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邯郸推十项新举促现代农业发展
河北邯郸推十项新举促现代农业发展
发布日期:2013-12-19浏览次数:312
核心提示:日前,邯郸市出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十条意见,在加速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创新农业**方式等方面推出改革举措,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
度,到2015年力争使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超过66.8%,探索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日前,邯郸市出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十条意见,在加速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创新农业**方式等方面推出改革举措,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到2015年力争使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超过66.8%,探索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邯郸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全国5个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试点市之一,2012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吨粮市”,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如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实现新突破?邯郸市将重点瞄准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该市市委书记高宏志说:“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用全新的改革理念,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是突破当前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瓶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
邯郸市此次推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举措,从土地和资金破题,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人员流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农业**平台、强化产品营销等措施,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领军龙头企业。该市市长回建介绍,目标是立足邯郸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土地流转提高效益、人员流动提高素质”为主攻方向,以提升土地集约化、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重点,强龙头、抓园区、建基地、带农户,在邯郸探索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市级层面,按照规划引领、产业支撑、项目推动的思路,重点打造邯郸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农产品深加工、生物产业、高效种养殖业和现代农业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水平;县级层面,各县(市、区)都侧重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在全市形成粮食、棉花、蔬菜、肉类、禽蛋、干果等6大产业集群,每个县到2015年建成一个销售收入超20亿元园区,全市力争建成5个以上超50亿元园区。围绕粮油精深加工、畜牧养殖加工、果蔬种植加工,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100家龙头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从目前的93家增加到150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30家、超10亿元企业15家。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培育壮大规模经营主体。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奖补,对当年与农户签订流转协议,且流转年限在10年以上、程序规范、手续完备、流转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粮食、棉花种植分别按每亩100元、8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各县(市、区)按1∶1比例配套。到2015年,力争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超过220万亩,流转率超过25%,流转面积10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超过150家。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县级为主、统筹整合、规划先行、突出重点”的原则,整合中央、省、市三级共75项涉农资金,建立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筹集资金、以资金整合保证规划实施的机制,通过股权投资、贴息、补助等形式,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组织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创新、从事新产品研发、推广转化科技成果,每个县(市、区)至少发展壮大1至2个支柱产业,形成龙头带动、聚集发展效应,培育壮大县域产业。
实施“金财通”农业产业化企业**办法,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县(市、区)政府出资不低于500万元,市财政按1∶1配套,向合作银行存入专项资金,合作银行以不低于专项资金8倍的额度安排贷款规模,帮助农业产业化企业申请获得1年期以内、500万元以下流动资金贷款,扶持潜力较大的企业加速发展。
(中国新闻网)
第二篇:推文化建设,促和谐发展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推进医院和谐发展
新医一附院宣传科段桂洪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896年,前身是英属加拿大人开办的基督教博济医院,1982年易名为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至今,是豫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省级综合性医院。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是医院生存和发展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宝贵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是提高医院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医院和谐发展的精髓。作为一所具有115年历史的三级甲等医院,近年来,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有步骤、分阶段地开展了一系列医院文化建设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仁心仁术、博济惠民”的医院精神深入人心
“仁心仁术、博济惠民”的医院精神是医院在长期发展建设中所形成的医院宗旨、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是医院和职工价值观的集中表现,也是患者对医护人员评价的体现。
(1)培养职工自豪感,加强职工凝聚力
一个医院要弘扬文化事业,就必须有核心的精神来凝聚职工。早在1999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发动本院职工、社会人士共同设计医院院徽、编谱院歌《新医一附院》、确定“仁心仁术、博济惠民”的院训,院徽、院歌、院训作为无形而又强大的资产让每一名职工感受到集体的存在并为之自豪。
2006年10月,历经十余年的准备、耗资百余万院建造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史馆在资料保存、内容翔实、展示风格等多方面都处于国内同系统的前列。院史馆内珍贵的藏品生动地记录了该院114年来的发展历程,对全院职工及病人、社会人士免费开放,是进行医院院史介绍的教育基地,也成为一道医院文化建设的靓丽风景线。目前,院史馆已接待参观客人五万余人次,多次接待省、厅领导并受到好评。
