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

时间:2019-05-13 08:5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

第一篇: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

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日本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特点。首先,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在长期技术追赶和技术学习的历史背景下,日本企业的专利文化在知识产权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分析了在美日专利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日本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的发展及其内在特征。最后,本文分析了日本企业在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中专利地图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评估指标

关键词:知识产权管理 专利文化 知识产权管理组织 专利地图

长期以来的技术追赶和技术学习,使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2002年获美国专利最多的10家企业中,佳能、NEC、日立、松下、索尼和三菱等6家日本企业榜上有名。与此同时,日本企业已经形成了以专利文化为基础,融技术发展、信息、组织管理、知识资产经营、国际化发展、诉讼和风险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动态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本文着重对最具日本企业特色的专利文化、知识产权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加以介绍和分析,以期有助于我国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日本企业的专利文化

日本企业界,特别是大企业已经普遍出现了一种以专利活动为核心的战略发展模式,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日本企业的“专利文化”。这种专利文化是日本长期进行技术追赶和技术学习的产物。二战以来日本进行了大规模技术引进和改进创新,20世纪80年代美日专利战和“专利强保护”时代的出现,这些都大大促进了专利文化的形成。特别是2002年日本开始实施“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将推动日本企业“专利文化”进一步发展成为更具创造性和综合性的“知识产权文化”。

日本企业的专利文化可以体现在各种管理活动,比如战略计划及各种政策的制定、员工培训与晋升、不同企业部门间的合作以及企业宣传等。同时它还具有多种无形的文化创制功能,如影响语言交流方式和价值观,整合企业的社会活动和员工的业余生活,承担相关社会责任,强化企业整体思想意识以及建构激励与奖惩制度。专利文化指导了日本企业的专利发明活动,促进了企业的知识、智力创造和保护。具体而言,日本企业的专利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层管理对专利和知识产权事务的重视

高层管理的介入是加强专利战略管理的必要条件。大多数日本企业的高层管理工作部涉及技术和R&D活动。长期以来,许多日本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本身就是技术专家和发明家。如松下企业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一生共获得100项专利。在每个日本大企业中,都由高层管理人员专门负责专利事务,有些人还是专利管理专家,拥有丰富的专利事务管理经验。许多高层管理者喜欢经常寻问与专利情况有关的事务,也有许多人会去参观试验室或参与对专利事务的讨论。这些情况一方面体现了高层管理者对专利事务的关注,同时促进了技术知识的充分交流,有助于加强高层管理者对R&D活动的全面了解。

(二)专利和知识产权成为所有工程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尽管专利工作常常靠有关专家来完成,但更重要的是让所有的工程师都来关注专利问题。日本企业常常通过课程培训或实现在专利部门的工作轮换和定期参与都有利于加强工程师对专利具体事务的认识,使工程师们就能真正深入理解专利与技术开发间密切关系。目前,日本企业已形成了以工程师为基础和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队伍。

(三)商业项目计划中的专利政策和战略

如果商业项目计划中不专门规定有关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事项,项目管理往往会忽视知识产权问题,甚至不知不觉中会导致知识产权战略的淡化和失败。日本企业强调将商业项目和知识产权二者加以整合,不仅可以更深入全面的考虑商业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适应激烈的竞争,而且有利于建立商贸领域和知识产权两种系统的整体和双向的交流。“在这个商业项目中我们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是企业进行商业项目分析中常见的问题。而日本企业常常会进一步提出与此密切相关却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在这个商业项目中该如何保护我们的核心优势?” 一般情况下,当日本企业企业要开展新贸易项目或进入新的技术领域时,在项目早期阶段专利管理部门就定期对项目中的专利状况进行评估,专利评估结果对项目的进行与否其道决定性作用。

(四)明确的专利目标

日本企业都有明确的定量化的专利活动目标。例如,东芝公司就制订了每年增加100个战略专利的目标。当然,有时专利目标的定量化也会受到非议。因为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专利事务人员只注重专利数量而不是其质量。但另一方面,定量化可以为技术改进工作的评价和工作奖惩制度的建立提供明确清楚的标准。往往在专利文化建设的初期,关于定量化是否合适的讨论特别激烈。但随着定量化目标作为一种尺度和标志开始发挥作用,最后定量化目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工作习惯或基本程序。例如,在每到财政年度的年终,日本企业中就会出现为完成工作目标而进行的大量专利申报行为。许多日本企业更是以专利高产而闻名于世。这些都体现了专利文化的存在。

(五)对个人和各部门进行R&D活动的获取专利的激励制度

如何对个人、团队和各部门的发明工作进行奖励是日本和西方企业中非常重要和基础性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作出长期性制度安排的问题。日本企业常常制定一个明确而公平的“强”激励制度。而多数西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则认为在基本的工资制度中R&D工作人业已获得了其发明工作应有的报酬,而不必再设立额外的激励制度。(与此同时,西方企业会将大量丰厚的额外奖金发给销售部门的管理者)。一名日本企业的首席执行官说:“我们努力培育这样一种价值观;企业的社会价值在于它对新技术的成功开发。我们致力于提供一种鼓励新思想和奖励原创性技术发明的企业环境。”“我们会把年度优秀奖发给当年申请专利最多,开发了专利技术或一流软件的员工。”

日本企业一般均设有第一次申请奖,发明申请奖,申请补偿奖,特别功劳奖等奖项。各企业针对本企业情况又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即重奖发明人。只要知识产权被使用,发明人就能得到奖金,即使人已故去或已离职均能得到奖励。如三菱公司、日立公司实行奖励直到权项的终止;富士通公司、东芝公司实行等级奖励制,最低奖金一件发明4000日元,最高奖金1年可达60-100万日元。富士通公司分为7个等级,东芝公司分为5个等级。

(六)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日本企业注重培养与专利有关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习惯和理念。这样可以使企业员工不断认识到并习惯了通过专利和商业秘密来保护技术,以及养成“技术、知识就是财富”的理论。例如,佳能公司鼓励工程师加强知识产权事务方面的阅读,并养成与知识产权实务要求相一致的书写习惯,要求他们不断积累获取专利的工作经验。多数日本企业鼓励按照专利文件中常用的规范和技术标准来书写R&D工作报告。这样,随着专利思想的形成,专利申请工作自然得以顺利实施。同时,日本企业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知识产权竞争。随着工程师、销售人员和管理者的讨论、观察思考和工作的习惯逐渐受到知识目标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文化理念的影响,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型的企业文化传统,企业专利文化就得以形成和进一步完善。

(七)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

日本企业专利文化的产生源于深厚的日本国家和社会文化,并从中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日本政府长期以来为企业发展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提供了优秀的行政服务。首先,不断进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创新和政策扶持,以适应企业对发展技术和知识产权的需要。例如,为保障日本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模仿和改进,日本长期实行较窄的专利保护制度和对国外申请的诸多限制。2002年以来,日本政府针对产业竞争力下降的形势,提出知识产权立国战略,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日本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创造力开发,形成新型知识产权文化。其次,为企业发展知识产权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如,1999年日本特许厅公布《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标》,帮助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日本知识产权协会和专利协会等组织对成功发展企业专利文化也起到重要作用。日本知识产权协会的会员都是日本各产业的重要企业,这些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占全日本总申请数量的95%。知识产权协会是日本特许厅和企业间的联络纽带,有效地促进了日本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对日本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样的社会环境都是长期以来日本追赶西方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这种技术追赶带来的大专利文化中,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者拥有一种共同的文化,能从中汲取营养并可以进行沟通和合作。

