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含五篇)

时间:2019-05-13 22:4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篇: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这里将成为参与国内外竞争、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中原城市群将来什么模样?6月12日省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中原城市群九大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明确,通过整体规划,实现真正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突出中原城市群组团优势,提升中原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使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城市群中稳做“龙头”。

一、中部4大城市群比较

从统计数字上看,2005年无论是城市群体规模,还是综合经济实力,中原城市群均居我国中部地区4大城市群之首。

生产总值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生产总值5914.82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38倍、2.45倍、1.90倍。

地方财政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09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5倍、2.38倍、1.89倍。

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20.55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53倍、2.15倍和1.69倍。

地方财政增长速度2005年中原城市群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为32.2%,分别高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54.4、44.3和43.8个百分点。

唯一一个排名第二的是发展速度,略低于皖江城市带。省发改委主任林景顺说:“2006年以来,中原城市群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季度,中原城市群9市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占到了全省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二、发展新概念

新闻发布会称,《纲要》已由省政府正式印发,这标志着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纲要提出的“集合城市”、“共生城市”、“经济城市”等城市群发展新概念,引人注目。

1.强化城市整体功能的“集合城市”

《纲要》系统地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框架结构,明确提出中原城市群九市通过在空间、功能、产业、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努力形成作为一个城市群体发挥作用的集合城市。在空间上形成三大圈层——以郑州为中心的都市圈(开封作为郑州都市圈的一个重要功能区)、紧密联系圈(其他7个结点城市)和辐射圈(接受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的周边城市)。在产业上,发展重点向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新郑漯京广、新焦济南太行、洛平漯等四大产业发展带集聚,通过“产业簇群化”发展,努力形成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2.“共生城市”理念兼顾新老城区

《纲要》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基本架构为: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其他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市体系。根据现阶段城市规模加速扩张的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共生城市”的理念,积极引导各市在加快新城区建设的同时,兼顾老城区的有机更新,实现共同发展。

3.打破“区划城市”突出“经济城市”

《纲要》注重打破传统“区划城市”束缚,突出“经济城市”的发展定位。从城市功能定位入手,以产业定位为重点,研究提出了不同城市的定位,以指导各市突出城市特色,努

力避免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现象。以郑汴一体化为突破口,打破传统行政区划束缚,从功能、城区、空间、产业、服务、生态等六个方面,具体提出了加快两市发展对接的基本途径,努力促进两市的发展融合。对跨区域的交通、能源、生态、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集中布局;同时深化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动行政区域有序调整,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

三、中原城市群发展构想

到2010年,中原城市群的生产总值要超过1万亿元;到2020年,中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要超过5000美元;财政收入在全省的比重要超过75%。

作者: longsea20062006-8-15 17:22回复此发言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1.地位:中西部增长极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含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市在内的城市密集区。区划内现辖14个县级市、33个县、340个建制镇;地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流域;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5.1%;2004年年底,区域总人口3985万人,占全省人口的41%。

从全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布局来看,在中西部地区,中原城市群是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

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与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及其他城市群发展相互呼应,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并将成为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未来:人均GDP5000美元

“十一五”期间,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

郑州市的核心地位显著提升,9市具有基本明晰的功能和主导产业定位,整体合力增强;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等四大产业带初具雏形,培育形成一批优势企业;

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东连开封、西接洛阳、北通新乡、南达许昌的大“十”字形核心区,奠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

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完善,形成区域内任意两城市间两小时内通达的经济圈;城市功能显著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和谐城市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到2010年,中原城市群的生产总值要超过1万亿元;到2020年,中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要超过5000美元。

3.布局:城市定位分三级

《规划纲要》对中原城市群中的每座城市,都给出了清晰的定位,将郑州定位为中心城市,洛阳为副中心城市,开封等7市为支点城市,巩义等作为节点城市,并努力将新郑等小

城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

〔郑州市〕

城市定位:河南省省会、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发展布局:中心城区(郑州市8区)组团+荥阳—上街组团+中牟组团+航空港组团+卫星城(巩义、登封、新郑、新密四市)。

由于在地形上呈现出“南沟北河”的基本特征,向东与开封空间距离较近,且为广阔原黄泛区,土地沙化,发展成本较低;向西通过高新技术开发区、上街区及连绵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洛阳相连接,城镇和产业密集度较高。

“十一五”时期,郑州市中心城区主要向东扩展,同时通过城区的部分产业转移拓展西部。在区划上适时将中牟、荥阳撤市(县)建区,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其中,近期建设的重点是郑东新区。2010年,郑州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00万;2020年超过40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500万。

〔洛阳市〕

城市定位: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科研开发中心、职业培训基地、中西部区域物流枢纽。根据定位,洛阳承担辐射带动豫西地区等重要功能。

发展布局:中心城区组团+卫星城(偃师、孟津、新安、伊川四市县)。

“十一五”时期,其中心城区主要向东南方向发展,近期重点在洛河南岸、伊洛河之间建设洛阳新区,并向偃师顾县镇、诸葛镇拓展。

〔其他市〕

支点城市:《规划纲要》将开封、新乡、许昌、漯河、焦作、济源、平顶山定位为中原城市群东部、北部、南部、西北部、西南部重要的支点城市。

节点城市:在郑州与洛阳、郑州与许昌之间县级城市中,选择人口规模大、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巩义、偃师、新郑、长葛等市(县),作为重要的节点城市加快发展。

作者: longsea20062006-8-15 17:22回复此发言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中小城市:考虑到中小城市在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布局中承担着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农村发展、吸引人口聚集、支撑城市网络体系的重要功能,“十一五”时期,在发展壮大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同时,还将加快中小城市和有产业支撑的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努力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旅游景区和面向农村、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人口密集区。