(2)结合新形势,赋予医院精神新内涵
为使医院精神更具时代性,结合新形势,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创新医院文化建设形式,大力推选能代表医院精神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充分发挥好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在培育医院精神方面的导向和典范作用。“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期间的优秀论文征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期间的演讲比赛、“医患共团圆”活动中的先进科室;“医院杰出人物”“感动人物”“青年新秀奖”的评选……这些活动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和要求,通过职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活动,提高医院精神的品位,还促进了医院精神在全院的传播,不断提高医院精神在职工中的认知度。
(3)医院精神的养成从点滴抓起
“仁心仁术、博济惠民”作为院训继承和发扬,正是体现了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胸怀圣洁、博大的情怀和怀揣精湛的医术去帮助患者,守护他们的生命与健康。抓好医院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要提高职工的各项素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围绕医院中心工
作抓好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和考核制度,使医护人员树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温馨便捷为病人服务的理念,并不断增强全体职工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努力构建和谐医院,提升职工素质。在医务人员中认真开展对危重病人的救治、三基训练、病历书写、百日安全无事故、医务技能比武和护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同时,加强职工学历教育、素质教育和岗位培训,鼓励职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新知识、自学成材,形成了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医院要求医护人员不仅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还要拥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把爱心、细心、责任心同时奉献给患者。为此,医院汇编了《医师行为规范手册》和《护士行为规范手册》,广泛下发全院,规范行医的基本礼仪,充分尊重到院的每一个患者,努力创造主动服务及感动服务,通过评优评先等活动,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利用文化的育人功能,改变医生的思维模式,树立为病人服务的思想,提高医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素质修养水平,杜绝一切不正之风,形成和睦和谐的医患关系,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使医院文化和医疗作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二、优化医院文化生活环境,创建和谐氛围
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用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来提高医院文化建设平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寓教于乐,陶冶职工的情操,培养职工的兴趣爱好,通过广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增强职工的身心健康,使其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展示自我。
(1)细节入手,加大医院文化建设的宣传
利用海报、宣传栏、院报、媒体等多种形式宣传医院文化。在各个病区内悬挂文化宣传板,在门诊和住院大楼内悬挂统一制作的宣传展板,导入医院形象识别系统,建立医院网站。应用院内的闭路电视播放医院新闻,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展示文化建设的进展情况,努力创造出一种具有文化气息的和谐就医环境,使职工了解医院的目标、发展计划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等,使医院文化深入人心,形成一种医院精神,使医院全体成员成为一个充满凝聚力的战斗集体。身在院区,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医院文化,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医院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2)多彩生活促进文化建设
三八节为女职工献上鲜花、送去图书,让美丽和智慧成为永恒的追求;五四青年歌手大赛让青年职工大显才华;十月举办“我爱我家”院史知识竞赛,让职工重温医院辉煌发展历程;春、冬两季运动会场上,职工们在辛苦工作的同时不忘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素质;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更是职工们期待的文化大餐,职工们踊跃报名参加并自编自导身边的新鲜事:《我们医院的年轻人》、《红包调查案》、《为了37个如花的生命》、《除夕夜》、《使命》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受到职工的欢迎,还不断荣获省、市大奖。为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医院投建了网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乒乓球室、职工活动室等健身娱乐场地;医院组织职工成立文学社、文工团、舞蹈队、车友俱乐部、骑游队,不定期举办各种趣味活动,不断吸纳新成员;每年举办的“廉政文化书画展”都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摄影、书法、绘画各项技能
陶冶了职工的情操。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心情,还增强了职工的团队精神和互助品质,激发了职工的潜能,充分展示了职工团结、和谐、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提高凝聚力,促进了医院文化建设。
三、医院文化建设要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构建和谐 以病人为中心,全面贯彻“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一切病人”的服务理念,是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多年以来坚持的一条真理。该院始终坚持医院文化建设与医院管理年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等医院中心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医院文化内涵,形成团结、高效、赏识、激励的人文工作氛围,塑造了良好的理念,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构建和谐医院。
(1)开创优质服务模式,文明创建我先行
医疗服务是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和职业素质的综合反映,是特定的职业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行为的具体体现,是医院职工价值观、医院文化建设成果最直接的反映。本着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理念,开展病人便捷服务,在病房内实行一站式服务,为病人整个就医过程提供一个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采取一系列便民服务,如加强窗口的服务工作,并有专人导引病人看病,不会耽误病人时间;省内率先实行弹性工作制,方便群众就诊;设立院长接待日,病人和院长面对面;“五个一”工程让群众看病无忧;科室开展的“感动服务”让病人视院如家;春节里热腾腾的饺子让患者备受感受…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把病人当亲人,用最诚挚、优质的服务换回了
病人的信任和支持,门诊、住院满意率都在99%以上。
