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指引》V201002

时间:2019-05-13 16:1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莞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指引》V20100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莞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指引》V201002》。

第一篇:《东莞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指引》V201002

东莞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引导我市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我市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把我市企业打造成自主创新的主体,根据有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结合我市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实际,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东莞行政区域内各种性质的企业制定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均可参考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 本指引有关术语和定义。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指企业为加强和规范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有效推动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而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的组织、协调、谋划、利用和控制的过程。

“企业知识产权”是指和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版权)、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地理标志、商号以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知识产权。

第四条 企业应设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第五条 企业应设立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资金,由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用于企业知识产权宣传培训,专利、商标、版权的申请、注册、登记,职务发明奖励、信息网络建设、维 权以及其他知识产权工作事务等费用支出。

第六条 企业法人代表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企业法人代表或其委托的最高企业管理人员在知识产权管理中,行使以下职责:

(一)把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组织相关部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及管理决策;

(二)设置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划拨专门经费,配备合适的人力、物力资源。

第七条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人职责:

(一)负责部门各项工作开展,高效完成各项工作目标;

(二)协调本部门和企业内部研发部门、市场部门关系,确保知识产权价值的最大市场体现;

(三)协调企业与外部企业、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工作关系,负责企业与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的沟通,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确权、维权环境。

(四)向企业最高管理人员及时汇报各种知识产权信息,取得工作上的支持。

第八条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职责:

(一)负责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制度、工作计划;

(二)负责企业和知识产权相关的各项制度的执行;

(三)负责企业知识产权的获取、使用和日常管理;

(四)负责与其他企业知识产权的获得、转让、许可的合同管理;

(五)负责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的防范与应对,及时处理企业内外部各种知识产权纠纷;

(六)负责企业内外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利用;

(七)负责企业员工知识产权教育和培训;

(八)负责聘请知识产权律师或代理人为企业的知识产权顾问;

(九)负责省市科技项目、创意和文化产业项目,以及有关知识产权项目申报。

第九条 企业研发时应制定相应计划,实施市场调研,并对该领域内的相关科技文献及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检索,对拟研发项目的现有技术状况、知识产权状况和竞争对手的技术状况等进行全面分析,合法利用他人有效及无效的相关知识产权,避免重复研发。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协助研发部门对研发活动实施过程跟踪与监控,适时调整研发策略和研发内容,规避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对研发成果进行评估、确认,明确研发成果的保护方式,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十条 企业在采购产品时,应避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协助采购部门对商品、商品包装、商品说明书进行检查,对标注专利标示、商标、版权信息的商品进行确认、登记,建立相关的知识产权商品数据库。

对于专利商品,应当审核专利标示标注方式的规范性,要求供货方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并予以备案。

对于注册商标商品,应要求供货方提供《商标注册证》等证明文件,并对照《商标注册证》上的项目进行全面审核。商品商标属许可使用的,应查验被许可人提供的经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备案的商标许可使用合同或合法有效的合同副本复印件以及商标使用的规范性。

对于版权商品及与版权相关的商品,应当审核供货企业的经营资质证明,查验商品版权信息的标注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明显侵犯他人版权的作品。

第十一条 企业在来料加工、贴牌生产、委托加工时,应避免侵犯第三人知识产权。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协助相关部门收集对方的相关知识产权信息,必要时应要求其提供相应的知识产权权属证明。

企业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相应的知识产权权属、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范围、侵犯第三人知识产权时的责任承担等内容。

第十二条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涉及产品与方法等技术的改进与创新、阶段性发明创造等,应及时提交知识产权管理部 门评估,明确知识产权保护要求和保护形式。

第十三条 企业在产品销售之前,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对产品涉及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提出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或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协助销售部门对销售市场实施监控,对展会展销的产品采取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第十四条 企业在对外贸易和合作中,应对涉及的知识产权进行分析,了解该知识产权在输出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状况、输出国家或地区的相关知识产权法律规定。

企业应在对外贸易与合作合同中对涉及的知识产权明确其权利归属、使用方式和范围、侵权责任承担等内容。

第十五条 企业应制定并完善知识产权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创造性,鼓励知识产权成果产出。

第十六条 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的各个环节,应重视知识产权文献及相关资料的管理。

企业应认识到,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保存、分析对保持企业知识产权的完整性、时效性、财产性和法律性具有重要作用。

第十七条 企业应把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以最大限度的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和经济利益。

第十八条 涉及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确权纠纷、权属纠纷、侵权纠纷、技术合同纠纷以及不正当竞争等。企业在提起和知识产权侵权有关的行政处理请求或诉讼时,应评估自己知识产权的稳定性并做好成本预测,避免盲目提出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企业被控侵权时,应分析自己是否构成侵权,并采取积极地应对策略。

第二章 企业专利权管理

第十九条 企业专利管理工作的目的:在研发、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运用专利制度的特性和功能,增强本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争取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二十条 企业专利管理工作的任务:根据本单位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专利战略和专利工作制度。

第二十一条 企业专利管理的内容是:

(一)制定企业专利工作制度;

(二)制定专利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三)组织、参与专利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四)组织专利宣传、培训;

(五)管理专利文献,建立专利信息数据库,提供专利信息检索、分析服务,必要时可与专利中介机构联系;

(六)管理专利申报工作,向企业其他部门提供专利咨询;

(七)负责专利申请、专利权维护、专利资产评估、专利合同备案、专利权质押、专利广告证明以及涉及本单位的专利 权属纠纷、职务发明奖励报酬纠纷等事务;

(八)监视专利侵权行为,提起或应对专利行政调处和诉讼;

(九)实施专利奖惩。

第二十二条 企业专利工作制度的内容:

(一)专利技术开发;

(二)专利申请、维持、放弃的确定,职务与非职务发明的审查;

(三)专利资产运营,包括专利权转让、许可贸易、运用实施,专利作价投资,专利权质押等;

(四)企业技术活动中形成的与专利申请相关技术档案的管理及对技术人员业务活动的规范;

(五)对参与专利技术开发的流动人员相关活动的规范;

(六)专利权保护,包括专利侵权监视、提出专利行政调处、司法诉讼及专利权海关保护等;

(七)其它和企业专利有关的管理事项。

第二十三条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组织研发部门对拟申请专利进行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检索、分析、论证,及时作出申请专利与否的决策;对于不适于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确定是否纳入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范围。

对符合专利申请条件的发明创造应先提出专利申请,取得专利申请日后,再进行科技评价、评估、评奖、产品展览与销售等可能会导致专利申请丧失新颖性的活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组织、指导专业人员,或委托专利代理机构撰写专利申请文件,涉外专利事务需委托专利代理机构办理。

第二十四条 提交专利申请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负责监控申请全过程,负责或委托专利代理机构在专利审查过程中与相关部门的联络、审查意见的答复和有关费用的支付。避免因耽误期限和费用而导致专利申请被视为撤回。

在专利授权后的专利权存续期间,应及时缴纳年费,避免因未缴年费而导致专利权终止,对在法定期限届满前自愿放弃的除外。

企业需要注意的是:专利年度从申请日起算。专利权人未按时交纳年费或者缴纳的数额不足,可以在年费缴纳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补缴。在滞纳期满仍未缴纳或者缴足的,自滞纳期满之日起两个月后专利局就会发出专利权终止通知书,此时权利人的唯一补救措施就是在收到通知之日起两个月内及时提出权利恢复请求。除非权利人能找到不可抗拒的事由而可以最迟在期限届满之日起两年内提出权利恢复请求。

