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蒙族舞风格和特点
蒙族舞蹈风格特点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能歌善舞著称。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牧人的生活,表达牧人的美好情感,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怎样跳好蒙古舞呢?首先是通过肢体训练达到肢体的解放,肢体的解放是把握蒙族舞气质的基石;其二是把握民族气质;其三是在把握气质的前提下恰到好处的处理动作节奏。肢体训练,目的就是要使训练者具备蒙族舞的基本素质。就是全面掌握蒙族舞的动态特征。在蒙古舞蹈的风格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蒙族舞中有柔肩、耸肩、弹肩、甩肩、抖肩六种“肩功”,练就一番炉火炖青的肩功同样不应寻求什么捷径,而应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如从硬肩到柔肩,柔肩即具有对硬肩的“夸张化”的特征,在相同的动态中柔肩应发力缓慢,形成对硬肩的聚集规律,通过训练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同样,在训练臂腕的过程中,也应以单一的提压腕开始练习。在肢体的训练中,除了讲究稳扎稳打,还应注意一点就是舞者在心理上产生美感效应。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续慢发力、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快发力、幅度小、有棱有角、瞬间静止的审美意识。在训练当中要一直要保持一种蒙古族的基本形象和精神气质,透过这种情感、形态、运气、发力的典型表现,涵概出一种“圆形、圆线、圆韵”。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如双臂延伸动作的象征意义,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这一切体现出一个文化传统悠久的民族舞的素质。处理好蒙族舞的节奏是为了突出蒙族的精神气质。并且是舞蹈意义上的再升华,具体来说,在舞蹈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导致含有各种感情动作姿态的体现,注意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表达情意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为表现舞蹈的内容服务,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总之,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舞蹈与美酒有不解之缘。在民间,几乎有酒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兴。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
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舞蹈与美酒有不解之缘。
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特点。
动作韵律特点:
肩部动作丰富、灵活、富有弹性;腕部动作主要是在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脆韧相间地上提、下压手腕来带动整个手臂的舞动。头要稳,上身端庄,身体多为摆身、推身和靠身的动律。做各种步伐时双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韧,双脚落地扎实,脚下稳重,强调下沉的力量。
⑶基本体态:
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倾,后背略后靠。仰头,颈部稍后枕。
叉腰为一字叉腰。
蒙古族舞蹈除了具备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劲、律四个要点外,由于蒙古族图腾多是凶猛的飞禽走兽,崇拜白颜色,所以蒙古族舞蹈更具有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蒙古族舞蹈的手形、手位
蒙古族民间舞的基本手形:
四指伸直、并拢、拇指稍翘自然旁开,五个手指在一个平面内,形成“板手”。如果手形没有手位的配合,会使动作很单一,反之有手位与手形的配合就会使舞蹈更加有活力。以下为详细的手位动作:一位,双臂平行前伸于小腹前,手心向下。二位,双臂体前斜下举,手心向下。三位,双臂侧平举。四位,双臂斜上举,手心向下。五位,双手左(右)胯侧按掌。六位,双臂肩侧屈手指触肩。七位,双手握拳,拇指伸出叉腰,手背朝上。八位,双臂后被于体后按掌。蒙古族舞蹈的常用脚位、舞步 蒙古族常用脚位:
1、自然位,脚跟并拢,脚尖分开60度。
2、基本位。
3、大八字位。
4、踏步位。
基本舞步:
1、平步。
2、踏点步。
3、马步。蒙古族舞蹈的节奏及动律特点