(2)热衷公益、让利群众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是河南省第一批试行按病种付费的医院,且为唯一一家省级医院。按病种付费制度实施以来,该院始终坚持让利群众的原则,积极开展此项工作,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省内外医院纷纷来院参观、学习。在省厅召开的单病种会议上,该院作为先进单位上台介绍经验,受到省政府、卫生厅的表彰;中加合作的“博济力健”工程是该院的又一大亮点,目前已开展七期,累计救助500余名患者,为患者节约资金百万余元,其中中加专家合作完成的大陆首例全过程清醒开颅术更是吸引了《人民日报》、《健康报》、中央电视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微笑列车”自2002年驶入我院以来,已为近2000名患儿进行了免费手术;汶川地震,该院职工累计捐款50余万,派出的12名援川医疗队员为灾区2万居民服务,抢救2754名伤员。因救援工作突出,4名队员火线入党,医疗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医院被省红十字会授予“慈善爱心单位”。
在医院发展中,医院文化建设已成为建设和谐医院的巨大推动力。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把医院文化建设作为医院建设的大事来抓,通过医院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办院理念、创建优秀的医院精神、培养高尚的价值观念,统一医院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使医院的整体发展步入健康轨道。汲取悠久的历史,依靠现在的管理方法,
第三篇:发展教育事业有哪些新举
发展教育事业有哪些新举措
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事业。要成为一流的国家,必须拥有一流的教育;要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实现教育公平。《政府工作报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
第一,明确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总体部署。《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总体布局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既说明了教育事业对国家的极端重要性,也说明了促进教育公平的极端重要性,同时,明确了当前教育工作的总体布局。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偏低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只有依靠人力资源开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把我们国家庞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优质的人力资源优势,将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我们才能够真正赢得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时代,才能够成功地将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善于自主创新的国家。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普及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民族素质。
第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了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破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促进就业解决民生问题,当前,需要特别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这既指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确了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靠人才、优化经济结构需要人才支撑的高度,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资源实际出发,加强统筹、领导和支持,认真解决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把发展职业教育的部署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第三,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推进教育公平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政府工作报告》把教育公平摆在了重要的社会公平的位置,提出了明确的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今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这将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今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2006年增加395亿元。“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还将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地方政府也要相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同时,继续解决好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今年还要确保全面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二是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政府工作报告》宣布,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由上年的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这是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
第四,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当今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提高自己的高等教育的质量。《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加强高水平学科和大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其中研究生规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我们在杰出人才培养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在主要
学科领域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的人才还极其缺乏,仍然没有完全改变在高新技术领域、新型学科领域、交叉学科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借助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局面。如果不努力加以改变,我们就难以根本改变在科学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就不可能赢得牢靠的国家安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特别是我国的高等学校,必须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聚精会神地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任务。第五,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在我国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教育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水平,尤其是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的质量水平,已经成为紧迫的任务。《政府工作报告》宣布,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要以更大的财力和更多的精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真正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教师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努力吸引优秀青年读师范专业,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加快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努力让农村的孩子都能够拥有高质量的教育。(国研室提供)
