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波市北仑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实践和启示(xiexiebang推荐)
宁波市北仑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实践和启示
一、北仑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背景
作为长三角南翼的经济重心、宁波市的经济强区,近年来北仑区接纳了大量流动人口。截至2011年7月20日,北仑区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53.6万人,相比35万户籍人口,呈现人口比例的“倒挂”现象。大量集聚的流动人口,给北仑发展注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政府管理带来新挑战。一是随着社会开放性、动态性的增强,社会管理盲区增多,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突出,治安管理任务加重。二是由于流动人口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较高,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要求明显增强,为公共服务带来系列难题。为了有效地服务管理庞大的流动人口,北仑区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得到省、市乃至国家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二、北仑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1、转变服务思路,提升管理理念。从以公安派出所为主的、过分侧重治安管理和整治打击犯罪的防范型控制管理理念,转变为寓管理于服务、从管理体现服务的服务管理理念,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市民化管理方式,围绕满足该群体全方位需求目的,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地提供服务,使该群体最大限度地享受到与户籍人口等同的安全和权力保护。在新型管理理念的引导下,北仑区提出“第一故乡,第二故乡都是创业之乡,本地人、外地人都是一家人”“新老北仑人”等口号,加快了流动人口由之前的“入侵者”身份,转变为当前的“新市民”身份,极大地增强了该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转变服务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引入整体治理理念,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流动人口管理格局。
一是在党委领导层面,区、街道(乡镇)、村(社区)各级党委组织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上负有引领、组织、管理责任,严格把握发展方向。
二是在政府负责层面,形成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街道(乡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村(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的三级服务管理网络。建立一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队伍,配备741名专管员,及时做好流动人口登记作证、出租房屋管理、计生服务等基础工作。
三是在社会协同层面,形成各类群众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多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服务管理的局面。一是通过党的组织实现对流动党员的服务管理。通过“独立式”(对在非公经济组织务工、大市场设摊且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建立支部),“挂靠式”(对零散流动党员按企业挂靠,隶属关系和就近原则,分别划入有关支部)和“综合式”(对临时务工、流动性强的党员,依托居住地综合建立党组织)等方式,实现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全
覆盖。二是通过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实现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通过在企业内部组建工会组织、对企业用工情况进行监督的方式,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流动团支部在青年流动人口群体、流动人口妇代会在流动妇女群体中也相应地都发挥重大作用。三是通过其他社会组织实现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如全面实施社会融合组织标准化建设,在村、社区、规模企业和集中居住区四个层面建立182个流动人口融合组织(和谐促进会),选择部分有能力、有威信的流动人员担任副会长,形成和谐促进会、和谐促进小组、和谐促进员、流动人口人民调解员四级服务管理网络。
四是在公众参与层面,通过组建新北仑人讲师团、新北仑人志愿者服务队、民间文艺团队等志愿者队伍的方式,使该群体成为社会管理服务的重要力量。
3、转变服务方式,改善管理手段。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创新服务管理内容。根据区情实际,形成“1+X”政策体系。“1”为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X”为包括居住证制度、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就业服务、劳动合同、工资支付、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公共卫生、职业健康安全、治安管理、社区服务、工会维权、户籍迁入、法律援助、流动党员服务与管理、出租房屋服务管理、融合组织标准化建设、志愿服务、困难帮扶、积分落户、技能培训等21项配套政策。在“1+X”政策体系指导下,北仑区主要从劳动就业、社会治安、权益保障、卫生保健、子女就学、素质提升等六方面为流动人口扫除后顾之忧,营造良好的居住创业环境。
一是优化流动人口劳动就业服务。提供就业扶持。实施与本地居民一致的就业政策。流动人口凭身份证在区职业介绍机构免费登记求职,享受与本地求职者同样的就业服务、求职指导等待遇。2008年至2010年,北仑区举办劳动力招聘会299场,为123836个新增外来劳动力提供全程免费职业推介和引导性培训服务。重视技能培训。确定18家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和电工、焊工等22种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培训工种(项目)。2008至2010年,流动人口在岗技术培训累计 1.29 万人,其中取得初、中、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0.6 万名。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助,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的流动人口,可享受150至1200元不等的补助。
二是严格流动人口社会治安管理。重视信息采集。切实增强基层警力,充分依靠流动人口信息登记站、流动人口专管员和群众的力量,做好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基本信息采集工作,保证流动人口的暂住登记做证率和人户一致率。截至2011年7月,北仑区登记做证数506069人,年度登记做证率为90%,人户一致率为86%。强化管理力度。加强对流动人口中高危人口的管控,强化巡防力度和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有力遏制了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多发态势。截至2010年10月,全区刑事案件发案数3955件,较2009年同期4095件
