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县农综开发项目区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01:3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石柱县农综开发项目区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石柱县农综开发项目区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石柱县农综开发项目区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

石柱县农综开发项目区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

http://bnz.cq.gov.cn2008年12月16日

近年来,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有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进一步引导、规范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是当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深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开展了认真调查研究。

一、我县农综项目区土地流转的现状

通过调查了解,截止目前,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量为22064.6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5%,涉及农户10722户。其流转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转让、二是转包、三是互换、四是出租。

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从1999年开始,到2008年共改造治理中低产田土94900亩;(其中1999年9000亩、2000年9000亩、2001年5000亩、2002年13000亩、2003年8000亩、2004年9500亩、2005年9300亩、2006年10800亩2007年 10000亩、2008年11300亩),经调查统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实现土地流转8650亩,占项目区面积的9.11%;其中属99年治理的600亩,2000年治理的1000亩,2001年治理的1000亩,2002年治理的200亩,2003年治理的500亩,2004年治理的300亩,2005年治理的2000亩,2006年治理的200亩,2007年1850亩2008年1000亩。流转方式:和全县土地流转方式基本一致,主要有转让、转包、出租和互换,但以出租的方式最为看好。因为有能力的业主看好园区的基础条件也愿意在园区投资发展。土地流转后,主要是用于重点产业的发展,如:2007年的大歇项目区的土地流转主要发展辣椒产业和中药才产业,2008年下路项目区的土地流转主要发展辣椒产业,2005年冷水项目区的土地流转主要是发展莼菜产业;2000和2001年龙沙园区的土地流转主要是发展果园、蔬菜和苗木种苗基地;2003年宇城坝园区的土地流转主要是发展蔬菜。

二、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行为不规范。在参与土地流转时,当事双方多是口头协商,绝大部分农户都没有签订任何形式的土地流转协议或者合同,也很少通过村组同意;有些签订的合同也不规范,容易导致土地纠纷。这主要因为:一是农民对土地的长期依赖,对土地的感情依然深厚,存在签合同“怕丢失土地”的潜意识;二是大部分基层组织和农民对已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47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不了解,根本没有按照“管理办法”规定操作。

2、缺乏服务指导。部分基层组织和干部对农村土地流转认识不足,对土地流转从不过问,即使参与了,也只是简单的提供信息等。

3、多因素制约流转。一是农民的恋土情结根深蒂固。当前,虽然很多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有一些固定或较稳定的非农经济收入,但还是担心今后生活问题,而土地

能给予他们最安全的保障,农民怕因为土地流转而失去土地,因此宁愿弃耕闲置也不办理流转。二是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农业投入大产出小,生产效益相对较差,且具有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尤其在边远落后地区,农业生产能力低下,一般情况下,业主都有惧怕心理,不愿投资农业,导致农业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程度低,不能促进土地规模、有效流转。三是土地法律上的身份限制、社会保障程度低、农业基础设施差等都制约着土地流转。

三、规范和促进土地流转的思考

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陆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曾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融入全球经济之后,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许多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规范和搞活农村土地流转,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要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贯彻实施,进一步做好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统一干群思想认识,引导农民在观念上明确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和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生产等政策,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化和发展,是对现有承包关系的补充和完善,是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各基层组织应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从事非农行业的农民积极地将土地流转出来,适当集中土地资源,发展规模种植,发挥规模效益。

(二)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定: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承包土地是否流转、流转的对象和方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依法流转其承包土地。土地流转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有偿流转,具体经济补偿因根据各地情况不同而不同,补偿标准应得到流转双方的一致认可。土地流转不能下硬指标,不能强制推行,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三)提高流转土地效益,稳定土地流转关系。

只有流转土地的效益提高了,土地流转双方才能从土地流转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没有经济效益的土地流转关系是不牢靠的。政府部门要在提高流转土地的产出率上下功夫,帮助土地经营者提高经济效益。一是要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和产业化经营,形成地区特色产业和区域内土地流转市场价格体系,让更多的愿意流出土地的农户,将土地流入到产出水平较高的土地经营者手中。二是要利用土地流转,进一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以规模收益稳定土地流转关系。

(四)加快经构调整,为土地流转注入催化剂。首先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各地应根据自身的优势产业,采取合理有效的办法鼓励和引导有稳定非农收入的农户将土地流转给种植优势作物的大户,逐渐促进产业化升级,壮大龙头企业实力,形成规模和竞争力。农业大户的增加自然能促进土地流转。其次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城市工业和乡镇工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合理转移,稳定增加非农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流转起到了催化作用。同时,建立适应农村“3899”式劳动力结构的土地流转工作机制。一是制定政策,明确措施。将农村土地流转纳入县、乡、村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农户外出前,将耕种不了的土地委托给发包方进行流转,签订委托协议,发包方根据协议对土地进行合理、有效流转。三是循序渐进推动流转。长期外出务工和有稳定非农职业的承包户不愿放弃土地,各级职能部门应充分尊重其意愿,尊重社会现实,引导他们将土地流转出去,逐步活跃农村土地流转。

(五)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和监督。各乡镇、村应建立土地流转管理中心(服务站),负责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日常管理,引导和督促农民自觉、规范流转,负责处理一般性的流转纠纷,对流转合同进行立档备案,要积极地、经常性地开展工作。县级应成立土地承包流转纠纷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庭,依法制定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有效措施,规范行为,形成经常性的工作制度。首先是要明确土地流转的原则、范围、形式、程序以及对违规流转行为的处理办法等;二是制定标准的规范性合同文本,乡村组具体负责对合同的指导、签证等;三是建立流转档案,乡、村组各级应建立流转合同备份档案,以便掌握流转情况和监督流转行为。同时要对拟转出方的土地基本情况和拟转入方的土地需求情况进行如实登记造册,以便为流转提供信息服务,促进流转顺利进行。四是建立纠纷处理机制,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将土地流转纠纷解决在基层。

