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学案)- 副本(模版)

时间:2019-05-15 15:1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7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学案)- 副本(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7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学案)- 副本(模版)》。

第一篇:第7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学案)- 副本(模版)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框:走近法律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①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知道三个基本特征;P87★②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体现;P89

★③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材料:学习了“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一节后,小军、小丽谈了自己的看法:

小军:“我国法律是广大人民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所以,我国法律只约束敌对分子,并不约束人民群众。” 小丽:“我国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明确地规定了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允许做,人们都会自觉守法,根本不需要国家的强制力。” 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的合法权益。P89、P90

(2)能力目标: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3)情感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法律的本质、作用

三、教学难点 :法律的三大特征

四、课型:新课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自学教材,掌握基础知识:

A我们身边的规则

1、什么是规矩? 规矩是。

2、社会生活离不开

3、规则的种类及特点:(1)道德。(特点:

(2)纪律。(特点: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 的准则。)★(3)法律。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具有如下特点:★①、★②、★③、B生活离不开法律

1、我国法律的本质:我国法律作为 的体现,它通过规定,规范全体成员的行为。

2、法律的作用:

★(1)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表现)①、法律规定 ;②、法律为 ;③、法律是评价。

★(2)法律的保护作用:(表现):

①、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 ”;②、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 ;③、法律通过,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3)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是:。

(二)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问题探究

答:

(三)课堂训练,巩固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对法律认识正确的是„„„„„„„„„„„„„„()

A、法律是约束普通百姓的一种规则 ; B、法律是国家领导人制定的一种规则 ;C、法律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特殊规则 ; D、制定法律就是为了惩治违法犯罪的人;

2、人们往往将法律称之为“国法”,是因为 „„„„„„„„„„„„„„()A、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B、法律一般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的C、法律体现的是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 D、法律维护社会各个阶级的根本利益3、2010年1月29日 消息,随着拆迁带来的种种冲突,今日国务院法制办将《新拆迁条例》公布,公开征求意见。这体现了我国的法律是„„„„„„„„„„„()A、全体公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B、全体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C、国家领导人的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D、全世界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4、中学生刘某出于好奇,拔打119火警电话,谎称学校失火,当消防车赶到学校发现是骗局。公安机关依法对刘某追究了法律责任。以上事例表明„„„„„„()

A、法律维护了人们的合法权益; B、公共场所有维护秩序的规章制度;C、人们不能随意按自己的意愿办事; D、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1、2010年1月19日,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作出一审判决,认定黄松有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50万元,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在我国,即使是省部级高官触犯了国家法律也要受到法律制裁,这说明„„„()

A、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B、任何公民都必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C、任何公民触犯法律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D、任何公民都可以行使立法权和执法权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A、只有自己不犯罪就不用与法律打交道; B、为了保护自己健康成长,青少年必须依法律已; C、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而公民的生活不一定需要法律; D、法律只依靠人们自觉遵守即可了;

3、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腐败高官纷纷落马,受到法律制裁,这表明„„()A、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B、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D、法律只对犯罪分子有约束力。

4、下面这幅漫画说明的是„„„„()第二框法不可违A、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与缺乏法律知识有关系;

一、教学目标B、只要胆子大,犯罪就没有什么了不起;

1、知识目标: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P93、94、95C、青少年要依法律已,法律不允许做的事坚决不做;

2、能力目标:(1)能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D、学习法律知识是青少年成长的需要。(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六、课后反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附答案:

二、重点:犯罪的特征。

三、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第七课第一框:走近法律

四、课型:新课

(一)、我们身边的规则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1、人们说话做事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一)自学教材,掌握基础知识:

2、规则。

1、谁都不能违法

3、规则的种类及特点:(1)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是人们行为的底线。(1)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2)什么是违法?(2)局部适用。★① 违法是指

★(3)★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了★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②违法种类;违法可分为、、三类。★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③一般违法行为:是指,它包括

