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下《示儿》同步练习课内阅读复习大全语文课内阅读训练精粹

时间:2019-05-13 22:4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版七下《示儿》同步练习课内阅读复习大全语文课内阅读训练精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版七下《示儿》同步练习课内阅读复习大全语文课内阅读训练精粹》。

第一篇:北师大版七下《示儿》同步练习课内阅读复习大全语文课内阅读训练精粹

原文:

示儿(shì ér)

[南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练习:

1九州在诗中是指—————— 乃翁是指 ——————

2这首诗看出作者 ———————— 的情怀

3作者希望【王师】是——————————

4诗中,临终前,诗人的遗憾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_,诗人的遗恨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诗人的遗愿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

答案:

祖国你的父亲不忘收复中原,祖国统一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是故都汴京回归祖国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第二篇:北师大版七下《精卫填海》同步练习学习指导与同步训练课内阅读复习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夸父与日逐走(走:)

⑵北饮大泽(北:)

⑶道渴而死(道:)

⑷文首(文:)

⑸以堙于东海(以:)

⑹四极废(极:)

⑺杀黑龙以济冀州(济:)

2、理解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⑷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3、《夸父逐日》反映了远古我国劳动人民什么样的精神?

4、《女娲补天》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女性形象?

5、夸父、精卫、女娲这三个形象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说说理由。

二、同步解读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是炎帝之少女(是:)

⑵溺而不返(溺:)

7、文中有三个“其”,它们分别指代什么?

⑴其上多柘木()

⑵其状如乌()

⑶其鸣自詨()

8、这则神话表现了什么?

三、美文赏读

女娲创造了人类之后,许多年来平静无事,人类一直过着快乐的日子。

不料有一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知道为了什么事,忽然打起仗来了。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从天上一直打到人间,战争的结果,火神胜利了,水神失败了。

失败的水神共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间了,就一头向不周山撞去。这一撞不打紧,他自己倒没有撞死去闯出了天大的祸事。

原来那不周山,本来是矗立在西北的一根撑天的柱子,经共工这么一撞,把撑天的柱子撞断了,大地的一角也被他碰坏了,世界因此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大灾难。

看吧,半边天空崩塌下来,天上露出了大窟窿,地面上也破裂成了纵一道横一道黑黝黝的深坑。山林烧起了熊熊大火,洪水从地底喷涌而来,波浪滔天,使大地成了海洋。同时,从燃着大火的山林里又窜出各种恶鸟猛兽,到处害人,人们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

女娲看见她的孩子们受到这么可怕的大灾难,痛心极了,她设法处罚那个捣乱的共工,只得辛辛苦苦地修补残破的天地。

补天这工作真是巨大而艰难呀!可是人类的母亲女娲,为了她心爱的孩子们,一点也不怕艰难和困苦,独自勇敢担负起了这个重担。

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她怕补好的天空再崩塌,便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脚,用来立在大地的四方,代替天柱,把天

空像帐篷似的撑起来。柱子很结实,天再没有崩塌下去的危险了。

那时,地上有一条凶恶的黑龙在作怪,女娲便去杀了这条黑龙,同时又赶走各种恶鸟猛兽,使人类不再受禽兽的伤害。

剩下来的只有洪水的祸患没有平息,女娲又把河边的芦草烧成灰,堆积起来,塞住了很大的洪水。

这时候,大地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着顺序循环,去了又来,该热就热,该冷就冷,一点也不出乱子,人类又能快乐地生活了。

9、这篇文章的体裁是,给文章拟一个标题(不超四字)。

10、从文中看人类是谁创造的。从你学习的有关科学知识可知,人类是 创造的。

11、天是谁弄破的?他为什么要撞破天?

12、女娲是怎样补天的?在文中用横线画出。

13、这段文章所写的内容是真实的吗?它反映了古代人民的什么愿望?

14、释词:

不料:

平息:

欣欣向荣:

/(参考答案:1.⑴跑⑵向北⑶半路上⑷纹⑸用来⑹柱子⑺帮助 2.⑴夸父与太阳赛跑。⑵没到大湖,就在半路上因口渴而互。⑶常常用嘴叼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头来填东海。⑷在这种情况下,女娲熔炼五彩的石头来补苍天。3.反映了远古我国劳动人民敢于向大自然挑战的雄伟气魄。4.塑造了一位勇敢智慧、为民除害的顶天立地的女性形象。5.略 6.⑴这⑵淹没在水中 7.⑴发鸠山⑵鸟⑶精卫 8.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9.神话;《女娲补天》

10、女娲;劳动

11、水神共工;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水神被打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就一头撞向不周山,而把天给撞破了。

12、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13、不是真实的;他反映了古代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

14、没有想到;平静或停止;形容草木茂盛。)

《短文两篇》练习题(共45分)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3分)

《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二、解释加点字词(15分)/

1、逐走()

2、入日()

3、河、渭不足()

4、北饮大泽()

5、弃其杖()

6、化为邓林()

7、昔者()

8、怒而触不周山()

9、地维绝()

10、故日月星辰移焉()()

11、地不满东南()/

12、故水潦尘埃归焉()()

13、天柱折()/

三、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3、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

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

焉。

四、简答。(15分)

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力。

2、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答:

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共工怒触不周山》体现了共工怎样的精神?