下降3.42%。治安案件发案数11052件,较2009年同期12529件下降11.79%。全区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4505人,其中流动人口3448人,占总数的76.53%,同比下降2.12%。三是重视流动人口权益保障服务。开展“春暖行动”。全面推进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和应急周转金制度,开展预防和处置企业拖欠流动人口工资专项行动,建立全覆盖的流动人口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截至2010年底,北仑区劳动合同签订率达55.3%,全区财政共落实欠薪应急周转金2.4亿余元;2008至2010年,北仑区立案查处涉及流动人口劳动违法、劳动争议案件5504件。推广社会保险。全力推广“五险(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生育保险)合一”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至2010年底,流动人口社会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218192人,实际缴费人数为96900人。改善居住条件。一是建造居住房。自2006至2010年,北仑区批准并下拨了200多亩土地指标用于建造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房,全区10多万流动人口住于各类特地建造的居住房(包括村、社区、企业和个人建造)。其中,北仑区企业集体公寓面积35万平方米,居住8万余人。二是开展“村企结对”流动人口住租房服务管理工作,实行企业与村(社区)的统一租房制度、分档租房补贴激励制度、优秀员工住房公积金制度等制度。目前,北仑区36个村(社区)开展了这项工作,覆盖率达100%。四是优化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优化公共卫生服务。将流动人口的卫生防病问题纳入到北仑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的全盘考虑,重视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重点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工作。截至2010年10月,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90%以上,全区流动儿童接种疫苗124959人(2009年11月底数据),0-7岁流动儿童建卡10772人,五苗全程接种率92.06%。优化计划生育服务。强化均等化服务保障,有效落实“五个均等化”服务,即均等化免费宣传教育服务,均等化免费计生技术服务,均等化“无偿、低偿”生殖健康服务,均等化免费避孕药具供应、随访服务,均等化生育关怀救助服务。据统计,2010年底,近240169人次外来育龄妇女享受“五同五联五免费”计划生育市民化服务。至2010年10月底,北仑区外来育龄妇女总数239901人,外来育龄妇女违法生育率为0.1221%,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率达到95%以上。
五是规范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管理。设立专项资金。设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专项发展资金,出台《北仑区外来工子女教育专项发展资金使用办法》等文件,规范资金发放标准。专项资金逐年递增,从2004年最初设立时的100万升至当前600万元。重视帮扶工作。一是让公办学校结对帮扶。2008年4月发布《关于公办学校结对帮扶外来工子女学校工作的意见》,明确公办学校对结对的外来工子弟学校在教育管理、教学质量、师资配备、教师待遇、设施设备、财政收支、招生工作、安全保卫、考核评估、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管理,以强校带动弱校,共同提高。二是向外来工子女学校公派校长。自2004年起
为外来工子女学校派遣公办校长,由结对公办学校委派。要求外来工子女学校坚决执行民办学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举办者和校长的职责,真正发挥校长的作用。重视师资建设。2008年起设立外来工子女学校的教师专项奖励资金,每年根据《北仑区外来子女学校教师考核管理办法》和《北仑区外来子女学校教师考核指标》考核,全区有80%的教师每年分别获得5000元、3000元、2000元不等的奖励。出台《外来工子女学校自聘合格教师待遇保障实施方案》,提高外来工子女学校自聘合格教师的收入水平,稳定教师队伍。在外来工子女学校教师中公开招聘事业编制公办教师,鼓励教师安心工作。现已有4名教师转为事业编制。提高公办学校接纳比例。目前,北仑区共有民办外来工子女学校5所,接纳学生5500人,公办学校外来工子女教学点3个,接纳学生13000人,公办义务教育段学校对符合条件外来工子女接纳率达70.27%。
六是优化流动人口素质提升服务。建立区域化教育模式。在区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指导下,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院(中心)、市民学校、村民学校、企业职工学校以及假日学校有效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对流动人口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和学习活动。组织教育培训。建立“新北仑人学习之家”,实施“新北仑人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形式丰富的教育培训和活动,包括法制观念培训、安全教育培训、文明素质培训、文体活动培育等。通过讲座、现场咨询、编写知识读本等方式宣传《劳动合同法》、《交通安全法》、《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等常用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利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横幅、板报、手机短信、分发宣传资料等手段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在外来人口聚集地设立“图书流通站”。目前全区已分布32家“村级流动图书站”,流通图书达8万多册,各类书报刊上百种。举办以“共享同一片蓝天”为主题的20余项文体赛事,吸引流动人口广泛参与。重视心理健康。成立职工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无偿为广大职工提供心理疏导咨询,并为职工开展授课培训。
三、北仑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主要成效
一是流动人口积极投身北仑建设与发展。北仑区切实有效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使流动人口广泛融入北仑,共同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形成流动人口与北仑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首先,流动人口推动北仑经济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积极从事第一、二、三产业建设,为北仑经济腾飞注入了新活力。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北仑区从事务工的流动人口475349人,占总数88.67%;经商4957人,占总数0.92%;从事服务业4811人,占总数0.90%;务农2257人,占总数0.42%。广大流动人口的勤恳踏实工作,有效推动了北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其次,流动人口开展群体自治享受政治权利,通过党团组织、群团组织以及社会组织等多种社会主体实现流动人口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目前,北仑区已成立流动党支部、企业工会、流动团支部、融合性社会组织、计生协会等多类团体组织。再次,流动人口积极参与北仑文化建设。流动人口通过组建社会团体、开展文艺活动等多方式实现文化推广与传承。据统计,北仑区成立了30多支流动人口民间文艺团队,包括“新碶外来务工人员轻骑兵”、“大碶青工铜管乐队”等。以新北仑人艺术团为例。新北仑人艺术团每年深入各社区、村、企业进行题为“海之声”的演出,至今已举办5个专场演出,并且经常参演“海享大舞台”。
最后,流动人口认真推动北仑社会建设。流动人口通过组建新北仑人讲师团、新北仑人志愿者服务队、新北仑人交通文明劝导队等公益性组织的方式积极参加社会建设活动,真正实现“安居”目标。新北仑人宣讲团深入新北仑人集中居住区、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宣传,让更多新北仑人了解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自觉参与城市各项活动。流动人口志愿者队伍庞大,北仑区9个街道乡镇流动人口居住100人以上的村(社区)均建立了志愿者服务小分队,登记在册的外来务工人员志愿者12000余名。新北仑人交通文明劝导队则在开展交通安全和不良陋习劝导工作方面贡献卓著。
