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1、列入江苏省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推进计划承担单位
扬州恒信仪表有限公司
2、列入江苏省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推进计划承担单位企业
名单1、2、3、4、5、6、7、8、9、江都市曙光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江苏博华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江都市显业集团 江苏天雨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博际喷雾系统有限公司 江苏华光双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扬州银河毛制品有限公司 扬州恒信仪表有限公司 江苏诚德钢管股份有限公司
10、江苏捷凯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11、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12、江都市精英体育用品厂
13、扬州江海文化用品有限公司
14、扬州杰信车用空调有限公司
15、扬州康岭医用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16、扬州中惠集团公司
3、列入扬州市创建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推进计划实施单位企业名单
1、江都市曙光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2、江苏博华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3、江都市显业集团有限公司
4、江苏天雨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5、江苏博际喷雾系统有限公司
6、扬州恒信仪表有限公司
7、江苏捷凯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8、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9、扬州杰信车用空调有限公司
10、扬州中惠集团公司
4、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成效与特色
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
知识产权工作总结及近两年所取得的成效与特色
为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将知识产权工作贯穿于技术、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促使技术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市场优势。目前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7项,外观设计1项,13项发明专利均初审通过并提交实质审查。
知识产权工作在促进公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专利工作开展也取得了一
定成绩。
一、职责明确,分级管理
我公司知识产权工作分二级管理,其中技术中心为专利的归口管理部门,设专人管理,各研发部门(即,数控冲床技术部、数控折剪机床技术部、数控开卷线技术部)分设兼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负责所辖技术部知识产权方面的具体业务。
知识产权的对内监督、对外协调是技术中心统管负责的内容。其中监督包括期限监督、费用监督、知识产权标记使用监督。对外协调包括跨部门间、与上级行政主管单位间,以及与代理机构间的业务协调等,同时还要对知识产权规章制度的修订与完善负责。各产品技术部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具体负责专利的检索、申报、变更、转让等具体事宜。职责权限明确后,对专利业务拓展及工作接口衔接,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些年由扬州锦江专利事务所、北京连和连扬州分公司、泰州专利事务所三家作为我公司的专利代理人,负责办理公司专利业务的委托代理工作,这也促进了我们专利工作向正规化管理稳步迈进。
二、整章建制,进一步细化业务流程
(1)建立专利工作管理制度
公司2005年11月颁布实施了《专利工作管理办法》,对专利申请内容的初审确定工作、专利资料的筹备申报工作、专利信息的检索查新工作,授权后的变更、转让、备案、放弃、缴费及专利档案保管工作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就以专利申请内容的初审确定为例。各技术部在申报专利申请前,细化内部资料的审查环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审查是否具备专利的实质性条件;审查是否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审查可否运用技术诀窍进行保护;而且包括申请何种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及确定申请专利的时机等。经过系统审核,对专利申报前的初审环节进行了逐一细化,这样为专利的正式申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进行保密教育,建立激励机制
公司对涉及技术秘密的部门及人员定期进行保密教育,并通过设立专项保密资金、制定泄密惩处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强化员工的保密意识,对已被国家授
权的职务发明专利,由各技术部确定对相关设计人/发明人进行奖励的方案,用以激励一线开发人员的创新热情。
(3)强化技术保密管理意识
在申请专利前,相关人员必须对该发明创造进行保密。该项措施在专利制度中做出了明确要求。公司人事部门每年组织员工签订保密合同(协议),并根据每份员工从事的岗位不同,确定详细的保密条款。公司员工在离职、辞职,或者临时工作人员在离开公司前,应将其从事、参与企业技术工作的技术资料交还给公司,并承担保密义务。同时规定未经公司许可,不得擅自发表涉及保密内容的文章,不得将属于公司的发明创造申请个人专利。通过专利制度的全面建设,从多角度多方位对知识产权加以了保护。
(4)强化维权力度
针对打假维权,我公司在职能部门设置上,采用双重保护。首先在销售公司内设置市场监察部,负责以经济、行政等手段从事打假维权,继而加强了专利产品在市场运行中的保护力度。其次,当知识产权纠纷案件需要以法律诉讼方式维权时,市场监察部将案件移交给监事局进行处理。监事局的职责是通过司法手段和司法途径进行外向性维权,维护公司发展成果和合法权益,保障公司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5)权利归属更加明晰
公司对以下三种专利权利的归属及其相应保障措施,也做了明文规定。①凡以公司名义申请或已授权的专利,专利权归公司所有。
②当公司与其它单位签订有关技术开发合同,或者签订其它在将来履行中可能产生发明创造的合同时,合同中应明确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的归属。
③对于跨公司合作、工作的人员及公司临时聘用人员,公司应当事先就该人员在工作中做出的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归属与其本人及接受或派出单位签订合同。
有了制度保障,业务的运行才能顺畅。整章建制后,专利业务流程理顺了,各环节的控制节点清晰了,而且项目人员知识产权意识也增强了。
三、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于符合申报专利的项目,及时申请专利,为保护自有知识产权,2005年度专利申请量为21件,比2004年度增加了10件。而且2005年当年共有10项实用新型专利相继被国家专利局授予专利权。2006年,我公司开发了无人操作数控板料折弯单元、数控高精度板料开卷分条卷取线、数控清洗堆垛线等多个新产品,申请了近20项专利。
