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电化教育馆技术测评与支持服务中心简介
中央电化教育馆技术测评与支持服务中心
简 介
‚中央电化教育馆技术测评与支持服务中心‛(简称‚测评与服务中心‛)成立于2007年,是中央电化教育馆(NCET)对教育教学信息化设备、系统及软件进行测评和后期技术支持服务的专门机构。
测评与服务中心成立前后,连续五年承担了教育部委托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供应商(集成商)资格预审技术测试’‛任务,制定了规范的测试方案,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硬件和网络系统测试环境与工具,具有优秀的专家队伍和一支从事软、硬件质量保证的技术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技术测评与支持服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测评与服务中心成立以来,承担了教育部委托的多项测试工作;参与完成了中央电化教育馆‚班班通综合解决方案‛全书策划与研讨,并主要负责企业软硬件产品的检测;承担‚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两项全国性赛事的技术测试工作;完成了多项软硬件产品的功能测试和产品鉴定等工作。
测评与服务中心是中央电化教育馆的重要部门,依托中央电化教育馆强大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网络平台,在做好政府工作支撑的基础上,努力加快市场化进程并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为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作出贡献。
主要职责
1.承担教育部重点工程设备供应商(集成商)资格预审技术测试工作。
2.组织教育技术产品和集成方案在教学应用中的兼容性、稳定性和实用性测试。
3.组织基础教育信息化产品评价、鉴定、推介和交流工作。
4.开展教育部授权和委托的其他有关工作。
业务范围
一、技术测评项目
1.专项测试:受教育部或其他有关部门的授权或委托,根据该单位的测试要求,针对具体项目进行测试。
2.功能测试:面向全国中小学、教育机构、企业和社会,从用户的角度,对技术产品及集成方案的安全性、先进性以及教育的适用性,对设备与其他相关设备的兼容性、稳定性,对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兼容性进行测试。
3.专家鉴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从教学适用性等方面对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产品进行鉴定。
二、技术支持服务项目
1.一般支持服务:为中小学‚校校通‛工程、校园网建设、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咨询、指导和服务。
2.产品推介服务:结合教育教学信息化设备、系统及软件的应用研究,面向有需求的全国中小学校,对通过功能测试或专家鉴定的产品,与企业合作,提供产品推介服务。
3.专项支持服务:根据教育部或有关部门的授权或委托,为专项工作提供后期支持和服务。
服务理念 专业、规范、综合、可持续性
服务承诺 依法、守信、公正
二○○八年三月
第二篇:中央电化教育馆大事记
中央电化教育馆大事记
1978年8月23日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央电化教育馆。
1978年底召开全国幻灯教学汇报扎实推进幻灯教学,提出了幻灯机、录音机等电教设备的生产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1978年12月广州举办电化教育技术训练班。
1979年教育部在已成立了直属事业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的基础上成立了“电化教育局”,以加强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联系和做好电化教育工作领导。
1979年教育部召开“教学电影工作会议”。
1979年3月教育部提出拟组织省、市分工编制中小学各科统编教材的教学幻灯片。1979年6月教育部举行会议就培养电教人员的迫切性、师范院校开设电化教育公共课、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电教短训班以及如何开设电教专业等问题进行调研。
1979年教育部批准筹办《电化教育》刊物,并于1980年4月发刊(双月刊),1981年公开发行。
1979年底全国摄制小学教师教学经验片。
1980年5月举办高教与普教教学电影录像编导学习班,教育部张承先部长高度肯定电影、录像辅助教学的作用,号召搞出成套的电教教材,并明确电教教材、资料的编导人员属于教学、科研人员。
1980年7月中央电化教育馆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暑假少年儿童节目。
1980年8月教育部要求高校录制老教授的教学活动录像节目。
1980年10月全国中学物理学科教学经验交流会,标志着电教工作开始深入到学科领域。1980年11月在各大高校外语电教协会负责人座谈会上,研究成立全国外语电教协会。1980年12月教育部批准湖南省沅江县建立教育电视台。
1981年中宣部、教育部组织11所高校将《中共党史》有关时期的电影记录片、历史文物、文献等编制成教学录像片和幻灯片。
1981年5月召开全国小学自然学科电化教学研讨会
1981年5月教育部发出《关于运用电教手段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通知》
1981年5月召开电教课程教材讨论会,草拟了高师和中师电化教育课的教学大纲。1981年12月教育部举办两期电化教育课教师进修班
1982年举办“全国电视教材编导讲习班”、“录像机维修技术培训班”。
1982年6月北京大学等13所高校协作摄制《中国地理》与《地貌》教学系列片。1982年12月举办“教学电视录像节目制作技术培训班”。
