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某市考察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经验汇报
根据市委领导的指示,元月10日至13日,由市农办组织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工商局等相关部门同志,就农村土地流转等有关问题,专程赴**进行考察学习。期间,先后实地考察了**“五朵金花”、**农村产权交易所、郫县西部花乡鲜盆花生产基地、田园时代、榕珍菌业等精品工程,与当地有关部门同志进行了座谈。此次考察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是一次新
人耳目之行,开人视野之行,启人心扉之行,发人深省之行。现将他们的主要经验及我们的几点建议报告如下:
一、**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经验
**作为四川省会、副省级城市,近年来,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列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机遇,以农村土地改革为突破口,把推进土地流转作为加快农村发展的第一要素来抓,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2008年,该市累计农用地流转面积达到302.7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8.7%;其中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26.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3.7%;全市农用地流转50亩以上规模经营达到197.4万亩,占农用地流转面积的65.2%,其中耕地达到136.2万亩。10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业主达到405个。分析其做法和经验主要有四个方面:
1、创新观念较为超前。在创新理念、创新政策、创新举措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理念上,坚持“三个有利于”,按照“三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思路,大力推进市场化运作,把推进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结合起来,让一部分农民成为新“地主”;把推进土地流转与全民创业结合起来,让一部分农民变成新的产业主;把推进土地流转与本地工业发展结合起来,让更多的离地不离家的人成为工人;把土地流转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让农民转变为商人。政策上,用活用足用好,如涉及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一次性承包土地等政策法规上没有明文规定不准的,敢于创新,规避政策风险。举措上,以搞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手段,推进农村产权改革,2008年该市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村产权交易所,部分县市区也建立了农村产权流转中心,为农民提供快捷方便的产权及资本流动平台。探索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量化、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化改革、搭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平台等,拓展其抵押融资形式,使其资源变资本。**永竞集团建立的“田园时代”是一个以“土地量化入股、村企合作、业主规模经营”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子。在农民流转自愿的基础上,该村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组建农业股份合作社,合作社与永竞集团签定了租赁5200亩耕地,时间为19年的土地租赁合同,达成了投资2.6亿元,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园的投资协议。“时代田园”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农业观光旅游为载体,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将园区内所有民房迁出,统一规划,新建新村庄,农民每户按每人35元平方米的补助予以建造新居。示范园主要发展葡萄、苗木、小区养殖等特色产业,建设集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合作社采取“农户入股保底,收入二次分成”的分配方式,使农民增收链条得以延伸。农户可从合作社获得稳定的“四金”收入。一是获得土地流转租金每年每亩保底收入1500元;二是坚持“多积累,少分红”的原则,对高出保底租金部分的50%用于持股农户再分红,实现农户第二次分利。余下的50%新增收益用于扩大合作社生产经营;三是公司每年安排出租地农民700多人在农业园区打工,并解决出租地农民的社保问题。四是建休闲山庄,聘请当地人作物业管理,并引导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特别是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了农民收入构成多元化。
2、扶持政策十分过硬。一是土地流转奖励政策。2005年该市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明确了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具体奖励办法。新都、双流等多数县市区政府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特点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奖励政策,并从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有些地方除对规模经营业主给予奖励外、还对引进规模经营业主的单位和个人、对土地流转达到一对规模的村和乡镇制定了奖励措施。该市市委文件规定从2005年起连续3年以上规模经营农用地面积达1000亩以上的,由市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锦江区在发展“江家菜园”基地中明文规定全区每个公务员租种一分田或一分地,转租给他人种的,出让800元给予补偿。二是土地优惠政策。国土部门积极为农业产业化项目提供用地政策支撑和用地服务,2005年为10家龙头企业落实建设用地1450亩,并享受到了相应的用地优惠政策。三是争取金融支持。加大金融机构对龙头企业、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信贷支持,市政府与农发行签订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在2006年到2008年农发行提供100亿信贷额度。从2004年起市财政专门列支500万元用于
扶持农村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组织。
3、典型示范引导有力。该市总结推广了多种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典型模式,通过组织召开专题现场会、农村工作会参观现场、加大宣传报道力度等带动土地流转。如以双流县昆山村为代表的“土地有偿流转,业主规模经营”的经营模式;以崃羊安镇汤营村为代表的“土地量化入股,集体统一经营”的模式;以崃市固驿镇仁
寿村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村企合作经营”模式;以金堂县转龙镇大桥村为代表的“土地量化入股,农民与企业合作经营”模式;以龙泉驿区大面街办龙华村为代表的“开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规模经营”的经营模式,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带动了土地规模经营加速推进。
4、服务措施非常到位。一是着力改善土地流转的软硬环境。通过结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用水保障工程等项目,政府每年投入上10亿元用于改善灌溉、道路等农业基础条件。对农业规模经营及兴办农业企业的周边设施由政府投入,“五朵金花”农民休闲山庄设施建设投入按50%的补足,并免收业主基础设施配套费;通过搭建劳务输出机构、开展务工前劳动技能培训、开通务工人员直通车等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用工信息、用工导向服务,消除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为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创造条件;通过健全农民社保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解决农民流转土地的后顾之忧,为土地规模创造条件。二是加强土地流转服务指导。该市先后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细则》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统一制定了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和土地流转服务流程,健全了市县乡三级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部分县市区建立了土地流转网络信息平台,为农户、业主从事土地流转提供服务。三是成立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政府每年投入6亿元,撬动社会、金融和部门资金达248亿元,政府每年向农民提供400元/亩的耕地保护基金,担保公司与农民按2:8的比例贷款担保,积极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的流转提供资金担保,以确保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正常有效进行。
