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做一份自我剖析报1
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做一份自我剖析报告
格式要求
1.由标题、署名和学号、正文组成。
2.标题即报告的名称,它应当能够反映主要内容,或是反映论题的范围,尽量做到简短、直接、贴切、凝练、醒目和新颖。
3.需运用到《心理学导论》课程的相关理论。
4.如有引用之处需在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的名称。
5.字数2000-3000字.6.需分别上交电子版和纸质版到各班学习委员处。电子版以WORD文档形式发至各班学委邮箱,文档的名称格式为:姓名+学号;纸质版上交用于存档。缺一不可。
7.请于2004年1月6日之前完成。过期上交将视为弃考。
第二篇:运用所学哲学知识
1.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实现中国梦的三条路径体现的方法论原则。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②弘扬中国精神体现了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凝聚中国力量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美好的梦想是发展的奋斗目标,也是前进的强大动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求真务实”才能实现“中国梦·我的梦”。
据材料从哲学上说明,为实现梦想我们应如何做到“求真务实”?
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实际、真抓实干,将梦想变成现实。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推动梦想的实现;
③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实现梦想。
④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在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实现梦想。
3.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实现中国梦要弘扬中国精神?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国精神作为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要正确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弘扬中国精神就是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只有弘扬中国精神,才能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从而实现中国梦
4.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这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个人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习近平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关系。
【参考答案】①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个人梦”和“国家梦”也是紧密相联的。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要把“个人梦”和“国家梦”紧密联系起来,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要求我们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要积极完善自我,努力实现个人的梦想,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基石。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阐释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答案】①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体现了中国梦实现的规律;②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雄关漫道真如铁”、“长风破浪会有时”,既要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同时也必须做好迎接困难和挑战的思想准备。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同为之努力
5.简要分析如何用“系统优化方法”来 指导实现中国梦。
(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中国梦的实现要从国家、民族、人民、社会全局着眼。
(2)、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把事物各个部分、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中国梦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各有其特点和侧重。
(3)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国家、民族、人民、社会各司其职又紧密相连。
(4)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对中国梦的实现要有大局观,正确处理好国家、民族、人民、社会之间的关系。
第三篇:运用心理学做工作
运用心理学原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引导的过程,或者叫心理转变的过程。所以,为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每一个基层干部都应该学点心理学,特别是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青年心理学:根据军校学员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基层干部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掌握五个方面的心理学原理。
(一)心理相关原理。各种现象或各种变量之间相随变化的关系,叫做相关,所谓心理相关就是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引起人们心理上相应的反映。了解。把握这种反映的机制。特点和规律就是心理相关原理的全部内涵。作为一位基层干部,掌握心理相关原理是十分有益的。其一,可以提高工作的预见性。一个决定。一项指示、一个文件下达执行之前,基层干部根据平时所掌握的所属人员的思想特点,就应该预料会发生什么样的心理反映和行为表现,进而提前做好引导工作。其二,可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俗话说,“情况明。决心大”。只有做到了对部属心理活动特点和思想变化规律的掌握,才能有针对性地研究对策,进行正确的决断,有的放矢、做好工作,其三,可以促进工作的有效性,情况明,方法对,必然效果就会好。这是因为将被动变成了主动,“经验变为科学,真正做到了主客观的一致,理论与实践的一致,动机与效果的一致。
