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零售业态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我国零售业态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日益加速,我国零售业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以下简称普查资料),2004年末,我国零售业共有法人企业35.3万个,其中内资企业占99.5%,外资企业占0.5%。从经营业态看,在综合零售中,百货商店占39.3%,超级市场占14.8%,其他综合零售占45.9%,彻底改变了过去经营模式比较单一的状况,形成了多层次、开放式的业态竞争发展新格局。
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按照零售业态分类标准,我国零售业态分为百货店、超市、大型超市、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便利店、折扣店、仓储会员店等17种形式。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分析比较看,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各种业态在短期内发展迅速。从发展过程看,我国零售业新兴业态的发展没有遵循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依次进入市场,而是几乎在同一时期并行出现。从建国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前,百货店一直是主要的业态形式,超级市场、便利店、购物中心等新兴业态几乎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的。普查资料显示,从开业时间看,主要经历两次高峰:一次是1978—1991年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时期的零售业法人企业2.1万个,占法人企业总数的2.3%;第二次高峰是1999—2004年,零售业法人企业3.5万个,占法人企业总数的8.2%。而从发达国家看,零售新业态的产生是依次进入市场的,百货店--超级市场--采取连锁经营的业态店--无人售货方式等,每一种新兴业态的出现,都有一个时间间隔期,每种业态形式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发展起来的。
二是多元化发展是零售业态的主要特点。过去我国是“一种百货打天下”,且以传统的柜台交易为主。近年来零售业态呈现出快速多元化趋势,超级市场、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零售业态种类逐渐丰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和普及,新的零售业态还将不断出现。加之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消费习惯差异很大,这一基本国情也决定了我国零售业态多元化的趋势将长期存在。
近年来,不断升级的经营观念和管理手段,尤其是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于商品流通领域,进一步促进了零售业态的创新发展。加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业态的发展进入新的组合和创新阶段,百货业加快了对专业店、专门店的整合,超市也向多形式发展(如大卖场、大型超市、专业超市、社区超市、便民超市等),也使零售业态更加丰富多彩。
--专门零售占据市场主体。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从事专门零售的产业活动单位有41.5万个,占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总数的74.4%,比综合零售产业活动单位高出56.5个百分点;从事专门零售的从业人员387.4万人,占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从业人数的59%,比综合零售产业活动单位高出23.3个百分点;专门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占据了零售市场65.7%的份额,比综合零售所占比重高36个百分点。一些食品、家电、建材、药品等专业店在大中城市发展迅速,经营比重不断扩大,大大方便了消费者。
--超级市场成为主力业态。在综合零售中,超级市场(包括大型超市和仓储会员店)的销售额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店铺数增长较快,单店销售规模持续提升。2004年超级市场产业活动单位1.7万个,占综合零售的17.1%;从业人数79.1万人,占33.7%;销售额2621亿元,占40.3%。
--百货商店逐步退缩。以前,百货店独霸我国的零售市场,其他零售业态难以与之抗衡。时至今日,百货店的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在零售业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小,而其他零售业态所占的比重逐渐扩大。从经营业态看,百货商店产业活动单位数在综合零售业中的比重仅为29.4%。在传统百货商店逐步退缩的同时,其他新型业态发展迅速,进而占领了昔日百货商店退出的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购买力分流,各种零售业态已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