通过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方式、方法,该市农业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在土地规模经营的带动下,该市已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形成了优质粮油、畜禽、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茶叶、水产、竹林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二是促进了农业基地建设和产业化经营。已建立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158个,该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657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0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78家,30元以上龙头企业2家。三是促进了农民转移和持续稳定增收。2007年该市转移农村劳动力21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以上。2008年底,该市共有81.8万户农户转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占承包农户总数的42.7%。双流县通过土地流转解决了1.2万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四是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集体公益事业发展。通过资金、技术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该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592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880个,从业人员22.7万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到998个,参股入股的农户达15万户,极大地壮大了集体经济。金堂县由新镇祝新村,出资25万为全村2552人购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77户低保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及文体设施建设等,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
二、学习借鉴**经验的几点建议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走活,全盘皆活”。如果说,30年前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使农村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得以分离,那么,30年后的今天,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又实现了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正是这一关键性的一着棋,将对农业农村经济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次**之行,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两型社会”实验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发展,实现“保二争一”,当务之急是解放思想,重中之重是扶持引导,根本之策是发展产业,战略之举是体制突破。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先进发达地区比较,我们最大的差距是思想上的差距、观念上的差距。加速推进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首要的是在观念上的突破。在发展理念上,转变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定势,树立用抓工业的思路来抓好农业的理念。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要走企业化、公司制的经营路子。各级政府要重视引导和支持规模化经营实体改进内部管理体制和作业方式,加快推进农业园区、种田大户和农业产业化基地企业化建设。在发展模式上,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交易试点,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合理估值作价,实现流转利益的最大化。一是探索建立农用地流转方式,可采取置换方式,允许农民腾旧宅,建新村,将旧宅基地整治复垦,实行集约化用地。我市空置宅基地及荒地面积合计约8.6万亩,如能实现30%以上的挖潜,可有力支持我市土地规模流转。同时,作为试验区在扶持龙头企业用地面积、价格等敏感政策上要有所突破。二是建立以农地抵押的农地金融制度试点,进一步明晰农民的土地、房屋等产权,使之成为可以押抵、转让、入股、出租等金融资产。三是应大力鼓励管理、资本、技术、土地等要素的拥有者以股份制形式投入农业经营;探索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支持龙头企业在生产基地进行“村企合一”试点探索,鼓励和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出资、以集体土地入股等参与农业产业化;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让农民以入股等形式参与龙头企业的经营,不断推进农业规模化、企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加强正面引导,实施科学规划。按照推进“三个集中”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全面制定完善我市农业产业规划,围绕全市优质米、竹木、肉禽、油茶、果蔬等优势产业,引导业主按规划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如在城市近郊区,着力推进以都市生态观光农业为主的土地规模经营;在中远郊平原地区,着力推进以优质粮油、蔬菜、花卉苗木等产业为主的土地规模经营;在中远郊丘陵和山区,着力推进优质水果、蔬菜、茶叶、旱粮、中药材和竹木、水产等产业为主的规模经营。各乡镇、村的土地流转要突出围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等抓好布局。106国道和主要公路沿线的农业走廊和特色种植基地、休闲农业观光园、科技示范园和“一村一品”专业村等应作为土地流转的重点,努力形成“村为点、镇为线、县为面”的土地流转新格局。
3、致力培植典型,发挥示范效应。“一个典型破道题,一批典型活全局”。要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流转试点,培典型、抓亮点。近年来,我市涌现了如攸县网岭镇北坪村金岭农民经济合作社、攸县种粮公司、新市种粮大户付和平、醴陵保丰公司、炎陵星光蔬菜公司等一批农村土地流转典型。一方面,要加大对这些典型的宣传和推介力度。特别是对一些好的经营模式,如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可借鉴外地好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各县区可选取有条件的乡镇,逐步推广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对整村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农民股份合作社或农民以土地参股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以村为单位申报,开展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另一方面,要把开展土地流转试点与全市22个新农村综合示范点结合起来,如**县建设的“两江三镇”生态休闲产业示范片,就是与土地流转相互结合的一个很好例证。各县市区都要选择若干个新农村示范点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开展试点,以点成片、以片成面,逐步推开。力争到2020年,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到40%以上,农村一家一户生产基本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4、着力产业建设,突出项目支撑。