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人教版

时间:2019-05-12 00:5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人教版》。

第一篇:《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人教版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概括介绍教学内容;

本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矩,明确在社会生活中要有共同的准则(规矩),并且要懂规矩、守规矩,近而把知识引伸到法律的特征,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阐明了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对人们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

本针对学生对“规矩”、“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进行思想上的教育,知识上的认知,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

3.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前后章节()的联系。

本节是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的起始,又是法律基础知识和作用的引领。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从而懂得学法、用法、护法的重要性,对于以后几个时的学习做铺垫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的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规矩”、“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法制观念尚未牢固树立,好奇心和模仿心理强,容易受环境影响。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不强,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受到种种不良诱惑和非法侵害,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方面的认识和行为能力都有些偏差。

2.学生具备的与本相联系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的方法,及生活经验等;

通过对生活中规则重要性的了解以及上网查找与本相联系的相关知识,初中生开始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3.分析学生学习本存在的困难点。

由于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如对“规矩”、“法律”的认识,他们往往只看到“规矩”、“纪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到“规矩”、“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

当代的中学生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了一种负面教育,所以,要让学生真正去落实还有待于对学生行为的强化,把内的思想真正转化为外的行动。如何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并把这种正确的态度带到生活中,学会做一个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和法律的人,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环境分析

根据本抽象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对“规矩”法律”的片面性理解,使用多媒体,利于学生一下子抓住知识的脉络,便于增强直观教学,具有兴趣浓、容量大、负担轻、效果佳的作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班班通网络条,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制作多媒体用于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规则的分类(2)法律的三大特征(3)法律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

四、教学方法

了解学生对“规则”、“法律”等相关内容的已有认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主要运用兴趣教学法,讨论法,通过事例进行归纳分析法。根据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发言,并有针对性联系学生实际,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

五、教学过程

第二篇: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一框:走进法律

一、设计意图:

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教学难点 :法律的三大特征。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教学过程:课前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课时:1课时

二、板书设计:走进法律 1. 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的行为规则。2. 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3. 我们身边的规矩有很多。可分为三类:道德、纪律、法律。4. 法律的显著特征:⑴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⑵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⑶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5.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新课导入] 看图思考,交通混乱与有序两幅图

教师:对比图,说说左右两幅两幅图有什么异同。

你从这个现象对你有何启示? 回答略。

教师:规则是十分重要的。规则能维护社会的正常运作,而无规则就会使社会陷入混乱无序。

一、我们身边的规则

(学生活动:“七嘴八舌”)请同学们以“我的一天”题,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学生回答:略。教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发现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规则。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把刚才所说的规则进行归类呢? 学生回答:规则可以分为纪律、道德、法律。

教师: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1、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创制形式)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丛实施来看)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从适用对象和范围看)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是多种多样的,没有道德、纪律、法律,将无法支撑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混乱不堪,违法乱纪现象得不到制裁,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尤其离不开法律这种规则。

二、生活离不开法律 案例分析

小齐是某市三中的学生。一天下午放学,小齐在路上看见同班同学小王和小宋(该市八中的学生)发生口角,不分青红皂白上前为小王助威。三人打了起来。其后,双方约定次日再“一决高下”。第二天下午,小王、小齐按约定时间,纠集了八个三中的同学来到街心公园,发现小宋已约好了八九个八中的学生在等候了。两帮人一见面,便一拥而上,互相厮打起来。斗殴中,双方人员各有受伤。路人见状匆忙报警。警察到场制止,并带走参与斗殴的学生。

后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条例》的规定,对结伙斗殴的首要分子小王、小宋给予公安拘留10天的处罚。

老师:1你怎样看待小王、小宋的行为?