(六)建立健全农村社保体系,为土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目前,我市及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相对落后,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土地现在仍是农民最依赖的基本生活保障,离开土地就失去了依靠。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土地流转还会停留在初级阶段,只是小面积的流转。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充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妄不可采取强制手段。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大势所趋,只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多层次(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会慢慢弱化土地的保险功能,为土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

石柱县农综办

第二篇:土地开发项目区选择的原则与要求

土地开发项目区选择的原则与要求

□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邢 岩

【摘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选择的原则:项目系统性与完整性原则、先易后难原则、效益最大化原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选择的要求:项目合法、以整理和复垦为主、位于国家重点支持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具备、资源和环境条件具备、无权属问题、投资方向合理、基本控制指标符合规定

在近几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规划设计审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项目区的选择存在着很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通过不断研究与实践,总结出项目区选择的三个基本原则和八个具体要求,希望对全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选址能有所裨益。

目前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选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项目片块过于分散,有的项目片块过多,相隔太远,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二是项目基础设施条件不具备,即项目实施所必需的主干道路、主干排灌渠系统、堤坝、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不具备。三是项目区位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宜开垦为耕地的地区,比如25度以上的坡耕地,应退耕还林与还草的生态脆弱地带不宜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四是项目区水资源无保障,比如华北地区,处于严重缺水的漏斗地带,生活用水都十分紧张,解决项目区农业灌溉要靠大量打深井。像此类干旱缺水地区不宜申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五是项目将林地、草地规划为耕地,不符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投资方向。六是项目建设规模超出规定上限或者低于规定下限,项目新增耕地率低于规定下限。《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对申报国家投资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不同地貌类型项目的建设规模、单片规模、片数、新增耕地率分别做了明确规定,对于申报基本农田整理的项目新增耕地率可按不低于3%掌握。七是项目建设区属于公司以盈利为目的、已租赁经营的土地。《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项目受益主体有明确的规定:“企业或个人以盈利为目的、已租赁经营的土地,暂不申报国家投资项目。”八是项目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限制为其他用途的土地规划为农业用地,如湿地开发、围湖 造田、毁林毁草等。《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国家投资项目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符合湿地保护、生态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九是项目投资方向不合理,如工程内容主要为草场改良、矿区生态重建。十是建设大片经济林或生态林。这属于投资方向错误。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是专项用于耕地开发的项目,目的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将其用于经济林与生态林建设是违反土地管理法的。

项目区选择的基本原则

项目系统性与完整性原则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项目区应是一个彼此联系着的有机整体,人为的割裂与随意的划定都会破坏项目完整性,难以实现项目区整体的目标。项目区地块过于分散,片数过多,或者项目区内与区外严格分离,割断区内与区外的联系,给项目区的实施或完成后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困难与不便。项目区的选择也应根据实际条件的不同,有所取舍突出重点。现实中经常出现两种不合理的做法,一是划定项目区时的“平均主义”。如某县申请一项目,其行政范围内有四个乡镇,项目申请人可能出于某种良好的愿望,每个乡镇都确定一个项目片,这种照顾“平均”的做法“合情”但不“合理”,会给项目规划和实施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项目区的选择应相对集中连片,体现规模效益。二是划定项目区时的“随意主义”。如某县在申报项目时,根据确定的规模的大小直接在地形图上随意“画方块”、“画圆圈”。忽略项目区内部的相互关系,破坏项目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在选项时要考虑本地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注意项目区周边基础条件,如道路是否畅通等。

先易后难原则 我国农用地开发整理工作刚刚开展几年,无论是经验还是技术都有所欠缺,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因此,应该优先选取投资环境好、风险因素小、施工难度小的项目。项目投资环境指土地资源禀赋优劣、当地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态度和参与积极性;风险包括生态环境条件、社会因素对项目的影响;施工难度主要由开展项目所需的技术、资金决定。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直接影响到土地开发整理的效果,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减少项目的风险,是土地整理项目顺利实施的保障,而项目建设的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败,是项目选择时要慎重考虑的。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整理,对提高工作效率、尽早体现效益、鼓舞工作信心大有益处。

因此,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不宜全面上马、遍地开花,应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结合地方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大、工作难度小、工程量小并具有较大规模的区域优先进行开发整理,以便不断总结经验,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大效益。

效益最大化原则

土地开发整理的目的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增加农用地面积,重点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居条件,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因此,土地开发整理追求的是综合效益。效益最大化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最大化。选择项目区时,必须充分考虑项目的综合效益问题。只有效益好,土地开发整理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效益好,才会充分调动公众参与土地开发整理的积极性,该项目的开展才会对其他地区的土地开发整理起到带动作用,土地开发整理才具备持续发展的可能。

项目区选择的具体要求 项目合法

“合法”是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最基本要求。“合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二是符合相关规划。项目合法性要求阐明该项目实施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一致。如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要求是否一致,土地开发是否经过依法审批,是否依据规划避免了湿地开发、毁林毁草和围湖造地等。

《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开垦未利用的土地,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评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可开垦的区域内,经依法批准后进行。禁止毁坏森林、草原开垦耕地,禁止围湖造田和侵占江河滩地。” [Page]

《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规定:“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必须符合规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审查、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和检查验收,都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以整理和复垦为主

首先,我们要清楚土地整理的概念及其涉及的内容,从广义上讲,土地整理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破坏的土地和洪灾、滑坡崩塌、泥石流、风沙等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土地开发是指对滩涂、盐碱地、荒草地、裸土地等未利用的宜农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活动。