力争新郑、新密、新安、伊川、辉县、长葛、禹州、舞钢8市(县)市区人口超过20万,进入中等城市行列。2020年,力争登封、卫辉、汝州、长垣、孟津、沁阳、尉氏、孟州、宝丰等9个市(县)成为中等城市。

4.产业:形成四大产业带

《规划纲要》要求推动优势产业向基地化方向发展,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园区化方向发展,通过产业基地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带动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外围空间形态的变化,努力培育形成四大产业发展带:

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这是我国陇海产业带上城镇和产业密集度最高的区段之一,也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西部地区资源输出的战略通道。其规划建设布局将按三个层面展开,一级层面为郑州、洛阳、开封市区;二级层面为巩义、偃师两个重要的节点城市;三级层面为义马、新安等其他9个节点市(县)。

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这是我国京广产业带的重要区段,以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107国

道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北京至广州铁路客运专线为依托,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新乡、郑州、许昌、漯河4市和所属的卫辉、原阳、新郑、长葛、尉氏、临颍6个县(市),承担着辐射鹤壁、安阳、濮阳等豫北地区和驻马店、信阳等豫南地区的功能。

新—焦—济(南太行)产业发展带:该产业带是我省豫西北地区重化工业密集区,产业基础比较好,背靠山西能源基地,紧揽晋煤外运通道,水资源和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丰富,具有集中连片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和重化工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洛—平—漯产业发展带:该产业带以洛阳—南京高速公路、省道、焦枝线中段、孟宝铁路为依托,依次穿越洛阳、平顶山、漯河三个市区和所辖的汝州、宝丰、叶县、舞钢等市(县),向西南连接辐射南阳等豫西南地区,向东连接辐射周口等豫东地区。

四、城市空间发展和功能对接

“十一五”期间,我省将重点依托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和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率先推动郑汴、郑新、郑许之间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对接,努力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产业集聚、城镇密集的大“十”字形基本构架。

1.郑洛互动

■形成五条快速通道■工业基地跨市

交通改造:为推动郑洛互动发展,目前我省正在积极建成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全面完成连霍高速郑州至洛阳段拓宽改造和310国道郑州至洛阳段一级公路改造升级任务,连同郑少和少洛高速公路及既有陇海铁路,在郑洛之间形成五条快速通道。

产业布局:依据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产业布局构架,促进荥阳、上街、巩义、偃师等重要节点城市(区)发育,全面推进郑洛之间的产业布局。重点加强郑洛两市在信息产品制造业、新材料、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业、铝加工业等领域的分工协作,整合科技、教育资源,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互动发展:“十一五”末,在郑洛互动发展上,将基本建成上街—巩义—新安铝工业基地、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吉利石化工业基地、巩义铝加工园区、偃师轻纺产业密集区、荥阳铝型材工业园区,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明显特色的产业集群。

2.郑汴一体

■公交10月底互通■电信、金融同城

区位优势:随着郑东新区和开封杏花营组团建设步伐的加快,目前两市建成区之间的直线距离仅30公里,加之在定位上存在明显互补,两市具有率先推进一体化的基础。

战略目标:按照郑汴一体化设想,“十一五”时期,要统筹推进郑汴两市在城市功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6个方面的衔接,形成基础设施共建、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功能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作者: longsea20062006-8-15 17:22回复此发言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公交互通:两市目前已分别就郑汴城市线的公交车辆配置、服务方式、运营模式、线路和场站设置、投融资方式及相关措施等,提出了具体方案和建议。今年10月底郑汴城市连接线竣工通车之日,两市公交可实现同步互通。

电信同城:两市准备分两步走。第一步,于6月下旬研究提出降低两市间通话电信资费的具体操作方案;第二步,搞好两市固定电话区号合并的前期规划,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8月份实施。

金融同城:目前两市正在围绕实现票据结算、异地货款、出口企业开立经常性外汇账户、进口付汇备案视为同城业务办理等问题进行研究,估计6月下旬可形成初步意见,7月份组织实施。

质检互认制:在两市“质检互认制”上,两市需对经国家认证的质量技术监督机构出具质检报告的产品实行互认。目前,两市正围绕工业品、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抓紧开展前期研究,9月开始实施。

3.郑新呼应

■原阳桥北区建设■拓展郑州向北发展空间

发展规划:为促进郑新呼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如下规划:要加快原阳桥北新区建设,加快郑州花园

口黄河生态旅游区、新乡桥北—韩董庄区域开发,通过现有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和新建郑州黄河公路铁路两用桥,促进两岸呼应发展,进一步拓展郑州向北发展的空间。

战略目标:建成新乡化纤工业基地和造纸工业基地,培育形成新乡电子电池、原阳电子零部件等一批规模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4.郑许合作

■长葛等节点城市发展■建高新技术基地

发展规划:积极推动郑州航空港组团发展,促进新郑、长葛等重要节点城市发育。合作项目:加快实施郑许之间的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加强两市在高新技术产业、轻工、食品、烟草等领域以及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合作。

战略目标:力争“十一五”末,基本建成以电子信息、电力装备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培育形成长葛铝型材加工、超硬材料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5.黄河两岸南呼北应

■密切黄河对岸城市联系■发展沿黄旅游

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黄河两岸城市间产业联系将进一步密切。《规划纲要》认为,应引导郑州与新乡、武陟与荥阳、孟州与偃师、温县与巩义等黄河对岸城市,借助黄河桥梁通道,围绕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密切生产链条上下游间的产业联系。

