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发展要素交易所的几点建议 魏小安

时间:2019-05-14 01:5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发展要素交易所的几点建议 魏小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发展要素交易所的几点建议 魏小安》。

第一篇:关于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发展要素交易所的几点建议 魏小安

关于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发展要素交易所的几点建议

何红光教授提出建立海南国际旅游交易所(简称海交所)的构想,此议甚好。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中国旅游业发展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目前还处于构想阶段,需要深入探讨。

第一,构建平台—全方位。这个平台不仅是海南自身的平台,应当是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平台。借助中国旅游市场优势和发展格局,形成高端发展局面。第二,建立组织—全层次。需要建立现代制度,对应国际化发展,包括理事会、分委员会、研究机构、运行机构、活动机构等等。

第三,扩大范围—全要素。交易不能仅仅限于资本或产权,应当按照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形成资源、资金、土地、技术、文化、管理、人才、产权、品牌、规划等涉及各个方面的全要素市场架构。

第四,整合资源—全世界。中国旅游市场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各类要素也必将向中国集中,资源的概念也逐步深化。借助国际旅游岛的政策优势和环境优势,整合世界资源是可能的。

第五,稀释阻力—全领域。好事未必好办,核心在于创造增量,否则就会动了别人的奶酪。目前,已经有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全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国内旅游交易会,同时还有商务部举办的九八中国经贸投资洽谈会、国家旅游局主办的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和中国旅游商品交易会。之所以强调一个“全”字,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稀释阻力,增加积极性。

第六,组织活动—全方式。通过系列活动的举办,创造海交所的独特品牌,推动日常运营的进行。另一方面,是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也不必局限于海南一地,逐步扩展,逐步推进。

第七,形成流程—全链条。日常业务线的建立应当形成流程,不同要素形成不同产品,对应不同市场,采用不同方式,构造新型运作机制。

第八,市场推进—全社会。由于上述的全,因此海交所的市场不仅仅对应政府和企业,也自然渗透到自然人,在发展中也会不断创新产品,形成全产业链的模式。

总之,此事甚好,但也甚难。超前两步是先驱,超前一步是先烈,超前半步是先进。此事是超前半步的事,有成功的希望。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可以逐步再超前,这样就始终处于行业领袖位置,居前沿,处高端,成为海南和中国旅游业在新时期的发动机。

魏小安 2010年4月9日

第二篇: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建议

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建议

□ 多米尼克·迪兰

海南拥有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卓越禀赋,近年来旅游硬件设施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服务品质还有待提高。为此,一方面需要精准把握国际市场需求,建立完善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和培养机制;另一方面需要依托区位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高品质旅游产品。

海南是一个禀赋卓越的旅游度假目的地,不仅有原始古朴的自然风光、浪漫的热带海岛风情、珍稀独特的动植物种,还有迷人的阳光沙滩、清新的空气、富有特色的黎苗民俗及风味美食,可以给各类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

近年来,海南大力发展旅游硬件设施,上岛游客数量逐年增加,但在吸引国际游客方面却始终不尽人意。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旅游教育行业的学者、一个多次到访海南的西方游客、一位对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充满期待和信心的老友,我希望尽己之力,为海南旅游国际化献上一言。

一、精准把握国际市场需求,建立完善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和培养机制

国际上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虽特色各异,但都具备完善的旅游硬件设施和高品质的软件服务。近年来海南旅游硬件设施飞速发展,但服务品质有待提高,这也严重影响了海南的国际吸引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把从业人员视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其对旅游质量的关键作用。

这是因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取决于他们从到达至离开时与各层面旅游从业人员的相处经历。无论是机场便利店售货员、出租车司机、酒店行李生、客房服务员,还是餐厅厨师、酒吧调酒师、导游以及景区工作人员等,他们的专业素养、职业技能、接待服务水平和态度、对游客真实需求的了解程度等,都是影响游客体验的重要因素。

海南要根据自身实际,加大投入,制定旅游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提升服务技能、增强服务意识。这一规划要综合分析国际市场需求,例如语言技能、食品安全和卫生标准、西方饮食和礼仪、国际市场营销等。只有精准把握了游客的真实需求,才更有利于政策制定者对整个旅游产业进行统筹安排。同时,海南应该建立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集酒店管理、旅游营销和美食烹饪的教育机构,为海南培养拥有国际视野的从业人员,提升业务技能,推动旅游产品和美食产品的创新开发,更好地服务国际市场。

以爱尔兰为例,上世纪中叶为拓宽旅游市场,当时的政府开放岛屿旅游市场,努力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与此同时,成立国家级旅游培训机构CERT,负责为酒店、餐饮和旅游产业提供训练有素的从业人员。爱政府将该机构定位为全欧洲最大、最顶尖的旅游培训机构,并投入巨资支持其培训课程。CERT组织的技能培训包含餐饮、酒吧、住宿、导游、前台接待、烹饪等各领域、各层面。同时,CERT还十分重视引进优秀师资力量,提供完善的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设施设备等。多年的实践证明,CERT培养了大批广受世界各国认可的旅游管理人才及具备开拓创新能力的优秀行业领导者,对爱尔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鉴此,对海南国际旅游学院的建立,我提几点建议:一是在学校课程安排方面,要根据行业发展和需求,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到国外学习的机会;二是在师资配备方面,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增加来自世界各地且拥有着丰富旅游市场从业经验的外籍教师比例;三是在学科设置方面,重点涵盖旅游、美食两个关键领域,课程可细分为: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营销、大型活动管理、休闲娱乐管理、烹饪艺术、烹饪辅助、酒吧及餐馆管理、美食产品开发与创新、环境健康等;四是在授课形式方面,要结合需求,丰富样式,既要有餐厅服务、西方礼仪、前台接待、酒店住宿、餐吧酒水、语言技巧等短期技能培训,又要有针对不同类从业人员的时间需要,灵活安排咨询管理类的培训,还要有专门的学位课程;五是要高度重视从业人员外语水平的提高,一个没有过多沟通障碍的旅游目的地会给国际游客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六是要重视行业研究,建议专设旅游研究中心,收集高质量旅游数据(包括游客满意度调查、景区调查、宾馆入住率调查、主要国际客源地市场调查,以及诸如高尔夫和游艇之类的小众市场的调查等各类调查报告)并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对游客需求的精确定位、对国际旅游市场趋势的合理预判、对游客感受的深度调研,以及对行业创新做法的及时借鉴等,来支持政府科学决策,对行业未来作出合理规划。

