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研究课题的专题报告(最终版)

时间:2019-05-14 01:4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研究课题的专题报告(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研究课题的专题报告(最终版)》。

第一篇:关于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研究课题的专题报告(最终版)

关于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研究课题的专题报告

省会城市经济圈,指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七市,也称“6+1”战略,是今年省政府39个重大调研课题之一。接到调研课题后,政府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多次赴临边县市进行专题调研,搜集资料,提炼信息,现将我县“南融”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以供参考。

一、“南融”的优势和潜力

1.区位交通优越。地处山东省西部平原,位于济南、天津、石家庄的中心地带,青银高速、308国道、254省道、315省道和即将开工的德商高速纵横穿境,东去济南机场1小时,3小时经济圈可覆盖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青岛等20多个大中型城市,京九和京沪铁路距县城仅有20公里和30公里,是鲁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区总规划面积达到47平方公里,30公里的城市外环线全线贯通,城区内“两纵两横”的主干道,“四纵四横”的次干道交织贯通、四通八达,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2.基础资源充裕。棉花资源丰富,常年植棉65万亩,总产120万担,是国家重要的棉花现货交易集散中心,年交易棉花1000万担以上,素有“银夏津”之美誉。全县拥有棉花纺织企业140多家,生产规模达到230万纱锭,纯棉纺织能力位居全国第二位;面粉年加工能力超过200万吨,占到全国的六分之一,创单体能力和整体规模两个全省第一;植物油年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占到全国的八分之一;工艺品加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年出口交易额达2亿美元以上。林果业发达,拥有长江以北最大的黄河故道生态森林公园,总面积12.8万亩,园内森林覆盖率达62.8%,林木资源有117属210种,百年以上古树仍保留3万多棵,其中500年以上古椹树多达6000多株,有“小杂果之乡”和“北方落叶树博物馆”之美誉。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县在外务工人员达5万人左右。

3.产业基础雄厚。按照市委、市政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战略部署,外抓招商引资引活力,内抓企业提档激内力,棉纺织、油品、食品、装备制造、新能源、生态旅游六大主导产业渐成体系。近几年,相继荣获“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面粉大县”、“中国植物油示范县”、“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中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等国家级荣誉称号。截至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39家,华芳夏津纺织有限公司、泉林纸业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迅速膨胀壮大,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

4.生态环境优美。投资5亿元,实施了全长22公里的“碧水绕城”工程,建成了集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绿色长廊”。开工建设了人民公园、龙湖公园、会盟公园、鄃城公园、湿地公园、水系公园等六大公园,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为城区增添了无限魅力。打通了中山南路,拓展改造锦纺街、砚池街、文化路等主干道近百公里,城市框架已经拉开。新一届县委、县政府视招商引资为首要任务,全员招商、全力招商,全面营造“重商、亲商、安商、扶商”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着力招大商、招强商、招好商。

二、“南融”的阶段性成果

1.发展战略上深度融入。夏津县西接清河,东靠高唐,南接临清,距省会济南120公里,承接济南城市群辐射带动、发展临边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县充分结合“南融”战略,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按照“主动融入、错位发展、当好配角、互利共赢”的原则,努力实现观念接轨、产业接轨、企业接轨,力争把夏津打造成承接济南辐射的产业转移基地、制造业配套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服务省会经济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劳动力输送基地,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当前,推进方案和各项推进

措施都紧紧围绕这一战略定位扎实实施。

2.项目引进上积极对接。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对接,从延长产业链入手,加强合作融合,引进大项目、培植大企业。济南客商投资2.8亿元建设的锐阳食品有限公司已经生产运营;与山东力诺集团积极合作,成功引进了力诺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6亿元,年可实现产值5000万元,利税1500万元,目前正在进行开工前准备工作;山东万华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投资2.2亿元兴建的万华汽贸园项目洽谈顺利,诸多高科技项目落户夏津。

3.政策资金上大力争取。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群丰富的金融资源,立足我县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民营企业众多的优势,加强与省会金融机构的合作对接,多次在济南组织开展招商引资对接活动,举办恳谈会,宣传推介我县产业优势、重点项目、投资环境,争取省金融机构直接授信达十几亿元。济南民生银行1亿元授信已批复,一期已申报贷款2000万元。频繁的对接活动推动了银企合作关系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三、“南融”的推进路径

1.坚持互融发展。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繁荣,产业支撑是基础和根本,只有通过产业的大发展,才能推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通过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资本创新和人才创新等方法,加快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形成具有竞争力、带动能强的新型产业形态。

2.坚持对接发展。扎实推进“南融北接”战略,加强与周边县市在交通、产业、信息、文化等方面的对接,主导产业既要做“专”,又要讲求“联”,形成集聚效应,共同发展。

3.坚持错位发展。合理定位,科学统筹,聚集发展要素,坚持“一元多极”,走差异发展之路,塑造特色和品牌,提升竞争力。

四、“南融”的具体措施

1.思想上融入。破除“独赢”思维,树立共赢观念,转变长期以来的行政地域观,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经济地域观。坚持把边缘区域城市的功能定位、结构调整放到整个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乃至更大范围来进行,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大循环。夏津县处于两省、三市、五县交界处,青银高速、308国道、315省道贯穿全境,根据自身产业实际,可以把我县定位为辐射德州、聊城、邢台、济南、石家庄、青岛、天津等大中城市的纺织服装、食品及畜产品供应基地。

