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线电波的波长(频率)与波段
无线电波的波长(频率)与波段
无线电波的波长(频率)与波段
电磁波的电场(或磁场)随时间变化,具有周期性。在一个振荡周期中传播的距离叫波长。振荡周期的倒数,即每秒钟振动(变化)的次数称频率。很显然,波长与频率的乘积就是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即波速。令波长为λ,频率为f,速度为V,得:
λ=V/f波长入的单位是米(m),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ec),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ertz,Hz)。
整个电磁频谱,包含从电波到宇宙射线的各种波、光、和射线的集合。不同频率段落分别命名为无线电波(3KHz—3000GHz)、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丫射线和宇宙射线。
在19世纪末,意大利人马可尼和俄国人波波夫同在1895年进行了无线电通信试验。在此后的100年间,从3KHz直到3000GHz频谱被认识、开发和逐步利用。根据不同的持播特性,不同的使用业务,对整个无线电频谱进行划分,共分9段:甚低频(VLF)、低频(LF)、中频(MF),高频(HF)、甚高频(VHF)特高频(uHF)超高频(sHF)极高频(EHF)和至高频,对应的波段从甚(超)长波、长波、中波、短波、米波、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和丝米波(后4种统称为微波)。见下表。段号频段名称频段范围
(含上限不含下限)波段名称波长范围(含上限不含下限)
1甚低频(VLF)3~30千赫(KHz)甚长波100~10km
2低频(LF)30~300千赫(KHz)长波10~1km
3中频(MF)300~3000千赫(KHz)中波1000~100m
4高频(HF)3~30兆赫(MHz)短波100~10m
5甚高频(VHF)30~300兆赫(MHz)米波10~1m
6特高频(UHF)300~3000兆赫(MHz)分米波微波100~10cm7超高频(SHF)3~30吉赫(GHz)厘米波10~1cm
8极高频(EHF)30~300吉赫(GHz)毫米波10~1mm
9至高频300~3000吉赫(GHz)丝米波1~0.1mm
无线电频谱和波段划分
由于不同的无线电(波段)有不同的传播特性。因而具有不同的用途。见下表。
各波段无线电波的主要用途
波段名称主要用途
超长波导航、固定业务、频率标准。
长波导航、固定业务
中波导航、广播、固定业务、移动业务
短波导航、广播、固定业务、移动业务、其他
米波乎航、电视、调频广播、雷达、电离层散射通信、固定业务、移动业务。分米波导航、电视、雷达、对流层散射通信、固定业务、移动业务、空间通信。厘米波导航、雷达、固定业务、移动业务、无线电天文、空间通信。毫米波导航、固定业务、移动业务、无线电天文、空间通信。
第二篇:青海教师招聘面试《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设计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青海教师招聘面试《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设计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波的波长,能在波的图象中求出波长。
2.知道什么是波传播的周期(频率),理解各质点振动周期与波源振动周期的关系。3.知道波速的物理意义,理解波长、周期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波长、频率和波速等概念的自学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理解能力。2.通过画出下一时刻或前一时刻波形的训练,提高绘图技能,同时体会波动的时间和空间周期性。
3.通过对波动问题多解性的讨论,训练学生全面、周密思考问题的素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波动过程的重复之美,体验周密思考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page]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以上就是《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设计,助您早日成师!
文章来源:中公青海教师考试网
第三篇:频率与概率练习(范文模版)
频率与概率练习题(3)
1.在“传箴言”活动中,某党支部对全体党员在一个月内所发箴言条数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制成了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
(1)求该支部党员一个月内所发箴言的平均条数是多少?并将该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如果发了三条箴言的党员中有两位男党员,发了四条箴言的党员有两位女党员,在 发了三条箴言和四条箴言的党员中分别选出一位参加区委组织的“传箴言”活动总结会,请你用列表或树状图的方法,求出所选两位党员恰好是一男一女的概率.
2.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一超市为了吸引消费者,增加销售量,特此设计了一个游戏,其规则是:分别转动如图所示的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各一次,每次指针落在每一字母区域的机会均等(若指针恰好落在分界线上则重转),当两个转盘的指针所指字母都相同时,消费者就可以获得一次八折优惠价购买粽子的机会.
(1)用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只选其中一种)表示出游戏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
(2)若一名消费者只能参加一次游戏,则他能获得八折优惠价购买粽子的概率是多少?
