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新城镇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课题研究(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06:4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洞庭湖区新城镇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课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洞庭湖区新城镇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课题研究》。

第一篇:洞庭湖区新城镇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课题研究

洞庭湖区新城镇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课题研究

背景:1.粮食主产区为工业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自身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受条件的限制难以受惠,前期改革的成果,新一轮的改革成果,必将加大帮扶力度。

2.投资与消费的新的增长点主要在农村,要挖掘和提振农村消费市场必须改善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现状,提振 农民的消费欲望,比如:没有路,就没有汽车消费的欲望等等。

3.新城镇建设应立足于各地不同实际,与周边环境紧密结合,统筹谋划,使路网、水网、电网等等更科学合理。

研究重点:什么是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在追求提高效益的同时,更应注重生态、有机、环保、健康的理念,怎样建设现代农业,怎样规划和发展洞庭湖区的新城镇建设,出台指导性意见与规划的必要性。研究如何使水土休养生息的可操作办法(结合国家水土改良治理项目的申报)。研究通过现代农业建设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同时,如何通过新城镇建设与现代农业的产业延伸把农民尽可能多的吸收安置在新农村与新城镇中就业。

第二篇: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

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

(摘要)论述了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内涵,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支撑和保障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提高等方面,阐述了农业机械化与建设现代农业的关系。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引 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是国家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物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得以有效实施和推广的关键载体,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逐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在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内涵较之传统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加拿大把现代农业定义为“农业及农产食物产业”,美国定义为“食物和纤维体系”,日本定义为“农业、食物关联产业”。加拿大农业及农产食物产业由一系列现代经济部门组成,包括初级产品生产者(农场主)、生产资料供应者以及食品加工和零售商,直到消费环节。美国食物和纤维体系划分为3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供销环节,即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产前环节主要是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包括农机、农药、农膜、化肥、柴油、种子、饲料等投入物资的供应;产中环节包括种植业从种到收,畜牧业从育肥到出栏,林业从栽培到采伐,渔业从放养到捕捞等;农业产后环节包括农产晶的收集、运输、加工、储存和销售。日本农业、食物关联产业划分为五大产业部门:农林渔业部门、关联产业部门(食品产业、资材供应产业)、关联投资部门、饮食业和关联流通产业部门。我国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划分为3个领域来表述: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学科和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从上述不同国家对现代农业的表述可以看出,现代农业突破了原有传统农业的内涵和领域,农业机械的运用贯穿于每个环节。因此,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为基础,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农业机械化与建设现代农业的关系

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继而相继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些国家在建设现代农业道路的选择上大致可分为3类。一类是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和低价能源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机械,以机器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农作物的总产量,这类国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一类是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如日本、荷兰等,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用工业,提高化肥与农药施用水平,致力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类国家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一类是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如法国、德国等,既重视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这类国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为主要目标。综观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虽然各国在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都无一例外的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并且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

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为农场规模扩大,农产品品质提高,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每个农业工人拥有的机械设备达1.5万美元,比制造业工人拥有的机械装备高22%。法国和德国的每个农业工人拥有的固定资本也在2 000美元以上,日本每个农业工人也拥有1500多美元的农业固定资产。这些国家的农业固定资本主要是机械装备。生产要素的选择和组合不同,反映出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进行生产的方式不同,也反映出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具有不同的水平。在农业生产中选择生产方式不变、增加劳动投入和选择改变生产方式、增加机器投入、减少劳动投入是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其结果是前者生产力提高缓慢,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缓慢,竞争力弱;后者生产力提高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加快,竞争力强。

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说:“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差别是相当重要的,而农民的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的。”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阐述了农民的能力和素质与现代农业的关系。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及相应的农业机械化技术。2003年,我国乡村已有农机户3 054.6万户,占乡村总户数的11.5%,农机作业服务组织20多万个,乡村农机人员3 742.3万人。也就是说,我国农民中已有10%以上不是使用手工工具的传统农民,而是使用农业机械生产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根据1990?2002年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用每百个农业劳动力中文化状况表示)的历史数据,对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指数显著正相关,在此期间,农业机械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指数提高o.238 9。国际经验也能给我们提供很多例证。例如,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的美国农民,不但普遍受到12年义务教育,受高等教育的也占30%以上,而且这个比例越来越高,无论是农场主还是一般农民,都会使用农业机械,农业劳动生产率都非常高,这也是其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强的重要原因。

