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陶瓷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4 00:3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吉林市陶瓷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吉林市陶瓷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

第一篇:吉林市陶瓷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

吉林市陶瓷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

为充分发挥我市陶瓷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陶瓷产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构想

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和国内产业北移趋势,以桦甸经济开发区为依托,以吉林市城市综合功能平台为支撑,整合优化全市陶瓷生产资源和要素,按照工业园区的发展理念和模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吉林市陶瓷工业园区,积极承接国内传统陶瓷基地的产能转移,推进陶瓷产业集群化发展,迅速拓展东北和东北亚陶瓷市场。

二、区域范围

吉林陶瓷工业园区位于桦甸经济开发区内(以下简称陶瓷园区),区域范围为东距辉发河200米,西至光明北路,南至渤海大街-烟白铁路-辉发河大堤,北依辉发河内河。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生产区4平方公里,物流园区及批发市场1平方公里。

目前,该园区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供电、供水、道路等设施能力,并引进了洪义陶瓷等5家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达到2840万平方米。

三、发展目标与产业方向

(一)发展目标

陶瓷园区共分三期建设:

2007~2008年为起步期,完成2平方公里起步区开发建设,形成年产建陶产品0.63亿平方米能力,实现税金0.3亿元,安置就业人员4000人。

2009~2010年为发展期,新开发面积2平方公里,适时建设陶瓷批发市场和专业物流中心,形成年产建陶产品1亿平方米能力,实现产值15亿元,税金1亿元,安置就业人员6800人。

2011~2015年为成熟期,新开发面积1平方公里,形成年产建陶产品1.5亿平方米能力,实现产值25亿元,税金1.5亿元,安置就业人员1万人以上。

(二)产业发展方向

陶瓷园区要按照专业化、链式化的发展方向,集中布局陶瓷生产加工项目,配套建设陶瓷物流中心,形成以生产促进销售、以市场带动加工的产销一体发展模式,并带动矿产、机械、化工、包装、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1.加快产品结构升级。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中、高档产品的比例,提高产品附加值。到“十一五”末期,中、高档产品的生产能力力争超过50%。

2.扩大产品系列。由最初的生产地面砖产品逐步向发展内外墙砖、仿古装饰砖延伸,在此基

础上,充分利用桦甸陶瓷生产原料品位高的优势,进一步向卫生陶瓷、陶瓷工艺品及新型陶瓷等中高档陶瓷产品方向发展。

3.努力开拓市场。近期,主要以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等省份为重点,积极开拓俄罗斯、朝鲜、蒙古等国际市场。中远期,要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将市场扩大到整个东北亚国家。

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在与桦甸市城市总体规划、桦甸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有效衔接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全面加强陶瓷园区道路、排水、供电、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一)道路建设

目前,陶瓷园区已建成道路2.1公里。为满足二、三期建设发展的需要,现规划建设总长5公里的两横两纵四条主干道,到2010年前,完成3公里的道路建设,2015年前,再完成2公里道路建设。

(二)公共燃气设施

充分发挥油母页岩的资源优势,建设陶瓷园区公共工业气体公司,集中为陶瓷生产企业配套,逐步实现目前以企业自产燃气为主向园区燃气的集约利用转变。

(三)给排水工程

目前,园区主要由桦甸市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已铺设完成,基本能保证现有企业用水需要。为满足二、三期发展需要,可考虑利用桦甸污水处理厂的中水,以节约用水成本,供水不足时还可以抽取地下水做补充。排水方面,规划新建污水提升泵站一座,日提升能力1.5万吨,管网与城区对接,直排到桦甸市污水处理厂。

(四)供电设施

现有供电能力4万千伏安,能够满足起步区企业生产需要。二期拟新建1座变电容量6万千伏安的二次变电所,三期再新建1座变电容量8万千伏安的二次变电所。与此相适应,务必对现有桦甸市的一次变电所进行扩建改造,以满足陶瓷园区及整个城市发展的需要。

(五)供热设施

园区供热主要由桦甸热电厂提供,因此,需尽快启动热电厂二期工程建设,配套延伸园区供热管线,以保证园区供热需要。

五、保障措施

(一)保证陶瓷园区项目建设用地。根据陶瓷园区产业规划、空间布局的要求,需要调整桦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现已调整和增加建设预留地指标98公顷,到2010年还需增加建设预留地指标170公顷。

(二)合理保护和利用陶瓷资源。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强陶瓷资源普查,全面掌握品种、质量和储量。强化地区内陶瓷原料资源管理,制定完善陶瓷开发、开采准入条件,坚决制止乱开乱采。加强陶瓷项目规划布局,积极引导陶瓷生产及配套项目向陶瓷园区合理聚集,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有序开发。

(三)加强陶瓷专业市场体系建设。加强政策引导,以吉林市生产资料专业市场作为地产陶瓷产品的营销平台,把市场建设与现代流通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集展示、交流、批发、零售于一体的新型市场模式。加快推进桦甸陶瓷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建设,不断提高陶瓷专业市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四)建立陶瓷专业人才支撑体系。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域外陶瓷专业人才来吉创业。积极利用地方专业院校、职业学校等现有资源开设陶瓷专业,培养和培训各类陶瓷管理人才、研发人才、营销人才、策划人才和技术工人。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陶瓷产品研发体系。

(五)加大资金筹措力度。要认真组织好园区规划,积极申报省级重点特色产业园区,争取省政府专项资金和开发银行贷款等政策性资金支持。要把陶瓷园区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作为全市重点招商项目,利用吉林市招商引资平台进行重点推介,加大市场化融资力度。加强与国内优势企业、国外知名公司的合资合作,积极采用OEM生产方式培育市场,提升产品档次,促进陶瓷园区快速成长。

(六)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在加强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编制实施园区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保证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和当地有关规定标准。建立完善消防体系,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监督管理。

六、相关扶持政策

(一)从2007年起三年内,陶瓷园区内新建和扩建陶瓷生产项目,所实现税收的桦甸市留用部分,以2006年为基数,实行财政奖励政策,全额奖励给项目业主。

(二)陶瓷园区内新建、改扩建陶瓷生产项目,凡投资强度、容积率达到国家标准的,已征收的土地出让金桦甸市留成部分实行财政奖励政策,全额奖励给项目业主。

(三)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陶瓷园区提供信贷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内陶瓷生产项目需要贷款时,担保中介机构要按简易程序优先给予担保。

(四)陶瓷园区内已建成的陶瓷生产企业,可参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关政策,按不高于40%的比例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房屋、建筑物除外)。

(五)陶瓷园区内陶瓷生产企业受让或投资的无形资产,可在现行规定摊销年限的基础上,按每年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摊销年限,但协议或合同约定有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应按协议或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进行摊销。