二是优秀流动人口代表不断涌现。在流动人口持续涌入北仑的过程中,不断涌现许多新北仑人积极投身创业富民、创新强区的生动实践。至今,北仑已有2名国家级优秀农民工、4名省级优秀农民工、20名宁波市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以及28名北仑区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和十佳北仑区外来务工人员。
部分优秀农民工代表为实现流动人口自我管理与服务作出了细致而周到的工作。如“国家级优秀农民工”胡鹏。胡鹏于1995年来到北仑之后,勤奋工作,艰苦创业,从装配工人到货车驾驶员到如今的电镀厂负责人。2007年,他被推选为“新高塘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同时担任“新北仑人”志愿者联合协会“新高塘人”分会会长,认真开展调处矛盾、组织相关活动等工作,赢得了高塘社区居民和当地他外来务工人员的一致认可。
部分流动人口代表见义勇,舍身忘己,为北仑树立了良好的道德风尚。比如“火海英雄”徐义胜。2007年8月21日,徐义胜从火海中救出2名遇险儿童,自己却被烧成重伤,烧伤面积达80%。2008年,徐义胜被授予“国家级优秀农民工”称号,也被推荐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
更多优秀流动人口代表为北仑发展繁荣常年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比如“省级优秀农民工”谭志勇。自1998年在宁波打工以来,谭志勇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生活
中,团结工友、心地善良。他以自己的行动、自己的业绩、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品德,赢得了公司上下的高度认可。
四、北仑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带来的三大启示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广大流动人口的根本利益为本。流动人口的利益在整体上分为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因此,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就要紧紧围绕该群体的根本利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确实把该群体各层次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二是构建“大社会”管理体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内容庞杂、牵涉面广的社会工程。这就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构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流动人口管理格局。党委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引领、组织、管理和服务上,负有领导责任;政府负责主要体现在履行好流动人口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责任;社会协同就是要使各类群众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相互协调,形成与党委、政府互联互补互动的管理格局;公众参与就是要通过广泛的组织和动员,使该群体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
三是采用“制度化”管理手段。制度建设是实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所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必须以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为根本,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具体的服务管理项目。在制度建设中,要抓根本制度和基础性制度建设,重点抓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
第二篇:宁波市北仑区国家税务局文件
宁波市北仑区国家税务局文件
仑国税〔2005〕59号
关于王万尔等职务任免的通知
各科室、稽查局、信息中心: 根据《北仑区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进一步规范机构设置明确职责分工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仑国税[2005]58号),经研究,决定任命:
王万尔任北仑区国家税务局人事教育科科长(监察室主任)
丁 敏任北仑区国家税务局办公室主任(机关服务中心主任)
李树伟任北仑区国家税务局综合业务科科长
吴满甫任北仑区国家税务局税源管理一科科长(办税服务厅主任)
严孟盛任北仑区国家税务局税源管理二科科长
贺宏伟任北仑区国家税务局税源管理三科科长
胡修平任北仑区国家税务局稽查局局长
吴熠萍任北仑区国家税务局人事教育科副科长(监察室副主任)
梅万钧任北仑区国家税务局办公室副主任(机关服务中心副主任)
周铁军任北仑区国家税务局综合业务科副科长(正科级)
单杨昌任北仑区国家税务局计划统计科副科长
王永祥任北仑区国家税务局税源管理一科副科长(办税服务厅副主任)(正科级)
陈胜波任北仑区国家税务局税源管理一科副科长(办税服务厅副主任)(正科级)
马新荣任北仑区国家税务局税源管理一科副科长(办税服务厅副主任)(正科级)
章益民任北仑区国家税务局税源管理一科副科长(办税服务厅副主任)
胡成平任北仑区国家税务局税源管理二科副科长
乐嘉华任北仑区国家税务局税源管理三科副科长
张亚弛任北仑区国家税务局稽查局副局长(正科级)
赵新建任北仑区国家税务局稽查局副局长(正科级)
桂 桦任北仑区国家税务局稽查局副局长
魏学军任北仑区国家税务局信息中心副主任
以上同志原担任职务因机构调整自动免去。二OO五年七月十二日
主题词:职务 任免 通知
抄送:宁波市国家税务局、北仑区委组织部、人事局、各街道、镇乡人民政府、各有关主管单位:
北仑区国家税务局办公室 2005年7月18日印发 校对:人监科领导
第三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规范
流动人口工作规范
为进一步规范阳光服务,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特制定重庆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规范。
一、区县
1.宣传和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制定工作规划和相关制度,将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纳入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部门职责,共同做好服务管理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集1-2次综合治理工作会或联席会,定期通报情况。
2.制定关心关爱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和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政策措施,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做到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同待遇。
3.落实信息平台专机专人负责制度,做到每日上网上传下载交换信息,督促基层及时办理,提高信息交换的质量和水平。每月底分析1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情况;每季度通报1次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运行情况。
-1- 4.采用以会代训或专项培训的方式,对基层流动人口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2天,使其能熟悉流动人口业务和熟练操作PIS流动人口相关功能。
二、乡镇、街道
1.协调和督促辖区内村(社区)、用工单位利用村(厂)务公开栏、人口计生宣传栏、咨询服务活动等载体,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办事程序,用工单位的职责,出租房屋业主和流动人口的法律责任等。
2.公开《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一孩生育服务证》等办证条件和程序。按相关规定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一孩生育服务证》。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办理《一孩生育服务证》的信息,由居住地人口计生办通过电子网络或邮政信件向其户籍地人口计生办通报。现居住地在收到流动人口户籍地办理再生育手续通报后,应及时变更信息。
