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

时间:2019-05-13 22:2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莞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莞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

第一篇:东莞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

东莞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

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2009年东莞的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各方的关注。过去东莞的经济比重失衡,外贸企所占的比例太高,金融风暴之后,东莞的经济严重受创,致使就业环境也受到严重的影响。09年,东莞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投资结构都得以优化,更可喜的是企业花在技术改造上的投资大幅增加,因此,东莞也开始慢慢有了复苏的迹象。

东莞的经济正处于慢慢复原的阶段,劳动力市场同样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复原。据了解,金融风暴肆虐时,东莞劳动力市场至少失去了60万个工作岗位,近百万人被迫离开东莞。自2008年9月起,东莞劳动力市场能提供的职位与2007年同期相比减少了30%。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农民工出于短期经济利益考虑轻率辞职,为今后再就业埋下了隐患。而据东莞市劳动局监测,去年9月到12月,东莞劳动力市场企业员工招聘职位数量以每月10%的速度锐减,应聘人员数量却以每月10%的速度激增,与2007年同期相比,2008年第四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位供应减少了30%。

而做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同样面临相当严峻的情况,大学生的就业步履艰难,很多大学生在东莞就业都相当的困难。目前,东莞四大高校的就业率在60%―70%之间,与去年同期相比约有5%―10%的降幅,这与经济低迷造成多数企业用工需求下降不无关系。然而尽管如此,已经就业的大学生超过八成选择留莞发展,不少未就业的毕业生也表示不愿离开东莞。

面对东莞的就业难,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不如往年。截至6月2日的统计,我校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0%左右,这就意味着2300多名毕业生中约有900余人的工作暂时未有着落,而去年同期的就业率接近70%。做为东莞理工的一名大学生,面对如此严峻的一个就业形势,但是依旧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在东莞这个地方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虽然还有一年多才毕业,但是依旧感觉到一种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才能在一年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如何才能够吸引住企业的眼光等等,这些问题总是浮现在脑海中。

仍记得一个老师说过的话,就业形势再好,也有人失业;就业形势再差,也有人得到企业的青睐。所以,尽管东莞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供需并不乐观,依旧想拼搏一番。

第二篇:农村劳动力培训需紧贴市场

农村劳动力培训需紧贴市场

安纯人

从2009至2010年,民盟宁夏区委会先后多次到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宁南山区和农村劳动力输入地银川市科技产业基地走访调研,他们发现了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原有农村劳动力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亟待培训、提升。

就民盟宁夏区委的调研来看,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呈现出“三多三少”特点:一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多数,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少数。据调研统计,在现有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约2/3,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不足1/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劳动力总数的1/10。二是掌握常规技术的多,熟悉新技术的少。通过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等,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掌握了化肥、农药使用等基本的农业技术,而掌握发展“两高一优”等农业新技术农民占劳动力的总数不到10%。三是接受理论培训的多,受实践指导的少。多数农民仅通过参加培训班或学习科技手册,从理论上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科技知识,而通过实践指导使其真正掌握并熟练运用新技术的农民较少。

培训方式单一

据调研,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大多是从涉农部门抽调技术人员,组成培训服务队,以乡(镇)为单位,开展演讲式培训和印发宣传资料为主,没有形成企业、科研单位、经纪人、科研院校等共同参与,多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而且,培训场次相对较少,参加培训的农民较少,实效性不强。

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这些培训班大多是讲一些常识性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内容与实际需要矛盾突出。想搞养殖的农民往往只能参加种植技术培训;有的农民想掌握温棚种植和养殖等现代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却只能参加大田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市场需要电子工,却只能对农民进行砖瓦工培训。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过于单

一、不全面、不系统。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面小

调研发现,诸如农产品加工,果树丰产栽培、品种改良、测土施肥和温棚种植、养殖等农业先进技术,大多在一些农场和科技示范园区推广运用,覆盖面小,大多数农民仍沿用着传统的生产技术。对农民的技能培训绝大多数仅限于简单的技能培训,而对市场需要的装潢工、电子工、皮革制造、手工艺制造等新技术,受设备限制很难进行培训。