答:“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4、“夸父逐日”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答:

5、请写出三个著名的神话故事名称。例:盘古开天地

答: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翻译这则小短文:

原文: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翻译:洪水泛滥,鲧没有等待天帝下命令,就偷取了天帝的宝物息壤来堵塞洪水。/原文: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翻译:天帝(发觉了此事)命令祝把鲧杀死在羽山的近郊。/原文: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翻译:鲧的腹部孕育了禹,天帝就命令禹(治理洪水),最终禹铺陈土壤使九州安定。

第三篇:七下期末复习课内阅读练习答案

七下期末复习课内阅读练习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鲁迅 《朝花夕拾》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2、(1)不矛盾,“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因为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模糊,然而回忆儿童时的生活,却又历历在目,“确凿”表示完全肯定的。(2)趣事: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

3、色彩;形状;声音;味道。4.高处,动物,动物;局部,植物。

5、略

6、略

7、单是……趣味。

8、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9、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10、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二)1.略 作用: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我”热爱百草园的思想感情。2.B 3.C解释说明4.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5.心理活动 排比 拟人6.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爸爸的花儿落了》

1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照应说明的夹竹桃的败落,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及对父亲深深的眷恋之情

2、略

3、对。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在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最后一课》

1.qí dǎo cǎn gěng 2.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3.“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地教,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了,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强加于人的钟声,不容人选择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增强了悲怆的气氛。4.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5.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6.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7.语言;动作;神态;爱国主义 8.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

9.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10.心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崇敬。

11.他不能再教法语而感到悲愤和哀 痛。热爱祖国,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12.哽住;呆;靠

13.强烈的爱国精神。14.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邓稼先》

1。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 2。说服两派群众,组织开始工作;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3。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4。他是美国的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通过对比来反衬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5。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6、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

二、1(略)

2、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请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3、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4、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的精神。

5、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6、邓稼先

7、B

8、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9、⑴充满了作者对友人的关怀。⑵一个细腻的询问,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7总结上文,8开启下文。两者起了承上 启下的作用。

2、这是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因为他是青年的领导人,他要先宣传然后用行动去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3、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4、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5、《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6、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 社 戏 》

一、1、委实――实在

2、飘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二、1、视觉、听觉、嗅觉,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清新醉人的夜景,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农村的热爱之情。

2、“点”“磕”二字,好在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农家少年驾船技艺的熟练、敏捷,表现了他们的聪明能干。

3、心理描写,写出了“我”急于看戏的心情。

4、不能。因为这些词语都表示推测,说明听到的、看到的都不确切。这样写突出了“我”急于到赵庄看戏的心情。

《安塞腰鼓》

1、指身强体壮,生命力旺盛。2、从鼓点声、击 鼓动作、跳跃的舞步、表演者的眼神和英姿。3、不能。这三个词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上句的“束缚、羁绊、闭塞”等词语照应。4、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的铿锵有力以及激越的气势。

《伟大的悲剧》

1.“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 第一个发现南极点。2.B 3.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4.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5.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6.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猫》

1.更(或更加、越、越发)。

2.两个句子都可以。未改过的句子是一个疑问句,表达的是一种思索与悔恨,这种悔恨中有怜爱。改过的句子是一个感叹句,强调了“我”的悔恨心情。3.表达了作者的难过与悔恨。

4.第一只猫病死,第二只猫丢失,第三只猫遭到 惩戒而逃走,可以说,“我家”养猫没有一次成功。尤其是第三只猫,遭到家人和“我”,特别是“我”的冤屈而逃走,在我们一家人的心上留下的悔恨是十分深刻的,为了这悔恨,“我家”“永不养猫”。

《斑羚飞渡》

一、1.前面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的飞渡作铺垫,这里渲染了悲壮的气氛。(彩虹在全文中作用:“彩虹”既是自然界彩虹的真实显现,又是老斑羚用自己的生命筑起来的“彩虹桥”,美丽的彩虹还和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镰刀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也是向往投身于美好的理想世界。)

2.略

3.文中重点写了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第一次,当发现斑羚们陷入绝境时,镰刀头羊悲哀地咩了数声,这是无能为力的表示;第二次,在一头母斑羚恍惚走进彩虹的斑斓光带时,镰刀头羊发出“咩”的吼叫,招回母斑羚,同时告诉斑羚群,它已想出自救办法,并指挥迅速实施;第三次,在老年斑羚与年轻斑羚两队数量悬殊时,镰刀头羊悲怆地轻咩一声,这表示为了让更年轻的生命获救,只能牺牲正当盛年的包括自己在内的同类了。这叫声既是一声忧伤的叹息,也是召唤补充注定死亡队伍的命令。

4.镰刀头羊的形象: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5.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6.“我”是个猎人,参照人类在此种情景下常有临阵脱逃的表现,所以震惊。

7.不只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二、1、悲壮。

2、衬托老斑羚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

3、“沉重的步伐”是因为镰刀头羊为了保证数量的均衡而不得不离开年轻的斑羚队伍走到老斑羚群里。它放心不下自己的子民们,为它们能否成功飞渡而忧虑。“坚定的步伐”是因为镰刀头羊已经看到它的子民们成功飞渡,种族可以生存下来,但也有半数的同胞为此而牺牲,它作为头羊,也应如此,所以步伐坚定。

4、结尾的彩虹具有象征意味。它的绚丽、灿烂象征自愿牺牲的斑羚们生命的灿烂、辉煌。把它放在末尾,具有点明中心、主旨的作用。

5、① B ② C

第四篇:七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邓稼先

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回答问题

1、简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要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2、文章中写了两件文革中发生的事,通过邓稼先处理这两件事,从中你可以体会出邓稼先具有什么样的品格?