3.在流动人口聚集区设置避孕药具发放点,免费发放避孕药具。为流动人口育龄人员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避孕节育、宣传咨询等服务,对当年生育、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育龄妇女,按技术服务的规范提供随访服务。为在本辖区内居住一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提供与户籍地已婚育龄妇女同等待遇的妇科病普查普治服务,监督用工单位按规
-2- 定落实在职员工免费享受妇女常见病普查普治,开展孕情检查,及时掌握孕情。现居住地人口计生部门应主动通过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向户籍地反馈服务管理信息,杜绝由本人寄回《避孕节育手术报告单》。
4.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成年流动人口在到达现居住地后15天内,当地乡镇、街道人口计生办应查验其《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并将查验结果录入PIS系统。符合规定的,加盖查验专用章,并进行登记;对未持有效《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发放《补办通知书》。
5.坚持定期和不定期对出租房屋、工地等地段进行巡查,准确掌握流动育龄妇女的登记、持证、验证、生育、节育、孕情和人员分布等情况,依托PIS信息系统和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做好信息采集录入和提交反馈工作,实现户籍地、现居住地信息交换与互补。
6.流动人口户籍地、现居住地在证件办理、信息交流、技术服务落实、违法生育查处等方面相互协作,一方对另一方提出的协作要求,应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及时做出回应。流动人口户籍地、现居住地掌握流动人口违法怀孕、生育的信息后,应立即通知对方,双方应按各自职责即时协调和查处,不得相互推诿。通过流动人口信息平台进行协查的,要视协查信息紧急程度在规定
-3- 的15天或30天内进行反馈。同时应主动提交本地流入的符合条件的成年育龄妇女,建立与户籍地联系通道。
7.每月召开一次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例会,学习有关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的规定,培训提高业务技能,交流、总结工作经验和做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8、搞好部门协调配合,依法对违反人口计生法律法规规定的出租屋主、雇主、用工单位和流动人口进行处理,并实现部门之间资源共享。
三、村(社区)
1.开展流动人口计生政策、法律法规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服务工作。落实村(居)务公开,公开办事程序,告知其服务管理相关规定及实行计划生育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2.协助乡镇街道人口计生办查验流入本辖区内18─49周岁育龄妇女《婚育证明》,对未持有《婚育证明》或《婚育证明》过期、重要信息缺漏的,督促其在3个月内补办。为本辖区到本区县外从事务工经商或居住生活30天以上、18至49周岁的成年育龄妇女出具婚育情况证明,也可实行免费代办和送证上门服务。
-4- 3.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对新流入本地居住的流动人口实行全员登记,采集信息,发放集政策知识宣传、药具等在内的综合服务包,开展宣传服务工作。对流入和离开现居住地30日以上和发生结婚、怀孕、生育、节育等计划生育情况及时更新,有条件的自行录入PIS,没有条件的上报乡镇街道人口计生办,乡镇、街道人口计生办在PIS中予以记录。
4.发现流入育龄妇女怀孕的,及时通报其户籍地,协查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户籍地在接到协查要求后,应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对于政策外怀孕的,现居住地积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就地落实补救措施。对拒不落实补救措施的,及时通报户籍地协助处理,户籍地应积极配合。
5.落实出租房屋计划生育管理责任制,配合乡镇、街道定期对辖区内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及出租屋等进行巡查登记,加强对出租(借)屋和房屋出租(借)人的管理,与房屋出租(借)户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房屋出租户(房东)在发生或终止租赁行为后,应在7个工作日内,报告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发现怀孕的,应当日报告)。村(社区)计生工作人员应在3个工作日内上门进行登记、核实,并落实对已婚育龄妇女的首检责任。对不在本村(社区)居住,但在本村(社区)有固定经营店面经
-5- 商或从业的流入人口,也要进行全员登记,是成年育龄妇女的,应及时向其居住地通报信息。
-6-
第四篇:关于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建立完善基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常态化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成府流办〔2010〕83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辖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结合我辖区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城市发展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相适宜的原则,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质量管控,提升基础信息的社会应用价值,为全面实现辖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按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要求,准确掌握我辖区流动人口、房屋等基本情况,及时完成流动人口、房屋及用工单位信息维护、更新工作,完成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考核目标,实现个人出租房屋征收率较上年有显著提升,并逐步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组织领导
(一)街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办公室。街道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办公室(下称街道流管办),街道办事处主任担任街道流管办主任,统一领导辖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由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公安派出所所长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专职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安排
落实本辖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二)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站。社区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站(下称流管站),由社区民警任站长、社区主任任副站长,流管站工作人员由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专职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口协管员组成,负责完成本辖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三)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点。在居民院落门卫室、用工单位等处设立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点。人员由专职及兼职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做好住宅小区、居民院落、用工单位流动人口和房屋出租基础
