甚至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导致主观愿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
象小王这样过分看重单位所在地的毕业生不在少数。根据笔者对本校98届毕业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在衡量单位是否符合自己的标准时,有92%的毕业生要选择效益好、工资高的单位,超过85%的毕业生要求单位地处大中城市,愿意到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毕业生仅占2%。案例二:自主择业能力差 在学校今年3月份举办的小型招聘会上,毕业生小李的父母亲在招聘会尚未开始时,就早早地到会场打听单位的情况。招聘会开始很久以后,小B才姗姗来迟,并由家长陪同前往用人单位摊位前面谈。面谈过程中,小李发言的时间还没有其父母多,结果谈了一家又一家,最终仍一无所获。
分析:小李的问题出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他人,其实,依赖他人是难以选择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的。现在的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波折,再加上父母亲的过分呵护,客观上也培养了他们的依赖心理。这些毕业生大多缺乏主见,自我意识模糊,在择业中常会茫然不知所措,自己独立进行择业决策的能力差,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难怪有用人单位对依赖性过强的毕业生说:‚你本人都要靠别人来推销,企业还能靠你来推销产品吗?‛ 案例三:信心不足,缺乏主动
毕业生小刘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在就业的初期满怀信心。但由于专业冷门等原因,找过几家单位都碰了壁,结果产生了自卑感,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到了新的用人单位那里,只能被动地问人家:‚学某某专业的要不要‛,其他什么话都不敢讲,最终未能落实就业单位。分析:小刘的失败是由于自卑心理在作怪。在择业遭受挫折后,一蹶不振,对自己评价过低,丧失了应有的自信心,择业时缺乏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不敢主动、大胆地与用人单位交谈,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越是躲躲闪闪、胆小、畏缩,越不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这种心理严重妨碍了一部分毕业生正常的就业竞争,使得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比较出色的毕业生也陷入‚不战自败‛的困惑。案例四:自负而失败
毕业生小D口才不错,在与用人单位代表面谈时自我感觉良好。一番海阔天空的高谈阔论以后,当对方问他的个人爱好是什么时,他竟得意洋洋地宣称是‚游山玩水‛,结果被用人单位毫不犹豫地拒之门外。
分析:小D 的失败是典型的自负心理造成的。自负在心理学上指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从而失去自知之明。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不少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总是自以为是;自负自傲,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夸夸其谈,胡吹海侃,结果留给用人单位的是浮躁、不踏实的印象。试想,有哪家单位肯要一个不知天高地厚、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的毕业生呢?
案例五:要求苛刻令单位无法接受
某校现代财务管理专业某毕业生与某集团公司经过双选、面试考核,终于进入签约阶段,协议书首先由毕业生本 人签署应聘意见,该生在‚应聘意见‛一栏中写下了以下6条要求:(1)从事财会工作;(2)每周工作五日,每日八小时工作制;(3)解决户口,提供单身住房;(4)住房公积金、劳动保险、养老保险等相关支出均由公司负担;(5)每半年调薪一次;(6)公司不限制个人发展(例如考研等)。单位鉴于以上条件不能完全答应,将协议书退回,并建议修改后再签。最终,该生因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未能被录用。
分析:该生未被上述单位录用,根本原因在于所提要求过于苛刻。笔者曾与该集团人事部负责人取得联系,了解以上条件为什么不能完全答应,该负责人说,这位同学提出的6条要求,有些我们是可以满足,也应该做到的,比如:安排专业对口的工作,八小时工作制,解决户口,提供各种福利等。但有的款项就无法答应,比如,每半年调一次薪,这种要求恐怕任何单位都无法答应。又比如‚公司不限制个人发展‛一条,从毕业生角度来看,提出这样的要求可以理解,但从用人单位来讲,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我们鼓励个人提高自身素质,但如果服务期内想考研就考研,不受单位任何约束,单位肯定是不能答应的。尽管这位同学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这种苛刻的条件我们是无法接受的。案例六:被动等待坐失良机