(六)陶瓷园区为零收费区,在企业基本建设期间免收本级一切行政事业性收费(排污费和水资源费除外)。

第二篇:陶瓷工业园区推介会致辞

在彬县陶瓷工业园区推介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今天,我们相聚在咸阳国贸酒店,召开彬县陶瓷工业园区推介会,与各界朋友畅叙友谊,共谋发展。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共彬县县委、彬县人民政府向出席推介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彬县发展的各界人土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彬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南离省会西安12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全县辖8镇8乡247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4.8万人。“十一五”以来,全县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五年超过了20%,2010年完成GDP 80.17亿元(人均3722美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顺利进入了“陕西十强县”行列。我县相继荣获2008-2009全国县域经济最具成长性百县(市)、首届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县(市)、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等1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和全省县域经济社会争先进位先进县、县域工业化发展单项奖、信访工作“三无县”等20多项省级荣誉称号。

彬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彬县是中国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周祖公刘3500年前立国于豳,开创了泾河流域农-1-

业发展的先河。诞生于这块古老土地上的《诗经〃豳风》流传千古;彬县大佛寺石窟被誉为“关中第一奇观”,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在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寺内阿弥陀佛为陕西第一大佛;开元寺塔外观雄伟,建筑精巧,展示了唐宋时期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

彬县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彬县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素有“果乡”之美誉,盛产苹果、酥梨、觐枣、柿子等名优果品,其中红富士苹果荣获“中华名果”称号,是国家绿色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苹果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中国苹果产业发展20强县、全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彬县地处陕西省第二大煤田——彬长煤田腹地,是国家煤炭生产重点县。境内富藏煤炭、陶土、油母页岩、石英砂等1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储量32.4亿吨,是优质的动力用煤和气化用煤;陶土储量7.1亿吨,早在唐朝时期烧制的“霍家瓷”为皇室贡品。目前,全县已建成了循环工业园区,正在规划建设煤炭、煤化工、陶瓷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彬县设施完善,投资环境优越。彬县古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今已融入了西咸国际化大都市一小时经济圈,并在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城镇体系中被定位为三级城市,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102公里,312国道纵贯全境,福银高速、西平铁路、306省道穿城而过,四级道路网络四通八达。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平方公里,人口发展到8万人,城乡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服务机

构一应俱全,程控电话全面普及,星级宾馆建成营运,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发展环境十分优越,可为广大客商朋友提供高效、快捷、优质的服务。

近年来,我们依法简化办事程序,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全力打造让广大客商安心、放心、舒心的发展环境。目前,彬县已成为咸阳乃至陕西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投资洼地之一,先后有河北中达集团、深圳东部集团、陕西煤业集团、浙江虎豪集团、北京煤科总院、浙江家福乐集团、西安市尚华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在彬县投资兴业。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发展的彬县蕴含无限商机,开放的彬县广迎四海宾朋。我们热忱欢迎广大有识之士到莅临彬县实地考察、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创美好未来!我相信,你们超前的眼光,睿智的选择,一定会得到可喜的回报。

最后,衷心祝愿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身体健康,事业兴旺,生活幸福!

谢谢大家!

第三篇:长山工业园区总体情况

长山工业园区总体情况

2011年9月22日

长山工业园区是2003年8月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市级工业园区。9年来,长山工业园区在市、县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的总体部署,按照“产业支撑,项目拉动,园区承载,民营主体”的工作思路,突出项目开发和招商引资这个重点,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园区项目的承载能力。改善了园区软、硬件环境,使园区的开发管理工作上了新台阶。

一、园区所在地长山镇基本情况

长山镇属于工业主导型乡镇,中直企业、大唐长山热电厂、中化吉林长山化工有限公司、中石油吉林公司新立采油厂,座落在长山镇内,前郭炼油厂迁址长山镇正在运作中,园区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几年来,长山镇先后获得“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全国重点镇”、“吉林省经济十强镇”、“省级卫生镇”等项荣誉称号。2005年10月,长山镇和新庙镇合并,全镇幅员面积182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5个社区。全镇人口70286人,镇区人口40620人,是前郭县蒙古族少数民族乡镇。

二、长山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一)园区区位

长山工业园区分东区和西区两个建设区位,东区位于长山镇镇区南侧,紧临大唐长山热电厂和中化吉林长山化工有限公司,此区位便于企业利用大唐长山热电厂电力资源和热源及中化长山化工有限公司的各种气体资源。西区位于长山火车站西侧,紧临长白铁路和通往新立采油厂公路两侧,西区设计有铁路专用线进入,为落户的大企业原料购进和产品输出提供方便,通往新立采油厂道路两侧,主要为循环经济产业项目落户。

长山工业园区主体区位位于松原市北部,南距市区45公里,北距大安市25公里,东与黑龙江肇源市隔嫩江相望,距大庆市142公里,西临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的查干湖,距查干湖旅游区19公里。

(二)园区规划情况

2007年,长山镇和新庙镇全并后,长山镇请吉林省测绘二院为长山镇和工业园区的发展测绘了25平方公里的建城区域,同时请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为长山镇镇区和工业园区作规划。

2008年规划完成,总体规划中规划了两个建城区域,两个建城区域中间4公里地带规划了工业园区,用工业园区的企业建设连接两个镇区。2008年,为充分利用长山镇域内的粉煤灰资源,各种化工气体资源和大唐长山热电厂新建60万千瓦/时超临界机组启动后的脱硫石膏资源,长山工业园区请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为长山镇编制了“长山循环经济工业集中区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长山工业园区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2011年2月,为了园区在“十二五”期间取得更大的发展,长山工业园区聘请专家为园区编制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用以指导园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和建设。

(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几年来,长山工业园区先后争取国家投资、县财政补贴、园区自筹和各个建设单位来投资的方式,投资23370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1、引进电力投资11200万元,建设园区66千伏变电站两座,用于园区企业用电。

2、争取国家投资和县财政补贴1100万元,用于园区长兴路、长新路的建设,筑路里程6.32公里。

3、和中化吉林长山公工有限公司合作,建日处理5000吨生活和生产污水处理厂一座,投资6900万元。

4、争取联通、网通资金370万元,为园区新铺设通讯光缆6800延长米。

5、自筹资金3800万元,用于园区办公大楼、庆化路、供热、供排水管线建设。

6、在以上的基础又先后设计了园区铁路专用线、防洪大坝、西区道路,为园区的后续发展做了扎实细致的工作。园区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园区基本达到了七通一平,使更多的投资者看好长山,落户长山工业园区。

(四)园区资源状况

(1)电力资源:大唐长山热电厂年发电70亿度,工业园区的用电大户或工业园区用电总指数达到一定规模时,经批准可以通过办理过网的方式由电厂对用户直接供电,从根本上降低用电成本。

(2)热力资源:大唐长山热电厂年供热能力90万吉焦以上,供热压力0.3-1.5MPa,新机组扩建成功后,供热能力大大加强。对需用蒸汽的企业可以通过厂家协商的方式直接供汽。

