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岸(黑龙江)各界人士交流恳谈会在台举行
海峡两岸(黑龙江)各界人士交流恳谈会20日在台北圆山大饭店举行,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新党主席郁慕明和两岸各界人士200余人出席。
王宪魁在致辞时表示,黑龙江与台湾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前景广阔,黑龙江将在经贸、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扩大开放,进一步推动两地交流合作向更高层次和水平发展。
应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邀请,王宪魁19日率黑龙江交流团抵台,开始为期一周的交流访问。在台期间,黑龙江团举办一系列交流活动,包括与台湾各界人士交流恳谈、黑龙江冰雪文化和民俗风景展,走访台湾基层社团,参访台湾文博机构,考察台湾科学园区及高新技术企业等。
当日早上,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在中央党部会见了王宪魁一行。
截至2014年,黑龙江共有台资企业228家,合同台资23.8亿美元。2008年至2014年,黑龙江共接待台湾游客23万余人次﹔2009年3月至2014年,黑龙江居民赴台旅游逾10万人次。(记者吴亚明、任成琦)
邪恶彩漫
邪恶漫画图片
h邪恶漫画
http://www.xiexiebang.com
编辑:wymmfh
第二篇:碧溪新区项目合作恳谈会暨签约仪式在台举行
碧溪新区项目合作恳谈会暨签约仪式在台举行
为了更好的学习台湾在打造精致农业产业和文化创意方面的先进经验,10月底,碧溪新区“江上田园”项目学习小组前往台湾参观学习,项目合作恳谈会暨签约仪式在台湾嘉义市举行,成功与中国海峡两岸农业协会、嘉农农业发展基金会、广兴农业、中营兰园、龚氏洋兰园、京漾生技、益发生物等13家台湾农业知名企业签署了现代农业投资合作协议。
出席签约仪式的嘉宾有中国国民党嘉义市党部主任委员蔡明显、中国海峡两岸农业协会副理事长锺祥铭、台湾工党中央党部主席郑昭明、台湾两岸关系发展促进会理事长蔡武璋、中国海峡两岸农业协会秘书长龚世明、台湾兰花育种者协会理事长李定雄及农业、休闲、商务业者等70多名台湾各界人士参加恳谈会。
碧溪新区管委会主任陆清在欢迎辞中说道: “碧溪新区水陆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产业要素集聚,市场活力迸发。”希望通过在嘉义举办的碧溪新区项目合作恳谈会暨签约仪式,能同各位农业专家、企业家们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两岸农业合作常态化发展、建立海峡两岸农业交流机制平台。
中国国民党嘉义市党部主任委员蔡明显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农业和文创的交流,让两岸越走越近、越来越亲。”
中国海峡两岸农业协会副理事长钟祥铭先生在致辞中说:“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两岸本是同根生,希望通过两岸的相互交流学习,让中国的农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更大的竞争力,让我们的农业环境得到更大的改善。”
常熟台商协会会长王勇铎,他强调,交流是大势所趋,谁都挡不了,最重要是中华民族要强盛,大家和谐相处,用大格局看两岸,要多朝正面思考,让正能量尽量发挥,负面的愈少愈好。因此,他鼓励两岸要互相交流,“今日,台湾或许还有少数人有顾忌,但大多数的人没有,当大家都能打成一片、融合成一体时,现在对交流的顾忌,到那时候就已经不重要。”
王勇鐸強調,交流是大勢所趨,誰都擋不了,最重要是中華民族要強盛,大家和諧相處,用大格局看兩岸,要多朝正面思考,讓正能量盡量發揮,負面的愈少愈好。因此,他鼓勵兩岸要互相交流,“今日,台灣或許還有少數人有顧忌,但大多數的人沒有,當大家都能打成一片、融合成一體時,現在對交流的顧忌,到那時候就已經不重要。”
常熟台商代表曾莛富——台太兴食品公司总经理,分享在常熟的经营感受时说道:台太兴业落户常熟已经22年了,无论是经营环境,还是区位优势以及地方政府给予的优质服务和农业补贴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让台商在常熟有很强烈的归属感,在这里投资办厂没有后顾之忧。
台商周报社长杨文山:常熟市政府以红木雕刻作品“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为纽带,开启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新篇章。碧溪新区打造的“江上田园”项目,将会让台湾的农业在大陆找到一个新的发展区域。
中国海峡两岸农业协会秘书长龚世明向与会嘉宾介绍“江上田园”项目总体规划方案
碧溪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夏健向与会嘉宾介绍碧溪新区农业发展概况和投资优势
与会来宾在听取了碧溪新区创意乡村发展概况、农业项目发展优势与政策介绍后,与会的台湾农业企业对碧溪新区地理优势和未来农业体验旅游的产业优势很感兴趣,纷纷表示在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后将尽快来碧溪新区,就项目落地筹划做进一步交流。
此次签约后,碧溪新区未来第一步先与台湾兰花业合作,目标由兰花销售打头阵,其他项目逐步跟进,最终打通以碧溪新区为核心,周围两小时生活经济圈的大上海市场。