为什么要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一大主题和一个重点,也是贯穿整个报告的一条主线和一大亮点。《政府工作报告》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和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等方面作了系统部署。这是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扎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的治本之策,也是有效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对于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至关重要。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认真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部署,对于全面完成本届政府任期最后一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党的十七大召开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关注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当前,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服务、教育收费、收入分配、居民住房、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不少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不抓紧解决,将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社会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公正,使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得到统筹兼顾,让全体人民得到更多实惠。
第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前提。实现经济既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大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避免经济发展出现大起大落。这需要通过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来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尤其是需要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筑社会稳定和谐的“安全网”;建立健全
社会救助体系,特别关心和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继续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地区间人民生活水平和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切实解决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和道德失范问题,等等。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才能体现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
第三,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今年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这将继续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会引起利益关系的进一步调整。譬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求继续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实施关闭破产和积极稳妥推进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部分国有企业职工的局部、眼前利益,需要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各项政策,依法及时解决问题,确保职工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特别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也要以把国内事情办好为前提,要求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第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促进社会和谐是全社会的任务,更是政府的基本职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多年来,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政府职能错位、缺位、越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方面,政府及其部门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另一方面,一些该由政府管的事没有管或者没有管好,特别是社会管理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比较薄弱。必须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把人力、物力、财力等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在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上,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要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这对于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推动政府全面履行职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管理不到位、公共服务比较薄弱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国研室提供)
第四篇:商务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
【发布单位】商务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7-02-25 【生效日期】2007-02-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商务部
商务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以下称中央1号文件),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中央1号文件,落实商务领域重点工程
(一)深刻领会中央1号文件精神。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的历史任务,把建立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确定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地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全面了解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体系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深刻认识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增强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明确农村市场工作重点。地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结合商务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以解决农民买难、卖难为主要目标,以政策措施为手段,大力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东桑西移”工程、“三绿工程下乡”、农产品进出口等工作,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二、全面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又好又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三)扩大试点范围。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地区,重点引导有实力的流通企业对现有传统网点进行改造,力争2007年建设10万个连锁化农家店,到2007年底累计建设农家店25万个,覆盖75%以上的县市,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不断完善资金扶持政策,鼓励各地配套部分项目资金及专项工作经费,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日用消费品农家店的扶持力度。大力探索促进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的多种形式。引导信贷资金投入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落实国家开发银行100亿元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政策性贷款。研究解决农家店税费负担问题,切实减轻农家店经营负担。