培训资金分配不尽合理

调研中了解到,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政府给予培训补助性的资金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少;用于生产性的资金多,而用于培训性的资金少。在劳动技能培训方面,用于引导性培训和路途补助的多,真正用于提高技能和跟踪服务的资金少。因经费不足,很难对农民进行多技能培训。

农业项目实施与技术服务相脱节

有的地区发展设施养殖业,只注重牛棚建设和牛的进购,忽视对养牛技术的系统培训,导致农民虽然建起了标准化牛棚,也购买了牛,可就不知道如何科学养殖,最终只好把牛又卖掉,牛棚闲置,投了钱,不见效益。有的地区实施菌草种植、温棚无公害化蔬菜生产等农业生产项目,由于对农民没有进行系统性技术培训,致使这些项目推广面小,发展缓慢,效果不明显。

市场化运作水平低。

政府是计划培训,农民是市场取向,尽管培训在努力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但这种变化仍然是比较滞后的。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政府包揽的多,靠市场运作的少。通过调研,我们深刻感受到适应市场供求规律,强化对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对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尤为重要。

调研表明,多形式、广范围、宽领域强化对农民的培训,真正打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培训是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关键所在。

对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建议

分层次、多形式培训农村劳动力

按照“阶梯式”的培训模式,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素质工程”。首先各地要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和市场用工的趋势,聘请专家对本地的农业技术人员和乡(镇)干部,采取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系统性技术培训,让其熟练掌握适合本地需要和市场需求的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解决当地科技人员少,服务面小的问题。再由这些农业技术人员和乡镇干部把村干部和文化程度较高、观念新、脑子活的农民培训成农村“能人”,通过农村能人引导示范,把其他农民培养成懂科技、用科技的新型农民。

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建立科技示范推广体系。根据农民普遍存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心理,按照“县有科技示范园区、乡有示范点、村有示范户”的总体要求,建立县、乡、村三级科技示范推广体系。让农民通过示范区(点),亲自感受科技效果,再通过示范户的实践操作和示范引导,掌握运用农业科技知识。建立市场化运作体系。按照“市场+企业+农民”、“市场+中介组织(经纪人)+农民”和“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的模式,对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建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按照“农业技术部门+示范基地+农户”、“农业科技人员+农户”的模式,下大力气让农业科技部门的职能由单纯的业务管理向科技创新、指导服务转变。构建农村技术市场体系。把农村技术市场同人才市场、信息市场和资源市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使农村技术商品化,参与要素市场分配,让农民可通过掏钱买到自己所需的农业技术或劳动技能。

建立农科教相结合的培训新机制

建立高等院校参与农业技术开发的新机制。高等院校和农科院等科研单位,要围绕地方优势特色的产业,开设专门学科,培养专门人才,进行专题技术攻关,切实做好特色优势产业的综合技术研发,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手段推广运用。建立对中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新机制。将农村科技的普及推广列入初高中的教学内容,开设专门课程,作为选学内容,让初中和高中学生都能掌握符合当地实际,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科技知识,既可学以致用,又可把科技知识传递到各自的家庭,逐步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建立职业技能教育新机制。各省、市要把各自设立的农广校、农机校、劳务培训中心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统一更名为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展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职业技能教育,让初高中生毕业后,不想升学或无法升学的学生和农村青年,接受技能培训,逐步让更多农家子女,走出家门从事非农产业,达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目的。引入竞争机制。农民可以持培训券,跨省、区域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形成竞争,提高培训质量。

多渠道解决农村科技

培训经费短缺问题

增加用于农民培训的专门经费。要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补贴,重点用于购置培训设备和基础设施、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搞好培训的硬件建设。同时,把给予培训农民的各项补助性经费,尽量用于示范园区、示范点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育发展上,有效避免“撒胡椒面式”资金的使用方法。提高农业生产项目中的技术培训经费比例。对于林果业开发项目、温棚种植和养殖等每一个农业生产项目,首先要拿出20%以上的项目资金,作为培训资金,对项目覆盖农民进行系统培训,让其真正掌握这门技术,再实施具体项目,从而确保项目的实效性。积极争取各类农村科技推广项目。围绕主导产业、农村劳动资源特点和市场的用人导向,积极争取农业科技项目、各类农业专项资助项目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促进农村科技事业大发展。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宁夏区委会主委)