2.体制上融入。加强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县市间协调合作,在信息、资源、人才等方面实现共享共用,积极构建一体化协商机制。发展邻边经济,边缘区域就要加快同核心城市的实质性经济协作,建立共同繁荣的规划协调和优势互补机制。因此,邻边政府应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建立友好关系,形成经常性的协调机制,实行经常性的交流磋商,并按比较优势的原则,形成合理的分工,努力在区域内打造一个平滑的整体大市场,让各种要素随市场需求流动。在这一点上,更需要省委、省政府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好行政壁垒问题,为接受核心城市辐射、吸纳外部要素创造条件。

3.产业上融入。坚持三产融合,整体推进。农业方面,利用济南、泰安等市在科技、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农业开发合作,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把我县建成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重要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一是靠政策吸引。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济南等市的企业来我县兴办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靠科技提升。积极开展与济南、泰安等市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快农业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三是按市场所需。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大力推进鑫秋科技等绿色农

产品基地建设,面向济南都市圈的超市,建设蔬菜粮食配送中心,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市场占有率,使我县真正成为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菜园子”和“米袋子”。工业方面,立足棉纺织这一独特产业优势,瞄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名牌企业搞合作,推动相关企业加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主导产业链条,吸引圈内企业参与我县主导产业链的开发与壮大,形成紧密型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依托60万亩棉花资源和华芳纺织、恒华纺织等骨干龙头企业,加强与济南元首、滨州魏桥、亚光等企业的联合与协作,培植壮大鑫润福针织等本土企业,着力引进中下游产品企业,完善棉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产业链,打造优势和品牌。另一方面,依托郑保屯镇“山东羊绒产业加工第一镇”独特品牌和影响力,发挥鼎源、德才、康奇三个绒毛有限公司的带动能力,加强与清河县毛纺企业的合作,着力打造羊绒加工产业聚集区。服务业方面,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县物通天下、银谷仓储、交通物流、润华汽贸四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鑫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卓兴汽贸园、林通物流、博新仓储、县社综合服务园等物流园区建设步伐,积极与济南、临沂等市的大型现代流通企业集团开展联合与协作,构织省际交通物流网,力争把夏津建成辐射鲁西北、冀东南的重要物资“转运站”。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我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资源潜力,加快德百温泉度假村等景区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充实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档次和水平,全面叫响“生态逍遥游”品牌。依托椹果生态文化节、梨花节等节庆活动,做好“旅游搭台,经济唱戏”文章,加强与济南、齐河、泰安旅游线路的对接、延伸,建立旅游资源、网络、信息、市场等共享机制,联合开展宣传促销,协作开发旅游产品,联手举办大型节庆活动,实现互融发展。同时,积极吸引经济圈内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来我县投资,全面提升旅游业水平。

五、“南融“的几点建议

1.要加强政策机制对接。政策是决定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向的重要因素,实现“南融”,应首先树立政策导向。近几年,省委、省政府相继实施了“突破菏泽”和“扶持发展30个强县和30个弱县”、“一蓝一黄”发展战略,并取得显著成绩。因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各县市也应当享受特殊政策,得到倾力扶持,集中突破,尽快改变边缘经济欠发达现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鉴于边缘经济发展相对较晚、相对滞后的实际,建议上级在土地、融资、环保、税收等方面避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特事特办,给边缘区域政府更大的自由发展权。同时,应根据各地产业实际,合理培植资源项目,以便让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优先落户边缘地区,让更多的扶持资金投入到边缘地区,让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边缘地区发挥作用,加速提升边缘区域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另外,邻边经济发展要突破行政壁垒,仅靠县市政府力量有限,经济圈内各市必须与邻边同级政府加强沟通,帮助邻边县市政府与兄弟省市政府达成相关政策和相关决策的共识。建议成立专门的邻边经济领导机构,加强邻边经济的领导,完善相关政策。

2.要加强产业融合对接。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基础,是“南融”的重要内容。建议根据经济圈内的产业布局和各地产业发展基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式发展,避免各县区产业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产业招商恶性竞争等问题。比如夏津县,发展棉纺织产业有基础、有优势、有条件,就应该以夏津为基地,整合德州、经济圈内的相关产业资源,在企业转移、资金扶持、招商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倾力培植壮大,建立起省会城市经济圈内的棉纺织产业集群,提高德州市棉纺织产业在整个经济圈内的竞争力和品牌。像齐河县就应该充分发挥济南卫星城优势,大力承接转移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德州“南融”的桥头堡。再如旅游业,要结合各地的旅游特色,细分旅游市场,科学设计经济圈内各类旅游路线,找准各县市区立足点,百花竞放,姹紫嫣红。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以休闲、养生为特色,适合家庭旅游消费群

体,形成“逍遥游”;齐河县国际生态城、黄河文化大观园等景区蜚声省内外,应以休闲娱乐为主打,形成“休闲游”;庆云县海岛金山寺香火不断、信徒众多,应主打“佛教文化游”,结合青年甜蜜游、老年文化游、科技游等旅游套餐,形成德州“一日游”,再加上泰安、聊城登山赏水,打造内容丰富、特色独具的旅游品牌。

3.要加强基础设施对接。“南融”也应当注重基础框架的结合和衔接。道路方面,应设立旅游公交。我县与高唐、临清、武城、清河、平原、禹城、聊城、德州、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东营之间,均有始发车辆,建议在济南与森林公园、德州与森林公园之间,开通两条旅游专线,减少游客的中转时间,一票直达。同时,经济圈内各市设城际公交,减少转车和停留,节省时间。加快德商高速公路建设,该路是省“五纵连四横、一环绕山东”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县加强与经济圈内聊城、济南等市交流与合作的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建议上级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争取德商高速早日开工、早日竣工通车。水系方面,夏津县属海河流域,西部边界有卫运河,东部边界有马颊河,应加强与周边县市的沟通,搞好对接,通过对现代水网规划进行调整、完善,实现地域间的互通交流,可持续发展。建议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搞好引黄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引黄优势,抓住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机遇,加强配套水库建设,提高供水保证率,同时涵养地下水资源,促进夏津及经济圈水资源综合平衡。同时,马颊河、卫运河流经我县,由于缺少统一的联合治污机制,上下游协调不一致,治污脱节现象严重。应充分利用通信网络,建立跨界河流污染监控机制,定期通报交接断面水质状况,实现监测信息共享。积极推动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机制,保持相互之间的沟通畅通,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提升资源共享的质量。