四、大力推动专利技术成果转化,是公司发展的首要任务
“精密高效金属板材加工技术及成套系统”是板材加工设备中技术含量高的升级换代产品,该系统由开卷校平飞剪线(上料小车、开卷机、校平机、飞剪机、输送平台、堆垛装置)、冲床上下料装置、数控转塔冲床、折弯操作机器人、数控折弯机、分布式集成控制系统等组成,可将金属卷板加工成任意形状的平板和钣金件,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定制,是一种具有精密、高效、节材、节能特征的柔性化、集成化和自动化的成套系统。该系统先后申报了11项国家专利,共投资9000万元,推动该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规模化进程。
市场竞争促进着企业的发展,挑战中蕴含着企业商机,我公司将以创建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为契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挥优势,总结经验,扎扎实实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为技术创新保驾护航,为企业发展推波助澜。
江苏亚威机床有限公司2008年8月10日
第二篇:我国工程机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浅析(精选)
知识产权论文
学 生 姓 名: 杨游山 __ 学 号: X2014180013 _ 专 业: 工程机械 __
论 文 题 目:我国工程机械企业知识产权未来管理浅析 __ 指 导 教 师: __
年 月 日
我国工程机械企业知识产权未来管理浅析
摘要:知识产权在当今工程机械企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知识产权已上升到了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具备了危机的特征。本文从我国工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出发,发现已显现和隐藏的知识产权危机,进而分析其产生的内外部原因,最后相对应地提出如何应对、度过知识产权危机,甚至变危机为机遇。
关键词 知识产权 工程机械企业 前沿发展
一、我国工程机械面临的知识产权环境: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技的飞速变革和升级,要求意欲不断发展壮大的企业必须拥有可以和同行相抗衡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对于以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为生命依托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则更是如此。鉴于知识产权在市场角逐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知识产权各方面的问题不断涌现,从企业管理中危机管理的角度,这些问题已上升到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具备了危机的特征。本文从微观层面探寻了知识产权危机的类型、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未来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我国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危机
我国自实行知识产权制度以来,在政府的帮助下,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从几乎为零开始起步,努力摸索和探索中不断前行,但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相对许多发达国家起步晚,很多工程机械企业中仍然存在不少知识产权问题。具体来说,这些知识产权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缺乏企业知识产权危机意识
自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在企业危机管理和知识产权建立方面都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但知识产权危机意识还远远不够。除了像三
一、卡特等大型公司,大多数企业甚至没有一个专门的知识产权工作部门,甚至有些企业关于知识产权的管理仅交给公司法务去做。同时,领导对知识产权危机的忽略,势必影响员工对此的重视程度,而危机管理的关键就是发现风险,而风险发现往往来自生产一线、基础研发当中,因此,员工的知识产权危机意识也同样亟待提升。
(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的提高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是被动式地被建立起来,因此,在制度设计之初,没有余暇,也没有意识真正考虑自身的权利,也因此,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合法权利常常遭遇不公正对待,而且被迫要付出高成本引进、使用他人的先进技术,这明显很不利于我们模仿创新和技术发展。我国加入WTO后必须履行TRIPS协议的知识产权承诺,本已对我国技术发展水平低的企业造成了一定压力,2011年APEC夏威夷峰会期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又被置于焦点位置,美国逐渐占据 TPP谈判的主导权,并提出了史上最为严格的知识产权标准。虽然我国还没有加入TPP,但这无疑是给我国以及我国企业一个信号,即知识产权高标准保护是大势所趋,我国工程机械企业只有努力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先进技术的专利所有权,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日益频繁的知识产权争端
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市场主体间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工程机械企业也频频遭遇知识产权纠纷和争端。尤其是知识产权管理还很不完善的中小企业更是容易陷入知识产权纠纷中,有调查显示,年营业额在 5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多遭遇商标和销售侵权产品的纠纷,当年营业额达到 1500万到 5000万时,则进入知识产权纠纷多发期。如今,除了国外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的威胁,国内知识产权的纠纷更是如火如荼,常常“内外夹击”,处境艰难。一旦企业陷入知识产权纠纷,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诉讼费用,如果企业不能及时走出知识产权争端的困境,那么可想而知,等待他们的将是绵长的诉讼之战、企业资金的占用、商业信誉的损害,这又很容易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管理体制结构等多方面原因,尽管我国一些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上表现堪佳,但总的情况甚为不理想。由于知识产权专业性比较强,尤其是专利的技术性更是对相关管理人员提出了高要求,因此,企业若没有专职人员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势必造成管理无效率、企业发展受阻碍的不利局面。
三、寻求企业知识产权危机的解决途径
即使像卡特、小松这样有着成熟完备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公司,也会时常陷入知识产权纠纷等危机,面对企业成长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危机,唯有正视之、分析之,才能有效解决之。
(一)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是王道