信息的日常采集和维护工作。
四、工作职责
(一)综治办职责:负责安排落实辖区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基础信息的采集、维护、更新和个人出租房屋及家庭装修的税收征收工作;负责做好辖区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和出租房屋及家庭装修税
源底册、税款征收等相关台账的登记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协管员的管理工作;负责完成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考核目标,实现个人出租房屋征收率较上年有显著提升。
(二)派出所职责:负责组织流动人口协管员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负责租赁房屋的治安管理、消防管理及房屋承租人的户籍管理工作;在办理流动人口居住证是,对生产、经营、居住场所为出租房屋的应查验房管部门出具的房屋租赁登记备案证明,对发现没有办理房屋租赁登记
备案的,应将有关情况定期通报给区房管局。
(三)办公室职责:负责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费的预算安排及支出情况的监管;根据对社区流管站的考核情况,拨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费,确保相关资金及时到位。
(四)社会事业科职责:负责做好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相关工作。
(五)社区服务中心职责:将流动人口纳入就业实名制动态管理,提供与常住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的宣传,加强对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明确职责齐抓共管。严格按照“政府领导、街道为主、各方参与、多管齐下”的工作方针,明确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职责,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与自己的工作有效结合起来,从体制内部进行创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加强协调配合力度。
(二)制定工作方案。制定本辖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根据目标任务,在掌握本辖区基础信息数据基础上,定人、定岗、定区域对商铺、院落、楼栋、用工单位实行网络化属地管理,确保上面有人抓、中间有人管、下面有人落实。
(三)完善信息采集网络化平台管理工作。根据成都市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网络平台的工作要求,建立本辖区出租房屋信息采集网络化管理体系,掌握最新动态,整合资源,发动院落门卫、物业管理公司、计生协管员、环卫工、治安值班员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留意及报告周边出租房屋及流动人口的信息。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基础信息做到应采尽采,及时维护、更新管理平台数据,对个人出租房屋和家庭装修税收,要做到应收尽收。
(四)加强税法宣传。为进一步提高房屋出租人纳税意识,充分利用税法宣传月活动等进行广泛宣传,采取上门逐户发放宣传单,向纳税人宣传解释税收政策,积极营造良好的纳税环境,做到
家喻户晓。
(五)加强督查工作。街道流管办要加强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督查督办。每月对社区完成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情况检查一次,每季通报一次,半年考核一次,检查及考核结果报请领导
签批,作为年终考评和拨付工作经费依据。
六、加强经费保障
合理安排辖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费,并将经费纳入预算。
(一)对社区流管站按拨付工作经费。
(二)将个人出租房屋、家庭装修税收地方实得财力的80%,用于流动人口协管员绩效工资、医保社保、服装及国家规定的节日慰问金等(结余部分作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补助经费)。
(三)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费的使用,要确保专款专用。
月二十二日
二〇一一年四
第五篇:新时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新时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太仓市市长助理、公安局局长 陈皆一
近年来,随着太仓经济的迅猛发展,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去年底已达43.6万(与本地人口基本持平)。流动人口在为全市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尤其是治安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日趋复杂的治安形势,我局坚持以信息化手段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难题,以人性化服务推进外来人员融合进程,探索出了一条既规范管理、保持社会稳定,又加快融合、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之路。
一、当前人口流动存在的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口流动性明显加快,特别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员来此务工就业。以太仓为例,近年来外来流动人口平均以28%的增长比例涌入本地。2000年,全市流动人口总数为5.2万人,2003年达到15.4万人,2007年跃升至43.6万人,预计到2008年底将达到50万人,这一数字将超出本地常住人口总数。在总量大幅上升的同时,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式、生存形式及其社会需求日趋复杂,对流入地的社会治安影响更为突出,人口流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流动人口的稳定性逐步增加。流动是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的稳定性也在不断增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滞留时间延长。由于受城乡发展、中西部发展差距影响,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较高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的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的“拉力”作用进一步增强。这使得不少流动人口从原先的在原籍务农为主、农闲时外出打工的 短期式季节性流动,渐渐转变为外出务工为主、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全年性流动,有的甚至在流入地长期居住。据统计,2007年,在太仓的流动人员中,暂住半年以上的占50%,暂住1年以上的占38%,暂住三年以上的占23%。近三年,有7636名原先在太务工经商人员将户籍迁入本地。二是就业相对稳定。由于流动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因而从事职业多为中低层次的第二、第三产业,主要在工厂企业务工以及从事建筑、服务等行业,另有部分从事经商和承包农业务农。近年来,苏南地区外向型、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较快,客观上需要吸纳简单劳动力,造成外地剩余简单劳动力流入。目前,流入本地的流动人口多为外省农村青壮年,文化程度较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39.5万人,占90%。这些人员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如工厂一般的操作工、服务业的员工,其尽管就业相对稳定,但收入一般较低。除去维持生计还要寄钱返乡养家糊口,生活水平较低。以太仓2007年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为例,在企业务工的有30.67万人,占70.3%,从事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有3.85万人,占8.8%,从事个体经商的有近1万人,占2.2%,承包农业务农的有4555人,占1%。三是居住相对稳定。一般而言,流动人口多选择租赁房或工厂企业的集体宿舍作为居住房,近年来各地建造的外来人员集中住宿区也成为一些外来人员的选择。随着外来流动人员日益注重家庭成员的团聚、子女的教育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流动人口结构呈现家庭化趋势,携妻带子的家庭式居住逐渐增多,已占总数的24%。而且因为传统的地缘感情和聚居习惯,流动人员多爱选择老乡、同业人员一起居住,形成地缘性人口聚居的特点,地缘性聚居的特点使 得流动人口的居住稳定性更加明显。