(二)、生活离不开法律④严重违法行为:是指,也叫做。★

1、人民意志和利益;规定权利和义务。

2、犯罪必受惩罚

2、法律的作用:(1)什么是刑法?★(1)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表现)刑法是。①、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②、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2)什么是犯罪?式、标准或方向; ③、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犯罪是。★(2)法律的保护作用:(表现):★(3)犯罪的三个特征:①、“卫士” ②、保障; ③、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①(3)以守法为荣、违法为耻。②问题探究③答: ①小军的说法错误。我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不仅约束敌对分子,也约束(4)犯罪必受惩罚。全体人民;我们要做一个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②小丽的说法也是错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保证,(5)刑罚的种类法律可能成为一纸空文。①主刑:②附加刑:

五、课堂训练

(二)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诈骗犯王某,小时侯就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经多次批教育仍不改正,后来发展到冒充国家干

1、C

2、A

3、B

4、D部行骗,被公安机关拘留,送劳动教养3年。2008年,他利用从劳改农场保外就医之机,继续

(二)多项选择题行骗作案79次,骗得公私财物价值400多万元。王某的行为严重危害社会,触犯了刑法,被人

1、ABC

2、ACD

3、AB

4、ACD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阅读材料思考:

(1)材料中哪些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2)王某最终受到的处罚是一种什么样的性质的处罚?这种处罚分为哪几类?请结合案例进行说明。

(3)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答:

(三)课堂训练,巩固提高

1、单项选择

(1)王某开了间时装店,生意很红火。但他一直不交税,税务人员上门催其交税,他反而威胁说谁要他交税,我就教训谁。公安机关根据税务人员举报,给予王某拘留10天。王某补交了税款。王某之所以受到处罚,主要是因为„„„„„„„„()A、做出了法律所禁止的事; B、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C、不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 D、态度不好;

(2)、王某的行为是„„„„„„„„„„„„„„„„„„„„()

A、刑事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一般违法行为; D、犯罪行为;

(3)2007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造成156人死亡,1080人受伤。这说明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A、一般违法性 B、严重社会危害性; C、刑事违法性; D、刑罚当罚性;(4)犯罪的法律标志是„„„„„„„„„„„„„„„„„„ „()A、严重危害性; B、民事违法性 C、刑事违法性; D、刑罚当罚性;

2、多项选择题

(1)无业青年李某,手持三棱刀强夺多名中学生财物并殴打拒交财物的学生至重伤被抓,法院依法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三年。下列对李某违法行为分析,正确的有„„()A、从违法性质上看,李某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B、从本质特征上看,李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C、从违反法律上看,李某的行为违反的是刑法;D、从法律后果上看,李某的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

(2)2009年7月,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中国石油原总经理陈同海做出一审判决:认定陈同海犯有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一判决中的附加刑包括„„„„„„„„„„„„„„„„„„„„()A、死刑 B、缓期两年执行 C、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D、没收个人全部财产。(3)关于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没有区别; B、两者之间没有鸿沟,违法必然导致犯罪;C、两者都具有社会危害性,本质相同; D、两者都是违法行为,都应受到刑罚的处罚。(4)陈某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骗人钱财,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陈某的行为认识不正确的„„()

A、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B、属于犯罪行为,受到的处罚是行政处罚;C、属于犯罪行为,受到刑罚的处罚; D、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受到的处罚是行政处罚;

六、课后反思

附答案:

四、预习和教学内容:

1、(1)道德,不违法。(2)什么是违法?