在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日渐上升的宏观背景下,企业必须要把眼光从追求短期效益转向到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长远发展上。一个企业若掌握了本领域内某项或某几项核心技术,并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也就达成了企业的基本目标——获取竞争优势。从企业外部环境的角度,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通过作用于影响市场竞争的五种力量,即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买方议价能力、供应商议价能力和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来助力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角度,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通过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资源的数量及协调和运用的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而管理知识产权当然要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前提,因此,必须提高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还要提高管理的创新能力,加强组织内知识产权系统的全方位协同作用。若作为市场中绝大多数还在发展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更要学习、借鉴大型企业的经验,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家各项知识产权政策制度,通过战略联盟、产学研结合等方式,以及企业内部知识产权人才激励和培训,内外发力,达到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
(二)做好企业知识产权纠纷的防范和应对
不言而喻,诉讼已从权利遭侵害时的救济手段上升为企业知识产权中一个重要战术。在市场中若遭遇与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纠纷甚至恶意诉讼,不慎重处理很容易演变成损害企业形象,动摇客户和合作伙伴信心的危机事件。为预防、减少企业知识产权纠纷,首先,要强化领导层和全体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从源头上遏制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风险。其次,要建立企业知识产权档案,包括自有知识产权和外部知识产权,当企业知识产权受到威胁或侵犯时,得以快速利用完备的知识产权档案积极起诉或应诉,最大化地做到知识产权风险规避。最后,要注重知识产权合同管理以及其他合同中有关知识产权的具体条款,知识产权合同条款不完善是日后合同纠纷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委托开发合同、许可使用合同、转让合同、技术合同等,在合同签订中要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担保责任、合同期限等等,对权利归属更应通过单独条款清晰表明。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也要多加留心,如获得商标许可使用者应当注意,自己对该商标的使用是否有力地提升了该商标的知名度,是否大大提升了该商标所附商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当自己对商标价值的贡献超出其为此付出的许可使用费等成本时,可考虑收购该商标,完全让其为自己所用。而一旦已经陷入纠纷,企业要先稳住阵脚,冷静检索、调查、分析对方的知识产权是否合法有效,若有效,再审慎查清自己的行为是否侵犯了对方的知识产权,若确实有侵权事实,可视具体情况考虑是否与对方进行许可、转让等调解事宜,尽量不要把在公堂上硬碰硬,两败俱伤。总之,沉着应对,切勿恐慌而自乱阵脚。
(三)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专业部门
有效的行政管理活动有赖于有效的行政机构设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同样如此。我国大部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缺乏、职能的混乱,严重影响了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兼职”代管、无效率、执行力弱等现况,使得企业根本不可能灵活运用知识产权保障自身权益。对此,企业首先要保证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充足,在此基础上,整合职能部门,划分权责界限。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是设置为直属企业总部,还是隶属于企业法务部门,亦或隶属于企业研发部门,每种模式各有利弊,企业在选择时选择哪种最终应根据所处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情况而定。同样,在内部结构上,是集中管理式、分散管理式,还是行列式管理模式,企业要充分评估自身各方面情况和特点来做出选择。同时,要注意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如研发部、法务部间要紧密联系,同时要与人力资源处保持沟通。
(四)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危机对策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贸易摩擦已是一种常态,知识产权保护不仅促进中国企业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对中国企业对外贸易带来了阻碍。华为和中兴的订单被美国国会取消,三一重工在美国的投资被否决,一方面显示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公正待遇,另一方面也显示了遵守美国本土的知识产权法是进入美国市场的必要条件面对国际贸易中诸如侵权诉讼、美国“337条款”调查等等的知识产权危机,我们只有在熟悉掌握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获得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抓住时机尽快进行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商业秘密保护,防止专利、商标被外国竞争者抢先注册专利、申请商标,侵犯商业秘密;遭遇国外主体诉讼时,除了积极正视,建立一个组织有效、协调一致、利益诉求相关的企业联盟,也有利于寻求包括政府在内的全方面支持力量,对有效解决知识产权争端都不失为好的策略。
知识产权可以说是当今企业的命脉,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极易引发多方面的危机。若要避免“温水煮青蛙”悲剧的发生,唯有加强知识产权危机意识,探测自身企业知识产权危机情况,从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人才和知识产权机构,从知识产权问题的预防、控制和消灭,全方位多层次对症下药,才可能做好企业知识产权危机管理这一系统工程,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企业发展赢得后备支撑和广阔空间。但同时,我国企业面对知识产权危机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在“危险”中努力寻求“机遇”,妥善处理和转化,转危为机。
参考文献
[1] 余翔、武兰芬、姜军.国家经济安全与知识产权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构建.科学学 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3).65-70.