农业机械化过程将产生内生增长的良性循环效应,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过程,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化过程。从各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内容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形式看,尽管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但共同点都要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机械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过程。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农业机械化投资会引致知识的积累,农业机械投入与知识积累形成一种有形投入与内生增长相结合的复合资本品,又将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技术进步又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投资的效益,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提高竞争能力。

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划分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不是看它生产什么,而是看它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工具进行生产。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20世纪末,美国工程技术界把“农业机械化”评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巨大推动作用的20项工程技术之一,列第7位。这一评价基于100年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所引发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力地保障了世界农业发展和食物安全。客观地反映了农业机械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国际上通常把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作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人提高,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农业机械化的过程,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农业机械增多、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过程,也是农民收入提高,工农差距、城乡差距缩小,农工贸协调发展的过程。因此,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有密切关系。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农民收入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社会进步、产业结构和贫富状况的重要指标。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小于8%,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在2%~5%之间,现代农业生产不仅能用很少的人力生产出保障社会需求的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保障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食物安全,还可转移出很多的农业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生产经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使世界经济更加繁荣,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此时,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都能达到甚至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农业和整体经济协调发展,社会需求和消费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大量转移和由农村向城镇转移成为可能,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调整优化,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从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2003年,全国农业机械原值达到3362亿元,乡村农户平均拥有农业机械原值1300多元,占农村住户年末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25%。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04亿kW,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31kW。拖拉机保有量达到l 494万台,其中大型拖拉机97.26万台。联合收获机36.22万台。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拖拉机数量o.77台,配套农机具1.18部;每百户拥有拖拉机数量6.1台。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3%,其中机耕水平47%,机播水平27%,机收水平19%。有12个省(市、区)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0%,其中8个超过50%。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在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中,小麦基本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74%和?2.8%。水稻栽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6%和23%;玉米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47%和1.9%;大豆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47%和23.2%。棉花、甘蔗、油菜等主要经济作物及牧草机械化等仍是薄弱环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必须加以解决。一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已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农业机械化投入不足,农机品种、质量、农机作业项目和农业机械化服务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人口过多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机械化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症结,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与农业大国的地位及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很不相称,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适应农业参与国际竞争。

从总体上看,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依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方法》判断,仍处于初级阶段(即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仅相当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韩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迫切需要国家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发展。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推进农业机械化”,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提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的支持政策,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符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对于鼓励和扶持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将发挥重要作用。按照国际惯例,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加快工业化发展时期,是国家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借鉴国外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经验,依照WTO农业协议给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空间,对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加快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建设步伐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已正式实施。围绕该法,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手段,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宏观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

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购置和使用补贴力度 从2000年开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期。2002年,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福建、辽宁、山东、黑龙江、湖北、吉林、重庆、山西等14个省(市)处于或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2003年,全国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40.53%,全国税收收入超过2万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进入反哺期和转折期的省(市)和地区将继续增加。因此,中央财政补贴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以增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除采取政府补贴、部分出资的政策扶持外,还可通过建立基金、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业机械化,发挥政策调控功能,以调整、优化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结构,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依法对农业机械作业继续执行免税政策,对标准化、规模化机械作业实行一定补贴政策,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强农机经营主体的竞争力。

实施农业机械用油优惠政策 对农用燃油实行减免税和价格补贴,是WTO成员国政府通过生产资料补贴给农民的间接性收入支持。我国应尽早实施农用燃油补贴政策,以降低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在国家将要实施的燃油税改革中,应依法对农业用油实行免税政策。并通过部门转移支付的方式,对田间作业用油实行30%~40%的价格补贴。补贴对象以农业机械经营者为主。

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 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应依法加大对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从事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应尽快建立农业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总体滞后,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对市场需求大的短缺产品进行重点开发。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参与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 结合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选择有一定基础、区域经济明显的市(县),进行重点示范和扶持,提高农业机械装备和机械化水平。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通过加强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项目示范作用。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规定,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产品。

加强公共服务和从业人员培训 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体系,行使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增加投入,加强培训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培训手段和设施,增强培训能力。采取多种措施,分期分批对农民机手、农业机械专业户和基层农业机械管理人员开展农业机械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并将培训费用支出列入部门财政预算。