第二篇: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工作情况汇报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工作情况汇报

市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下半年以来,市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工作领导小组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融圈”工作的部署要求,抓住重点集中突破,各个成员单位明确分工,密切配合,积极主动的展开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部门对接,“争政策、争资金、争项目”活动收效显著。为充分了解上级政策、投资导向和“十三五”期间的投资方向,9月10日以来,市委副书记李华民,市委常委、副市长王爱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孟庆刚,副市长名树伟、李向东、赵兴广、王志勇等市级领导,亲自带领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赴省直部门开展对上争取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截止9月24日,36个部门赴省进京对接事项115项,涉及资金37.42亿元,含有偿资金12亿元;围绕四季度开展的对接争取事项57项,涉及资金23.25亿元,含有偿资金12亿元。争取列入国家、省“十三五”规划类事项32个,涉及资金12.95亿元,其中,争取列入“十三五”明年计划事项12项,涉及资金1.81亿元;已列入国家、省“十三五”规划类事项26项,涉及资金1.22亿元。

二、精深研究政策,狠抓对上争取。近期在省发改委领导班子调整之后,多次到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振兴司、投资司、产业司等司局,省发改委区域办、服务业办、规划处、投资处、环资处、农经处等处室汇报对接,搜集掌握近期工作重点、扶持领域和关键决策,结合肥城实际,积极围绕专项建设资金、区域战略推进资金和区域政策集中用力、重点争取。一是做好国家专项建设资金项目申报工作。8月4日,泰安市发改委、农发行领导召开了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提报工作会,会后立即向市领导进行了汇报,第一时间与市农发行的有关负责同志进行对接。市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要求按照省、泰安市发改委《国家专项建设资金项目申报工作方案》抓好对接落实。当天下午,市发改局立即召开了全市提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专题会议,针对上级投资的重点方向,向18个重点部门和高新区、14个镇街进行了传达部署,最终筛选上报17个项目,涉及近三年资本金缺口8.15亿元。为保证争取效果,提前做好政策预判,市发改局安排专人到国家发改委投资司、振兴司进行了专题汇报。目前我市上报的总投资1.6亿元的城市供热热网改扩建工程已被正式列入第一批扶持项目,预计批复资金2200万元,近期下达投资计划。二是积极争取省区域战略推进资金。经过前期申报和跟踪推进,我市上报的8个项目列入省发改委2015年区域战略推进专项资金建设计划。这批项目计划总投资12533万元,其中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550万元。截至目前,投资计划已下达,上级扶持资金已按照项

目进度通过市财政拨付到有关单位和企业。三是积极做好区域政策的争取工作。国家主体功能区:8月中旬,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了各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研讨会,就主体功能区工作的推进实施进行了专题研究。这次规划调整力度较大,不同功能区定位有着不同的配套奖惩措施。结合我市发展现状,经向市领导汇报后,并和省发改委进行了对接,初步打算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以利于后续产业政策和土地指标的争取工作。独立工矿区及采煤沉陷区:目前我市独立工矿区和采煤塌陷区内基础设施相对老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民群众生活急需改善,结合国家扶持政策,加快实施“两区”搬迁改造综合工程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计划近3年内重点实施循环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替代产业集群培植等66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311亿元,有关材料已经按要求打捆上报。

三、加强区域合作,融合发展初见成效。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赴长清区对接工作方案》要求,8月初,发改、经合、农业、交运、教育、旅游等部门带着项目,分头到长清区对口部门开展了上门对接活动。市发改局对接了济南南部供热工程等几个大项目,济南发改委、长清区发改委均比较支持;市交运局对接了S104线(济微路)济菏高速至肥城段拓宽改造工程,商定了下一步合作意向;市农业局考察了长清区山东军威中药科技产业园、恒源生态农业园区和济南市现代农业精品园,初步与有关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市教育局赴长清大学城山东管理学院进行了

对接,重点是促进我市新建职业教育园区与长清大学城深度合作,积极探索了职业中专机电专业与山东管理学院开展“3+2”对口高职联合办学的新路子;市旅游局与长清区旅游局初步建立了旅游政策信息共享机制,探索了两地节庆合作的新模式。

四、泰聊铁路取得重大进展,电厂四期正式启动。泰聊铁路: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亲自部署、积极争取下,7月16-17日,新建聊城至泰安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在我市召开。省发改委副主任赵东,泰安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卫东以及省国土资源厅、省河务局、济南铁路局,济南、聊城、泰安三市发改委的有关领导,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公司、山东建邦控股集团的有关专家出席会议。我市主要领导同志参加了会议,并就有关问题和省发改委领导、济南铁路局领导,中咨公司专家和建邦集团进行了沟通交流,会上形成了专家组正式意见。与会专家一致同意此项目建设,一致认为这个项目要争取在年底前通过核准,局部工程开工建设。为做好项目批复前的各项准备工作,7月29-30日,山东建邦集团、中铁四院就线路走向,分别到聊城开发区、东阿、平阴和我市现场进行了深入对接。30日下午,市发改局牵头组织召开了泰聊铁路肥城境内线路走向对接会,山东建邦集团副总经理张伟,铁四院的专家,我市环保、国土、规划、交运、公路等部门及石横、湖屯两镇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就我市的线路走向进行了深入探讨。紧接着又和国土局、石横镇的负责同志进行了专题研究,就线路

