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537部队的组建与援越抗美
6537部队的组建与援越抗美
A组建工程兵221团
1964年冬南京军区工程兵部奉命组建工程兵221团,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6537部队。首先从相关部队抽调各级优秀干部和老兵千余人作为骨架,再从江、浙两省征新兵3000余人,按“
四、四编”(组、班、排、连、营、团五级),全团4000余人,于1965年3月15日,在安徽滁县东营房举行建团大典---骁勇善战的6537部队诞生了!
221团成立后立即在皖中定远县、嘉山县地区实施战前练兵,进行国防工程施工。在管店修建几个大油库时,1、2、4营负责修建工程,3营负责备料。采石、采沙等备料是当时最艰苦的。采石时,战友们三人一组,用两根钢钎两个十磅大锤,轮流掌钎甩大锤,在满山遍野的大石头上打炮眼。由于新兵没有经验、劳动强度又大,走锤伤人的事故时有发生,不少战士手的虎口被震裂,鼻孔常流血。特别是爆破班的战友,全连打的炮眼都由他们负责装药爆破及排除哑炮,活儿虽轻,但需胆大心细。一次,一位战友在点炮后撤退时被毒蛇咬伤,左腿肿得象水桶,领导送他去蚌埠医院住了几天,就要求返回战斗岗位。现在回忆,在国内的建设只是为了练兵,为了支援越南而练兵。
B分二个梯队出国
1965年8月5日,221团(6537部队)全员奉命调驻蚌埠营房,进行集训待命。10月5日,221团第一梯队由团长杨焕仁、政委王恒率领团机关、第四营以及机械连、加工连、汽车连、修理连、特务连、高射机枪连和卫生队共1600余人,携带全团所有装备奔赴越南战场,编入3支队为11大队,与3支队的12、13、14、15共5个大队担负越南安沛机场和飞机洞库的建筑施工。用了3年零7个月,搬走了54个山头,修建了长2000米、宽50米的机场飞机跑道及跑道两侧的土保险、土跑道、滑行道、联络道、停机坪、加油站和指挥塔等附属设施。飞机洞库由我们11大队独立完成,建在机场旁的大山里,长399米、宽24米、高14米,混泥土厚1 ~ 1.4米。
221团一梯队出国后,上级任命赵凤珠为团长、王连顺为政委,率一、二、三营和恢复后的机械连、加工连、汽车连、修理连、特务连、高射机枪连、卫生队及加强分队为二梯队,于1966年12月19日18时兵出“友谊关”,途径凉山、河北、河内、河西、和平,到达目的地——宁平省,编为“中国援越抗美7支队221大队”。7支队的支队长是赵东波、政委是徐克林。我们第二梯队出国的保留了6537部队和工程兵221团的番号。C战 地 施 工
进入越南,第七支队担负修建北起福平、南至宁平,西起永福、良山,东至海防以西的京门一百多公里范围内构筑永久性防御工程。整个工程划分为四个工区——金榜至
宁平为一工区,河西的侧边至良山为二工区,安勇、嘉良、志灵至东潮、京门为三工区,福平至永福为四工区。221大队负责一工区的大部分和二、三、四工区部分工程。美国从1964年开始轰炸北方,出动飞机35万架次,投弹300多万吨,是朝鲜战场的几倍。一工区是敌机轰炸最频繁的地区,从府里渡口一营一连的桂山工地,沿一号公路经二营的达崩山工地,至三营的广纳工地,沿途到处是一片废墟,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屋,公路被炸得坑坑洼洼,桥梁全被炸断,河上是临时架设的木桥,有的是夜里架、夜里用、白天拆,敌机经常在天上盘转、侦察、轰炸。
一、遭遇大轰炸
1967年4月2日深夜11点左右,二营八连3班、14班在宁平三羊采石场装车,突然敌机空袭,发射了二枚空对地火箭,仍下十余颗炸弹。爆炸的时候,硝烟滾滾,弹片、泥土、石块冲天而起,排山倒海,当场夺走了5位战友的生命。他们是——团运输连驾驶员蔡福庆(浙江上虞人),3班副高士达(安徽安庆人),战士沈阿树(江苏大丰人)、吕德福(浙江衢州人)、池宝奎(浙江杭州人)。五位战友的遗体当夜运到团卫生队,团1号等首长怀着庄重的心情、逐个给牺牲的战友擦身、换上新军奘、裹上白布„„,我们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在场的同志无不放声痛哭。我们是“硬骨头”军人,但首先是人,在失去阶级兄弟、亲密战友时的悲痛是难以用文字来表达的,生离死别是人生最痛苦的。
二、再遇大轰炸
三营九连的工地在越南宁平省安模县桐交农场,担负代号为c45、c46、c47三个炮兵永久性防御工程的施工任务。该连工地是我团最靠南方的工地,工地附近有火车站、铁路桥、水库大坝和人民军营房等重要轰炸目标。c45、c47号工地多次遭轰炸,常有人员伤亡。1967年5月10日凌晨,美机突袭我c46号工地。当时,二排的同志刚下班休息,疯狂的敌机扔下了20多枚重500磅的炸弹,驻地炸出了一个个直径20多米的弹坑,6班的住房不见了,班长劳春毛(浙江桐乡人)、张均佐(安徽无为人),战士周志金(浙江衢州人)、陈承云(浙江缙云人)、汪绍雄(浙江武义人)五位同志当场牺牲,多人负伤。这些65年入伍的战士,一个个鲜活的脸孔经常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些为国际主义捐躯、为军旗增辉的烈士们。
三、达崩山打坑道
达崩山,青山绿水、美景如画。我们去达崩山不是旅游,而是用两年时间完成其炮兵地下防御工程,使达崩山成为美军从地面侵犯河内的天然屏障。工程总长875米、宽4米、高3.5米,4条C型坑道中间打一条横向坑道将4条坑道连接。C型坑道用于车辆和大炮通行,横向通道内设指挥所、储备库休息厅等设施。8个通道口建有8个炮头,用于防、阻敌人从地面入进攻。该工程越方原请苏联援建,苏方表态工期需三年,我方表态二年。因此,工程时间紧、标准高、任务重、条件差。团首长决定由四连、五连为主去啃这块硬骨头,不久六连也参与进来。我们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投入施工,作业班段面进度保持7至8米,被复、浇筑钢筋混泥土有时三天三夜不能停。那时没有传送带,全靠料桶人工传送,矾布手套正反面都磨破了,手指直流血,许多战士施工中负伤,有的可能终身残疾。有一次,在浇筑一个炮头时受到空袭,有数枚空对地导弹在近工地百余米处爆炸。还有一次夜间施工时,被十多架敌机发现,在洞口边仍下很多很多枚炸弹、坑道内都感到剧烈振动。由于我们防空措施得当,再加上达崩山地势险要等因素,虽经数次轰炸,但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该工程比原定计划提前六个月,于1968年8月竣工。交付越方后屡遭美机轰炸,他们动用了千磅以上的重型炸弹,有当时最先进的气浪弹、燃烧弹、磁性弹,虽然造成了些破坏,但工程主体完好。
在施工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有的受到总参的通令嘉奖,有的被广州军区授于“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有两个排荣立集体三等功、18人荣立个人三等功,大批战友受到表彰。为了我们安全施工,上级给我们大队配置高炮营和高机连,在1967年6月19日、7月19日二次对空作战中击落、击伤敌机14架,还抓获两名美国飞行员,取得了辉煌战果。我大队的一营二连和三营九连的两个重机枪班,分别在同山寨和广纳先后击落美机各一架,撰写了援越部队用步兵武器击美机新记录。
四、内排机场飞机洞库
经过一年零两个月的艰苦努力,七支队在红河三角洲四个工区的任务全部胜利完成。正当我们准备班师时,越方又要求我方在内排机场建飞机洞库,经支队研究决定,由221大队留下来执行此项任务。内排机场位于河内西北约二十公里处,现在是河内国际机场。
洞库就建在内排机场西北的鱼山内,设计方案与安沛洞库相似,洞库长360米,是个大跨度、大断面的工程。石方工程按“品”字形,从左、上、右三道口掘进,然后将“品”上弧形挖通、留中间平台用以支撑,再以1.2至1.5米的钢筋混泥土被复,掘进一段被复一段,回填一段,最后掏空中间平台再打地坪。一营从山北向山南打、一个连挖一个品字中的口,二营从山南向山北打、也是一个连挖一个品字的口,三营负责备料。鱼山的地质条件极差,工地在一个三面环山凹地里,没有高大的树木,只有小树林子,满山光秃的,几根毛草被风一吹摇摇晃晃„„山上较厚的表层为泥夹石,内部的岩石裂缝多,渗水严重,塌方多。我们的好战友——1961年入伍的上海南汇县三灶人——五连一排长徐金龙就是因此而牺牲的。记得那是1968年12月底的一个凌晨,一排作业班在左口坑道放完第一排炮后,排长率安全员等即进洞排险,为第二排炮作准备,在进到40多米处,一大石块从坑顶突然塌落,在这危急的瞬间,他果断地把身边的测量班长徐宣义使劲地推开,自己却因来不及避让而被石头击中头部,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他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的行为震撼着全连指战员的心灵,同志们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排长感到无限的悲痛。
徐金龙同志牺牲后就地安葬在离驻地不远的一个小山上,后来为了方便对烈士墓的管理,中国驻越大使馆将我们团14位烈士迁至南河省金榜县三星乡附近的23号公路左侧的烈士陵园,并派有专人守墓,这使我们这些当年的当事人感到了一丝幸慰。
内排机场洞库于1969年11月5日全部竣工。
D班师回国
内排机场飞机洞库竣工后,我们即奉命班师回国。6537部队从1965年11月首批出国至1969年12月最后一批回国、历时四年有余,这四年是越南战场战斗最激烈的四年,在美机的狂轰滥炸下,在条件特别艰苦的处境中,在一千四百五十多个日日夜夜里,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我团官兵同仇敌慨,备料施工,修建机场、挖飞机洞库,构筑战地各种工事,对空作战„„,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五个伟大”争了光、添了彩,获得了越南党和政府颁发的“团结抗美战斗勋章”和“援越抗美荣誉证书”。6537部队于1969年底回国后,即在江苏宿迁营房进行整编,其一梯队(原3支队11大队),改编为空军工程兵第14团,隶属于空九军,调防新疆;其二梯队(原7支队221大队),改编为空军工程兵第15团,隶属于空八军,调防四川;15团到四川西昌后,于1970年底又抽调部分官兵编入高炮15师,参与援老抗美的战斗。