2有人认为小齐的是见义勇为,你的意见呢? 3你从这一事例中获得什么启示? 回答略。

老师:1小王、小宋两人因小事而发生口角,由争吵发展到纠集多人打群架,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他们的行为属违法行为,受到法律的制裁是咎由自取。2小齐不是见义勇为,而是盲目讲“义气”。他不通过合法的手段化解矛盾,还加入到违法的行为中,是法制观念淡薄的表现。

3此案提醒我们:遇事必须要冷静思考,不要盲目冲动,不要逞一时之勇。违法犯罪,必定会受到法律的的制裁。我们必须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法制观念,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法律条文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保护作用。

法律的保护作用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因此,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其中,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课后延伸:

(创意天地)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一下我们的生活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提示:可以是宣传语、广告词、漫画、歌曲、诗歌等)

第三篇:尊重人身权利,感受法律尊严教案

九年级第一轮复习

八、《尊重人身权利,感受法律尊严》复习课教案

农二师八一中学九年级思品老师:赵显如

一、课程标准

使学生体会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特别重视公民的人身权利,从人权的视角增进中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维护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既要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又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既要维护个人隐私权,又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这不仅是我们大力提倡的社会公德,也是一个人有文明修养的表现。我们在努力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人格尊严、隐私权利的同时,还要遵法守法,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

《初中学业考试复习学与练指导丛书思想品德》(2011版)根据这一目标设计了《

八、尊重人身权利,感受法律尊严》的内容。由三个主题组成:“公民最基本的权利”、“维护做人的尊严”、“我们也有隐私权”,从认知规律的角度来看,按照“维护公民的人身自由和尊重生命的健康权这一基本的权利、维护做人的尊严、维护自身的隐私权”来组织教材的。我们的教学目的立足于使学生通过对本单元的复习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人格尊严、隐私权利,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引导他们能遵纪守法,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以及提升对知识在材料分析题中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巩固对《

八、尊重人身权利,感受法律尊严》所涵盖的知识点的记忆。

2、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脉络,通过选择题的练习,检测知识点的记忆,总结选择题做题经验。

3、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提升利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汇总做题的规律及方法。

三、学情分析

进入第一轮复习阶段,学生所有课程知识业已学完,五册书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但知识内在的逻辑及联系还不够清楚,脑海中知识脉络还不够清晰,必须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点的基础上加入对知识脉络的梳理,同时在脑海中形成对知识的总的认识。(下图为本节课复习的知识脉络)尊

重人

权利

感受

法律

四、授课时数

1课时

五、授课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利用2012年春节人们比较关注的热点新闻——龙江河镉污染事件,激发学生对其所涉及到的相关法律知识的探讨,引发对所学法律知识的回顾,并进一步复习回顾利用完成表格的形式对知识进行梳理。(了解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决定下一个环节用时的多少。)

(二)巩固原有基础知识

1、以知识点的汇编方式,发给学生(或者以框架形式发给学生),利用5分钟时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记忆基础知识。

2、以填空的形式予以检测,看学生是否真正记牢了这些知识点。(设计目的:很多学生以为开卷就可以不记忆知识点,等到考试的时候,只要拿上中考必备就可以应付一切,实际考试时间一定,在有限的时间内,想要拿到高分,必须把一些琐细的知识点熟记,牢固掌握的好处就是节约时间,这样就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更需要时间的试题上了。同样,如果连知识点都记不住,如果有材料用到这些知识点,那么脑海中一点印象都没有,翻书都无从找起。所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意在加强学生对琐碎知识点的识记。每节复习课都可以找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进行加强记忆。)

3、同桌互改,有错的互相指出。(不过关的将作为日清的对象。)

(三)进行针对性的选择题练习

1、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选择题进行当堂训练。

2、出示选择题答案,让学生进行互改、互教,互教后仍不懂的全班解

决。

3、进行选择题做题经验的梳理和总结。(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互相探讨做题的技巧,提供做题经验让大家共享,以提升选择题的做题的正确率。)

4、老师总结。(把从网上找到的中考思想品德选择题做题技巧的“五选八不选”公示在屏幕上,以备学生记忆。)

(四)、出示材料分析题

1、学生自我分析,同桌互相探讨。(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同桌相互探讨,找到一个接近的答案。)

2、出示答案,对照答案找出不足,进行总结。

3、老师总结:材料分析题的做题方法与技巧的讲解。

(五)板书设计

八、尊重人身权利,感受法律尊严

第四篇:感受法律的尊严[定稿]

二十九中学学生主体化学习方案

一.学习内容: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二.学习时间: 2011.5 三.学习目标:知道身边的规则有哪些;记忆法律的特征;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的表现;记忆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记忆刑法是什么;掌握犯罪的含义及特征;什么是刑罚及其分类;认清犯罪的危害;掌握怎样加强自我防范。

四.知识要点:1.身边的规则有哪些?

