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阴县“十二五”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平阴县“十二五”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同时也是我县工业园区推进自主创新、实施“二次创业”,实现提质提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工业园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步伐,走出一条具有平阴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制订本规划。
一、工业园区的现实基础及重要作用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平阴县工业园区按照招商引资承载区,体制创新实验区,经济发展集中区的发展定位,狠抓招商引资,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协调服务水平,有力推动了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和运行质量的稳步提升,实现了园区经济的第一次大飞跃。
一是综合实力明显壮大。截至2010年底,园区共入驻企业141家(含东区、南区),比“十五”末增加72家,其中,规模企业59家,规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5.29亿元、增加值41.33亿元、利税16.79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83.99亿元、33.73亿元和14.3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0%、40%和48%。在工业的带动下,园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工业园区实现生产总值128亿元,比2005年增加93亿元,年均增长3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7亿元,比2005年增加32.9亿元,年均增长67%,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2亿元,比2005年增加1.22亿元,年均增长38%。园区于2006年成功晋升为升级开发区。
二是重点产业快速发展。经多年滚动发展,形成了以齐发药业、鲁西化工、鸿瑞石化等为龙头企业的医药化工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形成了以伊利乳业、阿胶制品、董老大食品、天源玫瑰等为龙头企业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亿元。形成了以玫德铸造、济南二机床、东岳压缩机、济锅华源锅炉等为龙头企业的机械装备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东部片区形成了以山水水泥、丞华建材、盖世物流管桩等为龙头企业的水泥建材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亿元。南部片区形成了以汇九集团、玛钢铸造、建昌机械等为龙头企业的机械装备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
三是骨干企业不断膨胀。玫德铸造、山水水泥、伊利乳业、迪生电子等骨干企业不断膨胀,园区内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3家,比“十五”末增加17家,占全县的比重达到26%。其中,山水水泥、黄河特钢等4家企业销售收入过5亿元,玫德铸造、伊利乳业2家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截至2010年底,园区内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9家,实现销售收入115.29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490%和268%。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其中,中心片区,建成区面积由4平方公里增加到10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3亿元,建成11万输变电站一座,4.5万千瓦热电厂一处,日供水5万方水厂一处,日处理6万吨的污水处理场一处,修建形成了 “五纵八横”的道路框架,完成了主干道路和重要节点的绿化、亮化和美化,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得到有力提升;东部片区,累计完成投资0.8亿元,先后修建完成了“二横五纵”道路,进一步完善了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南部片区,累计投资0.8亿元,先后修建完成了8条道路,扎起了“四纵四横”道路框架,完成水、电的配套建设。
五是招商引资成果显著。紧紧围绕“招商引资”这个中心工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招商成果显著,先后引进了包括济南伊利乳业、山东鸿瑞石化、济南机床二厂、大唐风电、丞华建材、盖世物流管桩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十一五”期间,累计引进项目45个,其中,投资过5000万元的24 个,过亿元的 17 个,过5亿元的 1 个,累计合同资金 26.75 亿元,实际到位内资28.6 亿元、外资1944万美元。
六是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明显加强,企业更加重视品牌建设和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共申请专利153件,其中国家级专利76件,省级专利77件,分别比“十五”期间增加85件、38件和47件;国家驰名商标2个,山东省著名商标4个。截至2010年底,园区内共有高新技术企业7家,比“十五”末增加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5亿元,占全县的比重达到15%,比2007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二)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工业园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招商引资的主平台、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和促进就业的主载体。
——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010年,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占全县的41%、39%、38%和31%,分别比2005年提高21、23、31、17个百分点,年均增幅分别比全县平均水平高18、24、46、12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十一五”期间,工业园区累计引进内资50.6亿元、利用外资1974亿美元,分别占全县的44%和49%。
——促进就业的主载体。2010年工业园区新增就业人数达到800人,占全县的21.7%,比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园区累计安排就业5370人,年均增长10%。
工业园区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比较表
1、科学定位,采用了便捷的发展模式。采取“依托老城,发展新区”的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该模式主要有三方面优势:一是能利用县城的公共设施为园区服务。通过城区道路的延伸、拓展,管线的铺设延长,能少花钱、多办事,在载体建设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利用县城的技术人才为企业服务,进区企业的投入运行,需要挑选使用大批有技术专长的员工,而县城充足的人力资源正好为新办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库。三是能利用县城的商贸设施,为员工服务。企业的生产运行离不开员工,而员工的生活离不开商贸流域,在开发区商贸区还没健全之前,可依托县城发达的商贸设施为员工的生活提供服务。
2、着眼长远,设计了宏伟的发展蓝图。在园区规划设计上坚持设计新、功能全、配套齐、标准高的原则,专门聘请了市规划设计院制订了《济西工业园区控制性规划》,对园区内10平方公里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暖、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进行了立体网络化规划,对园区内工业区、政务区、居住区、商贸区等功能区进行了合理布局,勾画出了工业园区建设的宏伟蓝图。
3、循序渐进,注重了稳健的发展步子。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采用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开发一片,成功一片的发展路子,不图政绩,图业绩;不图数量,重质量;不图速度,重效益。在工作中强化了“三抓”,一抓项目引进,重点定位于“三高一无”企业;二抓在建项目速度,尽快让企业投产运营;三抓企业运行质量,让投产企业产生效益,发展壮大。
4、优化环境,实现了主导产业科学聚集。“十一五”时期,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潜力,积极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围绕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基本框架,搞好上下游产品的衔接,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聚集,形成关联度紧密的产业链。形成了以齐发药业、鲁西化工、鸿瑞化工为主的医药化工产业集群,以伊利乳业、阿胶制品、董老大食品、玫瑰花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汽车齿轮、摩托车配件、压缩机、锅炉管系、钢管等为主的机械加工产业集群。