--便利店成长迅速。据中国连锁协会统计,2004年零售连锁企业30强中,便利店的销售额和店铺数比上年增长41.6%和18.2%,表明便利店作为社区商业的主流形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三是内资企业仍占据零售市场的主体地位。普查资料表明,我国各种经济类型零售企业经营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登记注册的经济类型看,2004年底正在营业的全部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为55.7万个,其中内资经营比重占98.8%,外资仅占1.2%,表明内资企业在零售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
按从业人数分,吸纳就业人员的主体单位仍是内资零售企业。2004年底,零售业
营业的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从业人数为634.9万人,占全部法人单位总人数的96.6%;外资企业为22.6万人,占3.4%。
按商品销售额分,2004年内资零售企业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92.3%,外资企业占
7.7%,可见内资企业在零售市场仍占据绝大多数份额。
四是外资进入国内零售市场的步伐加快。从外商进入国内市场的时间看,主要集中在1997年后。普查资料显示,到2004年底,外商投资零售业法人单位在中国已发展到1669家,占全部零售业法人企业的0.5%。在外资零售企业中,港澳台商投资零售企业占40.4%,外商投资企业占59.6%。外资产业活动单位6312个,其中港澳台商投资零售企业占42.3%,外商投资企业占57.7%。据统计,2004年底沃尔玛在我国已建立大型连锁店40多家,还在深圳建立了亚洲国际配送中心;家乐福在我国已建立50多家连锁店,目前正向西部地区和华南地区扩张。世界零售50强中的麦德龙、伊藤洋华堂、欧尚、百安居、大荣、马莎等十数家零售巨头已进入中国,且多数进入者已度过了公认5年左右的磨合期,进入快速扩张阶段。国际零售巨头首创并发展了超市、购物广场、仓储商店、折扣店、便利店及邻里店等业态,不断依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已有业态进行改良创新。
外资的进入,加快了我国商业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带动了高档商业设施的发展,增强和改善了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投资环境。截至2004年末,开办超市的外资企业有70%开设的是8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卖场,外资超市平均面积达1000平方米,而内资超市面积平均不到900平方米;在8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卖场中,外资企业所占
比重达40%。
五是地区发展仍有较大差距。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商品市场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零售网点多,发展快,所占的市场份额也相对较大,业态种类相对较多。据普查资料显示,零售市场商业网点发展呈明显的不均衡性。我国东部地区零售产业活动单位数占据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达63.5%,从业人数也占55.4%,销售额占68.4%,而中部地区三者所占比重分别为19.2%、26%和17.6%,西部地区分别为17.3%、18.6%和14%。此外,数据还显示,百货商店在零售业中的比重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说明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百货商店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业态发展也相对滞后,业态多样化进程相对较慢。
第二篇:我国中央空调末端行业呈高速发展态势
我国中央空调末端行业呈高速发展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兴建了众多的商场、办公楼、酒店等等公共设施,这些建筑中许多都装有中央空调。当前,我国中央空调末端行业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日渐趋于成熟,市场潜力巨大。
尚普咨询家电行业分析师指出:作为比较成熟的产品市场的中央空调末端市场,由于其产品技术差异小,产品同质化比较明显。加上用户在采购中央空调末端产品时对产品的品牌要求不太高,进入市场的门槛比较低,因此造成中央空调末端行业厂家众多,市场竞争比较混乱。
而中央空调末端产品在高端市场中的竞争态势相对比较缓和。这主要是因为中央空调末端产品为主机设备的附属,一般会采用捆绑的方式进行整体招标或销售,而在招投标项目的竞争中,主机设备和工程安装金额占据了项目的绝对多数资金,因此,项目竞争的焦点并不会围绕中央空调末端产品展开,这就造成了中央空调末端产品在高端市场中的竞争较为缓和。中央空调功能的充分发挥两大关键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依赖于系统的设计及安装;另一方面依赖于中央空调末端产品的功能与工艺设计、制造品质、安装与维护等关键因素。未来,中央空调末端的优化设计及附加功能的发展,将成为创造不同行业所需的个性化、特殊化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这不仅仅是中央空调末端产品市场营销的卖点,这也将成为中央空调末端制造商通过差异化竞争创造品牌个性、提高附加值的技术核心所在,也将是中央空调主机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重要选择标准之一。
