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态势分析
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态势分析
声乐是最有表现力的音乐艺术形式,从远古时期的古歌时代开始到唐宋的歌舞一体,再到宋元时期的戏曲、以及明清时期的歌曲至今,它伴随人类社会已走过了和人类文明几乎一样漫长的历史过程。声乐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与其所伴随的时代特征是密不可分的,每个时代的声乐艺术形式和内容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个性,都会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文明特征。同时,声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最能影响它的还有各民族的生活劳动习惯以及语言特征。
不难看出,社会发展至今,声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歌唱方法越来越科学、理论研究越来越系统和完善的崭新时期。声乐艺术必将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一、“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应该越来越得到科学明智的运用:
众所周知,美声唱法其本意就是优美的歌唱,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的理解为意大利唱法或者西洋唱法。长期以来,在我国声乐领域长期形成了一个“唱法理论”误区,人为模仿意大利和其他西洋地区的歌唱成为一种时髦。由于缺乏借鉴和运用理念,结果造成了美声唱法在我国声乐艺术领域长期的尴尬局面,一是唱美声的语言含糊不清;二是唱美声的一定要穿西装或者大裙,三是国人“接受不了”就参加“国际比赛”;四是在中国声乐比赛中形成了外国歌剧“模仿赛”,五是老百姓不接受说群众欣赏水平低;六是唱美声的就是专业的科班等等。以2008年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为例,美声唱法组绝大多数的歌手都是唱外国语言,结果成为外国歌剧模仿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其他民族绝对难以模仿彻底或者表现彻底的,更不能达到其相当的文化含量或者说深厚的文化内涵。事实证明,我们在比赛时更多的是比,也只能比看谁模仿的更像、谁的发声技术最高,或者看谁的音乐和语言更接近原唱,因此丢掉了或者轻视了声乐本身最重要的文化对抗。
造成如此之多的尴尬局面,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声乐观念的问题。唱法有很多,可以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唱法。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唱法,关键的是,科学好听。意大利唱法是其受其本民族长期的生活劳动习惯和语言习惯而形成的一种发声方法很科学的唱法,它声音洪亮、有极其充分的共鸣、音色圆润、气息流畅。这些方面很值得我们在进行声乐训练时广泛的学习和利用。我们应更多的去研究怎样学习和借鉴,以提高自己的发声能力和技巧,怎样在演唱中国歌曲时有效运用这种发声方法。
如果存在学习其发声方法后丢掉了中国声乐自身的特点,那是舍本求末,如果因为学习其方法而丢掉中国音乐本身的民族风格那是丢根:如果说我们要保护好“中国美声唱法”取得的现有成果,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独特的必须继续加以研究和发展的学术领域,可以把它看为我国声乐领域的一种外来文化现象加以保留和发展。中国声乐绝对不需要机械的模仿或者喊着外国话虚情假意的嚎叫。如果因为学习美声唱法而丢弃中国音乐本身的文化内涵那是音乐文化汉奸。
二、百花齐放的“中国民歌演唱”将引领中国声乐艺术新潮流
中国民歌演唱是运用中国语言,且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浓厚中国音乐风格和民族特征的中国歌曲演唱的总称。它只有风格之分、没有唱法界限:它内容广泛、丰富,演唱风格和表演形式千姿百态,它应包括我们过去所谓的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民歌演唱、原生态唱法等等。另外,关于现阶段对中国歌曲演唱非学术定义的概念还很多,如,新民歌、通俗民歌等等我们都可以把他纳入中国民歌演唱的范畴。我们不赞同把用中国语言演绎洋腔洋调划为中国民歌的范畴,不管曲调是照抄的还是作曲家写的都不能,因为其音乐风格与中国语言和生活劳动习惯大相径庭。
“民族唱法”已走过它灿烂辉煌的历史过程,可以这样说,过去的“民族唱法”实际上它成为了将西洋发声方法科学地运用到中国歌曲演唱的典范。在发声训练中绝大多数的声乐家们都科学运用了西洋发声方法。要说他“千人一面、万人一声”,说到底它不仅仅是唱法单方面原因造成的。还有我们音乐创作风格的单一性的原因。中国民歌演唱既要强调声音的个性,也要强调的是音乐的个性。只有创造出更多个性突出的音乐作品,才有更多空间和基础来谈民歌的演唱个性和风格。
中国民歌的发展应该说既有辉煌的过去,又有崭新的开始,在老一辈歌唱家中个性特点都很鲜明。如胡松华、郭颂、李双江、柴丹卓玛、李谷
一、吴雁则、何纪光等等,他们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现阶段中国民歌已取得长足发展,再次涌现了一批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歌唱家和优秀作品。如,作品有《青藏高原》、《天堂》、《天路》、《在那东山顶上》等等。极赋个性的歌唱家有藤格尔、韩红、谭晶、索娜旺母等。另外,象以《幸福万年长》为代表的“流行型新民歌风格”等等,这都是中国民歌的新发展。
民歌演唱无论从唱法上还是从旋律风格上和歌曲内容上来看,都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有很多形式来演绎民歌的精彩。民歌的演唱将不再受唱法的限制,但是对唱功的要求将是越来越高超和越来越科学,不同的歌唱家演唱同一首歌曲其风格和个性应该不同,民歌演唱将越来越要求歌唱者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声音特点等演唱气质。
声乐界新“定义”的“原生态唱法”,其音乐形式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强烈的音乐震撼力。通过挖掘、整理和再创作,我们确实让丰富多彩的民间声乐走向了世界大舞台,他带给了人类太多的精彩。它不仅充分的体现了中国民歌演唱千姿百态的风格特点,更有力的证明了中国民歌将是百花齐放的正确观点。
