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声乐艺术的特征性分析
声乐艺术在电影中的积极作用探析 声乐艺术的特征性分析
所谓声乐艺术,通俗地说就是歌唱艺术,是指歌唱者以人嗓为工具,进行歌唱的艺术形式。声乐艺术有着自身鲜明的艺术特征。首先是情感性,《乐记》中记载:“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意思是说当人们情感受到了触动之后,就会不自觉地歌唱起来,以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者说,任何形式的歌曲都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不含情感的歌曲是不存在的。其次是叙事性。歌曲和器乐在形式上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歌曲是有歌词的,且歌词本身就是一门独立性很强的艺术。或者是一个事件的描述,或者是一段景色的描写,又或者是一段情感的抒发,等等,歌词创作者们创作出了歌词之后,歌曲就因为歌词的存在,而有了叙事性特征。再次是感染性特征。一些优秀的歌曲,总是饱含着创作者们的深情,在此基础上,用精湛的音乐创作手法,将这种情感以歌曲的形式传递给听众,从而让听众获得感染,收获了与观众的共鸣。声乐艺术的这三个特征,同时也是其在电影音乐中的重要作用。因为艺术之间都是相同的,声乐艺术可以抒发情感、说事说理和感染观众,电影艺术也同样需要类似的艺术效果。这种一致性让两者的结合变为了可能,并且一起配合,出色地完成了情感抒发、叙事和情感共鸣等艺术过程。
声乐艺术在电影中的积极作用探析
抒发人物的情感,突出情感的主题
影片人物的情感,就是指影片中的人物,在影片所营造的具体环境下发生的各种的、一系列的情感变化。因为电影是一门强于叙事的艺术,所以在人物情感的刻画方面并不见长,但是情感的刻画又是电影创作的根本目的之一。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门强于抒情的艺术,和电影相配合,从而推动片中人物情感的抒发。而前文中提到,声乐艺术正是一门最为常见的、有着广泛群众接受力的抒情艺术,很多影片画面所不能表达出的情感,与声乐艺术结合之后,就会迎刃而解,且为影片增色不少。声乐和电影结合,突出人物情感刻画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成为一个重要的创作技巧。要想让主人公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为其量身定做一首声乐歌曲,让观众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抒发更为强烈。
中国电影史上,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几乎所有的电影中都有歌曲,或者是主题曲,或者是插曲,一时间获得了电影和歌曲的双丰收。1953年,当时的中央电影局专门组织已经在电影音乐或电影歌曲创作中取得很大成就的雷振邦、王云阶等人担任教师,负责对国内的音乐创作者进行集中的培训,这批参加培训的电影音乐人,今后都成为电影音乐创作的主力军。主要作品《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铁道游击队》中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英雄儿女》中的《英雄赞歌》;《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怀念战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柳堡的故事》中的《九九艳阳天》;《咱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人说山西好风光》等。《上甘岭》中,卫生员王兰在战斗的间隙,在坑道里,一边为战士们包扎着伤口,一边深情地唱起了这首歌。一时间坑道中一下子都安静起来,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王兰的演唱,甚至连眼部受伤的战士,脸上都露出了微笑。这里显然已经不再是王兰个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抒发,而是借王兰之口,抒发了所有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和热爱祖国的精神。影片和这首歌曲再将这种精神传达给全国的观众,继而获得与全国观众的共鸣。时至今,这首歌曲,这部电影,都是中国歌曲史和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部歌曲的艺术魅力,甚至超过了电影本身。
介绍影片的背景,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
尽管电影艺术本身就是一门强于叙事的艺术,但是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对于影片的叙事形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电影文本的叙事,已经不能满足观众们的需要了。于是出现了多种新的叙事方式,如认同化叙事、戏剧化叙事、理想化叙事、动作化叙事等。音乐叙事正是诸多新型叙事手法中的一种。总体来说,声乐艺术对于情节的推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通过歌曲,介绍出影片的背景。这类歌曲多出现于片首,有少数影片也会以插曲的形式出现,从而将影片的时空背景和人物背景介绍出来。作为时空背景来说,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可大可小,既可以是某一段历史的再现,也可以是一个成长片段,但是其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一样的,即不论时空背景的描绘是大还是小,都是那个历史时代的整体代表。而人物背景,则是对人物的形象进行描绘,通俗说,就是告诉观众们人物是谁,是做什么的,有什么特点等。例如由金城武主演的香港电影《堕落天使》,金城武就是在一首闽南老歌《思慕人》中出场的,从歌曲中就可以得知,整个作品讲述的是闽南人的金城武和父亲移民的场景,从而对影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影片《青蛇》中,一开场,是辛晓琪演唱的《人生如斯》,歌曲旋律婉转悲情,歌词采用古文形式写成,道出了对于爱情的无助和悲伤。音乐作为引子,从而引导着观众迅速地进入到电影所刻画的氛围中。对于人物背景的体现,则较为复杂了,主要是由影片的具体内容所决定的。或者是人物身份、职业,或者是人物的情感状态,等等。影片《知音》描写的是蔡锷和小凤仙之间的爱情故事。影片的一开始,小凤仙身着一身旗袍,抚琴唱起了“山清清,水碧碧,千古知音最难寻觅”,不但道出了小凤仙和蔡锷两人的职业,还唱出了小凤仙对于蔡锷的情谊。
