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教学反思
生物圈教学反思1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从字面上看“教”这个动词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学”则是一种被动的过程,学生在被的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久之而导致兴趣缺乏,厌学情绪自然而生。而新课程倡导的是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过程,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情境中去学习,教师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明显增多了。通过主动探究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课的教学目的性强。
本节课重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只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
2、师生关系具有很大的平等性
整节课老师都非常和蔼,融入学生中间,课堂气氛轻松、和谐、融洽,师生间犹如朋友,充分体现了师生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
3、设计思路具有很好的逻辑性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是一环扣一环,逻辑性很强,且每个环节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但无论哪种手段、哪种形式、哪种方法都充分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⑴课下自学探究调查
⑵多媒体影像资料放宽了学生的视野
⑶活动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⑷分组合作培养了自信心和集体主义感
⑸DDT事件唤起学生对环境的保护
⑹学生畅所欲言为环保献计献策
4、教学不足应以重视
⑴教师要充分体现自身的指导作用不够。
⑵学生答题错误时激励性的语言较少。
⑶教师把控教材的能力不足,当教学内容较多时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减。
生物圈教学反思2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从不知所云到有所了解,从初步尝试到学习研究,这其中有着许多的感想,许多的收获,也有许多的困惑。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堂好的生物课究竟是什么样子?学生喜爱的生物课究竟是什么样子?我认为,应该是摒弃了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在只接受了理论学习而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我开始了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尝试指导课堂实践的活动。虽然我也竭力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还是陷在传统的“打乒乓”式的教学模式中,围绕课本的主要内容我不断地打(提)出问题给学生,学生又不停地打回来(回答)。当时我感觉课堂气氛很活跃,看起来也是采用了启发式,学生围绕着我设计的若干问题基本上都回答出了我预想的答案。但上完课后,我不禁感到疑惑,这样是否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是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呢?
随着新的课改理论的不断学习和深入,我的思想和观念也随之在发生着翻天覆地地变化。备课的过程中,我改变了以往那种对教学重、难点的每个环节加以细致、具体安排的作法,没有事先设计好师生对话、设计好学生应怎样答,而是放手给学生,在尊重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我没有用细节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而是围绕教学目标理清了思路框架。可以说,我是带着和学生同样的兴奋和期待走进课堂。
在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兴趣所激发的学习热情之中,或探究、或讨论、或展示,全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置身其中,看不到失败者,看不到被遗弃的角落,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学生实质上是在与老师合作创造并发展着课程,从而赋予了课程全新的含义。
生物圈教学反思3
在新教材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一节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既了解不同的生态系统;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本节课的概念性知识很少,主要是让学生明确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生物圈的环保理念。重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只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由此在教学目标制定中我把本节课定位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为基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难点,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重点。
在教学目标落实中做到了,通过多媒体展示生物圈范围示意图及图片观察生物圈范围示意图,学生能掌握生物圈的范围。多媒体影像资料放宽了学生的视野。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学生观察图片并阅读课文P28-29页图文内容,阐述每一种生态系统特点和作用,以“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为题,选代表用口头作文的形式表达。做到了学生能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活动,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但是,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学生理解还是不透彻,原因是以“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为题,选代表用口头作文的形式表达,每一种生态系统特点和个认识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后,学生往往难以从这个认识过程飞跃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需要老师给以适当的指导,时间不够,指导不到位,不能有效调控。
生物圈教学反思4
针对教材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是,巧妙的设问。
教师在本课的巧妙设问,如: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命呢?地球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60亿,人口过多给地球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于是,科学家想了一个办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觉得可行吗?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同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是,不是教教材。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不是教材的传声筒,也不是教材的照相机,而是课堂生命活动的生发者和创造者。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及其动态发展的驾驭不仅仅是形式,更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体现。如:课堂中引入地球仪和让学生收集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和特点这方面的资料。是考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内容在教材外,知识在教材中。
三是,着眼于发展。
本课教师以适应学生身心的特点为前提在与作者情感共鸣中再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教学前,我深挖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明确了地球生物圈的确是人类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情境,进而给学生以自然的感受,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得到有效的发展。如:“生物圈2号”的知识,点燃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时间控制合理些等。以后要在教学中多注意。
生物圈教学反思5
生物圈这节课开始,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并用激情豪迈的语言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以饱满的热情走进情境。然后,提问学生:观看了美丽的地球风景,你们认为生物应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地球上所有地方都有生物吗?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探知生物圈的范围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把舞台留给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通过“角色扮演”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自我展示的机会,并体验到合作所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主动获取知识。