节奏表现在所有的艺术中,尤其是在表演艺术更为显著。在舞蹈中,节奏是舞蹈力度、感情的基础。因此处理好蒙族舞蹈的节奏,是为了凸出蒙族的精神气质。并且,它可以视作是舞技意义上的再升华,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就蒙族舞来讲,是对风格美的外部形态的蒙族精神化。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 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舞蹈中,脚步、眼神、面部表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视觉上的立体化,而这种“有机”源于生活的根基,具备着一定的文化内涵。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 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
快吸慢呼——蒙族舞蹈的呼吸特点 蒙族舞对步伐及肩部、手部、臂部的训练,必须用呼吸。以呼吸带动踏步、拖步的起伏,控制关节的平衡性使气力相互协调,还需要呼吸来衔接前后动作,表达感情。蒙族和藏族同是游牧民族,但是由于各自地理环境与民族发展史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特质,由于心态的不同,体现在身体的形态上,也是大相径庭的。蒙族舞后靠的体态,横抻的动态是与他们曾有过的英雄历史;与他们“马背民族”的彪悍性格分不开。所以蒙族舞的呼吸是以在重拍上慢吐气见多,慢吐气可以表现出人物形象健壮,生活环境辽阔之感。吸气表现为在空拍和弱拍上的快吸气。例如趟步加柔臂的训练,柔臂是肩部动作的延续波浪形伸展。趟步要求膝部掌握平稳,并随步的动向移动,在动作中,无论是哪边的手臂向下压,一节节抹,呼吸都要走一个沉的下弧线。双膝稍弯,重心慢慢移动,到换反面上步的一刹那做短暂的快吸气。再沉,以此类推。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蒙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蒙古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草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牧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蒙古族民间舞蹈热情彪悍有力的基本风格特点,蒙古族民间舞是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蒙古族民间舞的音乐特点是热情奔放,悍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调式多为羽调式,音乐宽广,音程跳动较大马步音乐活泼跳跃,表现雁为主题的舞曲多为民歌,经常使用散板
蒙古族舞蹈所具有的体态特征以及所带给人的美的感受,是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蒙古族的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蒙古族舞蹈不仅是蒙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学习,使其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舞蹈艺术的独特功效。
第二篇:伦巴舞的风格和动律特点
伦巴舞的风格和动律特点,可以归纳为稳中摆、柔中韧、快合慢。
伦巴起源于古巴,是一种一向为人们所喜欢的舞步,享有“拉丁舞之灵魂”的美誉
【伦巴基本舞步】
伦巴的音乐节拍是4/4拍,节奏是2~3~4&1。重音在第一和第三拍。伦巴的基本舞步是合着音乐节拍,由快、快、慢的动作所合成的。两个快步是横步,跟着是一个慢步,就完成一个步法。伦巴的每个舞步有两个动作,一个是迈步,另一个是重心的移动;一只脚踏在地上,重心保持在另一只脚,在跨步时逐渐改变重心。
1.矩形步
男生舞步
左脚向左侧跨,膝部弯曲,重心在右脚 ——快
将重心改换到左脚,右脚靠左脚,右膝弯曲 ——快
将重心改换到右脚,左脚向前伸,膝部弯曲 ——慢
将重心改换到左脚,右脚向右边跨,膝部弯曲——快
将重心改换到右脚,左脚靠右脚,左膝弯曲 ——快
将重心改换到左脚,右脚向后放,膝部弯曲 ——慢
女生舞步
右脚向右侧跨,膝部弯曲,重心在左脚 ——快
将重心改换到右脚,左脚靠右脚,左膝弯曲 ——快
将重心改换到左脚,右脚向后放,膝部弯曲 ——慢
将重心改换到右脚,左脚向左侧跨,膝部弯曲——快
将重心改换到左脚,右脚靠左脚,右膝弯曲 ——快
将重心改换到右脚,左脚向前伸 ——慢
2.左转身
男生舞步
重心在右脚,左脚向左侧放,膝部弯曲——快
将重心改换到左脚,右脚靠左脚,右膝弯曲 ——快
将重心改换到右脚,同时向左转身,左脚向前伸,膝部弯曲 ——慢
继续转身,将重心改换到左脚,右脚向右侧放,膝部弯曲——快
将重心改换到左脚,同时向左转身,右脚向后伸,膝部弯曲 ——慢
女生舞步
右脚向右侧跨,膝部弯曲,重心在左脚 ——快
将重心改换到右脚,左脚靠右脚,左膝弯曲 ——快
将重心改换到左脚,同时向左转身,右脚向后伸,膝部弯曲 ——慢
继续转身,将重心改换到右脚,左脚向左侧跨,膝部弯曲——快
将重心改换到左脚,右脚靠左脚,右膝弯曲 ——快
将重心改换到右脚,同时向左转身,左脚向前伸,膝部弯曲 ——慢
3.右向下转身
男生舞步