(3)粉煤灰资源:长山工业园区内粉煤灰贮量1160万立方米,并且每年以111.3万立方米的排放量积增,丰富的粉煤灰资源可以为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提供原料保障。

(4)气体资源:长山化肥厂年产生液态氧、氮各4.4万立方米,液态氩61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1.2万立方米,氧气2亿立方米,吗啉3000吨,可为大工业生产提供配套服务。

(5)石油天然气资源:长山镇地下石油及天然气贮量丰 富,有待于开发利用。

(6)农副产品资源:长山镇地处东北商品粮基地中心,盛产玉米、高粱、水稻、大豆及各种生态绿色农副产品,可为深加工提供原料。

(7)环境(生态)资源:长山镇有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嫩江三江交汇,草原风光、湿地风貌、民族风情三位一体,明珠园苏式园林,查干湖旅游区景色,孝庄皇太后祖陵、塔虎城遗址、查干湖冰雪项目及查干湖冰上捕鱼深受中外游客赞誉。

(8)文化资源

长山镇历史悠久,据考古论证5000年前即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辽金古城塔虎塔距长山镇13公里,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满蒙文碑是研究满蒙文化的珍贵遗产;镇内文化氛围浓郁,蒙古族风俗独具特色,企业文化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2000年长山镇被国家评为“全国百镇文化幅射中心”。

(五)园区经济发展情况

2010年,长山工业园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2300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98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33550万元,招商引资75940万元。

(六)园区主导产业

建设工业化城镇是长山镇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重中 之重。长山镇内有大唐长山热电厂,装机容量80万千瓦/时,正准备扩建另一台60万千瓦/时超临界机组,界时发电总量可达120万千瓦/时;中化长山化工公司年产尿素30万吨、复合肥40万吨,近期正在扩建年产80万吨尿素项目;中石油吉林公司新立采油厂年产石油55万吨。承载炼油厂的迁址工作正在进行中,长山镇化工产业园构架初步完成,石油化工、煤化工、各种化工气体深加工项目将陆续落地。循环经济产业已开始起步,粉煤灰烧结砖项目已奠基开工,玻璃丝、玻璃布项目厂房建设已近尾声,20万吨粮食收贮加工项目正在建设中。根据前段所述的资源状况,长山镇确定了今后发展的三个主导产业:一是以电厂资源为依托的冶金建材业,主要发展炼钢、轧钢,并依托各企业的三产资源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粉煤灰砌块砖和烧结砖、生产凝石产品,同时开发塑铝门窗、彩钢板、脱硫石膏深加工产品等项产业。二是以中化长山公司的气体资源和新立采油厂、炼油厂为依托的化工及配套产业,主要发展石油开采、化工产品、医药产品、石化产品,为石化配套的机械加工及机械制造产业。三是以中北部农产品基地为依托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主要发展果蔬加工、养殖产品精深加工和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长山镇重点产业以电力能源、化肥化工、石油开采、建筑材料为主,特色产业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粉煤灰加工利用、脱硫石膏、尿素废液回收 利用等产业,通过新上项目拉动长山镇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强化园区组织机构建设,高标准谋划园区发展 强有力的园区组织机构,是园区项目开发和全面工作推进的关键,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长山工业园区挑选全镇的精兵强将,成立了相关的组织机构。园区党工委、管委会有4名领导专门负责园开发建设工作。两名领导专职专责抓园区的项目开发,招商引资和生产运行工作,为了强化园区基础工作和日常管理,园区成立了五局一室一部一中心,即招商一局、招商二局、经济局(项目办)、对外协作局、规划建设局、党政办公室、财务部和信息服务中心。招商一局二局专职负责对外招商引资。经济局(项目办)负责园区生产运行,项目的开发,企业认证,产品升级,统计报表,安全生产等项工作。对外协作局负责协调长山三个国省直企业和市县有关部门,科学整合资源,促进企业发展,具体负责园区公用设施管护和园区环境建设工作。规划建设局,负责园区规划编制,用地申请,土地管理,建设批件,环境保护以及七通一平的建设工作。

党政办公室负责综合文秘,档案管理,会议等后勤接待。财务部负责项目编制预决算为企业提供财务指导,对外融资和园区财务收支工作。

信息服务中心负责网络信息的搜集,整理储存,园区网页的更新,维护,网上发布招商信息以及相关的信息服务工 作。园区工作人员全部竞争上岗,落实了工作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按业绩定奖罚,定报酬的工作机制,目前园区专职工作人员24人,大专以上学历的达90%以上。长山镇的其它领导和干部也按“季节抓常规,常年抓项目”的要求,落实了具体的招商引资服务,形成了项目开发和招商引的强大合力。

四、园区的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工业园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全县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招商引资的主要平台、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和区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2010年,长山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市的考核中占中上游位置。

——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县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目前,全县电力化工企业主要集聚在长山工业园区,其他产业的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主要布局在长山工业园区。集聚度最高的循环经济项目将在今后在长山工业园区内形成了一定的集群;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也要先后在长山工业园区落户,长山工业园区的经济结构将不断优化,经济强镇、工业重镇的能力将逐步体现。

——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县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2010年,长山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亿元,招商引资7亿元,2011年又将有3户签约企业落户园区,经济总量的增加已成定局。

——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县统筹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工业园坚持“规划先行、分期开发、滚动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园区建设,不仅促进了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构筑了城市化的产业基础,同时也拓展了城市空间,实现了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长山镇由美国NAB公司重新规划后,将于2011年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镇建设速度将迈出新的步伐。

——工业园区已成为增加城乡就业的重要阵地。工业园区的发展,为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为缓解城乡就业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末,工业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达10625人,其中当年新增就业人数1518人,比2009年提高48%。

五、园区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发展机遇

(一)制约因素

1、要素制约仍然突出。一是资金瓶颈。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工业园区和园区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园区基础设施配套特别是生活配套、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等,难以满足加快发展的要求。二是用地瓶颈。随着园区建设的加快,规模的扩张,现有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用地矛盾日益凸 显。同时,个别项目土地利用率不高,投资强度和投入产出率达不到要求,土地闲置的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供需矛盾已成为园区发展的重大障碍。同时,受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土地价格差异较大等因素的影响,拆迁安置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三是人才瓶颈。一方面,园区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加上近年来安置性、照顾性的人员增加,影响了园区管理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长山工业园区缺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势和有效机制,企业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和实用型人匮乏,“二次创业”缺乏足够的智力支持。

2、发展方式相对落后。一是产业布局不合理。由于发展初期过于注重产业规模,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导致产业分布相对分散,企业协作能力不强,集群集聚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同时,园区拼资源、比政策,产业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也较为严重。二是产业层次偏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主要靠政策优惠和低要素成本吸引外来投资,引进的项目总体上表现为产业低端、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好成长性能的领军企业不多,产业升级任务艰巨。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投入不足,创新机制活力不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不足,科技创新对园区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比较薄弱。目前,长山工业园区仅有规模以上企业15家,占入园企业总数的22%,截止2010 年12月底,实现工业增加值2982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存量明显不足。

