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在两岸交流中起的作用
你认为大学生在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合作中应担当什么样的角色
文化教育是一个名族看不见担当软实力,文化教育培育优秀人才对国家兴盛做贡献。两岸青少年是两岸和平发展未来的希望,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泉,承担桥梁媒介作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引领时代潮流,两岸大学生应积极交流,台湾大学生可来大陆深造:借助大陆高校优越的条件,感受大陆的文化氛围,探索中华文化的精髓。两岸大学生自由进行交流沟通,构成两岸坚实的桥梁,把共同的民族情感传承给两岸的青少年,从而奠定了彼此友谊和和互信基础。应深入发展青少年社团交往,两岸大学生互动。以文化教育形式,以大学生交流带动两岸关系和谐发展,树立共同远大理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单纯的两岸经贸关系和浅层次的文教交流,仍难达成两岸文化统合和政治整合的目标。有鉴于此,促进两岸文教交流,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增进相互信任、培育共同价值、增强共识是十分有意义的,加快推动两岸签署文化教育交流协议进程,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文化架构,为未来两岸政治对话与政治谈判创造条件。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塑造中华文化的时代新形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青年大学生应在文教交流中担当重任。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理应在两岸文教交流中扮演好“增进友谊的桥梁、吸取经验的先锋、加强融合的推手、维持稳定的台柱”等重要角色,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巨大贡献。
首先,有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肩负责任。就陆生而言,有责任和义务树立良好形象,更要深入了解台湾社会。对来自台湾的学生,大陆学生理应帮助他们了解大陆社会,解决实际困难,以此加深相互了解,减少彼此误会,建立深厚友谊。其次,当好大陆先进文化的宣传者、台湾先进经验的学习者。两岸社会、文化发展差异较大,但各有所长。青年学生应在两岸交流中主动宣传大陆建设成就,更应学习借鉴台湾各方面的经验,取长补短,推动两岸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与相互融合。
总之,两岸大学生应积极交往,为两岸的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篇:两岸基层交流
两岸基层交流
海峡之声网8日讯(记者宋印伟程娟娟王倩)在日前上海举行的第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中,如何深化两岸基层民众交流成为与会嘉宾的关注重点,来自两岸基层社区的代表各抒己见、畅谈心得,代表们一致认为,应该加强两岸基层民众交流,因为基层民众交流才是两岸交流的真谛所在。
台湾村里基层建设促进会理事长郭云辉代表台湾基层社区介绍了近年来台湾基层社区赴大陆交流的情况,郭云辉表示,大陆基层社区具有自己的特色,值得台湾学习。“不管是外在的建设还是内在的管理,都令人感受到大陆进步非常大,而且还有很多合理的规划在运作。”郭云辉说。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对此表示,大陆基层社区建设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这其实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基层社会孕育发展的最好体现,通过两岸基层社区交流,可以让台湾民众更加深切地了解大陆基层社会的真实风貌,有助于一部分台湾民众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刘国深指出,大陆的政治体制可以确保基层社区建设集中力量、发挥效率。“社区建设做好了,台湾朋友自然会心悦诚服,不用说太多的道理。”刘国深欣慰地说。
两岸基层民众互动热络
在研讨会现场,郭云辉表示,台湾中南部还有不少民众没有来过大陆,更有不少的中南部民众受民进党的政治误导,对大陆的心态僵化不变。他希望通过交流活动让台湾南部民众消除误解,正所谓“眼见为实”。“中南部的一些民众长期受民进党的影响,有的人甚至没来过大陆,我希望更多的乡亲亲身感受一下。”郭云辉说。
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本次交流,郁慕明表示,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归根结底就是心灵契合,让两岸民众的心灵拉得更近。“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心灵之契合,心灵契合最要紧就是让大家多了解,让基层民众也能够参与论坛。”郁慕明说。
从2008年开始,两岸基层社区交流每年都在持续深化,包括海峡论坛、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等交流沟通平台,都针对两岸基层交流展开务实的研讨、制定具体的举措,并举办专项活动展现两岸基层民众的风貌。刘国深表示,下一步可以进一步建立可持续措施,促进基层社区深化交流,“关键就是要有持续性,就是要能够自我造血、自我循环,最关键的就是要形成一个机制,让两岸老百姓有利可图,不一定是经济的利益,要能实现自身价值。”刘国深还以厦门举例,厦门正在推进“美丽厦门”、“和谐厦门”,台湾基层朋友可以来了解厦门的社区建设管理经验,这其实只是大陆基层社会建设的一个缩影。
