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前景展望(上)
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系列报道之一
云南省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前景展望(上)
云南省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主任 刘光溪
大力推进和创新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以及人民币对直接投资的需求,不仅为桥头堡建设和周边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还将全面提升云南省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是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
近2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逐步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双方的经贸、金融往来不断加深。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桥头堡建设与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正式启动,云南省独特的区位优势逐渐转变成为经济竞争的优势。
特别是中国与东盟之间蓬勃发展的贸易以及直接投资成为跨境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础。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金融合作机制也逐步发展和完善,对外开放和对外经贸合作不断拓展,这为云南省金融业提供了历史性发展机遇。把云南昆明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正是在此背景下被上升为国家“桥头堡”建设的一部分。
建设昆明“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云南省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其中,大力推进和创新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以及人民币对直接投资的需求,不仅为桥头堡建设和周边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还将全面提升云南省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是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
一、云南省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蓬勃发展的对外贸易奠定了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础
在过去的20年里,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关系的改善,双方贸易规模扩大了37倍。2010年年底,双边贸易额达到2927.8亿美元。我国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东盟则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基地。
云南作为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和桥头堡,地理、地缘、地域优势明显,向东盟各国开放诸多口岸。全省有国家一类口岸13个,二类口岸7个,另有90多条边境通道和111个边民互市点。同时,16个少数民族在云南与周边各国跨境而居,东南亚还是海外
华人、华侨的主要居住地,他们与国内同族、亲属之间联系密切。显然,独特的地理优势、人文优势以及口岸优势形成了云南省开展跨境贸易的优越条件。
云南省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往来发展迅速。2008年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但是云南省外贸依然保持较快的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95.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9.3 %。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继续扩大,全国对外贸易下降45%,云南省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受影响仅完成80.2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6.4%,但是远低于全国平均下降水平。与此同时,云南与东盟的贸易却成为当年外贸的一大亮点,双方进出口额为31.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8%。其中出口21亿美元,同比增长7.1%;进口10.5亿美元,同比增长30%。东盟国家外贸总值占云南省外贸比重由上年的28.8%增至39.3%,提高了10.5个百分点。2010年,云南省对外贸易恢复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完成133.68亿美元,同比增长60.6%,比全国增速高31.8个百分点。2011年1至7月,云南省进出口总额为84.4亿美元,同比增长9.5%,已经超出了2009年全年的总额。
云南省蓬勃发展的对外贸易对跨境贸易人民币金融服务提出了巨大需求,为云南省商业银行与周边各国商业银行之间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快速增长的双向直接投资进一步促进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的发展
在我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双方的直接投资也获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双向投资累计投资额近800亿美元。2009年,中国宣布向东盟各国提供150亿美元信贷,并决定设立总额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到目前为止,中方已向东盟提供了122亿美元贷款,用于路桥、电站等大型建设项目。东盟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基地。
云南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与老挝、越南、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政府的推动下,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了跨跃式的发展,2008年,全省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01家,中方协议投资额4.128亿美元,同比增长105.39%,实际投资额2.39亿美元,同比增长126.52%。2010年,云南省新批境外投资企业49家,实际投资4.74亿美元,同比增长75.57%;协议投资81.9亿美元,实际投资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名列第9位。截至2011年6月底,云南省境外投资企业已达319家,其中上半年中方协议投资101.4亿美元,对外实际投资累计达16.5亿美元,远远超出前一年的总和。
湄公河次区域五国是云南省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市场,投资领域涉及农业、矿产、电力、冶金、交通等行业。云南省企业“走出去”直接投资相应地带动了云南省出口贸易、对外承包工程以及劳务合作增长。2006年以来,国开行云南省分行等商业银行,积极支持云南企业“走出去”,拓展老挝、缅甸、越南等周边国家的海外市场。
云南省对外投资的快速增长推动了人民币对周边各国的直接投资,有利于人民币离岸基础资产市场的形成,并促进人民币跨境结算从贸易项向投资项的延伸。