(五)大力推进“一网多用”。充分发挥连锁经营网络的商品“高速公路”功能,以农家店为载体送邮政、电信、药品、报刊、文化用品等下乡。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出台有力措施扩大农家店经营范围,全面落实农家店药品经营政策,在方便农民安全、放心消费的同时,促进农家店增加销售收入。
(六)切实加强项目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商务部制定的各项质量管理规定。完善质量管理措施,建立以质量评价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质量监督机制为主要内容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预警监控制度,提高准入门槛,严把承办企业进门关,建立承办企业档案,组织开展质量回访,实现对项目建设质量的全程监控。制定违规处罚措施,把质量合格率与农家店建设规划数直接挂钩,直至取消整个地区的承办资格。
(七)组织开展农村产品对接会。搭建质优价廉商品进入农村的购销平台,促进产品对接、营销渠道对接和供应链对接。推动农村商品研发,鼓励生产企业开发质优价廉、符合农民需要的商品,重点开发日化、食品、家用电器三大类农村销量较大的商品。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开发自有品牌商品,与生产企业开展贴牌生产合作。
三、加快建设“双百市场工程”,建立农产品顺畅流通的新渠道
(八)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以疏通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和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为两大目标,进一步改善100家批发市场的经营环境、设施设备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推动100家流通企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九)加快农产品流通法制建设。重点加强农产品批发环节管理。探索制定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的有效办法,明确市场主办者、经营管理者和经销商的职责。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维护农产品流通及消费安全。
(十)加强项目验收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进行严格验收,引入科学评估机制,完善项目建设标准和验收规范,对验收合格项目进行不定期抽查,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在商务部政府网站上公布验收项目结果,长期接受社会监督。
(十一)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2007年商财政继续安排资金支持“双百市场工程”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减免农产品流通相关费用。对符合规划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争取在建设用地、用电和用水方面比照工业企业对待。
(十二)推进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推动“超市+基地”流通模式,引导农产品进入大型连锁超市销售,降低流通成本,力争用3年时间,使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食用农产品的销售比重提高到25%以上。对试点企业经营食用农产品所得给予税收优惠,促进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增加农民收入。
四、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
(十三)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商网建设。要充分发挥新农村商网的“信息发布”、“咨询互动”和“购销对接”功能,为促进农村流通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积极为农民办实事,形成商务部与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共同办好商网的有效工作机制,为农民提供真实、可靠、有效的信息。
要充分利用新农村商网平台,开展常态对接服务和集中对接服务。各省市商务主管部门要做好对接会的组织、协调,把收集信息、核实信息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切实解决农民由于缺乏市场信息而产生的“卖难”、“买难”问题。
(十四)努力办好新农村商报。着力加大农村商品市场趋势预测和供求信息的数量,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市场信息质量;根据农时和地域差别,适时推出春耕生产资料市场专题、秋季农村产品销售专题、工业品下乡专题、农产品出口专题等的报道;探索和改进发行模式和办法;进一步办好网络版,强化互动功能;不断研究读者需求,尝试市场化办报新手段,进一步提高办报质量。各省市商务主管部门要重视新农村商报稿件提供、发行、推广等工作。
(十五)加快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建设。地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做好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选点、实施工作,加快建设以县(市)为主,覆盖乡、村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信息服务站要充分发挥作用,重点做好培训工作,在一到两年内使试点县(市)骨干农户、经纪人和农产品协会、企业人员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基本具备应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农产品流通的能力;开展价格行情查询、购销信息发布、产品宣传、市场分析、政策咨询等服务;采集农产品流通相关信息,建立专门数据库。地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服务站建设内容、标准和资金使用要求执行,把资金切实用好,真正发挥作用。要加强对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运行和管理方面的调研,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提高项目运行效益。
(十六)办好《商务天气预报》下乡。要积极参与《商务天气预报》建设,特别要为《商务天气预报》下乡频道提供相关信息,促进《商务天气预报》实现定期播报涉农市场信息,进行市场预测、预警。
五、加强农产品进出口的调控,维护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
(十七)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支持农产品企业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和行业公共平台,鼓励企业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提高自检能力,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获取国际认证。鼓励行业组织制订、推广出口标识体系,提升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十八)开展海外市场研究、营销策划、产品推介活动。在国际农产品、食品专业展会上,对中国农产品进行整体宣传,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知名度。支持行业组织和企业开展市场调查、广告促销、营销策划、产品推介以及其他市场营销活动。继续组织农产品企业参加“2007科隆国际食品展”。整合信息资源,跟踪监测重点出口市场的动态,建立有效的国际农产品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向出口企业通报相关的农业、贸易政策法规、检验检疫措施、贸易摩擦、农业谈判等动态,开展出口信息服务和培训活动。
(十九)推进政策性信贷信保支农措施。鼓励各地研究制订符合我出口农产品特点的政策性信贷支持政策,创新信贷抵押和担保方式,着力解决农产品企业贷款难、门槛高的问题。继续推动完善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政策。