第二十五条 为及时获得专利权保护,企业可对同样的发明创造同日既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又申请发明专利。

企业在就相同主题提出多次专利申请的情况下,后续的专利申请应在优先权日内及时提出,以防止优先权丧失。

第二十六条 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 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

但对于仅仅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 创造,企业应认识到“合同约定”原则对确定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归属的重要性,企业应与发明人或设计人在实施研发前通过合同来约定发明创造的产权归属。

第二十七条 企业职务发明创造在申请专利前,有关人员应对该发明创造保密。企业职工调离、退休,或者外来学习进修、临时工作人员在离开企业前,应将其从事、参与企业技术工作的技术资料交给企业,并承担保密义务。未经企业许可,不得擅自发表涉及应予保密内容的文章,不得将属于企业的发明创造申请为个人专利。

企业应尊重职工的非职务发明创造,职工将其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企业应予支持,不得压制和侵犯其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需要企业出具证明的,由企业审查确认后,出具非职务发明证明。

第二十八条 企业与其它单位签订有关技术开发合同,或者签订其它在将来履行中可能产生发明创造的合同时,应明确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的归属。

对于跨单位学习进修、合作、工作的人员及企业临时聘用人员,企业应当事先就该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做出的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归属与接受或派出单位签订合同。未签订合同或者合同规定不明确的,其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的归属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第二十九条 需向国外申请专利的项目,企业应进行可行性论证。

企业建立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时,外方以技术、设备、产品作投资的,企业应就所涉及的专利和相关技术领域进行专利检索和论证。

企业与外方签订涉及专利或将来可能涉及专利的合同时,应对专利事宜或可能涉及的专利事宜作明确约定,并按相关法律法规办理。

第三十条 企业应根据市场和技术发展情况,进行专利实施。

企业在签订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时,应从独占实施许可、独家实施许可、普通实施许可等不同限制程度的许可方式中,选择合理的许可方式,并制定适当的专利使用费标准和支付方式。

为避免两个专利技术比较接近的企业相互发生侵权现象,并节省开发成本,企业知识产权部门可寻求两个或多个企业之间的专利双边或多边“交叉许可”,推行“专利同盟”战略。

在专利实施的高级阶段,企业应将专利实施与标准化工作相结合,融合专利技术和产业标准的特点,将国际化专利许可战略构建在技术标准之中。

第三十一条 企业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可以转让。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转让行为自登记日起生效。企业进行专利权转让(引进),应由有资质的评估机构提供相关专利权价值评估报告。

对于专利权的无偿转让或者企业发生改组、合并、分立、解散、破产等而导致专利权转让的情形,也需要办理专利权转移登记手续。

第三十二条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跟踪企业专利在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时发现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协助相关人员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并采取必要的行政和司法途径加强专利保护。

企业专利产品涉及进出口贸易的,要按照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要求,及时向海关总署申请专利权的海关保护备案。

=4c4:

第三章 企业商标权管理

第三十三条 企业商标权管理工作的目的:通过开展合理有效的商标管理和保护工作,及时应对商标竞争威胁,化解商标法律风险和危机,增强应对及解决商标权争端和纠纷的能力,保护企业的商标专用权,维护商标信誉,充分利用商标战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第三十四条 企业商标管理的内容:

(一)制定商标管理制度,实施企业商标战略;

(二)管理企业商标的注册、续展、转让、评估、使用许可的审核及办理;

(三)对企业商标印制进行监督管理;(四)提起或应对企业商标纠纷;

(五)指导和监督企业各部门规范使用商标;(六)管理企业商标档案,处理相关商标信息;(七)对企业有关人员进行商标咨询与培训;(八)负责有关商标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五条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协助产品开发部门在新产品开发前期,考虑新产品商标的选择、设计及使用问题。

企业在设计商标时应当进行检索,特别是对本企业经营的商品或服务相同或类似的领域进行商标检索,避免与他人已经注册或已提出注册申请并已公告的商标相同或相近似。

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商标法对驰名商标施行跨类别保护,企业不得模仿他人驰名商标进行注册和使用。

第三十六条 商标的设计应符合商标法规定的要求,同时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权以及企业名称权等合法权利相冲突。

第三十七条 为避免企业注册商标在相关类别上被他人抢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做好商标的防御性注册。

第三十八条 为防止商标在境外被抢注,企业应有对其商标进行境外注册意识。

企业可以选择合适的途径进行境外商标注册,建议优先考虑应用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来进行商标国际注册。

第三十九条 企业在取得商标专用权后,应做好商标权的保护工作。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十年,自核准注册之日起计算。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做好注册商标的续展工作,在注册商标有效期届满前六个月申请续展,最迟在期满后六个月内提出续展申请,否则企业将丧失商标专用权。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监督有关部门按商标法规定有效和正确使用商标。

第四十条 企业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注册商标。

企业应通过商标的使用和推广来提高商标的市场信誉。第四十一条 企业可通过商标的独占、排他或普通使用许可来扩大市场占有率。

企业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应自使用合同签订之日起三个月内将合同副本报送商标局备案,并注意监督被许可人使用其商标的商品质量,以维护企业的品牌形象。

第四十二条 企业的注册商标可以转让。

企业转让其注册商标,应当与受让人签订转让协议,并共同向商标局提出申请。

培育具有良好市场信誉的商标不易,企业对商标转让应慎重。

第四十三条 企业的确需要受让他人注册商标的,应对受让商标的市场形象进行充分论证、并确认该商标权利人没有与第三人发生商标权利纠纷和被质押后,方可受让商标。

第四十四条 企业可以利用注册商标专用权进行质押融资。企业对其商标权设立质押的,应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出质登记手续。

第四章 企业著作权管理

第四十五条 该章所称作品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所规定的作品。

第四十六条 企业著作权管理工作的目的:明确企业作品的创作、保护、使用和管理职责,规范作品的使用,保护企业无形资产。

第四十七条 企业著作权管理实施的范围:实施企业著作权管理的企业分为核心版权产业企业和部分版权产业企业二大类。

(一)核心版权产业企业。指企业的全部经营行为限于对作品和著作权法保护的其他客体进行创作、生产、制造、表演、播放、网络传播、展览、发行或者销售的产业。具体包括以下九大领域:①从事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等类作品的创作、开发、出版、复制、发行等活动的;②从事新闻、文学作品创作、出版、印制、发行等活动的行业;③从事音乐、戏剧等类作品创作、出版、印刷、发行、表演等活动的行业;④从事电影作品的创作、摄制、生产、发行、放映等活动的行业;⑤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播放等活动的行业;⑥从事摄影活动的行业;⑦从事视觉和绘画艺术等类作品的创作、制作、展览、发行等 14 活动的行业;⑧从事广告的设计、制作、代理等活动的行业;⑨从事著作权集体管理活动的行业等。

(二)部分版权产业企业。指企业的部分经营行为与作品和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其他客体有关,经营活动涉及对作品和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其他客体进行创作、生产、制造、表演、播放、网络传播、展览、发行或者销售等,包括从事服装、纺织品、制鞋、珠宝、造币、(手工)工艺品、家具、家庭用品、陶瓷、玻璃器皿、墙纸、地毯、玩具、游戏用品、建筑、工程设计、调查、室内装修设计、博物馆等活动有关的行业。

第四十八条 企业著作权管理的内容:

(一)制定企业著作权管理制度;

(二)制定和组织实施企业著作权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三)参与企业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的的制定和实施;

(四)组织企业管理人员、作品创作开发人员及普通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著作权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培训;培训企业版权管理专(兼)职人员;

