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部: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部: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人民网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林露)今天,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深入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意见要求明确改革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意见指出,坚持招生制度改革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方向。积极推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分类招生。建立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选拔标准,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办法,重点考查考生综合素质、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发展潜力。拓宽和规范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渠道。
意见中说,鼓励培养单位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行(企)业开展联合招生和联合培养,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的合作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意见还提出,支持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和培养单位结合行(企)业和区域人才需求,开展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树立专业学位特色品牌。案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改革试点成效将作为培养单位申请新增专业学位授权点及专业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的重要内容。
第二篇:教育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关于转发《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 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为切实保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的委托,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组织专家制定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现将该指导性培养方案转发给你们,希望认真研究,在培养工作中落实执行,并结合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本单位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于2008年3月底前报秘书处备案。
附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日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在遵循翻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借鉴、吸收国外高层次翻译专门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结合我国翻译实践领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方法
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具有良好的双语基础,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优先考虑;鼓励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生源报考。
入学考试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统考(或联考)及招生单位自行组织的专业复试,结合工作业绩择优录取。
(三)学习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半脱产或不脱产学习。全脱产学制为两年;半脱产或不脱产学习者视其修满学分与完成论文情况,最多不超过五年,最少不低于三年。
(四)培养方式
1、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通过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可按学位申请程序申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2、采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教学。口译课程要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如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设备开展,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译员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笔译课程可采用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即教学单位承接各类文体的翻译任务,学生课后翻译,教师课堂讲评,加强翻译技能的训练。
少数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生,修个别课程时可采用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通过学校统一的课程考试方式取得学分,或者已经掌握某门课程,通过本人申请经过考试准予免修,取得学分。
3、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求学生至少有10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或不少于100小时的口译实践。
4、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导师组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外事与企事业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翻译人员参加;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资深译员或编审共同指导。
(五)课程设置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
一、必修课
1、公共必修课:
(1)政治理论3
(2)中国语言文化
2、专业必修课:
(1)翻译概论2
(2)基础口译2
(3)基础笔译23、方向必修课:
(1)口译方向:
交替传译4
同声传译4
(2)笔译方向:
文学翻译2
非文学翻译2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3二、选修课(各培养单位可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与师资特色确定选修课,其中“第二外国语”为限定选修课)
1、第二外国语2学分
2、中外翻译简史2学分
3、翻译批评与赏析
4、跨文化交际25、中外语言比较26、文体概论27、国际政治与经济
8、模拟会议传译29、专题口译210、视译2
11.商务口译212、法庭口译213、外交口译214、经贸翻译215、法律翻译2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2216、科技翻译2学分
17、传媒翻译2学分
18、计算机辅助翻译2学分
19、中国典籍外译2学分
三、实习2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写作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学生任选一种,字数均以汉字计算):
1、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少于10000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研究报告;
2、实验报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0000字的实验报告;
3、研究论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翻译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
学位论文采用匿名评审,论文评阅人中至少有一位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一位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
(七)学位授予
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修满30学分;按规定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第三篇:教育部召开会议布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育部召开会议布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讯:教育部今日在京召开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林蕙青在讲话中阐述了加快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并就如何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顺利进行,从国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试点高校和教育制导委员会等不同层面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林蕙青强调,要以此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下大力气解决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问题,以学校改革创新为主导,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符合规律、满足需要、质量上乘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最后,她还概括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今后一段时间的三大任务为调结构、转模式、树品牌:到2015年,将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从以学术型为主,转到以应用型为主,硕士专业学位在研究生招生中达到50%以上;从用学术型培养模式来培养应用性研究生中转移出来,从根本上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采取各种政策,大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政策支持,强化制度衔接,强化特色培养,完善评价体系,在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社会上,全面树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良好形象。
会上,部属试点高校代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地方试点高校代表郑州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分别就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改革设想、特色及相关实施措施等进行了大会交流。会议还安排各级主管部门、各试点高校进行了分组讨论,就我国专业学位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此次会议及时、必要,对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据悉,来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相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有关试点高校代表共计26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意见
