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东欧剧变的认识
对东欧剧变的认识
东欧剧变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在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六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下台成为在野党。
东欧各国的剧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是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党内出现了反对派,它与党外的反对派相呼应。(2.)是执政党在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下,不断对反对派妥协退让,甚至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3.)是反对派向执政党夺权,通过不断制造**,施加压力,使执政党陷入困境,然后取得政权,个别国家甚至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东欧剧变的发生,其实质原因在于,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历史以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是罗旋上升的,挫折是暂时的。东欧剧变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发展还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建设缺乏经验,拌有西方势力的敌视,因此不可能一帆风顺;.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改革来完善,应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不能局限于苏联模式;东欧剧变仅说明“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能说明整个社会主义失败,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但社会主义的先进性是不可否认的。
对苏联解体的认识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标志标志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思想方面,基督教的私下流传和共产主义的破产。苏联虽然官方遵奉马克思,但实际上民间基督思想也非常的流行。其实,西欧共产主义的解体和基督教思想有直接关系。而共产主义思想在几十年中被实践证明,已经彻底的破产了。给人们带来的只有灾难。其次,社会方面,改革开放。赫鲁晓夫的改革开始,人们开始了解真实的世界。当人们对于世界有了真实地看法,就会有自己真实的思想,能够思考真正的现实,这样就使靠谎言维持的统治维持不下去。第三,政府方面,戈尔巴乔夫的开明政策和军队中没有绝对的权威。戈尔布乔夫掌握了最高权力,同时他又真正具有人本思想。这样就使得苏联的发展减少了很大的阻力。同时,军队中的老军头都没有了,政府失去了绝对的军事强权的支持。
苏联解体对整个欧洲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苏联的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北约东扩,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其次,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其三,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最后,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
苏联解体为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珍贵的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失败,只是表明苏联模式失败,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历史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挫折是暂时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缺乏经验,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实力敌视、遏制乃至颠覆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因素使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改善。社会主义各国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
对“两国论”的认识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公然向世人宣称台湾当局已将海峡两岸关系定位为“国家与国家的关系,至少是特殊的国家与国家的关系”。这种谬论即是“两国论”。7月27日,李登辉又解释说,由于“多年来两岸关系的定位过于模糊”,所以他要把两岸关系的“实质内涵”定为“特殊的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以此来彻底否定一个中国原则。
两国论公然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损害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论从历史文献记载、出土文物、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人伦道德、风俗习惯、以及两岸人民之间的亲属血缘关系等,都证明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中华民族的统一才是台湾同胞利益的根本保障。台湾当局必须放弃“两国论”,停止在联合国内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停止一切分裂活动,回到一个中国的立场上来,才是唯一的出路。
“两国论”在国际社会并没有多大市场。中美关系恢复了正常互动,并将继续排除干扰,克服障碍,致力于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美国政府以及朝野有识之士充分认识到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也展现出若干主动寻求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的积极姿态,这意味着李登辉在“科索沃危机” 之后,刻意利用两岸关系制造事端,制造麻烦,从而借助外力,祸水东引,混水摸鱼的政治图谋,已经遭到破产。李登辉逆潮流而动,鼓吹“两国论”,必将以彻底失败告终。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有责任感的国家。李登辉提出“两国论”是制造麻烦,破坏了亚太的稳定与和平。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不支持李登辉逆历史潮流的政治冒险。李登辉的“两国论”只会使台湾越来越孤立。
李登辉在国际上搞“两个中国”是违反联合国宪章,违反联合国二七五八号决议原则,违反国际基本公理,违反国际上“一个中国”的共识的,必然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国际社会既没有“两个中国”的存在空间,也根本不存在“一中一
台”问题,“台湾参与联合国”当然是国际社会不可能接受的。李登辉企图分裂国家,硬要在国际上寻找支持,只能碰得头崩额裂。
世界只有一个中国,统一才是台湾的出路,“两国论”必将失败。
对三个代表的认识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思想的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同时,它事关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事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走在中国社会发展前列的先进政党。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始终是与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的。什么时候坚持做到了这样“三个代表”,我们党就兴旺发达,就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什么时候如果偏离或投有完全做到“三个代表”,就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人民就会不满意,党就会遇到困难和曲折。
(2)“三个代表”是党的执政之基。我们党能够执政、并且能够执好政的基础,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能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执政的内容和任务,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发展;就是要不断建设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四有”公民,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全心全为人民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只有坚持“三个代表”,当好“三个代表”,才能始终用好人民赋予的执政权力,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巩固我们的执政基础。
(3)“三个代表”是党的力量之源。我们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能够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能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能够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有这一切,就是于我们党能够始终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的进步,切切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这是我们全部力量的源泉所在,也是我们不断成功和发展的奥秘所在。
