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业主大会实施办法(推荐)
重庆市业主大会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业主大会的活动,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和建设部《业主大会规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物业管理的项目成立业主大会及其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业主大会活动的监督指导工作。
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指导辖区内业主大会的组建、办理业主大会备案以及对其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只能成立一个业主大会。业主大会由全体业主组成,自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召开之日起成立,它是业主集体行使权利和维护全体业主合法权益的组织。
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
第五条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不得作出与物业管理无关的决定,不得从事与物业管理无关的活动。
第六条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物业建设单位或出售单位应当在物业所在地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在三个月内组织召开首次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
(一)新建物业建筑面积出售达50%以上;
(二)物业自首次出售之日起已满两年。
第七条同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人数少于一百人的,可以直接组成业主大会;业主人数多于一百人的,由业主按照业主总数的一定比例推选业主代表,组成业主代表大会(以下统称业主大会)。业主代表大会的代表一般不得少于三十人。业主代表大会行使业主大会的职权。
第八条房屋建设单位或出售单位应将出售的房屋建筑面积、房屋出售时间、业主清册等材料在报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时,抄送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接到材料之日起三个月内,会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指导房屋建设单位或出售单位组织业主做好召开第一次业主大会的筹备工作:
成立第一次业主大会筹备组。筹备组由房屋建设单位或出售单位、前期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代表组成,筹备组组长由业主担任。筹备组中业主代表可以通过业主自荐或业主互荐的形式,并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公示(7天),业主无异议后产生。
业主自荐或互荐产生的代表人数较多时,可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根据楼幢的具体情况选择业主代表,组成业主大会筹备组(以下简称筹备组),负责业主大会筹备工作。筹备组成员名单确定后,以书面形式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示。
第九条筹备组应当自组成之日起30日内在物业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组织业主
召开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并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
第十条筹备组应当做好下列筹备工作:
(一)确定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形式和内容;
(二)对于需召开业主代表大会的,确定业主代表的产生方式、人数和程序;
(三)参照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示范文本,拟定《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和《业主公约》草案;
(四)确认业主身份,确定业主在首次业主大会会议上的投票权数;
(五)确定业主委员会委员候选人产生办法及名单,并公示征询意见;
(六)做好召开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的其他准备工作。
前款
(一)、(二)、(三)、(四)、(五)项的内容应当在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召开15日前以书面形式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示。
第十一条业主决定共同事务的投票权,属于住宅类物业的,一户为一票。属于非住宅类物业的,以业主拥有的建筑面积每一百平方米计算为一票(即其建筑面积除一百后的整数为实际的投票权数);单户不足一百平方米的,计为一票。对于业主购置的车位,按非住宅类物业的投票权数计算。业主公约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二条业主代表推选可以按幢、单元、楼层等为单位进行,由该部分业主推选产生。
推选业主代表参加业主代表大会会议的,业主代表应当于参加业主代表大会会议3日前,就业主代表大会会议拟讨论的事项书面征求其所代表的业主意见,凡需投票表决的,业主的赞同、反对及弃权的具体票数经本人签字后,由业主代表在业主代表大会投票时如实反映。
业主代表因故不能参加业主大会会议的,其所代表的业主可以另外推选一名业主代表参加。
第十三条业主因故不能参加会议的,应书面委托代理人参加,并行使投票权,但代理人不享有被选举权;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业主,由其监护人代为行使有关权利。
业主大会应邀请一定比例的非业主房屋使用人列席会议。列席会议的成员没有投票权和被选举权。
第十四条业主大会召开会议时,应当邀请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和公安派出所列席。
第十五条业主大会会议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书面征求意见的形式;但应当有物业管理区域内持有1/2以上投票权的业主参加。业主大会作出决定,必须经与会业主所持投票权1/2以上通过。
业主大会作出制定和修改业主公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选聘、解聘物业管理企业、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续筹方案的决定,必须经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所持投票权2/3以上通过。
第十六条业主大会首次会议应当讨论决定下列事项:
(一)制定《业主大会议事规则》;
(二)修订业主公约;
(三)选举业主委员会委员;
(四)决定物业管理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七条第一次业主大会按下列程序召开:
(一)由大会筹备组介绍大会筹备情况;
(二)公布选举程序;
(三)由大会筹备组介绍业主委员会候选人情况;
第十八条《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应当依法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业主大会名称、物业项目地址、四至范围;
(二)业主大会权力;
(三)业主委员会职责;
(四)业主大会的议事方式及表决程序;
(五)业主代表的产生方式;
(六)业主委员会委员的组成和委员任期;
(七)业主投票权的计算方法;
(八)业主委员会活动经费及办公用房;
(九)印章的使用和管理;
(十)其他关于业主大会的重大事项。
第十九条业主公约应当对有关物业的使用、维护、管理,业主的共同利益,业主应当履行的义务,违反公约应当承担的责任等事项依法做出约定。
业主公约经业主大会会议通过后对全体业主具有约束力。
业主大会依法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由全体业主共同承担民事责任。第二十条业主大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修改《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监督业主委员会的工作;