走向问题和建邦集团、铁四院沟通协商,尽量优化线型走向,减少对石横工业园内企业的影响,保证我市利益的最大化。9月22日,市发改局又陪同山东建邦集团的项目负责人员分别和我市国土、规划部门进行了对接,在两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土地预审、规划选址已经展开。目前需报省发改委进行项目核准的相关基础性材料都在精心准备。接轨许可报告,中铁总公司已经受理泰聊铁路项目资料,具体负责项目审查的计划司明确表示支持支持地方铁路建设,待内部审查通过后再出具接轨许可报告;环评,项目资料已报省环保厅、省南水北调局和济南市政府,预计10月初出具环评报告,另外涉及东阿、肥城两处国家级湿地公园的专项环评正在开展,争取国家林业局尽快批复;社会风险稳定评估和节能评估,正在开展专项调查;土地预审,聊城、东阿、平阴、肥城四地的土地预审工程正在同步展开。石横电厂四期工程:9月11日,市委副书记李华民带领发改局有关同志到国电山东电力公司进行了专题拜访对接,就推进石横电厂四期项目合作进行了座谈交流。国电山东电力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任子芳,副总经理胡学东参加了座谈。双方就石横电厂四期2×100万千瓦项目合作事宜达成共识:一是国电山东电力公司将这个项目纳入近期工作计划,立即启动各项支持性资料的编制工作;二是肥城市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在土地、环保、水资源等指标方面,为项目建设预留发展空间;三是国电石横发电公司要立即做好运量测算,在湖屯火车站编组站建设上积极与肥城市、建邦集团沟通,— 5 —

预留出专用线建设空间;四是双方共同争取,将该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十三五”发展规划;五是双方形成共同推进机制,定期召开会议,通报进展情况,研究推进措施。

五、坚持部门协同推进,确保融入取得实效。一是交通融入推进较快。青兰高速项目,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省交通厅已将青兰高速扩容作为下半年确保开工的项目,8月24日在济南市召开了青兰高速泰安至东阿界初步设计方案汇报会,与会专家对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了评审,9月份设计院根据专家意见继续完善了初步设计方案,预计10月份能进场开展前期准备工作。泰肥一级路西延项目,该项目起点位于S329与S104交叉的仪阳互通处,终点位于S329与石横镇东环交叉处路,全长21公里,总投资6.39亿元。目前,除《穿越湿地公园生态报告》及《规划选址》批复外,其他项目支持性文件都已完成并获得批复。《规划选址报告》已于9月8日通过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专家评审,将于近期批复。9月22日,市发改局、公路局已将《工可报告》和支持性文件报至省发改委,省发改委已安排省工程咨询院进行专家评审,待评审通过后,争取近期完成项目立项工作。济微路东移项目,该项目起点位于长清肥城界,终点至邓家庄村北,路线全长26.13公里,总投资7.8亿元。省交通运输厅已将该项目列入2015年普通国省道穿城路段改造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已具备开展前期工作条件。市交通局、公路局多次到省交通厅、公路局、泰安市公路局对接争取,9月7日泰安市公路局确定该项目由省交

通规划设计院开展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目前正在研究路线比较方案,依次展开《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工作。二是积极做好产业转移。市经合局继续紧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外迁企业,积极围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配电子、仓储物流等产业,深入开展蹲点招商、小分队招商、产业招商等活动。仅9月份以来,对接洽谈了山东乐通电缆公司投资10亿元的五金机电产业园等10个过亿元的大项目,签约了山东环保产业发展公司投资12亿元的园区综合开发建设等13个大项目,引进后已经落地的项目有8个。其中,山东英得利电子公司投资5亿元的电子产业园项目已完成园区整体规划,一期新建厂房1.2万平米,两家企业已经入驻;青岛昌盛日电公司投资3亿元的光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正在进行光伏大棚支架安装;山东百事益食品科技公司投资1亿元的高效抗氧化剂项目正在进行土地平整、场地清理等工作。三是农业对接扎实推进。抓住济南等经济圈内的大城市农业龙头企业多、交易量大的优势,策划包装了一批农业种植、加工项目积极向外推介,其中中药材和油用牡丹引进开发项目已经达成合作意向。并借助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这个平台,加强了和济南市台资企业的合作交流,通过与济南鲁台产研中心、鲁泽科技公司合作,引进了10余种台湾果蔬品种,在边院、潮泉等地建设了5处台湾特色果蔬生产基地,已进入采摘期。四是旅游“融圈”效果显现。主要是利用《中国旅游报》、《齐鲁晚报》等平面媒体和山东旅游政务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新锐报道等网络媒体,重点加强了金秋品桃节

的宣传推介,线上线下整合资源,强化“肥城印象”。特别是品桃节及精品一日游线路全方位推出后,吸引了济南、淄博、聊城、德州等经济圈内的大批外地游客来肥进行自驾游、采摘游、观光游,为我市乡村旅游凝聚吸引了更多的人气,较好的带动了品桃采摘、“农家乐”等相关的消费活动。

第三篇:探讨城市群发展土地规划

摘要:土地资源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城市群在面对中部崛起、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大好机遇,更应合理高效地进行土地利用,挖掘土地价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本文从**城市群的土地资源概观入手,分析现有土地开发利用存在问题,明确了省域中心城市群的土地规划重点。