在选择项目区时,应以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为主,适当选择开发项目。《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选 择国家投资项目以土地整理和复垦为主,严格控制土地开发项目。在充分论证基础上,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荒滩、荒地开发项目,可以适当申报;荒山和严重缺水地区的开发项目,原则上不应申报。”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开垦区内,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一次性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600公顷以下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权限,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开发600公顷以上的,报国务院批准。”

《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严格控制未利用土地开发,规划编制和项目确定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凡开发荒山、荒地、荒滩,都应依法办理审批手续。”

为了鼓励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指出: “坚持鼓励土地整理和复垦的有关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运用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指标折抵政策,开展农地整理;运用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政策,整理农村废弃建设用地;运用复垦土地置换政策,复垦历史遗留的工矿废弃地;运用各项优惠政策,治理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具体政策的执行参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位于国家重点支持区域

《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即: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出发点,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促进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者统一;要落实《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积极实施重大工程,促进项目布局的相对集中;要建立项目指南发布制度,促进资金与资源合理配置,向重大工程和 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县、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上述区域相重叠的,原则上选择其中一种支持力度较大的区域予以支持。重点支持上述区域内符合以下条件的土地整理和复垦项目:(1)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土地利用不充分,整理后新增耕地量较大的基本农田整理项目;(2)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项目建成后新增生产能力幅度较大的土地整理项目;(3)对责任人灭失的工矿废弃地恢复治理,新增耕地量大,改善生态环境效果明显的土地复垦项目;(4)水资源总量不足地区的节水效果好、农田灌溉保证率高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5)结合村庄治理开展土地整理,群众积极性高,当地政府大力支持的项目;(6)结合中部崛起,开展沿江、沿路、公路铁路建设后沿线农用地区域改善生产条件、效益明显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基础设施条件具备

申报国家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所在区位需具备项目实施所必需的主干道路、主干排灌渠系、堤坝、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或已拟定相关的道路、水利、电力工程、村庄改造等方案,有关措施与资金已经落实,拟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或上述几项建设正在实施。“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或需要地方资金投入的项目,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提请县级人民政府提供资金承诺函,并按不同资金来源渠道,分别列出所投资的工程建设内容。”

“基础设施条件具备”的要求似乎与前面所讲的重点支持“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项目要求相互矛盾,其实不然。前者是指项目区应具备一定的水利、交通等基础条件,具有实现项目总体目标的可能性;后者是指项目区内农田灌排条件、交通条件等较差,具有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的必要性,容易见到成效。在这点上,我国与国外土地整理的要求是一致的。如德国在进行乡村土地整理时的选择条件是:该区域在农业生产环境及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阻碍生产的因素,诸如农田形状破碎、道路通行不便、水利设施不全、开发水平不足等等,但要求整理区域具有一定的交通与水利基础条件。资源和环境条件具备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的选择还应考虑当地的资源条件及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承载力。水资源无保障、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不宜开垦为耕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因资源或环境条件恶劣而曾经撂荒的土地不应纳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范围。“坚决禁止毁林毁草开垦和围湖造地,对过度开垦、围垦的土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还林还草还湖,逐步将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25度以下的坡地实现梯田化。”

无权属问题

在选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时,要摸清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有严重权属问题的土地不应纳入土地开发整理范围。权属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存在土地权属争议。“存在土地权属争议的,应及时调处;一时无法解决的,暂不将争议土地纳入土地开发整理的范围。”二是项目受益主体不符合规定要求。“企业或个人以盈利为目的、已租赁经营的土地,暂不申报国家投资项目。”

投资方向合理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首要目标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从前几批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情况看,有些项目工程施工费主要用于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虽然有意义,但不符合土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耕地开发的法律规定,因此存在投资方向不合规的问题。例如,东北某项目规划建设的防护林、水保林、经济林过多,占总投资的50%以上,超出国家投资范围。北方某项目位于典型的牧区,为矿区生态重建项目,项目的实施旨在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不属于耕地开发项目。上述两个项目,都存在投资方向合情、但不合规的问题。[Page]

基本控制指标符合规定

《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对申报重点与示范项目的规模作出了规定(见下表)。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地区,项目区片块规模下限可以适当放宽。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补助项目规模要求为:项目相对集中连片,丘陵山区100公顷(1500亩),平原地区200公顷(3000亩)以上。规模不宜过大。

开发项目的新增耕地率不低于60%,复垦项目的新增耕地率不低于40%,整理项目的新增耕地率不低于10%,基本农田整理项目的新增耕地率按不低于3%掌握。

综上所述,项目选址问题是影响整个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应依据前文所述的三大原则与八个基本要求进行筛选,有所侧重,体现项目系统与完整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最终实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期目标。

第三篇:关于涉及土地流转案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涉及土地流转案件的调查与思考

前一段时期,我院遇到涉及土地流转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案件(以下简称涉土案件)逐渐增多,此类案件牵涉面广、社会影响大、政策性强,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我院通过查阅诉讼卷宗、与本院承办人交流、征求有关乡镇党政领导意见及同部分村组干部、农民、涉案当事人座谈等,对涉土案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江苏省泗洪县人民法院2004年1-9月共受理涉土案件26件,争议土地面积1320亩,已判决结案9件。案件的基本类型有:

1、当事人自愿转让土地使用权后又反悔的。这种案件主要是农户外出打工、超生或躲避计生处罚等,土地无人耕种而转让给别人,现在看到种地有利可图而将土地使用权要回。

2、承包经营权遭他人侵犯的。主要是村委会将农民的部分责任田以集体的名义承包给他人,现在农户又想要回而将土地抢种掉的。

3、因承包方改变土地用途发包方要求解除承包合同的。

4、承包土地被占用,因赔偿问题发生纠纷。

5、因村委会外欠帐与权利人协商以机动地抵欠款而与承包人发生的纠纷。

此外,还有一些尚未起诉至法院,但将来可能产生矛盾的涉土纠纷:一是因“绿色通道”而引发的问题。“绿色通道”是江苏省泗洪县在公路主要干道两侧五十米至一百米范围内栽植杨树而形成的。由于栽植这些树木的时候是统一规划,乡镇出钱购买苗木栽种在农户的承包田内,但树木的所有权没有明确。目前树木还未成材,没有形成利益冲突,一旦林木成材各方利益形成冲突,这类纠纷就会显现。二是因农村小学撤并而遗留的房地产问题。由于教育体制改革,不少农村的村小被撤并,这些学校留下了大量的房地产,村小归乡镇的中心小学管理,其房地产证大都也被办成归中心小学所有,但这些地是原村集体所有,房屋大多由村民集资兴建,一旦中心小学处理该房地产,就必然与村委会、村民产生矛盾。

二、产生纠纷的原因

一是土地流转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国家的土地政策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将土地向少数种植大户集中,形成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从而带动农业产业化。泗洪县的大部分乡镇在国家的土地政策调整后,把土地流转当成一场运动来搞,农户与村委会的承包合同没有依照法定程序变更或解除,村委会又与新的承包人签订承包合同。

二是国家对“三农”政策的调整。今年中央提出要在三年内减免农业税,而宿迁市已宣布全部免掉农民的农业税。种地不收税已成事实。另外,国家为了鼓励农民种粮,对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采取给予补贴的奖励措施,加上今年农业收成很好,农业的收成很好,粮食价格上涨,使农民感觉到种地不仅不贴本,反而有利可图。因此不管是当初自愿流转土地的,还是抛荒几年被集体收回又转包的,还是被集体强行流转的,现在均要求继续承包责任田,如新的承包人不同意则集体上访或抢种土地。

三、各方对这类纠纷的态度

(一)农民的想法。我们在调查中与农民座谈,他们一致想法是:不管当初土地流转同意与否,现在不论采取什么手段都要要回土地。他们最常用的有两种方法,一是抢种自已原来的承包田;二是集体上访,要求政府出面解决。

(二)村委会的态度。村组干部大多认为他们所进行流转的土地都是被农户

抛荒或者是征求过农户的意见,他们同意流转的土地。所以农户现在再要求要回土地使用权无理。但是法不责众,这样多的农民要地,他们也感到无能为力。

(三)承包者的意见。大多数承包者都已经在土地上进行了很大的投入,他们很想继续承包土地,但是农户不想让他们继续承包下去,强行抢种他们的承包地,有的甚至扬言要搞破坏,使他们萌生退意,认为只要收回了投资或有人赔偿了他们的损失,他们就退出土地。但是他们对收回投资或能否得到赔偿缺乏信心。

(四)乡镇的做法。乡镇领导怕农户集体上访,为了维护稳定,尽量照顾农民。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把矛盾推向了法院,要求当事人到法院起诉,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五)法院的苦衷。这些纠纷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纠纷,从法律角度看,属于法院的受案范围。但由于这类纠纷牵涉面广、社会影响大、政策性强,所以法院不敢冒然处理。如不处理又与法律规定相冲突,使法院在这类纠纷中处于两难的境地。

四、涉土纠纷可能会造成的影响

一是社会稳定受冲击。涉土纠纷涉及农户、承包人和村民委员会三方利益,有的甚至涉及乡镇政府的利益。处理的不好,就会引起多方不满,特别是农户和现承包人,因为农民看到现在国家的政策很优厚,种地也有很大的赚头,所以现在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要要回土地使用权,稍有不满便以上访的方式向政府施压,而他们人数众多、利益一致,很容易引起群体事件;而现承包人因前期投资较大,轻易不肯让出土地使用权,如果一味地照顾农户的情绪,解除他们与村委会的合同,他们的损失也很大,也会不满,甚至发生一些过激行为,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并且从法律角度考虑,承包人的理由大多也能站住脚。因此,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怎么处理都会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二是诚实信用的道德准则遭破坏。现在引起纠纷的土地问题当事人双方大部分有书面合同,即使没有书面合同的也都有口头合同,但由于农户的意见大,要地情绪高,所以现在不少镇村都在想办法解除合同,将土地交还农户,使承包者丧失对组织的信任,丧失再投资的信心。这一问题如果全部支持农民的要求,农村的信用危机将更加严重,对以后类似的工作开展埋下隐患。

三是集约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的流产。土地流转的初衷是想把土地使用权集中到少数大户手中,形成农业生产集约化,并且带动涉农产业(食品加工等)的发展。现在土地流转不到一年,集约化生产刚刚开始,如再回到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路子上去,就会使农业集约化生产、农业产业化流产,使农业生产又走上了回头路。

五、解决这类纠纷的建议

对于法院已受理的这类纠纷,应该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予以解决,同时可以国家政策调整等因素来考虑变更双方的合同,平衡双方的利益。如提高承包金来适当增加农民的收入,承包人不同意增加的则解除他们之间的合同,把土地使用权归还农户。

另外,由于这类纠纷法院处理后难以执行,法院凭现有的能力,根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建议涉土纠纷还是由政府用政策来调整的比较好。政府部门在处理这类纠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l、流转的双方是否出于自愿。《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因此,只要流转的双方出于自愿并协商一致,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相关手续的,应认

可其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有效。如魏营镇所有村的土地流转均有农户签字认可,这样的流转行为就应该是有效的。