(二)心理相通原理。所谓心理相通。就是指人与人之间能够设身处地的互相传达思想。观念或交换信息,从而达到互相理解)心理沟通。基层干部能够和学员。战士心理相通,互相理解,是搞好基层单位建设的基础。怎样才能做到心理相通呢?首先,基层干部要从根本上树立相信学员,战士的观念。相信是理解的前提。尊重和信任是打开心灵之锁的钥匙。古人云:“士为知己者用/士为知己者死”。现代军校的学员与战士,他们独立意识强,迫切希望能够得到领导和长辈的信任和理解。只要我们以实际行动表明理解了他们,他们也才会真正理解你这个领导。一旦双方都达到了理解的程度,心理相通了,那工作就好做多了,即使有时工作中有些地方考虑不周或方法简单一些,他们也会予以谅解。其次,基层干部做学员、战士的思想工作时,要人情人理。既要灌输正确思想,注意提高认识,解开”扣子”,又要实事求是,入情入理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学员、战士提出来的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思想上的实际问题,在职权范围内的:一定要尽力而为,满腔热忱地予以解决;在职权范围外的,也要尽到心,一方面表示安慰和理解,使其情绪稳定,减轻精神负担,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向上级或有关部门反映。总之,对于应该解决和关心的问题,基层干部绝不能无所表示,漠不关心。最后,也要教育学员,战士相信和理解领导。就是说,相信也好,理解也好,应该是相互的,一方失去了另一方,理解、相通就无从谈起。这实际上也就是告诉我们,心理相通具有双向性的特征。基层干部掌握心理相通原理,可以融洽干部与学员、战士的关系,促进单位团结:可以提高教育效果,增强学员、战士接受教育、落实行动的自觉性;可以极大地激发教育者的热情和干劲。
(三)心理相客原理。心理相容,本意是指我说的话你愿意听,你说的话。我也能听进去,彼此能容纳。心理相容了,才能沟通思想;心理不相容,将产生异意障碍,工作做再多也白搭。这里讲的心理相容,主要是指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心胸开阔,襟怀坦荡,在心理上能容得下人,容得下事。所谓容得下人,就是说基层干部要有容人之量,用人不疑,客人之短,愿听逆耳之言,宽容大度。只有大度,才能“容天下难客之士”。基层于部对缺点毛病比较多的、敢于对自己工作和盲行提出批评意见的学员、战士要不抱成见,不搞打击报复。对犯过错误的学员、战士,要真心诚意地批评和帮助,给他们改正的机会,采取适宽容的态度,这样才会得人心。所谓容得下事,是说基层干部在遇到任何事情时,要从容处理6比如由于人们的立场、感憎、利益以及对事物的观点、看法不同,这种差别和矛盾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以冲突、纠纷等形式反映出来。这时,你不能操之过急,忙于表态,而是要正确协调双方在认识上的分歧和利益上的冲突,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正确掌握了心理相容原理,有利于基层干部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修养。减少工作的失误和差错: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有利于后进学员、战士的转化,促进单位建设。
(四)心理相聚原理。所谓心理相聚,是指在一个群体里,人们的心理定势指向凝聚一致。这个原理包含的核心;二是说在这个群体里,所有成员的心理定势指向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就基层单位来说,一方西既要有以干部为主体的党支部成值,另一方面又要有全体学员、战士在党支部领导下的坚强团结。如果在一个基层单位里人们的心理定势指向都凝聚一致,何愁单位建设搞不好?何愁不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我国女徘和乒乓球队之所以长盛不衰。与这两支队伍的所有成员在心理定势指向上目标一致是分下开的。基层干部掌握好心理相聚的原理,不仅能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能团结、率领所用人员一道进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而且能激发所有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五)心理相调原理这里讲的相调。是协调、顺应,平衡的意思:顺应是指适应新的环境,主体改巫原有的心理结构。协调就是根据实际憎况,、们鳖心理定势的指向,从而达到心理平衡。这个原理)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是经常用到的,只是我们过去没有完全意识到而已。例如,当帮助一个后进学员、战士成效不明显,出现信心不足的想法时,马上意识到,应该坚定信心,这种从信心不足的心理指向调理到坚定信心的心理指向,便是心理调的过程。又如基层干部当自己领导的学员队、连队受到上级批评后,本来想找个机会狠狠批评一下学员,战士,但转念一想,认识到还是自己工作没有做好,于是自己主动承担责任,向大家作了检查,这种由指责大家的心理指向转变成自责的心理指向,实际上就是心理相调原理的具体应用。基层干部掌握好心理相调原理,可以使自己头脑更加清醒,可以减少和避免工作中的鲁莽行为,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深入有效。
总之,基层干部应当把自己的视线放得广阔一些,使自己的知识更丰富一些。为了处理好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要学习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而且要学习一些心理学以及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搞好基层建设。
第四篇:心理学知识运用论文
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运用有利于提升心理学行业的发展。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心理学知识运用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心理学知识运用论文【1】
【摘 要】
教师是人灵魂的工程师,肩负起育人的神圣使命,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认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以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心理知识;优化;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质量,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充分利用心理学知识,把握学生思想的发展变化,找出心理障碍问题存在的原因,抓住要害,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就会更加自觉地努力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将心理学运用于教学中,宜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寻找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缺点和错误的根源
学生在课堂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学生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寻求其他的刺激而不自觉地违反了课堂纪律;学生学习有困难,害怕失败,滋生发泄的途径;个别学生因学习成绩较差,又希望老师与同学注意自己,不惜以身试“法”,违反纪律,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上存在缺陷,或缺乏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诱发学生课堂上的问题行为……。了解了这些原因,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师生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沟通,积极协调师生的心理状态,变课堂的消极心理状态,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发现缺点和错误时,也要看学生的优点,从优点和长处的一面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认识自己。学生在认清自己分清是非之后,就会发挥长处,改变自己的不足,从而向好的方面转变。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师生能以舒畅,愉快的心情投入教学,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