关键词:管

理学 土地利用 ** 城市群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作为湖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先进地区。2007年12月14日,**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更为三市发展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与挑战。土地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更应该抓住机遇,加强土地规划和利用,为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提供保障。省长周强就指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土地管理改革。加紧研究制定**城市群土地管理改革方案,真正把**城市群建设成为我省土地使用和管理创新的先导区”

一、**城市群土地资源概况

**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长沙、**、湘潭三市。面积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8%。三市沿湘江成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聚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其土地资源呈现了几大特点。

1、地形地貌多样,丘岗比重大

**三市地处我国地貌第三季阶梯向东南丘陵过度地带,东北高西南低,山、岗、丘、平原地貌类型齐全。地貌类型决定土地的基本构成,**地貌类型构成以丘、岗、平为主,兼有山地、水面.丘岗平地面积179.18×104hm2,占区域总面积的63.79%。

2、土地适宜性广,自然生产潜力大

**地区山地与盆地分异明显,丘岗多为红岩丘陵和网纹红土丘岗、河谷平原比较发达、水源充足、光热丰沛、微地貌类型多样,土壤以红壤为主、兼有水稻土、紫色土等多种类型,森林覆盖率达到54.7%,具有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整个区域土地资源具有类型多样、组合类型多样、土地适宜性广泛、土地质量等级较高、自然生产潜力大等特征。

3、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水平较低

三市目前的土地总面积是280多万公顷,但人均土地面积只有0.23公顷,为全国人均水平的29%,全省人均水平的73.1%;三市人均耕地只有0.77亩,只有全国人均量的42.27%,全省人均量的87%。

二、**城市群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分析

1、土地开发规模大,用地布局不合理

**城市群是湖南经济最发达、城镇最密集的地区。三市的土地开发在近几年达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全省近年来土地供应量偏大,三市的都兴起了以发展为目的的“扩城”运动,但是产业与用地布局不合理。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城市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占25%~30%,居住、商业用地占50%~60%为合理。虽然,近几年,三市已建立了3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2个国家产业基地,但**三市的工业用地指数明显偏小。以长沙为例,2006年《中国50大城市土地市场研究报告指出》,在新增用地项目,工业项目用地仅占14%。

2、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粗放经营。

土地利用效率低现象,不仅在**城市群存在,在全国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在我国城镇用地中,有大约8%的土地(约2670平方公里)属于闲置用地,还没有被开发,而低效利用的土地则更多。2008年,城镇用地扩大了,农村建设用地却没有减少,建设用地规模扩大速度过快。从2000到2006年,我国农村人口减少了7000多万,而村庄用地却增加了4340平方公里。

三、省域中心城市群的土地规划重点

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从立法宗旨、区域规划的法律地位等方面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规划。新型的**城市群将构建省域中心城市组群(属于**城市群核心地区)—区域次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建制镇四级结构。城市的发展是需要大量土地资源投入,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将占用8000km2的土地。为了充分体现**城市群“两型社会”的特点,土地资源应该就四级结构,特别是省域中心城组群进行分类规划和开发利用,实现合理的发展容量控制。

图1**城市群构建规划图

省域中心城市群,即**城市群核心地区,是一个由长、株、潭三市城区和若干紧密关联的周边组团构成的多核组团式中心城市,共同承担省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含长沙县城区、望城县城区、湘潭县城区和**县城区和若干小城镇)。**城市群核心地区的空间结构框架规划确定为:“以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北、西南、东南三个功能区为主次核心,三市结合部金三角地区为绿心,突出**北核(长沙)的核心地位,城

市中心组团、片区组团和小城镇发育相对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发达,各类空间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功能互补契合,生态循环良好的特征型、网络型的城市化地域,概括为‘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空间结构”。

作为核心区域,在土地规划利用上首先就要有前瞻思想,高标准严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要弱化“大生产中心”的概念,重点培养“大都市”概念,结

合三市的产业布局,巧用自然的地形地貌,以**三市城区为增长核、以三市间的快速交通设施(高速公路、快速路、轨道交通)为纽带的核心区组团,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发展轴向周边地区放射的城镇网络群体。

1、三个主中心组团的土地规划

**三市城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了功能齐全、商业发达、物流交通便利的中心地带。在《规划条例》中确定的城区中心地带其实已经是三市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土地资源高效集约的“极核”的地带。相对与**、湘潭两个以行政中心为特点的“新城区”,长沙的河东新城在执行着完整的城市中心职能,集信息、金融、商务、行政办公于一体,具有强大的综合服务功能。作为最具辐射影响力的中心地带,在坚持“大都市”的发展的同时,要还土地于公共设施,还土地于绿地。公共设施用地在合理程度上要“大气”,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城区布局上则要做好绿地的“描边、填空”工作,不盲目追求草坪,而是多种本地的常见林木,形成城市林,更好地符合“两型”社会要求。

2、四个次中心组团的土地规划

**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次中心为长沙河西新城、长沙星马新城、**河东城区、湘潭河西城区。对于次中心,特别是**、湘潭的两个以老城区为本体的次中心。其土地利用,要树立节约意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数量,切不可实行将近郊地区一手揽入的做法。在现有基础上,应加强对城市中心土地资源的内部挖潜深度,将废旧厂房、闲置空地进行储备再利用,同时有序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周围组团转移和发展,而将传统的工业退出城区,形成“工商业小圈—居民生活大圈”的两环结构。而且在新建、再建过程中要突出特色,打特色牌。如长沙河西新城则是以大学城、麓谷为名片;**市河东城区则要突出商务中心的特色。