2.法律的显著特征是?

3.法律的规范作用的表现,保护作用的表现?

4.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5.犯罪的基本特征?

6.刑罚及分类?

7.犯罪的危害?

8.怎样加强自我防范?

五.课堂检测:

1.走在路上要遵守交通法规,在教室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看电影不能高声喧哗,这主要表明()

A 法律是最具权威性的规则规范

B 社会公共生活要共同的准则 C 这些规则就是要约束人们的行为

D 这些规则就是法律

2.“法律是根高压线,谁碰上它谁触电;法律是个守护神,惩罚犯罪护好人。”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法律具有规范作用

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法律伴随我们的一生

A 

B 

C 

D 

3.由四川西昌铁路运输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成昆“425”破坏交通设施,盗窃案,于2007年9月11日在西昌铁路运输法院进行一审判决,四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14年至2年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据此回答下题:

(1)案例中被告人的行为是()

A民事违法行为

B 犯罪

C一般违法行为

D 行政违法行为(2)案例中被告人受到的法律制裁是()

A 刑事处罚

B行政处罚

C承担民事责任

D道德谴责 4.下列属于严重不良行为的是()

A旷课逃学

B多次拦截殴打他人

C夜不归宿

D抽烟喝酒

5.2008年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当地的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破坏,18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死,造成直接财产损失2.5亿元。请问:(1)这伙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2)我们青少年如何远离犯罪?

第五篇:感受法律的尊严

感受法律的尊严

法律与道德长久以来相互依存,它们息息相关且相互影响。在相互的磨合中彼此渐渐地区分开来,但无法避免的是,随着观念的改变,道德标准的更改,法制的进步,法律与道德又开始相互磨合以彼此适应着,并不断重复这种螺旋上升的趋势发展着。道德与法律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两种主要规范体系。一方面,二者在理论上纯在有质的差异,在时间上有存在泾渭分明的边界差异;另一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彼此取长补短,相互融合,相互转化,共同维护社会的良性运行。在理论上厘清两者的差异性,正确认识到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的理论渊源,在实践上有助于我国贯彻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思想道德实践和法制建设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这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什么是法律与道德的边界?

现代意义上的道德是指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城实与虚伪、公正与偏袒、正义与邪恶的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称。与法律比较,二者的边界主要表现在:

1、法律与道德产生的条件与发展趋势各不相同。道德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早在原,始社会,自从有人类活动就有了道德观念了,人们已经学会用舆论、信念和习惯的力量来调整彼此的行为,维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道德是不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的,在一种社会形态之内只可能存在一种同一性质的法律,却可能存在几种不同性质的道德。①(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学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此,法律的产生一国家的形成为前提条件,法律史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没有国家就没有法律,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法律的性质。法律既然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然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但在法律消亡之后,道德依然存在。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的思想境界将不断升华,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道德的社会规范地位会进一步巩固,内容也必将扩展,社会作用将日益扩大和加深,并有阶级的道德转化成人类共同的道德。而法律则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物质条件,有的法律因生活不需要而消失,有的或许是大部分法律规范则逐步失去其阶级性而转化为社会的共同生活准则。