2、查流转后的土地用途和性质。法律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凡悖于上述规定的,应认定流转行为无效,予以纠正。如上面提到的魏营镇庞塘村委会诉朱德和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一案,朱德和违反合同中关于“种植经济作物”的规定,改种其他作物,这种行为就是违约行为,就可以解除合同。

3、查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采取转让方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未经此程序的,应当责令补办,拒不补办或已发生纠纷的,应依法认定转让行为无效。流转的双方应依法签订书面合同。未订立的,应责令双方补充订立。

4、建立登记备案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在农工办设立负责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机构,使得采取互换、转让方式流转承包经营的当事人能够依法进行登记。

5、提供司法服务保障。加强基层调解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民调组织社情民意熟、疏导调解快的特点,尽力将纠纷解决在初始阶段。调解不能的,应由政府部门及时用政策调整,以免延误农时,造成损失,增加农民负担,通过法律手段制裁违规违约行为,维护农村承包秩序。

6、从维护稳定的角度出发,多照顾农民的情绪。如果原农户强烈要求耕种土地,则政府应出面多做现承包人的工作,叫他们退出土地,把土地再还给农民。对一些已对承包地投入较大的承包人,如天岗湖的林果产业的承包人,要考虑到他们投入和产出的周期,向农户讲明道理,在自愿的基础上,以提高承包费为条件来适当延长承包期。

7、对已出现苗头的“绿色通道”问题应尽早将林木的所有权明确,以免将来发生更大的矛盾。对村小房地产应在给予村委会一定补偿的前提下才能处理,因为这些土地毕竟原归原村集体所有,房屋也是由村民集资兴建。

第四篇:关于对平利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对平利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周刚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壮大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作为经济发展落后的山区平利,从2003年开始,就积极探索以土地为重点的农业资源流转,大力实施一业率先突破,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局面。今年,平利被安康市委确定为土地流转试点县,经过4个多月的精心组织运作,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今后全县乃至全市推进土地流转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迪。

一、土地流转现状

全县共有12个乡镇,土地流转主要集中在产业专业村和产业大户中开展。截止9月,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累计达16020亩,占农户常耕地总面积的5.17%。其中水田3824.9亩,旱地7568.3亩,流转坡地4626.1亩,涉及流出户2081户、流入户754户。目前,流入土地主要用于发展茶园、绞股蓝、桑园、中药材、畜牧和实施退耕还林等。通过近几年大力实践,全县土地权流转已逐步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流转面积逐步扩大。2003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才3099亩,经过5年多的努力,仅茶饮产业流转土地就达8361.6亩,占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52.2%,基地面积从3万亩发展到12万亩,产量达到2600吨,实现产值2.3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名茶大县”和“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

二是流转形式不断丰富。目前全县土地流转形式呈多样化态势,主要有四种流转形式:一是转包。即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农业资源的经营权协商流转期限、流转费转包给业主生产经营。以这种形式流转土地或产业园面积为7871.8亩,占流转总面积49.14%。二是租赁。即农户将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给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产业经营业主,承包方按协商流转期限、租赁费定期向出租方支付土地租金,对承包户负责。以这种形式流转土地或产业园面积为7778亩,占流转总面积48.55%。三是入股。即承包方将农业资源评作股权,入股组成股份有限公司或专业合作社,资源经营,按股权股金分红。以这种形式流转土地面积为284.9亩,占流转总面积1.78%。四是拍卖。即集体经济组织将属于集体经营管理的农业资源或农户将承包地按程序一次性拍卖给龙头或业主。以这种形式流转产业园面积为84.6亩,占流转总面积0.53%。易换则换、易转则转、易租则租,形式灵活多样。在流转费上,以现金和实物折价两种形式核算支付,科学合理地调节双方利益。

三是流转扶持政策加大。在近几年土地流转工作经验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加大了流转扶持政策力度,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及农业产业园流转的指导意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及农业产业园流转扶持政策》,以及《关于部门和乡镇帮扶产业大户推进农业资源流转的通知》,对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流转土地发展主导产业的,凡达到一定规模,除享受已有的产业扶持政策以外,并根据流转规模大小分别给予协调10-100万元信贷资金,3年内财政给予30%-50%的贴息。对流转出土地的农民,免费提供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等服务,对创办二、三产经济实体的,协调信贷资金扶持。同时大力实行部门一对一帮扶,定目标、定任务、定帮扶资金,一定三年,倾注力量帮扶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极大激发了经营者流转土地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二、土地流转成效

一是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规模特色产业,农业主导产业的区域布局逐步趋于合理,板块特色已显现,效益比重递增。去年,仅茶饮一项就实现产值2.3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27.1%。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产业结构调整的“排头兵”,如广佛、长安、八仙、正阳、三阳、洛河等6个万亩茶叶基地乡镇;城关、长安2个5千亩绞股蓝基地乡镇;老县、西河、兴隆等8个6千亩蚕桑基地乡镇;广佛、正阳、八仙3个万亩中药材基地乡镇,为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奠定了良好基础。2007年我县成为全省11个受到省政府表彰的“一村一品”工作先进县之一。

二是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土地经营权流转一方面催放了土地巨大潜能,同时,又进一步解放了劳动力。据统计,全县有2081户约万余劳动力将土地以流转形式处理后,纷纷外出务工经商,一部分人转当农业工人,一部分人进城务工,一部分人就地另谋职业,从而合理有序分流了农村过剩劳动力,优化了劳动力结构,有效避免了“一窝蜂”外出务工,造成“空心村”,也极大地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成功解决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两大难题。

三是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后,土地逐步向大户和能人集中,经营者实现了市场化、规模化的生产,改变了农村经济长期分散经营、落后管理、小打小闹的局面,使土地的潜能得到大幅度的释放,加速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瓦解,打破了传统农业“小而全”的经营模式,促进了先进集约化的大农业市场形成。以茶饮产业为例,2007年,茶叶亩产收入从2001年的1492元增长到3090元,绞股蓝亩收入从2100元增长到4500元。

