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发展要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时间:2019-05-13 14:0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连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发展要素分析及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连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发展要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第一篇:大连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发展要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大连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发展要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大连软件产业历经十多年的积累和沉淀,软件和外包业务取得了较大成绩。大连信息产业局提供的资料表明,2008年大连市软件和服务外包销售收入实现306亿元,出口额实现10.5亿美元,增幅均在40%以上,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目前,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数量已超过千家,大连软件园成为入园企业数量最多、国内软件出口额最大、外资企业比例最高的园区。这些表明大连发展软件外包业已经具备相当的产业基础,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基本显现。如何进一步加快大连软件外包产业集群的发展建设,以全面提高大连软件外包的产业竞争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大连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效用

(一)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大连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大连位于中国东北三省的最南端,作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在东北地区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目前,大连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产业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形成了一定的集群效应,做强做大这个集群,必将增强大连的城市竞争力,提升大连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带动东北地区的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贡献。

(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提高经济质量

大连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城市,是建设中的东北亚重要的航运中心,是区域性的商贸、金融、物流中心城市,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可以在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出口结构调整,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效融合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带动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整体发展。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经济的龙头和开放的窗口、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将拉动东北地区以及环渤海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提升经济质量。

(三)推进软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软件外包行业已经成为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大连的软件产业历经十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在对日软件外包和信息服务外包上已体现出集群特征,具有了一定基础和规模,但要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更深的探索。

(四)增强软件外包企业的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软件外包企业的创新成本,提高生产率,增强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产业集群提供的良好创新氛围,促进了软件外包企业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同时对新企业的进入和企业增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良好的创新氛围、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完善的地方配套体系,使集群在吸引新企业进入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地理集中性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鼓励产业新手的出现,也有利于现有企业的增长和规模扩张。

二、大连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发展的要素分析

(一)良好的地域条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先决条件

大连是中国北方最为开放、最具活力的港口城市。大连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它地处东

北亚经济区中心位置,与日本、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相邻交往频繁,是北亚地区著名的金融、商贸、交通、旅游中心。大连是距离日本最近的中国城市之一,往返交通极为便利,与日本东京、大阪等7个城市通航。

独特的区位优势促进了大连与日本之间频繁的经贸和文化往来,是日商投资企业最多和日本游客最多的中国城市之一,日资企业近4000家;大连拥有22所高等院校,近30家科研机构,科技人员26万人,综合科技实力强,拥有先进的教育体系,大连市民有学习日语的传统和氛围,是中国培养日语人才最为集中的城市。被认为是除日本本土之外,日语人才数量最多的城市。

(二)相关产业基础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需

大连具有良好的软件产业发展优势。大连市在全国率先提出营造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信誉体系的理念,建立支持和保护企业发展的信誉环境,把知识产权保护、质量认证、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等作为继成本、人才之后的又一竞争优势来加以培育。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评价工作,创造了CMM评估的“大连模式”。大连软件业的发展势头为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但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上海、北京相比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三)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外在动力

大连软件园是大连市政府构建的最适宜承接产业转移的专业生态园区,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业者进入园区,并通过向其提供全方位的IT外包服务,帮助入园企业在园区内开展业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并最终推动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业的快速发展。大连软件园是国内最具国际化特色的、产学研一体的、以对日业务为主的专业化软件园区和最具规模的IT服务外包基地。大连软件园二期作为核心项目率先启动,重点建设软件开发区、技术研发区、信息服务区、教育培训区和大型企业专属园区等产业区,并按照国际水准建设公共服务区、通信技术服务区、商务会展区等配套服务区。

(四)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的集聚是大连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

大连软件企业数量众多,但发展规模十分有限。全市已有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近1000家,其中外资企业近300多家,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大连设立了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中心。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人员规模超过4000人的企业仅1家,人员规模超过2000人的企业4家;人员规模超过1000人的企业3家;人员规模超过100人的企业100多家。大连名列前三名的外包企业大连华信也只有1300人,2700万美元的出口额。

