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写好申论
如何写好申论
公务员考试中常说:失行测者失公考,得申论者得公考。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申论写作的重要性。申论是对考生实际工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社会现象分析能力的考查,因此申论写作就需要我们具备对社会现象认知的能力及站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角度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当前申论写作需要从善于积累、多写多练、勤于总结、完善思维等几个方面着力,强力推动申论写作取得成效。
首先写好申论必须善于积累。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能力的提升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申论考试考察的是考生对社会现象分析及把握能力,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了解国家大事的知识储备及能够站在执政者的角度分析社会事件的能力。因此,写好申论需要第一养成关心时事热点的习惯,新华网,人民网的网评,半月谈的热点分析都是可以积累的材料;第二养成观看新闻的习惯,作为中国最权威的新闻媒介,新闻联播以及焦点访谈节目中所提到的问题,讲到的措施,都将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认识国情。而这些行动都能进一步培养自己分析事件,解决事件的能力。
其次写好申论必须多写多练。如果说善于积累是申论成功的基础,那么多写多练则是申论成功的强力保障。很多成功者的事例告诉我们,写好申论必须要加强写作及练习。只有加强练习才有出色发挥的可能。因此必须要做到,复习时真题不但要多加练习还要保证每篇申论均写到纸上,在练习的基础上分析哪里不足,加以改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 “字”在申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多加练习的基础上还能帮助自己规范字体,工整书写。确保卷面整洁给考官以良好的印象。
第三写好申论必须勤于总结、完善思维。申论写作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决定成败,理念成就未来。申论写作的原则是结合材料,但有不少人认为申论写作是有固定模板,于是造成申论写作脱离材料,答非所问。这就与申论考察符合机关工作能力人员的目标相悖。所谓的套路,模板会在一定程度上禁锢思想,限制思考。因此,申论写作,必须做好善于总结读过的好文章,仔细分析并掌握相应的写作方法。同时注重思维的发散,将文章中出现的措施与实际国情及问题相结合,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思维的完善,是申论写作提出完整措施必不可少的条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公务员考试是一座千军万马奋力相拥的独木桥。而只有经过认真准备与复习,才有可能金榜题名。申论的写作的成功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的公考之路,所以只有踏踏实实的累积,认认真真的练习,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二篇:申论好句子
国无常强,国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 子曰: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摘自《汉书.文帝记》; 子曰:上好礼,则民无不敢不敬;上好义,则民无不敢不服; 天下难治,人兼以为民难治也;不知难治者非民也,官也。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思者常达。意思:勇敢实践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不倦前行的人才有机会到达目的地;勤学善思的人可以在探索和超越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惟其艰难,才显其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高尚,清廉勤政,奉命唯谨,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谦虚,虚怀若谷,广开言路,倾听群众心声。
勤奋,任劳任怨,持之以恒,恳恳付出,只求有益于民,甘于湮没无闻。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在于法之必行。
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要善于挤时间,多一点学习,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作为。要沉心静气,贵精持恒,重在学懂研深,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领导干部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如饥似渴,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积跬步行千里!
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周邦虽旧,其命维新。
1.治国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治理国家、处理政务之最要紧者,在于保持政令、措施的公平与正直)
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者逸于使——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一道》(通晓事物本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合理为长远利益而操劳的人安心于忙碌)2.安危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防患于未然)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魏徽上疏 3.民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注——惟:惟独,只有。邦:国。本:根本。)(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就能太平)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国家发达与否在于民众富不富裕,国家太平与否在于民众高不高兴,国家兴旺与否在于民风是否正派。)4.爱民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宋·欧阳修《偃虹堤记》:(意谓关心百姓的利益愈深,那就对各项设计措施考虑得十分周密。)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明朝·张居正《答福建巡抚耿楚侗》。(化用: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5.为政
政贵有恒——《尚书·毕命》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宋史·薛极传》(其实就是施政纲领啊、德政啊,必须尽力达到周全,能够覆盖到普罗大众,使老百姓都能享受仁政带来的好处,而不是单单发布一个福利政策就万事大吉了。)6.审时适变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氾论训》(**注——苟:如果。法:取法。周:合。循:遵循。)(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政策如果有利于人民(就去做),不必要照抄以前的办法,如果能把事情解决的圆满(就按这个方法做),不必依照以前的方法)
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针对突发事进行处理不如加强对百姓的管理,对百姓加强管理不如完善法制,完善法制不如及时恰当的对当时的处境氛围进行整治)7.人才、强国
终身之计,莫若树人。——春秋齐国·管仲。终身长久的计划,没有比培养人更重要的。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宋·胡瑗。(可只用半句)能够使社会稳定和谐的因素在于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因才施教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 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以德为证,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老子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李克强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包容、吸收、累积、量变到质变
雄关漫道铮如铁的昨天,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长风破浪的明天
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译为:有人忠贞诚信为节操而死,有人欺诈而不受怀疑。贪污腐败能用得到
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出自资治通鉴
创新路上,政府是导演,市场是剧本,企业才是主角。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是后人复哀后人也。
一是目前有关校园性骚扰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校园性骚扰的防控机制有欠缺。二是学校对性骚扰问题重视程度不够,防治措施和教育培训不力。三是由于受害者和性骚扰行为人之间关系不对等,尤其是儿童心智尚不成熟,不知道如何应对和保护自己。四是受“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观念束缚,受害者的家长不敢或不愿去揭发骚扰者的行为。;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应该是事物经常更新才能永葆生机。可以用到,创新驱动发展。;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改革创新者胜;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从正常中寻找反常,在反常中发现正常;(要像对贫困宣战,坚决像污染宣战。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钱银山,然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革是动力,慢不得。发展是目的,停不得。稳定是前提,快不得。节俭则昌,淫轶则亡)
(依法确立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制度限定权力,阳光行驶权力,合力监督权力,严惩滥用权力)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富民;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遇万难还须放胆,破危局还须智慧;
