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业管理中的无奈与尴尬
物业管理中的无奈与尴尬“主人”与“仆
人”换位
“本来管家是为主人服务的,现在管家把家都占了。”北京裕瑞轩小区一位业主的这句话,讲出了现今物业管理中许多业主的无奈与尴尬。该小区和原物业公司的合同到期,业主招聘的新物业前来服务,老物业以某些物业费未能收齐为借口,拒绝撤出,一副不管你乐意不乐意,我要为你服务到底的架势。
从道理上讲,业主既然是花钱请物业公司来服务的,业主是“主人”,物业公司是“仆人”,如果这“仆人”的服务有缺陷,“主人”完全有权将这“仆人”炒鱿鱼,再换一家。但在现实生活中,和物业公司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要想换一家物业公司,真是难于上青天。裕瑞轩小区的业主们还算是幸运的,好歹业主选择新物业的招聘会开完了。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城市,居民小区业主委员会要换物业,为首的业主被黑恶势力恐吓甚至打伤的事情屡有发生,物业公司为你服务俨然成了一种霸权,“仆人”高高地骑在“主人”头上拉屎。
这种服务霸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在物业管理中,尽管理论上承认“主人”种种神圣的权利,也规定了“仆人”种种的责任。但是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中,“主人”的权利被稀释、被挟持、被屏蔽、被蚕食。首先是你买房的时候,开发商以业主管理机构还未健全为理由,给你搞“拉郎配”,指定一家物业公司为你服务,你别无选择。虽然你也被告知,这个物业公司只是“暂时代理”,一旦新的业主委员会成立,完全可以选一家物业费更低、服务更好的公司,原来的物业,好比“看守内阁”将自然退出。但是哪个业主一旦较上劲,会发现“暂时代理”的服务机构是那样顽强。首先你的选择权和所有业主的选择权捆绑在一起的,要集体行使才能有效,你对物业公司不满意,他会告诉你,你是极少数。但极少数的不满意汇集成多数时,人家又会或明或暗给业主行使权利设置重重障碍。而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对业主提供技术上的支持非常有限。
即使前一阵全民讨论的《物权法》草案,对业主炒物业公司作了规定: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二分之一以上且占总人数二分之一以上的业主同意。在小区住房空置率很高的今天,这个门槛有点高了。而且在业主自我维权中,法律和政府提供的保护也常常缺位,使业主处在与物业公司很不平等的弱势地位。
就拿上文所说那个原物业公司拒绝撤出的理由来说,是很滑稽的。少数业主拖欠物业费,是个人和物业公司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完全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追索,这和业主集体行使权利是两种法律关系。
如果在技术层面上,不为一种权利兑现扫除重重障碍,那么这种权利就不是真正的权利,而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服务的霸权将自然滋生,一幕幕“奴才欺主”的故事就会上演。走出“业主至上”的若干误区 建立“业主中心”的正确理念
一、从“业主至上”说起
几乎从我国开始物业管理以来,业界就广为推崇“业主至上”口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宰过整个行业,成为各物业管理企业的至理名言,写入企业的宗旨、方针、目标,成为企业的管理理念、同业人员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争取市场份额的口号„„把业主尊称为“主人”、“上帝”、“衣食父母”,物业管理企业常常自谦为“仆人”、“保姆”、“管家”。然而,从近年我国物业管理实践来看,“业主至上”也给物业管理行业和业界人士带入不少困惑和烦恼,在不少个案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这几年业界人士开始思考和议论“业主至上”说,特别是涉及法律法规的场合,几乎无一例外,均对其特否定态度,强调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地位平等。最近召开的中国物业管理协会成立大会上,业界权威人士在物业管理法律的若干认识误区研讨中,也严厉抨击了“业主至上”主义,“极端民权意识”。
二、“业主至上”的背景及其积极意义
“业主至上”口号的提出并流行是有其背景和历史渊源的。客观地讲,应该说它也有过合理存在的空间和市场,不然不会风风火火延续至今。
1、“业主至上”,物业管理没有理由拒绝
追溯我国物业管理历史,首起深圳,而深圳的物业管理初始借鉴是港台。“业主至上”是港台物业管理业界的成熟口号和理念,也是他们多年物业管理实践经验的浓缩和结晶,不是一言能蔽之的。问题是港台地区物业管理法制相对健全,市民法律意识相对较强,住房消费观念已确立,在此大前提下,物业管理企业提出“业主至上”口号,不会(或较少)引起不正确理解和歧义,不会(或较少)漫无边际无限延伸。市民们在健全的法制面前比较理解物业公司的口号和理念,适应和接受这种“上帝”的身分和“主人”的资格,而不致忘乎所以,恶性膨胀,而“顾客是上帝”是国外企业普遍推崇的响亮口号,物业管理自然也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它。
2、“业主至上”虽矫枉过正但功不可没
我国物业管理是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房产管理起步的,旧体制的很多观念在新形势下必须彻底摒弃和改革,才能适应市场经济下的现代物业管理要求。仍然有很多房产从业人员衙门作风严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这种“朝南座”的作风必须根除。有些物业管理企业只收费不服务,多收费少服务,侵犯业主正当权益,这些行为必须制止。在这种势态下,提出“业主至上”,有利于促进旧作风的转变,有利于旧体制的改革,有利于制止物业管理企业的不规范行为,有利于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另外,随着体制的转变,原来吃皇粮的房产管理人员断了(或将要断)“奶”,新体下要靠物业管理收费来发工资,维持生计,这时企业更有必要告诉员工现在所面临的形势:只有搞好物业管理服务,才能挣到钱养家糊口。因此,业主自然成了物业管理企业的“衣食父母”,这是情势的必然。也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业主至上”才得以普遍使用,广泛流传。事实上,我国物业管理事业的历史也充分表明了“业主至上”口号确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和产生过深远影响。“业主至上”虽有矫枉过正之嫌但功不可没,应该客观地、历史地予以评价,给予充分肯定。
3、“业主至上”是市场竞争的基本常规武器,无可厚非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突飞猛进,物业管理市场蛋糕越切越小,企业感到危机,要发展、要壮大、要扩张、要规范经济效益,于是群雄割据,战乱纷争,而且战火迅速向全国漫延,迎来了全国性物业管理市场竞争的局面。
(2)这种局面也带动了内地物业管理.改革开放的步伐,城市房地产事业的发展,兴起了一批物业管理“地方部队”,他们虽起步迟但发展快,很快形成一种抗衡外来扩张的力量,而南北、东西发展的不平稳,产生了诸多物业管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亚稳状态的势能,个翻个跃跃欲试,磨拳擦掌,大有山雨欲来之势。
(3)开发商为了提高新开发项目的档次、品位,渴求引进高品位的物业管理企业加盟,以使开发的楼盘更符合今后业主的需求。另外,开发商往往也要借用品牌物业管理企业来撑门面、自我包装,以达到促,销楼盘的目的,这些新出笼的新鲜蛋糕更是各列强争夺的战略要地。
(4)原先管得不好的物业、亏损的物业,虽是烫火山芋,但对一些急于扩大地盘的物业管理企业来说,仍趋之若莺。
(5)建设部资质管理办法出台,强化了物业管理企业扩大规模争取晋级的趋势,加剧了物业管理市场的竞争。
不难看出,在这样春秋战国的剧烈竞争中,不管哪家物业管理企业,无不祭起“业主至上”的法宝。因?quot;业主至上“是竞争的最起码、最基本的承诺保证,也是每家必打的基本牌。它不是特殊战略武器,而是最基本的常规武器,这是竞争的需要,是市场经济的必然,无可厚非。
4、”业主至上“是企业自我形象定位和塑造的需要,并无不妥
物业管理企业现代化机制、现代化管理模式以及正面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都必须注重企业形象定位和塑造。在管理理念上,强调业主作用,强调为业主展开全方位优质服务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业主至上“正是企业自我形象塑造的需要,是企业管理理念的体现,就这两点来看并无不妥。
三、”业主至上“的误区
1、来自物业管理企业
(1)低价竞争,不敢主张企业利益
很多物业管理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击败竞争对手,参加招技标时,在承接新物业项目时都不提企业应得的利益要求,无限制低价压标竞争,他们说”我们不讲报酬、不求利润“、”我们的测算是无利润、纯成本“、”零预算“、”我们是亏损报价“、”每年我们补贴××万元“、”我们不要开发商一分钱开办费“、”我们带资××万元接管,连“保本微利”原则也不敢提,更不敢主张合法的10%合理利润。有的企业半遮半掩地主张“管理者酬金”就算是够大胆的了。当问及这些企业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扭亏为盈,皆“环顾左右”。这种“业主至上”恶性竞争带有很大盲目性和不真实性,造成中标后诸多后遗症,要么难以为继,要么降低物业管理服务标准和质量,到头来企业、业主均受其害。
(2)过头承诺