据2012-2016年中国中央空调末端产品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中央空调末端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适度的停下脚步审视自身的不足,不断的反思和借鉴,才能在未来中央空调末端行业发展中取得和国际大鳄的资本及主动权。未来,中央空调末端制造商的市场发展方向为通过产品竞争力的强化,结合对细分市场的差异化营销,增强对最终用户的渗透能力,增强自有品牌的影响力,以此扩大对工程商、代理商的影响力。
第三篇:中外零售业态的比较分析
各种零售业态发展的中外比较分析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发展迅猛。加入WTO之后,外国的零售集团也纷纷过来抢滩。在各种因素影响与相互作用下,我国零售业态呈现多样化,发展迅速等特点。本文首先分析我国零售业态现状和面临的形势,然后从竞争力上同外国零售业态比较分析得出我国高度警觉和重视,必需积极应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和促进我国零售企业快速、健康、将来持续发展做简单地探析,即提出了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零售业态发展中外分析
一、我国零售业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我国流通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2003年,我国的GDP总量为1.4万亿美元,其中批发、零售、餐饮业的贡献度为7.7%.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达到15%以上。我国流通业对GDP的贡献明显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
(二)我国流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流通方式落后。目前,我国共有约85万家从事商品流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4736万人。其中中小流通企业约占全国流通企业总数的99%以上,实现的销售额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以上。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近2.6万家,100多家流通企业股票上市,销售收入超过百亿的内贸流通企业超过20个。从数量上看,我国流通企业已经具备较大规模,但放在全球背景下看,我国流通企业全部是中小企业,流通方式落后,竞争力弱,发展后劲不足。2003年财富500强中最小的专业零售企业(toys“r”us)营业额为115.7亿美元,而我国规模最大的流通企业百联集团零售部分营业额为485亿元人民币,仅是toys“r”us营业额的1/2.(三)外资进入速度加快,行业竞争日益国际化。目前,世界零售企业50强,已有70%在中国抢滩登陆,截止2004年6月,外资商业企业268家,店铺数4502个。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国际大型零售企业已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正加速在大中城市的全面扩张。2003年,家乐福在中国有分店41家,销售额达134亿元人民币,在2003年全国前30名连锁企业中名列第5;沃尔玛在我国已开设了33家分店,2003年销售额为58.5亿元人民币,计划今后5年内达到500家连锁店;麦德龙集团到2003年底在中国已建成18家商场,年销售额56亿元人民币,2005年计划超过30家。百安居、吉之岛、易初莲花和好又多等外国零售企业都在紧锣密鼓、大幅度地扩大在中国的投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新兴业态的营业额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已接近甚至超过50%.二、竞争力比较分析零售企业竞争力是指零售企业将人、财、物等资源动态组合并加以运用和管理的能力,经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最终上升为企业文化,主要体现为快速扩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营销技术能力、财务运作能力、品牌价值能力和人才聚集能力等方面。
(一)快速扩张能力。经营规模、资金实力、增长速度是反映零售企业扩张能力的主要指标。2003年,我国前30家连锁企业销售额共2704.2亿元(其中包含外资连锁企业销售额495亿),约为麦德龙销售额的1/2,家乐福销售额的1/3,沃尔玛的1/8.2003年沃尔玛的总资产达到947亿元人民币(约合7837亿元人民币),国内最大的流通企业百联集团总资产340亿元,仅为沃尔玛的4.3%;沃尔玛不仅总资产和经营规模大,而且增长速度快,2003年其销售收入是华联超市的504倍,其同比增长率达到12.27%,高于华联超市9.85%的增长率2.69
个百分点。虽然目前我国大型流通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零售企业的快速扩张能力有所提高,但与外国零售企业相比,其快速扩张能力差距还很大。