战略目标:引导黄河北岸地区建设优质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加强服务于中心城市的市场建设。加快沿黄生态工程建设,改善两岸生态环境。通过沿黄旅游资源开发,推动旅游资源共享。

6.建立房产“景气指数”

建立城市群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搞好“景气指数”的编制,7月份完成。研究出台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适当扩大经济适用房建设,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房源,10月份完成。研究出台鼓励社会投资建设单身公寓和小户型廉租房的意见,为外来进城就业人员提供合适住所,10月份完成。

中原城市群九市功能定位

郑州:河南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洛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科研开发中心和职业培训基地,中西部区域物流枢纽。

平顶山:中国中部化工城,中原城市群化工、能源、原材料、电力装备业制造基地。

许昌: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轻纺、食品、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区。

漯河:中国食品城,中原城市群轻工业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南部区域物流中心。

开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纺织、食品、化工和医药工业基地,郑州都市圈重要功能区。

焦作:国际山水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重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新乡: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汽车零部件、轻纺和医药工业基地,职业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北部区域物流中心。

济源: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

第二篇:《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介绍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介绍

设想:

“十一五”时期,重点依托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和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率先推动郑汴、郑洛、郑新、郑许之间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对接,加强巩义、偃师、新郑、长葛等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努力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产业集聚、城镇密集的大“十”字形基本构架,确立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空间轮廓。

关键词:

郑汴一体化,郑洛互动发展,郑新呼应发展,郑许密切经济联系

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

重点推进六个对接:一是突出城市特色,推进功能对接。二是加快郑汴交通建设,推进城区对接。三是促进郑州、开封相向发展,推进空间对接。四是统筹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对接。五是率先推行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和金融、电信同城化,推进服务对接。六是加强两市间生态共建,推进生态对接。

加快郑洛互动发展

“十一五”期间,建成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全面完成连霍高速郑州至洛阳段拓宽改造和310国道郑州至洛阳段一级公路改造升级任务,连同郑少和少洛高速公路及既有陇海铁路,形成五条郑洛之间的快速通道。依据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产业布局构架,全面推进郑洛之间的产业布局。重点加强郑洛两市在信息产品制造业、新材料、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业、铝加工业等领域的分工协作,整合科技、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力争“十一五”末,基本建成上街—巩义—新安铝工业基地、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吉利石化工业基地、巩义铝加工园区、偃师轻纺产业密集区、荥阳铝型材工业园区和纺织服装工业园区,培育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促进郑新呼应发展

“十一五”期间,建成郑州至北京铁路客运专线,全面完成107国道郑州至新乡段拓宽改造任务。加快原阳桥北新区建设,加快郑州花园口黄河生态旅游区、新乡桥北—韩董庄区域开发,通过现有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和新建郑州黄河公路铁路两用桥(预留轻轨线路),促进两岸呼应发展,进一步拓展郑州向北发展的空间。逐步展开郑州和新乡之间的产业布局,建成新乡化纤工业基地和造纸工业基地,培育形成新乡电子电池、原阳汽车零部件等一批规模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密切郑许经济联系

“十一五”期间,建成郑州至武汉铁路客运专线,全面完成京港澳高速郑州至许昌段拓宽改造和107国道郑州至许昌段扩建改造任务,形成郑许之间的快速通道。积极推动郑州航空港组团发展,促进新郑、长葛等重要节点城市发育。加快实施郑许之间的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加强两市在高新技术产业、轻工、食品、烟草等领域以及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两市协调发展。力争“十一五”末,基本建成以电子信息、电力装备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培育形成产业基地,培育形成长葛铝型材加工、超硬材料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强化郑州的中心城市地位

设想:

“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郑州市要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加快积聚人口和要素资源,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借助“集合城市”的力量,加快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力争2010年市区人口规模超过400万人,全市生产总值占中原城市群的比重达到或超过1/3,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显著提升,真正成为带动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龙头。

关键词:

郑东新区建设,城市发展形态,郑州核心竞争力

强力推进郑东新区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面建成郑东新区起步区和龙子湖地区,基本建成龙湖地区,全面启动拓展区,力争2010年郑东新区建成区规模达到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在60万人以上。建成省艺术中心、会展宾馆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加快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出口加工区和规划的加州工业城建设发展步伐,努力在郑东新区形成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文教科研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优化郑州城市发展形态

在郑州全面实施中心城区(郑州市8区)组团+荥阳、上街组团+中牟组团+航空港组团+花园口组团+卫星城(巩义、登封、新郑、新密四市)的组团式空间发展。

坚持“共生城市”理念,明晰城区功能分工,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加快新区建设,改造提升老城区,实现新老城区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在重点支持郑东新区向东拓展的同时,加快荥阳、上街组团发展,通过产业和人口集聚,实现荥阳与郑州的空间对接。积极支持航空港、花园口组团和卫星城发展,加强与中心城区的快速交通联系,完善城市配套设施,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逐步建成与中心城区功能和产业互补、生态和居住环境良好的城市功能区。提升郑州核心竞争力

《纲要》规定,要充分发挥郑州市的比较优势,把提高产业竞争力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巩固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抓好两个中心和两个基地建设:

——以中原国际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物流资源、物流设施、物流企业向园区集聚,努力把郑州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

——以郑州金融商务集聚区建设为重点,整合金融资源,推动金融机构集聚,壮大金融业整体规模,增强竞争力和辐射力,努力把郑州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

——通过优势企业重组整合、重大项目招商、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途径,调整优化工业机构,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导骨干企业总部向郑东新区和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努力把郑州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开放型的科技创新体系,吸引科技企业和人才集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争取在优势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努力把郑州建成科技创新基地。