物业管理企业常常过头承诺,说过头话,管理指标盲目提高,超过企业水平和能力,脱离实际,图一时指标好看、漂亮,不管日后是否能践诺。考核时要不蒙混过关,要不弄虚作假,企业捉襟见肘,疲于应付,业主受骗上当。另一种,在“业主至上”口号下,物业公司不注意自身利益的保护,为了争一点市场份额,保证不丢车、不发生人身安全、偷盗事件、不发生刑事案件等承诺。由于过头承诺,一旦业主发生被盗、被杀,都把物业公司告上法庭,物业公司只好自食苦果,甚至倾家荡产。
(3)扩大服务范围,无偿提供服务
“业主至上”口号下,物业管理公司大包大揽,无偿实施水、电、气费代收代缴,不仅加大了管理人员的开支,甚至连水、电总表和分表的差额也要物业公司承担,有的公司将其分摊到业主,还往往遭到业主投诉,嫌收费标准过高,甚至成被告。
2、来自业主
(1)无政府主义泛滥,拒绝政府主管部门监管
业权至上,“拥有产权,就拥有一切”、“一切权力归业主”、“业主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政府不能说、不能管,用财产所有权掩盖业主或使用人对他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极端自由化,排斥民主集中制
个别业主自我定位不当,在“业主至上”心理驱动下恶性膨胀,“你选的业主委员会我不承认”、“你们的决议我不执行”、“真理在少数人手里”。
(3)强调个性,缺乏公德,侵害其他业主利益
“我的房子我有处置权,物业公司无权过问、无权管理”;二次装修中违章搭建,“业主至上,我要怎么拆就怎么拆,你管不着”,我行我素,强调个性,结果给物业造成破坏,严重损害其他业主利益。
(4)过多主张权力,不承担义务,不缴纳物业管理费。
我是“主人”,你是“仆人”,我有权力享受你对我的服务,对物业管理企业要求甚多,规范甚细,服务项目要包罗万象,甚至要负生命财产安全责任、处罚甚严,稍不满意动辄投诉、拒交物业管理费,甚至告上法庭。而业主或使用人的行为规范则笼而统之,不承担义务,不承担责任,不接受管理,不缴纳物业管理费。
(5)唯我独尊,歧视物业管理从业人员
在“业主至上”口号上,个别业主主人翁意识错位,忘乎所以,不能自我结束,遵纪守法,自觉接受物业管理,我是“主人”、“上帝”,你们是我们“仆人”、“保姆”,“仆人”怎么能管“主人”?对物业管理人员不尊重,甚至人格污辱。
四、“业主至上”负面作用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我国物业管理尚属新兴行业,市场经济尚不完善、发达。人们的观念和意识还停留在原有计划经济旧体制基础上。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虽然购房消费启动了,但住房消费的意识仍严重滞后,缺乏接受物业管理,有偿取得物业管理服务的认识。国家在职工工资中尚没有足够的住房消费的含量。因此,业主们习惯于旧体制的福利观念,强调享受权力,拒绝承担义务。
2、法制不健全
目前,国家的、地方性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仍很不完善,在很多地方、很多领域甚至还是空白,由于法律主体关系、公私权关系尚未界定,或界定模糊,在“业主至上”口号下,业主往往定位不准,自我膨胀,主张权力过多,承担义务,接受管理意识不足。在物业管理市场竞争,游戏规则不明确,操作难规范,物业管理企业为急取市场,无限延展“业主至上”内涵,过头承诺。
3、业主素质不高
由于没有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业主缺乏物业管理基本知识的了解,加上传统观念意识的桎梏,不能正确对待物业管理、物业管理企业及其从业人员。
4、物业管理企业急功近利
物业管理企业为了眼前利益,为一点市场份额,急功近利、妄自菲薄,自降身价,曲意迎逢业主需求,不重视自身权益的主张和维护,不研究必要的免责条款,不注意回避风险,形而上学地理解“业主至?quot;口号,导致不适当的误用延展,埋下隐患。
5、”自谦“与”拔高“加剧了地位的不平等
在”业主至上“口号下物业管理企业一方面自谦过度,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显得软弱无力,另一方面又极力拔高业主,这更助长了”至上“意识的膨胀,在物业管理服务经营行为中的地位不平等更为加剧。物业管理企业成为”弱权群体“,面对业主违规、无故拒交物业管理费、动辄投诉、诉讼,只有被动和无奈,很少有企业有勇气拿起法律武器正面迎接挑战,争取平等的名份。
五、”业主至上“与关系平等
1、关系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法律建设的一条基本准则。不?quot;业主至上”口号如何响彻云天,但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的一切纠纷矛盾对错是非还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在物业管理中,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是平等民事主体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物业管理服务合同来明确和保障。享受权力与承担义务应求对等与平衡,物业管理企业应清醒认识到这点。不管你如何主张“业主至上”,但法律上平等的基本观点一定要记牢。不要因为平日里你对业主的恭维迁就就放弃你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同样,业主也应认识到并不因为平日里戴着“主人”、“上帝”的桂冠,在法律上你也至高无上。
2、注意承诺的法律后果
物业管理企业在“业主至上”口号下业主作出承诺时特别要注意承诺的法律后果,说话必须算数,一旦承诺,就要践约,达不到承诺目标,不仅企业信誉严重受损,更要负法律责任。法庭上没有“主人”、“仆人”只有原告、被告,法律也不管谁是“主人”、谁是“仆人”,违约方必将败诉(除非合同承诺显失公平)。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千万不要“作茧自缚”。
3、法律界定
不管物业管理企业如何主张“业主至上”,但法律上在如下方面予以明确界定是必要的:
(1)物权法规;
(2)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关系,各自权利、义务;
(3)业主、业主大会(代表大会)、业主委员会的准确法律定位及其与物业管理企业、政府等方面的关系;
(4)业主公约、业主委员会章程示范文本及其法定审批(社会责任范围及民事责任能力);
(5)物业管理企业职责范围;
(6)物业管理的收费、赔偿与处罚;
(7)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
在界定中把业主准确定位,把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的平等关系确定下来,这才是真正的物业管理操作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不带任何功利因素、虚拟色彩和宣传广告目的。
4、物业管理新课题
应该指出的是,虽说“业主至上”与“关系平等”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业主至上”是经营理念范畴内物业管理企业提出来的口号,而“关系平等”是法律范畴里民事主体身份地位的认定准则。但是,实际上“业主至上”对平等关系的干扰却随处可见。随着我国物业管理事业的发展,法律法规日渐建立和完善,物业管理日渐为人们所理解、接受,“业主至上”口号的消极作用也日见明显。在物业管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势下,“业主至上”口号必须严重挫伤物业管理企业积极性,给物业管理市场带来混乱,也会干扰物业管理法制的建立和健全,从而阻碍我国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因此遭到了物业管理业界强烈的批评和否定,这也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那么如何准确定位和描述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关系,成为摆在物业管理从业人员面前的一大课题。我们主张对“业主至上”应持辩证扬弃的态度,不应全盘否定,应批判的继承与接受,保留对业主尊重、服务的一面,同时摒弃其一切负面的影响和因素。
六、“业主中心”说模型
2000年底,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ISO9001:2版以取代目前ISO9001/9002/9003:1994版。全世界各认证机构及取得认证的公司企业、组织机构均已纷纷开始ISO标准的版本转换工作。
在贯彻“2000版”标准中,提出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其中第一项原则即是“以顾客为中心”,这是新版标准的一大核心支柱原则。
通过对“2000版”标准(FDIS稿)的学习,结合对“业主至上”的讨论,笔者提出,在物业管理行业中广泛宣传和建立平面的“业主中心”说,该观点包含三层关系:
业主->法律法规->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
1、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在物业管理层面上是平等的关系,不存在“上”与“下”的关系
2、物业管理企业的各项工作,各种观念与意识均应围绕业主而运作。业主在中心,物业管理企业紧紧围绕在其四周,不脱离中心,业主也离不开物业管理企业,形成鱼水交融状。
3、在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由法律、法规来界定和约束。
七、“业主中心”说内容
应该充分认识到,所有企业都依赖于'顾客而得以生存和发展。企业与顾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物业管理中,任何一个企业都应将争取业主,使业主满意作为首要工作来考虑。“业主满意”有三个层次要求:
(1)必须了解业主需求;
(2)必须满足业主需求;
(3)努力超越业主期望;