依照快、快、慢的韵律,走完伦巴的矩形步,将女伴的右臂举起,慢步退后,以便女伴向下转身
继续跳伦巴舞的另一矩形步,用右手推女伴身体的左边,使她在她的右臂下转身,男生在慢步后退时,恢复合对位置。
女生舞步 依照快、快、慢的韵律,走完伦巴的矩形步,举起右臂,准备在慢步向前跨走时向下转身
在右手臂下面转身时,就要向右绕圆圈。开始时用右脚,依照快、快、慢的韵律,向前走三步,在男伴前面转身,继续以半矩形步前进,站成合对位置
4.古巴式走步
男生舞步
站在合对位置,双脚靠拢,身体重心在右脚
向左边绕,用左脚开始,依照快、快、慢的韵律(古巴式走步),朝着舞程线,用基本舞步,后退六步
女生舞步
站在合对位置,双脚靠拢,身体重心在左脚
向右边绕,用右脚开始,依照快、快、慢的韵律(古巴式走步),朝着舞程线,用基本舞步,前进六步
男生舞步
站在合对位置,双脚靠拢,身体重心在右脚
向左边绕,用左脚开始,依照快、快、慢的韵律(古巴式走步),朝着舞程线,用基本舞步,前进六步
女生舞步
站在合对位置,双脚靠拢,身体重心在左脚
向左边绕,用右脚开始,依照快、快、慢的韵律(古巴式走步),朝着舞程线,用基本舞步,后退六步
5.开扩脱步
男生舞步
左脚向左胯 ——快
右脚靠左脚 ——快
将女伴推开,左脚向前跨,人向右边站,现在已站在同向位的位置,用伦巴舞的握手式,伸出左臂,弯着右臂肘 ——慢
现在,在逐渐地将女伴拉向自己这一边时,就要循着圆圈向右退后了(双肩不要歪斜)。依照快、快、慢的韵律(古巴式走步)后退几步,直到使女伴站在合对位置为止
女生舞步
右脚向右胯 ——快
左脚靠右脚 ——快
右脚向后退,离开男伴,向左边站开,现在站在同向位的位置,右手在男伴的左手中,弯着左臂 ——慢
男生将女伴拉向面前时,向右走成圆形(双肩不要歪斜)。左脚开始,依照快、快、慢的韵律(古巴式走步),向前走几步,直到站成合对位置。
6.古巴式脱步
古巴式脱步是一种过渡的步法,是用来改变方向的,共有两个快步和一个慢步。在由前进的方向变为后退的方向时,男步是前进两步,后退一步,前进一步,用右脚开始。
7.前进、后退脱步
男生舞步
左脚向前跨,膝部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左脚,右脚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右脚,左脚靠右脚,左膝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左脚,右脚向后退,膝部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右脚,左膝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左脚,右脚靠左脚,右膝弯曲 ——慢
女生舞步
右脚向后退,膝部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右脚,左膝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左脚,右脚靠左脚,右膝弯曲 ——慢
将重心换到右脚,左脚向前跨,膝部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左脚,右膝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右脚,左脚靠右脚,左膝弯曲 ——慢
8.左、右横脱步
男生舞步
双脚靠拢,身体重心在右脚。
左脚向左跨,膝部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左脚,右膝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右脚,左脚靠右脚,左膝弯曲 ——慢
将重心换到左脚,右脚向右跨,膝部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右脚,左膝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左脚,右脚靠左脚,右膝弯曲 ——慢
女生舞步
右脚向右跨,膝部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右脚,左膝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左脚,右脚靠左脚,右膝弯曲 ——慢
将重心换到右脚,左脚向左跨,膝部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左脚,右膝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右脚,左脚靠右脚,左膝弯曲 ——慢
9.蝴蝶式脱步
男生舞步
站在合对位置,双脚靠拢,身体重心在右脚。
身体向左边站开,左脚着地,右脚跨过去,放在后面,同时使女伴朝右边向外转身 ——快
身体靠拢,右脚踏下 ——快
恢复合对位置,左脚踏地 ——慢 身体向右边站开,右脚着地,左脚跨过去,放在后面,同时使女伴朝左边向外转身,放开右手 ——快
身体靠拢,左脚踏下 ——快
恢复合对位置,右脚踏地,右手放在女伴左肩胛骨下 ——慢
女生舞步
站在合对位置,双脚靠拢,身体重心在右脚。
身体向右边站开,右脚着地,左脚跨过去,放在后面 ——快
身体靠拢,左脚着地 ——快
恢复合对位置,右脚踏地 ——慢
身体向左站开,左脚着地,右脚跨过去,放在后面面 ——快
身体靠拢,右脚踏下 ——快
恢复合对位置,左脚踏地 ——慢
10.交叉式
男生舞步
站在合对位置,双脚靠拢,身体重心在右脚,左手握着女伴的右手。