(二)选举、更换业主委员会委员、主任、副主任;
(三)改变、撤销业主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四)选聘、解聘物业管理企业;
(五)商定业主委员会的办公场所、必要经费;
(六)决定改变物业专有部分、部分共用部分、全体共用部分既定用途;
(七)定期听取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关于物业管理事务处理情况和物业维修资金的使用情况的报告;
(八)决定物业管理企业在物业管理区域内进行物业管理以外的经营活动;
(九)决定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交缴、使用和续筹;
(十)决定共用部分收益的管理、使用和分配;
(十一)制定、修改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使用、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的维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十二)决定涉及业主共同利益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二十一条业主大会分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
业主大会定期会议应当按照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规定由业主委员会组织召开。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业主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召开业主大会临时会议:
(一)20%以上业主提议的;
(二)发生重大事故或者紧急事件需要及时处理的;
(三)业主大会议事规则或者业主公约规定的其他情况。
发生应当召开业主大会临时会议的情况,业主委员会不履行组织召开会议职责的,区、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
办事处应当责令业主委员会限期召开。业主委员会逾期仍不召开的,则由该物业管理区域业主推选业主代表组织召开,物业所在地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到会指导,同时,对于原业主委员会,经过本次业主大会通过,取消其业主委员会资格,由业主代表组成筹委会,按照第二十三条的规定重新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委员。
经百分之二十以上业主或业主代表提议召开的业主大会或业主代表大会对提出的议案已经作出决定的,业主或业主代表在一年内不得以同一内容再提议召开业主大会或业主代表大会。
业主委员会应当在业主大会会议召开15日前将会议通知及有关材料以书面形式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示。
住宅小区的业主大会会议,应当同时告知相关的居民委员会。
第二十二条因物业管理区域发生变更等原因导致业主大会解散的,在解散前,业主委员会应当告知物业所在地的区、县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并在区、县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指导监督下,做好业主共同财产清算工作后,将业主大会印章交回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并由其销毁。
第二十三条业主委员会成员的候选名单可以由业主推举,筹委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并以书面形式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示。
业主委员会成员的产生通过召开业主大会会议,由业主直接投票或者业主代表将其所代表的业主投票的书面意见如实反映,采取差额选举方式,依据得票多少顺序产生。主任和副主任由得票最多的前两至三名人员依票数多少顺序产生。
选举产生的业主委员会,其成员的基本情况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示。第二十四条业主委员会成员由业主担任,不得少于五人(单数),在业主中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三年,业主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业主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一至二名。
业主委员会缺额时,由参选本届业主委员会而未当选的业主,以得票多少依次增补。增补的委员作为候补委员参加业主委员会,并由下一次业主大会或业主代表大会确认为正式委员。
业主委员会委员辞职或因故不能履行职责的,须书面通知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委员不得自行宣布解散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解散、合并,须报经原备案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业主委员会任期届满前两个月,由本届业主委员会组织召开业主大会或业主代表大会,选举下届业主委员会,逾期未换届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派工作人员指导其换届工作。
原业主委员会应当在新一届业主委员会产生之日起10日内,将其保管的档案资料、印章及其他属于业主大会所有的财物移交新一届业主委员会,并做好交接手续。
第二十五条业主委员会委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本物业管理区域内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业主;
(二)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三)遵守业主大会章程、业主公约,模范履行业主义务;
(四)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公正廉洁,具有社会公信力;
(五)身体健康,具有一定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
(六)具备必要的工作时间;
业主委员会委员、主任、副主任不得兼任所在辖区内的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不得利用职权谋取利益,侵犯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
(七)与物业管理企业无利害关系。
第二十六条业主委员会应当自选举产生之日起30天内,持下列文件向物业所在地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一)业主委员会名称和业主委员会委员、主任、副主任名单;
(二)业主委员会章程;
(三)业主公约;
(四)业主委员会办公场地,联系电话;
(五)其它资料。
对符合规定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业主委员会备案证明;对不符合规定的,书面说明理由,5个工作日内退回。业主委员会持备案证明到公安部门指定的单位刻制业主大会印章。
业主委员会备案的有关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依照前款规定重新备案和公示。
第二十七条业主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召集业主大会会议,报告物业管理的实施情况;
(二)代表业主与业主大会选聘的物业管理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
(三)及时了解业主、物业使用人的意见和建议,协调业主、使用人与业主委员会或物业管理企业的关系,监督和协助物业管理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和物业维修基金使用情况的报告;
(四)监督业主公约的实施;
(五)物业共有部份维修、更新、改造的验收;
(六)根据业主大会的决定代表全体业主参加因物业管理活动发生的诉讼;
(七)监督物业管理企业实施物业服务的其他行为;
(八)业主公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八条业主委员会应当督促违反物业服务合同约定逾期不交纳物业服务费用的业主,限期交纳物业服务费用,督促业主按时交缴或续筹专项维修资金。
第二十九条业主委员会委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业主大会会议通过,其业主委员会委员资格终止:
(一)因物业转让、灭失等原因不再是业主的;
(二)无故缺席业主委员会会议连续三次以上的;
(三)因疾病等原因丧失履行职责能力的;
(四)有犯罪行为的;
(五)以书面形式向业主大会提出辞呈的;
(六)拒不履行业主义务的;
(七)其他原因不宜担任业主委员会委员的。
第三十条 业主委员会委员资格终止的,应当自终止之日起3日内将其保
管的档案资料、印章及其他属于业主大会所有的财物移交给业主委员会。第三十一条业主委员会不得从事经营活动。
第三十二条业主委员会应当建立议事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并依法按照业主大会议事规程规定开展工作。经三分之一以上业主委员会成员提议或者业主委员会主任认为有必要的,应当召开业主委员会会议。
第三十三条业主委员会会议应当有过半数委员出席,作出决定必须经全体委员人数半数以上同意。
业主委员会的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及时公示。
第三十四条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会议由业主委员会作好书面记录并存档。业主大会作出的重大决议,由出席会议的人员签字后存档。
第三十五条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开展工作的经费由全体业主承担;经费的筹集、管理、使用具体办法由业主大会讨论决定。
具体使用情况由业主委员会以书面形式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每年度至少公布一次,并接受业主的质询。
第三十六条业主大会采用招投标方式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的,招投标标所发生的费用由业主大会垫付,垫付费用后由中标的物业管理企业在物业管理服务费中支付。
第三十七条新建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的办公用房应包含在房屋开发企业提供的物业管理用房中,单独划定用房区域。
第三十八条业主委员会印章所刻名称应与区、县(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备案证明上所标注名称一致,具体刻制应符合公安部门有关印章管理规定。
第三十九条业主委员会印章由业主委员会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并建立用印记录制度。
第四十条业主委员会印章应当用于业主大会与物业管理企业签订服务合同或其他与物业管理服务有关的活动。
业主委员会依照法定职责使用印章,违反印章使用规定,造成经济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四十一条业主,指房屋所有权证载明或其他法定文件确定的所有权人。使用人,指物业的承租人或其他实际使用物业的人
第四十二条本办法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重庆市实施办法依据
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办法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示威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公共道路和露天公共场所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本办法。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障公民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本办法,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第四条 公民集会、游行、示威的主管机关,是集会、游行、示威举行地的区、县(市)公安机关;游行、示威举行路线经过两个以上区、县(市)的,主管机关为所经过区、县(市)的公安机关的共同上一级公安机关。
第五条 在本市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规定不需申请的除外。
第六条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有负责人。
在举集会、游行、示威五日前,必须由其负责人持本人居民身份证和其他有关证件,向本条例第四条规定的主管机关递交申请书。申请忆应当载明集会、游行、示威的目的、方式、标语、口号、人数、车辆数,使用音响设施的种类与数量,起止时间、地点(包括集合地和解散地)、路线和负责人的姓名、职业、住地。更换负责人必须按前款规定重新申请。
第七条 以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名义组织或参加集会、游行、示威,必须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申请书必须有本单位负责人的批准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签名批准的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集会、游行、示威的负责人。
第八条 主管机关接到集会、游行、示威的申请后,应在申请举行日期的二日前,将许可或不许可的决定,书面通知申请集会、游行、示威的负责人。不许可的,应当说明理由。逾期不通知的,视为许可。
由于集会、游行、示威的负责人的原因,致使主管机关的决定书不法送达的,视为自行撤回申请。
确因突然发生的事件临时要求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必须立即报告主管机关,主管机关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作出许可或不许可的决定。
第九条 申请举行集会、游行、示威要求解决具体问题的,主管机关可以通知有关机关或者单位同申请集会、游行、示威的负责人协商解决,并可以将申请举行的时间推迟五日。
有关机关或者单位应当将协商结果在丧款规定时限内通知主管机关。
第十条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负责人对主管机关不予许可的决定不服时,呆以自接到决定通知之日起三日内,向同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人民政府应当自接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三日内作出维持或者撤销主管机关原决定的复议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复议人和主管机关。人民政府作出的复议决定,主管机关和集会、游行、示威的负责人必须执行。
第十一条 经人民政府复议许可的集会、游行、示威,其负责人应持复议决定书到原作出决定的主管机关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二条 集会、游行、示威的负责人在提出申请后接到主管机关的通知丧撤回申请的,应当及时到受理申请的主管机关办理撤回手续。
集会、游行、示威的负责人接到主管机关许可的通知或者人民政府许可的复议决定后,决定不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应当在原定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时间前到原受理的主管机关或者人民政府交回许可决定书或者复议决定书,参加人已经集合的,应当负责解散。
第十三条 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许可。
(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煽动民族分裂的;
(四)有充分根据认定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
第十四条 对依法举行的集会,公安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派出人民警察维持秩序,保障集会的顺利进行。
对依法举行的游行、示威,负责维持秩序的人民警察应当在主管机关许可的路线或者地点疏导交通,防止他人扰乱、破坏游行、示威秩序,必要时还可以临时变通执行交通规则的有关规定,保障游行、示威的顺利进行。
第十五条 依法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任何保不得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非法手段扰乱、冲击和破坏。
第十六条 机场、火车站、重要码头、军事设施等场所及其周边距离10火内为不许可集会、游行、示威区域。