第二个方面是指对影片情节的控制。这里所说的控制,并不是说歌曲完全决定着影片的发展和走向,而ys.ficwi.com liu tv.ficwi.com chen www.xiexiebang.com wang bbs.ficwi.com xue www.xiexiebang.com zhou www.xiexiebang.com ru www.xiexiebang.com xing是指歌曲在影片中所起到的暗示、提示等作用。通过歌曲的出现,能够帮助观众更好理解影片。因为很多的时候,歌曲本身就已经带有了一定的叙事内容。比如时下非常流行的一首歌曲《因为爱情》,出自影片《将爱情进行到底》,仅从歌词中就可以知道,这首歌曲对于情节的发展起到了一种主导动机的作用。“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有时会突然忘了,我还在爱着你。”本身音乐就带有对于情节的提示功能,特别是作为歌曲来说,又加了歌词的元素,使得原本对音乐不敏感的观众,借助于歌词的提示,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情感指向。当这首歌多次出现的时候,观众们也就会自然被歌曲所暗示的情节所指引,从而完成了情节的提示。又比如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中,周韵扮演的疯女人突然消失了,唯有她的衣服和鞋漂在河中,镜头至此,响起了一首名为《美丽的梭罗河》的歌曲,“美丽的梭罗河,我为你歌唱;美丽的梭罗河,你将永远在我心上。”一边是歌曲的深情演唱,一边又将镜头转向了第二个故事的男主人公黄秋生,观众们自然就将这首歌曲和人的死亡联系在一起。不出所料,当这首歌曲再次响起的时候,黄秋生扮演的男主人公吊死在城楼上。可能观众本身对于歌曲并不熟悉,但是歌曲在电影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观众们经过聚精会神的聆听之后,就会随着对歌曲的感知而迅速地进入到影片的情节之中,这也正是歌曲对于电影情节发展的功用之所在。
再现历史风貌,复现时代精神
从声乐的发展角度来看,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作为主流形态而存在的音乐形态,比如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80年代兴起的通俗歌曲,90年代的流行歌曲等,所以声乐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记录历史和展现时代文化精神的作用,特别是和电影结合之后,两种艺术的这种功能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给观众以极大的情感刺激,而且还能复现影片所表现的当时的文化精神。比如红色经典电影《英雄儿女》中的同名主题歌《英雄儿女》,影片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父女情、兄妹情等,都深深感染了每一个观众,特别是英雄王成那种“向我开炮”的呐喊,成为人们的经典记忆之一。歌曲作为电影的传声筒,向我们展现出了那个时代,人们主流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很多时候,当我们重温这些影片的时候,能带给我们以情感触动的,除了电影本身,还有这些歌曲。
渲染影片的气氛,推动影片的宣传
所谓电影的气氛,包含整部影片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艺术情感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电影创作者们的审美取向和审美心理。不同的歌曲会给影片塑造出不同的氛围,从而成为影片氛围营造的好帮手。电影《小花》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不同历史意义的作品。同样是革命题材,却选用了一种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所以整部影片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特质,有着一种清新和深邃的美感特征。这其中,主题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当衣衫褴褛的赵小花,站在行进的队伍面前,瞪大了眼睛寻找自己的哥哥的时候,她的眼神中充满了焦急、委屈和渴望,多么希望自己的哥哥能够一下子就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这时候的心情已经难以用语言来描述了,于是我们听到了她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歌声,“望穿双眼盼亲人,不见哥哥心忧愁”。演唱者李谷一用她所独具的气声唱法,将每一个字都唱到了观众的心里,仿佛她就是小花一般,用歌声宣泄出了自己的苦闷和烦恼。望不见哥哥的小花,禁不住跟着行进的队伍跑了起来,跑跑停停,停停看看,给人以极大的视觉震撼和想象空间,更是将这种催人泪下的氛围渲染到了极致。歌曲的旋律先后在影片中出现了13次之多,为影片的氛围营造起到了突出和关键的作用。
90年代之后,中国电影顺应世界电影的发展潮流,开始更加注重电影的商业化和娱乐化,为了使电影取得更好的宣传和票房,电影主创方,不惜重金,为影片量身打造主题歌,邀请时下当红的明星来演唱。比如孙楠为《不见不散》演唱的同名主题歌《不见不散》,张信哲和李玟为《宝莲灯》演唱的《爱就一个字》《想你的365天》等,这些歌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曲调大都较为简单,节奏较快,具有很强的流行元素,适合于广泛的传唱。很多影片,甚至在上映之前,就广泛宣传电影的主题歌,等到电影上映的时候,主题歌已经成为时下流行的金曲,聚集了大量的人气。为影片的宣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影片的票房收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21世纪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社会,这种多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表现,就是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声乐艺术和电影艺术不但有着悠久的结合历史,而且两者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使两者本身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新时期下,继续加强两者之间的结合,将更加有利于两者的发展,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
声乐艺术在电影中的积极作用探析 声乐艺术的特征性分析