(三)中国与东盟之间商业银行业务迅速扩张为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中国与东盟各国蓬勃发展的对外贸易以及快速增长的对外直接投资奠定了双方跨境金融服务的基础。中资金融机构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联等金融企业纷纷将亚洲地区特别是东盟地区作为海外发展的重点,通过收购、控股、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开拓东盟市场。
截至2010年6月底,中资银行的金融机构在东盟国家共设立了11家分支机构。东盟10国银行在中国设立4家分行和7家子银行,子银行又下设了29家分行。东盟在中国的银行机构总资产达149.3亿美元,自2003年以来年均增速38.04%。双方银行业务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中资银行机构在东盟各国建立的代理行、境外账户行已达150余家。
随着中资企业抢滩东盟市场,人民币在东南亚各国受到不同程度的青睐。早在2006年12月,菲律宾央行将人民币列为储备货币。目前在越南、缅甸、老挝等周边留存的人民币总量已经超过200亿元,流通规模超过700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广受周边国家居民欢迎的“民间储备货币”。
(四)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金融合作向纵深发展为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与东盟各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双方合作符合地区利益和双边长久利益。为此,双方建立一系列的经贸合作组织: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滇池合作等。云南省发挥地缘优势,先后与周边国家合作构建了云南—老北、云南—泰北合作工作组和云南—越南北部五省市经济协商会议等合作机制。
在金融合作机制方面,中国已经与东盟多个国家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互设金融机构,加深互相沟通与了解,加强金融监管。
2008年底,中国与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签署了6份总额为635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以来,为共同抵御金融危机,亚洲各国央行建立本币互换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的央行签署了总额为33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贸易。2009年12月,中国与东盟共同参与设立总规模为12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提升了本地区解决流动性与国际收支问题的能力。2011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应东南亚中央银行组织邀请正式加入东南亚中央银行组织。
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之间加强了金融监管合作。截止2010年年底,中国银监会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确定的跨境银行监管原则,先后与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东盟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签署了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确保对互设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管,共同维护双方银行业稳健发展。
为了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银行之间的合作,2009年8月,中缅两国分别指定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缅甸中央银行签订账务处理细则,对《中缅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实施过程中的银行账务问题做出具体规定。2010年,由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发起成立的中国—东盟银联体成立,旨在促进中国与东盟相互贸易与投资。
(五)独具特色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模式成为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是中国与东盟双方金融合作的重要平台,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它首先在边境贸易中使用,然后再扩大到一般贸易,并向对外直接投资延伸。云南省早在1994年就已经探索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2004年中央正式批准云南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的边境小额贸易用人民币结算,并享受退税政策。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影响下,大量边贸企业出口采用人民币结算。2008年12月,国务院决定,对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始启动,东盟成为重点地区。
为了支持云南省金融机构走出去,云南省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根据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现有金融条件,推动云南省商业银行与周边国家的商业银行合作。
在中越边境,早在1994年3月,农业银行河口县支行与越南农业银行老街省分行签订了互开账户协议书,形成中越边贸银行结算的最初模式。2003年,农业银行河口县支行、麻栗坡县支行天保办事处被批准办理中越两国银行间边境贸易结算人民币现钞出入境调运业务,开创了我国该业务的先例。2004年11月,农业银行河口县支行率先在边境口岸开办了人民币对毗邻国货币(越南盾)的兑换业务。2010年7月,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同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银行老街省分行签订代理结算协议,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与泰京银行、越南湄公河三角洲房屋发展银行老街省分行签订代理结算协议。
在中缅边境,云南省商业银行积极与缅甸商业银行建立金融合作。2009年9月,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与缅甸经济银行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协议。2010年9月工商银行德宏分行与缅甸经济银行木姐分行和腊戌分行签署了人民币结算合作协议。
在老挝,2009年12月,农业银行和老挝发展银行共同举行了边贸网银结算开通仪式,这标志着中国银行业首次与老挝银行实现了人民币结算。2010年7月,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与老挝彭撒万银行签订了使用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意向性合作协议。富滇银行作为云南省本地的商业银行,于2010年在老挝设立代表处,并与老挝大众外贸银行签署了老挝基普账户清算协议,正式互开账户清算合作业务。2011年6月9日,富滇银行在国内商业银行首家推出老挝基普兑人民币的业务,中老本币跨境结算正式启动。
在泰国,2005年10月,西双版纳州和思茅市试办与非毗邻泰国北部地区一般贸易人民币核销业务。2005年,云南省在全国率先试行滇泰一般贸易以人民币结算核销制度。2010年7月,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分别与泰国ACL银行及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签订了使用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合作协议。