在班师的日子里,我们最难分难舍的是那些牺牲的战友,我们一起出国却无法一起回,他们只能长眠在越南。临行前各单位都组织了代表到墓地祭奠扫墓告别。
6537部队援越抗美退伍老兵老顽童石瑞喜
2013年1月25日
第二篇:援越抗美工作的几点回忆
援越抗美工作的几点回忆
我于1964年6月提前一年结束了在北京外贸学院的学业,来到中国驻越南民主共和国大使馆商务处工作。当时越南尚未统一,南方和北方以北纬17度线为界,北方称越南民主共和国,首都河内市。河内是一个不大的城市,人口仅70万左右,主要街道、公共设施,都是典型的法国式建筑,马路两旁大树参天,市容整洁、幽静。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充满了和平气氛。然而一个月后的一场突发事件把我们带入了战争。
同年8月5日,美国以其军舰遭到越方巡逻艇攻击为借口,对越南北方城市鸿基、清化、荣市进行了猛烈轰炸,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北部湾事件”。从此美国对越南北方的轰炸逐步升级,很快扩大到其北方全境,越南所有的军事目标,经济设施,交通要道,甚至城市、街道、机关、学校均反复遭到美国飞机狂轰乱炸,越南人民被迫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抗美救国战争。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驻越使馆工作的重点也很快转入援越抗美。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使馆全体工作人员遵照周总理指示“想越南人民之所想,急越南人民之所急。”不怕环境恶劣,不怕生活艰苦,经常深入各地考察了解情况,为国内提供参考意见。演绎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我置身其中,也经历了不少难以忘怀的往事。
目击美国飞机轰炸
1965年1月,我被派往交通部驻越南海防航运办事处工作,主要负责业务联系和援越物资运输。海防是一个港口城市,人口仅30万左右,但海防港却是越南北方最大港口,承担了全国80%以上进出口货物的运输任务。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我经常来往于河内和海防以及海防和各港口之间,途中遇到防空警报和轰炸的机会就更多了。
1966年春天的一天,我去河内接办事处主任赵刚同志回海防,途中就亲历了美国飞机轰炸的全过程。河内、海防间相距105公里,其间铁道、公路、桥梁已多次遭到轰炸,道路很不好走。接到任务后我同司机商量还是尽早出发,争取天亮赶到河内。第二天早上3时,天空还是漆黑一片,我们就上路了,驶出45公里到达两市间最大的桥梁富良桥,又称海阳桥。刚上桥头,越南公安战士即跑过来拦住我们大叫:“你们不想活了!防空警报已经拉过,赶快关掉车灯退回去。”我立即跳下车,越公安看我们是中国人,语气缓和了许多。问明情况后,我重回到车上让司机关掉车灯,黑暗中向后退出约
一、两百米。这时只听到炸弹的爆炸声和地面高炮、机枪还击声响成一片。我和司机跳下车靠在一棵大树下观看,只见美国飞机一批批地呼啸着俯冲过来,接着就是炸弹的爆炸声音。地面炮火还击也异常猛烈,各种武器交织在一起,黑暗的天空中划出一道道火光。爆炸后的弹片不时击打着树干,发出叭叭的响声。双方激战了约半个小时才逐渐平静下来。此时天已拂晓,我和司机再次回到桥头,越南公安战士依然不准我们过桥,告之桥虽未炸断,但桥下尚有多枚炸弹未爆炸,随时都有危险,让我们绕行100多公里去河内。我们乘坐的是已行驶十万公里的华沙车,车况极差,在泥泞的道路上很难开动,我只好反复向他说明情况。这时过来一名中尉,他听我说明情况后,决定自己坐在车上给我们引路。
司机把车缓缓驶上大桥,桥上全是从河里掀起的烂泥,桥面早已看不清楚,路很滑,车开得很慢,二、三百米长的桥面足足走了十多分钟。很不容易到达了另一侧桥头,刚想松口气,只见一枚500磅的炸弹斜插在桥头路面上,尚未爆炸。公安中尉指挥我们沿着炸弹的左侧,一侧轧着公路,另一侧轧着路边的草丛慢慢地开过去。我们屏着呼吸,紧盯着身边的炸弹,只见弹体上清晰地印着“U.S.A”。穿过炸弹约100米越公安才下车,放我们继续前行。
回到使馆已是上午9点多钟,许多同事知道我们路上遇到了危险,纷纷赶来问候。
考察援越物资运输
1966年6月,我又调回河内商务处工作,不久即安排回北京休假。回到北京,国内文化大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我在国内参加了几个月运动,在即将迎来1967年春节之际,突然接到使馆通知,让我立即返越,我又匆匆离开北京回到战火纷飞的越南。
越南气氛同国内完全不同,中国使馆俱乐部被美国火箭击中后,大家正处在临战状态,随时准备经受考验。春节将至,美国宣布春节期间对越停炸三天,使馆决定乘此机会到北方南部的几个省份考察援越物资运输情况,以便向国内提供更多的决策依据。王保宣参赞通知我陪同前往。我即开始检查车辆,准备行装及防空用品等。越方对这次考察也很重视,外贸部副部长、党组书记李班同志亲自陪同,同行的还有几位局长,另外还配备了一辆公安车开路。
2月7日是除夕,下午4时我们的车队准时出发,开始了一次有意义的考察。从河内向南行60公里,到达府里市,这里是越南河南省会和通向前方的交通要道,虽距河内不远,但已为战场。美国飞机多次轰炸,弹坑累累,几万人的省会城市已看不到几间房屋。各个要道路口挤满了车辆,它们满载各种物资,争先恐后地穿过弹坑向前方驶去。穿过府里市公路更加难走,到处是弹坑,到处是拥挤的车辆。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我们一行才进入清化市区。市区内一片漆黑,没有行人,居民都已疏散到附近的山区和郊外。我们一行穿过市区转向西郊山脚下,晚上十点左右才来到省招待所。从河内到清化一百五十多公里足足跑了五、六个小时。而所谓的招待所也不过是几排临时搭建的茅草房,设备极其简陋,房间里没有水、电,用水要到室外去取。我们进住不久,越交通运输部长潘仲慧就到房间看望我们,并详细介绍了前方运输情况。
2月8日是春节,我们清晨3时起床,每人吃了一小碗米粉后就匆匆上路了,继续向宜安、河静、广平三省前进。离开清化越向南走路况越差,公路上几乎已看不到沥青路面,弹坑一个接一个,天空中还不时响起防空警报,需要下车到路边防空。因此车走得很慢,每小时只能跑20公里。中年到达宜安省会荣市,吃饭时省委同志告诉李班副部长中央政治局召其立即返回河内,改由越外贸部一局局长丁文赞带队继续前行。出荣市渡过兰江渡口即到达河静省,这里战争气氛更加浓重,特别是通向“胡志明小道”的岔路口,美国飞机几乎天天轰炸,弹坑套着弹坑,土地已不知被翻过多少遍。我们乘坐的汽车是苏联制嘎斯69,防震性比较差,颠簸得很厉害,不留意就会被掀起来,把头撞在顶棚支架上。每到重要路段,我们都不顾危险和艰苦,下车查看援越物资的转运、储存情况。同时领略越南人民的抗战热情。一路上到处都是抢修道路的青年突击队员,她们肩挑头顶,忙着向弹坑里填土,其中大部分是姑娘,看到我们都热情地打着招呼。路旁一队队民工推着我国援助的“永久”、“凤凰”自行车,每辆车上驮着两袋大米艰难地向
前行进。同时也经常看到一队队越南人民军战士背着行装徒步奔向南方战场,其情其景感人至深,使我深深体会到人民战争的威力。穿过河静省即到达北方最南部省份广平省。美国飞机对这里轰炸更加,修烈,不仅所有道路均被破坏,而且公路两旁树木全被凝固汽油弹烧焦,我们边走边看,到达广平省会洞海市已是2月9日清晨一点半。从清化至洞海市三百多公里,足足跑了22个小时。
洞海市位于日丽河入海口,是座海滨城市,据说战前非常漂亮。但我们到达时该市已不存在,整个城市被夷为平地,我们在公路旁找到两间临时搭建的草房,几位姑娘点着煤油灯坚守在这里,负责给过往车辆指路。我们问清省招待所地址后就离开这里向郊外驶去,开出约七、八公里,来到一片丛林前,围着丛林转了两圈却还找不到进去的道路。这时天空已开始发白,我们却感到十分饥饿,这才想起前一天中午吃饭后大家还都滴水未进。正在无计可施,只见丛林中钻出一辆汽车。近前一看,原来是我中央电视台记者,他们主动把我们带入丛林,几经穿行才找到位于丛林深处的省招待所。然而当他们再返回公路时却遭到美国飞机的扫射,汽车虽然中弹,所幸无人员伤亡。
省招待所坐落在密林深处,很隐蔽。这个招待所比清化省招待所更加简陋。每个房间放着两个单人床,两床之间有一条很深的坑道通向屋外以备空袭。我们简单吃过早餐即开始了新的一天考察,重点看了沿海几个卸货点和通向“胡志明小道”的岔路。当天夜里返回时,我们的渡船也遭到美国飞机的扫射。
2月9日是美国宣布停炸的最后期限,我们胜利地完成了这次考察,开始返回河内,2月10日安全回到使馆。五天考察,使我度过了一个特殊而又难忘的春节。考察东河港
1973年1月,越美经过激烈较量和艰苦谈判,双方终于正式签署了“巴黎协议”,实现了停火。对北方轰炸虽然停止了,但战争并未结束,南方形成了越南南方临时革命政府和伪政权并存的局面。越方为扩大临时革命政府的国际影响,提高其国际地位,这年春天正式向中国政府提出,希望中国政府派船到广治解放区东河港把援越物资直接送交南方临时革命政府。对此,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指示使馆派人前往东河港考察了解有关情况,以便国内做出最后决定。经商务处同越南外贸部交涉,越外贸部同意安排此次活动,并决定由阮峥副部长同我们一起前往东河港。