浙江某单位向学校发布了要来校招聘大量人才的信息,校就业指导中心迅速公布并电话通知了各学院,各学院反应 不一,有的学院书记亲自打电话与对方联系,推荐自己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有的则主动邀请对方到学院来选毕业生,有的则用特快专递寄出了学生的推荐材料。而与此同时,部分同学却在等待面试通知,认为反正该单位要来校招聘,等来了再投材料也不迟。后来,这家单位真的来了,人事部门负责人却非常抱歉他说:‚真对不起,其实,我们几天前就已到贵校,但刚跨进贵校校门,就被贵校某学院盛情‘拦截’而去,晚上住在贵校招待所,闻讯而来的毕业生一拨又一拨,结果我们的计划提前录满了。‛在场的毕业生后悔不已,机会就这样在等待中错过了。
分析: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机会应该说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就看你如何把握它。各种招聘人才的信息,每时每刻经过各种渠道在发布、在传递,好比一条河流,信息是一朵朵浪花,你抓住了,就归你所有,你错过了,就无法回头。因此,只要你认准这条信息对你有用,你感兴趣,就必须主动以最快捷的方式向发出信息方作出反应,让对方知道你、了解你,才有可能看中你。机会往往就是这样被主动者拥有。案例七:巧妙回答打开求职之门
在上海某单位组织的一次面试中,主考官先后向两位考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我们单位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集团公司,下面有很多子公司,凡被录用的人员都要到基层去锻炼,基层条件比较艰苦,请问你们是否有思想准备?‛毕业 生A说:‚吃苦对我来说不成问题,因为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父亲早逝,母亲年迈,我很乐意到基层去,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才能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毕业生(B)则回答:‚到基层去锻炼我认为很有必要,我会尽一切努力克服困难,好好工作,但作为年轻人总希望有发展的机会,不知贵公司安排我们下去的时间多长?还有可能上来吗?‛结果前一学生被录用,后一学生被淘汰。
分析:在面试过程中,回答问题的技巧非常重要。对有些问题的回答,表面上看来合情合理,无可厚非,但却令考官反感。这是因为:考官并不在乎你回答内容的多少,而在于考察你对问题本身的态度,进而了解你对职业的态度等等。显然,这一案例中,考生A对下基层态度端正、诚恳,令主考官欣赏;而考生B思想上明显有顾虑,尽管是人之常情,但这种场合下他的回答显然不合时宜。案例八:不要放弃任何一次机会
某毕业生赶到杭州某次人才市场时,已是下午3点多钟,此时,许多单位已录满人员撤摊而去,剩下的单位也在整理材料考虑收场,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自己感兴趣的某单位递了最后一份材料,并诚恳他说明了自己晚来的原因。谁知刚过两天他就收到了该单位面试通知,一周之后便签叮了正式协议,真是山重水复疑元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分析:外出参加人才招聘,一般来说应赶早不宜迟,但 有些客观因素是无法预测的,在这种情况下要随机应变,要沉着、有耐心。有时,耐心等到最后,好戏就在后头。总之,要么赶早,给对方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要么耐心等到最后压轴,同样也会给单位以深刻的印象。案例九:口头协议无效
某单位接收某毕业生,当时已通过体检、政审考核等程序,该单位表示同意录用该生,但提出因没有带公章,请学校先盖章签署意见。他们同意之后再补办有关手续。校就业指导中心为慎重起见,反复提醒毕业生最好等单位先盖章,学校再盖章。但单位和学生本人都很急,单位说:‚反正我们已同意接收,只要方便同学,简化手续,谁先盖章无所谓。‛学生说:‚我体检、政审都通过了,请给我一次机会,我愿写保证,保证因手续不全后果自负。‛且该生所在院领导也打电话为之说情。鉴于此,学校先盖了章。谁知刚过两天,该单位将该生协议书退回。
分析:签协议一定要慎重,必须把双方的约定以文字形式写下来盖章签字方生效,‚君子协议‛、‚口头协议‛都是空头支票,没有任何法律效力,一旦发生纠纷,毕业生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毕业生必须学会保护自己。一般来说,毕业生最好是亲自前往单位签约盖章,如果一定要将协议书寄去签,那应该要求单位先出具书面接收函,以确保万无一失。案例十:附加协议一定要权衡利弊
某毕业生参加了考研,但成绩尚未出来,自己又没有什么把握,于是竭力到某单位应聘,后该单位正式要求签约,且催得很急,否则另考虑人选。该生担心错过良机,匆忙签约,且未仔细推敲附加内容:即‚服务期内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出升学、出国、调动等要求,否则,缴违约金若干。‛不久,研究生录取分数出来了,随即该生又收到了某校的录取通知,该生后悔莫及,单位却不答应更改协议;‚无奈,只好放弃深造机会,履行协议。