目前,大连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具备了相当的产业基础,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但由于没有规模,软件企业缺乏科学化的项目管理流程,造成了成本的提高;抗风险能力弱,追求短期利益功利趋向明显,企业处于恶性循环之中;高端软件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技术实力不强;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出口龙头企业,软件出口联盟也就难见成效。虽然近年来大连的优惠政策网络了大批软件人才,但仍然存在缺口,而且具备国际交流能力以及服务外包业务运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缺乏,这将成为制约大连市服务外包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五)旺盛的市场需求是大连软件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

大连凭借与日本天然的地缘关系和历史渊源,成为日本软件外包的首选地。大连对日本软件外包已有10年以上历史,承揽了日本对中国发包量的近50%的业务,市场已经有一定规模基础。这个市场仍然潜力巨大,因为日本企业整体的软件外包程度远低于欧美,市场开发还在早期。此外,大连已具备了一定的对日业务经验,在巩固对日业务的同时,还将业务领域开拓至韩国、东南亚、美国以及部分欧洲国家。目前,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市场需求旺盛,对于实现产业集群的成长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能否及时捕捉市场机遇是产业集群能否迅速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大连应及时捕捉这一机遇,旺盛的市场需求不仅为集群的产生提供了强大的内在经济动因,更为集群不断发展壮大,促进集群内企业的相互融合,从而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供了强大动力。

(六)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使软件产业集群获得最佳效率

大连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吸引软件高级人才、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等的系列文件,地方政府设立专项发展基金,用于企业参加国际软件认证、人才教育培养、公共技术服务设施建设。在税收方面,对大连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IT服务外包企业实行非常优惠的税收政策。在财政补贴方面,对IT服务外包企业也给予了诸多优惠的政策。政府的优惠政策为外包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是在一些方面政府支持的力度还是略显不足。例如在产学研合作项目和网上技术难题招标项目方面,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以及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方面等。在配套设施方面,政府尚未完善软件出口及出口加工基地建设,软件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也未落实到实处。

三、大连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对电力、通信等基础服务有极高的要求,需要每天24小时的不间断供应,但大连目前仍存在园区供电经常中断,国际通信距离过长、费用过高、时有中断等问题。园区可以通过建设双回路供电、统一采购大带宽的国际数据专线等方式,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基础服务水平。

第二,进一步发挥软件园区的作用。大连软件园是国内最具国际化特色的、产学研一体的、以对日业务为主的专业化软件园区和最具规模的IT服务外包基地。大连软件园的发展对发展IT服务外包产业有着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目前大连软件园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三期工程也在计划之列,如何进一步发挥软件园和科技园的重要作用,将自身融入到世界软件产业的全球分工中去,是大连软件园的发展方向。

第三,重点培育服务外包产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大连软件产业集群发展要保持持续创新力和竞争力,需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尤其需要起到中坚和龙头作用的骨干企业。因此,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引进和重点培育服务外包产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大型骨干企业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向产业链的上游过渡,发展高端外包,逐渐把自己的一些业务进行外包或转包,辐射带动下游企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整合了产业链,提高了对整个产业的影响力。

第四,建立各种相应的人力资源制度。大连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的一役。软件外包产业发展不是仅仅需要大量的软件人才,更需要的是合理的人才结构。成熟的软件产业的人才资源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形的,而大连的软件人才呈“橄榄型”,即缺少高级管理者和基础程序员,这就造成了软件外包人才的结构性缺乏。大连应尽快建立起各种相应的人力资源制度,在对现有人才整合培训基础上,还应继续大规模引进高级复合型人才,加大对引进高级人才的奖励力度,保证大连软件外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大连软件外包业务始终依赖于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这导致大连软件外包业务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低端运行,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不合理。大连的软件业发展必须要独立,这就需要培育企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开发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以及提升自己实力的基本前提和保证。我们只有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通过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这一有效手段来维护我们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使软件外包业务取得更大的发展,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大连作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和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在短短的10年间,她已奇迹般地成为了全球知名的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历经十年发展,大连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走出了具有特色和优势的软件产业发展之路,成为中国最大的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区域之一。目前,大连地域条件优越,相关产业基础完备,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良好,企业集聚效应明显,政府政策支持有力,具备了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