(二)营销技术能力。中国零售企业的营销技术能力较外国零售企业仍有较大的差距。中国零售企业单位面积营业额平均约为2.1万元/平方米,相当于外国零售企业的50%;人均营业额平均约为67万元/人,相当于外国零售企业的40%.郑州亚细亚、福建华榕、日本八佰伴、美国凯马特等企业失败的教训表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不断提高营销能力的基础上的。中国零售企业在运用价格促销、陈列促销、广告促销、服务促销、敏锐捕捉市场需求等营销技术能力方面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三)成本控制能力。2003年中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平均值仅为9%,而外国零售企业的则达到了24%,差15个百分点,表明中国零售企业的采购成本、物流配送成本的控制能力较国际领先水平差距很大。从中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分布情况来看,毛利率低于5%的占了30%,5%-10%的占了35%,10%以上的占了35%,分化形势非常明显;而外国零售企业中,毛利率在20%以上的占80%以上。
(四)财务运作能力。从内部融资能力来看,中国零售企业利润总额的平均值为1.5亿元,相当于外国零售企业均值的0.7%;利润率平均值为1.2%,较外国零售企业的3.7%低了2.5个百分点。资金周转率方面,中国零售企业为4.24次/年,而外国零售企业为6.25次/年;流动比率的均值中国零售企业为0.93(流动比率反映企业可变现资金的流动速度,一般标准为1),外国零售企业1.01.说明中国零售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资产对负债的保障程度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加重资金周转的问题,商业风险增大。
(五)人才聚集能力。中国零售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属于经验型人才,其比例在85%以上。这一部分人在经验积累上是足够的,但受到文化层次、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制约,上升空间已经有限,应对新一轮的国际化竞争显然力不从心;而外国零售企业中,各主要部门都部署了一批具有先进经营理念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国际性人才,在起跑线上无疑就占了先机,如麦德龙集团十分注重国际性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管理人员国际之间流动性较强,为全球扩张准备。另外,在人才的争夺中,中国零售企业也明显处于劣势,外国零售企业凭借其优厚的待遇、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企业氛围已率先赢得求职者的青睐,这反过来将加重中国零售企业高级人才短缺的矛盾。
(六)品牌价值能力。外国零售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约为5%,尤其是沃尔玛和家乐福这两大零售巨头的商誉已接近100亿美元,而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华联超市,按照总资产5%的比例计算,无形资产只有0.6亿人民币,差距不言自明。事实上,自1995年家乐福登陆中国至今,其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并随着扩张趋势在不断强化。而在国内市场中生存发展多年的中国零售企业虽培养了不少区域品牌,但全国性知名品牌甚少,而且还没有培育出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
三、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外国零售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强大的采购能力、物流配送和信息管理水平是我国零售企业短期内难以赶上的。尽管目前外商(包括港澳台)投资企业在中国市场所占份额不到5%,尚未对我国零售企业造成大的影响,但对外资零售企业的发展势头必需引以高度警觉和重视,我们必需积极应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和促进我国零售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一)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大型流通企业。目前,我国大型零售
企业的资产、销售、利润水平不到国外零售巨头平均水平的3%,我国现有的连锁商业企业平均每家拥有的店铺数为17个,与4688家分店的沃尔玛、10400家的家乐福、26000多家的伊藤洋华堂等国际大型零售企业相比,差之甚远,这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很不适应。政府要运用WTO的规则更好地促进我国零售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努力实现低成本扩张,促进企业集团化发展,提高市场集中度,减少市场无序竞争,争取用5至8年的时间,培育出15至20家可以和外国零售企业相抗衡、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零售企业。
(二)给予企业必要的政策支持。中国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总额不及外国零售企业的1%,利润率比外国零售企业低2.5个百分点,这表明企业内部资金积累能力较差,企业扩张需要从外部大量融资。财务资源的匮乏将进一步阻碍中国零售企业的做大做强。近年来零售业利润微薄使得众多企业内部融资举步维艰,而行业竞争的不确定性和国际巨头的强势进入,又使得外部融资的难度加大。要积极研究政策措施,充分运用银行、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和多种金融服务手段,引导和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突破财务资源的瓶颈。