2、法律遇到的调整的对象与范围有所不同。道德的调整对象除了人们的外

部行为外更主要的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内心活动,主要借助评价、教育、感化、舆论褒贬来培养人们的道德义务感和善恶判断能力。道德调整的目标比较模糊,规范性较弱,虽然带有强制性,但归根到底是出于人们的自觉自愿。即使在调整人们外在行为的问题上,道德所调整的范围也比法律要广泛。②(例如,婚姻关系是法律与道德所共同调整的对象,但是爱情关系、友谊关系通常只受到道德的调整而不是法律的调整)。在现代国家,法律调整的对象仅限于人们的外在行为,单纯的思想或动机不是法律所调整的对象(在法官判断一种行为是否受到法律的制裁以及该行为如何受到法律的制裁时,行为人的心理动机也是法官考虑的一个因素)。在古代社会曾经存在过的③“腹诽”、“莫须有”等思想定罪的荒谬案件,这种情形与现代国家的法治原则是格格不入的。法律对人们违反道德规范的态度和行为也要进行干预,但有一个度的界限,即只有这种态度和行为触犯了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达到“违法”的程度才加以调整。此外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中也有不适用于道德进行调整的内容,④(如一个国家的组织制度设计,社会管理程序及技术性规范等)。

3、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调整机制和强制力各不相同。道德虽然有行业行为规范,乡规民约等文本形式,往往也是原则规定多于具体规范,一般是明确行为要求,不规定对违反者的具体制裁措施。在总体上道德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信念,其拘束力来自语社会成员的共同遵守,无需国家规定,一旦破坏,也无需国家出面制裁。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一种抽象的原则与信念,违反道德规范的后果是行为人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以及行为人自身的自责、内疚、忏悔。而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以国家意志表现出来的施加于社会成员的成文规范,设定了具体的权利、义务,一经颁布就对全体社会成员均有约束力。在现代国家,法律规范则必须规定明确、具体的行为模式与行为后果。违反法律规范的后果,是由相应的国家机关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此外,法律的推行也有赖于国家司法机关的强制制裁措施。

4、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各不相同。道德评价具有“扬恶惩善”的特点,其评价对象包括了“善行”与“恶行”,而法律评价所针对的主要是违法犯罪行为。在通常情况下,违反法律的行为必定违反道德,而违反道德行为未必违反法律,道德评价的标准比法律的评价标准要更高。

5、道德与法律的操作性和稳定性各不相同。道德有一定的操作性,但与法律相比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弱。法律经立法机关颁布,则具有相对稳定性,规定有严格的废、改、立程序,有专门的执法、司法机关度量人们是否守法,行为是否合法。

法律与道德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道德与法律存在诸多的共性。道德与法律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领域,从生存形态上分析,道德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法律主要是一种制度形态上的上层建筑。都以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生存条件,最终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或阻碍生产力的进步。这种反作用的性质是因为道德与法律又都具有阶级性。社会的主要道德及集中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规范是要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利益需要的,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特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倡导者是否代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方向。

第二,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与法律作为意识形态中的两种主要规范,彼此具有明显的相互助长作用。因为特定的道德与法律基本原则和内容具有一致性,凡是统治阶级倡导的道德也都是法律要竭力维护并弘扬的。⑤(比如关于社会有序化的道德,诚信交易,不得欺诈对方,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禁止杀人、抢劫等)。法律的实施就是惩恶扬善,对人们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赞成真么,反对什么,法律发挥着国家评价的功能,同时通过这种评价又将强化人们的内心信念,从而使善良愿望得以鼓励,丑恶观念予以抑制。所以法律的实施对道德形成和功能的发挥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道德对法律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道德有助于提高法律实现的程度。一是因为道德发挥着对法律的评价功能。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年多百年就评价说,已成立的法律要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制定“良好”会获得人们的赞同,人们可能更能内化为行动的信念,自觉去践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不难理解在自然法学派看不合道德的法律便不是法律。二是道德对法律的实施具有保障作用。因为法律的实施要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合作,其中道德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全社会的道德观念同法律背道而驰,就会对法律实施产生一种强大的阻力,法律功能会大打折扣。⑥(“徒善不足以为政,徒发不足以为行”),所以,守法者道德品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法制状况的好坏,提高全社会公民的道德水平是国家法制化的一个基本前提。执法者职业道德的高低内在的决定着法律的公正与偏私,影响着法律的价值评价。其三,道德对法律功能具有弥补作用。由于法律的调整面窄于道德,其概括性的特点决定不可能事事都作法律规定,而道德的调整面较宽广,一些不宜或由法律调整不到的,道德规范了。也由于法律的稳定性强的特点,法律对急剧变迁的社会反映不如道德迅速,道德能比较即使地对社会问题做出快速反应,对原有的道德规范进行修正,提出新的道德观念因素,弥补了因立法不足或滞后而无法可依的弊病,对法律调整起到了补充作用。

