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古代文人的进退观2
从苏东坡的诗词看其思想的转变
作者:钟建华
指导老师:肖东海
内容摘要: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味与感悟。青少年时他充满理想与抱负,经受“乌台诗案”的打击后,他重新对人生进行了深度的思考。特别是在被贬黄州后,从前建构的世界观被所经受的打击所解构,思想状态进入一种转型的时期。惠州儋州时,其思想得到了升华,人生也由此进入澄清明澈的境界。最终他智慧地从苦难中寻找到了美好。
关键词:初踏仕途乌台诗案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文豪与名臣,他的一生融儒、释、道为一体,擅长诗、词、书、画,尤其是他的诗词开创了一种人生境界,留下了值得让人深入研究和品味的为官为人之道。他才华横溢,思维敏锐;他乐观自信,率真慷慨;他清高孤傲,谦虚谨慎;他热爱生命,关怀民众百姓。观其作品,可见其对人生的苦苦探寻,以及此后进入的澄清境界,无不与他的仕途经历息息相关。笔者以苏轼的经历为据,将苏轼的诗词分为四个时期去分析其思想的转变。
一、初踏仕途时期
苏东坡,名轼(公元1037 —1101 年),字子瞻,东坡居士为他的号。他生于山清水秀的眉州眉山之地,自小和大自然有着亲密的接触,大自然的灵秀隽永,给了东坡为文的“灵气”。他堪称为文学天才,加之他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文学启蒙,六岁便入私塾,母亲程氏出自名门大家,知书达理,深明大义,苏东坡八到十岁间由母亲管教,她教儿子读《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范滂为榜样,勉励儿子砥砺名节。这其中,对东坡影响最大的应是作为古文名家的父亲苏洵,他对轼及轼弟辙都予以悉心指导。这种文化氛围的耳濡目染,使东坡早慧,自小就以“文”闻名,21 岁出蜀进京,此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相当成熟。22 岁中进士,26 岁又中至科优入三等。苏轼由于要应进士科考的原因,诗词创作较晚,一直到嘉佑四年,兄弟二人一举成名,名动京师。在为母亲守丧之后,返回京师的水路上,父子三人诗酒唱和,结集为《南行集》,标志了苏轼诗词创作的发轫,直至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都可划入这段时期的范畴。在这一时期,苏轼涉世未深,诗的写作也限于江山景物,文物古迹,在凤翔时期,则写作了大量的人文题材的作品,如题画,题书画等。南行的舟船在苏轼《初发嘉州》的诗中启航,苏轼的诗歌创作的航船也随之启 1
动。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初入仕途的苏轼少年得志,诗歌创作进入第一个活跃期。代表作《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云: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怀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1
苏轼借此诗感慨人生如鸿飞,短暂不定,聚散无常。由此诗可见,年轻的苏轼已经思考人生,并体验到人生无常。由此可见,随缘自造可能成为其人生哲学。
如果说《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尚有可能仅是苏轼有感而发,不谋而合,并未体味到人生无常、随缘自安的人生态度,那么同期他写下《凤翔八观》之四《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则可确定苏轼确实在内心种下乐观、洒脱、自在、自为的处世原则。诗中有云:
今观古塑维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龟。
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2
苏轼将维摩诘誉为“外生死”,“浮云随”的至人,可见他对这种随缘而安、自由洒脱的居士风范的向往。
二、州守时期
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当苏轼兄弟重返京师时,整个国家都卷入了王安石变法的浪潮之中。苏轼被任为杭州通判,转任密州、徐州、湖州之后,直至乌台诗案。此十年时光,可以称为苏轼生平及创作的第二个时期。
此时期,苏轼在政治上较为激进,在创作方面,除了歌咏湖光山色的作品之外,也写作了大量抨击新法之作,在艺术水平方面由发轫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诗人以西湖风光,江浙山水为中心主题,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等,已具有大家风范。
另外,苏轼有大量感叹人生虚幻、无常的诗句。如: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3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倾去来今。○4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5
虽然苏轼有上述长叹“人生如梦”的作品,但并非完全的消极,相反,苏轼在感受过去如梦如烟的同时,依然对眼前和未来充满着生的热情和欢悦。如《行香子》:
一叶舟轻,双浆鸿惊。水天清,形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6
该词作于1073年,通判杭州时。一方面,作者发出“君臣一梦,今古空名”的感叹;另一方面,此梦并不是带来灰色的颓唐。而是“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面前的景色依然是绿色的,欢欣的。粗看起来,“如梦”和欢欣是矛盾的,但正是因为苏轼能感受到“人生如梦”,才能以欢欣的态度对待沉浮人生,并体味到此中的勃然生机,这一“矛盾”是他能乐观、洒脱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行香子》中的乐观、洒脱仅是机缘巧合的话,那么可以说《书双竹湛师房二首》更显现出他的平常心,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诗云:
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居冷飕飕。