1983年1月成立“机械原理课程电教教材编审组”。
1983年3月举办“教学幻灯、投影片制作新工艺培训班”
1983年6月3日教育部批准华南师范大学开设电化教育专业。
1983年7月“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电化教育》课研讨会”
1983年10月召开“第一次全国电化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副部长的报告为《适应教育专业发展需要,努力开创电教工作教局面》。
1983年8月《全国小学语文优秀电教教材评选会》
1983年10月召开“全国小学语文电化教学研讨会”
1983年11月举办全国高校电视教材制作技术研讨会
1984年3月召开“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首次会议
1984年4月召开“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技术电教教材编审组”首次会议
1984年5月教育部委托制作体育教学录像片
1984年5月电教理论和电教实验研讨会
1984年7月《汉字》语言教学录像片同时以英文版、中文版发行
1984年8月成立《政治经济学》电视教材协作组
1984年9月正式成立中国高校外语电教协会
1984年11月全国小学数学电化教学研讨会
1985年8月全国电化教育课程组织编写审定的《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基础》正式出版。
1984年9月电化教育改革研讨会
1985年9月中央电视台开播“计算机科学技术电视函授培训班”、“计算机应用软件人员培训班”。
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术交流会
《电化教育》编辑部组织“全国优质幻灯机、投影器评选活动”
1985年10月《非书资料著作规则》经国家标准局批准开始实施
1985年11月“全国高校《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史》电视教材审片会”,是全国首次文科电视教材评审会。
全国电化教育教材制作培训班
1986年国家“七五”计划提出“广泛推行广播电视教育形式”
1986年1月举办“全国小学语文、数学优秀电化教学教案评选”
1986年7月1日开始用国际卫星频道试播电视教育节目,10月1日起卫星电视教育频道正式开通。
1986年召开全国卫星电视教育工作会议
1986年3月卫星电视教材审片会
1986年4月小学电教器材配备目录
1986年5月优秀电教论文评选结束
1986年5月卫星电视教材工作会议
1987年2月召开中国教育电视教育专题节目研讨会
1987年12月“全国电化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领导报告《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发展电化教育》,强调将电化教育的主要精力转到发教材建设为中心的改革上。
198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电化教育教材建设的意见》
1989年4月全国高校电教教材编制理论研讨会
1989年12月出版《馆藏目录》
1989年4月为西藏地区举办为期十个月的电教专业证书培训班人员27名
1990年决定建立全国电教资料版本库
确定电化教育实验县
举办电化教育管理培训班
举办计算机应用软件人员电视培训班,课程157讲,每讲25分钟,由中央电视台播出。
举办电化教育研究培训班
1991年组织开展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实验研究活动
召开电教实验县经验交流会。
《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实验研究》成为八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召开中小学电化教育实验研讨会
1991年9月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成立
1992年举办电化教育实验理论研讨班
举办全国电视教学节目编制技术竞赛
1993年
1993年
召开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会
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微型计算机应用基础讲座》
1994
《电化教育》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微机应用与办公管理自动化讲座》
推广爱国主义教育片
百年树人中小学教学辅导软件的研究与开发为“八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成立电化教育委员会
1995年
举办《会计电算化初级教程》培训班2万多人获得合格证书
《电化教育》成为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
1996年
《电化教育》更名为《中国电化教育》
出版《课堂电化教学研究》
设立全国中小学电化教育实验学校
开展电化教育科学研究实验
举办全国优质课堂电化教学评选
1997年
《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技术支撑环境及应用环境》成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75项目)
设立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印发《中小学电化教育规程》
出版以VCD为载体的系列教材
1998年
推进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转变,将电化教育从媒体研究向教学研究与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拓展
培训首批实验学校校长
召开全国多媒体网络系统应用现场会
举办全国首届教育软件设计大赛
举办全国电化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
制订全国远程教育发展规划?