分析:在签约过程中,有不少单位会备注附加一些协议条款,如‚必须取得学士学位‛、‚必须体检合格‛、‚服务期多少年‛、‚违约金多少……‛等等,对这些内容,毕业生应看仔细,并权衡利弊,尤其是服务期和违约金等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
案例十一:脚踏两只船,咎由自取
某些毕业生用学校发的协议书跟浙江某单位人签了约,又擅自用考取研究生同学的协议书跟广州某单位日签约,B单位协议书已到学校盖章鉴证,该生后反悔又想去A单位,不得已,只好到B 单位谎称学校要其将协议书取回补办手续,并保证什么时间之前一定办好,单位也相信他,将协议书全部还给了他,而他本人一拿到协议书即到学校又谎称是该单位欺骗了他,解决不了户口将其退回,要求学校在A单 位协议书上盖章,学校为谨慎起见,出面与B 单位联系,得知该生有不诚实的行为,对其作出严肃批评,并责令其向该单位道歉,请求谅解。谁知该生以学法律专业自居,声称单位没有任何证据(即协议书不在手),B单位一气之下,一个电话告到学校:状告该生行为太不象话,欺骗单位,又欺骗学校,道德品行败坏,希望学校给予严厉处分,否则将来影响学校的声誉。最后,该生以‚声败名裂‛告终。
分析:签约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各方一经签字盖章即具法律效力,任何一方都有履行协议的责任和义务,不得随意变更协议。上述案例中学生违背了诚信原则,知法违法,多头签约,且到处撒谎,逃脱责任。这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既损害自己利益,又败坏学校名声。案例十二: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今年某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因外出找工作单位,后又在该单位实习,竟然错过了该学期某课程的考试,由于缺考,这门课没有成绩,只好重修,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由于重修,毕业证、学位还不能按期拿到,由此必须推迟到单位报到,少拿几个月工资不算,还有可能被单位退回学校。
分析: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一定要正常处理好求职与求知的关系,求职固然重要,但切忌影响正常学习。上述案例中的学生显然没有处理好这对关系,以致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第四篇:毕业生就业案例分析
毕业生就业案例分析
案例一:就业期望值过高
2015届毕业生小王来自江西于都,直到当年3月份他还未落实工作单位。笔者去参加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供需见面协调会,顺便将他的应聘材料带去帮他落实单位。刚好罗平有一家学校要他,专业对口,又是家乡,然而他本人的择业意向却是:单位地点必须在赣州市,至于到赣州的什么单位、具体做什么工作都无关紧要,除此以外,什么单位都不考虑。在这种心态下,结果自然难以如愿。分析:小王的思想在当前毕业生的择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少毕业生过于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最低的期望也是回自己家乡所在地的中心城市。他们只注重经济文化发达、工作环境优越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才济济、相对过剩的一面,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甚至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导致主观愿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
案例二:自主择业能力差
在学校今年3月份举办的小型招聘会上,毕业生小李的父母亲在招聘会尚未开始时,就早早地到会场打听单位的情况。招聘会开始很久以后,小李才姗姗来迟,并由家长陪同前往用人单位摊位前面谈。面谈过程中,小李发言的时间还没有其父母多,结果谈了一家又一家,最终仍一无所获。
分析:小李的问题出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他人,其实,依赖他人是难以选择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的。现在的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波折,再加上父母亲的过分呵护,客观上也培养了他们的依赖心理。这些毕业生大多缺乏主见,自我意识模糊,在择业中常会茫然不知所措,自己独立进行择业决策的能力差,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难怪有用人单位对依赖性过强的毕业生说:“你本人都要靠别人来推销,企业还能靠你来推销产品吗?”