1.理解、宽容学生
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师生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和宽容学生,学生自然就会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向老师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这样师生心灵就容易相通,学生的逆反心理也就少了,知识的传递畅通无阻。以心换心,以情育人,师生关系更加亲密。
2.平等对待学生,与学生真诚交流沟通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良性情感的传递着,教学中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对于不同的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即使是对问题学生也不要去讽刺、挖苦,也要给予信心和鼓励。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应无区别地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也了解学生的不足。对每个学生要建立适当的期待,在课堂中给予他们不同的机会。
3.教师要虚心听取学生意见,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意见、想法,作为教师不应该去断然地否认他们的观点。不小看这些学生的想法,应给学生鼓励,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正确的引导他们。
总之,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关爱尊重和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学生产生乐于接近的心理。
三、教师应掌握科学知识,提高教学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要更加学会学习;教师也不能老是以教育者的身份自居,在工作中同时也要注意学会学习心理学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习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新理念,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与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深刻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充分掌握学生的程度及个别差异,讲课准确、清楚、新颖、生动,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处于良好心理状态。
四、培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一个人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学习,也能在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孜孜以求并乐此不疲,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学习材料本身存在一定的趣味性,学起来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二是学习者感到有必要学习某些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和技能对自己的未来对社会都有好处。从而增强学习的毅力和恒心。知识的实际运用会使人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对有关的知识学习进一步加深兴趣。因此,教学中应时时注意生动的时事和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创设一定的情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职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置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总之,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旺盛、饱满、高昂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的绩效,其关键点,需要教师将心理学知识恰当地运用于教学。教师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完全投入学习氛围当中,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心理学知识运用论文【2】
摘要:
针对目前我国科普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教学效果不深入的事实,如何增进普及对象对科普知识的吸收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在一线工作者经验积累与探索的基础上,运用与心理学相关的“四步法”,设立良性教学情境,提出科普人员工作中较适合的工作方案。点明学习心理学有利提高科普工作者工作效率与“科技知识传播者”从业能力。
关键词:
科普 科普工作者 心理学 教学情境
贵州科技馆自2006年8月18日开馆至今,随着来馆参观公众对科普场馆认知能力和服务要求的提高,笔者是贵州科技馆的一名科技辅导员,在“如何当好科普场馆工作人员”的问题上,有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当今科学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大时代,为科学而科学的“纯科学”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科学事业因其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受到了社会和公众的格外关注,而科学普及就是科技工作者与公众交流沟通、使公众理解和接受科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服务于社会的重要途径。
随着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变化,尤其是电视传媒、互联网络的出现,推动了社会公众对科技发展知情权和参与权普遍愿望的提高,从而对科学普及的方式、手段和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记得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说过:“科学,不仅是专业人员所讨论的科学,而更是整个人类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学!”。如果说“科学知识生产者”是人类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必不可少的最终源泉,那么“科学知识传播者”就是今天沟通科学家和普通大众的一座桥梁。要想在相对广泛的领域内准确、适宜地反映科学,“科学知识生产者”与“科学知识传播者”之间、“科学知识传播者”与“科学知识传播对象”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合作关系就至关重要。科普工作者们的肩上负有两个重任:“一是,探索和揭开科学的奥秘;二是,要把科学告诉公众”。在科学事业里,“深入”地研究科学难题所取得的突破是艰难的,但是要把研究成果“浅出”地说给公众听,让他们搞懂、弄明白,或许更难一些。曾记得一些著名科学家写的科普名著:法拉第的《蜡烛的故事》、法布尔的《昆虫记》、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和霍金的《时间简史》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而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其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语言魅力吸引了千百万读者,影响着几代人的成长。他们作为大科学家为何能写出如此受大众青睐的科普读物呢? 这就是笔者想与各位朋友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科普工作者的“关键”和“重点”