近年来,休闲农业产业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并彰显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提出了“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的要求。碧溪是一个充满创新创业精神和改革发展活力的板块,为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顺应发展潮流,进一步提升碧溪现代农业发展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水平,去年8月,我们与中国海峡两岸农业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浒浦区域打造“碧溪新区‘江上田园’创意乡村项目”。该项目主要依托长江岸线和浒浦农业产业、古街古巷、渔业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融科技种植、深度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一二三产有机融合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区,初期规划论证工作已经完成。
当年的“碧溪之路”享誉全国,碧溪成为人们来常熟必到之处。如今的“江上田园”特色小镇规划的生动画卷已经逐渐展开,一个特色文化彰显、特色产业鲜明、特色空间优美的创意休闲乡村必将再次成为人们纷至沓来的向往之地。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创新为动力,以需求为导向,在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融科技种植、深度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一二三产有机融合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区,走好内涵农业发展之路,开创碧溪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篇章。
第三篇:两岸基层交流
两岸基层交流
海峡之声网8日讯(记者宋印伟程娟娟王倩)在日前上海举行的第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中,如何深化两岸基层民众交流成为与会嘉宾的关注重点,来自两岸基层社区的代表各抒己见、畅谈心得,代表们一致认为,应该加强两岸基层民众交流,因为基层民众交流才是两岸交流的真谛所在。
台湾村里基层建设促进会理事长郭云辉代表台湾基层社区介绍了近年来台湾基层社区赴大陆交流的情况,郭云辉表示,大陆基层社区具有自己的特色,值得台湾学习。“不管是外在的建设还是内在的管理,都令人感受到大陆进步非常大,而且还有很多合理的规划在运作。”郭云辉说。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对此表示,大陆基层社区建设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这其实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基层社会孕育发展的最好体现,通过两岸基层社区交流,可以让台湾民众更加深切地了解大陆基层社会的真实风貌,有助于一部分台湾民众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刘国深指出,大陆的政治体制可以确保基层社区建设集中力量、发挥效率。“社区建设做好了,台湾朋友自然会心悦诚服,不用说太多的道理。”刘国深欣慰地说。
两岸基层民众互动热络
在研讨会现场,郭云辉表示,台湾中南部还有不少民众没有来过大陆,更有不少的中南部民众受民进党的政治误导,对大陆的心态僵化不变。他希望通过交流活动让台湾南部民众消除误解,正所谓“眼见为实”。“中南部的一些民众长期受民进党的影响,有的人甚至没来过大陆,我希望更多的乡亲亲身感受一下。”郭云辉说。
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本次交流,郁慕明表示,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归根结底就是心灵契合,让两岸民众的心灵拉得更近。“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心灵之契合,心灵契合最要紧就是让大家多了解,让基层民众也能够参与论坛。”郁慕明说。
从2008年开始,两岸基层社区交流每年都在持续深化,包括海峡论坛、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等交流沟通平台,都针对两岸基层交流展开务实的研讨、制定具体的举措,并举办专项活动展现两岸基层民众的风貌。刘国深表示,下一步可以进一步建立可持续措施,促进基层社区深化交流,“关键就是要有持续性,就是要能够自我造血、自我循环,最关键的就是要形成一个机制,让两岸老百姓有利可图,不一定是经济的利益,要能实现自身价值。”刘国深还以厦门举例,厦门正在推进“美丽厦门”、“和谐厦门”,台湾基层朋友可以来了解厦门的社区建设管理经验,这其实只是大陆基层社会建设的一个缩影。
两岸同胞是一家人。如果说两岸经贸交流是手牵手,文化交流是心连心,两岸基层交流则是根连根。基层交流有利于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有利于推动两岸县市乡镇的互利合作,有利于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构建更为牢固的社会和民意基础。越来越多的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才是两岸交流的真谛,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帮助最大。