3、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我不能走”回答下列问题

4、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5、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6、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7、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8、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阅读“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给上面文字划分层次,2、第二节“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的“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3、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为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幺?

4、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5、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6、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社戏

【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2、双喜和六一公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双喜: 六一公公:

3、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情节安排?

4、文章题目为“社戏”,但作者写社戏的部分却很少,作者这样安排是否合理?为什么?

【重点语段阅读】

一、阅读《社戏》7-8段,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写出了“我”看社戏转机的出现。这转机全在于哪些人做了哪些事?请你概括出来。

2、双喜敢写包票的原因有哪些?从选文中,可看出双喜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3、找出与画线句子相照应的词语,把画线句子改为“这十几个少年,委实全都会凫水。”表达效果与原句有何不同?

二、阅读课文10-13(甲段)和22-23(乙段),回答下列问题。

4、给甲、乙两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哪一段是写夜航去看社戏的?哪段是写看完戏归航?在文中找出两处根据。

5、在文中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轻松、舒展、点、磕、退后、上前、架),并分析在文中的作用。、、6、“甲”文第二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并找出相应句子。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7、你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

8、“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9、第一段说船“飞一般前进”与第二段“我却还以为是船慢”是否矛盾?为什么?

10、“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中“大概”能否去掉,为什么?“那声音”指的是什么?

11、甲文写到豆麦是为后文写“偷豆”埋下伏笔,第二段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也是为了埋下伏笔,请从第三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用“”标出。

12、“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沉静”与“自失”在这里如何理解?

13、从第一、二、三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并概括我当时的心理。

14、甲、乙两段都写了船速之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两处是侧面描写?请找出有关语句并抄写下来。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15、这两段景物描写都调动了人体的感觉器官,请分别找出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6、两段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分别写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甲段:本体 喻体 表达效果:

乙段:本体 喻体 表达效果:

17、“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罩”在这里如何理解?

三、阅读课文31-40段,回答下列问题。

18、“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19、本语段表现了六一公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0、分析下面两句话的含义。(1)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货,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

(2)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21、你对语段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请简单谈一谈。

安塞腰鼓

阅读文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中的“茂腾腾”一词写出了后生们的什么特点?

2、第七自然段从哪些表演来描写安塞腰鼓的宏伟场面?

3、文中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声音,其目的是什么?

4、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5、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含义,“挣脱”“冲破”“撞开”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6.“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

伟大的悲剧

阅读“没过多久,„„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回答问题。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什么?“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什么?

2.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在沙漠中心 阅读:“我这里说的根本就不是飞行。„„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飞机,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具。”

2.依照下列句子仿写。

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仿句:

3.谈谈你对“我”把“露水当作希望”的理解。

4.选文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5.假如有一天,当你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阅读“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回答问题。1.从文段中找出揭示“芙蓉鸟事件”真相的句子:

2.“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为什么?

3、最后一段中“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如何体会作者此地的思想感情?

4、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5、作者对第三只猫的前后态度给你什么启示?

斑羚飞渡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中几次写到彩虹,分别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2、P207第一段。“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

3.课文最后一段。“它走了上前,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在这句话里,“灿烂”只是指那一道弯弯的彩虹吗?

4、课文中多次出现“彩虹”,这“彩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 P207第一段。“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震惊?

6、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群斑羚?

7、在这篇文章中人类充当了什么角色?这样好不好?我们应当怎样做?

8、文中写我、猎人和狗的反映,作用是什么?

9、课文中斑羚的叫声,尤其是镰刀头羊的叫声,有什么含义?

附:参考答案 邓稼先

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功臣,作者通过对比突出表现了邓稼先真诚、朴实的“纯”的性格特征,并高度赞扬了他的奉献精神。

2邓稼先的故事很多很多,但是作者善于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作者用“文革”时邓稼先说服武斗两派继续工作和工宣队、军宣队不要围攻两件事充分展现了他巨大的人格魅力。他之所以能够感染别人,正是因为他具有无私真诚的品格。3邓稼先不喜欢引人注目,真诚朴实,毫无私心,默默奉献,这也正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理想的共产党员应具备的品格。

4、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5、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6、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的精神。

7、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8、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第一层:开头到“实证了他的‘言’和‘行’。”层意: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第二层:最后两节。层意:总结全文,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

2“这”指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一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然后用行动去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3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先生是言与行一致的伟人。