(五)管理企业作品的版权文献,建立版权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检索、分析工作;

(六)负责企业作品的转让、许可贸易、作品评估、作价投资、著作权质押贷款,以及作品商业开发过程有关合同的管理等;

(七)负责企业作品的著作权自愿登记、版权贸易中的著作权合同备案工作;

(八)负责著作权保护,包括监视著作权侵权行为、请求主管行政机关查处、提起著作权诉讼等;

(九)实施著作权奖惩;

(十)负责企业著作权管理的其它事项。包括运用法定许可、合理使用以及充分使用进入公用领域的作品等原则,加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等。

第四十九条 企业著作权管理制度的内容。

(一)关于与聘用的专业创作开发人员订立劳动合同的规定;

(二)关于职务作品、法人作品、委托作品等类作品著作权权属管理的规定;

(三)关于收购外来作品的规定;

(四)关于订立作品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和转让合同的规定;

(五)关于自行开发和授权他人开发作品衍生产品的规定;

(六)关于对自创作品进行著作权自愿登记的规定;

(七)关于对自创作品进行商业性开发利用的规定;

(八)关于版权产品的市场监管和维权的规定;

(九)关于版权贸易的规定;

(十)关于处理版权纠纷的有关规定;

(十一)关于对版权等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和管理的规定;

(十二)关于将自创作品数量、自创作品的创作开发和生产经营状况、作品版权保护等纳入各部门负责人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的规定;

(十三)关于作品创作数量、所创作作品产生的经济效益与作品创作者的奖励、晋职以及职称评定挂钩的具体办法的规定;

(十四)关于鼓励作品创作办法的规定;

(十五)关于建立合同执行跟踪制度和合同归档制度的规定;

(十六)关于制定各类著作权合同范本等的规定。第五十条 著作权自作品创作完成之日起产生。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另有规定外,著作权属于作者。

第五十一条 企业享有著作权作品的保护期限为50年,即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其著作权不再受保护。

第五十二条 企业可根据著作权法规定,对下述职务作品享有著作权:

(一)主要是利用本企业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本企业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

(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由企业享有的职务作品。

以上职务作品的作者享有署名权,企业可给予作者奖励。第五十三条 对员工为完成企业工作任务所创作的职务作品,根据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企业享有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的权利,并且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企业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本企业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对上述职务作品,企业可与作者在创作时签订合同,约定作品的著作权除署名权外,其他权利都有企业享有。

第五十四条 企业委托其他单位创作作品,应在与受托人签订委托合同时,明确约定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属于企业,对委托作品不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签订免责条款,并就受托人的保密义务做出规定。

第五十五条 为控制作品的非法传播和利用,保证权利人的市场经济利益,企业、特别是高科技技术软件企业著作权人可采取控制接触作品和控制使用作品的技术措施。

著作权人采取的技术措施应具有合法性,不能妨害公共利益。同时,技术措施的目的在于正当行使版权,不得出于不正当竞争等其他目的。

第五十六条 为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企业著作权人应在其作品上添加和完善相应的包括权利人、享有权利的时间以 18 及使用有关作品的条款或条件等内容在内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

第五十七条 我国实行著作权自动取得原则,权利人是否登记不影响其权利的取得和保护。本指引建议著作权人积极进行著作权登记,理由如下:

(一)经登记后取得的著作权证书是作者享有著作权的初步证据,具有公信力和降低维权成本的作用。在请求行政或诉讼维权时,著作权人可凭著作权登记证书表明自己的著作权人身份,对方如有异议,则由对方承担证实登记人不是著作权人的举证责任;

(二)有利于著作权转让、许可的进行;

(三)对取得著作权登记的软件可享受国家、省市的相关科技优惠政策。

为避免因著作权的归属或侵权行为发生纠纷,未进行著作权登记的企业,在作品创作完成后,应将在创作过程中产生的档案或收集的全部资料进行保存,以证明本企业对涉案作品享有著作权。

第五十八条 企业可按《作品自愿登记试行办法》的规定申请作品的著作权登记,受理机构是广东省版权局。

企业可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的规定,申请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登记,指定机构机构是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企业可请求东莞市版权局代为办理以上两类作品登记事 19 宜。

鼓励著作权中介组织开展著作权登记代理业务。第五十九条 为保证著作权人能充分行使自己的著作权并利于维权,建议企业著作权人加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我国目前已批准成立四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分别是: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另外,电影领域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正在筹建中。

第五章 企业商业秘密管理

第六十条 商业秘密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应采取妥善措施对其实施有效管理。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企业的技术信息可能包括新产品、产品配方、自制设备及对设备的改进、工艺配方、生产技术报告、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涉及公司技术秘密的摄影、录像等信息。

企业的经营信息可能包括产销策略、客户名单及其购销合同、货源情报、市场、价格、财务经营信息、公司特有的管理方式以及招投标的标的及标书内容等信息。

第六十一条 企业应对自身的商业秘密状况进行摸底,确定商业秘密范围。

企业可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条款的规定来进行商业秘密认定和保护。

第六十二条 企业的商业秘密如果符合专利授权的实质性条件,即该商业秘密具备专利法规定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并且不属于该法规定的不授予专利权的主题,企业也可以提出专利申请,商业秘密就转化为专利。

企业应充分认识商业秘密保护和专利保护两种保护方式的优缺点,对商业秘密采取合适的保护方式。

如果一项技术既符合商业秘密的保护条件,又具备授予专利权的条件,则企业可在充分公开为前提的条件下申请专利,同时又保留部分技术要点作为商业秘密。本指引建议企业通过商业秘密方式保护的技术应是他人难以自行研制或通过反向工程等手段进行破解的技术。

第六十三条 企业应制定有关商业秘密的保密规定,使企业商业秘密的认定、保管、使用及保护规范化、制度化。

保密规定应包括以下内容:商业秘密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商业秘密的认定和归档、商业秘密的接触和使用、员工的保密义务、对员工保密意识的教育、具体的保密措施、违反规定的责任承担等。

第六十四条 企业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在与其他单位签订合作开发合同、委托开发合同时,企业在就合同开发完成的技术成果的权利归属作出约定的同时,应同时就保密事项作出规定。

第六十五条 企业在加工承揽合同、在许可他人使用商业秘密时,要明确约定保密条款。

第六十六条 企业在对外宣传、交流以及接待外来人员时,应加强商业秘密管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六十七条 企业对其所拥有的其他知识产权也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第六十八条 企业可根据本指引制定专门的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以及知识产权奖励制度等。

第六十九条 本指引由东莞市知识产权局、东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东莞市版权局负责解释。

第七十条 本指引自公布之日起由企业参考实施。

第二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1、列入江苏省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推进计划承担单位

扬州恒信仪表有限公司

2、列入江苏省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推进计划承担单位企业

名单1、2、3、4、5、6、7、8、9、江都市曙光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江苏博华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江都市显业集团 江苏天雨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博际喷雾系统有限公司 江苏华光双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扬州银河毛制品有限公司 扬州恒信仪表有限公司 江苏诚德钢管股份有限公司

10、江苏捷凯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11、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12、江都市精英体育用品厂

13、扬州江海文化用品有限公司

14、扬州杰信车用空调有限公司

15、扬州康岭医用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16、扬州中惠集团公司

3、列入扬州市创建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推进计划实施单位企业名单

1、江都市曙光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2、江苏博华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3、江都市显业集团有限公司

4、江苏天雨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5、江苏博际喷雾系统有限公司

6、扬州恒信仪表有限公司

7、江苏捷凯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8、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9、扬州杰信车用空调有限公司