所谓声乐艺术,通俗地说就是歌唱艺术,是指歌唱者以人嗓为工具,进行歌唱的艺术形式。声乐艺术有着自身鲜明的艺术特征。首先是情感性,《乐记》中记载:“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意思是说当人们情感受到了触动之后,就会不自觉地歌唱起来,以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者说,任何形式的歌曲都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不含情感的歌曲是不存在的。其次是叙事性。歌曲和器乐在形式上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歌曲是有歌词的,且歌词本身就是一门独立性很强的艺术。或者是一个事件的描述,或者是一段景色的描写,又或者是一段情感的抒发,等等,歌词创作者们创作出了歌词之后,歌曲就因为歌词的存在,而有了叙事性特征。再次是感染性特征。一些优秀的歌曲,总是饱含着创作者们的深情,在此基础上,用精湛的音乐创作手法,将这种情感以歌曲的形式传递给听众,从而让听众获得感染,收获了与观众的共鸣。声乐艺术的这三个特征,同时也是其在电影音乐中的重要作用。因为艺术之间都是相同的,声乐艺术可以抒发情感、说事说理和感染观众,电影艺术也同样需要类似的艺术效果。这种一致性让两者的结合变为了可能,并且一起配合,出色地完成了情感抒发、叙事和情感共鸣等艺术过程。
声乐艺术在电影中的积极作用探析
抒发人物的情感,突出情感的主题
影片人物的情感,就是指影片中的人物,在影片所营造的具体环境下发生的各种的、一系列的情感变化。因为电影是一门强于叙事的艺术,所以在人物情感的刻画方面并不见长,但是情感的刻画又是电影创作的根本目的之一。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门强于抒情的艺术,和电影相配合,从而推动片中人物情感的抒发。而前文中提到,声乐艺术正是一门最为常见的、有着广泛群众接受力的抒情艺术,很多影片画面所不能表达出的情感,与声乐艺术结合之后,就会迎刃而解,且为影片增色不少。声乐和电影结合,突出人物情感刻画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成为一个重要的创作技巧。要想让主人公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为其量身定做一首声乐歌曲,让观众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抒发更为强烈。
中国电影史上,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几乎所有的电影中都有歌曲,或者是主题曲,或者是插曲,一时间获得了电影和歌曲的双丰收。1953年,当时的中央电影局专门组织已经在电影音乐或电影歌曲创作中取得很大成就的雷振邦、王云阶等人担任教师,负责对国内的音乐创作者进行集中的培训,这批参加培训的电影音乐人,今后都成为电影音乐创作的主力军。主要作品《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铁道游击队》中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英雄儿女》中的《英雄赞歌》;《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怀念战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柳堡的故事》中的《九九艳阳天》;《咱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人说山西好风光》等。《上甘岭》中,卫生员王兰在战斗的间隙,在坑道里,一边为战士们包扎着伤口,一边深情地唱起了这首歌。一时间坑道中一下子都安静起来,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王兰的演唱,甚至连眼部受伤的战士,脸上都露出了微笑。这里显然已经不再是王兰个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抒发,而是借王兰之口,抒发了所有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和热爱祖国的精神。影片和这首歌曲再将这种精神传达给全国的观众,继而获得与全国观众的共鸣。时至今,这首歌曲,这部电影,都是中国歌曲史和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部歌曲的艺术魅力,甚至超过了电影本身。
介绍影片的背景,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
尽管电影艺术本身就是一门强于叙事的艺术,但是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对于影片的叙事形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电影文本的叙事,已经不能满足观众们的需要了。于是出现了多种新的叙事方式,如认同化叙事、戏剧化叙事、理想化叙事、动作化叙事等。音乐叙事正是诸多新型叙事手法中的一种。总体来说,声乐艺术对于情节的推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通过歌曲,介绍出影片的背景。这类歌曲多出现于片首,有少数影片也会以插曲的形式出现,从而将影片的时空背景和人物背景介绍出来。作为时空背景来说,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可大可小,既可以是某一段历史的再现,也可以是一个成长片段,但是其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一样的,即不论时空背景的描绘是大还是小,都是那个历史时代的整体代表。而人物背景,则是对人物的形象进行描绘,通俗说,就是告诉观众们人物是谁,是做什么的,有什么特点等。例如由金城武主演的香港电影《堕落天使》,金城武就是在一首闽南老歌《思慕人》中出场的,从歌曲中就可以得知,整个作品讲述的是闽南人的金城武和父亲移民的场景,从而对影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影片《青蛇》中,一开场,是辛晓琪演唱的《人生如斯》,歌曲旋律婉转悲情,歌词采用古文形式写成,道出了对于爱情的无助和悲伤。音乐作为引子,从而引导着观众迅速地进入到电影所刻画的氛围中。对于人物背景的体现,则较为复杂了,主要是由影片的具体内容所决定的。或者是人物身份、职业,或者是人物的情感状态,等等。影片《知音》描写的是蔡锷和小凤仙之间的爱情故事。影片的一开始,小凤仙身着一身旗袍,抚琴唱起了“山清清,水碧碧,千古知音最难寻觅”,不但道出了小凤仙和蔡锷两人的职业,还唱出了小凤仙对于蔡锷的情谊。
