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中学总体发展规划
xx中学总体发展规划
一、学校介绍
xx中学位于xx市北郊,占地面积77亩,建筑面积9875平方米,其中初
一、初
二、初三教学楼各两幢,综合楼、男女生宿舍楼各一幢。学校现有80余名教职工,1200余名学生。
学校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办学效益”为总体目标;沿着“建设人文型校园,技术先进型教师,培养发展型人才”的办学思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实施分层次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多年来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然而,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日益增强,学校必须适应形势发展,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此,必须努力寻求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明确学校中长远发展规划,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二、指导思想
学校的发展规划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针,以“改革、创新、发展”为主题,以“目标高、能实现,项目全、有重点,切实际、针对强”为原则,为学校的发展前景,规划出一份宏伟蓝图,实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
三、主要目标
经过五年左右的发展,争取最终达到以下目标:
(一)队伍建设
1.干部队伍建设
遵循“确立目标、率先垂范、岗位培养、完善制度”的原则。学校干部队伍是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管理活动的成败,关系到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学校长期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工作开展的具体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可以面面俱到,全面开花,要针
对学校干部现状,找准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理清工作思路,有计划地推动这项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目标远大、理念领先、勇于创新、敢于负责、公正无私、廉洁勤政”的专家型干部队伍。
2..教师队伍建设
以十六字方针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人和为贵,奉献为先,素质为本,服务为荣”。
①加强校本培训,突出骨干作用。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加强脚本培训,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程,解读新课程,实践新课程。
②加强教学研究,推进课程改革。着重在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师生评价制度的改革等方面作出深入的探索,加强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③加强管理力度,规范教育教学。抓好教学常规检查,加强教学动态管理,号召教师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促使师生共同进步。
④加强德育影响,从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我要学、我了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⑤加强信息建设,加快资源开发。学校鼓励教师提高多媒体的使用频率,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手段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
(二)管理机制
继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全员聘用制、结构工资制和岗位责任制,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实现“按需设岗,精干高效,全员聘任,专兼结合”的改革目标。
(三)办学条件
1.校园建设:抓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时机,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加强校园建设,初步建立教育思想先进、管理水平较高、办学质量优良的义务教育体系,使得教育教学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争取早日达到省优的标准。
2.办学设备:学校达到标准的计算机室与多媒体教室的配备目标,满足教师和学生教学和活动的需要
3.校园环境:道路地砖化,绿化园林化,环境教育化,装饰艺术化,切实实现“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四)德育工作
1.工作始终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和谐”为主旋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和学习成绩的和谐发展为目标,逐步完善“主体内化”的德育创新模式,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机制,打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和“绿色学校”。
2.进一步认真抓好“五爱”教育。坚持以“五爱”教育为重点,把爱国主义的现实生活同爱集体、爱学校、爱父母、爱他人的言行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广大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新环境的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通过传统德育活动,对广大学生进行了遵纪守法的教育,根据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权利、义务、民主法制为中心的公民意识教育和健康心理品质教育。同时,也对学生进一步进行了“安全教育”、“禁毒教育”,努力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促使学校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环境优美的精神文明的育人基地。
(五)教学工作
1.重视备课工作,认真钻研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编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辅助手段,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材处理恰当,教案设计层次清楚,重视学法,教师要做到超周备课,各学科备课组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讲究备课实效。
2.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辅导是教学的补充和重要环节,是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辅导工作。
4.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课堂和课外作业,既有统一要求,又能体现因材施教,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保证练习质量,认真批改作业,重视作业的讲评,切实为改进教学和提高质量服务。
5.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进行交流和筛选,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在板块式的活动中得到全面提高。
(六)教科研工作
1.全面贯彻落实各级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常规工作抓改革,创新工作抓突破,全面工作抓管理,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落脚点,理清教研思路,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以“严、诚、活、毅”为校训;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办学效益” 为总体目标;沿着“建设人文型校园,技术先进型教师,培养发展型人才”的办学思路;根据目前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的实际,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实施分层次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3.教学教研工作以新课程进一步改革为契机,坚持以积极稳妥推进新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宗旨,把学习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提高教学技能,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七)“绿色学校”创建工作
1.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主体教育网络,培养一支合格的具有一定环保意识、环保知识的教师队伍。全面动员,充分参与活动,力求活动具体化,制度化。
2.教育工作优质化。充分利用先进电教媒体、网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加强环保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使环保教育融于各学科教育之中。