★①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②行政违法、民事违法、刑事违法。

★③情节轻微,相对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危害性较小;行政违法、民事违法;④违反刑事法律的行为;犯罪。

2、犯罪必受惩罚

(1)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物法律。(2)★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3)①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②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③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必然结果;(4)重点;严厉的刑事处罚;

(5)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共五种;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问题探究

答:(1)小偷小摸、冒充国家干部行骗,被公安机关拘留,送劳动教养3年是一般违法行为;行骗作案79次,骗得公私财物价值400多万元属于犯罪行为。

(2)刑事处罚。刑事处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类。王某利用从劳改农场保外就医之机,继续行骗作案79次,骗得公私财物价值400多万元。其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无期徒刑是刑罚中主刑的一种。

(3)①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严厉的刑事处罚;②认清犯罪的危害性,远离犯罪;③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有错就改,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五、练习巩固

1、单项选择(1)B(2)、C(3)B(4)C2、多项选择题(1)BCD(2)CD(3)ABD(4)ABD

第三框:防患于未然

一、学习目标

1、情感目标: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点:不良行为及犯罪的危害,如何自我防范。

三、教学难点:真正学会自我防范,防微杜渐。

(1)漫画中的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在你身边的未成年人中,你观察到哪些不良行为?(列出3件)(2)漫画给你有何启示?答:

四、课型:新课。

五、预习和教学内容:

(二)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一、单项选择

1、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在我们身边(上)存在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有„„„„„„„„„„„„„„„„„„„„„„()

①旷课 ②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③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④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如下俗语中与其他不相近(不同)的是()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C.蓬生麻中,不扶自立D.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3、有人说“一个具有拾金不昧高尚品德的人,一般不会为贪图钱财而贪污、盗窃等,以致最终走上犯罪道路”这句话表明„„„„„„„„„„„„„„„„„()

A、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 B、提高道德水平就能杜绝违法犯罪;C、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 D、法律调整的范围比道德广;

二、多项选择题

1.要做到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 „„„„„„„„„„„„„„„„()

A、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 B、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C、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D、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

2、某市对未成年人管教所在押的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从他们曾有的不良行为记录来看,有打架行为的占57.9%,旷课行为的占49.8%„„这表明„„„„()

A、不良行为任期发展,可能导致违法犯罪; B、有不良行为的人一定会走上违法犯罪;C、青少年要自觉抵制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D、不良行为只是不拘小节的表现,无关紧要。

3、小马自小受爷爷、奶奶宠爱,久而久之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气。后来,他从小偷小摸的行为开始,发展到偷同学、老师的钱,最终他与社会上的一伙“哥儿们”持刀抢劫,被判有期徒刑一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违法一定犯罪; B、一般违法与犯罪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C、犯罪一定违法;D、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六、课后反思 附答案:

(一)自学教材,掌握基础知识:

1、一个人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原因?

人的行为是受 支配的。、,就会 的泥沼。

2、犯罪行为的危害或代价?(我们为什么不要犯罪?)

答:①犯罪行为人的心理都是想获得某种满足。其实犯罪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②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③我们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④认为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3、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违法犯罪?P99答:①②③

4、知道(分辨)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P99—100★

5、我们为什么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吸取什么教训?)P100答:①社会是复杂的。无数事实说明:许多违法犯罪都是从 开始的。②我们一定要重视③自觉

(二)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1、有些同学认为:“我年龄还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罪后也不受处罚,因此不用加强自我防范。等以后出来工作再说。”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答:

2、观察右边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四、预习和教学内容:

1、思想观念;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就不会作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沼。

2、答:①犯罪行为人的心理都是想获得某种满足。其实犯罪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②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③我们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④认为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3、答:①自觉树立法律顾问意识,维护法律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②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③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4、★

5、我们为什么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吸取什么教训?)P100

答:①社会是复杂的。无数事实说明:许多违法犯罪都是从 沾染不良习气 开始的;②我们一定要重视 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③自觉 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问题探究

1、答:不赞同这种观点。

①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②我们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③认为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2、答:(1)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观看黄色网页、强行向他人索要钱物等;

(2)①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②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五、练习提高