在双边银行合作的支持下,云南省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发展迅速。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约为43亿元人民币。2010年,云南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83.12亿元,同比增长86%,占全省进出口贸易结算量的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2011年1月至5月,云南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91.96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额。
云南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增长迅速,边境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比例长期在90%以
上。经过多年实际运行,不仅拥有开展人民币结算的丰富经验,还形成了与毗邻、非毗邻国家点对点互为代理的独具特色结算模式。(未完待续)
第二篇:商业银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现状与展望
商业银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本文针对人民币国际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新业务新机遇,分析了商业银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背景和现状,阐述了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应如何紧跟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抓住机遇,进一步根据政策以及经济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创新产品,采取适宜的业务模式,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设想及展望。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现状 展望
商业银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产生的新兴业务领域,自2009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启动,人民币国际化正式起航,历经四年多的时间,人民币跨境使用迅猛发展,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也随之不断扩大,成为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商业银行既是受益者,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人民币在逐步由结算货币发展为投资货币进而成为储备货币的国际化道路中,跨境贸易结算是首先迈出的一步。目前人民币的使用已由经常项目扩大到资本项目,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占比不断上升,并将逐步向金融市场领域拓展。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依然占据重要的基础性位置,人民币只有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目标奠定基础。商业银行作为提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的金融机构,必须抓住时机,紧跟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在政策的引领下做好产品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发展相关业务。
一、商业银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的背景
商业银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产生的。
一是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的跨境使用要从周边化、区域化发展到全球化,人民币在货币职能上要从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发展到储备货币。也就是首先逐步增加人民币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进而逐步成为主要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投资币种;最后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自2009年至今,经过四年多的努力,人民币国际化正在稳步前行。中国人民银行大力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助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离岸中心正在逐步形成,除香港拥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和政策优势外,伦敦、巴黎、新加坡、台湾、上海等地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国际清算银行2013年9月6日发布报告显示,人民币首次成为全球十大外汇交易货币,位列第九,显示出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上升。
二是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各项政策,为拓宽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推动实现人民币跨境良性循环、促进境内外人民币市场协调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人民币跨境使用制度坚持市场化管理原则,采取事后监管方式,借助现行监管措施,便利市场主体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交易。
为提供人民币流动性,人民银行陆续与他国央行签订或续签人民币互换协议。目前我国已与2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互换协议,互换协议有助于确保人民币结算和清算的流动性准备充裕、交易顺畅。
三是商业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金融媒介,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具体的金融服务,是各项政策的执行者,商业银行的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也由此寻找到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新的巨大的市场机会,各种跨境人民币业务蓬勃发展。随着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的渐次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已逐渐涵盖传统银行产品、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及衍生品市场等多个领域。由于跨境贸易结算仍然是未来一定时期跨境人民币基础性业务,也是海外人民币资金沉淀的主要来源,因此商业银行紧抓此项业务,以此为龙头,积累客户资源,增加企业对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认同,将跨境人民币业务做大做强。
二、商业银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现状
第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而具体的结算业务需要通过商业银行办理,商业银行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市场空间巨大。