为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好地为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结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实际,现就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担任着培养社会专门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我省有关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较快发展。目前,全省有9所院校开展了32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校生达1.25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应用型的人才。但是,由于我省研究生教育基础较为薄弱,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突出地存在着:培养单位少、培养规模偏小、培养结构不够合理和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随着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加快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在量上和质上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有关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大力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培育建设新的培养单位,创新培养机制,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努力为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
二、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按照“加快发展、产学结合、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原则,紧密结合海西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加快发展工程硕士教育为重点,以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扩大培养规模,努力提高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任务如下:
(一)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改革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从2011年起,具有专业学位授权的招生单位按5%-10%减少学术型招生人数,减出部分全部用于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争取到2012年,新增3个以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50个以上硕士专业学位点和3个以上博士专业学位点,在校生从现在的1万人增加到2万人以上;争取到2015年,通过大力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其中理工类在校生达60%以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占硕士研究生的比例接近或达到50%,初步构建起特色鲜明、类型齐全、结构合理,适应海西建设发展需要、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的培养体系。
(二)加快发展工程硕士教育。围绕我省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在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加强政策扶持,重点建设好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仪表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工程、化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环境工程、食品工程、车辆工程、制药工程、工业工程、项目管理、生物工程、物流工程等一批工程硕士领域专业点;支持办好临床医学硕士、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等相关领域专业点;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增设冶金工程、动力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纺织工程等填补我省工程教育空白的专业点,逐步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工程硕士人才培养体系。
(三)积极推进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推动福州大学做好教育部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遴选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开展省级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支持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深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探索符合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及保障体系和办学管理体制,促进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明显提高。
(四)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研究生专业学位办学机制和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推动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直接进入十大新增区域、产业园区、工业开发区和科技园等办学,推动有关高校与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努力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等方面为海西建设及产业发展提供直接有效的支持和服务。
三、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
专业学位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海西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以探索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高校为主体,依托企业和行业组织,转变教育理念,不断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以海西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定位。各有关高校要以海西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为导向,深入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开展调研,认真研究分析专业学位人才需求状况和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提出的新要求,确定办学定位,制订专业学位教育建设和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大力调整教育结构,积极推进培养单位建设,不断拓展培养领域,逐步扩大专业学位教育规模,努力实现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教育的协调发展。鼓励支持有关高校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办好一批有特色、有水平的专业学位教育专业点,在服务海西建设及产业发展上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二)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积极构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平台。根据海西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鼓励支持高校与相关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著名科研院所及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联合开展专业学位教育,通过建立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机制,联合制订培养方案,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联合开展科技项目攻关,联合举办学术交流活动,联合组建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构建平等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平台。支持和鼓励高校与企业以合作培养研究生为纽带,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依托,加强学科交叉,联合建立新的专业学位点(或研究方向);支持和鼓励高等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同建设好一批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鼓励支持高等学校与行业、部门联合开展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训工作,全面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三)主动适应行业、企业技术进步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有关高等院校要根据行业、企业技术进步趋势和专业学位的职业背景,更新办学理念,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与毕业论文(设计)和质量标准等方面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努力培养具有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专门人才。鼓励支持有关高校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不同的特点,结合不同招生对象的实际,研究好制订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方案,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形成不同的培养特色,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四)以提升职业素质为重点,积极推进“双导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各有关高校要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要求,认真制订不同专业“双导师”队伍建设标准和建设规划,创新建设机制,努力建设起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 又有明显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导师队伍。支持高校在参考校内导师的选聘办法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企业导师聘任办法,积极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聘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担任导师,并给予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同等的学术待遇,以确保企业导师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工作。要建立校内专职导师进企业挂职锻炼制度,确保专业教师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对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实用,效益良好的校内导师,要给予奖励。
(五)以提高办学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展加强对外、对台交流与合作。鼓励支持有关高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借鉴国际上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的课程体系、教材和案例教学方案等,探索互聘教师、交换学生、共建实习基地等合作途径,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要充分发挥我省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以积极与台湾有关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为两岸产业对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六)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制度。各有关高校要高度重视企业和实际用人部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认可和评价,把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质量和工作能力等作为主要标准,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门的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和评估制度,科学评价专业学位教育质量,逐步建立社会评价与内部评估、机构评估相结合的专业学位教育评估体系。