每一位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关心自己苦心钻研的课题能否取得成果,更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科研工作和成果能被社会大众所理解、所承认、所支持,这就要求必须学习和掌握好科普宣传工作的本领,树立起如何全身心的投入科学普及;如何努力使公众更好理解科学知识的理念。
科学普及是非强制性的教学关系。其中,教学情境主体与内容的自由度都很大,在科普工作中能否抓住普及对象的兴趣点和实际需求就显得十分关键。活动时,面对的是社会上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积极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和不同需求,同样也非常重要。例如:当面对某位来科技馆参观的青少年朋友时,科技辅导员立马就走上前对其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结果就是……。当科普工作者对科普对象激情付出后,却得不到十分之三的回馈时,双方的心情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郁闷。这就是在“科学知识传播者”和“科学知识传播对象”之间没有找到最佳钥匙的缘故。
科普工作者们开展活动时一定要抓住“关键”和“重点”,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就是打开这些锁链的最佳钥匙。首先,在开展工作之前对普及对象的学习动机有一个分析、归因和实施的过程;其次,将心理学上的“需要层次、成就动机、成败归因和因材施教”的策略(参考文献[1]),巧妙灵活运用在普及的对象身上;最后,大家就会惊喜的发现,真的能使科学普及的活动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顺利发展、和谐发展(这里所指的“和谐”,就是“教一学”双方都心情愉悦的一种状态)。
二、科普工作者的“四步法”运用
通过大量一线工作的经验积累与探索,笔者总结出了一套很实战的“四步法”,能使教学双方在很自然的氛围中顺利完成知识的获取。
第一步:信息接收途径的观察法。可以对普及对象进行初步的分析(性情、爱好、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等方面);
第二步:语言技巧里的“吸引力法则”(参考文献[2])。要吸引对象,并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与了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步:心理暗示法。让普及对象既能很愉快又不自知的进入创建教学情境中来(建立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关系);
第四步:因材施教法。实施知识点的普及教学(根据对象来确定方案与程度)。
三、科普工作者的“引导”作用
在科学普及的实施过程中,并不是凭着一腔热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而要处处学习心理学、处处运用心理学和处处想到心理学。使“科学知识生产者”和“科学知识传播者”之间变得更和谐;使“科学知识传播者”和“科学知识传播对象”之间变得更和谐;使自己的科普活动能控性更强、成效面更广;使自身所处的这支“科学知识传播者”队伍更专业、更有凝聚力。在科学知识的生产早已专业化、职业化后,科学知识的普及、传播以及科普创作也日益走上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逐渐呈现出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对于社会大多数的成年公众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社会影响后果,而非深奥的学术术语、远离人们现实生活的尖端科技知识;对于未成年的人来说,他们什么都不想关心,长期的、枯燥的知识点学习,使其内部的学习动机越来越弱、学习效果越来越差,但这些却并非其自身所愿。相对于学校教育的不同,社会科普教育更需要关注普通公众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自身爱好的兴趣点和其特定时期的心理特点,从而对他们进行引导、培养和帮助。科普场馆工作者在向普及对象传授的内容上,不应只盯着科技最前沿、最突出的那些知识,应该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对其进行引导、培养和实施帮助,引导其掌握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帮助其在科技研发的道路上走得更深更远。
第五篇:运用心理学知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运用心理学知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摘 要:捕捉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结合运用心理融通和疏导方法,根据心理特点、实施情感渗透、把握需要动机、重视意志品格,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解决其思想、观点、立场和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心理学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深人研究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情况和新特点,而且需要深人研究大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捕捉大学生心理变化的新规律,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解决其思想、观点、立场和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和突破口,这是当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同时对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将心理学知识引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创新的一个成功办法。
一、根据心理特点,坚持教育为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具有高度发达的智能,有以思想为核心的高级心理过程。人的各种行为都是以一定的认识作指导,受其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支配。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和人对社会的体验。而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积淀的过程。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等认识都是由社会存在而来,是由社会存在经过人脑的反映及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形成的,在这个形成过程中,教育的影响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人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教育为主,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觉悟,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作用。而以教育为主,就是要根据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客观规律,确立正确的方针、原则和方法。