(三)引导企业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国的零售企业正处在快速成长期,规模扩张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企业的规模扩张,一定要建立在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经营模式成熟、企业文化完善、管理团队优秀的基础上。但在目前中国零售企业在成本控制、营销、财务运作等核心竞争力方面均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应先做强再做大。因此,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有能力的内资大型企业集团可以选择规模扩张,但中小企业应多关注盈利率,而不是市场占有率。否则,企业的规模扩张之日,很可能就是走向衰落之时,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
(四)重视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人力、品牌资源是制约中国零售企业发展的另两个瓶颈。中国零售企业长期以来缺少吸引、培育和激励高层次零售人才的机制,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企业内部掌握现代零售知识的高级人才比较匮乏,在参与国际化竞争时处于明显的劣势。我国流通企业要加强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建设,加强和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做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同时中资零售业的集中度较低,缺乏有品牌号召力的大型企业,这使得家乐福、沃尔玛等巨头在登陆国内市场后可以凭借自身强大的品牌优势迅速赢得市场。有关部门应加强研究关于零售企业知名商号及商业老字号的保护措施,流通企业要加强品牌整合、品牌保护、品牌培养,挖掘和发挥品牌资源。
第四篇:烟草零售业态分类标准
烟草零售业态分类标准
1.引用标准
本标准引用GB/T18106-2004《零售业态分类》为主要参考基础,并充分反映烟草零售的业态特点。2.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烟草零售业态的分类、特点,适用于持有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并从事烟草制品零售的企业和店铺。3.定义
烟草零售业是指以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所需烟草制品(复烤烟叶除外)的行业。4.分类原则
本标准主要依据烟草零售业态的地址、经营规模、售卖方式、服务时间、管理信息系统等特点作为分类参考依据。5.分类综述
本标准把烟草零售业态共分为7类:食杂店、便利店、超市、商场、烟酒商店、娱乐服务类和其他类。6.烟草零售业态分类 6.1食杂店 6.1.1定义
以销售烟、酒、饮料、休闲食品及日杂货为主,独立、传统的无明显品牌形象的零售业态。6.1.2基本特点
6.1.2.1多位于各种居民区内或传统商业区内以及农村地区。
6.1.2.2营业面积一般在100平方米以内。
6.1.2.3采取柜台销售与自选(开架)销售相结合方式。6.1.2.4服务时间一般在12小时以上。
6.1.2.5一般无管理信息系统或具备初级信息管理系统。6.2 便利店 6.2.1定义
以开架自选为主,销售小容量应急性的食品、日用小百货等,以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6.2.2基本特点 6.2.2.1多位于商业中心区、居民区、交通要道以及车站、医院等公共活动区附近。
6.2.2.2营业面积一般在100平方米左右。
6.2.2.3采取自选销售方式,结算在收银处统一进行。6.2.2.4服务时间16小时以上。6.2.2.5管理信息化程度较高。
6.2.2.6采取单体或连锁经营方式。6.3 超市 6.3.1定义
以开架自选、消费者在出口付款为形式,满足消费者一次性购全大众化适用品需求的零售业态。6.3.2基本特点
6.3.2.1多位于市、区(县)商业中心、居民区、交通要道、城郊结合部附近。
6.3.2.2营业面积一般在200-6000平方米之间,大型综合超市一般在6000平方米以上。
6.3.2.3采取自选销售方式(烟草制品采取柜台销售方式)。6.3.2.4出入口分设,在收银台统一结算。6.3.2.5服务时间不低于12小时。6.3.2.5管理信息化程度较高。
6.3.2.6采取单体或连锁经营方式。6.4商场 6.4.1定义
在一个建筑物内,经营若干大类商品;实行统一管理,分区销售;满足顾客对时尚、中高档商品多样化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
6.4.2基本特点
6.4.2.1多为市、区(县)商业中心、历史形成的商业集聚地。
6.4.2.2营业面积至少在2000平方米以上,多在6000至20000平方米之间。
6.4.2.3采取柜台销售与自选(开架)销售相结合方式。6.4.2.4服务时间一般在12小时以上。6.4.2.5管理信息化程度较高。6.5烟酒商店 6.5.1定义
以销售烟草制品、酒类商品为主的零售业态。6.5.2基本特点
6.5.2.1多位于市、区(县)商业中心、居民区或百货店、购物中心内。
6.5.2.2大多在200平方米以下。