产业项目是推动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的关键。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用“市场-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这根链条,拉动农业规模经营。进一步落实产业发展优惠扶持政策,对重点发展的产业集中资金、技术给予重点扶持。通过改造“企业加农户”的传统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由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创建种养加小区,形成企业建小区,小区带农户的新模式;通过扶持培育唐人神等15家过亿的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全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经营;通过依托龙头企业,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要明确要求15家做大做强型龙头企业都要建立1-2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生产基地;通过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形成连片规模经营,用“订单”的形式把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农民面向市场调整结构的问题;通过实施农业招商引资的方式,将耕地、林地和非耕地进行整体包装推介,引进业主集中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现代农业,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区域化生产。
5、加大扶持力度,培育经营主体。鉴于目前农业比较效益仍然偏低,需要在政策导向上积极扶持专业大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一是各级政府要出台鼓励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优惠政策。各级财政可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专项资金,对流转双方实行以奖代补,对流转时间较长、经营规模较大的可加大奖励扶持力度。如对将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给规模经营主体并签订流转合同5年以上的农户给予每亩一定额度的补助;对凡兴办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入股耕地在500亩、林地10000亩的给予一次性奖励等。二是大力支持发展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和综合开发等资金应涵盖到种养大户。金融部门应降低贷款门槛,增加信贷规模,鼓励大户承租土地。三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落实株政办发【2009】2号精神,从2009年起市级财政安排专项扶持资金,县市区财政要安排相应扶持资金。支持通过“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优先安排流转土地、有就业需求的农民从业。力争到2010年全市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0家。
6、健全流转市场,创新服务平台。一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机构。在全市各级经管部门设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并赋予相应的管理职权,规范流转管理,特别要稳定完善制度,今年6月底前做好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让流转主体和客体都吃下“定心丸”。县、乡镇设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到年底,力争全市所有的县市区、乡镇100%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二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供需双方提供流转平台,提供合同、法律、竞价、纠纷仲裁、风险保障等服务。三是建立农村流转信息网络。以乡、村、组为单位,全面统计农村土地承包、农村劳动力、土地流转供需情况等信息,健全市、县、乡(镇)、村四级工作服务网络和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打造功能完善的交易平台,逐步实现土地流转信息的网络化管理。真正做到流而有向、流而增效、流而有序、流而无忧,流出活力。
第二篇:赴山东省滕州市学习考察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
赴山东省滕州市学习考察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促进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规范有序流转,3月中旬宁河县委农村工作部带领有关部门,赴山东省滕州市专题学习考察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一、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
这次学习考察的主要点位是滕州市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滕州市西岗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滕州市(县级市)隶属山东省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总人口164.7万,其中农业人口126万;耕地面积115万亩,人均耕地0.7亩;辖17个镇、4个街道、1226个行政村(居),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全国优质蔬菜基地、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市)。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31元。滕州市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座落于市委、市政府办公区内,于2008年6月18日正式投入运营,投资58万元,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主要负责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宣传、指导和服务。
西岗镇位于滕州市西南部,总人口13.1万,耕地面积4046公顷,人均耕地0.76亩,辖72个行政村(居),先后获得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重点镇、全国千强镇、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商业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2008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02元。西岗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于2006年下半年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50万元,市场面积240平方米,设立了土地流转信息联络、收益评估、合同鉴证、档案管理4个服务窗口,是全国首家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
二、滕州市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
2006年以来,滕州市在坚持家庭承包基本政策不变和保障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创造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滕州模式”。这一创造性的做法得到了国家和省、市的充分肯定,吸引了中央党校、农业部以及北京、天津、江苏、安徽、贵州等20多个省市的领导、专家前去参观考察。2008年12月1日,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座谈会在滕州市召开,进一步肯定了该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其主要做法是:
1.构建一个平台。就是构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平台。2006年4月,该市在地处矿区、工商业较发达、具备良好土地流转条件的西岗镇进行试点,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镇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并在各村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免费帮助流转双方进行土地价格评估、合同鉴证和档案管理,逐步健全了镇、村两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和规范有序的运作保障机制。近两年来,该镇成功流转土地1.5万多亩,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23.1%。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滕州市又相继在级索、洪绪、南沙河、龙阳等16个镇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分别建有50-200平方米的土地流转交易大厅,专门设立了土地流转信息联络员、收益评估员、合同鉴证员等专职工作人员,配备了微机、大型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等配套设施,健全完善了工作制度和服务流程,全面开展土地流转信息登记发布、土地评估、联络协商、合同签订鉴证、法律政策咨询等工作。
2.完善四项机制。一是建立信息网络,完善土地流转服务机制。以土地流转市场平台为载体,分别成立了市、镇两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形成了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具体由村级服务站登记上报转出户和需求户信息,进入镇和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库,全市土地流转信息资源实现统一管理,并通过服务大厅电子显示屏和土地流转信息平台网站,在镇、市两级及时向社会发布。目前,累计收录、发布土地流转信息1万多条,为供求双方搭建了信息交流沟通的桥梁。二是规范交易流程,完善土地流转运行机制。重点是把好“三关”:把好流转“准入关”。对供求双方的流转信息,组织专人认真审查,符合法律规定的允许进入流转市场,不符合规定的做好解释说明。把好供求“协商关”。依法引导供求双方进行谈判交易或竞拍交易,指导双方在不违背政策和法规的前提下协商确定流转价格、年限以及承担的权利、义务等,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流转。把好合同“签订关”。全市统一制作了规范性的流转合同文本,对流转土地的座落、面积、期限、用途以及价款支付方式等作了详细约定,定期组织合同签订。镇服务中心在每年的6、10月份和三夏、三秋交易高峰期,采取入村服务和在交易大厅集中交易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民办理流转合同的签订和鉴证。对平时急需办理的,本着急事急办的原则,随到随办,做到集中交易与平时交易有机结合。同时,建立土地档案管理制度,实行“以村立卷、专橱存放、专人管理”,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是及时化解矛盾,完善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该市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设立了仲裁庭;镇、街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委员会,设立了调解庭;村级设立了土地承包纠纷小组,形成了三级土地流转纠纷调处网络。镇村两级主要负责土地流转和合同履行中的纠纷调解,调解无效的,由市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仲裁委员会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有效保护了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秩序。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土地流转保障机制。为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该市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思想、思路目标和工作要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书记、副市长任副组长,经管、财政、监察、国土、农业、信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管局。镇、街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同时,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各镇街也在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为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3.坚持四项原则。该市把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格执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作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根本保障,始终坚持“四项原则”。一是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原则。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稳妥推进土地流转,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土地流转始终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只是在流转期限内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暂时转出,并非永久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消除认识上的“误区”,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二是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原则。土地流转方式、流转期限、流转价款、支付方式以及权利、义务等都由流转双方平等协商确定,土地是否流转,完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各级组织既不强迫也不阻碍,切实做到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三是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原则。不管采取何种流转形式,都坚持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尤其是基本农田,严禁流转后转变为非农建设用地,坚守土地流转底线。四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原则。坚持从当地客观实际出发,从农民需要出发,不搞行政命令和一刀切,对不具备条件的不急于求成,具备条件的指导建
立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农民规范有序地进行土地流转。在严格坚持“四项原则”的基础上,该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了由无序到有序、由自发到规范、由行政手段到市场运作的转变。全市累计流转土地11.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0.1%,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三、滕州市农村土地流转的显著成效
实践表明,滕州市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改革,较好地破解了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土地制约,进一步激活了农村发展潜力,切实发挥了土地的巨大效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1.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有秩序、有计划、有目的地集中连片,不断满足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用地需求,激励和促进了一批农业企业、种植大户,积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打造特色产业,加快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目前,该市形成了北部经济蔬菜、东部名优林果、中西部优质粮油的三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培育了马铃薯、绿萝卜、毛芋头、酥梨、黄瓜等特色农产品,涌现出一大批竞争力强的特色镇和专业村,西岗镇建成蔬菜、林果、花卉、畜牧养殖等产地基地30多处。
2.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土地流转重新配置了土地资源,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实现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并积极引进优良品种,采用新型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把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连成紧密的产业链条,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利益联结体,有效解决了农户小生产和社会大市场的矛盾,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目前,该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36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47个,通过“订单农业”带动2.7万农户,涉及经营流转土地2.6万亩,生产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总数达到66个。