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十年树杨,一人拔杨,则无生杨矣。战国策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 郡县制则天下治,郡县安则天下安;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习是创新的理论基础。向书本学,在阅读中提高智慧能力;向实践学,在工作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向同事学,在沟通中提高协调能力;向群众学,在联系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视野不断开阔,经验不断丰富,从而激发创新能力。;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示范段落:形势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旧时代。“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是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是一种破冰前行的勇气,更是一种创新发展的智慧。;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冲破传统思想的障碍,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持续不断的灌输,潜移默化的熏陶;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 为国者,以正学为基,以富民为本。;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人必先疑,而后谗入; 民族有信仰,社会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要脚踏实地的去劳动。;
任重道远,需策马扬鞭。积水成河,聚沙成丘,相信在各主体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实现中国梦的腾飞。;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以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勿以百姓好欺,自己也是百姓。;
理国无难似理兵,兵家法令贵遵行。;
推进城市现代化,要以群众呼声为“着力点”,以细节关怀为“切入点”,把城市设施的观赏性和实用性、标志性和普惠性结合好!;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之不为大,故为其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政无信不威; 天地有正气廉洁筑和谐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经济是缘木求鱼发展经济而不保护环境是涸泽而渔;
用了一句经典的话:“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合伙做事也好,人际交往也好,都应珍惜缘分,珍惜时光;以善为念,学会感恩;以诚相待,以心相交!与高者为伍,与德者同行,必得善果!; 子曰: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官不在大,能为人民服务就行。; 去民之患,如去腹心之疾。;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法之不从,从上始之。民可予于成,而不予以虑;
不论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朱镕基;
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
三严,源头严防,过程严打,后果严惩;
树立人民至上的观点,切实提高人民的地位,保障人民的权利,是顺应时代潮流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在于法之必行; 廉洁奉公,甘为表率,有勇有谋,堪当大任;
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扎实推进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工作,为加快我区科学发展,建设幸福城市做贡献。;
百姓如滔滔江水,承国之强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于法治国,保百姓安稳,以仁爱治国,保国之昌盛;
第三篇:申论好句式
申论好句式
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安全,明确职责、加强监管,全程控制、信息公开,健全制度、完善标准,依法行政、责任追溯的原则
一要精心组织,妥善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二要查清原因,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要全面整顿,恢复奶制品市场的正常秩序。
四要制定并落实好促进奶业振兴和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五要明确职责,严格食品安全监管。
六要健全法制,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法律保障。
紧紧抓住国家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宝贵机遇
以昂扬向上的斗志、坚忍不拔的毅力、求真务实的作风,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加大力度保稳定
不断迈出富民兴赣新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既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又正视问题、查找不足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就业问题突出。
从长期看,发展方式粗放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加大解决力度。
关键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自觉行动,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狠抓落实
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真正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
深入分析形势,认真总结经验,着力查找问题,研究改进措施
使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使工作指导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要学会“正听”——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学会“侧听”——通过间接渠道听到不同意见,包括反对意见;学会“兼听”——听取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原生态”的民声,并针对不同的问题对症下药,收到药到病除之效。
乐于听,才能放下架子、认真听取;善于听,才能学会兼听、辩证分析;敢于听,才能排除阻力、听取真言。14
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共克时艰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越是在经济发展面临困难的时候,我们越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越是在困难的时候,我们越要高度关注民生、切实保障民生、积极改善民生。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时刻保持那么一种越是困难越向前的气概,那么一种攻坚克难促发展的劲头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
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
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
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
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中,促进就业成了2009年的最大民生考题。
表达民情、畅通民意、集中民智
广察民情、广知民意、广纳民智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顺应现代公共行政改革潮流的现实需要。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迫切需要。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加快从 “越位”的地方“退位”,在“错位”的地方“正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
补充摘录:
1、作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在当前,大兴思想解放之风,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思维障碍问题;
大兴理论联系实际之风,切实解决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问题;
大兴亲民为民之风,切实解决脱离群众、与民争利的问题;
大兴真抓实干之风,切实解决作风漂浮、工作不实的问题;
大兴廉洁从政之风,切实解决为政不廉、以权谋私的问题;
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切实解决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问题,显然是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战斗力之所必须。
着力解决好这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势必能够提高党员干部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2、我们关注灾区的目光是不是可以更细致些——
灾区偏远乡镇的民众生活状况如何?普通人的心理状况怎样?新组建的家庭面临怎样的问题?失去土地的乡民未来生活之路如何走?只有走入灾区民众的生活,才会知道他们的真正需要,才会将爱的温暖送达那些渴望安定的心灵。
我们关注灾区的视野是不是可以更深入些——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省市迅速行动起来,援建灾区,目前,灾区有多少项目在运行?这些项目资金的运转如何,是否公开透明?这些项目是否符合灾区建设的长远科学规划?如此庞大的投入建设如何做到有序运转,如何能服务眼前、立足长远,兼顾区域利益和国家利益,这是需要所有参与建设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们关注灾区的视角是不是可以更宽广些——
我们关注过的那些千万志愿者们如今怎样?那些奔忙于救援通道上的民间慈善组织今安在?那些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临危不乱的临时党支部,是不是仍是灾区民众心中的一面旗帜?那许许多多涌现在灾区的美好新生事物,他们是不是随着这个春天的到来,抽出了嫩绿的新芽?