自2009年7月国务院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至2013年3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已经扩大至全国所有从事经常项目结算的企业。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成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主体部分,取得了良好发展势头。2011年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占同期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的6.6%,2012年上升至8.4%,2013年前三季度达到10.9%。而这些结算业务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商机,为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商业银行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在全国各地逐步展开,业务迅猛发展,成为各家银行争相发展的新兴业务领域。面对快速增长的业务量和不可估量的市场前景,各行加大投入,加强考核激励机制,力争在新业务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先机。
第二,在人民币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打通人民币结算和清算的通道是实现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必要前提,而商业银行必然承担起此项任务的具体实施。
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培育了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结算和清算的需求,直接带动了商业银行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人民币跨境结算采取了清算行和代理行模式,商业银行为金融同业提供人民币账户、人民币购售、资金理财、同业融资等系列服务,角色从外币清算的需求方转换为人民币清算的供给方。角色的转变,促使商业银行完善产品设计,转变服务理念。在产品设计上符合金融同业的业务需求,在服务上贴合金融同业的个性化需求。
第三,商业银行根据政策规定和市场变化,通过产品创新增强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意愿,增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
试点初期,人民币在境外接受程度比较低,很多国家和地区不能使用人民币结算。于是有的银行创新推出了双币汇款类的产品,在不改变客户原有贸易和结算币种的情况下,客户以人民币汇出款项,在境外转换货币,最终以外币形式支付给收款人。由于境外购汇价格低于境内,企业乐于接受,在一段时间内增加了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但这类产品并没有真正实现人民币对境外客户的支付结算,人民银行出台政策对这种结算产品进行了矫正后,商业银行转向推广人民币信用证业务,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由于人民币远期信用证暂不纳入现行外债管理,在银行短期外债指标紧张的情况下,进口客户申请开立远期人民币信用证,可以延长付汇期限,满足远期结算的需求。而由于信用证项下银行承担了第一付款责任,境外出口客户能够利用信用证在离岸市场获得融资便利,因此也易于得到出口客户的接受,促进双方交易的达成。在跨境人民币结算方式中,信用证占比高于信用证在外汇结算中的占比,在业务发展早期甚至高达30%。
三、商业银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展望
在今后的跨境人民币业务中,商业银行应依托在资金、网络、结算、人员等方面所具有的人民币业务先天优势,积极跟随人民币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一)根据跨境人民币政策以及经济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继续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强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能力
人民银行对于跨境人民币业务不断推出新的政策,简化流程、完善制度,一系列制度设计中始终贯彻着“本币优先”的理念,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管理弱化“管理”特征,突出市场化原则和本币结算便利化原则,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同时,给银行贸易金融产品带来了发展机遇。2013年人民银行进一步简化了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流程。境内银行可在“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业务”、“尽职审查”三原则的基础上,凭企业提交的业务凭证或《跨境人民币结算收/付款说明》,直接办理跨境结算。企业经常项下人民币结算资金需要自动入账的,境内银行可先为其办理入账,再进行相关贸易真实性审核。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重点监管名单内的企业需严格进行业务真实性审核。鼓励境内银行开展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境内银行可开展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
对于普通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商业银行应提高业务承办的质量和效率,优化系统网络,使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更加便利快捷。而对于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各家银行则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在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进行跨境贸易时,不仅需要简单的结算业务,更有贸易融资的需求。各银行以往在外币贸易融资方面都有成熟的产品和丰富的经验,可以根据市场条件及客户需求,在人民币贸易融资方面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给予的宽松政策进行产品创新。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对于各家银行都是新生的业务领域,谁对政策的理解准确,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快,产品研发的能力强,能够设计出适应客户需求的产品,谁就能获得先机,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随着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使用的日益增长,人民币贸易融资的市场需求量将是巨大的。
(二)利用海外机构平台,联合境外合作伙伴共同拓展业务资源,发展跨境人民币联动产品
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逐步成长起来,目前香港市场已经较为成熟,离岸人民币市场为跨境人民币联动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目前我国境内的大型商业银行纷纷迈向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在境外广设分支机构,而香港往往是首先之地,多家银行在香港建立有分支机构,并经营多年,经历了人民币国际化起步至今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全过程。无论是离岸市场人民币清算网络建设、离岸人民币定价机制还是离岸人民币产品先行先试,中资商业银行都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为其将境内人民币资金优势延伸至境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外资银行利用在离岸市场的清算网络和产品渠道优势,大力拓展在中国境内的人民币业务。中资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海外机构平台,联合境外外资银行共同拓展业务资源,发展跨境人民币联动产品,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及贸易融资服务。