3.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该市把土地流转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土地规模化流转,既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又有效吸纳了城市资本进入农村、投资农业,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坚持“土地反哺农民”,合理支配土地流转产生的经济效益,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大病救助、就业再就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等10项保障制度,逐步消除了农民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目前,全市累计转移劳动力40.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4.5%;城镇常住人口以每年2万人以上的速度增加,城镇化水平达到44.5%。
4.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土地规模流转的市场化运作,全市流转土地的产出效益成倍增长,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实现了供求双方的互利双赢。一方面,不愿经营土地的农户能够及时转出土地,“进”可以进城务工、经商获得更加丰厚的收入,或被返聘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务工,成为农业工人;“退”可以凭借土地承包权,获得每年每亩600-800元稳定的流转收益。一方面,投身现代农业、经营有方的农户能够及时获得相应土地扩大生产,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靠土地实现增收致富。2007年,该市流转土地的年亩均收益达到10260元,是原承包方分散经营收益的20.8倍。
四、滕州模式给予我们的几点启示
“滕州模式”这一农村土地流转的成功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基于区位资源、产业基础、思想观念等差异,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必须结合实际,既借鉴经验,又善于创新,确保积极稳妥有效推进。
1.坚持“民”字为本,发展经济、富裕农民。农村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是发挥土地最大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当前,农村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土地的产出效益已不能满足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种养大户,渴望规模经营,但又苦于无地可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低效利用,土地流转势在必行。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土地流转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广泛宣传、深入推动,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和服务。要围绕全县设施农业、林业发展总体要求流转土地,为“三个一”千亩设施农业园、“十个一”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园和片林绿化提供用地空间,努力破解农村改革发展的土地制约,并以此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和外出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切实流转出经济效益、流转出发展活力。
2.坚持“法”字是据,完善制度、依法推进。土地流转政策性强、敏感度高,必须以相关的法规政策为依据,既要探索创新,又要依法依规推进。要依照《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制定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细则,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要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抓紧制定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流转合同制、备案制等一系列具体操作规程,统一合同文本,建立纠纷调处机制,完善仲裁程序方法,切实做到依法、规范、有效推进。
3.坚持“新”字引领,创新方式、搭建平台。农村土地流转是双向市场行为,需要良好的流转承接载体和社会化服务。要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形成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县里依托农业局经管站,成立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指导各乡镇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并做好乡镇之间信息业务交流的协调服务。各乡镇要适时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由乡镇经管站具体负责,全面开展土地流转信息登记发布、土地评估、谈判交易、合同签订鉴证、法律政策咨询等工作。各村队也要分别设立土地流转信息联络员,负责登记并向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报送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参与流转土地收益评估,帮助土地流转供求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通过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实现统一发布信息、统一市场交易、统一签订合同,为土地流转提供有序、公开、便捷的市场化服务。同时,以三级服务网络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农村财务、合同、公章等监管,全面提高农村管理服务水平。
4.坚持“稳”字当头,因地制宜、稳步实施。土地流转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任何环节出问题都会引发不稳定因素。因此,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两手抓”,实现土地有序调整和农村社会稳定两个效果。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严格执行民主程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保不出乱子、不留隐患。要加强土地流转的后续监管,确保流转的土地不变性、不挪用,防止损害农民利益。要抓住我县列为天津市土地流转改革试点的有利契机,按照全市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重点抓好岳龙、七里海、大北3个镇试点,安置必备的办公场地,配备必需的硬件设施,依照规范的流转程序,使流转的土地有变化、见效益,让农民受教育、得实惠,影响带动农民群众支持、参与土地流转,要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充分考虑14个乡镇农村土地基础不同、特点不一的实际,在试点成功基础上,逐步在有条件的乡镇村推开,以点带面,尽快把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三篇:国外农村土地流转经验及启示
国外农村土地流转经验及启示
来源:国土资源报作者:李珂 高晓巍2010-08-30
日本:政府积极推动农协提供服务
日本的土地流转主要通过买卖和租赁两种方式。日本的农地改革和1952年制定的《农地法》,不允许拥有土地的农户离开村落,凡是那些离村就职的农户必须出售他们所持有的土地;1962年对《农地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开始允许农地出租和出售,但是,由于地价的不断上涨,阻碍了农地耕作权的让渡;1970年和1982年先后两次修改《农地法》,突破了土地占有和使用方面的限额,以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为中心内容,鼓励土地的租借和流转等;1980年日本政府颁布的《农用地利用增进法》对农地的有效流转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除此之外,日本还建立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机构,来促进农地的流转。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地租借转让的桥梁,他们接收租出的农地,再将这些农地租给那些有需要的人们。1993年制定的有关法律规定,农地流动的方向主要是向“认定农业者”集中,并且那些认定农业者可以获得农地方面优惠的政策支持。