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继续实施农业机械化“走出去”战略,加强政府间的农业机械化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加强农业机械标准化、质量监督等领域的交流,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另一方面扩大有竞争优势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输出和农业机械产品出口。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国内农业机械企业在境外投资办厂,扩大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鼓励国外先进农机企业到我国合资或独资办厂,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竞争能力和农业国际竞争力。

结 束 语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和农民收入提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症结,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为更好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力度,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杨敏丽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副教授

白人朴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刘 敏 农业部办公厅副主任

涂志强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产业发展处处长

第三篇:当前洞庭湖区发展现代农业要有两个质的飞跃(范文模版)

当前洞庭湖区发展现代农业要有“两个质的飞跃”

徐晓海

湖南已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率先者,已成为实施“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率先者,当然应该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率先者。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把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湖南率先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应在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上率先,这也正好符合“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首要目标的要求。湖南发展现代农业如何率先?鱼米之乡的洞庭湖区如何率先?笔者站在湖区基层农村工作部门的角度,仅就洞庭湖区如何率先发展现代农业谈两点浅见。在构建现代发展理念上要有质的飞跃

思想是灵魂、是统帅、是行动的先导。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特殊时期,以粮、棉、油、猪、鱼等传统农业为主的洞庭湖区,传统农业的理念可谓根深蒂固,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对现代农业理念还比较淡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有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既有来自上级对农村基层的强化培训与积极引导,又有来自农村基层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后的自觉升华。要想把这个渐进式过程尽量缩短,当前,农村基层在构建现代发展理念上要致力于三个质的转变,不断强化三种现代农业理念。

追求农业效益由少向多转变,强化综合效益理念。在2002年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前,洞庭湖区追求农业效益,基本上是以经济为本位,是以解决农民温饱为目标,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农村生产力又得到一次新的解放,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农村社会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但在这个艰难的爬坡时期,农村农民追求农业效益时,受惯性思维的影响,依然放在追求农业经济效益上。为追求单位面积产量对土地等自然生态资源依然进行粗放式、掠夺式利用;为追求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继续盲目退田还湖、退耕还林,盲目发展以棉花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为发展淡水珍珠等高效养殖产业一直不顾水系水质污染;为了保证作物高产长期不惜使用大量农药,甚至违禁农药,从而导致大量农药残留,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等。这些以经济为本位的盲动,对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已逐渐显现,但这些阻碍还没有引起农村基层干部的高度重视,更没有引起农民群众的普遍关注,这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目标是极不相符的,是与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是极不相符的。“十一五”的后期,洞庭湖区的农业效益观要在“综合”上强化。构筑农业投入机制由一元为主向多元联合转变,强化多元投入理念。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为主的小家庭式生产,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相对投入也就大幅度增加。洞庭湖区的农民绝大部分刚刚摆脱温饱,基本上无积蓄,想发展现代农业某种程度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就落到了各级政府肩上,当然还包括社会各界人士。据掌握的情况,洞庭湖区各县都自觉与不自觉地形成了一套农业投入机制,即农民主体投入、各级政府投入、金融部门投入、招商引资投入和社会各界广泛投入的多元投入机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套多元机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如各自投入的重点领域就需进一步明确。农民主体投入重点应放在农业生产经营环节上,投入不足的金融部门加大小额贷款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投入重点应放在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尤其要放在大中型排灌机埠改造维修、主干沟渠硬化和疏洗上,要达到水系畅通、排灌自如,对大河大湖的治理要争取像“洞庭湖二期治理”一类的国家项目,当然湖区的各地方财政要积极搞好农村道路、电网改造等基础建设配套;招商引资投入重点应放在洞庭湖区系列优势农产品加工上,适当投入农产品基地建设,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粮、油加工转化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力度;社会各界投入重点应放在农村通村通组公路建设资金配套、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种养业集约化生产上。“十一五”后期,洞庭湖区各地要加强多元农业投入机制的经验交流,取长补短,以此,进一步强化多