二、日本企业知识产权的组织管理

20世纪80年代,美国调整了它的知识产权战略,强化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并引发了在专利领域的激烈竞争。日本作为美国新技术的重要输入和改进国受到了极大冲击。随着,美日专利战的出现,以及知识产权经济价值的日益增加,日本企业特别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为此在专利和知识产权领域投入大量管理资源。日本企业中已经逐渐建立起新型知识产权管理组织,负有更全面的知识产权管理职责,具有规模较大,以工程师为主导等特征。同时,它已发展成为融合商贸、技术和高层管理等领域管理活动的企业综合性战略部门。日本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组织的发展和完善,深刻体现了当前企业为应对日趋激烈的知识产权竞争与合作的要求,强化知识产权开发和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知识产权组织管理资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为适应知识产权强保护时代的要求,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资源在规模水平和专利申请数量等方面部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当前,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资源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已经明显高于多数西方同类企业,同时专利申请的绝对数量和单位R&D费用所产生的专利申请相对数量也是如此。如,日本企业每单位R&D费用所产生的专利申请数量大约是美国的10倍。根据Granstrana对日本大企业所作知识产权管理状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在电子、机械、化工等产业中电子业的专利员工数量最多,而电子业正是美日专利战最激烈的领域。同时,按照专利员工数量与员工总数之比,在各企业中佳能公司排在第一位,三菱公司次之。

从对日本大企业的专利和R&D资源状况分析可以看出:

1、专利工作费用出现大幅度增长。除电子工业在80年代致力于知识产权资源建设外,其它产业内部专利人员数量增长不多。专利费用高增长和内部专利人员低增长的反差,反映了专利业务工作量的短期性大幅增长与知识产权资源长期性组织建构瓶颈之间的冲突,这样就会导致对外部资源利用的增加。

2、专利员工主要由工程师构成,只有少量经济师和律师。因此,日本企业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所采取的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将大量的工程师转变为专利工程师。此外,律师比例也有一定增长以适应专利法律事务的要求。另外,各产业中专利员工的中心化程度差别很大。化工业专利管理的中心化程度最高,电子业最低。相对而言,日本企业专利管理的中心化程度高于R&D活动的情况。例如,东芝公司20%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在企业总部工作,而具有大学学历的工程师中只有10%在企业的研究中心工作。

3、专利密度(专利费用与R&D费用之比)比较低,平均为2.3%左右,明显低于R&D强度(R&D费用与销售收入之比)的平均值。不过,东芝公司等的专利与R&D费用比已达到10%左右。

(二)知识产权管理组织的特点 西方企业中,专利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一般是服务辅助部门,其功能和组织构成并没有得到广泛重视。往往,专利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只占用了极少量的企业资源和人员、组织机构,专利管理和其它知识产权管理相分离,分别附属于企业的其它职能工作中。传统型的西方大企业,将专利部门隶属于研发部门或者法律事务部门,靠一些工程师保持两部门间的信息联络和工作合作。与商标有关的事务大多属于市场部门,有时还会设立单独的许可部门。90年代,日本大企业的专利部门具有许多区别于西方大企业传统专利部门的组织特征。

1、投入到知识产权管理上的人力资源非常多,而且常常达到西方企业的10倍或10倍以上。如目前松下公司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共有720人,在全球首屈一指。同时,知识产权管理具有可观的经费保障,一般占销售额的0.2%—0.3%。

2、专利和其它知识产权事务的管理职能被整合和集中于一个综合的知识产权部门,成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各大企业都设有一个专利管理部,来处理全企业范围内的专利合作与协调,并由一名重要的企业专利事务经理全权负责。通常该部门还负责对其它知识产权事务的管理。从整体上看,知识产权组织的发展趋势是专利管理部不断发展、完善,成为知识产权管理部,负责人从专利事务经理演变为知识产权事务经理。

3、专利和知识产权部门的地位和权力大大提升。大多数企业的董事会议定期讨论有关专利和知识产权事务的问题,知识产权经理经常直接向首席执行官汇报。与知识产权事务有关的R&D活动常常会明显地影响高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和成败得失,而许多首席执行官主要以知识产权发展状况作为战略决策的依据。从整体上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已成为高层管理进行决策所需的战略部门,而不再仅仅是传统上的辅助服务部门。因此,实现知识产权管理职能和资源的企业“内部化”就成为必然发展趋势,许多原来“外部化”的专利管理资源转移到企业内部,专业水平高、规模大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普遍建立起来。

4、专利部门调动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来完成技术信息的管理职责,如三菱公司的专利情报人员超过100名,日立公司为40名。专利部门进行企业内外部的技术搜索、制定“专利地图”、清除专利障碍、促进技术知识的交流和扩散等,并将有些特定技术知识介绍给某一专业下属企业。显然,这些技术信息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相比较而言,西方企业却很少会这样细致地进行技术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内部协调,并与决策活动直接建立联系。通常西方企业的专利部门也搜索专利信息并加以扩散,但不特别考虑使用者的需要,并缺乏后续管理工作和反馈机制。

5、专利部门和R&D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合作关系。当然,西方企业也会这样做,但日本专利部门拥有更多的职权,而不仅仅属于由R&D机构控制的辅助服务部门。专利事务人员有计划地介入R&D活动的早期阶段,而不是象西方企业的那样在R&D活动的晚期才临时性被动地参与进来。专利经理必须为保证专利工作在贸易和技术领域中发挥必要的作用,而采取积极地相应措施。当然,由于各事业部在日本企业中也越来越拥有独立权,这种积极的参与也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但相比较而言,日本的专利管理管理比西方企业拥有更多的权力。例如,当企业要进入一个贸易或技术新领域时,在项目早期阶段专利管理部门就定期对项目中的专利状况进行评估。如果评估显示项目中存在着大量对企业不利的专利障碍,那么知识产权经理有权停止该项目,直至采取某些措施(如获取专利许可)将专利障碍清除。而新产品上市前必须通过知识产权部门经理的批准。除拥有否决权外,知识产权经理通常还有责任将有关情况向更高管理层汇报。

(三)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

由于日本企业长期借助技术引进和二次开发来实现技术学习,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日本企业极其重视对知识产权信息的综合利用,并通过完备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取得了巨大技术发展和市场成功。

1、对专利信息管理的重视 专利信息公开制度使专利申请中包含了大量关于企业R&D活动、技术工艺及专利保护的具体内容等方面的信息。日本企业不仅通过加强专利信息的管理来避免发生侵权、重复发明,并跟踪与企业经营有关的任何技术发展,对他人技术进行学习或寻求获得许可,而且将专利信息作为中长期技术战略计划的重要考虑因素。近几十年以来,日本企业通过综合利用专利技术信息,已经成功实施了技术改进和专利网战略,大大缩小与美欧国家的技术差距,获得了战略主动权和市场竞争优势。欧洲专利局的研究表明:日本和美国企业比欧洲企业更注重专利技术信息资源的利用。同时,日本的非专利申请人对专利作为技术信息资源的评价又高于美国或欧洲非专利申请人。对日本和英国企业的调查也显示日本企业比英国企业更强调在R&D战略和实施中专利信息管理的重要性,日本企业在专利信息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的经费和人力资源。