二、依托区位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高品质旅游产品

能否开发优质的、多元的、符合国际游客品位和需求的旅游产品,是旅游度假胜地增加国际游客数量、丰富国际游客类型、提高国际旅游市场份额的关键。近年来,海南建设了很多高品位的酒店、度假区和高档特色餐厅,但新时期国际游客不会仅仅满足于此,他们追求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充实。

海南需要制定一个旅游产品开发的综合战略,一方面要对岛内现有旅游产品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估和梳理;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未来游客的需求,以及国际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动向,紧跟国际市场动态,不断创新升级旅游产品。这一战略的实施,需要私人投资和公共投资双管齐下。只有提供丰富、创新、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能力强、停留时间长的国际游客到访。

要保护和利用好古朴原始的自然环境。海南空气清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热带海岛风光别具一格,对于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体验具有先天优势。例如,可以修建漫步小路、骑行绿道、森林公园栈道、观鸟台等,让来琼游客零距离接触大自然;也可以开辟房车和露营营地,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还可以开发更多的低难度探险旅游产品,如水上运动、垂钓、徒步、漂流等,让游客的休闲娱乐体验融于自然。依托自然环境开发旅游产品是展示海南自然美景和珍奇动植物的绝佳机会,但同时又要谨记生态自然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不能顾此而失彼。

要主动接轨国际,打造舌尖上的诱惑。以美食带动旅游,海南条件得天独厚。这里有品种丰富的热带果蔬、地方独特的烹饪方式,加之绿色生态的优质食材,只需施以适当的宣传推介,足以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而要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海南则需要成为一个“国际美食岛”,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融合中西方饮食习惯开发创新美食产品,不断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声誉。来华旅游的西方游客,多对丰富美味的中餐赞不绝口,但要是在中国待上十几天甚至几周,必然想念本国口味,正如同中国人在国外呆久了渴望吃顿地道中餐,哪怕是清粥榨菜也甚合胃口。海南若能成为“国际美食岛”,必将更加吸引国际游客,也能更有效延长国际游客的停留时间,“美食目的地”也自然变身为“旅游目的地”了。比如,海南可以增加一些符合国际游客就餐习惯的西式风格餐厅,从内部装饰到菜品风格,再到餐饮服务,都让国际游客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可提供种类更丰富的西餐选择,如巴西餐、法餐、墨西哥餐、印度餐等;还可以开办中西结合餐厅或创意美食餐厅,满足一些喜欢突破传统美食的国际游客的猎奇需求。再比如,酒吧文化对西方人来说深入骨髓,海南也可以打造更多风格独特的酒吧,以满足国际游客夜生活需求。

要讲好海南故事,传递“独特与真实”。喜欢到世界各地旅游的人,大多对探寻当地真实独特的本土文化非常感兴趣,即“文化旅游”。从全球范围来看,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增长最快的领域,年均增长率约15%。对海南而言也是如此,国际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享受美食之余,定会十分期待了解本土的历史文化、特色民俗,或者体验本地的音乐和艺术。然而文化旅游在海南起步较晚,自身独特的文化历史在旅游业发展中并未充分体现其特有价值。因此,要靠文化旅游吸引更多游客到访,尤其是国际游客,海南需要进一步充实、包装自身的文化产品,使其更为精致、更加有趣、更吸引人,同时需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使宣传内容更加生动、宣传范围更为广泛。一方面,海南需要基于自己的文化资源用心设计、包装文化旅游产品,“有故事”很重要,“会讲故事”更重要;另一方面,文化旅游的魅力在于它的与众不同和真实,故展示文化之余还要注重体验文化,要让游客在友好舒心的环境中去体验当地的真实文化、真实生活。

要加大宣传力度,打好海南“健康养生”牌。健康养生游近年来已成为诸多世界知名旅游度假胜地的新宠。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对那些冬季甚至常年生活在严寒地区的人们极具吸引力。传统中医、推拿按摩、天然温泉等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旅游产品,能够大大加强海南在健康养生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目前海南并非没有此类健康养生旅游产品,而是需要在这方面更加注重宣传、提高品质、关注国际游客的健康养生需求和习惯、更符合国际品味,以更有效地吸引更多国际游客,为他们带来独特的、愉悦身心的健康养生体验。同时加强此类旅游产品的监管,确保为国际游客提供安全的、正规可靠的健康治疗。

要突出海南特色,打造海南标志品牌。海南要提升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还可以打造少量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标志性景点或品牌。例如,可以鼓励或引导一些创新型的建筑和设计,人为打造一些国内外公认的“必游景点”。诸如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经典建筑,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可以举办具有标志意义的国际性重大活动、体育赛事、民俗节庆、商业或政治活动等,既能极大地增强海南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吸引大批国际游客,还能为在琼游客提供丰富的活动选择、打造难忘经历。需要注意的是,成功的品牌活动,一方面要借助竞争性政府投资,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对国际市场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和推介。此外,电影带动旅游是众所周知的。海南可以效仿成功经验,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吸引电影制片人来琼取景,从而向世人展示海南的自然风光和特色民俗等。例如,在新西兰拍摄的《指环王》三部曲,充分地展示了新西兰的秀美风光,为新西兰国际游客的增加着实添了一把火。在爱尔兰拍摄的《蓬门今始为君开》和《瑞安的女儿》等影片,也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赴爱旅游。

把握未来游客需求,重视、鼓励旅游产品创新。一个旅游度假目的地是否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可持续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旅游产品能否持续为游客提供独特愉悦新体验,不断推陈出新,引领潮流。因此,建议海南要重视、鼓励和资助在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方面的研究、学习和尝试,尤其是对国际旅游产品新潮流和国际竞争对手新做法的持续跟踪和专业的分析借鉴,及时准确地关注、把握未来游客的需求。

——以人口特征变化为例。消费群体在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对旅游业影响很大。例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新一代的老年群体将成为旅游市场上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群体,他们休闲时间自由灵活、熟悉电脑、掌握科技、经济条件相对优渥,与以往的老年游客相比,他们对生活品质的期待将更高,需求也更多。因而,他们在旅游时大多追寻快速、高效、舒心,以及能够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品质体验。

——以住宿选择为例。未来游客在这方面会更趋于自由化、个性化,因而旅游目的地能够提供多样的住宿选择很重要。豪华宾馆、快捷酒店、度假村、家庭旅馆等将无法再满足未来游客的需求,自助型旅馆、房车营地,或者更加创新的住宿方式将有助于吸引不同类型的国际游客。

——以日新月异的科技为例。现在国际上正流行运用ICT(信息通讯技术)将景点融入人们的生活,传播、交流旅游对人们生活的意义。而不久的将来,某项新的技术必会取而代之,以更加新颖、便捷、适合市场需求的方式继而引领、主导人们的旅行方式或旅游习惯。

