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及其风格特点.
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及其风格特点.[摘要]我国民族声乐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的情,声、字、腔相映生辉的综合演唱艺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世界声乐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重点研究的是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及其风格特点。
[关键词]民族声乐 发展 风格特点
我国民族声乐是以目前我国音乐(艺术)院校中民族声乐专业为代表的,既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又是在继承并发扬了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欧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艺术。中华民族声乐自上世纪20年代逐步形成,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包容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演唱艺术。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一直深受中国人民喜爱,在今天也将带着它独特的风格韵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一、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一)继承
我国传统声乐艺术有着灿烂的历史,其时间绵延之长、形式内容之丰富、文化内涵之深刻,在世界声乐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在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声乐演唱艺术经过了对传统民歌、诗经、楚辞、乐府歌舞大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曲等的继承和创新,开始逐渐从众多的音乐艺术形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专门的声乐演唱艺术形式。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欧洲传统声乐艺术开始传入我国,这种新的歌唱艺术形式的出现,使我们的民族演唱艺术更为丰富。我国民族声乐是在传统民歌、曲艺、说唱、戏曲中发展起来的,一直以来它的演唱方式深深扎根于民间音乐的沃土之上,演唱内容深刻体现着不同时代人民的心声,从而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1、民歌
民歌是与劳动人民联系最为密切、表现人民现实生活最为直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质朴的语言、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生活、劳动、斗争和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歌的种类和演唱形式非常丰富,称得上是异彩纷呈,琳琅满目。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音乐工作者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民族特色的新的音乐体裁,如秧歌剧、新歌剧等。
2、曲艺、说唱
曲艺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说唱艺术。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内容,因此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一直以来特别受到大众的欢迎。说唱的种类也很多,且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如:“京韵大鼓”、“河西大鼓”、“河南坠子”、“山东琴书”、“陕北道情”、“四川清音”、“四川鱼鼓”、“东北二人转”等,它们在润腔、歌唱技法、演唱风格、发音部位及咬字吐字等的运用上,为民族声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发展。
3、戏曲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戏剧艺术。它是由原始的戏剧形式“参军戏”、“杂剧”、“大戏”等发展而来的,随着我国戏曲剧种的不断成熟,相互借鉴、吸收,在表演技巧和演唱方法上逐渐总结出用嗓方法,比如戏曲常称的“真嗓”、“大本嗓”或“小嗓”,即“真声”与“假嗓”。出现了不少有关演唱方法的理论文献,表演中强调以声传情,讲究语言运用中的语气、声调、语势,以达到语言的感人。由于地域环境的影响,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北方嘹亮、豪放,南方婉转、细腻等。民族声乐继承了戏曲这种雅俗共赏的特点,并在表演、声腔、吐字、内涵、韵味、技巧、声音的装饰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融合提高。使民族声乐日臻完美。
中华民族声乐对传统声乐艺术的继承是经过扬弃后继承的。同时它还需要吸收、借鉴欧洲声乐技法,学习姊妹艺术唱法,才能使这门艺术得以蓬勃发展。
(二)借鉴与创新
20世纪初以来,西方音乐逐渐渗入我国。学堂乐歌、歌舞剧、艺术歌曲等,一度盛行于我国的音乐生活中。新式音乐学府的出现,新式音乐教育的普及。西洋歌唱形式和方法的传入。为我国声乐文化增添了更为丰富的色彩。改革开放以来,港台地区及日本、东南亚地区的流行音乐广泛传播,为民族声乐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元素和审美情趣。
1、教学机构的建立
以美声为代表的西方歌唱方法在我国的传播,得益于我国最早的一批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特别是1927年的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建立,使美声(Bel Canto)作为一种歌唱方法纳入了中国音乐院校的教学课程,并在实际的音乐生活中产生着作用。这些院校先后聘请在华的外籍声乐教师,教授美声唱法。这在不同程度上对民族声乐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在教学体制、教学管理和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发展。
2、歌唱家的贡献