“两岸交流中,年轻人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年轻人是两岸发展的未来。”今日出席“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两岸总决赛颁奖典礼的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杨毅向中国网记者表示。
“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两岸总决赛暨颁奖典礼上,来自海峡两岸的23所高校的23支队伍获奖,4支来自台湾高校参赛团队名列前茅。
杨毅认为,当今世界,网络已然成为两岸年轻人沟通与交流渠道中最为普遍和熟悉的一种方式,通过网络方式加强两岸年轻人的交流交往异常重要。
谈到两岸年轻人的民间交流,是否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时,杨毅认为,两岸青年通过网络交流的形式还可以更为多样化。“本届比赛以网络商务为主题,但围绕网络话题的内容和形式开展两岸青年交流与合作前景广阔,空间很大,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加深这种交流。”
此前,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杨毅曾表示,大陆一贯积极支持两岸的教育和青年交流。杨毅对中国网记者说,越来越多的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才是两岸交流的真谛,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帮助最大。
海峡论坛:基层交流弥合两岸差异
华夏经纬网
2011-06-16 14:27:14
字号:小大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第三届海峡论坛大会上致辞,谈到进行基层交流的重要性。旅美学者王名舟今日在香港中评网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实行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是一种最基础最有效的促进和弥合两岸存在差异的交流形式。既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还可以促进经贸发展,更能推动两岸高层的政治互动。
全文摘编如下:
6月12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第三届海峡论坛大会上致辞,谈到进行基层交流的重要性,说这样可以“让两岸民众了解更全面、理解更深入”。贾庆林并且指出“基层交流是人民的直接交往,不需要太多资源,也不拘泥于形式,一次聚会、一杯清茶、一通电话、一封电邮,都可以搭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
实行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的确是一种最基础最有效的促进和弥合两岸存在差异的交流形式。基层交流与高层交流,或者说与当权者之间交流的不同点在于,高层人士的交往主要涉及政策设计的谈判或安排,而基层民众则往往则重于实际和具体的沟通,并主要表现为文化层面的沟通。例如一通电话、一封短信、一个问候、或一次家庭访问等等,民众只要通过简短的语言就可以进行心灵深处意识的交换,疏通误解,理平埋怨,在潜移默化中求同存异。
两岸政治上分割60多年,催生出了某些差异,但在文化上仍然同属中华文化大范畴,这给了两岸进行基层交流的基础和方便。台湾与大陆60年来出现的文化差异,还是只是中华文化大范畴下的小差异,这种差异性只要一沟通就可以填平和弥补。这就像大陆的各个不同的地区一样,民众的喜好风俗都有不同。如东北流行二人转,江浙流行越剧,成都流行川剧,等等。这些小小的文化差异,只要加强不同地区民间的来往,就很容易互相接受,互相欣赏,甚至互相学习和普及。
两岸进行基层交流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手段和形式,除了贸易经商之外,民间的走亲访友、邀请演出、学术交流等等都越来越越活跃。加上即将开始的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使基层交流将更加名付其实。当然,今年6月28日即将开放的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是台湾当局60年来第一次让大陆民众可以随时随地自由自在地游览宝岛台湾;而大陆开放让台湾民众自由行则在30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就实行了。台湾当局现在做到这一点,不能不说是做了一件十分有利于两岸弥合差异的大事,朝实质性发展两岸关系迈出了关健一步。
两岸民众自由自在地进行交流,对促进经贸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事。据有人估计,个人游开始后,今后3年可为台湾创造17000个就业机会。按现在规定以每天开放500人,首批开放的试点城市北京、上海、厦门等来计算,据说一年就可以为台湾带来90亿到150亿新台币的经济效益。这样好的经济效益,台湾基层民众、台湾当局甚至民进党也都举双手赞成,何乐不为。
两岸民众自由自在地进行交流,能够弥合两岸久已存在的文化语言上的差异。两岸语言上有差别,主要表现为对汉字的简、繁区别问题。大陆以文化开放的态度实行简化字几十年,但并未禁用繁体字;台湾当局沿用繁体字却一直采取禁锢简体字政策。这样的差异随着两岸交流的扩大,在民众的心里一定会认为不应该继续下去。有鉴于此,台湾当局应该加油,尽快取消禁锢简体字的陈旧政策以适应新形势发展。但不管怎样,基层交流扩大一定能把简体字带到台湾大街陌巷,使两岸语言文字加速统一。
两岸民众自由自在地进行交流,也一定能推动两岸当局的政治互动,促进统一进程早日开启。只有两岸政治上统一,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打开大门,让一个强大的中国走出去,自信地登上世界大舞台。两岸民众通过基层交流先行握手,再用民众之手拉起当局之手,最后形成和解和平和谐的大气候。这就是以民间带动官方,以基层推动上层,最终达成两岸融合。