第三篇: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必要性

事实证明,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的制约因素,直接影响到劳动就业这一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采取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已经日益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1.解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信息功能的需要。要解决摩擦性失业的难题,就必须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特别是强化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收集、整理和传递功能,尽可能使不同市场主体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的差异性相对缩小,从而逐步消除信息不对称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为实现充分就业创造必要的信息条件。

2.提高劳动力的流动幅度,扩大异地就业的需要。劳动力市场建设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劳动力流动总量的增加和频率的加快,个人的职业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没有劳动力市场,国家通过高度统一的工资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户籍管理等行政手段,对劳动力在不同工作单位和经济部门之间的流动加以严格控制,劳动力的流动率是很低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加快,我国的劳动力流动率有所上升,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城镇劳动力流动”课题组的调查,在北京、无锡、珠海三城市,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从未改变过工作单位的个人比例仍较高,达30%以上。这一比例与日本横滨1970年的比例(34.9%)大致相同,高于美国底特律1970年的比例(13.9%)。[1]这种状况充分说明我国劳动力的流动程度是比较低的,已经严重阻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与国际接轨,也不利于我国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进一步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劳动力的流动幅度(即劳动力流动的频率与跨度)已经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缓解摩擦性失业的社会压力,实现充分就业的需要。摩擦性失业几乎在所有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过在我国问题尤为严重,表现为一定时期内某地某种劳动力严重短缺,而另一地此种劳动力却大量过剩,处于失业状态。这种由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形成的摩擦性失业从根本上说是在劳动力总供求基本均衡状态下的失业,其解决路径主要是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完备和对称。而后一方面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摩擦性失业问题得以缓解的制约因素,有必要作为我国政府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加以解决。[2]

4.进一步提高就业弹性,遏制我国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性趋势的需要。所谓就业弹性是指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率。其计算公式是: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在正常情况下,就业弹性应在0—1之间。一般地说,就一国长期总量生产函数而言,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但在我国,由于经济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非一致性。一方面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就业增长率却逐步下降,失业人员逐年增多,200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 1

率达4.3%,1991—1997年间,我国就业弹性系数保持在0.08—0.17之间,明显偏低。2002年的就业弹性系数比1996年又下降了0.02个百分点。[3]要遏制劳动就业方面这种非正常状况,除了政府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加以调节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以市场化的调节机制协调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路径

尽快改变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不完善、不统一的“三不”状况,使劳动力市场成为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健康有效的平台,并做到与国际劳动力市场接轨,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有效路径。

1.进一步从理论上给劳动力以科学的市场定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劳动力作为商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为社会各界所公认。现在的问题是必须真正确立劳动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允许其在市场上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优化配置,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这是市场经济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理论观点。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劳动力的流动,为劳动力的流动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克服劳动就业问题上的地方保护主义等各种行政壁垒,正视并解决劳动力自由流动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2.对劳动力市场的科学定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一样,是完整的市场体系的一个局部,是市场体系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和完善与否反映一个国家的市场体系是否健全,也是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同时,劳动力市场还不同于其他要素市场,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劳动力,而劳动力的载体是人,所以,劳动力市场是特殊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市场。

[4]同时,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发展的状况离WTO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一些西方国家至今还不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因此,我们必须特别重视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把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作为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好,并尽快解决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3.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目标定位。首先,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健全的、全国统一的,运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作为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平台;其次,通过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完善,使劳动力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得以比较顺利地进行,使困扰宏观经济发展的失业特别是摩擦性失业问题得以有效缓解,从而减轻劳动就业方面的社会压力;再次,通过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实行政府公共服务以及宏观调控职能与市场化的就业机制相结合,实施“就业型经济增长”战略,克服“增长型失业”,改变我国当前就业弹性偏低的状况。