条件。大力发展、做优做强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选择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将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举措。大连将在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导下,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开拓软件外包市场,吸引集聚大批高素质人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把大连建设为全国软件外包产业集群的示范地。

第二篇:发展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发展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2012-07-09 07:08:00 来源: 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有0人参与

00

依据《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和《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黑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了进一步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地发展,我们认为亟待构建和发展我省中心城市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通过这一重要的生产力组织形式,促进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集聚,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产业的分工与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我省支柱产业,进而提升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以推动我省“八大经济区”建设。针对我省的具体情况,就构建和发展我省中心城市产业集群提出以下建议:

一、根据中心城市要素禀赋条件确定产业集群建设项目

要切实根据我省中心城市现有的企业基础、资源禀赋条件、交通通达性等具体情况,寻找中心城市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集群建设项目。如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市重点培育发展装备制造配套产业集群和汽车制造配套产业集群;在大庆等中心城市,辐射安达、肇州、肇源等周边城市,培育和发展石化工业产业集群;在佳木斯、七台河、鸡西、双鸭山、鹤岗等城市与周边县域开展煤转电、煤转化(精细化工)、煤转油、煤转气、煤转焦等合作,培育和发展煤电化工产业集群或循环经济型产业集群;在牡丹江、伊春、加格达奇等城市,重点发展和培育林下资源,发展山特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二、加强中心城市大中企业与周边县域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对于装备制造业而言,这种分工协作尤为重要。由于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一大特点就是其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可分性强,一台大型装备制造业产品是由多个工艺环节完成的,是由众多的配件组件构成的,这种特点为这类企业建设发展产业集群提供了客观可能条件。通过调研发现,我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在省内的配套率很低,多数配套产品是在省外采购,这种方式很难使这些企业在省内形成规模化的集群,也难以发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县域发展的作用,对装备制造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也构成了制约。

因此我们认为省里应制定一些相关的鼓励和支持政策,促进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的装备制造业大企业与其周边县域中小企业的联姻与合作,如一些中直省属企业就可以探讨与安达市、肇东市一些机电设备制造中小企业分工合作,这既有利于实现中心城市大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又有利于带动周边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最有条件实现双赢。同时,政府应鼓励发展“飞地经济”、“总部经济”,实现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域跨行政区域之间的经济联合。

三、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中小企业集聚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不是各种企业简单地“归大堆”,它是指具有经济技术关联的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如果是有经济技术关联的企业“归大堆”,那么将有助于发展产业集群;如果是缺少经济技术关联的企业“归大堆”,那么就很难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发达地区在这方面的实践有很多,尤其是江浙一带中小企业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借鉴和学习。如江苏省盐城仅为东风悦达配套的中小企业就达到100多家,形成著名的盐城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这对于我省构建汽车产业集群就有借鉴意义。省里可明确区域产业布局和集群发展方向,对省内现有的园区进行适度调整,合理布局;扩大园区规模,增强园区内专业化程度和产业关联度,提高专业化竞争力,促进块状经济的形成;引导关联度高的中小企业向园区聚集,全力推进经济适用型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项目的建设,增强中小企业园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努力在我省中心城市形成在空间布局上“呈块”、在分工协作上“成链”的产业集群。

四、构建服务支持系统,推动集群企业技术创新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但从我省目前情况看,由于中小企业不具备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政府要在推动技术创新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产业集群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保持集群生产的先进性,无论是个人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还是集群创新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建议政府对重点产业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财税支持、公共研发(R&D)投入、融资支持、政府采购等扶持政策。其次,为企业新产品研发试制、设备检验、生产工艺改进等创造条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建立健全“政、产、学、研、金、介”相结合的创新支撑体系,引导集群内企业朝科技创新型方向发展。同时还应尽快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等保障性体系,避免“搭便车”行为,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设立创新企业奖项,鼓励企业的经营者主动进行创新。