3、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一是园区机构设置不规范。导致职能残缺,效率低下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特别是当园区职权与部门职能相冲突时,园区管委会很难协调。二是园区主体地位落实难。在财政体制上,园区不是一级财政,既不利于园区行使独立的管理职能,也不利于园区的长远发展。三是运行机制仍有不适应的地方。由于管理模式的原因,园区运行管理企业化程度不高,投入与产出脱节,运行效益不理想。同时,一些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存在多头管理,工作协调的难度较大,加快发展的合力不强。

(二)发展机遇

1、宏观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十二五”期间内,尽管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但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恢复性增长、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全球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向好的态势,确保经济强劲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宏观经济持续向好,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优先发展的机遇。2011年,县委、县政府为推进园区建设,将在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中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县委、县政府把工业园区作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作为长山工业园区后发赶超的战略选择,在产业布局、招商引资、要素资源等方面向园区倾斜,为推动工业园区先行先试、优先发展提供了保障。2009年1月1日,全国人大通过并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将为长山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将极大的促进园区发展。

3、产业转移的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更深层次的产业转移将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是我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对重点承接地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项目,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为推动园区跨越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国家注重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力度不断加大。为吉林省欠发达地区广泛参与区域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势必加大对长山工业园区的幅射和拉动。特别是随着我县对长山镇“统筹推进城镇化”的重视,“工业强镇、工业重镇、旅游名镇、松原北部最宜居小城市”,建设步伐将不断加快,这对工业园区的加快发展必将产生巨大推力。

六、园区“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县“三个三”战略目标,继续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强力推进基础设施 建设,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园区经济跨越发展,为加速长山镇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造强大引擎。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带动。全面实施“创新发展、开放带动”战略,继续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园区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能力。深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依靠科技创新再造发展新优势,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实力。构筑开放平台,抢抓发展机遇,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抓好招商引资,以大开放促进园区的大发展。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行政推动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推动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特色企业向特色区块集中,着力培育重点项目、特色项目。实施分类指导,支持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重点企业,促进不同层次的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3、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园区用地管理,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严把环保准入关口,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生态,提高产业和企业的“两型”水平,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4、坚持科学统筹,协调发展。树立统筹发展理念,努力促进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园区建设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良性互动,形成城镇建设与园区发展“双轮驱动”,三次产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三)主要目标

——经济总量目标。到2015年,长山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17亿元以上,年递增30%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8亿元以上,年递增28%以上;实现税收15亿元以上,年递增28%。

——产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长山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到114家以上,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5家以上。

——招商引资目标。到2015年,实际利用内外资占到全社会的70%以上,累计实际到位资金80亿元以上,年均达到15亿元。5年累计引进项目30个以上,其中建成投产项目20个以上。

——循环经济目标。到2015年,循环经济项目达10个以上,循环经济园区规划得到落实。

——节能减排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水耗以及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国家、省、市保持同步下降。企业污染物全面实现达标排放,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体制改革目标。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备,按照“园区事务在园区办结”的要求,强化园区经济管理和行政审批职能。抓好园区升级工作,力争长山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工业集中区。

——园区建设目标。新增园区建成面积8平方公里,园区总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年均达到20亿元。大力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园区新增用地平均投资强度每平方公里10亿元以上,平均经济密度每平方公里8亿元。

七、园区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

依托长山工业园区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园区产业布局。突出发展循环经济项目,冶金建材、电力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符合产业政策的绿色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二)集中打造一批重点企业和特色产业基地 首先,依托园区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创新驱动的作用,综合发力,集中打造一批产值过亿元的核心产业基地,突出发展粉煤灰综合加工利用企业和依托电化两厂“三废”资源的相关产业。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项目。粉煤灰烧结砖、粉煤灰砌块砖、石膏装饰装潢材料、氢气转化糠醇及氮气保鲜和二氧化碳降解地膜要落户园区。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加快发展。抓好吗啉这个医药中间体的产业链拉长发展糠醇和四氰呋喃等精细化工项目,和化厂各种化工气体的利用转化打造煤化工基地。

改造提升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方便米饭和利用稻壳及玉米秸杆的精深加工利用。

(三)建立严格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

1、坚持绿色发展,全面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全面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将节能减排任务分解到园区,并纳入园区目标管理考核,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督查和考核管理,确保各项节能减排指标达标。

2、设立绿色门槛,完善环境保护监管制度。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入园,坚决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和项目。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把好新上项目的能评、环评审批关。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坚持项目建设“三同时”规定,严格执行工业园环境规划,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实现园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加强政策导向,完善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发展低碳经济、扩大资源综合利用,加大对节能降耗、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逐步实行差别电价、水价政策,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园区企业污染排放量的有效削减。

(四)努力完善工业园区投融资体系

把投融资平台建设作为“十二五”园区加快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充分激活政府资源的资本属性,树立“用资产换资金、用存量换增量、用预期换即期”的投融资理念,立足园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市场机制,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新建园区投融资管理公司。

(五)全面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

按照“政策上放权、工作上放手、财税上放活”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园区管理体制,争取上级支持,授予园区的管理职权,落实工业园区的主体地位。

1、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围绕“增强自主管理能力、自我发展功能”目标,结合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园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工作职能和机构设置,争取上级支持,赋予管委会园区内的规划定点权、土地审批权、入园企业选择权、中层以下干部的人事任免、聘用和奖励权等,使之能够作为一级独立的行政主体。

2、切实落实园区管理职能。按照精干、务实、高效的原则,主要行政审批职能部门要设立园区派出机构,赋予相应的行政职能,按照“园区事务在园区办结”的要求,建立封闭式运行、一站式审批的管理机制。“十二五”期间,争取上级支持,在园区和长山镇建立健全独立的财政体制,或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收入分成机制,建立起责权利相统一的管 理体系。

八、园区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始终坚持把工业园区发展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健全园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加强和改善园区目标管理考核,为园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强化各级政府部门推进园区发展的责任,在园区机构建设、行政审批、计划和项目安排、发展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努力拓展发展空间。抓好园区扩区和区位调整工作,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按照“确有必要、同城扩展、实事求是”的原则,支持工业园在在新一轮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认真抓好园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工作,建立集约、节约用地的发展机制,为园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三)坚持不懈推进招商引资。一是抓好项目开发和储备。精心开发整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全县产业规划、有利于形成园区特色的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好项目库。二是创新招商引资思路。突出招商重点,明确主攻目标,以重大节会活动为载体,以要素资源优化配置重点,以建立和壮大产业集群为目标,全面推进链条式招商。依托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积极引进优势产业和现代物流等产业项目。四是 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责任,确保项目落地。对重大投资项目,要成立主要领导牵头的项目工作组,明确专职人员,定期督促检查项目进度,千方百计破解制约项目落地的瓶颈问题,建立健全项目引进、落地、开工、投产的促进机制。