第四篇:50万赣人在台 交流日益密切
50万赣人在台 交流日益密切
(2014-07-22 16:00:00)
转载 ▼
标签:分类: 美華转201
4江西
台湾
资料来源:江南都市报
江西余江一小与台湾桃园县德龙国民小学结为友好学校。
台北客属文化协会合唱团来赣州表演现场。
赣台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通,文化关联性、经济互补性强,交流合作基础厚实、源远流长。
据江西省台办相关人士称,江西是距台湾最近的内陆省分,也是去台人员较多的省之一,目前生活在台湾的江西籍乡亲有50多万人,在赣的台属有100多万人。近年来,在赣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地的交流合作呈现出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机制常态化等特点,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良好格局,江西已成为台商投资最多、台资企业最为密集的中部省分。
赣台高层互访频繁
近年来江西多次接待台湾重要来宾和重要团组来赣参访,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前董事长江丙坤,新党主席郁慕明,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等先后率团来赣参访。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多次会见台湾嘉宾。江西相继有20多位省级领导率团赴台参访。2012年8月,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鹿心社率团赴台开展「赣鄱文化台湾行」活动将赣台交流合作推向了高潮。
两地文化源远流长
江西承东启西,贯通南北,既处于长江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的中心腹地,又是唯一同时毗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省分,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连续11年成功举办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参会台商近万人,成为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知名品牌活动。召开第十七届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研讨暨推介会。出台《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援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相继创立了5个台资企业转移承接基地、11个台商创业园和13个赣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台湾远东、东元、鸿海、旺旺、统一、华硕、光宝、宝成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落户江西。截止今年4月,累计引进台资项目3067个,实际进资95.26亿美元,在中部地区名列第一。
江西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赣台文化源远流长的渊源关系为推进赣台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分利用江西在客家文化、陶瓷文化、道教文化、禅宗文化、书院文化、青铜文化、堪舆文化、书画文化、名人文化、宗亲文化和傩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组织实施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项目,突出地方特色、深耕重点领域,推动两地文化交流合作朝着机制化、品牌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先后举办了六届海峡两岸道教文化论坛、四届两岸陶瓷艺术家笔会、二届海峡媒体峰会、第六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首届海峡两岸江州义门陈文化交流会等,开展了佛教文化参访和「百名江西记者访台湾」等活动,《江南都市报》与台湾《旺报》合作每周出一期江西专版,邀请台湾著名主持人吴宗宪、卢秀芳加盟江西卫视综艺节目,担任嘉宾评委。
深入合作前景广阔
赣台工会、青少年、妇女、社区、乡村、农会等各界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相继举办了五届两岸青年学生中华传统文化(吉安)研习营、三届赣台(吉安)基层农会交流活动、二届赣台城市社区交流活动、江西在台乡亲故乡参访活动、江西在台新娘回乡行、台湾少数民族江西文化之旅等活动。鹰潭市设立了江西省第一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共有33对赣台基层乡镇、社区、协会、学校、医院签订对口交流合作协定,结为友好合作对子。
江西省台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当前两岸关系巩固深化的良好态势下,在大陆实施中部崛起大开发战略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赣台交流合作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赣台交流合作的明天更美好!