近期重要事件之两会
2011年的“两会”非比寻常,它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五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等各方面犹如走台阶一样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两会”会议精神的学习当中。“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多项民生举措,这些举措勾画出温暖的民生画卷,让亿万老百姓实实在在看到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心。
要点一:就业。“投入423亿元扶助和促进就业”
一方面沿海地区用工难,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当下就业形势凸显的两难局面广受关注。政府工作报告回应说,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就业难与用工难同时出现,并不是一对矛盾,最后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沿海地区缺工很大程度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结果,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现代服务业占比太低,要加快发展,对这两个问题都要高度重视。报告提出的扶助和促进就业的一系列举措将有力地促进这个两难问题的解决。同时,就业难使得公平问题显得更加重要,对此,报告给了明确关注,显示政府将会更加重视就业过程中的公开透明度,努力保证公平就业、和谐就业。
要点二:控通胀。“绝不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正常生活”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并明确表示,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报告提出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针对性强,对症下药,必将带来更加明显的成效,力保今年物价调控目标的完成。
要点三:保住房。“重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价。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年度住房建设计划,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严格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报告提出的要求可以看出,今年的房地产调控重在执行力上下功夫。
通过对“两会”会议精神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同时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党和政府必将带领我们走向繁荣富强。党和政府的决心和各项措施的力度也让我们心生欢喜,更加坚定了我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的决心!
第二篇:《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案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案
一、东欧剧变:
3、实质: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国家性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阶段:80年代后期,各国经济困难,引起政局动荡
--各国政党改革,放弃社会主
义,实行政治多元化--
反对派通过大选上台。
3、概况
波兰:最早--团结工会执政;民主德国:先剧变,后并入联邦德国实现统一
罗马尼亚:唯一发生突发性事和流血事发生剧变的国家;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并爆发地区性战争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4、原因:
内因:
长期受制于苏联,教条主义地沿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弊甚多;改革没有突破就框架,酿成经济、政治危机,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外因:
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二、苏联解体:
1、经过:
198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经济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1988年转而进行政治改革,以“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
--实际上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复辟资本主义
1990年苏联共产党放弃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日益严重
八一九事爆发,大大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
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告独立
1991年建立独联体,苏联完全解体
2、原因: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积弊
直接和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三、苏东剧变的影响
1、标志着二战以来的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各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中遭受的挫折
①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
②原有的社会主义大国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走上非资本主义道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基础相对薄弱。
③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的巩固要比历史上任何革命都要困难的多,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
④资本主义势力多方面的敌视、围剿、遏制和颠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的发展,无疑带来严重影响。
⑤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绝不应拘泥于唯一的苏联模式。
⑥苏东剧变仅说明了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五、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教训
苏联社会的四大矛盾
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实践上的与资本主义竞争共处中的劣势扩大
理论上的民族团结和实践上的大俄罗斯主义及严重的民族问题
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实践上霸权主义、扩张主义的推行
理论上无产阶级先锋队和实践上的苏共领导特权腐化严重丧失先锋性
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典型例题
1、有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无此改革,苏联还能依然保持统一和强大,依据事实对这种观点加以分析评价。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苏联的解体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把苏联解体的主要错误推到他的身上则是错误的。
①在改革问题上,戈尔巴乔夫确有重大过失:指导思想有重大偏差--用“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了一系列的混乱;没有正确对待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完全否认了苏共的光荣历史;对西方和平演变掉以轻心。
②然而,这不是戈尔巴乔夫一人的过错,这是苏共的过错,苏共没有把马克思的普遍原理和苏联的国情相结合,找到一条适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以对苏联的解体,苏共要负主要责任。
“如无此改革,苏联还能保持统一和强大”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很多问题和矛盾,经济政治危机问题严重;加之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搅乱了群众和干部的思想,所以仍然保持苏联的统一和强大是不可能的。
2、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西方有人预言社会主义制度将在人类历史上消失,你认为此预言是否正确?请选择一相关事例说明。
判断:预言错误。
理由:①未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叶障目,以社会主义在苏联和东欧受挫,而否认社会发展规律。②苏联、东欧解体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不能据此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因此,苏东剧变最多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行不通;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代表历史发展方向,并将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例如: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这一过程长达几百年。
3、20世纪初到90年代,红旗从克里姆林宫升起又降落。①这一升一降的原因是什么?②对世界历史发展各有什么影响?③你对红旗升降有什么看法?