案例三:信心不足,缺乏主动
毕业生小刘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在就业的初期满怀信心。但由于专业冷门等原因,找过几家单位都碰了壁,结果产生了自卑感,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到了新的用人单位那里,只能被动地问人家:“学某某专业的要不要”,其他什么话都不敢讲,最终未能落实就业单位。
分析:小刘的失败是由于自卑心理在作怪。在择业遭受挫折后,一蹶不振,对自己评价过低,丧失了应有的自信心,择业时缺乏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不敢主动、大胆地与用人单位交谈,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越是躲躲闪闪、胆小、畏缩,越不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这种心理严重妨碍了一部分毕业生正常的就业竞争,使得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比较出色的毕业生也陷入“不战自败”的困惑。
毕业生就业咨询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自负而失败
毕业生小D口才不错,在与用人单位代表面谈时自我感觉良好。一番海阔天空的高谈阔论以后,当对方问他的个人爱好是什么时,他竟得意洋洋地宣称是“游山玩水”,结果被用人单位毫不犹豫地拒之门外。
分析:小D 的失败是典型的自负心理造成的。自负在心理学上指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从而失去自知之明。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不少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总是自以为是;自负自傲,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夸夸其谈,胡吹海侃,结果留给用人单位的是浮躁、不踏实的印象。试想,有哪家单位肯要一个不知天高地厚、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的毕业生呢?
案例二:要求苛刻令单位无法接受
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某毕业生与某集团公司经过双选、面试考核,终于进入签约阶段,协议书首先由毕业生本人签署应聘意见,该生在“应聘意见”一栏中写下了以下6条要求:(1)从技术岗位会工作;(2)每周工作五日,每日八小时工作制;(3)解决户口,提供单身住房;(4)住房公积金、劳动保险、养老保险等相关支出均由公司负担;(5)每半年调薪一次;(6)公司不限制个人发展(例如考研等)。单位鉴于以上条件不能完全答应,将协议书退回,并建议修双后再签。最终,该生因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未能被录用。
分析:该生未被上述单位录用,根本原因在于所提要求过于苛刻。笔者曾与该集团人事部负责人取得联系,了解以上条件为什么不能完全答应,该负责人说,这位同学提出的6条要求,有些我们是可以满足,也应该做到的,比如:安排专业对口的工作,八小时工作制,解决户口,提供各种福利等。但有的款项就无法答应,比如,每半年调一次薪,这种要求恐怕任何单位都无法答应。又比如“公司不限制个人发展”一条,从毕业生角度来看,提出这样的要求可以理解,但从用人单位来讲,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我们鼓励个人提高自身素质,但如果服务期内想考研就考研,不受单位任何约束,单位肯定是不能答应的。尽管这位同学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这种苛刻的条件我们是无法接受的。
案例三:不要放弃任何一次机会
某毕业生赶到杭州某次人才市场时,已是下午3点多钟,此时,许多单位已录满人员撤摊而去,剩下的单位也在整理材料考虑收场,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自己感兴趣的某单位递了最后一份材料,并诚恳他说明了自己晚来的原因。谁知刚过两天他就收到了该单位面试通知,一周之后便签定了正式协议,真是山重水复疑元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分析:外出参加人才招聘,一般来说应赶早不宜迟,但有些客观因素是无法预测的,在这种情况下要随机应变,要沉着、有耐心。有时,耐心等到最后,好戏就在后头。总之,要么赶早,给对方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要么耐心等到最后压轴,同样也会给单位以深刻的印象。
案例四:脚踏两只船,咎由自取
我校某些毕业生用学校发的协议书跟浙江某单位人签了约,又擅自用考取研究生同学的协议书跟广州某单位日签约,B单位协议书已到学校盖章鉴证,该生后反悔又想去A单位,不得已,只好到B 单位谎称学校要其将协议书取回补办手续,并保证什么时间之前一定办好,单位也相信他,将协议书全部还给了他,而他本人一拿到协议书即到学校又谎称是该单位欺骗了他,解决不了户口将其退回,要求学校在A单位协议书上盖章,学校为谨慎起见,出面与B 单位联系,得知该生有不诚实的行为,对其作出严肃批评,并责令其向该单位道歉,请求谅解。谁知该生以学法律专业自居,声称单位没有任何证据(即协议书不在手),B单位一气之下,一个电话告到学校:状告该生行为太不象话,欺骗单位,又欺骗学校,道德品行败坏,希望学校给予严厉处分,否则将来影响学校的声誉。最后,该生以“声败名裂”告终。