3.创建活动多样化。以活动为手段,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使之主动并带动身边的人投身于“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中。
(八)“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
1.广泛宣传、组织动员。成立由xxx校长为组长、xx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健康促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全面安排,分期分批推进,有计划、有步骤地逐一落实健康促进工作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2.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学校每学期定期出好卫生健康专题黑板报,搞好健康征文活动,开展健康知识竞赛。
3.建立完善的体检制度,健全的师生健康档案。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做好常见病、急、慢性传染病的防治和控制管理工作,有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具体措施,有对校园内发生传染病暴发的应急措施。
4.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学校会不定时地举行校运会和各单项体育竞赛及趣味体育比赛,激发同学们的锻炼兴趣和热情,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活动,增强学生体质,磨练学生的意志。
5.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卫生小组负责抓好日常校园卫生管理,每天检查班级卫生,评比考核,形成宽松和谐育人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生活情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九)校外协作:与xx中学组成教育集团,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校内部建设,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全面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学校持续化发展道路,加强两所学校交流与合作,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构建一个有利的平台。
(十)办学规模
1.保持每个年段8个班级、全校24个班级的办学规模。
2.全校教职工80名左右,学生1200名左右。
(十一)办学特色
基本形成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艺体教育、德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的特色。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2011年)依法治校自主发展完善机制,争创一流
重点是依法治校,提高学校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能力,增强办学活力。优化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思想新、学识广、能力强、善管理的领导班子队伍和师表、敬业、知理、创新的教师队伍,形成数量充足、学科齐全、相对稳定的青年骨干教师群;完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全面提高。
第二阶段(2011年——2013年)科学管理提高质效发展特色,增强活力
重点是深入开展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活动,加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文明行为和科学学习习惯,学生主体性进一步深化;加强青年教师的自培,培养一支具有良好思想业务素质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以科研促发展,完善学生素质评价方案,进一步优化办学特色;加速教育技术手段的更新,建立多媒体电脑教学网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阶段(2013年——2014年)强化管理夯实基础,全面推进创建特色
重点是确定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主导价值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教科研为先导,以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为重点,整体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一支“团结、自律、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集体和师德合格、学历达标、敬业爱岗的教师队伍;立足学校实际,创建学校特色,基本形成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体艺教育、德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的特色。
第二篇:沈阳农业大学总体发展规划
沈阳农业大学总体发展规划
(2009年—2020年)
根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做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决策以及对我国教育、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遵循《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为实现在21世纪初叶把沈阳农业大学建成“主要办学指标居于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的办学目标,制订本发展战略规划。
一、学校的发展基础
(一)历史沿革
沈阳农业大学坐落在沈阳市东郊的天柱山南麓,东与名胜古迹东陵毗邻,西与沈阳城区相连,学校占地2.2万亩。
我校组建于1952年,由当时的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业除外)和沈阳农学院部分专业合并组成。“文革”期间,学校受到严重摧残,一分为五,分散在了辽宁各地。“文革”后学校迁回沈阳原校址办学。1978年划转为国家农业部所属,197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授予权单位;1985年10月经原农牧渔业部批准更名为沈阳农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0年4月,学校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由国家农业部所属被划转为辽宁省与中央共建。
建校以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几代沈农人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学校的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出人才、出成果、积极服务社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学和科研并举,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 1 研究基地。
(二)发展特色和优势
回顾学校的发展历史,分析面临的形势,可以认为我校具备了创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的基础与优势。
第一,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的学科体系已初步建成。我校已初步形成以农业科学为特色,农、理、工、经、管等多科性协调发展办学格局。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9个辽宁省重点学科(5个辽宁省重点一级学科),2个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有47个本科专业,6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31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4个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数量、结构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学校现有科学研究机构66个,其中,国家级区域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与辽宁省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工程技术中心)24个,沈阳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7个,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39个。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成为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第二,学术水平为全国农业院校所公认,具有较强的解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科技问题的能力。2000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省、市的各类科研项目1200多项,有82项成果获国家、省(部)、市奖励,70%的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学校在辽宁省8个市16个县(区)36个乡(镇)建立了科教基点,先后选派33名科技人员到当地担任科技副县(市)、乡(镇)长,有力地推动了“科教兴农”工作的深入展开。