四是培植出了一批产业大户。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生产要素不断向生产大户集中,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农村集约化生产得以实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培育了一批产业大户,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政策,特别是今年制定下发了出台了《关于部门和乡镇帮扶产业大户推进农业资源流转的通知》等经济政策激励,全县以茶、桑、畜为主的三大农业主导产业稳步健康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如洪善存、凌久成、殷刚、田珍等农村产业大户,已有年收入过500万元的茶叶公司5户,年过100万元的茶叶加工企业5户,小型名优茶加工厂100户,有力地推动了农业资源流转。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农民群众现实思想较重,流转愿望不强。一是一些农户对长期流转出的土地不放心,担心流入户是否能年年兑现,保证自己足额拿到土地流转收益,心里没有底。二是有的农民把土地作为今后的退路。已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认为土地是自己的命根子,是今后的退路,害怕土地流转后,将来在外呆不下去,生活就没有了保障,宁可粗放经营,微荒弃耕,也不流转。三是少数农户存在小农意识,认为通过土地可以维持温饱,小富即安,得过且过。

二是土地流转期限过短,流转基础不牢。大部分农民私下自愿流转期限为5-10年,甚至更短。这样会导致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是流出户不安心。他们不会长久打算另谋生路,会对土地始终抱有念想和时刻观望,会随时因在外务工不好或见土地经济效益好,而收回土地经营权;另一方面流入户不放心。由于土地流转期过短,缺乏稳定感,会使得流入户有所顾虑,放弃长期经营打算和规划,只考虑流转期内发展、经营、投入,加剧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极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服务组织不健全,流转行为不规范。一是管理机构缺失。目前,部分乡镇尚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构,缺乏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管理、引导和服务,农户自发土地流转还占相当比例,存在口头协议多,书面协议少,难免后期不产生土地流转纠纷。二是中介组织缺乏。当前全县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无中介组织,无信息发布平台,土地供求双方对接难,影响农村土地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进行流转,进而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

四是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实力不强,流转土地能力有限。

当前土地流转主要集中在本县内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之间,多数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还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受资金、设备、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现有的龙头大户进一步流转大规模农业资源的能力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农业资源流转和产业化组织程度。

五是农业产业发展风险大,流转双方利益难保障。农业产业经营一般前期投入资金大,回笼周期长。加之缺乏配套的产业发展风险防范机制做保障,一旦产业受市场波动或业主经营不善,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致使产业效益低或血本无归,就难以保障群众土地收益,将造成新的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大多数业主对土地流转表现得很谨慎,不敢轻易接手。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因素,必须准确把握趋势,加强农民宣传引导,健全土地流转机构,大力实施经济政策激励,激发农民土地流转热情和参入程度,从而加快土地流转,真正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的目的。

1、加大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和引导,推动土地流转。积极宣传土地流转政策和流转成功典型,组织现场观摩,帮助农户分析流转后的经济收益,算好经济帐,消除思想顾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是互利的,努力形成支持流转、参与流转的良好氛围。

2、建立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以县乡农业主管部门为依托,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承担土地流转指导、服务和政策咨询、纠纷调处和仲裁等协调服务职责,做好流转土地资源普查,供求信息收集发布、建档备案,流转土地等级评估定价,提供统一合同范本,组织供需双方谈判,代办土地流转手续,指导签订合同等工作,为供需双方搭建流转桥梁。以农村专业协会(合作社)为主体,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中介机构,政府负责引导、监管和服务。通过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要素合理流动。

3、延长土地流转期限,稳定土地流转基础。要让土地流转双方都放心,都能长远的打算,这就要延长流转期限。一般确定在30年以上,甚至可更长。通过科学合理制定土地流转指导价,采取实物或其他方式,保障农民较长流转期内的收益,让农户彻底离乡离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谋二职业,杜绝出现流转反弹。这样就让已经离土经商务工的农民可以放心大胆地闯世界,有利于他们成就更大的事业;准备离土经商务工的农民没有了后顾之忧,并可获得一笔二次创业资金,真正从土地上“流转出来”,让土地“动起来”。而流入户也才能放心,做长远规划,持续投资,扩大规模经营,实现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真正达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的目的。

4、扶强扶大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增强流转能力。积极研究制订关于全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实施细则,开展抵押贷款业务,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乃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资金投入这一瓶颈问题。对于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按当地产业布局规划,凡是达到一定规模发展产业的,政府给予产业政策扶持和协调信贷资金。同时要有针对性选择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采取部门、乡镇一对一的帮扶,一定三年,倾其人力、物力、财力,集中“火力”进行攻坚,尽快促使培育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产业大户,提高经营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土地流转后续力。

5、建立农业产业发展风险防范机制,确保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探索建立农业保障与财政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采取政府从产业税收中投入一部分资金,加上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农业产业风险保障基金,在正常年景不使用只增加,以防范产业发展不利因素,减少农业产业受灾害等原因造成的损失,为产业大户的壮大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共陕西平利县委办公室

第五篇: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调查与思考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调查与思考

摘要:本文是对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加以探索,对于如何改进土地流转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农村 土地 流转

当今中国以政治经济军事为主的综合国力地位在国际上日趋提升,但是,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居于世界第三,而人口却高居世界第一。庞大的人口压力,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的大量占用流失,给中国的人民生活保障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而土地的流失方向主要是土地的流转,针对这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可以更好的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国民的生活才能够有足够的保障。国家的发展才会更加无后顾之忧。