10、扬州中惠集团公司

4、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成效与特色

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

知识产权工作总结及近两年所取得的成效与特色

为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将知识产权工作贯穿于技术、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促使技术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市场优势。目前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7项,外观设计1项,13项发明专利均初审通过并提交实质审查。

知识产权工作在促进公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专利工作开展也取得了一

定成绩。

一、职责明确,分级管理

我公司知识产权工作分二级管理,其中技术中心为专利的归口管理部门,设专人管理,各研发部门(即,数控冲床技术部、数控折剪机床技术部、数控开卷线技术部)分设兼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负责所辖技术部知识产权方面的具体业务。

知识产权的对内监督、对外协调是技术中心统管负责的内容。其中监督包括期限监督、费用监督、知识产权标记使用监督。对外协调包括跨部门间、与上级行政主管单位间,以及与代理机构间的业务协调等,同时还要对知识产权规章制度的修订与完善负责。各产品技术部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具体负责专利的检索、申报、变更、转让等具体事宜。职责权限明确后,对专利业务拓展及工作接口衔接,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些年由扬州锦江专利事务所、北京连和连扬州分公司、泰州专利事务所三家作为我公司的专利代理人,负责办理公司专利业务的委托代理工作,这也促进了我们专利工作向正规化管理稳步迈进。

二、整章建制,进一步细化业务流程

(1)建立专利工作管理制度

公司2005年11月颁布实施了《专利工作管理办法》,对专利申请内容的初审确定工作、专利资料的筹备申报工作、专利信息的检索查新工作,授权后的变更、转让、备案、放弃、缴费及专利档案保管工作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就以专利申请内容的初审确定为例。各技术部在申报专利申请前,细化内部资料的审查环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审查是否具备专利的实质性条件;审查是否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审查可否运用技术诀窍进行保护;而且包括申请何种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及确定申请专利的时机等。经过系统审核,对专利申报前的初审环节进行了逐一细化,这样为专利的正式申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进行保密教育,建立激励机制

公司对涉及技术秘密的部门及人员定期进行保密教育,并通过设立专项保密资金、制定泄密惩处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强化员工的保密意识,对已被国家授

权的职务发明专利,由各技术部确定对相关设计人/发明人进行奖励的方案,用以激励一线开发人员的创新热情。

(3)强化技术保密管理意识

在申请专利前,相关人员必须对该发明创造进行保密。该项措施在专利制度中做出了明确要求。公司人事部门每年组织员工签订保密合同(协议),并根据每份员工从事的岗位不同,确定详细的保密条款。公司员工在离职、辞职,或者临时工作人员在离开公司前,应将其从事、参与企业技术工作的技术资料交还给公司,并承担保密义务。同时规定未经公司许可,不得擅自发表涉及保密内容的文章,不得将属于公司的发明创造申请个人专利。通过专利制度的全面建设,从多角度多方位对知识产权加以了保护。

(4)强化维权力度

针对打假维权,我公司在职能部门设置上,采用双重保护。首先在销售公司内设置市场监察部,负责以经济、行政等手段从事打假维权,继而加强了专利产品在市场运行中的保护力度。其次,当知识产权纠纷案件需要以法律诉讼方式维权时,市场监察部将案件移交给监事局进行处理。监事局的职责是通过司法手段和司法途径进行外向性维权,维护公司发展成果和合法权益,保障公司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5)权利归属更加明晰

公司对以下三种专利权利的归属及其相应保障措施,也做了明文规定。①凡以公司名义申请或已授权的专利,专利权归公司所有。

②当公司与其它单位签订有关技术开发合同,或者签订其它在将来履行中可能产生发明创造的合同时,合同中应明确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的归属。

③对于跨公司合作、工作的人员及公司临时聘用人员,公司应当事先就该人员在工作中做出的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归属与其本人及接受或派出单位签订合同。

有了制度保障,业务的运行才能顺畅。整章建制后,专利业务流程理顺了,各环节的控制节点清晰了,而且项目人员知识产权意识也增强了。

三、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于符合申报专利的项目,及时申请专利,为保护自有知识产权,2005专利申请量为21件,比2004增加了10件。而且2005年当年共有10项实用新型专利相继被国家专利局授予专利权。2006年,我公司开发了无人操作数控板料折弯单元、数控高精度板料开卷分条卷取线、数控清洗堆垛线等多个新产品,申请了近20项专利。

四、大力推动专利技术成果转化,是公司发展的首要任务

“精密高效金属板材加工技术及成套系统”是板材加工设备中技术含量高的升级换代产品,该系统由开卷校平飞剪线(上料小车、开卷机、校平机、飞剪机、输送平台、堆垛装置)、冲床上下料装置、数控转塔冲床、折弯操作机器人、数控折弯机、分布式集成控制系统等组成,可将金属卷板加工成任意形状的平板和钣金件,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定制,是一种具有精密、高效、节材、节能特征的柔性化、集成化和自动化的成套系统。该系统先后申报了11项国家专利,共投资9000万元,推动该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规模化进程。

市场竞争促进着企业的发展,挑战中蕴含着企业商机,我公司将以创建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为契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挥优势,总结经验,扎扎实实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为技术创新保驾护航,为企业发展推波助澜。

江苏亚威机床有限公司2008年8月10日

第三篇:我国工程机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浅析(精选)

知识产权论文

学 生 姓 名: 杨游山 __ 学 号: X2014180013 _ 专 业: 工程机械 __

论 文 题 目:我国工程机械企业知识产权未来管理浅析 __ 指 导 教 师: __

年 月 日

我国工程机械企业知识产权未来管理浅析

摘要:知识产权在当今工程机械企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知识产权已上升到了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具备了危机的特征。本文从我国工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出发,发现已显现和隐藏的知识产权危机,进而分析其产生的内外部原因,最后相对应地提出如何应对、度过知识产权危机,甚至变危机为机遇。

关键词 知识产权 工程机械企业 前沿发展

一、我国工程机械面临的知识产权环境: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技的飞速变革和升级,要求意欲不断发展壮大的企业必须拥有可以和同行相抗衡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对于以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为生命依托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则更是如此。鉴于知识产权在市场角逐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知识产权各方面的问题不断涌现,从企业管理中危机管理的角度,这些问题已上升到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具备了危机的特征。本文从微观层面探寻了知识产权危机的类型、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未来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我国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危机

我国自实行知识产权制度以来,在政府的帮助下,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从几乎为零开始起步,努力摸索和探索中不断前行,但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相对许多发达国家起步晚,很多工程机械企业中仍然存在不少知识产权问题。具体来说,这些知识产权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缺乏企业知识产权危机意识

自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在企业危机管理和知识产权建立方面都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但知识产权危机意识还远远不够。除了像三

一、卡特等大型公司,大多数企业甚至没有一个专门的知识产权工作部门,甚至有些企业关于知识产权的管理仅交给公司法务去做。同时,领导对知识产权危机的忽略,势必影响员工对此的重视程度,而危机管理的关键就是发现风险,而风险发现往往来自生产一线、基础研发当中,因此,员工的知识产权危机意识也同样亟待提升。

