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认识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怎样认识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广泛,中国人的全球意识日益增强,中国文化与各国文化的交流日益深入。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已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切身感受。我们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不断地感受到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也以中国人的智慧回报世界。今天,国际社会正在思考:中国的发展将带给世界什么?我们最概括的回答是两个词:“和谐、和平”。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理想追求,都决定了“和谐”既是一种社会思想,也是我们的根本价值选择;“和平”既是一种理想境界,也是我们的国际行为准则。中国的发展道路只能是追求和谐、维护和平。
中国的发展就是集中精力实现中国现代化,解决中国自身的问题,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工业革命以来的三个世纪中,西方许多强国的兴起以向外扩张为常态,与扩张连在一起的是战争,世界和平进程多次被这种战争所打断。与这种大国兴起的模式不同,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以本国内在发展为起点和归宿,所有变革的宗旨都在于办好中国自己的事。中国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大幅度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了大约3亿贫困人口,为世界减除贫困作出了实质性贡献,为世界和平提供了稳定性和建设性因素。这是中国“改变自己,影响世界”的一个突出证明。
各国现代化过程都承载着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这种历史传统融入现代化、本国文化融入世界文明的过程,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模式、路径和特色。中国文化的特点,如内敛、中庸、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潜在影响将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显现出来。其中一些价值和理念经过扬弃和改造后,可以转化为中国发展的创新概念。“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传统文化的古老哲理与现代政治理念相结合的产物。
儒学的核心观念是“仁”与“和”。其中“仁”是人际关系的价值核心,“和”是社会和政治的价值核心。儒学经典之一的《尚书》就倡导“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其涵义是民众应明白事理,各国应和谐相处,达到天下太平。尽管,这里所谓的“百姓”并不是今天的人民,所谓的“万邦”也不是今天的世界,但这两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思想萌芽。“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瑰宝。《尚书》以“协和万邦”寄托天下太平,其要义在于“和平、和谐”。另一部儒学经典《礼记》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明确地以“讲信修睦”作为最高行为准则。“和平、和睦、和谐”三者相辅相成,需要守信,需要责任,需要宽容。历史上的中国虽历经曲折兴衰,但这些价值和理念一直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处,造就了中华民族精神,锻铸了中国人的品格。现实的发展唤醒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使之成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倡导和谐世界的思想渊源。
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经济规模和社会结构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不可回避的历史任务。“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发展的动力、主体和目的应当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利益调节;社会保障,扶助贫弱;环境保护,安居乐业;政务公开,公民参与等,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诉求。在微观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国内各地区、各利益群体之间的比较协调、比较均衡的宏观和谐,形成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发展战略。这是比单纯实现经济增长更复杂更艰巨的发展目标。从战略角度看,我们只有通过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发展,才是可以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才是对世界负责任的发展。
与国内建设“和谐社会”相互贯通,在国际上我们追求的是“和谐世界”。如果说“和平”是国与国之间各种力量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那么“和谐”则是国际社会各种利益之间共同发展的价值尺度,是从国际关系的和平朝着“天下和谐”方向的发展和深化。当代中国人首创“和谐世界”的观念,其内涵并非来自突发奇想,也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权宜之策,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一贯原则的升华。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国从文化深处向往和平,坚信和平,全力维护和平。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和世界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作为国际社会的负责任大国和利益攸关方,需要更高尚、更深入、更宽广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和谐世界”由此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今天,“和谐”理念已成为中国的基本价值观,凝聚成全体中国人的发展愿景,成为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指向。这些价值观和品格一旦转化为中国的国际行为,就决定了中国只能做负责任的、担当信义的大国。在地区稳定、世界和平、多边贸易和人道主义援助等国际事务中,中国的不懈努力是有目共睹的。这来自于我们对“和谐世界”的向往与追求,来自于我们的价值、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原则、我们的心愿。
无需讳言,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存在着利益冲突、价值冲突、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不同种族之间的冲突,还有国家与国家的冲突,存在许多不和谐现象。在一个并不那么和谐的世界里倡导并致力于和谐,是因为我们坚信中国文化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是世界民族的一部分,我们同处于一个地球家园中;是因为我们坚信在这个多样化的世界里,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价值之间,可以互相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容忍、相互欣赏;是因为我们坚信人类有共同的未来,有共同的根本利益,有共同的终极关怀。