第三,拥有一支踏实苦干、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学校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022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160人,副教授和副研究员313人,分别占到教学科研人员总数的15%和30%;有博士研究生导师9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98人。一支以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骨干、以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已经形成,学校具备了发展新 兴学科、边缘学科和进行多学科联合科技攻关的基础和优势。
第四,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广泛,初步形成开放式办学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联系,与11个国家的26所院校结为姊妹学校。过去5年累计有240人次出国留学、研修或考察交流,来校交流的外国学者超过350人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8次,招收外国留学生12人次,并与英国鲁顿大学合作开展了对外开放办学的尝试。
第五,校风优良,师生员工精神饱满。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时间里,学校已经形成深厚的学术与文化积淀和优秀的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学风和教风。这是我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重要的无形资产,对广大教职员工、全体师生和海内外校友起着巨大的凝聚和激励作用,对学校今后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面临机遇与挑战
未来发展取决于我们对形势的正确把握与判断。认真分析学校面临的形势和历史性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21世纪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为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以研究和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主体的农业科学,在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创新与突破的带动下,不断产生新领域,在更高的层次上与多学科交叉渗透。这使得农业科学在保持原有的综合性、应用性特点的同时,起来越细化,向高科学、新技术方向发展。知识经济社会,人才竞争是最根本的竞争。高等农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最重要的基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正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位置,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其次,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农业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党和国家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此,国家将要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科研与教育投入,如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领域 的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改良中心建设,依托具有明显优势的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建设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支持农业大中专院校参与农业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推广等,这些决策的实施将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第三,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为学校赢得了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高等教育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伟大事业中起着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的关键作用,我校又是辽宁省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农业大学,学校有条件争取国家和辽宁省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性支持,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地建设与发展。
从挑战和困难角度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今后学校的发展就是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优势、突出特色,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学校必须打破常规,以超常的速度发展。
其次,高等院校之间竞争的焦点是人才培养质量与科技实力。而人才培养质量、科科实力的提高,人才是关键。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无论是学校内部条件、还是外部环境,吸引拔尖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的相对优势不明显。
第三,办学经费短缺的困难将长期困扰学校发展。我校与中央部委所属院校和发达省份的高校相比,财政拨款少;办学规模基本稳定,收费政策日趋从紧;科研经费及科技服务收入对学校发展的支撑力度不足。学校办学历史长,历史欠账多,离退休人数增加,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另一方面,从2005年4月起,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领军大学,我校作为拟被合并学校之一,正常发展受到了影响,基本建设处于停顿或维持状态多年。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越发突出,学校整体建设水平与同类院校间的差距将进一步加大。
二、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与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优化办学条件为保障,不断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和谐发展,早日把学校办成特色鲜明的,主要办学指标居于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
(二)发展思路
稳步发展本科教育,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教学与科研并重,跟踪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形成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的农、理、工、经、管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与科研优势;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完善产学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按照上述发展思路,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提升、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互动,相互支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走人才强校的道路;坚持以科技创新求发展的办学思路,发挥学科的人才和学术优势,取得原创性成果,走科技强校之路;坚持“特色兴校”的办学思想,在强化传统学科优势基础上,加强学科间交叉、融合,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走特色兴校之路。
三、发展规划的目标与重点
(一)学校定位
1.学校类型定位。为多科性、教学研究型、中央与地方共建的重点大学。
2.专业与办学层次定位。形成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办学体系。3.服务面向定位。以服务辽宁和东北为重点,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建设成为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和农业科研、技术开发与推广的东北区域中心。
4.办学特色定位。针对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特点,以推进设施农业为突破口,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现代设施装备农业为重点,以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强调农业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协调,形成具有老工业基地特色的区域农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二)发展目标