用右脚向右作轴转身,左脚跨在右脚的前面,膝部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左脚,在原位将右膝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右脚,略微向左边作转身,左脚靠右脚,左膝弯曲 ——慢
将重心换到左脚,向左作轴转身,右脚跨在左脚的前面,膝部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右脚,在原位将左膝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左脚,略微向右作轴转身,右脚靠左脚,右膝弯曲 ——慢
重复上述步法,将重心换到右脚。
女生舞步
站在合对位置,双脚靠拢,身体重心在左脚,右手被男伴的左手握着。
用左脚向左作轴转身,右脚跨在左脚的前面,膝部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右脚,在原位将左膝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左脚,略微向右边作转身,右脚靠左脚,右膝弯曲 ——慢
将重心换到右脚,向右作轴转身,左脚跨在右脚的前面,膝部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左脚,在原位将右膝弯曲 ——快
将重心换到右脚,略微向左作轴转身,左脚靠右脚,左膝弯曲 ——慢
重复上述步法,将重心换到左脚。11.原地右转身
男生舞步
站在合对位置,双脚靠拢,重心在右脚。
略微向右转身,左脚向横跨 ——快
继续向右转身,右脚踏在左脚跟后面,成直角形 ——快
继续向右转身,左脚向横跨 ——慢
继续向右转身,右脚踏在左脚跟后面,成直角形 ——快
继续向右转身,左脚向横跨 ——快
继续向右转身,右脚跨在左脚跟后面,成直角 ——慢
女生舞步
站在合对位置,双脚靠拢,重心在左脚。
右脚向前跨,同时略向右转身 ——快
继续向右转身,左脚向横跨 ——快
继续向右转身,右脚踏地,右脚跟在左脚尖前面,成直角形 ——慢
继续向右转身,左脚向横跨 ——快 继续向右转身,右脚踏地,右脚跟在左脚尖前面,成直角形 ——快
继续向右转身,左脚向横跨 ——慢
男生舞步
站在合对位置,双脚靠拢,身体重心在右脚。
向左转身,左脚踏地 ——快
继续向左转身,右脚向横跨 ——快
继续向左转身,左脚踏在右脚尖前面,成直角形 ——快
继续向左转身,右脚向横跨 ——快
继续向左转身,左脚踏在右脚尖前面,成直角形 ——快
继续向左转身,右脚向横跨 ——慢
女生舞步
站在合对位置,双脚靠拢,身体重心在左脚。
右脚向横跨,稍微向左转身 ——快
继续向左转身,左脚踏在右脚跟后面,成直角形 ——快
继续向左转身,右脚向横跨 ——慢 继续向左转身,左脚踏在右脚跟后面,成直角形 ——快
继续向左转身,右脚向横跨 ——快
继续向左转身,左脚踏在右脚跟后面,成直角形 ——慢
此外,回门步,纽约步也是比较基础的舞步。
第三篇:蒙族舞蹈——《筷子舞组合》教案
蒙族舞蹈——《筷子舞组合》教案
学前教育 王文君
一、教学目的:
1、筷子舞基本动作
2、组合短句学习
3、完成《筷子舞组合》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筷子舞基本动作要领
2、能够运用蒙族舞风格表现筷子舞欢快而又抒情的舞蹈特点。
3、配合队形变化完成组合学习
三、教学重点:
1、筷子舞是学生入学来第一次使用带道具的舞蹈,因此对筷子的制作,拿法,舞蹈中筷子的朝向都应详细介绍,力求学生熟练运用。
2、筷子在不同体态,不同位置所击打出来的声音不同,要能够区分。
四、教学难点:地面部分的筷子舞动作难度较大且比较辛苦,鼓励学生努力掌握。
五、教学方法:欣赏观摩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实践练习法等。
六、教学准备:蒙族筷子舞蹈的教学参考资料与多媒体播放设备。
七、授课时数: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组织课堂:师生问好,进入课堂教学
(二)基础训练:
1、基本素质训练(在把杆上进行压腿、压肩、甩腰等活动)
2、朝天登训练组合
3、呼吸提沉训练组合
(三)新授:《筷子舞》组合
1、基本介绍
1)筷子舞:以前是蒙族的礼仪舞蹈。常在宴会上出现。过去是男子的舞蹈。蒙族男子在酒喝到兴奋时,随手拿起桌上的筷子,跟随的音乐节奏,击打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跳起欢快的舞蹈。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筷子舞演变为蒙族舞蹈的一个部分,道具筷子也变成了扎着红绸的两大把。舞台上也出现了女子表演筷子舞的身影,具有特别的韵味。蒙族的筷子舞也可以运用到幼儿园舞蹈教学活动中,融合一些蒙族动律特点,加上道具,也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
2)道具筷子的制作:准备材料:十双筷子,两条对角一尺左右的红绸,尼龙线。制作筷子舞道具,首先要准备两把筷子。一般是十双筷子,分两手拿。如果舞者是孩子,可以适当减少。筷子以竹木材料最佳,这样敲击出来的声音最轻脆。接下来要做的是,在每根筷子比较粗的一头钻一个小孔,然后用尼龙线将筷子分两组串起来,最后绑上红绸的一角扎住。这样道具筷子就完成了。注意:筷子不要扎得太紧,要让筷子尖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样敲打起来的声音才会松弛好听。3)筷子拿法:双手全把握住筷子教粗的一头,让红绸和筷子尾部靠近小指一边。预备时,筷子横拿,筷子尖相对而不要朝前。