针对这三层次的要求,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业主的需求。这种需求包括现有的及将来(动态)的需求,还包括合同规定的、法律法规规定的、隐含的(不言而喻的)及期望、潜在的要求。要了解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内容、标准、档次、收费标准等所
有需求和期望,这些要求为物业管理企业提供了目标。
2、企业的方针、目标要与业主的需求和期望相结合。
3、要通过各种方式沟通,让企业中国从最高管理者下至操作层员工每人都知明业主需求、企业方针、目标。
4、测量业主满意率,并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以保证满足业主商求。
5、处理好与业主的关系,建立与业主有效交流的渠道和方法,形成长期战略的伙伴关系,提高业主对企业的忠诚度,只有忠诚的业主才能给出真实的满意率反馈。只有不断满足业主需求,才能取得业主信赖,使之成为您忠诚的客户。越是知名的品牌就越拥有一大批忠诚的客户。
6、要确保业主需求与企业投资者、员工、供应商、地方政府及社会需求及期望达到有机平衡,也就是说业主需求要与各方面利益兼顾、平衡,不可偏颇。
业主满意是物业管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最终目标。为此:
1、企业最高管理者在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时应对业主需求作出承诺。
2、管理者代表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应对质量目标予以展开和落实,以促使全员“业主为中心”意识的形成。
3、组织全体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在履行各自职责中落实“业主为中心”的宗旨。
4、质量管理体系应以满足业主需求为中心协调动作,包括各岗位设定和职责分配,确保必要的资源配备,以业主为中心策划并实施物业管理全过程,对服务项目和质量进行测量、分析和改进,以确保不断满足业主需求。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1)物业管理企业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及强制性国家和行业标准中的规定。
(2)业主的期望和需求,法律法规及强制性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要求也会随时间而进行修订,所以,企业也应随之更新改进。
5、“超越”业主需求应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更高层次的目标,为了“超越”,必须在了解业主需求基础上明白这种需求是动态的,不断变化,不断提高的。因此:
(1)收集、注视、跟踪这种变化、趋势和动态成为每个物业管理企业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在已建立的有效交流的渠道和方法上保持与客户不间断的联络和沟通,以及时获取信息。
(2)借助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起来的“测量、分析和改进”系统对业主满意度进行评估和监控。
(3)在管理评审中应考虑业主反馈(包括业主投诉)和与业主满意的有关改进。
(4)以持续改进的观点,超越业主期望(参见2000年新版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和指南”)。通过上述“业主为中心”原则的简介,不难看出,“业主中心”说突出了业主的中心地位(不是至高无上的地位),表达了物业管理企业全心全意围绕业主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和模式,其描述和定位均较准确,与国际接轨,符合ISO标准,必将为我国物业管理业界人士广泛接受、应用和推广。
第二篇:退休县委书记的官场观察:招商引资的尴尬与无奈!
退休县委书记的官场观察:招商引资的尴尬与无奈!
【导言】
本文作者李克军是一个从政多年的退休人员,黑龙江省委巡视组原副厅级巡视专员,曾先后在延寿县、阿城市担任县(市)委书记。招商引资内参认为此文说出了招商引资工作的一些实质问题,将其分享给大家。【正文】
一、官员的“风光”与苦涩
很多人说,“当官是个苦差事”。但为什么那么多人为争得一顶“乌纱”而绞尽脑汁,甚至铤而走险呢?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官”有诸多令人艳羡的好处。
1、物质生活相对优裕
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薪金虽然不高,但毕竟是按照级别确定的,与普通公务员相比,差距也不算小。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有明文规定的,有约定俗成的,多与级别挂钩:机关食堂,一般要为领导设立小餐厅;出差的宿费报销和补助标准按照级别确定,实权部门的主要领导还可以因“工作需要”突破条文限制;机关组织的住房“团购”,也参照福利分房的办法,按级别排号;“车改”、医疗、取暖等各种补助也要体现级别……
这些摆在台面上的福利,差别毕竟有限,而某些实权派的灰黑收入,则很难估量。在“三讲”、“保先”等教育活动中,我见到的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的对照检查材料中,几乎全部写有“逢年过节接 受土特产、烟酒”、“礼品没有上交”、“偶尔接受礼金”之类的内容。另外,领导干部在公务活动中享受的乘坐专车、顺道旅游、接受宴请、陪客娱乐等待遇,也足以使常人眼热。
2、社会地位相对优越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在满足生存的需求之后,必然产生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领导干部具有体面的社会地位,握有一定的权力,展示自我、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可以较好地实现,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心理需求也可以相对满足。在“官本位”现象尚未消除的情况下,人们评价一个人的功德修养、才能业绩,往往和官职大小挂钩。一位县级市的主要领导坦言:
“在主干线工作,操心的程度难以想象,但是,却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官员辞职干成一些为民造福的实事。咱虽不敢奢望名垂青史,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得到人尊重,获得赞誉,总是令人欣慰的。另外,咱虽然官不大,但公文包有人拿,车门有人开,讲话有人记,报刊上有名,电视里有影,也比较惬意。”
据笔者观察,在县城中,受人敬重的精英群体可以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次是县级领导;第二档次是屈指可数的企业家、重点乡镇及实权部门的一把手;第三档次是副科级以上干部、知名教师、医生等社会名流。也可以说,在基层社会的官、商、学三界中,“官”的地位仍居首位。
3、家属亲友易获荫庇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多年前,和同学们在公社大院的大 门上贴出一副对联。上联是“宦门子弟有官做”,下联是“干部亲属不下田”。那时候,百姓心目中领导干部的最大特权是“老婆孩子跟着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方面的情况基本没有变化:不但领导干部的家属、子女在读书、就业、升迁等方面可以得到程度不同的关照,某些实权派还把恩泽之露洒向旁系亲属和同学、战友。
笔者曾对某地7位县委书记的夫人任职情况进行过调查。其中,有3位任正科级职务,3位任副科级职务,1位任某局副股级干部。从这几位夫人的具体情况看,或多或少地借了丈夫的光。
相对于光鲜、奢侈和特权,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辛苦与操劳、艰难与尴尬、压力与风险,虽然媒体时有披露,但总体上仍鲜为人知。
4、“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和生活常态
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县乡两级党政主官,即使工作目标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也很难四平八稳地上班下班,正常休息。即使偶尔躲在家里,与父母妻儿谈点家长里短,脑海里也难以完全摆脱工作中的兴奋事或闹心事。况且,不期而至的“客人”或意想不到的“事件”随时都可能使他们的家庭聚会中断。
我认识的县委书记中,有好几位有这样的习惯:
天刚亮就起床(冬季6点多,夏季5点多),简单洗漱后,不带随员,驱车到下边走一圈,早饭前赶回来。农村的大田播种或田间管理是个什么状态,县里重点工程项目进展到什么程度,城里的背街小巷卫生状况及乡下的村容村貌存在什么问题,都了然于胸,解决问题的 办法也自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了。
他们经常伏案工作到深夜。因为工作时间忙于开会、接待、谈项目、听汇报,几天下来,文件就要堆起高高的一摞,需要开夜车处理。有时第二天要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或者要发表讲话,需要晚上看材料。有时陪几伙客人吃饭或观看演出后,客人休息了,他们再回办公室处理文件或看材料。这样,就要经常忙到深夜。
《瞭望周刊》发表的一篇采访录援引几位县委书记的话说,“表面看我们这些人满面红光,其实很多人都是高血压,仔细看眼圈是黑的,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睡眠不足”。
5、“歪嘴和尚”的尴尬和无奈
人们常说“上边的经是好的,都是基层这些官老爷给念歪了”。实际上,由于改革不配套、不到位,不同政策之间打架、原则要求与具体政策不协调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基层官员不得不在法律政策的边缘上走钢丝、搞变通。最难的工作有四项:
一是招商引资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相关政策,招商引资不能违背国家产业政策重复上项目,不能在土地出让和税收政策上乱开口子。但中西部地区一直把这项工作列为主要考核指标,并辅之以严厉的督查奖惩措施。结果,在很多地方,投资商不但可以享受土地零地价、税收免二减三等优惠政策,还可以得到厂房建设或设备购臵补贴资金。县乡官员,有的是为升迁而迎合上级,有的是在高压紧逼之下,不得不随波逐流。二是征地拆迁
上级一边强调严禁暴力拆迁,一边组织城乡建设、危房改造竞赛或会战,并一再缩短完成任务的时限,有的地方甚至由主要领导带队。遇到拆迁纠纷,即使政府诉求完全合理合法,对个别“钉子户”仍难以实施依法强拆。上级的逼迫和多数群众回迁要求的双重压力,迫使基层官员不得不采取各种拿不到台面的办法搞“灰黑”拆迁,留下诸多后遗症。
三是“跑要”资金
中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市县,主要靠国家转移支付维持财政运行。而转移支付资金中的相当一部分,是需要“跑”或“要”的专项资金。“跑要”上不去,不但城乡建设进程受阻,民生困局难以破解,连政府运转都难以为继。“跑要”离不开一定的智谋和技巧,有时不得不违规越线。为疏通关系而吃喝请送,为取悦关键人物而卑躬屈膝或醉酒伤身的事例屡见不鲜。
四是维护稳定
在千方百计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还不得不采取堵截、打压、拖延、收买等饮鸩止渴的“非规手段”控制上访。此外,文山会海、达标竞赛、考核检查等广受诟病的“官活”,也使基层干部疲于奔命,有苦难言。
6、巨大的压力和风险
县乡党政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对各种公共事务都要承担无限的责任。相对而言,他们的权力却既大又小。所谓大,是说涵盖面宽,机动性大;所谓小,是说各项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解释权控制在上级业务部门手中。要办成一件事或者平息某些不容拖延的社会矛盾,不得不经常打政策法律的“擦边球”,被媒体曝光或被查处的风险如影相随。
一位县委书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像惊弓之鸟,生怕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群体上访等重大事故发生,被追究责任”。“表面看,我们大权在握,对治内的事情一锤定音。内心深处,我们有太多的压力和责任、太多的苦恼、太多的困惑、太多的酸甜苦辣。”
据媒体披露,近年来心理医生接纳公务员患者和到机关讲学的频率越来越高,公务员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躯体化障碍。比如有想辞职的,有晚上睡不着的,有静不下心考虑问题的,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不知道如何度过现在以及今后的一段时间。”
二、对时下“官情”的解读不要过于简单化
关于从政环境的评估。某些专家在批评“官不聊生论”时说,过去当官太容易了,现在当官难,对老百姓是幸事。立论的前提是过去以权谋私风险小,现在风清气正纪律严。这种看法,忽视了官场生态的复杂性。业内人士都清楚,当官的难和易,不仅仅取决于以权谋私风险的大和小。前文所说的四大工作难题和应对考核评比、文山会海等体制病的纠结与尴尬,更是基层官员摆脱不掉的羁绊。
从治理体制现代化的角度看,当官太容易和当官太难,都是不正 常的。现在的从政环境,总体上是在逐步好转,但是,假话空话盛行、形式主义猖獗、权责界限不清等弊端远未革除。
1、关于“官本位”现象的发展趋势
有人预测,从严治官可能导致一波辞职潮出现。我觉得不会这么简单。
首先,“官本位”的制度和思潮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其次,权力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仍有超常魔力,三五年内,公务员热可能降温,但幅度不会太大。而绝大多数公务员,内心深处都有升迁的期盼;
第三,在官员群体中,经历、素质和价值取向千差万别。部分官员,学养深厚,“入仕”前就有“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经多年历练,已具备顺势而为、通达权变、纵横捭阖、攻坚克难的能力,他们不会轻易退出政界;
部分官员,本来学有专长,虽在政界干得风生水起,但权衡利弊,感觉重操旧业或独辟蹊径更能体现自身价值,他们随时可能辞官改行,但这类官员比重不大,基层更要少些;
部分官员,并不具备较高水准的专业技能,“吏道”又很娴熟,除了经商,他们离开领导岗位后没什么优势,而就他们的自身条件而言,经商的风险未必低,收益未必高。
所以,未来若干年内,所谓“辞职潮”很难形成。一家媒体分别向当地机关办公室、公安、教育、卫生、海关等部门的60名基层公务员分发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受访者中想过辞职的公务员近六成,但最终无一人付诸行动。
三、期盼:依靠民主法治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
按照总书记“努力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要求,解决官场生态中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在体制改革上取得共识,寻求突破,使公共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使基层官员的工作和生活走向常态。从治官的角度来说,应该宽严有度、收放结合。要戴牢、柠紧法治的紧箍咒;减轻、放松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和绑控;扩大、落实民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应逐步使“国考”、“当官儿”的热度降下来,使一部分人才转移到其他行业上去,同时把一些适合治国理政的人才吸引到党政机关,并形成正常的流动机制。
1、加快反腐倡廉制度化步伐
查办案件的高压态势,应该保持下去,以提振全党全民反腐倡廉的信心,形成对贪腐官员的威慑。但是,要真正做到官员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必须加快由运动式反腐向制度化反腐的转变。
包括,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理顺党政关系,解决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乏力的问题;改革财政预算体制,建立名副其实的阳光财政;健全行政审批制度,划分上下级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权力边界;推进人大制度和司法改革,强化人大机关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促使司法机关更多地承担反腐肃贪职责;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把权力真正关在现代治理制度的笼子里,等等。
2、改善和弱化政绩考核
政绩考核和一票否决制,对督促下级干事创业,完成上级各项工 作部署,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弊端也日益显现。
它使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政绩观和偏重于经济指标的考评体系互为因果,形成了难以遏制的恶性循环;
它使“可测度性”偏高的当期经济增长指标决定着考评结果,而难以测度的社会发展和社会评价指标则成了陪衬;
它使偏重于对上负责的领导体制和部门“执考”的考评机制叠加在一起,强化着上级对下级的政治压力,助长了迎考中的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从治理体系转型的角度看,应摆脱“一味加强”的思维定式,逐步减轻政绩考核对下级的政治压力,让人大机关、司法机关、新闻媒体、民间组织成为引导和制约官员行为的主要力量。应降低考核工作频率,由每年一次改为一届(五年)一次,摒弃形式主义,提高考核工作质量。
3、大幅度压缩会议文件,清理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达标竞赛活动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在清理压缩,但同时又一直在起劲制造。官员们一直在为此吃苦、为此挨累、为此抱怨,却又似乎乐此不疲,从而成了一道特有的官场风景线。
4、适度提高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公务员待遇
应标本兼治,堵死公务人员灰黑收入的渠道,杜绝除工作特别需要之外的公款消费。同时,适度提高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的薪金,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保证他们在不贪不占的前提下,过上体面的生活。
5、坚持顶层设计和鼓励基层创新相结合,扎实有效地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要确立法律特别是宪法的权威,促使基层干部依法施政,并在法治的框架内放手办事。要把部分公共事务交给社会,转变政府职能,减轻基层干部的负担和工作量。
第三篇:幽默的演讲与尴尬
一名演讲者滔滔不绝,讲了许久,突然想起时间,抬手一看,表已经停了。
“诸位,真对不起,我的表停了,这儿没有钟,实在难以控制时间。”
“没关系”,一听众高声说,“你后面的墙上有一本日历啊。”
一位演讲家下巴缠着绷带走上讲台.演讲完毕,他特意解释道:
“在刮胡子的时候,由于我集中精力于讲稿,以致把自己的下巴刮了一道口子.”