分析:签约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各方一经签字盖章即具法律效力,任何一方都有履行协议的责任和义务,不得随意变更协议。上述案例中学生违背了诚信原则,知法违法,多头签约,且到处撒谎,逃脱责任。这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既损害自己利益,又败坏学校名声。
毕业生就业咨询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我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某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因外出找工作单位,后又在该单位实习,竟然错过了该学期某课程的毕业考试,由于缺考,这门课没有成绩,无法获得学分,该生只有167个学分,没有达到获得毕业证要有的169个学分的要求,故该生不能按期拿到毕业证、学位证。只好毕业后重修,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由于重修,由此必须推迟到单位报到,少拿几个月工资不算,还有可能被单位退回学校。
分析: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一定要正常处理好求职与求知的关系,求职固然重要,但切忌影响正常学习。上述案例中的学生显然没有处理好这对关系,以致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案例二: 与毕业生有关的仲裁案例
小张(化名)是上海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于2007年7月份招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2014年2月20日小张提出辞职得到了公司同意后,小张以公司扣押其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且造成其不能在其他单位就业为由提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返还其学历和学位证书并赔偿扣押证书造成的损失。仲裁裁决支持了小张的请求,公司不服起诉至法院。
小张为证明自己的主张,向法院提交了公司收取学历和学位证书的收条,以及自己跟公司经理就归还上述证书的谈话录音,录音中经理明确表示自己不会销毁证书。小张同时提供了与新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试用期工资为1500元/月)和辞退通知书,证明因为自己没有学历和学位证书,被新用人单位辞退并造成每月1500元工资损失的事实。
公司辩称公司从未收取过小张的学历和学位证书,小张提交给法院的学历和学位证书的收条是小张自己手写后私自加盖了公司的公章;且小张与经理谈话过程中经理正在做其他事情,对小张讲的话未加留意,因此,不能根据该两份证据认定公司收取了小张的学历和学位证书。
法院认为小张提供的收条和录音资料足以证明公司扣押了小张的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公司虽然予以否认,但其未提供相反证据予以反驳,其解释又前后矛盾,不符常理,故对公司主张,法院不予采信,遂判决公司于判决生效后10日内归还小张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原件,并按1500元/月的标准赔偿小张因被扣押学历和学位证书造成的损失(自2008年4月1日起至判决生效之日)
分析: 《 劳动合同法》第九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该法第八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由此可见,《 劳动合同法》明确禁止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收取押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等财物。用人单位的上述做法无疑是违法的。某毕业生参加了考研,但成绩尚未出来,自己又没有什么把握,于是竭力到某单位应聘,后该单位正式要求签约,且催得很急,否则另考虑人选。该生担心错过良机,匆忙签约,且未仔细推敲附加内容:即“服务期内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出升学、出国、调动等要求,否则,缴违约金若干。”不久,研究生录取分数出来了,随即该生又收到了某校的录取通知,该生后悔莫及,单位却不答应更改协议;“无奈,只好放弃深造机会,履行协议。
分析:在签约过程中,有不少单位会备注附加一些协议条款,如“必须取得学士学位”、“必须体检合格”、“服务期多少年”、“违约金多少„„”等等,对这些内容,毕业生应看仔细,并权衡利弊,尤其是服务期和违约金等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
案例三:八面来风善捕捉就业信息
某毕业班大三下学期一开学便安排在外地实习两个月,正当班上其他同学整装待发之时,小王却不动声色的忙开了:他先找了班主任,拜托班主任如有合适单位,请帮忙推荐,并留下两份自荐材料。然后他又找到学校负责就业推荐工作的老师,请他们有重要信息及时告知自己。
接下来,他走访了自己最要好的一位低年级朋友,拜托这位师弟定期到校就业信息栏看看,将有关重要信息及时通报给他。最后,他仔细查询了即将离开的两个月中各地人才交流会的信息,并据实际情况做了安排。做完了以上联系工作,小王安安心心的前往外地实习去了。这样,小王尽管人在外地实习,却总比班上其他同学消息更灵通,不断接到用人单位的面试通知,选择的机会颇多。实习刚结束,小王的工作单位也顺利敲定。
分析:在日常就业指导工作中,时常会听到有的毕业生抱怨:有这么多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学校怎么就及时通知他而不及时通知我?太不公平了!那些捷足先登者肯定是有特殊关系,得到了特殊关照!真是这样的吗?