1973年5月底,崔哲商务参赞带领海防办事处主任刘成龄、杨大庆和我共四人进行了这次考察,使我有幸亲历了南方解放区,看到了其南方解放区的实际情况。
此行虽已实现停火,但通往南方的道路依然很差,路面颠簸难行,被炸毁的桥梁尚未修复,过河全是靠渡船。从河内到洞海约500多公里,一路走来,沿途我们看望了在字、罗岛卸货的红旗船队的船员,同时向1972年底在字岛牺牲的周茂臣船长等五位烈士敬献了花圈。再次来到洞海市,看到人们已开始在废墟上搭建临时住房,但生活条件依然极其艰苦。到达洞海市的第二天我们即进行了这次南方解放区之行。清早起床,穿过水灵特区,10时左右到达南北分界线贤良河桥头,贤良河是个不大的河流,河宽一百米左右,桥头北挂着越南民主共和国国旗,桥头南悬挂着南方临时革命政府的旗帜。由于事先已联系好,我们很快办完手续,顺利地穿过浮桥随即跨入了广治解放区。解放区同北方不同,这里到处都充满了战争气氛。前行不久就看到厚厚的铁丝网,据介绍这就是著名的麦克纳马拉电子防线,铁丝网上安装着美国最先进的电子设备,用以清点北方通过此地渗透到南方的人数,每月予以公布。铁丝网后面就是一道道战壕,战壕纵横交错,布满整个丘陵。战壕内外遍地都是子弹壳、炮弹皮,我顺手拣起几颗子弹以做纪念。再前行十多公里就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广治省东河镇。该镇是一个交通要道,南下通向广治省省会广治市,西行进入老挝。这里是越南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气候恶劣,土地贫瘠。来到东河镇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战斗刚刚结束,尚未来得及打扫战场。街道上伤残人员随处可见,未爆炸的炸弹和地雷比比皆是。我们住的招待所坐落在一片高坡上,刚进住不一会儿,就听到两声巨响,阮峥副部长很紧张,担心我们有危险,立即派人了解情况。约十分钟后,当地干部前来通报说,几个孩子因误踩地雷被炸死,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在招待所外走动。
第二天,我们乘机动船沿东河而下,约几公里就到达入海口,这里地势平坦,根本没有装卸货设备,卸货必须用驳船过驳,水也不深,只能航行千吨以下小船。对这些情况我们做了详细的记录。下午返回时向南远眺,广治市已隐约可见,伪政权的旗子还插在城中。第三天清早我们离开东河。回到河内后我们立即向国内做了汇报。不久,中国广州海运局红旗船队的船只开到东河港,把大米直接交给了越南南方人民,这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在援越抗美的日子里,我在越工作数年,同越南人民一起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使我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每当回忆起这些往事我都感到兴奋和自豪。以后我又数次赴越工作,见到那些共同战斗过的朋友,我们都感到格外亲切,工作中也比较容易沟通。
第三篇:援越抗美战争战略战术的探索与反思
援越抗美战争战略战术的探索与反思
——纪念援越抗美战争45周年
越南近现代长期遭受西方国家的侵略和殖民统治,抗法和抗美战争接连不断,是一个饱经战乱的国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了支持越南的抗美救国斗争,实现国家的南北统一。应越南共产党和越南政府的请求,派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陆海空军中的防空高射炮兵等大批精锐部队。着越式服装,秘密从陆路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友谊关,云南省河口及海路多头并进,分批分期进入越南北部地区,担负战时公铁路港口等重要设施的修建和要地防空等作战任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来,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抗美援朝战争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进行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斗最为惨烈的第二次援外战争。
这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地区战争,持续了十多年。由于主战方美国天时(战争时机)、地利(地缘政治)、人和(国内反战),特别是地缘政治的先天劣势和越南人民的顽强抵抗。虽然有强大的军事优势,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从越南净身出户,无条件的完全撤军。其所支持的吴庭艳傀儡政权彻底垮台,南北越最后达到完全统一而结束。
然而,战争不是天使。战争这部绞肉机,是残酷而无情的,他使战争各方损失都十分惨重。美国在战争中付出了高于对方数倍的财力
—1—
和军力,数万军人丧生。战败创伤的阴影,至今不散,是美国永远的痛。获胜方胜得也不轻松,实属惨胜。交战期间,美国倾其全力,动用了强大的陆海空军力量,南打北炸,战火燃遍越南南北两地全境。经济萧条,百姓流离失所,城市乡村,工厂学校满目疮痍,颓垣断壁随处可见。北方地区,偶进村镇,举目皆妇孺,难见青壮年。数百万军民战死沙场,悲剧波及众多家庭。中方轮战部队,昼间战事频繁,夜幕降临少敌情(克夫战区)。会有众多的少男少女,成群结队,自发的聚集到驻地军营,联欢玩耍,流连忘返。话语不通,以歌代言。几十首中越歌曲,交替轮唱,友谊之情动天地。届时,一首越语《解放南方》歌曲,那悲壮的旋律,可使他们动情以致落泪,甚至泣不成声。因为,他们的父兄为了南北的统一付出了太多的代价,以至生命。
中国人民节衣缩食,为越南提供了二百多亿美元的无偿巨额泾济援助。战时的越南,军需民用,大到飞机大炮,小到针头线脑,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中国。“辽阔的中国领土是越南的可靠后方,七亿五千万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坚强后盾”。这不是豪言壮语,而是当时的客观事实。进入越南执行援越抗美作战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二万指战员,先后有一千四百多人壮烈牺牲,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永远的留在了异国他乡。数千人负伤,终身致残。无论战时,还是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的现在。越南政要都心知肚明,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鼎力支援。那场战争连一天也维持不下去,奢谈打赢战争那更是梦想,这是连他们的敌人也不否认的事实。遗憾的是,国家间只有永远的利益,而无永远的朋友。越南战后仅几年的时间,他们便抛弃了其
—2—
领袖胡志明生前一贯倡导并坚持的“中越两国是同志加兄弟”的传统友谊。从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出发,推行地区霸权主义。与中国反目成仇,悍然挑起了中越边境武装冲突,又将他们的人民再次拖入到战争之中,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事情。
越南近现代历史上,数十年的战乱,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从人类社会学意义上看,只是本民族历史长河中泛起的一个小小的浪花,所完成的也只能是简单的政权更替。而现代文明史已经充分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中,政权的交替不一定必须采取流血的方式,战争并非唯一手段。分裂数十年的东西德国,就是在社会震荡极小的状态下,实现了统一和政权的变换。和平的方式,总会比战争流血的方式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历史的脚步永不停息,弹指一挥间,上个世纪中后期发生的,全世界瞩目的东南亚战争——越南战争,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战争的尘埃早已落定,战争的决策人和指挥者大多已仙去。世界的政治格局已今非昔比,多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昔日刀兵相见的敌人,现今大多已化干戈为玉帛,甚至成为座上客。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间是最好的磨合器,这也是大千世界奇妙之所在。作为历史,越南战争已远远逝去。后来人判断和分析那场战争的性质、意义和利弊得失并不困难。而且会少干扰、多理性、更客观。但是,那应当是政治家和史学家的事情。作为那场战争的普通亲历者,只能从军事角度,从战略战术层面进行一些粗浅的剖析。力争透过战场那纷繁复杂奇异多变的现象,发现和揭示战争中某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3—