从一个不那么和谐的世界到一个相对和谐的世界,将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国先哲就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们将弘扬这种精神,孜孜不倦地建设和谐社会,追求和谐世界,以中国的发展为人类的共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龙头老大――中国,现在他的每一步发展必将会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
从经济的发展角度来看:现在中国是作为一个世界工厂的位置,经济在迅速的爬升,对于发达国家,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又是一个廉价的劳动力源地。对于发展中国家,无疑可以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迅速发展本国的经济。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中国成为继苏联之后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龙头,以其特有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并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又作为第三世界的代表,向世界,在国际间,无形中形成世界的一极力量。但是引起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平演变在中国不断地得到验证,甚至可以这样讲,中国一直披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外衣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伴随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深入,外国的文化的渗入渐渐影响着中国,同时中国的文化也在随之深入世界,如,孔子的思想传播,中国文化引起的世界中国热。
简单地说:
中国发展需要国外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而中国生产的产品也要换外汇用于中国想要的,这是中国离不开世界。
世界其他国家要发展他们有剩余的资金,到中国来投资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他们有过时的但对于中国来说是先进的技术,也可以来换钱,这是世界需要中国。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悬赏分:0-提问时间2010-3-17 20:37
①当今的世界时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一次产业革命就开启了世界市场。到了20世纪中后期,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③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型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
④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篇: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新中国成立的60多年里,中国在曲折中发展着,前进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发展似乎才真正步入正轨。我们的经济迅速蓬勃,社会和谐稳定,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航天事业不断创新,体育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不断进步,发展成就可谓举世瞩目。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巨大提升,整个世界也日益在国际政治和全球战略的主题上关切中国的发展走向,以及这种走向可能产生的诸多后果。他们不确定中国将怎样运用最先进的科技,不确定中国以后对于世界的态度,以及会不会实行霸权主义等等。但是,当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展示的巨大的“和”字,以及国家领导一再强调中国永远不称霸时,中国也明确地向世界宣告了它的和平主义道路以及和谐的思想,这种理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老哲理与现代政治理念相结合的产物。我们相信,中国的和平主义道路是必定会坚持下去的。这种道路,这种发展,势必给世界带来深远影响,归结一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中国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大幅度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了大约3亿贫困人口,为世界减除贫困作出了实质性贡献,为世界和平提供了稳定性和建设性因素。这是中国“改变自己,影响世界”的一个突出证明。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贫困人口大国,要发展,连人民的温饱都没有解决的话,就是无意义的发展,这一点上,中国一直做的非常好,我们一直坚持着以人为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为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的幸福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中国对国强必霸思想的颠覆,使某些大国认识到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世界曾一度处于战争的纷乱之中,许多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人类其实对战争已经深恶痛绝,只是有些穷凶极欲的统治者,残忍地一次次发动着所谓正义的战争。而中国一直强调和平,坚决抵制霸权主义的思想,这将使一些大国的领导者深刻反省对历史和世界的责任。
3,中国有更高的发言权和国际地位后,可以更好的成为国际社会一支平衡强权的力量。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大国,在自己崛起的过程中,同时把对全球的责任扛在自己的肩膀上。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对于在这一轮的大国崛起中重塑中国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4,中国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经验。第一是全面开放,开放的同时包容。第二
条是继承传统。这里面的理论基础就是制度不可随便移植。第三条是渐进改革,用中央的词来说就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第三条,就是基于儒家文化构建未来的发展道路。都是非常具体有借鉴意义的。
然而,中国的发展道路,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是不可复制的,不同的国家在走出自己不同的发展道路的时候,给我们人类社会保留了很多珍贵的制度和文化基因,在一个和谐世界中供不同的国家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第三篇: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
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
中国的发展就是集中精力实现中国现代化,解决中国自身的问题,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工业革命以来的三个世纪中,西方许多强国的兴起以向外扩张为常态,与扩张连在一起的是战争,世界和平进程多次被这种战争所打断。与这种大国兴起的模式不同,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以本国内在发展为起点和归宿,所有变革的宗旨都在于办好中国自己的事。中国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大幅度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了大约3亿贫困人口,为世界减除贫困作出了实质性贡献,为世界和平提供了稳定性和建设性因素。这是中国“改变自己,影响世界”的一个突出证明。