——以交通服务为例。对于未来游客,压缩旅途时间、优化日程安排、享受更加周到及时的交通服务、提升整体便利等都非常重要。对于海南这样的岛屿型旅游目的地,航空服务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航空服务的优化和创新,如开放监管、简化手续等,将不仅有助于改善各地互联互通,以促进国际游客数量的增加,还有助于促使航空票价下调,降低旅行成本。另外,新航线不断开通、航空服务推出各种优惠价格等,都有利于开拓新的客源市场,吸引潜在国际游客。

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创新旅游产品,绝不能天马行空,必须根据未来旅游市场的需求有的放矢,必须经科学调研分析,才能为未来游客提供高品质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体验。之前提及的海南国际旅游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即是开展此类科研创新的理想载体。

(作者系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博士;本文由陈轶男翻译)

第三篇: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现状和发展

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现状和发展

关键词:

海南,旅游,优势,劣势,可持续

摘要:

海南位于我国的最南端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它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拥有独特的热带滨海风光。被国际旅游者喜爱的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这五个要素,海南环岛均兼而有之。同时海南有“中国夏威夷”、“长寿岛”、“无污染岛”的美称,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当今乘着我国进入世贸组织的快船,借着经济全球化的东风再次展现其祖国“南宝”的魅力,呈现出“生机蓬勃”的良好局面。通过对其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进而扬长避短,使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顺利进行,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正文:

(一)海南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海南省位于我国的最南端,是中国唯一的热带省份,婆娑的椰树,明媚的阳光,湛蓝的海水,洁白的沙滩,神奇的热带雨林和独特的民情民俗,构成了海南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地热温泉、文化古迹、珍稀动物于一体,热带海岛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资源优势。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胜。第一是资源的独有性。海南岛是中国的第二大宝岛,也是唯一一个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岛,对生活在其他气候和环境中的人们有较强的吸引力。二是资源的多样性。海南有充足的阳光、有蓝天碧海,还有地热温泉、热带雨林、田园风光,民族风情资源的多样性让游客得到多方面的享受。三是资源的质优性。海南的自然资源没有受到严重污染,没有人为的严重破坏,也没有遭到严重的无序开发,保存得比较完好,1528公里的海岸线,到处都是洁白的沙滩,不是夏威夷胜似夏威夷。特别是神秘的热带雨林,是世界上保存得最好的三大热带雨林之-。四是民族风情的独特性。海南岛上居住的黎苗族同胞,其特有的民族风情,对于渴望体验不同风俗文化的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资源的集中性。海南全岛3.4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上,到处都是旅游风光,游客领略各种不同的旅游产品十分方便。

六、水源优势。由于海南岛四面环海,保证了较充足的水源,同时水体污染少,游客可以不用担心用水问题。二是环境优势。海南全岛森林覆盖率5l.5%,空气清新,虽然地处热带,但四季如春,近海海域水质和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优良标准,是一个“未受污染的长寿岛”。2003年,国际组织评比的空气质量最优的十大城市,中国有两个,三亚名列第二,海口名列第五,都在海南岛。海南是国家批准的生态省建设示范省,对于饱受城市喧嚣、紧张和污染之苦的游客,可以“换心、换肺、换脑”。良好的环境是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绵长的海岸线和诸多的小岛,包括珊瑚礁和红树林,可以开展“蓝色”生态旅游。而热带雨林和五指山、霸王岭、尖峰岭、万泉河、南渡江、大东海、亚龙湾又是“绿色”生态旅游的好去处。其中五指山、霸王岭、尖峰岭还是天然的避暑山庄。同时陵水的猴岛,也是游客解忧,开心的好去处。三是区位优势。海南地处祖国大陆的最南端,有“天之涯、海之角”的盛誉,“天涯海角”令无数的游人心驰神往。同时,海南又与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等国家和地区隔海相望,便于融入东南亚旅游圈和泛珠三角经济大循环之中。

四是政策优势。建省之初,国家为扶持海南旅游业发展,对海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入境政策方面给予了一系列优惠。1988年,国家给予海南"落地签证'政策,凡与中国有外交关系或者官方贸易往来的国家或地区的外国人,到海南岛可直接办理入境签证。2000年10月,国务院又批准了21个国家5人以上的旅游团来海南旅游15天给予免签证的政策,从而大大简化了入境手续,方便了境外游客来海南度假旅游。2003年又给了海南开放3、4、5航权的政策,为海南拓展客源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商机。粤海铁路的开通,也为游客自驾车旅行提供了便利。同时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也是我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许多游客来海南不仅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从海南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崭新面貌。

(二)海南旅游业发展存在的劣势

在分析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优势时,也要认真面对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一是区位劣势。区位的优势和劣势是并存的。海南是岛屿省份,远离客源市场,过境游客几乎没有。加之海南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还很低,境外游客来海南旅游增长缓慢。

二是文化底蕴不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游客在观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迫切需要体验不同的文化,尽管海南有黎苗文化,有五公祠、海瑞墓、秀英炮台、宋氏祖居等文物古迹,但文化的沉淀和挖掘开发是十分有限的。

三是人气不够,条件不足。海南经济属典型的岛屿经济,与其他沿海省份和发达地区相比还相对落后,由于本身需求不旺,购物旅游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于一些自然、奇特的风景,由于交通的不便利,旅馆、饭店、娱乐、休闲中心的不完善,影响了游客长时间地停留观光旅游。比如毛公山。奇物的自然形成,形成了毛主席的卧姿。这不禁令人想要目睹为快。可是由于交通的不便利,设施的不齐全,影响了游客的想法,致使游客在海南的消费不高,影响了旅游收入的增加。四是旅游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对旅行社、导游、旅游车司机和景区景点的管理还有些粗放,各职能部门对旅游市场齐抓共管互相配合还不够。海南旅游市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低价格竞争、低质量服务、低素质从业、低水平管理、低效益运营等问题,影响了海南的旅游形象。

五是暴力经营和宰客现象屡见不鲜。蓬勃发展的热带海岛旅游业让海南人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明显摆在每个人的眼前。然而,当旅游资源不断被开发出来,人们逐渐尝到这种资源带来的甜头后,有些人开始不安起来了,越发觉得到赚钱的机会还没有“完全”把握住,当正当的经济效益感到不满意,由此引出了这么一种不和谐的现象。

(三)海南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自1988年建省办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以来,海南旅游业蓬勃发展。建省之初,为了扶持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国家对海南旅游基础设施