[2] 邱宝林、谷祖庆.日本企业危机管理管窥.中国应急管理. 2008(7).52-56. [3] 刘春田.知识产权法(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37.
[4] 唐恒、付丽颖、冯楚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绩效分析.中国科技论坛. 2011(5).81.
[5] 蒋志宏.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研究.科技管理研究. 2010(12).222. [6] 张丹丹.当前中国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危机及对策.对外经贸实务. 2005(5).31-32.
第三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编制说明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国家知识产权局承担的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编制任务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纳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制项目计划,项目编号为20120649-T-463。
2.背景
2008年6月,国家正式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大幅度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
企业作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主体和基础力量,大力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推动企业在创新道路上持续发展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的国际环境下,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运用水平不断提高,已逐步把知识产权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因此,本规范的制定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标准化对象,旨在指导企业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全面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精神,积极应对当前全球范围的知识产权竞争态势,有效提高知识产权对企业经营发展的贡献水平。
3.主要工作过程
承接本标准的编制任务后,在2012年成立了课题组,开始标准的编制工作。课题组在结合国内标准体系最新进展及国际上标准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起草了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其主要过程为:
编制前准备:广泛调研江苏、广东等地开展贯标工作的情况,通过座谈走访
获取企业贯标实例,并在全面分析对比江苏、湖南、广东、北京及台湾标准特点的基础上,明确了国家标准的理念和思路,制定了标准编制方案,决定并行推进标准编写和立项工作。
文本编制:组织专家完成标准文本讨论稿,并就标准内容向中石化、大唐、中科院、爱国者等不同类型单位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联合标准院的专家、学者等对标准内容进行了规范和调整。
二、标准的编制原则和依据
1.编制原则
先进性:标准的编制借鉴了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先进管理思想,在吸收国内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PDCA循环将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化和体系化,把知识产权作为企业战略性资产经营的理念融入标准,既保障了知识产权管理的连续运行和持续改进,又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了知识产权风险。
普适性:标准的编制综合考虑了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需求,吸收江苏、湖南、北京和台湾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优点,立足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融入企业现有管理体系,实现企业管理的融合,适应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要求和管理标准融合的长期目标。
全面性:标准的编制综合了政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咨询人员和标准院专家的思路,体现了全业务、全流程和全岗位的知识产权要求和规范化的标准制定要求,企业通过贯彻规范可以实现对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
有效性:标准的编制注重顶层设计,在借鉴地方标准制定和推广的基础上,融合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 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的评价准则,重新界定达标企业、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的三层培养体系,明确规范的培训体系、服务体系、认定体系和宣传体系,既保证规范向全国推广的可行性,又保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业绩持续改进的效果。
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GB/T1.1-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
三、标准内容的具体说明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包括九个章节,主要内容为。
前言 主要说明了本标准的起草单位和起草人。
引言 本标准的背景,说明标准体系及标准体系表的关系,编制标准体系表的意义和作用的说明。
范围 规定了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及适用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引用的国家和行业的基础标准。
术语和定义 界定了本标准用到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规定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小节,总体要求规定了管理体系建立的总要求;文件要求规定了知识产权体系文件的种类和管理要求;一致性要求规定了附录的使用要求。