①由于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成功,并且粉碎了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红旗升起。
②这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是世界历史进入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鼓舞推动了一战后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③1991年苏联解体,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这是苏联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未能纠正的结果;也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的路线和政策所造成。加上长期以来西方反共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实施的结果。
④这打破了雅尔塔体系的两极格局,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使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明显增加,使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
⑤红旗在克里姆林宫的升降说明社会主义自诞生以来,其发展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前进的。苏联解体并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终结,而是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在挫折中吸取教训。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建设和外交政策上有何不同?两国建设后果怎样?中共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经济建设:
①苏俄在社会主义革命后,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②后苏联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采取过分打击富农的政策。
第三篇:《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说出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简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八一九”事件;归纳仕么是匈牙利模式;初步认识东欧剧变的实质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主要应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内因和外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力量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它只是表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探讨,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对帝国主义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要保持高度警惕;总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教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必将和平崛起。【重点难点】
重点: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难点: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历史经验教训。【授课类型】 新课。【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有关图片资料。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情景教学法。【教具媒体】 计算机与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朗读教材导言内容直接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课题: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完成的目标如下 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目标一: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改革和中国改革的内容及结果。目标二:东欧剧变的慨况,实质及原因。目标三:苏联解体的过程,影响及原因。
首先让我们探讨解决目标一(让学生阅读第一标题的内容)。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多媒体显示)1.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多媒体显示)
问:他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从哪些方面改革?结果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显示)
原因: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弊端,发展经济。内容:{农业: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开垦荒地,大种玉米。
{工业:管理体制大改组,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后又收回。
结果: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没有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过渡: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国家为了摆脱苏联模式,也进行了改革,其中,匈牙利的改革具有代表性
2.匈牙利改革:
问:匈牙利改革的内容和结果如何?什么是“匈牙利模式”?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匈牙利改革的改革使国家一段时期济济发展平衡,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后来几经反复,未达到目的。
过渡: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成效不大,中国从1978年十一界三中全会后也进行了改革 3.中国的改革:
那么中国改革的情况如何?为什么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中国改革的成功就是因为我们坚定地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过渡: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成效不大,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国内经济形势恶化,执政的共产党威信下降,东欧国家为什么在那么短的时间里风云突变?