建设和入境政策方面分别给予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

几年来随着旅游基础设施不断的加强与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以观光为主,度假、会议为辅的海南旅游业发展新格局已初具规模。

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而欲使旅游真正成为海南的支柱产业,并加速走向发达与成熟,就必须多视角全方位出击新兴旅游产业。根据海南目前的优势,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联手合力促进体育旅游、会展旅游、文化旅游的发展。

又由于海南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导致有关旅游的产业泛滥,据了解,近两年来海南共有700多名导游、38家旅游景区、65家旅游购物企业、40多家旅游宾馆因违规被处分,数量之大令人乍舌。国家旅游局证实,国内旅游中海南的投诉最多。业内非常担心,海南旅游继续这样下去,将是死路一条。当前,全球旅游业已进入新一轮的大变革的时期,市场竞争成为国内外旅游产业全方位竞争中最重要的一环。在这趺宕起伏的竞争浪潮中,要想让我省旅游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把握机遇,树立大产业,大市面上场,大营销观念,在产业管理机制上摆脱旧的管理模式和单一行业的管理方式,实现政府主导型的社会联动。

1、品牌是关键

海南不但有美丽风光,而且有全国最高充分的旅游市场竞争,可是海南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还很低,境外游客来海南旅游增长缓慢。所以必须加大海南旅游促销的力度,做大做海南旅游产业。

2、客源是核心

依赖上界,客源变化直接影响海南旅游安全。

海南省旅游局局长吴文学认为,以往在客源促销上投入不足,等客上门这种基础不稳零散的海南旅游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远离客源地和游客的单向进入,使海南旅游极为促销方式,使海南旅客曾面临“客人多,不知道从何处来,客人少,不知道何处去”的尴尬。所以海南必须在更多的,具有丰富客源的地区设立“旅游代办处”。对重点客源和重点目标客源进行有效宣传,吸引境外旅游中介机构落户海南;与国内重点城市联手,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到海南。

3、全省一盘棋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虽然春节黄金周海南旅游业取得一定业绩,但期间暴露出的缺乏快速市场的反应,预警调控机制的弊病值得深思。政府须建立权威信息中心引导市场。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旅游具有很高的社会关联性和敏感性,由于其本身极弱的抗冲击性,使得旅游市场的变化越来越无定律可循,海南必须建立高效的市场反应、预警、调控机构。

旅游企业在进市场营销时,普遍存在营销力量薄弱,手段单一,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对此应从整合营销力量入手,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组织相关地区和企业进行专项市场开发,同时建立完善营销机制,实现多宣传者多收益;建立共同承担市场责任机制。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带来经济益的同时,旅游资源的逐渐耗竭,旅游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海南岛目前有着优良的生态环境,在中国环境检测总站2003年完成的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海南在全国排名第一但海岛生态脆弱性足以让我们为它的前途担忧。海南目前可分海岸带,近海岸带和岛心三部分。目前旅游大部分在海岸带和近海岸带发展,由于隔离性和受大气环境影响大海岛生态系统在干扰下极易退化且不易恢复。海岛生态系统退化的干扰很多,包括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干扰。在旅游景点建设中,大肆破环生物资源和制造环境污染等行为都会对海岛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干扰。海岛由于缺乏淡水和土壤、缺乏生物资源、严重的风害或暴雨等因素,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因此在发展海南旅游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保护为主。树立正确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利用宣传教育、手段普及生态旅游知识和旅游资源的保护知识,提高广大旅客和居民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境意识。对旅游主管部门和从业人员进行旅游环境,海洋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成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宣传者。同时,旅游主管部门应对海南独特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如继续扩大潜水观光旅游。在发展原有的优势的同时,扩大具有的内在优势,使海南旅游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海南国际旅游岛概述》,《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旅游业的前景分析》

第四篇:海南十二五规划建议 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海南十二五规划建议 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文章来源:国家中小企业信息网 点击数:135 更新时间:2010-12-27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开心网QQ空间腾讯朋友复制网址更多0 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海南省第五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海南省委五届九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讨论了制定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年至2015年)的有关重大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十一五”时期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一)“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最好的五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着力提升海南综合经济实力,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战胜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20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3600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23倍和1.13倍。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7亿元,是2005年68.6亿元的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4000亿元,是“十五”时期累计投资1408亿元的2.8倍。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0元,比2005年的8124元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比2005年的3004元增长73%。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农垦管理体制、洋浦保税港区建设等重大改革目标基本实现。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省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这些重大成就标志着,“十一五”时期是海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是经济总量提升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是改革开放攻坚力度最大、体制机制创新最具活力的时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

(二)“十一五”时期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回顾“十一五”的奋斗历程,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坚持发展为先、发展为大、发展为重,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打下坚实基础。坚持继承和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切合海南实际的发展思路,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发挥经济特区优势,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才能为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提供强大动力。坚持生态立省,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才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人为本,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才能找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打造一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队伍,才能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十二五”是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键时期

(三)“十二五”时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海南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期目标、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决定性的基础。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既为我们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契机,也存在着各种挑战和风险。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既为我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宏观环境,也增加了竞争的压力。从我省来看,“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建设打下的良好基础,特别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得海南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海南经济特区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海南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进一步凸显。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属于欠发达地区这一基本省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发展中面临的困难还很多,突出表现是:产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不优,经济总量小;城乡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体制机制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加快解决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建设好海南国际旅游岛。

(四)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新形势,顺应全省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贯穿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全过程,发挥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大优化经济结构力度,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大幅度提高综合竞争力,为把海南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落实上述指导思想,必须遵循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坚持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和推动科技进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制定“十二五”规划,要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按照到2012年打牢基础,到2015年形成国际旅游岛基本框架,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际旅游岛的战略步骤,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

——优化结构取得重大进展。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趋近20:30:50,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水平显著提高,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工业为支撑的支柱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以旅游业为龙头、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基本形成。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省域、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

——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中等职业免费教育;基本解决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性住房问题,基本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力争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全面实现,体制机制更具活力,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效明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规定的要求,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三、全力推进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旅游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 按照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和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推动形成海岛特色鲜明、山海优势互补、城乡和谐发展、人文环境优良的旅游格局,彰显“阳光海南、度假天堂”的国际旅游岛形象。

(六)充分利用海南独特的自然资源,建设一批世界级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严格执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功能定位和项目布局,加快建设航天科技(000901)主题公园、海洋主题公园、热带雨林主题公园等世界级旅游项目。充分利用东部优良的海湾海岸资源,打造琼东地区国家滨海休闲度假海岸;充分利用西部富有差异化的山海资源,打造琼西地区国际旅游岛金色西岸。完善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的功能设施,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围绕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抓紧滨海、山区旅游精品线路的规划、建设和改造,完善景区和度假区内外交通和配套设施,推动滨海、山区旅游资源整合。