(四)大力推动园区“二次创业”。大力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园区发展从主要依靠土地、政策资源转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工业园区“二次创业”。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研发体系,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贯彻“人才强镇”战略,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高端创新人才,培养和选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建设强有力的创新人才队伍。加快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鼓励企业以“购买技术”、“并购企业”、“技术许可”、“国际合作”等开放模式,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再开发和再创新。认真实施名牌战略,进一步提高品牌意识,在巩固和提高现有品牌体系的基础上,鼓励、引导企业培育新的品牌,争创国、省名牌。加大品牌营销力度,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品牌市场竞争力。

(五)继续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适度超前、逐步推进、滚动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重点完善水、电、路配套,提高园区硬 件设施标准,加快物流、信息、居住、购物、休闲、娱乐等生产生活服务区建设,提高配套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园区内道路、供水、供电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入园项目建设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条件。

(六)切实优化发展环境。一是优化政务服务。要完善机构设置,健全行政职能,逐步建立园区政务中心;政府和部门要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提高行政执行力,完善入园项目“一站式”审批和“一条龙”服务,确保“园区事务在园区办结”。严格执行“十不准”规定,规范涉企检查、执法和收费行为,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二是优化扶持政策。建立用地保障机制,实行新增建设用地向工业园倾斜,千方百计缓解园区用地供求矛盾。完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资产抵押、动产抵押等信贷担保办法,化解园区融资难题。鼓励园区通过市场运作筹集建设资金,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鼓励劳动力就地转移机制,支持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开展人力资源定向开发和培训,努力保障企业用工需求。三是优化建设环境。积极协调和理顺园区与各方面的关系,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打击强揽工程、强装强卸等扰乱正常施工的违法行为,抓好征地拆迁安置,改善园区加快发展的外部环境。

第四篇:彬县陶瓷原料及陶瓷工业园区介绍[初稿]

川粤鲁闽投资商来彬考察座谈会推介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企业家,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炎炎夏日渐渐离去、凉爽秋天即将到来的美好时节,能够与各位相聚在美丽的彬县,宣传古豳人文风情、展示彬县发展成果、推介项目、共商彬县发展大计,我感到十分荣幸、格外高兴。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彬县县委、县政府对各位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诚挚的问候。

彬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距省会西安120多公里,辖13镇3社区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4.8万。近年来,我县围绕“强县富民”这一主题,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强农惠农、招商引资、城镇带动”四大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出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2006年以来,地方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五年保持在2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速超过30%。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0.17亿元(人均GDP3722美元);财政总收入1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1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大幅跃升,在咸阳市率先跨入“陕西十强县”行列。

彬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彬县是后稷生地,公刘故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3500余年。境内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建于唐代的大佛寺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被誉为“关中第一奇观”;开元广场的彬塔高达47.6米,挺拔秀 1

丽,显示了宋代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五代后周卫王冯晖陵墓中出土的墓志铭、壁画、彩绘浮雕砖等文物,填补了我国五代史的考古空白。

彬县地貌多样,风景优美。彬县属黄土高原塬梁沟壑区,泾河自西向东斜贯全境,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境内川塬梁峁广泛分布,地貌多样。全县有大小河流11条,森林覆盖率38.79%。西庙头森林公园面积近10万亩,被专家誉为黄土高原的“绿肺”。侍郎湖是陕西省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水域面积400亩,库容166万立方米,湖周群山环抱,林木葱郁,为垂钓、避暑、休闲、度假之胜地。

彬县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彬县境内富藏煤炭、陶土、油母页岩、石英砂等10多种矿产,其中煤炭储量32.4亿吨,占到彬长煤田的一半。近年来,我县坚持“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大力发展煤化工业,已初步形成“原煤-洗煤-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煤矿机械”一体化的循环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2010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煤炭产业成为彬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荣获2008-2009全国县域经济最具成长性百县(市)称号。

彬县农耕久远,果业发达。彬县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其农耕环境与日本长野县极为相似,盛产红富士苹果、酥梨、晋枣、柿子、核桃等名优果品果,素有“果乡”之美誉。全县现有果园50万亩,年产果品50万吨左右,产值9亿多元,果品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

彬县区位优越,设施完善。彬县是关中“一轴一环三走廊”

城市群上的重要节点,福银高速、312国道、306省道和建设中的西平铁路穿城而过,县乡公路四通八达。2006年以来,累计投资39亿元,实施了214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水、电、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到位,城区面貌日新月异,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泾河防洪工程的建成,不仅使昔日的泾河荒草滩变成了今天的城市新区,而且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更为重要的是将设计防洪能力的等次由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真正在县城北岸筑起了一道坚实屏障,成为了市民心中的“安澜工程”。全县城乡金融、保险、教育、医疗、卫生、文化、餐饮等服务机构一应俱全,发展环境十分优越,荣获首届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县(市)荣誉称号。

下面,我就彬县陶土资源暨陶瓷工业园区有关情况,向各位来宾、各位客商作以简要介绍。

彬县陶土资源储量丰富。彬县地处彬长煤田腹地,矿产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境内已探明陶土资源储量达到7.1亿吨,其中黏土4.45亿吨、紫砂类2.65亿吨,是彬县继煤炭资源之后又一大矿产资源,对逐步改变“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孕育着生机、孕育着希望。

彬县陶土资源分布集中。彬县境内的陶土资源主要分布在福银高速公路、泾河水以北的炭店乡水北、百子沟,香庙乡九里坡至程家川一线,正在建设的西平铁路沿线的太峪乡拜家河、义门镇高渠村也均有分布,且矿样呈层状分布,资源的集中分布、优越的地理区位、水源的丰富储量,易于资源开发、易于材料运输、易于产品销售。

彬县陶土资源品质优良。彬县境内的陶土资源主要包含石英、伊利石、高岭土、绿泥石等矿物成份,富含Si02、Al2O3、Fe2O3、TiO2、CaO、MgO、K2O、Na2O等化学成分;彬县陶土资源分布上层为软质黏土,铁、钛夹杂较少,可塑性较好,中层为半硬质黏土,铁、钛夹杂较多,下层多为硬质黏土,铁、钛夹杂较多,不同黏土层间为砂岩,是制造优质陶瓷产品的最佳原料。

彬县陶土资源用途广泛。彬县陶土资源以优良的品质,可以作为釉面砖、地砖、洁具、干挂保温陶瓷板、劈开砖的重要原料。尤其是生产釉面砖、釉面地砖、干挂保温陶瓷板、劈开砖等产品,基本上可以以当地原料为主。在彬县生产建筑陶瓷,特别是釉面产品,当地原料使用率可达到70%以上。