点评:在日本农地流转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政府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培育了良好的农地流转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也为农地流转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另外,农民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也发挥了其作为农地流转市场中介的作用。日本农协的良好发展是各国农民组织发展中的一个比较典型例子。它不仅促进了农民的合作,也成为了农地流转过程中最重要的媒介,加快了流转的速度,保证了流转的成功率,为农民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美国:产权边界清晰市场自由度高
美国在20世纪初确定了以家庭农场制为主的土地制度。美国农村的土地有国有和私有两类,土地流转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出售国有土地,它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法案,如《土地先购权法》、《宅地法》来鼓励拓荒和土地的开发。二是市场交易,如果要使用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土地,都需要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土地流转的目的主要在于扩大农场的规模,加快生产要素的有序组合以及促进先进科技与管理知识在农业方面的运用。土地流转过程中,通常都是土地使用权、经营权的有偿转让,一般不涉及土地的所有权。除此之外,美国还通过信贷支持、政策引导、利息调节、价格补贴等经济手段以及各种优惠性的政策来鼓励和诱导家庭农场规模的适度扩大。
点评:美国的土地流转制度因其有效的制度保障,以及以土地私有权为基础的家庭农场制度,使得土地在流转过程中能够达到产权边界明晰,在市场上的买卖出租都有很大的自由度,能够很好地得到市场的调节,而且对于农地的权利方面有很好的法律保障,促进了美国的农地合理地进行流动,农地经营规模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英国:市场为导向科技做带动
从20世纪初到现在,英国的农业发展中变化最大的就是过去由大地主、租地资本家、农业雇佣工人所组成的租佃制农场开始走向衰落,转变为目前的以自营农场为主导的经营形式。促成这种转变,与英国政府所做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英国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对农业生产和土地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倾向于保护自营农场主的利益而限制地主的权利,促使了自营农场的快速发展。颁布的法律、法规包括1906年的《农业持有地法》、1941年的《农业法》等。之后,英国先后对《农业法》进行了修订,继圈地运动之后,英国政府为了扩大农场经营的规模,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从政策的制定上支持大农场的发展,排挤合并小农场。1967年,经过修订的《农业法》规定,对合并小农场,政府提供所需费用的50%。除此之外,政府对农产品差价补贴的数额也基本取决于各个农场的播种面积和销售数量,也就是说,农场的规模越大,其所获得的补贴就越多。因此,在政府鼓励、市场竞争、农业技术的改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英国的农用土地得到了顺利流转,农场的规模也逐渐地扩大。
点评:英国农地流转的模式主要是扩大农场规模,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业科技的带动下,促进土地的有效流转。在制定制度过程中,政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立法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加速了土地的流转速度。同时,也有效地发挥了市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形成了良性的流动机制。
法国:中介完善运作规范
法国农地流转的一大特点就是实施土地集中政策,扩大农业经营规模。20世纪20年代,法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推进小农场的合并,促进和支持中等农场的发展。颁布了《农业指导法》,成立了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来负责收购小片土地,以优惠的价格卖给大农场,并通过租赁经营(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加速土地集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政府对中等农场在土地购买、贷款和税收上给予优惠;对年老农民发放终生养老金,鼓励他们离开农业,优先安置达到中等规模的青年农民,达到改善农场结构的目的。
除此之外,法国还通过一些法律上的规定来保护土地,促进土地的流转。如私有农地一定要用于农业、不准弃耕、劣耕和在耕地上搞建筑;土地转让不准分割,只准整体继承或出让;设置土地事务所和土地银行等相关机构促进土地的有效管理和流转;对于土地市场的管理和规范,法国采用直接干预的方式,控制土地的收购和转卖。
点评:法国农地流转制度的成功在于两个关键的因素:一是有完善的市场中介组织。如土地整治和农村安置公司,通过这种中介组织去收购和转卖,使得法国的农地得到了流转。二是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保障,规范了农地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减少了谈判成本和履约成本,也降低了农地流转的交易费用,促进了农地的有效流转。
第四篇: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总结汇报材料(精选)
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总结汇报材
料
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总结汇报材料
镇土地流转情况汇报 领导和同志们:
镇地处市区以北5公里,全镇55个行政村,万人,共有耕地万亩,人均耕地不足亩。人多地少矛盾比较突出。为进一步提高农业效益,近年来,我们在做好土地延包工作、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目前,全镇通过出租、互换、转让、转包等方式共流转土地8130亩,占全镇耕地的16%,签订流转合同2560份,形成了龙珠大枣基地、龙北生
态旅游观光林果基地、现代化养鸡基地、大型养猪育种中心等规模化产业基地26处。流转土地每亩年均效益达到6000余元,有力地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一、加强引导、规范规程、完善机构,积极推动土地依法有序流转近年来,随着我镇外出务工经商农民不断增多,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土地已不再是农民唯一的收入来源,不少人开始自发地对土地经营权进行流转。为了规范流转秩序,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针对我镇农业生产实际,不断引进和培育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在南部地区规划了马铃薯、绿萝卜无公害生产基地,在北部地区规划了龙珠优质大枣基地、龙北生态旅游观光林果基地等规模化经营项目。鼓励农民按照规划,把土地向种、养专业大户、优势产业集中,以提高产业经营的规模。为此,我们出台了《关于鼓励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和实施土地规模经营的意见》、《关于进
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秩序的通知》等文件,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经管、司法、国土、农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土地的流转工作。我们统一制订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按照“政府引导、农户流转、规范合同、依法鉴证”的流转办法,把重点放在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明确流转双方责、权、利上。对单个农户之间零散土地的流转,按照双方意愿,当好中介,做好参谋;对大面积土地的集中流转,坚持以农民自愿为首要原则,按照涉及农户的多少,分别召开所属村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形成决议后再逐步实施。对积极性不高的农户,采取以优换劣的办法,先以其他农户的土地与之置换,然后再参加流转,确保所有农户均达到满意。同时,我们还组织农技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组,对流转土地进行等级测定,按常产和市场价格为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提供流转参考价格,并坚持由农户直接与土地承租、承包人签