4“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的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5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6看问题不能太绝对,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论先后,最重要的一点是言行要一致。(言之有理即可)社戏

【问题探究】

1、“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念的书,享受到自由;可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2、双喜:聪明能干、心细如发、热情、机灵、善于为他人着想。(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六一公公:淳朴乡民的形象。热情好客、宽厚善良、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

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偷”反映了小伙伴们的诚恳待客的热情;“偷”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4、合理。看社戏只是全文的线索,作者要表现的是“我”与农家少年的美好友情和他们纯朴的品质,而看社戏前后的情节正是表现这一主题的重点。【重点语段阅读】

一、1、转机的出现,一在双喜的“提议”;二在十几个别的少年的“撺掇”;三在双喜“写包票”。

2、双喜敢写包票,原因有三点:船大,迅哥儿不乱跑,同去的小伙伴们都是识水性的。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双喜是个聪明机灵、热情自信的孩子。

3、“识水性”原句是双重否定句,强调突出这十几个少年无一例外,个个都会凫水。改后语气不如原句强烈。

二、4、甲:夏夜行船,乙:月夜归航写夜航去看戏的是(甲)段,写看完戏归航的是(乙)段。根据:甲段中“但我还以为船慢”、“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乙段中“可知已经到了深夜”“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找出其中两处即可。

5、A、作用: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我能和伙伴们一起去看戏时的欢喜轻快的心情。

B、作用:显示了农村少年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能干的品格。

6、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7、“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变得朦胧了”。“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把静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山”连绵起伏的形状。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达了“我”欢快迫切的心情。

8、不能去掉。“似乎”表示好像,并不是真的而是人的主观感受,若去掉,语气就发生了变化。

9、不矛盾。“飞一般前进”写出了船行速度快,“我却还以为是船慢”就更突出了“我”看戏的急切心情。

10、不能去掉。因为“大概”表示猜测,并不确定,如果去掉就是肯定了。第二段中的“歌吹”。

11、“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12、写出了“我”完全陶醉在了这美丽的景色之中。

13、(句子略)第一段(活泼轻松)第二段(急切焦虑)第三段(惘然陶醉)

14、正面描写:航船就像大白鱼在浪花里蹿; 侧面描写:“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15、文中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两幅画图描写得极为优美,作者运用嗅觉、视觉、听觉等,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入手,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字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16、甲段:本体起伏的连山 喻体踊跃的铁的兽脊 表达效果:把连山比作兽脊,再加之“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快。乙段:本体航船 喻体大白鱼

表达效果:把航船比作大白鱼,化静为动,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快,又从侧面表现了小伙伴们高超的架船技术。

17、“回望”表现出“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三)18、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19、六一公公是一位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忱的人 20、(1)表现了六一公公在得到别人的理解、肯定之后的喜悦之情。(2)表现了“我”更喜欢的是与小伙伴一块吃豆的那种乐趣。

21、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生活体会”略 安塞腰鼓

1、指身强体壮,生命力旺盛。

2、从鼓点声、击鼓动作、跳跃的舞步、表演者的眼神和英姿。

3、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的铿锵有力以及激越的气势。

4、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行,光彩和力量。

5、含义:写出了陕北人民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不能调换,这三个词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上句的“束缚、羁绊、闭塞”等词语照应。

6、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伟大的悲剧

1、“这”指“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这一事业”指“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2、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3、这些词语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

4、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5、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6、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在沙漠中心

1.因为“人们并不是为了飞机而去冒生命的危险。”人们只是通过飞机这个工具,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寻找真理。

2.示例:我们渴求知识就像饿汉渴求面包,我们渴求进步就像渴求茁壮成长,我们在坎途中寻找理想。3.表明了当时处境的艰难,就如 “救命的稻草”之于溺水的人;同时也说明了“我”的顽强和乐观精神。

4.平静、坦然、乐观的心情。

5.积极适应恶劣的环境,并保持平静和乐观的精神努力克服困难。猫

1、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2、因为第三只猫的亡失,责任在于自己的主观臆断,并用木棒暴打,这种过失无法补救。

3、因为自己伤害了无辜的第三只猫,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又因为这种内疚、悔恨的负罪感不能消失,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心里永远愧对这类生命。所以“永不养猫”。

4、答:比喻,突出我明白真相后,知道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而更加内疚后悔

5、答: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斑羚飞渡

1、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2、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3、不只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4、彩虹是虚幻、美丽的东西,它容易给人带来幻想、希望,让人陶醉其中。而文中用美丽的彩虹与斑羚飞渡这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也用美丽的彩虹象征斑羚美好的心灵。

5、因为“我”是猎人,参照人类在这种生死关头常常会有临阵脱逃的表现,但是作为一种动物的斑羚却没有。可见动物的品德比人类还要高尚。

6、团结、舍己为人、临危不惧、关爱后辈、无私奉献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7、侵害者和掠夺者,不好。善待动物,爱护生命

8、从侧面写出了我们被“斑羚飞渡”的精神所深深震撼。

第五篇:七下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

七下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复习重点

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题解。

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A、分层次。B、写景角度:动植物、声色形味、动静结合、高低、远近、虚实、总分。C、写法:排比、拟人、对偶、比喻。D、作用:流露喜爱赞美之情,突出乐园。