两岸同胞是一家人。如果说两岸经贸交流是手牵手,文化交流是心连心,两岸基层交流则是根连根。基层交流有利于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有利于推动两岸县市乡镇的互利合作,有利于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构建更为牢固的社会和民意基础。越来越多的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才是两岸交流的真谛,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帮助最大。
“两岸交流中,年轻人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年轻人是两岸发展的未来。”今日出席“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两岸总决赛颁奖典礼的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杨毅向中国网记者表示。
“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两岸总决赛暨颁奖典礼上,来自海峡两岸的23所高校的23支队伍获奖,4支来自台湾高校参赛团队名列前茅。
杨毅认为,当今世界,网络已然成为两岸年轻人沟通与交流渠道中最为普遍和熟悉的一种方式,通过网络方式加强两岸年轻人的交流交往异常重要。
谈到两岸年轻人的民间交流,是否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时,杨毅认为,两岸青年通过网络交流的形式还可以更为多样化。“本届比赛以网络商务为主题,但围绕网络话题的内容和形式开展两岸青年交流与合作前景广阔,空间很大,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加深这种交流。”
此前,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杨毅曾表示,大陆一贯积极支持两岸的教育和青年交流。杨毅对中国网记者说,越来越多的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才是两岸交流的真谛,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帮助最大。
海峡论坛:基层交流弥合两岸差异
华夏经纬网
2011-06-16 14:27:14
字号:小大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第三届海峡论坛大会上致辞,谈到进行基层交流的重要性。旅美学者王名舟今日在香港中评网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实行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是一种最基础最有效的促进和弥合两岸存在差异的交流形式。既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还可以促进经贸发展,更能推动两岸高层的政治互动。
全文摘编如下:
6月12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第三届海峡论坛大会上致辞,谈到进行基层交流的重要性,说这样可以“让两岸民众了解更全面、理解更深入”。贾庆林并且指出“基层交流是人民的直接交往,不需要太多资源,也不拘泥于形式,一次聚会、一杯清茶、一通电话、一封电邮,都可以搭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
实行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的确是一种最基础最有效的促进和弥合两岸存在差异的交流形式。基层交流与高层交流,或者说与当权者之间交流的不同点在于,高层人士的交往主要涉及政策设计的谈判或安排,而基层民众则往往则重于实际和具体的沟通,并主要表现为文化层面的沟通。例如一通电话、一封短信、一个问候、或一次家庭访问等等,民众只要通过简短的语言就可以进行心灵深处意识的交换,疏通误解,理平埋怨,在潜移默化中求同存异。
两岸政治上分割60多年,催生出了某些差异,但在文化上仍然同属中华文化大范畴,这给了两岸进行基层交流的基础和方便。台湾与大陆60年来出现的文化差异,还是只是中华文化大范畴下的小差异,这种差异性只要一沟通就可以填平和弥补。这就像大陆的各个不同的地区一样,民众的喜好风俗都有不同。如东北流行二人转,江浙流行越剧,成都流行川剧,等等。这些小小的文化差异,只要加强不同地区民间的来往,就很容易互相接受,互相欣赏,甚至互相学习和普及。
两岸进行基层交流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手段和形式,除了贸易经商之外,民间的走亲访友、邀请演出、学术交流等等都越来越越活跃。加上即将开始的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使基层交流将更加名付其实。当然,今年6月28日即将开放的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是台湾当局60年来第一次让大陆民众可以随时随地自由自在地游览宝岛台湾;而大陆开放让台湾民众自由行则在30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就实行了。台湾当局现在做到这一点,不能不说是做了一件十分有利于两岸弥合差异的大事,朝实质性发展两岸关系迈出了关健一步。