一、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以法为镜,可以断曲直。”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才能形成公正的社会氛围,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不断健全、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来促进材料中所提到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三、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任何问题的出现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社会来说总是带有一定的破坏性,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问题的出现有助于我们清楚认识到我们在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处理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这对于我们来说反面是一个完善自己,完善社会相关体制机制的一个机会。
四、1、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和现象的存在和发展蔓延,值得我们去沉思和探讨。
2、从材料中所反映的情况来年,目前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严峻的课题。
五、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在完善相关法律体制的同时,各级有关部门和机关 应当采用各种灵活的方式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和教育。使人民群众发解问题的严重性和政府对该问题的有关解决方式,这
样一方面可以通过人民群众自发去预防和解决该问题,节省法律运作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法律的实际执行成本。
申论万用句型、模板
题目
立论法:确定资料主题,表述中心论点: 提高劳动者能力拓展就业渠道、让可持续发展思想深入人心、建立节约型社会应先打造节约型政府、加强反腐倡廉 构建和谐社会、诚信,不仅仅是私事、加强安全生产建设 推进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段:开篇语
开篇点题,陈述现象和相应的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问题日渐凸现出来,在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形势下,目前产生的。。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强烈反响。
★近些年来。。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但与此同时。。(现象,政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的改革却明显落后,(后面引出材料反映问题)
第二段:原因分析
★检视。。面临的窘境,我们不难发现,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多、底子薄是基本国情,这就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问题已经解决。当前及今后依然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
★现阶段我国的。。形势,表现为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趋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严峻的形势有浅层次的因素,也有深层次的矛盾;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同时,社会组织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我国的。。。工作总体状况还存在着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以及与面临的国际新形势发展要求不向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三段:提出对策
衔接句的写法:
★。。,关键在于。有鉴于此,我国。。要进行一系列深层改革,要从。和制度的改革做文章;观念、意识、思想要开放,要确立。。全新的理念,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树立,解决。。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要有机制上的引导与保障,同时也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领导,落实任务。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下大力气抓好。。的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的工作基本思路是: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实施“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采取果断措施遏制重大事故的同时,加快实施治本之策,推动。文化、。法制。科技。投入等要素落实到位,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实现我国。。的明显好转。
★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的是社会深刻变革和问题的反映,有的是改革开放中伴发并生的问题,有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我们要正视困难和问题,并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办法积极予以解决。
★要解决。。问题,必须确保。。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力度,在。。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结束段的写法:
综上所述/总而言之,有效解决。。问题/建立。。社会,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四篇:好申论题目
申论经典题目“清山绿水”离我们远去谁之过?“致富路”缘何成了“民怨路;教育(医疗)乱收费应向谁问责”献礼工程“当休矣莫要”亡羊“才”补牢“再塑园丁形象----浅谈加强师德建设
7书包在愤怒
8“养命钱”不能乱用
9“房虫儿”还能活多久
10抓好民生之本 贵在和衷共济-正确看待下岗失业现象
11人类智慧的一座“灯塔”------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2生死抉择的考验-我们党有决心有能力解决腐败问题
13安得广厦千万间-----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与管理
14“救死扶伤”白衣天使的天责-----浅谈加强医德建设
15还老百姓知情权-----浅谈价格听证制度的完善
16变暗补为名算--------浅谈公务员住房货币化改革
17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不容改变-----浅谈医疗体制改革等
18〈〈机遇就像一条河〉〉
19〈〈别把百姓当“白鼠”〉〉
20〈〈 别把学生(病人)当“人质”〉〉
21生产安全拒绝”带血的“GDP《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发扬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让中国创造闪亮世界舞台》、23《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坚持自主创新,弘扬中国创造》
24《拿事实来说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多用“看不见的手”,少用“看得见的手”》《洞察秋毫,防患未然》、《预则立,不预则废》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需要“内外兼修”考研辅导---一个亟待规范的市场
第五篇:如何考好申论
大家都知道申论主要考察应考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那么如何对申论进行系统的复习,在考试中稳夺高分呢,黑龙江公务员网的老师们多年教学经验提供以下作答申论的复习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寻找高度。见到过申论试卷的同学都知道,申论材料阅读部分是由表面上零散无序、各不相关的8-14则的材料构成的。这些材料事实上并非真的互不相关,而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的,他们反应着同一个主题。而这个主题正是所有这些材料的共同本质。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找到内在的本质,正是我们答好申论的首要条件。这个本质,正是我们所谓的“高度”,把握了高度,就等于你真正看破了试卷,也就为你下一步从这个高度出发回答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寻找高度”体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意味着立意要高远,凡事不能只看到问题的表面,必须进到问题的深层。什么事情我们都不妨把它上升到一定的政策理念的高度。比如说“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句很经典的语句,我们在材料当中只要见到 “社会”、“发展”、“阶层”“社会群体(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新社会阶层等)”、“人与自然的矛盾”等等类似的词语,我们马上就应该想到是否与和谐社会有关?与科学发展观有关?万学金路公务员考试中心专家总结,申论材料可以归纳的高度有:
1.汽车堵塞、房屋拆迁上升到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规划;再到科学发展
2.污染治理上升到环保;能源、环境等上升到 生态文明
3.突发事件治理、治安混乱上升到改革、发展、稳定;
4.盗版光碟、滥印图书上升到知识产权保护;
5.偷税漏税、贫富、阶层、收入差距、劳资同时社会分配;再和谐社会
6.户籍问题、农民工进城、工农业发展上升到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
7.高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发明专利应用上升到创新型社会
8.能源资源短缺浪费现象上升到节约型社会
9.土地、农民、农村、农民工、农业同时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
10.衣食住行物价教育就业同时出现可上升到民生问题
11.污染、治理、人口、能源、经济发展同时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12.《劳动合同法》、《物权法》„„依法治国
第二、培养能力。公务员考试所要求的能力主要有概括分析能力、论证能力、表达能力等。
第三、谨守身份。申论考试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就是越来越贴近公务员的工作实际。所设定的问题也大都要求考生以特定的公务员身份进行回答。考生如果不能站在公务员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甚至以旁观者的视角来论述,就很难得到理想的分数。尽管公务员之间也有角色的差异,如交通局长同普通交警显然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是所有公务员都应当具备下面几种意识:
(1)政策意识。在申论考试中,要牢牢把握国家政策,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概括、建议和论述问题,不能“语不惊人誓不休”,更不能背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去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申论的成绩不是越新越好,也不是越奇越特就越好,而是越全面、越深刻、越具体、越合理就越好。