(二)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现象日益突出。由于流动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淡薄,又缺乏专业劳动技能,加之其所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一方面易对贫富差距、文化不同等产生抵触、趋利、抗争和反社会心理,成为实施违法犯罪的主体。另一方面,因其所处弱势地位,防范意识和技能缺乏,易遭受不法侵害而成为违法犯罪的被侵害主体。正反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流动人口其违法犯罪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稳定和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对社会形势带来很大压力。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特征:一是违法犯罪比例不断上升。随着本地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素质提高和管理的日趋严格,常住人口违法犯罪的动机和实际数量不断下降。与此相反,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总量却呈逐年上升之势,每年抓获的外来作案人员比例逐年上升。近三年来,太仓市每年抓获的外来刑事作案人员均占抓获总数的90%以上。外来人员违法犯罪已经成为影响全市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问题。二是结伙作案的特点明显。流动人员由于工作、居住时多以同乡、同族等关系聚居在一起,血缘关系、乡情关系、利益关系以及排外心理等因素,使得其很容易纠合在一起。实施违法犯罪时,也相互壮胆、分工合作、相互传授犯罪技能,一方面使犯罪行为更易得逞,另一方面也使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加大。根据对太仓近年来抓获违法犯罪人员分析,外来流动人员结伙作案的占比达50%以上,其中盗窃、抢劫、抢夺犯罪的更是高达85%。三是流动人员“第二代”犯罪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外来流动人员子女在流入地生活成长,接受流入地学校、社会的教育和风俗、文化的熏陶,对流入地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但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管理制度,使其无法融入流入地,因而产生较强的不平等感、被剥夺感。加之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固定职业,家庭管教能力有限,“第二代”违法犯罪问题日显突出。太仓市局07年抓获了45名外来流动人员子女作案人员,占未成年作案人员总数的55.6%。四是“外侵外”类犯罪突出。由于流动人员相对处于弱势,一些流动人员作案时将袭击目标对准同为弱势群体的流动人员,案发类型多为盗窃同事或同住人员财物类案件、诈骗案件以及强奸案件等。分析发现,在流动人员实施的违法犯罪案件中,有41%的案件侵害客体同是外来人员。
(三)流动人口要求享受平等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强。近年来,外来流动人员的生存状况较之前几年尽管已有较大改善,但是相比较本地常住人口仍有较大差距。流动人口生存过程中遭遇社会歧视、贫富悬殊、拖欠工资、难以维权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超强度的劳动、恶劣的工作环境、不尽公平的劳动保护条件、克扣或拖欠工资、随意侵犯人身自由等现象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流动人员在城市生活中没有话语权,难以融入流入地的主流社会,处于边缘化和贫困境地,其合法权益保障现状和其自身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在缺乏通过正常渠道争取自身权益、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一些流动人口就会采取以不合法对付不合法、以对抗方式讨回公道的非正常方式,成为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有的从事盗窃、“两抢”、诈骗等违法犯罪,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此外,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一部分具有较高素质、较稳定经济收入的流动人口,寻求获得尊重、要求享受平等权益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日 益增强,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公平意识不断增强,要求融入本地社会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流动人员的合法利益诉求能否得到满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口流入地的社会治安稳定与否。
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实践
近年来,面对流动人口不断增长、刑事发案不断攀升、社会治安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态势,面对流动人口日益增长的权益保障需求,我们审时度势,调整思路,从2006年起,逐步摸索建立起以信息化管理为支撑,精细化管理为基础,市民化服务为手段,新老太仓人和谐共处的新时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机制,打造了“以房管人”、“融合工程”两大品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06年以来,太仓在流动人口年增长28%的情况下,治安情况逐年好转。06、07年,违法犯罪类警情分别下降29.8%、8.7%,刑事案件分别下降4.6%、12.8%,八类案件分别下降11.7%、22.6%。主要做法有两点:
(一)立足掌控到位,实施“以房管人”,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精细化管理
一是加强对流动人员登记管理工作,强化源头信息采集,通过提高登记率增强外来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我们除在企业、社区及集宿区开展人员信息社会化采集外,将流动人口易落脚的出租屋、旅馆、网吧、留宿浴室等作为管理重点,开展实名、实时、实数登记,确立了“以房管人、定位到间、动态更新、关联掌控”的思路,切实提高流动人员信息登记率、准确率和鲜活性、丰富性。⑴理清出租房底数,以房管人。06年下半年,我们集中4个月时间,对全市房屋出租户进行了一次“兜底 翻”式的排查、整治,摸清了底数,并将这项工作作为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到07年底,全市共登记房屋出租户3.5万户,比06年净增了近1万户,比05年净增了2万多户,现场随机抽查私房出租户登记率达98.5%、准确率达到100%、出租户治安责任保证书签订率达100%。⑵理清出租房间底数,人室一致。对登记的15万间房屋出租房间,采用镇、村、组、户、间层级代码编号法,统一喷漆上墙,暂住人员登记精确到间,改变了以往出租屋无门牌号及“到户不到间、人户难关联”的问题。⑶随时掌握变动,及时更新。建立了社区民警定期上门核查制度,基本保证人头信息的更新维护周期不超过10天。派出所信息采集室24小时运转,及时把人员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建立了暂住证满一年核查制度,人留登记、人走注销,确保登记情况与实际情况一致。⑷注重关联信息采集,服务实战。