20世纪初,西洋音乐和西洋唱法传入我国,新的声乐作品大量出现,郎毓秀、斯义桂、喻宜萱、周小燕等歌唱家,通过独唱音乐会或教学班,将新创作的歌曲和新编的民歌全部纳入音乐会和教学实践,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声乐理论和作品,为我国民族声乐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鲁艺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富有民族风格的民歌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从而使民族声乐更贴近民众,受人民喜爱。同时也形成了感情纯朴、韵味各异的演唱特色。特别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精神的贯彻,使得新民族歌曲不断涌现,民族歌手深造争先恐后,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民族声乐的歌唱水平和表演技巧。
3、音乐留学生归国及土洋之争
20世纪30年代开始,我国一批卓有成就的声乐人才赴国外学习,并先后回国,从事美声演唱和以西洋唱法为基础的声乐教学。与传统方法相比,在唱法、表演、教学等方面展开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激烈碰撞。在这次激烈的碰撞中,土洋之间彼此了解、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使民族唱法在声音圆润通畅、声区统一、共鸣腔体打开、音域扩大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并且在声音技法、理论创新、艺术实践、人才培养、艺术处理、审美标准等方面,都促使了民族声乐向更科学、更多样、更系统的方向发展。
二、风格特点
任何一个民族的演唱风格。都与该民族的语音特点、语言习惯、人文地理、历史文化、审美理念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民族语言的音韵特点,更是决定歌唱艺术特色的直接因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表现民族情感的语言,不同的语言特点就决定了不同民族的演唱风格。
(一)声乐特点
1、音色自然、甜美、富有表现力
音色是民族声乐重要的审美原则。我国民族音乐注重对作品意境的描绘和表现,民族唱法追求音色的甜、脆、圆、亮,要求声音自然、结实、明亮,特别是与民族语言结合中讲究咬字、吐字的清晰准确,行腔圆润。代表了我国传统的审美情趣。我国近现代众多民族歌唱家如郭兰英、王昆、李谷
一、彭丽媛、张也、宋祖英、郭颂、吴雁泽、胡松华、蒋大为、阎维文、吕继宏、王宏伟等,无不具有此特色。
2、演唱个性的多元化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个民族都形成了特有的演唱风格:一方面表现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上,我国南方青山绿水,演唱表现出清秀、柔美的特点。北方四季分明,则表现出高远、粗犷的特点。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民族语言的影响上。我国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在演唱中推广普通话以外,其它少数民族如:回族、藏族、蒙古族、维族、壮族、苗族、高山族、彝族等民间演唱团体都采用本民族的语言演唱,形成了“原生态”这种新型的民族声乐种类。每个民族中也由于歌手自身的个性而体现出多样的演唱特点。演唱个性化表现出民族音乐的成熟和它所特有的丰富内涵。
3、歌唱语言的艺术性
我国民族声乐特别强调歌唱语言的艺术性——“字正腔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字为腔之质,腔为字之文。”指的就是传统声乐理论中所谓的“字正腔圆”。民族声乐十分注意发声与咬字的协调,要求在字准、字正的基础上,塑造动人的声腔,使歌唱情真意切,生动感人。要求“出字真、行腔圆、归韵清、收音准”:“字正者,吐字清新,发音准确也:腔圆者,行腔委婉圆润,合调也”。字音清楚,送音有力,语义明确。字正字真是吐字的基础,腔圆则是指演唱者元音响亮、甜美圆润、音质饱满。腔圆是在字正的前提下,使声音流畅而完美,富有艺术感染力。歌唱者只有做到“字正腔圆”。演唱艺术才能真正达到声腔委婉、圆润、饱满、准确、清晰、不折、不倒的境界。
(二)审美特点
1、音韵美
在我国丰富的歌唱语言中,音韵美是传统声乐作品和声乐表现独有的美学特征。行腔韵味是民族唱法的魅力所在,是歌唱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歌唱家心灵的再现,是主观情思与客观意境的高度统一。歌唱是音韵美的直接体现,传统声乐的润腔技法中,讲究“字是骨头,韵是肉”,即在舒展的行腔中蕴含着饱满、鲜活的音韵动态。加上音乐丰富的变化手段能升华成洋溢着音乐美感的动人唱腔和形成浓郁醇香的行腔韵味。歌唱者根据旋律的音高、力度、音色进行表现,并能运用滑音、抖音、颤音等装饰性手法和各种不同的呼吸换气变化等对音乐旋律进行修饰,使旋律能达到完美的表情效果。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民族歌曲中。民族特色的音乐与民族特色的语言高度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明亮优美的曲调。也产生了独特的音乐美感。
2、唱腔美
声腔之美就是歌唱时以语言为中心,按自己特有的审美习惯和歌唱技巧对唱腔进行润饰和美化。是歌唱家情感和个性特色的结晶。韵味的体现要靠歌唱家对声腔的仔细揣摩,将民族语言*****有的音韵动态生发出来,并能根据词意中人或物的具体情感、神态,从声腔、旋律、节奏、音色以及气息变化等方面,取得连贯协调,还要对歌曲所表现的声音基本形象及音色、唱腔等进行精雕细琢,使演唱获得婉转而有情致。悠然而又神往的艺术效果,给观众以无穷回味,达到“韵在情深处,妙在不言中”之意境。
3、意境美
意境之美就是歌唱者的行腔韵味所达到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使观众不但有声腔之美的回味,还能通过联想产生犹如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我国传统的艺术审美情趣也常常以意境高下、真切感人来衡量艺术表现的成败。正如传统声乐理论中讲:“音律美则音响感人,有意境则神色俱佳,重音律不重意境者,乐技,重音律有意境者,唱家之本领也”。意境寓于韵味中,韵味又白意境出。
总之,我国民族声乐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不断的继承、借鉴、吸收和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有丰富的演唱形式、优秀的艺术作品、丰厚的理论文献、科学的训练方法、妙不可言的风格特点在内的方法和体系。通过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和风格特点的研究,对于更好的诠释和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和演唱民族声乐作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二篇:我国净水器发展特点
我国净水器发展特点
我国净水器发展特点:未来将进入更多家庭。这几年,随着人民的环保养生意识增强,家用净水器作为一种净水电器,正以健康用水、卫生饮水的口号逐步走入中国家庭。现在,关于水污染的新闻多了起来,人民普遍认同了对现在水资源的卫生的担心,而家用净水器的出现,适时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用水习惯。中国家用净水器、直饮水市场的快速发展,不但引得国内各产业资本的关注,也引起国际产业资本市场的关注,欧美品牌纷纷加大在华市场的投资扩张。
国有、外资、民营等多元资本的谋局布阵,必将上演直饮水市场龙争虎斗,活跃发展的局面。但面对一个地域广阔需求巨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整体发展相对粗放的直饮水市场,我国净水器行业现阶段发展呈现哪些特点呢?笔者在与净水器十大品牌深圳泉露相关负责人交谈时,该负责人为笔者总结了七大点:
一、行业标准逐步建立,品牌企业自律性高,行业整体呈现良性发展。
二、直饮水产品普及率不高,但市场空间巨大。目前除北京、上海、厦门等发达城市普及率超过8%,其他城市普及率均在2-5%之间,欧美发达国家普及率高达70-80%,可见市场空间巨大。
三、市场不断涌现实力品牌。比如专业知名品牌泉露、安吉尔、沁园、泉露等,再到现在的跨行业品牌假如如美的、海尔、康帅等,直饮水行业被戏称为家电行业的“白粉”产业,也是最后一桶金。大品牌的产业布局和产业链完善将在未来进一步深化。
四、产品认知度逐年提升。有调查数据显示,有50%的人知道直饮水机,有15%的人对直饮水机有所了解,有3.6%的人目前正在使用或者看到别人使用直饮水机。从自来水到桶装水,再到直饮水,中国城市家庭将进入换水时代。
五、产品价格趋向合理。直饮水机从最早的“奢侈品”到现在发展为今日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从一台上万元变为现在的一台一两千,产品价格的白热化竞争也让直饮水机更加贴近大众消费市场。
六、市场即将从导入阶段过渡到快速增长阶段。直饮水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十几年历史,普及工作虽仍需要深入,但随着近年家电大品牌的介入,大规模的媒体宣传,使得行业基本走进导入期,即将迎来直饮水行业的高速发展期。
七、产品品类从多元走向主流集中。从早期的电解水、功能水、离子水、碱性水、酸性水等十几种概念发展到今天,直饮水行业的主流产品逐渐清晰。目前的反渗透、超滤、软水、活性碳和KDF占主流市场。
事实上随着国内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水资源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污染和破坏,水资源紧缺和水质污染严重。近年来,我国城镇自来水突发事件时有出现,松花江、太湖、巢湖、盐城、赤峰等地都发生过水污染事件,特别是儿童血铅事件,给净水机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经过多年净水与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人们对饮用水的质量越来越关注。据了解,相对于桶装纯净水和管道分质供水,净水机具有使用方便、价格实惠、现制现用水质新鲜、无二次污染等等优点,深受广大居民欢迎,是饮用水深度净化中应用最广泛、最有发展前途的处理方式。在欧、美、日等发达地区和我国台湾地区,净水机的使用十分普及。但据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家庭拥有率尚不足15%,其他城镇的拥有率更低,而广大农村基本上是空白,但我国大部分地区天然水源水污染严重,市政自来水的水质并不理想,因此我国净水机的发展空间很大,市场前景和生产潜力也很好。目前,饮用水深度净化市场份额,桶装水约占75%,净水机约占24%,管道直饮水约占不到1%。专家预测,10-20年后将会变成净水机约占75%,桶装水约占24%,管道直饮水约占1%。
从中国净水行业协会了解到,目前,我国有生产家用净水机的企业有3400余家,除了泉露、泉露、美的、菲欧特、安吉尔、沁园等为数不多的知名品牌,其中中小企业居多。另外就是很大一部分生产厂家还没有卫生批件,因此,中国净水行业协会认为,这个行业需要规范和有关部门的监督。
展望我国净水器市场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家庭使用家庭净水设备。
第三篇:我国广告业发展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告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改革开放20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企业不再按计划经济的模式运行,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越来越大,用广告来开拓市场已成为许多企业的自觉行为。良好的经济环境,为广告业发展提供了充分而必要的条件。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商品丰富多彩,产品更新换代快,流通需求两旺,广告投入年年增加,推动广告业蓬勃发展。使其呈现的特点如下。第一,发展速度惊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使我国广告业不仅得以恢复,而且焕发蓬勃的生机,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1979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元年,也是我国广告新时代的元年。1月4日《天津日报》率先恢复商业广告,1月10日《文汇报》开始刊登广告,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条商业广告——参桂补酒,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条外商广告——瑞士雷达表,4月15日广东电视台设立了中国电视史第一个广告节目,4月17日《人民日报》开始刊登广告。11月中国主管宣传的最高机构——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布《报刊、广播、电视刊登和播放外国广告的通知》。自此以后,全国各地的广告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广告投入迅速增加,1981年底,全国广告经营单位1160户,营业额1180万元,到1990年,已分别达到11123户和250173万元。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广告业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1997年全国广告营业总额达462亿元人民币,1998年尽管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可全国广告营业总额还是突破了500亿元人民币大关,年增长率达到了7.8%。广告费在GNP的比例已经从1990年的0.13增长到1997年的0.6,离0.7―0.8的平衡点只有一步之遥,递增速度已从80年代的平均40%―60%降至90年代后期的20%―25%。从这一大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广告虽然将告别高增长、高速度发展的辉煌时期,开始了相对平稳的发展,但发展速度仍将会在10%―20%间。估在未来五年,广告营业额还会保持相当速度递增,至2002年,全国广告营业总额将达1300多亿元,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之一。同时,全国广告经营单位已由1990年的800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6.1万多家,全国广告从业入员共达58万多人。第二,广告水平稳步提高
我国广告业不仅数量上大大增加,而且广告的形式也日益全面,不断采取新技术手段,在表现形式、设计手法、制作技巧、实施策划等全面服务水准上均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不仅有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广告形式,而且新闻广告、店铺广告、交通广告等也十分活跃,文艺广告、邮寄广告、馈赠广告和商业展览会、博览会也大规模登上广告舞台。此外,各种形式的户外广告及销售点广告(POP广告)在城市亦十分普及。总之,我国的广告活动已深入城乡的各个角落和千家万户。