稳步发展本科教育,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跟踪现代科技发展趋势,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实现农、理、工、经、管等学科和谐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完善产学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努力使学校成为教学与科研并重,主要办学指标居于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
1.本科专业数达到60个左右,其中省重点专业达15个,学校重点专业25个;全国精品课程达7-10门,省精品课程达到15-20门,本科教育质量整体达到优秀水平。
2.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11-13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达34-3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增至82-8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达7-10(一级重点学科4-5个),省部级重点二级学科达35-40个(一级重点学科10个左右)。
3.在校学生规模稳定在25200人,其中留学生200人,研究生5000人(博士研究生1000人,硕士研究生4000人),本科生17000人,各类成人学历教育学生3000人。全国百篇博士优秀论文(提名)3-5篇,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5-8篇。
4.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15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奖5-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5-20项;年科研与科技推广经费突破20000万元。
5.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500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人,专职科研人员50人,兼职教师50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达9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80%以上。培养与引进院士2-3名,长江学者2-4名,国家杰青获得者3-5名。
6.具有在国外留学、研究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0%以上;每年选派出国留学人员40名以上。积极扩大外国留学生招生规模,到2020年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200名。
7.加强校内管理,健全组织,成立研究生学院、管理学院、文学院(或文法学院),使二级学院总数达到20个。
8.投入基本建设资金15亿元,建设新图书馆、教学实验中心、工程教学楼、综合科研楼、研究生楼、综合体育场、学生宿舍和主校门等项目,新增校舍建筑面积40.0万m2,使校舍建筑总面积达到72.0万m2。
建设的项目主要有:
——新图书馆。建筑面积为3万m2,投资9000万元。——教学实验中心。建筑面积为2万m2,计划投资9000万元,其中:土建6000万元,配套及设施设备3000万元。
——工程教学楼。建筑面积为2.4万m2,投资13000万元,其中:土建7200万元,配套及设施设备4800万元。
——综合科研大楼。建筑面积为2万m2,投资8000万元。——研究生院。建筑面积3万m2, 投资7500万元。——综合体育场。学校同东陵区政府联合建设,设施除国际标准400m跑道运动场外,还包括游泳池、小球类运动室等设施,政府出资、学校提供土地和管理服务。建筑总面积20000 m2,总投资8000万元。
——学生宿舍。新建5栋学生宿舍,总建筑面积6万m2,投资12000万元。——主校门。结合东部校区的建设,学校将改扩建东校门。门宽41m,投资300万元。
9.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图书馆条件建设。馆藏图书从目前的94.6万册增加到133.6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从目前的1.1亿元增加到2.43亿元。
10.加大校区整治与建设力度,努力创新良好的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条件。校区分北区、南区两部分建设。
(1)北区建设
重新划分成三大区域:以原生活家属区与教学区之间道路为界,纵向形成西部住宅区及东部教学区,教学区以北至沈吉铁路间作为未来建设发展预留地。
①教学区
——根据校区主轴线重新规划教学科研设施。
动迁校园东南三角地居民,重建校区主入口大门,形成视觉中心。另需新建的教学科研设施有校图书馆、教学实验大楼、综合科研大楼、工程教学楼、研究生院、综合体育场、学生宿舍等。
——以天柱山为中心形成环形景观轴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形成道路系统。
——收回沈阳市农业科技开发院。②住宅生活区
——将工程学院、信息与电气学院、水利学院迁至教学区新建的工程教学楼,拆迁农工楼、水利馆、军训楼,拆迁后土地用于教职工住宅建设,通过房地产开发,筹集学校建设资金。
——逐步将生活区供水、供暖、供电及物业管理交给社会,实现社会化服务。
(2)南区建设
区域为沈抚路以南、三环路以西、新开河以北和大坝路以东,建设内容为教学实验示范区和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主要建设项目有:教学实验示范基地、超级稻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施农业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节水农业试验与示范基地、生物质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物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三)战略重点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做到数量发展与质量提高相协调,为此,要坚持以下三个发展战略重点。
1.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要继续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方针,加大工作力度,采取超常规的方法,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倾力打造一支以国内外知名领军人物为学科带头人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形成若干个整体实力居国内领先地位的学术团队。
2.坚持以优化学科与专业结构为重点。根据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分析国际学科与学术发展趋势,突出农业生物技术、资源与环境、设施农业与现代装备(加工业,农业信息)、经济管理等重点。
3.坚持以硬件条件建设为重点。当前,校园、教学科研设施及设备条件已经明显不适应学校发展及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要求。要修订校园与校区十年建设规划,争取在4年内完成主要校园设施建设任务;要使学科群的发展与教学科研设施相配套;要加大科研与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使学校的分析测试能力及服务社会的水平居国内农业院校的前列。
(四)规划的实施步骤
学校规划的时限为2009年至上2020年。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实施大体上分“两步走”。
第一步:2009-2015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调整专业与学科结构为重点,重新组建学院等教学机构,初步形成五大学科群;完成校园与校区建设规划,主要的教学与科研设施建设任务完成,培育好后发优势。
第二步:2016-2020年。发挥后发优势,在教学、科研水平上下 功夫,使人才培养、科研水平及服务社会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本规划确定的总体发展目标。
五、落实规划的保障措施
学校将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保证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进一步优化布局和结构,实现学科建设新的跨越 在继续发挥农学学科优势和生物科学特色的前提下,坚持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学科;加强基础学科,促进文理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重点发展农业植物生产技术(超级稻及其它作物育种,设施园艺)、农业动物生产技术(畜牧生产与兽医)、农业工程(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及现代农业装备工程)、资源与环境(水利、土壤、林业、生态与环境工程)、经济管理5大学科群。为此,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用2-3年重新调整学院等教学机构设置,打开原有学院界限,按学科群重新组织专业与学科,以形成相互支撑、重点学科牵动、学科优势明显的科研与教学体系,以保证经过几年建设农学(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农产品加工、农林经济管理五大学科达国内领先水平。
(二)实施“1312创新人才工程”,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将全面实施“1312创新人才工程”,即用5年到10年时间,通过自国内外引进和选送本校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合作科研等途径,汇聚、培养10名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拔尖人才(领军人才),30名国内一流人才(学科带头人),100名国内知名、专业优势明显的教学名师、专家(学术带头人),200名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能的青年学术后备人才(学术骨干),使学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坚持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按照创新团队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两个层面,重点实施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学名师、推广专家等五大建 设计划。加大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引进力度,大力实施学历提升工程,加强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的在岗培养,加大选派出国留学、研修和交流考察力度。