五、转变传统融资观念,大力吸纳社会资本

我省中小企业大多自有资金不足,对资金需求较大。由于商业银行怕担风险而“惜贷”、上市融资门槛高、民间资本规模小、企业自有资金积累能力弱等问题,融资困难依然是我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瓶颈。往往使成长性企业缺乏启动资金错过发展良机,季节性生产企业缺乏流动资金不能满负荷生产。因此,建议政府为中小企业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吸纳社会资金创造政策条件。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契机,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不应单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我省中小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构建产业集群及保障产业集群的正常运行,并对中心城市形成持续稳定的支撑能力,极为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搭建起相应的政策支持平台和形成一套顺畅的运行机制。我们认为省里应该就构建和发展我省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研究制定专门的支持政策和措施,以扎实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地发展。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本文来源: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第三篇:促进大连产业集群发展

促进大连产业集群发展

白雪梅 2005-09-28

发展产业集群,是国际制造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决定区域产业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当前,世界制造业正在进行深刻的战略性重组,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一个中心,也已形成了在少数优势区域集聚发展的新格局。

目前,大连在产业集群发展上存在的问题是:

1.商务环境建设重“先期免费”轻“后期服务”。给内外商留下的印象是:给了一些优惠,搞了“一站式”办公,招商时承诺得好,可企业运转起来有的服务就会走样。

2.产业集群发展层次低,工业结构单一,分工程度不高,目前主要依赖低成本优势。如何加入到全东北亚、全国的分工网络中去,实现有效的分工协作,有问题。

3.工业园区建设离集群化要求有较大差距,缺乏功能分区,专业化分工不明确,企业间产业关联不密切,限制了产业配置效率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产业集聚受行政区划影响较大。影响了跨区域制造业带和地区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形成。各区市县都积极创办工业园区,并且有各种具体的指标来考核各级领导的业绩。

4.招商引资中存在问题。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以外销为主,投资项目中零部件项目比较多,整机项目较少,而且规模小。外资企业关联度不高,拉动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的能力不强。配套环境不足是大连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竞争力不高的瓶颈。

大连的产业必须在互补整合、集聚优化中提升整体竞争力,增强大连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实现大连市产业基地建设的宏伟目标。

1.准确定位政府在产业集聚中的作用

在各种经济政策中,对产业活动影响更直接、更深刻的应当是产业政策。而产业政策的本质是一种政府行为,是非市场性质的经济调整手段。在产业集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扎实地转变职能,放松行政管制,着力实施以提升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的产业政策,规范法制管理,建设诚信市场,创造有竞争力的区域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快能源、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制造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加快现代物流业建设,进一步提升各类专业市场的功能;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为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市场的低门槛、低成本、低风险,利用集聚的自发性诱导产业集聚的发生,最终形成由政府政策引导,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动态调整、协调运作的产业发展新机制。

2.创造高质量的市场环境,为产业集聚奠定基础

实现产业集聚的根本力量是市场,是开放的、有序的、公平竞争的、有活力的市场。因此,发展产业集群必须以高质量的市场化环境为基础,以适宜于产业迅速集聚和成长的经济和社会机制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如果在公共政策之外,政府单独支持某个(些)企业,这不仅有违社会公平,而且后患无穷。何况产业不兴旺,企业单打独拼也难有发展前途。相反,如果政府支持产业化,支持产业集聚,企业从中得到的则是长期的战略性利益。所以,政府要从“扶持企业的发展带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变为“支持产业的发展导致企业的成长和壮大”。政府应当随着市场的变化适时地调整规划,改变孤立布点、就项目本身来研究项目的老路子,通过改善环境、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支持发展配套产业、服务业及下游产业,把支柱产业变成主导产业,把单一产业变成产业群,把孤悬的点状企业拉成链条产业,把产业链条变成产业“板块”。积极扶持现有的产业园区,不仅从基础设施等硬件上创造条件,还要从企业的产权机制、融资渠道、人才吸引等软件上予以支持,为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一个好的政务商务环境和市场环境,把政府的产业集聚规划变成规范的市场行为。

3.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

制造业产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吸引大量外部资源,只有以规模大、设施齐全完善的城市作为依托,才能吸纳更多的外部资金、人才、技术和项目,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向优势区域的集聚。北三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和增长点是工业化,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而县级市的经济发展又为大连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因此,政府应充分重视在新阶段中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的科学规划,高度集中规