实践证明,中国民歌的发展已形成多元化的繁荣景象,“千人一面”的历史已经过去。
要发展就要革命,中国民歌的发展首先是创作思维、理念和方法的革命,作品本身的发展是民歌发展的根本。民歌创作怎样发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和原则是民歌发展的关键。
民歌产生于民间,这是千古的真理,一个伟大的作曲家曾说过“好的音乐是群众创造的,作曲家只不过把它写成了歌曲。”民歌必须走亲民路线,必须是来源于人民群众中间,同时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劳动和生活的特征,不同的时代也各有鲜明的语言习惯。人类文化始终在不停的演变和发展,这些都是影响音乐的主要元素。因此我们的民歌创作如果体现不出时代特点就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民歌的发展其实就是民歌革命,而革命者和推动革命的人是年轻的一代,因此我们的民歌创作必须主要尊重年轻人的生活劳动习惯和审美观念。音乐是语言的升华,年轻人说话的习惯变了,就是民歌本身的音乐气质变了,这是作曲家应该遵循的创作规律。应该花很多时间去体验、发现这个时代的文化和语言的变化,这样才会真正找到民歌创作的新灵感。
三、通俗歌曲将越来越呈现“一次型”和“快餐型”的发展态势。
要分析通俗歌曲的发展,必须首先解决通俗通俗歌曲与民歌的区别并科学定义通俗歌曲两个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分析出通俗歌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态势。
由于中国声乐理论研究中诸多概念的模糊性和局限性,暂时没有、也很难将声乐艺术的许多形式进行严格的分类。如,“有鲜明中国音乐风格和特点的通俗是否歌曲属于中国民歌的范畴?”等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了集中分析现阶段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暂且把表演形式个性鲜明、歌词和曲调内容通俗易懂且表达直白、音乐曲调简单上口且创作不受民族调式特征限制、演唱难度适合群众、演唱风格口语化、歌词内容主要以反映群众心态和社会发展形态为主、歌曲风格和口味更新变化快、流行速度快但周期短等一类歌曲视为通俗歌曲。二十年来,我国通俗歌曲走过一个非常浪漫而又精彩的历程。歌曲创作和演唱日渐成熟。
我国近二十年来的通俗歌曲发展情况。(参考《周洪雷著《音乐市场营销和案例分析》)
从例表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通俗歌曲基本形成了几个阶段,一是80年代西北风时期,二是90年代广州流行音乐的崛起,三是90年代末期通俗歌曲的青黄不接期,四是近两年的口语化歌曲繁荣期,音乐曲调风格呈现出从民族性――情绪化――口语化的发展特点,且流行周期越来越短,西北风持续五年,广州时期流行时间更长,近几年基本一年一个口味,甚至一年多个口味。通俗音乐呈现出“一次性”和“快餐性”的特点。
从近两年的通俗歌曲风格分析,通俗歌曲创作呈现出个性突出、调式概念更显宽容、歌词内容表达直接、节奏设计动感时尚、曲调接近现代口语的特点。歌曲创作基本突破纯欧美化、纯港台化、纯说唱化的局限,演唱风格也日趋多样化。这样,通俗歌曲很大程度的适应了当代青少年追求直接、个性和刺激的审美习惯和特点。可以看出,通俗歌曲又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无论中国民歌演唱还是通俗歌曲演唱,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从“唱法”中超越出来,中国声乐艺术研究将实现从“唱法论”到“风格论”的历史跨越。
《音乐市场营销和案例分析》
第二篇:陆大道,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态势分析
【中国科学报】陆大道: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态势的分
析
2014-08-04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访问次数 31
2作者:陆大道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8-
1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并由此推动城镇发展的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国家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城镇化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城镇化发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全局。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共同趋势。但是,各国各地区的城镇化的进程、特点、模式却有明显的不同。
总体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自然基础和生态环境对于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城镇化格局是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关系是国家和区域内最为重要的相互依赖关系。
关于我国大规模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力及其作用机制
近年来我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促进了大规模城镇化。其中外向型经济对沿海地区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巨大,特别是对大城市、特大城市、超级大都市的发展作用突出。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实行的是“低端产品”生产的发展模式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导致城镇化高速发展。但持续性会有问题。两次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投资拉动,低端产品生产的“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等,保持了我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近年来,国民经济终于迎来了“稳增长、调结构”的新阶段,但2011年~2013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化又面临着更大跃进的风险。十八大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作出了城镇化战略方针的重大调整,即城镇化的核心是 “人”的城镇化,要稳中求进。其深刻的背景体现了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1996年以来的大规模城镇化,取得了成就。城镇化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出现一系列突出的问题。