各国现代化过程都承载着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这种历史传统融入现代化、本国文化融入世界文明的过程,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模式、路径和特色。中国文化的特点,如内敛、中庸、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潜在影响将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显现出来。其中一些价值和理念经过扬弃和改造后,可以转化为中国发展的创新概念。“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传统文化的古老哲理与现代政治理念相结合的产物。
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经济规模和社会结构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不可回避的历史任务。“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发展的动力、主体和目的应当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利益调节;社会保障,扶助贫弱;环境保护,安居乐业;政务公开,公民参与等,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诉求。在微观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国内各地区、各利益群体之间的比较协调、比较均衡的宏观和谐,形成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发展战略。这是比单纯实现经济增长更复杂更艰巨的发展目标。从战略角度看,我们只有通过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发展,才是可以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才是对世界负责任的发展。
与国内建设“和谐社会”相互贯通,在国际上我们追求的是“和谐世界”。如果说“和平”是国与国之间各种力量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那么“和谐”则是国际社会各种利益之间共同发展的价值尺度,是从国际关系的和平朝着“天下和谐”方向的发展和深化。当代中国人首创“和谐世界”的观念,其内涵并非来自突发奇想,也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权宜之策,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是中国参与国
际事务一贯原则的升华。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国从文化深处向往和平,坚信和平,全力维护和平。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和世界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作为国际社会的负责任大国和利益攸关方,需要更高尚、更深入、更宽广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和谐世界”由此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今天,“和谐”理念已成为中国的基本价值观,凝聚成全体中国人的发展愿景,成为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指向。这些价值观和品格一旦转化为中国的国际行为,就决定了中国只能做负责任的、担当信义的大国。在地区稳定、世界和平、多边贸易和人道主义援助等国际事务中,中国的不懈努力是有目共睹的。这来自于我们对“和谐世界”的向往与追求,来自于我们的价值、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原则、我们的心愿。
无需讳言,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存在着利益冲突、价值冲突、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不同种族之间的冲突,还有国家与国家的冲突,存在许多不和谐现象。在一个并不那么和谐的世界里倡导并致力于和谐,是因为我们坚信中国文化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是世界民族的一部分,我们同处于一个地球家园中;是因为我们坚信在这个多样化的世界里,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价值之间,可以互相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容忍、相互欣赏;是因为我们坚信人类有共同的未来,有共同的根本利益,有共同的终极关怀。
从一个不那么和谐的世界到一个相对和谐的世界,将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国先哲就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们将弘扬这种精神,孜孜不倦地建设和谐社会,追求和谐世界,以中国的发展为人类的共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吴维洋
水利学院
水文0801班200827040121
第四篇:认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范文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正在加固延伸,和平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正在逐步完善。当前,我们重新审视与深化和平发展问题,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首先,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汇成时代的潮流。但如何正确认识当前时代的特征和把握世界潮流趋势,依然是国际社会的首要任务。其次,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各种挑战更加突出。国际社会正对300多年以来的国际体系进行首次和平革新,其成功与否将影响今后人类历史的进程。第三,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站在新历史起点上,中国政府和人民还需要在理论、机制和实践上创新。最后,人类社会虽然已经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却仍无法有效应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可谓应运而生,呼应了时代的需求,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话语权,丰富了国际社会的思想公共产品。
今天,我们深入讨论和平发展问题既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也有深刻的长远意义。就国内而言,我们需要在和平发展问题上凝聚共识和统筹内外两个大局,这有利于实现现代化的总体战略目标。就国际而言,世界各国需要在和平发展问题上扩展共识和破解历史课题。当前,世界问题成堆,各种意见和主张众说纷纭。但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基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安全和利益的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正在增强,扩大共同价值观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尽管改变主要文明体系和各自国家既有的主流价值观目前还很难做到,但在人类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新挑战面前,培育和扩大共同价值观,做到“存量共处,增量共塑”还是大有可为的。
国际社会正面临三项重大历史课题:
第一,在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和探索有效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持续30多年发展后,正面临经济、社会和文化矛盾叠加所带来的各种挑战,需要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有序深化改革。国内国际实践表明,“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只有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才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根据国情从实际出发,才能探索到国家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合作是方向”,只有国际社会开展全方位合作,才能在新世纪走出兼顾国家利益和全人类利益的共赢之路。
第二,超越“国强必霸”的历史偏见和实现国际体系的和平转型。一些西方国家根据自身经验和心态解读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长,认为中国的发展正在破坏国际力量的平衡,将带来战争和**的威胁。事实恰好相反,中国秉承优秀文化和对外交往传统,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路线的指引下,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当前,中国通过共同协商与合作的方式,不仅在“二十国集团”中地位提升、在国际货币组织和世界银行改组及区域合作进步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还进一步推动着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进。可见,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正成为国际体系转型和革新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和平发展的实践为这一进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第三,应对全球性挑战这一世界主要威胁。应对诸如金融危机、恐怖主义、能源资源安全、防扩散和防疫救灾等全球性问题,需要集中世界各国的力量和智慧。和平发展理念启迪着人们的应对思路,正在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理论依据。
形势在发展,理论在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和平发展理念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国国内发展战略思想的组成部分,也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方针政策具有指导意义。而且,作为对内外两个大局互动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它还是和谐世界理念的具体体现和补充,在当今国际关系理论中具有引领作用,成为当代国际社会应对多极化、全球化、信息化挑战的重要思想武器之一。和平发展理念具有强烈的中国印记,但它又显然属于全世界。总之,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看似罕有先例,然而在中国智慧的引领下,这一选择实属必然。
第五篇: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及意义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及意义“和平崛起”——大国崛起新道路张 森 林 本世纪初,中国人给英语创造了一个新词汇:
“PeacefulRise”。
“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我国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发展成为世纪之交举世瞩目的焦点;不仅如此,我国的下一步怎么走,也成为世纪之交举世瞩目的焦点。“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是一个根本性的指导思想。为什么提出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发展道路”的涵义和目标是什么?“和平发展” 能不能实现?“和平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这些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关心的问题,也是应该搞清楚的问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一、中国 “和平发展” 道路是怎么提出来的?
“中国和平崛起”提出于2003年。
温家宝:12.10“哈佛演讲”
胡锦涛:12.26“北京讲话”
郑必坚:11.03“博鳌演讲”
国内外舆论认为,这是中国领导核心战略思维的重要突破;是对中国自身国际角色的定位;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重大承诺。温家宝的“哈佛演讲”被国际社会称之为中国的 “哈佛宣言” 和 “哈佛承诺”。上个世纪90年代,在国际社会舆论中,“中国崛起”这一概念开始风靡一时,成为世界性的话题。“中国崛起”这一概念,是国际社会用来评论和报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奇迹的。我国官方开始并没有认真去理会。2003年,我国领导人或官方正式提出“中国和平崛起”这一概念,表明我们不仅开始理会“中国崛起”的说法了,而且开始认真地加以对待了。关于“中国崛起”的议论逐渐复杂化“中国能不能真正崛起?” “中国通过什么方式崛起?”“中国崛起对世界是福还是祸?”在国际舆论中逐渐产生了 “中国威胁论”,其基本意思:中国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国家,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强大了不可避免地会对别的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构成威胁。一时间,“中国威胁论”开始广泛流传。“中国威胁论”的制造和散布,首先来自美国。美国人莱斯特·布朗1994年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1995年又 出版了同名著作。认为:如果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那么,他们将使世界挨饿。美国人约翰·米尔斯海默也出版了一本书:《大国政治的悲剧》(2001)认为:历史上大国的崛起都同战争有关,或者都同海外扩张有关。中国很可能会重蹈历史上大国崛起的覆辙。美国不能设想中国会是一个例外,因此必须防范中国,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中国威胁论”出现于西方大国决不是偶然的。
其一、中国崛起必将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其
二、历史上强国崛起的确都与战争有关。其
三、西方不愿意出现一个 “ 红色”的强国。
那些敌视我国的势力和人们看来,只要中国发展了、强大了,中国什么都是威胁:
中国经济威胁;中国政治威胁;中国军事威胁;中国文化威胁;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威胁……除了充满敌意、充满冷战思维的意识形态偏执狂以外,世界上也确有一些国家、一些人们出于对我国的误解、或者被误导而对我国崛起感到担忧的。“一只蚂蚁闯入瓷器店,自然是无声无息。而一头公牛闯入瓷器店,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中国人看来,“中国崛起”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是我们的权利和追求。大多数中国人从未怀疑过“中国崛起”有什么不好?甚至不曾考虑过“中国崛起”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妨碍,更没有想到有人竟会把中国的发展看成是坏事!然而,我们的确不能不面对关于“中国崛起”的各种舆论了,尤其是不能回避“中国威胁论”了。谬论需要驳斥。疑虑需要消除。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世界理解中国。
二、“发展”与“和平发展”的涵义及目标是怎样的?