划的编制权,加大规划制定的投入力度,提高规划的科学性。集群化是工业园区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有利于提高园区的整体竞争力。政府应在推进园区化的同时,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化;根据全市产业集聚规划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从实际出发,严谨论证和科学规划北三市工业园区的发展;按照产业链协作配套的原则,整合各类园区的资源,提高园区土地的投资密度和集约化程度,重点扶持产业集聚度高的园区,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向各专业园区集聚;以科学的整体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培养和扶持北三市发展制造业,并迅速做大规模,提高其市场层次、技术层次和结构层次,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注重特色制造业和品牌制造业的发展,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主业突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配套能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推动产品升级换代,促进和带动新兴制造业的发展。一定要警惕和避免由于相互分割的地方利益,由县级市政府把几十个工业园搞成产业门类混杂、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不能形成建立在合作竞争基础上的互动机制和完善的社会化市场组织网络的园区。

4.立足全国和国际分工体系,发现、鉴别和选择产业集群

不能站在大连看产业集群,要跳出大连谋发展,促进产业链的跨地区延伸。要立足于全国、立足于东北亚、立足于国际分工体系,依托东北和环渤海广阔的产业腹地,加强与长三角、环渤海和东北亚的产业配套,形成分工合理、错位互补、共享共赢的产业链,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集聚,形成制造业的生产制造中心、研发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服务中心。要借助于引进外资和接受外部产业转移等途径,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空间上,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扩张,完成自身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和密集化,并实现与东亚乃至国际制造业的产业对接,获取制造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市场、人才和资源,成为国际制造业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产业集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产业链群,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逐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优势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相配套、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和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体系,进而增强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5.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

建立在市场化或外部化基础上的发达的社会网络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产业集聚的核心正是建立在社会化和网络化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和新型专业化分工体系。为此,政府要支持和鼓励产业集群内的信息服务组织和网络建设,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减少企业由于独自搜集信息造成的成本浪费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同时,要加强有利于生产者和市场互动的公共机构和交流手段的建设,支持建立为生产者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的本地公共机构。此外,要加快信息咨询服务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平台;要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各种为企业服务的社会化的中间组织。市政府可建立和统筹“建设产业基地专项基金”,用于培育和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以及面向行业和区域的共性技术中心,这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调动企业积极性,引导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产品信息化、制造过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实现电子商务。鼓励企业主动走出去,提升发展层次,增强竞争力;支持企业建立国际市场营销网络,推动大宗产品进入国际营销主网络。引导和培育企业联系的发展,帮助企业建立企业间的联系,尤其是产业内企业之间的联系。还应完善集聚区的企业和机构网络以降低企业间的贸易成本,促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集聚的发生。

6.注意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

没有产业集聚,大企业就不可能走出大而全的旧模式,实现企业组织的自我创新。制造业的配套环节多,产业链条长,迂回生产方式复杂,对产业组织方式的创新有着相对迫切的需求。许多产品的生产并不具有明显的内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中小企业的集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利用其灵活多变、接近市场的特点,激励创新。没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就无法形成充满活力、分工细密的产业集群;没有产业集群,就永远不会有工业制造业的振兴。

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管理水平低、技术开发能力低,创新能力差、信息与人才缺乏等等。只有在产业集群内,才能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面临的种种问题。(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统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四篇:某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

某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

近年来,“产业集群”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市纺织、林竹、建材等产业已有相当的规模,也具备产业集群的一些特征,但如何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加快纺织、林竹、建材等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按照“三个依托”(即依托资源求发展、依托城市求发展、依托大企业求发展),“三个联动”(即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联动、国有经济与非公经济联动、地方经济与驻永企业联动)和壮大纺织、林竹、旅游“三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使我市的纺织、林竹、建材三大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据统计,2003年全市共有纺织、建材、林竹企业21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一半以上。纺织、建材、林竹三大产业实现工业产值30.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6.2%。