羡师此室才方丈,一柱清香尽日留。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红。
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7
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将自己的仕途比作“高屋”,正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高处不胜寒”一样,是“冷飕飕”的,听着“暮鼓朝钟”和“萧萧雨打窗”,看着“白灰”、“红火”,让本欲作“江湖一钓舟”的苏轼羡慕,感慨不已。他对这种幽冷清静、简朴淡雅的生活的向往。
然而,苏轼并非脱离政治,流连于山水,流连于感慨的诗人,而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民本”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这样,就势必与王安石加强皇权、增加中央府军(以对国民加重赋敛为主要手段)为根本方针的变法发生冲突。这样,在他歌咏西湖风光的诗句中,就时时透露出他对社会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辨。
三、黄州贬谪时期
“黄州”对苏东坡一生有着特殊的意义,黄州之遇和黄州之思也构成了他生命的底色。元丰三年(1079年)发生 “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是东坡精神最痛苦的时期。从前建构的世界观被所经受的打击所解构,思想状态进入一种转型的时期,这种转型时期的状态是“迷茫”的,同时掺杂着孤独与无助。先前,东坡性格开朗,广交朋友,常以文会友,但此时朋友们也纷纷离去,避而远之了。东坡在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写到:“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转引余秋雨《东坡突围》)心灵的极痛苦、极压仰使他想到用“死”去解脱。在给弟辙的一首诗中写道:“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予以事系御吏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之一)痛苦的精神挣扎之后他并没
有选择用死逃避人生所应承担的苦难,最终他选择了生,像一个勇敢的斗士一样坚持不懈地追寻着理想。他对人生、对世界重新进行了思考,这种深刻的思考使他不再虚妄不安,他愈益平和起来,心愈平静,人也愈清明。可谓“死去活来”之境,伟大的都是死去活来的,不死去若干回就没有精神生命的升华。
当世界对他不公正时,他并没有摆出“愤世嫉俗”、“常与俗人别”的姿态,他没有停滞于苦难而满心抱怨与愤怒地看待这个世界。他依然热爱生活,这不是简单地、情绪化地热爱生活,而是对生活进行了文化化、审美化后超越了苦难,依然保持“爱”这一美好的感情去面对世界。如《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之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8
正是他这种内在热情的折射,他欣喜地观察着初春到时大自然精妙的变化。在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的同时,又从苦难中修炼出一种超越、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定**》便是词人这种人生态度的投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 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照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来也无晴。○9
在黄州东坡安抚着破碎的身心,修复着受伤的心灵,最后达到了一种心境空明的境界。他“使心灵从冻结的现实中通透,从现实荣辱中跃现。”(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诚如诗人荷尔德林所言:“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傅道彬《文学是什么》)
黄州也是苏东坡创作的一个高峰。他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都是在这里完成,“按照中国的标准说,到了这一时期,他的诗才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这时愤怒与苛酷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详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甚至他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与生活的乐事的享受,也比以前更洒脱而不执着。”(林语堂《苏东坡传》)
元丰五年,东坡又到赤壁,年近半百的他伫立于矶头,面对东去的大江想到自己的功业未成,不禁仰俯古今,慨然而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 江月。○10
“在山巅水涯的贬所,他冷峻地思考着人生的意义。面对时空的无限,他不能不感到个人的渺小与无奈。于是乎,在追仰前代英雄豪杰的同时,词人深深地感悟到了人生的虚幻和某种意义上的荒诞。”(张晶《心灵的歌吟》)他以空与静来观照万物纷繁冗沓和万物之动,从而提升出会玄天成的艺术境界。那种恬静美好是世人无法企及的。
在《前赤壁赋》中他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东坡在这里仰望星空皓月,凝视天地万物之美,心物合一,超越了个体之“小我”,过滤隔障了内心的糟粕与渣滓,而体悟到了生命的真意,从悲观失望中解脱了出来。对宇宙对人生都保持了一种旷达乐观的态度。这种态度也反映在词中自然风物的高旷脱俗的境界上。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也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如吾两人耳。”此景虽在眼前,而非至闲至静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虽身处贬所,却消除了火焰冰结,超乎尘俗之上。