第一,城镇化速度过快,城镇化率虚高。“九五”期间,有三年的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7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4%。“十一五”以来城镇化速度仍然居高不下,年平均增长1.3个百分点,即每年城镇新增人口在1800万以上。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但是,实际的人口城镇化率只是35%。全国2.6亿农民工没有市民化,他们的居住等生活条件很差,是谓“半城市化”。中小城市发展缓慢,部分中小城市衰落。农村空心化严重。农民工大多居住在城市边缘地区的“城中村”、简易房或地下室等,居住环境简陋恶劣。如南京、杭州,外来人口或农民工有45%的人住在城市郊区的边缘地带低矮阴暗的工棚或简易房内。
第二,经济增长和产业支撑与高速城镇化不相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大规模的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但近年来,国民经济增速放缓,工业结构调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就业岗位的增加满足不了城镇化的需要。按照近年来的城镇化速率,城镇人口每年增加了约1800万人,相应的需要增加1200万以上的就业岗位。
城镇就业人口的增加目前已越来越依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巨大,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也很难持续提供所需要的就业岗位规模。近年来,各类城市的就业问题都非常严峻。虽然每年的就业岗位增加都在800万以上,但是,其中一些就业岗位的稳定性很差。
大量事实清楚表明:城镇化进程必须与经济增长特别是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相协调。规划未来城镇化的合理进程,最重要的是科学地评估产业支撑能力。要根据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就业岗位的增加可能,引领城镇化的进程。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缺乏强劲产业发展支撑的城镇化发展也会趋缓。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了长时期的高速增长,正在进入“稳增长、调结构”的发展阶段。在结构调整中,能源重化工和传统的制造业将很难有很大的规模扩张,新的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和大型产业链需要一个形成过程。多种因素的作用将使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还有,结构调整和创新的发展还会使就业增加的弹性系数发生变化。所有这些,使就业岗位的增加将变得趋缓。
我国的城镇化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城镇化发展水平应当与城镇产业结构转型和新增就业岗位的能力保持一致,与城镇实际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保持一致,与水土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保持一致。要根据城镇产业的吸纳能力,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城镇管理水平提高的程度等逐步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因此,我国城镇化速度不能过快。
大规模高速发展的城镇化
已使自然资源支撑力面临严重困难
持续不断的大规模占地和圈地使耕地资源消耗过多,在人口“半城镇化”的同时,近十年来每年征地失去耕地的农民平均有260万人。近十年来,许多城市以大搞各种类型的“新区”而进行大规模圈地。
城市建设占地迅速大规模扩张。城市人均占地很快达到110~130平方米的高水平。这个占地指标是大多数人均耕地资源比我国多几倍乃至十多倍的发达国家的水平。
大规模工业化和城镇化使我国北方十五个省市区的水资源供应出现了全面的紧张,在南方地区的许多城镇也常有严重的水质性供水问题。在局部地区出现过水危机。
用水问题最为严重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北方地区15个省区市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0.4%,2011年人口和GDP分别占全国的41.9%和42.8%。北方地区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5259亿立方米,只占全国的18.6%。2011年总用水量达到2434亿立方米,约占当年全国用水的40%。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大规模水资源开发,北方地区依赖“开源”解决缺水问题面临着极限的挑战。
鉴于此,要十分强调实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我国人均占有的资源非常有限,尤其是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短缺。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这一基本国情。即使到了现代化之时,我国人民也要过着“节俭”的日子。城市人均占地、人均生活能源消耗和淡水水源的消耗等不能仿效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人的人均指标。