----纺织业。2003年全市纺织业实现产值12.7亿元,比增33.6%;年产纱23100吨、布3468万米,分别比增34.4%和28.5%。目前,全市各类纺织企业达70家,从业人员6767人,年纱锭生产能力达20万锭,居全省第五位,各种织布机2247台,针织机37台。主要产品有棉纱、涤棉纱、涤纶纱、无纺布、涤纶布、PU革、牛仔布、梭织布及针织布等。拥有福建化纤纺织集团、升汇公司、宝华林公司、兴发公司、方圆公司、田龙工贸公司等一批实力较强的纺织企业;京朋纺织、中珂纺织、英汉纺织、锦辉纺织、川龙纺织等一批纺织企业正在筹建之中,预计到2008年全市纺织业产值将超过3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林竹业。2003年全市林竹业实现产值15.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8亿元,比增16.1%;年产强化木地板150万平方米、中纤板12万立方米、木胶合板3万立方米、竹地板44万平方米、竹胶板4万立方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林竹企业106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拥有永林股份公司、吉通公司、亨雅公司、永欣公司等一批上规模的林竹加工企业,其中永林股份公司为全国首家以森工资源为主的上市公司。今后随着我市的“两个百万亩”(百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和百万亩毛竹林基地)和“两个中心”(全省的木材人造板生产中心和竹材高效利用生产中心)的建设,到2008年,全市林竹总产值将超过30亿元,比2003年翻一番,年产中纤板50万立方米、强化木地板500万平方米、竹地板150万平方米。----建材业。2003年全市建材工业实现产值8.7亿元,比增12.3%;年产水泥336万吨,商品熟料62万吨。目前,我市建材工业主要以水泥生产企业为主,共有水泥企业38家,其中建福水泥股份公司为上市公司,水泥企业从业人员6630人。去年来,我市按照上大挤小,整合提升水泥工业水平的思路,加大旋窑水泥建设力度。两个年产100万吨水泥的谋诚旋窑水泥和金银湖旋窑水泥已相继动工兴建,年产150万吨水泥的柯埔水泥磨粉厂和年产200万吨安砂旋窑水泥正在做前期工作,预计到2008年全市旋窑水泥生产能力将超过500万吨,建材工业产值20亿元以上。

由于我市产业集群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在空间上布局较为分散。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许多乡镇在创办企业时遵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使企业在地理空间上处于离散状态。如我市纺织产业只有20多家纺织企业布局在尼葛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其周围,其它大量的纺织企业都分布于各乡镇。二是企业间产业关联度低。由于各企业间的专业协作差,无法做到资源共享、利益共均,造成部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如地处我市的福建化纤纺织集团生产的纺织原料不能为我市的纺纱企业所用,主要销往江渐和

我省的沿海地区,而我市的纺纱企业却从江渐一带购买原料;三是各产业的产业链太短。我市各企业的产品基本都是处于产业链的中间产品,终端产品少。四是园区规模太小。我市最大的尼葛园已开发的面积尚不足1000亩,其它园区可想而知,这样就难以做到企业的大规模聚集。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较差。一是政策环境不够宽松。企业在用地、融资、税收等方面仍有不少问题,以纺纱企业为例,我市企业税收约为4元/锭·月,而沿海企业仅为2元/锭·月。过高的税赋,既制约企业进一步积累做大,又阻碍民间资本再投入。二是中介机构等职能发育不全。我市纺织、建材、林竹等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但是这些行业协会由于行政色彩过浓,所起的作用不大。三是中小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我市在包装、仓储、物流、信息、融资担保等方面的服务企业还相当少,而且服务能力很有限,如我市仅有的一家担保公司注册资金只有362万元,仅能提供总额为1810万元的担保额度。四是市场服务体系不配套。

(三)企业整体竞争力较弱。一是能够牵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少。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资本薄弱、人才缺乏、经营粗放、抗风险能力低。二是技术装备水平低。许多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大部分为中低档设备或已近淘汰的设备,如整个水泥行业目前只有一条日产1600吨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其它皆为已近淘汰的立窑或半干法旋窑生产线。三是企业产品比较单