有位听众议论说:“真糟糕!他真该集中精力刮胡子,而把讲稿削短点啊!”
有位博士在演讲,由于他口才不好,台下的男士们都打磕睡了,女士们则高谈阔论家事。
博士一看情形不好,恳请女士们说:“请你们小声点,不然的话,男士们要被吵醒了。”
侃先生在大礼堂内做了近4小时的专题演讲后,慢慢的见室内所有听众都走光了,剩下一位老伯,他走下讲台对老伯说:“这些人真没办法,还是老伯和我志同道合。”
老伯伯站起来说:“讲完了吗?我要收麦克风啦!”
马克·吐温演讲前的故事
马克·吐温有一次到一个小城市演讲,他决定在演讲之前先理理发。
“你喜欢我们这个城市吗?”理发师问他。
“啊!喜欢,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马克·吐温说。
“你来得很巧,”现发师继续说:“马克·吐温今天晚上要发表演讲,我想您一定是想去听听的喽?”
“是的。”马克·吐温说。
“您弄到票了吗?”
“还没有。”
“你可大遗憾了!”理发师耸了耸肩膀,两手一摊,惋惜地说:“那您只好从头到尾站着了,因为那里不会有空座位。”
“对!”幽默大师说,“和马克·吐温在一起可真糟糕,他一演讲我就只能永远站着。”
第四篇:幽默的演讲与尴尬
精选范文:幽默的演讲与尴尬(共2篇)一名演讲者滔滔不绝,讲了许久,突然想起时间,抬手一看,表已经停了。“诸位,真对不起,我的表停了,这儿没有钟,实在难以控制时间。” “没关系”,一听众高声说,“你后面的墙上有一本日历啊。” 一位演讲家下巴缠着绷带走上讲台.演讲完毕,他特意解释道: “在刮胡子的时候,由于我集中精力于讲稿,以致把自己的下巴刮了一道口子.” 有位听众议论说:“真糟糕!他真该集中精力刮胡子,而把讲稿削短点啊!” 有位博士在演讲,由于他口才不好,台下的男士们都打磕睡了,女士们则高谈阔论家事。博士一看情形不好,恳请女士们说:“请你们小声点,不然的话,男士们要被吵醒了。” 侃先生在大礼堂内做了近4小时的专题演讲后,慢慢的见室内所有听众都走光了,剩下一位老伯,他走下讲台对老伯说:“这些人真没办法,还是老伯和我志同道合。” 老伯伯站起来说:“讲完了吗?我要收麦克风啦!” 马克·吐温演讲前的故事 马克·吐温有一次到一个小城市演讲,他决定在演讲之前先理理发。“你喜欢我们这个城市吗?”理发师问他。“啊!喜欢,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马克·吐温说。“你来得很巧,”现发师继续说:“马克·吐温今天晚上要发表演讲,我想您一定是想去听听的喽?” “是的。”马克·吐温说。“您弄到票了吗?” “还没有。” “你可大遗憾了!”理发师耸了耸肩膀,两手一摊,惋惜地说:“那您只好从头到尾站着了,因为那里不会有空座位。” “对!”幽默大师说,“和马克·吐温在一起可真糟糕,他一演讲我就只能永远站着。” [幽默的演讲与尴尬(共2篇)]篇一:如何制造演讲幽默1 如何制造演讲幽默[幽默的演讲与尴尬(共2篇)] 生活中没有幽默是乏味的,课堂上没有幽默是枯燥的。人们一般都不喜欢非常严肃的话题,如果话题太专业,大家就会觉得非常困倦;所以适当地加一些幽默内容,创造一种轻松的气氛,听众的接受效率会比较高。当然,如果你的幽默运用得不恰当,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下面我们来谈谈运用幽默技巧时几个需要避讳的问题。
将笼子的高度由原來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结果
承接对方的意思,再把意思转开。举例:一个男孩对女孩说:“亲爱的,我一定要买一枚金戒指送给你。”女孩儿高兴地说:“好啊,现在就买给我。”男孩儿说:“不行,因为现在有很多假冒的。”
举例:“各位,很高兴今天贵校所有的老师都来听我演讲,下面我看看谁没有来,没有来的举手”;
篇二:如何让讲话更幽默!知行家教你练口才---如何让讲话更幽默!
幽默的构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矛盾法”显然是一种最常见最基本的的方法。所谓“矛盾法”就是使同一件事物、同一个问题在幽默本身或幽默和读者之中巧妙地出现两种不同或相反的思维逻辑轨迹的碰撞。也就是说幽默本身常规和非常规思维逻辑,及幽默的非常规的思维逻辑和读者常规的思维逻辑发生冲突,产生不协调,幽默的情趣就产生了。
幽默的语言风趣、诙谐、意味深长,使人得到的感触就是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它就是采用了积极的修辞手法中如比喻、夸张、双关、飞白、移就、婉转、错综等多种辞格辞趣的手法。
在构成幽默的语言中大量采用容易产生矛盾的、故意造成歧义的词语,本来语言表达中要求准确明白,避免语言的歧义造成理解的混乱。但从修辞角度来看,汉语一词多义的特性最能满足幽默矛盾性的特性。因此故意选择有歧义的词语造成思维逻辑的矛盾,产生幽默的效果。
例一:有个食品店经理,中秋时节挂出了一块出售月饼大招牌,可惜他把“月饼”写成了“日饼”,引得人们议论纷纷。一位热心人找到经理,指着招牌说:“你写月饼的‘月’字,写的是个白字呀!”经理反过来笑话人家:“你再看看,这哪里是‘白’字,‘白’字头上还有一撇呢!”
读者显然可以看出,这里的热心人所说的“白字”就是指把应该写的“月”字写成了错字,可经理却对“日饼”这明显的错误不顾,单把“日”字拿出来,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从词的构型上大谈“日”字和“白”字的不同。把正常的思维逻辑引向歧路,造成对“白字”的歧义理解。这就是幽默本身常规和非常规思维逻辑的矛盾交叉,造成对“白字”的歧义理解。这是歧义造成的幽默情趣。
例二:一批大学新生正在进行军训。这天,指导员操着方言说:“今天,一班杀鸡,二班偷蛋,我来给你们做稀饭!”同学们听了面面相觑,搞不清这算什么训练内容。后来一个同学看了指导员的动作,才明白过来:“他说的是,一班射击,二班投弹,我来给你们做示范!”