第三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总体战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总体战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总体战略

——重点·难点·亮点解读

主讲人:高书国

主讲人简介

高书国,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室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战略规划和宏观教育政策,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起草制定工作,主持制定《中国全民教育行动计划》,主持国家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和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委托课题10余项,出版《中国人口文化素质分析报告》、《中国城乡教育转型研究》、《后普及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战略》、《宏观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和《教育战略规划:复杂—简单理论》等5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课程简介

本课程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重点、难点和亮点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解析。

一、《教育规划纲要》战略重点: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终身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和“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规定未来十年要完成的发展任务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基本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重视支持民族教育事业”,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全面落实各级政府教育优先发展的责任。

二、《教育规划纲要》战略难点在于:农村教育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考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教育规划纲要》重要亮点有:第一次提出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第一次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第一次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第一次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强国思想;第一次提出终身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第一次提出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第一次要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列入国家规划纲要;第一次提出造就一批教育家;第一次提出建设公共教育服务平台;第一次明确提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第一次提出2012年达到4%;第一次提出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第一次为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列专章,还提出了要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

《教育规划纲要》指导着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其亮点皆是社会各界关心的焦点问题体现,其难点需要通过更大范围内的体制改革和更大的工作力度来统筹解决,其重点则在于要积极采取促进落实的措施和行动。

课程时长

105分钟

录制时间

2010年8月

提纲

一、《教育规划纲要》战略重点

1.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

(1)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基本形成终身学习型社会

(3)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工作方针

(1)优先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育人为本: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3)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4)促进公平: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教育基本政策

(5)提高质量: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3.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4.基本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5.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6.形成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7.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8.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9.重视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10.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11.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2.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责任

二、《教育规划纲要》战略难点

1.农村教育发展

2.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4.高考制度改革

5.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教育规划纲要》重要亮点

1.第一次提出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2.第一次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3.第一次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4.第一次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强国思想

5.第一次提出终身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6.第一次提出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7.第一次要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列入国家规划纲要

8.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

9.第一次提出造就一批教育家

10.第一次提出建设公共教育服务平台

11.第一次明确提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12.第一次提出2012年达到4%

13.第一次提出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

14.第一次为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列专章

第四篇: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群建设实施纲要

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群建设实施纲要

按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日前印发《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群实施纲要》,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本报将其全文刊登。为深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升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创建水平,推动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创建从点到面、从个体到群体、从城市到区域的跃升,制订本实施纲要。

一、明确创建目标

以文明城市创建为载体,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打造区域文明城市共建新平台,提升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整体文明形象,在全国率先建成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区域文明城市群,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城市区域。

按照“巩固提高、辐射延伸”的原则,不断提高现有“全国文明城市”和“广东省文明城市”的工作水平,不断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按照“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各市创建文明城市的步伐,力争到2017年,珠江三角洲各地级以上城市100%建成“全国文明城市”,2020年各县级市(县城)100%建成“广东省文明城市(县城)”,实现文明城市创建全面覆盖。

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联片创建、联手共建,形成区域文明城市群。

二、突出创建重点

(一)共建珠江景观带。

利用珠江水系河道纵横的自然优势,点线面结合,共同建设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沿江景观带。

1.加强珠江沿岸景观建设。建设一批沿江亲水公园、亲水岸线、亲水广场,凸显沿岸城市靠江、亲江、通江、透江的风格和特色,形成滨水景观展示长廊。

2.建设珠江沿江风情休闲带。综合规划建设沿江岸线,重点加强对沿岸旧房屋的整饰改造,建设融休闲、观光、购物、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商贸旅游长廊。

3.实施珠江夜景光亮工程。按照节能、实用、美观的原则设置珠江沿岸景观照明。选择一批主要沿江道路及主要景观建筑物,实施灯光灯饰综合升级改造,塑造绚丽多姿的珠江灯光夜景。

4.加强珠江沿岸景观带公共交通建设。结合绿道网建设及滨水地区改造,建设慢行交通、轨道交通和其他公共交通系统相结合的绿色交通体系,减少机动车对滨水地区的干扰,为市民提供优美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

5.加强对珠江两岸建筑的规划控制。严格控制珠江两岸一线建筑离岸距离和高度,确保沿江建筑界面不对珠江开敞区造成视觉压抑。

(二)共建滨海景观长廊。

综合规划开发珠江三角洲海岸带,构建彰显人文特色和海洋魅力的阳光金海岸。

1.建设滨海风情景观带。以海滨资源为依托,以海洋文化为内涵,建设一批集生态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湾区、滨海公园等,构建自然与人文并茂、环境优美宜人的滨海景观带。

2.构建绿色海岸线。以沿海红树林等防护林系统为基础,建设融生态和景观于一体的绿色海岸线,营建优美的海岸绿色景观。加强滨海山水之间的绿道建设,达到“显山、露水、透绿”。

3.加强滨海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滨海重大工业项目布局区域协调,控制污染,保护海岸带生物多样性。加强对河流、湿地、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生态系统的保护。

(三)共建珠江文化带。

加快珠江沿线文化一体化建设,增强区域文化特色,提升区域文化的竞争力和辐射力。

1.实施珠江沿线特色文化联建工程。推动珠江沿线联片建设以粤剧、粤菜、粤语、骑楼、南狮、龙舟等为特色的广府历史文化带,以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广州起义为特色的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带,以商业文化、改革文化、时尚文化为特色的现代文化带,营造独特地方特色和个性品位的特色文化。