以此来纪念那场令人终身难忘的援越抗美战争。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是战争的铁律,也是战争的本质所在。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冷战时期包括越南战争在内的各种地区局部战争,莫不都是如此。所不同的是战争的手段,即战争中使用的武器装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战略战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争发动和决策者,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都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投入战场,这具有必然性。武器装备在战争中扮演何种角色,它与人的关系以及作用如何界定。如此简单的课题,古今中外,仁人志士,众说纷纭,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武器决定论者有之,人决定论者也为数不少。然而无论持有何种见解,战争中武器装备水平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同步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水平。对此并无太大争议,已被广大有识之士所认同。因为它反映了战争的内在规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所进行的越南战争,具有那个时代的特点,与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各类战争不能同日而语。越南战争是介于传统战争与现代战争之间的过渡形式,某些方面已具有现代战争的特征,是现代战争的雏形,属准现代战争范畴。由于战争当事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投入战争的武器装备相差十分悬殊,双方打的是一种不对称的战争。
当时以致现在,美国都是世界唯一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超级大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极高,经济实力雄厚,无人可比,军费投入巨大,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周期极短。二战时期以及朝鲜战争中使用的各类武
—4—
器装备,大多已淘汰出局,代之以新的更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越南的南北两个战场(南越以陆战为主,北越以空战为主),几乎成了美国军方除核武器外所有陆海空常规武器的试验场。美国为了支持南越傀儡政权,派驻了数十万装备精良的地面部队,在十七度线以南与南越共产党游击队作战。对北越则以海上航母以及南越和泰国机场为基地,备有上千架可空中加油的各种型号超音速战机,全天候作战。因其手中掌握绝对的空中优势,战争中一直狂妄的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始终处于进攻态势。装备有先进电子设备及雷达和高清晰照相装置的高空侦察机实施战前战后空中照相获取地面情报,携带有先进空地导弹(百蛇鸟导弹)海空军攻击机远距离监控对方的近远程雷达,并伺机进行攻击,以破坏情报和火炮的炮瞄雷达及数据系统。轻重型战略战术轰炸机,对地面具有政治军事价值的各类目标及地面战斗人员投掷包括高温气浪弹在内的各种不同型号重磅炸弹,菠萝弹、子母弹和火箭弹,以摧毁国家的的经济和军事系统。每天出动数百架各种不同型号,战略战术目的各异的战机,不分昼夜,多批次、全方位在北越上空游弋,对北越领空实行全面封锁。高峰期,在中国广西凭祥市的轮战待命部队和当地百姓,均可看到美军战机机群在越方一侧谅山地区,爬高、转向、俯冲投弹的情景。而且,由于越南土地面积狭小,无战略纵深可回旋,美军战机进出越南领空误入我边境的机率很高,曾屡屡遭到我国的抗议和反对。因北越机场被毁,北越战机难以起飞升空与其抗衡,双方减小了两军空中格斗环节。从而造成美军战机如入无人之境,更加肆无忌惮、横冲直撞、猖狂之极。整个越战期
—5—
间,美军出动战机的架次,被击落击伤的战机以及总投弹量都大大超过了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的冷战时期最为惨烈的地区战争。
美越战争的越南一方,无论从经济和军事实力上看,还是从战略战术及战争经验上看,两者强弱对比都不成比例,有着天壤之别,越南处于绝对的劣势。当时的北越,五十年代初期在中国庞大的军事顾问团强有力的帮助下,才刚从法国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不久,抗法战争的创伤还未来得及医治。国家南北分裂状态导致北越经济十分落后,国民经济尚属恢复时期。做为国家捍卫者的武装力量,军队的建设特别是空军的建设刚刚起步。中苏两国援助的苏式米格飞机,品种单
一、质量低劣,与美国战机根本不在一个档次,难以形成战斗力。况且机场已被不同程度的毁坏掉,难以升空作战。因此,战略上只能避战自保,空战能力几乎为零。偶见单机起飞训练,只能超低空在山谷中穿行,不敢轻易进入中高空。以避免遭受美军战机空空导弹袭击,国家领空的制空权基本丧失,这也是无空战能力的弱小国家的悲哀,地面防空军仅有数量不多的高射炮部队,装备更为落后,而且缺乏严格的技术战术训练。面对美军地毯式轰炸,为保存实力,应对持久战争,战略上被迫取守势。战术上避其锋芒,利用攻其不备的灵活战法,有时只打机尾不打机头,所以空防形有实无。在美军的空中打击下,当时不仅关系国计民生的工农业生产受到毁坏难以正常进行,依赖国际援助维持战争的海陆交通运输线也处于瘫痪状态,已经到了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尴尬境地。为此,胡志明主席亲自到中国长沙求见毛泽东主席,请求中国出兵救援。帮助修复和新建公铁路交通,为接受外
—6—
援打开通道。同时,进入中国高射炮兵部队,加大北越地区防空力量。以保护交通线的畅通无阻和国家主要设施的安全,两国联手抗击美国的侵略,中国的援越抗美即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原苏联,当时被北越认为是名存实亡的社会主义阵营首领,两国有着超乎寻常的友好关系。但是,那仅仅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原苏联却十分吝啬,对越援助十分有限。而且当时世界范围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体系已基本瓦解,原苏联早已失去了做为老大哥的资格和地位。国内经济不景气,甚至危机四伏,解体前兆已经初现,在美苏两极争霸中已败下阵来。他们从其自身的国家利益出发,对越援助更多的是象征性的,无太大实际意义。越战时为了避免因越战与美国形成公开对抗而开罪美国,军事上援助北越的仅有的几个地空导弹营,属地空导弹家族的初级产品,准确率不高。且只能应对高空侦察机,对中低空各种集群战机无能为力,只能望机兴叹、观战为上。战略上消极避战、守株待兔。战术上打单不打群,而且为自己设置了很多清规戒律。尽管如此,为免遭美机轰炸,导弹基地布防都远离要地。而美军所谓单机飞行,基本都是对要地进行战前高空侦察。飞行过程中,至多与苏军导弹基地擦边飞行。接近导弹射程,也是末端,发射的机率很低。即使偶尔发射,大多在临界点,弹机脱离,未见其击中过目标。这就是我轮战部队经常看到的,只见苏军导弹上天,未见美军战机落地的奇怪现象的原因。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射炮兵部队,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抗美援朝初期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以国土防空为主要任务的新的兵种。由于历
—7—
史的原因,国家经济水平的限制,装备比较落后,更新换代十分缓慢。武器装备大部分为苏联二战时期投入使用,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单管高射机枪、三七炮和八五炮,仅有少量的仿制苏式五七炮和一百炮。
接受援越抗美作战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射炮兵部队,视越南如兄弟,视援越抗美为己任。几乎是倾巢而出。毫无保留,高中低各种型号火炮配套,门类齐全,整建制开进。先后有十六个支队(师),从祖国四面八方。铁路摩托行军到达边境待命。然后以夜幕做掩护、以汽车为运输工具带足全部给养,进入北越前线。常年始终保持有两个以上加强支队(师)的规模,驻留北越要地执行反空袭作战,是抗击美海空军空袭的中坚力量。面对美军战机的狂轰滥炸,始终坚持集火近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不怕牺牲,英勇奋战,将高射炮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连我们的敌人,美国海空军飞行员不得不承认,他们进入北越领空,最难对付的是中国高射炮兵部队。那是一支敢拼命的队伍,往往对他们造成致命的威胁。越南战争期间,我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射炮兵部队共击落美军战机1700多架,击伤1600多架。战果辉煌,基本保持了越南战时生命线——海陆公铁交通线畅通和要地的安全。用四十年代的武器装备抗击美军六十年代的战机,创造了防空史上的奇迹。但是,综观那漫长的援越抗美战争,打的确实十分艰苦。我高射炮兵部队是在特工和近远程雷达情报不畅;反高空侦察地空导弹手段缺乏;空军航空兵空中拦截为零;友军配合不协调;武器装备极为落后的状态下,孤军奋战。所以那场战争,实际上双方打的是消