5、强化服务,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机制。“全过程、全方位服务”已成为园区的服务品牌,在机制、体制方面,园区内实行“税外无费”、“封闭式管理”、“全程保姆式服务”,园区管委会和39个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县政府部门共同办公,形成了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的良好格局。
二、当前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发展机遇
(一)制约因素
1、要素制约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金瓶颈制约。投入不足是制约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心片区虽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片区,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仍较突出,2010年中心区共需要建设资金60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3000万元,资金缺口达3000万元。东区、南区资金制约更为明显,水、电、路、蒸汽、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不健全,致使部分项目落地困难或流失。二是用地瓶颈制约。随着园区建设的加快,规模的扩张,现有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
2要,用地矛盾日益凸显。同时,个别项目土地利用率不高,投资强度和投入产出率达不到要求,土地闲置的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供需矛盾已成为园区发展的重大障碍。三是人才瓶颈制约。一方面受省会“同城效应”影响,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人才资源开发机制相对滞后,企业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匮乏,“二次创业”缺乏足够的智力支持。
2、发展方式相对落后。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十一五”期间,园区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但与周边先进工业园区相比,经济总量偏小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首先,在产业布局方面,由于发展初期过于注重产业规模,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导致产业分布相对分散,企业协作能力不强,集群集聚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其次,在产业结构方面,园区工业重化比例偏高,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给节能减排带来巨大压力。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截至2010年底,园区内共有高新技术企业7家,仅占全部企业的11%,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5亿元,仅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1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不足,科技创新对园区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比较薄弱。
3、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一是园区主体地位落实难。根据省政府有关规定,园区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可以独立行使同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但事实上管委会的主体地位均未按要求落实到位,仅具备协调职能。二是运作机制需要完善。当前,工业园区“三区两园”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无论东区、南区还是阿胶产业园和炭素产业园,与中心区距离较远,而且一直是当地政府管理,如何实现统一管理,需要在运行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协调完善。
(二)发展机遇
1、宏观经济向好的机遇。未来几年,尽管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但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恢复性增长、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全球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向好的态势,确保经济强劲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宏观经济持续向好,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优先发展的机遇。国家提出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集中1000亿元资金推动园区“二次创业”。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分别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省市也高度重视园区经济发展,把工业园区作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写入规划。县委、县政府把实现工业园区“二次创业”作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平阴经济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在产业布局、招商引资、要素资源等方面向园区倾斜,为推动园区经济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提供了保障。
3、产业转移的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沿海向内陆地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产业转移将进一步加快。我县是省会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工业园区是我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对重点承接地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项目,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为推动园区跨越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国家注重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力度不断加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一系列区域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势必加大对平阴的幅射和拉动。特别是随着我县“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工业园区“三区两园”的建设,平阴对接和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步伐将明显加快,这对工业园区的加快发展必将产生巨大推力。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按照“一园多区”的发展思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和高端产业向园区集聚,努力实现园区经济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加快中心片区建设步伐,结合玫瑰湖湿地开发,努力构建县城西部宜业生态新城。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一园多区”,特色发展。按照“一园多区”的发展思路,实行行政推动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推动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优势企业向优秀园区集中,着力发展“三大片区”和“两个产业园”。坚持特色发展,立足各片区(产业园)的产业基础和资源、区位优势,突出特色、科学布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重点企业,着力培育重点园区、特色园区。
2、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发展。全面实施“创新发展、开放带动”战略,继续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园区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能力。深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依靠科技创新再造发展新优势,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实力。构筑开放平台,抢抓发展机遇,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抓好招商引资,以大开放促进园区的大发展。
3、坚持资源节约,绿色发展。加强园区用地管理,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严把环保准入关口,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生态,提高产业和企业的“两型”水平,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4、坚持科学统筹,协调发展。树立统筹发展理念,努力促进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园区建设与