两岸民众自由自在地进行交流,对促进经贸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事。据有人估计,个人游开始后,今后3年可为台湾创造17000个就业机会。按现在规定以每天开放500人,首批开放的试点城市北京、上海、厦门等来计算,据说一年就可以为台湾带来90亿到150亿新台币的经济效益。这样好的经济效益,台湾基层民众、台湾当局甚至民进党也都举双手赞成,何乐不为。
两岸民众自由自在地进行交流,能够弥合两岸久已存在的文化语言上的差异。两岸语言上有差别,主要表现为对汉字的简、繁区别问题。大陆以文化开放的态度实行简化字几十年,但并未禁用繁体字;台湾当局沿用繁体字却一直采取禁锢简体字政策。这样的差异随着两岸交流的扩大,在民众的心里一定会认为不应该继续下去。有鉴于此,台湾当局应该加油,尽快取消禁锢简体字的陈旧政策以适应新形势发展。但不管怎样,基层交流扩大一定能把简体字带到台湾大街陌巷,使两岸语言文字加速统一。
两岸民众自由自在地进行交流,也一定能推动两岸当局的政治互动,促进统一进程早日开启。只有两岸政治上统一,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打开大门,让一个强大的中国走出去,自信地登上世界大舞台。两岸民众通过基层交流先行握手,再用民众之手拉起当局之手,最后形成和解和平和谐的大气候。这就是以民间带动官方,以基层推动上层,最终达成两岸融合。
第三篇:大学生在知名企业中就业问题
大学生在知名企业中就业问题:
摘要: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空间迅速的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
况的一件大事。大学生到知名企业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出现的问题也更多,究其原因,是由于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存在着标准偏高、结构失衡、理性程度不足;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认识存在误区;以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弊端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高等教育应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大学生;知名企业;就业问题;对策
古人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精彩而充实的暑假生活就像白驹过隙般,飞速而逝,而这其间的感受也像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应俱全。在每日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生活中不觉间已经走过了一个月,回首这一个月,最难忘且最有意义的要数社会实践了。我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对本地知名企业,例如:南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龙润集团等进行了调查访问,了解了很多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情况与问题,心中充满无限的感慨。
一、大学生在知名企业中就业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分析,大学生到知名企业中就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所学专业与用人单位所需人才存在脱节。通过调查,我发现,好多大学生到知名企业就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所学专业与用人单位所需人才不对口,企业优先考虑的是他们所需的专业,然后再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很多问题:首先,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机会就少。其次,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陈旧,与时代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使人与职匹配产生错位,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最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就业指导过程过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2.大学生就业观束缚于传统观念,就业市场化意识薄弱。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同时,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脱颖而出;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大学生缺乏创业观和市场化观念,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3.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由于好多大学生在学校里只顾读“圣贤书”,忽视了社会经验和实践的重要性,导致参加工作时,发现实际与书本知识脱节,在面对现实困难时感觉无从下手,严重影响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因此,我们在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后才能更好投入工作!