第四,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有些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不断吸取增强道德精神,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㈠ 道德的法律化

所谓道德的法律化,主要侧重于立法过程,指的是立法者将一定的道理和道德观念或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国家的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1、周公制礼,引礼入法

周公制礼就是对夏殷之礼进行整理补充、厘定,使礼的规范进一步系统化,礼的原则趋于法律化。⑦(“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2、独尊儒术,德主刑辅 汉儒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说为德主刑辅的哲学基础,以阴阳五行相辅相成之理,来论证德主刑辅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⑧(“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的而减其刑”)

3、德礼为本,刑罚并用

唐朝继续并发展了汉魏晋以来的法律儒家化的潮流,使体现伦理关系的礼,基本上法律化了,以至“一准乎礼”成为对唐律的主要评价。

㈡ 法律的道德化

法律与道德是两种性质不同而有关系密切的社会现象,中国古代社会的“出礼入刑”产生了双重结果:一方面,道德训诫具有了法律的威势,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同时要行道德的职能。所谓法律的道德化,主要侧重于守法的过程,指的是法律主体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

㈢ 中国古代礼与法关系嬗变的特点

纵观中国古代的“礼”与“法”的关系,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的嬗变过程表现出如下特点:

1、儒家的“仁、义”思想是“礼”与“法”嬗变的基础。儒家的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其对当时中国的法律发挥着重要影响。“三纲五常”等儒家礼教是中国古代正统道德的一般原则。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时,自汉唐始便以法律的让步来解决:法律公然规定了“亲亲得相首匿”的制度,公然破坏了自己的尊严而开方便之门。这就是中国古代人的选择。

2、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是“礼”与“法”嬗变的条件。经济的发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人类向更高文明迈进的前提。中国古代的法律史表明,经济的兴衰与法律的道德性直接相关。经济发达时期,人们对社会的道德要求较高,同时自身也表现出较高的道德水准,因此这时的法律体现着更广泛的道德。与此相反,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道德表现较之以前欠缺,社会总体道德水平也下降,这时的法律就缺少道德的教化。

3、维护封建皇权是“礼”与“法”嬗变的核心。不管法律与道德谁主沉浮,二者都要以维护封建皇权为其首要考虑,这也是阶级社会道德与法律所不可逃脱的命运。

4、权力阶层的态度是“礼”与“法”嬗变的关键。申言之,“出礼入刑”即道德的法律化,要求道德须是符合权力阶层意志的道德;重“礼”守“法”即法律的道德化,要求法律须是权力阶层内化为其自身道德的法律。

结论: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就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热议的话题,对这两者的关系说法有很多,其实他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下载《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感受法律的尊严

    《感受法律的尊严》 测试卷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_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1、“如果社会是一条船,法律就是让船得以一路向前的舵;如......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一.课程标准的依据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懂得法律通过......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班级姓名一、填空(每空1分,共23分) 1.我国法律作为和,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2.犯罪是指具有、的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3.违法行为分为三种:①违法行为,指违反6.......

    感受法律的尊严(试题)

    《感受法律的尊严》学案一、基础知识1.一个现代公民成熟的标志是。2.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有哪些?①,②、,③。3.法律的特征有哪些?①;②;③。4.我国法律具有哪些作用?①我国法律具有作用。......

    七下 7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教案

    通山振新国际学校教师课堂教案使用日期:编制人:审核人:使用人:第四单元·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复习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点,重点引导学生能突破性......

    第7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2月22日,在辽宁省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刘涌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一案再审做出判决,判处刘涌死刑,......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想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想 本课由“走近法律”“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三框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法律、为什么要遵守法律、怎样预防违法等内容。 “我们身边的规则” 告......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计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计张家口市新区中学:李学平板书设计的行为规范二、法律的作用导入单元教学:同学们,在社会生活中,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大行为规范,二者是紧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