3.我县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学习的自主字习、合作交流能力有很大提高,张老师为了了解所教班级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具体情况,对本班部分学生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跟踪调査,并将调査结果分成四类,A:特别好;B:好;C:一般;D:较差;并将调査结果绘制成以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你根据统计图解答下列问题:(1)本次调查中,张老师一共调査了
名同学,其中C类女生有 名,D类男生有 名;(2)将上面的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3)为了共同进步,张老师
想从被调査的A类和D类学生中分别选取一位同学迸行“一帮一”互助学习,请用列表法或画树形图的方法求出所选两位同学恰好是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的概率.
4.为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计划”,某校结全校各班留守儿童的人数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各班留守儿童人数只有1名、2名、3名、4名、5名、6名共六种情况,并制成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
(1)求该校平均每班有多少名留守儿童?并将该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某爱心人士决定从只有2名留守儿童的这些班级中,任选两名进行生活资助,请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的方法,求出所选两名留守儿童来自同一个班级的概率.
第四篇:频数与频率说课稿(xiexiebang推荐)
《频数与频率》 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频数与频率第一课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现在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常常需要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因此根据自己的需要收集与处理数据是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2、学情分析
《频数与频率》分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统计图(条形、折线、扇形)、衡量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以及众数等,对本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也为下节课学习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教学内容和选择
在具体教学素材的选取上,体现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学生的兴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确定了“你最喜欢的足球明星”,“《醉翁亭记》中也而两字出现的频率”、“名著《红楼梦》作者之谜 ”,让学生体会到频数与频率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目标
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教学原则,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我主要以“你喜欢的足球明星是谁”层层提出问题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会选择合适的方式表示数据,能读懂统计图。
2.过程方法:经历数据收集、整理、表示、分析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整理和表示的重要性,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运用频数与频率以及相应的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处理,作出合理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
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索、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在素材呈现上,注意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前后知识的联系,如以表格、条形统计图、折线图等多种方式呈现,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图表的识别能力。
学法指导注重学生的活动,特别是小组合作的活动。在合作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做一做、议一议中,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决策能力,体会样本估计整体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
1、回顾与检查预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猜我的年龄的活动,旨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指出频数与频率,自然引入课题,接着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最想知道什么,从而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
2、研究问题:
频数和频率的概念,虽然是本课的重点,但不要求死记硬背,只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其意义,学习重点应在于利用它们更好地整理和表示数据,从而解决问题。因教材所给素材大家最喜欢的足球明星,学生对此比较陌生,难以激起学习的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调查你最喜欢的歌手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率,我采用了电子工作表记录统计的功能,并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根据调查记录的结果,你能很快说出同学们最喜欢的歌手吗?这种数据表示方法好不好?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同学们最喜欢的歌手是谁?喜欢每一位歌手的人数是多少?他们与总人数的比值是多少?”,引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让学生自学课本,明确概念。
这样一个过程的完成,由杂乱的数据记录到有条理的运用表格或统计图,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经历了数据的整理,统计结果的判断,发展了数学能力,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统计结果,还可渗透德育知识,介绍周杰伦的成功经历,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流行歌曲和歌手。紧接着,根据学生期中测试的成绩制定了一个统计表,让学生补全表格,进一步巩固频数、频率的概念,体会频率之间的关系。
在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基础上,让学生做一做,猜猜看,你认为哪个汉字的使用频率最高?如何确定哪个字出现的频率呢?学生分组统计《醉翁亭记》中也、而出现的频率?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各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设计“议一议”的目的是:一是对“做一做”的问题作出回答,力图让学生初步体会频率的稳定性,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二是由这一结果可以看出:“的”和“了”出现的频率渐趋稳定,而且“的”出现的频率较高。这实际上就是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因为在调查活动中,经常采用的是抽样调查,得到样本的数据,进而估计整体。因此,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思想,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深入理解
理解了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后,接着对学生提出,是不是频数大,频率就大呢?学生在做完甲和乙罚球投篮比赛的练习后可知,在两组数据中,频数大,不一定频率大,如何进行判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4、初步应用:
根据调查你最喜欢的河南景点的统计结果,及制作好的统计图,从频数、频率和统计图不同角度进行进行判断,如果要组织这个班旅游,该去哪个地方,加深对频数、频率概念的理解,体会对决策的重要作用。
5、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培养学生反思、总结和归纳的能力。一分钟快速思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寻找身边的频数与频率,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
四、设计特色
坚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教学理念,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努力营造具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追求宽松、超前、自主、快乐,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在探究新知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赏识和肯定中获得进步的动力。
第五篇:6.1频率与概率说课稿
6.1