第三,广告媒介发展迅速
近年来,我国传播媒体发展也十分迅速,已经发展成为种类齐全,辐射面广,覆盖率高的传播体系。目前,全国有各种专业性、综合性报纸3000种,各报还争相扩版、增幅,开辟周末版,各类杂志5000多种,1996年底,广播电台1238座,电视中心台880座,广播电视覆盖全国。
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除了报纸、电视、广播、杂志四大传统媒体之外,iPod、黑莓、互动电视、银行ATM自动取款机屏幕(主要用于银行自身企业和产品宣传)、数字信息亭、电话提示音广告、网络等新型媒介也逐渐流行起来,而新型媒介更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更适应现代社会。相对于原始的纸张媒介,电子产品是一个迥异的传播系统。从无线电波、卫星转播到计算机网络,这个传播系统的强大功能是印刷机器、出版商和书店网点形成的组织所无法比拟的。这个意义上,电子技术的突破甚至赋予广告一套前所未有的风格。
各媒体广告信息容量越来越大,从而带动了广告业的发展。而广告业的发展又为传播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双方进入了良性循环。第四,广告组织相继成立
1.国内广告行业组织
广告行业组织——广告协会
广告协会是广告经营单位联合组成的行业组织。代表政府对广告行业进行指导、协调、咨询、服务活动和执行行业自律的广告行业组织。
广告学术组织——广告学会
广告学会主要由广告行业中有关广告理论研究、广告管理部门联合组成的民间学术研究组织,是从事广告工作的艺术人员、业务人员、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 以及广告专业企业、兼营单位、大专院校有关广告专业科系等组成的团体。其目的是联络上述广告人员和组织,积极开展广告理论的学术研究,提高广告的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
我国最早的广告行业协会组织,是1927年由上海六家广告社成立的“中华广告公会”,后几经改名,在1933年定名为“上海市广告同业公会”,解放后更名为“上海市广告商业同业公会”。
1979年我国的广告市场得以恢复和发展,广告行业组织也获得飞速发展。1981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广告协会成立;1983年,中国广告协会成立。随后,全国相继成立了省、市、地、县等各级广告协会,各地区的媒介也先后成立了广告协会组织。
其中,中国广告协会是我国最大的全国性广告行业组织,会员为团体会员,由国内的广告经营单位联合组成,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其最高权利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它对我国的广告行业具有较强的指导力和监督力。
2.地区性广告行业组织
亚洲广告协会,简称亚广联,成立于1978年,是由亚洲地区的广告公司协会、与广告有关的贸易协会和国际广告协会在亚洲各国、各地区的分会等联合组成的洲际广告行业组织,每两年召开一次广告会议。它是一个松散型的组织。我国于1987年6月14日以“亚洲广告联盟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名义加入亚广联。
3.国际性的广告行业组织
主要有国际广告协会、世界广告行销公司等。它的出现,对于协调、促进各国广告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广告业务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建于1938年的国际广告协会,简称IAA,是目前最大和最权威的国际广告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它是由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组成的非盈利性组织,会员遍布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该协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广告会议,交流广告经验并探讨有关广告理论与实务方面的问题。我国于1987年5月12日,以“国际广告协会中国分会”的名义加入了国际广告协会。
世界广告行销公司,简称WAN,由世界各地著名的广告公司组成,总部设在英国伦敦。该组织主要为成员提供业务帮助,如培训人员、交流国际经济与市场动态的信息等等。
第五,广告教育、科研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我国广告业还在理论研究、人员培训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突出的成绩现在已拥有广告专业杂志10多种,并出版和翻译了一批国内外学术论著,成立了中国广告学会,作为研究广告的专门机构。全国已有近20家院校开设了广告专业,70多家院校开设了广告课,为广告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第六,广告代理制普遍推行
广告代理制是指在广告活动中,广告主委托广告公司实施广告宣传计划,广告媒介通过广告公司承揽广告业务的一种机制和经营体制。也可以说是一种由广告公司为客户全面代理广告业务活动的经营体制,广告代理制是随着广告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是广告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
自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上下解放思想,观念转变。中共十四大又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且,国家又明确广告业属于知识密集、人才密集型的新技术产业,列入重点发展的行业;提出广告行业的改革重点是向国际通行的广告代理制过渡。广告行业的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大环境。自1992年下半年开始,意念来广州市发展广告公司(或企业)481家,超过前13年的总和。其中,50%以上有广告代理功能。
现代广告代理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广告业内部合理分工,互相合作,以此来求得共同发展。在这种体制下,广告公司通过为广告主和媒介提供双重服务,发挥其主导作用。
第七,广告法制逐步健全
1982年2月,国务院通过并颁布了《广告管理暂行条例》;同年6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了《广告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该条例和实施细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部全国性广告管理法规,从此结束了新时期恢复广告业务以来,广告活动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缺乏管理的混乱状况,明确了我国的广告管理机构是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