一、土地流转简介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1.背景

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其中有关于“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的规定,强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同时,在中国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安徽、天津等地的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开始了局部或区域试验,并发展出了重庆农地入股、广东海南出租农地、北京郊区等地小产权房等模式。从此,国内土地流转开始揭开序幕,走向合法有序的道路。

2.规定(详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3.土地流转模式

1)土地互换:互换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为方便耕种和各自的需要,对各自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的简单交换,是促进农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2)出租:在市场利益驱动和政府引导下,农民将其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给大户、业主或企业法人等承租方,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双方自行约定,承租方获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出租方按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租金

3)入股: 入股,亦称“股田制”或股份合作经营,是指在坚持承包户自愿的基础上,将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建立股份公司。

4)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换为城市发展用地,农民在城里获得一套住房。农民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城市社保,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5)“股份+合作”: 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4.流转特点

1)流转速度加快,渐具规模。2)流转类型多样,比例不均。3)流转行为欠规范,缺少管理。

4)部分耕地被非农业化,有极少量的非法流转行为存在。5.流转原因

1)土地承包经营成本高,收益低。

2)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3)镇、村非农建设项目的需要。4)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6.意义

土地流转有利于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有利于将农民从繁琐的农业劳作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更多的劳动力能够投身于现代经济建设中去;有利于农田的规模化、现代化的管理发展;有利于现代新型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二、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种的耕地面积为12339.22万公顷,园地1108.16万公顷,林地23396.76万公顷,牧草地26311.1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0.83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35.42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14.52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6.53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与上年相比,耕地减少2.01%,园地增加2.70%,牧草地减少0.16%,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03%,交通运输用地增加3.30%。

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人均耕地已由2002年的0.098公顷降为0.095公顷。其中生态退耕223.73万公顷,包括退耕还林211.7万公顷,退耕还草11.95万公顷,退田还湖0.09万公顷。生态退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新增建设用地42.78万公顷,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27万公顷,增长17%。其中独立工矿占用耕地11.1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万公顷,增长37%;公路建设占用耕地3.7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76万公顷,增长25%。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6.41万公顷,增加耕地3.28万公顷,净减少耕地33.13万公顷,比上年多6.27万公顷。灾毁耕地面积5.04万公顷,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三、我国人口状况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建国以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重大转变,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发生的。特别是由过渡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政府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并非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转变,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速度快、周期短,是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显著特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死亡率和生育水平的缓慢下降而逐步实现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然转变过程。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20‰下降到1952年的17‰,其后仅用了5年的时间便迅速下降到1957年的10.8‰,这一速度大大快于发达国家当时的水平。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看,1949年,仅为35岁,1957年达到57岁,1981年又上升到68岁。在30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0多岁。提高的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但是,中国却同时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人口老龄化,而且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见表1,表2)。

四、人口压力与土地流转之间的矛盾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的古国,其悠久的农业文明也如同她的文化文明一样拥有着耀眼的光芒。从最古老的母系社会开始,国代的中国人开始为自己的生存而寻求一种能够持续的提供生存资源的方式。他们开始驯化野生的动植物,用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之下,中国的农业文明也在不断的发展前行。从最初的石器农业工具逐步发展到青铜器工具,继而又不断发展到后来的铁制农业工具。如今,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之下,现代农业也得益于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不断融入到农业领域中。人不断的从烦劳的农业耕种中解脱出来,同时,因为科技带动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人力都放弃了古老的耕田而生的生存方式,选择了打工、经商等更具有经济潜力的行业。

然而,面对中国的庞大人口压力,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土地的流失量在不断的加剧,然而但是人口的数量却在经历多次的曲折过程后而长期处于稳定增长的阶段。中国面临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素质偏低的状况在相对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中国还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给中国的社会福利保障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人口的老龄化使得大量的劳动力不断的缺失,而从事农业的人口又在人口老龄化的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农业从事人口的减少,使得大量的土地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中,而使得土地量进一步减少。这么大的压力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有足够的粮食供应他们每天的基本生活保障。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土地的征用量在不断的增加,生态保护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政策的延伸,可耕地的数量在不断的减少之中,而土地的产量却无法随之而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来,科技的投入促进增产还远远无法满足土地流失所带来的粮食减少问题。

同时,人们的经济观念的不断加深,大多数农民不再依赖于过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取而代之的是努力实现土地的流转,不断的去争取土地的开发利用,土地的租用发展,想以最轻松的方式来实现最初土地所能带来的经济价值。而丝毫不去想象失去土地对他们将来的生活所带来的不便之处。

严重的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全球的气候问题忽视过于严重,从而在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趋严重,灾害性天气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农业生产所依赖的天气资源在不断的恶化当中,农业的产值大大受到影响,而灾难所造成的大量的无家可归的人民有给农业生产带来部分压力。

五、土地流转中人民的思想观念

自古的中国人的观念都集中在土地之上,中国人的思想都为古已有之的封建土地观念所牵绊,在经济建设中还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中国人依旧停留在靠土地养生的观念之中。

安土重迁,也是中国人民的一个典型特征。多年的居住让人对自己的居住环境、居住氛围产生了一定的依赖,一定的羁绊。

同时,却也不乏过于盲从,丝毫不去考虑土地流转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因而,人民的思想在经济建设当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羁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保守型:受到中国的传统思想的约束,受到土地的羁绊,在相当大的一部扽中国人之中还存在着对于土地的以来之中。在土地的流转过程之中,常常会有一部分人(集中于中老年层面),会考虑的过于繁琐,过于看重自己所依赖生存已久的土地之上。因而,在部分地区集体的土地承包转让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中老年人的不理解,不配合的现象,从而使得经济建设的脚步受到制约,甚至严重的会错过经济发展的大好良机。而同时,也会给他们的思想带来极大的冲击。受到安土重迁的羁绊,中国人很容易被自己的生活居所的历史所限制,受到居住环境的陶醉。受到长期的安土重迁的思想束缚,中国人过于看重于眼前的利益,而缺乏的是对于将来的长远利益的考虑,从而在城市的更新中不断会有“钉子户”的出现,在新农村建设中会出现有楼而无人居住的现象,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的更新进程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前行速度。