(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的提高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是被动式地被建立起来,因此,在制度设计之初,没有余暇,也没有意识真正考虑自身的权利,也因此,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合法权利常常遭遇不公正对待,而且被迫要付出高成本引进、使用他人的先进技术,这明显很不利于我们模仿创新和技术发展。我国加入WTO后必须履行TRIPS协议的知识产权承诺,本已对我国技术发展水平低的企业造成了一定压力,2011年APEC夏威夷峰会期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又被置于焦点位置,美国逐渐占据 TPP谈判的主导权,并提出了史上最为严格的知识产权标准。虽然我国还没有加入TPP,但这无疑是给我国以及我国企业一个信号,即知识产权高标准保护是大势所趋,我国工程机械企业只有努力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先进技术的专利所有权,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日益频繁的知识产权争端

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市场主体间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工程机械企业也频频遭遇知识产权纠纷和争端。尤其是知识产权管理还很不完善的中小企业更是容易陷入知识产权纠纷中,有调查显示,年营业额在 5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多遭遇商标和销售侵权产品的纠纷,当年营业额达到 1500万到 5000万时,则进入知识产权纠纷多发期。如今,除了国外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的威胁,国内知识产权的纠纷更是如火如荼,常常“内外夹击”,处境艰难。一旦企业陷入知识产权纠纷,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诉讼费用,如果企业不能及时走出知识产权争端的困境,那么可想而知,等待他们的将是绵长的诉讼之战、企业资金的占用、商业信誉的损害,这又很容易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管理体制结构等多方面原因,尽管我国一些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上表现堪佳,但总的情况甚为不理想。由于知识产权专业性比较强,尤其是专利的技术性更是对相关管理人员提出了高要求,因此,企业若没有专职人员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势必造成管理无效率、企业发展受阻碍的不利局面。

三、寻求企业知识产权危机的解决途径

即使像卡特、小松这样有着成熟完备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公司,也会时常陷入知识产权纠纷等危机,面对企业成长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危机,唯有正视之、分析之,才能有效解决之。

(一)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是王道

在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日渐上升的宏观背景下,企业必须要把眼光从追求短期效益转向到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长远发展上。一个企业若掌握了本领域内某项或某几项核心技术,并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也就达成了企业的基本目标——获取竞争优势。从企业外部环境的角度,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通过作用于影响市场竞争的五种力量,即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买方议价能力、供应商议价能力和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来助力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角度,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通过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资源的数量及协调和运用的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而管理知识产权当然要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前提,因此,必须提高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还要提高管理的创新能力,加强组织内知识产权系统的全方位协同作用。若作为市场中绝大多数还在发展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更要学习、借鉴大型企业的经验,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家各项知识产权政策制度,通过战略联盟、产学研结合等方式,以及企业内部知识产权人才激励和培训,内外发力,达到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

(二)做好企业知识产权纠纷的防范和应对

不言而喻,诉讼已从权利遭侵害时的救济手段上升为企业知识产权中一个重要战术。在市场中若遭遇与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纠纷甚至恶意诉讼,不慎重处理很容易演变成损害企业形象,动摇客户和合作伙伴信心的危机事件。为预防、减少企业知识产权纠纷,首先,要强化领导层和全体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从源头上遏制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风险。其次,要建立企业知识产权档案,包括自有知识产权和外部知识产权,当企业知识产权受到威胁或侵犯时,得以快速利用完备的知识产权档案积极起诉或应诉,最大化地做到知识产权风险规避。最后,要注重知识产权合同管理以及其他合同中有关知识产权的具体条款,知识产权合同条款不完善是日后合同纠纷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委托开发合同、许可使用合同、转让合同、技术合同等,在合同签订中要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担保责任、合同期限等等,对权利归属更应通过单独条款清晰表明。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也要多加留心,如获得商标许可使用者应当注意,自己对该商标的使用是否有力地提升了该商标的知名度,是否大大提升了该商标所附商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当自己对商标价值的贡献超出其为此付出的许可使用费等成本时,可考虑收购该商标,完全让其为自己所用。而一旦已经陷入纠纷,企业要先稳住阵脚,冷静检索、调查、分析对方的知识产权是否合法有效,若有效,再审慎查清自己的行为是否侵犯了对方的知识产权,若确实有侵权事实,可视具体情况考虑是否与对方进行许可、转让等调解事宜,尽量不要把在公堂上硬碰硬,两败俱伤。总之,沉着应对,切勿恐慌而自乱阵脚。

(三)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专业部门

有效的行政管理活动有赖于有效的行政机构设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同样如此。我国大部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缺乏、职能的混乱,严重影响了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兼职”代管、无效率、执行力弱等现况,使得企业根本不可能灵活运用知识产权保障自身权益。对此,企业首先要保证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充足,在此基础上,整合职能部门,划分权责界限。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是设置为直属企业总部,还是隶属于企业法务部门,亦或隶属于企业研发部门,每种模式各有利弊,企业在选择时选择哪种最终应根据所处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情况而定。同样,在内部结构上,是集中管理式、分散管理式,还是行列式管理模式,企业要充分评估自身各方面情况和特点来做出选择。同时,要注意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如研发部、法务部间要紧密联系,同时要与人力资源处保持沟通。

(四)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危机对策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贸易摩擦已是一种常态,知识产权保护不仅促进中国企业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对中国企业对外贸易带来了阻碍。华为和中兴的订单被美国国会取消,三一重工在美国的投资被否决,一方面显示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公正待遇,另一方面也显示了遵守美国本土的知识产权法是进入美国市场的必要条件面对国际贸易中诸如侵权诉讼、美国“337条款”调查等等的知识产权危机,我们只有在熟悉掌握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获得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抓住时机尽快进行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商业秘密保护,防止专利、商标被外国竞争者抢先注册专利、申请商标,侵犯商业秘密;遭遇国外主体诉讼时,除了积极正视,建立一个组织有效、协调一致、利益诉求相关的企业联盟,也有利于寻求包括政府在内的全方面支持力量,对有效解决知识产权争端都不失为好的策略。

知识产权可以说是当今企业的命脉,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极易引发多方面的危机。若要避免“温水煮青蛙”悲剧的发生,唯有加强知识产权危机意识,探测自身企业知识产权危机情况,从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人才和知识产权机构,从知识产权问题的预防、控制和消灭,全方位多层次对症下药,才可能做好企业知识产权危机管理这一系统工程,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企业发展赢得后备支撑和广阔空间。但同时,我国企业面对知识产权危机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在“危险”中努力寻求“机遇”,妥善处理和转化,转危为机。

参考文献

[1] 余翔、武兰芬、姜军.国家经济安全与知识产权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构建.科学学 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3).65-70.

[2] 邱宝林、谷祖庆.日本企业危机管理管窥.中国应急管理. 2008(7).52-56. [3] 刘春田.知识产权法(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37.

[4] 唐恒、付丽颖、冯楚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绩效分析.中国科技论坛. 2011(5).81.

[5] 蒋志宏.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研究.科技管理研究. 2010(12).222. [6] 张丹丹.当前中国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危机及对策.对外经贸实务. 2005(5).31-32.