4.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具体措施。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除了解决好上述几方面的目标定位问题外,还必须努力抓好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首先是加强劳动力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劳动力市场运作与管理。再次是劳动力市场载体建设。劳动力市场的载体主要是各种职业中介机构,例如职业介绍所等。其建设是劳动力市场建设的主要任务。具体地说,一是明确代理制,即职介所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沟通供求信

息,协调供求关系,代表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进行诚信高效的招聘或求职;二是强化劳动力市场的档案管理,对滞留在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档案进行科学的分类处理,并进入劳动力市场信息库,实行严格的管理和及时的更新;三是对滞留在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进行必要的就业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为劳动力顺利实现就业或再就业创造条件;四是对职介所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严禁信息欺诈、违规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五是加快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在各地方、各行业、各部门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实行资源共享和互补,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网络;最后是培育真正的、成熟的市场主体。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是劳动力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具体地说就是用人单位和劳动力的载体—劳动者。其中政府是劳动力市场特殊的主体。这是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政府机关用人也要通过劳动力市场进行招聘,也是劳动力的需求方之一,但同时政府又是独立于市场之外、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国家机器,代表国家行使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监督管理和宏观调控的职能。[5]所以,政府应建立必要的绩效评价机制和行为约束机制,以保证其管理和调控职能的公正和高效,从而推动我国劳动力市场不断走向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 湛新民:国有企业就业弱势群体形成原因与治理对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1).(2).

[3]姚先国、黎煦.劳动力市场分割:一个文献综述[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4] 李建民: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隔及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2

[5] 胡家勇:转型、发展与政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

2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必要性

1.解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信息功能的需要。

2.提高劳动力的流动幅度,扩大异地就业的需要。

3.缓解摩擦性失业的社会压力,实现充分就业的需要。

4.进一步提高就业弹性,遏制我国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性趋势的需要。

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路径

1.进一步从理论上给劳动力以科学的市场定位。

2.对劳动力市场的科学定位。

3.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目标定位。

4.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第四篇:劳动力市场学

劳动力市场学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某一专业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方自愿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赎买的一系列活动,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许许多多狭义的劳动力市场综合而成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2、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3、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发生变动,将会引起劳动力需求量相应的变动,而此时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就是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4、社会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总量,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经济活动所能利用的劳动力总量。适龄劳动人口、愿意工作的人所占社会总人数的比例、工资率和工资制度、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水平,等等都将影响社会劳动力供给总量。

5、劳动力流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过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移和流动。

6、劳动力市场分割:是指由于政治、经济等外在的制度性因素或者经济内生因素的制约,使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特征和不同运行规则的领域,不同的领域在工资决定机制、工作稳定性、劳动都获得提升的机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而且劳动者很难在不同的市场之间流动。

7、最低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8、灵活就业: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

9、弹性就业: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它是相对于全日制就业形式而言的。

10、公共就业服务: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性服务,向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

11、失业补贴:指国家对失业者提供的收入支持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它主要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和发放。

二、简答题

1、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如何体现

答:社会性因素是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风俗等。

社会因素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劳动力供求状况和工资水平的产生的影响是

不容忽视的。

这些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另一方

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的供求与工资。

另外,歧视也是影响劳动市场配置的一个重要非经济因素,种族、性别、原有国籍、宗

教等方面的差异都有可能引起工资差别,甚至职业差别。

2、试分析在劳动工资率变化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答: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闲暇与工作的选择具有双重影响。

一是工资率的下降会使闲暇的机会成本减少,从而导致人们减少工作时间而增加闲暇时

间,即形成所谓的替代效用;二是工资率的下降意味着收入水平降低,从而促使人们增加工作时间而减少闲暇时间,即工资率提高也具有收入效应。

所谓替代效用是指当闲暇的价格下降时,劳动者将会放弃劳动时间,消费相对便宜的闲

暇。所谓收入效应是指在保持工作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所引起的工作时间变动的比例。工资率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的最终影响完全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