城镇人均占地和人均生活耗能必须实行较低的指标。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
来,我国城市的人均综合占地增加很快达到了110~130平方米。大部分小城镇的人均综合占地指标高达200~300平方米。我国不能走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那样蔓延式城镇化发展道路。建议以人均70~100平方米 作为我国城镇综合用地的适宜区间。
由于中小城市一般没有大型的公共设施(体育场、交通枢纽、市政广场等),未来的规划建设完全可以进一步缩小占地规模。一般特大城市(少数国际化大城市可例外)人均生活能耗每年应该为2吨左右标准煤,中小城市要明显少于这个指标。
根据我国基本国情,适当降低城市人均用地标准,建立城镇用地经济密度指标和区域性国土开发强度指标也是必要的。
环境污染、生态服务功能的沉重负担
1996年以来,大规模的城镇化是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加上低端产品生产的“世界工厂”,引起了突出的环境问题。中西部中小城市由于大规模开发资源和对资源进行加工而成为许多地区的污染源。
在传统的有机污染日趋严重的同时,有毒有害物的污染开始显现。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态灾害事件频繁发生。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忽视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环境问题广泛而突出。我国环境污染已经开始从周边环境进入生态系统并进一步浸入食物链开始影响到人体健康。环境污染的区域范围遍及到全国主要的人口、产业集聚带和城市群。
城镇基础设施供应以及资源、环境等无法适应和匹配。城市要求大规模的电力、优质的能源和大型的集中水源作为支撑,人均能耗、水耗以及垃圾集中排放量都要比农村大得多。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缺水,大部分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垃圾围城现象突出,无害化处理率很低。虽然各级政府在给排水、环保等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但资源和环境供应保障的缺口并没有相应缩小。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我国城镇化的速度过快。
生态脆弱区域对都市区和产业人口密集区域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产业和城市集聚区域的发展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的生态服务功能的支撑。因此,大城市与周围广大的区域构成了以生态服务和生态补偿为纽带的整体。城镇化的规模受到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大规模高速发展的城镇化
与广大农村的“空心化”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广阔的农村和大规模的农业人口。鉴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很大、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城镇人口就业压力大,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接近饱和的基本国情,城镇化率的长远目标不一定非要像发达国家一样达到70%~80%或更高的水平。
中央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一些地区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面貌有明显改变。
从长远角度,需要构建“大和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包括县城)—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为框架的城镇居民点等级体系。特别是中小城市、小城镇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县城及建制镇的城镇建设投入,以县域城镇化作为未来10~15年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
节。
传统理念总是将城镇化理解为“农民进城”。这种理念上的守旧,导致了城乡统筹的困难。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实践中已经产生了新的模式。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具有大量的人口分布在不城不乡的小镇,我国部分发达地区也出现这种情况。
可以根据具体条件灵活地发展城镇化。建设生活方式逐步“城镇化”的新农村将是许多地区进行城乡统筹的重要模式。经济繁荣的新农村是我国社会安定的“稳定装置”
关于城镇化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从20%发展到40%用了几十年至上百年,自40%的城镇化率到今天的80%左右的城镇化率又经历了几十年。我们要考虑,我国有没有条件在城镇化速度方面大幅度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
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起步阶段平均每年增加只有0.16~0.24个百分点,加速阶段每年增加也仅达0.30~0.52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从20%提至40%,英国经历了120年(1720~1840年),法国经历100年(1800~1900年),德国经历80年(1785~1865年),美国经历了40年(1860~1900年),前苏联经历了30年(1920~1950年),日本经历了30年(1925~1955年)。
此后,他们又经过了几十年到近百年的发展,城镇化率达到70%~80%以上。
在阿根廷等拉美国家,4.98亿总人口中有3.8亿人居住在城市,城镇化率高达75%以上,与经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但是其经济水平只及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失业和从事非正规经济的人约占全部劳动力的一半。超过三分之一为贫困人口,其中相当一部分住在贫民窟中,有约2000万人流浪街头。出现虚假城市化和贫困城市化的“拉美病”。