培养信息能力就是实现搜集信息与课程整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物圈及各大星球的资料,组织学生课上讨论、整理分析资料,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并通过我的引导答疑,最终弄清动植物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等,认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条件,从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会科学的方法与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的观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有效的教学能唤起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思维,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彰显独立的人格,弘扬主体性。所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职责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应更多地激励思考,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解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一个接纳、支持与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生物圈教学反思6
这节课是苏科版八上第18章《生态系统的稳定》中的第二节,学生通过第一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课,已经建立了“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生物的生命活动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的概念,这节课,通过进一步分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碳-氧平衡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个重要概念,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本节课的主线十分清晰,围绕生物圈中“碳”-“氧”平衡如何维持?这一主题,我们设计了四个学生活动:
活动一“分析生物圈中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过程”,通过磁性板贴帮学生复习旧识,设疑引出新知,导入新课;
活动二“探究绿色植物是否能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在改良教材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寻找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变量,并根据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活动三“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什么气体?”学生小组合作,自选实验器材、完成实验设计并组装实验装置,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活动四“总结绿色植物与大气中碳—氧平衡的关系”,联系前后知识,提高学生学生的总结概况能力;
活动五“联系实际”,解决开头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五个活动能力训练梯度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针对生物现象,观察、设疑、分析实验、设计实验、实施方案,交流与表达,既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也养成了理性思维的习惯。与此同时,学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尝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热心环境保护,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几处思考:
1、明晰设计思路:从时政话题引入课题:结合杭州“G20峰会”中关于“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话题,用磁性板贴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活动,总结出生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物质的燃烧都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并由此提出疑问:要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哪种生物的哪类活动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呢?由此引出课题,整节课都围绕这个问题开展科学探究,从实验分析到实验设计,最后回到《巴黎协定》的目标之一——本世纪下半叶要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我们该做些什么?力求设计首尾呼应,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在科学探究推进的过程中,修改过更为清晰的“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示意图”作为板书也逐渐完善,课题的板书也是同步渐进补充完整的。
2、修改实验设计:活动二“探究绿色植物是否能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设计过程,就是一个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实验小组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发现教材实验设计的可操作性较差,从容器、装置和植物的选择上都存在难度,而且实验效果不明显,很难观察。师生寻找了多种改良方法,均有欠缺,翻阅暑期徐州市生物教师集中培训材料发现,吴举宏老师专门对此进行过研究,为此又专门请教了吴老师,才完成了此次实验的修改,这种修改的好处是:选用水生植物替换陆生植物,生活环境的影响因素相对来说较易控制,变量控制更为严谨;另外,通过煮沸的方法将水中的气体包括二氧化碳逐出,确保增加的丁试管中没有二氧化碳存在作为对照,再向甲、乙、丙试管中煮沸过的水中吹气,也是为了让变量控制更为严谨。另外,这种改良,实验简单易操作,BTB颜色的变化清晰可见。
在呈现手法上,因为这个实验需要2小时的日光照射,我们将学生课前实验拍摄了微视频,课上2位学生边播放视频变介绍实验过程,以“生”教“生”;4组实验,用丁试管演示无二氧化碳的BTB颜色蓝色,便于学生对比,学生列表两两比较甲、乙、丙三组实验,寻找对照组,找到结论,思路清晰,结论清楚。为了让学生能清晰看到三组试管的BTB试剂在光下的颜色变化过程,我们用相机定时照相功能10秒拍摄一张照片,再连续播放制作成视频,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被逐渐消耗,BTB溶液渐变过程清晰可见,进一步改良了观察的效果。
3、强调动手实践:活动三“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什么气体?”教材要求学生制订探究计划即可,即使排水集气法牵扯到九年级化学知识,根据教材提示,学生也能顺利完成设计,并想到了不止一种的设计。本课则将活动变成了实际操作,提供实验器材,要求学生挑选合适的器材,设计并完成实验装置组装后,介绍设计思路。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在活动二录制视频的时候,就发现学生因动手实践相对较少而出现的诸多问题,离开“纸上谈兵”,学生在活动中一次次尝试、失败、探讨、修正、再尝试,直至成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实践中也还有一些遗憾之处,比如,教学的问题可以再放开一些,两个探究实验中,呈现实验现象,推论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也可以叫学生们尝试去推论实验可能的现象,分析原因,然后再呈现结果以验证,加强对学生思维力的深度培养。另外,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还有不规范的动作,还需要在课堂上进一步关注和纠正,这些都有待继续思考和完善。
总之,本节课我们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引领,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亲身实践,充分体验,开拓思路,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富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生物学习能力,让生物课堂具有更饱满的生命力与活力。
生物圈教学反思7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从字面上看“教”这个动词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学”则是一种被动的过程,学生在被的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久之而导致兴趣缺乏,厌学情绪自然而生。而新课程倡导的是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过程,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情境中去学习,教师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明显增多了。通过主动探究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对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节进行分析反思。本节课中对生态系统概念的认识及对各个生态系统的认识是完全通过学生课下调查和收集资料,课上通过活动交流来独立完成的,开篇是播放一首歌《我想有个家》,画面是一幅幸福美满的家庭导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家的重要,自然和谐地导入本节课题,学生同时也把自己认可成生物系统的一个成员。
课时插入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最新形势。
【自我点评】
一、本课的教学目的性强。
本节课重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只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
二、师生关系具有很大的平等性
本次课程改革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权威者,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整节课老师都非常和蔼,融入学生中间,课堂气氛轻松、和谐、融洽,师生间犹如朋友,充分体现了师生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
三、设计思路具有很好的逻辑性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是一环扣一环,逻辑性很强,且每个环节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但无论哪种手段、哪种形式、哪种方法都充分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1、课下自学探究调查
2、多媒体影像资料放宽了学生的视野
3、活动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4、分组合作培养了自信心和集体主义感
5、支离破碎的环境唤起学生的疼惜与良知
6、学生畅所欲言为环保献计献策
四、教学不足应以重视
1、适当时机应该阐明本节的课标和教材要求,由于此环节教学没有体现,导致认识不清、概念模糊,甚至引起误解。以后切记!