第五篇:两岸交流现状
一、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实意义
◆ 促进两岸文教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两岸同属一中”观念,对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
2012年1月14日,马英九在“大选”中赢得连任;,同一天,福建永定两岸客家文化研究院编著的《永定客家台湾缘》一书出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为该书作序强调: ”两岸经济合作手携手,文化交流心连心。从某种角度来说,文化的交流更为重要,两岸关系未来能否产生实质性的更大突破,关键在文化平台上的沟通、交流与融合。”
经过30年发展,两岸文教交流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存在缺乏规划、总量有限、效果不彰等诸多问题。由于两岸政经社会制度截然不同、长期隔绝对峙以及台当局反共宣传教育,两岸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李登辉、陈水扁“文教台独”政策强烈;中击中华文化,导致岛内民众中国认同削弱。20岁以下的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越来越少,对中国的认同度在各年龄段中最低。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马英九执政以前,两岸经贸关系总体上越来越紧密,但两岸社会对立却越来越明显,台湾民众国家认同朝不利两岸统一的方向发展。即使国民党重新执政,也未能根本扭转这种“二律背反”现象。这表明,单纯的两岸经贸关系和浅层次的文教交流,仍难达成两岸文化统合和政治整合的目标。有鉴于此,促进两岸文教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两岸同属一中”观念,对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第一,加快对“文教台独”拨乱反正的进程,削弱“台独文化”对岛内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第二,促进两岸同胞增进相互信任、凝聚历史记忆、培育共同价值、增强共有认同,避免两岸和平发展滑向“和平分裂”或“和平独立”。第三,加快推动两岸签署文化教育交流协议进程,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文化架构,为未来两岸政治对话与政治谈判创造条件。第四,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形塑中华文化的时代新形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二、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进展与问题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交流当中亦存诸多的问题与不足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文教交流蓬勃发展,呈现“文化对话增多、产业合作增多、入岛交流增多、常态交流增多、相互招生增多”等新特点。这些重大进展对于促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增进两岸同胞情感与互信、淡化“文教台独”负面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1.两岸文化交流呈现“规模扩大、领域拓宽、层级提升、质量提高”的基本特
征。经文化部批准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由2007年的552项、5000多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近3000项、12000多人次。,两岸文化交流内容遍及教育、出版、宗教、民俗、新闻传播、民间艺术等各领域。2010年9月2日,文化部部长蔡武以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名义率团访台,他的台湾之行“掀起一股超强的文化旋风”。2010年6月,台湾作家朱秀娟、陈映真、莫那能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是中国作协首次吸纳台籍会员。
2.高端文化对话增多,并达成诸多共识。2008年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特别设立“文化沙龙”,加强两岸文化对话。2009年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首次以文教交流为主题,达成6个方面、29点“共同建议”。2010年9月在台北召开的第一届两岸文化论坛上,两岸文化界代表呼吁两岸互设民间文化办事机构。尽早商签文化交流协议,促使两岸文化交流机制化、常态化。两岸相关文化部门于2012年2月8日正式启动“中华语文知识库”,两岸数百位学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中华语文工具书——《两岸常用词典》于2012年5月付梓,既是两岸文化界“累积理解和尊重的另类对话平台”,也是落实两岸文化共识的重大硕果。