第四篇:东莞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方案

东莞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方案

从2007年7月1日开始,我市将开展为期两年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知发管字〔2004〕126号)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同意东莞市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的复函》(国知发管字〔2007〕163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着力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和保护体系,加快“科技东莞”工程实施,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创新型城市。

二、工作目标

(一)政府知识产权管理职能明显强化

将知识产权工作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每年的经济发展计划,列入考核镇(街)工作的指标;知识产权办公会议职能得到强化,各部门在办公会议的协调下加强协调合作,共同促进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工作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政策的引导范围进一步扩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强。

(二)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得到优化 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行政执法能力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投诉途径顺畅,侵权案件及时得到查处;重点行业和展会建立有效的自律保护机制;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明显提高。

(三)知识产权服务力量继续壮大

政府对服务机构的培育措施得当,全市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分布合理,经营规范,与我市知识产权的服务需求基本配套;建设知识产权研究会、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等服务机构,协助政府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各级专利信息利用系统和商标查询平台广泛建立,在市、镇两级政府和重点行业、企业中建立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利用系统和商标查询平台;全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东莞分平台有效运作,专利技术交易日趋活跃。

(四)企业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不断增强

集中力量培育、扶持和发展一批“两自”企业、专利培育企业、专利试点企业。在电子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医药、化工、玩具、家具、服装等行业中重点扶持一批知识产权意识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做大做强。在一批重点企业中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提高独立实施知识产权策略和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

(五)自主技术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 在试点期间,实现全市专利申请量年增长1000件以上;提高专利授权率和发明专利的比例;专利的实施率逐步提高,专利产品产值占销售额的比例逐年增加;专利实施项目取得良好效益,专利实施对当地产业产生推动效应。

三、工作措施

(一)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全市经济整体发展战略

市政府把知识产权的申请和授权量、知识产权事业经费投入和“两自”企业的数量等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要指标列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镇(街)政府的工作考核内容,规范科技评价体系中有关专利工作的评价指标,使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全市经济整体发展战略;结合我市的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力量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选择部分镇(街)作为“知识产权创新镇”,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完善具有镇(街)特色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和保护体系。通过建设“知识产权创新镇”,在2~3年内培育出2-3个保护氛围浓厚、配套服务完备、知识产权集聚、“两自”企业云集的特色区域——“知识产权示范镇”,带动全市知识产权工作迅猛发展。

(二)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加大力度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普及工作。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新闻宣传媒介,运用各种形式开展“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系列活动和经常性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

经常性开展各类知识产权培训。专利、商标和版权的主管部门根据全市企业的特点和需求,整合资源,集中师资,分行业、分区域、分对象,以巡回宣讲,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知识产权系列培训。全市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将知识产权教育列入企业干部培训计划。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1.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执法设备配置,执法人员全面执行持证上岗,对知识产权执法人员实行定期的岗位培训和考核。2.加强知识产权执法。知识产权职能部门设立违法案件举报和投诉快速通道,及时查处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力量,设立专利行政执法队。建立公安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定期联络制度,成立联合执法联络室,充分发挥专利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相互协调的体制优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保护力度。

3.提高企业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引导企业制订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用专利保护核心技术、用商标保护品牌、用著作权保护软件产品。提高企业应对知识产权纠纷尤其是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4.引导行业、会展建立自律保护机制。指导行业协会制订行业内的知识产权自律公约,建立会员单位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在行业内形成鼓励创新和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引导流通领域企业开展“正版正货承诺”活动;出台《东莞市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加大展会保护力度。专利、商标和版权等部门联合驻展,加强对会展的知识产权管理,及时处理侵权案件,杜绝侵权产品的参展。

(四)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1.建设市专利信息检索平台。分步建立为企业服务的国内外专利信息检索系统、重点行业专利数据库和专利文献公共阅览室,指导各镇(街)建立专利信息利用系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专利信息利用。2.建设商标知识产权保护预警及服务系统。按不同国家(地区)建立商标信息数据库,按不同的类别分别建立我市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著名商标、区域品牌、镇(街)名称及重点企业品牌等5大信息数据库。指定专人负责利用计算机网络定期在商标信息数据进行检索,即时发现被他人抢注或需要及时处理商标申请、使用、保护等商标信息,利用工商部门商标管理职能优势以及管理触角延伸到最基层的优势,通过分局以多种方式为相关企业或部门提供预警和相关服务信息,并提出专业意见和建议,采取相应措施。3.扶持发展专利代理机构。继续引进优秀专利代理机构,培育一批代理机构做大做强。引导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合法经营,加大对非法代理机构的查处力度。

4.加强各类知识产权服务力量。建设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预警和法律援助,规范知识产权代理市场,搭建企业之间和企业与政府之间沟通的平台;成立市知识产权研究会,研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五)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

开展经常性调研,掌握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需求,及时解决知识产权保护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政策指导;根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的实际,以调研数据为参考,制订切实可行的知识产权政策措施。

(六)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1.制定“两自”企业培育发展计划。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自有品牌自主技术企业的意见》目标制定培育发展计划,形成完善的“两自”企业培育体系。

2.加大对重点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的支持。认定和扶持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和知识产权培育企业,对在专利、商标和版权等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上具有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促使企业的创造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得到充分保护。

3.支持企业争创名牌。鼓励企业获取知识产权,对我市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和版权登记分别给予资助。奖励地区和行业集体商标注册。对获得驰名、著名商标、专利奖、名牌产品的企业,以市政府名义给予重奖。设立和组织市级商标、专利和名牌产品奖项,鼓励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七)促进专利技术的引进和实施

1.建设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东莞分平台,推动国内外优秀专利在莞产业化,鼓励本市企业引进和吸收外来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2.建立若干个行业专利技术孵化中心,使具备行业共性的专利技术得到及时转化,推动整个行业技术发展。

3.投入资金扶持专利技术实施,对符合产业导向、企业自主开发或拥有的技术和产品以及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专利产业化项目进行资助和引导。

(八)加强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提高中方在合资、合作企业中参与知识产权分配的比例,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提高进出口企业的知识产权自我保护能力,密切关注国内外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和发展动态,针对我市企业产品和技术的知识产权状况,加强跟踪分析,在对外贸易中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预警作用,防范侵权风险,保护出口市场;密切关注我市企事业单位在国(境)外投资设厂、举办展会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防止知识产权流失。

(九)加快知识产权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对政府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员加强培训,及时更新知识产权知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开展各类企事业知识产权工作者培训,壮大我市知识产权人才队伍;鼓励企业引进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资助企业派遣优秀管理人员参加知识产权相关培训;引进知识产权高级服务人才,为我市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代理和诉讼服务。

(十)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

1.加强市知识产权局工作力量,在知识产权法制科的基础上,加强科室和人员配置,以适应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对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的新要求。

2.推动松山湖科技园区完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政策、机构、制度、维权诉讼、法律援助等机制,形成一个知识产权保护氛围浓郁、管理到位、保护有力、服务及时的知识产权试点园区。3.健全镇(街)知识产权工作机制,推动各镇(街)完善协调机制,加大知识产权工作投入。各镇(街)设立专门负责知识产权事务的机构,明确主管领导和专职管理人员。

四、实施步骤

我市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宣传发动阶段(2007年7月-12月):召开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授牌暨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工作;举办大型咨询活动,通过新闻媒体等全方位、多渠道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创造、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浓烈的试点工作氛围。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2008年1月-2009年3月):在国家和省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统一部署,认真落实本实施方案的各项工作措施,各方联动,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提高工作水平,实现试点工作目标。

第三阶段为接受考评验收阶段(2009年3月-6月):认真对照《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的考核验收内容和标准,逐项进行检查,对措施落实不到位的,认真进行整改,保证各项工作达标后,向国家和省知识产权局汇报,并接受考评验收,争取进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行列。

第五篇: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发布单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 【发布日期】2006-06-06 【生效日期】2006-06-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

各中央企业: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了指导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稳步发展,我们制定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企业实际执行。企业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及遇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我委。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六年六月六日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以下简称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投资回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中央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贯彻执行本指引。中央企业中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负责督导本指引的实施;国有控股企业由国资委和国资委提名的董事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按照法定程序负责督导本指引的实施。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企业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也可以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为标志,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