(一)、单项选择

1、A

2、C

3、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C

3、BCD

第二篇:感受法律的尊严

感受法律的尊严

法律与道德长久以来相互依存,它们息息相关且相互影响。在相互的磨合中彼此渐渐地区分开来,但无法避免的是,随着观念的改变,道德标准的更改,法制的进步,法律与道德又开始相互磨合以彼此适应着,并不断重复这种螺旋上升的趋势发展着。道德与法律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两种主要规范体系。一方面,二者在理论上纯在有质的差异,在时间上有存在泾渭分明的边界差异;另一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彼此取长补短,相互融合,相互转化,共同维护社会的良性运行。在理论上厘清两者的差异性,正确认识到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的理论渊源,在实践上有助于我国贯彻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思想道德实践和法制建设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这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什么是法律与道德的边界?

现代意义上的道德是指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城实与虚伪、公正与偏袒、正义与邪恶的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称。与法律比较,二者的边界主要表现在:

1、法律与道德产生的条件与发展趋势各不相同。道德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早在原,始社会,自从有人类活动就有了道德观念了,人们已经学会用舆论、信念和习惯的力量来调整彼此的行为,维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道德是不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的,在一种社会形态之内只可能存在一种同一性质的法律,却可能存在几种不同性质的道德。①(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学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此,法律的产生一国家的形成为前提条件,法律史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没有国家就没有法律,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法律的性质。法律既然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然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但在法律消亡之后,道德依然存在。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的思想境界将不断升华,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道德的社会规范地位会进一步巩固,内容也必将扩展,社会作用将日益扩大和加深,并有阶级的道德转化成人类共同的道德。而法律则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物质条件,有的法律因生活不需要而消失,有的或许是大部分法律规范则逐步失去其阶级性而转化为社会的共同生活准则。

2、法律遇到的调整的对象与范围有所不同。道德的调整对象除了人们的外

部行为外更主要的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内心活动,主要借助评价、教育、感化、舆论褒贬来培养人们的道德义务感和善恶判断能力。道德调整的目标比较模糊,规范性较弱,虽然带有强制性,但归根到底是出于人们的自觉自愿。即使在调整人们外在行为的问题上,道德所调整的范围也比法律要广泛。②(例如,婚姻关系是法律与道德所共同调整的对象,但是爱情关系、友谊关系通常只受到道德的调整而不是法律的调整)。在现代国家,法律调整的对象仅限于人们的外在行为,单纯的思想或动机不是法律所调整的对象(在法官判断一种行为是否受到法律的制裁以及该行为如何受到法律的制裁时,行为人的心理动机也是法官考虑的一个因素)。在古代社会曾经存在过的③“腹诽”、“莫须有”等思想定罪的荒谬案件,这种情形与现代国家的法治原则是格格不入的。法律对人们违反道德规范的态度和行为也要进行干预,但有一个度的界限,即只有这种态度和行为触犯了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达到“违法”的程度才加以调整。此外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中也有不适用于道德进行调整的内容,④(如一个国家的组织制度设计,社会管理程序及技术性规范等)。

3、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调整机制和强制力各不相同。道德虽然有行业行为规范,乡规民约等文本形式,往往也是原则规定多于具体规范,一般是明确行为要求,不规定对违反者的具体制裁措施。在总体上道德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信念,其拘束力来自语社会成员的共同遵守,无需国家规定,一旦破坏,也无需国家出面制裁。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一种抽象的原则与信念,违反道德规范的后果是行为人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以及行为人自身的自责、内疚、忏悔。而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以国家意志表现出来的施加于社会成员的成文规范,设定了具体的权利、义务,一经颁布就对全体社会成员均有约束力。在现代国家,法律规范则必须规定明确、具体的行为模式与行为后果。违反法律规范的后果,是由相应的国家机关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此外,法律的推行也有赖于国家司法机关的强制制裁措施。

4、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各不相同。道德评价具有“扬恶惩善”的特点,其评价对象包括了“善行”与“恶行”,而法律评价所针对的主要是违法犯罪行为。在通常情况下,违反法律的行为必定违反道德,而违反道德行为未必违反法律,道德评价的标准比法律的评价标准要更高。