由于境内在岸市场与境外离岸市场的人民币监管政策不同,市场供求关系以及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两个市场上的人民币利率及汇率价格不同,境内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机构和网络优势,通过跨境人民币联动产品为客户的跨境贸易结算提供更加优惠的资金和汇率价格,为企业节约财务成本,获得收益。当境外人民币资金充足,价格低于境内市场时,选择在境外融资对企业更加有利。而当境内人民币流动性趋紧,融资困难时,通过联动业务,可以部分弥补客户的贸易融资需求。
(三)经过以往四年的发展,各商业银行在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系统建设、制度规范、人员培训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使业务初具规模并有序进行,积累了一定的操作和风险管理经验
但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的境内外机构都面对着境外企业客户和同业客户、境外行业、境外国家及地区的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问题。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受网点布局、人员配置、经营时间等客观因素影响,在风险识别和评估方面存在不足。因而在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新环境下,各商业银行需探索行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方法,完善跨境业务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满足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万荃.横向铺开纵向深入人民币“走出去”展现新图谱[N].金融时报2013-12-20.[2]刘阳.人民币跨境使用与银行国际化[J].中国金融2013年第05期.[3]张建华.探究跨境人民币产品发展的原动力[J].中国外汇2013年第24期.作者简介:孟莹(1975-),女,汉族,天津市人,现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天津市分行,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学。
第三篇:东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东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东软的概况
1991年,东软创立于中国东北大学。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行业解决方案、产品工程解决方案及相关软件产品、平台及服务等。目前,公司拥有员工17000余名,在中国建立了6个软件研发基地,8个区域总部,在40多个城市建立营销与服务网络,在大连、南海、成都和沈阳分别建立3所东软信息学院和1所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在美国、日本、欧洲、中东设有子公司。东软是一家以软件技术为核心,提供解决方案、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公司,在软件与行业应用的结合、软件与数字化产品的结合、软件人才的培养和咨询服务方面形成了东软独特的经营模式。东软是中国领先的软件与解决方案提供商。1991年,东软创建于东北大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成为一家以软件技术为核心,以软件与服务、医疗系统、IT教育与培训为主要业务领域,集软件研究、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培训与服务为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一)业务定位 东软的核心业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软件与服务、医疗系统、IT教育与培训。
同时,东软围绕自身的核心业务,在全国四地构造了自己的产业发展基地与服务平台——东软软件园(沈阳、大连、成都、南海)。
东软以软件技术为核心,通过软件与服务的结合,软件与制造的结合,技术与行业管理能力的结合,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和产品工程解决方案以及相关软件产品、平台及服务。
面向行业客户,我们提供安全、可靠、高质量、易扩展的行业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信息化管理最佳实践,以满足客户需求。行业解决方案涵盖的领域包括:电信、电力、金融、政府(社会保障、财政、税务、公共安全、国土资源、海洋、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商、知识产权等)以及制造业与商贸流通业、医疗卫生、教育、交通等行业。
在产品工程解决方案领域,东软的嵌入式软件系统在世界著名的数字家庭产品、移动终端、车载信息产品、IT产品等众多产品中运行。我们的客户遍布世界各地。
在自有品牌的产品工程方面,在医疗领域,我们开发并提供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T、磁共振、数字X线机、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多参数监护仪、放射治疗设备、核医学成像设备等10大系列50余种医疗产品,其中CT机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能够生产CT的国家。产品销往国内32个省、市、自治区,同时在美国、意大利、俄罗斯、巴西、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以及非洲等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设备安装,拥有客户5000余家,构建了覆盖中国、辐射全球的销售服务网络。
在服务领域,东软提供包括IT咨询服务、应用开发和维护、第三方ERP咨询与实施、专业测试及性能工程服务、本地化服务、IT基础设施服务、业务流程外包(BPO)、IT教育与培训等服务业务。
其中,在业务流程外包(BPO)方面,东软面向日本、韩国、欧美等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提供多语言、多类别的一站式BPO服务,包括:客户服务、技术支持、应用系统支持、Help Desk等Front Office外包服务,以及HR 外包、网站内容服务等Back Office外包服务。涉及IT、教育、政府、通信、互联网、制造、个人消费品等众多行业领域。
东软致力于成为最受社会、客户、股东和员工尊敬的公司,并通过组织与过程的持续改进,领导力与员工竞争力的发展,联盟与开放式创新,使东软成为全球优秀的IT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
(二)公司理念
激情、敬业的高潜质员工是我们不断追寻的目标 激情:成就导向、积极乐观,自我激励; 敬业:目标导向、注重细节、团队合作、客户第一; 高潜质:聪明,有良好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三)网状职涯发展通路
东软为促进员工实现在企业的持续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为员工构造了网状职业发展路线,并通过职位能力管理、员工技能提升计划、各种培训机会、员工E-learning在线学习、内部流动制度、骨干员工发展计划、关键岗位继任计划、领导力发展计划等为员工职涯发展提供帮助。
(四)“EAP”计划
2006年,东软引入90%世界500强企业正在实施的EAP(Employee Assistant Program员工帮助计划)项目,关注员工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使员工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快乐成长。东软认为员工是最宝贵的财富,员工的健康和发展是东软得以不断开拓的基石。东软实施的员工健康发展计划包括健康专题培训、心理咨询服务、团队拓展训练、体育健康活动等项目。
(五)“信任、尊重、认可”的良好沟通环境
东软向员工开放了“CEO”信箱,并每年定期组织“员工与CEO对话”等活动,使得员工的意见可以直接传达到最高层,获得高度的重视和反馈。“在过去两周里,您是否因为工作出色而得到表扬”
在每年一次的员工调查中都会出现类似上面这样的问题。公司将管理者对员工的信任、尊重、激励、培养和发展等纳入公司对干部的领导力评估以及相关评价要素中。同时,员工会作为一个纬度对负责人进行评估或者参与不记名调查,评估和调查结果将影响干部的综合评定和升迁。