彬县陶土开发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彬县境内的拜家河一带“霍家瓷”已经开始烧制生产,并作为供品上晋皇宫;在清朝时期,陶土资源开发产品已经成为彬县当时工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拜家河一带生产的日用陶瓷品畅销销陕西、甘肃、宁夏等地,销售量供不应求;在上世纪70-80年代,彬县陶瓷厂先后成产过碗、盘、陶管、陶罐等日用陶瓷等多种产品,深受消费者亲睐。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生产技术装备的相对落后,致使彬县陶瓷产业逐步萎缩。为了顺应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趋势和建设渭北工业重镇的迫切需求,在多次开展调查研究、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彬县县委、县政府领导高瞻远瞩、科学决策,决定依托陶土资源禀赋、发挥矸石资源优势,积极开发陶瓷产品,逐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改变彬县工业“一煤独大”的现状,全力打造渭北现代化建材基地。

近年来,我们相继委托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完成了《彬县陶瓷原料资源调查及工艺试验报告》、《彬县陶瓷原料工业化试验报告》、《彬县煤矸石实验室研究报告》、《彬县陶瓷工业园区规划报告》《彬、县陶瓷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先后通过专家组评审,目前园区建设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欠客商。现在,我就规划设计的陶瓷工业园区有关情况,向各位客商、各位来宾作以简要介绍。

彬县陶瓷工业园区,位于距县城以东约5公里的炭店乡乌苏村、底纬村和早饭头村境内,规划占地约1283.57亩,其中一期占地654.93亩,二期占地628.64亩。园区规划以“两区(生产区、商务管理区,其中生产区占地965.01亩、商务管理26.16亩、绿地11.61亩、道路红线226.35亩)、两轴(西早公路、沿沟2号路)、三线(东西方向的3、4、5号路)”的布局分布。规划建设陶瓷墙地砖生产线21条,其中一期地砖生产线4条、内墙砖生产线2条、保温砖生产线2条、劈开砖生产线2条,形成年产2440万㎡陶瓷砖的生产能力;二期地砖生产线9条、内墙砖生产线2条,形成年产5700万㎡陶瓷砖的成产能力。园区规划道路5条,总长5057.78米;建设供水站1座,日供水能力为5040立方米,以满足园区工业用水需要,生活用水由新民塬农村给水管网作为水源;排水工程规划为分流制,新建污水处理站1个,用于园区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供电工程规划新建110KV变电站1座,以10KV和35KV分别给各厂区供电;燃气工程规划新建煤气发生站1个,用于园区入住企业的燃气供应。

结合陶瓷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县委、县政府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实现“一年成雏形、两年上规模、三年见效益”。2011年,计划完

成原料开发利用、陶瓷工业园区一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使2条陶瓷砖生产线开工建设,形成彬县陶瓷产业链的发展雏形;2012年,完成二期工程基础设施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开工建设6-8条陶瓷砖生产线;2013年,完成11条陶瓷砖生产线及其辅助生产线建设,陶瓷产业链的总体综合产值突破85亿元,给力彬县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佳绩。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客商,彬县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是一块投资的沃土;彬县设施完善、承载能力极强,是一块投资的佳地;彬县投资环境优越,是一块投资的乐土。我们热情期待着各位客商早日来彬投资兴业,促进彬县经济发展,早日实现“互惠互利”的双赢目标。

借此机会,我代表彬县县委、县政府,在这里向各位领导、各位客商郑重表个态:我们对投资彬县的企业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方针,在政策上给予最大的优惠,在项目实施中实行了县级领导包抓,牵头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全力配合,确保落户彬县的企业在项目建设中顺利实施。我们将想客商之所想、急客商之所急,想在客商未想之前、做在客商未做之前,全力以赴为广大客商搞好投资相关服务,为各位客商在彬投资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最后,预祝各位领导、各位客商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第五篇:沈阳农业大学总体发展规划

沈阳农业大学总体发展规划

(2009年—2020年)

根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做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决策以及对我国教育、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遵循《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为实现在21世纪初叶把沈阳农业大学建成“主要办学指标居于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的办学目标,制订本发展战略规划。

一、学校的发展基础

(一)历史沿革

沈阳农业大学坐落在沈阳市东郊的天柱山南麓,东与名胜古迹东陵毗邻,西与沈阳城区相连,学校占地2.2万亩。

我校组建于1952年,由当时的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业除外)和沈阳农学院部分专业合并组成。“文革”期间,学校受到严重摧残,一分为五,分散在了辽宁各地。“文革”后学校迁回沈阳原校址办学。1978年划转为国家农业部所属,197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授予权单位;1985年10月经原农牧渔业部批准更名为沈阳农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0年4月,学校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由国家农业部所属被划转为辽宁省与中央共建。

建校以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几代沈农人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学校的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出人才、出成果、积极服务社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学和科研并举,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 1 研究基地。

(二)发展特色和优势

回顾学校的发展历史,分析面临的形势,可以认为我校具备了创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的基础与优势。

第一,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的学科体系已初步建成。我校已初步形成以农业科学为特色,农、理、工、经、管等多科性协调发展办学格局。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9个辽宁省重点学科(5个辽宁省重点一级学科),2个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有47个本科专业,6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31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4个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数量、结构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学校现有科学研究机构66个,其中,国家级区域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与辽宁省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工程技术中心)24个,沈阳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7个,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39个。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成为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第二,学术水平为全国农业院校所公认,具有较强的解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科技问题的能力。2000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省、市的各类科研项目1200多项,有82项成果获国家、省(部)、市奖励,70%的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学校在辽宁省8个市16个县(区)36个乡(镇)建立了科教基点,先后选派33名科技人员到当地担任科技副县(市)、乡(镇)长,有力地推动了“科教兴农”工作的深入展开。

第三,拥有一支踏实苦干、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学校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022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160人,副教授和副研究员313人,分别占到教学科研人员总数的15%和30%;有博士研究生导师9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98人。一支以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骨干、以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已经形成,学校具备了发展新 兴学科、边缘学科和进行多学科联合科技攻关的基础和优势。

第四,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广泛,初步形成开放式办学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联系,与11个国家的26所院校结为姊妹学校。过去5年累计有240人次出国留学、研修或考察交流,来校交流的外国学者超过350人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8次,招收外国留学生12人次,并与英国鲁顿大学合作开展了对外开放办学的尝试。

第五,校风优良,师生员工精神饱满。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时间里,学校已经形成深厚的学术与文化积淀和优秀的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学风和教风。这是我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重要的无形资产,对广大教职员工、全体师生和海内外校友起着巨大的凝聚和激励作用,对学校今后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面临机遇与挑战