集会、游行、示威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所在地举行或者经过的,主管机关为了维护秩序,可以在上述单位所在地周边5米至300米内设置金黄色绳带和标牌的临时警戒线,未经人民警察许可,任何人不得逾越。第十七条 游行队伍在行进中遇有前方路段临时发生自然灾害事故、交通事故及其他治安灾害事故,或者游行队伍之间、游行队伍与围观群众之间发生严重冲突混乱,以及突然发生其他不可预料的情况,致使游行队伍不能按照许可的路线行进时,人民警察现场负责人有权临时决定改变游行队伍的行进路线。
第十八条 集会、游行、示威负责人应当佩戴由主管机关统一制发的标志。集会、游行、示威负责人必须负责维持集会、游行、示威的秩序,遇有其他人加入集会、游行、示威队伍的,应当进行劝阴;对不听劝阴的,应当立即报告现场维持秩序的人民警察。人民警察接到报告后,应当予以制止。
集会、游行、示威负责人应当指定20%的参加者佩戴自制标志,维持秩序,严防其他人加入。佩戴的标志样品必须在集会、游行、示威举行日前前主管机关备案。第十九条 经许可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应当和平地进行。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许可的目的、方式、时间、地点、路线和其他事项进行;
(二)爱护公共设施和市容环境,不得沿途刻画、涂写和张贴宣传品;
(三)不得侮辱、诽谤他人或者造谣生事、扰乱公共秩序;
(四)不得拦截、损坏车辆,阴碍交通;
(五)不得侵占、损毁园林、绿地、公共设施;
(六)不得携带武器、管制刀具和爆炸物品;
(七)不得进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或者煽动他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第二十条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警察应当予以制止:
(一)未依法申请或者申请未获许可的;
(二)未按照主管机关许可的目的、方式、标语、口号、起止时间、地点、路线进行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六条规定的;
(四)在进行中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的,不听制止的,人民警察现场负责人有权命令解散;拒不解散的。人民警察现场负责人有权采取必要手段强行驱散,并对拒不服从的人员强和带离现场或者立即予以拘留。
第二十一条 居住地不在本市的公民,不得在本市发动、组织当地居民集会、游行、示威,违者,主管机关有权予以拘留或者强行遣送回原住地。
第二十二条 外国人在本市举行集会、游行、示威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和本办法。
第二十三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实施中的问题,由重庆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重庆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
《重庆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政策解读
《重庆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政策解读
我市于2003年底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出台了《重庆市工伤保险实施暂行办法》,并于2004年1月在全市启动了工伤保险,至2011年底全市参保人数达到333万人,工伤保险对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12月,国务院原《工伤保险条例》进行了修订,为贯彻落实新《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市政府在总结工伤保险实施8年来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对《重庆市工伤保险实施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印发了《重庆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现结合《条例》,对《实施办法》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扩大了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
《实施办法》规定“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在原适用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参照《条例》和《实施办法》执行。
二、参保办法
(一)参加工伤保险实行实名制。
(二)本市事业单位到住所地区县(自治县)、其他用人单位到注册地区县(自治县)办理工伤保险参保登记。
(三)市外用人单位在本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生产经营地区县(自治县)参加工伤保险。
三、工伤保险缴费费率
一是工伤保险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费率。
二是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行业差别费率和工伤保险费收支情况制定我市工伤保险基准费率;
三是根据我市工伤保险费支出、工伤发生率和职业病发生状况等情况,制定我市工伤保险费率浮动政策。
四是经办机构按照我市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定期调整各用人单位缴费费率。
四、工伤认定范围进行了调整。
(一)《条例》规定了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应当认定为工伤。强调了非本人的责任,并且是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造成,上下班途中其他意外伤害不属工伤认定范围。
(二)《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职工符合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1、故意犯罪的;
2、醉酒或者吸毒的;
3、自残或者自杀的。
五、工伤认定程序进一步规范
(一)规定了事故发生报告制度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日内向负责工伤认定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报告,并填报《事故伤害报告表》;发生死亡事故或一次负伤3人以上(包括3人)的伤害事故,应在24小时内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及时报告。
(二)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有明确时限
职工因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依法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参保地区县(自治县)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书面申请。遇有特殊情况需要延期提出工伤认定书面申请的,用人单位应当在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参保地区县(自治县)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书面延期申请,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书面答复;对有正当理由的,申请时限最多可以延长30日。同时还规定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时间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直接向参保地区县(自治县)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书面申请。对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书面申请或延期认定申请的,从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止,期间发生的医疗费、伙食补助费、市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由用人单位承担。