二、东软的发展机遇
(一)经营业绩
东软集团(600718)08年中期经营业绩增长稳健,实现营业收入16.43亿元,同比增长18.9%;实现利润总额2.18亿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1.8亿元,同比增长7%;基本每股收益为0.34元。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实现稳步增长,国际化业务领域发展突出。其中国际软件业务实现收入7818 万美元,同比增长32.4%;医疗系统业务出口实现收入761 万美元,同比增长达到108.4%,增速较快。同时该两项业务领域对公司主营业务的贡献率也不断提升,其中公司对日本和欧美的国际软件业务占全部营业收入的份额上升至33.4%;而医疗系统出口业务也占到全部医疗系统营收的17.9%。
(二)发展机遇
整体上市对公司的影响和带来的发展机遇,是通过将集团公司的BPO、软件技术基础研发、培训教育以及软件园区建设开发等业务纳入公司业务范围,实现公司产业链的延伸和业务范围的拓展。未来公司将成为国内软件行业为数不多的,具备“做大做强”发展潜力以及国际化发展潜力的企业。未来,国际软件和医疗系统出口业务将有望成为公司国际化发展的两大突破口。特别作为公司国际化业务重点的软件外包业务,虽然全球服务外包和ITO 外包增长变缓,但是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并且随着企业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外包意愿不断增长,全球产业的市场份额也呈逐年增长态势,因此未来公司软件外包与BPO 业务双管齐下,将有望获得较快发展。通过整体上市将集团公司业务纳入公司业务范围之后,公司的产业链和业务链均实现多方位拓展。软件技术基础研发业务的纳入将加强公司在自主产品和基础软件方面研发的力量;而BPO业务的纳入拓展了公司在国际软件业务领域的发展环节。此外,集团公司在培训教育、园区建设开发以及产业投资等领域业务的纳入,使得公司从单
纯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提供商转变为多元化的IT 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产业链和业务链环节从上游的研发到下游的销售、服务;从核心的产品和服务,到外围的投资和教育、培训,各个环节几乎都有所覆盖,公司的业务分工也更为细化,这些都为公司未来多元化、国际化和全面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考虑集团公司合并报表的因素,预计公司2008-2010 年将实现每股收益0.86、1.08 和1.29元,对应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29倍、23倍和21倍。我们对公司整体上市之后的发展前景和机遇较为乐观,因此给予公司“增持”的投资评级。由于公司外包业务易受全球经济环境、汇率等因素影响,因而存在一定的发展不确定性。
第四篇: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作者:保继刚 来源:中国旅游信息网 加入时间:2003-4-4人气值:16218发展状况 1.1 旅游规划机构概况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规划需求日盛,而规划专家相对短缺。在这种供大于求的前提下,我国参与旅游规划的组织机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核心紧密型和松散协作型并存,以后者为主体,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大联合(彭德成,2000)。根据国家旅游局建立的旅游规划专家库和旅游规划机构库的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专业人员已经达到600多人,旅游规划专业机构达40多家。
国家旅游局在2002年6月24日颁布了2002年第9号公告,以下9家规划设计单位被评为首批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参与我国旅游规划的机构大致由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1.1.1 高校、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以及高校地理方面的学者是最先投入旅游规划研究和实践中的专家。郭来喜等人1985年完成的“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段开发研究”是最有影响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杨冠雄等人1986年完成的“厦门旅游总体规划”,郭康等人1985年完成的“秦皇岛市老岭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北京大学陈传康等人1986年完成的“陆丰县的海滨旅游资源开发层次结构”以及1987年完成的“丹霞山风景名胜的旅游开发规划”等等(保继刚,1990),这些工作均对以后的旅游规划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随着旅游科学的综合性进一步地增强,高校中城市规划、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专家也陆续参与到旅游规划中来,形成了综合性强的高等院校组建跨系、跨学科的旅游规划研究机构。
1990年代后期至今国内专家完成的省和重点旅游城市的规划大部分是高校和科学院专家学者牵头,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郭来喜主持完成了江西省、青海省、宁夏自治区、北海市、南宁市等省区市规划,中山大学保继刚主持完成了桂林市、苏州市、珠海市、东莞市、广东省、湖北省等省市规划及西部旅游投资规划(西南片),中山大学彭华主持完成汕头市、佛山市等规划、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兴斌主持完成广西等规划、北京大学吴必虎主持完成北京市、济南市等规划,北京大学杨开忠主持完成江苏省、洛阳市等规划,北京大学蔡运龙主持完成吉林省等规划、北京大学吕斌主持完成安徽省、三峡地区等规划,湖北大学马勇主持完成福建省规划等······。这些主持的专家学者大部分是地理学家,这与国际上旅游研究中地理学家占主要地位是一致的。1.1.2 规划设计院
规划设计院比较侧重于具体的物质(形体)规划,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大部分是由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大量的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其他如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都完成了大量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1.1.3 世界旅游组织、国际咨询公司
近年我国与世界旅游组织在开展旅游规划培训和规划研制方面的合作,已从单独的旅游部门行为,上升到了当地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一致行动。到
目前为止,世界旅游组织组织中标的国际咨询公司在中国已经完成了四川、山东、云南、海南、贵州五省的旅游总体规划,同时黑龙江正在编制当中。2 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总体而言,我国旅游规划存在三个特点,一是起步晚,二是底子薄,三是发展快。具体表现为:○1规划人员少,规划队伍小,专业结构分散,组织结构松散;○2规划水平、规划程度不均衡,区域差异、地区差异明显;○3规划理论、规划方法的研究基础弱;○4规划管理基础薄,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对旅游规划的指导、调控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5旅游规划工作发展势头迅猛,但离成熟、规范、稳健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彭德成,2000)。
但在不同时期,旅游规划呈现了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于相对于其他规划如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的市场经济特征最为典型,对应于不同的旅游发展阶段,规划所关注的重点不一样。纵观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的20年,其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相应的规划特点如下: 2.1 早期——政府主导