管理职责 规定管理者及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分为五个小节,管理承诺规定了最高管理者的职责和权限;知识产权方针规定了方针的适应性要求;策划规定了管理体系策划、目标策划、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职责、权限和沟通规定了管理者代表的职责权限、机构和沟通渠道的设置要求;管理评审规定了评审的目的及输入输出要求。
资源管理 规定了企业知识产权资源管理的要求,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财务资源、信息资源的要求。
基础管理 规定了知识产权生命周期过程的知识产权管理要求,包括获取、维护、运用和保护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以及合同和保密管理环节的知识产权要求。
实施和运行 规定了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知识产权要求,分为五个小节,分别对企业概念阶段、研究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的各环节的知识产权管理进行了规定,突出了企业全流程的管理理念。
审核和改进 规定了知识产权管理的检查和改进的要求,分为三个小节,分别提出了审核和改进的总体要求,规范了内部审核、分析与改进阶段的管理要求。
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起草编制课题组
2012年8月29日
第四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贯标考评要求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贯标考评要求
一、考评要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为依据,严格按照《江苏省DB32/T1204“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考核评分细则》(下称《贯标评分细则》)的相关规定对考评指标进行评价。
二、根据《贯标评分细则》,按知识产权方针(3分),管理体系(28分),资源管理(14分),运行控制(39分),合同管理(7分),检查、分析与改进(9分),管理绩效(附加分20分)进行考评。评分采用不符合项扣分方式,不给负分。
三、对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单位进行等级考评,各项考评具体分值要求如下:
1)优秀:考评总分值在100分以上(包括管理绩效附加分),其中文件要求、机构与职责、信息资源、运行控制、合同管理必须分别达到标准分的90%。
2)合格:考评总分值在84分以上(包括管理绩效附加分),其中文件要求、机构与职责、信息资源、运行控制、合同管理必须分别达到标准分的75%。
四、存在下述情况之一的,企业知识产权贯标考评结果为不合格:
1)企业在创建期内,未能积极有效管理和维护自主知识产权,存在恶意或严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行为,发生知识产权资产流失及商业秘密泄露等重大事故。
2)考评总分值在84分以下(包括管理绩效附加分)。
3)《贯标评分细则》中的文件要求、机构与职责、信息资源、运行控制、合同管理任一项低于标准分的75%。
第五篇: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
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日本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特点。首先,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在长期技术追赶和技术学习的历史背景下,日本企业的专利文化在知识产权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分析了在美日专利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日本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的发展及其内在特征。最后,本文分析了日本企业在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中专利地图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评估指标
关键词:知识产权管理 专利文化 知识产权管理组织 专利地图
长期以来的技术追赶和技术学习,使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2002年获美国专利最多的10家企业中,佳能、NEC、日立、松下、索尼和三菱等6家日本企业榜上有名。与此同时,日本企业已经形成了以专利文化为基础,融技术发展、信息、组织管理、知识资产经营、国际化发展、诉讼和风险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动态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本文着重对最具日本企业特色的专利文化、知识产权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加以介绍和分析,以期有助于我国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日本企业的专利文化
日本企业界,特别是大企业已经普遍出现了一种以专利活动为核心的战略发展模式,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日本企业的“专利文化”。这种专利文化是日本长期进行技术追赶和技术学习的产物。二战以来日本进行了大规模技术引进和改进创新,20世纪80年代美日专利战和“专利强保护”时代的出现,这些都大大促进了专利文化的形成。特别是2002年日本开始实施“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将推动日本企业“专利文化”进一步发展成为更具创造性和综合性的“知识产权文化”。
日本企业的专利文化可以体现在各种管理活动,比如战略计划及各种政策的制定、员工培训与晋升、不同企业部门间的合作以及企业宣传等。同时它还具有多种无形的文化创制功能,如影响语言交流方式和价值观,整合企业的社会活动和员工的业余生活,承担相关社会责任,强化企业整体思想意识以及建构激励与奖惩制度。专利文化指导了日本企业的专利发明活动,促进了企业的知识、智力创造和保护。具体而言,日本企业的专利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层管理对专利和知识产权事务的重视
高层管理的介入是加强专利战略管理的必要条件。大多数日本企业的高层管理工作部涉及技术和R&D活动。长期以来,许多日本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本身就是技术专家和发明家。如松下企业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一生共获得100项专利。在每个日本大企业中,都由高层管理人员专门负责专利事务,有些人还是专利管理专家,拥有丰富的专利事务管理经验。许多高层管理者喜欢经常寻问与专利情况有关的事务,也有许多人会去参观试验室或参与对专利事务的讨论。这些情况一方面体现了高层管理者对专利事务的关注,同时促进了技术知识的充分交流,有助于加强高层管理者对R&D活动的全面了解。
