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 7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教案

时间:2019-05-15 13:2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下 7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下 7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教案》。

第一篇:七下 7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教案

通山振新国际学校教师课堂教案

使用日期:编制人:审核人:使用人:

第四单元·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点,重点引导学生能突破性解决材料分析题。

【教学难点】

将本课知识点运用到习题实际操作中,会准确快速地解决习题。

【课程类型】复习课

【梳理知识点】

1、规矩的含义是什么?

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行为规则

2、为什么社会生活要有共同的规则?

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各行其是,社会就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3、社会生活中的规则主要有哪三类?

1)道德;2)纪律、规章;3)法律。

4、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是什么?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5、法律的作用是什么?(即:为什么说生活离不开法律)

(1)法律的规范作用: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地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为人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同时,它还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法律的保护作用: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用品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我们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

6、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看待法律?

1)学法、守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2)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3)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1、违法行为的含义是什么?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分类;

(1)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2)根据其危害程度的轻重,可以将它们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犯罪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属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属严重违

法行为,又叫犯罪行为。

3、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A、它们,行政违法行为违反的是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民事法律法规;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刑法。

B、: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较轻,刑事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严重;

C、:行政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违法行为要受刑罚处罚。

4、一般违法与犯罪行为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1)它们都是违法行为;

2)它们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3)它们都要受到法律制裁,承担法律责任。

5、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有了一般违法行为后,如果不及时加以改正,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发展成犯罪。

6、刑法的含义是什么?

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7、刑法的作用: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8、犯罪的含义是什么?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9、犯罪具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第三,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注意: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严历的刑事处罚。

10、刑罚的含义是什么?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11、我国刑罚的种类有哪些?它们分别又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

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1)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2)(2)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12、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是什么?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就不会作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溥、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以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沼。遵守法律,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13、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犯罪行为人的心理都是想获得某种满足。

如果有道德、法律的约束中,他会理智地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如果没有这些约束,就会胡作非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只图当前不顾长远。

1、犯罪的危害: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这些人自以

为占了便宜,图了痛快,其实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2、、我们对待犯罪应有的态度是什么?

1)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2)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3、规范未成年人的法律是什么?

规范未成年人行为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部法律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品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5、《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部法律规定的内容是什么?

规定了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给我们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6、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如何预防违法犯罪?

1)我们应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

2)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3)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7、青少年如何防患于未然?

无数事实说明,许多违法犯罪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师生疑难点互动】

【练习册习题训练】

【习题讲解】

【教学后记】

第二篇:第7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2月22日,在辽宁省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刘涌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一案再审做出判决,判处刘涌死刑,立即执行。这—案例表明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A.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B.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C.犯罪是一种一般违法行为。

D.犯罪是应受刑罚是罚的行为。

2.刘备临死前曾告诫自己的子女:“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告诫我们()

A。小错误也是犯罪。B.小错误不断,有错不改,就可能铸成大错。C。违法必然导致犯罪。D。违法与犯罪有严格的界限。

3。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下列选项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在校中学生要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B.小李见义勇为。

C.贵州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犯受贿罪被依法判刑。D.12月4日被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

4.为了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效地制止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国先后颁布了()①《未成年人保护法》②《治安管理处罚条例》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④《教育法》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5.一般违法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两者不同之处在于()A.它们都是违法行为。B.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C.它们都要承担法律责任。D.它们对社会危害的程度不同。

6.法律确认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下列同学的做法中,属于法律严禁的行为是()①李华追求穿名牌衣服。②王东移动公路上的指示牌。③赵歉携带危险品乘火车。④姚林将果皮丢在草坪上。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7.下列说法是错误的是()

A.凡是违法行为都是犯罪行为。B.凡是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C.凡是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D。一般违法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②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③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④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法律的显著特征是()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③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④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法律规范作用表现为()①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制裁。②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③法律为人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或方向,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④法律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 11.欠债不还属于()