3、十九个片区组团的土地规划

十九个片区在空间位置上是属于**城市群的核心区域的外圈范围。片区组团主要依据三市的产业发展布局进行划片规划,主要承担着工业、物流、城市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休闲旅游等职能,但其主要特色还是小型的工业片区。对于规模效应突出的工业,老工业区尽量不向周边要土地,而是可以借鉴武汉硚口区古田工业区、北京顺义区林河工业开发区的做法,盘活、整合现有闲置或部分闲置的土地、厂房资源,对其进行提标改质工作,从而实行“零耗地招商”的经济内涵式增长。新建工业片区也要以保护耕地为第一原则,有效地利用地理位置较好的闲置荒山地,一要经济效益,二要生态效益。作为**城市群的一部分,此片区域还承担着一个重要的职能——城市“绿肺”。这样的规划也提醒着我们在保护现有农田、森林资源的同时,可以有条件地发展园林花卉产业以及与生态相结合的高层次休闲娱乐中心。

4、25个小城镇组团的土地规划

小城镇的定位**城市群三核的功能区配套协作区域,也就是小城镇作为省域中心城市群向区域次中心城市的过渡地带。作为**三市的大后方,应该逐步向集约、高效的现代化郊区型农业转变。土地利用规划着眼于促进旅游业、种养业、林果业协调发展。在强化水土资源和环境保护前提下,增加土地产出附加值。特别是沿公路发展观光农业,沿专业种植园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带动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发展。

第四篇:前三季度巢湖与省会经济圈各市经济发展比较

前三季度巢湖与省会经济圈各市经济发展比较

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逐步形成以省会经济圈为中心、以皖江城市带和沿淮城市群为支撑的发展格局”。一年多来,巢湖市在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同时,加快了融入省会经济圈步伐。因此,认清巢湖在省会经济圈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找准差距,对加快巢湖经济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前三季度省会经济圈各城市经济发展资料,进行总量描述和横向对比分析,供领导参考。

一、省会经济圈发展概况

省会经济圈由合肥、巢湖、六安三市组成,土地总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4.6%。2006年末户籍总人口1609.2万人,占全省的24.4%。区域内经济实力合肥为龙头,巢湖、六安各具特色。前三季度,三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2.9亿元,占全省的29.3%。按可比价计算增速为16.2%,比全省平均水平(13.9%)快2.3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16.8亿元,占全省的30.6%,增长17.8%,比全省平均水平(16.9%)快0.9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96.7亿元,占全省的37.9%,增长57.1%,比全省平均水平(50.7%)快6.4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收入213亿元,占全省的27.3%,增长

130.2%,比全省平均水平(28.6%)快1.6个百分点。总体上看,省会经济圈经济加快发展的势头明显。

二、巢湖与省会经济圈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一)、经济总量比较

前三季度,巢湖实现生产总值274.4亿元,排在全省第9位,合肥以936.5亿元,排在第1位、六安以312亿元,排在第7位,与2006年年末相比,六安总量上升2位,巢湖总量上升1位;巢湖实现财政收入24.3亿元,排在全省第13位,合肥163.9亿元,排在第1位,六安24.8亿元,排在第12位;巢湖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全省的位次比六安落后4位;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收入巢湖在全省位次领先六安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领先六安6位,在圈内居中。

(二)、发展速度比较

1、财政收入圈内增长最快。1-9月份巢湖财政收入增长32.4%,排在全省第3位,合肥增长29.6%,排在第8位、六安增长31.9%,排在第4位;巢湖在圈内暂列第1位,但比六安仅高0.5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圈内增长居中。固定资产投资巢湖增长50.5%,排在全省第8位,合肥增长59.9%,排在第4位,六安增长45.8%,排在第11位,三市投资增幅位次比2006年均有下降,巢湖下降1位,合肥下降3位,六安下降9位。

3、其他主要指标增幅排在圈内最后。前三季度,巢湖生产总值增长12.6%,排在全省第12位,合肥以17.7%,排在第1位,六安以15.2%,排在第4位,与2006年年末相比,六安速度上升2位,巢湖下降1位;规模以上工业六安增长39.7%,排在全省第1位,合肥以28.1%,排在全省第3位,巢湖以26.3%,排在全省第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合肥以18.4%的增速,排在全省第1位,六安以17.1%,排在全省第3位,巢湖以16.5%,排在全省第12位,六安上升6位,巢湖下降5位。城乡居民收入合肥、六安分别以21.7%和28.8%,占据了城乡居民收入增幅的榜首,与2006年末相比城镇居民收入合肥上升了12位,六安上升了2位,巢湖下降了5位。由此可见,合肥、六安的发展步伐快于巢湖。

(三)、发展质量比较

前三季度,合肥人均GDP(以2006年常住人口计算)20537元,排在全省第3位,巢湖以6620元排在全省第13位,六安以5092元排在全省第14位,与2006年年末相比只有六安上升2位。合肥市人均财政收入3594元,巢湖586元,六安405元,各市的排名与人均GDP完全相同。合肥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7.5%,巢湖为8.86%,六安为7.95%,合肥的比例最高;合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与2006年末相比提高了1.88个百分点,巢湖提高1.63个百分点,六安提高

了0.95个百分点。在经济发展的质量上,合肥最好,巢湖比六安稍好。

三、巢湖在省会经济圈中发展差距的成因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比较表明,虽然巢湖经济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合肥、六安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圈内发展的压力正在增大。