3.文化产业合作取得重大进展。2008年以来,大陆多次赴台举办“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文化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等部门在厦门连续举办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台湾文创企业积极来大陆参加文博会,呈现“参展数量大、曝光度高、实质合作达成率逐年上升”等特点。其中在2011年11月底举办的第四届”两岸文博会”上,台湾参展企业和机构比上届增加71.08%,签约项目155个,签约金额近360亿元人民币。更重要的是,两岸文化交流成果迅速增加,为催生两岸共同文化品牌和文化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4.入岛交流日益增多,影响不断扩大。2008年以来,文化部等部门积极策划、成功组织实施了一批务实有效、影响广泛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以品牌项目为依托,推动入岛交流,深受岛内民众欢迎。文化部促成“山水合璧——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轰动海内外。2009年11月、2012年2月第一届、第二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2011年9月第二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客家之歌》、《妈祖之光》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成功在台举行。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期间,北京什刹海体校大型风情功夫剧《寻找功夫》和中国杂技团“3D”杂技音乐剧《再见,飞碟》赴台湾高雄驻场演出104场,收入1000多万元人民币,成为两岸迄今为止历时最长、场次最多、经济效益最好的商业演出。
5.常态化,固定化交流明显增多。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海峡论坛、“郑成功文化节”、“闽台对渡文化节”,都是涉及两岸文教交流的固定平台。海峡两岸客家文化节、海峡两客家高峰论坛,成为客家文化交流的固定平台。中华文化联谊会举办的“情系”系列两岸大型文化联谊活动,两岸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两岸文化联谊行”等大型精品晚会活动,在两岸轮流举行。两岸诸多城市参与的“两岸城市艺术节”,进一步深化了两岸城市文化交流与合作。2010年6月3日-28日在上海举办的“两岸城市艺术节——台北文化周”大型活动,成为迄今为止两岸合作在大陆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综合性文化交流活动。6.两岸教育交流更加深入,陆生赴台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领域交流全面展开,校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高校相互招生不断增加。2010年,大陆首度开放台湾“顶标级”学生入学,为台生就读大陆一流高校开启了大门。2010年8月19日,台“立法院”通过“陆生三法”修正案,正式承认一些大陆院校学历,有限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学,开启了两岸教育交流新纪元。截至201 2年1月,大陆高校招收台湾学生累计达3万多人,目前在校生为7000多人。2011—201 2学年是开放陆生赴台就读的第一年,台湾高校可招收大陆学生2141人,实招928人,742人确定赴台就读。
但应该看到,两岸文教交流合作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首先,台当局两岸文教交流政策的价值和目标与大陆差异较大,甚至南辕北辙。大陆推动两岸文教交流,旨在增进两岸互信,凝聚同胞情感,推进和平统一进程。但台湾在两蒋时期推行所谓“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以“中华文化正统”自居,阻挠两岸文教交流。李登辉时期肆意割裂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联系,以“戒急用忍”政策阻挠两岸文教交流,打造“两国论”的文化基础。陈水扁时期推行 “文教台独”,限制两岸文教交流,为“台独建国”服务。马当局文教交流政策未跳脱台湾主体意识迷思,与塑造两岸共同价值的目标有较大距离。其次,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缺乏战略规划,离制度化、规范化的目标相差甚远。两岸迄今未签订文教交流协议,没有建立稳定的交流机制。两岸文教交流的观念、措施、体制机制远远落后于当前两岸关系发展形势,台当局的限制性、歧视性政策更严重阻碍了两岸文教交流的全面、深入、正常发展。
最后,两岸文教交流“投入不足、规模有限、精英独白、浅层失衡”的态势没有根本改观,品质与效果均有待提升。两岸对文教交流的重视程度远低于经济交流,人力、物力投入严重不足,明显滞后于经济交流,成为两岸交流中的薄弱环节。大陆赴台交流的项目与人次远多于台湾方面。台湾参与两岸交流的人员以北部、知识分子、演艺明星为主,中南部、基层民众较少。岛内舆论认为,两岸间的文化交流“沦为精英的独白或精英代理式的对话”。尤其是,两岸文教交流集中在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深层次交流较少;两岸政治文化差异最大交流幅度反而最小。有些交流活动过分看重经济利益,忽略了文教交流的大方向。
三、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积极因素与复杂变数
◆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的不断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合作面临前 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同时也遭遇了一系列消极因素的制约