订流转合同,流转所得直接归于农户。为保证土地合法流转,我们坚持对土地流转过程进行逐一审核,定期检查,凡发现违反农村土地承包法规的,一律予以制止,责令恢复原承包经营关系。不仅如此,为更好地服务和规范全镇土地流转,我们以镇经管站为依托,投资10余万元,建成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在全镇55个行政村设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该中心具体负责制定土地流转规划、收集各服务站传来的土地流转信息并对外发布,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开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为更好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中心还设立了土地纠纷调解庭,对农村土地纠纷进行调解,维护了农村稳定,有力推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实现了流转方式的多样化和土地经营的规模化 农民以土地为本,把手中的土地视为生活的基本保障,不愿轻易变更、交换经营权。为此,我们提出土地流转要以人
为本、以效益为中心,促进土地在流转中升值,通过流转给农民带来切切实实的实惠。在各类规模化经营项目中,我们按照产业开发的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种流转模式。龙珠大枣基地建设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互换和转包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共完成土地流转面积3000亩,使基地外的769户农户通过土地互换进入了基地,实现了集中连片发展。土地形成规模后,我们立即投入人力、物力,进行了集中整治,不但新增有效耕种面积700余亩,还全部完成了农田基本设施配套建设,使原本较为贫瘠的涝洼地、岭地得到全面改造。龙北观光林果基地建设中,土地流转主要采取了出租的形式,83户农民将220亩山地以每年每亩350元的价格租给浙江客商,由客商进行规模开发。在龙海现代化养鸡基地,则采取土地入股的形式,基地规划区内的39户农户以160亩土地折价入股,创建了龙泰、海冰、荆善三家养殖公司负责经营。基地总投资618
万元,共建有标准养殖大棚18个,农户以土地折价的股金年可分红120余万元,亩效益比种植粮食作物提高了近10倍。采取这种流转形式,我镇又建设了龙祥现代化养鸡基地,共占地90亩,建有标准化大棚10个。,通过引导群众进行土地经营权转包,我们在焦庄等3个村共流转土地300亩,建成了一处以生态旅游、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大棚樱桃采摘园。
三、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加快了高效益农业建设进程和农民增收步伐
我们坚持以土地流转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农村城镇化为主要方向,坚持围绕建设新型农业项目搞流转,围绕提高农业效益搞流转,使土地这一存量资产得以盘活,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一是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目前,全镇已建成了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万亩,以马铃薯、绿萝卜、葱、姜、蒜为主的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2万亩,果树面积达到万亩,建成各类养
殖小区64个,现代化养殖大型基地2处,年出栏各类畜牧产品360余万头,基本形成了“南菜、中牧、北果”的产业结构布局。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各现代化养殖基地、特色林果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农业经营实现了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高效益、集约化发展,带来了“农民成‘股民’,土地变资本”的可喜变化,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三是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土地流转,解除了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束缚,目前,全镇民营企业就业人数达到2600余人,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达到5700余人,个体工商户达到980余家,从业人员达到4500余人。领导和同志们,虽然我镇在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下一
步,我们将借这次领导调研的机会,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创新,不断把这项工作引向深入,为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做出更大的贡献。年四月
第五篇: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措施
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措施
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是破解当前我区土地资源要素制约、实现农业产业提升的现实需要。在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过程中,政府、农民、规模经营者必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全面履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做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具体来说,政府、农民、规模经营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政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今后一个阶段深化农村改革的焦点,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因此,必须把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摆上重点议事日程。首先,要解决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上来。通过深入贯彻学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和政策,使他们掌握政策,转变观念,促进流转。其次是建立组织。建议在县(区)、乡(镇)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在村级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站,加强工作指导和综合协调。推进土地流转工作重点在乡(镇)一级,关键在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因此,要明确职能、强化责任,建立灵活、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乡(镇)、村二级组织及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土地流转工作取得实效。
2、大力加强农民观念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农民流转土地,进
入非农领域发展,或从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是要大力宣传《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和政策,使之了解政策,消除误解,转变观念。二是要宣传土地流转对推进高效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义和作用。使广大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激发自愿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三是加强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拓宽他们在非农领域的收入。劳动就业部门要与乡村两级密切配合,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让流转土地的农民进入非农领域就业增收。
3、继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拓宽农民进入二三产业就业的增收空间。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使更多的企业和资金进入本地;同时要加大投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服务行业,提高服务水平,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围,使他们进的来,留得住。