1999年
教育部召开教育信息化座谈会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远程教育
开展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评估检查工作
召开全国电教系统教育资源与软件建设工作会议
举办教育资源建设培训班
举办电脑VCD教育软件制作培训班
召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课题研究成果交流研讨会
实施“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通过每期20天的培训,使1000所边远地区学校的1000名小学女教师学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增强学习与发展的自信,运用项目捐助的计算机等设备改进教学,成为播撒信息技术的种子。捐助的设备包括计算机、卫星电视接收机、VBI接收卡、电视机和打印机),拉开了在西部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的序幕
2000年
设立中央电教馆现代远程教育服务资源中心
《中国电化教育》进入CSSCI来源期刊
设立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中心
召开南国农先生教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
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举办优秀计算机课件和优秀论文征集评选活动 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扶贫示范项目”
举办全国教育技术应用成果大赛
2001年
启动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项目》是教育部和李嘉诚先生对贫困地区的极大关心和支持,是全面推进贫困地区教育,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的有效形式。
召开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工作会议
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西部行(中央电教馆与华南师范大学)
评比首届电教产品知名品牌
2002年
举办“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研究”培训班
建立“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培训基地
设立信息化实验基地
召开教学电视系列片编制工作研讨会
出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优秀课例精选》
开展“中小学网络教育理论与实践》主题研讨活动
举办《应用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研究》培训研讨活动 召开《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交流研究会
召开《基于课程改革的资源开发与应用》会
非典期间开设“空中课堂”
召开远程教育项目中期评估指标体系和工具开发会议
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调研
举办远程教育项目县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省级培训者培训班
举办“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展示”
成立“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
第三篇:874-中央电化教育馆函件
中央电化教育馆函件教电馆[2006]25号
关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专刊》征文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教馆(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学电教馆,各计划单列市电教馆: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现场交流会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应用的指导意见》(教基厅[2005]5号)文件的精神,交流各地如何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广“三种模式”教学应用典型经验和做法,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我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将编辑出版两期《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专刊》。两期专刊分别于2006年6月和12月出版。为此,特请各省组织征集有关推动应用的管理方案措施和教育工作者的论文、教学应用案例等。现就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对象
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关的管理机构、研究机构、高等学校、教研部门、电教部门、中小学校长及教师。
二、征文内容
1.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反映本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2.注重面向学生、面向课堂、面向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面向学习方式的改革。
3.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中的教学管理、教学模式研究、问题研究,针对学科教学、专题活动、教师备课和教研活动的应用案例。
三、注意事项
1.征文的体裁可以是论文、调查报告、教学案例(包含反思和点评)。
2.报送论文须是未在正式刊物发表过的原创论文;字数要求在3000—5000字之间;文后附作者单位和联系方式等。
3.征文截止时间:2006年5月10日前(第一期)2006年10月31日前(第二期)
4.每省报送研究类论文5—10篇,调查报告、教学应用案例类论文15—20篇。
四、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内大街160号612室
邮政编码:100031
联 系 人:李馨马小强
联系电话:66490927,66490925
电子邮件:ma_xiaoq@163.com
中央电化教育馆
二○○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409-中央电化教育馆函件
中央电化教育馆函件
教电馆[2011]20号
关于印发《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2011年修订)》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教馆(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学电教馆,各有关单位:
为更好地组织实施《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修订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2011年修订)》(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现将《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2011年修订)