未来发展取决于我们对形势的正确把握与判断。认真分析学校面临的形势和历史性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21世纪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为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以研究和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主体的农业科学,在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创新与突破的带动下,不断产生新领域,在更高的层次上与多学科交叉渗透。这使得农业科学在保持原有的综合性、应用性特点的同时,起来越细化,向高科学、新技术方向发展。知识经济社会,人才竞争是最根本的竞争。高等农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最重要的基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正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位置,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其次,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农业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党和国家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此,国家将要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科研与教育投入,如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领域 的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改良中心建设,依托具有明显优势的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建设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支持农业大中专院校参与农业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推广等,这些决策的实施将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第三,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为学校赢得了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高等教育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伟大事业中起着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的关键作用,我校又是辽宁省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农业大学,学校有条件争取国家和辽宁省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性支持,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地建设与发展。

从挑战和困难角度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今后学校的发展就是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优势、突出特色,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学校必须打破常规,以超常的速度发展。

其次,高等院校之间竞争的焦点是人才培养质量与科技实力。而人才培养质量、科科实力的提高,人才是关键。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无论是学校内部条件、还是外部环境,吸引拔尖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的相对优势不明显。

第三,办学经费短缺的困难将长期困扰学校发展。我校与中央部委所属院校和发达省份的高校相比,财政拨款少;办学规模基本稳定,收费政策日趋从紧;科研经费及科技服务收入对学校发展的支撑力度不足。学校办学历史长,历史欠账多,离退休人数增加,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另一方面,从2005年4月起,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领军大学,我校作为拟被合并学校之一,正常发展受到了影响,基本建设处于停顿或维持状态多年。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越发突出,学校整体建设水平与同类院校间的差距将进一步加大。

二、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与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优化办学条件为保障,不断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和谐发展,早日把学校办成特色鲜明的,主要办学指标居于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

(二)发展思路

稳步发展本科教育,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教学与科研并重,跟踪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形成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的农、理、工、经、管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与科研优势;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完善产学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按照上述发展思路,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提升、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互动,相互支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走人才强校的道路;坚持以科技创新求发展的办学思路,发挥学科的人才和学术优势,取得原创性成果,走科技强校之路;坚持“特色兴校”的办学思想,在强化传统学科优势基础上,加强学科间交叉、融合,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走特色兴校之路。

三、发展规划的目标与重点

(一)学校定位

1.学校类型定位。为多科性、教学研究型、中央与地方共建的重点大学。

2.专业与办学层次定位。形成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办学体系。3.服务面向定位。以服务辽宁和东北为重点,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建设成为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和农业科研、技术开发与推广的东北区域中心。

4.办学特色定位。针对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特点,以推进设施农业为突破口,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现代设施装备农业为重点,以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强调农业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协调,形成具有老工业基地特色的区域农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二)发展目标

稳步发展本科教育,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跟踪现代科技发展趋势,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实现农、理、工、经、管等学科和谐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完善产学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努力使学校成为教学与科研并重,主要办学指标居于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

1.本科专业数达到60个左右,其中省重点专业达15个,学校重点专业25个;全国精品课程达7-10门,省精品课程达到15-20门,本科教育质量整体达到优秀水平。

2.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11-13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达34-3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增至82-8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达7-10(一级重点学科4-5个),省部级重点二级学科达35-40个(一级重点学科10个左右)。

3.在校学生规模稳定在25200人,其中留学生200人,研究生5000人(博士研究生1000人,硕士研究生4000人),本科生17000人,各类成人学历教育学生3000人。全国百篇博士优秀论文(提名)3-5篇,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5-8篇。

4.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15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奖5-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5-20项;年科研与科技推广经费突破20000万元。

5.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500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人,专职科研人员50人,兼职教师50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达9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80%以上。培养与引进院士2-3名,长江学者2-4名,国家杰青获得者3-5名。

6.具有在国外留学、研究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0%以上;每年选派出国留学人员40名以上。积极扩大外国留学生招生规模,到2020年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200名。

7.加强校内管理,健全组织,成立研究生学院、管理学院、文学院(或文法学院),使二级学院总数达到20个。

8.投入基本建设资金15亿元,建设新图书馆、教学实验中心、工程教学楼、综合科研楼、研究生楼、综合体育场、学生宿舍和主校门等项目,新增校舍建筑面积40.0万m2,使校舍建筑总面积达到72.0万m2。

建设的项目主要有:

——新图书馆。建筑面积为3万m2,投资9000万元。——教学实验中心。建筑面积为2万m2,计划投资9000万元,其中:土建6000万元,配套及设施设备3000万元。

——工程教学楼。建筑面积为2.4万m2,投资13000万元,其中:土建7200万元,配套及设施设备4800万元。

——综合科研大楼。建筑面积为2万m2,投资8000万元。——研究生院。建筑面积3万m2, 投资7500万元。——综合体育场。学校同东陵区政府联合建设,设施除国际标准400m跑道运动场外,还包括游泳池、小球类运动室等设施,政府出资、学校提供土地和管理服务。建筑总面积20000 m2,总投资8000万元。

——学生宿舍。新建5栋学生宿舍,总建筑面积6万m2,投资12000万元。——主校门。结合东部校区的建设,学校将改扩建东校门。门宽41m,投资300万元。

9.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图书馆条件建设。馆藏图书从目前的94.6万册增加到133.6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从目前的1.1亿元增加到2.43亿元。

10.加大校区整治与建设力度,努力创新良好的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条件。校区分北区、南区两部分建设。

(1)北区建设

重新划分成三大区域:以原生活家属区与教学区之间道路为界,纵向形成西部住宅区及东部教学区,教学区以北至沈吉铁路间作为未来建设发展预留地。

①教学区

——根据校区主轴线重新规划教学科研设施。

动迁校园东南三角地居民,重建校区主入口大门,形成视觉中心。另需新建的教学科研设施有校图书馆、教学实验大楼、综合科研大楼、工程教学楼、研究生院、综合体育场、学生宿舍等。

——以天柱山为中心形成环形景观轴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形成道路系统。

——收回沈阳市农业科技开发院。②住宅生活区

——将工程学院、信息与电气学院、水利学院迁至教学区新建的工程教学楼,拆迁农工楼、水利馆、军训楼,拆迁后土地用于教职工住宅建设,通过房地产开发,筹集学校建设资金。

——逐步将生活区供水、供暖、供电及物业管理交给社会,实现社会化服务。

(2)南区建设

区域为沈抚路以南、三环路以西、新开河以北和大坝路以东,建设内容为教学实验示范区和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主要建设项目有:教学实验示范基地、超级稻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施农业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节水农业试验与示范基地、生物质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物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三)战略重点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做到数量发展与质量提高相协调,为此,要坚持以下三个发展战略重点。

1.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要继续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方针,加大工作力度,采取超常规的方法,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倾力打造一支以国内外知名领军人物为学科带头人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形成若干个整体实力居国内领先地位的学术团队。