产业发展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良性互动,形成城镇建设与园区发展“双轮驱动”,三次产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三)主要目标
——经济总量目标。努力实现“三年倍增”,至2015年,园区入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0家以上,比2010年增加91家,实现销售收入达到430亿元,年均增长30%,增加值达到130亿元,年均增长25%,利税达到55亿元,年均增长27%。
——园区建设目标。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年均达到50亿元。大力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园区新增用地平均投资强度每平方公里25亿元以上,平均经济密度每平方公里15亿元以上,税收贡献率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5500万元以上。
——招商引资目标。实际利用内外资占到全社会的70%以上,累计实际利用内资170亿元以上,实际到账外资7000万美元以上,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0%以上。
——科技创新目标。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达到15个以上,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节能减排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水耗以及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全县保持同步下降。企业污染物全面实现达标排放,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体制改革目标。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备,按照“园区事务在园区办结”的要求,强化园区经济管理和行政审批职能。抓好园区升级工作,力争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汽车配件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申报国家或省级科技创新基地、特色产业基地。
(四)功能定位
“十二五”时期,我县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为:平阴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省会产业转移的承载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和县城的西部宜业生态新城。
四、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科学完善园区总体规划。积极完善园区总体规划,根据园区现有的工业基础、资源状况,充分考虑市场、政策因素,结合平阴“十二五”总体规划,明确园区发展的功能定位,促进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坚持“三区两园”的总体布局思路,重点建设工业园中心片区、东部片区、南部片区“三大片区”和阿胶、炭素“两个产业园”,将园区打造成平阴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省会经济圈先进制造业加工配套基地、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基地、产业转移的承载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其中,中心片区,建成工业区为主,住宅区、商贸区、物流中心等为辅的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分区明确的生态宜业新城;东部片区,建成以生活居住、产业研发为主导,为城市外延和山水工业园提供配套服务的现代工业新区。南部片区,建成生产、生活与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功能布局合理、科技和体制创新的城市南部经济发展新区;阿胶产业园(东阿)定位为阿胶特色产业区,重点打造阿胶特色产业基地;炭素产业园(孔村)定位为炭素产业区,重点打造全国知名的炭素产业基地。科学编制园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科学安排园区内各类建设用地的结构、布局和比例,提升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修编完善园区产业规划、环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工业生产区、生活服务区、居民安置区。科学编制道路、给排水、燃气、消防等专项规划,注重园区建筑外观设计,建设现代化工业园区。
(二)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坚持产业集群、要素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按照“一园多区”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三大片区”和“两个产业园”。
中心片区。完善现有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快玫瑰片区建设进程,进一步提高项目承载能力。依托玫德铸造、济南二机床、东岳压缩机、济锅华源锅炉等骨干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延伸产业链条,重点打造玛钢管件生产基地和机械装备产业集群。依托齐发药业、鲁西化工、鸿瑞石化等骨干企业,整合现有资源,加大科技创新,重点打造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伊利乳业龙头作用,依托阿胶制品、董老大食品、天源玫瑰等骨干企业,突出品牌建设,调优产品结构,重点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依托琦泉热电、亿佳小康太阳能等重点企业,加快推进30WM生物质发电、漂浮式无坝水利发电等项目,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总体规模和水平。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工业增加值50亿元,利税15亿元。
东部片区(安城)。依托山水水泥、丞华建材、盖世管桩等骨干企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入新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强化产业链的纵向配套和横向发展,努力打造水泥建材产业集群。依托大唐风电,发挥东部片区地势隆起、风能充足的优势,加快推进风电场一期(49.5WM)项目建设,打造清洁能源基地。依托东部区位和综合交通网络优势,积极推进二三产分离,大力扶持第三方物流和集团型物流企业,打造济南西部重要的物流集散地。依托元首纺织等重点企业,推进
410万纱锭1200台织机项目建设,采用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档次和规模,努力打造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利税6亿元。
南部片区(孝直)。依托汇九齿轮、孝直玛钢、汇弘科技等骨干企业,建设引进配套项目,拉长加粗产业链条,努力打造机械加工产业集群。依托济荷高速出口的便利条件,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制造业主导产业链物流和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培育打造现代物流业基地。依托汇东蔬菜生产基地,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打造绿色蔬菜供应基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利税5亿元。
阿胶产业园(东阿)。依托福胶集团等骨干企业,强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加快推进福胶集团阿胶生产线技术改造等项目,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加快阿胶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阿胶发源地和历史名镇的先天优势,深入挖掘阿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快推进龙岗集团阿胶古城等重大项目,搞好综合开发,努力打造阿胶特色产业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工业增加值13亿元,利税4亿元。
炭素产业园(孔村)。依托海川、澳海、万方、丰源等炭素骨干企业,发挥已有市场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研发新型产品,推进生产工艺环保节能升级改造,推进炭素企业资源共享、集团发展。新增钢用炭电极、空气渗透性低炭素阳极、高石墨含量炭素阳极和光伏产业用石墨等产品,加快实施5000吨光伏产业用石墨生产等重点项目,努力建设成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炭素制品基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工业增加值30亿元,利税10亿元。