1、一产增长缓慢是造成差距的重要原因。六安、巢湖均为农业大市,一产的占GDP比重较高,前三季度分别为24.2%、18.55%,在全省排在第4位和第5位,合肥为4.83%,排在全省第14位;在总量上六安与巢湖05年、06年以及今年前三季度的GDP差距分别为10.9亿元、11.9亿元、37.6亿元,而同期一产的差距为8.13亿元、13.3亿元、24.6亿元。在增速上前三季度巢湖一产仅增长3.1%,比六安落后3.8个百分点,比合肥落后2.8个百分点。从一产增长贡献率来分析,六安第一产业贡献率为11.1%,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巢湖为5.3%,仅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一产巢湖比六安落后1个百分点。

2、投资不足是形成差距的原因之一。2005年合肥投资增长36.4%,六安增长35.3%,巢湖增长22.1%,巢湖比合肥、六安分别慢14.3、13.2个百分点;2006年合肥投资增长67.1%,六安增长60.8%,巢湖增长43.7%,巢湖比合肥、六安分别慢23.4、17.1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差距进一步扩大。但今年以来,合肥、六安的投资速度放缓,前三季度,巢湖比合肥慢9.4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差距缩小35.9个百分点,比六安快4.7个百分点。

3、工业短腿是发展差距的直接体现

前三季度,巢湖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6.3%,而同期合肥增长28.1%,六安增长39.7%,分别比我市快1.8、13.4个百分点。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的个数来看,2005年、2006年巢湖增加34个和30个,而同期六安增加64个和112个,是我市的两倍和三倍。从全部工业占GDP的比例来看,06年巢湖为31.51%,07年前三季度为33.04%,比例提高了1.53个百分点,六安同期的比例分别为25.55%,和28.11%,比例提高了2.56个百分点。从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来看,六安为54.1%,拉动经济增长8.2个百分点;巢湖为58.6%,拉动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二产落后0.8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省会经济圈内各市竞相发展,特别是合肥、六安发展步伐正在加快。对巢湖来说,慢进则退,我们必须抓住省会经济圈建设的发展良机,找准定位,“东进西迎、双向融入”,在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同时,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五篇:立足镇情 发挥优势 大力发展镇域特色经济主动融入省会经济圈和县域经济(经济工作会讲话)

立足镇情 发挥优势 大力发展镇域特色经济

主动融入省会经济圈和县域经济

——在全镇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

(2007年3月23日)

同志们:

过去的2006年,全镇上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经济,围绕经济抓服务,围绕服务抓管理”的工作思路,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镇村工作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工业化核心战略和招商引资主战略,以发展工业和民营经济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为目标,全镇工业及民营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镇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呈现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为我们今年乃至今后镇域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工作基础。

今年是新一届镇党委、政府执政的第一年,也是加快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年。今天,镇党委、政府决定召开全镇经济工作会议,其主要任务是:表彰2006全镇“三个文明”建设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全面贯彻和落实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域经济”的工作实践中首先做到观念融入。一要牢固树立改革为先的观念。坚决革除不利于镇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旧观念、旧思想,不利于融入省会经济圈和县域经济的老模式、老办法和老方式,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全面融入省会经济圈和县域经济大潮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二要牢固树立创新为魂的观念。坚持把创新发展作为推动镇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主线,镇村上下要围绕主动、全面融入省会经济圈和县域经济的总体要求,超前思维,敢于创造,勇于创新,把创新贯穿于全镇“融入省会经济圈和县域经济”这一工作实践的全过程。三要牢固树立发展为上的观念。发展是解决镇村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始终坚持发展为上,才能加快全镇融入省会经济圈和县域经济的进程,才能壮大镇村经济实力,才能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财政增长的目标。我们要牢固树立发展为上的观念,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把加快发展镇域特色经济作为全镇“融入省会经济圈和县域经济”行动计划的第一要务,全镇上下要始终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四要牢固树立服务为主的观念。镇村各单位及其干部要围绕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和全面融入“省会经济圈和县域经济”的目标任务,积极参与,主动服务,立足岗位,优化服务,积极为加快镇域特色经济发展,为我镇全面融入省会经济圈和县域经济出谋划策,献计出力。

二、大力发展镇域特色经济,主动融入省会经济圈和县域经

济的独特优势,必须充分发挥好、利用好。

二要紧紧抓住三大发展机遇。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国和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处于一个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紧紧抓住“十一五”期间的各种发展机遇,乘势而上,促进镇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快速发展。一是要抓住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机遇。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之后,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几年以中央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三农”工作的具体意见。我们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的20字目标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加快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民生活宽裕,树立农村文明新风,改善镇容村貌,健全镇村民主管理,推动镇域经济加快发展。二是要抓住全省建设省会经济圈的发展机遇。今年省委、省政府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出发,提出了建设以合肥为核心的省会经济圈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为我镇更好、更快地接受省会经济的辐射,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积极呼应,主动对接,全面融入,促进镇域经济加快发展。三是要抓住全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各级都在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舆论引导和工作指导的力度,县域经济必将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我们要紧紧抓住全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发

设、招商引资和优化环境为保障,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为目标,着力打造配套工业经济、生态农业经济、边贸商业经济、旅游服务经济和劳务经济,努力实现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建设一条走廊、借助两个力量、打造三个平台、发展五大经济。

建设一条走廊。即着力建设以沿合安路××段为主体的“四区一带”镇域特色经济走廊。我们要充分发挥地处省会近郊、县城城郊和省道合安路贯穿全镇近10公里的独特区位和交通优势,在今年的经济工作和今后融入省会经济圈和县域经济的进程中,着力建设以合安路××南段三沟为主的工业区,以合安路××中段苍墩、枣林等村为主的特色农业区,以合安路××北段红光为主的餐饮美食区,以合安路××大桥及老街为主的商贸区,努力形成合安路××特色经济带,着力建设并打造全镇沿合安路的“四区一带”特色经济走廊。