一、档次低。虽有一定的销售市场,但多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无优势可言。四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大多数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应用、市场开拓、市场预测等方面工作比较薄弱,只求产量而忽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大路货多、仿制品多;五是品牌意识不强。全市只有“双轮”牌聚乙烯醇、“建福”牌水泥、“一支花”尿素等9个省级名牌产品。

二、对策和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按照“提升区位优势,促进产业集聚,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和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确保经济实力继续保持全省十强,争取进入全国百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步目标。同时,针对当前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与时俱进,整合资源,调整好各类园区的发展规划。没有与时俱进的规划,就不可能有产业的持续发展。要正确估价永安在全省经济乃至全国经济价值链中的作用,要以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根据永安支柱产业的发展要求,调整好各类园区的发展规划。并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有利于”:一是要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有利于构筑本区域的产业体系;二是要通过企业聚集,带动技术、产品和服务等的配套,有利于形成具备一定发展规模的产业链;三是要有利于形成有永安特色的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四是要有利于形成比较优势明显、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与周边地区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态势。尼葛高新技术园区等永安北部的园区着重发展纺织工业,曹远、大湖乡镇工业小区等永安西北部的园区着重发展建材工业,吉山和洪田乡镇工业小区等永安西南部的园区着重发展林产工业,桃源洞、天宝岩、安贞堡等永安东部地带着重发展旅游产业。要加快速度做大我市各类园区特别是尼葛高新工业园区的规模,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专业园区,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

(二)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改善产业集群形成的环境。要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策干预力度,制止产业发展资源的进一步分散化趋势,以非均衡的市场化手段为主推动产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通过筛选和规划,确定一批高成长性的项目,从资金、用地、政策和服务等多方面重点扶持,创造产业链上下配套的产业环境。我市纺织业目前已经具备产业链条化的条件,要积极开发纺织后续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力争突破服装加工。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各类产业集群。强化市场运作力度,产业集群是环境的造化和市场的产物,并不是人为造成的,它还需要利用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三)围绕大企业进行配套,加快中小企业向集聚式方向发展。产业集群在发展初期往往依赖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围绕大公司配套是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要鼓励大企业将关联的中小企业纳入整体发展体系中。大企业要对为其配套的小企业给予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网络等支持,使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竞争中得到稳定发展。我市纺织工业要充分发挥福建纺织化纤集团、升汇公司、宝华林公司、田龙工贸公司等龙头企业的作用,建材工业要以福建水泥股份公司为龙头,林产工业要以永林股份为龙头,机械工业要围绕永安机械厂、永安轴承公司作好配套工作。

(四)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改善产业集群环境。从企业集群到产业集群的过程,就是从资源投入的增加转向对现有的资源运用能力进行整合的过程。要想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协同效应,需要与产业集群活动相关的各种中介自律机构,特别是行业协会的服务和协调。为适应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要通过纺织、建材、林竹等行业协会,统一规范、统一价格,反对不正当竞争等,不断解决自身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改善产业集群的生态环境,提高整个区域的产业集群竞争能力。

(五)加快融资步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发展产业集群需要大量的资金。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筹集资金。要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实现融资多元化,特别要利用好永林股份上市公司资源,加快发展林竹产业集群。要放宽眼界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好沿海企业、转移上下游产业的机会,围绕主导产业,选好项目,“重拳”出击,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本地,形成区域产业集群的新优势。

第五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

1.打造一个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我区已被评为“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和“国家针织服装名城”。下一步,我们要以产业规划为龙头,以昌东工业区和民营科技园为平台,以招商选资和全民创业为抓手,以纺织服装专业村、专业镇、专业园区和专业市场为依托,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手段,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及出口加工基地”,不断推动我区纺织服装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要结合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特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对纺纱、织布、缝纫、印染、服装等相关产业进行布局,使产业之间相互配套、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地发挥集约效应。二是要依托现有的纺织服装企业,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大型纺织服装企业。三是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扶持壮大中基、邦盛、华兴、京东实业等一批企业。四是要加强宣传推介。注重园区的包装和策划,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大造声势,打响针纺基地这个品牌。