A.不道德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C。民事违法行为。D。刑事违法行为。

12.下列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①违法纪律的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③民事违法行为。④刑事违法行为。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13.下列对于犯罪的基本特征描述正确的是()①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②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③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必然后果。④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中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法纪观念淡薄,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②中学生要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③中学生经常违反纪律,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发生犯罪。④道德水平高,法纪观念强,容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5.下列对于法律与道德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B。它们的内容是互相渗透、互相代替的。C.二者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D。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16.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有()①青少年道德意志薄弱,容易受到外部不良诱惑和熏染。②青少年的社会阅历浅,往往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③价值观念扭曲。④社会和国家保护有时不及时、不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7.近日,中央纪委通报了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结果。经党中央批准,中央纪委决定给予王怀忠开除党籍处分。鉴于王怀忠的行为已触犯刑律,已将其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这说明()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国家彻底根除了腐败现象。③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④法律对社会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约束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材料题。

1.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培养,并采取了—系列重要措施。

措施之一 : 1991年,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1次会议通过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并从1992年1月1日起施行;1999年,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0次会议通过了预防未成年犯罪法,并于同年11月实施。

措施之二:经党中央同意,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决定,从2003年开始,将每年9月20口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和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回答:上述两个重要措施说明党和国家是怎样关心我们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

2.父母给我们一个家,让我们在那片蓝天下长大。成熟的臂膀给了我们飞翔的欲望,直到有一天,当你想要飞出那顶房檐的时候,请不要忘了衔一口泥,叼一根草,替父母补一补巢。滴滴眼泪是爱的流淌,暂时的离别是开始的梦想。只要你记住,你的根扎在这里,你努力升高,是为了扎根扎得更牢„„

(1)已经长大的我们,学会了理解、感恩父母。母亲节这天,请为母亲呈上心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亲爱的妈妈:

感谢您————————————————————————————————————————————————————————————————————!

您的孩子 于母亲节前夕

(2)从法律和道德角度分析“直到有一天,当你想要飞出那顶房檐的时候,请不要忘了衔一口泥,叼一根草,替父母补一补巢”说明了哪些道理?

3.据《重庆晚报》报道:今年16岁的小刚,父母在外地打工,一直和外婆相依为命,去年2月份,为找点零花钱,他经常给过往的一些小同学要钱;后来,发展到他与朋友一起实施抢劫,被判处缓刑,随后成为南纪门街道的一名社区矫正人员。与小刚一起在南纪门街道接受社区矫正的5名未成年人,得到了陈律师赠送的学习用品和压岁钱。重庆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7年重庆市共有60个乡镇、社区开展了社区矫正试点,无一人脱管和犯罪 阅读上述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1)请对材料中小刚的行为进行分析。

(2)材料中的小刚从找点零花钱到参与抢劫,这说明了什么?

三、实践与探究题

材料一:人民网报道:铜梁县土桥镇初级中学八(2)班学生陈浩,年仅13岁,因打牌欠下同学的钱无法偿还,想到经营副食店的彭某可能有钱,就萌发抢劫杀人的恶念。以购买方便面忘记带钱为借口,将彭某骗出,用水果刀将其刺伤,抢得现金200余元。31日上午10 彭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材料二:作者易绮丽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防治对策》一文中提到: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青少年已成为我国刑事案件的主体人群,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总数的 60%以上。其中14周岁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

某校七(1)班的班主任刘老师看到两则材料后大为震惊,意识到对同学们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决定开展一系列的法制教育活动。刘老师为了成功的举办这次教育活动,同学们根据下面的内容献计献策:(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

(2)请你写出本次法制教育的活动形式。

(3)将自己在思想品德课中所学的有关法律知识整理出来。

(4)谈谈这次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A.2.B.3.C.4.A.5.D。6。A。7。A。8。D。9。A。10。B。11。C。12。D。13。A。14。C。15。B。16。A。17。B。二.材料题。

1.①国家先后颁布《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从法律上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效地制止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②党和国家确定"公民道德宣传日"、发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是从思想道德行为上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增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引导和促进未成年人自觉做到守法、护法,做有高度法制观念的“四有”公民。

2.(1)感谢您多年来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做人方面给予我的帮助和教导。(能体现母亲对自己的抚养和教育均可。)我决心努力学习,积极上进,来回报您对我的爱!(能体现对母亲的回报之情即可)

(2)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赡养扶助父母,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3.(1)材料中的小刚经常向过往小同学要钱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参与抢劫属于犯罪行为。(2)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违法犯罪。因此,我们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