2、专利地图的价值

日本企业专利信息管理的最大特点是将专利信息搜索的分析结果以专利地图的方式汇总,并向最高管理层汇报,纳入企业高层战略管理的视野。

专利地图就是将专利信息地图化,即通过对专利资料中包含的大量技术、经济、法律信息及利益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整理,最后以清晰明确的统计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一方面,专利地图通过对专利信息的整理、加工、综合和归纳,以数据的形式归入一张图表中,便于企业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专利地图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可做出市场经营和技术发展预测和判断,为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技术开发战略、专利谈判策略和知识产权诉讼风险管理等提供可靠的依据。实践证明,日本企业通过绘制专利地图,大大提高了专利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技术学习能力,促进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计划的制定,使日本企业获得了极高的技术发展和知识产权战略成功率。

日本企业普遍建立了专利地图绘制的相关管理制度。如松下公司在其内部发行有《专利地图手册》,介绍专利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编制程序,并编辑《专利地图实例》,汇集了该企业各研究所和事业部用过各种专利地图,用于企业内部咨询和情报交流。

3、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评估指标

1999年3月,日本特许厅公布了《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际》,以建立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进行统一评估的标准,使各企业能更加客观地评价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应用状况,以提高经营者的知识产权意识,从而改善知识产权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中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评估指标共15项,包括:

(1)企业是否具有明确的管理、处理知识产权信息、机密情报的规则?企业是否彻底贯彻这一规则?

(2)企业对于没有达到申请水平的发明是否有明确的处理规定?

(3)在整个企业的知识产权相关部门,开发部门是否有网络化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体系?(4)企业是否拥有计算机系统,该系统可以查询发明人向特许厅申请的状况以及其他企业的技术动向等信息?

(5)企业是否拥有有助于知识产权战略决策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系统?(6)在推荐发明时和申请前,企业是否要求相关人员检索现有技术?(7)企业是否针对其他企业的动向在有计划地构筑专利网络?(8)是否在企业外挖掘有助于将来业务开展的专利?(9)上述的挖掘活动是否制度化?

(10)是否对全企业的专利买入情况进行一元化管理?

(11)企业在着手开发新技术时,在调查其他企业权利的同时,是否在技术开发计划中写入针对其他企业权利的对策?

(12)企业在产业化和出售产品之前是否作侵权(侵害其他企业权利)调查?(13)为开展侵权(侵害其他企业权利)调查和避免侵权,企业在技术开发阶段到产业化阶段的各个阶段是否明确了责任人?

(14)对于其他企业的需要加以注意的申请,企业是否监视其审查情况,并在注册前向特许厅提供信息?

(15)对于其他企业需要加以注意的申请,企业在其被授权后是否提出异议?

【参考文献】

[1]Arahi.H.“The Facts behind Japan’s Technology Explosion”,Manag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2000.(5).[2]钱孟姗.日本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标介绍[J].电子知识产权,1999(8).[3]于涛.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分析[J].电子知识产权,2003(6).[4]姜颖,赵国虹,姜丹明.走出去扩眼界,转观念促创新[J].知识产权,2003(1).[5]Granstrand,O.“Corporate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Japa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0(1).[6]郭豫榕.从日本专利战实践看我国企业的专利战略[J].现代情报,2002(1).[7]Berger.R,Utilization of Patent Protection in Europe.EPO-Script 3.European Patent Office,Munich,1994.[8]Pitkethly,R.H.“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in Japanese and UK Companies:Patent Licensings and Learning Opportunities”,Research Policy,2001(30).[9]戚昌文,邵洋.市场竞争与专利战略[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第二篇: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

企业的专利战略

河北工业大学 贺杰

专利战略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的长远利益和将来的进一步发展,合理利用专利法所提供的法律保护,以使其技术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中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并保持自己优势地位所采取的谋略。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企业如果不了解、不制定、不实施专利战略,就会使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量和占有范围逐渐减少。以工程机械行业为例,国内的装载机、平地机、推土机等产品由于种种原因,初期的主要生产厂家没有进行专利战略部署,也没有对所开发产品的专有技术申请专利保护,致使这些产品在全国“遍地开花”,研制者不仅失去了应有的市场份额,也引发了后来该产品的市场“价格大战”;挖掘机市场也不例外,国外和合资企业产品的挖掘机“一统天下”,他们生产的挖掘机2002年销售量占市场挖掘机总销售量的90%左右,国产挖掘机厂家的产量仅占7%左右。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与企业对专利战略的考虑不周或者说根本没有考虑不无关系。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专利局申请的有关挖掘机技术的专利总量中,仅日本的日立建机、神钢建设机械、小松等企业的专利申请就占五分之一强,韩国大宇等国外公司也申请了许多有关挖掘机技术方面的专利。国外公司在华实施的专利申请战略与其产品在中国市场上销售量的占有份额之多有很大关系。

专利战略的目标就是将企业的自主产权资源经过市场的运作来转化为使财产最大限度的增值,获得最大限度的市场回报。实现这一战略,有多种操作方法,如专利申请、专利引进、失效专利的利用、专利合作,以及专利收买等等。专利申请

专利申请是将新产品技术方案抢先申请,使产品进入市场前获得法律的充分保护,使竞争者无隙可乘。企业在进行战略决策上,应该将现有产品进行技术改进后能很快占领市场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申请。因为这两种专利申请费用不大,专利授权较快,可以很快地使新产品获得法律的保护,同时企业也可以很快地赢得市场回报。

例如,天津鼎盛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稳定土摊铺机,在产品推向市场之前,首先在供料和控制系统等方面就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摊铺机的新型料位传感器”(专利号ZL01267793.0)、“一种新型料位传感器传动装置”(专利号ZL02243673.1)、“摊铺机”(专利号ZL02370503.5)。由于采用了自主的专利技术,改进了产品质量,并以其突出的技术特点和外形设计获得了用户的青睐,扩大了市场占有量。另外,该公司所研究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机群施工过程智能化控制方法”等技术其后也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发明专利申请号:02121500.6),这只是出自于对未来市场的战略部署考虑。

又例如,中联重科、长沙建机院围绕在市场已经占有的混凝土机械等各类新产品申请了多种类型的专利,到2003年已经拥有了140多项专利,既扩大了市场的占有率又防止了新产品被他人仿制。该企业的部分产品已经开始走出国门并开始进行国际化专利申请战略的规划。

因此,专利申请战略的目标制定一定要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取得市场实效为目的来

进行,以保护产品市场份额来确定申请专利类型。检验专利申请战略目标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产品在市场上的成功占有率。专利引进

专利引进实际上就是购买他人的专利技术。据国内外经验,引进他人的专利技术开发产品能够很快地看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成效。

上世纪60年代为了实施工业振兴战略,日本的企业付出了570亿美元,使用欧洲和美国的专利发明人所持有的25 000件专利。企业以这些花钱买来的“基本专利”为基础,研发出了许多实用的专利技术,改进了自己的产品,培养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日本工业的起飞奠定了技术基础。

国内的许多工程机械企业都购买了国外专利技术,有的也与国外公司合资建立了工厂,生产国外的具有专利技术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例如:小松山推挖掘机、烟台大宇挖掘机、陕建ABG摊铺机等产品,国内企业借用国外专利技术的优势所生产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了很大的份额,市场销售形势很好。