2)冒险型:受到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部分中国居民出于对新生事物的好奇,期待对部分东西的尝试。部分国人对待土地流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政策的不够了解,对于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够熟知,而过于盲从的去进行土地的承包,土地的转让,土地的租赁等一些土地流转活动。从而会引发出相当大的一批麻烦。

3)中立性:出于对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自己对待一些事情的认识的浅薄,自己的从众心理,部分中国居民在于对待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一些事情还是保留着自己中立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在对待集体的利益问题上,自己基本不拿出自己意见,而是在最终大局敲定之后,自己的意愿随同大多数人的意愿;②在对待自己私有所属土地问题上,自己依然比较随意,不过分的去要求某些条件,而只是完全的依赖于现有的一些规定或者是当地所有的一些习惯性的规则;③在对待他人的土地上,更是从不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而只是完全看别人自己的意愿

六、土地流转过程中常见问题

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在市、县两级政府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对依法推进土地流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不足。许多农民还没有把土地流转作为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转变经营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等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有些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愿离开自己那块有限收入的土地。由于中国古已有之安土重迁的思想束缚,而同时中国又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现实,中老年人更是对自己的居所有相当大的依赖性,而给土地流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使得在部分地区土地流转工作开展的比较艰难。

二是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规范。各地没有完全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有的流转主体和行为因为当地的一些惯例还不能完全依法运行。对流转情况缺乏相关备案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合同文本还没有统一,农民的法律意识还不够高,不懂得依法行事,使部分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在发生纠纷时,不懂得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倍受欺瞒。

三是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和流转形式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换言之,以土地经营方式的变革为显著标志的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协调。还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开不断的约束其发展现状,从而来不断规范和控制土地流转的发展现状,而使土地流转能够健康有序的进行下去。来充分迎合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不断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七、土地流转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是要广泛宣传,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条幅、下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及土地流转政策措施,以及流转土地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消除农民思想顾虑,提高土地流转意识。

二是积极调研,及时解决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要把土地流转作为一个课题,组成调研组,深入县(区)、乡村和农户土地流转情况开展调研,及时掌握土地流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新办法。

三是加强典型引导,营造土地流转的良好转氛围。要把培育土地流转典型作为促进土地流转的重要手段,总结典型经验,加强引导。来指引土地流转进行的落后地区的发展。

四是要健全制度,依法规范土地流转。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确保流转主体和行为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对流转合同及有关资料进行归案并妥善保管,建立流转情况登记册,及时记载和反映流转情况。对以转包、出租或其它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相关备案登记;对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建立和实施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指导流转双方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稳定规范的流转关系。使用省里统一制定的合同文本。较大规模或涉及主体较多的流转,必须由农经站指导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进行合同登记、鉴证。

五是重视纠纷调处,保护土地流转。为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应在遵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前提之下,积极发挥地方党支作用,积极协调处理双方之间的矛盾,妥善处理双方之间的意见,争取在一种和谐、有序的环境之下进行土地流转工作的有序进行。对于恶意阻碍土地流转活动进行的行为,将移交相关部门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保证村民的合法权益不收侵害。

六是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流转形式。坚持以《土地承包法》及中央和省相关规定为准绳,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合作社等土地流转组织形式。在保持原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自愿申请,并以土地经营权入社的形式,组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由土地流转合作社进行集中统一规划、统一经营。这种模式以股份制和合作制为基本形式,实行“三权分离”,即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土地流转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实行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制度,农户按入社土地面积从合作社获取分红收益。这种形式既能够把土地集中流转出来,促进高效规模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又可以克服其他土地流转形式存在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维护承包农户和经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七是创新农业的发展状况,引领新型的农业发展趋势。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前景之下,可以将大量的土地集中管理,充分将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例如新型高产的设施农业),可以有效的将原有的劳动力从先前繁琐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而可以使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其他领域的经济建设当中去。从而可以走出一条新的农业发展之路,来响应党的新农村、新农业的发展要求。

八是结合当前的大学生村官接受新鲜事物快速的优势,可以及时的了解当前的土地流转趋势,从而可以结合当地的现状,来制定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的土地流转策略,来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经济道路,来迎合国家新农村的建设和新型农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1]中国政府网.中国概况

[2]洪增林.我国集体土地流转系统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3]王利华 孙政才.中国农业通史.中国农业出版社

下载石柱县农综开发项目区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石柱县农综开发项目区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宜宾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与思考

    宜宾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与思考 宜宾市农业局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等离土离乡,或离土......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土地是兴农之本。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正确处理土地分散经营与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不仅是......

    吉安县农村土地流转调查与思考

    吉安县农村土地流转调查与思考?吉安县农村土地流转调查与思考 以农村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近几年来,不断深化,农民离土创业的意识不断......

    关于土地流转合作社的现状与思考

    关于土地流转合作社的现状与思考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猛发展,土地流转合作社成为农村经济组织的新生力量,在盘活农村资产、加速土......

    关于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领题人:范 磊 邱晓明课题组成员:李志玉 徐建平陈学云 祝海飞执笔人:李 君 叶贤元 周道达农村土地规范流转,既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

    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

    衡阳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衡阳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龙国项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既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课题。为......

    关于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关于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领题人:范 磊 邱晓明 课题组成员:李志玉 徐建平陈学云 祝海飞执笔人: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