将流动人员通讯号码、房东通讯号码、流动人员配偶、同住人员及车辆等重要信息与身份证、户籍地、暂住地、工作单位等基本信息设定为必采必录信息,确保实战应用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采集到位。目前,全市流动人员“人室一致”率达95%,刑事作案人员案前暂住登记率达88.4%。07年以来,全市通过“以房管人”,查获违法犯罪人员820多人,其中刑事作案人员421人、治安处罚399人。在侦破去年“4.19”杀死2人恶性案件中,由于实名登记、网吧监控到位,两天就破获了案件,这起案件被省厅评为十大网络破案精品案件。二是加强对流动作案人员的锁定控制,围绕发现预警犯罪,实行信息化管理,大力提高发现违法犯罪嫌疑人的能力。我们改革传统管理手段,加强信息化实战应用,实现民警查询与系统自动预警相结合,实现网上 报警和快速反应的结合,精确打击混迹其中的违法犯罪人员。⑴加强日常登记的比对,及时发现违法犯罪嫌疑人。06年以来,通过出租房流动人员登记抓获网上三逃人员83人,通过狠抓旅馆业实名登记和信息比对抓获网上逃犯15名、查获吸毒人员31名;通过健全网吧实名登记制度、全面安装电视监控措施抓获犯罪嫌疑人186名,其中网上逃犯109名;通过卡口嫌疑车辆识别比对系统查获被盗抢车辆86辆,堵截嫌疑车辆281辆,查获刑事作案人员147名。⑵加强社会面巡逻盘查、查询比对,及时判定违法犯罪嫌疑人。我们规定一线民警必须依托移动警务通系统每天开展疑人、疑车、疑物的查询工作,工作量由后台统计系统,列入实战部门的考核。去年以来,利用网上信息破案550多起,抓获网上逃犯及现行作案人员500多名,通过查询卡口监控图像破获5起重大凶杀案件。⑶加强快速反应能力,及时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我们组建了跟着警情布防的市、镇、村三级巡防力量共1485人,建成了监控、车辆识别、测速等三道功能齐全、联网运行的卡口岗亭61个,形成了市、镇两级中心500多个点的公安监控系统和社会监控系统互补的格局,大大提高了动态环境下的社会面防控水平。去年以来,根据110指令现场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4960多名。
三是加强对流动高危人群的研判跟踪,改革管理方式,实行动态掌控,有效提高挤压犯罪、压降犯罪的实效性。我们依托信息化手段,着力解决了伺机作案流动高危人群发现难、掌控难的问题,增强了打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了流动人口管理“抓小放大”。⑴准确界定违法犯罪高危人群。为避免因高危人群界定面、检查面过宽而牵制精力过大、负面影响较大的情况,我们通过研判分析,根据近年来查获的外来刑事作案人员中有“案底”的人占60%的情况,将有“案底”的流动人员界定为违法高危人群,突出重点开展工作。⑵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自行研发了高危人群预警系统,对流动人员登记系统、旅馆业系统、交通违法系统录入的所有信息进行碰撞比对,凡是有“案底”的人员就会自动预警,大大提高了发现违法犯罪高危人员的能力。06年10月份以来,共预警出有案底的违法犯罪高危人员7018名。⑶全面实行“两查一管”工作机制。对预警出的高危人群,开展“查人、查物、列入日常管控”工作。“查人”主要核查其真实身份、核对落脚地、采集指纹、核查同住人员;“查物”主要对其驾驶的交通工具通过与被盗抢车辆系统比对甄别嫌疑,对其他物品通过与协查通报被盗物品比对甄别赃物,凡有证据证明其携带物品系赃物的,能打击处理的及时打击处理。不能打击处理的,由社区民警定期见面,随时掌握动态,及时教育引导。06年以来预警出的7018名外来高危人员,通过“两查一管”,从中打击234名,有4245名高危人员在民警3次、4次见面后纷纷离开了我市,这是我市06年以来刑事发案持续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立足和谐共处,实施“融合工程”,实现对流动人口的市民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
和谐社会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40多万外来人员与40多万太仓人能否和谐相处,直接影响平安太仓、和谐太仓建设,影响经济发展。为此,我们认真调研,出台了新太仓人融合工程的意见,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以“两办”名义转发全市。一是大力开展“党建工程”,通过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融合。外来人员中的流动党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一股强大的正义力量。我们积极会同市委组织部,对流入我市数量多、居住集中的地区,采用“走上门、请进来”的办法,与输出地党组织联系,商请他们派出专职党务工作者在我市设立驻太流动党支部,按照“支部找党员、党员找积极分子、积极分子找老乡”的思路,加强对外来人员的教育引导。去年以来,陕西渭南市、安徽定远县、湖北麻城先后在我市设立了驻太流动党委、党支部。在此基础上,由派出所党支部与驻太流动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协助派出所开展教育管理、矛盾排查、扶贫帮困、治安管理等工作,减少外来人员的抵触情绪,其影响甚至扩大到毗邻地区。为动员流动党员亮明身份,我们以市外管办的名义,向全市流动党员发出公开信,承诺对亮明身份的流动党员享受免费挂号诊疗、免费体检、免费就业培训、优先就业等12项服务。目前,600多名新太仓人主动亮明了党员身份。
二是大力推进集宿工程,把流动人口集宿区建成“准社区”,通过增强其市民意识来推进融合。针对长期以来流动人口大部分居住在出租房内,居住条件简陋、环境较差的情况,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准社区”标准加强外动人口集宿区建设。集宿区内警务室、流动人口登记站、治安调解室、社区卫生服务室、计生党团组织、法制宣传、技能培训“八个必进”;食堂、浴室、电视室、图书室、电子阅读室、社区卫生所、小超市、电话吧“八个必有”,以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吸引新太仓人入住。同时,从规范集宿区治安、物业管理入手,按照本地化管理模式,积极 推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减少了公安日常管理对务工人员的“扰民”,增强了新太仓人的市民意识,较好地推动了新太仓人融入太仓。
三是大力开展“法制工程”,通过提高流动人口的法制素质来推进融合。编印了《新太仓人读本》,为新太仓人提供法律知识、计划生育、劳动保护、创业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针对当前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低龄化问题突出的情况,由派出所分管社区副所长担任民工子弟学校的法制副校长,社区民警担任校法制辅导员,定期到民工子弟学校上法制课,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常用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提高民工子弟的法制意识。对外来人员违法子弟,采用“结对子”的方法,加强帮教,对家庭生活贫困的流动人员违法子弟伸出援助之手,尽可能帮助解决子女就学、看病就医等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去年以来,我们先后与8个外来人员困难家庭开展了结对帮困,捐款捐物2万多元。
四是大力开展“文化激励工程”,通过寓教于乐,激发流动人口奋发向上、创业立业的热情来推进融合。会同有关部门联合举办“新太仓人文体艺术节”,开展趣味体育比赛、新太仓女性技能展示、优秀文艺节目选拔评选、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文体活动等系列活动,通过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在精神文明领域加快新太仓人的融合。通过举办“十佳创业者”、“百名优秀流动人口”评选表彰活动,为流动人员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奋发进取、争先创优的氛围。此外,还组织警官艺术团到新太仓人较多的企业和乡镇进行巡回表演,让他们感受到公安机关服务的氛围。在新太仓人中聘请警风警纪监督员,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三、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特征,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因城乡差距、地区差异导致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状况不会根本改变。