在总结以往经验、吸收广告管理单行法规的有关内容、借鉴国外广告管理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于1987年10月26日发布了《广告管理条例》,使我国广告管理法规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广告管理条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88年1月制定发布了《广告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同时还单独或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十几个单项广告管理法规,加强了对医疗器械、药品、农药、烟草等广告的管理。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广告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而相应出现的问题也多了起来。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广告业的声誉、妨碍了广告业健康发展,也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随着广告业的高速发展,《广告管理条例》已不能适应发展如破竹之势的经济需要,广告管理工作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于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从1990年开始着手进行《广告法》的起草工作。经多方征求意见并经多次论证和修改调整,终于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草案)》,共6章59条。
自《广告法》发布实施后,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它,也为了顺应广告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广告法》和国家有关行政法规的授权,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一系列与《广告法》配套的法规性文件。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人民政府也依照地方立法程序和权限的有关规定,起草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广告管理法规、规章。
第四篇:民族声乐教学
浅谈民族声乐教学
福建师范大学 07级音乐学本科1班
李文祥
【提要】本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声乐的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理论方面着重论述了民族声乐发声方法的教学,让所学中华民族声乐唱法的人士认真做好自己的歌唱能力,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发扬光大。
【关 键 词】民族声乐、教学、科学、训练、气息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已经是艺术百花园里的馨香四溢,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绚丽花朵。民族声乐实是对传统的民歌、戏曲、曲艺唱法和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的各种唱法的总称,它体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的特点,是长期待的艺术实践中初步建立了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民族语音为基础,以科学的发声为原理的中国式歌唱艺术。作为声乐专业的学者,从本人的所学知识方面来浅谈至关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声乐训练中的辩证关系
在声乐的教学中,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所持的观点和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无论是谁,在演唱实践中受到观众的欢迎和承认,并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或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只要能培养出好的声乐人才,在演唱实践中收到观众的欢迎和承认,并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证明教学办法是对的,根据这个时间所总结的经验和理论就是可靠的。在学习吸收别人的经验时,也应当通过自己的时间去体会和验证,经过反复的理解和消化后,才有可能取之精华、为己所用。任何声乐理论(包括自己总结的经验)无不例外的都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之中,有所调整和充实。正确的声乐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的,使我们少走弯路。反过来,实践又是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也可以验证声乐理论是否正确和实用。因此,应当说检验声乐教学和声乐理论的标准是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或经过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不好的经验,是站不住脚的。
我认为,在明确声乐教学方向,标准和目的的前提下,思想方法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主观、保守、缺乏一分为二的观察问题的方法,不虚心去学习和吸收古、今、中、外声乐艺术以及同行们的宝贵经验,不重视实践对教学的检验,这样必然照成艺术视野狭窄。因为声乐教学、主要是靠教师的听觉和辨别力来指导学生的训练,听到了学生演唱中的问题、就要拿出具体的办法去解决。声乐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训练学生有一对客观的耳朵、能听出自己演唱的对与错。所以,教师的分辨能力和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演唱水平的,就声音的训练来讲,正确的歌唱方法是整体的歌唱,这就要求声乐教师的思想方法是辩证的,听觉是平衡的,看问题是客观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全面的。如果在训练中,过分强调了声乐的高位置而忽视了气息的深度,就会产生气浅、喉紧、发出的声音效果容易尖、挤、卡、虚的现象,这样不但不能获得声音的高位置和头腔共鸣,反而会破坏歌唱状态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当提示声音要高位置时,要注意与它反向的气息深度,反过来,当提示气息深下来时,要注意保持声音的高位置;提示喉咙打开时,应注意声音的集中;提示声音靠前时、要注意声音的垂直当提示字的清晰时,要注意它的科学性;窄母音宽唱,管母音窄唱;歌唱姿势要放松也要积极;歌唱中的每一个字要统一在科学唱法的共性之中,而科学唱法中的每一个字又是它本身个性的体现等等。