目标二:东欧剧变(多媒体显示)(让学生阅读教材,解决目标二提出的问题)问:东欧国家发生了什么变化?实质及影响是什么?(让学生说,教师强调)(多媒体显示)
4.东欧国家剧变(共产党放弃执政党地位,实行多党制)
⑴表现
政治: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的市场经济
军事:加入北约。
⑵实质: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⑶原因:各种内外矛盾的总爆发,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师:我们现在来共同解决目标三(学生看书,共同探讨)5.苏联的解体(学生叙述,然后归纳)(多媒体显示)
⑴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 ⑵“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
⑶“独联体”的成立和苏联正式解体 1991年12月
影响: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到重大挫折,标志二战后由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的结束。问: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的瓦解,令世界瞩目和震惊。那么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师:戈尔巴乔夫是这场令人震惊的事件的唯一买单人吗?让我们带着疑问分组讨论。(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
教师总结:根据同学的讨论,我们可以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三方面:(多媒体显示)
⑴ 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⑵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路线和政策 ⑶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师:正因为如此,1991年12月25日18时32分,克里姆林宫顶上飘扬的苏联镰刀和锤子国旗徐徐下降,19时45分,一面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升上克里姆林宫。从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宣告终结。
教师总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了很大的挫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发展的。他们的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课堂思考: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有何重要启示? 巩固练习:
1.斯大林逝世后,首先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是()A.波兰 B.匈牙利 C.捷克 D.罗马尼亚 3.东欧剧变主要是指()A.国家名称变了 B.国家的版图变了 C.国家的首都变了 D.国家的性质变了 4.苏联解体是在()A.1989年 B.1990年 C.1991年 D.1992年.5.戈尔巴乔夫提出的社会主义是所谓()A.自由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BC.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D.和平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科学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第四篇:东欧剧变中唯一丢掉性命的执政党领导人
郭老:东欧剧变中唯一丢掉性命的执政党领导人 2015-06-25 07:31:15
“妥协的结局是失去政权,强硬的下场是失去性命。” 1
谁也没有想到,从边境城市一个持不同政见的神父被驱逐引发几百人示威,到执政党长达四十多年的统治被推翻,只用了短短7天时间。
在东欧剧变中,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总统齐奥塞斯库是最强硬的领导人,可称之为“硬汉男儿”,在“**”苗头出现之际,他就毫不迟疑地以最严厉的手段镇压。但他的强硬并没有保住政权安全,反倒把性命丢了。他的下场非常惨烈--与夫人一起被行刑队枪决。齐奥塞斯库是东欧剧变中唯一一个丢掉性命的执政党领导人。
强硬的结果是粉碎性脆断。
鞋匠学徒出身的齐奥塞斯库从小就是硬汉男儿。他11岁开始做童工,15岁就因为参加罢工被捕;从18岁到26岁,在法西斯的监狱里来来往往坐了近8年牢。坐牢期间,他得以与狱友、共产党领袖乔治·乌德治近距离交往,成为后来主导共产党领导权的“监狱派”骨干。
二战后,罗马尼亚成为苏联模式国家,实行一党专制、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乔治·乌德治成为罗马尼亚最高领导人。1965年,乔治·乌德治去世,齐奥塞斯库继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那一年他47岁。
齐奥塞斯库是个强势领导人,敬业勤业,敢作敢为,执掌权力后做了一些好事。
他一上台就抨击秘密警察横行的统治方式,撤换了臭名昭著的秘密警察头子,在政治上展现了开明和宽松;他对乔治·乌德治时期政治清洗制造的冤假错案予以平反;他放松了文化管制,对电影书籍戏剧的审查放松了尺度,他甚至允许电视台播放西方电视连续剧,这在20世纪60年代的共产党国家中是绝无仅有的。
他不顾“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约束,扩展与西方的生意,向西方借债,甚至引进了百事可乐的制造厂,这在那个时代的共产党国家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他大力发展工业,大量建设住宅,解决了居住难的问题,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提高。