3、什么是劳动参与率?哪些因素会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

答:劳动力参与率是一个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基本概念,它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该范围的劳动适龄人口(或潜在劳动力)的比例。

一般来说,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经济状况;(2)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3)劳动适龄人口规模;(4)教育体制与教育供给规模;(5)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6)社会保障制度;(7)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

4、为什么会出现工资漂浮与平均主义

答:工资漂浮是市场非均衡的结果,指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自下而上层层提高工资的倾向,以及由这种倾向造成的工资轮番上升的现象,是由于工资紧张的结果。

所谓工资紧张就是指某个企业集团以另一集团或几个集团的工资为参照进行比较而产生的对自己在相对工资关系中处于不满的位置。正是因为这种不满才诱发了工资攀比,从而导致工资漂浮。

在劳动力市场短缺和劳动力过剩普遍存在的条件下,工资漂浮必然导致工资收入的平均分配,即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因为在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过剩并存的情况下,会造成不同劳动者的忙闲不均的责任不在于哪个劳动者个人或集团。劳动者个人或集团之间支出劳动有多有少完全是劳动机会不均造成的,不是哪个个或集团自愿减少或增加劳动支出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工资分配完全以劳动支出为标准,就会引起劳动机会少的人不满。机会不均等只好用收入均等来弥补,于是,工资收入分配的平均变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5、试述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成原因

答:(1)由于歧视和文化习俗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2)由于技术进步以及竞争因素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3)由于政策法规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即制度性分割。

6、制定最低工资标准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在我国,《劳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劳动生产率。这主要是考虑用人单位的具体经济状况和承受能力;(4)就业状况;(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7试述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

答:(1)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当前,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四股力量聚合,对就业形势构成了新一轮的压力。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2)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吸纳新增劳动力能力还比较弱。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

能力不足,第三产业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GDP都比较小。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在整体上文化素质、技术素质还偏低,难以满足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就业要求;(3)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

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促进就业的多样化、广泛化发展,但是,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社保体系离市场经济的要求还很远;(4)劳动者整体素质和部分城镇职工的就业、择业观念。

8我国灵活就业有哪些种类

答:(1)非全日制就业;(2)临时就业,主要包括短期就业、派遣就业和季节性就业等;(3)自营就业者;(4)自由就业者。

9形成弱势群体地位的原因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答:(1)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新来的城市移民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和活动,与城市原有的居民竞争本来就不多的发展资源,他们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从而也在城市中形成了特有的“二元现象”。

(2)城市化进程缓慢。社会公正的失衡所导致的社会排斥把农民工长期排斥在城市生活之外,愈益强化了农民工弱势地位;

(3)产业结构调整。为适应全球化的需要,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会更频繁,力度也会更大,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日益缩小,尤其是更加灵活的多种就业方式使劳动力市场分化了。

(4)市场经济竞争出现分配不公。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以追求经济效率为发展目标的,而提高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出现分配不公,从而加剧了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

10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与功能是哪些

答:(1)公共就业服务有利于促进就业;(2)公共就业服务有利于培育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供求结合的实现;(3)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会执行国家的就业政策,调节和干预劳动力市场;(4)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管理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促进社会稳定。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答: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一般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上的表现,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所组成。

(1)供求机制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基本要素。供求机制是供求双方矛盾运动的自我协调机制。完善的、原来意义上的供求机制,应该反映劳动力价格(工资)与供求关系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供求关系影响工资,当劳动力供给超过社会需要时,工资会下降,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工资高低也反过来影响供求。

(2)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它反映劳动力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供求双方互相选择,以及劳动力供应者之间、劳动力需求者之间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进行竞争的有机联系。

(3)工资机制

工资机制是劳动力市场竞争过程中的重要的自我制衡机制,它反映在工资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和运动。市场经济中,工资是企业衡量人力投入、进行成本核算的依据。工资还是劳动者个人提供劳动能力,按劳动贡献获取劳动报酬,从社会获得消费资料,借以谋生的一种手段。所以,在利益驱动之下,工资水平影响着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也指示着劳动者的择业方向,激励其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劳动力市场是在价格机制与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自己有序的运行。在三大基本机制的交互作用中,市场运动不断循环往复的进行。