幽默利用方言与普通话发音上存在的矛盾造成不协调构成歧义理解。这即是谐音造成的幽默情趣。
例三:问:“你说咱们头为啥叫总裁”答:“因为咱们公司总是裁人儿!”问:“那为啥有的人叫他老板呢”答:“因为他老板着一张脸!”
这里本来问话人所说的“总裁”和“老板”是名词,答话人却故意把他们作动词解释,造成
歧义理解,有一种调侃的味道,产生淡淡的幽默情趣。这是用改变词语的词性造成歧义理解而构成的幽默。
双关构成的幽默双关是幽默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格。双关分两种,一种是谐音的,一种是谐义的。谐音双关是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双重意义,使表面上的意思和实际上的意思造成交叉。汉语特有的歇后语,多是这类谐音双关。
例三:“坐飞机吹喇叭———想(响)的高。”“膝盖上钉掌———离题(蹄)太远。”
谐音双关的例子在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这和汉字丰富多彩、同音异义字多的特点是紧密相连的。
沙叶新的幽默小说《告状》中,杨庆的儿子杨鲁找厂领导告状,说其父叫他背八百八十九页的《成语词典》,若不背就“操戈入室”,因此他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里的“庆父”,既指春秋时的人物仲庆父,又指杨鲁的父亲杨庆;“鲁”既指春秋时的鲁国,又指杨鲁。这既是成语的引用移植,又是谐音双关的巧妙运用。
谐义双关又叫语义双关,是利用词的多义性#本义和转义$,使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出现两种不同的解释,彼此实现交叉。
例四:孩子:“爸爸你当过船长吗?”爸爸:“没有。”孩子:“那妈妈为什么说你脚踏两只船?”
孩子的天真无知,不理解“脚踏两只船”的双关含意,构成了“船”的本义和引申义的矛盾碰撞,造成了幽默情趣。有些词语本无多义特点,但在特定场合下,因上下文的影响,也可带上某种双关含义。
例五:一穷诗人和一富翁并肩而坐,富翁想侮辱诗人,便问他:“告诉我,你跟一头驴能差多少”诗人目测了一下他俩之间的距离,答:“不远,总共只有二十五厘米!”
这则幽默中诗人的话本来并无多义的特点,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带上了双关意义,成为对于对方蓄意挑衅的一种巧妙回击。
反语构成的幽默
反语,是使用恰恰相反的词语来表达相反的意思,使说出来的反话和所表达的本意构成交叉。中外的幽默文学作品中,运用反语造成的幽默比比皆是。
孙犁的《荷花淀》中,几个年轻妇女冒生命危险去探望出外打游击的丈夫未遇,“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个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一个“骂”,一个“狠心贼”,从反面活画出性格象热水瓶一样内向的中国妇女思念丈夫时特有的含蓄方式和娇嗔心理,使人联想起俗语“打是亲,骂是爱”的那种“骂”法。一骂一爱、一正一反交织在一起,引出读者一抹淡淡的会心的微笑。
以上从歧义、双关、反语三点对幽默的构成做一分析。实际不仅仅以上三种,只要我们注意观察、细心体味,我们就会发现幽默语言的规律。我们了解幽默的规律就是一方面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幽默的内在含义,一方面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和智慧,使我们生活得更精彩,更有情趣。
在我们的“如何讲话富有幽默感”这节课程中,我们将大量把一些幽默构成的语言结构分享给大家,大家只要运用我们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也可以做到张口就来,言之有趣,博得众人的会心一笑!(知行家
练习:运用对比修辞手法来介绍自己的名字,格式比如:古有······今有······
举例:风流才子,古有潘安,今有张三。在下张三——
古有美女西施,今有帅哥李四,在下李四——
古有山寨大王程咬金,今有推销高手程文彬——
各位举一反三,用心体会,一定会练就超级魅力口才!
幽默是一种情趣,它有效地润滑和缓解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给人带来欢乐或以愉快的方式娱人。幽默用于批评,在笑声中擦亮人们的眼睛;幽默用于讽刺,在笑声巾敲响生活的警钟;幽默用于交流,在笑声中改变人们的情绪和心态;幽默平息矛盾,在笑声中显出人们的洒脱;幽默用于情爱,在笑卢中引来暖暖春风。
我们希望和幽默的人一起工作、生活,我们愿意为具有幽默感的人做事。女孩喜欢选择诙谐幽默的男人做伴侣,学生渴望老师把枯燥的学问讲得妙趣横生。同样,我们渴望商场和企业的经理人才具有幽默的魅力,更多一点幽默感。
有志早日成为一位幽默高手人士的必读书、枕边书。
幽默是一门艺术,只有将幽默当成一门学问潜心“操练”,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幽默高手。世界著名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曾经说过:“幽默是智慧的最高体现,具有幽默感的入最
[幽默的演讲与尴尬(共2篇)] 富有个人魅力,他不仅能与别人愉悦相处,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目录: 5.出人意料,妙趣横生
6.偷换概念生妙趣 7.自然天成的幽默 8.适度地表达自己的不满
9.利用幽默追求女孩
10.在幽默中巧妙地拒绝
11.芳心
12.技巧
13.至关重要 下页幽默赢来女孩的表达爱意的幽默幽默对谈情说爱余下全文
第五篇:中小学性教育期待在尴尬中突围
中小学性教育期待在尴尬中突围
2011年4月,华中师大生科院“人类性学”专业方向的研三学生彭露露在求职中屡屡碰壁,成为新闻关注的焦点。她想当一名性教育教师,但无法对口就业,我国中小学根本没有这样的编制。
与此同时,首师大性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玫玫却在为中小学性教育的师资难题而苦恼。去年年底召开的“北京市第三届中小学性教育交流会”上,承担性健康教育课程的老师们列出了他们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欠缺背景知识、难以把握尺度、缺少交流平台、亟需专业指导……“师资难题阻碍了性教育的发展。”张玫玫说。
这样的悖论,只是我国中小学性教育尴尬现状的一个缩影。
在我国,让性教育伴随孩子的成长,为其成为健康、自信的男人和女人作好铺垫,只是性教育的理想。家长遮遮掩掩、谈性色变;学校欲说还休、上纲上线,才是性教育的现实。
这理想与现实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距离? 与其说这是一个问题,不如说这是一种现象 “我真的要崩溃了。”
在青少年性教育专家、国家级心理咨询师邓军面前,初三男生张建(化名)坐立不安。“每天放学我都骑车送她回家。那天,天气热,她脱下了校服,里面穿着没领没袖的短衫,笼罩着她那少女的身体,我控制不住,不顾一切地拥抱、亲吻她,没有言语,有的是心跳和难以克制的冲动……”
张建口中的她是与他同班的“女朋友”。
从此,这种青春的萌动与“进一步”的想象,总是在张建的脑海中浮现,临近中考时,他的成绩由班里前五名落到了倒数第五名。
作为为少男少女解答青春期问题10余年的心理咨询师,邓军对中小学生产生的关于“青春”与“性”的困惑已司空见惯。类似的案例也常常见诸报端: 北京一名9岁男孩留下遗书离家出走,原因是跟他拉过钩的那名女生不理他了。女孩晓伟从小喜欢把自己打扮成男生,在初一月经初潮时,十分烦躁,跟妈妈又哭又闹。她质问母亲:“你真没用,为什么不把我生成男孩?”