二、大学生到知名企业中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经过调查分析,大学生到知名企业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待就业大学生群体增大。从到全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15万增长到630万,翻了六番多,毕业生就业率为70%,毕业生就业率为73%,毕业生的就业率是72.6%。到了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率就更低了。每年净增待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压力也在逐年增加。
2.准备不足,生涯模糊。好多在校大学生对于就业还很模糊,好多是等到大三才开始准备,这样没有目标,显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是处于劣势的。我们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有危机意识,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准备。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在调查分析中我发现很多大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较多的放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了。
3.大学生盲目择业现象严重,大学生在预就业阶段,比较迷茫,对就业信心不足,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岗位选择方面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方面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同时,社会需求变化,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而且,部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问题。
4.对学校
老师、家长依赖性强,创造力弱。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学校的老师依赖,希望老师能够帮助他们落实单位,或者是帮助他们解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有些时候我们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近几年,从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社会上出
现了越来越多的失业大学生,亦出现“毕业就失业的现象”,这是社会竞争之趋势,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主观原因: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不符合社会需要、就业创业能力薄弱、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成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5.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质量难以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均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三、大学生到知名企业就业对策的思考要想解决到知名企业就业难的问题,只靠我们大学生的努力还不够,这是国家、社会、学校和我们自己共同的责任!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
2.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就行不通。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川。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一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3.用人单位:积极完善用人制度。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
4.大学生自身:积极适应就业需要。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以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和热情。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我们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最后.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于关注工资水平与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通过暑假社会实践,我感到自己学的东西还太少,真正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作为大学生,我们应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更应该意识到就业的困难。所以我们应当在今后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成才,主动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再也没有理由去怨天尤人,我们要珍惜我们已经拥有的一切。作为在校大学生,就业是我们即将面对的问题,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激发对生活的热情,要把学习和成才当作头等大事,积极利用社会实践这个平台,发扬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成长,用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到实践中检验,展示出新世纪大学生的风采,为以后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第四篇: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学习
一、提供合作条件,培养合作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保护意识过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同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活动,缺乏集体观念。这些因素不利于合作能力的形成,因而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的环境和氛围。1.把班级的桌椅排成若干堆,让学生团团围坐,便于小组合作活动的进行。
2.要不断让学生接触合作学习,逐步树立合作意识
例如,课改一年级新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教学时教师引导同桌的学生互相数一数,你数给我听、我数给你听,看谁数得好,并随之对学生说;“哪对同桌愿意在数完后向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数的,老师要奖励数的最完整、最棒的同桌一颗合作星。”于是,孩子们数得非常认真,你数木马、我数蝴蝶,你帮我检查、我帮你改错,在互帮互助中,学生第一次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以后的每节课,教师都设计一到几次学生合作学习的环节。日子久了,在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回潜移默化地形成合作的意识。
二、教给合作方法,激发交流愿望
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但学生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一点看不到合作的迹象。这是由于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使合作学习的环节流于形式,失去了它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一定要讲得细一些。此外,还应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合作学习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一定要给学生一些尝试合作的时间,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反馈、及时总结,引导学生吸取经验再进行尝试。不要怕这样做耽误时间,只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以后再合作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我们主要采用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合作、自愿结合合作三种方式。
1.同桌合作。
(1)同桌合作学习,体验学习过程。
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同桌合作一起学习,有了倾诉对象,学生往往都愿意说一说。强烈的表现欲使他们的思维相对活跃,而且可以相互启发,学习效果比较好。
如《比一比》一课,在让学生观察图中画了什么时,学生只是看一看而已。教师让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思维就活跃起来。在相互说一说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观察、描述的过程,同桌两人还能相互启发,观察起来比较细致、完整,能把图中客厅里有哪些物品以及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干什么说清楚。在此基础上,再来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学生便能相对流畅地进行思考和表达。
(2)同桌合作学习,互相检查提高。
同桌学生除交流汇报学习成果之外,让他们相互检查学习情况也是一个好办法。学生在相互检查的过程中,所学知识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巩固。