(2)执行意识。在申论考试中,执行意识表现为提出建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能说大话,不能抽象地空谈理论,要做到每一句话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中心观点,要么是逻辑推理,要么是平行说明几件事情。
(3)民本意识。当代政府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民本意识,因此,要求公务员要有民本意识,申论考生也要有民本意识。体现在申论中的民本意识,主要是要求考生从民众的利益出发,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和进行答题。
第四、完善结构。这是说,申论的文体写作有其自身的完整的论述结构。尤其以观点概括题型、方案对策题型和文体论说题型等经典题型较为明显。
观点概括题型,主要由总括句、分述句和高度句三部分构成。总括句是对材料所反映情况的一个总体上的概述;分述句是对材料中反映出来的内容进行并列式或递进式的陈述;高度句主要是点明该材料主要反应的理论思想。
方案对策题型最常见的结构是“引导句-正文要点”模式。在引导句里往往要先对相关情况作一个总体概括,然后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或者“为此,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在正文要点句里,往往是将内容归纳为若干点,然后每点一段分段列举。
文体论说题型,申论考试常见的文体是议论文,近几年间又相继考查过讲话稿、报告等文体形式这几种文体形式本身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和写作范式。鉴于后文还要详细地介绍,这里就不多谈了。
第五、稳中求新公务员考试竞争的激烈程度决定了我们只有在成功的基础上更上层楼,才能确保笑到最后,取得最终的胜利。而稳中求新的“新”字,正是我们实现目标的“法宝”。这里的“新”字,指的是立意新、材料新、对策新、论证方法新。是这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谁能在申论考试中表现出创新能力和创新思想,谁就能得到国家的青睐。
很多人对于申论得高分都不太抱希望,但是万学金路公务员考试中心刘海玲老师告诉大家,只要认真复习,勤加训练,相信结果不会让大家失望。
我个人认为,写好申论必须要有“宏观的思维,细致的情感”。所谓宏观的思维是指要从总体上把握材料中所展现的相关问题,整体把握,全面总结;而细致的情感是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行政性举措,且所提举措不仅需要针对性与可行性,更应具论证性,同时,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较好的文字组织表达能力。
因此,提高申论的写作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厚积才能薄发。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学习工作中的经验,总结一下申论行文中所出现的常规性问题,希望能给予公考路上的朋友以参考性帮助:
一:缺少主题或主题不够鲜明。这一问题主要出现在策论部分,策论和议论文一样,要求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即立论点。申论行文的立论点就是行文的主旨,是应试者思维的“结晶”-最为直观的表露,同时也是贯穿全文的中轴。因此,主题必须明确。
二:总结分析问题不够全面,要点有所遗漏。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细致的阅读材料,在稿纸上简要的总结出每段材料的主要内容。
三:条理性与层次性不好,行文逻辑性不强。这是一个思维定势上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意识上的问题。在下笔前简单的列一个提纲一般能增强行文的条理性与层次性。
四:简单的罗列材料,阐述相关内容过于笼统,缺乏论证性。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不能深入的分析,只是简单的罗列材料,要解决这类问题只能加强阅读,提升自己的分析总结能力。可多多参看新闻的播报。
五:没有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举措。这主要是指所提措施不够具有针对性,过于宽泛。
六:缺乏总结性阐述,主题不够深化。主要是指策论的最后部分缺乏必要的总结,不能简要的总结概括主要论点,并在主题上有所延伸。简单的说就是策论的深度不够。写作文讲究“凤头豹尾”,同样,申论有一个好的结尾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七:语法错误,行文不够规范,措辞不够严谨妥当。
八:常识性错误,对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够熟悉。公务员考试是为了选拔政府行政性人员,因此,应试者必须关心时政,对国家的常规性政策较为熟悉。
九:理论不能结合实际,脱离材料。
十:看题不够清楚,没有准确把握题意。这是申论行文中最为忌惮的问题,俗话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下笔如有神”。
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如何写好申论的关键性问题,希望能给予大家以参考。但需要明晰的是任何经验都只能提供一个参看的范式,具体的问题还需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分析,即所谓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申论,取自孔子的“申而论之”,即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它既有别于古代科举考试中要求就给定题目论证某项政策或对策,撰写论文的策论形式,也有别于以往公务员考试中的作文形式。但申论考试的内容、方法及其要达到的测评功能,实际涵盖了策论和作文这两种考试形式的基本方面。
申论考试“主要侧重考查应试者对给定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考试形式既严格又灵活,要求考生摒弃套话、闲话,要求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透彻、全面、清晰,同时又保证考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的真才实学。
申论考试的特点
首先,申论考试的背景材料具有普遍性。公务员录用考试比较注重对应试者实际能力的考查,而且内容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均有涉及。申论作为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一种形式,又刚刚开始实践,考试试题一般较为规范,不会出现偏差。这主要表现在试题的表述明确,涉及的内容和观点都不偏颇,没有争议,每个考生应该都能有论而发。对于一些难以定论的问题,尤其是争论激烈的前沿问题,一般是不会考的。这样,考生在准备时就不必面面俱到,涉及过多。
其次,申论的题目有很强的针对性。虽然申论考试题目的背景资料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但是重点突出。针对性和可行性是申论考试中两个基本要求,认识和抓住了这两点,才算真正领会了申论考试的精髓,找准了答题的突破口,从而能够高屋建瓴、鞭辟入理地建构思路和完成论证。因此,考生应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资料,不要匆忙提笔作答和写作,在把握资料本质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条分缕析,使回答和论证更富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否则,只能是四处出击,尽管洋洋洒洒,长篇论道,但却不得要领,事倍功半。
申论的考试内容
申论考试的结构比较规范,清晰明确,首先给定一篇(或一组)1500字左右的资料,要求应试者在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的基础上,理解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事件(或案例、或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本质,然后按要求作题。其答题形式具体言之,就是经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归纳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可行性方案,在完成上述两项程序的基础上,紧紧扣住给定资料及其反映的主要问题,申明、阐述、论证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申论考试的解题环节和方法
申论考试的全部过程,可以归纳为阅读资料、概括主题、提出对策、进行论证四个主要的环节。
阅读理解给定资料是申论考试最基础的环节。这个环节虽然不能用文字直接在答卷上反映出来,却是完成其他三个环节的前提条件,而且在时序上位在首要,不容滞后。申论考试的时间应该说是比较充足的,考生应该也完全有必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一般需要40分钟左右)来仔细阅读给定资料,以求真正理解和掌握资料的叙述思路和内容实质。只有读懂读通全部给定资料,才能把握资料所反映的事件的性质,也才能准确地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完成第二环节的要求。切不可匆匆忙忙浏览一遍,不求甚解。
概括主题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环节,一方面它是对前面阅读资料环节的一个小结,另一方面,又使提出的对策或可行性方案以及论证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是其据以立论和展开的基础。若是主题概括不准确或是不够全面,下面的程序也就很难进行了。
提出对策是申论考试的关键环节,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开阔程度、探索创新意识、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给考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考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知识、阅历,对同一问题各抒己见,见仁见智。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必须结合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案。
进行论证是申论考试最后一个环节,在一定意义上,它才算是申论的真正开始。它要求应试者充分利用给定资料,切中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基本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前面的三个环节尽管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不能有任何懈怠,但总的来说,还都只是积极有益的铺垫,此处的论证过程则需要浓墨重彩,淋漓尽致地书写。这不仅因为它的字数要求多,分值高于其他部分,更重要的是,论证才是申论考试的核心,能全面考查和衡量一个人的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说理能力。
论证部分的写作应该在深入思考、运筹帷幄的基础上进行,最好事先列一个扼要的提纲,做到胸有成竹,行文流畅,并要注意论题鲜明、重点突出、线索清晰、详略得当这些写作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参加申论考试的注意事项
1.认真审题。考试时要注意答题技巧,合理分配时间,不要盲目求快。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资料,也就是说,审题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要先理清资料的逻辑联系,抓住一个复杂事件的主要问题。然后,要把握住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事件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既定的条件是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抓准了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有了针对性;搞清给定资料所提供的环境、条件,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才有可行性。