3、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故事虽虚构但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4、捕鸟的细节描写:交代了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一连串动作描写写出了捕鸟的乐趣,抒发了兴奋喜悦之情。

5、第九段:A、作用:过渡段,承上启下。表达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之情。B、修辞:排比、拟人、反复。

6、写三味书屋生活:A、肃穆气氛。B、问问题老师不答。C、不允许游玩。D、读难理解的古文。E、因内容枯燥学生上课搞小动作。

7、中心。

重点背诵:

(一)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第一段中的“似乎”与“确凿”字面上看是矛盾的,你认为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因为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模糊,然而回忆儿童时的生活,却又历历在目,“确凿”表示完全肯定的。

2、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儿时的作者在此发生了的三件趣事具体哪三件?

趣事: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味道。

3、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4、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加上恰当的用词,能使文章生动、精彩。本段写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写景,请说说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至少举一个例。味觉、听觉、视觉、触觉(举例略)

5、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 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 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8、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 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9、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其目的是

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二)1.课文详写了捕鸟的 时间、地点、工具、条件、方法、收获。2.写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扫、支、撒、系、牵、拉。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3.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4.课文第9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 ; 排比、拟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第二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 复习重点1、1.文体(小说)、作者(林海音,小名英子、台湾著名女作家)、选自代表作品小说〈〈城南旧事〉〉、题意双关、主人公(我,英子,不是作者)。2.课文写作线索:A、-爸爸爱花——主线,起主导作用。B、毕业典礼——副线,推动情节发展,对主线起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

3.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写法:顺叙——写毕业典礼的过程。插叙——A、去医院探望爸爸的情形。B、六年前因赖床而迟到的情形。C、爸爸爱花的情形。D、爸爸鼓励“我”闯练学汇款的情形。这些记叙描写突出了爸爸的严厉、关爱,表明了“我”已经长大了。

4、伏笔的作用: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5、“花”的含义:有象征的意义——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重点背诵: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文中“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凋谢,另一方面指生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2、找出文段中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至少一个)

“快回家去„„为什么呀?”“旁边的夹竹桃„„很不像样。”

3.“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从课文中摘抄语句)“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4、“爸爸的花儿虽然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对。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在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5.从全文来看,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爱花,表面严厉实际上充满爱心,很重感情。

第七课 《最后一课》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作者、主人公(小弗郎士)、主题(爱国精神)。

2、理清故事情节。

3、小弗郎士在小说中的作用:A、既是主人公,又是线索人物。B、起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C、起到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4.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

5.重点研读的段落:第20、21、24——29段。6.人物思想性格。

7.写法:A、对比。B、前呼后应。C、以小见大。D、烘托手法。重点背诵: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人物:①文章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小弗朗士出是一个怎么样的儿童? 由贪玩不爱学习但能管住自己慢慢开始热爱法语,热爱祖国,民族自尊心不断升华憎恨敌人的一个在不断成长的儿童形象。

②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物?

外貌、动作、神态、语言;他是一个恪尽职守,热爱学生,热爱祖国,道德高尚的老师。2.情节:本文 “宣布下课”属于小说的哪个情节? 高潮结局

3.环境: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1.韩麦尔今天为什么穿戴的和平常不一样? 纪念最后一课,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2.镇上的人的表现为什么又和平常不一样?

感谢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二)阅读课文最后一个部分24-29段

1.课文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2.“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忽然”表明了什么? “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了,增强了悲怆的气氛。

3.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什么? 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4.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5.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表现出了他对不能再教法语而感到悲愤和哀痛。

5.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6、24-29段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语言;动作;神态三方面表达了韩麦尔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7、选文中哪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第十一课 《邓稼先》 复习重点

1.文体(人物传记)。2.把握各小标题的意思。3.理解各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突出邓稼先的贡献。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具体写邓稼先的才能、意志、信念、精神。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4、写法:A、大处落笔,立体凸现形象。B、对比的手法。C、句式多变,排列整齐。重点背诵:

一、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邓稼先先生喜欢“纯”字,你认为“纯”字代表着什么意思? 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

2、文革期间发生在邓稼先先生身上有两件什么事情? 说服两派群众,组织开始工作;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

3、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4、奥本海模式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他?

他是美国的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通过对比来反衬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

5、“人们绝对相信他”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

6、“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邓稼先正是汲取了这些最优秀的部分,变成自己的气质品格;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最理想的党员。

二、阅读《我不能走》片断、回答问题:

1、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2、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3、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的精神。

4、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5、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第十二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复习重点

1、文体(散文)、作者臧克家。

2、线索:A、叙事线索——说和做。B、感情线索——表敬仰赞美之情。

3、文章的中心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4.闻一多的主要事迹和形象。5.掌握文中的 比喻句、过渡句与议论句。

6、写法:A、夹叙夹议。B、结构严谨。C、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

重点背诵:

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药方”是比喻的说法,只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2、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的方法,也还是仅仅走出了一步。

3、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为它打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因它打开光明之路”中的“它”指深夜灯火,这句的意思是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闻一多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已在表现闻先生的深夜从事文学研究室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4、他潜心关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闻一多从事文学研究非常深入,用心极专极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使他分心。

二、5、解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之”指代

古代典籍。

6、你知道“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7、“小楷如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一多的什么态度?