借助两个力量。即一要借助内力,举镇而为,开展“全民创业”。我镇经济发展既有辉煌的昨天,也有骄人的今天,更有希望的明天。全镇上下早已蓄积的发展愿望、力量和智慧开始迸发,加快发展的信心增强、条件俱备。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内力,挖掘潜力,举镇而为,凝心聚力谋发展,全民创业求跨越。二要借助外力,借船出海,加快“双向”融入。我们要积极借用省会合肥经济圈和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两个“招牌”,借船出海,积极呼应,无缝对接,努力把我镇镇域经济向北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努力把我镇建成省会合肥乃至肥西的加工业配套基地,不断提升我镇工业经济规模和水平。二要突出发展以优质粮油、特色蔬菜、精细养殖和苗木、花卉、盆景为重点的生态农业经济。要充分利用合安路两边的苍墩、枣林、龙舒等村万亩土肥地沃的高产农田,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特色蔬菜、特色瓜果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依托合安路沿线的老洪盆景园等苗木、花卉、盆景种植大户,大力发展合肥等大城市绿化所需的苗木、花卉、盆景生产;以华鹏禽业有限公司等10多家规模饲养场和全镇种养大户为重点,大力发展土鸡土猪、精细养殖等良种畜禽及其产品生产;以河南圩等圩堤内地势低洼的田块为重点,大力发展养鱼等名优水产品生产,努力把我镇建成省城合肥、邻县肥西和县城城关的绿色、生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不断丰富省城合肥的“菜篮子”和“米袋子”,不断提升我镇生态农业经济的档次和水平。三要突出发展以老街为重点的边贸商业经济。以改造××老街,繁荣集贸市场为突破口,以一百超市××店为依托,以两县交界的老街集贸市场为重点,大力发展我镇与肥西相邻的××老街集镇边贸商业经济,共同建设桃(溪)肥(西)边贸集市,共同繁荣桃(溪)肥(西)边贸商业,努力把老街建成舒城与肥西交界的农副产品边贸集散基地。四要突出发展以红光美食一条街为重点的旅游服务经济。以合安路沿线的红光美食一条街和三沟枫丹〃欧洲华城旅游休闲项目为依托,积极宣传推介××特色餐饮和三沟枫丹〃欧洲华城旅游休闲项目,大力发展集餐饮、休闲、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没有资金、缺少项目,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招商引资主战略不动摇,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在招商引资领导上,要继续实行招商引资工作“一把手”工程,全面落实招商引资岗位责任制。在招商引资方式上,要坚持招商与引资并重,既要全力上争,积极引资,又要全力外联,积极招商。要鼓励、支持镇村上下多渠道、多方位地向省市县争取项目资金,并对引资人实行重奖。在招商引资重点上,要突出工业招商、园区招商和能人招商,坚持把工业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切实提高工业项目招商引资额的比重。在招商引资的区域上,要以省会合肥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为重点,主动承接合肥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辐射和转移。在招商引资氛围上,要坚持全党动员、全民招商,营造招商氛围,努力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全年招商引资任务。

二要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以加强镇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重点实施好“村村通”水泥路工程、丰乐河大段加固工程、农电网改造工程、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废塑加工污染治理工程和文明集镇创建工程,逐步改善镇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镇村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

三要强力优化发展环境。优化发展环境,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全镇上下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

1研究确定了招商引资及工业工作、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工作、社会稳定等7项重点工作,相应成立并加强了重点工作领导组,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工作机制。镇村有关部门及其干部要围绕今年全镇重点工作,围绕全年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量化工作任务,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圆满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和县域经济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

同志们,加快发展镇域特色经济,主动融入省会经济圈和县域经济,是今年全镇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我们镇村上下一定要围绕中心谋发展,立足镇情图跨越,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全力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辉煌!

谢谢大家!

下载关于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研究课题的专题报告(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研究课题的专题报告(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群教育发展力调查报告

    今年4月浙中城市群规划在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会上顺利通过,对浙中城市群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最近兰溪市通过了省教育强县(市)的评估验收,实现了各县(市、区)创建省......

    城市经济圈建设报告

    城市经济圈建设报告 一、2007年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现状 构建以贵阳为龙头,由周边若干城市(镇)带组成的贵阳城市经济圈,加快形成在西部地区具有强竞争力的城市经济增长极是贵州省......

    研究课题报告

    研究课题报告 研究课题: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 成果展示:语文课件(PPT) 研究时间:2010年10月至2010年12月 研究过程: 一、 制作课件前 1. 黄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这一学期都要有一个......

    城市群 破局同质化发展

    城市群+ 破局同质化发展 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长江,蜿蜒奔流约6300公里后入海,如一条横贯我国东西轴线的巨龙。这条巨龙的龙头、龙腰、龙尾,分别是在中国东中西部举足......

    贵阳城经济圈建设报告

    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报告 一、2011年城市经济发展情况 (一)提高核心带动力 2011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始终遵循“......

    大学校园经济圈的调研报告

    大学校园经济圈的调研报告 一、 正文 自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产业经济处在新一轮的大建设大发展之中,特别是大学城的崛起给当地的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大学周边经济迅猛......

    融入中心创新发展

    融入中心 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工会工作核心竞争力 ——在公司工会一届十三次全委(扩大)会暨2011年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11年3月23日) 公司党组成员工会主席滕富连 各位委员、同志们......

    沈阳城市群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沈阳城市群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园艺11-1 110344106 尹柯壅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群的形成和扩张是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并在城市化进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