如教学实践活动课《丰收的果园》时,让学生数一数果园中苹果一共有几筐,梨一共有几筐。在你数给我听、我数给你昕的同桌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互相检验自己和同桌是否数对,更重要的是可以互相得到启发,除了一筐一筐地数,还可以用加法计算:3 3 3=9,2 2 2 2=8。实践表明,同桌的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过程,而且有利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2.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交流符合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能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教给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在宽松的氛围中汲取经验、取长补短。如学习《统计》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同学喜欢吃哪些水果,以便决定元旦茶话会该买哪些水果。小组长请同学准备好水果图片就可以发问:谁喜欢吃西瓜。喜欢吃西瓜的同学马上把西瓜图片摆到桌子中央。小组同学立即统计出喜欢吃西瓜的同学的人数。这样,全组同学齐心合力,可以迅速、有序地统计出本组同学到底喜欢吃哪些水果,从而做出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不能只由一人担当。应采用轮流制,在小组讨论后,每天尽量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发挥。
3.自愿结合合作。自愿结合也就是学生自由结合成临时学习小组。在这样的小组里,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更大,由于学生大都选择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交流,所以这种合作方式也最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如学习20以内的减法,在掌握了计算方法后,还需要在大量练习中进行强化巩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每堂课上,教师都拿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愿结合,进行用数字卡片练习加、减法的游戏。由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兴趣特别浓厚。在自主、充分的练习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显著提高。
三、选择最佳时机,组织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很好的一种学习形式,但并非多多益善。选择何时让学生互动,展开交流合作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呢?我们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不能独立解决或完成时,开展合作交流。
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学生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促使他们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产生个体学习的动力。例如教学
认图形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还要研究不同的拼法。对于一般学生来讲,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一起动手,合作交流,就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在教学重难点处,组织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中如何很好突破重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扫除学生学习障碍的关键。往往在教学重点、难点地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攻克教学重点和难点,更能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观察同一类积木的面,虽然有的大些,有的小些,但形状是相同的,发现形状相同的面,并概括成平面图形时,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表象”过程,是认识平面图形最关键的一步,从物体的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学生通常不能感知形成的表象,这时教师组织小组合作,搭积木,分积木,摸一摸,拿形体画图形的活动,往往恰到好处。同样教学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从学生抓画片的游戏开始,女孩抓了8个蓝色的花片,男孩抓了13个红色的花片,显然红花片多。“多多少个”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把两种花片排一排,就能知道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这是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但例题的教学重点是用减法计算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可学生很难想出用减法计算,通过“还有别的方法吗”,引导学生寻找算法,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可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交流,最终得出问题的解答方法。
3.问题解决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时,组织合作交流。
教学中往往会遇到某些侍馍婕爸疃嘁蛩?而个体思考却很|难考虑周全,这时组织恰当的合作交流,使思维发生碰撞,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往往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教学“假日小队”开放题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交往互动,通过小组交流,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同样,教学“估算”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学习后,可以较完整地归纳叙述,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策略,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不仅拓宽了思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习惯。
因此,组织学生小组交流,互说想法,往往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活。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合作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课堂呈现出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就会不断取得成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到进步和发展。
第五篇:大学生在国防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在国防教育中的作用
全民国防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而当代大学生是有活力、有前途的一代,是祖国的栋梁,是祖国的希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历来都比较关心国家政治,有着较强的国防意识。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大学生更是国家这个“大家”的顶梁柱。
一、对高校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综观当今世界,一方面,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尽管是时代的主题,但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世界多级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单级与多级的矛盾、称霸与反称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大大的加剧了世界的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而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长期安宁的。另一方面,以高科技为标志的国际军事竞争愈演愈烈,以信息化军事建设为显著特征的新军事变革如火如荼,全球化军事战略调整深入进行,世界军事力量对比出现严重失衡,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领土、民族和宗教矛盾激化。由此导致的局部战争、武装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危害加剧。
未来战争是高度现在化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角逐,但归根到底,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高科技战争需要大批既有报国之志又有专业技能的国防后备人才。国家依据战略格局的变化、军事领域里的深刻变革、我国新的社会环境及其给我军建设和事业带来的机遇 和挑战,始终把我国国防后备力量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并给予高度的重视。大学生是国防后备力量的高层次人才,其数量、质量、结构在后备力量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进行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大国防观念,帮助大学生在和平环境中继承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保持居安思危的清醒头脑,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使大学生成为一支真正国防后备力量的生力军。
2、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高校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昌盛、民族兴旺的需要。