—8—
耗战。美军在空袭过程中,数千架飞机被击落和击伤,成百上千飞行员被俘和毙命。而我方高射炮兵部队,作为地面一种防御性武器。没有其他军兵种的配合,是难以完全拒敌于国门之外,百分之百确保防卫目标安全重任的。越战中,凡被美军列入空袭计划内的目标,在其反复攻击下,大多达到了目的。区别在于,其付出代价的多少。交通线的基本畅通和重要设施的基本正常运转,大多是在修建——炸毁——再修建的循环中实现的。援越抗美战争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堪称世界一流的最能战斗的部队。他们头顶上有美军战机重磅炸弹的威胁,脚下有菠萝弹、子母弹以及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的危险。不怕伤亡牺牲,奋力抢修被炸毁的各种设施。既流血又流汗,为越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决定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高射炮作为防空武器,是在近现代战争中,随着飞机的出现而产生的以空中飞行器为射击目标的火炮。从战术上看,它与其它火炮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用火药做推力将弹头通过炮膛推向远方,以爆炸或穿甲的形式摧毁目标。然而,从战略上看,因其打击的是空间动态目标,而且是超音速的运动目标。其自身和所守卫的目标在陆地上处于静态。这就决定了,高射炮只能是一种被动性的防御性武器,很难具有进攻性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防空武器会不断更新换代,门类可能会增加,自动化程度会提高,但是它在战争中的防御性本质不可能改变。
建国以后国内长期处于和平环境,高射炮兵部队除少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以及六十年代前后,阻截美蒋P2V特务间谍机外。不断扩
—9—
大的高射炮兵部队,主要担负国土要地防空。震慑敌人,并无实战。进入越南的轮战部队,新的环境,老的对手。基层作战分队指战员,都是义务兵参军。有相当数量的战士是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平时大多为技术性模拟训练。真实的美军战机,从未谋面。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初次参战的指战员求战心切,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轻敌思想。中高级指挥员,大多出身步兵,经历过国内国际各类重大军事斗争的严峻考验,有着极为丰富的陆战经验。但是,对空作战,除少数抗美援朝战争有过短暂的防空战经验外,基本上还处在理论认识阶段。国内的实兵演习多为图上作业,技术成分多,战术成分少。进入战场,面对如此凶恶强大的敌人,真机实弹,面对面的较量。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打边总结经验教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开战之初,难以避免的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特别是当时中高级指挥员头脑中“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传统陆战思维惯性较为突出。自觉不自觉的将消灭敌人为主,击落更多数量的敌机放在了首位。反映在兵力使用上,几乎重点都放在了有利于击落更多的敌机的基点上。高中低武器部署,是以敌机向守卫目标投弹俯冲点为中心,依次拉开,形成月牙形包围圈。集中火力,近距离打击敌机群俯冲点。
这种战法,短期内击落击伤敌机的数量,确实相当可观。1967年1月11日上午9时左右,以F105为主机型的20余架美军战机编队,对布下防区新建的铁路大桥进行阶梯式轰炸和攻击。铁路大桥是东西走向,长约100公尺左右。美军战机为扩大弹着面,采取西向进入,东面退出。桥面窄而狭长,迫使敌机只能从中空进入,然后降低
—10—
高度,以低空俯冲方式投弹。306大队五七炮各分队布防在桥东侧渡口附近,八五炮各分队布防在桥的南北两侧(东西是高山不宜部署重炮),三七炮各分队被安排在敌机俯冲点周边地区。而高机连阵地则放在了桥西侧一公里处,相对高度400米左右的高地上。此处正是西向敌机俯冲投弹,然后拉起的最低点,即俗称“钉子阵地”上。
美军战机编队中空进入后,接近防区便开始降低高度,约三千米时,前列四架战机怀疑为佯攻机放行未打。很快后列二线战机迅速向下俯冲,即将投弹。此时已达我方80%的火炮射程范围内,指挥所下达了射击命令,防区高中低火炮齐鸣。尽管是昼间,由于三七炮和五七炮炮膛口径相对较小,其发射频率却极高且带有洩光成分。高机连九挺高射机枪三十六支枪管开火后形成巨大的火墙,升空后红绿相间,加上美军战机攻击阵地投放的菠萝弹、子母弹母箱空中一级爆炸的火光。整个战区各种弹头弹片纵横交错,布满天空。以红色为主色调的铁路桥上空,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爆炸声如雷贯耳,此起彼伏,美军战机犹如进入了天罗地网。最激烈的交火虽然仅有数十秒,却令人惊心动魄。指战员真切体会到了何谓枪林弹雨,何谓立体大战。在我方猛烈炮火打击下,当即一架F105型战机空中开花解体。另外两架战机中弹燃成两个大火球,向其飞行前方依其惯性栽落下去。多架敌机负伤,失去平衡,左右摇摆,仓皇逃回基地。猛烈的炮火直接影响了攻击机飞行员的操作,致使其投弹大多偏离了目标,在铁路桥的周边,主要是桥的西北侧留下了几十个被炸出水的弹坑。说明此次空袭铁路大桥使用的都是重磅炸弹,仅个别炸弹落入铁路桥头。因为
—11—
是初战,火力过于集中,有些顾此失彼。对携带火箭弹、菠萝弹、子母弹的美军战机低空偷袭缺乏应有的防范,致使美军战机向铁路桥发射的火箭弹命中而受损。
防区中心地带的三七炮分队遭受了子母弹的攻击,首次出现伤亡。有战斗就会有牺牲,战场上伤亡牺牲确实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事情。但是,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看,此战没有拿出足够的兵力应对敌机低空偷袭,确实是一个值得指挥员深思的问题。这就涉及到战略上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的关系问题,随着战局的深入发展,这一矛盾便逐步显露出来。在重点防区则更为明显,304大队1967年所守卫的克夫车站和机场,是美军战机重点攻击的目标。该部队配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一百炮和五七炮,命中率极高,被敌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每战必拿出相当数量的战机压制地面炮火。到当年五月份进行的数十次激战,击落击伤近百架战机,可谓战果辉煌。但是,同时我方战损也相对较大。4月10日一战,驻守在克夫东南两公里处的一百炮分队遭受敌机的攻击,造成数十人伤亡,分队几近瘫痪,其他分队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失。支队被迫将304大队与驻守在布下的306大队换防,以事修整再战。并从国内紧急补充兵源,充实受损的作战分队。
北越的战争往往与南越战局密切相关,时值南越共产党游击队的规模和声势越来越大,形势发生了更加不利于美军及其傀儡政权的变化。为了打压北越对南越的支持力度,1967年雨季开始,美军加大了对北越全境的空袭规模,战争进入白热化。克夫、布下和塞高的32支队,太原的62支队及其后续部队都面临着巨大的美军战机大军
—12—
压境的严峻形势。战局的急剧变化,引起了中共中央军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主持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在北京召开了援越抗美部队代表会议(史称620会议),回顾和总结了1965年——1967年近三年来的援越抗美作战经验教训,依据形势的变化,提出了今后的作战方针和任务。毛泽东主席日理万机,听取了会议汇报并接见了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会议的更多细节不得而知,传到前线部队的信息却非常重要。一是毛泽东主席在会议汇报中听到援越抗美的解放军战士,为抗击美帝对越南的侵略英勇作战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而潸然泪下。士为知己者死,此情极大地鼓舞了前方将士,士气大振。二是毛泽东主席以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气魄和胆识,根据越南防空战的特点,果断指出,援越抗美战争,要实行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有机统一。以保存自己,及确保守卫目标安全为主,将消灭敌人击落更多的美军战机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的战略方针。从而为整个援越抗美战争定下了基调,成为当时以致整个越南战争期间的战略指导方针。