4、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农民进入城镇创造条件。一是要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使进城农民在住房、子女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得到更大的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险、大病救助、子女教育、农民工社会保障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土地长期流出农民的养老保障方式,即“承包土地使用权换保险”的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消除土地流出者的后顾之忧。使进城农民在养老、医疗、工伤等待遇得到全面保障。三是打破城乡界
限,实行户籍宽松管理,使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5、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从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引导是促进土地流转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建议政府尽早出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措施。
(1)、建立财政专项奖补资金。根据我区实际和工作目标要求,每年安排一定的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鼓励农民长期流转土地、建设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扶持。为鼓励和促进农民流转土地,切实解决土地流转供给不足和难以集中连片的问题。对于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连片的土地流转,在加强登记备案和监督管理的基础上,采取财政补助支持办法。对于土地流转业绩较好的乡(镇)、有关中介服务组织及带动效应明显规模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2)、对“整村集中连片流转”予以重点扶持。为了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推进土地流转的作用,对于推进整村流转,或者达到80%以上土地流转面积的村,政府应给予村级集体组织一定的奖励。在此同时,对于推进“整村集中连片流转”的村,政府将整合部门的资源重点予以扶持,优先列入村庄整治建设项目,优先给予农田基本设施建设项目补助,对符合农业产业政策的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优先立项。
(3)、加强信贷支持。引导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加强对规模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把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解决规模经营主体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生产经营资金不足。对于实力强、资信好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足够的信贷授信额度。简化贷款手续,实行利率优惠。
(4)、给予农业政策性保险补贴。对自愿入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规模经营者,政府应给予一定比例的保险补贴,使保险公司、政府、农民共同承担因自然灾害而引起的农业风险。
6、加强领导,依法管理,有序推进。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中,政府应加强领导,依法管理,同时又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确保农村土地流转有序进行。一是对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进行依法管理,依法维护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对单方面撕毁合同者,必须用法律程序进行解决。二是因土地流转而发生的各种矛盾纠纷,各级政府要及时进行排查解决,将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三是解决好流转土地的农民劳务输出工作及规模经营者劳动用工问题。四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道路建设,使经营者能正常进行生产和销售。五是为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中介机构做好管理和服务,以此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健康、有序推进。
二、农民
1、要转变观念,增强技能,拓展生存空间。农民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主体,由于长期受小农意识和小富即满、小富即安思想的影响,一些农民不愿离开土地,另外一些农民由于缺乏离开土地发展的经济实力和谋生技能而不愿离开土地。但作为一个现代新型农民,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今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认识到靠几亩土地传统种植和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是无法致富的,因此,必须转变观念,解
放思想,充分认识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支持土地经营权流转;同时要学习其它一些非农产业的劳动技能,到二三产业就业,拓宽增收渠道,获得更好的收益。
2、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无论是一个农民还是一户农户,都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一些有种植和管理经验,又有经济实力的农民,应积极支持和参与土地流转,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获得更好的产出效益。对一些不具备经济实力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可就近在农业园区打工或到城镇、工矿区搞二三产业,增加收入。
3、遵守合同,尊重合约。在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农民要遵守合同,尊重合约,完全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去办,不能单方面撕毁合同或无理取闹。
三、规模经营者
1、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掌握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增强管理能力,提高经营水平。农业是一个存在很多风险的产业,不仅会发生很多自然灾害,而且在生产中也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作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者,必须要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逐步积累丰富的种植和经营管理知识,不断提高经营水平,增强管理能力,更好的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机具装备农业,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理念经营农业,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服务农业,用现
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使规模经营者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当中,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推进。
3、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是农产品出口的关键制约因素。因此,规模经营者要充分树立质量意识,把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作为首要任务,做优做强。同时要树立品牌意识和竞争意识,使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不仅质量好,而且信誉高,牌子亮,竞争强,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规模经营者还要树立发展意识,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不能有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的想法,发展壮大自己的规模和实力,使自己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能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