2、教师要充分体现自身的指导作用不够。
3、明知学生答题会耽误时间不能有效调控。
4、教师本身的应变能力需要加强提高,电脑处于半瘫痪,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时应该灵活机动随机处理,而不是出于尴尬境地。
5、多种原因导致时间没有把握好,课只充分完成前半节任务,后半节匆忙点到,没有完成设计要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
生物圈教学反思8
针对教材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巧妙的设问。
教师在本课的巧妙设问,如: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命呢?地球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60亿,人口过多给地球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于是,科学家想了一个办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觉得可行吗?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同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不是教教材。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不是教材的传声筒,也不是教材的照相机,而是课堂生命活动的生发者和创造者。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及其动态发展的驾驭不仅仅是形式,更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体现。如:课堂中引入地球仪和让学生收集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和特点这方面的资料。是考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内容在教材外,知识在教材中。
三、着眼于发展。
本课教师以适应学生身心的特点为前提在与作者情感共鸣中再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教学前,我深挖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明确了地球生物圈的确是人类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情境,进而给学生以自然的感受,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得到有效的发展。如:“生物圈2号”的知识,点燃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时间控制合理些等。以后要在教学中多注意。
生物圈教学反思9
一、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
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涉及了两个方面:一是微生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二是发酵技术。一开始我认为复习课可以容量大,把二者都制定在了目标里,可是预估了时间后发现40分钟内完不成,于是又把发酵技术相关内容给删去,才能刚好用一节课完成目标。
重难点是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的。学生在学完新知后,会将相似的知识点混淆,所以基于这样的学情我把复习课的难点确定为“1、病毒、细菌、真菌繁殖方式与休眠体的区别和识记。2、从名称上大致判断出某菌是细菌还是真菌。(如苏云金杆菌、甲烷菌、根瘤菌、毛霉菌等。)”
二、教学活动的安排
为了活跃复习课的气氛,一开始我引入了竞争机制,将全班分为红队蓝队两组,红队答题时蓝队注意听漏洞,若红队答对了得5分,若有遗漏,蓝队补充了则蓝队翻倍得10分,两对轮流进行。
在三班和四班磨课时发现,这样的竞争确实能让课堂比较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学生把注意力过多放在得分上,该不该给分、给多少分、该哪对答题等等,这些环节耗费了一些师生的精力和时间,使得知识点的线索串联得不是很顺畅,所以我权衡利弊后,在七班上课时决定不用这样的竞争机制,只在最后完成“微生物与人类关系”时需要小组合作完成,其它环节只需同桌互动就可以。这样改进之后学习效果好了很多。
三、学案的整改
一开始出于让学生梳理比较的初心,我将比较的表格大框架设计好打印在学案上,学生需要自己调动所学完成表格内容。在磨课中发现,由于表格填空内容较多,学生一方面不知道某些空该往哪方面去写,另一方面不知道写多少,是详细写还是简单写,导致表格自学部分进度很慢。另一个问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课本上找出各种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例子,比较多比较琐碎,学生翻书也耗费很多时间,所以这部分也效率不高。
发现问题后我对教案重新进行了整改,一方面把表格内容填空部分不再留大量空白,而是在表格里设计挖空,学生只需完成表格中的某些挖空词语即可,这样的改进既给学生的答题设定了方向,也减少了学生的书写量,省时高效。另一方面我自己把课本上有关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都梳理出来编上序号放在学案里,让学生根据分类将对应的序号填进表格即可,这样既省了学生翻书的时间,又省了书写名称的时间,一举两得。
四、结语
课不磨不成器,教学都讲究预设和生成,我在设计时觉得没问题的内容和环节,到了真正上课时就暴露出很多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和不足。这也说明了我的教学经验依然不足,仍需要多进行这样的设计和磨课、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生物圈教学反思10
1、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选取视频《动物能帮助传粉、传播种子》进行拓展,打开他们的思路,避免学生只进行浅表思维,将学生认识引向深入。
2、引导学生上升到生物圈高度,认识动物能促进物质循环。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时可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体会到某些动物的具体作用,对动物对整个生物圈的作用认识有一定的困难和疑惑,我借助生物圈Ⅱ号实验失败原因,然后再用图片《动物能促进特质循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疑惑迎刃而解。
3、从身边入手,从生活入手,提升保护动物的意识。认识动物的重要性之后,让学生反思自身和身边所见所闻对待动物的不同态度,及时让他们寻求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将保护动物的意识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
4、课件制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节课能够把媒体资源恰当的为我所用,美中不足是Flash制作缺少动感画面,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5、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还可突出学科特点引入实验因子,如有条件可由学生课前制作生态瓶,将实验过程摄录下来,课堂播放,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对物质循环的促进作用。
生物圈教学反思11
1.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剿灭麻雀”会使一些农作物害虫的数量增加,从而使农作物受到伤害。
2.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消费者自身的代谢活动促进了物质循环的进行。
3.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蜜蜂采蜜、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
生物圈的定义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组成部分: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生命物质又称活质,是生物有机体的总和;生物生成性物质是由生命物质所组成的有机矿物质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质等;生物惰性物质是指大气低层的气体、沉积岩、粘土矿物和水。
生物圈教学反思12
上课伊始,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和所学内容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的欲望进入角色。生物圈这节课开始,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并用激情豪迈的语言引起学生注意:同学们,在浩瀚无垠的星空中,有一个蓝、绿、白相称编织成美丽图案的地球,悬浮在茫茫的宇宙中,孕育着无数的生命,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在这里繁衍、生息……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勃勃的世界!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美丽的地球吧!于是,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容易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以饱满的热情走进情境。然后,提问学生:观看了美丽的地球风景,你们认为生物应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地球上所有地方都有生物吗?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探知生物圈的范围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把舞台留给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通过“角色扮演”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自我展示的机会,并体验到合作所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主动获取知识。