三.实践与探究题(1)“学习法律,拒绝犯罪”;“知法懂法,远离犯罪”;“明辨是非,预防犯罪”等。(2)主题班会、黑板报、墙报、开展法律课堂、法律知识竞赛、“我与法”征文大赛等。(3)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禁止的行为就是违法行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就是犯罪;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触犯刑事法律的行为,应受刑罚处罚;青少年犯罪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处罚;远离犯罪,要在心中筑起法律的堤坝,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事多考虑可能引起的后果等。(4)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们知道犯罪的含义、特征、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的年龄,以及远离犯罪应该了解的法律知识;学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第三篇: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一框:走进法律

一、设计意图:

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教学难点 :法律的三大特征。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教学过程:课前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课时:1课时

二、板书设计:走进法律 1. 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的行为规则。2. 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3. 我们身边的规矩有很多。可分为三类:道德、纪律、法律。4. 法律的显著特征:⑴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⑵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⑶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5.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新课导入] 看图思考,交通混乱与有序两幅图

教师:对比图,说说左右两幅两幅图有什么异同。

你从这个现象对你有何启示? 回答略。

教师:规则是十分重要的。规则能维护社会的正常运作,而无规则就会使社会陷入混乱无序。

一、我们身边的规则

(学生活动:“七嘴八舌”)请同学们以“我的一天”题,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学生回答:略。教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发现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规则。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把刚才所说的规则进行归类呢? 学生回答:规则可以分为纪律、道德、法律。

教师: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1、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创制形式)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丛实施来看)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从适用对象和范围看)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是多种多样的,没有道德、纪律、法律,将无法支撑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混乱不堪,违法乱纪现象得不到制裁,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尤其离不开法律这种规则。

二、生活离不开法律 案例分析

小齐是某市三中的学生。一天下午放学,小齐在路上看见同班同学小王和小宋(该市八中的学生)发生口角,不分青红皂白上前为小王助威。三人打了起来。其后,双方约定次日再“一决高下”。第二天下午,小王、小齐按约定时间,纠集了八个三中的同学来到街心公园,发现小宋已约好了八九个八中的学生在等候了。两帮人一见面,便一拥而上,互相厮打起来。斗殴中,双方人员各有受伤。路人见状匆忙报警。警察到场制止,并带走参与斗殴的学生。

后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条例》的规定,对结伙斗殴的首要分子小王、小宋给予公安拘留10天的处罚。

老师:1你怎样看待小王、小宋的行为?

2有人认为小齐的是见义勇为,你的意见呢? 3你从这一事例中获得什么启示? 回答略。

老师:1小王、小宋两人因小事而发生口角,由争吵发展到纠集多人打群架,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他们的行为属违法行为,受到法律的制裁是咎由自取。2小齐不是见义勇为,而是盲目讲“义气”。他不通过合法的手段化解矛盾,还加入到违法的行为中,是法制观念淡薄的表现。

3此案提醒我们:遇事必须要冷静思考,不要盲目冲动,不要逞一时之勇。违法犯罪,必定会受到法律的的制裁。我们必须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法制观念,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法律条文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保护作用。

法律的保护作用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因此,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其中,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课后延伸:

(创意天地)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一下我们的生活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提示:可以是宣传语、广告词、漫画、歌曲、诗歌等)

第四篇:第7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学案)- 副本(模版)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框:走近法律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①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知道三个基本特征;P87★②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体现;P89

★③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材料:学习了“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一节后,小军、小丽谈了自己的看法:

小军:“我国法律是广大人民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所以,我国法律只约束敌对分子,并不约束人民群众。” 小丽:“我国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明确地规定了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允许做,人们都会自觉守法,根本不需要国家的强制力。” 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的合法权益。P89、P90

(2)能力目标: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3)情感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法律的本质、作用

三、教学难点 :法律的三大特征

四、课型:新课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自学教材,掌握基础知识:

A我们身边的规则

1、什么是规矩? 规矩是。

2、社会生活离不开

3、规则的种类及特点:(1)道德。(特点:

(2)纪律。(特点: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 的准则。)★(3)法律。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具有如下特点:★①、★②、★③、B生活离不开法律

1、我国法律的本质:我国法律作为 的体现,它通过规定,规范全体成员的行为。

2、法律的作用:

★(1)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表现)①、法律规定 ;②、法律为 ;③、法律是评价。

★(2)法律的保护作用:(表现):

①、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 ”;②、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 ;③、法律通过,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3)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是:。

(二)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问题探究

答:

(三)课堂训练,巩固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对法律认识正确的是„„„„„„„„„„„„„„()