他在外交上是著名的“硬汉”。罗马尼亚本来是超级大国苏联的小附庸,但他上台后却敢于同克里姆林宫叫板。苏联同美英冷战,他却同美英来往;苏联与中国闹翻了,他却同中国友好;在中东问题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支持阿拉伯世界,他却与以色列建交;苏联率领华沙条约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他举行10万人集会抗议苏联“罪大恶极”的入侵,并进行军事动员;苏联和东欧共产党国家联合抵制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他却派队参加,当罗马尼亚体育代表团在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上入场时,全场观众起立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齐奥塞斯库执政前期,被许多人认为是个具有改革意识的开明的统治者,甚至有西方学者乐观地认为齐奥塞斯库会带领罗马尼亚走向自由之路。
齐奥塞斯库没走多远就折返了,而且倒退得更甚。
他以强化党的领导的名义集中权力,搞个人独裁,家族统治。从70
年代开始,随着齐奥塞斯库强势权力的扩大,对他的个人崇拜也盛行起来,宣传部门不遗余力地进行歌功颂德。齐奥塞斯库收起宽松的文化政策,严格控制舆论,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他恢复了自己曾经反对的秘密警察制度,而且变本加厉,成立了国家安全机构“人民安全理事会”,强化了安全部队和警察体系,用秘密警察监控民众,甚至在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公寓里安装窃听器,(那个时代没有监控录像)。政权机构对任何“异议”、批评和不满人士进行迫害,或开除公职,或驱出家园,或经济上惩罚,或关进监狱。
在经济方面他坚持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不动摇,大力发展重工业,准备强制实行人为设计的“城镇化”,将7000个村庄合并为550个“农业-工业中心”。这样的经济政策导致物资紧缺,不得不实行票证供给制度,粮食要粮票,汽油要油票,取暖要暖气票。由于能源不足,寒冬竟会有冻死人的事情发生。由于电力缺乏,医院经常出现因手术进行中停电而导致的医疗事故。
政治上的倒退和经济上的保守使齐奥塞斯库执政前期的开明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所积攒的人气消耗殆尽,不满和愤怒情绪与日俱增。1977年,发生了煤矿罢工事件,齐奥塞斯库进行了严厉的镇压,逮捕了罢工领袖。1987年开始,又出现了一些罢工和骚乱事件,齐奥塞斯库都是毫不迟疑地进行镇压。
镇压能够平息事件,但无法平息人们心中的怒火,反而使之更强烈了。
齐奥塞斯库执政初期的开明是在坚持苏联模式,即坚持专制和公有制的原则下进行的。一个政治上不民主经济上不自由的制度本身是不开明的,刚性的天花板很低,可施展的“开明”空间很小,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开明。因为,真正的开明意味着专制政权的不安全和意识形态的改变。
专制制度下,强势领导人似乎可以做出一点治理业绩,但强化权力并获得政绩本身就会鼓励和刺激专制力量的膨胀。强势权力是一剂能上瘾的毒药,会使执掌权力者迷醉在自恋与狂妄中。
对专制统治的大规模反抗往往在经济困难之际爆发。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东欧经济陷入了困境,罗马尼亚的经济状况更差。1988年,罗马尼亚GDP增长率为-0.5%,89年到期需要偿还的外债高达1百亿美元。
1989年3月,六个体制内前高管发出了致齐奥塞斯库的公开信,指责他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和不得人心的经济政策。齐奥塞斯库立即做出强硬反应,将写公开信的人逮捕或软禁。同时,他强化了政治控制,在同年11月召开的党的14大上,强调党的领导和阶级斗争;强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旗帜鲜明地声明反对政治体制改革,反对多党制;提出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党的宣传部门则开足马力大张旗鼓地对齐奥塞斯库歌功颂德,盛赞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齐奥塞斯库的强硬反应是对民众的改革期许当头一棒,许多人绝望了,通过罗匈边境出走他国。还有一些人,包括共产党内的前高官,组建了地下反对组织,号召人民把断然拒绝改革的齐奥塞斯库赶下台。
爆炸的能量在聚集。
一件很小的事件点燃了爆炸的导火索。
1989年12月16日,边境城市蒂米什瓦拉当局驱逐了一个持不同政见的神父,有几百人在教堂附近拉起人链示威。第二天,事件发展成几千人参与的群体性事件,并向其他城市蔓延。齐奥塞斯库下令严厉
镇压,致120人死亡,数百人受伤。严厉的镇压如火上浇油,反抗的烈火到处蔓延,全国许多城市掀起了示威抗议活动。齐奥塞斯库采取更强硬更严厉的措施,下令实施紧急状态。21日,他还自信满满地在首都组织10万人群众大会,号召群众向帝国主义和国外间谍机构策动的旨在分裂罗马尼亚的恐怖主义进行斗争。没想到的是,参加大会的群众却成了帝国主义的“帮凶”,就势把大会变成了反对齐奥塞斯库的示威,局面失控。在最需要枪杆子保驾护航的时候,国防部长瓦西里·米列亚拒绝下令向民众开枪,并饮弹自杀。(也有人认为米列亚是被齐奥塞斯库杀害的)。有一些军人则调转了枪口。
12月22日上午,“**”爆发第7天,齐奥塞斯库上午还主持政治局会议通过了进一步严厉镇压的决议,中午党中央大楼就被民众包围,齐奥塞斯库被迫乘坐直升飞机逃跑,当天下午在逃跑的路上被军队抓获,3天后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并立即处死。
齐奥塞斯库并不是非死不可的。他如果能像其他东欧国家的领导人那样顺应人民的改革愿望,向人民妥协,还权与人民,是不会丢掉性命的。如果他能像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或台湾领导人蒋经国那样主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还会赢得人民的敬重。但他的顽固和强硬害了他。