中国早期的旅游开发主要是以名山大川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主体,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政府是旅游开发的利益主体,其他利益相关者尚未起作用,这个时期的旅游规划,注重旅游资源评价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研究,在资源的调查、评价、利用和保护方面工作较为细致。2.2 发展期——着重企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的竞争加剧,旅游企业、游客成为旅游发展关键的利益相关者,政府不再是单一的旅游开发主体,转向引导企业对旅游投资。旅游规划的编制重点转向以市场和资源为基础,以产品为导向,重点转向市场分析和重视旅游产业规划。2.3 成熟期——利益相关者分析
当旅游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旅游发展呈现复杂特点,游客、旅行社、开发商、当地居民、政府管理部门各个利益相关者在旅游发展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忽略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都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程度,尤其需要特别关注某些弱势利益相关者,成为这一阶段的重点。规划人员逐渐转变为协调人和技术援助人员。
目前,进入成熟区发展阶段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的旅游规划还不多,中山大学保继刚主持的桂林旅游发展规划是其中一例。中国很多旅游地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旅游规划注重旅游相关者分析,多学科合作成为必然趋势。3 旅游规划发展前景展望
美国著名旅游规划学者GUNN曾经指出:“规划作为对未来的预测,处理可预见的事件,是唯一能使旅游业获得好处的方法。”中国旅游业发展广阔前景,旅游规划需求旺盛,旅游规划也将蓬勃发展。
未来中国旅游规划预计将有如下发展趋势:
第一,规划方法的转变。规划方法的转变包括很多方面,如规划程序、技术方法等,但其中一个容易被我们忽略而又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规划队伍的组织,这也是规划方法的一个方面。综合性的旅游规划要求的是各有所长的一个专家组来进行规划工作。西方国家咨询业非常发达,并且咨询行业已形成一定的行规,这为规划队伍的组织提供了条件。作为综合性特别强的旅游规划,任何一个公司都很难拥有规划所需要的全部人才,考察承担四川、山东、云南、海南和贵州旅游规划的国外专家队伍不难发现,专家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的国家,每个专家擅长某一方面的工作,在专家组组长的统一协调下围绕总体规划开展工作。我国的咨询公司尚不发达,目前的旅游规划多是由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承担,加之我国旅游业发展时间不长,有经验的旅游规划专家的供给与高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求相比缺口很大,这使得旅游规划专家队伍的组织更加困难,进而影响到规
划质量和规划水平的提高。但无论如何困难,组织综合性的规划专家队伍开展旅游规划是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旅游规划的大趋势,谁转变得快,谁就有机会掌握主动;反之,则要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第二,规划供给增多,竞争加剧,规划质量不断提高。
供给增多主要表现在国内外两个方面。一是国内专家、机构以及专业人才增多。如前所述,我国从事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专业人员已达600多人,旅游规划专业机构达40多家。到2000年末,我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4所,开设旅游学院(系)的普通高等院校多达128所,遍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每年培养大量的旅游类专业人才。二是国外专家、组织的参与。目前已经有多个省级规划国外规划专家完成,可以预见,国外专家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我国的旅游规划中来。
供给的增多必然导致竞争加剧,竞争的结果一定是规划质量的提高。
第三,规划的供给市场将从无序走向有序,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2000年国家旅游局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这三个规范的颁布实施,使旅游规划工作一有了综合性规范,二有了对事物本身及规划内容的规范,三有了对规划单位的规范。这三个方面环环相扣,使旅游规划市场管理有一套规则,避免走弯路(魏小安,2001)。2001年,国家旅游局按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9家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标志着国家管理机构已经对旅游规划提供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标准和管理方法,旅游规划将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
第四,从规划的需求方来看,将逐渐从政府为主转向政府和企业并重。目前我国很多省市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因此,政府旅游规划的需求较大。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市场的自动调控作用将逐渐占领主导地位,政府的作用将逐渐转向宏观调控方面。旅游业作为一股新生的经济力量,随着开放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放开,将会直接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近几年已经出现了旅游企业委托规划机构编制旅游规划的情况。相信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旅游上市公司和旅游企业,委托进行旅游规划和研究。
第五,从规划机构来看,将逐渐从高校和科学院的研究所(中心)转变为具有独立法人的公司(事务所)。这是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是国家旅游局审批规划资质要求是独立法人机构,二是规划人员产权明晰的要求。参考文献:
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地理研究,1990,9(1):78-86
彭德成,对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旅游学刊 双月刊,2000,3
魏小安,2001,转引自《中国旅游业需要什么样的旅游规划——有当前旅游规划热引发的思考》。旅游学刊,16(2):9-15
第五篇:SCADA系统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
SCADA系统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
SCADA系统概述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即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系统的应用领域很广,它可以应用于电力系统、给水系统、石油、化工等领域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以及过程控制等诸多领域。在电力系统以及电气化铁道上又称远动系统。
SCADA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系统。它可以对现场的运行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以实现数据采集、设备控制、测量、参数调节以及各类信号报警等各项功能。