(三)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坚持“因园制宜、适度超前、逐步推进、滚动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重点完善水、电、路配套,提高园区硬件设施标准,加快建设安城、孔村、孝直、东阿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孝直东阿热源厂、孔村炭素和山水水泥余热利用项目,完善供电设施,保障入园企业用能需求。结合中北土等旧村改造、孝直东阿驻地社区、孔村中心社区以及淮海御墅小区建设,强化社会管理服务,建设健全公益事业,配套完善生活设施,提高园区配套能力。加快物流、信息等生产生活服务区建设,重点推进锦东物流园区和聊泰铁路平阴货运站“两大物流园区”及安城物流中心、东阿物流中心和孝直物流中心“三个乡镇物流中心”建设,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物流网络,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加快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要以园区“二次创业”为契机,加快园区规划的落实,大力推进园区内道路、供水、供电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入园项目建设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坚持不懈推进招商引资。“十二五”时期,招商引资依然是促进资本流动的重要措施,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引擎,是实现园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是抓好项目开发和储备。精心开发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平阴产业规划、有利于形成园区特色的重大项目,高标准做好项目库建设。目前已入库项目25项,总投资78亿元,预计新增产值200亿元。
二是创新招商引资思路。突出招商重点,明确主攻目标,以重大节会活动为载体,以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以建立和壮大产业集群为目标,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中介联动”的“以商招商”新格局。依托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积极引进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等产业项目,主动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联系,瞄准世界500强、上市企业、国内500强、央企和省内知名大企业,引进和建设一批支撑作用强、市场前景好、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多的大项目、好项目。突出优势聚集产业,实现产业向优势资源、优势条件、优势基础集聚。
三是扩大对外宣传。加大工业园区营销策划力度,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开展宣传。积极组织园区参加省内外各类重大节会活动,努力提高园区的美誉度。
四是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责任,确保项目落地。对重大投资项目,要成立主要领导牵头的项目工作组,明确专职人员,定期督促检查项目进度,千方百计破解制约项目落地的瓶颈问题,建立健全项目引进、落地、开工、投产的促进机制。
(五)建立严格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以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目标,以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积极推进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废弃物回收资源化、生态环境有序化的根本转变,初步建成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全面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坚持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全面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将节能减排任务分解到园区,并纳入园区目标管理考核,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督查和考核管理,确保各项节能减排指标达标。
二是设立绿色门槛,完善环境保护监管制度。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入园,坚决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和项目。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把好新上项目的能评、环评审批关。加强环境保护监管,严格执行工业园环境规划,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建设清洁园区,实现园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是加强政策导向,完善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发展低碳经济、扩大资源综合利用,加大对节能降耗、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逐步实行差别电价、水价政策,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化工、建材、医药等行业污染排放量的有效削减。
五、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全面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按照“政策上放权、工作上放手、财税上放活”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园区管理体制,充分授予园区的管理职权,落实工业园区的主体地位。一是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围绕“增强自主管理能力、自我发展功能”目标,结合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园区管委会的工作职能和机构设置,赋予管委会园区内的规划定点权、土地审批权、入园企业选择权、中层以下干部的人事任免、聘用和奖励权等,使之能够作为一级独立的行政主体。二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园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的领导班子和机构建设,为园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强化政府部门推进园区发展的责任,在园区机构建设、行政审批、计划和项目安排、发展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三是切实落实园区管理职能。按照精干、务实、高效的原则,主要行政审批职能部门要设立园区派出机构,赋予相应的行政职能,按照“园区事务在园区办结”的要求,建立封闭式运行、一站式审批的管理机制。
(二)大力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园区发展从主要依靠土地、政策资源转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工业园区“二次创业”。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研发体系,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贯彻“人才强县”战略,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高端创新人才,培养和选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建设强有力的创新人才队伍。加快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鼓励企业以“购买技术”、“并购企业”、“技术许可”、“国际合作”等开放模式,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再开发和再创新。认真实施名牌战略,进一步提高品牌意识,在巩固和提高现有品牌体系的基础上,鼓励、引导企业培育新的品牌,争创国、省名牌。加大品牌营销力度,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品牌市场竞争力。
(三)切实优化发展环境。一是优化政务环境。完善机构设置,健全行政职能,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提高行政执行力,完善入园项目“一站式”审批和“一条龙”服务,确保“园区事务在园区办结”。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规范涉企检查、执法和收费行为,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二是优化政策环境。建立用地保障机制,实行新增建设用地向工业园倾斜,千方百计缓解园区用地供求矛盾。完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积极争取上级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资产抵押、动产抵押等信贷担保办法,化解园区融资难题。鼓励园区通过市场运作筹集建设资金,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鼓励劳动力就地转移机制,努力保障企业用工需求。三是优化建设环境。积极协调和理顺园区与各方面的关系,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打击强揽工程、强装强卸等扰乱正常施工的违法行为,抓好征地拆迁安置,改善园区加快发展的外部环境。四是优化舆论环境。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工业园区的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发挥我县报纸、广播、电视台、报道组等新闻媒体的作用,采取网站、宣传册、视频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平阴县情、园区现状及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社会各界对园区建设的认识,吸引各类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不断掀起园区“二次创业”的新高潮。
(编制单位:平阴工业园区管委会)