元投入机制的理念。

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市场化由低向高转变,强化大市场农业理念。对洞庭湖区而言,目前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最大差别就是农民组织化、农业市场化程度上。洞庭湖区既有地势平坦、人口密集的地理优势,又有思想活跃、敢闯敢干的人文优势,但在家庭联系承包责任制下,人多地少导致农业经营分散度比其它地方更高,思想活跃却无序导致联合统一起来更难。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市场化程度虽然有一定的困难,洞庭湖区各地都作过一些尝试,作过一些努力,但效果还不尽人意。在“十一五”后期,洞庭湖区要在三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各级党政干部要在“把 ‘三农’工作摆在党的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上,把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市场化程度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工作来抓,必要的时候,洞庭湖区各地要加快横向沟通,联合起来联动抓;二是要充分发动、引导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单打鼓、独划船”已行不通了,鼓励他们自发地联合起来走向市场;三是在该地区大势表彰农村经济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类新闻媒体上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极力营造提高组织化、市场化程度的浓厚氛围。随着各级领导干部关注农民组织化、农业市场化的密切程度越来越高、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越来越多、整个社会所营造的氛围越来越浓,高组织化、高市场化的理念肯定会不断得到强化。

在创新现代经营形式上要有质的飞跃

洞庭湖区发展传统农业在全省是领先的,发展现代农业是积极的,是有很多实质性成果的,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洞庭湖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性地探索实践,在规划产业基地、发展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与完善产业利益分配机制等诸多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在洞庭湖区还没有充分发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完善创新这种经营模式,站在湖区基层的角度,谈三点实际工作着力点。

夯实产业基地,要制定出限制性时间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省重点建设五大农业产业链,其中粮棉油麻产业链、水产产业链、蔬菜产业链、林纸产业链,这四大产业链的第一环就是这些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要抓好这些农产品的生产,就必须高标准抓好这些农产品的基地建设。一是按照省优势产业带建设规划,洞庭湖区各农产品基地县,进一步完善、细化县域规划。“十一五”的后期,分提出建设指标。比如,安乡县规划建设高支纱棉花基地县,2008年发展25万亩、2009年28万亩、2010年33万亩,具体计划到乡镇、到村。二是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推广标准化生产之前,洞庭湖区各地要切实加大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认证工作,洞庭湖区的重工业发展是弱的,但对农业而言,点源污染是轻的,并且近几年加大了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农业的面源污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这样,极其有利于洞庭湖区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工作。因此,湖区各基地县要分,在“十一五”末全面完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工作。之后,紧跟着抓实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广工作,同样制定出一个时间表,各地农业投入品管理达到什么水平、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多少骨干农户、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达到多少数量、地理标志性农产品达到多少数量都分成3年逐个提出限制性指标。三是个别超前规划建设。湖区县拟发展特色农业基地的,也应在“十一五”末形成初步成果,比如安乡发展南方亚麻,2008年发展到3万亩、2009年发展到4万亩、2010年发展到6万亩,“十一五”期末南方亚麻基地建成一个6万亩的规模。洞庭湖区还要在发展壮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外,大力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建设。

培植农村经济大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明确指导性指标任务。现代农业初级阶段,较为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农民组织化和农业市场化大为提高,从湖区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市场化程度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途径,那就是大力培植农村经济大户,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些大户和协会组织,他们自身所处的阶层、所代表的利益

与农民基本一致,甚至包括维护政治利益,他们与农民具有天然融合性。可以说,现阶段只要农村经济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起来了,就不愁农民组织化、农业市场化程度提不高。洞庭湖区前几年农村经济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很多都是自发式发展,但发展速度较慢,有所发展的,规模不大、运作欠规范、影响力也不是很大,现在各地基层政府大有作为。一是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培植农村经济大户由各地农村办牵头管理,各地财政要把农村经济大户的培植经费纳入财政支出预算项目,做到有专门部门、有专业工作人员、有专项工作经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各地经管部门为主管理,各地分管领导要强化调度,要重点围绕其发展与壮大搞好优质服务。二是各地制定出关于培植农村经济大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工作意见。党的政策和策略是党在农村的生命线,那么地方性的政策和工作意见,同样是该项工作的生命线。工作意见要充分体现地方党委政府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要对工作的开展富有很强的指导性及操作性。三是各地按照工作意见定指导性任务并严格考核。工作意见是规划性、方向性的,则需各级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工作方案,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主管部门根据目标和任务进行严格的考核,并做到奖罚分明。通过2-3年的共同努力,农村经济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一定指日可待。