众所周知,信息能力是21世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培养信息能力就是实现搜集信息与课程整合,即:知识不是教师灌输进去的,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探索、自我构建而获得的。所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物圈及各大星球的资料,组织学生课上讨论、整理分析资料,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并通过我的引导答疑,最终弄清动植物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等,认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条件,从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会科学的方法与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的观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对学生给予了及时的评价,让他们有一种兴奋和喜悦。然后接着说:可以看出,人类可以借助自己的智慧突破自然的限制。请同学们继续想象,人类是否可以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呢?学生虽然众说纷纭,见解不一,但是从课堂的气氛中足以看出他们积极主动、乐于参与,经过学生相互点评后我总结道:人的智慧虽然伟大,但是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物圈,那么,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都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呢?解惑的同时也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有效的教学能唤起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思维,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彰显独立的人格,弘扬主体性。所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职责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应更多地激励思考,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解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一个接纳、支持与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生物圈教学反思13
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圈中有哪些价值。
明确人类怎样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学。
教学准备:设计相关的题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二、指导学习。
(一)、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物圈
1、举出几种生活用品来自哪里?与生物圈有什么联系?
2、总结生物圈有哪些价值?
(二)、人类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
1、自然资源根据是否再生如何分?试举例。
2、怎样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小结
内容见课本。
四、拓展延伸
1、面对全球的能源危机,我们应如何做?
2、乱砍乱伐带来哪些危害?
3、找找身边破坏资源的现象。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考虑属于自学范畴,引导学生学习归纳,所用的时间稍长,同时延伸的内容有些片面,作业尽量设计成填空、选择题。让学生更明确答题的目标。
生物圈教学反思14
课改以来,我们在学生的预习上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是效果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这一方面是学生对预习没有很好的方法,不知道如何下手,另一方面也是缘于他们内心,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当然,我们预习提纲的设置不够科学,完善也有很大的原因。
因为学科原因,每节课的内容都不是很多,而且概念性,知识性的内容居多,以往布置预习的时候,主要根据大框题,留一些提纲性的预习内容,效果很难达到预期,本学期,在预习的设计上尝试做一些变化,除了提纲性的预习内容外,增加了一些具体需要利用当堂知识解答的具体问题。这样学生在预习时能带着问题,目的能更明确一些。通过课程进行来看,学生预习的效果要比以往好一些,但是分析理解能力的不足,表现得还是很明显。今后,要不断地通过真题演练等方式,逐步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生物圈教学反思15
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①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剿灭麻雀”会使一些农作物害虫的数量增加,从而使农作物受到伤害。
②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消费者自身的代谢活动促进了物质循环的进行。
③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蜜蜂采蜜、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
2、生物圈简介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绿色植物的作用
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和能量来源;
②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
③绿色植物通过吸水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反思5
本节课知识点非常清晰,但也存在部分不易理解的概念或名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既定目标,我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突破难点。
讲课之后,自我感觉离我预设的理想效果还有一段距离,除了临场发挥不够好的问题外,感到遗憾的主要问题有:
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2、讨论方面没有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没能调动起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
3、完成情感目标上还欠缺一些。应该在分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典型食物链时,除了让学生得出动物有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这一结论外,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如果人类随意干预就会造成引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为渗透动物的保护打下伏笔。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可能还很多,敬待评委专家及同仁的指点。总的来讲,这次集备,让我受益匪浅,既提高了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观念上得以及时更新,对今后更好的研究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我相信通过参加这次集备,我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理念都将与新课程一道成长。
生物圈教学反思
生物圈教学反思1
针对教材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是,巧妙的设问。
教师在本课的巧妙设问,如: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命呢?地球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60亿,人口过多给地球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于是,科学家想了一个办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觉得可行吗?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同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是,不是教教材。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不是教材的传声筒,也不是教材的照相机,而是课堂生命活动的生发者和创造者。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及其动态发展的驾驭不仅仅是形式,更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体现。如:课堂中引入地球仪和让学生收集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和特点这方面的资料。是考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内容在教材外,知识在教材中。
三是,着眼于发展。
本课教师以适应学生身心的特点为前提在与作者情感共鸣中再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教学前,我深挖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明确了地球生物圈的确是人类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情境,进而给学生以自然的感受,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得到有效的发展。如:“生物圈2号”的知识,点燃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时间控制合理些等。以后要在教学中多注意。
生物圈教学反思2