由于各个应用领域对SCADA的要求不同,所以不同应用领域的SCADA系统发展也不完全相同。
在电力系统中,SCADA系统应用最为广泛,技术发展也最为成熟。它作为能量管理系统(EMS系统)的一个最主要的子系统,有着信息完整、提高效率、正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加快决策、能帮助快速诊断出系统故障状态等优势,现已经成为电力调度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对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与经济效益,减轻调度员的负担,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与现代化,提高调度的效率和水平中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SCADA在铁道电气化远动系统上的应用较早,在保证电气化铁路的安全可靠供电,提高铁路运输的调度管理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铁道电气化SCADA系统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产品,同时我国也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SCADA产品与设备,这些都带动了铁道电气化远动系统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SCADA系统发展历程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全名为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系统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SCADA系统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三代。
第一代是基于专用计算机和专用操作系统的SCADA系统,如电力自动化研究院为华北电网开发的SD176系统以及在日本日立公司为我国铁道电气化远动系统所设计的H-80M系统。这一阶段是从计算机运用到SCADA系统时开始到70年代。
第二代是80年代基于通用计算机的SCADA系统,在第二代中,广泛采用VAX等其它计算机以及其它通用工作站,操作系统一般是通用的UNIX操作系统。在这一阶段,SCADA系统在电网调度自动化中与经济运行分析,自动发电控制(AGC)以及网络分析结合到一起构成了EMS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第一代与第二代SCADA系统的共同特点是基于集中式计算机系统,并且系统不具有开放性,因而系统维护,升级以及与其它联网构成很大困难。90年代按照开放的原则,基于分布式计算机网络以及关系数据库技术的能够实现大范围联网的EMS/SCADA系统称为第三代。这一阶段是我国SCADA/EMS系统发展最快的阶段,各
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都汇集进SCADA/EMS系统中。这一阶段也是我国对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及电网建设投资最大的时期,国家计划未来三年内投资2700亿元改造城乡电网可见国家对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及电网建设的重视程度。
第四代SCADA/EMS系统的基础条件已经或即将具备,预计将与21世纪初诞生。该系统的主要特征是采用Internet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神经网络技术以及JAVA技术等技术,继续扩大SCADA/EMS系统与其它系统的集成,综合安全经济运行以及商业化运营的需要。SCADA系统在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的应用技术上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应用上也有迅猛的发展。由于电气化铁道与电力系统有着不同的特点,在SCADA系统的发展上与电力系统的道路并不完全一样。在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上已经成熟的产品有由我所自行研制开发的HY200微机远动系统以及由西南交通大学开发的DWY微机远动系统等。这些系统性能可靠、功能强大,在保证电气化铁道供电安全,提高供电质量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SCADA系统在铁道电气化上的应用功不可没。
SCADA系统发展瞻望
SCADA系统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其技术进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当今,随着电力系统以及铁道电气化系统对SCADA系统需求的提高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SCADA系统提出新的要求,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
SCADA/EMS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广泛集成SCADA系统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实时数据源,为EMS系统提供大量的实时数据。同时在模拟培训系统,MIS系统等系统中都需要用到电网实时数据,而没有这个电网实时数据信息,所有其它系统都成为“无源之水”。所以在这今十年来,SCADA系统如何与其它非实时系统的连接成为SCADA研究的重要课题;现在在SCADA系统已经成功地实现与DTS(调度员模拟培训系统)、企业MIS系统的连接。SCADA系统与电能量计量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水调度自动化系统、调度生产自动化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集成成为SCADA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
以RTU、微机保护装置为核心,将变电所的控制、信号、测量、计费等回路纳入计算机系统,取代传统的控制保护屏,能够降低变电所的占地面积和设备投资,提高二次系统的可靠性。变电所的综合自动化已经成为有关方面的研究课题,我国东方电子等公司已经推出相应的产品,但在铁道电气化上还处于研究阶段。
专家系统、模糊决策、神经网络等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利用这些新技术模拟电网的各种运行状态,并开发出调度辅助软件和管理决策软件,由专家系统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推理出最优化的运行方式或出来故障的方法,以达到合理、经济地进行电网电力调度,提高运输效率的目的。
面向对象技术、Internet技术、及JAVA技术的应用
面向对象技术(OOT)是网络数据库设计、市场模型设计和电力系统分析软件设计的合适工具,将面向对象技术(OOT)运用于SCADA/EMS系统是发展趋势。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浏览器界面已经成为计算机桌面的基本平台,将浏览器技术运用于SCADA/EMS系统,将浏览器界面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人机界面,对扩大实时系统的应用范围,减少维护工作量非常有利;在新一代的SCADA/EMS系统中,传统的MMI界面将保留,主要供调度员使用,新增设的Web服务器供非实时用户浏览,以后将逐渐统一为一种人机界面。
JAVA语言综合了面向对象技术和Internet技术,将编译和解释有机结合,严格实现了面向对象的四大特性:封装性、多态性、继承性、动态联编,并在多线程支持和安全性上优于C++,以及其它诸多特性,JAVA技术将导致EMS/SCADA系统的一场革命。
什么是SCADA?
SCADA是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的缩写,即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系统。它可以对现场的运行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以实现数据采集、设备控制、测量、参数调节以及各类信号报警等各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