(二)专利和知识产权成为所有工程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尽管专利工作常常靠有关专家来完成,但更重要的是让所有的工程师都来关注专利问题。日本企业常常通过课程培训或实现在专利部门的工作轮换和定期参与都有利于加强工程师对专利具体事务的认识,使工程师们就能真正深入理解专利与技术开发间密切关系。目前,日本企业已形成了以工程师为基础和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队伍。
(三)商业项目计划中的专利政策和战略
如果商业项目计划中不专门规定有关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事项,项目管理往往会忽视知识产权问题,甚至不知不觉中会导致知识产权战略的淡化和失败。日本企业强调将商业项目和知识产权二者加以整合,不仅可以更深入全面的考虑商业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适应激烈的竞争,而且有利于建立商贸领域和知识产权两种系统的整体和双向的交流。“在这个商业项目中我们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是企业进行商业项目分析中常见的问题。而日本企业常常会进一步提出与此密切相关却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在这个商业项目中该如何保护我们的核心优势?” 一般情况下,当日本企业企业要开展新贸易项目或进入新的技术领域时,在项目早期阶段专利管理部门就定期对项目中的专利状况进行评估,专利评估结果对项目的进行与否其道决定性作用。
(四)明确的专利目标
日本企业都有明确的定量化的专利活动目标。例如,东芝公司就制订了每年增加100个战略专利的目标。当然,有时专利目标的定量化也会受到非议。因为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专利事务人员只注重专利数量而不是其质量。但另一方面,定量化可以为技术改进工作的评价和工作奖惩制度的建立提供明确清楚的标准。往往在专利文化建设的初期,关于定量化是否合适的讨论特别激烈。但随着定量化目标作为一种尺度和标志开始发挥作用,最后定量化目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工作习惯或基本程序。例如,在每到财政的年终,日本企业中就会出现为完成工作目标而进行的大量专利申报行为。许多日本企业更是以专利高产而闻名于世。这些都体现了专利文化的存在。
(五)对个人和各部门进行R&D活动的获取专利的激励制度
如何对个人、团队和各部门的发明工作进行奖励是日本和西方企业中非常重要和基础性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作出长期性制度安排的问题。日本企业常常制定一个明确而公平的“强”激励制度。而多数西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则认为在基本的工资制度中R&D工作人业已获得了其发明工作应有的报酬,而不必再设立额外的激励制度。(与此同时,西方企业会将大量丰厚的额外奖金发给销售部门的管理者)。一名日本企业的首席执行官说:“我们努力培育这样一种价值观;企业的社会价值在于它对新技术的成功开发。我们致力于提供一种鼓励新思想和奖励原创性技术发明的企业环境。”“我们会把优秀奖发给当年申请专利最多,开发了专利技术或一流软件的员工。”
日本企业一般均设有第一次申请奖,发明申请奖,申请补偿奖,特别功劳奖等奖项。各企业针对本企业情况又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即重奖发明人。只要知识产权被使用,发明人就能得到奖金,即使人已故去或已离职均能得到奖励。如三菱公司、日立公司实行奖励直到权项的终止;富士通公司、东芝公司实行等级奖励制,最低奖金一件发明4000日元,最高奖金1年可达60-100万日元。富士通公司分为7个等级,东芝公司分为5个等级。
(六)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日本企业注重培养与专利有关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习惯和理念。这样可以使企业员工不断认识到并习惯了通过专利和商业秘密来保护技术,以及养成“技术、知识就是财富”的理论。例如,佳能公司鼓励工程师加强知识产权事务方面的阅读,并养成与知识产权实务要求相一致的书写习惯,要求他们不断积累获取专利的工作经验。多数日本企业鼓励按照专利文件中常用的规范和技术标准来书写R&D工作报告。这样,随着专利思想的形成,专利申请工作自然得以顺利实施。同时,日本企业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知识产权竞争。随着工程师、销售人员和管理者的讨论、观察思考和工作的习惯逐渐受到知识目标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文化理念的影响,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型的企业文化传统,企业专利文化就得以形成和进一步完善。
(七)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
日本企业专利文化的产生源于深厚的日本国家和社会文化,并从中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日本政府长期以来为企业发展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提供了优秀的行政服务。首先,不断进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创新和政策扶持,以适应企业对发展技术和知识产权的需要。例如,为保障日本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模仿和改进,日本长期实行较窄的专利保护制度和对国外申请的诸多限制。2002年以来,日本政府针对产业竞争力下降的形势,提出知识产权立国战略,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日本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创造力开发,形成新型知识产权文化。其次,为企业发展知识产权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如,1999年日本特许厅公布《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标》,帮助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日本知识产权协会和专利协会等组织对成功发展企业专利文化也起到重要作用。日本知识产权协会的会员都是日本各产业的重要企业,这些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占全日本总申请数量的95%。知识产权协会是日本特许厅和企业间的联络纽带,有效地促进了日本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对日本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样的社会环境都是长期以来日本追赶西方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这种技术追赶带来的大专利文化中,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者拥有一种共同的文化,能从中汲取营养并可以进行沟通和合作。
二、日本企业知识产权的组织管理