8、结合全文看7、8、9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7总结上文,8、9开启下文。两者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9、“这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这指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因为他是青年的领导人,他要先宣传然后用行动去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10、请找出闻一多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第18段,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11、闻一多先生在学者方面的成果有哪些?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特点是什么?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

12、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又有做了哪些事,这又体现出了他怎样的特点?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游行示威;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13、联系全文,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第十六课 《社戏》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作者(鲁迅)、线索(看社戏)。2.理清并掌握文中的主要情节。3.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4.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5.重点阅读段:第10——14段、第22、23段、第40段。6.中心。

重点背诵:

一、1.为什么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平桥村有淳朴好客的村民,美丽的景致,有趣的事情。

2.平桥村村民都具有哪些特点?平桥村的孩子们具有什么特点? 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善良、好客、活泼、聪明、驾船技术高。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踊跃的铁的瘦瘠„„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写出了的什么心情,为什么用“踊跃”来写山?

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或把静物写活了)写出了船行之快。4.课文第22段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描写,表达了什么心情? 景物描写,表达了我的留恋之情。

5.课文第23段“老渔父”为什么喝采?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因为船行的快,侧面描写烘托出孩子们驾船技术高。6.“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中的修辞及作用,“蹿”能否改成“游”好不好,为什么?

比喻形象写出了船行之快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高。;不能改,“蹿”更能表现船行之快。

二、课内阅读训练

朗读课文“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到“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汊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感觉的角度)来写看戏途中的景色?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视觉、听觉、嗅觉,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清新醉人的夜景,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农村的热爱之情。

2、“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一句中的“点”、“磕”用得好在哪里?

“点”“磕”二字,好在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农家少年驾船技艺的熟练、敏捷,表现了他们的聪明能干。

3、“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写出了“我”的什么感受? 心理描写,写出了“我”急于看戏的心情。

4、“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句中的“似乎”和“也许”“料想”能否去掉?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不能。因为这些词语都表示推测,说明听到的、看到的都不确切。这样写突出了“我”急于到赵庄看戏的心情。

第十七课 《安塞腰鼓》 复习重点 1.了解课文。

2.主题(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4、理解一些句子的含义(课文后的练习二)。

5、写法:A、短句与长句交错,富有节奏感、音乐美、诗意美。B、语句铿锵,有气势。C、动静结合。

6、黄土高原人的性格:朴实、粗犷、开朗。安塞腰鼓舞姿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热。

7、排比句和感叹句的作用:增强句子的语势,使文章气势恢弘,雄浑有力,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8.短句的运用。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制的情景。重点背诵:

一、1、课文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哪些方面,安塞腰鼓具有什么特点? 场面、舞姿、后生;表现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2、作者写安塞腰鼓主要是为了赞颂些什么?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

二、阅读文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中的“茂腾腾”一词写出了后生们的什么特点? 指身强体壮,生命力旺盛。

2、第七自然段从哪些表演来描写安塞腰鼓的宏伟场面? 从鼓点声、击鼓动作、跳跃的舞步、表演者的眼神和英姿。3、文中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声音,其目的是什么? 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的铿锵有力以及激越的气势。

4、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行,光彩和力量。

5、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含义,“挣脱”“冲破”“撞开”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含义:写出了陕北人民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不能调换,这三个词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上句的“束缚、羁绊、闭塞”等词语照应。

6.“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第二十一课 《伟大的悲剧》 复习重点 1.文体:人物传记。

2.作者:奥地利的茨威格。3.理清故事情节。

4.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及人物体现的精神。

5、如何理解“伟大的悲剧”。重点背诵: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什么?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什么?

“这”指“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这一事业”指“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2.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第二十二课 《在沙漠中心》 复习重点

1.“我”在沙漠中遇到了哪两大困难? 寒冷、干渴

2.“我” 采用了哪些应对困难的办法?

①喝纯乙醚喝90度的酒精②在沙漠中挖一个坑将自己埋住③试图用布获得一点点露水。3.文中“我”的情绪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情绪变化的句子。痛苦、绝望、平静、乐观。(句子略)4.文章第2段哪句是环境描写,说说作用。(环境描写句子略)渲染环境的恶劣。5.文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略

第二十六课 《猫》 复习重点

1.作者写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只猫,他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 第一只猫:从自身形态喝逗着玩时的形态表现出了它的可爱。第二只猫:从性情和本领两方面写出了它的有趣和活泼。第三只猫:从形态和性情两方面写出了它的可厌和懒惰。2.周家丫头代表哪一类人,家人对此持什么态度? 她代表那些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家人责怪她。

3.不知名的夺小猫的人代表哪一类人?对此“我”持什么态度?说明什么?