中央电化教育馆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附件2: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2011年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的管理,适应我国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促进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发展,参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及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各类立项课题。
第三条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面向全国,突出重点,倡导竞争,鼓励协作,择优立项,保证质量。
第四条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通过网络,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重点管理与一般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第二章 组织
第五条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简称课题领导小组)由中央电化教育馆组建,领导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工作,制定研究规划、课题申报指南和课题管理办法,审批课题,组织各类课题的成果鉴定,领导重大学术交流活动和重要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促进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六条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课题办)是课题领导小组的职能部门和日常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制订和实施规划、负责课题日常管理、组织学术交流、组织成果评奖、推广科研成果等。课题办设 在中央电化教育馆学校教育技术研究部。
第七条 组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专家库,由课题办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组织专家,制定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指南,评审课题,鉴定课题成果,提供学术指导和专业咨询。
第三章 课题类别
第八条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每五年发布一次,通常在每个五年计划实施第一年第一季度向全国公布;规划执行期间,每年发布课题指南并组织课题的申报和评审工作。
第九条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设立“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专项课题、青年课题”。
第十条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设立的重大课题主要针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远性的问题,需要通过跨学科、跨部门组织协同攻关的研究课题。由课题办根据需要,适时组织专家评审,经课题领导小组审定后立项。
第十一条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设立的重点课题、专项课题和青年课题主要围绕教育信息技术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问题设立的研究课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探索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和管理中的运用规律和方法等,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服务。该类课题每组织专家集中统一评审,经课题领导小组审定后统一立项,课题研究经费以自筹为主。
第四章 课题申报
第十二条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面向全国从事教育信息技术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称为“申请人”)。
(一)申报课题的单位需符合下列一项条件: 1.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学校和机关、事业、企业、社团等单位。
2.属于法人单位管理的二级机构,如高等院校设立的院、系、所、中心,社团下设的分会、专业委员会等。
(二)申报课题的个人需符合下列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小学高级、中学高级或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须有两名高级职称的通行专家书面推荐。
3.申请人原则上同时只能申报并承担一个课题。承担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必须按照规定结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未结题者,需要说明延期结题的原因,否则,3年内不能申报新的课题。
4.青年课题的申请人以及课题组成员,其年龄不超过40周岁(以申报截止日期为准)。
5.重大课题申请人必须有承担并完成过厅局级以上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的经历。
申请人为单位的,课题申报内容需经单位负责人认可。申请人是个人的,由所在单位参照本办法第十二条进行审核,并提供研究条件和承担课题管理职能及信誉保证。
第十三条 每年课题申报一般安排在3---5月份,自课题指南发布之日起开始,课题申报受理期限一般为三个月。课题申报材料通过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平台(以下简称“课题管理平台”)提交。
第十四条 申请人应参照课题指南确定的选题,按照课题管理平台上要求的课题申报内容,认真如实填写。填写虚假内容者,一经查实,取消课题申报资格。已经批准立项的课题,撤销课题立项。第十五条 网上课题申报材料一般提交到课题办委托的省级课题管理机构,对申报资格和申报内容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提交到课题办。高校、研究机构、教育信息产业部门申报的课题,或者需要跨省开展研究的,课题申报材料可以直接提交到课题办。
第十六条 课题办受理申报时,收取课题评审咨询服务费,由中央电化教育馆统一开具发票。未交课题评审咨询服务费的,一般不列入立项评审。
第五章 课题立项
第十七条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立项实行同行专家评审制。立项评审一般安排在每年的6-7月份。每次从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专家库随机抽取专家,组成评审组,进行网上评审。
立项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参评专家或有关工作人员,其本人申请课题或本人参与申报课题研究的,不安排其参加相关立项课题的评审工作。
第十八条 课题办在课题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组织课题立项评审工作。
第十九条 课题立项评审程序
(一)资格审查
课题办依据本办法第十二条,对在网上提交的课题申请材料进行资格预审,并对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审查。
(二)专家评审
课题的立项评审,一般采取网上评审的方式。评审组成员(一般为5-7名)依据课题办制定的课题评审标准,在课题管理平台上,对课题申报材料进行立项评审,给出专家意见。评审组组长依据课题办制定的课题立项评审标准,结合其他专家评审意见,给出课题立项评审综合意见并确定立项课题的类别。
(三)课题办对专家评审通过的拟定立项课题进行材料审核和意见汇总,报课题领导小组审批。
(四)课题领导小组负责立项课题的最终审批。
第二十条 课题立项评审纪律