第二个方面是指对影片情节的控制。这里所说的控制,并不是说歌曲完全决定着影片的发展和走向,而是指歌曲在影片中所起到的暗示、提示等作用。通过歌曲的出现,能够帮助观众更好理解影片。因为很多的时候,歌曲本身就已经带有了一定的叙事内容。比如时下非常流行的一首歌曲《因为爱情》,出自影片《将爱情进行到底》,仅从歌词中就可以知道,这首歌曲对于情节的发展起到了一种主导动机的作用。“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有时会突然忘了,我还在爱着你。”本身音乐就带有对于情节的提示功能,特别是作为歌曲来说,又加了歌词的元素,使得原本对音乐不敏感的观众,借助于歌词的提示,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情感指向。当这首歌多次出现的时候,观众们也就会自然被歌曲所暗示的情节所指引,从而完成了情节的提示。又比如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中,周韵扮演的疯女人突然消失了,唯有她的衣服和鞋漂在河中,镜头至此,响起了一首名为《美丽的梭罗河》的歌曲,“美丽的梭罗河,我为你歌唱;美丽的梭罗河,你将永远在我心上。”一边是歌曲的深情演唱,一边又将镜头转向了第二个故事的男主人公黄秋生,观众们自然就将这首歌曲和人的死亡联系在一起。不出所料,当这首歌曲再次响起的时候,黄秋生扮演的男主人公吊死在城楼上。可能观众本身对于歌曲并不熟悉,但是歌曲在电影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观众们经过聚精会神的聆听之后,就会随着对歌曲的感知而迅速地进入到影片的情节之中,这也正是歌曲对于电影情节发展的功用之所在。再现历史风貌,复现时代精神
从声乐的发展角度来看,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作为主流形态而存在的音乐形态,比如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80年代兴起的通俗歌曲,90年代的流行歌曲等,所以声乐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记录历史和展现时代文化精神的作用,特别是和电影结合之后,两种艺术的这种功能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给观众以极大的情感刺激,而且还能复现影片所表现的当时的文化精神。比如红色经典电影《英雄儿女》中的同名主题歌《英雄儿女》,影片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父女情、兄妹情等,都深深感染了每一个观众,特别是英雄王成那种“向我开炮”的呐喊,成为人们的经典记忆之一。歌曲作为电影的传声筒,向我们展现出了那个时代,人们主流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很多时候,当我们重温这些影片的时候,能带给我们以情感触动的,除了电影本身,还有这些歌曲。
渲染影片的气氛,推动影片的宣传
所谓电影的气氛,包含整部影片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艺术情感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电影创作者们的审美取向和审美心理。不同的歌曲会给影片塑造出不同的氛围,从而成为影片氛围营造的好帮手。电影《小花》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不同历史意义的作品。同样是革命题材,却选用了一种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所以整部影片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特质,有着一种清新和深邃的美感特征。这其中,主题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当衣衫褴褛的赵小花,站在行进的队伍面前,瞪大了眼睛寻找自己的哥哥的时候,她的眼神中充满了焦急、委屈和渴望,多么希望自己的哥哥能够一下子就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这时候的心情已经难以用语言来描述了,于是我们听到了她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歌声,“望穿双眼盼亲人,不见哥哥心忧愁”。演唱者李谷一用她所独具的气声唱法,将每一个字都唱到了观众的心里,仿佛她就是小花一般,用歌声宣泄出了自己的苦闷和烦恼。望不见哥哥的小花,禁不住跟着行进的队伍跑了起来,跑跑停停,停停看看,给人以极大的视觉震撼和想象空间,更是将这种催人泪下的氛围渲染到了极致。歌曲的旋律先后在影片中出现了13次之多,为影片的氛围营造起到了突出和关键的作用。
90年代之后,中国电影顺应世界电影的发展潮流,开始更加注重电影的商业化和娱乐化,为了使电影取得更好的宣传和票房,电影主创方,不惜重金,为影片量身打造主题歌,邀请时下当红的明星来演唱。比如孙楠为《不见不散》演唱的同名主题歌《不见不散》,张信哲和李玟为《宝莲灯》演唱的《爱就一个字》《想你的365天》等,这些歌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曲调大都较为简单,节奏较快,具有很强的流行元素,适合于广泛的传唱。很多影片,甚至在上映之前,就广泛宣传电影的主题歌,等到电影上映的时候,主题歌已经成为时下流行的金曲,聚集了大量的人气。为影片的宣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影片的票房收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21世纪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社会,这种多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表现,就是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声乐艺术和电影艺术不但有着悠久的结合历史,而且两者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使两者本身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新时期下,继续加强两者之间的结合,将更加有利于两者的发展,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
第二篇:浅谈声乐艺术
声乐艺术发展史
结业论文
《试论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辅导教师:
王建国(教授)
姓
名:
张诗雯
学
号:
2010272
2班
级:
音乐学二班
2013年 12月26日
试论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我国声乐艺术发展潮起潮落,繁荣我国的声乐艺术必须做到:
一、遵循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声乐艺术自身特色。
三、加强理论研究,提升表演水平。
关键词:
传统声乐; 美声; 声乐艺术;文化;当代音乐;发展代表人物;作品
1949年建国至今,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可以说是波谲云诡、潮起潮落。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是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黄金阶段,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不仅出现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声乐艺术作品,而且诞生了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歌剧洪湖赤卫队等为代表的经典之作,把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50年后的今天,拂去岁月的尘埃,这些作品依然熠熠生辉,使后来的人们禁不住击节赞赏,叹为观止。尽管这个时期的某些声乐艺术作品在词曲上不可避免地打上历史的烙印,但是其质朴的感情、率真的风格却是后来一些作品所缺乏的。文革十年,冰冻三尺,百花凋零。及至凶被擒,方云开雾散,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国的声乐艺发展也进入了繁荣的新天地。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笼罩在人们头上10年的乌云散去。我国的政治开始走向稳定,经济开始恢复,文化领域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呈现出复苏的大好形势。压抑在人们心中10年的感情通过声乐艺术这个火山口喷涌而出,一时间长歌当哭、喜泪盈腮,惊天地、泣鬼神。1978年在第一个春节晚会上一曲祝酒歌令观众耳目一新。那豪迈的歌词,激越的曲调,演唱者自豪的风格,使这首祝酒歌成为一只报春的新燕。其后, 一批优秀作品如5年青的朋友来相会、青春啊青春6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同时, 出于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怀念, 一批歌唱革命领袖的歌曲也盛行于世, 如锈金匾、送上我心头的思念、深切怀念敬爱的周总理等。随着文化禁令的解除, 五、六十年代, 乃至三、四十年代的优秀歌曲也被重新传唱, 极大地满足了当时人们饥渴的心灵的需求, 也为以后声乐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其意义是深远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新的生活、新的发展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复兴创造了条件。进入80 年代, 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 具有中化民族特色的优秀声乐作品大量涌现。国外优秀的声乐作品再次以不朽的魅力震荡音乐界, 以港台演唱风格为特征的流行歌曲迅猛崛起, 我国的声乐领域开始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声乐作品层出不穷, 再见吧妈妈、十五的月亮、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歌曲在传统声乐艺术表现的基础上, 运用诉说的形式为表现手法, 从独特的抒情角度抒发了对祖**亲执着的爱, 创作上开始突破标语口号的创作方法, 情深意切, 娓娓道来, 可以说开了抒情歌曲的先河, 其细腻的手法, 温婉的风格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二)声乐艺术的发展突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禁令, 外国优秀声乐作品的演唱再度繁荣。许多著名的歌唱家在全国各地举办独唱音乐会, 介绍西欧著名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的风格, 展示他们精湛的演唱技艺。同时, 文化部、中央电视台曾多次举办声乐比赛, 如全国艺术院校学生声乐比赛, 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以及国际比赛国内选拔赛等, 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歌唱家。不仅繁荣了国内的音乐舞台, 而且其中一些还参加国际声乐比赛获得了大奖, 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美声唱法在这一时期艺术水平实现了飞跃, 迎来了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
(三)流行歌曲迅猛发展, 特别是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歌星演唱的歌曲极大地震撼着当时的歌坛, 原因是: 歌词贴近生活, 描写细腻, 没有夸张式的空洞的歌颂句子, 而是从心底流出的真情实感。曲调优美, 许多作品吸收了南方的民间小调,风格多柔媚缠绵。演唱方法多种多样, 与歌曲结合得非常巧妙, 较好地表达了歌曲的内容。但是流行歌曲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港台歌星演唱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影响, 使声乐艺术领域**迭起。一些人对以李谷一为代表的新演唱风格的尝试提出质疑, 认为是在模仿港台歌星的无病呻吟, 丢掉了自身的优势和民族传统表现形式, 甚至与靡靡之音相提并论。另外, 由于流行(通俗)风格浓丽, 尤其是邓丽君歌曲的娇柔和甜适, 给正统声乐艺术造成极大的冲击, 于是黄色歌曲的字眼也出现在报端, 火药味十分浓厚。但是与此相映成趣的是, 广大群众十分喜爱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通俗艺术作品, 不断传唱, 广为流行。一些地方还编辑出版流行歌曲小册子, 及时把这些作品传播,其中, 以四川文艺出版社编的抒情歌曲较有名。这个时期出了一部精典之作, 这就是让世界充满爱。这个时期, 歌坛新人辈出, 一大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相继登上歌坛, 给歌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不同类型的演唱风格, 使歌坛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 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新歌新人展露风姿的窗口, 一首优秀歌曲一旦在春节联欢晚会上面世, 便迅速流行, 广为传唱。这个时期声乐艺术领域的特点是创作者和演唱者的新老交换逐渐完成, 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广泛, 表现的手法也丰富多彩。