在引进专利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在一般专利技术中常含有专有技术(技术诀窍或技术秘密)。企业在引进专利技术时,要特别注意了解对方是否包含专有技术,即技术诀窍或技术秘密。因为申请专利时,有些技术诀窍不会包含在专利说明书中。所以在签订转让协议时,不能只满足专利说明书中的内容,还要考虑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技术要素,以便保证企业在引进专利技术后能够正常实施。此外,在引进专利技术之前,一定要通过检索来查明引进的专利技术是否有效,以及是否申请了中国专利或取得了中国专利权。如果没有申请中国专利或申请了中国专利但没有取得中国专利权,或该中国专利权已被行政视为撤回、被行政撤销或被宣告无效,则在中国使用该专利技术是不用支付专利使用费的。这种对引进专利技术法律状态的了解可以有利于和对方谈判,要求对方降低引进时的专利技术费用。

在引进专利过程中,还要搞清楚所引进的技术在世界各国的专利申请情况。企业在引进专利技术时,应通过专利文献检索了解该技术在世界各国专利申请的情况。这主要是从市场角度考虑,今后该专利技术产品要出口到这些国家是否还有市场保护或者是否会发生专利侵权等问题。另一方面,要考虑国外同类专利产品是否会通过进口方式占领国内市场。这些问题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影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引进专利技术以后,在这些专利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消化”,并研发出自己的创新技术和相关改进技术,并且申请自己的专利是非常重要的。“专利技术引进门,创新全靠自己人”,只要做到这一点,企业的振兴就有希望,专利战略的目标就能很好地完成。失效专利的利用

失效专利有三类:一是他人现存的失效专利技术,目前国内有近三十万件失效的专利;二是尽管已批准专利权但运用专利法的相关条文可以被宣告无效的专利;再就是没有在中国申请专利的国外专利技术。使用这些不用交费的专利技术,只要方法得当也可以使企业受益,并

有可能获得自己的专利技术。UPRIGHT公司是世界上最大一家生产建筑脚手架的制造商。该公司在国外有多项专利技术,但在中国没有申请专利。北京某公司在销售代理其产品的过程中就开始注意到这一点,同时开始研究在国外专利的技术方案上进行创新改进工作。此后在改进脚手架的技术上申请并取得了“快装脚手架”(专利号ZL00263143·1)、“炉内快装脚手架”(专利号ZL01218702·X)等自己的实用新型专利权。2000年北京某公司以低于UPRIGHT公司市场价的50%在市场销售自主专利技术开发的脚手架并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某企业一件专利也没有,但他们通过检索专利文献和调研发现,国外有家企业的一项中国专利十分适合本单位生产,而且市场前景很好,该企业组织技术人员和专利代理人仔细分析研究发现这件专利的撰写存在极大漏洞,完全有把握运用专利法中的宣告无效的有关规定,使该专利权无效。于是该企业开始实行一边组织产品开发研究,一边启动专利无效宣告程序。结果是专利无效宣告成功,产品也进入了市场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以上事例都是充分运用失效专利利用战略的特性去开发市场的成功经验。当然,如果企业不在失效专利技术基础上创新并取得自己的专利,则不能限制他人也使用该技术或生产同类产品。结束语

制定和实施专利战略需要将技术、经济、法律相结合考虑,因此,研究专利战略是一个软科学的系统工程问题。专利技术是企业知识产权资源的一个主要部分,应当属于ERP(企业资源计划)的统筹安排之列。鉴于专利战略本身所具有的局部性以及和企业整体效益的相关性,所以专利战略的目标要服从ERP的总体规划和战略部署,专利战略的单一作用也不能无限夸大。

企业在技术创新进程中,一定要注意使自己的创新技术尽快处于合法化阶段。精心策划“专利战略”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对创新技术方案及时申请不同类型的专利。

利用专利战略来创造市场效益是一种系统工程方法。不同企业和不同产品应根据具体情况按不同的分析方法来进行策划,不能千篇一律。专利战略谋划的要点应该考虑到绕过他人的专利壁垒,不侵犯别人的专利权,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专利技术和产品投入市场扩大销售量,取得较高的销售利润

第三篇:建筑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建筑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丁达鹏 律师

21世纪我们的社会已进入全面的知识经济时代,这是每一个企业不能选择且必须要面对的事实。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竞争的一个焦点,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就必须在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上下功夫,依靠和运用知识产权来参与市场竞争,赢得更多的市场和发展机会。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企业将更多的去面对如日本、美国等公认的知识产权大国,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得不要求国内企业用战略的眼光去对待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资产,加快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构建,是企业发展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武器,是企业通过对市场及自身知识产权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建立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充分运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以达到确立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谋取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制订的整体性规划和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不断提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的综合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尽快树立依靠技术创新、依靠自主知识产权产出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企业科技发展战略,全面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迅速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出、保护和运用的综合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认识到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着手制定自己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我国的众多企业中,真正的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的企业却寥寥无几。从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数量和质量上反映出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以及竞争能力与世界上知识产权大国相比差距相当大。仅以专利为例,资料表明每年世界发明专利申请总量为100余万件,其中日本大约有20余万件,美国大约有15余万件,而中国只有1万余件,并且基本上由如“中石化”等大型企业申报。因此可看出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上明显缺位,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发展创新能力,全面建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仍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而这项工作的完成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去促成,更重要的是需要企业提高自我发展意识。

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筑业企业同样也是经济大潮中的生力军。虽然我国建筑业早已告别大规模简单劳动时代,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近几年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高产值低效益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这是技术含量低的典型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建筑业企业同样要面对知识产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其他领域相比,这种机遇和挑战或许更加的严峻。首先建筑产品价值相对较高,技术层面上研发领域较宽,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应是可观的;其次建筑业企业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素质人才较少,技术研发能力较IT等行业有一定的差距。鉴于上述两点,当具有强劲知识产权战略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将会使我国建筑业企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丧失技术上的优势,建筑业将处于被动地位。建筑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建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依靠技术使现有的与其他企业相同的资本、人力和生产资料发挥更高的效用,获取竞争优势。

一、建筑业企业知识产权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业企业知识产权观念淡漠,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充分的意识到知识产权,录入时间:2008-2-25 10:06:45

尤其专利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建筑企业哪有什么专利可申请”、“建筑企业不申请专利又能损失什么”等等,持这种观点的建筑企业不在少数,有一些企业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知识产权,更不知申请专利的重要意义。还有一些建筑企业认为之所以不申请专利,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原因:原因一:专利申请时间太长。在工程施工中有了创新成果要申请专利的话,往往是专利还未申请到手,工程早已结束。所以施工企业大多不愿把精力放在马拉松式的专利申请上,而把注意力放到下一个工程中去。原因二:行政行为干预较强,缺乏有效的防范专利侵权的手段。原因三:专利权属分配难。一个建设工程,往往有开发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其中施工单位中还分总承包单位、专业分包单位等。如果在实际施工中应用的科技创新申请了某项专利,该项专利的权属究竟归谁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弄得不好会使几家单位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出现裂痕。