一方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马英九连任有利台当局现行大陆政策的稳定推动,尤其是两岸文化战略的互补性增强,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合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第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为深化两岸文教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氛围。过去4年,两岸双方就共同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达成一致,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往来通路不断扩大。两岸商谈步入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签署了16项协议,两岸关系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时期。经由2012年“大选”检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认同在岛内初步形成。ECFA的签署在物质层面将两岸关系拉得更近,也为更深层次的文教交流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两岸执政党政策更加务实,一定程度上为两岸文教交流提供了政治保障。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关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把商签两岸文教交流协议作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重要部分。马英九亦多次表达“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子孙应接受中华文化教育”的立场,强调加强文教交流是“两岸迈向和平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2008—2011年历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达成了一系列推进两岸文教交流的共识。尤其是2009年7月11日-12日在湖南长沙举行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为推动两岸文教交流合作进行了总体规划,提出了具体措施、提供了巨大动力。第三,两岸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战略的现实需求,为强化文教交流提供了强大的经济诱因。文化创意产业是两岸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岸文化创意产业交流与合作具有自下而上的深厚基础和强烈需求。马当局把“厚植文化实力”视为提升台湾竞争力的五大支柱之一。但在文化教育全球化趋势下,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威胁加大,西方文化产业对中华文化产业:中击加剧。两岸只有加强文教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应对西方文化产业的;中击。2010年9月,文化部部长蔡武访台参加“两岸文化论坛”时明确提出四项建议和意见,特别强调“加强产业合作,增强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两岸文化产业对接,将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转化为中华文化软实力”。
另一方面,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合作仍面临一系列消极因素制约。
第一,美、日等国极力阻挠两岸凝聚共同价值。出于“以台制华”战略需要,美国极力阻挠两岸在政治、安全与军事方面加强交流,同时对“文教台独”政策推波助澜,并大举向台湾输出蕴含西方价值观念的文化产品,扩张美国文化软实力影响,严防两岸文化整合。未来美、日将强力牵制马当局两岸文教政策的方向和速度,减缓两岸形塑共同价值、增强中国认同的进程。
第二,岛内外“台独”势力极力破坏两岸文教交流。民进党、台联党等“台独”势力担心两岸文教交流的快速发展,将增强岛内民众以中国为核心的文化、民族和国家认同,摧毁“台独建国”工程,因而采取抗议示威、抵制:“立法院”议事程序、抹黑造谣等手段,不断为两岸文教交流设置障碍。“台独”分子极力反对马当局开放陆生赴台、承认大陆学历等政策,诬称两岸文教交流协议是“文化统战协议”。“台独”势力的阻挠、破坏,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两岸深化文教交流的进程与成效。
第三,马当局两岸文教交流政策的局限性将更加突出。受制于民意支持度持续低迷、尤其是美、日及“台独”势力的强力牵制,未来马当局大陆政策仍将坚持“和中亲美友日”战略和“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原则,这决定了马当局两岸文教交流政策的局限性。其未来政策可能走向为:一是突出“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虽可能在一些层面对“文教台独”政策拨乱反正,但仍会强调“台湾主体性”。二是以“拼经济”的文化产业议题为主,难有总体规划。三是强调“自由民主价值”,寄望以最低成本潜移默化地影响大陆社会、尤其是青年学生。四是择机推动“两岸文化前瞻论坛”,但对商签两岸文教交流协议态度谨慎或要价过高。马当局两岸文教政策的可能走向,将影响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进程。