代表不顾别人利益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怅然、愤恨的诅骂他们。说明作者对哪种不顾别人利益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和鞭挞。

4.对第三只猫的结局“我”的感受是怎样的? 难过、痛苦、内疚、自责、懊悔。

5.文章结尾的三个感叹句有什么作用? 强烈地表现了“我”的悔恨和自责。

6.为什么说“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我”冤苦了这只不能辩诉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7.最后一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自己伤害了无辜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8.读完本文之后你的感受和启示是什么? 9.略

第二十七课《斑羚飞渡》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

2.品味详细描述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的有关动词。

3.斑羚飞渡给人的启示:斑羚飞渡的惨烈、悲壮,让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反思人类社会,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斑羚那样,不害人,不苟活,视死如归呢?(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4.景物“彩虹”描写的作用:

5.镰刀头羊的形象: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6、如何看待文中“人”的角色:对于和自己一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人类是蔑视的。人类肆意屠杀它们,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灭绝。7.掌握景物、神态、动作、侧面描写。重点背诵 :

一、问题研究

1.“彩虹”三次出现各起什么作用?

第一处第5段: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的飞渡作铺垫; 第二处第11段:作用是渲染飞渡的悲壮气氛; 第三处第16段:作用是赞颂头羊的自我牺牲精神。2.镰刀头羊具有怎样的形象?

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3.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 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4.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感到震惊? “我”是个猎人,参照人类在此种情景下常有临阵脱逃的表现,所以震惊。

5.它(镰刀头羊)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在这句话里,“灿烂”只是指那一道弯弯的彩虹吗?

不只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6.斑羚飞渡的场面,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它是悲壮。

7.为什么文章结尾再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结尾的彩虹具有象征意味。它的绚丽、灿烂象征自愿牺牲的斑羚们生命的灿烂、辉煌。把它放在末尾,具有点明中心、主旨的作用。

8.文中那两句话与“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道路”相照应?

“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

9.用一句话概括作者所讴歌的“斑羚精神。” 作者主要讴歌斑羚群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七下课内文言文复习第5课 伤仲永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仲zhîng 谒yâ 称chân前时之闻 泯mǐn然 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 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3)父异焉 异:感到诧异。(4)邑人奇之 奇:认为„„是奇才。(5)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6)或以钱币乞之 乞:求取。(7)环谒于邑人 谒:拜访。(8)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9)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10)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 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3.泯然众人矣。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点拨: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失。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朝代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词语解释:P37 注释1、3、4、6、7、9、10、11;P38 注释 2、3、5、6、7、9、10、11、14、15、16、17、18、19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37-38 六至八 1.仲永变化的三个阶段(根本原因:不使学)

(1)五岁: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2)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第三段议论:通过说明“受之人”与“受之天”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第10课 木兰诗 乐府民歌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机杼zhù 可kâ汗hán 鞍鞯jiān 辔pâi头 溅jiān溅 啾jiū啾 柝tuî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2)惟闻女叹息 惟:只。(3)愿为市鞍马 市:买。(4)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10(5)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6)著我旧时裳 著:穿。

(7)双兔傍地走 傍:靠近,贴近。(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只。(9)万里赴戎机 戎机:战争。(10)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3)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4)表现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鸣声。

点拨:重点理解“但”“闻”“溅溅”等词语。(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点拨:重点理解“戎机”“度”等词语。(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点拨:重点理解“傍地走”“安”等词语。(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回答不想做官。点拨:重点理解“问所欲”“不用”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木兰还乡”一段。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词语解释:P64 注释1、3、5;P65 注释3、4、5、11、13、15、19;P67 注释1、6、10、12、14、15 ◇通假字:“帖”通“贴”,“火”通“伙”

◇修辞手法:顶针、互文、对偶、反复(P68 练习二、三)◇翻译: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98-99 四至六 第15课 孙权劝学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卿qīn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ã 即更gēng刮目相待 点拨:“邪”“更”是多音宇,可根据字义推测读音。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2)但当涉猎 涉猎:粗略地阅读。(3)见往事耳 见:了解。往事:历史。(4)及鲁肃过寻阳 过:到。(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6)卿今者才略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3.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1)成语:吴下阿蒙。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士别三日 意思是:刮目相待。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执政掌权,不能不学习。点拨:重点理解“当涂掌事”等词语。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这样)大有好处。

点拨:重点理解“大有所益”等词语。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县吕蒙了!点拨:重点理解“才略”“复”等词语。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土分别多日,就要重新换个眼光看待(他)。点拨:重点理解“更”“刮目相看”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称谓)。3.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

◇ 词语解释:P106 注释4、5、9;P107 注释1-6、9、12、13、15 ◇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160 二至四 ◇ 句子翻译:P107 课后练习二

◇ 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

1.内容理解: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

第20课 口技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呓yì语 hōu声 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 曳yâ屋许hǔ许声 几jī欲先走 点拨:注意多音宇“几”的读音。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2)施八尺屏障 施:设置,安放。(3)少顷:一会儿。(4)既而:不久,紧接着。(5)妇抚儿乳 抚:抚摸,安慰。乳:喂奶。(6)众妙毕备 毕:全、都。(7)未几:不久。(8)意少舒 少:稍微。舒:伸展、松弛。(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10)虽人有百手 虽:即使。