第二篇:市工业园区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规划
安徽界首工业园区“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加快“工业强市”发展步伐,构建良好的投资平台,进一步促进产业聚集,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全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吸收和鼓励更多的客商投资兴业,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精神,结合开发区实际,特制定《安徽界首工业园区“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安徽界首工业园区是经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审核通过,省人民政府2006年2月批准的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规划有绿色食品、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生物制药、农副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六大产业加工区,2009又新规划了渔具产业园。到目前为止,实际开发面积2.5平方公里。
园区坚定不移地实施“三年打基础,五年快发展”的战略,以项目为抓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着力主攻工业,园区发展初具规模,入驻企业63余家,固定资产已达14.5亿元,初步形成绿色食品、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生物制药、农副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六大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税金占园区比重90%以上。
园区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全区共有“金裕皖”、“吉祥三宝”、“芬格欣”、“富硒康”等4个产品获“安徽省省著名商标”或“安 1
徽省名牌产品”称号。宏飞钓具、强旺调味品、海利工艺品、雅美家俬等企业产品全部出口。
2009年全区工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园区工业总产值7.2亿元,工业销售收入6.8亿元,完成税收3200万元,安置就业5344人。
二、“十二五”工业园区发展总体思路,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园区赶超发展、提速进位为目标,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新型工业化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科技进步为支撑,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优化工业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做强一批企业,做新一批产品,做大一批名牌,形成布局合理,服务配套,环境优越的省级工业园区。
(二)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三年打基础,五年快发展”的战略方针,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一中心,全力主攻工业,突出打造三大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渔具产业园、服装纺织产业园)。到2015年,园区规模以上企业数达50家以上,完成工业总产值50亿元,实现工业销售收入50亿元,实现利税6亿元,就业人员达2万人。
(三)基本思路
1、坚持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和谐。按照“经济走廊、生态屏障”的要求,在加快工业发展的同时,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集约利用资源,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总量扩大和质量提升相统一。通过外引内生,加快工业总量规模的扩张,提高产业的内生性增长动力和竞争力。同时,加快实现工业发展动力从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业为主向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着力推动工业经济质量提高和产业素质提升。
3、坚持园区建设和集群培育相推进。按照“项目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要求,着力推进园区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工业集聚发展平台,完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引导园区由集中办企业向集中做产业转变。
5、坚持产业规划与区域规划相匹配。充分发挥市工业园区交通区位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制定和完善与区域发展规划相匹配的北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承接产业转移,把园区建设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工业新区。
三、“十二五”工业园区产业规划
积极推进以“三高两低一自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耗能、低污染、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特征的现代制
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产业招商、靠大联强、延伸产业链等措施,做强食品、渔具、服装纺织三大产业基地。同时以现有的规模企业为基础、产业集群为主线,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配套和关联企业的发展,构筑产业平台。力争至2015年园区食品企业达14家,渔具企业达10家,服装纺织企业达10家,机械电子企业达8家,生物制药企业达10家,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达15家、精细化工企业达5家,七大产业总产值达50亿元以上。
(一)制药产业。依托华信药业等重点企业,提高制药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支持宝芝堂药业、环宇中药饮片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培植优势品种,不断做大医药产业总量,形成中成药与化学药并举、药品与医疗器械并举的发展格局。
(二)纺织产业。以华宇纺织、中港纺织、三宝线业、龙园服饰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档纺纱纺线、针织服装等产品。
(三)渔具产业。依托渔具产业园这一载体,重点发展假鱼饵、渔具休闲用品等,力促宏飞钓具、蒙特普休闲用品等企业达产达标。同时通过举办全国性的钓鱼比赛引进更多的渔具企业来园区投资。
四、“十二五”工业园区产业定位与总体布局
(一)产业定位:根据园区的现状,近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服装、机械、食品等,到“十二五”期末,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培育发展前景广、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如医药、电子等。
(二)总体布局:
(1)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市场运作、园区管理”的原则,分为七个产业园(绿色食品、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生物制药、农副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渔具)。“十二五”期末园区建设规模达6平方公里。
(2)立足长远,适当超前,在主攻七大产业园的基础上,启动东旭路、顺河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力争形成2-3个全省领先的特色产业。加快园区水、电、路、通讯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充分考虑吃、住、行、学、商等综合功能因素,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五、政策措施
(一)营造工业强市氛围,加强软环境建设。紧扣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用好科学发展这把“金钥匙”,放开思维,放活政策,放松环境,优化舆论环境。加强宣传造势,大力开展全民招商、全民创业活动。让打造现代工业园区理念深入人心,振奋人心,凝聚人心,形成人人都当新区建设的服务者、参与者、建设者,为加快打造现代
工业园区营造浓厚氛围和创造良好条件。优化政务环境,规范行政行为、减少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纪律、明确办事要求,提高行政效能,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优化法治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二)落实扶持引导政策,增强工业发展后劲。设立工业发展专项基金,强化工业发展激励机制。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制度。重点用于工业项目贷款贴息、技术创新专项补助和工业发展专项奖励等,引导支持符合园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做大做强和科技创新。力争每年扶持2个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4个以上。力争2015年园区拥有省级名牌产品20个、省级技术中心7个。