2.坚持以优化学科与专业结构为重点。根据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分析国际学科与学术发展趋势,突出农业生物技术、资源与环境、设施农业与现代装备(加工业,农业信息)、经济管理等重点。

3.坚持以硬件条件建设为重点。当前,校园、教学科研设施及设备条件已经明显不适应学校发展及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要求。要修订校园与校区十年建设规划,争取在4年内完成主要校园设施建设任务;要使学科群的发展与教学科研设施相配套;要加大科研与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使学校的分析测试能力及服务社会的水平居国内农业院校的前列。

(四)规划的实施步骤

学校规划的时限为2009年至上2020年。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实施大体上分“两步走”。

第一步:2009-2015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调整专业与学科结构为重点,重新组建学院等教学机构,初步形成五大学科群;完成校园与校区建设规划,主要的教学与科研设施建设任务完成,培育好后发优势。

第二步:2016-2020年。发挥后发优势,在教学、科研水平上下 功夫,使人才培养、科研水平及服务社会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本规划确定的总体发展目标。

五、落实规划的保障措施

学校将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保证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进一步优化布局和结构,实现学科建设新的跨越 在继续发挥农学学科优势和生物科学特色的前提下,坚持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学科;加强基础学科,促进文理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重点发展农业植物生产技术(超级稻及其它作物育种,设施园艺)、农业动物生产技术(畜牧生产与兽医)、农业工程(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及现代农业装备工程)、资源与环境(水利、土壤、林业、生态与环境工程)、经济管理5大学科群。为此,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用2-3年重新调整学院等教学机构设置,打开原有学院界限,按学科群重新组织专业与学科,以形成相互支撑、重点学科牵动、学科优势明显的科研与教学体系,以保证经过几年建设农学(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农产品加工、农林经济管理五大学科达国内领先水平。

(二)实施“1312创新人才工程”,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将全面实施“1312创新人才工程”,即用5年到10年时间,通过自国内外引进和选送本校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合作科研等途径,汇聚、培养10名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拔尖人才(领军人才),30名国内一流人才(学科带头人),100名国内知名、专业优势明显的教学名师、专家(学术带头人),200名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能的青年学术后备人才(学术骨干),使学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坚持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按照创新团队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两个层面,重点实施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学名师、推广专家等五大建 设计划。加大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引进力度,大力实施学历提升工程,加强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的在岗培养,加大选派出国留学、研修和交流考察力度。

(三)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加速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方法,建设与创新创业性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验实习教学体系,抓好特色品牌专业、精品课程、示范性双语教学课程和高水平教材建设;加大教学硬件建设投入力度,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健全学习激励机制和科学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发展的现代化教学管理运行模式。

(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地位,着眼长远发展,精心设计,从学科与人才团队、研究方向与科研课题、科研经费与研究条件几大方面,提升创新能力,强化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特别是东北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拓展优势领域,构建创新体系。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着力构建开放、与学科群相对应的科技创新大平台。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重点课题的研究,组织科技攻关,获得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拓展科教兴农途径,创新服务社会的模式。

(五)实施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建立现代大学管理体系 不断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科学规范和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加快推进以院为重心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坚持责权利统一,进一步调动和加强学院的办学自主性与活力; 推行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全员聘任制,建立竞争、开放、流动的现代用人机制。加强业绩考核,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优劳优酬的校内分配政策,努力提高职工人均劳动收入;创新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新机制;建立健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学校有形和无形资产有偿使用制度,以“高效配置和利用”为目标,建立“开放、共享、竞争”的实验室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

(六)大力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建设

修订与完善校园建设规划,持续进行校园整治。完成新图书馆、教学实验中心、工程教学楼、综合科研楼、研究生楼、综合体育场、学生宿舍和主校门等项目建设工程。有计划分层次地持续做好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图书馆建设和校园网建设。绿化美化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环境安全优雅、技术手段先进、学术氛围浓郁、文化底蕴深厚,为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七)多渠道筹措经费,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要多方筹集资金、精打细算用资金,为本规划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撑。要充分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的体制优势,继续争取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要盘活现有资源与资产,提供资源与资产的使用效益。用于建设工程的经费约为16.7亿元;其中,用于硬件建设经费约15.0亿元,用于人才队伍建设.0.8亿元,用于教学改革0.9亿元。经费主要来源一是继续争取省政府支持(5.0亿),二是利用好地方与中央共建的国家财政支持经费(1.2亿),三是整理学校土地、通过开发土地筹集资金(7.0亿),四是改革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利用好现有资金(学校自筹3.5亿)。

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优势,通过合作研究、共同开发、社会捐助、社会投资等方式,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大力发展校办产业,促进项目、技术社会化、资本化,提高产业经营效益;发挥办学资源与品牌优势,积极扩展与企业的合作 领域和合作力度;校、院两级及各单位都要把争取各方面项目、资金支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作为自己的重点工作,切实有效地加以推进;改革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监管,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八)扩大开放,努力提高办学的国际化程度

加强与欧美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重点抓好研究生培养、师资培训与合作研究三项任务,在国际合作办学、招收留学生、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走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开放式、国际化办学道路。

(九)加强领导,为实现规划目标提供组织保障

本规划经过学校教代会的职代会讨论、学校党委批准后,在学校内部具有法律效力。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组织教务、人事、财务等部门,根据需要可以成立专门机构与组织,按计划、分步骤予以实施。

下载吉林市陶瓷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吉林市陶瓷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作室总体发展规划666

    赵雪晶名师工作室总体发展规划 一、工作室的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1、培养、培训优秀教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为工作室其他成员的导师,负责制订工作室工作方案和成员培养方案,指导和......

    xx中学总体发展规划

    xx中学总体发展规划 一、学校介绍 xx中学位于xx市北郊,占地面积77亩,建筑面积9875平方米,其中初 一、初二、初三教学楼各两幢,综合楼、男女生宿舍楼各一幢。学校现有80余名教职......

    工业园区项目发展规划(精选5篇)

    工业园区项目发展规划工业园区项目发展规划根据“工业强县”指导思想,通过建设高质量工业园区,坚持扩张工业总量、提质增效总体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建立具有五原特色的工业......

    晋中市工业园区“十一五”发展规划

    晋中市工业园区“十一五”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大运高速公路经济带的战略部署,把我市建设成为山西中部最具活力的经济带和城市群,遵循工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

    平阴县“十二五”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平阴县“十二五”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吉林市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摘要

    吉林市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摘要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按照省、市政府有关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制......

    陶瓷工业园区行业工资协商汇报材料

    陶瓷工业园区行业工资协商汇报材料 陶瓷工业园区行业工资协商汇报材料 平等协商促企业发展科学维权让职工受益 陶瓷工业园区总工会 县陶瓷工业园区诞生于6月,是县委、政府落......

    医院十年总体发展规划文化建设

    医院十年总体发展规划——文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医院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继承和发扬医院优秀传统,强化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