(三)工伤认定结论作出和送达限定了时间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在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后15日内书面通知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同时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但是作出工伤认定决定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的,在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尚未作出结论期间,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中止。
(四)明确申请工伤认定必须提供的材料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及受伤职工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或人事关系的证明材料;
3、职工发生伤害事故的,提供医疗机构出具的医疗诊断初诊证明和病历资料等;职工患职业病的,提供有职业病诊断资格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书(或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五)明确了举证责任
职工或者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书面通知用人单位提供举证材料,用人单位应自收到举证通知之日起15日内提供相关证据。用人单位逾期不提供举证材料的,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
六、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标准
(一)工亡职工一次性工亡补助金计发标准进行了调整
《条例》规定,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二)五至十级工伤职工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时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标准进行了调整
五至十级工伤职工与用人单位解除(终止)劳动关系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以解除劳动关系之日的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计发基数,按五级12个月、六级10个月、七级8个月、八级6个月、九级4个月、十级2个月计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以解除劳动关系之日的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计发基数,按五级60个月、六级48个月、七级15个月、八级12个月、九级9个月、十级6个月计发。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时,工伤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10年以上(含10年)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按全额支付;距法定退休年龄9年以上(含9年)不足10年的,按90%支付;以此类推,每减少1年递减10%。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年的,按全额的10%支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工伤职工,不计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三)明确了一至四级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待遇项目和标准
一至四级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近亲属享受《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一)、(二)项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工伤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以其死亡时享受的伤残津贴或养老保险待遇为基数,按《条例》规定的比例计发。
七、明确了工伤待遇支付时间
职工因工受伤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并认定为工伤的,从受伤之日或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享受工伤医疗待遇;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至十级伤残的,从生效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的次月起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因工死亡的,以其死亡当日计算一次性工亡待遇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年龄,从其死亡的次月起供养亲属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
八、明确了用人单位责任
明确了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诊断为职业病的,其工伤待遇按《条例》和《实施办法》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
第四篇:重庆市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
重庆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渝府令第178号】
颁布日期:2004-12-29
执行日期:2005-2-1
重庆市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明确消防安全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重庆市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居(村)民委员会、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的规定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第三条 市公安消防机构负责全市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指导和监督。
区县(自治县、市)公安消防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指导和监督。
第四条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辖区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本辖区的消防安全工作负领导责任;分管消防安全工作的负责人对辖区消防安全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负领导责任;分管消防安全工作的负责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各岗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本岗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负直接责任。
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者是其经营场所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对其经营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负直接责任。
第五条 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领导本地区消防安全工作,督促检查有关行政部门和镇(乡)人民政府履行消防安全职责;