A、法律是约束普通百姓的一种规则 ; B、法律是国家领导人制定的一种规则 ;C、法律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特殊规则 ; D、制定法律就是为了惩治违法犯罪的人;

2、人们往往将法律称之为“国法”,是因为 „„„„„„„„„„„„„„()A、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B、法律一般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的C、法律体现的是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 D、法律维护社会各个阶级的根本利益3、2010年1月29日 消息,随着拆迁带来的种种冲突,今日国务院法制办将《新拆迁条例》公布,公开征求意见。这体现了我国的法律是„„„„„„„„„„„()A、全体公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B、全体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C、国家领导人的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D、全世界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4、中学生刘某出于好奇,拔打119火警电话,谎称学校失火,当消防车赶到学校发现是骗局。公安机关依法对刘某追究了法律责任。以上事例表明„„„„„„()

A、法律维护了人们的合法权益; B、公共场所有维护秩序的规章制度;C、人们不能随意按自己的意愿办事; D、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1、2010年1月19日,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作出一审判决,认定黄松有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50万元,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在我国,即使是省部级高官触犯了国家法律也要受到法律制裁,这说明„„„()

A、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B、任何公民都必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C、任何公民触犯法律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D、任何公民都可以行使立法权和执法权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A、只有自己不犯罪就不用与法律打交道; B、为了保护自己健康成长,青少年必须依法律已; C、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而公民的生活不一定需要法律; D、法律只依靠人们自觉遵守即可了;

3、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腐败高官纷纷落马,受到法律制裁,这表明„„()A、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B、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D、法律只对犯罪分子有约束力。

4、下面这幅漫画说明的是„„„„()第二框法不可违A、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与缺乏法律知识有关系;

一、教学目标B、只要胆子大,犯罪就没有什么了不起;

1、知识目标: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P93、94、95C、青少年要依法律已,法律不允许做的事坚决不做;

2、能力目标:(1)能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D、学习法律知识是青少年成长的需要。(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六、课后反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附答案:

二、重点:犯罪的特征。

三、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第七课第一框:走近法律

四、课型:新课

(一)、我们身边的规则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1、人们说话做事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一)自学教材,掌握基础知识:

2、规则。

1、谁都不能违法

3、规则的种类及特点:(1)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是人们行为的底线。(1)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2)什么是违法?(2)局部适用。★① 违法是指

★(3)★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了★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②违法种类;违法可分为、、三类。★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③一般违法行为:是指,它包括

(二)、生活离不开法律④严重违法行为:是指,也叫做。★

1、人民意志和利益;规定权利和义务。

2、犯罪必受惩罚

2、法律的作用:(1)什么是刑法?★(1)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表现)刑法是。①、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②、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2)什么是犯罪?式、标准或方向; ③、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犯罪是。★(2)法律的保护作用:(表现):★(3)犯罪的三个特征:①、“卫士” ②、保障; ③、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①(3)以守法为荣、违法为耻。②问题探究③答: ①小军的说法错误。我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不仅约束敌对分子,也约束(4)犯罪必受惩罚。全体人民;我们要做一个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②小丽的说法也是错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保证,(5)刑罚的种类法律可能成为一纸空文。①主刑:②附加刑:

五、课堂训练

(二)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诈骗犯王某,小时侯就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经多次批教育仍不改正,后来发展到冒充国家干

1、C

2、A

3、B

4、D部行骗,被公安机关拘留,送劳动教养3年。2008年,他利用从劳改农场保外就医之机,继续

(二)多项选择题行骗作案79次,骗得公私财物价值400多万元。王某的行为严重危害社会,触犯了刑法,被人

1、ABC

2、ACD

3、AB

4、ACD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阅读材料思考:

(1)材料中哪些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2)王某最终受到的处罚是一种什么样的性质的处罚?这种处罚分为哪几类?请结合案例进行说明。

(3)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答:

(三)课堂训练,巩固提高

1、单项选择

(1)王某开了间时装店,生意很红火。但他一直不交税,税务人员上门催其交税,他反而威胁说谁要他交税,我就教训谁。公安机关根据税务人员举报,给予王某拘留10天。王某补交了税款。王某之所以受到处罚,主要是因为„„„„„„„„()A、做出了法律所禁止的事; B、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C、不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 D、态度不好;