国际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焦点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即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一些军事科技知识与技术,组织管理知识和才能等,以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国防建设现代化的需要,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开展国防教育更具有特殊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以及正确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当代青年学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思想敏锐,勤于思考,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但是长期的和平环境使他们的国防观念淡薄,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和倍受关爱,使他们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降低。学生通过进行国防教育,特别是军训,不仅可以学习到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学习到人民军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国奉献、勇于牺牲,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优良传统。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献身,无私奉献,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有利于学生学习高科技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开拓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活跃思维方式;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学生组织性、纪律性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增强,从而为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学生接受国防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方面,具有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及改进办法 1〃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国防教育既是国家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工作,又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工作,尤其是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但高校国防教育现状也令人担忧。例如:有些高校在新生进校时象征性的进行几天军事训练,军训中重要一环――实弹射击(打靶)也会因为场地条件所限等原因而推迟或干脆省略;有些高校未开设相应课时的国防教育理论课程。分析其原因一是缺乏相关专业教师;是外聘教授、专家需要一定课酬等劳务费,由于经费紧张造成此事不了了之;三是根本未将国防教育理论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也就更谈不上进行国防理论知识传授了。
造成如此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高校国防教育还未完全形成体系。2〃加强和改进国防教育的具体措施
我国国防教育从开始到现在已初步形成规模,从立法到建立体制,从军事目标,施训模式,经费保障,教育队伍带教学大纲,军事训练和学籍管理等方向,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建立相关的评估体系,通过高校教学评估,将国防教育纳入评估体系,举行相关军事教育比武、展评等途径,积极的争取形成一个系统工程,确保国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以军事理论教育为主要的内容的国防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国家主权意识、国家利益意识,既是国防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赋予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任务。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国防教育课程是大二开设的军事理论课为主体,同时辅以各种不同类型国防教育讲座和国防活动,组织各种国防协会等等。以及通过创作各种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等一系列的宣传作品以及革命胜地和英雄人物对广大的学生进行教育。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
2〃 1完善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建立和健全军事教学机构,大力推进军事课课程建设。
组织学习好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等理论,鼓励大学生明确国防动员和武装力量建设的内容与要求,增加依法建设国防的观念;鼓励大学生明确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战争关和方法论;鼓励大学生正确分析我国的周边环境,增强国家的安全意识;鼓励大学生明确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 响,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鼓励大学生明确科技与战争的关系,树立为国防建设服务的思想。2〃 2以军事理论为主,以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辅。
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开展的“土壤”,否则国防教育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以重大节日、纪念日等为契机,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是我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创作各种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影视片和戏剧使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进行中国国情的教育,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步骤和宏伟前景,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或深入企业基层,或远行到西部农村,以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作为切入点开展理论宣传、挂职锻炼、法制宣传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国情。
2〃 3深化和提高了思想认识,使高等院校加强对学生军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增强做好学生军训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训,是为国防的军队建设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后备兵的重要措施。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要把学生军训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统筹安排,要加强军事教师队伍和军事教育学科建设,改进军事教学手段;完善军事训练与教学设施,提高军训质量。健全工作机构,明确学生军训工作职责和任务;科学制定规划,有计划的抓好学生军训 普及工作。
2〃4强化教学业务培训,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专兼结合的军事教师队伍,是搞好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的重要保证。建立高等学校军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开辟军事教师选拔、培养新途径。培养一批专职和兼职军事教师,尽快解决高等学校军事教师不足;择优选配好军事教师,抓好培养、管理的考核工作,逐步建立一支水平较高、数量上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军事教师队伍
2〃5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军训工作顺利开展;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保证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完成。
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部门要重视学生军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部队训练机构和民兵训练基地保障学生军事技能的训练。并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对现有的训练基地进行改建,完善配套设施,增大承训容量,提高保障能力,尽快建成一批设施配套、保障功能齐全的学生军训基地。不仅如此,在训练中,坚持贯彻从严、从难、从实战需要出发的训练原则,要求每个学生做到言行举止军人化,内务卫生标准化,操作训练规范化,教育秩序正常化,每日生活制度化。
国防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对作为未来祖国栋梁的在校大学生来说更是一门必修课。而国防教育工作的好坏也与学生工作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应大力促进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其对学生工作起到一个积极促进作用,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为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保证高校局面的稳定,促进高校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