(三)加大园区建设投入,提高园区发展承载能力。一方面,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另一方面,鼓励客商或民间资本以多形式、多种渠道加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业人力资源平台。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发展的社会环境,大力倡导创业文化和完善全民创业政策体系,让企业家成长有平台、创业有政策。建立和完善创新型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完善人才激励、竞争、保障机制,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安徽界首工业园区管委会2010年6月22日
第三篇: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社区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十二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顺应社区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一、主要目标
(一)在2011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的目标。并对过去的5年进行了总结及肯定,并对未来的5年提出了实施“三步走”的工作步骤,即一年完善规划布局,三年取得显著成效,五年实现规模提升。
(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社区工作方面,强调了安全生产及消防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及消防应急预案,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及消防事故。要求社区着力做好民生民计工作,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稳定工作,推进辖区全域城
市化进程。
(三)关于自身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着力强化队伍自身建设,以勇争一流的精神风貌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保障”的目标。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执行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打造出一个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构建一支积极向上的干部员工队伍,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工作的关键环节。我们将通过各自形式的活动大力加强社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举办党课等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通过推行“阳光工程”,完善党务、政务、站务、财务“四公开”制度,加强对街道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等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要树改革创新之风。二是要树学习钻研之风。三是要树调查研究之风。四是要树敢抓敢管之风。五是要树团结协作之风。六是要树勤俭廉洁之风。
(二)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突出重点,强化保障。要立足于高新区社区建设发展的实际,更好地完善和发挥好社建处的职能;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请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社会事业局多支持和指导,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重点做好社区建设管理、民族宗教、综治维稳等重点性工作。
(三)提高认识,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关注高新区马金铺新区规划启动的大势,用新的理念、思路、途径、方法、手段来建构社区管理新体制机制。为此,要推进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结合我区和谐社区创建试点工作,以基层党建为核心,构筑“四合一”公共服务新模式,即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作为议事机构,依托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新型公共管理服务机制。为了使组织构架在“四合一”管理服务模式中建立更强
有力的联席机制,凝聚各方力量的作用,社区居委会的成员要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公共户单位代表、片警中通过依法民主选举产生,采取双向任职的形式。
(四)夯实基层基础,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社区是最终落实我们各项工作的基本单位,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基层社区实现了和谐稳定,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才有了保障。和谐社区建设要求到每个社区都要达到“六好”、“十无”、“两满意”等要求,“六好”就是“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标准; “十无”就是楼栋无矛盾、邻里无纠纷、群众无上访、小区无火灾、校园无违法、青年无吸毒、卫生无死角、生产无事故、交通无违章、居民无邪教;“两满意”就是社会各界满意、居民群众满意。经党工委研究后决定,我们正在以国际花园社区设立为创建和谐社区试点。按照“两委一站”的管理模式,构建和谐社区,“十二五”期间将逐步推开。在夯实社区基础工作方面,一是要开展好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二是组织辖区公职人员、街道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站党员积极参与居住地业委会的选举,担任居住地的楼栋长,参加社区义工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共建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快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各个社区办公用房优化升级建设工作。四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工作模式,创新党组织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创建和谐社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五)抓好社区维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平安社区。高新区在建设发展中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很多问题已经演变成或者正在酝酿成社会矛盾,使我们在维稳工作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只有通过有效地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把矛盾和冲突消化在基层,才能够为我们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将建立及强化各项制度,充分发挥联合调处机制、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出租屋综合管理及服务长效机制、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责任制、应急工作机制、司法联席会议机制等系列制度的作用;建立及整合队伍,成立维稳突发事件“青年突击队”、“信息收集队”等队伍,加强培训工作以提高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我们维稳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加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工作,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格化”巡防体系;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抓好社区矛盾的排查和调解工作,努力把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始阶段。
(六)重视和加强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高新区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却相对滞后于城市发展的步伐,城中村脏乱差、违法建筑大量存在等不协调现象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对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目前我们的城市管理和服务工作已经由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入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新阶段,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方法和机制,不断地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素质,更好地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在做好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全面推行备案(档案)安全监管模式,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管理,提高安全监管水平。