当生活境遇、人生道路遭遇坎坷时,一个文人才会真正的深刻与成熟。东坡在黄州成熟了,这是他人生最苦难的时期,同时黄州也是他全新思想孕育之地。当看清楚了人生苦乐,天地宇宙万象时,终于悟到了超然物表,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他在《超然台记》中言:“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认为“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是人生痛苦的根源,并由此看到人生的指南:“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在精神的徬徨之后他智慧地发现“此心安处是吾乡”。并形成了他安和处世、放达乐观的“坡仙性格”。
到黄州,东坡思想大的转变之一便是对思想境界的开拓,由士大夫的单极的价值观念——“仕”、“兼济天下”,转而与“自然”对话,与“天地”对话。按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境界说,苏东坡在黄州从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上升到了天地境界。
四、惠州、儋州时期
在黄州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使东坡思想更加通达,胸怀更加浩然。他了解了命运,且能勇敢地承担命运。他对未来可能产生的不幸有心理准备,因此在二度被贬时,他依然坦荡从容,以随缘自适的态度对待顺逆荣枯,心灵有着深度的安足。他说:“吾生本无待,俯仰了此生。念念自成劫,尘尘名有际。下观生物息,相吹等蚊蚋。”(《迁居》)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据《纵笔》可见一斑:
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1
1惠州儋州时,其思想更趋老成,那时的苏东坡与黎族人同群而居,息息相处,他把贬所看作出生的故乡或名城显邦的风景胜地。他有言:“譬如原是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何不可!”(《与程正辅提刑》)并从优美的海南大自然中体味人生妙境:“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人生也由此进入澄清朗澈的境界。
通过古代文人的作品我们可以透视到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和生活画卷,也不难感受到他们的人生多是呈悲剧色彩,如屈原、李白、杜甫等。但苏东坡的人生终归是喜剧的,尽管这其中经历了穷达多变。他没有理由认为自己是不幸的,苦难成了他人生的艺术化,他仍保持着高贵的心态去热爱生活。暮年的东坡仍然是一个快乐的老人,因为在人生的苦难之后,他看到的依然是世界美好可亲之处,仍能保持愉悦的心境,这也是东坡给后人的启示。
注释:
(1)《苏东坡全集》(上),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8年10月,38页。
(2)《苏东坡全集》(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10月,45页。
(3)《苏东坡全集》(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10月,78页。
(4)《苏东坡全集》(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10月,101页
(5)《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19页
(6)《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7)《苏东坡全集》(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10月,95页。
(8)《小学生必备古诗词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9)《东坡乐府》,古典文学出版社,1979年4月,32页。
(10)《东坡乐府》,古典文学出版社,1979年4月,8页。
(11)《苏轼诗集》,学海出版社,1985年9月,2203页。
第二篇:我国古代文人别号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
五柳先生——晋·陶渊明
香山居士——唐·白居易
东坡居士——宋·苏轼
幽栖居士——宋·朱淑贞
山谷道人——宋·黄庭坚
白石道人——宋·姜夔
后山居士——宋·陈师道
易安居士——宋·李清照
衡山居士——明·文征明
温陵居士——明·李贽青莲居士——唐·李白 九华山人——唐·杜荀鹤 六一居士——宋·欧阳修 半山老人——宋·王安石 淮海居士——宋·秦观 石湖居士——宋·范成大 庐山居士——宋·张无平清真居士——宋·周邦彦 六如居士——明·唐寅 柳泉居士——清·蒲松龄
第三篇:古代的文人
古代文人做官被贬之迷
经过几年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部分文人的身世背景,却意外地发现他们大多数人之间有共同的背景,那就是做官然后被贬,甚至隐退,那么为什么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先从做官说起,大多数文人不是做官之前就想隐退的,他们和我们一样,早期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诗圣杜甫曾写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维曾写过“圣代无隐者,英灵进来归”李白曾写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因此,他们势必为心中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因此,他们“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了;
2官场是世间最复杂的场,本人看“神医喜来乐”时就深有感触,一位王爷告诉略沾官场的喜来乐说:“该医的就得医,不该医的你就别医;能医的你或许说不能医,不能医的你或许说能医;有的人能医好你说医不好,有的人不能医好,你竭尽全力给医好。”嗟乎!!