一名重点学校的高一男生,趁着自修课向前排女生借橡皮的机会,捏着女生的手一直不放。班主任问男孩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男孩可怜巴巴地说:“老师我错了,我很想去摸一下那个女生的手,想了三天三夜,不知道该怎么办……”
“与其说这是一个问题,不如这说是一种现象。”邓军说,“少男少女进入青春期,生理上出现第二性征明显发育,心理上也经历着变化。在荷尔蒙的驱动下,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出现性的萌动,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
早在2004年,孙云晓与张引墨就采访了13名发生过性关系的中学生,写成了《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校园性问题访谈实录》,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有人总结,该书至少讲述了这样几个事实:这些学生半数以上是师生公认的好学生;他们三分之一来自重点中学甚至声名显赫的学校;他们初次发生性行为时100%不用安全套;他们有过性行为的事实其父母与老师100%不知道。
“无论父母是否愿意承认,无论你的孩子成绩好还是成绩坏,你那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也许正经历着性的困惑和压抑,如果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宣泄这种性冲动,也许他们做出的事情足以让你大惊失色。”邓军说,“这在价值观越来越多元、信息越来越丰富、诱惑越来越多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闵乐夫对青春期教育关注多年,他这样总结当今正在经历青春期的学生面临的风险:“他们既面对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的考验,面对家长、老师的高度期待,面对生理发育和对性的蠢蠢欲动,还要面对媒体的冲击与诱惑,他们的成长难度加大了。”
“男孩女孩怎样面对性,这是一个非常切合实际的话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为他们作好铺垫。”邓军。
连教师都是一个“嗷嗷待哺”的群体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针对六年级学生的辅导活动中,郭霄老师巧妙地设计了男生女生背靠背夹球走的游戏。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两个人距离太近,球就挤破了,距离太远,球就会掉,从而领悟到,男女有别,交往有度。这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在首师大性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及北京性教育研究会《北京市中小学性教育模式初建》课题组的指导下,进行的性教育试点教学。“走进青春期”、“男生女生”、“我从哪里来”等都是该校性教育课的内容。目前,北京市有30多所学校参与了该课题。
2010年11月,该课题组还推出了《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性教育大纲(草案)》,以指导北京市性教育试点学校开展工作。但是,该大纲并没有强制性,并非所有学校都能将性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对于我国当前性教育的整体现状,总课题负责人、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张玫玫的评价是“极不令人满意”。
“性教育能否开展往往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开展得是否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资质。至于中小学性教育体系是否建立了,很多人并不关心,这是中小学性教育可持续开展的大计。而目前,一些学校开展性教育的目的仅是为了避免出问题,采用的多是简单说教、禁止甚至恐吓的方式,忽略了性价值观的提升、其与人生观的关系等关键教育的进行,使性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张玫玫说。
其实,性教育在我国并非无“历史”可言。
张玫玫介绍,早在改革开放之前,周恩来总理就提出应该开展性教育。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部分内容主要还是从生理角度来讲的。改革开放之后,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相关项目通过我国教育部门选择了北京、上海、沈阳等城市,以项目的方式推进性健康教育。1988年8月,原国家教委和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1996年、1998年又发出了《关于开展和加强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明确要求学校开展青春期性教育。2008年12月,教育部下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校通过学科教学和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包括性教育在内的“健康教育”。
但是,至今,性教育仍然没有进入国家课程体系,只是一些学校作为校本课程进行探索。在大多数学校,性教育仅作为生物课或者卫生课的一部分出现,内容也局限于一些生理知识的普及,而性教育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退一步讲,即使是最简单的知识普及,很多老师也讲得不到位、不科学,自己首先会面红耳赤,给孩子传递了一种谈及性的耻辱感。”张玫玫说。有的老师让学生自己看书,有的老师只给学生放片子,自己坐在教室的最后排,不敢与学生对视。
在农村,性教育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邓军记得,一次去青海循化县的一所希望小学作性教育讲座,她发现孩子们连什么是青春期都不知道,老师平时从未讲过这样的话题。
“优质师资匮乏是性教育面临的首要难题。”闵乐夫介绍,“性教育涉及心理、历史、文化、人类学、宗教、法律等多学科知识,对教师要求极高,但我国中小学没有性教育教师的编制,性教育往往是由心理教师、生物教师、校医来进行的,而且没有统一的教材。”
“高校也无法将性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对外招生,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在找工作时面临着无法对口就业的尴尬。”张玫玫说。
因此,老师们在业务上的困惑感很强烈。
北京市大兴教师进修学校德育研究室韩景贵说,承担性健康教育课程的一线教师普遍反映,在教学中如履薄冰。“在性教育课堂上,应该更开放一些,还是更保守一些?在一些问题上,讲多少,讲多深?在术语的使用上,该模糊还是清晰?这都令他们困惑。”韩老师说,“毕竟很多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从未接受过性教育,成为教师后也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面对性教育,他们与学生一样,也是一个嗷嗷待哺的群体。”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心理健康中心教师陈萱做了多年健康教育工作,在她看来,如何保证性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相契合也是个问题。“此外,在讲授某些知识或者探讨某些问题时,有的学生接受不了,受到的冲击非常大。这种情况下,怎样让大多数学生身心愉悦,怎样面对学生的认知差异,怎样将课堂教学与课后个体心理辅导结合好,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难度不小。”陈萱说。
“我常常感到孤独。”某校承担性健康教育工作的校医说,“很多时候,我的工作没有课时费,不纳入绩效考核,难以进行教学评价。我觉得是自己的热心、良知和对孩子的爱在支撑着工作。”
对于教师们遭遇的难题,一些校长虽然能够理解,但对于进一步推动性教育的开展大多感到力不从心:“毕竟我们面临着应试与升学的压力。况且,实现性教育的科学性并非易事。如果性教育开展得不科学,会不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家长会不会对学校有意见,这都是我们的顾虑。”所以一些校长不敢冒险。
问题是,家长不知怎样开口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 这几乎是所有家长的困惑。
“家长是孩子认识的第一个男人和女人,是为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最佳人选。”邓军说。但是,我国家庭性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北京市原宣武区青春健康中心在一项针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中只有2.8%的孩子认为父母能够在性知识方面提供有用的信息,更多的孩子认为家长在性教育方面无知、保守、粗暴……
在一次大学生与政府官员直面性健康的座谈会上,大学生的第一个问题提给了国家计生委的一位司长:“当您的孩子进入青春期时,您给孩子讲过性知识吗?”座谈会现场立刻活跃起来。司长犹豫了一下说:“我的孩子是男孩,没讲过,主要是难以启齿,但我家有很多书,孩子会通过看书获得知识。”
“连专业人士面对自己的孩子都不知如何开口,别说我们这些普通家长了。”一位家长感叹。
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认识到自己在性教育上能力有限的家长还是可贵的,有着错误甚至扭曲性教育观念的“可怕”家长并不占少数。
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温方告诉记者,一个男孩子打电话向他哭诉:第一次遗精被父亲发现后,父亲疾言厉色地质问他“你想了什么肮脏的事”,从此以后,他就觉得自己特别肮脏。身为男士,且做了多年青春期健康教育的温方遗憾之情溢于言表:“这位父亲应该拍拍孩子的肩膀说,儿子,恭喜你,你要成为一个男人了,你长大了。这会对孩子一生对性别的认知、对男性角色的把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他错过了多好的性教育机会啊!”