(二)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消防经费的投入,使消防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三)将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讯、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消防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实施;
(四)按照国家规定的消防队(站)标准建立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
(五)建立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应急救援机制,组织制定高层建筑、地下建筑、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场所的火灾应急预案和具有火灾危险大型活动的灭火疏散预案,提高城市处置火灾事故的能力;
(六)将消防工作列入安全生产会议议题,必要时可召开专门的消防安全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消防安全工作,解决消防安全重大问题;
(七)在重大节假日期间以及火灾多发季节组织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检查,督促、协调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火灾隐患;
(八)对拒不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应当实行挂牌督办;
(九)发生重大火灾事故时及时组织工作组进行调查,配合上级人民政府对特大火灾事故进行调查;
(十)对公安消防机构依法报请批准实施责令停产停业的行政处罚,在20日内作出明确决定;
(十一)履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职责。
第六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市)公安消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执行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和消防技术标准,制定消防工作的具体措施;
(二)依法实施消防行政许可,加强消防产品监督,按照法定时限和程序实施有关消防审核、消防验收;
(三)开展消防安全监督检查和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督促责任单位采取消防安全措施,依法责令当场或限期整改火灾隐患,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四)对责任单位难以解决的火灾隐患,积极采取措施协助解决,不能协助解决的,及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五)严格值勤备战制度,使人员和装备时刻处于最佳状态;
(六)接到火警,立即赶赴火场、救助遇险人员、扑灭火灾、排除险情;
(七)负责调查火灾原因,参与处理火灾事故;
(八)负责专职、义务消防队和消防岗位人员培训的业务指导;
(九)履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职责。
公安派出所应当根据消防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上级公安机关的授权履行消防安全职责。
第七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市)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司法、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土地、建设、规划、市政、交通、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行政管理和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时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公共消防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二)消防事业经费的及时、足额拨付;
(三)消防法规和消防知识的宣传、培训、教育;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行政管理职责。
第八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市)有关主管部门在对直属单位依法进行管理时,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组织制定行业消防安全计划和工作制度,落实上级有关消防安全工作的部署;
(二)协调解决消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和检查;
(三)督促落实消防安全责任、整改火灾隐患;
(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组织交流消防安全工作经验;
(五)协助公安消防机构实施消防安全监督检查和火灾事故调查。
第九条 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根据区县(自治县、市)的消防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并实施消防规划或方案;
(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消防工作的需要,建立专职或者义务消防队伍,参与火灾扑救工作;
(三)组织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和消防安全检查,消除火灾隐患;
(四)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消防安全技能培训;
(五)履行消防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职责。
第十条 居(村)民委员会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制定居(村)民防火公约,健全消防安全制度,开展消防安全和家庭防火知识宣传教育;
(二)对住宅小区、楼、院及其有关公共场所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协助消除火灾隐患,对拒不消除火灾隐患的,及时向镇(乡)人民政府、公安消防机构或公安派出所报告,并协助督促整改;
(三)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贮备消防水源;
(四)发生火灾时,及时报警,组织疏散人员,协助组织群众或义务消防队扑灭火灾。
第十一条 电视台、电台和报社等媒体单位应当有针对性地经常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
第十二条 电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建设火警专线以及消防指挥中心与消防站、供水、供电、供气、急救、交通管理等部门的调度专线,确保火警信号传输线路畅通。
第十三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履行下列内部消防安全职责:
(一)执行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结合本单位特点制定、组织实施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工作组织,依法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明确逐级岗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及其职责;
(三)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专职、义务消防队,根据实际建立防火值班巡逻制度,制定灭火应急疏散预案;
(四)完善消防设施,按规定配备消防器材,保障消防水源充足,设置符合规定的安全疏散指示标志,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
(五)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定期举行灭火技能演练和训练,加强对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防火人员、重点工种和危险部位操作人员的消防培训,提高职工的防火自救能力;