发展壮大产业龙头,要形成群星拱月、群龙共舞格局。省“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以来,洞庭湖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发展较快。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龙头、以农贸市场为主的市场龙头、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主的流通龙头等多种类型龙头竞相发展;国有的、集体所有的、民营的等多种所有制的龙头企业竞相发展;国家级的、省级的、市级的、县级的以及一些还来不及定级的等不同级别的龙头企业竞相发展。洞庭湖区不是没有农业产业龙头,而是大龙头不多,大小龙头共舞的不多。“十一五”的后期,洞庭湖区发展壮大农业产业龙头,要把重点放在进一步做大做强大龙头,进一步形成群龙头共舞的良性发展格局。对洞庭湖区做大做强龙头的两点建议:一是根据湖区共有优势农产品资源,合力招商引资引进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如棉花资源,就合力引进轧花、纺纱、织布、印染、制衣及油脂加工等综合型加工龙头;如水产品资源,就合力引进综合型大冷藏企业、综合型水产品加工企业。二是根据共有优势农产品资源,合力打造具有地理标志农产品流通公司(协会)。对洞庭湖区构建群龙共舞良性发展格局的三点建议:一是打破地域界限,协商规划发展龙头企业,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及恶性竞争;二是打破地域界限,多搭建一些同类型农业产业龙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尤其是流通龙头的合作平台;三是打破地域界限,逐步建立洞庭湖区龙头企业部分资源、技术、信息等共享机制。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农村办

第四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美好新乡村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美好新乡村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作为一名在基层服务的大学生村官,我一直在学习文件的精神,并且实践落实到最近一直开展的农村党员主题教育中

《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指导思想,“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我们应将之与美好乡村建设结合到一起。作为基层工作者,农村就是我们的主战场,解决好自己所在村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是我们的主方向,当前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首先,认真做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的相关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同时还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强基层民主,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其次,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农村的抗灾救灾、警务消防,森林防火等各项工作,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落实各项有关政策,建立美好新乡村,同时我们大学生村官应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要从小事做起,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要了解农村和农民需求,找准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勇于创新创业,和农民群众一起开拓致富之路。

实践长才干,历练出人才。我们要充分发挥知识优势和所学专长,积极为“村两委”建言献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第五篇:农业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

原庸

一、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是质量效益型、集约型农业,必须在保障必要数量平衡的基础上,优先质量和效益,以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现代农业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依靠现代科技,获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领域(种植业、养殖业等),而且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农村工业、社会服务、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集群。它不是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系统,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高度组织化、规模化生产,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集生产、经营、服务等多功能方向转变。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也渗透和覆盖到所有支撑农业发展的技术装备和设施中,使之提升到智能化、自动化的更高的水平,现代农业又增加了信息化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农业信息化是新世纪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要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之脱胎换骨获得新的发展条件;依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突破及成果推广,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农业资源、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的运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的发展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促进,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总之,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农业信息化将始终与农业现代化相伴相随。

二、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够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信息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必须合理、高效地利用农业资源。通过传统的现代化技术和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是总成本高,时间效率低。而应用信息技术管理农业资源时,就可以大幅度、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管理实现自动化后,会比人工管理更为精密,应用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不但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还可以通过网络,广泛获取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获得最佳的生产效益。

2.信息化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美国农业部建立了全国性的电子邮件系统,其中仅农业市场服务局,每天就要使用计算机系统处理大约 1 亿字符的市场信息,通过卫星传送到遍布全国的地面接收站,也可以提供电话语音和可视等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并通过互联网传播农产品价格信息。中国农业部也在建设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系统,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络系统,采集、加工、传播农产品市场经济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引导农产品市场运行和农业生产安排。

3.信息化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关系到整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重大工程,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与帮助,而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可以为政府提供便捷而高效的宏观管理模式和手段,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化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可以拓展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打破传统资源约束,根据市场的需要,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纽带,建立各种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实体。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化是推动农业产业化,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三、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的若干问题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程中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客观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的获取和服务方面,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宏观决策和市场监管仍然缺乏有力的信息支撑,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仍然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农业信息化的滞后,已逐步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乃至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相比,农村地域广袤,行业门类众多,农业生产的不可控性较强,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之城乡“数字鸿沟”拉大等客观因素,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

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和省级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已有了一定基础,但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投入不足问题突出,运行经费的不足也限制了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信息服务的广泛开展和技术设备的充分利用。二是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共享程度低,大量农业信息处于部门所有、相对封闭的分散状态,在信息分类分级、指标术语、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信息结构不合理,存在重复开发问题。三是信息发布渠道不畅,政府市场监管和服务能力不强,广大农民难以获取有效信息服务。四是农业信息人员整体素质较低,队伍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要求。