(三)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加速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方法,建设与创新创业性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验实习教学体系,抓好特色品牌专业、精品课程、示范性双语教学课程和高水平教材建设;加大教学硬件建设投入力度,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健全学习激励机制和科学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发展的现代化教学管理运行模式。
(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地位,着眼长远发展,精心设计,从学科与人才团队、研究方向与科研课题、科研经费与研究条件几大方面,提升创新能力,强化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特别是东北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拓展优势领域,构建创新体系。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着力构建开放、与学科群相对应的科技创新大平台。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重点课题的研究,组织科技攻关,获得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拓展科教兴农途径,创新服务社会的模式。
(五)实施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建立现代大学管理体系 不断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科学规范和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加快推进以院为重心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坚持责权利统一,进一步调动和加强学院的办学自主性与活力; 推行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全员聘任制,建立竞争、开放、流动的现代用人机制。加强业绩考核,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优劳优酬的校内分配政策,努力提高职工人均劳动收入;创新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新机制;建立健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学校有形和无形资产有偿使用制度,以“高效配置和利用”为目标,建立“开放、共享、竞争”的实验室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
(六)大力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建设
修订与完善校园建设规划,持续进行校园整治。完成新图书馆、教学实验中心、工程教学楼、综合科研楼、研究生楼、综合体育场、学生宿舍和主校门等项目建设工程。有计划分层次地持续做好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图书馆建设和校园网建设。绿化美化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环境安全优雅、技术手段先进、学术氛围浓郁、文化底蕴深厚,为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七)多渠道筹措经费,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要多方筹集资金、精打细算用资金,为本规划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撑。要充分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的体制优势,继续争取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要盘活现有资源与资产,提供资源与资产的使用效益。用于建设工程的经费约为16.7亿元;其中,用于硬件建设经费约15.0亿元,用于人才队伍建设.0.8亿元,用于教学改革0.9亿元。经费主要来源一是继续争取省政府支持(5.0亿),二是利用好地方与中央共建的国家财政支持经费(1.2亿),三是整理学校土地、通过开发土地筹集资金(7.0亿),四是改革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利用好现有资金(学校自筹3.5亿)。
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优势,通过合作研究、共同开发、社会捐助、社会投资等方式,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大力发展校办产业,促进项目、技术社会化、资本化,提高产业经营效益;发挥办学资源与品牌优势,积极扩展与企业的合作 领域和合作力度;校、院两级及各单位都要把争取各方面项目、资金支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作为自己的重点工作,切实有效地加以推进;改革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监管,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八)扩大开放,努力提高办学的国际化程度
加强与欧美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重点抓好研究生培养、师资培训与合作研究三项任务,在国际合作办学、招收留学生、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走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开放式、国际化办学道路。
(九)加强领导,为实现规划目标提供组织保障
本规划经过学校教代会的职代会讨论、学校党委批准后,在学校内部具有法律效力。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组织教务、人事、财务等部门,根据需要可以成立专门机构与组织,按计划、分步骤予以实施。
第三篇:工作室总体发展规划666
赵雪晶名师工作室总体发展规划
一、工作室的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1、培养、培训优秀教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为工作室其他成员的导师,负责制订工作室工作方案和成员培养方案,指导和帮助工作室成员在工作周期内达到培养目标。工作室的基础培养目标是工作室成员应在辽宁省优秀教师成长梯队中相应提升一级或成为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知名教师。
2、开展课题研究:以工作室主持人专长为基础,以工作室成员集体智慧为依托,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工作周期内至少要完成一个省级以上重点研究课题并取得相应成果,撰写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或专著,促进学科教学的理论建设。
3、推广教育教学成果:名师工作室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以论文、专著、讲座、公开课、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专题记录片、现场指导、观摩考察等形式在全省范围内介绍、推广。工作周期内,工作室主持人带领工作室成员开设一定数量的区级以上公开课、培训讲座或教学论坛;定期组织工作室全体成员去农村送教,或与某所农村学校结对帮教。
4、开发、整合教育教学优质资源:名师工作室要结合新课程实施,根据本学科特点和本工作室目标系统地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名师工作室要建立自己的特色网站或专题网页,使之成为工作动态发布、成果辐射推广和资源生成整合的中心,通过互动交流,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具体目标
1、挖掘名师教书育人的工作经验,整合名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名师的教学思想和风格。推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打造朝阳品牌教育。
2、充分发挥主持人的资源优势,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剖析探索、实践交流、主题研究等教学教研活动,加强名师实践和探索,自觉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规律,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并提升到能指导普遍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论水平,带动我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尽快成为教育教学的名师、专家。
3、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载体,针对我市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抓一批学科科研立项,在课堂实践中进行研究,不断提升工作室成员的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构建名工作室的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库,建好工作室网页。向全市推出和展示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深化和推动我市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三、目标: 第一:
1、制定工作室工作方案和学员培养方案,指导和帮助工作室学员在工作周期内达到培养目标,建立工作室成员档案。
2、搭建工作室学员交流平台,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在名师的引导下,工作室成员合作交流,共同成长。
3、工作室成员每人每学年至少阅读一本理论专著,撰写有一定质量的学习心得。每人每学年至少有1篇本学科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4、制定小学语文的教学研究和科研课题。确定教学研究方案和教育科研课题。
第二:
1、指导工作室学员完成工作室规定的学习和研究任务。
2、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指导工作室成员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本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教师各自特点,开展教学、科研指导。
3、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工作室成员的理论学习及研讨,举办名师讲堂、名师论坛、专题研讨等活动。
4、建立名师工作室博客,建立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库。第三:
1、围绕课程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发展等主题撰写不少于10000字专题报告。在导师指导下,撰写一篇15000字以上教育论文;或做专题调查研究,按计划完成并提交教学和课题研究总结或论文。
2、总结工作室工作经验,提升理论,推广经验,传播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做好个人专业成长记录,及时形成阶段性发展总结。结合学员阶段性学习汇报,学员应展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教学活动。
3、有效发挥工作室成员教师的辐射作用,培养(带教)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起到良好的辐射作用。
三、工作室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课题
主要研究方向:主题语文学习,实现有效课堂 主要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为“依托语文名师工作室,探索语文主题学习课外阅读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研究”,本课题现正处于研究阶段。
课题研究方法:
⑴ 观察法.⑵ 调查法.⑶ 测验法.⑷ 行动研究法.⑸ 文献法 ⑹ 经验总结法.⑺ 个案研究法.⑻ 案例研究法.⑼ 实验法
预期成果:
理论成果:围绕课题研究完成一部论文集,从现象分析、传统课堂、儿童认知特点、语文学科特点、课改成效等回答“语文主题学习”教学的价值定位和实践感悟。
专业发展成果:
工作室成员在工作周期内完成“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省名师——省特级教师”中相应提升一级,或成为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公认的知名教师。
呈现方式:
呈现方式包括文本资料(计划、笔记、总结、心得、论文、论文集、案例集等)、风格展示活动、观摩研讨活动、社团建设、网络平台等。
四、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规划 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规划: 主持人: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理论体系和操作策略,初步构建课程体系,对教学实施和教育改革发展具有指导价值。
工作室成员:
1、承担工作室的教研和科研活动。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至少承担或为主参加1个市级以上重点课题研究并完成结题或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
2、当好语文教学的示范者,在主持人带领下,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视野,提高专业素养,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市内有一定知名度。
3、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一级,有部分成员入选省学科带头人或成为省名师培养对象。
主要措施:
1、读书互动:工作室主持人定期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每位成员依据自身情况制定读书计划,每学年完成1——3本专著的读书量,形成不少于1万字的读书摘记。定期举行读书读刊心得体会和读书交流活动。
2、课题带动:工作室确定一个总课题,每位成员也可确立一个子课题,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分析教学现象、发现教学问题并加以研究探索,反思教学细节,联系理论并加以提升,总结教育教学规律。
3、研讨引动:工作室将定期围绕相关主题开展研究,带着研究问题,分配观察任务、分析课堂现象,形成观点,促进教学。逐步形成工作室的课堂观察反思式研究,工作室每位成员周期内分别举办1次成果展示活动。
4、网络互动:建立工作室“网站”,建好个人博客,进行开放式网络对话,不断提升工作室成员工作能力和研究水平,促进专业成长,使网站成为互动交流的平台,成为成果辐射源研究生成站。
5、评价促动:建立工作室管理运行制度、制定工作室评价细则,完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推进团队评价、项目评价。通过评价体系,起到激励发展、指引发展的作用。
6、整体协动:注意六个结合——体现工作、学习、培训、研究一体化,学习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自主学习和专家引领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自我反思与不断提升相结合,个体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结合,“受培”与“带培”相结合。
五、工作室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规划
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是工作室的重要目标和职责。总体的思路是: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内到外、立体驱动、注意时效。
1、工作室成员采用跨学校、跨地区的方式组合,成员所在学校作为实验学校,同时,在不同县区在再确定一所乡镇小学作为工作室的基地学校,有计划地实行教育帮扶,发挥辐射效应。
2、按照管理要求,每年开展一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进行一次读书读刊交流活动,举办一次教学风格研讨活动,完成一次送教下乡活动。这些活动大多采用开放式,吸引一定范围内的老师参加。
3、发挥网站快速、便捷的功能,设计及时、互动、开放的交流平台,定期开展网络沙龙。
4、学习省内外其他名师工作室的先进做法,定期参加工作室工作情况交流研讨。工作室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借鉴优秀做法,学习并加以推广。
5、定期开展成员学校承办的专题研讨活动,定期组织工作室成员外出访学。
6、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或阶段性成果,认真打磨有理论、有深度对教学有较好指导价值的文章,发挥辐射作用。
7、利用专著、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现场指导、观摩考察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介绍、推广成功经验。
六、预期成果:
青年教师的成长是研究的最重要成果,优秀课例、结题报告和论文是研究的理论成果。经过三年的学习与实践,预期达到达到:强化我市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和考核。促进工作室成员形成高尚的师德师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教学研究功底、突出的教育科研和教学指导能力、鲜明个性特色的教学风格;能够对教材有深入研究,对课堂有独特看法,独立呈现高品质的课例,具备指导他人上好课的能力,享有学科发言权,成为具有稳定教学风格的研究型教师;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领军作用,带动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
第四篇:吉林市陶瓷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
吉林市陶瓷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
为充分发挥我市陶瓷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陶瓷产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构想
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和国内产业北移趋势,以桦甸经济开发区为依托,以吉林市城市综合功能平台为支撑,整合优化全市陶瓷生产资源和要素,按照工业园区的发展理念和模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吉林市陶瓷工业园区,积极承接国内传统陶瓷基地的产能转移,推进陶瓷产业集群化发展,迅速拓展东北和东北亚陶瓷市场。
二、区域范围
吉林陶瓷工业园区位于桦甸经济开发区内(以下简称陶瓷园区),区域范围为东距辉发河200米,西至光明北路,南至渤海大街-烟白铁路-辉发河大堤,北依辉发河内河。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生产区4平方公里,物流园区及批发市场1平方公里。