2.实施珠江沿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联动工程。推动珠江沿线建设一批文化中心、艺术中心、会展中心、文化主题公园、文化广场、文化景观、艺术空间等大型文化设施。建设一批专题、特色的博物馆、艺术馆。建设广东文学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广东人民艺术中心等标志性文化工程,不断提高珠江两岸的文化品位。

3.实施珠江沿线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工程。建设珠江沿线城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资源数据库、演艺联盟,建设文化执法联动协查机制,构建资源共享、服务一体的珠江沿线城市都市文化带。深化与香港、澳门的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提高珠江三角洲都市文化圈的国际化水平。

4.共建珠江三角洲文化创意产业圈。发展高端和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创意产业园、创作基地、设计城和文化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批以文化创意、工业设计、数字出版、网游动漫、影视制作、游戏游艺、工艺美术、音像电子和演艺娱乐为内容的产业园区。

5.联合开展珠江三角洲节庆文化活动。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舞醒狮、赛龙舟、花灯会、登高等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节庆活动。组织岭南年俗节、七巧欢乐节、龙舟文化节、波罗诞、观音诞、龙母诞、咸水歌会等特色节庆活动,建设珠江三角洲民俗风情旅游文化带、广府文化跨市旅游线路,共同展示珠江三角洲民俗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6.实施珠江沿岸文化古迹保护和联合开发工程。结合保护文化遗迹、古街古镇,实施岭南风貌街区古镇、古村建设和复兴工程,展现地域特色鲜明的城乡风貌。加强对南越王墓、陈家祠、黄埔军校旧址、孙中山故居、梁启超故居、叶挺故居、虎门炮台旧址、佛山祖庙、宋城墙、七星岩摩岩石刻、大鹏所城、梅溪牌坊等文化古迹的保护和联合开发,拓展珠江沿岸文化古迹跨市旅游线路,壮大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珠江沿岸城市的文化内涵。

(四)共建珠江绿色水系。

建立珠江流域上下游统一协调的水环境保护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推进珠江水系综合整治,建设绿色水系。

1.深入开展保护珠江母亲河行动。推进珠江水系综合整治,加强珠江水域的水源涵盖林建设,加强清淤和道岸养护,推动水质有效改善。力争到2015年,流经城市河段和城镇内河涌水质明显改善,跨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珠江三角洲水环境安全格局基本形成,珠江三角洲水系主干、支流水质维持优良水平。

2.创建文明珠江航道。加强航道的管理、规划和综合治理,控制航船违规排放污染物,建立有序、文明的航行环境。

3.开展城镇污水治理行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到2020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完全达标。

4.开展防治农业水源污染活动。加大农药、化肥使用的监督管理力度,控制农药、化肥污染。搬迁或关闭位于水源保护区的畜禽养殖场,减少畜禽养殖污染。

5.开展防治生活污染行动。引导广大城乡居民正确处理生活垃圾,不随意丢弃垃圾,不增加生活污染,保护生活环境和水资源。

(五)共建清洁蓝天。

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切实治理区域大气污染。

1.开展综合治理行动。严格控制大气污染源,严禁高污染的新项目上马,加快老污染源限期治理,关停不能稳定达标的重污染企业。实施工业合理布局,开发节能减排技术,改变燃料构成。加强交通管理,严格控制汽车超标排放废气。通过达标排放、关停企业、综合治理,不断提高空气环境质量。

2.完善监控预警体系。将珠江三角洲所有城市监测站纳入区域空气监控网,建设空气监测站,加强对光化学烟雾、酸雨、灰霾现象的监测和研究。

3.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引入大气环境质量国际评价指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4.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制定珠江三角洲大气环境经济政策,建立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开展大气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试点工作。

(六)共建爱心家园。

强化居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广泛开展公益活动,构筑区域联动爱心工作平台,建设爱心家园。

1.实施公益慈善工程。发动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深入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南方公益、关爱行动、城市暖流、慈善万人行等活动。

2.关心外来务工人员。改善用工环境,加强人文关怀,大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问题,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生活环境。加强珍爱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3.关爱未成年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施品德培育、精品供给、环境净化、心理护卫四大工程,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帮助单亲困难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解决生活失助、学业失教、情感缺失等问题。加强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4.深化志愿服务活动。建立珠江三角洲志愿者联盟,加强对各种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协调,广泛开展关爱空巢老人、青少年辅导、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行动,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七)共建文明生活引领区。

着力倡导文明行为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共同建设文明生活引领区,共创珠三角优质生活圈。

1.培育道德文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倡导新风尚、创造新生活”为主题,扎实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等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弘扬文明和谐之风。

2.倡导低碳生活。大力宣传和普及低碳知识,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低代价的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公民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理念、消费模式。

3.开展健康生活。开展科学饮食、文明饮食宣传教育行动,改变铺张浪费、暴食竞饮、嗜食野生动物等不文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推动居民形成文明养生、科学健身、高雅休闲的良好生活习惯。

4.提升文明素质。实施提升文化素养工程,引导广大市民形成热爱文化艺术、参与文化活动、注重培养志趣高雅的生活习惯。深化书香岭南全民读书活动,办好南国书香节,引导市民养成多读书、爱学习的良好习惯,自觉提升文化素养。

5.加强法制宣传。加强社会规则、社会秩序教育,引导居民群众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社会规则,尊重他人权益,理性公平地分享社会公共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法制意识,引导他们自觉抵制不法行为。

(八)共建乡村文明圈。

以推进珠江三角洲农村社区化为突破口,加强城乡共建,提升乡村文明水平,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

1.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把农村社区建设与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三旧”改造结合起来,把城市的管理经验、服务方式引入农村,推进农村居住模式由“镇—村”型向“街—居”型转化。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道路交通网、供水管网、电网、天然气管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农村社区文化、卫生、商业等配套网点。探索实行农村宅基地置换和自然村落合并,推动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居住。