(七)以国际化改造为手段,建立衔接国际标准的旅游服务体系。实施旅游服务标准化和国际质量认证,在旅游餐饮、住宿、购物、交通、景区、旅行社、导游等领域和环节,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规范商贸零售业服务,提高购物消费的商品质量、信誉和服务水平。规范住宿业和餐饮业服务,为中外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优质服务。规范旅游行业服务,加强交通、景区、旅行社和旅游从业人员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旅游立法工作,完善旅游相关法规。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预警、应急救援、医疗卫生、法律服务、交通标识、厕卫设施和管护等体系。支持旅游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管理服务作用,建立功能齐全的综合性旅游网站和游客服务中心。

从建设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入手,抓紧落实中央赋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特殊政策,在体制机制创新、开发模式创新、投融资创新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八)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促进服务业和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推动旅游业与服务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把旅游业做成综合性大产业。大力发展与旅游业相适应的房地产业,科学规划和把握房地产的类型、规模和速度。大力发展以保税港区为依托的现代物流业,建设好免税店、品牌专卖店、品牌折扣店、品牌直销购物中心等商业设施,打造世界名牌云集的国际购物中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会展产业,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住宿、商贸和餐饮服务业,打造一批“美食一条街”、“购物一条街”等具有地方产品特色的品牌。提升度假旅游、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传统旅游产品质量,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邮轮和游艇旅游、西沙旅游、养生康复、空中观光、高尔夫和山地、海上运动等新型消费业态。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健全金融组织和保险市场体系,创新金融和保险产品,促进金融保险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平等参与旅游业开发建设。

四、大力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建设国家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基地的战略定位,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九)建设好国家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基地。重点发展冬季瓜菜、种业、橡胶、热带水果和花卉、水产品和畜产品等热带特色现代农业。以保障内地冬季市场供应为目标,建设好冬季瓜菜生产基地。结合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建设好南繁育制种基地。扩大精致农业规模,建设好热带水果和花卉基地。稳定面积,推广良种,提高单产,加强管理,建设好天然橡胶基地。拓展外海和远洋捕捞,推进近海集约化健康养殖,建设好渔业出口基地。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动物防疫体系,发挥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加快发展农产品(000061)加工业和流通业,集中力量抓好畜禽和水产品深加工,集中力量抓好农产品信息、批发、集散、冷藏、包装、检测一体化的大型热带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快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关键性技术的研发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

(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和细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水、路、电、讯、气、房和优美环境“七到农家”工程。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和管护制度。结合重大项目建设中的拆迁安置和灾后重建,统筹规划村庄和农村社区布局,因地制宜引导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热带风情乡村。继续推进教育移民扶贫工程。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三集中”扶贫机制,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实现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十一)完善适应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择优扶持壮大一批品牌优势突出、联结农户多、让农民得利多的龙头企业。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引导各市县抓紧编制和完善乡村发展控制性详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按照规划利用建设用地自主开发旅游项目。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抓好后续配套服务工作。

(十二)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集中财力物力培训和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持续实施中部农民增收计划,积极发展和扩大外出打工经济,增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吸纳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休闲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财产性收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

五、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和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坚持“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战略,发挥海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后发优势,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十三)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建设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南灵狮创意港和三亚创意园,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知名信息技术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软件研发、信息技术培训等软件产品和相关产业,早日建成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支持海口维瑅瑷生物研究。加快以海口药谷为重点的医药产业发展。增强南药、黎药、海洋药物的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海南)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生物育种、生物食品、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生物环保等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支持光伏产业、电动汽车、风力发电、高端特种玻璃等重点项目建设。依托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建设,积极发展航天配套产业。

(十四)集中布局、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港口条件和重点工业园区及开发区,重点培育油气化工、浆纸及纸制品、汽车和装备制造、矿产资源加工、新材料和新能源、制药、电子信息、热带农产品加工八大支柱产业。加快推进新增1200万吨炼油、150万吨乙烯等项目建设,延长产业链条,在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东方工业园区形成集中布局的油气化工产业基地。在“十二五”期间培育10家以上产值超百亿的大型企业。调整洋浦经济开发区规划,扩大经济开发区面积,完善东方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基础设施。

(十五)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围绕建设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制定和实施海洋强省战略,科学规划发展海洋经济。支持大型石油公司加大海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提高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升海南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建设速度,推进30万吨级原油码头、205万方成品油保税库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石油、成品油储备能力达到1000万方。支持大型企业在海南发展修造船、海洋工程设备等产业。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航运业。加快渔港建设。支持发展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能源利用、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加强海监渔政队伍和装备建设,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保护好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

六、抓好以十大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发展的服务保障能力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必须与海南实际紧密结合。针对我省基础设施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不相适应的现状,优化投资结构,集中财力物力,加快推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环岛高速铁路、“田字型”高速公路、港口建设、机场新建扩建、红岭水库、电源工程、海南电网及跨海联网二期、天然气管网、“三网融合”十大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十六)加快推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建设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对于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加强琼粤经济合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要扎实做好前期工作,抓紧开展跨海通道工程对海南经济的拉动效应、建设投融资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等重点课题的研究,力争国家“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

(十七)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环岛高速铁路、海口─五指山─三亚和洋浦─儋州─万宁“田字型”高速公路,推进港口和机场新建扩建工程,基本形成公路、铁路、港口、航空衔接快捷、分工合理的综合交通体系。建成海口至洋浦一小时交通圈。加快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红岭水利枢纽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抓好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江大河、中小河流、重点海堤和易涝洼地的综合治理,增强城市和农村的防洪排涝能力。加快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昌江核电为重点的电源工程、海南电网及跨海联网二期工程、环岛天然气管网工程建设。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工程,提高全省的信息化水平。抓好与十大工程配套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做好城乡公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城镇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十八)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推进以十大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制定实施意见,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最大限度地提高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和社会保障水平,最大限度地吸纳当地农民转移就业,最大限度地做好拆迁安置工作,形成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的良性互动,创造最终需求,提高当地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七、促进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

海南作为岛屿省份,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要坚持把全岛作为一个整体科学规划建设,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城镇布局科学合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格局。