当代大学生处于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急剧膨胀、各种思想纷至沓来的特定时代,思想活跃、反映敏锐、善于思考、竞争意识和价值观念明显增强,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敢于直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渴望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生活压力的增强也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心态浮躁,要么眼高手低,要么妄自菲薄,压抑、焦虑、自卑使他们陷人个体内心世界的狭小天地。因此,大学生对某种事物有看法或有情绪,就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强迫其改变某种思想或情绪是不行的。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应该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坚持说服教育的方针,在工作实践中,应该既要重视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又要注意疏通引导;既要掌握时机,又要形式多样,做到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正面教育不能简单生硬,也不能不注意时机和场合。
在时机的选择上,最首要的问题是看说服教育的条件是否成熟。谈早了,对方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不足,可能会事倍功半;谈迟了,又可能事过境迁,失去了说服教育的意义。特别是对不同的人,虽是同种性质的事,但由于各自的心理特征不一样,对条件的要求就不一样。有的学生多疑,就要循序渐进,适时说服;有的学生直爽,心胸开阔,可以有意识地立即找他进行说服教育;对从谏如流、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学生,随时都可以进行说服教育;对固执倔强的学生,宜创造条件,成熟时再进行说服教育,且应该在其心理不设防的情况下进行„„
在场合的选择上,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一些比较慎重的事情,宜在办公室等室内场合进行谈话。因为室内谈话易于使对方引起对问题的重视;对一般的分歧、失范和偏离行为,可以在室外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宽松,多一些随意,少一些拘谨,多一些信任,少一些戒备,在谈笑风生之间,把问题解决。
除此之外,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如何,还受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素质的制约。“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要靠真理的力量,二要靠人格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格的力量显得更为重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自己站得住,才能要求别人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才能要求别人也行得通。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受教育者一方的角度思考、分析和判断问题,以增强沟通、信任和理解,找准切实的共识点、共同点和共鸣点,进而形成彼此的角色认同、观点认同和价值认同,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心理换位原则。它易于引起对方的积极回应,使其愿意敞开心扉,甚至可能牵引和启发对方也实施心理换位,站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形成理解和互动统一。因此,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自身做起,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大学生,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
二、实施情感渗透,关心帮助学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想和情感都是人们的思维活动的直接产物。两者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思想是情感的内容和基础,情感是思想的表现和流露。
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是以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人的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心理因素,具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包含着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意义。对于个人和集体而言,情感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凝聚力。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是认识结构中最为活跃、最为恒定的因素,它伴随着人类认识发生过程的始终。情感使人际交往变得深入、丰富、细腻。它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德育成功的前提。强烈的情感可以舒展情怀,净化心灵、催人奋进、形成较强的意志。
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是复杂、动荡、微妙的,经常处于矛盾中,并带有明显的两极性。他们常常因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而欢欣鼓舞,也会因一时得不到满足而悲观失望。他们的情感一般易于外露,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有时也表现为内向性和闭锁性,这是由于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自信心很强,不愿望把内心秘密和真实思想轻易向别人吐露。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实施情感渗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操纵着人心灵大门的启闭,对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如果学生心门紧锁,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奏效。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去关心、感化、激发、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发挥情感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使大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从而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单纯的情感交流和感化还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因为交流感化的成败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它往往取决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感情是否融洽,心理是否相容。