一.给学生机会,自己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究。血液的循环途径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关于动物的知识中已经接触过,而且可以提示学生,人类的血液循环途经和鸟类及哺乳类动物是类似的,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应该能够自己寻找出物质运输的途径,所以,课前给每位学生制作一张探究活动报告单,通过他们自己讨论,绘出循环的路线,增强学生的合作,并且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学生的能力、知识储备有差异,因此允许他们结组讨论,取长补短,避免知识信息的孤立,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点的机会,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二.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小组的讨论,每个组都能总结自己的成果,第二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尽量多的给他们机会,并且在同学展示的过程中,允许其他组的同学提出疑问,本组成员可以参与解答,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知识的讨论中,中学生都有自我的表现欲,为了能够参与到讨论中来,他们就会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到一节课中每位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减少部分学生一统天下的局面,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三.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不公平的评价会拉开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隔阂、冷漠、消极甚至对抗的情绪。有时,还会引起班里的其他同学冷落、孤立被评价的学生,使学生受到精神上的伤害。所以,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爱优秀学生,不冷落后进生。而且,更应对后进生施以关爱,善于发现、赏识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之获得“我也行”的情感体验。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对每位学生给出一个激励性的评价,同时让去他学生作评价,是学生的评价不局限于老师对她的评价,而且体现同学之间互相认同的意识,让学生感到成就感,使评价是开放性的。另外鼓励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励方法,可以自己评价自己的成果、作品等,使其他同学能够理解你的创意,争取同学良好的评价,这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适当的时机,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建立同学、老师、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做到评价的人性化和个性化,突出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同时把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能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生物圈教学反思3
在《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这一课中,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气孔是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书本中一些很专业的名词学生本来就难以明白,如果教师的讲述过于平淡直白,就更加索然无味。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件事,远比听到,看到一件事要深刻的多。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进一步去解决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呢?于是我又想到了“动起来”这一招。在引导学生分析了叶片的结构,了解了气孔的形态结构之后,我便让学生分组设计情景表演——“我是叶片上的小气孔”,学生们纷纷讨论开来,并设计了一些很好的方式。他们用两个人手拉手围成了一个“ 气孔”,然后由一名解说员进行解说,一步步引导其他同学认识气孔的“内壁”和“外壁”,用小纸片或者另一个同学扮演二氧化碳和水份从“气孔”里通过,不仅表演了“气孔”的张开和闭合,还讲述了气孔运动的原理。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要求上台展示。
在讲述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时,我又列举了很多学生所熟悉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和分析。例如用“夏天里沾水的手更凉快”来理解蒸腾作用能带走热量,使植物不至于被阳光灼伤;用“吸饮料”的例子来解释蒸腾作用是植物吸水的动力等,蒸腾作用的意义通过上述事例的引导,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教给学生将生活问题生物化,加大生物与生活的联系。这样让学生从生活到课堂,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来学习新的知识,学生学起来更轻松,记忆起来更深刻。
生物圈教学反思4
经过七年级生物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对生物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才,而是为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并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基础。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而又贴近生活的例来帮助学生一步步走近生物学。例如:讲授生物细胞分裂时,将动物细胞的分裂比作揪面髻,将植物细胞的分裂比作垒墙,以体现二者的区别。总之,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二、在教学中融入一点生活味,把“死知识”变为“兴趣生活”,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光对鼠妇的影响”时,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平常在有阳光或是大白天时见不到鼠妇由此提出问题:光对鼠妇有影响。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己动手抓鼠妇,设计对照实验: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经过反复实验,查阅资料,验证了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既抓到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由于是首次使用北师大版的教材,对教材了解研究不够,使我这一学期的教学走了一些弯路。比如在讲光合作用这一节时,课时的安排就很让我头疼。核心内容当然是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但是对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的确需要一番统筹和安排。课后我对教学思路做了一番整理,觉得还是以光合作用的反应视为主线来安排要好一些。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又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的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还要紧扣课程标准。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绝对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其他的解释。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老师,我要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例如,我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写保护动物的倡议书、办手抄报、知识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生物圈教学反思5
1.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剿灭麻雀”会使一些农作物害虫的数量增加,从而使农作物受到伤害。
2.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消费者自身的代谢活动促进了物质循环的进行。
3.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蜜蜂采蜜、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
生物圈的定义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组成部分: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生命物质又称活质,是生物有机体的总和;生物生成性物质是由生命物质所组成的有机矿物质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质等;生物惰性物质是指大气低层的气体、沉积岩、粘土矿物和水。
生物圈教学反思6
一、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
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涉及了两个方面:一是微生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二是发酵技术。一开始我认为复习课可以容量大,把二者都制定在了目标里,可是预估了时间后发现40分钟内完不成,于是又把发酵技术相关内容给删去,才能刚好用一节课完成目标。
重难点是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的。学生在学完新知后,会将相似的知识点混淆,所以基于这样的学情我把复习课的难点确定为“1、病毒、细菌、真菌繁殖方式与休眠体的区别和识记。2、从名称上大致判断出某菌是细菌还是真菌。(如苏云金杆菌、甲烷菌、根瘤菌、毛霉菌等。)”
二、教学活动的安排
为了活跃复习课的气氛,一开始我引入了竞争机制,将全班分为红队蓝队两组,红队答题时蓝队注意听漏洞,若红队答对了得5分,若有遗漏,蓝队补充了则蓝队翻倍得10分,两对轮流进行。