频率与概率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频率与概率,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说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频率与概率是学生在初步接触概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发展和应用,又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相关知识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
对于频率与概率这一节课的知识掌握并不难,但是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培养、促进良好数学观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所研究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及所任班级学生学习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 通过试验,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
能通过试验估计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数学思考:在试验中体会频率的稳定性,形成对概率的全面理解,发展学生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解决问题:1 在试验中认识到概率的思维方式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具备随机观念。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1 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养成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习惯。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重点、难点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动手试验发现知识、总结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对整个教材的理解我认为课堂教学不仅应把数学知识作为教学重点,而且能力的培养也应作为重点,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 重点是:
在试验中体会频率的稳定性,理解当试验次数很大时,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难点是:
对概率的理解。第二方面、教学方法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所以单纯的讲已经不能让学生所接受,而且整个教材的设置也给学生留有较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凭借独立自主的探索,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加深刻,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1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知识得到应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探究本身蕴含着要用新的办法和新的途径等科学的探究因素,有利于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索是学生自主通过劳动自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并且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2合作学习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同学关系及学生的心理气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具:多媒体
第三方面、学法指导 在进行试验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知识及解决数学问题需要经过自己的实践和创造,让学生的思维试验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完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养成探索的习惯,使其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方面、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五个活动。活动1分析获奖概率。
在分析获奖概率中,使学生能够寻找出频率与概率在生活中的原型。
首先提出问题:“每名消费者有机会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两次,所得结果作为一次获奖依据,商家想使这次活动投入的经费尽可能较少。如果你是商场本次活动的策划者你一定不会把哪种情况设为一等奖?”由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见解。教师倾听。从而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以具体情境为背景,让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次活动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对此问题分析的着眼点及不同看法,并不要求学生有严密的分析过程。
活动2进行试验,统计频数,计算频率,填写表格。
问题:每人做30次试验,记录数据,根据你的试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做试验、记录数据,并观察数据,回答问题。教师查看学生的试验过程,贵不遵守规则的学生给予更正和指导。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试验过程,收集试验数据,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数学试验的兴趣,学习数学试验的方法。
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①学生的参与意识;②学生在试验过程中,态度是否认真,动作是否合乎随机性的要求;③学生是否会计算频数和频率。
活动3汇总数据,填写表格,画频率变化折线统计图。这是整堂课的重点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动手操作——观察——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这一过程中了解并感受试验频率与理论概率的关系。本次活动设置了三个问题,问题1:30次试验得到的频率值差别较大,那如何估算概率呢?问题提出后,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对学生的见解进行剖析,并给予鼓励。通过对30次试验数据的分析,感受这三种情况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差异,由此进一步估算其中一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使问题的提出更具合理性。
问题2:用什么方法增加试验次数,可以节省时间?问题回答后,学生汇总全班同学的试验数据,计算频率,填入表格。教师深入小组进行方法和合作技巧的指导。通过汇总数据,观察频率变化趋势,体会频率的稳定性,得出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这一规律。
问题3:根据以上数据,绘制频率变化折线统计图,您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作图,并交流从统计图中发现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频率的稳定性,感受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本次活动通过类比的方法,明晰结论,让学生学会估计随机事件发生概率的方法。在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本次活动教师重点关注:①学生是否能类比科学家掷硬币试验,增加试验次数;②学生是否能完成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发现规律,感受到试验频率与理论概率的关系。③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是否能想方设法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活动4观察计算机模拟试验,得出结论。
问题:观察计算机模拟10000000次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得到的概率,频率和概率有什么关系?
利用电脑进行演示,学生回答。通过观察计算机模拟100000000次试验的结果,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这一规律,加深对概率和频率关系的理解,明确概率是大量试验基础上,对整体趋势的描绘。
本次活动教师重点关注:①学生对继续增大试验次数必要性的理解。②学生是否会用试验的方法估算概率。
活动5小结并布置作业
我认为这一活动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的重要环节,而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教育,所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体会、收获或者是交流解决本节课的知识上有哪些独特的见解,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师最后进行点评。作业时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再认识、再升华的阶段,使学生学有用的数学,会用数学进行交流。
本次活动教师重点关注:①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②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争使数学教学真正激发出教与学两方面的创造力,做到教的有效,学的愉快,考的满意这十二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