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同样的道理,不同的领导、老师去讲,大学生接受的程度就不一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观念日益增强,在思想上、政治上要求有充分的民主权力,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求平等相待,在人格上要求相互理解和尊重。过去那种“我说你听,我压你服”的居高临下式的说教方式再不为人们所接受。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关心大学生、理解大学生、尊重大学生、体贴大学生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情基础,做到说理与关心相结合,教育与服务相结合,尽可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动之以情”与“晓之以理”二者 2 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唤起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积极性,使之在愉悦的氛围中既得到说服教育的启示,又得到朋友式的情感体验。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以情育情、以理育晴、以情感人、以情可人。也是古人称道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意旨所在。
三、把握需要动机,正确引导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就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观愿望和动机,进而产生为实现这种主观愿望而进行的行动。因此,需要是人行为的基础和根源,而动机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
需要、动机、行为三者的关系是: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为→需要满足→紧张→解除→产生新的需要。
不难看出,需要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了解和认真解决大学生的需要,以形成高尚的动机,对转变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在校学生来说,最突出的需要就是饮食需要、求知需要、健康需要、求助需要、荣誉需要、文艺娱乐和体育锻炼的需要、恋爱需要等等。在新时期,不能忽视社会变革对大学生们内心世界带来的震荡和影响,而把大学生的需要、目的和动机都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应该掌握大学生们的这些需要,认真地分析,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一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了大学生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势必软弱无力,变成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的空洞说教。
只有正确对待学生的多种需要,并承认其合理性,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学会帮助大学生调节平衡,做好需要的转化工作。对不合理、不切实际或者合理、但又一时不能满足的需要,要有正确的引导,合理的限制和否定,使学生的需要保持平衡,有所抑制。因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低不断发展,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如此。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善于把学生的知识需要、成才需要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把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到为成才而奋发努力学习上来。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及时正确引导学生个人与集体需要发生矛盾时,能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使个人行为与集体的 3 需要协调一致,而不为一时利益所束缚。
四、重视意志品格,塑造完美个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品格,是心理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大学生属于较高的社会知识层次,他们由于知识量逐年增加,实践能力日益增强,意志品格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学习竞争和社会生活中意志相应得到锻炼。但当代的大学生多数是在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应试教育的氛围下,他们的人生道路比较顺利,受挫折少。进入大学,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长,参与社会的意识逐年提高。面对新时期社会急剧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刺激,面对大学生活的新特点,他们的心理定式被打破,意志脆弱的心理缺点有所暴露。当学习遇到困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竞争遭受失败、恋爱受到挫折时,一些学生就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失落感和困惑感。尤其是当挫折强度较强或时间较长时,如意志不强,不能及时对自己进行适应性调整,就可能由失落化为自卑、失望,甚至心灰意冷,精神上出现萎靡不振,心理上产生严重障碍,导致轻者休学、退学,重者出走、自杀。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遵循心理规律,重视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一要通过系统而有效的教育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增强努力学习、刻苦锻炼、讲究道德、追求完善的自觉性,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乐于奉献的果断性,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坚持性和在情感与理智发生冲突时的自制力等,使其成为意志坚定的一代新人;二要通过用正确的思想道德理论指导学生,用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鼓舞学生,用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其追求的方向明确、目标具体。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如何塑造人的重要工作,对人的认识也与对其他事物的认识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深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不仅要从情感变化、语言交流、行为表现中进行了解,还要善于洞察和分析大学生思想深层的心理活动,认真地学习一点心理学知识,掌握不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同心协力,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使思想政治工作再上新台阶。而运用心理学知识也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想政治 4 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本文档由原创作者两性用品http://www.xiexiebang.com成人用品站长上传,只为分享经验与体会,请尊重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