在三班和四班磨课时发现,这样的竞争确实能让课堂比较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学生把注意力过多放在得分上,该不该给分、给多少分、该哪对答题等等,这些环节耗费了一些师生的精力和时间,使得知识点的线索串联得不是很顺畅,所以我权衡利弊后,在七班上课时决定不用这样的竞争机制,只在最后完成“微生物与人类关系”时需要小组合作完成,其它环节只需同桌互动就可以。这样改进之后学习效果好了很多。
三、学案的整改
一开始出于让学生梳理比较的初心,我将比较的表格大框架设计好打印在学案上,学生需要自己调动所学完成表格内容。在磨课中发现,由于表格填空内容较多,学生一方面不知道某些空该往哪方面去写,另一方面不知道写多少,是详细写还是简单写,导致表格自学部分进度很慢。另一个问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课本上找出各种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例子,比较多比较琐碎,学生翻书也耗费很多时间,所以这部分也效率不高。
发现问题后我对教案重新进行了整改,一方面把表格内容填空部分不再留大量空白,而是在表格里设计挖空,学生只需完成表格中的某些挖空词语即可,这样的改进既给学生的答题设定了方向,也减少了学生的书写量,省时高效。另一方面我自己把课本上有关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都梳理出来编上序号放在学案里,让学生根据分类将对应的序号填进表格即可,这样既省了学生翻书的时间,又省了书写名称的时间,一举两得。
四、结语
课不磨不成器,教学都讲究预设和生成,我在设计时觉得没问题的内容和环节,到了真正上课时就暴露出很多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和不足。这也说明了我的教学经验依然不足,仍需要多进行这样的设计和磨课、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生物圈教学反思7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究,在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而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可以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使学生感到真切、自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生物圈与栖息地》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生物圈教学反思8
课改以来,我们在学生的预习上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是效果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这一方面是学生对预习没有很好的方法,不知道如何下手,另一方面也是缘于他们内心,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当然,我们预习提纲的设置不够科学,完善也有很大的原因。
因为学科原因,每节课的内容都不是很多,而且概念性,知识性的内容居多,以往布置预习的时候,主要根据大框题,留一些提纲性的预习内容,效果很难达到预期,本学期,在预习的设计上尝试做一些变化,除了提纲性的预习内容外,增加了一些具体需要利用当堂知识解答的具体问题。这样学生在预习时能带着问题,目的能更明确一些。通过课程进行来看,学生预习的效果要比以往好一些,但是分析理解能力的不足,表现得还是很明显。今后,要不断地通过真题演练等方式,逐步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生物圈教学反思9
在新教材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一节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既了解不同的生态系统;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本节课的概念性知识很少,主要是让学生明确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生物圈的环保理念。重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只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由此在教学目标制定中我把本节课定位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为基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难点,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重点。
在教学目标落实中做到了,通过多媒体展示生物圈范围示意图及图片观察生物圈范围示意图,学生能掌握生物圈的范围。多媒体影像资料放宽了学生的视野。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学生观察图片并阅读课文P28-29页图文内容,阐述每一种生态系统特点和作用,以“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为题,选代表用口头作文的形式表达。做到了学生能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活动,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但是,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学生理解还是不透彻,原因是以“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为题,选代表用口头作文的形式表达,每一种生态系统特点和个认识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后,学生往往难以从这个认识过程飞跃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需要老师给以适当的指导,时间不够,指导不到位,不能有效调控。
生物圈教学反思10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动物不仅适应环境,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从学生调查、分析动物在现代生物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入手,通过汇报交流,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对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究竟起什么作用却并不清楚。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分析,以此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概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及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认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提高学生收集资料、信息处理、概括总结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并能够从自己的言行和身边的小事出发,形成自觉保护动物的意识;
4.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教学重点:
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2.全面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自觉保护动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1.CAI:搜集多种动物生活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制成多媒体。
2.课前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动物(如猫、狗、鸡、鱼、蚯蚓、羊、蜜蜂等),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等方法,全面了解该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制作相应的展示作品,模拟制作一期“动物与人类大看台”的节目。
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情景激疑
通过多媒体放映录象:有关春暖花开、鸟语花香、蜂飞蝶舞的内容。学生欣赏、体会动物与植物和谐的关系。提示同学们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美景可能将不复存在,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其较强的探究欲望。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美国科普作家雷切尔.卡逊在作了大量有关杀虫剂破坏生态的调查后,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所描述的现象(展示),正是这本不同寻常的书,引起了全世界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醒了人们 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让我们设想一下没有动物的世界将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得出结 论:地球上没有动物,植物因失去传粉的媒介而不能繁殖,最终也必将从地球上消失。
一、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观察、思考、分析、讨论
1)观察思考:请同学们观察几幅漂亮的图片(书中101页),也可看大屏幕,探究自然界中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植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2)分析讨论:
生1:蜜蜂传粉、狗传播种子、蜣螂清除粪便都是动物对植物有利的行为,害虫等动物对植物是有害的。
生2:田鼠以植物为食,蛇吃掉田鼠,田鼠的数量减少,植物就长得好。所以说,田鼠对植物是有害的,蛇对植物的生长是有利的。
生3:我认为图中的田鼠、蜜蜂和害虫,都必须靠直接吃绿色植物来生活。蛇以田鼠为食,间接依靠绿色植物来生活。
3)深化迁移:首先对同学们的分析和讨论进行肯定和鼓励,进一步提出,有人还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种草的实验区用网子罩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网罩的天然场草,牧草却生长良好,这是为什么呢?请解释天然草场中虫子与鸟的数量会有何变化?