3.改造农村环境。推进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推行畜禽养殖区,推广沼气利用技术。搞好农村庭院和房前屋后净化绿化美化,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开展生态文明万村绿大行动,加快推进岭南新民居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4.实施村民素质教育工程。加快农家书屋建设,办好农民读书节,强化农民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开展新型生育文化宣传教育,强化男女平等意识,引导农民优生优育。推进殡葬改革,倡导绿色殡葬,摒弃厚葬、散埋乱葬、违规建坟等不良现象。

5.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建设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协调。

在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省文明委具体负责推进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群建设。省文明委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项工作。珠江三角洲各市要把文明城市群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市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积极承担责任,主动推进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完善保障措施,抓好工作落实。要以深莞惠城市圈为试点,摸索经验,逐步推进。

(二)广泛宣传动员。

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着力宣传省委、省政府推进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宣传共建行动所取得的成绩,宣传共建行动中的先进典型和宝贵经验,营造氛围,凝聚共识。组织“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群建设群众论坛”,搭建开放式的公众研究、交流和宣传平台。

(三)加强监督检查。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实施步骤和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加强对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跟踪分析,定期开展工作评估,并将实施进展情况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第五篇: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

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

一九九五年八月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加快林业改革步伐,转变林业经济体制,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林业生产力,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创造有利条件,特制定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

一、林业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林业改革和建设取得许多突破。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普遍实行领导干部造林绿化任期目标责任制;多渠道筹集林业资金,国家、集体、个人、部门和各种联合体共同造林绿化;转换国有林业企业和国有林场、苗圃(以下称场圃)经营机制,深化内部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身活力;改革集体林业经营形式,以多种方式有偿流转集体宜林“四荒”地使用权,调动广大群众兴林致富的积极性,兴办股份合作林场,推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改革木材等林产品流通体制,发育林产品、林业技术和劳务市场,推进贸工林一体化经营;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病虫鼠害防治、制止乱砍滥伐、乱捕滥猎野生动植物的林业“三防”体系,森林资源监督、监测体系和林政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林业的对外开放,推进国际交流,开展国际合作等。但是,林业的改革和发展尚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亟待解决,主要是:森林资源产权不清,林业企业改革滞后;森林资源的培育、管理和开发利用,没有完全摆脱旧体制的束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林业市场体系不健全;内外经济关系及投资体制没有理顺,林业投入不足;林业法制不完善等。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林业经济新体制。

2、林业肩负着优化环境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是一项兼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为一体的基础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特殊行业。九十年代是林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到本世纪末,林业改革的目标是:初步建立起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反映林业特点要求的林业经济体制。主要任务是:要建立分类经营、科学管理的营林体制;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完善林业产业政策;建立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和森林资产监管、运营并重的管理体制;推进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建立现代林业企业制度;建立布局合理、规则健全、管理有序的林业市场体系;建立以林业基金为保证,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林业宏观调控体系。

二、建立科学的营林体制

3、森林资源培育要按照森林的用途和生产经营目的划定公益林和商品林,实施分类经营、分类管理。

——在依据《森林法》的规定划分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大林种的基础上,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纳入商品林类,将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纳入公益林类。——商品林的经营作为基础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由经营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重点商品林生产项目列入基础性建设项目管理,采伐限额依据经营方案单独审批。

——公益林以满足国土保安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公益事业需要为主,一般只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列入社会公益事业,实行事业化管理。根据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维持现有经费渠道,由各级人民政府通过财政统筹解决资金,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和管理。——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据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上下结合的方法,制定总体规划,先重点,后一般,因地制宜,分步、分批划定商品林和公益林。在商品林类中,将用材林中的速生丰产林、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林、竹林、经济林作为重点,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林木增长质量;在公益林类中,将对国土保安、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生态保障和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突出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作为重点,首先划定,落实相应的经济政策。

4、将国有场圃划为商品经营型、生态公益型和混合经营型场圃。

——对立地条件好,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以经营商品林为主,发展潜力大,多种经营基础好,并已形成产业规模的,定为商品经营型场圃。作为生产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

——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物种保护、美化环境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定为生态公益型场圃。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化管理。

——以经营商品林类为主,但自然、地理条件和外部经济环境较差的国有场圃或以经营公益林为主,但外部经济环境较好,多种经营基础较好的国有场圃,可定为混合经营型场围。作

为生产性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化管理。

——从事旅游活动的森林公园,作为事业单位,有条件的实行企业化管理。

5、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按照事权划分,分别列为中央事业单位和地方事业

单位。

6、国有林业局要全面实行林价制度,按专业化分工原则,组建企业内部的森林经营公司,实行营林造林产业化。

三、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完善林业产业政策

7、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选择对林业整体实力支撑力大,带动性强,效益高的木浆造纸业、人造板业、以松香为主的林产化工业作为林产工业的发展重点,辅以林机工业、家具和木竹制品业等,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技改步伐,优先扶持一批林产工业龙头、骨干项目,大力开发市场短线产品,发展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实现行业内部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合理布局,形成开拓市场竞争能力

强的林业主导产业。

——实行择优扶强战略。在现有林业企业中,选择一批技术、管理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综合经济效益较好,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作为扶持发展重点,促其尽快成为行业骨干。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弱小企业,或对其他企业控股、参股,推动国有林业资产合理流动,向高效领域转移,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实现林业资产重组和林业企业改组。——克服地区间产业结构雷同的倾向,突出区域特点,形成相对集中、优势互补的林业产业