(七)增加投入,建立健全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机制。加大经费投入,从2011年开始,省财政参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生均综合定额标准核定下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生均经费。有关高校应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助贷体系,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项目申报、教育捐赠资金使用、学生奖励等方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倾斜。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争取企事业、社会团体、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
第四篇: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兰州大学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版)
适用于2015级及以后
兰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一.学科概况
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它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从整体出发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进而确定诊断,通过治疗和预防以最大程度上消除、控制或延缓疾病,恢复病人健康,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保护劳动力。
临床医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早期的临床医学仅仅是对疾病现象的观察和尝试性治疗的总结,即天然和本能的经验医学。而后人们将物理学的原理用于体格检查,设计出如听诊器等简单工具,并形成了西医体格检查之望、触、叩、听等方法。随着解剖学研究的深入,血液循环系统的发现,特别是显微镜、X射线用于临床诊断等,使临床医学在疾病认识和研究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以青霉素的发现和磺胺等抗菌药物化学合成为代表的生物学、化学研究的突破以及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使疾病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无菌概念的形成和发展,麻醉药品的研发与使用为手术治疗奠定了基础,外科学从此得到长足发展。现代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框架形成于18世纪。迄今,临床医学学科建设日臻完善,学科分类日趋精细,逐渐形成了许多分科和专业。譬如内科学、儿科学、老年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和疼痛医学等。近年来,重症医学、疼痛医学、再生医学、器官移植学等新兴研究方向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模式不断发生着显著变革。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逐步取代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全面结合的角度理解人的生命、疾病和健康,更加重视人的社会生存状态。20世纪90年代,循证医学带来了临床医学的又一次新的变革,其核心思想是有证可循,有据乃行,在医疗决策中遵循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产生的最佳证据,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三者紧密结合,从而制定出科学的防治策略,以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随着对人类生命与健康规律的认识趋向整体,对疾病控制策略的建构趋向系统,临床医学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即走向“4P”(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 Personalized、参与性Participatory)医学模式。这将为解决长期困扰人类的很多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神经和精神疾病等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开辟新途径。此外,传统的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被一系列的障碍分割,而转化医学努力在其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进而促进基础医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为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提供新的科技动力。
二.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并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低年资主治医师水平的专科医生。
三.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三至五年,其中临床能力训练不少于两年,最长在校年限为六年,女性研究生因生育可延长到七年。
四.培养环节
包括学位课程学习、临床能力训练、科研能力训练及学位论文工作。
(一)学位课程学习
专业型博士生学位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政治、英语)、专业课和方向选修课。课程学习主要利用周六、周日进行,上课可采用集中授课、网络教学或业余自学等方式进行,考核可采取笔试、口试、读书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
1.公共课
(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6学时,2学分)
(2)第一外国语(英语)按照研究生外语分级教学执行,最终获得 5学分。
2.专业课
(1)临床内科学(54学时,3学分)
(2)临床外科学(54学时,3学分)(3)各二级学科(专业)前沿进展(36学时,2学分),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全科医学科、神经内科、精神科、皮肤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康复医学科、急诊科、麻醉科、临床病理科、老年病学科和小儿外科18个普通专科。
(4)专业选修课(36学时,2学分):现代影像技术、疾病分子诊断学、外科疾病围手术处理、临床药理学、微创手术学
(5)科研能力选修课(36学时,2学分):循证医学、临床研究设计、实验动物学、医用统计、科学论文撰写与课题申报管理、医学伦理学
3.方向选修课
各三级学科新进展专题讲座(54学时,记3学分), 包括18个普通专科和16个亚专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肾脏内科、风湿免疫科、传染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心血管外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和烧伤外科)。
(二)临床能力训练
临床能力训练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主,在国家认定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不少于24月科室轮转培训。
按照卫计委颁布的《专科医师范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参加培训基地的相关普通专科轮转(1年)和亚专科(1年)的临床诊治工作,接受临床高级技能训练,亚专科培训期间担任总住院医师时间8个月,同时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
在临床轮转期间,博士生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包括病例讨论、大会诊、讲座、读书报告、学术会议等),其中病例讨论和读书报告要求在本学科本人至少组织完成各1次,每年不少于20次。
(三)科研能力训练及学位论文工作
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在临床工作中,进行严格的科研训练,并以临床医疗、实践理论或新技术研究为课题,利用已有的研究手段进行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基础的研究,从中学会临床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具备从事临床医学科学研究能力,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作为第一作者,至少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在SCI收录刊物或作为前2名获得发明专利1项(第一名必须是导师),或作为排名前两名一篇论文发表在SCI一区收录刊物。且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工作。
专业型博士生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2、研究结果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论文表明申请人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从事临床科学研究的能力。
4、学位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要求。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要求:
1、论文由2位副教授以上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一位是外单位专家。
2、论文评阅无异议后,方可组织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位副教授以上专家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不少于3位,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位。
五.考核
(一)学位课程考核
主要考核申请人是否掌握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由授课单位组织考核。
(二)临床能力考核
主要考核申请人是否具有较高的临床操作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和某些疑难病症的能力。严格按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进行公共科目考试、日常考核、轮转出科考核、毕业综合考核。
1、公共科目考试:对专科医师培养标准中要求的公共科目进行考试,考试内容和形式由甘肃省统一确定。博士生应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通过公共科目考试。
2、日常考核:由培训指导教师负责。对培训人员日常的临床工作量、收治病种及例数、技能操作、病历书写、医德医风、劳动纪律等方面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录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手册》及《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手册》中。
3、轮转出科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完成规定的三级学科轮转培训后,由轮转科室主任、带教教师、护士长、科室党支部成员等组成3-5人考核小组,对临床轮转进行日常综合测评和出科考核。轮转考核时应通知导师列席。转科考核成绩作为临床技能培训平时成绩的依据。考核不合格者应适当延长轮转时间并进行补考。
考核内容应包括:
(1)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临床能力和工作表现等进行考核。
(2)对研究生进行严格的临床综合能力和技能考核。主要考核规范的临床操作技能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和某些疑难病症的能力以及胜任总住院医师的能力。
4、毕业综合考核: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按照甘肃省的统一要求组织毕业综合考核,包括专业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
临床技能考核由各医院具体组织,按照三级学科成立考核委员会负责具体实施工作,集中进行临床能力和技能考核。考核委员会组成:考核委员由5-7位本学科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临床专家组成,其中至少2名博士生导师,组长应具备博士生导师资格和主任医师。考核委员会中至少1名将作为考生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成员。考核委员会成员名单报医学院备案。