在声乐作品演唱上的处理,也应体现这一原则音乐上的起伏变化、为了更加生动的表现作品的内容,例如:快、慢、强、弱、高、低、连、断等,在演唱中,充分利用对比的作用。在我国京剧演唱中,常提及的“欲快先慢”、“欲强先弱”等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对比就没有起伏,就会将作品演唱的平淡无味。因此,每位声音教师,都应该在声乐的训练当中,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学习声音,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从自然到不自然,再到新的科学自然阶段。
很多青年歌手和声乐爱好者,在未经正式学习声乐之前,都具有一定的歌唱能力,演唱时信心十足,敢于表现,没有框框,有的还颇有名气很有名气很受观众欢迎。他们靠自己的自然嗓音条件和乐感或模仿某个他们喜欢的歌唱家去练习歌唱时,往往都属于自然阶段。当考进了音乐学院或找到了声乐老师,开始学习声乐之后,老师就会指出他们在自然练声阶段演唱中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有些人还要从基本的训练着手,这就必然打破原来的演唱习惯和自然平衡,需要用新的歌唱方法加以调整,逐渐找到比较科学的平和。在打破原有的自然唱歌阶段平衡之后,还没建立新的科学平衡之前,就是不自然阶段。在这阶段中,唱起歌来往往感觉别扭,原来唱得很顺的歌,似乎也觉得吃力,声音里出外进,连一首比较简单的歌也难以胜任。嗓子容易疲劳和嘶哑,有时音准都无法控制,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个别人还会对唱歌产生恐惧感,也有的对自己声乐指导教师所训练的方法产生怀疑和动摇。作为声乐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胸有成竹,满怀信心,具体分析每个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准确有效 解决办法,同时,要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正视这段时间的不平衡现实是许下声乐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要告诉学生每个歌唱家在他们学习声乐时都是如此,必须要经过不自然阶段。只是根据原来基础和条件以及学习勤奋程度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所需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问题看得准,提示方法对,解决的快,不自然阶段的时间就可以缩短,或者没有明显的痕迹。当然还有个师生配合的问题,【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有的学生或歌手长期处于不自然阶段,而无法得到解决,就会因不能胜任专业演唱工作而改行。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可以使不自然的歌唱阶段缩短,尽快达到新的歌唱平衡。
经过严格的全面训练,逐步熟练掌握各种演唱技巧,自如、熟练、灵活地运用科学唱法随心所欲、毫无顾虑的尽情歌唱,科学的发声方法已经成为下意识的习惯动作和感觉,不需要更多地去考虑如何运用声音问题,科学的发声技巧和演唱方法已经完全溶化在表现声乐作品内容之中,成为艺术表达的工具,成为艺术表达的工具,作为【声情并茂】、【字正腔圆】时,它即是科学的、又是自然的,这就是新的科学自然阶段。
三、歌唱的呼吸
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呼吸”。有人讲“歌唱就是呼吸”,古人也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说法。在歌唱艺术中,它更是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歌唱的动力源泉,歌唱需要气息歌唱者要求有意识地去吸气,保持把所吸入的气息分配在要发出的一定数量的声音上,而每个音都要有特定的高度、长度、强度。唱一首歌曲时,歌唱者只能在休止的时候和歌词、乐句等情况下,才可以进行换气,总之,是有意识,有准备,有计划的。歌唱呼吸是一个兴奋而放松的循环过程,在我国悠久的民族声乐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就非常重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总而言之,气息在歌唱中的作用之大,下面有几种吸气方法的学习,可体会正确的歌唱吸气:
(1)叹气式呼吸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叹气是下行、放松的,所叹的部位又是在腹部周围,所以要先叹后吸,即叹到那从那吸,在唱的过程中注意保持叹气状态,不论高音、低音、强音、弱音或所有的字和声都要始终保持这种感觉来歌唱,形成良性的呼吸循环,这样就不会在歌唱中出现气僵或气浅的问题了。
(2)下支点吸气法
下支点吸气法,也就是腹式呼吸的位置,“下支点”在中山装的第四个扣子处,找到“支点”让学生假设为声带和嘴巴的位置,在那里做为唱歌的交点来吐字或发声,并有震动感。要让学生感觉气息在“下支点”处吸,好像没有通过鼻、口、气管似的,每次呼吸都要这样做,就可以达到腹式呼吸的作用了。
(3)高位置吸气法
在歌唱中,气息时似乎气从鼻子和上牙缝、上腭、通过气管到横膈膜处的,这与歌唱的高位置是一致的。保持使用高位置的吸气方法,再从原路出去,正体现吸与呼的统一性。这种呼吸没有声音,吸得深、容易保持,正好与歌唱形成一个整体,声与气息不至脱节和分离。如果吸气没有抛物线角度,气息从下牙,舌面吸进来的,必然浅而僵,声音放紧肯定是白、紧、挤、压,高音吃力,音域狭窄、不持久、音色干散,失去光彩。因此,高位置呼吸正是这些毛病的克星。
(4)闻花式吸气 这种吸气方法容易吸得深,而且没有叹气的抽气声和多余的动作,也较容易体会和掌握。闻花时,因花香使人的心情特别愉快,在辨别花香时又特别要求认真和用心,上身完全放松又兴奋的感觉。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歌唱的呼吸与气息控制的正确运用,是多方面的,它不是孤立的,单独存在的,它涉及到全部发声器官的机能状态和全部的歌唱技巧。我们在实际学习中,决不能把呼吸孤立起来练习,我们对呼吸的要求,最终是把呼吸、发声、气息的保持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尽善尽美的歌唱这一目的,在具体的学习达程中,根据每个人各方面的差异,需要做更具体,细致的工作,勤奋努力,不断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声乐道路。
结论
目前,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很快,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要建立民族声乐的教学体系,不只是唱几首歌剧选段,创作歌曲就能解决问题了。还需要有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水平、有层次、有质量、有相当数量的声乐教材以及与专业课有关的全面音乐基础,艺术修养的学校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高档次的民族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音乐美学》王次火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2】《金铁霖漫谈名族声乐教学》音乐周报,1992年 【3】《歌唱的艺术》著 赵梅伯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Concerning ethnic vocal music teaching(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07 undergraduate class 1 grade musicology