前线作战部队,闻风而动。随之所有参战部队,依据新的战略战术方针,大规模调整军事部署。针对美军战机空袭战术虽然多变,然而,其惯常使用的战术是将战机编队依机型特点分为三种类型。一为佯攻机主要吸引我方火力,掩护其它战机作战;二为主攻机专门对我守卫目标实施各种手段的空中打击;三为偷袭机用以攻击地面作战部队,以减轻地面炮火压力。在兵力使用上,拿出20%强的以低空目标为主的枪、炮分队。应对美军偷袭地面部队的战机,以保障中高空重型火炮分队的完好率。集中主要精力消灭敌之主攻机,以确保守卫目
—13—
标的安全。将三七炮各分队由过去集中在钉子阵地及其周边,转变为以钉子阵地为中心兼顾打击敌之低空偷袭机。特别将四联高机连化整为零,由过去的以连为单位作为独立的火力点,转变为以排为单位,专门用来打击敌之低空战机,以保护炮群整体安全为主。在兵力部署上,根据各火炮分队的实际射程,以美军战机攻击目标俯冲点和水平投弹点为中轴,形成三级火力网,实行层层打击。重点干扰其投弹动机和过程,力争将敌机击落在弹下之前或拉起过程中。困难的是实战中,美军战机对目标投弹的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再复杂的事物也会有规律可循。根据以往的战例看,美军战机投弹方向要受目标的几何形状;周边地形地貌;气候(风向);天象(阳光);战机出发地以及我方地面部署状态等制约,基本可以判断出美军来袭的主要方向。当然,美军机群四面出击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是,机率不高。1967年7月4日中美双方在克夫进行了一场十分激烈的交战,是一场大仗恶仗。空中鸟瞰克夫地区,车站和机场呈几何片状。弹着面积大,水平投弹和俯冲投弹攻击的机率参半。依此状况部队做好了敌人多重攻击的准备,五七炮各分队和八五炮各分队作为打击敌主攻机的主力,交叉布防在车站和机场的东西两侧,以防敌机多向不同方式攻击。三七炮各分队安排在车站和机场中间及南北两侧,个别分队穿插安排在五七炮和八五炮之间,以应对低空目标和俯冲投弹的企图。高机连以排为单位,分散布防在重型火炮及八五炮分队周边。形成点多面广,以保护重型火炮安全更有效打击敌主攻机。
上午十时左右,指挥所下达了当天第一个攻击波的指令。指战员
—14—
进入阵地仅十几分钟,美军战机巨大的轰鸣声,由远及近而来。身影未现时,首见一枚长约3-4米左右,短机翼,银白色,形如小型战机模样的空地导弹(百蛇鸟导弹)。由西向东,从克夫车站北侧山谷中飞驰而来低空进入防区。高度几乎与笔者所在阵地山头平行,相距仅50公尺左右,从峡谷中穿越而过。其攻击目标显然是装备有一部旧式雷达的八五炮一分队。由于雷达操纵手发现其企图,突然减压进而关机,使空地导弹如无头的苍蝇,失去制导目标。便在距一分队一公里处,一头栽进当地的一座小型水库中,溅起数十米的水柱。与此同时,克夫防区偏西北方向,约有三、四十架F105和F4以及一架类似空中加油机或B52轰炸机的战机,前后分成若干战术编队,鱼贯而入,即将进入我防区。此次交战,与以往不同。前列战机并非惯常的佯攻机,而是中空进入,刚刚接近防区,便以4000米左右的高度,并不俯冲,即开始水平投弹,企图依飞机飞行惯性将重磅炸弹带入防区目标。其投弹前后的瞬间,已达到我八五炮射程之内。各八五炮分队开火指令已经发出,众多八五炮弹飞向敌前列机群。空中投弹与地面火炮射击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发生,难分先后。八五炮弹升空后,爆炸呈放射状,弹片散落在敌机群前列战机周边,个别战机中弹起火,栽落下去。随着距离的临近,部分五七炮高频率炮弹犹如火箭般射向敌机群。重型火炮已发挥出应有的威力,对中空战机实施了有效打击。这时敌机群后列战术编队,在前列战机投弹过程中突然转向南北两侧,迂回实施南北双向降低高度小角度俯冲,企图攻击地面部队和用火箭袭击停靠在车站装满援越物资的专列。由于战前部队制定了敌偷袭和
—15—
多向攻击的应急预案,各火炮分队随机应变,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对南北多向进入射程的美军战机给予猛烈还击。火红的弹头从四面八方射向早已不成编队单机进入防区的美军战机。低空武器三七炮和各高机排大显神威,成百上千穿甲弹、洩光弹一起射向南北双向企图攻击阵地的敌机。有的还未来得及投放菠萝弹和子母弹即被击伤和击落,破坏了他们的攻击企图。一时间,克夫地面各火炮分队开火形成的浓烟四起,各种弹头弹片满天飞舞,与各种型号美军战机在空中交织在一起,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的立体大战壮观而惨烈。其中四架战机当即被击落,个别飞行员弹射跳伞逃生,多架敌机在混战中被击伤或与空中弹片巧遇而受伤。据俘获的美军飞行员披露,此次执行空袭任务的美军飞行员,是刚轮换到基地不久即升空作战。多为20岁左右的青年飞行员,面对如此猛烈的地面炮火,有些手足无措。此次大战是越南战争进入高峰时期的一场恶仗,然而,由于水平投弹本来准确度就不高,在我沉重打击下就更大打折扣。所以,重磅炸弹大部分落入了车站和机场之间的开阔地。对守卫目标损伤不大,另有数十枚定时炸弹和已死火的废弹横七竖八的躺在了公路及其两侧。以杀伤地面人员为目的的菠萝弹和子母弹,在我三七炮和各高机排不间断持续射击过程中,大部分偏离了战前侦察的预定攻击目标,部分落入车站和机场。由于其威力有限并未造成大的损坏,仅伤及皮毛。有相当一部分散落在并无战斗人员的空旷地带,仅有少数子母弹落入三七炮分队阵地和高机排阵地不幸造成高机排3名战士当场壮烈牺牲,部分人员受重伤。重型火炮分队在三七炮和高机排掩护下都安然无恙,守卫目
—16—
标完好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初步显示出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有机统一战略方针的正确性,实战充分证明这一方针符合援越抗美战争防空战的内在规律。为后续部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是准现代战争时期防空部队应对立体战争战略战术理论的尝试和创新。
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的越南战争,越美两国虽经数次无果的谈判,仍无休战的任何迹象,双方互不相让,战略上处于胶着状态。仗是越打越残酷血腥,援越抗美轮战部队与美国海空军的较量,真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美军不断变换空袭战术,花样不断翻新。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空袭战法受时空制约,时间久了,至多交替使用,并无新意。我方战略战术日趋成熟,应对各种类型美军战机也已轻车熟路,双方实属势均力敌。中后期为了弥补轮战部队武器装备落后的不足,国防科工委研制的苏式双管三七炮和四联高射机枪大量装备部队。虽然并无质的变化,可是有了量的改进,火力呈数倍的增加提高了战斗效率。为了有效的保存自己,更有利的打击敌人。军内科技人员与轮战部队指战员相结合为近远程雷达研制安装了反导报警装置。杜绝了早期误判的现象,使美军战机携带的百蛇鸟空地导弹几乎失去了作用,雷达遭受攻击的机率降为零。对自动化程度较高,无操作人员裸露在外的火炮,安装了伞式防护钢板,可百分之百的将菠萝弹和子母弹阻挡在外,完全确保战斗人员的安全(笔者1971年参加援老抗美战争重型装备已都有此类装置)。土办法也能解决大问题,为在实战中减少或降低落入掩体内的菠萝弹和子母弹的杀伤率,号召指战员深挖五十厘米深蜂窝状洞穴,使其爆炸形成的360度放射状杀伤降
—17—
低到垂直90度杀伤,也起了很大的保护作用。遗憾的是1967年已在参战部队试穿的防弹衣,因国内文革内乱,军工企业停产闹“革命”而未能批量生产,直到战争结束也未能装备部队。四联高射机枪,可减少操作人员,提高射击精确度并可装甲防护的飞机航线角度及距离仪表重大革新项目,因设计者壮烈牺牲而搁浅,并永远失去了机会。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作为特殊政治现象的战争也毫不例外。它虽然有着巨大的破坏力。同时,也带来一个副产物,战争的巨大需求可以刺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促进军队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尽管人们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但这却是客观事实。建国后和平建设时期的第二次援外战争,给人们特别是决策层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援越抗美战争又一次告诉人们,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优劣与战损呈反比例,武器装备先进则战损低,反之则高。这是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犹如生产工具先进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同理,武器装备先进,也可大大提高战斗效率。否则,武器装备及防护差,拿命换是十分残酷的。初期入越的部队因武器装备落后,除构筑掩体外基本无任何防护措施,是吃尽了苦头的。越南战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射炮兵部队,采取渐进的方式,从1970年开始逐步淘汰已无继续使用价值的落后装备,诸如探照灯以及高射机枪和三七炮等非自动化低空武器,入库封存,改装为地空导弹部队。1985年起基本取消了高射炮兵部队建制,代之以新的由各种型号的防空导弹和全自动化的高射炮编成的混成旅,从而使我国的国土防空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空的跨越和发展变化不可阻挡,人类历
—18—