2、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意义

答:(1)促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劳动力流动使市场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活劳动实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按比例分配。社会化大生产中,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活劳动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动的。经济学家认为,工作职位是雇主与雇员匹配过程的结果,而不仅仅是雇主政策的结果。

(2)促进经济增长,产生最佳经济效益

社会和企业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就要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最佳组合。这就需要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通过流动使劳动者能够从衰落的产业、部门和地区流向迅速发展的产业、部门和地区,能够使这些产业、部门和地区在全国甚至更大的范围内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配置劳动力,并能够有效地保证所需的劳动力的质量,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3)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地位

劳动力可以流动是劳动者作为劳动力所有权的根本体现。劳动者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最根本的是要承认和允许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可以自由流动。

(4)能够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迁移是保证劳动力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内在要求。

3、论述劳动力市场分割影响以及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答: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对竞争原则的否定,严重的市场分割将影响市场运行的效率。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市场的影响有:

(1)降低经济效率

这将必然导致两种经济效率:一是劳动效率的损失。因为分割意味着竞争半径的缩小和竞争强度的减弱,这影响着劳动效能的激发;二是配置效率的损失。制度性分割的存在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有非市场途径的存在,由于信息不充分和经济主体利益的非一致性,计划手段配置劳动力资源肯定要偏离最优状态。

(2)扭曲收入分配关系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分割扩大并固定化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要大大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是与劳动力市场分割为城乡两部分有着密切关系。二是,这种分割影响了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它是应该带来收入的,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由于人才匮乏,教育的收益回报率该更高。

(3)劳动力市场分割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外部劳动力市场存在吸纳力大、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型等特征,第一个层次是低层层次市场,主要吸收低素质低技能的劳动力。

(4)有违公正原则,不利于社会稳定

从社会公正的角度看,二元劳动力市场体制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显然违背了现代社会的公正理念和原则——机会平等原则。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是指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措施有:

(1)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彻底破除体制性障碍;(2)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构建城乡统一的培训

机制;(4)加快搭建城乡统筹就业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4、论述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不足,怎样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

不足:

(一)中国社会保障工作的现状;

(二)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问题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在总体框架上存在诸种矛盾和问题,而且就目前的“三条保障线”“两个确保”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1)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太小;

(2)社会保障资金得不到保证;(3)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发挥平衡收入、缩小差别的作用。解决:

(一)广覆盖、社会化、可持续;

(二)用制度保证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三)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四)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最低保障制度、广泛的援助、教育援助、精神援助。

(五)建立与完善沟通机制。

5、试分析我国目前公共服务现状,这些现状有哪些措施?

现状:

(一)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二)公共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问题:表现在:信息服务质量不高、就业培训质量不高、对困难群体的帮助不够、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三)资金和组织管理问题:存在的问题:一是劳动保障部门内部机构之间权责划分不明确,严重影响就业服务机构的组织管理工作,更不用说进行深层次变革;二是,在建设就业服务机构的各项硬件及软件资源方面,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既影响就业服务机构对弱势群体的服务质量,也影响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开展其他收费业务;

(四)从业人员问题。

措施:(1)依靠政策力量;(2)加大政府投入;(3)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4)做好对特殊群体的就业服务;(5)推进就业服务的社会化;(6)推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就业培训质量;(7)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8)加大“一条龙”就业服务的推广力度;(9)大量培养和充实就业从业人员。

第五篇: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择业问题的分析1

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择业问题的分析

内容摘要

当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话题,而今大学生面临新的挑战——专业结构性失业。针对专业结构性失业,毕业大学生们要怎样应对,要怎样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要怎样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怎样平衡择业心理,高校要怎样帮助大学生改善择业观念,本文将一一针对讨论。

关键字

专业结构性失业、择业观、劳动力市场现状、应对措施

引言:

又是一年毕业的季节,又有一批刚毕业出炉的新大学毕业生走入社会职场。在人潮汹涌的人才市场里,一群又一群的大学生们抱着一摞摞的资料简历,怀着一颗忐忑的心,等待着自己的前途。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面对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无论何时他绝对都是炙手可热的关注焦点。

1.大学生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现状——专业结构性失业:

据最新的2010年大学生毕业状况调查显示,中国在2010年的大学毕业生为640万,比2000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凭空多出500多万,预计2013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会达到顶峰——突破700万大关。而相对于就业市场来说,根据我国在“十一五”规划的研究中指出,我国每年的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这个数字看起来远远超过了毕业大学生的数量,但实际情况是我国每年都有近200万的富余劳动力。在《中国人才报告》中指出,我国专业人才供给总量为4000万,但需求为6000万。据《农业科技发展纲要》,预计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需求缺口将达到218万,而对于振兴我国工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比如IT、微电子、汽车等工科专业的人才缺口更是达到了1220万人。由以上数据看来,我国的人才供求出现了断裂。大学培育出来的大批毕业生人才跟我国现需的大部分专业人才不对口,匹配失衡。不是社会提供的岗位不够,而是太多的大学毕业生的专业与所需的人才岗位不配平。这就是近两年专家一直所说的“专业结构性失业”,指因专业供需失衡而导致的失业。

还有就是从地区的分布来看,城市中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滞留不前,而城镇中的人才紧缺。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徘徊在大城市与沿海的大中型城市中,而内陆的中小城市面对大量的人才缺口望洋兴叹。

2.大学生应怎样面对专业结构性失业:

在我国,许多大学的专业划分的都过细、过窄,存在着不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供给者以及经济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需求,并且不同专业大学生之间的替代性较低。在一些长线专业市场上毕业生供过于求,而在一些短线专业市场上毕业生供不应求。于是,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不能被充分利用的大学生,即大学生供求不匹配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的状况。

而作为一个普通大学生的我们,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大学的专业状况和市场分配这样的大难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

(1)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在这里,我们要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了解自己是必须的基础条件。进入职场的新鲜大学毕业生,对于自己进入的行业、谋求的职位、涉及的领域等等都应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盲目抱着一摞摞简历而奔走在人才市场中是最大的忌讳太多。在求职的道路上,你必须要正视“大学生就业难”的大问题,针对自己尽量避免找工作的冤枉路和太热门的高金职位,而这些都是建筑在要非常了解并能准确的评估自己的基础上。“了解”也不仅仅只是针对自己的职业,了解自己也是最重要的基底。只有了解自己,你才能在寻求工作的时候避短扬长,少走弯路。了解自己更能让你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让你准备的更充分。

(2)规划自我、发展自我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就是拥有长远的规划自己的能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所以,规划自己也是重中之重。规划不仅仅是计划,规划建立在前一项的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规划是针对自己的特点与发展空间所作出的前景预测和合理安排。规划也是最难完成的一项。规划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太过死板,并且要与时俱进,实时进行调整甚至放弃。在失业的大学生中,很多都是没有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规划而盲目进入人才市场。他们手捧着厚厚的简历,但对自己的前途迷茫不清。作为一个拥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你必须要很好的规划自己的未来,虽然未来不可预知,你不会知道自己将会真正进入哪一个行业何种职位,但你至少应该对自己的前景有一个大概的期望值,至少要有一个进步的规划。只有一个良好的规划才能帮助你进步,助你看清自己的发展,并且一切都会保证有条不紊。

(3)拓展自我、开阔自我虽然在大学的学习中,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课程与课外活动,这些课程与活动都会让你眼花缭乱。但当你真正步入社会,你总会有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强烈感受。大学时专业性的针对学习,而社会确是一个五花八门的大染缸。所以,我们不能只是局限于大学里的所选专业的学习,要“雨露均沾”。这就是所说的拓展自己。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让自己成为一个全方位的人才。每每跟学长学姐探讨求职面试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他们苦恼面试官所提的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所以由此看出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涉猎区可以说是进入职场最直接最好的加分筹码。而不仅只针对于求职应聘,一个人知识的丰富与宽度更是能提高人的气质,提高你的自信。如果你有着丰富的涉猎,当你站在人才市场中,当你成为广大求职人才中的一员时,你也不会被淹没人群,一定会脱颖而出。