2.建设一个针纺大市场。按照起点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力最强的要求,我区很早就做了针纺大市场建设的规划,但一直没有启动,希望区里尽快启动针纺大市场建设,打造集“商贸、科技、信息、文化”于一体的专业性轻纺物流配送基地。建成后,主要从事纺织业相关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的批发、零售、展示,同时具备研发、配送、电子商务等功能,可为针纺产业链上的相关行业、企业提供完善的物流配送服务。

3.完善一条产业链。完整的、长的产业链是可以说是终端产业的减压带、防风林,能够降低成本、增强效率、防范风险;产业链同时也是终端产业的技术支撑力量。根据全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大力引进原料加工、漂染、印花、高档面辅料等上下游企业,弥补产业缺陷,促进产业集约。同时,要积极鼓励企业拓展业务范围,发展配套产业。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积极引进雅戈尔、日本片山缝制等一批大型针纺服装企业,发挥“品牌”效应,带动相关产业进驻,提升我区针纺企业的配套水平。单纯发展一个产品品种的生产集群而忽视产业链建设,会由于缺乏基础支撑而增加采购成本、降低产业灵活性和适应性,最终丧失产业竞争力;产业链过短,也会导致产业的创新能力下降、产业价值增值能力下降。事实证明,配套能力越强的产业集群生命力越顽强。目前,我国的服装产业集群在建设过程中,特别是产业集群建设初期,往往注重强调该集群主打产品生产企业的个数、技术装备、生产能力、专业市场建设和运转状况等,而对产业链的评估力度不够。

4.培育和壮大一批规模企业。要落实好有关扶持措施:一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挥协会在技术跨越、产业协调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实现相关产业链的联合股份制经营,消除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提高行业的竞争水平。二是加强企业管理。引导企业逐步改变传统封闭的家庭式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方向转变。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区个私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制造业发展资金的融资作用,帮助企业贷款融资,同时对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实行专项贷款、封闭式运作。四是培育名牌产品。鼓励企业加快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五是发挥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领军企业的带头作用在集群中不能被忽视。首先,领军企业能够利用其市场辐射能力和市场声誉带来更多的客户;其次,领军企业作为生产核心,能够带给关联企业更多的订单;第三,领军企业的市场行为、创新行为都将成为该区域企业发展的直观范本和发展目标。因此,一个区域扶植领军企业的发展壮大往往比直接服务于中小企业,对于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来说更加有效。六是环保部门要帮助漂染企业完善污水处理设备设施、改革污水处理工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七是科技部门要向纺织企业推荐创新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装备等,推动纺织行业实现技术创新,尤其在印染、化纤行业要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技术,同时鼓励纺织企业在研发创新产品时,积极申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结论:青山湖区纺织服装产业目前发展态势良好,是一个有规模、有优势、有潜力、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的产业。青山湖区可充分利用“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和“国家针织服装名城”这一平台,紧紧抓住全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质量创优为重点,以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为突破口,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达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打造一批中国服装名牌和江西名牌产品,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及出口加工基地”。

下载大连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发展要素分析及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连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发展要素分析及对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台州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现象分析及发展建议5篇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台州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现象分析及发展建议 企管042081鲍秀平[摘要]台州民营企业产业集群明显,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

    中国石材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建议

    中国石材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建议 一、我国石材产业集群的现状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的石材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强力拉动下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

    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现状及对策分析

    连云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现状及对策分析(唐 亮)摘要:连云港工业园区,为本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然而园区发展道路上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分析我国铸造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最终定稿]

    分析我国铸造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

    临沂五金机械产业集群发展数据分析

    临沂五金机械产业集群发展数据分析 河东区五金制造产业发展较早,早期以生产剪刀、锤子、翻砂闻名。改革开放后,九曲的三官庙、柳杭头,太平的陈庄子等村庄就以生产的五金加工产......

    对湖北省县市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

    对湖北省县市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省县市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 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效结合,通过产业、产品及关联企业的聚集,产生聚集效应。目前,我省县市产业......

    论产业集群发展及政策建议论文[推荐5篇]

    摘要:产业集群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工业发展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现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一。云浮市是广东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具有一定的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已初步......

    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作者:麻学锋 吕白羽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J产业集群是当令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提升产业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