上述原因是客观存在的,建筑企业专利申请虽然存在着一定难度,但专利申请量少的一个最关键原因是还是对知识产权的淡漠。据上海知识产权局统计,上海的建筑企业申请专利始于近几年。在2001年之前,专利申请几近空白,现在已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特别是2002年起上海开始实施重大工程知识产权战略,以重大工程为依托,不断挖掘、提升科学施工的技术含量,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四年来已申请建筑业专利近200件。可以看出,建筑业不是没有可申请的创新成果,而是建筑企业对专利申请的不重视,以及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方面的某些原因,导致建筑企业宁愿更多地让创新成果以技术秘密的形式存在,而不是去申请专利。但技术秘密虽然对保护企业个体利益是有利的,但因缺乏相互间技术成果的交流借鉴,所以无助于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二)、建筑业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缺乏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基本思想。

一项技术发明,只有经过法律程序确认才能取得专利权,才能够受到有关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否则只能通过商业秘密的形式由企业自主的保护。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建筑业企业并不是对技术成果实施商业秘密保护,而是由于技术保护意识的不足,或是行政推广行为,致使具有经济价值的技术成果以各种形式公之于众,流失掉了。企业不将自己的技术成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就会面临巨大损失;企业不珍惜自己的技术成果,就等于放弃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损失的不仅仅是一点经济利益,而是企业重大的发展机会。

“工程设计”被列入《著作权法》保护范围。建设工程设计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重视著作权的保护工作,对设计图、模型等著作权进行保护,甚至对建筑物本身的著作权进行保护。然而侵犯“工程设计”著作权在现实中随处可以看到,并未引起建设工程设计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高度重视。例如由北京水晶石电脑图象公司发行的“水晶石结构模型库”由160张光盘组成,含有大量建筑平面设计图及三维建模,收集了全国顶尖建筑设计师的心血精华,使用者可以随意分解单独使用,稍加修改就可直接变成自己的设计成果。这是一种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大量智力劳动成果在无形中流失,十分令人痛心。

二、建筑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发展方向

建筑业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目的是把知识产权作为财富、无形资产和市场竞争的“武器”,提升企业竞争力,这就要求建筑业企业要正确确定知识产权战略与管理的原则、目标和基本任务。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应将知识产权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一部分纳入其中。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业企业建立知识产权战略也相当的重视。“我国建筑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制定建筑业中长期技术创新规划和有关政策措施,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积极引导和促进建筑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建筑业企业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标准和施工工法,不断增加企业的核心技术储备。要采用强制措施,即在以后的建筑业企业考核评定中,要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落实状况和专利的申请数量作为重要的指标”。在考核企业发展业绩时,知识产权应是一个重要指标,这个指标除了对“获得多少专利数、申请多少商标”之类的数量考核,更应核定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的价值变化。

建筑业企业如何建立知识产权战略,是知识产权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一个难点。笔者建议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对于国内建筑业企业家来说,建立知识产权战略要有一个全面、长远而行之有效的总体策略,其中包括转变思想,树立知识经济和知识产权意识,增强企业知识产权的信息管理,扩大企业品牌信誉,加大科研投入。企业领导思想认识上去了,那么“建立知识产权战略”才能真正的得到落实。

第二,结合建筑行业、企业自身的实际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包括专利管理制度、商标管理制度、技术及商业秘密管理制度等。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必须要通过上述具体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组织体系。由企业决策层、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企业中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业务和技术部门及社会上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构成的组织体系是知识产权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收集与分析工作,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专利文献、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检索查询,并对知识产权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分析研究、及时反馈,做到知己知彼。第四、有目的的加速创新和技术开发,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这就要求建筑业企业要了解自己所在领域中主要竞争对手和竞争技术,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战略。

第五、建立企业技术开发队伍,提高这只队伍技术创新素质,重视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的培养。不断通过会议、定期组织专项培训等形式有效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使企业全员掌握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些基础知识。

三、建筑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现实中运用

我们已经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最本质的变化应该说就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迅速的上升了,并且占据了核心的地位。不仅在理论上是这样,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也是如此。建筑业企业也出现这样的势头。

(一)、品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地位,成为建筑业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商标是商品或服务的标志,是企业的重要知识产权,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最有增值潜力的财富。商标是用法律手段固定化的品牌。现代联合控股集团在11年前就注册了198个“现代”商标,2004年初,媒体传出消息:现代联合控股集团的董事长章鹏飞,状告“中鸿天”名下的北京现代城商标侵权,向潘石屹索赔1亿元人民币。现代联合控股集团的董事长章鹏飞说,如果要避免打官司的尴尬,惟一的办法是潘石屹承认侵害“浙江现代”的商标使用权,双方协商解决,由“浙江现代”授权“北京中鸿天”使用“现代”商标。这一消息,更提醒房地产界应当关注知识产权问题。2001年大连万达集团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出新招:将其住宅小区注册商标。由其开发的中央商务区豪华公寓项目-- “雍景台”获国家工商局商标局受理注册,一同注册的还有该公司在大连开发建设的“星海人家”、“龙祥花园”、“香海花园”等6个住宅小区名称。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房地产也已经走上快车道。2003年国务院18号文件已经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随着行业的发展,消费者的成熟,房地产市场要求有一个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品牌,这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品牌的培育,首先必须有好的产品品质,第二要有准确的产品市场定位,要有好的文化内涵的产品品位”。企业的商标权的价值会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而不断升值,这一点已成为无可争议的定论。房地产企业应树立商标意识和商标保护意识,尽快申请商标;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建立商标保护制度,申请防御商标,打击侵权行为。

(二)、专利保护是新技术权益最有效的保护方式。

建筑业企业通过专利权的获得取得某技术的独占权而取得经济上的垄断地位,同时可以通过专利权的实施许可融通资金,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企业的扩张。根据IPC国际专利分类表,房地产商可以在如下技术上申请专利:一般建筑物构造;建筑物的墙,如间壁墙、隔绝墙的构造;专门用于墙的连接;屋顶;楼板;顶棚;建筑物的隔绝或其它防护;结构构件;屋面覆盖层;天窗;檐槽;建筑物的装修工

程,如楼梯,楼面;专门用途的建筑物或类似的构筑物;游泳或溅水浴槽或池;桅杆;围栏;一般帐篷或天篷;在建筑物的开口处用的固定式或移动式闭合装置,如门、窗、遮帘、栅门等。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兰州仁恒置业公司将精心营建的三款创新型全景观阳光户型,向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了户型专利的申请,这家公司为申报的三个户型申请了三项专利,已正式获得该局受理批准。这三个户型的最大特点是,高舒适度和高得房率(建筑实用面积在80%以上)。甘肃省知识产权局评价说:“这是甘肃省房地产商第一次对自己设计的户型申报专利,以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对提升地产品牌具有非常特殊的代表意义。”

建筑业企业专利维权可以从政府监管部门施工图入手,(施工图纸,水电图纸、工程质检部门图纸、燃气部门图纸、消防部门图纸、房屋销售图纸、产权证图纸等等,都能反映出户型组合中是否有专利侵权行为)维权资料广泛,再加之不可移动建筑物为专利产品。所以对地产开发商、施工设计单位、施工建筑单位、销售代理商,侵权责任认定明确,维权是可靠的。