(2)、王某的行为是„„„„„„„„„„„„„„„„„„„„()

A、刑事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一般违法行为; D、犯罪行为;

(3)2007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造成156人死亡,1080人受伤。这说明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A、一般违法性 B、严重社会危害性; C、刑事违法性; D、刑罚当罚性;(4)犯罪的法律标志是„„„„„„„„„„„„„„„„„„ „()A、严重危害性; B、民事违法性 C、刑事违法性; D、刑罚当罚性;

2、多项选择题

(1)无业青年李某,手持三棱刀强夺多名中学生财物并殴打拒交财物的学生至重伤被抓,法院依法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三年。下列对李某违法行为分析,正确的有„„()A、从违法性质上看,李某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B、从本质特征上看,李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C、从违反法律上看,李某的行为违反的是刑法;D、从法律后果上看,李某的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

(2)2009年7月,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中国石油原总经理陈同海做出一审判决:认定陈同海犯有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一判决中的附加刑包括„„„„„„„„„„„„„„„„„„„„()A、死刑 B、缓期两年执行 C、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D、没收个人全部财产。(3)关于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没有区别; B、两者之间没有鸿沟,违法必然导致犯罪;C、两者都具有社会危害性,本质相同; D、两者都是违法行为,都应受到刑罚的处罚。(4)陈某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骗人钱财,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陈某的行为认识不正确的„„()

A、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B、属于犯罪行为,受到的处罚是行政处罚;C、属于犯罪行为,受到刑罚的处罚; D、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受到的处罚是行政处罚;

六、课后反思

附答案:

四、预习和教学内容:

1、(1)道德,不违法。(2)什么是违法?

★①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②行政违法、民事违法、刑事违法。

★③情节轻微,相对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危害性较小;行政违法、民事违法;④违反刑事法律的行为;犯罪。

2、犯罪必受惩罚

(1)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物法律。(2)★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3)①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②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③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必然结果;(4)重点;严厉的刑事处罚;

(5)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共五种;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问题探究

答:(1)小偷小摸、冒充国家干部行骗,被公安机关拘留,送劳动教养3年是一般违法行为;行骗作案79次,骗得公私财物价值400多万元属于犯罪行为。

(2)刑事处罚。刑事处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类。王某利用从劳改农场保外就医之机,继续行骗作案79次,骗得公私财物价值400多万元。其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无期徒刑是刑罚中主刑的一种。

(3)①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严厉的刑事处罚;②认清犯罪的危害性,远离犯罪;③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有错就改,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五、练习巩固

1、单项选择(1)B(2)、C(3)B(4)C2、多项选择题(1)BCD(2)CD(3)ABD(4)ABD

第三框:防患于未然

一、学习目标

1、情感目标: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点:不良行为及犯罪的危害,如何自我防范。

三、教学难点:真正学会自我防范,防微杜渐。

(1)漫画中的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在你身边的未成年人中,你观察到哪些不良行为?(列出3件)(2)漫画给你有何启示?答:

四、课型:新课。

五、预习和教学内容:

(二)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一、单项选择

1、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在我们身边(上)存在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有„„„„„„„„„„„„„„„„„„„„„„()

①旷课 ②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③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④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如下俗语中与其他不相近(不同)的是()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C.蓬生麻中,不扶自立D.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3、有人说“一个具有拾金不昧高尚品德的人,一般不会为贪图钱财而贪污、盗窃等,以致最终走上犯罪道路”这句话表明„„„„„„„„„„„„„„„„„()

A、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 B、提高道德水平就能杜绝违法犯罪;C、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 D、法律调整的范围比道德广;

二、多项选择题

1.要做到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 „„„„„„„„„„„„„„„„()

A、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 B、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C、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D、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

2、某市对未成年人管教所在押的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从他们曾有的不良行为记录来看,有打架行为的占57.9%,旷课行为的占49.8%„„这表明„„„„()

A、不良行为任期发展,可能导致违法犯罪; B、有不良行为的人一定会走上违法犯罪;C、青少年要自觉抵制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D、不良行为只是不拘小节的表现,无关紧要。

3、小马自小受爷爷、奶奶宠爱,久而久之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气。后来,他从小偷小摸的行为开始,发展到偷同学、老师的钱,最终他与社会上的一伙“哥儿们”持刀抢劫,被判有期徒刑一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违法一定犯罪; B、一般违法与犯罪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C、犯罪一定违法;D、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六、课后反思 附答案:

(一)自学教材,掌握基础知识:

1、一个人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原因?