LiWenXia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hinese ethnic vocal music teaching in som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ory, and discussed the teaching method of ethnic vocal music voice, let what the person of China national vocality earnestly their singing ability and train excellent talents for the country.key words:shut ethnic vocal music teaching, scientific, training, and breath
第五篇:浅谈如何学好民族声乐毕业论文(模版)
浅谈如何学好民族声乐
摘要:如何学会声乐的各种唱法,是当前声乐教学中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而名族声乐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教师正确的指导灵活的学习方法。在名族声乐学习中,不能生搬硬套,更多的是体会和感受,要“用心去唱”。
关键词:名族声乐的学习;正确发声:声乐教育:知识理论。
谈起声乐艺术、技巧、表演、教学等等,很多声乐教师都能泛泛多说出许多个人见解和方法来。但如何提高声乐教学水平,提高学生们的演唱技巧,如何提高个增强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及感染力,却是一部分教师经常忽略或不够重视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正是影响到学生提高声乐技巧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声乐而言,有些教师认为,声乐就是通过声音来表现的。其它都是次要的,认为没有好的声乐技巧,表现力再好也是多余的。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只偏重或只注重声音的训练,其它技巧虽然有密切关联的问题,则不 重视了。
这种观点我觉得是很片面。声音的技巧虽然很重要,但是没有了感情的投入,就会像一部机器,它很多的事情可以做得很完美,可他却永远拥有不了灵魂。如果我们唱歌只追求声音的完美,不注重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那培养这些唱歌者的目的何在?/如果演唱者把每一首不同的作品都当做仅仅是学习声乐的练习曲来唱,单纯的去表现声乐技巧的生命力,就要和表现力和感染力相结合。所以。我最先要谈的是:
声乐技巧和表现力
唱法问题一直是困扰声乐老师的大问题,至今为止也没有哪一位名人学者和教师明确的去提出三种唱法的界限是什么?每次在电视上看到各地及中央电视台多的声乐大赛都会分美声唱法、名族唱法、通俗唱法三个大类来比赛。我有时候也在想,这一上三种唱法的界限是什么?区分的标准又是什么?包括我们声乐、音乐前辈们恐怕也很难区分这其中的界限和范围。比如一些通俗歌手演唱的歌曲,如“南泥湾”’“信天游“走西口”便衣警察“、兰花花,毛主席的话儿记在心坎”等等,举不胜举。他们演唱的是传统民歌,但他们所用的方法是所谓的通俗唱法,又近乎民间民歌唱法。还有诸如“青藏高原”之类的少数民族歌曲,演唱者用的是什么唱法呢?这是个很难界定的标准。我认为一个演员能唱流行、通俗歌曲不见得就是通俗唱法。我想一个唱民歌的演员,如果演唱能唱一些演出用的通俗流行歌曲,你能认定他是流行歌手或通俗吗?当然不能,刘欢能唱通俗歌曲,也能唱民歌,也能演唱一些歌剧咏叹调,他属于哪种唱法呢?总所周知,世界著名女歌星沙拉。布莱曼,她演唱通俗歌曲,又演唱传统类声及歌剧选曲,她又算什么唱法呢?其实归根结底,这其中的问题,就是一个演唱方法与表现力的问题。不是吗?打个通俗的比喻:声乐技巧是骨架,而表现力就是充实这个骨架的血和肉,喻晓宣老师曾明确指出:技与艺的关系也是如此。精湛的声音技巧可以促使艺术之花开得更加艳丽动人;而加强艺术修养则能充分发挥技巧的作用于力量。
“技”是重要的,没有“技”,也就没有所谓的“艺”,没有纯熟的技巧,也就不可能有完美的艺术表现。技术的功力直接影响到艺术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技巧。长期以来,特别是有一时期,片面强调生活的重要性,把“以情带声”变成了“以情代声”,似乎只要有了生活,只要有了感情,艺术上的一切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其实,对于一个声乐表演工作者来说,生活与技巧这两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二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完美的艺术技巧,才能达到完美的艺
术表现目的。
二、民族声乐教学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民族声乐顾名思义,是一个国家隶属本民族的传统声乐其根源也可以这样说民族声乐,这样说也许是有局限性的。但究其根源,应当是本民族的、民间的唱法的总称。如山歌、各地方的民族民歌或经过改编,加入新的内容原始的传统的唱法。其实中国的地方戏曲,也应归结为民族声乐的组成部分。在民族声乐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的声乐生经过多年的学习,也投入了很多时间与精力,但是最终却看不到成效,到头来在歌唱的过程中还在歌唱时,咽喉不能阻塞,因为喉咙是声音的通道,必须将咽喉张开,让气息自如的将声音送出来。还有的张开了嘴却不一定就真正的打开了喉咙。虽然口的外部张的很大,但口腔内部未能打开,而使舌根下压,结果咽喉腔部分反而变小受阻。虽然喉咙是声音出来的门户,也是气息的入门户,如果喉咙没有充分打开,即使口张开了,也很难得带圆润优美的声音。我们所要要求的打开喉咙就是指在歌唱时,口腔都能充分张开,使声音的通道畅通无阻直达头腔,产生良好的共鸣。
呼吸的运用
呼吸是人体发声的动力,也是艺术的基础。发声方法的基础。发声方法真确与否,呼吸起着定性的因素。在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论述在我国名族传统唱法中,也认为气息是歌唱的基础。所以如果在歌唱过程中呼吸运用的不正确就会直接造成声音无控制的“喊叫”“卡挤”现象,有些学生多年来“提”着气歌唱。究其原因是声乐老师让其“收腹”歌唱。歌唱时吸引肌肉群和呼气肌肉和呼气肌肉群得对抗收决不等于“腹部往里收”这种“对抗收缩”为了维护横膈膜下沉。理论上讲,使肺的底部较长时间充满气,从而有控制的呼出。而“收腹”歌唱的呼吸现象,则完全打破了这一对抗保持的可能性,使歌唱者气息浅,胸上部紧张,是一身的毛病。就是因为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违反了一些科学的发生规律,从而走上了弯路,所以在声乐的教学中,老师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会常遇到哪些问题呢?