考核委员会主要考察博士学位申请人是否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是否具有相应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否独立处理本学科的常见病和某些疑难病症,达到主治医师的临床水平。主要以临床操作技能考核、病例答辩、病例评估等方式,对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和技能进行考核。
临床技能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临床工作能力和技能,考核结果作为取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依据。
六.学位申请与学位授予
(一)申请学位的基本条件
1、完成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规培专科医师)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取得规定的学分;
2、取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3、作为第一作者,至少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在SCI收录刊物或作为前2名获得发明专利1项(第一名必须是导师),或作为排名前两名一篇论文发表在SCI一区收录刊物;
4、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二)学位授予
博士生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培养环节,取得相应学分、考试考核合格,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经博士生个人申请,导师、医学院、研究生院审核,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七.分流
凡因各种原因不适宜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培养者,包括在学期间未获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选择转读学术型或退学和结业处理。
第五篇: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教研〔2010〕2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经单位申报、专家评审,我部决定批准北京大学等64所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具体名单详见附件1)。
请上述高校根据《关于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见附件
2)精神,认真研究,加强领导,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以及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订试点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做好实施工作。实施方案请于2010年11月上旬报我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省属高校须经主管行政部门批准后上报)。
特此通知。
附件:1.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高等学校及相关专业学位类 别.doc
http:///gzdt/att/att/site1/20101101/001e3741a2cc0e38c89001.doc
2.关于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doc
http:///gzdt/att/att/site1/20101101/001e3741a2cc0e38c89402.doc 附件2:
关于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并逐步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教育部决定从2010年起,在部分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以下简称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保证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现提出有关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1.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是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2.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是改革和完善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需要,有利于推动高等学校转变观念,提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促进研究生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类型多样化的需求。
3.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是推动新时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引导高校从我国国情出发,合理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活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二、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
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培养质量。
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高校为主体,依托企业和行业组织,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三、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
1.认真研究、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切实转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观。
2.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拔制度。在国家统一的招生制度安排下,积极探索有利于吸引具有培养潜力的优秀生源的考试办法。
3.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律,跟踪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及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前沿,强化课程设计和教学要求,夯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能力;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4.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行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吸引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和实践课程教学、实习或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学位论文或设计指导等,提高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与评价方法。在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三个环节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6.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适应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努力探索团队培养、集体会诊、个别指导、师生讨论等多种“双向互动”的研究生指导形式,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考核评价机制。
7.建立和完善奖助贷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收费按照《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教育收费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教财〔2006〕2号)执行。积极研究和建立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奖助贷体系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8.完善校内管理体制与机制。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的校内管理体制和机制,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
四、试点单位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要求
1.试点单位要把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充分认识试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试点专业学位类别依托院(系)负责人参加的综合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协调,建立制度保证机制,充分配置办学资源,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体系中,努力做好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
2.试点单位要制定综合改革试点具体实施方案,内容包括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育管理体制、课程设计、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学位论文等各个环节的改革具体措施,明确提出在培养模式创新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实现的重点目标和主要创新点。
3.试点单位要依靠广大教师和学生,发挥行业组织或企业的积极性,认真实施试点方案,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深化改革,创造具有推广价值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而发挥引领、示范带动的作用。
4.试点单位要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教育发展规律以及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国际交流,努力打造自身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
五、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
1.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协同部内有关司局
在招生计划、录取方式、经费投入、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支持试点单位推进改革;同时,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协调,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衔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有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吸引本地区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和支持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创造条件重点支持试点单位的改革工作。同时,鼓励和支持本地区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3.有关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根据文件精神,积极参与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对试点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质量监督与评价、与行业组织及学校相互沟通协调等职能。
4.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周期为2010年9月-2013年6月。教育部将适时组织有关专家对试点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和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年十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