(二十)加强对粮食、棉花和食糖进口的调控。按照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的要求,密切配合发展改革部门,做好粮、棉、糖的进口工作。严格控制粮食国营贸易进口数量,把握进口商机;遵循从紧安排,分批下达的原则,增加发放棉花进口配额,并合理确定增加数量和发放时机;对食糖一般贸易配额从紧安排,减少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六、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推动蚕桑行业升级
(二十一)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蚕桑基地。扩大“东桑西移”工程覆盖面,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精深加工,大力培育自主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商中央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支持。一是抓组织链,创新“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形式,提高组织化程度。二是抓产业链,继续完善种植、养殖、初加工、深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三是抓科技链,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科技含量,使东桑西移工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
七、开展“三绿工程下乡”活动,做好农村食品安全工作
(二十二)组织“三绿工程下乡”活动。按照商务部、中宣部、科技部、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卫生部、工商总局、环保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全国供销总社等部门的统一部署,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共同做好“三绿工程下乡”活动的组织工作。一方面通过严把市场准入关口,完善索证索票、购销台帐、散装食品管理、过期食品处理以及市场检测等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上市食品的卫生质量安全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宣传,普及食品安全和科学种植养殖等知识,引导农民进行绿色生产和安全消费。
商务部
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河北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十项措施
河北省出台进一步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十项措施
心提示:为抓住国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新机遇,适应河北省打好工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的新要求,实现“到2017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的目标,使节能环保产业成为促进我省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新支撑,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
[2013]30号)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实施意见的通知》(冀政[2012]98号)精神,制定了十项措施
关键字:河北省 节能环保产业
为抓住国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新机遇,适应我省打好工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的新要求,实现“到2017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的目标,使节能环保产业成为促进我省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新支撑,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实施意见的通知》(冀政[2012]98号)精神,制定以下十项措施:
一、明确重点领域发展方向
节能产业。围绕满足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增效需求,提升高效锅炉自动化控制、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非晶变压器、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等工业节能设备的技术水平;扩大CL建筑体系、节能门窗、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等绿色建材生产规模;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步伐,提高节能汽车产量及占比。环保产业。围绕满足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需求,扩大平板式脱硝催化剂、高效电袋复合除尘器、空气净化器等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品生产规模;加速膜材料和组件、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成套处理设备等水处理设备产业化;研发铬污染土壤治理修复技术,开发全防全控智能环境监管系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围绕满足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高资源产出率需求,扩大汽车、风机、汽轮机旋转轴等机械零部件再制造产量;推广大型废钢破碎剪切和废旧电器破碎技术,扩大再生资源、战略金属回收利用规模,促进大宗固体废弃物、尾矿伴生矿综合利用及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规模化利用。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围绕破解企业节能减排技术、资金、管理瓶颈制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综合环境服务等市场化新型节能环保服务业态。
二、培育骨干企业基地园区
培育骨干企业。选择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好、产品链条长的企业,在要素保障、人才引进、资金扶持、项目审批、品牌培育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促其尽快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带动力的骨干企业。到2017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骨干企业30家。建设示范基地。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基础好、聚集量大的地区,依托龙头企业,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城市矿产”基地,实现再生资源规模化、高值化、清洁化利用。到2017年,力争建成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3个以上,形成再生产资源聚集加工能力150万吨/年。打造专业园区。坚持“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相结合,鼓励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开发区,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实施建链、补链、延链、增链项目,构建完善的节能环保产业链条,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打造园区的“升级版”。支持产业基础薄弱的开发区,规划专业区域,采取细化产业方向、明晰产业链条、实施专业招商和定向招商等措施,建设产业聚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节能环保专业园区。到2017年,力争建设全国一流的节能环保专业园区5个,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强化动态管理。指导列入创建计划的企业、基地
和园区,制定创建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限,并加强跟踪督导。建立“能进能出、优上劣下”的竞争机制,对连续两年达不到目标的,取消创建资格和相应优惠政策。缺额择优予以补充。