如何正确发声
1、起音
歌唱艺术是以人体的歌唱器官为“乐器”而发出优美歌声的艺术。歌唱者既是“乐器”又是乐器的的演奏者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才能“演奏”出美妙的声乐。
第一、要防止用过多和过猛的气息去冲击声带。这样会产生噪音,减少共鸣,损伤声带。
第二、要防止声带过于松垮,不积极靠拢闭合去档期。这样会产生漏气,发出嘘声,音色空闷、苍老,也容易引起声带疾病。
第三、要防止起音时候喉头挤、卡、压,是喉头失去弹性,导致音色干涩、刺耳,容易引起声带疲劳。
2打开喉咙与口形
“打开喉咙”是歌唱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在歌唱时须贯彻始终的最终的最基本状态。
“打开喉咙”实际上是打开了人的共鸣体,通过训练有意识的“打开”来调节人的歌唱共鸣腔。这个问题是一般声乐教师和学生积容易忽视的问题。唱歌初学者,往往会不自觉的将口腔紧锁着,不打开嘴来唱,这样很难的得到好的声音。更会导致喉咙下巴等发声器官的紧张。解决的方法应强调歌唱进吸气自然下沉。发生时,要感到下腹部和腰部位向外向下扩张,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喉部 的压力,有利于共鸣腔的调整,减少喉部的挤咔现象。
呼吸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许多的声乐家将歌唱发声的呼吸方法分为四种:锁骨呼吸法、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试联合呼吸法。大多数的生理学和声乐家认为个别的、孤立的呼吸法是不存在的,都主张在歌唱时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认为这是一种最为完善最科学的呼吸方法。
(三)由于流派风格的变化,歌唱中共鸣腔的运用是最为复杂的。歌唱得到共鸣包括: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正确的发声和美好的歌唱时建筑在共鸣之上的,这是声乐训练的基本规律,也是每一个优秀歌手的嗓音应具有的特点。
有些学生为了寻找共鸣故意压着喉咙缩着舌歌唱。下巴紧张,勃筋暴露,使歌声的“美”更无从谈起。这种现象如有老师指导,恐怕要追究老师引导其共鸣运用的责任。其实,歌唱的共鸣的运用,要想畅通自然,声音的“走向”很重要。打开喉歌唱,并不是压着喉歌唱。打开喉的同时,要把声音送向头腔,带动鼻咽腔头腔同时发生共鸣。而人体参与歌唱的各部位,要紧张有序。该积极的部位要调动起来,如:后咽部和鼻咽腔要有一定的张力,而该放松的部位如:舌和下巴一定要放松。只有这样才能调整出歌唱者最美的共鸣和音色。
三、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
好的演唱必须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做坚强的后盾。学习了解声乐理论基础,可使自己练习时不盲目,明确目标。另外,再看看别人的声乐论著、声乐方面的录像、电视、录音等,都会给自己带来极大启发,对歌唱练习时有大好处,使自己少走弯路。音乐基础理论包括知识理论、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及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等等。任何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没学好,演唱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乐理中基本的音值、节奏没掌握好,就会使作品的演唱失去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速度与力度把握不准,可能就会完全改变原作的青训和情感内涵。若不了解作品的出处、年代及风格,把严谨、典雅的古典风格唱成激情、浪漫风格,就会贻笑大方。可以说,扎美好歌唱的一个人重要保障。实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
四、歌唱的吐字
领会歌曲中的咬字与吐字是声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唱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音乐形象的升华,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我们中华民族歌唱的传统发音讲究的就是“字正腔圆”。古今中外的歌唱家在声乐训练课中都十分重视歌词的吐字问题。要求歌唱者除了以准确、优美、动听的声音以外,还要将歌曲中的歌词正确而清晰的传达给观众。
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者中无字,字中有声” “要把字顺顺溜溜儿不是疙瘩瘩融化”在歌声之中,即声中无字。要在吐字清晰而不是以不是以字害声的根基上,把字变成音乐化的有声字,就是字中有声。这些都是我国传统声乐理论中,关于吐字咬字的宝贵经验,只有认真学习,才可能做到“字正腔圆”。
五、了解民族唱法的特点
想要学好民族唱法,在学好一些技巧之后还得掌握它具备的特点。民族中国现代的名族唱法,是当今歌坛的三大唱法之一。我们所指的民族唱法、是在我国民族艺术土壤中孕育成长。在继承中国各民族的民歌唱法、戏曲唱法、曲艺唱法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欧洲传统唱法的科学训练手段和技术方法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特点的歌唱艺术。
民族唱法以一名族语言为基础,以独特的行腔韵味为精髓,重视唱“情”,强调以情代声,声情并茂的歌唱美学原则,并与形体表演紧密结合,是歌唱的情、声、字、腔、味、表演交相辉映。
我国的民族唱法在解放前因历史条件的局限,基本上还停留在民歌、曲艺、戏曲等唱法的领域内,没有形成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的完整系。虽然在民歌、曲艺领域内也出现了很多的优秀的演唱家,但从时代的发展对声乐的艺术看来,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解放以后,由于党和政府对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和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在演
唱技巧和训练方法上,学习、鉴定了美声唱法的长处,吸收消化后为我所用。保持了声音上甜、亮、圆、润,水的特色,但音域更为宽广、声音更加畅通明亮、表现力更加为强,不但能演唱一般的歌曲、而且能演唱宽广、色彩变化丰富、感情起伏强烈、富有戏剧的大型作品。
六、嗓音的保健
众所周知对于歌唱者来说,嗓子就是我们的“乐器”。正确的发声方法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对嗓音的最好保健。科学的用嗓,就是唱好歌曲的前提,所以对于一个想要学好名族声乐的朋友来说,爱惜好自己的嗓子才是唱好歌曲的王道。
对于如何学习好名族声乐,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就如同“每一千个看过哈姆雷特的人们,心中就会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声乐中每一首作品,不同的人就会用不同的技巧和感情表现出来。声乐归根结底即使细腻的却又是抽象的。总之一句话:虚心学习、耐心感受、用心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