进入90年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更加成熟, 政通人和、民富国安。国民经济结束了徘徊的局面, 呈现腾飞的势态,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连续数年居世界第一。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 真可以说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学艺术空前昌盛。在这种政治经济背景下, 我国的声乐艺术格外异彩纷呈, 形成了声乐艺术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歌唱领袖、歌唱党的歌曲仍是当时的主旋律,春天的故事、好年头, 好兆头、长城长6等充分表达了广大群众对党的热爱, 对祖国腾飞的喜悦之情, 走进新时代等成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演唱会上的保留曲目, 也成为人民群众共同的心声。同时, 还出现了一批描写普通人生活的歌曲, 如小芳、一封家书等。这些歌曲明白晓畅, 极富人情味, 因而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这个时期, 声乐艺术作品更加贴近生活, 及时反映重大事件, 记录历史风云。公元1997、七子之歌等成为历史见证的代表作, 对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青藏高原、我们是黄河泰山、山路十八湾、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等一如既往地以其独特的民族旋律的魅力劲风一般地吹拂着歌坛。由于外出打工已成滚滚洪流, 一些声乐艺术作品涉及了这方面的内容, 使声乐艺术作品的表现领域不断得到拓宽。流行歌曲不仅正大光明地登上了国家级舞台, 而且受到共和国新一代主人的高度喜爱, 以致出现了偶像派、实力派的新名词。这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再也听不到生硬的说教式的歌曲, 而代之以生动活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 这就是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为代表的送歌下乡、送歌进校、送歌进军营、送歌到特区、送歌到边疆的艺术传播方式。它结束了过去那种手段单一的电台、电视、正规舞台传播的局面, 把声乐艺术作品直接推到群众面前,让广大群众自己披沙拣金, 让作品在时代浪潮中经受考验, 这也可以说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0这个马克思主义精髓在歌坛的胜利。心连心艺术团的成功实践,为新时期怎样实现寓教于乐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结
语
百年来中国声乐的发展,时时、处处表现出近、现代中国人命运、情感以及现实生活对声乐艺术的需要。我们也要时时、处处感到时代、政治、历史在声乐艺术上的深深的刻痕。在此,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期待,中国声乐艺术能够更加的丰宫并繁荣的发展。
致
谢
行文至此,我的这篇论文已接近尾声,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感谢王建国教授在这一学期的悉心教导,传授我们知识,教育我们做人。使我们不仅学会了课本上的基础课程,还学到了人生这门大学科的知识。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中心的感谢!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夏瀚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2、梁茂春、陈乘义《中国音乐通史教程》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3、音乐研究(季刊)2 0 0 4 一1 2(4)
第三篇:思辨性政论片的特征分析
思辨性政论片的特征分析
——以《大国崛起之日本》为例
所谓思辨性政论片是指,根据某种客观存在,提出、分析思考问题,并带有强烈的思辨色彩的专题片。
《大国崛起》即使此类政论片的优秀代表,而该片除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外,思想的震撼力可能是其广受欢迎和喜爱的最重要原因,而这种“思想的震撼力”即是思辨性政论片的特征之一。
另一方面,思辨性政论片对所报道的历史和现实,并不是满足于客观的叙述和表层的评价,而往往对于所提出的问题赋予探索性、启示性和多义性。而这三个“性”是思辨性政论片的核心特征。
这类节目常常并不侧重于对问题作出结论,并不强调结果和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观众去接近客观真理,寻找问题的症结。例如,在《大国崛起之日本》这集中,开片,解说就抛出问题,引发思考,“这个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强国,从渴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究竟是什么在主导这个岛国如同海潮般激荡起伏的命运呢?”。
然后采访权威学者、还原历史史料,运用严谨的理论逻辑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真相,启迪观众寻找对于问题的个性化答案,并给其带来现实性的思考。该片以一种思辨的眼光,从经济、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探寻日本国家兴衰、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以严谨的历史逻辑探寻历史真相、启迪思考,展现思辨性政论片鲜明的思辨性。
无论是战后日本经济神话般的崛起,还是其政治体制变革的曲折历程,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回顾历史,反观现实,我们能看到什么?这些都是这部思辨性政论片所带给我们的思考。
姓
名:姚红芮专
业:学
号:
10广电
***0
第四篇:艺术声乐教室管理制度