社会变革是深刻的,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建筑业企业要战胜竞争对手,必须增强知识产权战略意识,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知识产权是保护企业资源的一种有效的法律机制,企业在一定的期限内对受到保护的法律对象拥有垄断权;企业凭借这种垄断权可以转化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应围绕知识产权运营与保护开展工作,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的法律运作实现经济利益。短见与贪婪会扼杀建筑业企业创新的欲望,我们不能失去创新的动力,无论是对于产品,还是对于营销,或者是服务。创新是建筑业企业的立足之本,如果没有自己的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很难参与国际竞争。

第四篇: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和法律保护赴德培训考察报告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和法律保护赴德培训考察报告

为借鉴德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和法律保护的做法和经验,2006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组织部分中央企业及地方国资委的有关负责同志,赴德国进行培训和考察。期间,对德国企业知识产权国际背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企业专利战略、产品侵权和专利保护、法律风险防范以及德国企业知识产权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系统了解。德国的许多做法和经验,为我国进一步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德国企业是推进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主体近几十年来,德国经济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企业有效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不断提升和保持其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德国政府更加致力于推进知识产权工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政府、企业、员工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和法律保护体系,积极实施了以企业为主体、以专利为重点的知识产权战略,打造了德国奔驰、宝马、西门子、拜耳、巴斯夫等一大批世界顶级的跨国公司。

在德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德国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成为推进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主体。据介绍,2005年德国企业在德国专利局申请专利60222件,获得授权的专利20418 件,其中13%的申请来自西门子公司、奔驰公司、罗博特?博世公司、Infineon 技术公司等四家德国大企业。同期,德国企业申请的欧洲专利和国际专利,有2 /3集中在德国10家大公司,德国中小型企业则申请较少,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申请比例也只占6%。

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德国大企业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投入。在2005年全球研发投入前十名企业中,德国奔驰公司以57.5亿英镑名列首位,西门子公司、大众公司也名列前茅。还如德国拜耳(Bayer)公司2005年重点用于生物和新材料开发的科研费用达18亿欧元。

据了解,德国企业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主要来源于以下三大动力:一是在技术上领先的需要。德国企业普遍认为,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首先要在产品技术上取得领先优势,只有不断致力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其产品占领市场的需要。德国企业十分注重专利技术开发与应用,注重产品不断改进,将专利技术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许多拥有尖端技术的企业往往采用申请专利的方式占领市场。三是应对竞争对手的需要。德国企业通过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防止发明者把机密泄漏给竞争对手,从而被竞争对手模仿。同时,他们也密切关注竞争对手在产品技术上的发展,寻找竞争对手的技术空挡。总之,德国企业普遍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是着眼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他们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重点加以制定和实施,其高层次和高水平的运作有效地推动了德国整个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

二、德国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得到国家强有力的支持 德国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有效开展,有赖于国家在知识产权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方面强有力的支持。

(一)知识产权立法的支持

德国具有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包括《专利法》、《外观设计法》、《实用新型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雇员发明法》等。作为欧盟成员国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欧盟有关知识产权的规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知识产权的主要条约和协议也适用于德国。

德国十分注重根据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特点制定和调整相关法律。他们善于针对本国的强势领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同时不急于对弱势领域给予知识产权保护。例如,德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制药工业,于是他们实施了对药品的专利保护期限在20年基础上延长5年的规定;而考虑到本国软件业和商业方法上与美国的差距,他们不盲从美国,至今对计算机程序和商业方法不给予专利保护。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德国实行了适用于小发明创造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另外,德国《专利法》还规定了发明专利实际审查请求提出期限为7年,由于该期限长于欧洲专利公约的规定,因而有利于德国企业根据申请专利的产业化进程和前景,确定最佳的专利申请和市场保护策略。

德国从立法入手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还集中体现在《雇员发明法》的制定和实施。企业雇员与企业之间在发明权属方面的矛盾纠纷处理历来是世界各国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一大难题。德国《雇员发明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该法界定了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规范了企业和雇员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及收益方面的责任、义务和补偿方法。该法明确规定,企业雇员有了发明(不论职务发明还是个人发明)首先应依法告知企业,如果雇员认为发明属于个人发明,则企业有2个月的异议期。对于雇员报告的发明,企业有权选择是否申请专利。如果企业选择申请专利,则要给予雇员以一定比例的补偿(补偿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正是基于《雇员发明法》的实施,德国企业内部形成了企业和雇员双赢的创新推进机制。德国每年专利申请的90%是企业、研发机构的雇员发明,德国每百万职工创造的专利数名列世界第二位。

(二)知识产权司法的支持

德国知识产权司法制度努力谋求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大化、高效化和便利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专利诉讼制度突出体现了德国知识产权司法制度的高效性。一是专利无效诉讼和专利侵权诉讼由不同法院分别审理。专利无效诉讼由专门设在慕尼黑的联邦专利法院审理,而专利侵权诉讼由德国12个州法院负责审理。二是当被告向联邦专利法院提起专利无效诉讼后,州法院的专利侵权诉讼并不当然中止。无效申请不能作为侵权案件被告的抗辩理由。三是专利侵权诉讼与侵权赔偿诉讼分开。各州法院对专利侵权进行判决后,如果构成侵权,则具体赔偿数额由原被告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应就侵权赔偿数额另案起诉。德国专利诉讼的上述特点提高了审判效率,使专利诉讼耗时短,费用相对低廉,为企业维护专利权,及时有效制止侵权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司法保障。因此,欧洲60%以上的专利侵权案选择在德国诉讼,德国杜塞尔多夫的州法院每年受理专利侵权案达500-600件。

(三)行政手段上的支持

德国政府对德国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持首先体现在重视资金投入上。德国每年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创新上的投入是全世界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这其中,由政府直接投入的占1/3,主要是对大学、政府科研机构和国家实验室,以及企业重大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的发展予以支持。德国JULICH研究中心是由联邦政府投资90%和北威州政府投资10%共同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政府每年拨付该中心的预算达上亿欧元。CAESAR欧洲研究中心是在1991年东西德统一迁都柏林时,为了保证波恩的经济发展,利用国家专项基金设立的财团法人研究机构,基金资本达3.83亿欧元,政府每年还给予巨额资金支持。

同时,德国政府还建立了鼓励发明人设立公司,促进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一系列制度。如CAESAR欧洲研究中心通过“新技术”孵化器制度,鼓励引导发明人设立公司实施专利技术,该中心为发明人提供公司法律事务服务,负责组织专利出资入股谈判、专利评估作价,联络风险投资,提供公司管理人员和经理人员,甚至为新公司提供实验室、设备出租服务。德国的科研组织机构都有专门的实验室管理、财务管理、法律事务律师或专利事务律师,主要工作就是为发明人和研究机构提供服务。

此外,德国政府为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技术创新,在税收方面也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例如,CAESAR欧洲研究中心得到地方财政的优惠,其利润不用交税,得到企业的赞助也不用交税。

三、德国企业知识产权组织体系

(一)德国企业知识产权组织体系的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由企业法律部管理知识产权。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德国拜耳公司。拜耳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其内部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隶属于公司法律部,向法律部报告工作。其职责主要包括:专利申请、对已获权的专利进行管理、处理知识产权纠纷、业务上与各级专利法院和联邦的联系、技术合作与技术许可、组织许可谈判并签订有关知识产权的合同等。前不久,拜耳公司收购了柏林的先令公司,由于原先令公司知识产权工作隶属于研发部,所以目前拜耳公司正在考虑将先令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也统一到公司法律部之下。