2、站立部分基本动作:
1)平步打肩:1拍走左脚,右手筷横敲左肩,左手筷体后擦腰后,双手打开到四位。2拍走右脚,双手对称。3拍上左脚有转身一周,手动作同1拍。4拍动作同2拍。
2)平步打背:面5点预备。1拍走左脚,右手筷高擦背,左手筷低擦背后,拉开到右五位,左三位。2拍上右脚,双手对称。3拍上左脚右转身面1点;右手筷横敲左肩,左手筷体后擦腰后,双手打开到四位。4拍向1点上右脚;双手对称第3拍动作。
3)踏步后重心位击胯:1拍右脚向右迈一步,双手筷横击双胯。2拍撤左脚呈踏步后重心,双手再击胯打开到三位。3拍左手筷击右肩。4拍右手筷击左肩。5~8拍对称反复。
4)展翅位击胯:
1、2拍左脚向左迈一步,双手筷横击双胯后打开到三位。
3、4拍撤右脚呈小踏步,双手筷横击胯后打开到四位;上身前倾,抬头看前方。
5、6拍向前上右脚呈前弓箭步,同时双手筷经击胯后向前平举。
7、8拍左腿顺势跪地,双手抽回击胯,上身直。
5)肩胯连击:
1、2拍大八字位左脚重心,双手筷从上向下连击肩和胯。
3、4拍双手自然下垂,保持左脚重心,屈膝;上身略前倾,送右肩;眼看1点。
5、6拍上身站直左手自然下垂击左胯;右臂体前顺时针甩一个立园。
7、8拍右手自然下垂击右胯;左臂顺时针体前甩一个立园。
3、跪地部分基本动作:双膝跪地预备。
动作1:8拍完成。1拍上身左前倾,双手筷击左前方地板。2拍双手上提击双胯。3拍上身直,双手继续上提,击双肩。4拍双手提至五位。5~8拍向右前倾对称1~4拍动作。
动作2:8拍完成。1拍双手在头上向左横着击双筷。2拍双手向下走,向右横击双筷。3拍继续向下,向左横击双筷。两手臂从上向下走了一个“S”形。4拍提上身提右筷。5拍右手击右肩,左手击左胯。6拍上身左侧前倾,右手向左前擦地;左臂后摆。7拍提上身,右臂上提至右五位。8拍左手击右肩。
4、组合动作: 1、2*8:全体向8点、2点、1点,走四次平步打肩。1点走两次
1*8:竖排单数同学先左后右,做踏步后重心位击胯两次。双数同学走圆场步五位交替柔臂;四拍向前走,四拍返身向5点走。1*8:以上两组同学互换动作。2、1*8:全体面向1点,做一次展翅位击胯。
1*8:1拍变双腿跪右手托按掌位,上身前倾。从左侧竖排开始做,每排占一拍时间。如:第一排做1;第二排做2;三排做3。7拍全体双手筷击双肩。8拍上身左前倾准备。
2*8:全体做跪地筷子动作1,四组。3、3*8:做跪地动作2,三组。1*8:全体起立向1点做平步打背动作一组。4、3*8:全体做肩胯连击动作三组。横排一、三排可按5、6、7、8、1、2、3、4的顺序做。1*8:全体右转身,1~4拍面向5点做肩胯连击动作的1~4拍。5~8拍继续反复上面1~4拍,并将动作逐渐放慢,结束。
5、组合练习
1)听组合音乐,让学生们数清楚组合音乐共有几个8拍,熟悉组合音乐 2)老师先带领学生把组合动作分段练习,熟练之后再进行完整的组合动作练习3)学生自己练习,注意筷子的击打部位以及击打方法 4)整体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5)配合着音乐分组表演,各小组之间相互点评
九、总结课堂学习情况
十、布置作业:
1、写出组合动作中所运用的筷子击打部位、击打方法
2、练习《筷子舞》单一动作以及组合,熟练筷子的击打方法。
第四篇:梁实秋散文风格特点
梁实秋散文风格特点的有哪些?
特点:无奈的幽默、闲适的幽默
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雅舍小品》中很明显的流露出他的清新自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或许,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你未必会哈哈大笑,但你却必然会心而笑,这是一种幽默的、大师级的人具备的一种超然世外的精神。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他创作散文时,常常游心物外,所以常常对自身所受的任何伤害多几乎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甚至外界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成为自我陶醉的机会。梁实秋先生对于一些不符合他的道德观的很多行为难免会进行批判,但却不会是狠狠的、不留情面的批判,在批判时,不是用尖酸刻薄的词语,更不是破口就骂,而是采用适度的幽默──一种不温不火的讽刺。他认为“讽刺文学的出发点是爱,不是恨,人性本有缺点,人生本有不如意事,文学家探索人生,热爱人生,看到不合理不道德的现象,则想加以指责矫正,讽刺便是一种恨好的手段。”这样的幽默的讽刺在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系列散文更是有了很充分的表现,此类梁实秋散文式的幽默很多,基本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带苦涩的笑,不得已的无可耐何的笑。这种笑的含义比较凝重,表达又较为婉转。这样的幽默多见于其作品如《鸟》、《猪》、《狗》、《骆驼》一类以动物为标题的小品文,例如在《骆驼》这篇文章中,表面上看来似在着重张扬骆驼的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精神,实际上却饱含着对人间待遇不公的怨愤,如文中所写到,骆驼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别人多少的惋惜,尤其在当今这个世界,大家都喜欢养善解人意的哈叭狗,象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推下去吧”。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为哈叭狗的得宠和骆驼的遭人冷遇而大鸣不平,不过是借题发挥,以发泄胸中的不满而已。梁实秋的这种影射式的技巧、练达而不轻浮的笑,是很合乎其清高的个性合和教养有素的绅士风度。