2.紧扣材料答题。一定要注意申论考试的限制性要求,即无论是概括主题,陈述看法,还是提出对策,都限于试卷的给定资料,而最后的论证,也是在前述基础上,就给定资料和从中概括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阐述和论证(要在概括的基础上自命一个题目进行论证)。切忌脱离给定资料,随意联想和发挥。
3.注意限制要求。申论考试中对字数是有限制性要求的。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一般要求在150字以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说明,一般要求在350字以内;申述、论证应试者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要求在1200字以内。超过或不足的字数一般不低于要求字数的10%,否则要扣分。另外,答题应该简洁,做到要言不繁,切中要点。这种要求其实也是从一个侧面对应试者阅读能力、归纳能力、概括能力、文字水平的综合性测评。应试者不要因在这方面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而影响考试成绩。
4.临考前做适量的模拟题。申论还是一门新的考试科目,许多人并不清楚。应试者藉此可以了解考试试题的总体设计、考试时间的安排,把握做题的速度,并且熟悉、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角度与答题技巧。有备而来,在考试现场不致手忙脚乱,影响临场发挥。
开头要把材料所列举的内容和党得理论,时政热点联系起来,提炼出一个有深度又好论证的观点。结尾要再次重申观点。
开篇点题,陈述现象和相应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问题日见突显出来,在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形势下,目前产生的„„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强烈的反响。
近些年来,„„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但与此同时,„„(现象,政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的改革却明显落后,(后面引出材料反应问题)
第二段:原因分析
检视„„面临的窘境,我们不难发现,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多,底子薄是基本国情,这就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问题已经解决。当前及今后依然严峻的形式主要表现在:„„
现阶段我国的„„形势,表现为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趋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严峻的形式有浅层次的因素,也有深层次的矛盾: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同时,社会组织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正面临着将长期面临着一些亟持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的产生,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我国的„„工作总体状况还存在着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以及与面临的国际新形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三段:提出对策
衔接句的写法:
„„关键在于。有键于此,我国„„要进行一系列深成改革,要从„„和制度的改革做文章:观念,意识,思想要开放,要确立„„全新的理念,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树立,解决„„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要有机制上的引导和保障,同时也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领导落实任务。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下大力气抓好„„的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实施“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采取果断措施遏制重大事故的同时,加快实施治本之策,推动„„文化„„法制„„科技„„投入等要素落实到位,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实现我国„„的明显好转。
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的是社会深刻变革和问题的反映,有的是改革开放中发生的问题,有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我们要正视困难和问题,并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办法积极予以解决。
要解决„„问题,必须确保„„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力度,在„„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一,法律手段:(依法治国)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以法为镜,可以断曲直。”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才能形成公正的社会氛围,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加强„„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建立规范完善的„„法制秩序。一是必须严刑立法,重典治乱。
二是必须在法律的实行上动真从严,法之有威在于“法之必行”,把„„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三是必须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提高执法效率。四是必须建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在完善相关法制的同时,各级有关部门和机关应当采用各种灵活的方式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和教育。使人民群众发展问题的严重性和政府对该问题的有关解决方式,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人民群众自发去预防和解决问题,节省法律运作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法律的实际执行成本。
备选:各级政府,有部门,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与时巨进,开拓创新,做好相关的监督工关作,不断健全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来促进材料中所提到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要从法律上制度上体制上努力营造一个„„的制度环境。首先法律上„„,其次努力建立正确处理„„的协调机制,妥善协调各种具体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逐步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建立正确处理„„的机制,建立„„调处机制以及社会预警机制,把„„纳入多种机制有效运转的常态轨道。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的价格,财税,投资政策,推动„„工作
二,科技手段(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人才兴国。人的素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纵观世界历史,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振兴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人的素质无疑是最重要最具有潜力的因素。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技术,资金和管理方法,而人的素质无法引进。人才是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动力在人才,潜力在科技。要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才尽出,人尽其用的体制环境。抓好人才培养,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环境和社会环境,建立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工作队伍,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三,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发展进程中的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基于基本国情对发展的制约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凸显背景下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战略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价值的核心是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和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其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统筹区域发展,其实质是促进地区共同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其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增进人民的福利。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实质是促进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五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的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落实科学发展观面临的一些障碍,大都与制度,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有关。其中有的属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至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有的属于体制改革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还有的是体制改革滞后引起的问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涉及各方面的工作,关键的一条,还是要完善制度,体制和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改革的精神,用改革的办法,进一步推进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制和机制,要把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树立科学发展观,重点在领导,关键是各级干部能带头示范,核心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人才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正确政绩观的本质是为民造福,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两者紧密相连,互为因果。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