第四条 本指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第五条 本指引所称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包括以下主要工作:

(一)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

(二)进行风险评估;

(三)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四)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五)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第六条 本指引所称内部控制系统,指围绕风险管理策略目标,针对企业战略、规划、产品研发、投融资、市场运营、财务、内部审计、法律事务、人力资源、采购、加工制造、销售、物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通过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制定并执行的规章制度、程序和措施。

第七条 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要努力实现以下风险管理总体目标:

(一)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二)确保内外部,尤其是企业与股东之间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包括编制和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

(三)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四)确保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和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重大措施的贯彻执行,保障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

(五)确保企业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

第八条 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应注重防范和控制风险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和危害,也应把机会风险视为企业的特殊资源,通过对其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九条 企业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务求实效的原则,以对重大风险、重大事件(指重大风险发生后的事实)的管理和重要流程的内部控制为重点,积极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具备条件的企业应全面推进,尽快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其他企业应制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可先选择发展战略、投资收购、财务报告、内部审计、衍生产品交易、法律事务、安全生产、应收账款管理等一项或多项业务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单项或多项内部控制子系统。通过积累经验,培养人才,逐步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第十条 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应与其他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把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融入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具备条件的企业可建立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即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

第二章 风险管理初始信息

第十一条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企业应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应把收集初始信息的职责分工落实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

第十二条 在战略风险方面,企业应广泛收集国内外企业战略风险失控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并至少收集与本企业相关的以下重要信息:

(一)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运行情况、本行业状况、国家产业政策;

(二)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有关内容;

(三)市场对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四)与企业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未来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的可能性;

(五)本企业主要客户、供应商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情况;

(六)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本企业实力与差距;

(七)本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投融资计划、经营目标、经营战略,以及编制这些战略、规划、计划、目标的有关依据;

(八)本企业对外投融资流程中曾发生或易发生错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

第十三条 在财务风险方面,企业应广泛收集国内外企业财务风险失控导致危机的案例,并至少收集本企业的以下重要信息(其中有行业平均指标或先进指标的,也应尽可能收集):

(一)负债、或有负债、负债率、偿债能力;

(二)现金流、应收账款及其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资金周转率;

(三)产品存货及其占销售成本的比重、应付账款及其占购货额的比重;

(四)制造成本和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

(五)盈利能力;

(六)成本核算、资金结算和现金管理业务中曾发生或易发生错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

(七)与本企业相关的行业会计政策、会计估算、与国际会计制度的差异与调节(如退休金、递延税项等)等信息。

第十四条 在市场风险方面,企业应广泛收集国内外企业忽视市场风险、缺乏应对措施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并至少收集与本企业相关的以下重要信息:

(一)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及供需变化;

(二)能源、原材料、配件等物资供应的充足性、稳定性和价格变化;

(三)主要客户、主要供应商的信用情况;

(四)税收政策和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化;

(五)潜在竞争者、竞争者及其主要产品、替代品情况。

第十五条 在运营风险方面,企业应至少收集与本企业、本行业相关的以下信息:

(一)产品结构、新产品研发;

(二)新市场开发,市场营销策略,包括产品或服务定价与销售渠道,市场营销环境状况等;

(三)企业组织效能、管理现状、企业文化,高、中层管理人员和重要业务流程中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经验;

(四)期货等衍生产品业务中曾发生或易发生失误的流程和环节;

(五)质量、安全、环保、信息安全等管理中曾发生或易发生失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

(六)因企业内、外部人员的道德风险致使企业遭受损失或业务控制系统失灵;

(七)给企业造成损失的自然灾害以及除上述有关情形之外的其他纯粹风险;

(八)对现有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操作运行情况的监管、运行评价及持续改进能力;

(九)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和能力。

第十六条 在法律风险方面,企业应广泛收集国内外企业忽视法律法规风险、缺乏应对措施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并至少收集与本企业相关的以下信息:

(一)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政治、法律环境;

(二)影响企业的新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员工道德操守的遵从性;

(四)本企业签订的重大协议和有关贸易合同;

(五)本企业发生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情况;

(六)企业和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情况。

第十七条 企业对收集的初始信息应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组合,以便进行风险评估。

第三章 风险评估

第十八条 企业应对收集的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和企业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

第十九条 风险评估应由企业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实施,也可聘请有资质、信誉好、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

第二十条 风险辨识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风险分析是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风险评价是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

第二十一条 进行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应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定性方法可采用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情景分析、政策分析、行业标杆比较、管理层访谈、由专人主持的工作访谈和调查研究等。定量方法可采用统计推论(如集中趋势法)、计算机模拟(如蒙特卡罗分析法)、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等。

第二十二条 进行风险定量评估时,应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并通过测试等方法,确保评估系统的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和定量评估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定期对假设前提和参数进行复核和修改,并将定量评估系统的估算结果与实际效果对比,据此对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二十三条 风险分析应包括风险之间的关系分析,以便发现各风险之间的自然对冲、风险事件发生的正负相关性等组合效应,从风险策略上对风险进行统一集中管理。

第二十四条 企业在评估多项风险时,应根据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对目标的影响程度的评估,绘制风险坐标图,对各项风险进行比较,初步确定对各项风险的管理优先顺序和策略。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对风险管理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实施风险辨识、分析、评价,以便对新的风险和原有风险的变化重新评估。

第四章 风险管理策略

第二十六条 本指引所称风险管理策略,指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选择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等适合的风险管理工具的总体策略,并确定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资源的配置原则。

第二十七条 一般情况下,对战略、财务、运营和法律风险,可采取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换、风险控制等方法。对能够通过保险、期货、对冲等金融手段进行理财的风险,可以采用风险转移、风险对冲、风险补偿等方法。

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根据不同业务特点统一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即企业愿意承担哪些风险,明确风险的最低限度和不能超过的最高限度,并据此确定风险的预警线及相应采取的对策。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防止和纠正忽视风险,片面追求收益而不讲条件、范围,认为风险越大、收益越高的观念和做法;同时,也要防止单纯为规避风险而放弃发展机遇。

第二十九条 企业应根据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原则以及各风险在风险坐标图上的位置,进一步确定风险管理的优选顺序,明确风险管理成本的资金预算和控制风险的组织体系、人力资源、应对措施等总体安排。

第三十条 企业应定期总结和分析已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结合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其中,应重点检查依据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和风险控制预警线实施的结果是否有效,并提出定性或定量的有效性标准。

第五章 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第三十一条 企业应根据风险管理策略,针对各类风险或每一项重大风险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方案一般应包括风险解决的具体目标,所需的组织领导,所涉及的管理及业务流程,所需的条件、手段等资源,风险事件发生前、中、后所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以及风险管理工具(如:关键风险指标管理、损失事件管理等)。

第三十二条 企业制定风险管理解决的外包方案,应注重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外包工作的质量、自身商业秘密的保护以及防止自身对风险解决外包产生依赖性风险等,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三十三条 企业制定风险解决的内控方案,应满足合规的要求,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及效果相平衡的原则,针对重大风险所涉及的各管理及业务流程,制定涵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要把关键环节作为控制点,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三十四条 企业制定内控措施,一般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立内控岗位授权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各岗位明确规定授权的对象、条件、范围和额度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超越授权做出风险性决定;

(二)建立内控报告制度。明确规定报告人与接受报告人,报告的时间、内容、频率、传递路线、负责处理报告的部门和人员等;

(三)建立内控批准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事项,明确规定批准的程序、条件、范围和额度、必备文件以及有权批准的部门和人员及其相应责任;