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发展”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复兴”。
“复兴”就是恢复昔日的“辉煌”。中国“和平崛起”或“和平发展”的目标就是通过实现现代化,使我国重新走在世界前列,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叫作“伟大复兴”,表明“中国崛起 ” 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是一个艰巨的使命,是一个浩瀚的工程,是一个崇高的理想,是一个神圣的远景。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大大落伍,历经磨难,任人宰割,倍受欺凌。因此,自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以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三位伟人为代表,都强烈地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临终还在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毛泽东: “中华民族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相信中华民族有重新“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邓小平:“ 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集中精力搞四个现代化”就是“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三个伟人也都将赶超发达国家作为民族复兴的横向参照系,甚至都制订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时间表。孙中山提出:“美国需百年而达于强盛之地位,日本不过五十年”,“ 准此以推,中国欲达富强之地位, 不过十年足矣。”毛泽东在新中国建国后,于50年代发动“大跃进”,曾提出“赶超英美”,也相信用10年时间可以超过英国赶上美国。邓小平于80年代提出用2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初步的小康社会,再用2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之后再用30年左右的时间,到21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不变情节”,是矢志不渝的“百年梦想”。正是这样一个 “不变情节”、“百年梦想”,构成了 “中国崛起”的伟大目标,也构成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那么,什么是“和平发展”呢?就是通过和平方式或者和平途径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是通过战争、扩张、殖民和侵略的方式或途径来实现强国之梦。我国提出“和平发展”,就是向世界声明,我国决心避免重蹈历史上大国崛起的旧路,而要走出一条崛起的新路,就是决心要追求一个“例外”。
第一、中国的发展主要依靠自己,不给国际社会增加负担。
第二、中国奉行和平的外交方针,谋求合作,不搞对抗。
第三、中国现在不挑战国际秩序,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
第四、中国主张各国共同发展,平等互利,双赢多赢。
我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国政府和人民的郑重选择与庄严承诺,是我国坚定不移的国家战略。
温家宝总理说 : 中华民族历来酷爱和平,中国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大国。2000年前的长城是用来防御的;1000年前的丝绸之路是文明的经商之路;5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结交了友邦、传播了文明。俄罗斯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是世界上最酷爱和平的民族。
三、中国“和平发展” 道路是不是一条坦途?
绝不是一条坦途。温家宝: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更多的是有危机感。郑必坚:一个13亿至15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和平发展,绝非易事。在21世纪上半叶,中国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面对“矛盾凸显期”。“和平发展” 道路上存在着许多的障碍,既有国内障碍,也有国际障碍。
(一)国内障碍
1、资源特别是能源制约的挑战
2、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问题的挑战
3、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挑战
4、权力滥用与干部腐败的挑战
(二)国际障碍
1.霸权国的阻挠与遏制2.被迫卷入战争的危险
3.发达国家的能源垄断4.世界经济恶化与动荡
四、“中国和平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有哪些?
第一、我国的发展正面临着非常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第二、我国找到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30年的成就为今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积淀
第四、中华民族具有“崇尚和平”的历史文化传统
第五、执政党和政府高度成熟、富有智慧和能力
中国崛起不是对世界的威胁。我们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过去的30多年的成就是和平发展的结果,今后也仍然是和平发展。
我们中国人在饱受一个多世纪的衰弱落后、倍受欺凌宰割的痛苦之后,渴望能够不受别人干扰地建设自己的生活的愿望的确是十分迫切和真诚的。可以说,中国人比任何国家的人都更需要世界和平。我们不愿意别人破坏我们的生活,也决不想去破坏别人的生活。温家宝在“哈佛演讲”中呼吁世界各国“把目光投向中国”,同时也告诫各国一定要 “换一种思维、换一种胸襟、换一个角度”。他特别对美国人说道:我真诚地希望,美国有关方面把那些陈旧观念和不合时宜的做法抛到太平洋去,来一个大胆的与时俱进。人们可能不禁还要问:我国即使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可是某些国家、某些势力、某些人,还是对我们进行无端猜忌,还是怀疑我国不可能成为大国崛起的“例外”,还是对我国横加指责,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姑妄听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复习思考题
1.我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涵义和目标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中国和平发展之路不是一条坦途?
3.作为当代中国人,历史使命和责任是什么?
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我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应是“科教兴国”的实践者和完成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从而成为祖国振兴的中坚力量。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理应担负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的历史重任,努力使我国尽早地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