四,弘扬„„文化,倡导„„文明
„„是全民族的事业,„„教育是提高„„保护意识的重要方式。要加大„„保护国策和„„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文化。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对„„的内在要求,把„„宣传做为重要任务,及时报道党和国家„„政策措施,宣传„„工作中的新经验和新进展,努力营造„„的舆论氛围。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意识。加强„„人才培养,强化„„教育,提高„„自觉性。
结束段的写法:
综上所述/总而言之,有效解决„„问题/建立„„社会,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三、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任何问题的出现对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总是带有一定的破坏性,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问题的出现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我们在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处理还存在不足,这对于我们来说反面是一个完善自己,完善社会相关体制的一个机会。
四、1、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和现象的存在和发展蔓延,值得我们去深思和讨论。
2、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严峻的课题。
一、开篇
开篇写一到两段,字数在100~200字之间。
1、开篇所需的三层意思
(1)通过阅读材料,指出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和问题的危害性;
(2)可以简要分析原因,点到为止,不作具体展开;
(3)必须提出观点,强调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固定模版举例
(1)用于教育事业、医疗事业、经济适用房问题等关系到人民生活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_______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教育事业、医疗事业等)_______得到切实巩固和提高,_______深刻变化;_______发展步伐加快;_______又快又好发展。目前我国已_______,成为_______。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_______的发展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_______的强烈需求,还不能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_______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实施_______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_______改革需要深化,_______需要提高,_______尚未得到很好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_______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服务,为扩大_______。
(2)用于环境问题、科技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能源问题等
根据_______表明,要想_______,就必须_______。党和国家历来高度_______,新中国成立_______,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从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看,走_______道路,调整_______结构,转变_______方式,缓解_______瓶颈制约,加快_______升级,促进_______,维护_______利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_______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服务,为扩大_______。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_______。
二、主体
1、主体的写作原则
(1)每段必须有主旨句,且必须放在每段的第一句,主旨句需要用动宾结构;
(2)所有的主旨句内容必须来源于材料;
(3)主旨句后必须有200~300字的详细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4)主体部分写四段,不要平均分配,要突出前两到三段。
2、主体部分的对策
主体部分的对策是申论文章的核心,是公文写作区别于其他问题写作的关键点。符合国家的战略、行至有效的、且符合材料中心的对策能使申论得到一个很高的分数;相反,得分很低的一些文章,其对策或者违背国家的战略,或者没有任何的实际可行型,或者干脆抛开具体措施,只议论对策的好坏。
怎样写好议论文
(一)议论文的说服性
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
议论文展开议论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的。它无论对什么问题、什么事物展开议论,无论在议论中表达什么见解,提出什么主张,讲述什么道理,或者反驳他人的什么观点,都是为了达到说服读者,令读者信服的目的。如果说,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是它的解说性,要把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向读者解说清楚,那么,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则是它的说服性,从思维类型上来说,要回答出“为什么”,要讲出道理来说服读者。叶圣陶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文章例话》)这正说明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议论文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表示作者的态度(即观点),而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为什么抱这种态度。这个阐述“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证明,必须由论题、论点、论证几个部分组成。这几个部分也就是构成议论文特点的要素。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
论题,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是论证的对象。
论题并不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个设问句,无所判定,不表示判断,只表达发问,等待回答。“论权威”、“青年运动的方向”,“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也不是判断。它们都规定和限制文章的论述范围和论述的重点,决定着议论展开的方向和途径,是贯穿全文内容、组织结构的线索。论题一般都出现在标题或序言中,论题的表达方式是设问句,如“什么是人才学”,也常用突出主要意念的词组,如“青年运动的方向”等。一篇文章论述的论题是全文论述的中心,不仅议论文的议论部分要围绕它,就是非议论性的内容也要服从它,它是全文内容的中心线索,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
论点,又叫论断,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实论点的根据,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在证明中,它担负着回答“为什么”的任务。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两类。事实性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性论据包括个别事例,概括性事例和数字。理论性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党在不同时期内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的定义、法则和规律,一般的公理、常识以及成语、谚语等等。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也就是指材料和观点有怎样的逻辑联系,例如论据和论点之间呈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的联系。它担负着回答“怎样证明”的任务。
议论文不分长短,皆须具有论题、论点、论据、论证几个要素。这些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共同完成证明任务。
(二)安排要富有逻辑效果
在论点与论据的安排中展开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环节。安排得好与差直接关系到文章的中心论点能否得到突出,能否有说服力量。安排得好,不但思路顺畅,层次分明,而且富有逻辑说服效果;相反,不但思路滞涩,层次不清,而且缺乏逻辑说服力量。可见,富有逻辑效果地安排论点、论据展开论证,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是多么的不可忽视。
各种文体的文章的安排规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由于各种文体思维形式的不同,安排也有各自的特点。议论文不同于描写记叙的文章。它主要是按照事理的逻辑联系进行安排的。议论文一般是按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来安排,表现在文章中是序论、本论、结论三部分。人们常把它称为“三段式”。这“三段式”是个基本型。由于论题、论点、论据的广泛,内容的各种各样,不仅序论、本论、结论三个大部分变化多端,就是其中每个小的部分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变化多端。
1、序论
序论,是议论文的开头部分,即是提出问题,明确中心论点,使读者对文章所要论述的内容,首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引起注意。常见的序论写法有如下几种:
A 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提出中心论点。例如:
有步骤、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引进工作更好地为国民经济高速服务,这是当前一项重大的经济方针。
B 交代背景,说明写作的目的和原因。例如: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经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这个问题被搞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
C 提示内容,对全文作扼要的介绍。例如《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一段: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是一个总题目。为了叙述的方便,分为十二个小题目。在这里,也要说到敌我矛盾的问题,但是重点是讨论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D 因事设问,启人思考。例如:
武钢孟宪成同志对一米七轧机工程所提的意见,十分肯定,很值得我们认真读一读,想一想。花费了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攒下来的钱,引进了当代最先进的轧钢设备和技术,为什么收不到应有的经济效果?今后怎样减少以至杜绝这种得不偿失的建设工程?