超出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能力的过快、过高的城市化,并不是由于工业化来推动的,而是由大量的失去土地的农民和人口的失业所造成的。这样的城市化是拉美部分国家政治不稳定、社会**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我国各个时期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充分考虑产业支撑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并参考国际上的经验,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城镇化率年均增长保持在1.0个百分点以下、在中长期范围内以0.8~0.6个百分点为宜。
与此同时,各地区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时,应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符合各个地区实际的发展目标,防止在城镇化率及有关城镇发展指标方面的盲目攀比和赶超。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与城镇化的格局及城市功能密切相关。
青藏高原、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牧交错带和喀斯特地区等多种特殊类型的地区,大都是生态脆弱的区域,有些是水土资源严重缺乏的区域。不可能普遍实施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未来经济增长和进一步城市化的重点区域,必然是气候、地形及水土资源条件比较适宜和优越的区域。这些区域主要是沿海地带和中西部地带的平原和盆地。这些区域在现代化支撑体系保障下,可以建成“高效率、节约型、现代
化”的发展空间。
海洋,早在19世纪就被认为是“伟大的公路”。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受海洋的吸引是长期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沿海地区的发展优势进一步加强了。沿海地区经济国际化大规模发展,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大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带开始形成。沿海大城市群正在成为我国进入世界的枢纽,世界进入中国的门户。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和活力的加强完全符合全中国人民的战略利益和长远利益。
由于发展历史、经济区位和发展条件的差异,各地区在城镇化速度和城镇化率方面必然具有明显的差异。各地区城镇人均综合用地标准也应该符合区情。需要根据人口、经济密度和人均耕地等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划分若干大区并确定它们的适宜控制指标。
关于城镇化规划和城市群规划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今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核心区域是几个大的城市群。城市群的内涵是以1~2个特大型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的经济区域。
由于经济活动高度密集和在空间上的压缩,城市群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增长极,也是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正在成为我国进入世界的枢纽,世界进入我国的门户。现在全国要划定几十个“城市群”,大部分“城市群”的内部各城市间没有密切的产业(横向的和纵向的)联系,缺乏功能很强的核心城市等。在这种情况下,周围许多城市还千方百计地往里面挤,希望成为国家经济增长极的一员。
这些“城市群”并未在一系列公共服务系统(部门)取消现有的管理机构而迈向一体化。因这种实质意义的一体化要跨越现在体制和制度的门槛,而没有这一点城市群建设将可能流于形式。也没有就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空间重组、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积极治理环境污染等进行周密的论证。而主要是进行大片地占地,在中心城市和周围城市之间规划轻轨建设及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等。
各地政府广泛地组织编制各种区域性规划(有的称作“空间规划”),包括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的新区规划、产业集聚新区(地带)规划、新城规划等。这些规划普遍存在;规划的盘子过大,目标不切实际。多数区域的产业规划主观臆断,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论证。更为严重的是普遍借各类“新区”建设规划之名,实行大规模圈地、(向上)“要地”和“造城”。
城镇化规划可以分全国性和省区市两级,不宜编制地市一级的城镇化规划。城镇化规划主要阐明城镇化发展的意义、趋势、中长期目标及本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产业发展方向和支撑潜力、人口集聚、城镇规模结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保障和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等。
全国一级的城市群规划可以先确定在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核心)、珠江三角洲(香港是这个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广州应该培育成核心城市)、京津冀(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城市)及成渝地区(以重庆、成都为核心城市)和辽宁中南部地区(以沈阳、大连为核心城市)等五个地区进行。
现在有关部门提到的省市区一级的城市群,就核心城市的产业层次、城市间产业联系、人口和就业人员流动的规模等还不具备城市群的条件,需要暂缓进行规划。
作者简介:
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科学报》(2014-08-01 第7版 智库)
第三篇:2018年我国黄金珠宝行业综合发展态势图文分析
2018年我国黄金珠宝行业综合发展
态势图文分析
(2018.04.25)
一、珠宝行业:三年调整期已过,步入新一轮复苏周期,中长期景气度无忧
2016年国内珠宝消费规模达到6654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珠宝消费市场。回望过去,国内珠宝行业经历了03-13年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期间,限额以上金银珠宝零售额复合增速高达33.65%,远超期间社零复合增速16.12%。2013年4月全球黄金价格大幅下跌引发大妈抢金潮,随后两年金价持续走低,叠加经济增速下行、反腐、房价高企等因素,黄金珠宝行业迎来近三年的调整期,14-16年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速分别为0.5%、3.2%和-2.4%。随着经济和金价的逐渐启稳、房价平稳回落,珠宝行业从2016年9月开始见底回升,2017年延续平稳增长,全年限额以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6%,步入新一轮复苏周期。
短期来看,三年调整期已过,黄金饰品作为国内居民投资保值渠道的重要性已经明显回落,逐渐回归消费需求(婚庆、节假、日常佩戴等),金价扰动、房价快速上涨对珠宝消费挤出等负面因素减弱。与此同时,房产升值带来的财富效应增强居民高端消费的意愿和能力,珠宝市场有望延续回暖趋势,尤其是中高端、奢侈品珠宝,复苏弹性更为显著。Pandora 1H17在内地销售同比大幅增长104%;Tiffany在亚太地区(除日本)的销售额从3Q16恢复正增长(3.8%)并持续至3Q17;周大福从4Q16在内地销售额恢复正增长(7%),17年1-3Q加速回暖,内地销售增速分别为17%、16%和15%。
国内珠宝消费规模超6500亿,位居全球第一
限额以上珠宝零售额()
2016年至今限额以上珠宝零售额(月度)更新到最新
房价快速上涨对珠宝消费表现为挤出效应,温和上涨则表现为财富效
应
根据消费者需求分析报告显示,当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时,对珠宝、名表、服装等品类的消费需求进入旺盛阶段。以美国为例,1969年至1987年,美国的人均GDP处于5000-20000美元,在这近20年的时间里,美国的珠宝销售额以及珠宝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例持续提升。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8000元,一二线城市人均GDP均超过17000美元(在2012年就已全面超过5000美元),58个三线城市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三线城市总计61个),超过一半的四线城市正密集跨越5000美元门槛。其中,三、四线城市由于房 4 价收入比相对较低,可支配收入较一、二线城市差距缩小,未来有望成为珠宝市场主要的增长动力。
1996-2016年中国的结婚登记人数与结婚率
2016年我国的人口各年龄段的比例 一至四线城市 2011-2015人均 GDP(人民币)
中国一至三线城市房价收入比 三、四线城市密集跨越人均GDP5000美元的门槛
二、品类格局:消费结构变迁导致品类分化,钻石镶嵌市场空间持续扩大
相比欧美国家常态化的珠宝佩戴和消费习惯,国内珠宝市场仍以婚庆消费为主导,且出于传统观念和保值升值的投资性考虑,黄金饰品在国内珠宝市场占主导地位。但近些年,行业呈现品类分化加剧,黄金首饰消费增速显著放缓,占比从2006年的60%+下降至2016年的47%,即使在14-16年的行业调整期,钻石镶嵌每年仍维持正增长,消费占比持续提升至20%,但和国际市场48%的钻石消费市占率相比,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2016年国内钻石镶嵌消费规模为1325亿 7(YoY+5.9%),随着行业步入新一轮复苏周期,消费群体年轻化和三四线消费升级两方面因素将推动钻石镶嵌景气度持续向上。
国内钻石镶嵌销售规模及增速
国内原钻进口交易规模及增速
1、新世代消费者成为主力军,相较黄金,更偏好时尚感、设计感强的钻石镶嵌品类
2、三四线消费升级,钻石镶嵌的婚庆需求和渗透率持续提升
棚改货币化进程加快
三、竞争格局:黄金首饰集中度高,钻石镶嵌区域割据明显
1、黄金品类集中度高,龙头公司竞争优势显著
黄金首饰市场集中度很高,CR5高达30.91%,老凤祥、周大福以其渠道和品牌的显著优势,以2016年为统计口径,测算老凤祥和周大福的黄金首饰销售额分别为257亿和232亿,在黄金首饰市场分 别获得8.96%和7.2%的市占率。14-16年行业调整期,周大福(内地)和老凤祥的收入复合增速分别为-9.6%和3.2%,表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17年上半年,周大福(内地)和老凤祥收入增速分别为15.0%和13.2%,显著高于行业平均增速,表现更强的业绩弹性。
国内主要珠宝品牌收入增速
2、钻石镶嵌区域割据明显,品牌全国化扩张时代已经到来
相较黄金,钻石品牌渠道扩张速度相对缓慢且区域割据明显的主要原因是:(1)钻石品类周转率和标准化程度低、资金使用效率低但投入门槛更高,导致门店和区域扩张相对缓慢;(2)钻石消费频次低、价格门槛更高,导致过去低线城市渠道下沉难度较大。十年 10 前,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收入、消费水平以及钻石消费需求低,钻石市场容量相对较小,专营钻石的门店难以打开低线市场。
如今随着低线城市、年轻群体消费能力和钻石需求的提升,钻石镶嵌景气度有望持续回暖,品牌异地扩张的市场环境也在逐渐向好,综合竞争力强的钻石品牌有望脱颖而出,率先突破区域壁垒,实现全国化扩张。
当前国内珠宝市场面临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形象模糊、缺乏工艺特色、大打价格战等问题,随着渠道扩张红利接近尾声,行业竞争已经逐渐从门店“跑马圈地”,转向产品设计、品牌营销、渠道、上游资源、资金、精细化运营等全方位竞争。在黄金首饰领域,周大福、老凤祥等龙头公司竞争优势凸显,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资金实力薄弱、品牌形象模糊、产品缺乏特色的小珠宝企业将面临淘汰。在钻石镶嵌领域,综合竞争力强的钻石品牌有望加速实现跨区域扩张,成为全国性品牌,提升行业集中度。
第四篇:2018年我国汽车行业综合发展态势图文分析报告
2018年我国汽车行业综合发展态势
图文分析报告
(2018.04.15)