布局。

——对商品林坚持定向改造现有中幼林和新建速生丰产林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与利用结构相配套的林产工业(包括林产化工)原料林基地。

——优先安排和扶持利用林区“三剩物”、“次、小、薪”材、抚育材资源的林产加工业,努力提高木材利用率。

——发展可替代大径材的产品、可大幅度增加木材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与国家新兴工业和重要支柱产业配套的产品,以及与其它材料结合可提高产品使用价值和扩大使用领域的复

合型产品。

8、实施山区、沙区林业综合开发,把发展林业产业与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问题结合在一起;与减少我国频繁发生的旱、涝、风、沙等灾害,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促进群

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在一起。——广泛吸引城乡的多种生产要素投入山区、沙区资源的培育与开发。允许尚未开发的集体宜林荒山(坡)、荒沟、荒滩、荒地(沙)的使用权有偿流转;允许农民和乡村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引进外资合作开发山区,发展林业;允许投资者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到山区、沙区、林区投资开发;允许兴办私营林场;允许基层林业部门运用多种方式与农民、乡村林业合作经济组织联营。继续实行农村林业建设中的义务工、积累工制度。——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化、系列化、规模化、基地化区域开发。发展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的龙头企业,带动干鲜林果、木本油料、木本粮食、木本药材、木本香料、工业原料、茶、桑业的发展;提倡林粮、林牧、林药、林渔等综合经营;林业和旅游结合,各地区逐步形成以名、特、优、新林产品为基础的有特色的优势产业、龙头产品。

9、提高林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联合林产工业企业法人,组建区域性或专业化企业集团,对外开放、对内联合。

——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造现有的各类国有和乡村林场;鼓励林农或其他独立法人,以资金、实物、技术、土地使用权、劳务等做为股份,组建各类林业股份合作组织。——集体林区要积极推广贸工林一体化的经营形式。发挥国有林场的辐射作用,与农民及乡村林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特色规模经济为基础,逐步形成融资源培育、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城乡结合的林工商集团公司或国有林

场集团公司。

——以统贷统还,互相参股,联合销售等经济联系为纽带,以名特优产品为龙头,逐步组建人造板、竹材制品、松香、木片、林果、林药、花卉、森林旅游等专业化企业集团。

10、改革林业统计制度,变林业系统统计为面向社会的林业全行业统计,建立一套与林业一、二、三产业相适应的林业统计制度。

四、建立健全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基本制度

11、按照资源管理和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分林种实行分类管理。

——用材林按照消耗量低于生长量和合理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确定采伐限额。主伐和抚育间伐限额分项单列,分项使用,其中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林、商品薪炭林按经营方案确定采伐量,优先保证抚育更新所需的采伐限额; ——具有用材价值的经济林更新、薪炭林按合理经营的原则确定采伐限额;

——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按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逐块审

批的方案确定采我限额;

——采伐限额每五年制定一次。根据实际需求在间可以按规定进行调剂,但不得突破五年控制总量。

——严格实行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制度,继续实行持证加工、经销制度。对加工、经销许可

证要实行年审制度。

——建立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制度。

——建立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建立森林消防设施建设与造林绿化、森林公园、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建设及新林区开发等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四同步制度,逐步建立森林消防的高级、中级、初级指挥员制度。

——建立森林资产实物量帐户和基准林价体系,进而建立森林资源价值量帐户,加强森林资产管理。

12、坚持森林资源上管一级的原则。根据国务院授权,林业部向有关省(区)派驻监督机构,对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向下派驻监督机构监督派驻地区的森林资源消长,在人事上受派出机构管理,在业务上受上一级监督机构领导。

13、建立健全林地管理制度。——依法领取的林权证是森林、林木、林地权属的法律凭证,未经发证机关的上一级政府批准,不得随意变动。变更林地、林木权属,需到林业主管部门办理权属变更登记;改林地为非林地,需经有审批权限的林业主管部门同意,并依法办理使用林地许可证。

——非林建设项目,凡按国家规定,要以行政划拨方式取得国有林地使用权,须经由省级以

上林业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审核同意。——非林建设项目,通过直接转让方式取得国有林地使用权,要经由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同意。

国有林地有偿使用收入的管理使用办法由财政部商林业部另行规定。

14、对野生动植物实行狩猎证、特许猎捕证、运输证明、允许进出口证明书和驯养繁殖许可证制度;猎枪、弹具要依法实行定点、限额生产,定点销售,实行凭证、持证使用制度。

五、培育和发展木材及林产品市场

15、深化木材及林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形成布局合理、规则健全、管理有序的木材及林产品市场。

——有组织、有计划地在主要产区和重要集散地建立木材及林产品批发市场和交易中心。区域性的大型骨干性木材及林产品交易市场由国家林业主管部门规划布局;地县以下的木材及林产品初级市场和批发市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规划布局。

——加强木林流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在新旧体制转换过渡时期,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逐步取消木材流通的“双轨制”,对国家重点用材实行“保质、保量、不保价”供应;对重点集体林区,继续实行林业部门“一家收购”制度,逐步过渡到由林业部门统一管理收购。——积极发挥国有林业企业、物资流通企业的骨干作用,着力发展集团化、连锁化经营。

16、积极培育和发展木材和林产品市场中介机构,建立健全会员制度及市场规则。发展对企业行为起协调作用的市场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发展直接为交易股务的经纪行、拍卖行;发展为保障市场公正交易、公平竞争的会计、审计、律师事务所及资产和资信评估机构,以