E 从日常生活现象落笔。例如;
笼里养着两只母鸡,一只爱唱,另一只喜静。主人根据母鸡下蛋之后报唱的现象,以为所有的蛋都是那只唱鸡产的,因此很偏爱它,捉得蟑螂也专是喂给它吃,但日子一久,秘密揭穿了:原来那只唱鸡下蛋很少,而不叫的那只却一天一个,且蛋刚落地就一声不唱离开鸡窝,由那只唱鸡站在蛋边大喊大叫。
下文便由此及人,主张人要少高谈阔论,多干实事。
G 引经据典,说古道今。例如《不要打错了屁股》说的是领导干部有了错误,要引咎自责,不要向下推卸。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龙文鞭影》中有一则《库狄杖吏》的故事:“南北朝库狄连姓,愚鲁,居室常患蝇,乃呼门吏杖之。曰:汝所司何事!乃故放其入来。”本来门吏只负责看家护院,哪里管得了苍蝇,可是愚蠢的库狄却以不忠于职守把苍蝇放进来为罪名,把门吏痛打了一顿。这就是打错了屁股。
上述叙论部分的开头,只是几种常见的类型。
序论是议论文之首,在一篇文章中具有重要作用。好的序论简明扼要,既能鲜明的提出问题,统领全文,又能引人入胜。抓住读者。
2、本论
本论是议论文的分析问题部分,也是论证中心论点的重点部分。它的任务是分析问题,组织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或反驳谬论的错误。
这一部分的安排和论证层次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论点和论据的联系,论述的先后次序,文章的层层推理,这些都要根据事理的内在规律,并考虑说服效果来组织安排。要做到纲举目张,环环相扣,使观点和材料有机地,富有逻辑效果地统一起来。
本论的安排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A 并列式
并列式也叫平列式。它的安排特点是对中心论点所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分别进行论述。几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列的,它们从不同角度来表现文章的论点。如张友渔的《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围绕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正确地运用社会主义法制,以保证“四化”的顺利进行这一论点。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社会主义法制在当前的重要作用;切实保障法律实施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关键。
B 推进式
推进式也叫递进式。它的安排特点是根据各层次之间的层层深入、步步发展的关系来进行论述。如周恩来的《要造成一种民主风气》郑重论述艺术民主的问题。文章开头部分就指出: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民主作风不够。接着,文章针对“一言堂”,不让别人讲话的弊病,对症下药,阐明“我们所发表的意见,都允许大家讨论、商榷”的道理。最后集中分析批判“五子登科”(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的坏风气,只有去掉“五子登科”的坏风气,民主风气才能建立起来。再如陶铸的《崇高的理想》由远到近,从古到今,围绕中心论点,步步深入地阐发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
C 推进和并列的结合式
这样安排的文章,一般是篇幅较长的。这样的文章往往是以安排形式为主,中间杂以别一种安排形式。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头提出问题,接着就对各个阶级进行分析,然后综合起来得出结论。文章步步深入,层层展开,用的是推进式。然而,在对各阶级分析的那一层次中,又逐一分析了地主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用的是平列式。就整篇来而言,这叫推进式中包括着平列式。作者运用这种结合形式,完满地表达了文章的内容,收到了好的表达效果。
以上是议论文本论安排的三种基本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本论部分究竟采取哪种,这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决定,不能随意安排。
3、结论
结论,是议论文的解决问题部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做出答案。结论是全文的综合与概括,总结与提高。
(三)论证的方法
议论文的写法主要是论证。论证,从形式逻辑角度说,是运用论据证实论点的全部逻辑推理过程,这个过程表示论据和论点之间是用何种逻辑的方法联系起来或统一起来的。
那么,论点和论据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或者论据是以怎样的方式证明论点的呢?这就是论证方法的问题。论证的方法同推理形式有联系,但又不尽相同。它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灵活地运用。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
1、举事例
举事例就是用典型的具体事实作论据来证明论点。通常所说的“摆事实”就是这种方法。这是运用归纳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易于掌握,用得也普遍。
举事例论证,最重要的是注意论据和论点方向的一致性和紧密的统一,不可有距离。例如有一篇文章谈到写作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问题时,举例道:
著名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就善于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写了大量的悲喜剧以及诗歌,终于成了不朽的艺术大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傍晚乘凉时发现苹果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往天上掉?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得出了地球表面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这一科学论断。
这里,举莎士比亚一例还可以,虽然说得不够透彻,但与论点总还有一定的直接关系;举牛顿的事例则不恰当,因为他虽然也观察、思考,但非写作中的事。
2、事理引申
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已知的事理论据来证明论点。这是运用演绎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所以又有叫“演绎法”的。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坚决执行中央的路线、政策和发扬民主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中央的决策是在广泛地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央允许同志们遵照正常的组织程序提出意见,但是绝不准从事党章所不允许的活动。这就是说,我们并没有限制民主。但是,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不允许随便发表和中央相对立的意见或不一致的意见。我们大家都晓得,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这里面提到的“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就是一个大家已知的“大道理”,用它来证明“干部和党员都要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坚决执行中央的路线、政策”这个论点是很有力量的。
运用事理论证常常表现为引用名言警句。名言警句具有公认的真理性,用它们来证明某一具体事物的真实性,是极有说服力的。这类例子很多,就不再赘述。
使用事理论证,特别是引用名言警句立论,应注意:
A 引用的事理与论点真正构成一种紧密的内存联系。
B 对于引语一般要作一些阐明、说明,不要引完就单下结论,以免给人浅薄的感觉。
C 除了由于论辩的需要,必须引用大量的论述外,引语要力求简洁。作者要善于抓住引语的精华。
3、反证
顾名思义,反证不是从正面直接来证明论点,而是从反面间接地证明论点。这是运用演绎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先看下面一例:
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还说得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呢?那会把我们引导到什么地方呢?很明显,那只能把我们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
这段文字中“如果”之后用的便是反证法:不是从正面讲实事求是会怎样,而是从反而讲不实事求是会怎样,来证明实事求是的意义。在论证中,凡是为了证明自己主动提出的论点的正确,先证明与这个论点相矛盾的另一个论点是错误的,或者为了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先证明与其相矛盾的另外一个论点是正确的,都是反证法。
公务员考试申论的固定用语
1)法律手段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用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来检验有关行为的正确与错误,衡量其是否合法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来处理有关问题
通过有关法律程序(例如民事、刑事、行政诉讼、调解)来解决有关矛盾、争端
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执法主体、依据、程序合法
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处理好法、理、情的关系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有关方面和群众的合法权益
加快有关方面的立法步伐
加大普法教育力度,树立全民法治意识
深化司法制度改革(2)行政手段
制定机关政策、贯彻执行政策
实施职能管理,例如城市管理、规划管理、市场管理、人事管理、文化管理
改革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切实转变职能
推进行政民主化进程,实行透明管理
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
树立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
加强督办、查办,强调落实,提高执行力
加强信息工作,加速推进电子政务
重视调查研究,充分体察民意
重视可行性研究,重大决策出台前举行听证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社会环境
各级领导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心为民想,事为民办,利为民谋”