其次是梁实秋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闲适愉悦的幽默,是一种带着甜味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例如《下棋》一文中,写出一对活脱脱的棋迷,令人捧腹不已:“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作,不动声色,俄而弹落,棋子被震得在盘上跳荡,屋瓦乱飞,其中一位棋瘾较小者变色而起,被对方一把拉住:„你走!那就算是你输了‟。”作者把棋迷放入生死关头,环境对于棋迷来说是极为严峻的,但棋迷的言行却改变了情境的色调,在这里论输赢胜过了求生存,荒谬超越了常理。棋迷的行为已经使人惊诧,棋迷的对话更令人叫绝,棋迷迷之深在强烈的人物与情境的反差中达到了置生死于度外的境界,幽默也在这里被推向了极致。从根本上讲,梁实秋既不同意太超脱的“杀死他一大块”,他不动肝火,“草草了事”,让人“觉得索然寡味”的人生态度;又不同意不够超脱的人,“每一着都要加慢考虑”的给人一种沉闷呆滞感觉的人生态度。梁实秋所向往的是把令人烦恼和痛苦的输赢置之度外,以内心的丰赡愉悦为人生情趣的中和之度。这种豁达、超然、和谐的审美理想折射在艺术幽默上则表现为适度、静观、平和。
《雅舍小品》中梁实秋表现的更多的是一种闲适的幽默,作者在此类幽默中,闲庭信步,在独抒胸臆中来段幽默,天马行空中显露其修养。如雅舍中的一系列散文中,作者把一些生活琐事写得有生有色,趣味无穷,把一所破房写成了人人想参观的雅舍,在幽默中显露其深厚的语言的叙述能力。
第五篇:各民族舞蹈风格特点
朝鲜舞的风格形成是与这一民族的审美特点相一致的。朝鲜族人民十分喜爱白鹤,喜爱它洁白的颜色和轻盈静美的姿态,把白鹤看成是吉祥纯洁的象征,以素白为民族服装的主色调,同样这种审美观也反映在歌舞艺术中,讲究“鹤步柳手”。即模仿鹤的步态起舞,并在“鹤步柳手”的步态中,又以动静结合为特点的即以内在之动,带动外在之动,动中有线,而静时线未断,动起来松弛自如,潇洒流畅,静下来婀娜多姿,仪态万方,有如花朵含苞待放,这就是朝鲜舞的魅力所在。
朝鲜民族舞蹈中主要择取了“古格里”、“扎金古格里”、“安旦”、“他令”和“挥莫里”等几种节奏的基础步法和华彩步法,如:扛、弹、拍、抽等手的动作以及蹲、跳、转等技巧动作,这些内容的摘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组合,一环接一环的构成了具有内在联系,较科学系统的一条规律线。
朝鲜族民间舞蹈在训练上主要有三方面的意义:
第一是节奏及其表现力方面的训练内容,朝鲜族舞蹈各种不同的性格化的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节奏特点,给舞蹈提供了丰富细致的内心节奏及表现力。例如:从感情上表现含蓄,深情的“古格里”,节奏是均匀而缓慢的节奏;表现活泼、明朗的带有跳跃的是“安旦”节奏;表现深沉而有力的是“他令”节奏。这些节奏对于训练内心节奏及表现力方面都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并行之有效的教材内容。
第二是呼吸运用方面的训练内容,呼吸运用是朝鲜族舞蹈中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常常把呼吸的运用看成是动作的延续发展和把握住动作分寸的内在力量。这样在训练朝鲜族舞蹈时十分注重贯穿于整个动作过程的始终,并贯穿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甚至细致到手指,脚腕和脚趾,而呼吸的节奏、长短、轻重、缓急等又是体现朝鲜民族舞蹈风格特点,对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内在感情,以及形与神的统一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训练价值和意义的。
第三是技能方面训练的内容。朝鲜族舞蹈连绵不断的起伏过程和柔韧性较强的动作特点,是需要膝部和脚腕子的严格控制来完成和体现的,特别是下肢动作特点,直接波及到上身和手臂,并体现在整个动作流动中的协调细致的要求上。当然这仅仅是训练身体外部技能方面,但它的训练意义是通过完好的外部技能来更好的控制内心节奏,以此来表现更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
体态动律特点分析:
基本体态:吸腹、收臀、含胸、垂肩。基本脚型:绷脚背、勾脚趾。
基本手型:食指、中指自然伸直,无名指、小指自然微屈,大拇指接近中指。男为自然手型。朝鲜舞是有特点、十分细腻的,体态和手、脚型的特点皆贯穿在动律中,形成独特的舞姿风格,它以气息的运用带动膝部的屈伸和步法,并贯注全身,有明显的连续性。朝鲜舞动律应概括为垂直的屈伸动律和平移的屈伸动律两种,运动线多为上抛弧线和涌浪式的下弧线。此两种基本动律皆要求膝部和腕部的控制力,即:动中有线,静时线不断。基础步法类动作剖析。共同点:
屈伸动律和以此紧密相连的气息(屈时吐气,伸时吸气)
每个步法迈步之前,都有一腿弯曲,另一腿抬起的动势特点
脚抬起到落地都有从脚跟,脚心,脚掌或脚掌经过脚心到全脚一节一节的脚腕控制力的存在。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
什么叫民间舞?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即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份。
中国民间舞的动作受着地域文化、宗教、地理环境的诸多因素影响,风格韵律是民间舞的灵魂。
维族舞蹈主要有六种样式组成,即“多朗”、“赛乃姆”,以及“盘子舞”等道具舞蹈。我们主要学习“多朗”、“赛乃姆”两种。
多朗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包括齐克提麦、赛乃姆等四种节奏的动作。
齐克提麦——节奏慢而平稳,舞蹈以二步一踏为骨干动作,并贯穿于整个舞蹈的始终。赛乃姆——节奏的舞蹈,以滑冲步为骨干动作,这个动作的本身就具备了膝部微颤动作的特点。四种基本动律:以多朗的颤步和滑冲步为代表的两种,以赛乃姆的垫步、三步一抬为代表的一种,还有女性舞多用的摇身点颤基本动律。几种动律体现在如下特点: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摇身带晃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符点。
赛乃姆的舞蹈姿态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的,如最常见的有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了望式、抚胸式等。其次赛乃姆在步伐上的特点是膝盖既有控制又不僵硬,小腿灵活轻巧,和鼓点结合紧密。步伐用得最多的是三步一抬(前三步),脚步平稳,略有微颤。走第四步时动力腿脚掌蹭着地向后小踢,显得步法非常干脆、灵巧。赛乃姆舞蹈风格特点,是和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性格、服饰等特征分不开的,在当地生活中,当他们遇到开心的事情时,头部和颈部就情不自禁地摇动起来,这些动作被吸收在赛乃姆中,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风趣乐观的精神面貌。
1、基本体态:昂首挺胸、头高高昂起、立腰。挺拔而不僵——指体态立腰、拔背、挺胸、昂首。手形:曲掌 基本手位:曲掌形、绕腕手、开式小七位绕腕手,七位绕腔手,权开式三位绕腕手式五位绕腕手摆式六位点肩张腕手,绕四位点肩平。常用位置:旁 点步,后侧点步、前点步、踏步、踏步半蹲,蹲步后侧点步。
2、风格特点: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全身带摇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符点。
3、基本动律:垫步――小腿灵活轻巧,在流动中膝上提,双膝始终保持靠拢、两腿部腕不间断地向内侧滚动、另一小腿部扣脚掌
支撑地面一步紧跟一步 动身体的移动。保持上身立腰、挺拔、昂首为体态,手移横向流动的动感。颤步――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
动,即一步两颤一小一大、颤时有力、扬眉、动目、动肩、移颈。
4、骨干动作:三步一抬、后踢步、横垫步。
5、动作分析:垫步:是赛乃姆节奏的主要步法,特点是小腿灵活轻巧,因在流动过程 ,,,, 云南花灯:
云南花灯是在云南汉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舞,在历史上是被作为“社火”中民间舞蹈的一部分而流传的。舞蹈朴实明快,优雅别致,曲调柔美,风格鲜明,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并以别致的“崴”动为特色,没有高超的技巧,全在于它的自然平衡的摆动所产生的一种十分自然流畅的美感。我们的教材选择了小崴、正崴、反崴三部分,女性多为小崴为主,男性以反崴为主。云南花灯的主动律和主动作是崴,可以说没有崴就没有云南花灯。
1、基本体态:略含胸。
2、常用手位:体旁扇、头旁扇、头上扇、胸前扇。常用脚位:正步位,踏步位。
3、风格特点:舞蹈扑实明快、优雅别致,曲调柔美,风格鲜明,胯、腰、肋三部分在松驰状态下运动。道具舞蹈。
4、基本动律:崴――膝部上下兼左右的运动 走向,带动了胯部及上身的左右悠摆。
5、骨干动作:以肋、腰、胯(以膝为主)三部分协调配合形成独特的动感形象。
6、基本动作:小崴团扇、小俏步搬扇、小崴放扇、正崴合扇、正崴扣扇耳旁绕花,正崴扣飘扇、反崴摆扇、吸跳踮崴扇。
7、动作分析:崴动律的根源在于膝部,它是上下兼左右的运动走向,这一运动形式带动了胯部及上身的左右悠摆,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动感形象。要掌握住这一动感特点就要求学生胯、腰、肋三部分在松弛的的状态下运动,并协调各部位的运动。训练的意义首先是解放胯、腰、肋部,尤其是对胯的解放,并要求具备松驰协调运动能力。
小崴:是崴中最基本的动律,很容易被看成是胯部主动,其实不然,它是在双膝自然略屈的基础上,划出一个小的上弧线,一膝靠向另一膝的重心移动而形成的。小崴因节奏较快,在腰、胯、肋三部分中胯部崴动较为明显,决不意味着胯的主动。