6.5.2.3采取柜台销售与自选(开架)销售相结合方式。6.5.2.4服务时间一般在12小时以上。6.5.2.5管理信息化程度不一。
6.5.2.6采取单体或连锁经营方式。6.6娱乐服务类 6.6.1定义
以提供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场所的业态。6.6.2基本特点
6.6.2.1多位于市、区(县)商业区以及城郊结合部。6.6.2.2营业面积不等。
6.6.2.3多以商品部、吧台售卖为主,也可点叫购买。6.6.2.4服务时间一般在下午及夜间。6.6.2.5管理信息化程度较高。6.7其他类 6.7.1定义
以经营各类非烟草制品为主的其他商品零售或服务形式,并不能归入上述6类业态的其他零售业态。6.7.2基本特点
6.7.2.1以经营传统食品为主的零售专业店,如土(水)特产、水果、干货店等。
6.7.2.2其他零售专业店,除烟酒、食品之外,零售其他某一类商品的专业店,如文具、书报、农具等。
6.7.2.3其他小型服务性行业,并难以归入娱乐服务类,如修车行、理发店等。
6.7.2.4持证内供,不对外营业,如政府、部队、监狱内部供应等。
第五篇: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第一章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1.1多元化
一方面,我国地域跨度较大,人口众多,各地区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者需求差异很大,这决定了我国零售业态多元化的趋势将长期存在。因此,我国零售企业要找到适合自身的业态。资金雄厚、规模较大、管理先进的企业可以考虑多种零售业态并举,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例如沃尔玛既有综合性超市,也有便民的邻居店。另一方面,顾客消费需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这就要求零售企业综合性很强,那些本来就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百货店或大型超市应继续强化其综合性的定位,增加产品品种,为顾客提供更多的服务。比如说百货店可以增加餐饮、超市、休闲娱乐等功能,增强其具竞争力。
1.2专业化
现阶段的消费者对专业化有非常高的要求。专卖店有利于提升企业与品牌形象,并可以迅速占领市场,取得较高利润,产品与服务都非常专业化,更能做到顾客满意。
超市的专业化是零售企业的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例如屈臣氏、国美、苏宁等这样的专业化超市只提供一种或相关种类的产品,但品牌多样化,满足了顾客专业化要求,又让顾客有更多的选择。
1.3差异化
1.定位产异化消费者去零售商购物关心的价值基本集中在:价格,品种,服务和时间。这样,零售企业的定位也将集中在:廉价,丰富,便利和快捷。沃尔玛“天天平价”的低成本战略,定位非常成功。我国大多零售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定位雷同。根据美国著名管家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不单有成本领先战略,还有差异化与集中化战略等。针对我国零售企业定位上的问题,差异化是企业选择的重要战略。因此,我国的零售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建立自己的优势。各业态应准确定位、错位经营,避免恶性竞争。
2.地区差异化我国各地区自然、社会文化环境差异很大。它决定了我国消费者需求与消费习惯呈现地区性的特征。连锁零售企业一定要依据当地的环境特征去选择合适的零售业态,并适当改变经营产品。另外,新型零售业态应积极向二线城市、小城镇及农村市场拓展,因为农村市场与小城镇市场对零售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
第二章具体零售业态的未来发展趋势
2.1百货店衰落并转型,专题百货、主题百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消费人群来看,其他业态掠走了一部分百货店的消费人群,超市、大卖场掠走了综合百货中服务含量少的快速消费品,超市、大卖场贴近百姓生活,销量大、成本低,特别适合挑选性低、服务含量少的快速消费品。为此顾客原来在综合百货购买肥皂、牙膏、洗发水等,转而到超市、大卖场购买。大型专业卖场挤掉了综合百货众多硬百货商品,专业大卖场由于经营专业、品种齐全、数量较大、价格便宜,挑选方便,又吸引了一大批顾客。专业店、专卖店影响了综合百货较多软百货商品 专业店、专卖店的大量开设,吸引了顾客购买服装、鞋帽、包袋。批发市场抢占了综合百货的低档商品,各地的批发市场均以价廉取胜,抢占了综合百货的低档商品。
正因为综合百货受到各种业态的挤压,就应该进一步细分市场,发挥本身的专长,经营合适的产品,为特定档次、特定人群服务。部分综合百货应向专题百货、主题百货发展。
大多数百货店应向专题百货、主题百货商店发展,侧重经营某些大类的百货用品,专门为特定的目标顾客服务,形成综合百货与专题百货、主题百货的结合。
2.2便利店的发展空间不断地扩大
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的实践经验,人均GDP3,000美元是便利店的诞生土壤。因为经济发展到这个时候,有一大群较高收入的白领和所谓的“中产阶级”,人
们的夜生活开始丰富,而且一部分人对价格不太敏感而对方便很重视,于是方便店运用而生。
方便店一般面积为100平方米左右主要经营便利性食品,如面包、方便面、报纸、流行杂志等,辐射面300-500米。方便店的功能定位是满足顾客即时消费的要求,主要经营快速消费品。
便利店起步于人均GDP3,000美元,到人均GDP5,000美元便利店发展达到顶峰。这时便利店遍地开花。我国好多大中城市目前人均GDP近2,OOO美元,正是超市大发展期间。好多大中城市经济发展到人均GDP3,000美元时,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白领阶层,人们的生活习惯会发生变化,夜生活将会增加。这时超市的发展余地日益缩小,而便利店的空间在扩大。