声乐教室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声乐教室的管理,提高设备使用率,保障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一、凡使用声乐教室的教师和学生,必须熟悉设备的各种功能和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操作,确保设备正确使用。声乐教室的所有活动应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得在声乐教室开展与教学无关的活动。
二、声乐教室的相关设备应注意爱护、不得损坏;钢琴在每次使用前要用洁净软布轻擦干净,用后要盖好琴盖。
三、钢琴及相关设备的日常维护须由专业人士操作,其他人员不得拆卸钢琴及相关设备。
四、保持教室清洁卫生。严禁在声乐教室乱丢废物、随地吐痰;严禁在声乐教室吸烟、喝饮料;严禁在声乐教室乱涂、乱画;严禁在声乐教室随意粘贴图片或纸张等。
五、声乐教室钥匙由专人管理,严禁流失。非本专业学生不准进入声乐教室,更不准使用钢琴。
六、教师、学生使用声乐教室,要及时做好使用记录。凡使用声乐教室的师生必须遵守以上规定,如有违反,按学院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纪律处分;由此造成损失者,除加倍赔偿外,另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罚。
第五篇:浅谈声乐教学艺术技巧
浅谈声乐教学艺术技巧
摘要:
声乐是歌唱的艺术,即是音乐化了的语言,声乐以歌声为媒介传达情感,而声乐的教学工作则是一门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守一些自然规律和教学原则。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它科目,其实质是较为抽象的,在进行声乐教学时,我们必须明确声乐的艺术性质,同时应运用巧妙的手法和恰当的语言表达,遵循启发式等的教学范式来进行声乐艺术的教授。本文旨在以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再创造的培育为主导,讲解声乐教学的宗旨与艺术技巧。
关键词:声乐教育 情感体验 再创造 教学技巧
声乐是歌唱的艺术,即是音乐化了的语言,声乐以歌声为媒介传达情感,而声乐的教学工作则是一门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守一些自然规律和教学原则。同时我们必须明确声乐的艺术性质,在教学时,我们应运用巧妙的手法和恰当的语言表达,遵循启发式等的教学范式来进行声乐艺术的教授。
一、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激发
在中国古典典籍《礼记》中曾记载“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钓,累累呼。端如贯珠。故歌者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1即说明了语言与歌唱之间的异同。充分表现了声乐具备歌唱性、语言性、动作性的多元属性。语言是人类的基本交际媒介,而歌唱是人们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上延展出的艺术类媒介,可谓是语言的升华。在音乐的空间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是饱含情感的产物,所以在声乐教学中不仅应该以语言为切入口授予学生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以情感体验为导向去感受声乐的真谛所在,也就是以声乐艺术为核心,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听觉表现为基础的歌唱情感能力。音乐通过特有的方式表达了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们在通过语言的教授阶段时只是初步对声乐作品的某些性质有所基本了解,而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使其深入理解到音乐的本质。体验是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与此同时,学生应当演唱足够数量的作品,如中外艺术歌曲、传统民族音乐及歌剧咏叹调等,储备一定的演唱经验,才能具备较丰富的音乐素材、音乐语言及音乐文化等基本声乐要素。
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尤其是在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新颖、生动、愉快的学习氛围,在优美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地感受美,我们需要创造一定的情景,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和升华,引导他们在切身体验中理解音乐作品,这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深情进行体验也是欣赏自身感情与作品的共鸣。所以,我主张在声乐教学中能够做到“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2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
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它科目,其实质是较为抽象的教学,一直以来的声乐教学,几乎是以感觉为导向的,教与学的双方往往都需要投入极多的精力与时间,所以有人说声乐是音乐学科中最难学与难教的学科。我认为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不仅应该坚持“凡音之起,由人心声也”3的感情主导原则,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二度创作精神,能够对音乐有独特的品味与再创作,这事实上才是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以上所说,声乐教学中要充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实践教学时注意挖掘音乐形象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调式、和声和调性都有全面的体验。以此使学生将音乐作品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诗歌、故事、丰富和美丽的情感色彩及图画等等,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123俞子正,《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同上。颜五湘,《声乐教学艺术与演唱实践》,花城出版社,2009-7。
二、声乐教学中的再创造培育