史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飞速发展的军事科技,已将世界带入空天时代。未来的空防,电子战、网络战、太空战是其主要特点。航天飞机,宇宙飞船,反导系统和卫星已悄然进入空防领域。传统的空防武器和空防理念即将失去昔日的光辉,现有的武器装备仍存在巨大差距,处于低端的仿制的各类空防装备显然不适应未来战争。我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领空的泱泱大国,武器装备需要创新,作战理念需要提升。目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越南战争后长期处于和平时期。未来的武器装备走势如何,仗怎样打,采用何种战略战术,都是摆在担负共和国国土防空重任的军队面前的重大课题。国家一旦有战事,胜算几筹。包括上个世纪多次境外作战的幸存老兵在内的国人都将拭目以待。我们坚信,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国防实力大大增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空防能力一定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迎头赶上和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强国。
援越、援老抗美老战士——沪虹桥 于2010年国庆
—19—
第四篇:援越抗美战争江西籍烈士名录
援越抗美战争江西籍烈士名录
后勤164支队
朗达烈士陵园
饶清云
1968.1.2
江西
后勤164支队60团
朗达烈士陵园
刘显淼
1968.1.2
江西
后勤164支队
朗达烈士陵园
陈桂财
1945
1967.5.9
江西崇仁县
后勤6支队34大队战士
奠边烈士陵园
黄火同
1945
1966.8.8
江西崇仁县
后勤1支队5大队战士
陶美烈士陵园
遭敌空袭牺牲15
曹仁连
1942
1968.1.25
江西大余县
后勤6支队33大队付班长
奠边烈士陵园
郭惠文
1946
1967.9.30
江西大余县
后勤6支队33大队战士
封土烈士陵园
赖日清
1944
1968.1.25
江西定南县
后勤6支队33大队战士
奠边烈士陵园
罗海青
1967.10.1
江西丰城市
后勤35支队
宋化B区烈士陵园
叶高发
1967.8.18
江西景德镇市
后勤170支队621大队战士
扣顿烈士陵园
支队刚入越时牺牲20
邹振伦
1946
1967.7.22
江西乐安县
后勤1支队5大队战士
陶美烈士陵园
遭敌空袭牺牲21 杜代珠
1945
1967.9.18
江西乐安县
后勤1支队5大队战士
陶美烈士陵园
遭敌空袭牺牲22 袁生根
1967.8.18
江西乐平市
后勤170支队621大队战士
扣顿烈士陵园
支队刚入越时牺牲23
江惠众
1967.5
江西南昌市
后勤31支队
宋化A区烈士陵园
陈有发 1942
1967.9.5
江西南城县
后勤1支队5大队战士
嘉林烈士陵园
排弹牺牲25
吴保元
1942
1966.2.21
江西南城县
后勤1支队5大队战士
陶美烈士陵园
莫庄隧道施工牺牲26
邱老水
1945
1967.2.6
江西南丰市
后勤1支队5大队战士
陶美烈士陵园
排钢珠弹牺牲27
徐财根
1944 1967.7.6
江西南丰县
后勤1支队5大队战士
陶美烈士陵园
遭敌空袭牺牲28
罗道添
1968.6.18
江西宁都县
后勤6支队35大队给养员
谅山烈士陵园
从汪川陵园迁入29
周愈明
1967.8.18
江西萍乡市
后勤170支队621大队班长
扣顿烈士陵园
支队刚入越时牺牲30
刘炳明
1947
1967.1.20
江西萍乡市
后勤1支队3大队战士
陶美烈士陵园
遭敌空袭牺牲31
何芝桃
1946
1967.5.31 江西萍乡市
后勤1支队2大队战士
陶美烈士陵园
莫庄隧道施工牺牲32
温道传
1943
1967.9.5
江西全南县
后勤1支队5大队战士
嘉林烈士陵园
排弹牺牲33
吴长生
1948
1967.1.3
江西全南县
后勤6支队33大队战士
龙歪烈士陵园
张正福
1967.10.1
江西上饶市
后勤35支队
宋化B区烈士陵园
李衍久
1967.10.1
江西遂川县
后勤35支队
明山烈士陵园
汤贵盛
1945
1967.5.27
江西怃州临川区
后勤6支队34大队战士
奠边烈士陵园
黎泉兴
1945
1967.6.23
江西怃州临川区
后勤6支队34大队战士
奠边烈士陵园
周国文
1944
1967.10.16
江西怃州临川区
后勤6支队34大队战士
奠边烈士陵园
赵德生
1945
1965.11.26
江西怃州临川区
后勤6支队34大队21分队战士
沙巴烈士陵园
陈永荣
1970.4.20
江西于都市
后勤1支队4大队战士
谅佳烈士陵园
碑名:陈承荣41
童昌海
1967.10.17
江西玉山县
后勤170支队战士
灵山B区烈士陵园
太原地区对空作战牺牲42
张金旺
1945
1967.10.16
江西资溪县
后勤6支队34大队战士
奠边烈士陵园
第五篇:浅析援越抗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1
援越抗美——机遇与挑战并存
摘要:由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是美国继朝鲜战争后,在亚洲发动的又一次战争,这场战争,无论是从持续的时间,还是从战争的规模上看都是朝鲜战争难以所及的。除了直接参战国美国和越南外,澳大利亚、韩国、奥地利也都派兵进入越南战场,唇亡齿寒,中国也以援助越南的名义,秘密派遣大批工程兵、铁道兵、高炮兵和海、空军部队。这是一场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局部热战,它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将要从中国的角度出发,分析越南战争所带来的影响。关键词:越南战争 中国 中美关系
越南战争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是越南、老挝、柬埔寨人民反对美国侵略、捍卫民族独立和争取社会进步的解放战争。早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就通过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但是美国代表没有在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预示它另有图谋,这为美国加紧干涉印度支那埋下了伏笔,而这一天来得很快。
1961年5月,美国开始在南越发动“特种战争”,1964年8月4日美国政府声称美国军舰在北部湾受到所谓第二次袭击,对越南民主共和国发动了突然的武装侵略,完成了对越南战争的升级,至此,越南战争日趋白热化。到1975年美越签署停战协议,这场战争持续了十余载,不仅对交战双方,对全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中国虽然没有像朝鲜战争一样直接参战,但是从各方面支援越南却是公开的秘密,因此,越南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要分析越南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就要从越南与中国的关系说起。越南是中国的邻邦,长期作为中国的附属国而存在,日内瓦协议后,越南一分为二,以北纬17度为界,南北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统治,南越由保大皇帝统治。美国撕毁日内瓦协议,占领南越,控制南越政权,成立越南共和国,与北越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形成对峙状态。由胡志明主席领导的北越同中国一样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是中国最友好的盟友,因此北越有难,中国支援显得义不容辞。越战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有几个几个方面。
一、越南战争增加了中国的经济负担。
越南战争中,中国一直给予越南无私的帮助,无论是在装备上还是在物资上,中国对于这位社会主义的兄弟一直是无私援助的,毛泽东指出,凡是越南提出的要求,只要我们有可能,就一定满足。在整个越南抗美斗争期间,中国政府给予了大量的军事物资援助,包括各种武器及服装、药品、食品等。装备上从1962年到1966年,越南南方人民武装的武器装备和弹药,除少量是从敌军手里缴获之外,几乎都是中国无偿提供的,其中,许多新装备是刚刚研制成功的,中国自己的军队还没有装备,就提供给了越南。当越南方面提出的要求超过中国的生产能力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惜动用库存,甚至从现役军队中抽调,也要尽量满足越南的要求。对国内生产方面,中国也是不遗余力,“中国帮助越南建设了339个工程项目,主要有发电厂、造纸厂、纺织厂、化工厂、农药厂、化肥厂。这些项目投入生产,对满足越南经济和人民生活需要,对支援越南抗美起重要作用。”【1】当时中国也是磨难重重,大跃进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接着又是三年的自然灾害,自己国内都应接不暇,却将大量物资运往越南。为了运往越南,也是耗资巨大,“为了向越南南方运送装备和物资,中国政府还专门拨出巨款,开辟了海上运输线;为了迅速运送军援物资,中国拿出巨额款项,开辟了通过柬埔寨到达越南南方的运输线,并在海南岛建立一个秘密港口。中国每年还提供上千万美元现金,供越南机动使用。”【2】最值得感激的,不是给予同情与施舍,而是在自己也困难的时候,帮助和自己一样的人。在越南战争结束后,中国也帮助越南重建家园,自己节衣缩食,援助越南数百个工农业项目,使越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而这个时期是1975年以后,是中国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国内一切都需要重整的时刻。越战是同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打,美国有着最先进的武器,有着强大的经济后盾,我们要想取得胜利,不能硬碰硬,毛泽东说过,胜利就是一个字,“拖”。这一拖就是十多年,全民皆兵的越南,各项生产都已经停止了,又要供应越南人民的吃穿,又要援助越南军事装备,中国的财政负担可想而知。