(十九)明确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加快建设琼东沿海地区国家休闲度假海岸,使琼东地区成为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深入实施中部市县农民增收计划,抓紧编制和实施中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纲要,使中部地区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特色产业发达、农民共同富裕的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快实施《海南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规划纲要》,使西部地区成为带动海南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我国北部湾地区发展的战略支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注重增强以海口为龙头的琼北综合经济区对全省经济的带动能力,注重增强以三亚为龙头的琼南旅游经济区对全省旅游业的带动能力,注重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二十)加强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的规划建设。突出热带海岛特色,构建省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县城镇─中心镇四级城镇化空间体系。海口市要围绕成为环北部湾和海南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全省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经贸文化交流中心等战略定位,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品位之城。三亚市要继续围绕建设国际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以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全方位对旅游要素和旅游设施进行国际化改造,努力把三亚城乡建成生态环境优美、设施和服务功能完善、旅游业协调发展的世界级旅游城市。规划建设好海南东西两翼的区域中心城市,提升带动周边地区的功能。规划建设好县城镇,加强与省域、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互补,发挥好统筹城乡发展结合部的综合服务功能。规划建设好中心镇,选择地理位置、基础设施、自然和人文环境较好的乡镇,以旅游化改造为手段,集中财力,分批实施,建成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把重点放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和管理上,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在切实保护好、发展好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形成政府规划和引导、企业和农民共赢、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增强中小城镇的产业聚集、吸纳就业功能。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八、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提高了生态省建设的要求,更有利于保持海南独特的环境与资源优势。要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实施好资源节约、城乡清洁、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三项行动计划。

(二十一)实施资源节约行动计划。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抓好重点节能计划的实施,淘汰落后产能,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抓好节水计划的实施,扩大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加大工业节水技改力度和促进循环用水,严格控制超采地下水、严禁滥采地下水。抓好节地计划的实施,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集约用地水平,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和耕地。抓好节材计划的实施,推动节能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实施资源节约行动计划要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机结合。加快发展循环工业经济,重点在洋浦经济开发区、东方工业园区、老城经济开发区、昌江工业区推进循环工业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经济,重点建设大中型沼气,大力推广“猪─沼─作物”等循环农业模式,形成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加快发展循环旅游经济,以主要城市和旅游区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

(二十二)实施城乡清洁行动计划。加强水源保护。以主要河流、水库为重点,强化水污染防治措施,推行水源保护区内的退耕还林和保护性耕作。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环境卫生建设;以农村保洁员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护长效机制。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提高环卫工人装备水平和工资、劳保待遇;加强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件责任追究制度;编制和实施全省低碳技术应用与推广计划,力争“十二五”时期海口市、三亚市公交车、出租车基本普及新能源汽车。强化城市海岸带环境保护,严禁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海。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参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三)实施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继续加强生态保护。保护和管理好国家、省级生态功能区,新建一批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继续推进海防林建设和保护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三边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重点要放在加快城乡园林化和提高森林质量上。继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加大生态保护基础设施投入。建立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

九、深入实施科教兴琼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教育是基础,科技是支撑,人才是关键。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队伍。

(二十四)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点放在事关发展全局的关键环节上。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引进集成创新、推广应用与示范三项工程,重点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海洋资源开发、生物与新医药制备、应用软件及网络、旅游产品与旅游装备开发、现代服务业平台与系统、环境保护与监测、新材料和新能源开发八个优势领域的科学技术。加强科技园区和科技平台建设,重点建设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南三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努力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

(二十五)继续把教育优先发展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高质量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中等职业免费教育。加快桂林洋大学城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教育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相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办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健全教师管理和用人机制。继续加大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部贫困山区的倾斜力度,建立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的激励机制。健全教育资助制度,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二十六)实施海南国际旅游岛人才工程。认真实施《海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引进和用好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加强重点产业领域和社会领域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抓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改进政府人才管理职能,营造人才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抓好重大人才政策的落实,把各类重要人才的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人头上。抓好重大人才工程实施,重点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优秀企业家引进培养工程;加快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南海资源开发等重点产业的人才工程建设;加强教育、医疗卫生、宣传文化、社会工作等重点社会领域的人才工程建设;实施琼属华人华侨人才开发、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人才支持工程。建立健全人才公共信息与公共服务平台。

十、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制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规划,建立符合省情、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着力解决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重大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成果。

(二十七)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努力实现城乡居民住有所居。强化政府综合协调职责,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土地供应,加快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中低收入者多元化需求。加快推进垦区、林区危房改造和住房建设。在完成茅草房改造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危房的改造力度。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和监督检查办法。建立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基本实现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有一套保障性住房,基本完成农村危房改造。

(二十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力争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市县、乡镇、建制村都有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把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农垦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重点。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采取家电、汽车、摩托车、建材下乡等有效措施,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坚持各级财政增收部分55%以上直接用于改善民生,增加社会事业支出比重,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促进机会公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二十九)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使城乡居民都拥有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等公共医疗设施和机构的投入,提高预防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建设海口、三亚、琼海、儋州、五指山区域重点医疗中心,加强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建制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力度,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制度,努力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确保城乡困难人群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开展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协作格局。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机构,促进有序竞争,加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生殖健康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改善出生人口素质。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三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省覆盖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为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打好基础。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实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实现跨省可接续。完善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灾民救助等制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实现精确管理。

(三十一)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能力建设。完善法规规章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用群众工作统领信访工作,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基础工程建设,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十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软实力

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引领、支撑和推动作用。(三十二)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全省文化产业布局,把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作为旅游文化发展的突破口和示范区,着力打造东线、中线、西线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推动形成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游戏、体育健身、休闲疗养九大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企业群和文化产业园区,培养一批省内骨干文化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国际大型文化企业,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改造升级地方性传统文化节,创办国际性文化艺术节,引进世界顶级体育赛事,打造一批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文化节庆和体育赛事品牌。

(三十三)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城市街道文化中心,提升辐射带动农村文体活动能力;加快建设建制村文体活动场所,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提升群众性文体活动水平。设立全省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奖,支持电视剧、电影、歌曲和舞台精品的创作生产。加强对琼剧、黎族苗族民歌、儋州调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建设。支持黎锦、黄花梨木雕等民族工艺精品生产。(三十四)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塑造多元开放包容祥和的人文环境为目标,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培育开放、创新、和谐、包容、进取的海南人文精神。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设立人文环境建设奖,表彰在国际旅游岛人文环境建设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先进个人。加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改进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在提高质量、加强管理上下功夫。

十二、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海南作为经济特区,仍然肩负着改革开放排头兵的重任,要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农垦管理体制、国有企业、社会事业体制等重点改革,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三十五)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的各级政府公共职责分工体制;指导市县用足用好下放的权力。乡镇机构改革的重点要放在大力增强乡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对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镇赋予必要的城市管理权限。顺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趋势,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基本政务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建设,建立完善重大事项听证制度,建立严格的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大民生指标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权重。进一步推进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继续深化洋浦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其他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理顺管理体制、激活发展动力的路子。进一步推进港口管理体制改革,跨行政区域组合港口资源。