人的行为是受 支配的。、,就会 的泥沼。

2、犯罪行为的危害或代价?(我们为什么不要犯罪?)

答:①犯罪行为人的心理都是想获得某种满足。其实犯罪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②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③我们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④认为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3、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违法犯罪?P99答:①②③

4、知道(分辨)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P99—100★

5、我们为什么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吸取什么教训?)P100答:①社会是复杂的。无数事实说明:许多违法犯罪都是从 开始的。②我们一定要重视③自觉

(二)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1、有些同学认为:“我年龄还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罪后也不受处罚,因此不用加强自我防范。等以后出来工作再说。”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答:

2、观察右边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四、预习和教学内容:

1、思想观念;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就不会作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沼。

2、答:①犯罪行为人的心理都是想获得某种满足。其实犯罪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②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③我们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④认为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3、答:①自觉树立法律顾问意识,维护法律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②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③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4、★

5、我们为什么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吸取什么教训?)P100

答:①社会是复杂的。无数事实说明:许多违法犯罪都是从 沾染不良习气 开始的;②我们一定要重视 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③自觉 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问题探究

1、答:不赞同这种观点。

①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②我们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③认为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2、答:(1)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观看黄色网页、强行向他人索要钱物等;

(2)①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②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五、练习提高

(一)、单项选择

1、A

2、C

3、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C

3、BCD

第五篇: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案

友爱学校七年级下政治导学案编制:郭洪艳审核:于国荣审批:战福义编号:20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案

1.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2月22日,在辽宁省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刘涌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一案再审做出判决,判处刘涌死刑,立即执行。这—案例表明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A.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B.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C.犯罪是一种一般违法行为。D.犯罪是应受刑罚是罚的行为。

2.刘备临死前曾告诫自己的子女:“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告诫我们()

A。小错误也是犯罪。B.小错误不断,有错不改,就可能铸成大错。

C。违法必然导致犯罪。D。违法与犯罪有严格的界限。

3。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下列选项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在校中学生要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B.小李见义勇为。

C.贵州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犯受贿罪被依法判刑。

D.12月4日被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

4.为了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效地制止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国先后颁布了()①《未成年人保护法》②《治安管理处罚条例》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④《教育法》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5.一般违法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A.它们都是违法行为。B.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C.它们都要承担法律责任。D.它们对社会危害的程度不同。

6.法律确认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下列同学的做法中,属于法律严禁的行为是()①李华追求穿名牌衣服。②王东移动公路上的指示牌。③赵歉携带危险品乘火车。④姚林将果皮丢在草坪上。

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7.下列说法是错误的是()

A.凡是违法行为都是犯罪行为。B.凡是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C.凡是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D。一般违法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②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③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④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9.法律的显著特征是()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③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④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法律规范作用表现为()①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制裁。②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③法律为人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或方向,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④法律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A。②④B。①③C。③④D。①②③

11.欠债不还属于()

A.不道德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C。民事违法行为。D。刑事违法行为。

12.下列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①违法纪律的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③民事违法行为。④刑事违法行为。A。②④B。①③C。③④D。②③

13.下列对于犯罪的基本特征描述正确的是()①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②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③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必然后果。④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中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法纪观念淡薄,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②中学生要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③中学生经常违反纪律,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发生犯罪。④道德水平高,法纪观念强,容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5.下列对于法律与道德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

B。它们的内容是互相渗透、互相代替的。

C.二者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

D。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16.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有()①青少年道德意志薄弱,容易受到外部不良诱惑和熏染。②青少年的社会阅历浅,往往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③价值观念扭曲。④社会和国家保护有时不及时、不到位。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7.近日,中央纪委通报了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结果。经党中央批准,中央纪委决定给予王怀忠开除党籍处分。鉴于王怀忠的行为已触犯刑律,已将其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这说明()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国家彻底根除了腐败现象。③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④法律对社会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约束性。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二.材料题。

1.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培养,并采取了—系列重要措施。

措施之一 : 1991年,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1次会议通过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并从1992年1月1日起施行;1999年,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0次会议通过了预防未成年犯罪法,并于同年11月实施。

措施之二:经党中央同意,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决定,从2003年开始,将每年9月20口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和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回答:上述两个重要措施说明党和国家是怎样关心我们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