特别是苏南地区,由于外向型经济发展态势强劲,对劳动力需求旺盛,决定了流动人员规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认识:一方面要看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既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国家发展战略要求,也是加快促进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大量富余的劳动力和各类人才,对流入地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成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流动人口对流入地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带来了持续压力,给流入地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严峻挑战和考验。并且由于城乡差别、生活差距和文化差异等影响,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交往、融合等也存在诸多矛盾。如果忽视了对外来人口的服务管理,当涉及外来人口亟需解决的问题积重难返时,其后果必然会对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巨大影响和冲击。近年来全国部分地区发生的多起外来人口群体性事件的经验、教训也已佐证了此问题的严峻。基于上述认识,在近年来的实践中,我们太仓市局一方面根据法律的规定,积极履行职能,对流动人口实行规范管理,促进其有序流动;另一方面积极联合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在保障外来人口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从加强教育引导、强化文化吸引、增进理解包容等多层面入手,促进其与本地人的融合,努力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我们的体会是: 必须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服务管理理念,切实加大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力度。面对日益庞大的流动人口大军,如果单纯地将他们视为社会不安定的制造者,视为社会不和谐因素,就会采取戒备型、防范式管理的方法,造成社会对立,影响社会和谐。因此,我们从统一思想认识着手,形成“三点共识”,定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基调。首先,加强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是事关安定和谐和现代化建设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正视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对治安带来的压力,必须先抓住流动人口管理这个“牛鼻子”,下大力气解决流动人员违法犯罪高发影响社会治安稳定这一问题。其次,加强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包括绝大多数外来流动人员的愿望。加强流动人员管理,预防各类治安刑事案件和各种安全事故,不仅能够增强本地居民的安全感,同时也能增强流动人员的安全感,是绝大多数外来人员所拥护和支持的。加强流动人员管理不是“扰民”,更不是“歧视外来人口”,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包括外来人员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第三,加强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性化服务。要实现平安和谐,必须通过不断改进管理形式,从更高层次上推动流动人口融入本地,通过拓宽服务渠道,扩大服务范围,尊重和维护流动人员的合法权益,增强他们的市民意识和第二故乡意识,使他们较好地融入本地,与本地人和谐共处。在近年的实践中,我们立足工作实际,摸索并实施了“以房管人”、“抓小放大”的管理方式,同时坚持主动融合、促进和谐的服务理念,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最大限度地管控住了必须管住的人,实现了 “管住一小批、安全一大批,打击极少数、服务绝大数”的目标,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刑事发案持续下降的喜人成效,而且也避免了以往“大呼隆”、“扰民”式检查对绝大多数安分守己外来人员的影响,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必须齐抓共管,多部门积极参与,建立起全社会综合参与的流动人员服务管理体系。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如果仅仅靠公安机关唱“独角戏”、剃头担子一头热,是不能取得综合效益的,必须建立起实行党政领导、政府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的规范完备的流动人员服务管理体系。我市成立了外来流动人员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市综治委将外来流动人员管理和服务工作列入各镇(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在流动人员多的乡镇、街道设立流动人员服务管理中心或服务站,配备人员负责落实具体管理措施和开展相关服务。同时,加强了管理力量的配备和经费的保障。全市按照1000:1的标准配备了318名外来人员协管员,作为外来人员管理的基本力量。健全了外来人员经费保障机制,用于外来人员协管员队伍的经费由06年的500万元增加到了07年的630万元,其中市财政负担70%,镇级财政负担30%,人均经费已达2.5万元,在经费上确保了外口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劳动保障、教育、计生、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也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共同开展流动人员服务管理融合工作。特别是在开展融合工程的过程中,宣传、体育、文广等部门,协调配合,积极组织参与开展了新太仓人文明礼仪教育系 列实践活动、新太仓人文体艺术节、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活动,也吸引了大量本地居民的关注和参与,形成了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全社会关心支持、外来人员积极参与的良好融合氛围。
必须勇于开拓创新,推动流动人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在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来源地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果仅靠流入地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单向工作,得不到流动人员的认可、支持,难免有力不从心之感,出现“你弹你的琴、我唱我的调”的局面。因此,必须最大限度地争得流动人员自身对服务管理工作的认可。我们在工作中注重外来人员流出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主动上门联系,介绍我市的经济发展和外来人员的现状,提出双方联手、合作共赢的设想,得到了当地党政的支持,这也是在短短两年内就有三地党组织在我市设立流动党支部(党委)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挥发外来人员中党员、团员以及治安积极分子的作用,努力推动和完善流动人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机制,既实现了流动人口的“以外管外”,成为公安机关开展人口管理、信息登记和治安巡逻的好帮手,又有助于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认同感,增进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沟通了解,营造本、外地居民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实践证明,大力推进流动人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机制,既提高了流动人口对服务管理工作的参与度,增进了彼此的信任感和工作针对性,也可以帮助公安机关分担部分纠纷调解等工作任务,解放部分精力,使有限的警力更好地投入到日常治安管理、治安防范和案件侦破中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