(三十六)抓好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和其他国有企业改革。海南农垦要在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基础上,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有序推进农场属地化管理,整合农垦和地方土地资源,妥善做好干部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大幅度提高农垦职工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全面实现海南农垦“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目标。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全面实施国有林场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做大做强企业集团。

(三十七)以政事分开、社企分开为重点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体、卫生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和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以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社会各类中介组织。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三十八)以建设国家对外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目标,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以旅游开放为先导,切实抓紧抓好购物免税、外商投资等开放政策的落实,创造更加便利的人员、资金、商品进出环境。加快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有品牌的大型旅游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深化向东融入粤港澳、向西联合北部湾的区域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合作,加强琼台农业和海洋经济合作,以洋浦保税港区、海口综合保税区、东方和儋州边贸市场为依托,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积极开展国际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引进国际知名院校和国际知名医疗机构联合办学办医。依托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优势,全方位开展区域性、国际性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以及高层次的外交外事活动,使海南成为我国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重要国际交往平台。继续办好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发挥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文化引领作用。充分利用侨乡优势,吸引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大力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十三、广泛动员一切力量,扎实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三十九)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切实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注重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打造一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队伍。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宗旨意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以专项治理为抓手,解决党风政风突出问题,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

(四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人大工作,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特别立法权,争取“十二五”期末初步形成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的法规体系,切实加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发挥人民政协、民主党派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建言献策。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支持国防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四十一)高质量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要强化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突出重大项目对于规划的支撑。强化“十二五”规划纲要与其他行业规划、区域规划、民生规划的关联度,突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地位,形成我省高质量的“十二五”规划体系,以规划引领海南更好更快发展。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和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团结一致,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为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早日建成海南国际旅游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意见简介

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12月31日发布了《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海南岛的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意见内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建省办经济特区2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由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目前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是海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对全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为扎实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二)战略定位。

——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充分发挥海南的经济特区优势,积极探索,先行试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海南旅游业及相关现代服务业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升海南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使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

——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发挥海南对外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依托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优势,全方位开展区域性、国际性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以及高层次的外交外事活动,使海南成为我国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重要国际交往平台。

——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加大南海油气、旅游、渔业等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强海洋科研、科普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使海南成为我国南海资源开发的物资供应、综合利用和产品运销基地。

——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渔业出口基地和天然橡胶基地。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旅游管理、营销、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45%以上,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中上水平,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60%,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综合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严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居民和游客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更加严格的生态环保标准。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和问责制,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

(五)加强生态建设。继续推进海防林恢复和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完善海南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机制,2015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点水源地、重要海域的保护和管理,有序开发利用土地、森林、矿产、海湾、岸线、海岛、水域等重要资源,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益。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推动生态脆弱地区农村居民向城镇迁移。将海南作为全国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省,加大中央财政对海南的生态补偿力度,将9个山区市县列入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将尖峰岭等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入国家生态补偿试点。

(六)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严格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禁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加大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和落后产能的力度。加强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工作,实施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各类减排工程设施建设,增加“以奖代补”专项转移支付。积极支持海南发展农村沼气、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蔗渣利用、中水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实施办法,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确保完成国家分解下达给海南省的节能减排任务。

(七)强化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流域和担负饮用水集中供水任务水库的水污染防治。加强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强化对已建成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监管。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行改水改厕,逐步建立村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政策,建立健全治污设施正常运营保障机制。开展入海河流、直排污染源和南海海域环境监测,建立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公报和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

三、发挥海南特色优势,全面提升旅游业管理服务水平

(八)建设富有海南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品,进一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热带海岛冬季阳光旅游、海上运动、潜水等旅游项目,丰富热带滨海海洋旅游产品。积极稳妥推进开放开发西沙旅游,有序发展无居民岛屿旅游。积极发展邮轮产业,建设邮轮母港,允许境外邮轮公司在海南注册设立经营性机构,开展经批准的国际航线邮轮服务业务。研究完善游艇管理办法,创造条件适当扩大开放水域,做好经批准的境外游艇停泊海南的服务工作。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合理开发温泉资源,发展康体保健服务。积极发展自驾车观光游、特色房车游和体育休闲项目,完善相关配套服务。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不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有效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并依法办理用地手续的前提下,科学规划,总量控制,合理布局,规范发展高尔夫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民族、民俗风情文化旅游。

(九)打造精品旅游景区。科学规划和布局景区景点,精心设计旅游线路,优化时间、空间配置,逐步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山海互补的旅游格局,塑造“阳光海南、度假天堂”的整体旅游形象。进一步完善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万宁兴隆温泉度假区、琼海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等主要景区景点的旅游服务功能。高水平开发建设海棠湾、清水湾、棋子湾、尖峰岭、霸王岭、五指山等一批精品景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海洋、热带雨林等旅游主题公园。

(十)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和国际质量认证,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景区、旅行社、导游、购物及应急管理等方面,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加强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景区门票价格,整治“零负团费”、虚假广告等,严厉打击价格欺诈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推进旅游综合执法,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十一)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政府引导、行业自律、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旅游立法工作,完善旅游相关法规。依托信息技术,提升海南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在交通枢纽、景区、城市广场等游客较为集中的场所设立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具有宣传促销、咨询、预订、投诉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平台,健全旅游公共服务网络。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强化管理规范、清洁卫生、方便游客的旅游厕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完善应急救援、公共医疗、卫生检疫防疫等安全救助体系。

四、大力发展与旅游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十二)加快发展文化体育及会展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引进创意产业人才,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和动漫游戏等各类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具有海南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鼓励举办大型旅游文化演出和节庆活动,丰富演艺文化市场,支持海南举办国际大帆船拉力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高尔夫球职业巡回赛等体育赛事。在海南试办一些国际通行的旅游体育娱乐项目,探索发展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彩票。办好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完善博鳌会展服务设施,积极招徕承办各种专题会议展览,举办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和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培育国际会展品牌。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对入境参展商品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和通关便利。

(十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洋浦保税港区和海口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航运、中转等业务,促进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加快发展。实施国际航运相关业务支持政策,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配套支持政策,打造面向东南亚、背靠华南腹地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在完善监管制度和有效防止骗取出口退税措施的前提下,在洋浦保税港区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积极发展大型购物商场、专业商品市场、品牌折扣店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和经营好免税店,完善旅游城镇和休闲度假区的商业配套设施,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国际购物中心。