(六)进行经常性防火检查,人员密集场所和易燃易爆场所应当每日进行防火巡查,做好巡查和检查记录,及时制止、纠正消防违章行为,消除火灾隐患;
(七)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消防档案,载明消防安全基本情况和消防安全管理情况;
(八)在容易发生重特大火灾、可能严重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场所以及对消防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重点部位设置明显的防火标志,实行严格管理;
(九)组织处置初期火灾,疏散人员,保护火灾现场,协助公安消防机构扑灭火灾和开展火灾事故调查;
(十)做好季节性火灾预防工作;
(十一)履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职责。
个体工商户根据经营性质和经营场所的实际情况,履行前款规定的全部或部分消防安全职责。
学校、幼儿园应当安排一定学时的消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和教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及消防安全技能。
第十四条 下列行政机关应当按照本办法有关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要求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或者在安全生产责任书中专门规定消防安全责任的内容:
(一)上级人民政府与下一级人民政府;
(二)人民政府与所属工作部门、派出机构。
主管部门与直属单位之间,以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也可以通过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来明确消防安全责任。
消防安全责任书应当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主体、责任范围、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奖惩办法等内容。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派出机构的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进行考核。考核具体工作由公安消防机构负责。
其他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相应的考核内容,由考核单位进行考核。
考核结束后,应当按照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和责任制的规定予以奖惩。
第十六条 对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造成火灾事故的,按照国家和本市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对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由公安消防机构实施;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5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重庆市成品油市场管理实施办法
重庆市成品油市场管理实施办法(渝文审[2007]17)
此规范性文件经市政府法制办审查,符合《重庆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审查登记办法》的规定,决定予以登记。
渝文审〔2007〕17号
重庆市成品油市场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督管理,规范成品油经营行为,维护成品油市场秩序,保护成品油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制定全市成品油仓储和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负责成品油批发、仓储经营许可的初审和上报;负责成品油零售申请的初审和上报;主城行政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县(自治县)商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核发本辖区内高速公路以外新建、扩建和异地迁建加油站预核准文件。
初审意见及申请材料上报商务部,由向所在地区县(自治县)商贸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区县(自治县)商贸行政管理部门及申请材料报市商委,(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四)拟改建、扩建油库的原貌彩照1张。市商委审查后,核发规划确认和预核准文件。
第十一条 申请《成品油批发经营批准证书》的企业,应当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填写完备的《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申请表》;
(二)企业出具的申请文件;
(三)提供具有长期、稳定成品油供应渠道的法律文件及证明材料;
(四)全资或50%以上(不含50%)控股拥有10000立方米以上成品油油库的法律证明文件;
(五)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注册资本证明文件或验资报告;
(六)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及相关证明文件;
(七)市商委出具的油库布局规划确认文件;
(八)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或《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九)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公安消防部门、环境保护、气象、质检等部门核发的油库及其他设施的批准证书及验收合格文件或证明;
(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油库土地使用权的,还应提供市商委出具的同意申请人投标或竞买的预核准文件及国土资源部门核发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招标、挂牌)成交确认文件;
(十一)拥有接卸成品油的输送管道或铁路专用线或公路收发油设施或10000吨以上成品油水运码头等设施所有权的法律文件;
(十二)从事水上成品油批发经营的企业,应提供全资或50%以上(不含50%)控股拥有水上成品油储运设施累计10000立方米以上的法律证明文件及与其所在地域航道条件、储运能力相适应的成品油水运接卸设施所有权的法律文件;
(十三)外商投资企业还应提交商务部核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十四)申请主体是中国企业法人分支机构的,还应提交企业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文件,以及母公司同意其申请的书面证明文件、《成品油批发经营批准证书》、注册资本证明文件或验资报告;
(十五)审核机关要求的其他材料。
第十二条 申请《成品油仓储经营批准证书》的企业,应当提交下列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安全条件论证报告。,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填写完备的《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申请表》;
(二)市商委核发的规划确认文件和区县(自治县)商贸流通主管部门核发的预核准文件;
(三)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公安消防、环保、气象、质检、全貌彩照1张。
(三)公安消防、环保、气象等部门核发的加油站及其他设施的批准证书及验收合格文件或证明。
第十五条 新建、扩建、迁建油库或加油站,取得商贸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规划确认和预核准文件后,依法办理规划、土地等手续,并应按规定通过消防安全、工程设计、竣工验收等审查。
第十六条 设立外商投资成品油经营企业,应当遵守本实施办法及国家有关政策、外商投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同一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从事成品油零售经营超过30座及以上加油站的(含投资建设加油站、控股和租赁站),销售来自多个供应商的不同种类和品牌的成品油的,不允许外方控股。