3、概括总结:进行资料分析、展开讨论,结合生活经验表述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动物不管是被杀后数量减少,还是由于食物丰富数量增多,都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长;其他生物反过来又会影响这种生物的数量,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4、分组探讨:如果一个生物圈中没有动物,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图解,小组合作,一起探讨一下“假如生物圈中没有动物……”
腐生菌
植物 植物
动物 腐生菌
5、总结汇报:动物是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之一,由于动物的消化作用、吸收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 理活动,使得有机物的转化的分解加速。所以说,动物能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6、动物搜查线: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蚯蚓、蜜蜂、苍蝇、猫、狗、鱼、鸡、牛等动物的图片。学生通过选择自己熟悉、喜爱或感兴趣的一种动物,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全面了解该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制作相应的展示作品。注意要让学生明白活动的基本方式和要点。
7、动物与人类大看台:学生在全班展示成果。其它同学聆听过程中,积极思考,针对自己感兴趣和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并根据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和展示的内容,全面、辨证地总结动物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点拨,创设浓厚的研讨氛围,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例:狗专题
成员1:我是人类忠实的伴侣!最早的狗是“牧羊犬”,后来帮主人看家护院,打猎都是我的职责;不过现在不能捕杀野生动物了,防盗门做得很牢固,我就改行专门逗主 人开心了。
成员2:我是有名的侦探,还不是因为我的嗅觉特别敏锐,追踪罪犯可在行了。
成员3:我是哈巴狗,我很可爱,专门讨主人的欢心;不过在传说中我的形象可不 怎么好,那些专门逢迎巴结的人常常跟我一个名字。
成员4:被 我咬过的人请您抓紧时间注射狂犬疫苗,很多胆小的人看见我很害怕,其实我没那么可怕,只不过要忠实于主人而已。别担心,我分辨敌我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呢!
8、归纳总结:通过协商和讨论,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分成不同的类别。理解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动物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人类对动物的利用也越来越全面。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查漏补缺,全面分析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适时展示仿生学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模仿青蛙的眼睛制成的电子蛙眼,萤火虫与冷光,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乌龟的背甲与薄壳建筑等等。
9、分析讨论、升华提高:当人类的需要与动物的生存发生矛盾的时候,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的美好情感。
10、概括小结:动物通过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体现其价值,人类应该感谢动物,珍爱动物。刚 才同学已经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发生改变,从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到成为某些精神的象征,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科学 的发展都离不开动物。当科学发展到一定时期,人类对动物的利用朝着高效和更加尊重的方式发展,其重要方式之一是利用“生物反应器”产生出人们需要的药物或营养物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学好生物学知识,造福人类。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心理、人格的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力求改变原来生物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以达到充分体现教师参与调控,学生大胆质疑,讨论探求新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本节课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了课程目标。特别注重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组内合作,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且多处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
4.多媒体运用合理。制作不追求华丽的图像,复杂的界面,而是通过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具体事例,增强了直观性、生动性和说服力,每一张图片、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问题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声、景、画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服务于教学的效果。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实践,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性、可行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且多处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同学对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怀疑,如果没有植物,植物自生自灭,其遗体或残渣由微生物分解,也能完成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这样的疑惑存在,是学生对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没有全面理解。本节课在介绍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时,先从 学生容易接受的传播花粉和传播种子开始。在解决学生疑惑的过程中,联系自然界存在而学生平时没有注意的现象,剖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顺理成章,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学生太熟悉以至于可能提不起兴趣来了解的知识。而且学生的知识往往是支离破碎,有时甚至是片面的,本节教学是对这些关系进行梳理的过程。从学生熟悉或者感兴趣的几种代表动物入手,全面分析、总结动物与人类关系的方方面面,贴近生活实际,符合认知规律。另外,本节课采用“动物与人类大看台”比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也方便学生理解。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仿生学”和“生 物反应器” 就显得顺理成章。组织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对资料的加工处理和交流表达交流效果,这需要平时注意锻炼。
生物圈教学反思11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希望学生学会倾听,那么也必须从教师的耐心倾听开始。教师在提问后,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回答,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在传统的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教师提问后马上就叫学生回答,而且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或错误时,教师马上打断,叫另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他要么没有机会说出完整的答案,要么就会意识到他的答案是错误的,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也许这种做法教师不是有意的,但挫伤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仅仅满足于听到了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在倾听时察言观色,了解学生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有回应,比如对对方说的问题点头示意或做出相应的反应。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要善于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展,这样会自然而然的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小肠的结构是如何与功能相适应的这一问题,学生一般不能回答完整,这时教师可以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此外,激励性反馈还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成功体验。