5、道德与法律的操作性和稳定性各不相同。道德有一定的操作性,但与法律相比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弱。法律经立法机关颁布,则具有相对稳定性,规定有严格的废、改、立程序,有专门的执法、司法机关度量人们是否守法,行为是否合法。

法律与道德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道德与法律存在诸多的共性。道德与法律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领域,从生存形态上分析,道德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法律主要是一种制度形态上的上层建筑。都以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生存条件,最终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或阻碍生产力的进步。这种反作用的性质是因为道德与法律又都具有阶级性。社会的主要道德及集中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规范是要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利益需要的,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特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倡导者是否代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方向。

第二,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与法律作为意识形态中的两种主要规范,彼此具有明显的相互助长作用。因为特定的道德与法律基本原则和内容具有一致性,凡是统治阶级倡导的道德也都是法律要竭力维护并弘扬的。⑤(比如关于社会有序化的道德,诚信交易,不得欺诈对方,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禁止杀人、抢劫等)。法律的实施就是惩恶扬善,对人们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赞成真么,反对什么,法律发挥着国家评价的功能,同时通过这种评价又将强化人们的内心信念,从而使善良愿望得以鼓励,丑恶观念予以抑制。所以法律的实施对道德形成和功能的发挥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道德对法律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道德有助于提高法律实现的程度。一是因为道德发挥着对法律的评价功能。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年多百年就评价说,已成立的法律要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制定“良好”会获得人们的赞同,人们可能更能内化为行动的信念,自觉去践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不难理解在自然法学派看不合道德的法律便不是法律。二是道德对法律的实施具有保障作用。因为法律的实施要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合作,其中道德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全社会的道德观念同法律背道而驰,就会对法律实施产生一种强大的阻力,法律功能会大打折扣。⑥(“徒善不足以为政,徒发不足以为行”),所以,守法者道德品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法制状况的好坏,提高全社会公民的道德水平是国家法制化的一个基本前提。执法者职业道德的高低内在的决定着法律的公正与偏私,影响着法律的价值评价。其三,道德对法律功能具有弥补作用。由于法律的调整面窄于道德,其概括性的特点决定不可能事事都作法律规定,而道德的调整面较宽广,一些不宜或由法律调整不到的,道德规范了。也由于法律的稳定性强的特点,法律对急剧变迁的社会反映不如道德迅速,道德能比较即使地对社会问题做出快速反应,对原有的道德规范进行修正,提出新的道德观念因素,弥补了因立法不足或滞后而无法可依的弊病,对法律调整起到了补充作用。

第四,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有些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不断吸取增强道德精神,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㈠ 道德的法律化

所谓道德的法律化,主要侧重于立法过程,指的是立法者将一定的道理和道德观念或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国家的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1、周公制礼,引礼入法

周公制礼就是对夏殷之礼进行整理补充、厘定,使礼的规范进一步系统化,礼的原则趋于法律化。⑦(“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2、独尊儒术,德主刑辅 汉儒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说为德主刑辅的哲学基础,以阴阳五行相辅相成之理,来论证德主刑辅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⑧(“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的而减其刑”)

3、德礼为本,刑罚并用

唐朝继续并发展了汉魏晋以来的法律儒家化的潮流,使体现伦理关系的礼,基本上法律化了,以至“一准乎礼”成为对唐律的主要评价。

㈡ 法律的道德化

法律与道德是两种性质不同而有关系密切的社会现象,中国古代社会的“出礼入刑”产生了双重结果:一方面,道德训诫具有了法律的威势,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同时要行道德的职能。所谓法律的道德化,主要侧重于守法的过程,指的是法律主体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

㈢ 中国古代礼与法关系嬗变的特点

纵观中国古代的“礼”与“法”的关系,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的嬗变过程表现出如下特点:

1、儒家的“仁、义”思想是“礼”与“法”嬗变的基础。儒家的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其对当时中国的法律发挥着重要影响。“三纲五常”等儒家礼教是中国古代正统道德的一般原则。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时,自汉唐始便以法律的让步来解决:法律公然规定了“亲亲得相首匿”的制度,公然破坏了自己的尊严而开方便之门。这就是中国古代人的选择。

2、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是“礼”与“法”嬗变的条件。经济的发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人类向更高文明迈进的前提。中国古代的法律史表明,经济的兴衰与法律的道德性直接相关。经济发达时期,人们对社会的道德要求较高,同时自身也表现出较高的道德水准,因此这时的法律体现着更广泛的道德。与此相反,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道德表现较之以前欠缺,社会总体道德水平也下降,这时的法律就缺少道德的教化。

3、维护封建皇权是“礼”与“法”嬗变的核心。不管法律与道德谁主沉浮,二者都要以维护封建皇权为其首要考虑,这也是阶级社会道德与法律所不可逃脱的命运。

4、权力阶层的态度是“礼”与“法”嬗变的关键。申言之,“出礼入刑”即道德的法律化,要求道德须是符合权力阶层意志的道德;重“礼”守“法”即法律的道德化,要求法律须是权力阶层内化为其自身道德的法律。

结论: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就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热议的话题,对这两者的关系说法有很多,其实他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第三篇:感受法律的尊严

《感受法律的尊严》 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

1、“如果社会是一条船,法律就是让船得以一路向前的舵;如果社会是一列急速行驶的火车,法律就是让火车得以正常行驶的轨道;如果社会是一棵树,法律就是让树得以存活的根。”这告诉我们()

A.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B.法律是规范社会生活的唯一准则

C.要自觉学法、用法,成为法律专家

2、下列对法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②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就是法律③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A.①②B.①③C.②③

3、“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条古训,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其含义是()

①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准则,按自己的准则办事②做事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③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准则④人的社会生活少不了规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4、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一个现代公民成熟的标志是()

A.懂得学法,努力工作B.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

C.有规矩,守规矩

5、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主要表现在()

①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②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③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④法律高于道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6、无数事实说明,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风气开始的,因此,我们一定要()①重视道德修养②自觉遵纪守法③杜绝与有不良行为的人交往④加强自我修养、严于律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7、初中学生丁某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了筹措上网费用,偷盗了别人的财物,结果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丁某的行为()

A.属于犯罪B.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C.是一般违法行为

8、明明坐车时在位子上发现了一个包,里面有身份证,银行卡等,还有600元钱。明明把钱拿出来放到自己的口袋里,把包又放回了原处。明明的行为是()A.违反了行政法,应受行政制裁 B.违反了民法,应承担民事责任 C.违反了刑法,应受刑事处罚

9、吸毒人员黄某,以贩养吸,先后贩卖海洛因5000余克,给社会、家庭和他人造成严重的损害,人民法院以贩卖毒品罪依法对其判处死刑。从黄某的犯罪行为可以看出,犯罪最本质特征是()

A.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B.应受刑罚处罚C.违反了刑法

10、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行为是()

①刑事违法行为②严重违法行为③违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④犯罪行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

11、刑罚又叫刑事处分,是指_____________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A.公安机关B.人民法院C.司法机关

12、我们正处于未成年阶段,受国家司法的保护,但必须()

①认识到犯罪能使自己获得某种满足②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③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④认为年龄小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A.①②③B.①④C.②③

13、人“哇”地一声来到世界上,受《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到了上学年龄,受《义务教育法》的保护;到了结婚生子年龄,受《婚姻法》的保护;步入社会,受《劳动法》的保护;到了老年,受《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保护。由此可见()A.人的一生始终离不开法律,受法律的限制,没有自由。

B.人的一生在法律的保护下度过,法律对人的约束也是对人的保护 C.人伴随法律走完一生

14、我们正处于未成年阶段,要学会认清犯罪的危害性,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犯罪行为人的心理都是想获得某种满足,所以需要道德、法律的约束 B.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C.我们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罪也不受法律处罚,因为未成年人受国家司法的特殊保护。