第二种模式是由公司研发部门负责管理知识产权。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先正达公司。先正达公司是以销售农药和种子为主的欧洲著名跨国公司,其知识产权部隶属于公司研发部,共有73名工作人员,其中13人负责商标事务,60人负责专利事务,分别在瑞士总部、美国公司和英国公司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这些工作人员均由公司知识产权部统一聘用并考核。

第三种模式是由公司法律部和研发部共同管理知识产权。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德国汉高公司。汉高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公司总部,公司设有商标域名部和专利部,其中商标域名部隶属于公司法律部,专利部隶属于公司研发部。因美国专利法律的特殊性,汉高公司在美国公司设有专利部,直接向德国总部的专利部汇报工作。

(二)德国企业知识产权组织体系的趋势和特点

德国企业知识产权组织体系的三种模式虽然各具特色,但总体来说呈现出两个共同趋势和特点。第一,知识产权组织体系趋于集中统一。这种集中管理的组织体系,有利于德国跨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在世界各地得以统一实施,保证通过知识产权的优势取得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有利于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避免重复研发、重复注册商标,节约经费。如德国奔驰公司的知识产权工作以前分属于各部门管理,随着知识经济和市场竞争的发展,该公司于1996年成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部,配备有160名工作人员。奔驰公司虽然在许多子公司和分公司设有研发部,但知识产权部直接设在了公司总部。第二,知识产权组织体系的配置注重发挥法律部门的作用。德国大企业的知识产权机构均配备有相当数量的专业法律人员;数量居多的中小型企业虽然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组织机构,也都有专门的律师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服务。生产、营销和研发机构十分注重在知识产权方面与企业法律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四、德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重点

德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重点围绕企业经营发展的总体战略,在知识产权的管理职能、评价体系、产学研合作、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员工培训和奖励等方面均形成了比较完善、富有成效的制度规范。德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重点具体表现在:

第一,德国企业围绕自身发展战略,制定了明确的知识产权战略和指导方针。德国企业并不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独立或孤立的战略去研究,而是将其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加以综合系统的考虑,并根据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确定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如德国奔驰的专利战略注重汽车制动系统的研发及申请专利,德国汉高公司则将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放在商标的注册和保护上。为了保证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施,德国企业还普遍制定了明确的知识产权管理指导方针。如拜耳公司制定的知识产权管理指导方针:一是要积极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增加价值;二是知识产权管理要构建全球化的结构;三是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和方向要以全球商业战略为导向;四是企业知识产权要作为战略上重要的无形资产来管理;五是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是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的基础;六是要注重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专业人员的发展。

第二,德国企业注重落实其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职责,并形成了内部高效的沟通渠道。德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职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专利情报管理,创新发明的挖掘,申请专利,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管理专利权,商标等其他知识产权的综合管理,知识产权纠纷处理,发明奖励,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对知识产权的评价管理,对外沟通交流,对涉密文件的管理,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等。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德国企业内部普遍形成了高效的沟通渠道,并突出表现在:一是企业总部设有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实现内部数据沟通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研究。二是知识产权管理、研发、生产、销售和法律部门之间经常沟通交流,各部门均十分重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执行。三是企业子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定期向总部进行业务报告或专题报告,形成了制度。

第三,德国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的合作与互补,促进知识产权成果的应用及产业化和市场化。德国企业根据自身技术创新和发展需要,注意招聘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作为雇员,或在高校、科研机构设立研究中心、实验室,提供科研项目和经费,进行关键领域或者核心技术的专题研发。对于科研机构已经开发并且取得了专利的技术成果,企业注意多方评估,凡具有市场潜在价值的,就果断向科研机构购买专利技术或专利许可,直接用于生产应用,利用企业自身的条件,尽快将专利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形成了研发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机制。

第四,德国企业具有科学的知识产权申请评估体系。德国企业对研究成果进行价值评估,以最合理的成本,选择最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一项研究成果在申请专利之前,企业要先进行价值评估。根据价值大小,选择是否公开、是自用还是许可别人使用、是申请专利还是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在获得专利授权后,企业则要适时评估每项专利的价值,如果有价值就每年按时缴费维持,没有价值就定期放弃。凡具有巨大价值或者涉及企业核心利益、技术公开后其他竞争者很容易掌握、而本企业又难以维权的,德国企业往往将其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严格保护;如果对一项发明创造企业难以有效保密的,他们则及时申请专利。

第五,德国企业重视员工教育和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培养。据德国企业介绍,每一名员工进入企业时,都必须接受知识产权方面的培训,包括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文件管理及保密规定,知识产权发明、申请、应用、维权程序和途径等。员工经过教育培训,逐步形成自觉遵守法律制度和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强烈意识。不少德国企业还注意培养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对技术、法律人员定期进行跨学科轮训,或派员去专利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高校学习,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员工参加专利律师资格考试,以此培养企业自己的具有理工科背景、技术与法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五、几点启示

此次赴德培训考察,收获颇丰。我们深切感到,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和法律保护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给企业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和战略任务。当今世界知识产权竞争已成为市场竞争、资源竞争的焦点,它一方面使企业生存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参加市场竞争提供了新的手段、开辟了新的途径。因此,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普遍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关注。借鉴德国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经验与做法,结合国务院国资委牵头负责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指南”研究专题的阶段性成果,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树立知识产权战略观,是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最重要的思想基础。这次在德国的培训考察,无论是和德国企业界的交流学习,还是与政府部门、法院、协会和律师事务所的沟通座谈,我们都能明显感受到德国整个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知识产权战略观。国家从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鼓励自主创新,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双赢的知识产权推进机制,研究机构的知识产权成果能迅速实现产业化以及企业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等,各个方面均表现出德国全社会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知识产权战略意识。借鉴德国经验,我国企业作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主体,不仅要积极创造知识产权,而且更要有长远的知识产权战略。从国家战略和知识产权全局来看,这首先不是哪一个企业、部门或者地区的事,而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要把创新、应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来考虑。要通过立法、司法、政策等多方面的引导,支持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立法,是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最紧迫的外部条件。德国十分注重根据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特点制定和调整相关法律,其所建立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注重保护汽车、机械制造、电子、生物制药等德国强势产业;同时善于利用知识产权立法手段,合理解决企业与雇员之间所存在的有关发明权属的突出矛盾。以此为借鉴,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在坚持立足国情时,应该特别强调要符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和水平,谨防不切实际的趋前或滞后。同时,借鉴德国《雇员发明法》的立法经验,应该抓紧研究制定规范我国企业与员工之间发明权属关系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鼓励我国企业员工发明创造的立法。