如果不注意规划,几家方便店会相邻而设。因此,发展便利店要注意:一是便利店要向个性化发展,如侧重经营、增加服务,二是要有法规,例如有的国家规定300米内不准重复开方便店,防止资源的浪费。2.3传统零售商业态遭遇网上商店的强劲挑战
2007至2009年国内网络零售额年平均增长约117%。2009年网络零售额达到2586亿元,2010年的网络零售规模超过4500亿元。2012年,网络零售还将保持高速增长,这将给传统零售商带来竞争压力。尽管在一些生活必需品上,电子商务短期内还难以取代传统零售商,但在更多的百货类商品上,传统零售商既有的市场将会被更多的网络零售商分食。当然,2012年传统零售商的业绩不会因此受到特别明显的影响,但挑战已然存在。
第三章 连锁业态的发展趋势
1.传统百货店的市场将进一步被连锁企业蚕食和瓜分自从1999年长期稳坐中国零售业龙头老大位置的上海一百第一次被联华超市超出,联华超市于2000年和2001年保持中国零售业第一,2002年是上海华联,2003年是上海百联。可以说百货店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其丢失的地盘将由连锁企业收复。
2.大型连锁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平均经营规模同比有大幅度提高如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2002年百强连锁企业的店铺总数达到16986个,比上年的13117个增长了29%。销售总额达到2465亿元,同比增长52%。2003年,百强连锁企业销售总额达到3580亿元,同比增长45%。有关资料显示,到2002年底上海已经建成的大卖场就有60家,而这一数字是上海2005年的目标。虽然在我国还不可能发展到像西方国家那样,几个大连锁企业占据全国大部分零售总额,但规模将不断增大这一点将是不能质疑的。
3.跨区域拓展,全国性的连锁集团正在孕育中,地区性特征越来越淡化如联华超市最近几年,正式采用推土机式和跳跃式发展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全国发展战略。同时沃尔玛公司也跳出了珠江三角洲,麦德龙公司也跳出了长江三角洲,正式启动其全国发展战略。
4.连锁经营方式,向更多行业的业态延伸特别是家电和药店的连锁专业店已有长足发展;同时,也向图书馆业、教育业、保健品业快速扩展。甚至出现了连锁经营同直销相结合的趋势。
5.大连锁企业之间的控股、渗透及合并与收购将愈演愈烈。现在很多连锁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不同区域的市场,如北京王府井与上海华联合作共同开发北京市场。2003年4月上海四大国资商业集团上海一百、华联集团、友谊集团、物资集团合并为上海百联集团,就是典型的案例。
6.各业态更注重市场细分,加快实施“体验式创新”。体验式或经历式创新是在价格和服务之外开创新的体验空间。传统上顾客是交易中被动的一方,有时是“受剥削”的一方,但在体验式创新的理念与实践中,这种情形大大改变了。体验式创新很有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公司内部,它不是复制其它机构的活动而是内部创新,强调的是公司在结构上、企业文化上的内功。
3.1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系统和网络是未来连锁超市发展的要求
连锁超市在人均GTP1,000美元时开始登陆,3,000美元达到顶峰,我国好多大中城市目前人均GDP近2,OOO美元,正是超市大发展期间。单体超市的面积一般数百平方米到上千平方米,经营的品种成千上万,满足家庭每日生活必须。超
市的辐射面增加到500米到1000米。
超市要向食品加强型发展。因为超市定位于满足家庭每日生活必须,故超市一定经营生鲜食品。但是生鲜食品经营难度较高,需要花大力气才能做好。在我国,由于食品生产落后、供应链还末形成,故生鲜食品超市发展较慢。
生鲜食品超市的发展有很大难度,建立供应链将是关键。发展生鲜食品超市的关键是建立生产、加工、包装、组配、运输、销售的供应链。这需要政府、农民、加工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才会成功。
超市发展方向
单体超市几乎不可能盈利,一定要开展连锁经营,集中配送,做成规模,集约化经营,从而扩大销量、降低成本,变亏为盈。发挥本土优势,尽快建好连锁生鲜食品超市。大中城市超市商业应该发挥本土优势,探索建立连锁生鲜食品超市的新方法、新路子,尽快在全国率先建好连锁生鲜食品超市的系统和网络。
3.2连锁便利店发展空间大,注重特色服务
趋势一:依靠进销差价将是便利店业态主要盈利模式。根据对上海市场分析,便利店业态发展速度减缓,从内部分析,该业态缺乏物流优势。便利店经营是低库存的小批量多品类。对物流配送要求非常高,有的商品甚至是要求一日多配。但国内大多数便利店企业由于体系较弱,往往不能满足这样的配送要求。
趋势二:未来便利店连锁化经营的技术含量会越来越高,需要投入也越来越大,通过高技术手段来提高后台管理和服务能力。另外,本土便利店品牌经营同质化,缺乏特色服务。目前国内便利店企业大部分在店面设计,商品开发,商品组合,服务范围等方面。与超市相差不大,给消费者感觉只是一个微缩的小型超市。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未来商业零售业态越来越细分化,便利店业态将会面临其他类型中小型零售店铺竞争,便利店业态特色逐渐被其他特色细分商铺所同质化,如平价连锁药店、烟酒杂货铺、十元杂货店和连锁外卖快餐店(如丽华快餐)。
趋势三:便利店这种小型连锁店铺规模化发展需要大公司和大资本介入,以实现规模化经营来降低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