15、“罪孽本自微末始,陷身囹圄悔方迟”。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A.社会是复杂的,要谨慎交友

B.经常犯错误必然会跌入犯罪的深渊 C.预防违法犯罪,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16、“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两句古语主要揭示的道理是()A.小错必铸成大错,违法必然走向犯罪 B.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一定是违法

C.一般违法与犯罪有着密切的联系

17、下列能正确反映违法与犯罪关系的图示是()

ABC18、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①旷课、夜不归宿②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③强行向他人所要财物、偷窃、故意损坏财物④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

19、下列属于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共同点是()

①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②都违反了刑法③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④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

20、某市公安局破获一起系列偷窃大案,案犯是某初中在校学生,据查这些人吃讲阔气、穿讲名牌,经常旷课,出入网吧、舞厅。这一案例表明()A.未成年人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

B.未成年人要加强防范,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C.违法危害社会但不危害自己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21、将下图补充完整刑罚

三、简单题(30分)

22、一天早晨,中学生小王骑车上学,在学校附近的十字路口遇到红灯,因担心上学迟到,在确认马路上无过往车辆后,他就迅速闯了过去。

(1)小王的行为属于哪类违法行为?为什么?(3分)

(2)小王的行为应该受到何种处罚?(2分)

23、在放学路上,小吴看到同学小陈遭到社会不良青年的敲诈和殴打,便拨打“110”报警,公安民警很快将李某抓获。经审讯,李某原来也是一位好学生,自从沉迷于网络游戏,就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因无线上网,便去敲诈。

(1)李某从一个好学生逐渐走向违法犯罪的结局说明了什么?(3分)

(2)从李某的角度谈谈青少年怎样预防违法犯罪。(12分)

24、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设在七年级学生小军家附近。每天都有人在那儿打麻将打到深夜。打麻将声严重妨碍了小军复习功课和完成作业。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小军只得依据自己在思想品德课上学习的有关知识,向有关部门投诉,最终问题得以解决。(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是怎样处理的?(4分)

(2)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我们的生活会怎样?简要说明理由。(6分)

第四篇:七年级政治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学案

第七 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框题三 防患于未然

一、学习目标

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二、问题与例题

问题

一、好学生为什么会走上犯罪道路?

例1.中学生陈某由一个好学生走上犯罪道路,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问题二:犯罪有什么危害?

例2.分析小迪犯罪所造成的危害。问题三:应怎样加强自我防范?

例3 我们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三、目标检测

(一)、辨别题

1.青少年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罪,也不受处罚。()2.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二)、填空题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设专章规定对未成年人------------的预防,对-----------------------矫治,给我们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四、配餐作业

A组题

(一)判断题

1.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行为上就不会做违法犯罪的事情。()2.我们就自觉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二)单项选择题 1.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句话表明()

A小偷小摸没有关系,不会构成犯罪 B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 C“偷针”与“偷金”是一般违法与犯罪没有本质区别 D一般违法容易发展到犯罪 2.中学生王某不爱学习,迷恋网吧,夜不归宿,屡教不改,后来发展到持刀抢劫,致人重伤,结果受到刑罚处罚。这一案例说明()

A只有犯罪才具有社会危害性 B违法有可能发展为犯罪C犯罪不一定违法 D仅仅靠教育不能减少犯罪

3.下列关于违法与犯罪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违法犯罪都与自己无缘 B不良行为不加改正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C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D一般违法与犯罪在所违反的法律等方面有严格的界限

(三)回答题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B组题

(一)判断题

1.“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说明小错虽不断,但只要大错不犯就行。()2.多次偷窃属于不良行为。()3.受到行政制裁的行为是违法行为.()4.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但不必受到刑罚处罚.()

(二)选择题

1.“严重不良行为是”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下列行为属于“严重不良行为”的是()

①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索要他人财物 ②纠集他人寻衅滋事 ③旷课、夜不归宿 ④吸食、注射毒品 ⑤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⑥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⑤⑥ 2.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该

①自觉树立法律意识 ②维护法律的尊严 ③自觉依法自律 ④加强自身法律修养 ⑤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三)材料分析题: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上述古语体现了什么道理?