(七)继续关注和解决民计民生问题。民计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就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只有时刻把居民的利益牵挂心头,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作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最大限度地帮助辖区居民解决好面临的实际困难,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三、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各次重要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把高新区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努力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实现高新区“十二五”规划工作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服务基层的思想,共同营造推动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社区工作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和保障措施的落实。
(六)做好动员和协调有关方面积极参与社区的基础性建设,以确保“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加快社区各项工作完成的步伐,并使“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居民群众。
第四篇:十二五发展规划(模版)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近年来我院在为晋庙铺镇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卫生、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以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实施,农村居民对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技术、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发展和壮大,这与做好晋庙铺中心卫生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院积极倡导科技兴院,十分重视医院内涵建设,突出基层卫生院的特色,抓好人才培养,推动医院各科室的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院建设和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医院在“十二五”发展规划方面,要科学规划近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相结合,近期发展目标要合理改善人才,技术,设备和环境思想文化机构,提供人民群众需要的医疗服务,远期目标应着眼于人才,技术,设备,环境,文化的长期效益,走在学科,专业发展的前列,满足未来的服务群体的医疗需求,做到社会化,区域化,个性化等服务形式的多样化。为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发展,服务,管理水平,特制订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单位基本情况: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成立于1953年,位于晋庙铺镇政府所在地,属一级甲等医院,占地约4300平方米。现有职工44人,其中卫技人员32人,后勤管理人员5人,病床25张。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发展这个主题,认真分析国内卫生发展趋势,在国内大背景下,准确把握乡情和卫生发展阶段特征,坚持特色发展,坚持创业发展,坚持生态发展,坚持和谐发展,明确“十二五”时期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全镇未来五年卫生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工作目标:
以农村公共卫生为中心,着力抓好防疫保健各项工作,做好辖区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增添新设备,改善旧设施,并以优质高效的人性化医疗保健服务,为我镇的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保障。
一、加强重点专科建设,促进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加强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逐步形成优势和特色,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确立了心脑血管病、痔漏科为重点建设专科,到2014年,各重点专科将建成融医疗、预防、康复为一体,在全镇及周边享有较高声誉的特色专科。今后5年,医院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一定资金投入,优先满足重点专科发展的需要。单位安排在省重点医院进修外科2人,妇产科1人,器械护士1人,麻醉师1人,进修时间分别为1年,计划进修经费2万元,邀请上级医院来我院指导会诊经费1万元。
1、优先安排重点专科人员外出进修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学
科带头人外出考察,参加学术会议,使他们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学术动态。
2、优先满足和培养重点专科人才,根据重点专科梯队需要,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在进修、深造、科研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为他们掌握高尖技术创造良好环境。定期邀请市级医院、县人民医院等医院的专家、教授来我院会诊、手术、讲课。明确要求重点专科的医疗骨干充分掌握本学科中最先进的诊疗技术,熟练解决本学科的疑难病症。
3、优先考虑重点专科设备配置,在一定的资金范围内,首先保证重点专科设备的更新,添置。今后5年,医院准备添置酶标仪,进口自动生化分析仪、胎心监护仪、洗胃机等新设备,为重点专科提供新的检测手段。对重点专科房屋进行改造、装修,建立独立的放射楼,使我院的重点专科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努力开创一种“院有重点,科有特长,人有专长“的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为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增添活力。建立标准化发热门诊、预防接种门诊,不断完善我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二、积极培养人才,努力提高全员素质
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市场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兴院,关键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积极为科技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和提高全员素质方面,我们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注重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医院各级人员整
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作。我们将根据我院卫技人员的现状和业务特点,分层次地制定全院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对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卫技人员、各科主任,继续教育的重点放在使他们了解国内最新进展和动态,重点安排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参观考察,对于各科中青年业务骨干则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外出进修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由医院承担外出进修人员的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学历层次较低的卫技人员,医院鼓励他们参加成人教育考试,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2、抓好业务人员的基础培训。对中青年卫技人员从抓基本素质入手,通过举办基础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练习、书面考试等方法,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护理部门每年组织护士进行护理知识技术训练,定期组织“三基”考试,通过组织“三基”学习,训练和考核,巩固医务人员的基础理论,提高他们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要求,较快地提高中青年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使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三﹑加强医院外科和妇产科手术室的建设