四、加快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切实发挥政府部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在推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各级农业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引领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强化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改善农业信息化宏观调控,确保农业信息化顺利推进,要积极引导和动员相关企业踊跃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大力营造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要特别注意培养广大农民关注信息,使用信息的习惯,努力使他们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看到效益,得到实惠。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措施来抓,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地要建立健全农

业信息化领导协调机别,明确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职能部门。各级农业、林业、渔业、发展改革、财政、水利、气象、信息产业、科技、教育、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和组织要加强配合协调,形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要把农业信息化重点任务列入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目标,严格考核。

政府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充分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根据需要增加财政投入,重点保证信息应用推广、信息化培训、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系统维护等方面的资金。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稳定、长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加强以“金农工程”为主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金农工程”是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点工程,要根据全国统一的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在实施好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及早规划设计和及时启动二期、三期工程。“三电合一”工程是农业部在全国推广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种信息载体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联互动。要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传播到乡村,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平台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要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重点开发完善一批监测、预警、监管、服务的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同时要加快建设全省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视频系统,使全省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工作能及时得到研究和布置,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行政工作效率。

3.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

农业信息网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工具。首先,统一规划,建设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目前,大部分省都已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县级农业信息中心正在逐步建立。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全省信息联播,建成省与各市、县的专用卫星通讯网,与农业部的卫星网连接,构成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内部网。其次,必须加强农业数据库的开发。其内容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农业政策法规信息等数据库的开发。因地

制宜建立与现代农业配套的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把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配置到乡、村一级,直接面向基层,实现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4.大力提高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质量的水平

我国加人 WTO后,农业作为周期长、风险大的弱质产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而需要翔实、丰富、共享的高质量信息资源。美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先进之处就在于信息资源的高质量,多数量与共享性。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站存在一个主要问题是信息量缺乏,质量不高,内容重复,共享性差。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数据库大约为全世界的百分之一,农业数据库仅局限于单机服务,农业信息计算机网络服务能力尚未形成,信息资源共享性差。

因此,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需提高信息质量,挖掘信息潜在价值,充实现有数据库内容,更好地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此外,必须解决信息的标准化间题。只有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才能做到信息共享,系统兼容。同时,建立一个科学和权威的农业信息搜索引擎也是非常必要的。

5.加强培养农业信息技术人员和农技推广队伍

要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全国各农业院校应建立农业信息的专业,开设农业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课程,或者举办农业信息技术的培训班,培训各种水平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而有条件的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农业技术学校也应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及农业信息检索与服务课,利用短期培训等形式对农业科技人员、农民技术员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能够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贡献一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要进一步稳定农技推广队伍,积极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培育农业技术人才,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使农业从传统的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向集约的技术密集型转变。在农业经济技术中,以农、机、电一体化和生物工程技术为突破口,带动农村信息技术和一系列相关的适用、实用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信息含量和技术含量。在农村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刊物出版、农业信息网络以及因特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下载洞庭湖区新城镇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课题研究(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洞庭湖区新城镇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课题研究(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镇建设用地节地模式及适用性研究

    城镇建设用地节地模式及适用性研究1 李 凯,王 翔,刘家佳,周 伟1111,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0083; 2.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摘要:以国土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推荐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时俱进地制定了加强“......

    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思考

    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思考杨中柱(湖南省望城农业局,湖南望城,邮编:410200)摘要:文中论述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思路:一是用现代物质条件......

    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研究

    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研究 摘要: 课题的研究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 一、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知识专业化发展 二、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能力专业化发展 1、提高运用现代信......

    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统筹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来自潜江市高石碑镇新农村建设的个案考察 祁先超潜江市高石碑镇位于江汉平原北部,版图面积121平方公里,是国家南水北调兴隆枢纽工程(被誉为“......

    城镇建设规划现状与发展构想分析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城镇建设规划现状与发展构想分析 城镇建设规划现状与发展构想分析 【摘要】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化、复杂化、综合性很强......

    课题研究与教师发展(优秀范文五篇)

    课题研究与教师发展 学科实践教学与教育教学科研的有机衔接与高效渗透,一直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我们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瓶颈。安于现状的心理,使我们的教师不愿专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