(2)联系实际谈谈,青少年应怎样做到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C组题 材料分析题

学生李某表现较好,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后来他常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变得无心学习,不交作业,经常旷课,有时还偷拿别人的东西,打架斗殴,受到学校多次教育,但他不思悔改,又经常在社会上偷盗财物,还参加赌博等,曾被公安机关拘留,仍屡教不改,后因持刀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经法院审理,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三年。

对李某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进行分析。(1)李某由好变坏,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

(2)我们青少年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第五篇:感受法律的尊严[定稿]

二十九中学学生主体化学习方案

一.学习内容: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二.学习时间: 2011.5 三.学习目标:知道身边的规则有哪些;记忆法律的特征;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的表现;记忆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记忆刑法是什么;掌握犯罪的含义及特征;什么是刑罚及其分类;认清犯罪的危害;掌握怎样加强自我防范。

四.知识要点:1.身边的规则有哪些?

2.法律的显著特征是?

3.法律的规范作用的表现,保护作用的表现?

4.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5.犯罪的基本特征?

6.刑罚及分类?

7.犯罪的危害?

8.怎样加强自我防范?

五.课堂检测:

1.走在路上要遵守交通法规,在教室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看电影不能高声喧哗,这主要表明()

A 法律是最具权威性的规则规范

B 社会公共生活要共同的准则 C 这些规则就是要约束人们的行为

D 这些规则就是法律

2.“法律是根高压线,谁碰上它谁触电;法律是个守护神,惩罚犯罪护好人。”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法律具有规范作用

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法律伴随我们的一生

A 

B 

C 

D 

3.由四川西昌铁路运输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成昆“425”破坏交通设施,盗窃案,于2007年9月11日在西昌铁路运输法院进行一审判决,四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14年至2年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据此回答下题:

(1)案例中被告人的行为是()

A民事违法行为

B 犯罪

C一般违法行为

D 行政违法行为(2)案例中被告人受到的法律制裁是()

A 刑事处罚

B行政处罚

C承担民事责任

D道德谴责 4.下列属于严重不良行为的是()

A旷课逃学

B多次拦截殴打他人

C夜不归宿

D抽烟喝酒

5.2008年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当地的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破坏,18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死,造成直接财产损失2.5亿元。请问:(1)这伙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2)我们青少年如何远离犯罪?

下载第7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学案)- 副本(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7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学案)- 副本(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一.课程标准的依据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懂得法律通过......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一框:走进法律一、设计意图: 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班级姓名一、填空(每空1分,共23分) 1.我国法律作为和,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2.犯罪是指具有、的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3.违法行为分为三种:①违法行为,指违反6.......

    感受法律的尊严(试题)

    《感受法律的尊严》学案一、基础知识1.一个现代公民成熟的标志是。2.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有哪些?①,②、,③。3.法律的特征有哪些?①;②;③。4.我国法律具有哪些作用?①我国法律具有作用。......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想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想 本课由“走近法律”“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三框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法律、为什么要遵守法律、怎样预防违法等内容。 “我们身边的规则” 告......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人教版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 .概括介绍教学内容; 本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矩,明确在社会生活中要有共同的准则(规矩),并且要懂规矩、守规矩,近而把......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计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计张家口市新区中学:李学平板书设计的行为规范二、法律的作用导入单元教学:同学们,在社会生活中,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大行为规范,二者是紧密相......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测试题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测试题一、填空(每空2分,共24分)1.我国法律作为的体现,通过规定和,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2.犯罪是指具有、并依法应受的行为。3.违法行为分为三种:①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