3.大学生必须端正择业观

当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规划、学识等等自身条件得到丰富和提升,那首当其冲要端正和塑造的就是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择业观是指人们对职业选择的认识与理解。主要表现在择业方式、择业标准、择业类型等几个基本方面。择业观是处在人生过渡时期的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引导大学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一个人发展事业的基础。所以大学生的择业观对寻求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也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据调查表明,1985年之后的各个时间段的毕业生平均有52.1%的人把是否有“自身发展可能性”作为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职业兴趣与经济收入对择业方向具有重大影响,追求职业的经济利益,还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是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两大方向,这也说明了当今大学生的择业观更加理性全面,具有发展性眼光,眼界也越来越宽阔。

而构建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规范、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中具有统领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大学生择业观构建的对策探究也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来构建和拓宽。

(1)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挥其在大学生择业观培养中的作用。

价值观具有实践意义,价值观需要以教育为载体,把观念的东西转化成实践的东西。而教育就是实现其目的的最佳手段,特别是学校教育。我们要提倡探索

性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走向创造,自己寻求知识,解决问题。更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长远的择业观。

(2)注意培养先进的大学生集体,发挥其示范与激励作用。

同辈的群体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重视这种影响,加强对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引导。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高校应积极开展社团活动诸如“大学生志愿者”、“心理援助”、“价值观研讨会”等活动.通过广泛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使广大同学更加理性地面对社会,树立正确、健康的择业观。

(3)营造良好的校外环境

除了学校以外,社会、家庭在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中也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中家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长期的、深刻的影响。而如今很多高校与家长的关系非常稀疏,完全处于陌生状态。所以高校应该建立与家长沟通的机制,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学校互通渠道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应该通过这些途径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互相促进。让大学生的正确择业观渗透到学生家庭,感染到学生家长,会对大学生择业心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择业时既要全面的认知自己,又要客观理性的看待劳动力市场,既要考虑自身的发展,又要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变化,既要看到眼前利益,又要着眼于长远利益。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学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理性的看待大学生就业难,为自己在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好理论先导,切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轻易言弃。

参考文献:

[1]马 杰、吕兆生.当代大学生择业观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9)

[2]郑陈荣.试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要解决的六个重要问题[J].教育与职业.(总672期)

[3]王伯庆.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结构性失业状况调研报告[M].考察调研报告

下载东莞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莞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

    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2004年,广东经济快速发展,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6039.46亿元,同比增长14.2%,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经济增长目标和总量目标。经济的增长,拉动了岗位......

    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 (★)

    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2004年,广东经济快速发展,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6039.46亿元,同比增长14.2%,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经济增长目标和总量目标,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

    中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情况

    中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情况 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由“精英就业”向“大众化就业”转化,以往存在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

    德国劳动力市场

    德国就业保障的发展与特点 1927年,《职业介绍法》和《失业保险法》颁布,德国开始强制推行失业保险制度。1952年,德国建立联邦就业与失业保险局。1969年,《就业促进法》颁布,以此......

    劳动力市场学1

    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某一专业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方自愿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赎买的一系列活动,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许许多多狭义的劳动......

    大学生劳动力(推荐)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独立的市场,特点在于人员素质较高,市场范围更大,大学生毕业时能够较容易在本国甚至国际间流动。这样一种情况,使得建立比较完善的大学生供求信息网络,提供......

    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5篇)

    2004年广东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2004年,广东经济快速发展,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6039.46亿元,同比增长14.2%,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经济增长目标和总量目标。经济的增长,拉动了岗位......

    东莞市场出差报告(模版)

    东莞市场出差报告 东莞市场特征: 东莞下辖28个镇,4个镇级区,户籍人口150万,其中本地人收入较高,多扮演房东和私营老板角色,外来人口750万,大部分由台、港投资创业人员和内陆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