第十七条 商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办公场所公示成品油经营许可申请的条件、程序、期限以及需提交的材料目录和申请书规范文本。第十八条 接受申请的商贸行政管理部门认为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的,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所需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十九条 商贸行政管理部门在申请人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时,应当受理成品油经营许可申请。
商贸行政管理部门受理成品油经营许可申请,应当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不受理成品油经营许可申请,应当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说明不受理理由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二十条 受理申请的商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认真审核,提出处理意见。需报上级商贸行政管理部门审核的,将初步审查意见及申请材料报上级商贸行政管理部门。
第三章 成品油经营许可的审查程序与期限
第二十一条 市商委收到成品油批发、仓储经营资格申请后,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并将初审意见及申请材料上报商务部审核,符合条件的由商务部颁发《成品油批发经营批准证书》或《成品油仓储经营批准证书》;对不符合条件的,商务部将不予许可的决定及理由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二条 区县(自治县)商贸行政管理部门收到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申请后,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并将初审意见及申请材料上报市商委。市商委自收到区县(自治县)商贸行政管理部门上报的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对符合本实施办法规定条件的,颁发《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对不符合条件的,将不予许可的决定及理由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三条 新建、迁建油库等仓储设施,直接向市商委提出申请,市商委经审查合格报市政府批准后,核发油库规划确认及预核准文件,并报商务部备案。扩建油库等仓储设施,报市政府批准后,核发油库规划确认文件,并报商务部备案。申请人持规划确认和预核准文件依法按程序办理相关手续。第二十四条 采取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招标、挂牌等方式确定经营单位的新建加油站项目,招标方、拍卖委托人等单位应取得市商委关于招标、拍卖标的物的规划确认文件,方可组织招标、拍卖活动;投标申请人和竞买人应当取得市商委或区县(自治县)商贸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预核准文件后,方可参加投标、竞买。
申请人凭规划确认文件和预核准文件参加土地拍卖、招标、挂牌,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申请人依法办理完善相关手续后,将规划确认文件、预核准文件及国土资源部门核发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招标、挂牌)《成交确认书》报市商委备案。
第二十五条 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增加经营范围或外商并购境内企业涉及成品油经营业务的,应当向市商委提出申请,市商委应当自收到全部申请文件之日起1个月内完成审查,并将初步审查意见及申请材料上报商务部,商务部在收到全部申请文件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外商投资企业经商务部核准设立、并购或增加经营范围后,按本实施办法有关规定申请成品油经营资格。
第二十六条 市商委应当将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的批复文件,于10个工作日内报商务部备案,同时将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基本情况纳入成品油市场管理信息系统企业数据库。
第二十七条 对申请人提出的成品油经营许可申请,市商委认为需要举行听证的,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
第二十八条 成品油经营企业设立经营成品油的分支机构,应按照本实施办法规定,另行办理申请手续。
第四章 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的颁发与变更
第二十九条 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由商务部统一印制。《成品油批发经营批准证书》、《成品油仓储经营批准证书》由商务部颁发;《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由市商委颁发。
(一)填写完备的成品油批发、仓储或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变更申请表。
(二)原成品油批发、仓储或零售经营批准证书正、副本原件。
(三)经营单位投资主体未发生变化的,属企业名称变更的,应当提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或船籍管理部门的船舶名称变更证明;属法定代表人变更的,应附任职证明和新的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商贸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成品油经营许可及市场监督管理,不得收取费用。
第三十八条 市商委应当将取得成品油经营资格的企业名单以及变更、撤销情况进行公示。
第三十九条 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不得伪造、涂改,不得买卖、出租、转借或者以任何其他形式转让。
已变更或注销的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应交回发证机关,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收存。
第四十条 成品油专项用户的专项用油,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用量、用项及供应范围使用,不得对系统外销售。
第四十一条 成品油经营企业应当依法经营,禁止下列行为:
(一)无证无照、证照不符或超范围经营;
(二)加油站不使用加油机等计量器具加油或不按照规定使用税控装置;
(三)使用未经检定或超过检定周期或不符合防爆要求的加油机,擅自改动加油机或利用其他手段克扣油量;
(四)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五)销售国家明令淘汰或质量不合格的成品油;
(六)经营走私或非法炼制的成品油;
(七)违反国家价格法律、法规,哄抬油价或低价倾销;
(八)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经营行为。
第四十二条 成品油零售企业应当从具有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的企业购进成品油。
成品油零售企业不得为不具有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的企业代销成品油。
成品油仓储企业为其他单位代储成品油,应当验证成品油的合法来源及委托人的合法证明。
成品油批发企业不得向不具有成品油经营资格的企业销售用于经营用途的成品油。
第四十三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作出成品油经营许可决定的第五十三条 本实施办法由市商委负责解释。
第五十四条本实施办法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原《重庆市成品油市场管理暂行办法》(渝商委发[2005]129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