齐奥塞斯库的悲剧有性格因素,但最主要的是,对专制权力的迷恋和错觉害了他。
罗马尼亚事变半年前,曾经采取军事管制等强硬措施对待团结工会的波兰共产党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由于改行妥协路线,导致共产党失去了执政地位,成为东欧第一个倒下的执政党。齐奥塞斯库看在眼里,对当时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软弱嗤之以鼻,并发表演说进行抨击,他不想妥协,也不会妥协,他要靠强硬手段确保执政地位的稳固。他没有想到的是:妥协的结局是失去政权,强硬的下场是失去性命。
齐奥塞斯库的顽固和强硬还在于错觉,在于盲目的自信。
罗马尼亚人口不到2300万,执政党党员多达400万,约占人口17%;党还指挥了20多万人的军队和8万安全部队与警察,所有媒体都控制在党的手里,枪杆子、笔杆子、刀把子,都在手上。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枪杆子、笔杆子、刀把子都是靠人去执掌的,如果失去了人心,这几把子会倒戈一击。
执政党虽然有400万党员,但真正拥护你的有几个?许多党员是为了官场前途的投机者;许多党员是僵尸粉;还有一些党员是体制的反对者。事实上,呼吁和组织民众反对齐奥塞斯库的主要力量来自共产党
内。
20万军队平时声称听党听齐奥塞斯库的指挥,可镇压民众的命令大多数军人不愿意执行,还有军人调转枪口与忠诚齐奥塞斯库的安全部队作战。齐奥塞斯库在逃跑路上也是被军人抓获的,死刑也是军事法庭判处的。你倒行逆施,就很少有人听你指挥。平时喊的听指挥的口号都是空话。
齐奥塞斯库政权的垮台既不是国外力量策动的结果,也不是“公知”煽动的结果,那时候罗马尼亚还没有形成“公知”群体。恰恰是体制内的干部、军人甚至还有秘密警察,顺应了民意和时代潮流,成为置齐奥塞斯库于死地的主力军。
在现代社会,长期维持独裁专制和权控经济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它违背人民的利益与意愿,违背时代大势。你越强硬,越强化控制,结局就会越残酷。齐奥塞斯库不了解这一点,不识时务,“硬汉男儿”最终成了人民与时代的弃儿。
第五篇:从东欧剧变、苏共亡党看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小组研讨:从东欧剧变、苏共亡党看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一、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一)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倘若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失去奋斗的目标,偏离前进的方向。
(二)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
(三)信仰、宗旨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治组织的本质属性,尤其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它是与党的性质和宗旨、与党的工作和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旦党员的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淡化或者消失,这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不了,就会失去引领群众的资格,疏远了党群关系,损害党的形象,所在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受到影响,就很难应对严峻的挑战和重大社会事件的考验。党员意识淡化,必然使党员干部降低工作上的高标准,放松对自己生活上的严要求,从而对党的前途持悲观态度。党员意识淡化也会成为党内消极腐败现象的直接原因。信仰不坚定,很容易使一些党员迷失政治方向,使一些党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世界观、人生观发生嬗变。
二、苏共理想信念缺失的原因
(一)从领导层看
1、党本身放松了理想信念教育,治党不严,长期不重视自身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2、高级干部自身否定历史、否定指导思想。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是苏联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戈尔巴乔夫脱离、背叛马克思主义,导致苏共的最后垮台。
3、苏共中央主要领导干部腐化堕落,脱离群众,缺乏甚至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从社会环境看
1、错误的经济政策导致经济困难,普通苏联党员、群众人心离散。
2、西方思想渗透,各种思潮冲击着马克思主义信仰。
2、社会现实与理想信念教育出现巨大反差。
4、不断被揭露的历史真相引发历史虚无主义,造成广大党员对整个党史和价值取向、终极目标的质疑。
三、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1、加强学习,奠定党员信仰教育的牢固基石。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
2、严惩腐败、脱离群众等违背党的宗旨的行为,党员干部要做到言行如一。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不因一时挫折而丧失信心。
4、注重党员信仰教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5、增强党员坚定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的有效性。
6、强化党员干部信仰建设的监督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