(11)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12)奋袖出臂 奋:畅起、举起。(13)两股战战 股:大腿。(14)几欲先走 几:几乎。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满坐寂然

坐通座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1)凡所应用,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2)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只听见围帐里醒木一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喧哗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但”“坐”等词语。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客人没有不伸长脖子,凝神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点拨:重点理解“绝”等词语。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挽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逃走。点拨:重点理解“奋”“股”“战战”“几”等词语。(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点拨:这句话形容声音之杂。)

三、文学(文体)常识

《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人。

◇ 词语解释:P140 2、4、8、9;P141 1、6、10、17;P142 1、3、5、6、7、8、9、10、11 ◇ 通假字:“坐”通“座”

◇ 词类活用:宴(举行宴会)、妇抚儿乳(喂奶)、名(说出)◇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213 五至九

1.侧面描写(第2-4段 最后一句)、正面描写(第2-4段 其余部分)2.P143 课后练习二、三、四(答案见《三点一测》P215 十三)3.时间线索:少顷—既而—当是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第25课 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盘盂yú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夸父与日逐走 逐走:竞跑,赛跑。(2)见两小儿辩斗 辩斗:争辩,争论。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认为。去:距离。(4)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到。(5)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热水。(6)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迫到太阳落下的地方。点拨:重点理解“逐走”,“入日”等词语。

2.未至,道渴而死。还没有赶到,就半路渴死了。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正午时离人远。

点拨:重点理解“以”“去”“日中”等词语。4.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5.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多智慧呢? 点拨:重点理解“孰”“知”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夸父逐日》一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夸父逐日》是一篇神话故事(体裁),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2.《公共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夸父逐日》神话,选自《山海经》 ◇ 词语解释:P190 注释2、3、5、6 1.文章主题:表现夸父地英雄气概,反映古人探索、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意志。2.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公共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第30课 狼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窘jiǒng 苫shàn 眈dān 瞑míng 尻kāo 黠xiá 隧su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缀行甚远 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2)一狼仍从 从:跟从。(3)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旧,原来。(4)屠大窘 窘:闲窘,处境,危急。

(5)恐前后受其敌 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6)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7)苫蔽成丘 苫蔽:覆盖、遮蔽。(8)弛担持刀 弛:放松,这里指卸下。(9)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一样。

(10)目似瞑 瞑:闭眼。(11)意暇甚 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12)屠暴起 暴:突然。(13)又数刀毙之 毙:杀死。(14)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15)乃悟前狼假寐 寐:睡觉。(16)狼亦黠矣 黠:狡猾。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止有剩骨 止通只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点拨:重点理解“缀”的意思。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而两只狼仍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点拨:重点理解“并”“故”等词语。)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屠户处境危急,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点拨:重点理解“窘”“敌”等词语。

4.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户于是奔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点拨:重点理解“倚”“弛”等词语。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点拨:重点理解“少时”“犬”等词语。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点拨:重点理解“隧”,这里作动词。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点拨:重点理解“悟”“寐”等词语。

8.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点拨:重点理解“黠”“变诈”“几何”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朝小说家蒲松龄。

◇ 词语解释:P220 3-7;P221 1-14;P222 1-9 ◇ 通假字:“止”通“只”,仅仅 ◇ 词类活用:洞(打洞)、隧(钻洞)、犬(像狗一样)、变诈(欺骗手段)、笑(笑料)

◇ 句子翻译:P222 课后练习二

◇ 一词多义:之(6个)、其(6个)、前、意、敌、以 1.主要内容:遇狼 — 惧狼 — 御狼 — 杀狼

2.启示:(1)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不能妥协退让,要勇于抗争到底(2)坏人是很狡诈的,可他们害人终害己。

下载北师大版七下《示儿》同步练习课内阅读复习大全语文课内阅读训练精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版七下《示儿》同步练习课内阅读复习大全语文课内阅读训练精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下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

    七下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习重点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题解。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A、分......

    北师大版七下《示儿》教案2篇

    示 儿 导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

    七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答案

    信达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总复习之课内现代文阅读(答案) 语段(一) 1、不矛盾。从“最末次相见”来说,已经隔厂七八年,印象有些淡漠,所以用“似乎”一词。而追忆儿时的百草......

    黄冈小考语文复习课内阅读训练(推荐)

    六年级语文课内阅读训练请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4---13自然段完成作业: 1、请写出第5自然段中描写鲁迅动作的词: 2、恍然大悟是的意思。请用它写一个句子: 3、......

    人教版七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内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班级:姓名:《从百草草原到三味书屋》 阅读【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训练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训练 〈一〉 一、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

    语文六年级第十二册课内复习

    小学毕业总复习专项训练:第十二册课内阅读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1课 文言文两则 1.我发现‚之‛的意思不一样,我能写出不同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2)惟弈秋之为听......

    小升初语文总复习课内阅读[范文模版]

    小升初语文总复习:课内阅读一、回忆《一夜的工作》填空: 在回来的路上,我地想着,并且对自己说: “,!” 我这样对,我又想 好像我的似的:“看啊,他就是。我 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