及咨询、质检、计量等服务机构。

六、建立明晰的林业产权制度

17、清产核资、界定产权。

——国家投入国有林业单位的林业投资、财政拨款、银行贷款由国家授权部门统贷统还部分,按照规定提取的国有林育林基金和更新费等投资和投资收益形成的经营性、非经营性和森林资源性(包括林木、林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由此构成的自然环境资源)资产,以及依据法律收归国有的天然林、人工林,依据《森林法》认定的国有森林资源属于国有林业资产。——国家、集体、个人和其他组织所有的森林资源都必须领取林权证,其权益受法律保护。

18、搞好国有林业资产监管。——国有林业资产中,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产权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实行国有资产的常规管理,明晰产权关系,维护所有者权益,落实经营权;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作为特殊性的资源性资产,实行国务院统一所有,依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方针、政策,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行使行政管理权,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行使监督权,由国务院授权的机构行使所有者权益。——东北、内蒙古国有林业企业的森林资源资产,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监管,并接受同级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其他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监管,并接受同级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监督。

——根据《森林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规定纳入林业基金的各项资金,由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按其职权划分进行管理。按照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由其授权的机构行使出资者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力,对林业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

19、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

——在保持森林面积不减少、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

下,依法推进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 的人工商品林产权交易。遵照林木所有权与林地使用权一 致的原则,进行林木所有权及林地使用权的有偿流转。

--—开辟人工林活立木市场,允许通过招标、拍卖、租赁、抵押、委托经营等形式,使森林

资源资产变现,实现林木商品化经营。

——鼓励以森林资源资产为资本控股、参股,与其它资本联合组建股份制企业,实行以林为

主,多元化经营。

20、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规定,由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成独立、公正、具有权威性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会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制定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报国务院批准执行。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在调查掌握森林资源实物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森林资源资产价值量,汇总全国森林资源资产数据信息,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局,为资

源开发与优化配置提供基础数据。

21、林业企业、国有场圃等法人单位对国家授权其经营管理的森林资源资产拥有法人财产权。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将林业企事业单位的森林资源经资产折算成国家投入的资本金,作为森林资源资产,由经营单位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行使森林资产的经营权。

七、建立现代林业企业制度

22、建立现代林业企业制度,重点是转换国有大中型林业企业经营机制。根据“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从林业实际出发,区别不同类型林业企业的不同情况,把企业改革同企业改组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同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结合起来,选择有代表性的国有林业企业先行试点,制订试点方案,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在制度创

新和规范运作。

——国有林业企业有条件的可改组成国有独资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其它组织形式,形成公司制与非公司制并存的林业企业组织形式。

——国有林业企业进行改革、改组或改造,首先要有步骤地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清理债权债务,评估资产,确定资产投资主体,核实企业法人财产占用量,核定企业资本金。投资主体对企业以其出资额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国有大中型林业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负债问题。视其负债结构、负债原因,在企业公司制改组时,采取国家政策允许的多种方式进行化解和处理。——按《公司法》规定,建立企业权力机构,在组织上保证投资主体、经营者和职工权益的实现和制衡,保证森林资源和资产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大中型国有林业企业要在本世纪末建立起现代林业企业制度的框架。办好列入国家56个大型企业集团试点的东北、内蒙古四大森工企业集团,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产权关系。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以新的内容、方式和手段实现科学管理,走内涵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道路。

——制定选拔、培养、规范林业优秀企业家人才的科学政策,形成造就与选拔林业优秀企业家人才的机制,提高林业企业的整体素质。

23、进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

——在现有林业企业普通实行内部承包制、内部银行制或分段专业化经营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剥离非林业生产经营部门。可以原建制整体分离或重新组合,成为非独立法人的分公司或

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

企业内部的社会服务机构,逐步建成服务性经济实体,实行面向社会有偿服务。医院、学校等也要按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或定额补差的方式分步剥离。——制订优惠政策,拓宽生产经营领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搞成一个项目,就转移一批职工;提倡企业富余人员自谋职业,可以发给一次性安置费用。---对企业规模较大,布局分散,森林资源状况不好,缺乏主导产品、缺乏整体优势、长期效益低下、改制难度大的林业企业,可采取先划小、后分立的方式,分解责任和利益,划小核算单位,或各自作为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分块搞活,促全局搞活;有的可以通过部分“嫁接”、实行“一厂两制”或“一局多制”,分块搞活。通过分立重组,几年内达到整

体新生。

——对一些国有林业小型企业,可以从各自实际出发,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

下载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沈阳农业大学总体发展规划

    沈阳农业大学总体发展规划 (2009年—2020年) 根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做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决策以及对我国教育、科......

    工作室总体发展规划666

    赵雪晶名师工作室总体发展规划 一、工作室的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1、培养、培训优秀教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为工作室其他成员的导师,负责制订工作室工作方案和成员培养方案,指导和......

    xx中学总体发展规划

    xx中学总体发展规划 一、学校介绍 xx中学位于xx市北郊,占地面积77亩,建筑面积9875平方米,其中初 一、初二、初三教学楼各两幢,综合楼、男女生宿舍楼各一幢。学校现有80余名教职......

    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规划纲要》决定十年教育改革方向 据悉,此次公开征求意见将是继去年1月后,《规划纲要》的第二轮征求民意工作,这标志着中国教育将......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中广网北京4月4日消息 国务院2月9日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确定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开学我们全校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学习中我知道了《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

    2014个人发展规划纲要

    2014个人发展规划纲要2013年转眼成为了历史,在过去的一年中小有成就: 2012年12月英语四级裸考,2013年英语四级证书居然下来了;2012年12月我们迁安学院举办机电与信息系举办机械......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范文模版)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堰口镇中心学校姚冬艳 今年六月学校要求学习了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是教育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对今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