今后五年,单位计划新建一间正规的普通外科手术室和标准化产科。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全面推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在五年之内辖区内所有城乡居民实现建立健康档案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城乡居民健康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居民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进一步规划好村卫生室和培养乡村医生。
目前我镇29个村卫生所都有40平方米以上的业务用房,计划在5年内,全镇村卫生所全部达标,全面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计划在5年内全镇乡村医生31名均取得执业助理以上资格。根据村级卫生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乡医到州、县级医院进修学习,努力提高乡医的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村级医疗、防疫、保健工作服务。
六、继续巩固合作医疗工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德政工程,能够缓解老百姓因病还贫、因病致贫的现象。计划在5年内,我镇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100%,真正做到政府得政绩,病人得实惠。
七、进一步做好辖区内防疫保健及突出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进一步做好防疫保健工作是预防重大传染病发生和降低孕产妇、儿童死亡率的措施。计划在5年内我镇十五苗、二十八针,特别是十五苗接种率达98%。各种传染病报告率达100%,初始结核病转阴率98%以上,传染病发病率低于393/10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小时内处置率100%,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98/10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6/1000,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7%,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5%,孕产妇保健覆盖率98%,新生儿防视率达到95%。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
防治艾滋病工作。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深入,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不断的解放思想,积极进取,认真贯彻全县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将我院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综合性乡镇卫生院,为晋庙铺镇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
2010年5月26日
第五篇:街道“十二五”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梳理今后五年xx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xx街道今后发展战略目标,对于xx街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承接和促进“xxx”以来的快速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结合街道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总 纲一、十二五发展背景
(一)发展现状
截止XX年末,xx街道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亿元,同比增长42%;完成招商引资1.8亿元,同比增长2%;完成综合治税600万元,同比增长400%;完成商品零售总额500万元,同比增长180%;完成工业产值4.2亿元,同去年持平。
从指标完成及xx综合发展情况看,问题和优势并存,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慢。吉航维修公司作为xx地域的主要经济支撑,产值长期徘徊在2亿元左右,近三年来呈现负增长,而且目前看不到有好转迹象;全区域范围内经济总量严重不足,注册工商户280家,而且多数未达起征点,地方税收总额不超万元;居民收入水平低,年均不足万元。二是基础设施差。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处“村中城”城市建管资金长期投入不足或没有投入,导致街路破损、棚户区大量存在,无路灯、无绿化,并进而引发环境脏乱、秩序混乱。三是服务功能弱。xx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通道,没有很好地起到吸纳集聚人口,服务周边乡镇及开发区的引领作用。
(二)发展环境优势分析
优势一:发展空间大。xx是为周边乡镇及经开区提供重要生产生活服务的区域,服务人口多达20万,服务企事业单位多达200家;xx地域内有可供开发土地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其中67万平方米为工业用地;随着哈达湾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逐步外迁,xx将成为离城市中心最近的工业企业布局地。
优势二:产业门类全。吉航公司具有较强的机械加工能力;xx航校与铁路配件厂合资兴建的精密机械加工基地也很具规模;域内30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企业两家;各类银行五家;入驻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三家。这对一个人口只有1.3万人的地域来讲,已经显得很热闹。
优势三:投资门槛低。由于距离中心城市远,所以房价低、租金低、投资成本也低。特别是随着去年“xx商贸中心”的落成,周边很多农民到这里投资创业,发挥了很好的小城镇集聚功能。
优势四:交通便捷。离高速公路入口只有七分钟的车程,域内还有尚待启用的飞机场和铁路专用线。水电气等设施也一应俱全。
二、十二五时期xx区域发展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xx街道“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在共性中存生存,在特色中求发展,紧紧把握xx区域优势,以加强区域经济实力为目标,努力在特色优势产业、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等方面有新的发展,稳步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坚持原则
--转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加快发展,兼顾质量效益。
--把握机遇,转变区域发展。
--营造环境,促进改革开放。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三)发展定位
建设聚合、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特色新城;建设以维修制造为主、依托吉航优势的北部工业新区;建设为周边乡镇及开发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商业中心。
区。三、三大发展板块
(一)聚合、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特色新城。
1、发展优势
XX年xx东博会上,xx街道与中航xx瑞塞和xx瑞融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了“xx地区综合改造”项目,总投资4亿元,可实施多个项目开发,通过对xx地区进行综合整治,可带来整体区域变化。
2、发展目标
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作用,实施区域发展一体化战略,建成一个建筑面积达到19万平方米,商住楼多达180栋,常住人口突破5万。商气、人气异常凝聚的新型中心城镇,其中3万人。
3、发展重点
--XX0平方米xx商贸中心
--90000平方米的金街名苑
--XX0平方米的平房区改造
--50000平方米的老中学商住楼
--5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以及衍生的特色美食街
--水上乐园、文化广场、棚膜种植园区、农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果菜批发市场等项目,(二)以维修制造为主、依托吉航优势的北部工业新
区。
1、发展优势
哈达湾重点企业转移已成定局,随着哈达湾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逐步外迁,xx将成为离城市中心最近的工业企业布局地。xx未来的工业发展除虹园外,xx应是最好选择。
2、发展目标
依托吉航公司较强的机械加工能力,建好四个小区,实现域内工业产值12亿元,为现有基础的3倍。
3、发展重点
--一是飞机“维修区”。发展吉航公司主营业务,年产值可达2.7亿元。
--二是民品“加工区”。重点为大庆石油、哈飞集团开展配套服务。
--三是汽车“配套区”。利用吉航公司闲置的67垧建设用地,以中航集团和xx省政府签署的合作意向为契机,摆放工业项目,做好汽车文章。
--四是农产品“生产区”。沿吉孤公路向西,在道路两侧通过土地置换等方式,发展一批农产品特色加工项目,并逐渐使xx、孤店子连为一体,集群发展。
(三)为周边乡镇及开发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商业中心。
1、发展优势
2、发展目标
3、发展重点
一是完善服务功能。除传统商业、餐饮、娱乐项目外,深入考虑金融、担保、物流等项目。
二是规范服务环境。提出了规范服务环境的三年规划设想:第一年清脏治乱,第二年改善设施,第三年建设新城。明确了环境优美、街容整洁,停车有位、出入顺畅,市场繁荣、管理规范,平安祥和、宜商宜居四个整治目标。确定了改造棚户区、治理通溪河、批建停车场、改造市政设施、治理环境卫生、新建农贸市场、整顿治安秩序等七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任务。
三是配套商业设施。重点是建好四个商场、建好特色美食街。
四个商场包括:农机具销售商场、蔬菜批发市场、建筑材料销售市场、农贸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