(十四)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引导和发展与旅游业相适应的房地产业,科学规划房地产业发展的类型、规模和速度,鼓励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发展富有海南特色、高品质的星级宾馆、度假村等房地产项目。加强产权式度假酒店的开发、建设、销售等环节的规范管理。稳步发展满足避寒、疗养等不同需求的度假居住型房地产。鼓励发展家庭旅馆经营和房屋租赁经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改善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条件成熟时,在海南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

(十五)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鼓励金融机构调整和优化网点布局,完善服务设施。推动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改善结算环境。完善外汇支付环境,开展居民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推动建设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保险机构创新旅游保险产品。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

五、积极发展热带现代农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十六)积极发展热带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热带水果、瓜菜、畜产品、水产品、花卉等现代特色农业。结合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统筹南繁育制种基地建设与管理,做好转基因生物安全和植物检疫性防控工作,提高南繁基地育制种生产能力。加强海南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建立覆盖全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精细高效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综合经济效益。加强农产品贮藏保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设现代化大型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促进形成热带农产品集散中心。加强与台湾的农业合作。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

(十七)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综合发展条件,科学确定功能分区,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建制设置,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提高城市的综合发展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的优势,加快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扶持重点小城镇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海南特色旅游城镇。加大对革命老区、中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市和城镇落户条件。加快推进农垦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海南农垦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作用。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保障能力

(十八)构建安全、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进出岛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推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海口至广州、至南宁高速公路建设。建设好东环铁路,适时启动西环铁路扩能改造以及洋浦支线铁路项目。统筹研究海南岛西部民用机场布局优化和建设问题,适时建设博鳌机场。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尽快形成功能配套齐全的港口格局,积极推进邮轮、游艇码头建设。加快建设海口—五指山—三亚地方高速公路和万宁—儋州—洋浦地方高速公路,提升现有国道、省道技术等级,加强通往旅游景区的交通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

(十九)加强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推进昌江核电项目。积极发展风力、太阳能、潮汐、生物质等新能源。加快推进城乡电网改造,适时启动跨海电网联网二期工程,提高电力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洋浦液化天然气项目,逐步建成连接岛内各大城镇和主要景区的输气管网,大幅度提高民用燃气覆盖率。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做好环境影响论证的基础上,开工建设红岭水利枢纽及灌区工程,做好天角潭、迈湾等水库前期工作,基本解决海南岛的工程性缺水问题。继续实施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防洪、防潮、防台风设施建设,完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城镇和主要园区、景区的供水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2013年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二十)加强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有线和无线宽带网络,推进数字海南建设,实现高速宽带无线网络覆盖全岛。积极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加快网络升级换代。大力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积极推进海南“三网融合”建设。着力建设有线、无线和卫星传输相结合的覆盖海南所辖海域的通信网络,提升南海领域的应急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

七、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形成人文智力支撑

(二十一)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服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海南高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海南大学“211”工程建设水平。实施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提升职业院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大力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政策体系。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支持海南与国际知名院校合作开办旅游职业院校。加强旅游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旅游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文明素质和服务水平。

(二十二)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考虑当地居民与游客的需求,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进一步完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的设施设备条件,大力加强城市及社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建立公共文化体育机构正常运行的经费和人才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步伐,提高广播电视覆盖水平。积极开发利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开展国家南海博物馆、南海水下考古中心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加强对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扶持海南建设大型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集中建设一批适合于四季训练的运动场馆。

(二十三)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海口、三亚等地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全省统一、高效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系统。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各省(区、市)与海南异地医保互认制度。

(二十四)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培育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社会风尚。广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扩大就业,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扎实推进平安海南建设,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努力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型的社会治安防控格局,妥善处理利益关系,积极排查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好影响稳定的历史遗留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的安全感。

八、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集约发展新型工业

(二十五)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坚持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下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工业扩张。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港口条件和重点工业园区以及开发区,大力优化产业布局,支持海南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高起点、高水平发展临港工业,集约发展油气化工、林纸一体化、汽车制造、矿产资源加工、农产品加工、制药等产业,重化工业严格限定在洋浦、东方工业园区,其他工业项目集中布局在现有工业园区。培育发展房车、游艇、轻型水上飞机、潜水设备、高尔夫用具等旅游装备制造业。加强研发设计,发展特色旅游食品、服饰、工艺品加工业。

(二十六)鼓励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建设海南生态软件园和三亚创意产业园,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知名信息技术企业向园区集聚,根据国家软件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基地建设总体布局,积极支持海南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逐步形成软件产业基地。加快海口药谷建设,增强南药、黎药、海洋药物的自主研发能力。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技术攻关,努力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

(二十七)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加大海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提高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把海南建成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服务和加工基地。适时规划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鼓励发展商业石油储备和成品油储备。高起点、高水平推进洋浦开发开放。支持国内大型企业在海南建设修造船、海洋工程设备项目。加强渔业生产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深海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加强海洋科技研究,发展海洋生物工程和海洋能源利用等新兴产业。

九、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二十八)加大政策支持。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政策、资金、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

——投融资政策。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其他有关中央专项投资时,赋予海南省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按照国际旅游岛的总体要求,研究将海南省增列为《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执行省份。

——财税政策。针对海南的特殊情况,中央财政加大对海南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在其他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特别是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边境地区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海南的支持。中央财政在一定时期内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发展给予专项补助。由财政部牵头抓紧研究在海南试行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的具体办法和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可行性,另行上报国务院。

——土地政策。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统筹和保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各类用地需求,推进城乡土地一体化管理。在不突破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前提下,试行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定期评估和调整机制。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经济各行业的布局规模、时序的调控。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自主开发旅游项目试点。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岛屿的开发利用,依法加强西沙和无居民岛屿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依法进行土地确权登记。科学选划发展海洋经济集约用海区域,引导海洋产业相对集聚发展。

——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逐步培育一批旅游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实行开放、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措施,在海南已有21国免签证的基础上,先期增加芬兰、丹麦、挪威、乌克兰、哈萨克斯坦5国为入境免签证国家;对俄罗斯、韩国、德国3国旅游团组团人数放宽至2人以上(含2人),入境停留时间延长至21天。支持海南在境外主要旅游客源地设立旅游推介分支机构。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在规划编制、体制创新、政策实施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海南省人民政府要依据本意见抓紧编制《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后实施,同时进一步编制好相关专项规划和旅游区建设规划,抓紧制定细化方案和具体措施。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定期总结经验,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六大战略地位

意见提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六大战略定位,即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下载关于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发展要素交易所的几点建议 魏小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发展要素交易所的几点建议 魏小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