参与课题立项评审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对评审过程情况保密,评审结果正式公布前,不得对外泄漏。严格禁止在课题立项评审工作中索要或收受相关单位或相关人员的礼金或礼物。
第六章 课题管理
第二十一条 课题管理以课题办、委托的省级管理机构、课题组三级管理为主。课题办对全部课题有管理、指导的职责,课题办委托的省级管理机构对所属范围内的立项课题实施日常管理和指导,课题组按照本办法做好课题管理和研究工作。
课题的管理与指导、课题的申报与立项审批、课题的开题与中期检查、课题的结题鉴定及过程性管理等都将通过课题管理平台上进行。
第二十二条 课题负责人接到立项通知书后,应尽快制定详实的课题实施方案,在三个月内组织开题。并及时将实施方案和开题情况,在课题管理平台上提交。
第二十三条 课题重要活动和重要阶段成果应及时通过课题管理平台提交。课题研究进展到中期时,课题办将通过课题管理平台通知相关课题承担单位开展课题中期检查,收到通知后,课题承担单位需在课题管理平台提交课题中期自查报告。课题中期检查以自查为主,课题办和委托的省级管理机构检查为辅。
第二十四条 立项课题有重要内容变更需要报批。立项课题需要变更课题负责人,变更课题管理单位,改变课题名称及研究方向,课题完成时间延期一年以上或多次延期,有 上述情况之一者,须由课题承担者通过课题管理平台提交课题变更申请,报课题办审批。未经审核同意进行上述变更的立项课题,将不予结题。
第二十五条 立项课题的撤项。立项课题如果存在:以课题名义进行营利行为;盗用公章或私刻课题公章;剽窃他人成果,侵犯别人知识产权,弄虚作假;逾期不提交延期申请,或延期到期仍不能完成研究任务;无特殊情况中止课题研究者。有上述情况之一,按撤销课题立项处理。被撤销课题立项的主要负责人,原则上三年内不得再申请课题。第二十六条 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根据研究性质和研究需要,课题研究可以设立实验学校。设立课题研究实验学校,事前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同意;如实验学校要设立子课题研究,须报委托的省级课题管理机构审核,报课题办批准后,在课题管理平台上审批确认实验学校的子课题。
课题设立实验学校要严格掌握标准,适当控制数量,确保指导到位,并应得到实验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严禁向课题学校违规收取有关费用。
课题组不得自行刻制印章,需要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的,一般以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代章。
第七章 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
第二十七条 立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课题,最终成果均须进行鉴定,通过鉴定后予以验收结题。
第二十八条 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
重大课题应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系列论文;重点课题应出版有关论著1部,或者至少在核心刊物上发表1篇以上的论文,或者至少在正式出版刊物、具有网络出版资质的电子刊物上发表2篇以上的论文。
专项课题或青年课题至少在正式出版刊物、具有网络出 版资质的电子刊物上发表1篇以上的论文。
第二十九条 课题办负责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最终成果的鉴定。每年9一12月,课题办组织课题成果鉴定和验收工作。根据需要,课题办可委托省级管理机构负责对所属地区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的成果鉴定。
第三十条 成果鉴定程序
(一)课题研究任务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均需在课题管理平台上提交课题鉴定所要求的内容。
(二)课题办收到课题鉴定申请后15天内,将审查结果通知申请鉴定单位或课题负责人,鉴定工作从收到鉴定费用之日开始。
(三)课题办根据课题成果鉴定工作的有关要求组成专家组,按照鉴定组织程序,在2个月内完成专家鉴定。
(四)在课题管理平台上公示课题成果、鉴定结果及鉴定等级,接受社会监督。
(五)课题办负责课题研究资料整理工作,报课题领导小组批准后,颁发《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结题证书》。
第三十一条 成果鉴定方式及有关要求
(一)成果鉴定一般采用通讯结题鉴定方式;对于一些地区结题课题数相对较多的,经课题办同意,可采用会议集中结题鉴定方式;对于具有重要价值和效果的课题研究,经课题办审核通过,可采用现场结题鉴定的方式。
(二)鉴定专家组成员一般为5—7人,由课题办从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专家库中选定。课题组成员(包括课题顾问)不能选作鉴定专家,课题申请人所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参与鉴定的专家不能超过2人。
(三)采用通讯结题鉴定方式的,鉴定专家需登陆课题管理平台,认真审读课题研究成果,对照课题预期目标,参照课题成果鉴定的有关要求,对研究成果提出客观、公正、全面的鉴定意见,提交个人鉴定意见、分项评定成果等级,鉴定专家组长根据鉴定专家的意见,在网上提交综合鉴定意见、鉴定成果等级;采用会议集中结题鉴定方式的,由课题承担单位分别汇报课题研究成果,并接受专家的质询,由鉴定专家组集体评议,并及时通过网络提交综合鉴定意见、鉴定成果等级;采用现场结题鉴定方式的(一般指单个课题的现场鉴定),由课题承担单位汇报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专家现场审阅相关的材料,并进行现场专家质询,由鉴定专家组集体评议,在网上提交综合鉴定意见、鉴定成果的等级。
(四)鉴定所需经费由立项课题承担单位或立项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承担。
第三十二条 首次未通过专家鉴定的课题,在一年内有一次重新申请鉴定的机会。仍不能通过的,按撤项处理。
第八章 成果的评奖、宣传和推广
第三十三条 课题办及委托的省级管理机构、课题组和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成果的出版、宣传、推广和转化,充分发挥课题成果的作用和效益。
课题办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重要学术意义的成果,及时报送相关教育决策部门,或充分发挥报刊、影视、网络等媒体作用,向社会特别是教育界进行广泛宣传。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成果宣传渠道。
课题办和委托的省级管理机构不定期召开课题成果报告会,发布研究成果信息,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或学术研讨,促进成果的应用推广。
第三十四条 验收合格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各类课题的最终成果,在出版、发表或向有关领导部门报送时,须在醒目位置标明课题名称、课题类别及课题批准号等信息。课题办有权对科研成果进行宣传和推广,课题负责人拥有其 科研成果的署名权。
第三十五条 结题鉴定评为优秀的研究课题,其成果可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参见《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办法》)。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和修改权属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
第五篇:311-中央电化教育馆函件
中央电化教育馆函件 教电馆[2012]1号
关于印发《中央电化教育馆 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
201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馆、中心内各单位:
现将《中央电化教育馆 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2012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中央电化教育馆 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2012年工作要点