在2000年10月的十五计划为私车消费开启绿灯后,面向私人消费的汽车品种不断增多。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汽车市场随之逐步开放。从2002年1月1日起,国家七次下调汽车进口关税,整车关税从2001年的80%,最终降到2006年7月1日的25%。2002年我国汽车销量增长37.51%,相比同期13.05%的GDP增速。2002和2003两年时间,汽车销量增长达到阶段性峰值。2007年上汽与南汽两大汽车集团合并,上汽成为一个年产销汽车近200万辆的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集团。2009年和2010年我国实行购置税减半等优惠政策,汽车销量增速分别达到45.46%和32.37%,再次创造一个阶段性的顶峰。由于基数的不断增加,汽车行业进入稳定增长期,直到2016年,受到政策的扶持,汽车增速再次达到两位数,同比上 涨13.95%。2017年上半年,由于受到2016年年末的冲量影响,增速回调至3.81%,预计全年增速在3%~4%。
2000-2017年汽车销量(万辆)
世界汽车发展的经验表明,各国人均汽车保有量的水平与各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均汽车拥有量较低,这时汽车需求主要体现在对货车和客车的需求上;在第二阶段,经济增长加快,汽车需求和汽车保有量也增长较快;在第三阶段,经过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轿车开始进入家庭,人均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在第三阶段,在汽车普及率达到较高的水平后,汽车市场趋于饱和,这时汽车的需求弹性接近1。我国目前还处于高速增长的第二阶段,千人汽车保有量还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而汽车行业营业收入占GDP的比重还在增长。因此我国汽车工业依旧 处于上升期,市场空间依旧广阔。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步成熟,人们出行方式的转变,汽车产业的发展将呈现结构化的局面。
2007-2016年千人汽车保有量(辆)
汽车行业收入占GDP的比重(亿元)
二、自主品牌销量增速放缓
2014-2016年我国自主乘用车销量分别为754.7、869.9、1050.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26%和20.75%,远超我国汽车总销量4.71%和13.95%的增速。通过对A股12家上市整车企业的总体分析,2015和2016年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9.72%和15.82%,该现象说明我国自主车企不仅是销量的增加,同时单车价值也在相应提高,也伴随利润的相应增长。另一方面,2017年前十月的自主车销量同比增加3.31%,与汽车总销量增长率相当,表明自主车企增速已经趋缓。合资和进口车中,韩系不仅下降最多,同时份额缩减也最明显;受加快推出新车型并发力SUV市场的营销策略影响,日系逆市上升;除自主和日系上升外,其他系别均有所下降,其中韩系下降最多,法系下滑也较明显。
2015-2017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万辆)从厂商来看,2017年上半年,乘用车销量前十的厂家中,合资厂家占据7家,但除了一汽丰田和东风日产同比上涨外,其他合资厂销量不同程度下降。自主品牌中,得益于博越、新帝豪三厢、远景和帝豪GS等多款车型的热销,吉利汽车销量同比大增76.4%。从市场份额来看,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三家合资厂商位居前三,销量均超过70万辆,紧随其后的是两家自主品牌厂商,上汽通用五菱和吉利汽车。
2016H1、2017H1乘用车销量前十厂商(万辆)
三、SUV占比提高
乘用车中,2011年-2017年上半年,轿车销量占乘用车的份额持续下滑,六年半间下滑32.8%,MPV销量份额在2016年上半年达到最 高,为10.7%,之后有所下降,而SUV的销量份额持续上升,六年半间上涨27.2%。
2017年1-10月,轿车累计销量同比下降1.82%,2016年受购置税减半政策推动,销量同比仅增长3.77%,2015年没有政策推动,销量同比下降5.48%,预计轿车销量会进一步下降。2017年1-10月,SUV累计销量同比增长16.78%,较2014/2015两年超过40%的增长速度大幅放缓,但在乘用车市场中,SUV销量份额仍将继续上涨。
轿车市场中,从车型大小来看,2017年上半年,大型、中大型车销量同比实现正增长,销量分别为4.0万、32.3万,同比增长42.9%、27.2%,其余车型销量同比均出现下滑,其中中型车、微型车销量分别为297.0万辆、44.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4.8%、32.2%。
轿车销量(万辆)
乘用车分车型销量占比
SUV销量(万辆)轿车不同尺寸车型销量(万辆)
四、客车销量降幅减缓
2008-2016年,高铁营业里程从671.5公里猛增到2.2万公里,年均复合增速54.68%,高铁客运量从734万人增长到12.21亿人,年均复合增速89.51%,受此影响客车销量2015年以来一直负增长,但2017年1-10月销量同比减少6.67%,较2016年全年同比减少8.73%。从销量前十厂家来看,保定长安、江铃控股、中通客车同比分别增长52.48%、22.66%、15.91%,江铃控股稳坐销量第一宝座,与第二名的差距继续拉大,市场份额达到18%。
客车销量(辆)
客车销量前十厂商(万辆)
五、重卡增速加快 2016年中,交通运输部等四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货车非法改装和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意见》治理非法改装和超限超载,受此影响,重卡单车运力下降。2017年7月起国五新规全面实施,所有重卡必须符合国五排放要求方可上牌与过户。各地为达到环保要求出台多项政策,北京9月21日起,外地国三车禁入六环;郑州10月1日起,国三车禁入四环;深圳10月1日起,外地柴油货车禁入全市区等。
2008-2017年1-10月重卡销量(万辆)
受重卡销量带动,2017年1-10月,货车销量同比增长21.30%。此外,中、轻卡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5.36%、10.50%,微卡销量同比下降4.09%。
货车销量(辆)
中卡销量(辆)
轻卡销量(辆)
微卡销量(辆)
第五篇:上海市城市规划发展态势分析
上海市城市规划发展态势分析
第一章、《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分析