正崴:是经支撑腿的弯曲,在动作腿落地移动重心的同时,形成了明显的自下而上的动力,促成了胯、腰、肋三部分成弓背形向上崴动。在动律上与小崴相反,它是经过一个下弧线,有明显的向上的特点,多用于中板,有优美明快的特点。
反崴:动律的主要特点是上身平行横移,迈步也经支撑腿弯曲,在较短促的时间内变换重心,强调横移的上身及上下肢动作拉长到尽头,形成流动中的三道弯。
藏族民间舞介绍:
藏族民间舞主要有四种歌舞形式:
1、堆谐,汉语称“踢踏舞”属于表演性较强的歌舞形式。
2、果谐。是围着圆圈歌舞的意思。也是藏民喜欢的一种古老、群众自娱性较强的集体舞。
3、谐,汉语称“弦子”以音乐曲调悠扬动听,舞蹈动律松弛柔美著称。
4、卓舞,汉语称“锅庄”,是一种、劳动气息浓厚,粗犷豪迈的古老歌舞形式。这里主要介绍踢踏、弦子。
踢踏,膝部上下运动频率快,形成了上下颤动的动律。膝部松弛而富于弹性,使膝踝关节灵敏,增强了膝、踝松弛协调配合的动作意识,以它丰富的节奏、音色、力度变化,极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
弦子,膝部上下运动频率放慢,形成屈伸的动律,弦子连绵不断流动性强,达到了对膝部柔韧性、连贯性、控制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弦子以优美著称,它上身随重心移动而晃动,上肢随上身的晃动形成动作和造型一环扣一环的运动规律,使人在下肢、躯干、上肢三部分协调配合的整体并表现出一种动人的优美感。
体态动律特点:由于长年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他们习惯上身总是很松弛并略带前倾。动律上膝部分别有连续不断,小而快的,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而有颤动或屈伸的步法形成的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使手臂动作多系附随而动,不管是颤动还是屈伸,都要求膝关节保持松弛状态,既要有柔韧性还要有弹性,上身动作决不能有丝毫的主动。颤类动作:第一、二基本步,退踏步、连三步、连五步、抬踏步。
共同规律:
1、是动作过程中保持有弹性的块而小的,连续不断的颤动,2、是起步时多是第一拍以双膝沉后提起动 作腿,支撑腿伸直后又屈。
屈伸类动作:嘀嗒步、第三基本步,七下退踏步,七下转身步、悠踢步、悠滑步等。这类动作多属支撑腿屈,动作 腿抬得动律,借着支撑腿下牙的力量,提拉起动作腿,顺着支撑腿松弛还原的力量,动作腿踏落地,形成压起踏落的 动感。
胶州秧歌介绍
概述
胶州秧歌俗称“跑秧歌”,是流传在鲁南胶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歌舞。由“跑场”和“小戏”两部分组成。
教材内容 胶州秧歌是山东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秧歌之一,它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和地区特征。主要提取了胶州秧歌
中小嫚和翠花的舞蹈部分,作为课堂训练内容。经过反复提炼和加工,又吸收了最有代表性风格的丁字拧 步,倒丁字拧步以及钉子三不小嫚扭的基本动律和动作,组成了 具有一定难度和训练性强的高班教材,原因是胶州秧歌风格特点突出,它的基本动律和韵律,必须在具备了一 定身体技能和表现能力的前提下,才得以掌握。
胶州秧歌的训练价值,主要表现在从脚部、膝部以及腰部到双臂的全面支配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上和对乐感 时控的表现力,以及舞蹈修养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能力上。
它的训练具有系统性。先有脚部和膝部开始,掌握拧碾得步态特点,达到脚下的韧性和力度感。而后腰部的训 练,它是通过肋部的力量促成腰部的转动,形成拧碾中的三道弯的体态,要在流动中形成特殊的体态美,所以 必须掌握腰部的灵活和控制能力,才能在缓慢或快速动作中运用自如。如缓慢时动作能贯满每一音符,真正融 化在音乐中来表现舒展、委婉的美感。真正融化在音乐中来表现舒展、委婉的美感,而快速时也能一丝不差地 灵活地扭出瞬间的节奏变化。最后在双臂和扇花的训练上,也必须通过细致的磨练才能掌握在缓慢动作中延伸 向外抻的内在节奏韵律,以及小嫚扭两臂快速交替划满8字的协调性和姿态性。综上所述,通过系统的训练,掌握拧、碾,抻、韧的四大特点,只有体现出这四大特点,才真正掌握了胶州秧 法的拧碾而形成的,也和原来踩寸子表演有直接关系,如果能对胶州秧歌的动律进行剖析,体态特点的形成也 就更加明晰了。
胶州秧歌脚下动作并不丰富,但却独具一格,很有特色。有动律代表性的步伐是丁字三步和倒丁字碾步。前者 突出了拧,后者强调的碾,共同的外部特点是双膝略弯,腰部拧动,概括起来就是:抬重、落轻、走飘。细琢 磨小嫚扭的过程,是提抬起步,经过一个拧动换另一脚起,先落脚跟,再落脚外边,经过脚外缘的滚动来完成 重心过渡,垫后脚支撑,再换另一只脚提抬起步。以上动作过程基本上把这一舞蹈的动律勾画清楚了,即:脚 下的拧劲儿,促成了膝部的粘劲儿,带动了腰的扭劲儿和手臂的抻劲儿。要想掌握这些规律特点,应在实践中 一步一步的将其各部细节动作连贯起来,并习惯而协调地反映出来,才能舞出风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