3再从文人和上司说起,文人之所以叫文人,是因为他们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因此容易遭人嫉妒,再加上有的文人放浪不羁,凡事都冲在上司前面,在任意场合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势必遭上司反感,因此容易被贬;
4从文人和皇帝说起,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虚荣心,更何况是堂堂一朝天子,皇帝也想有令人仰慕的才华和气魄,皇帝要想在百姓和臣子中树立威信,必须尽量在各方面赶在众大臣之前。例如,清翰林院大学士纪晓岚的对联和灯谜写得绝妙之至,乾隆皇帝有时就把纪晓岚写的对联或灯谜说成是自己写的,有一次,纪晓岚揭穿了皇帝的行为,因此,纪晓岚被流放到边;
5从文人和文人之间说起,文人在相对和平的年代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一定的政治权利,而每个文人并不都是志同道合的。他们之间难免会有政治分歧和政治偏见。再加上学术上的“文人相轻”从而形成一定的派别。例如,宋仁宗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主张政治改革,施行史上有名的“熙宁变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变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新法未能很好地得到贯彻,王安石于熙宁七年被迫罢相,八年再相,次年被迫辞职,退居金陵,封荆国公,同年忧愤去世。可以说,在政治斗争中,文人是最大的牺牲者,有的丢了官,有的甚至丧了命;
6文人还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无比的好奇心,例如,武则天手下大臣狄仁杰在破案过程中总能发现武则天的一些秘密,并予以揭穿,我们每个人在心中总会有些秘密,更何况是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因此,狄仁杰在破案之后总是被贬,有案后官复原职,调查案件,如此循环,以至终老;
7文人的性格大多是不畏权贵,他们也想做百姓心中的好官清官,而在古代政场上,“正大光明”匾的背后却是多数是官官相护,腐败成风,而这些文人们看不惯那种金迷纸醉,肆意挥霍的生活,他们中大多是白手起家,不是早年丧父就是早年丧母,要么就是家里穷,他们懂得金钱来之不易,更深深体会到一个腐败的官员对百姓的影响,因此,他们致力于与这些不良风气作斗争,可是~~贪官太多!庸官太多!!于是他们不得不长叹一声,道:“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了!!
第四篇:古代文人的名句
文人的十大名句
孔子的十大经典名言: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德不孤,必有邻。
6、礼之用,和为贵。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老子的十大经典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治大国,若烹小鲜。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9、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李白的十大经典名句:
1、最大气悲凉的景色描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最自信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最狂傲不羁的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最无奈的诗句: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复出。
5、最脍炙人口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6、最为经典成语的诗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7、最细腻的景物描写: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8、最惊心动魄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最催人泪下的诗句: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10、最熟悉最经典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十大经典名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蜀相》
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8、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9、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题》
1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苏轼的十大经典名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8、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9、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10、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王安石的十大经典名句:
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
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4、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5、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
6、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7、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咏石榴花》
8、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甘露歌》
9、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商鞅》
10、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北山》
陆游的十大经典名句: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
6、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7、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九月一日,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8、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9、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太息·宿青山铺作》
1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书怀》
李清照的十大经典名句:
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五陵春》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4、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
5、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如梦令》
6、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8、、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9、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10、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曹雪芹的十大经典名句:
1、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2、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3、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4、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5、其静若何?红梅绽雪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6、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7、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8、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9、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10、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第五篇:古代文人勤学故事
古代文人勤学故事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关于勤奋的比喻句:
勤奋是种,生出希望的芽;勤奋是芽,长成高大的树;勤奋是树,做成航海的船;勤奋是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关于勤奋的古诗句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