一、城市性质与定位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二、规划区范围
本规划区范围为上海市行政辖区,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
三、城市发展规模
控制中心城人口和用地规模,引导中心城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疏解。2020年,全市实际居住人口1600万左右,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1500平方公里。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600平方公里;郊区城镇规划人口约560万。
四、城市发展目标
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
城市地位,基本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挥上海国际国内两个扇面辐射转换的纽带作用,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的共同发展。主要标志:
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以'三港两路'(三港指海港、空港和信息港;两路指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体,建设一批衔接国内外的枢纽型重大工程;以'两网'(轨道交通网和高速公路网)建设为重点,形成市域内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网络。
五、城市发展方向
上海化学工业区、金山新城等组成的滨水城镇和产业发展带;继续推进浦东新区功能开发和形象建设;集中建设新城和中心镇;将崇明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市城镇体系的主体,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人口控制在8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600平方公里。
新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城市。规划新城11个,分别是宝山、嘉定、松江、金山、闵行、惠南、青浦、南桥、城桥及空港新城和海港新城。新城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万人。
中心城布局
(1)中央商务区
中央商务区由浦东小陆家嘴(浦东南路至东昌路之间的地区)和浦西外滩(河南路以东,虹口港至新开河之间的地区)组成,规划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中央商务区集金融、贸易、信息、购物、文化、娱乐、都市旅游以及商务办公等功能为一体,并安排适量居住。
(2)主要公共活动中心
主要公共活动中心指市级中心和市级副中心。市级中心以人民广场为中心,以南京路、淮海中路、西藏中路、四川北路四条商业街和豫园商城、上海站'不夜城'为依托,具有行政、办公、购物、观光、文化娱乐和旅游等多种公共活动功能。副中心共四个,分别是徐家汇、花木、江湾-五角场、真如。徐家汇副中心主要服务城市西南地区,规划用地约2.2平方公里;花木副中心主要服务浦东地区,规划用地约2.0平方公里;江湾-五角场副中心主要服务城市东北地区,规划用地约2.2平方公里;真如副中心主要服务城市西北地区,规划用地约1.6平方公里。
六、产业发展规划
1、产业发展
2、产业布局
从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整体发展出发,按照地域紧密度和产业关联度,合理布局产业,集中集约发展。市域产业布局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城市内环线以内的地区。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适当保留都市型工业。第二层次:城市内外环线之间的地区。以发展高科技、高增值、无污染的工业为重点,调整、整治、完善现有工业区。
第三层次:城市外环线以外的地区。以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重点,提高经济规模和集约化水平,集中建设市级工业区,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和郊区旅游业。
七、对外交通规划
以'三港两路'建设为重点,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现代化信息港和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骨干航道为构架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系统,形成衔接国内外、辐射长江三角洲的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运输网络。
八、市域交通规划
市域交通以'两网'建设为重点,加快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形成市域高速公路网,完善中心城道路网络;加强对外交通和市内交通的衔接,建设客运换乘枢纽和停车场,充分发挥交通系统的综合效率;贯彻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客运交通基本政策,形成以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密切衔接、各种
城市交通体系。交通工具协调发展的现代化
九、环境景观规划
十、城市历史风貌保护规划
十一、住宅发展规划
住宅建设布局本着与城市发展方向、大容量轨道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一致的原则,重点建设内外环线之间20个左右大型居住园区。
十二、近期建设规划
(1)城市化水平达到76%。
(2)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强化,中央商务区和内环线以内及周边地区主要公共活动中心基本建成;黄浦江观光河段基本建成,都市旅游线路和设施比较完善。
(3)国际集装箱深水港区建成框架,铁路第二客站建成;市域高速公路骨架、中心城'环形加十字'的轨道交通网骨架全面建成;各类交通枢纽、停车场(库)等得到较大的发展。
十三、规划实施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