二、越南战争结束后又爆发了中越战争。
中国出人出力又出钱,帮越南把美国人赶了出去,还帮助越南重新建造家园,可是就在越南战争结束没几年,越南同昔日这位无私帮助自己的老大哥却成为了敌人,中越战争爆发。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越南早在中苏关系恶化时就陷入两难状态,但是由于此时越南战争还没结束,无论哪个,越南都得罪不起,而这个时候,中国和苏联又争着体现自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对越南也是给予充分帮助,中国在这个这个时候则表现的更卖力,因此,在越南战争期间,越南同中国的关系还是十分亲昵友好的。
随着战争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美国日益感受到这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的一场错误的仗时,尼克松政府向中国抛出了橄榄枝,而中国也接受了来自大洋彼岸的和平鸽。因此中美邦交正常化。当越南知道中国方面已经与美国缓和关系后,担心中国会出于国家利益出卖自己,虽然表面上不做文章,但是也渐渐疏远中国。后来,越战结束,中苏关系持续恶化时,越南偏向了实力较为强大的苏联。
战争给越南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越南为自己的独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长达10多年的战争让越南失去了110万的优秀子女。1975年当越南土地上重新恢复平静时,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孤儿、寡妇、残疾人。人口比例严重失调。早在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之前,越南同法国就进行了几十年的越法战争,近半个世纪的战火在越南这片土地上不断的燃烧,满目苍夷的土地,面临崩溃的经济,因此,当越南战争结束时,大量的援越工人、士兵留在了越南,帮助这位邻国兄弟重新建造家园。可是就在我们帮助越南重建家园的时候,越南国内反华、排华情绪严重,不断在中国的边界发生冲突,中国为了边界的安宁,不得已宣战。
三、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美国改善了关系。
通过越南战争,中国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并且以这场以小胜大的战争鼓舞了世界其他受压迫国家和民族人民的斗争,“这时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增强了亚非拉受压迫民族摆脱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和决心并积极投入到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不结盟运动中,号召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团结和合作以图共同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一起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而斗争。”【3】提高自己国际地位的同时,1971年中国也靠着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兄弟们,成功的进入了联合国,取代了台湾取得合法席位。
越南战争,美国一共经历了3个总统,每个总统对华政策也因越南战争发生不同的变化。第一任肯尼迪总统,在他执政期间,美国同台湾蒋介石集团建立外交关系,并且同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在国际上也不承认中国,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肯尼迪遇刺后,约翰逊总统上台,在他执政期间,越南战争升级,他同肯尼迪一样,也是对中国采取敌对的态度。到了尼克松总统,美国人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越南战争完完全全是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发生的一场错误的战争,越南战争,美国不但没有征服越南,对美国的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破坏,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国内掀起青年学生反战热潮,学生反战运动和黑人运动、妇女运动,国内矛盾尖锐,”【4】国际上。一些盟友也劝美国停止这场战争。在和苏联的军事竞赛中也渐渐失去了优势地位,“60年代末美苏战略武器相对均衡。1969年,美国共有陆基洲际导弹1054枚,苏联达到了1060枚。1970年,美国继续保持原来的数字,而苏联的洲际导弹已经增加到1300枚。到1972年,美苏战略武器包括洲际导弹,潜艇发射导弹和战略轰炸机的数量,苏联为2167件,美国为2165。”【5】为了使美国体面的从越南战争这个泥潭中拔足,尼克松将视线转向了中国,因为他知道,在越南的后面,站着一个巨人—中国。“尼克松寄希望于中国,尤其希望中国减少对越南的物质援助,并希望中国说服越南在谈判中实行妥协,以便使美因尽早达成协议。”【6】他知道只要和中国搞好关系,那么中国肯定会帮助自己说服越南停止这场持续了太久的战争的。而此时中国同苏联的关系恶化,中国同美国缓和关系,也可避免两面迎敌的窘境。
越南战争的和平解决对中国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首先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可以消除来自中国南方的威胁,可以减少中国对外援助的负担。“在中国的对外援助中,援越的比重最大。有的属于贷款,但大部分是无偿的,援越经济、军事总金额占我们援外的48%,外汇、粮食都占我援外的首位。这种援助是必要的,但也超过了中国的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国内的建设。”【7】因此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共同发表《上海公报》,一直以来跟随美国,对中国实行敌对政策的国家也纷纷对中国示好,中国迎来了外交的春天。到1978年12月中美联合发表《建交公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越南战争对美国人来说是受尽创伤的经历,对越南人来说是备受痛苦的经历,对苏联人来说是可以利用的机会,对中国人来说既是一场痛苦的战争,也是一次外交关系上的转折点。它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中国从此走上了世界的大舞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此后世界向着多极化发展,开始了相互依存彼此合作的新时代。
参考资料:
【1】 解力夫 《战后四大战争—越南战争》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3年12月第1版 第395页
【2】 吕桂霞 《“特种战争”与中国“援越抗美”的初步酝酿》
原文出自《史学月刊》 2007年第4期
【3】 袁静 《从20世纪 60年代的越南抗美战争看美、苏、中、越关系》
原文出自《沧桑》2008年第6期
【4】 李沛璘 《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国内青年学生反战运动概况》
原文出自《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5】 陈俊杰 《缓和,利益的选择—浅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的历史原因》
原文出自《经营管理者》2010年05期
【6】 肖宗志,蒋艳丽 《越南问题与中美关系的改善》
原文出自《衡阳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月第1卷第1期
【7】 肖宗志,蒋艳丽 《越南问题与中美关系的改善》
原文出自《衡阳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月第1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