(四)建立内控责任制度。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岗位、人员应负的责任和奖惩制度;

(五)建立内控审计检查制度。结合内控的有关要求、方法、标准与流程,明确规定审计检查的对象、内容、方式和负责审计检查的部门等;

(六)建立内控考核评价制度。具备条件的企业应把各业务单位风险管理执行情况与绩效薪酬挂钩;

(七)建立重大风险预警制度。对重大风险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制定应急预案,并根据情况变化调整控制措施;

(八)建立健全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大力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形成由企业决策层主导、企业总法律顾问牵头、企业法律顾问提供业务保障、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责任体系。完善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备案管理制度;

(九)建立重要岗位权力制衡制度,明确规定不相容职责的分离。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和稽核检查等职责。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岗位可设置一岗双人、双职、双责,相互制约;明确该岗位的上级部门或人员对其应采取的监督措施和应负的监督责任;将该岗位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等。

第三十五条 企业应当按照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的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第六章 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为重点,对风险管理初始信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关键控制活动及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采用压力测试、返回测试、穿行测试以及风险控制自我评估等方法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根据变化情况和存在的缺陷及时加以改进。

第三十七条 企业应建立贯穿于整个风险管理基本流程,连接各上下级、各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渠道,确保信息沟通的及时、准确、完整,为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奠定基础。

第三十八条 企业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应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自查和检验,及时发现缺陷并改进,其检查、检验报告应及时报送企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

第三十九条 企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定期对各部门和业务单位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检验,要根据本指引第三十条要求对风险管理策略进行评估,对跨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提出调整或改进建议,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及时报送企业总经理或其委托分管风险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

第四十条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至少每年一次对包括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在内的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能否按照有关规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及其工作效果进行监督评价,监督评价报告应直接报送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此项工作也可结合审计、任期审计或专项审计工作一并开展。

第四十一条 企业可聘请有资质、信誉好、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出具风险管理评估和建议专项报告。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实施情况、存在缺陷和改进建议:

(一)风险管理基本流程与风险管理策略;

(二)企业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

(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与信息系统;

(四)全面风险管理总体目标。

第七章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第四十二条 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

第四十三条 企业应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对于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独资企业,即指国资委,下同)、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

第四十四条 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应建立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制度,外部董事、独立董事人数应超过董事会全部成员的半数,以保证董事会能够在重大决策、重大风险管理等方面作出独立于经理层的判断和选择。

第四十五条 董事会就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会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议并向股东(大)会提交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报告;

(二)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三)了解和掌握企业面临的各项重大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现状,做出有效控制风险的决策;

(四)批准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

(五)批准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

(六)批准内部审计部门提交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七)批准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

(八)批准风险管理措施,纠正和处理任何组织或个人超越风险管理制度做出的风险性决定的行为;

(九)督导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十)全面风险管理其他重大事项。

第四十六条 具备条件的企业,董事会可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召集人应由不兼任总经理的董事长担任;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召集人应由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担任。该委员会成员中需有熟悉企业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的董事,以及具备风险管理监管知识或经验、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董事。

第四十七条 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提交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二)审议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三)审议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以及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

(四)审议内部审计部门提交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综合报告;

(五)审议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

(六)办理董事会授权的有关全面风险管理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八条 企业总经理对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向董事会负责。总经理或总经理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持全面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拟订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

第四十九条 企业应设立专职部门或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该部门对总经理或其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报告;

(二)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

(三)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报告;

(四)研究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和跨职能部门的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负责该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对该风险的日常监控;

(五)负责对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评估,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的改进方案;

(六)负责组织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七)负责组织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工作;

(八)负责指导、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以及全资、控股子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九)办理风险管理其他有关工作。

第五十条 企业应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应符合《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8号)的有关规定。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负责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第五十一条 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及各业务单位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应接受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二)研究提出本职能部门或业务单位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

(三)研究提出本职能部门或业务单位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报告;

(四)做好本职能部门或业务单位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

(五)做好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有关工作;

(六)建立健全本职能部门或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子系统;

(七)办理风险管理其他有关工作。

第五十二条 企业应通过法定程序,指导和监督其全资、控股子企业建立与企业相适应或符合全资、控股子企业自身特点、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第八章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第五十三条 企业应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

第五十四条 企业应采取措施确保向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输入的业务数据和风险量化值的一致性、准确性、及时性、可用性和完整性。对输入信息系统的数据,未经批准,不得更改。

第五十五条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能够进行对各种风险的计量和定量分析、定量测试;能够实时反映风险矩阵和排序频谱、重大风险和重要业务流程的监控状态;能够对超过风险预警上限的重大风险实施信息报警;能够满足风险管理内部信息报告制度和企业对外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的要求。

第五十六条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实现信息在各职能部门、业务单位之间的集成与共享,既能满足单项业务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能满足企业整体和跨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综合要求。

第五十七条 企业应确保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安全,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完善或更新。

第五十八条 已建立或基本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应补充、调整、更新已有的管理流程和管理程序,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将风险管理与企业各项管理业务流程、管理软件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同步运行。

第九章 风险管理文化

第五十九条 企业应注重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员工风险管理素质的提升,保障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六十条 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大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促进企业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第六十一条 企业应在内部各个层面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董事会应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总经理负责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日常工作。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中起表率作用。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应成为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骨干。

第六十二条 企业应大力加强员工法律素质教育,制定员工道德诚信准则,形成人人讲道德诚信、合法合规经营的风险管理文化。对于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违法及违反道德诚信准则的行为,企业应严肃查处。

第六十三条 企业全体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应通过多种形式,努力传播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牢固树立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严格防控纯粹风险、审慎处置机会风险、岗位风险管理责任重大等意识和理念。

第六十四条 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与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相结合,有利于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风险意识,防止盲目扩张、片面追求业绩、忽视风险等行为的发生。

第六十五条 企业应建立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岗前风险管理培训制度。采取多种途经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第十章 附则

第六十六条 中央企业中未设立董事会的国有独资企业,由经理办公会议代行本指引中有关董事会的职责,总经理对本指引的贯彻执行负责。

第六十七条 本指引在中央企业投资、财务报告、衍生产品交易等方面的风险管理配套文件另行下发。

第六十八条 本指引的《附录》对本指引所涉及的有关技术方法和专业术语进行了说明。

第六十九条 本指引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七十条 本指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东莞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指引》V201002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莞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指引》V20100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公司章程指引

    股权投资企业备案文件指引/标准文本8.1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公司章程指引以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设立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以下简称“管理公司”),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

    企业海外经营合规管理指引

    企业海外经营合规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及依据 开展海外经营是中国企业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重要方式......

    东莞市建筑施工企业用工管理规定

    东莞市建筑施工企业用工管理规定(试行)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用工管理,预防和减少建筑劳资纠纷发生,切实保障建筑工人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建筑市场和谐稳......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编制说明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 任务来源 国家知识产权局承担的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编制任务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贯标考评要求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贯标考评要求 一、考评要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为依据,严格按照《江苏省DB32/T1204“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考核评分细则》(下称《贯标评分细则》)......

    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

    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日本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特点。首先,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在长期技术追赶和技术学习的历史背景下,日本企业的专利文化在知识产权管理中......

    东莞市企业办事流程

    目录一、营业执照年检 ........................ 1 二、组织机构代码证年检 .......................... 2 三、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办理 ...................... 2 四、建筑工......

    9-东莞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行为规范指引(试行)

    东莞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行为规范指引(试行)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运作,完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提高社会工作服务质量,根据《民政部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