20世纪80年代,美国调整了它的知识产权战略,强化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并引发了在专利领域的激烈竞争。日本作为美国新技术的重要输入和改进国受到了极大冲击。随着,美日专利战的出现,以及知识产权经济价值的日益增加,日本企业特别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为此在专利和知识产权领域投入大量管理资源。日本企业中已经逐渐建立起新型知识产权管理组织,负有更全面的知识产权管理职责,具有规模较大,以工程师为主导等特征。同时,它已发展成为融合商贸、技术和高层管理等领域管理活动的企业综合性战略部门。日本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组织的发展和完善,深刻体现了当前企业为应对日趋激烈的知识产权竞争与合作的要求,强化知识产权开发和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知识产权组织管理资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为适应知识产权强保护时代的要求,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资源在规模水平和专利申请数量等方面部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当前,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资源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已经明显高于多数西方同类企业,同时专利申请的绝对数量和单位R&D费用所产生的专利申请相对数量也是如此。如,日本企业每单位R&D费用所产生的专利申请数量大约是美国的10倍。根据Granstrana对日本大企业所作知识产权管理状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在电子、机械、化工等产业中电子业的专利员工数量最多,而电子业正是美日专利战最激烈的领域。同时,按照专利员工数量与员工总数之比,在各企业中佳能公司排在第一位,三菱公司次之。
从对日本大企业的专利和R&D资源状况分析可以看出:
1、专利工作费用出现大幅度增长。除电子工业在80年代致力于知识产权资源建设外,其它产业内部专利人员数量增长不多。专利费用高增长和内部专利人员低增长的反差,反映了专利业务工作量的短期性大幅增长与知识产权资源长期性组织建构瓶颈之间的冲突,这样就会导致对外部资源利用的增加。
2、专利员工主要由工程师构成,只有少量经济师和律师。因此,日本企业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所采取的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将大量的工程师转变为专利工程师。此外,律师比例也有一定增长以适应专利法律事务的要求。另外,各产业中专利员工的中心化程度差别很大。化工业专利管理的中心化程度最高,电子业最低。相对而言,日本企业专利管理的中心化程度高于R&D活动的情况。例如,东芝公司20%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在企业总部工作,而具有大学学历的工程师中只有10%在企业的研究中心工作。
3、专利密度(专利费用与R&D费用之比)比较低,平均为2.3%左右,明显低于R&D强度(R&D费用与销售收入之比)的平均值。不过,东芝公司等的专利与R&D费用比已达到10%左右。
(二)知识产权管理组织的特点 西方企业中,专利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一般是服务辅助部门,其功能和组织构成并没有得到广泛重视。往往,专利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只占用了极少量的企业资源和人员、组织机构,专利管理和其它知识产权管理相分离,分别附属于企业的其它职能工作中。传统型的西方大企业,将专利部门隶属于研发部门或者法律事务部门,靠一些工程师保持两部门间的信息联络和工作合作。与商标有关的事务大多属于市场部门,有时还会设立单独的许可部门。90年代,日本大企业的专利部门具有许多区别于西方大企业传统专利部门的组织特征。
1、投入到知识产权管理上的人力资源非常多,而且常常达到西方企业的10倍或10倍以上。如目前松下公司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共有720人,在全球首屈一指。同时,知识产权管理具有可观的经费保障,一般占销售额的0.2%—0.3%。
2、专利和其它知识产权事务的管理职能被整合和集中于一个综合的知识产权部门,成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各大企业都设有一个专利管理部,来处理全企业范围内的专利合作与协调,并由一名重要的企业专利事务经理全权负责。通常该部门还负责对其它知识产权事务的管理。从整体上看,知识产权组织的发展趋势是专利管理部不断发展、完善,成为知识产权管理部,负责人从专利事务经理演变为知识产权事务经理。
3、专利和知识产权部门的地位和权力大大提升。大多数企业的董事会议定期讨论有关专利和知识产权事务的问题,知识产权经理经常直接向首席执行官汇报。与知识产权事务有关的R&D活动常常会明显地影响高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和成败得失,而许多首席执行官主要以知识产权发展状况作为战略决策的依据。从整体上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已成为高层管理进行决策所需的战略部门,而不再仅仅是传统上的辅助服务部门。因此,实现知识产权管理职能和资源的企业“内部化”就成为必然发展趋势,许多原来“外部化”的专利管理资源转移到企业内部,专业水平高、规模大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普遍建立起来。
4、专利部门调动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来完成技术信息的管理职责,如三菱公司的专利情报人员超过100名,日立公司为40名。专利部门进行企业内外部的技术搜索、制定“专利地图”、清除专利障碍、促进技术知识的交流和扩散等,并将有些特定技术知识介绍给某一专业下属企业。显然,这些技术信息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相比较而言,西方企业却很少会这样细致地进行技术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内部协调,并与决策活动直接建立联系。通常西方企业的专利部门也搜索专利信息并加以扩散,但不特别考虑使用者的需要,并缺乏后续管理工作和反馈机制。
5、专利部门和R&D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合作关系。当然,西方企业也会这样做,但日本专利部门拥有更多的职权,而不仅仅属于由R&D机构控制的辅助服务部门。专利事务人员有计划地介入R&D活动的早期阶段,而不是象西方企业的那样在R&D活动的晚期才临时性被动地参与进来。专利经理必须为保证专利工作在贸易和技术领域中发挥必要的作用,而采取积极地相应措施。当然,由于各事业部在日本企业中也越来越拥有独立权,这种积极的参与也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但相比较而言,日本的专利管理管理比西方企业拥有更多的权力。例如,当企业要进入一个贸易或技术新领域时,在项目早期阶段专利管理部门就定期对项目中的专利状况进行评估。如果评估显示项目中存在着大量对企业不利的专利障碍,那么知识产权经理有权停止该项目,直至采取某些措施(如获取专利许可)将专利障碍清除。而新产品上市前必须通过知识产权部门经理的批准。除拥有否决权外,知识产权经理通常还有责任将有关情况向更高管理层汇报。