第四,“文教台独”的负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根除。“文教台独”剥离中华文化中爱国主义与大一统等核心价值,强化以“台湾国家认同”和“公投自决意识”为核心的台湾主体意识,强行给台湾文化注入“台独”成分,“文教台独”的负面影响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尤其是,以选举政治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政治文化在台湾文化中的分量不断加大,决定了两岸文教交流形势远比经贸交流更为复杂,成效更为缓慢。
四,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前景
◆在两岸双方的积极推动下,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将会迈向新的阶段 青年大学生应在其中担当起重要责任
在两岸经济关系机制化,但政治谈判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成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然路径。今年以来,两岸双方对文教交流的可能发展进行了一些试探。由于两岸双方的积极推动,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将迈向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稳定性更强、影响更大的新阶段,某些领域有可能取得局部突破。
1.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将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台当局“文化部”表示,在ECFA架:构下,对整体文化服务业进行整合,与“经济部”等部会讨论协商,进行文化议题:的谈判。大陆务实表示,探讨实现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机制化的各种方案;“文化协议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分步骤进行”。未来两岸两会可能把文化产业、文化服务业纳入ECFA后续谈判项目,并签署文化产业合作协议。2.两岸高校相互招生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当前,岛内要求放宽陆生赴台限制的呼声渐高,马英九也表示要检讨有关陆生赴台的“三限六不”政策,希望大陆开放更多城市青年学生赴台。与此同时,2012年6月,大陆在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宣布了八项惠台措施,包括积极促进在大陆毕业的台生和其他台湾居民在大陆企业就业、扩大在大陆毕业的台生及其他台湾居民到大陆事业单位就业试点等。随着两岸;相关限制政策的不断放宽,陆生赴台、台生来大陆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3.青年大学生应在文教交流中担当重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两岸社会的影响不断加大,这对身处两岸文教交流中的青年学生来说,感受最为真切。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理应在两岸文教交流中扮演好“增进友谊的桥梁、吸取经验的先锋、加强融合的推手、维持稳定的台柱”等重要角色,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首先,当好两岸文教交流活动的参与者、推动者与主人翁,做好两岸同胞友谊的传播者。以陆生、台生就学为例,无论是陆生赴台,还是台生来大陆,都要适应陌生的环境,接触陌生的人和事。大陆学生在台期间,有责任和义务树立良好形象,更要深入了解台湾社会。对来自台湾的学生,大陆学生理应帮助他们了解大陆社会,解决实际困难,以此加深相互了解,减少彼此误会,建立深厚友谊。其次,当好大陆先进文化的宣传者、台湾先进经验的学习者。两岸社会、文化发展差异较大,但各有所长。青年学生应在两岸交流中主动宣传大陆建设成就,更应学习借鉴台湾各方面的经验,取长补短,推动两岸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与相互融合。
再次,当好两岸共同价值的塑造者、“台独文化”的抵制者。201 2年6月5日晚,李登辉在岛内某大学演讲。开放学生提问时,一位大陆交换学生针对李登辉 “不要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钓鱼岛是日本的”等谬论提出强烈质疑,引起岛内媒体的高度关注。陆生赴台除搞好学习外,还应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台独”论调,营造“两岸一家”氛围。
最后,当好大陆稳定发展的维护者、岛内少数人西化分化中国伎俩的反击者。针对岛内少数人以自由民主、人权迷惑大陆学生、配合西方分化西化中国的现象,青年大学生应珍惜当前大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大好局面,善加分辨,妥善因应,为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复兴尽一份心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科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