还有一个现象更能说明问题。
2010年11月,“北京市第三届中小学性教育交流暨课题成果展示会”的讨论现场,一个话题引发了与会教师的强烈共鸣——“你从哪里来”。
“从垃圾箱里捡来的”,“从天上掉下来的”,“从妈妈嘴里蹦出来的”,“就是那个大桥,桥底下抱来的”……上百名北京市中小学健康课教师叽叽喳喳地“晒”出从学生们那里听来的奇怪答案。一位老师不无沉重地讲述了这样的经历:一个成绩很好的女生课后找到她说:“我再也不相信妈妈了,她一直告诉我,我是从她的胳肢窝里出来的。”多年来,这位女生对此一直深信不疑,直到在性健康教育课上听到老师的讲解,才知道原来不是那样的。她对母亲的信任刹时瓦解,而她的母亲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
会议的主办者张玫玫感叹:“性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缓解孩子的性好奇。性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若没有正确性知识的引导,孩子很可能会在性好奇的驱使下接触一些不良信息。”
北京市和平里第一小学参与课题的教师在调研中证实了以上判断。因为学校和家庭多半对性教育讳莫如深,小学生只能从消极的非正式渠道获取性信息,如街头小报、书刊、影碟、网络或者朋友那里,这使他们产生了一些不适当的性意识和性行为。正如性学者李银河所说:“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有效的性教育,需要经过一番较量:一方面要和淫秽出版物、黄色网站抢孩子,一方面要和成年人传统保守的性观念抗争。”
除了性知识难以启齿,更让家长感到头疼的是,“那么小的孩子,竟一对一对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
杭州市教科所曾对杭州市5所中学1060名学生的性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9.24%的高中生承认“曾经恋爱”或者“正在恋爱”,8.3%的高中生“很想恋爱”,在有恋爱经历的学生中,“初恋”的具体百分比是小学11.73%、初中76.02%、高中12.25%。
面对这类问题时,家长往往不知所措。一位家长发现孩子“早恋”了,联合起班主任“誓死”将两人分开。结果,在叛逆心理的驱使下,两人索性越走越近,不仅离家出走、同居,还生下了一个孩子。邓军说,由于家长不恰当的干预导致“早恋”产生恶果的情况很多。
“难道一个孩子有了思慕的对象,心跳不止了,坐立不安了,就很丑陋吗?这是非常美好的情感,家长和老师应该推心置腹,帮助孩子作出选择。”闵乐夫说。
“况且,很多情况下,家长们眼中所谓的„早恋‟并非是真的恋爱。”张玫玫说,“一些初中生„早恋‟或者更小的孩子出现亲昵行为,往往只是一种眷恋,是对美好感觉和美好品质的向往,这是健康的,只要家长疏导得当,会变成一种正面的力量。但是现实中,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况往往很慌张。”
张玫玫说,怎样与孩子相处,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到底应该怎样开展科学的性教育 “首先要从观念上破冰。”闵乐夫说。
20年前,闵乐夫到一所重点中学作讲座,当学校领导在演讲单中看到“青春期性教育”这个题目时,立即对他说:“闵老师,你看,„班主任基本功‟、„应考心理‟、„职业选择‟这类题目多好,干吗讲性教育啊,我们学校的学生非常优秀,不要低估了我们的学生。”
闵乐夫说,值得庆幸,如今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性教育在学校的开展仍然遭遇了重重阻力。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性教育的理解仍然不够透彻和全面。
“性教育,不只包括性知识的普及,性心理的调适,性道德的建立,以及人际交往的社会化适应,自我保护能力的养成,还包括审美的形成,引导学生做俊朗、阳光的男性,做优雅、有魅力的女性。这将对他们建立幸福家庭起到重要作用,是社会文明的体现。”闵乐夫这样解释性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你学会如何做健康、自信、快乐的男人和女人。”张玫玫说,“谁不需要这样的教育呢?”
张玫玫发现,无论是获得上级领导的支持,还是性教育教师对自身工作的认同,甚至是性教育的质量,往往都与说服者或操作者对性教育内涵及目的的理解呈现出“正相关”。
“还有一个需要阐释的问题是到底应该从何时开始进行性教育。”张玫玫给出的答案是零岁。“目前很多人认为性教育是学生应该接受的课程,因为他们的性器官发育了,性冲动产生了,为了控制和保健,应该接受性教育。但事实上,性教育要从人一出生就开始,在孩子开始发育之前,把基本知识的普及完成。所谓„健康、自信和快乐的男人或女人‟,要达到以下标准:健康——身体健康,功能正常,人格健全;自信——悦纳自己的生理性征,表现出适当的性别角色与魅力度;快乐——从做男人或女人和社会交往中得到快乐,并受到欢迎。显然,这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科学的性教育进行得越早,孩子受益越大。这样的性教育需要持续一生。”张玫玫说。
到了实际操作中,另一个问题出现了——怎样的性教育才是科学的。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也是性教育最大的难点。
在闵乐夫看来,科学的性教育应该是“适时、适当、适度”的。
“比如,幼儿阶段,要让孩子知晓并初步认同自己的性别;小学低年级阶段,也就是身体发育之前,要使用科学的名词,让孩子了解生殖器官及自我保护的方法;小学高年级时要告诉孩子,他们的身体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初中时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理冲动、异性交往;高中阶段则可以进行价值观、爱情观的教育等。”张玫玫说。
“更具体地说,适时、适当和适度,还体现在细节的把握上。例如,避孕原理什么时候讲,避孕方法讲不讲,避孕套是否出现在课堂上;精子和卵子是怎样相遇的,说不说,什么时候说。这都需要科研的引导。”闵乐夫说。
“建立起科学、系统的性教育体系至关重要。”张玫玫说,“我国对适合中国特色的性教育没有很好的研究,性教育才会遭遇质疑,说服力差。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性教育体系,以及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让决策者相信开展性教育是安全的、有益的、适应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这需要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且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还要为教师搭建业务成长的平台。”张玫玫认为,性教育的复杂性要求教师不仅在背景知识和技能上占有优势,还要有自身人格的健全以及爱心、责任心。那些在学校里单兵作战的教师们渴望有交流的平台、业务学习的机会、职称晋级的希望。而一些教师反映的情况是,他们可以获得的此类机会并不多,一些学术研究成果之间也观点各异,让人无所适从,且一些研究成果对学校教育的实际操作指导性不强、意义不大。这使得促进教师教学实践平台的搭建显得格外迫切。
“要以学校平台为主,辐射到家庭。”闵乐夫强调,学校善于面的普及,家庭善于点的深入。家长有着亲情及长期洞察孩子成长过程的优势。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激活家庭这个重要的性教育元素,与家长形成合力。
进行性教育时,学校还要重视对社会资源的利用。闵乐夫指出,计生委、妇联、少年宫、关工委等各个领域的资源都可以为学校所用。
“当然,性教育慢慢走出边缘,包括学校日常工作中的渗透、课程设置、师资、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完善和体系的建立,其前提是整个教育体制的逐渐变革。”张玫玫相信,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观念和意识的进步,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落实,教育对人拥有美好生活这一终极追求的回归,这个问题定会得以解决。
虽然深知这一天的到来尚需时日,但是与所有这项事业的推动者一样,张玫玫仍然期待这一天能尽早到来。毕竟,在性教育不甚完善甚至空白的状况下,孩子们的成长不会停滞,他们早已一茬又一茬地长大了,留下的缺撼会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显现,成为文明社会的不和谐之音。
■链接
国外如何开展性教育
瑞典:作为世界上最早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国家之一,瑞典从1942年开始对7岁以上的儿童进行性教育。1966年,瑞典又尝试通过电视实施性教育,打破了家长难以启齿谈“性”的局面。
日本:文部省出版的小学第一册《卫生》课教科书封面就是妇女分娩的画面。在初、高中,日本每所学校都有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协助者协会”,负责向学生提供各种性咨询、性教育,并编写性教育指导手册。
美国: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向学生传授生育、两性差异、性道德等知识。初中阶段讲得更加深入。进入高中阶段讲婚姻、家庭、性魅力、同性恋等知识,并向学生发避孕套。韩国:从2001年起,在小学、初中、高中实行每年10课时以上的义务“性教育”制。韩国的教育人力资源部帮助每个学校按类别配备担任性教育教师。
荷兰:儿童从6岁就开始接受性教育,父母则会在餐桌上与孩子讨论这方面的话题。尽管荷兰规定12岁以上的青少年可以合法地发生性行为,但在欧洲国家中,荷兰青少年未婚怀孕的比率是最低的。专家们认为,开展早期性教育是重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