(三)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
由于日本企业长期借助技术引进和二次开发来实现技术学习,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日本企业极其重视对知识产权信息的综合利用,并通过完备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取得了巨大技术发展和市场成功。
1、对专利信息管理的重视 专利信息公开制度使专利申请中包含了大量关于企业R&D活动、技术工艺及专利保护的具体内容等方面的信息。日本企业不仅通过加强专利信息的管理来避免发生侵权、重复发明,并跟踪与企业经营有关的任何技术发展,对他人技术进行学习或寻求获得许可,而且将专利信息作为中长期技术战略计划的重要考虑因素。近几十年以来,日本企业通过综合利用专利技术信息,已经成功实施了技术改进和专利网战略,大大缩小与美欧国家的技术差距,获得了战略主动权和市场竞争优势。欧洲专利局的研究表明:日本和美国企业比欧洲企业更注重专利技术信息资源的利用。同时,日本的非专利申请人对专利作为技术信息资源的评价又高于美国或欧洲非专利申请人。对日本和英国企业的调查也显示日本企业比英国企业更强调在R&D战略和实施中专利信息管理的重要性,日本企业在专利信息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的经费和人力资源。
2、专利地图的价值
日本企业专利信息管理的最大特点是将专利信息搜索的分析结果以专利地图的方式汇总,并向最高管理层汇报,纳入企业高层战略管理的视野。
专利地图就是将专利信息地图化,即通过对专利资料中包含的大量技术、经济、法律信息及利益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整理,最后以清晰明确的统计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一方面,专利地图通过对专利信息的整理、加工、综合和归纳,以数据的形式归入一张图表中,便于企业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专利地图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可做出市场经营和技术发展预测和判断,为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技术开发战略、专利谈判策略和知识产权诉讼风险管理等提供可靠的依据。实践证明,日本企业通过绘制专利地图,大大提高了专利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技术学习能力,促进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计划的制定,使日本企业获得了极高的技术发展和知识产权战略成功率。
日本企业普遍建立了专利地图绘制的相关管理制度。如松下公司在其内部发行有《专利地图手册》,介绍专利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编制程序,并编辑《专利地图实例》,汇集了该企业各研究所和事业部用过各种专利地图,用于企业内部咨询和情报交流。
3、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评估指标
1999年3月,日本特许厅公布了《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际》,以建立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进行统一评估的标准,使各企业能更加客观地评价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应用状况,以提高经营者的知识产权意识,从而改善知识产权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中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评估指标共15项,包括:
(1)企业是否具有明确的管理、处理知识产权信息、机密情报的规则?企业是否彻底贯彻这一规则?
(2)企业对于没有达到申请水平的发明是否有明确的处理规定?
(3)在整个企业的知识产权相关部门,开发部门是否有网络化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体系?(4)企业是否拥有计算机系统,该系统可以查询发明人向特许厅申请的状况以及其他企业的技术动向等信息?
(5)企业是否拥有有助于知识产权战略决策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系统?(6)在推荐发明时和申请前,企业是否要求相关人员检索现有技术?(7)企业是否针对其他企业的动向在有计划地构筑专利网络?(8)是否在企业外挖掘有助于将来业务开展的专利?(9)上述的挖掘活动是否制度化?
(10)是否对全企业的专利买入情况进行一元化管理?
(11)企业在着手开发新技术时,在调查其他企业权利的同时,是否在技术开发计划中写入针对其他企业权利的对策?
(12)企业在产业化和出售产品之前是否作侵权(侵害其他企业权利)调查?(13)为开展侵权(侵害其他企业权利)调查和避免侵权,企业在技术开发阶段到产业化阶段的各个阶段是否明确了责任人?
(14)对于其他企业的需要加以注意的申请,企业是否监视其审查情况,并在注册前向特许厅提供信息?
(15)对于其他企业需要加以注意的申请,企业在其被授权后是否提出异议?
【参考文献】
[1]Arahi.H.“The Facts behind Japan’s Technology Explosion”,Manag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2000.(5).[2]钱孟姗.日本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标介绍[J].电子知识产权,1999(8).[3]于涛.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分析[J].电子知识产权,2003(6).[4]姜颖,赵国虹,姜丹明.走出去扩眼界,转观念促创新[J].知识产权,2003(1).[5]Granstrand,O.“Corporate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Japa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0(1).[6]郭豫榕.从日本专利战实践看我国企业的专利战略[J].现代情报,2002(1).[7]Berger.R,Utilization of Patent Protection in Europe.EPO-Script 3.European Patent Office,Munich,1994.[8]Pitkethly,R.H.“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in Japanese and UK Companies:Patent Licensings and Learning Opportunities”,Research Policy,2001(30).[9]戚昌文,邵洋.市场竞争与专利战略[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