2.父母给我们一个家,让我们在那片蓝天下长大。成熟的臂膀给了我们飞翔的欲望,直到有一天,当你想要飞出那顶房檐的时候,请不要忘了衔一口泥,叼一根草,替父母补一补巢。滴滴眼泪是爱的流淌,暂时的离别是开始的梦想。只要你记住,你的根扎在这里,你努力升高,是为了扎根扎得更牢„„

(1)已经长大的我们,学会了理解、感恩父母。母亲节这天,请为母亲呈上心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

亲爱的妈妈:

感谢您

————————————————————————————————————————————————————————————————————!

您的孩子 于母亲节前夕

(2)从法律和道德角度分析“直到有一天,当你想要飞出那顶房檐的时候,请不要忘了衔一口泥,叼一根草,替父母补一补巢”说明了哪些道理?

3。探究与实践。

⑴我目前最突出的不良行为是:

⑵这种行为给我带来的危害有:

⑶我准备采用的具体措施是:

⑷我的改变要达到的目标是:

⑸我准备请做这项计划的监督人。

⑹结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A.2.B.3.C.4.A.5.D。6。A。7。A。8。D。9。A。10。B。11。C。

12。D。13。A。14。C。15。B。16。A。17。B。

二.材料题。

1.①国家先后颁布《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从法律上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效地制止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②党和国家确定"公民道德宣传日"、发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是从思想道德行为上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增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引导和促进未成年人自觉做到守法、护法,做有高度法制观念的“四有”公民。

2.(1)感谢您多年来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做人方面给予我的帮助和教导。(能体现母亲对自己的抚养和教育均可。)我决心努力学习,积极上进,来回报您对我的爱!(能体现对母亲的回报之情即可)

(2)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赡养扶助父母,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3。略。

1、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法律与道德和纪律、规章的区别

道德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

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适用的准则。

3、法律的作用

规范作用: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保护作用: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4、什么叫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分为什么?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对社会的危害性: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相对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

5、什么叫犯罪?犯罪行为基本特征有哪些?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事违法的必然后果。

6、什么叫犯罪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7、什么是刑法?

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8、什么叫刑罚?说明刑罚的分类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两大类。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9、青少年应该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①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

②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③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10、我们为什么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青少年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①社会是复杂的。无数事实说明:许多违法犯罪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②我们一定要重视 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③自觉 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11、有些同学认为:“我年龄还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罪后也不受处罚,因此不用加强自我防范。等以后出来工作再说。”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不赞同

只要做了违法犯罪的事情,触犯了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处罚。即使现在不负刑事责任,长此下去也会受到刑罚处罚的。因此我们应当从小事做起,从小开始,杜绝不良习气,积极预防违法犯罪。

下载七下 7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下 7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人教版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 .概括介绍教学内容; 本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矩,明确在社会生活中要有共同的准则(规矩),并且要懂规矩、守规矩,近而把......

    感受法律的尊严

    感受法律的尊严 法律与道德长久以来相互依存,它们息息相关且相互影响。在相互的磨合中彼此渐渐地区分开来,但无法避免的是,随着观念的改变,道德标准的更改,法制的进步,法律与道德......

    感受法律的尊严

    《感受法律的尊严》 测试卷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_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1、“如果社会是一条船,法律就是让船得以一路向前的舵;如......

    尊重人身权利,感受法律尊严教案(大全)

    九年级第一轮复习八、《尊重人身权利,感受法律尊严》复习课教案农二师八一中学九年级思品老师:赵显如一、课程标准使学生体会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特别重视公民的人身权利,从人权的......

    感受法律的尊严[定稿]

    二十九中学学生主体化学习方案 一.学习内容: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二.学习时间: 2011.5 三.学习目标:知道身边的规则有哪些;记忆法律的特征;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的表现;记忆违......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一.课程标准的依据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懂得法律通过......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班级姓名一、填空(每空1分,共23分) 1.我国法律作为和,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2.犯罪是指具有、的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3.违法行为分为三种:①违法行为,指违反6.......

    感受法律的尊严(试题)

    《感受法律的尊严》学案一、基础知识1.一个现代公民成熟的标志是。2.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有哪些?①,②、,③。3.法律的特征有哪些?①;②;③。4.我国法律具有哪些作用?①我国法律具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