生物圈教学反思12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从字面上看“教”这个动词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学”则是一种被动的过程,学生在被的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久之而导致兴趣缺乏,厌学情绪自然而生。而新课程倡导的是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过程,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情境中去学习,教师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明显增多了。通过主动探究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课的教学目的性强。
本节课重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只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
2、师生关系具有很大的平等性
整节课老师都非常和蔼,融入学生中间,课堂气氛轻松、和谐、融洽,师生间犹如朋友,充分体现了师生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
3、设计思路具有很好的逻辑性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是一环扣一环,逻辑性很强,且每个环节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但无论哪种手段、哪种形式、哪种方法都充分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⑴课下自学探究调查
⑵多媒体影像资料放宽了学生的视野
⑶活动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⑷分组合作培养了自信心和集体主义感
⑸DDT事件唤起学生对环境的保护
⑹学生畅所欲言为环保献计献策
4、教学不足应以重视
⑴教师要充分体现自身的指导作用不够。
⑵学生答题错误时激励性的语言较少。
⑶教师把控教材的能力不足,当教学内容较多时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减。
生物圈教学反思13
1、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选取视频《动物能帮助传粉、传播种子》进行拓展,打开他们的思路,避免学生只进行浅表思维,将学生认识引向深入。
2、引导学生上升到生物圈高度,认识动物能促进物质循环。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时可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体会到某些动物的具体作用,对动物对整个生物圈的作用认识有一定的困难和疑惑,我借助生物圈Ⅱ号实验失败原因,然后再用图片《动物能促进特质循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疑惑迎刃而解。
3、从身边入手,从生活入手,提升保护动物的意识。认识动物的重要性之后,让学生反思自身和身边所见所闻对待动物的不同态度,及时让他们寻求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将保护动物的意识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
4、课件制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节课能够把媒体资源恰当的为我所用,美中不足是Flash制作缺少动感画面,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5、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还可突出学科特点引入实验因子,如有条件可由学生课前制作生态瓶,将实验过程摄录下来,课堂播放,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对物质循环的促进作用。
生物圈教学反思14
通过本节教学实践,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性、可行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且多处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同学对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怀疑,如果没有植物,植物自生自灭,其遗体或残渣由微生物分解,也能完成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这样的疑惑存在,是学生对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没有全面理解。本节课在介绍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时,先从学生容易接受的传播花粉和传播种子开始。在解决学生疑惑的过程中,联系自然界存在而学生平时没有注意的现象,剖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顺理成章,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学生太熟悉以至于可能提不起兴趣来了解的知识。而且学生的知识往往是支离破碎,有时甚至是片面的,本节教学是对这些关系进行梳理的过程。从学生熟悉或者感兴趣的几种代表动物入手,全面分析、总结动物与人类关系的方方面面,贴近生活实际,符合认知规律。另外,本节课采用“动物与人类大看台”比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也方便学生理解。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仿生学”和“生物反应器”就显得顺理成章。组织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对资料的加工处理和交流表达交流效果,这需要平时注意锻炼。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反思5
本节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来认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师应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高度,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我想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从学生熟知的热点话题入手,创设良好的学习开端。
2、导学生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高度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3、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突破难点。
4、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引入一开始感觉不太理想,后来听过同行的课后给了我一定的启示。于是我在后来的教学中及时的进行了调整,即没有单纯的从一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入手,而是先让学生了解《寂静的春天》,引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这个题目。这种引课的方式既生动又自然,即和前面的知识相联系,又顺利的展开新课,感觉效果非常好。因此我感觉经常思考,联系实际去引课、讲课,非常有必要。
在进行资料分析时,除了书上的例子,学生还举出不少平时阅读或看电视了解的事例,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释这些事例,本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运用视频资料介绍作用,效果非常好,给孩子们以耳目一新之感。
本节课不足之处,练习与视频资料安排上,稍有失误,用来提升和警醒人们关注动物、保护动物的视频资料,放在最后,时间关系,没能看到,也就无法深入讨论,情感教育略显单薄。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没有引申到位。这也是本节失误之处。
生物圈教学反思15
生物圈这节课开始,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并用激情豪迈的语言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以饱满的热情走进情境。然后,提问学生:观看了美丽的地球风景,你们认为生物应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地球上所有地方都有生物吗?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探知生物圈的范围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把舞台留给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通过“角色扮演”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自我展示的机会,并体验到合作所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主动获取知识。
培养信息能力就是实现搜集信息与课程整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物圈及各大星球的资料,组织学生课上讨论、整理分析资料,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并通过我的引导答疑,最终弄清动植物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等,认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条件,从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会科学的方法与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的观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有效的教学能唤起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思维,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彰显独立的人格,弘扬主体性。所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职责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应更多地激励思考,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解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一个接纳、支持与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