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
二○一二年一月十日
报:杜占元副部长
送:科学技术司、基础教育二司、师范教育司、国际合作与交流司
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
2012年工作要点
按照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确定我馆、中心2012年总体工作思路是:以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为主线;以推动区域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为重点;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业务整合,积极承担“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重大项目任务;提高服务教育信息化宏观决策和事业发展的能力、服务一线教育教学的能力、服务电教系统改革创新和协同发展的能力;努力从维持正常运转向推动事业大发展跃升,从适应性服务向主动服务跃升,从面向需求自行开发资源向以组织协调指导资源建设跃升。
一、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
1.承担制订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方案工作。根据基本建成以网络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体系的要求,制订教育资源建设总体方案,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提供操作性政策建议。
2.建设国家数字教育资源网。依托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进行升级改造,丰富平台功能,扩展服务对象,建设国家数字教育资源网。以互动活动促应用,以应用促建设、促共享。继续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积极承担立项申报和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
方面的任务。落实教育部与中国移动合作建设移动学习的平台项目。
3.开发网络课程。联合有关机构、学校、企业和专家以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为重点,开发网络课程。在教师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各选择1-2门课程,研制开发“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网络示范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指南。
4.制定国家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联盟建设方案,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制并发布基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网及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准入和审查办法。制订数字教育资源审查和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建立国家数字教育资源网及公共服务平台使用者网上评价和专家审查相结合的资源评价机制。完善和贯彻数字教育资源元数据等标准规范。
二、推动区域和学校信息化建设
5.研究区域和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编制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南,修订《中小学校电化教育规程》,研制《数字化校园解决方案》。
6.继续推动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教育部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的工作,联合电教系统,集成企业优势,力争建设100所数字化校园试点校,推进实验校和实验区继续发挥实验示范作用。继续推进“中国国际动漫人才培养计划”和动漫基地建设。
7.总结试点经验,探索建立技术支持服务机制,扩大技术支持服务范围,开展区域和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指导等咨询服务。
三、推动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
8.加大优秀课题成果推广力度。遴选“十一五”以来“全国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成果”。集中力量做好国家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和指导。继续通过中外合作项目等渠道,推广项目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建立电教系统基本情况数据库。编制《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
9.多种方式推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完成2012年“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管理和评价的具体工作。承办远程教师培训交流会。启动教育技术人员能力培训工作。开发多种形式的教育技术应用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课程,启动与中国移动合作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项目。
10.提升赛事活动水平和影响力。系统研究将馆各项赛事活动整合的思路与方法,形成实施方案。承办好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应用成果展示活动。调整我馆举办的赛事活动的比赛项目,继续提升质量,突出活动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提升活动品牌影响力和应用推动效果。推进“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国际化。
四、提升自身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11.加强系统能力建设。以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为主题,召开2012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
继续研制电教系统能力建设指标体系,择机启动各级电教机构能力建设计划。
12.深化内部改革,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完成馆、中心机构调整,实施新一轮岗位聘任。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修订相关管理办法,强化预算管理,完善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绩效考核办法。加大对馆办企业和挂靠馆内社会团体工作的支持帮助。加强单位文化建设,做好离退休工作。
13.加强党建工作。以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的精神、落实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任务为载体,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反腐倡廉。做好党委纪委的换届选举准备工作,适时召开新一届职工代表大会,支持工会、团支部活动,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