据调查,所有院校都希望尽可能多的把自己的学生推荐出去,只要掌握了用人信息都会想方设法通知到有关的毕业生,而实际情况却是由于毕业班同学还是外出实习,就是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外出求职等,联系起来很困难,往往是一条信息要打很多电话,还不一定能找到本人,结果往往是那些一呼即应,或平时主动联系密切的同学总是能抢占先机;而联系不上或不及时的,则造成信息资源浪费,就业机会错过。
上述案例中的小王显然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很好,虽然他在求职关键时期人在外地实习,但他能够主动密切与学校联系,使得信息来源渠道畅通无阻,赢得了时间和机会。因此,作为毕业生应主动与学校各方面保持联系,多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为就业多找一个门路和机会。
第五篇:上海财经大学法律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与点评(2008届)
上海财经大学2008届法律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点评
【李志勇学长特别提示】:
在法律硕士择校问题上,《永平法硕择校3因素论》一文(全文详见:
http:///ns.asp?nowmenuid=500003)中我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就是“财经特色法学院”。我一直特别推荐外语类与财经类相关专业背景的法硕考生可以考虑全国一流的财经大学,无论录取分数、自身所学、培养机制、职业前景还是个人发展,都会性价比较高--这是与财经法律自成体系又非常热门,而且财经法律的国际化程度、专业化程度、法制化规范化程度较高密切相联系的。
我想通过本文以及中央财经大学法律硕士就业的相关数据,让大家对我的择校分析与建议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也不在将法硕院校选择仅仅限于传统的“五院四系”。中央财经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与培养中心”:
http:///ns.asp?previd=500472&nowmenuid=500379
下面这篇文章直接来源于一个上财法硕在论坛的帖子,未做改动,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也要注意作者的某些情绪化语言。
上财06级JM于今年7月毕业。60多个同学拿到上海户口,平均起薪4850元/月。班里近一半进了律所,四大。
当然不乏像光明,金伦等牛所!
进Big4的主要做TAX,还有些做audit,法务的也有。
进这些牛律所的不是英语好,就是司法+注会或者 司法+专利代理。
也没有外界说的律所只要复旦和华政的,人家要的是人才。有家律所(大概是金伦)直接要求托福640以上。
中石油,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业进了很多。
外地公务员将近10个。上海的只有一个。
(一)上财法硕07司法通过率为65%,远远高于上财法学硕士。
400分以上有6,7个。法学硕士最高分没到400!06级法硕异常团结,同一切歧视法硕的外界力量做对抗。司法通过率便是证明。
有个超级SB法学硕士,自视清高,老在论坛上抨击法硕,自认为学术水平很高。结果司法358!
被法硕们当作笑柄。如果学术真的那么高,为什通过司法都这么难呢?
(二)导师方面是研二只有一个导师
财大老师也有异常疼爱法硕的。
这些老师帮助法硕们争取到了90%公费医疗,助学贷款6000/年,800元的论文补贴。
也没有像外界传的超歧视法硕。
08级新生貌似还有自己的一个专门研究室!
(三)招生方面,前几年只要第一志愿报考,过线的都录取。当然调剂的分不高被刷没办法。去年调剂的就刷了很多。
至于排外,这不是上财一所学校的现象而已。之前有个女生报北大STL372分,面试的时候教授便问“985吗,211吗”
她不是就直接被刷了。也有考复旦的,面试官一连问了三个国际法的问题。这些是法硕能搞定的问题吗? 前几年还有传言厦大很黑!!
财大采取的面试随机制,很多题目都在分析和指南里有的。只要认真准备,基础比较扎实,一志愿应该没问题的。
总之财大相对比较容易考取,分高点就不怕被刷。交大去年360的也刷了,复旦380+也刷。财大340的全要了。
(四)培养模式
研二开始几乎是经济法的课程,尤其是像TAX,accounting,审计法,证券法,„„ 这些如果学好的话,进一些金融机构优势会很大的!
尤其是是税法,把合理避税的能力学到手,无论是律所还是big4 都会很有优势!
(五)法硕PK法学硕士
法硕和法学硕士也有去应聘同一家单位的,结果通常法硕的简历被收下,法学硕士只有眼睁睁的看着饭碗被抢。法学硕士确实没法硕复合优势明显。
法学硕士要学术没学术,要司考没司考,要就业没就业,除了会歧视法硕„„„„„„„„
(六)财大在上海的确牌子很响,落户上海时给分和复旦,交大,同济一样
财大有个好处,学校比较小,但就业信息量很大。基本上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各类企业招聘信息!
也不是光招经济管理的,法律类照样也要!
(六)读法律的工作很难找,事实上都不好找。
金融系也有找不到工作的,还有的只拿2000的月薪。
决定命运的不是专业,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