沈湘先生曾分析说“音乐是表演艺术,一个歌唱家需要有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和体验作品感情的能力,并且会用歌声去表达作品的内容、思想感情,这是我们应当具备的表现能力:首先是对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及人物的思想感情、神态和事物的内涵有所观察、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其次是对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所表现的感情有所感受、体验和认识的能力。最后需要善于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到的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4这便说明了在声乐教学中对音乐知识有所了解与掌握是初步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情有所体验与延展是进一步的教学目标,而使学生在以上的基础上将自身的理解与感悟进行再创造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
词曲作者写出一件作品,这就是所谓的第一创作,而再创作是需要音乐演唱者自己来完成的。我们知道,同样的一首歌曲,不一样的演唱者来演唱所传递出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有的音乐作品从曲式上来看,是很简单的,结构也不复杂,但如果是通过一个优秀的演唱者恰到好处地细腻表演,唱出的东西是更具感染力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强调对学生的再创造能力的培育。例如我国的民间音乐可谓是琳琅满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但很多曲目都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段。技巧的不同,风格的各异都是可能进行再创作的契机,所以在学生学习中华民族声乐曲目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自觉的继承与发扬的品质,与此同时也需要兼顾对国外声乐各个派系的唱法和表现手段的了解,使学生的再创作建立一个全面且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之上。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的是挖掘音乐作品最原生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学习以词曲有机的结合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体验对音乐作品给予准确的演唱发挥从而完美地塑造声乐艺术的感人形象。对于地域性不同的民乐,要培养学生对地方语言特色的基本了解,在再创作的过程中一定得结合乐曲相应的语言背景,紧密地伴随曲调节奏的起伏,增强旋律与节奏的音乐表现,以此使学生对乐曲的本质有着合理的诠释与再发挥。
三、声乐教学中情感与实践的结合
以上强调了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情感体验与再创作的重要性,那么在具体实际教学操作中,怎样将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有机结合,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歌唱表演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不过最能激发学生歌唱激情的是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方式,所以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富有情感性,而这样的情感性必须要落实到教学和艺术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再创作与情感体验得以有机互动,产生出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模式。
在平日里的声乐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练声中养成深刻感受、分析作品的良好习惯,把每件作品和每条练声曲都演唱得尽量的准确与完美,以此使学生从常规的技能训练过渡到有意识的歌词需要,从而使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体 4唐琳,《声乐教学泛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8。验,不仅为其将来驾驭难度较大的音乐作品打好基础,也是为其从模仿到理解再到创作的进程创造条件。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增加了教学的艺术性,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让学生认识到美好的演唱是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使学生逐渐养成发声必有情的自觉意识,这是再创作出感人深刻作品的根本与核心。
声乐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歌唱的技巧是以经验知识为基础的,必须通过无数的实践训练得以巩固。我们必须明确,优秀的歌唱是正确的发声方法长期的培养与情感体验的结合及自我体悟的表达的结果。所以教师在注重课堂训练的同时还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如组织学生去欣赏音乐会,参加观摩课,参加演出等艺术活动。参加舞台实践类的活动,学生会把平日里声乐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与艺术技巧通过舞台实践得以验证,并获得知识的积累与巩固,逐渐上升为自身切实感受的理性认识,将歌唱心理与歌唱技巧相统一,将其眼之所见、耳之所闻转变为心之所想、口之所唱,由此从学会审美过渡到创造美。
参考文献:
[1]曹文海,《声乐教学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2]俞子正,《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3]金白颖,《新编声乐教学曲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1。[4]颜五湘,《声乐教学艺术与演唱实践》,花城出版社,2009-7。[5]唐琳,《声乐教学泛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