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骨干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研发钢渣高温余热回收、钢渣高值综合利用等急需、关键、共性技术和设备。对省内首个采用研发的共性关键技术、设备的示范项目,优先申报国家节能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必要时利用省内专项资金给予再补贴。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在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鼓励骨干企业牵头建立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联盟,优先安排其承担省节能环保产业与资源环境技术研究应用重大专项项目和国家节能环保科技计划项目。构建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机构,为中小型节能环保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政策、技术、资金支持。培育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环保综合服务公司,鼓励其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治理特许经营等模式,为用能、排污企业提供设计、融资、改造、调试、运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围绕攻克省内急需的共性、关键性技术,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高技能、紧缺型人才。省级“巨人计划”和“百人计划”等人才开发扶持体系要向节能环保产业倾斜。支持各地建立各类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区,大力发展各类创新实践基地。各地各单位要落实好工资、住房、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拓市场引投资。加快实施节能、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扩大节能环保产品、设备、服务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形成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有力拉动。对我省市场急需且短期内难以自主开发的脱硫脱硝、大型袋式除尘、余压余热发电等设备及高性能脱硫剂、固废处理固化剂等产品,采取以市场准入换企业落地的策略,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省设厂,形成节能环保产业新的增长点。招龙头建链条。加强与国内外优势企业对接,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大力引进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等国内外有技术、有实力、有经验的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带动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抓服务保落地。推广固安管家式服务模式,对每个引进项目、每个审批环节都要安排专人盯办到底,使引进企业真正享受到“全程无忧”的服务。
五、鼓励使用本省产品
建立供需对接机制。定期组织召开供需对接会,在装备、产品、技术、资金、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对接。在省内主要新闻媒体、专业网站上,及时公布节能环保重点建设项目名录及相关设备、产品、技术需求,促进供需双方的信息沟通。制定产品推荐目录。发布《河北省节能环保产业名优产品推荐目录》,并适时更新。对采用推荐目录内产品的企业和项目,在国家专项资金申报、省内专项资金安排、企业排污费返还时优先支持、适度倾斜,在环保竣工验收上优先安排。推行统一采购政策。对国家、省财政资金支持的节能执法能力建设、环境监测体系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中,型号相近、批量较大的节能环保设备、产品,推行省级统一招标、采购,同质同价优先采用推荐目录内产品。
六、拓宽筹融资渠道
设立节能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以征收的惩罚性电费为依托,委托省建设投资公司为持股人,发起设立省级节能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节能环保产业骨干企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积极为企业和证券公司、投资机构搭建对接平台,突出抓好固安迪诺斯环保设备等企业上市辅导,推动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推广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收费权、排污权质押贷款,综合利用承兑、保理、供应链等融资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增强直接融资能力。
七、加强财政资金扶持
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加大国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专项资金申报力度,对骨干企业、园区、基地的建设项目优先申报。更多争取国家专项补贴。组织风机、水泵、空压机、电机等生产企业申列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目录,组织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治污设施运营公司申报国家备案资质和特许经营资质,组织再生资源公司申报国家废旧电子电器回收资质,争取更多的国家财政资金和补贴基金。用足用好省级专项资金。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每年要安排1亿元以上,支持骨干企业、园区、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等,要逐年提高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额度。
八、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落实好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从事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项目所得,实行三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专用设备,其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料生产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落实好增值税优惠政策。对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销售自产生产原料中掺兑比例不低于30%的特定建材产品,掺兑建(构)筑废弃物废渣、煤矸石比重不低90%的建筑砂石骨料免征增值税;企业销售自产的利用余热、余压或以垃圾为燃料生产的电力或者热力,实行增值税即征即返政策;企业销售自产燃煤电厂及工业企业烟气脱硫生产的副产品,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返50%的政策。
九、优先满足土地供应
积极落实用地指标。在土地利用计划中,对30个骨干企业建设项目用地优先保障,对5个园区内的建设项目用地重点保障,对引进的、生产省内急需产品项目用地在省留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放宽土地出让价控制。对省优先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容积率和建筑系数分别超过国家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40%以上、投资强度增加10%以上的,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十、提高行政服务水平
强化组织领导。省发展改革委明确一位负责同志主抓节能环保产业,并会同省环境保护厅等部门组成专门班子,具体负责有关谋划、协调工作;各设区市、省直管县(市)政府要参照省里的做法,加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推进力度。简化审批手续。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备案,一律在所在县(市、区)或园区办理;在不涉及新增土地、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新增建筑面积和不改变建筑结构的情况下,原则上不再办理国土、规划等手续;对完成规划环评的园区引进的省内急需节能环保装备、产品生产项目,简化环评内容,重点加强施工现场监管、竣工验收及日常管理。加强行业指导。建立节能环保产业统计报告制度,骨干企业、园区、基地要在每季度前5个工作日内,向省发展改革委报送生产经营进展情况;省发展改革委、省环境保护厅要加强跟踪、监测分析,及时发布行业动态信息和政策措施;省有关部门要完善相关法规标准,强化监督监管,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促进全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