目前,该园区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供电、供水、道路等设施能力,并引进了洪义陶瓷等5家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达到2840万平方米。
三、发展目标与产业方向
(一)发展目标
陶瓷园区共分三期建设:
2007~2008年为起步期,完成2平方公里起步区开发建设,形成年产建陶产品0.63亿平方米能力,实现税金0.3亿元,安置就业人员4000人。
2009~2010年为发展期,新开发面积2平方公里,适时建设陶瓷批发市场和专业物流中心,形成年产建陶产品1亿平方米能力,实现产值15亿元,税金1亿元,安置就业人员6800人。
2011~2015年为成熟期,新开发面积1平方公里,形成年产建陶产品1.5亿平方米能力,实现产值25亿元,税金1.5亿元,安置就业人员1万人以上。
(二)产业发展方向
陶瓷园区要按照专业化、链式化的发展方向,集中布局陶瓷生产加工项目,配套建设陶瓷物流中心,形成以生产促进销售、以市场带动加工的产销一体发展模式,并带动矿产、机械、化工、包装、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1.加快产品结构升级。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中、高档产品的比例,提高产品附加值。到“十一五”末期,中、高档产品的生产能力力争超过50%。
2.扩大产品系列。由最初的生产地面砖产品逐步向发展内外墙砖、仿古装饰砖延伸,在此基
础上,充分利用桦甸陶瓷生产原料品位高的优势,进一步向卫生陶瓷、陶瓷工艺品及新型陶瓷等中高档陶瓷产品方向发展。
3.努力开拓市场。近期,主要以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等省份为重点,积极开拓俄罗斯、朝鲜、蒙古等国际市场。中远期,要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将市场扩大到整个东北亚国家。
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在与桦甸市城市总体规划、桦甸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有效衔接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全面加强陶瓷园区道路、排水、供电、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一)道路建设
目前,陶瓷园区已建成道路2.1公里。为满足二、三期建设发展的需要,现规划建设总长5公里的两横两纵四条主干道,到2010年前,完成3公里的道路建设,2015年前,再完成2公里道路建设。
(二)公共燃气设施
充分发挥油母页岩的资源优势,建设陶瓷园区公共工业气体公司,集中为陶瓷生产企业配套,逐步实现目前以企业自产燃气为主向园区燃气的集约利用转变。
(三)给排水工程
目前,园区主要由桦甸市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已铺设完成,基本能保证现有企业用水需要。为满足二、三期发展需要,可考虑利用桦甸污水处理厂的中水,以节约用水成本,供水不足时还可以抽取地下水做补充。排水方面,规划新建污水提升泵站一座,日提升能力1.5万吨,管网与城区对接,直排到桦甸市污水处理厂。
(四)供电设施
现有供电能力4万千伏安,能够满足起步区企业生产需要。二期拟新建1座变电容量6万千伏安的二次变电所,三期再新建1座变电容量8万千伏安的二次变电所。与此相适应,务必对现有桦甸市的一次变电所进行扩建改造,以满足陶瓷园区及整个城市发展的需要。
(五)供热设施
园区供热主要由桦甸热电厂提供,因此,需尽快启动热电厂二期工程建设,配套延伸园区供热管线,以保证园区供热需要。
五、保障措施
(一)保证陶瓷园区项目建设用地。根据陶瓷园区产业规划、空间布局的要求,需要调整桦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现已调整和增加建设预留地指标98公顷,到2010年还需增加建设预留地指标170公顷。
(二)合理保护和利用陶瓷资源。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强陶瓷资源普查,全面掌握品种、质量和储量。强化地区内陶瓷原料资源管理,制定完善陶瓷开发、开采准入条件,坚决制止乱开乱采。加强陶瓷项目规划布局,积极引导陶瓷生产及配套项目向陶瓷园区合理聚集,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有序开发。
(三)加强陶瓷专业市场体系建设。加强政策引导,以吉林市生产资料专业市场作为地产陶瓷产品的营销平台,把市场建设与现代流通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集展示、交流、批发、零售于一体的新型市场模式。加快推进桦甸陶瓷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建设,不断提高陶瓷专业市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四)建立陶瓷专业人才支撑体系。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域外陶瓷专业人才来吉创业。积极利用地方专业院校、职业学校等现有资源开设陶瓷专业,培养和培训各类陶瓷管理人才、研发人才、营销人才、策划人才和技术工人。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陶瓷产品研发体系。
(五)加大资金筹措力度。要认真组织好园区规划,积极申报省级重点特色产业园区,争取省政府专项资金和开发银行贷款等政策性资金支持。要把陶瓷园区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作为全市重点招商项目,利用吉林市招商引资平台进行重点推介,加大市场化融资力度。加强与国内优势企业、国外知名公司的合资合作,积极采用OEM生产方式培育市场,提升产品档次,促进陶瓷园区快速成长。
(六)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在加强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编制实施园区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保证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和当地有关规定标准。建立完善消防体系,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监督管理。
六、相关扶持政策
(一)从2007年起三年内,陶瓷园区内新建和扩建陶瓷生产项目,所实现税收的桦甸市留用部分,以2006年为基数,实行财政奖励政策,全额奖励给项目业主。
(二)陶瓷园区内新建、改扩建陶瓷生产项目,凡投资强度、容积率达到国家标准的,已征收的土地出让金桦甸市留成部分实行财政奖励政策,全额奖励给项目业主。
(三)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陶瓷园区提供信贷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内陶瓷生产项目需要贷款时,担保中介机构要按简易程序优先给予担保。
(四)陶瓷园区内已建成的陶瓷生产企业,可参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关政策,按不高于40%的比例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房屋、建筑物除外)。
(五)陶瓷园区内陶瓷生产企业受让或投资的无形资产,可在现行规定摊销年限的基础上,按每年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摊销年限,但协议或合同约定有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应按协议或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进行摊销。
(六)陶瓷园区为零收费区,在企业基本建设期间免收本级一切行政事业性收费(排污费和水资源费除外)。
第五篇:医院十年总体发展规划文化建设
医院十年总体发展规划——文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医院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继承和发扬医院优秀传统,强化员工职业修养,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为核心,以大力培育医院精神,营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医院文化氛围为重点,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医院文化创新,增强医院发展活力,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医院文化建设的全局,树立“珍爱生命,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坚持“病人的生命、健康和满意高于一切”的医院宗旨,强化员工职业素养,同时确保医院的一切行为,都要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出发点。
2、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医院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按照总体要求,从医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学科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3、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注重文化落地,结合医院核心工作,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
三、医院文化建设的历史积淀
医院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以全国铁路职工为主要服务对象。在归铁路系统领导的时代里,形成了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在为铁路职工及家属医疗卫生服务的长期实践中,医院职工形成了“心系基层,服务一线;服从大局,令行禁止;尊重科学、扎实苦干;热爱医院,能打硬仗”的良好作风。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医院的定位及服务对象有所变化,在继承医院光荣文化传统的同时,在医院文化建设方面增添了新的特点,丰富了医院文化的内容。