(三)突出大企业在实施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是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关键。德国国家竞争力首先表现在其培育了一大批以奔驰、宝马、西门子、拜耳、巴斯夫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大企业。这些大企业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及其规则,构筑起在本行业研发、生产、销售的国际领先地位,形成了德国企业在汽车、机械制造、电子、生物制药等重要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并获取了巨额利润。德国的做法启发我们,当前推进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必须突出重点。要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股份制改造,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竞争主体,从而增强自主创新的原动力。要紧紧围绕迅速提高我国整体的国家竞争能力这个大的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重提高我国大企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使我国一批骨干大企业率先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进而尽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群,加快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四)重视企业知识产权的行业特点,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德国企业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各具特色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此为借鉴,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也要防止“一刀切”。要针对不同行业市场竞争的不同需要,指导企业优化内部知识产权资源结构,构建适合本企业自身发展实际需要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在我们正在进行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指南专题研究中,要加强对不同行业需求的研究,使企业能够根据其所在不同行业以及不同的经营领域和经营重点,采取不同的、能有效发挥实际作用的管理策略,从而真正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是实现无形资产价值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德国企业不论采取什么样的知识产权组织架构,其内部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均十分注重法律部门的参与。从科研开发、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到知识产权的评估、管理和保护等各个环节,有关职能部门都强调与法律部门的沟通,重视从法律角度论证工作的合法性和可行性,自觉地把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的法律要求具体落实到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各个方面。有鉴于此,我国企业在推进知识产权工作时,也应该重视把握知识产权国际规则以及国际国内有关法律、政策的变化,建立一整套科学合规的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流程,将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要做好知识产权的纠纷预防和纠纷处理工作,通过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学会规避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知识产权风险,推动企业有效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手段,增强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的应对能力。

(六)培养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是落实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重要的组织保证。德国著名大企业都把建设一支知识产权管理专业队伍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对员工的知识产权教育培训作为公司员工培训的重要内容。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匮乏,知识产权教育培训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建立良好的知识产权信息渠道,开阔视野,全面提高我国企业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和专业素质。要通过“一般人员加强培训、骨干人员重点培养”等企业内外结合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懂技术、懂法律、懂管理且熟悉国际规则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指南专题研究完成以后,要适时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以落实专题研究成果为契机,加快提高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

第五篇: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案

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案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知识产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现在各个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普遍不高,知识产权制度没有在企业普遍建立起来;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量较少。

现在一种全新的知识产权托管形式呈现出来,知识产权托管是一种服务模式,是基于知识产权的法律界定性和长期持有、非货币性、创造经济效益不稳定的无形资产特性,提出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企业在根据管理需求与托管服务商,签订授权托管协议下,托管服务商在授权范围内,代为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相关的业务。有效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帮助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协助企业实现名牌的经济价值等等。实行企业托管。

知识产权中商标也是重中之重的,是企业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法宝之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进一步提高商标意识,及时注册商标,加大商标的广告宣传力度及商标管理工作,积极实施商标战略。

商标战略,是指企业将商标工作及商标手段运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以带动和影响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企业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并随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而调整。商标既是经营者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质量象征,又是经营者独特个性、文化品位、商业信誉等因素的综合载体,是为经营者创造财富的无形资产。商标战略能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商标本身所拥有的功能和它为商标所有人开拓市场所具备的作用,使其服务于经济发展。实施商标战略有利于树立产品和服务的良好声誉和信誉,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有利于将产品的品质和性能优势、服务的质量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增强产品和服务开拓、占领、巩固市场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名

牌产品、名牌企业聚集。商标战略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之一。

商标战略是要以商标为工具,塑造企业形象;

以商标为商战利器,求生存,求发展,开拓市场,占领市场;

以商标为广告宣传的焦点,让更多的经营者和消费者认识商标所代表的企业和商品;

从一般角度来认识,商标战略具有几个方面的特性:商标战略集中规划商标方面的长远的基本方向;商标战略是从企业领导人为实现企业长期总目标所进行的商标方面的谋划。

企业商标战略的最高目标是驰名商标。驰名商标是指拥有良好声誉、商品或服务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为相关公众熟知的商标。企业拥有了驰名商标,不仅拥有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而且还拥有了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有力武器。在我国《商标法》和《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的驰名商标认定条件中,商标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包括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的方式、地域范围、宣传媒体的种类以及广告投放量等是必备条件。因而,企业在使用商标时,要加大广告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企业商标的知名度,为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把商标作为企业广告宣传的重点,成功的广告,都是围绕企业商标进行宣传,才能效果显着,使企业的形象、产品定位深入人心。

广告创意要新颖,独具特色,这样才能把本企业的广告宣传与其它企业同类产品的广告区别开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所以说商标注册后,如何运用也是有为重要的。

然而专利方面,企业积极主动的开发出来的技术及时申请专并取得专利权,利用专利权保护手段抢占和垄断市场。它是企业利用专利制度建立并并扩大自己的专利阵地取得市场竞争主动权,避免受制于人的前提和条件。专利战略是企业是基于企业对发展方向的预测,为保持自己新技术、新产品竞争的优势。将其核心技术作为或基础研究作为基本专利来保护,并控制该技术领域发展的战略。

企业通过申请基本专利享有强而有力的专利权,这种法律赋予的垄断权既可以转化成排除竞争对手和最大限度的占有市场。所以说一个企业如果拥有强劲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和雄厚的资本,从研究入手,首先获得基本专利是十分必要的。为避免企业基本专利战略的孤立运用,企业应采取基本的技术战略。专利发明人应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阻止在技术周围残留未开发的领域被他人获得专利;由

于专利有一定的保护期,为长期占据垄断优势,应当对产生专利的技术作一定的技术存储,以便在专利期满时,通过取得改进专利仍能起到保护作用。

一个企业不能顾全所有知识产权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托管才更为重要,首先要建立知识产权托管平台

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和中介机构力量,建立企业托管信息网络共享平台,方便企业随时查询、跟踪和监督托管事务的进度,提高中介服务机构托管工作的服务效率,指导企业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资源,开展技术创新。

知识产权产业化是企业创新、发展和壮大的基础,是企业市场竞争的助推器,托管工作的重点是协助企业推动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充分利用有关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以及网络等渠道,提高知识产权交易的成功率,为企业发展持续不断的增加动力。

建立知识产权托管制度的目的在于激发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创新意识,引导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生存发展和参与竞争的长远目光投向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实现多方共赢:政府有效推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企业得到免费的知识产权方面咨询、培训服务,促进知识产权意识增强和申请量增长;中介机构拓展了业务范围,培育潜在客户。

下载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 来源:饿狼辅助 http://摘 要 知识产权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随着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来临,知识产权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逐年上升,......

    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拥有一项专利,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市场,特别是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制药行业,知识产权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浅谈企业物流战略管理

    浅谈企业物流战略管理摘要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成为主流,使企业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存在许多挑战。大型跨国企业的进入猛烈冲击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市场。我国的将直面竞争的加剧,企业生......

    企业商标管理战略

    企业商标战略商标是企业的“脸面”,制定并实施企业商标战略就成为有远见的企业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本文从企业商标战略的内涵,制定的意义和如何实施三个方面对其加以探讨。......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共五则)

    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1、列入江苏省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推进计划承担单位 扬州恒信仪表有限公司2、列入江苏省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推进计划承担单位企业 名......

    我国工程机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浅析(精选)

    知识产权论文 学 生 姓 名: 杨游山 __ 学 号: X2014180013 _ 专 业: 工程机械 __ 论 文 题 目:我国工程机械企业知识产权未来管理浅析 __ 指 导 教 师: __ 年 月 日 我国工程机......

    日本企业七项管理精髓

    日本企业七项管理精髓 2010年世界五百强中日本企业就有68名,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在海内我们认识的着名品牌公司就有松下、东芝、丰田、索尼、本田、日立、日产、佳能等等。另......

    军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实践及思考

    军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实践及思考 知识产权保护是军工企业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