医院在1990年中后期开始,加强文化建设。医院文化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人道主义和毫不利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敬业爱岗,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精神为内涵,以医院精神、道德文化、思维文化、物质文化、科技文化、环境文化等为外延的文化。
医院在进入新世纪后,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文化符号,包括院徽、院歌、文化理念等。
四、医院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1、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医疗卫生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医院发展战略、反映医院优势特色的文化体系。
2、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自身医院文化特色,使人民群众从就医环境、诊疗方式、服务态度上能够切实感受到贴心满意的医疗服务。
3、通过医院文化的创新和建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实现医院文化与医院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医院发展与职工发展的和谐统一,医院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为医院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五、医院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加强理念与价值观层面文化建设
(1)加强医院理念和医院愿景宣传教育。教育引导职工牢记医院“病人的生命、健康和满意高于一切”的宗旨,保持公立医院本色,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用“以肿瘤为特色,大专科、强综合的学院型医院”的愿景凝聚职工思想、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把职工自我发展和医院发展目标实现结合起来,激励广大职工为“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建设以肿瘤为特色的大专科、强综合,各学科共同发展、医教研一体化的,现代化、特色型、学院型品牌医院”的实现而努力工作、不懈奋斗。(2)实践医院宗旨,树立和巩固医院价值观。引导职工深刻理解和掌握“病人的生命、健康和满意高于一切”医院宗旨内涵和实质,在工作中自觉坚持和实践医院宗旨。不断提高广大员工素质与觉悟,把自我价值追求与医院价值观统一起来,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健康服务。
(3)弘扬医院精神,升华医院文化理念。在医院内和社会上打响“诚信 和谐 奉献 创新”医院精神,使医院精神成为职工思想、行为主旋律,细化、深化医院精神宣传和教育,使医院精神深入人心,在实现医院战略目标中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深入探讨,不断提炼医院质量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人才理念,并使其在打造医院品牌的过程中得到全面体现和深入贯彻落实。
2、加强制度与行为层面文化建设
(1)建立和实施现代医疗管理制度。着眼于医院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以保证患者健康为核心,按照现代医院管理要求,优化服务流程,保障医疗质量,建立健全医院规范科学的医疗业务管理制度,推动医院科学决策,增强管理效能,提高服务意识。不断完善科学管理指标控制体系,加强医院目标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医院事业不断迈上更高台阶。
(2)健全和完善干部职工评价激励机制、量化考核机制和教育培养机制,提高人才资源管理水平,搭建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平台。加强后备干部、后备人才培养,优化人才资源结构,不断提高人才资源对医院发展支撑。通过有力政策措施增强医院对人才吸引力,不拘一格地吸收和重用医院发展所需要各类人才。把医院文化认同纳入人力资源管理。
(3)加强员工素质培养,充公发挥员工民主管理作用。创造职工勤于学习和善于钻研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学习创新型高素质职工队伍。坚持依靠职工办医院,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自我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推行党务、院务公开,完善书记、院长民主接待日、职工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等制度,拓宽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渠道,营造医院和谐民主氛围。(4)积极开展医疗质量、服务专题活动,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大力导入医院核心价值理念,提高思想道德建设和行为素质建设水平,要求职工必须全面认知和掌握思想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各项要求,并在工作中自觉遵守,使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医院人文环境更加文明、和谐,使文明礼仪素养和规范服务水平均达到较高水平。
3、加强外显文化建设
(1)做好视觉识别系统推广应用。对医院视觉识别系统包含基础要素、医疗事务、办公事务、公关事务、环境识别、车辆识别、对外宣传等各个子系统,制定推广应用医院视觉识别系统,按照规范要求制作相关硬件,树立个性鲜明、文化独特的医院形象,用有效手段表现医院良好风貌,得到公众瞩目及社会认同从而展示自己竞争实力赢得医院更广阔发展空间。
(2)加强医院环境建设,不断进行工作现场综合治理,美化工作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为职工提供良好工作氛围,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文化设施,丰富文化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增强职工对医院认同感和自豪感。
(3)积极推进医院总体规划和新楼建设,加大设备装备,不断夯实硬件条件,提高医疗技术、设备现代化与文明程度。不断加强科技投入,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医院建设,以信息化推动医疗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提高医院安全生产和技术水平,提高医院效益和医院核心竞争力。
六、医院文化建设推进计划
医院文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分两个个阶段实施:即深化推进阶段、创新提升阶段。
第一阶段:深化推进阶段(2015 年—2020 年)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医院文化建设总体要求,奋力推进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以文化力提升竞争力,形成文化管理医院的运行机制。此阶段要达到员工风貌大改观,优质服务大提升,制度建设见成效。
第二阶段:创新提升阶段(2015 年)
这个阶段完成医院文化十年规划的基本目标任务,形成具有世纪坛医院特色的文化模式,固化成果,创新提升,对十年来在医院文化建设推进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全力打造医院竞争新优势,实现医院发展新跨越。此阶段工作重点包括:总结新经验,形成医院文化建设评估报告,制定未来新的文化建设规划;完成医院特色文化系统的改版升级。
七、医院文化建设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全院各科室要在医院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规划要求,对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各部门形成医院文化建设的合力。通过构建协调有力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机关文化建设水准。
2、制定配套制度,认真组织实施。各科室要围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提出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分阶段、分步骤认真组织实施。按照规划的任务要求,认真制订工作计划,作为规划的细化和延伸,分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建立规范的中期评估和修订机制,及时总结分析规划进展情况,随着环境变化,及时对医院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项目进行适度修订、充实完善,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促进医院文化建设成果的巩固与发展。
3、鼓励探索创新,完善评价机制。坚持把领导干部的主导作用与干部职工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统一领导下,有步骤地发动干部职工广泛参与,激发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全员共建,努力使干部职工在主动参与中了解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认同医院核心理念,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完善评价机制,对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及时总结,积极推广;对规划实施工作业绩良好的科室和个人,进行通报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