切实加强民主集中制,遏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正之风
遏止行政腐败,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建立预警机制,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实行政务公开,推进民主化进程
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政府,阳光政府,节约政府
构建和谐社会
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科学的发展观
正确的政绩观
科学的人才观
正确的群众观
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3)经济手段
制定有关经济法律、法规、政策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环境、资源、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治理经济环境,政治经济秩序
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深化改革开放
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经济杠杆,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培育规范各种经济要素市场,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
熟悉WTO规则及有关经济法规,妥善应对经济纠纷
从实际出发,发展地方经济、特色经济
调整产业结构
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引入和建立全新的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分配机制
加强工商管理,反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差距、东西部地区差距
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
建立诚实守信的经济道德、社会道德
按规定对有关方面实施经济处罚、经济赔偿
提高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
实行政府采购制,公开招投标制
认真进行成本核算,严格控制预算
厉行解决,建设节约型社会
(4)管理手段
掌握管理规律,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探索先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管理规章(规章制度)(建章立制),做到照章办事
明确职责、权利,切实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管理
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搞好有关工作
强化社会管理、社区管理、属地管理、行业管理
树立“人本”意识,加强人性管理、柔性管理
加强协调沟通,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社会环境、人际环境、上下级环境、劳资环境
加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
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
节约管理成本
(5)教育手段
继续实施普法教育,树立全民“法治”意识,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推行社会主义全民道德教育,提高全民公德水准
加强对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搞好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扫盲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教育
加强有关适应性、针对性短期培训,加强继续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
努力培养选拔科技人才队伍、企业家队伍和管理者队伍
深化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改革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加强宣传教育,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6)监督手段
党纪国法监督
司法监督
新闻监督
群众监督
舆论监督
内部监督
审计监督(领导干部离任审计)
(7)协调手段
树立协调意识
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利他观念
注意协调沟通,形成工作合力
互相尊重、理解、支持、帮助
统筹兼顾,注重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注意利益协调,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双赢多赢
注意协调方法与技巧
选择适当的协调方式
注意上下级协调、干群关系协调、矛盾各方协调,有关方面的协调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8)自律手段
建立有关机关单位的自我约束机制
有关方面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修正
领导干部要加强“四自”,即“自重、自省、自励”
领导干部要接受监督,更要加强自律
要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官德修养
自觉树立诚信观念
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
严于律己,“慎独”
申论就像是英语阅读 要先看问题 带着问题读材料 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遇到与问题相关的语句也会引起你的注意另外 申论一般给的时间都相当充裕 不要管别人交卷 理论上交卷也不会让出考场 答得快不一定答得好 要对自己有信心以下我给你几点考申论的经验吧(我不敢说我申论得分很高 但也不低了 你参考吧)首要问题是保持卷面整洁 要少勾抹 给阅卷者一种清清爽爽的感觉申论要看书 记住套路 第一题是概括全文 类似中学的中心思想 但有字数限制 所以在草纸上先打个草稿 理顺之后再正式动笔 第二题一般是要你针对文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这里要注意 你一定要分点列出不要写成一段 这里考的是你的条理性 分条列出更显得你思路清晰 最后一题就是让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论述 固定套路是:文中现象——原因——解决对策——总结升华对于申论的参考资料 我建议你看看华图的书(他们的模板形式很实用 对考试很有针对性 换句话说 就是华图给出的答题思路正是阅卷人想看的套路)其实无所谓参考资料 我考之前 所有人都向我推荐半月谈 我看了一下 因为那里面的话很官方 而不是我们平时惯用的语句 虽然说得很好 但说实话 考试的时候不大能想得起来 你看我上面跟你说的申论题型 都是要根据文中现象作答的 我觉得申论考试最重要的就是把整体套路摸熟 遇到材料的变换 只要把答题的内容更改填充一下就行了(你在看书的时候要动笔写一写 至少三篇 先看题目 然后自己回答 最后再对照标准答案看看差距 这么复习超有效 我08年考国家公务员 申论一眼没看 考了45 08年省公务员这么复习的 考了68 因为都是固定的套路固定的模板)我跟你说的都是我考公务员的心得 我觉得 正是这种申论的复习方式为我这次考上公务员奠定了基础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最后就是 祝你成功
申论不用大量看政策。申论的材料通常很长,要看准关键字,比如社保啊食品安全啊等等,这个相信你没问题,一般看一眼就知道要考什么考点了,所以花5分钟时间在看题上即可。在复习期间大概每天看一两篇,然后看看别人怎么答的,理一下思路,打个腹稿之类的。个人建议考前一个星期吧,抽空提笔模拟考试,定时定量扎扎实实写一两次,因为脑子里想的和笔下实实在在写出来的感觉不一样,相信你写过几次就能很清楚的知道该怎么弄了。考试的时候都是有套路的,我说的这个套路可能不会让你得高分当范文,但是有个六七十分还是没有问题的。①一般都是这样的,第一题是问你材料反应什么问题,还记得小学时的提取中心句中心思想么? 申论也一样。只要看材料的关键词,和每段的段首段末句,总结中心思想。格式为:近年来,XXXXXXX问题越演越烈,表现在XXXXXXX,究其原因在于XXXXX。要按照这个模式,尽可能的把关键词写进概括当中,即使逻辑性差也不太要紧,这一部分完全是按点给分。一般有十个左右的要点,根据阅卷的经验,能找到6-7个要点已经是很不错了。因此,一定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多写关键词,而不是在组织文字上浪费时间。②第二题就是叫你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整改措施之类的。你可以上网搜一下 申论万能模板,来来去去都是那几套。总之就是四个字四个字的八股文,要显得有深度有内涵。也就是 一领导重视;二加强宣传;三健全法制„„„„„„俗称万能八条,帮你百度了一下(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
增强„„的意识
倡导„„的理念
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密切关注„„问题。(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
实行典型示范
社会示范
在全社会营造关于„„良好的文化氛围(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工作人员的„„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激励制度、惩罚制度、利益相关制度、分工制度、规则制度
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
预防应急机制(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和保障机制
组织机制、协调机制:包括派工作组/成立专门机构/增加人员等等
建立完善各种监督机制
形成信息的反馈机制(6)增加投入、依靠技术
在„„方面,大力增加财政投入
增加对„„的财政和贷款支持
依靠„„技术,解决„„问题(7)加强监管、全面落实
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
媒体监督(舆论监督)
领导(上级)监管
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
加大整顿力度
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强调制权)”(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总结„„的经验教训
借鉴国内外的各种先进经验 按照这答准没错,也就是有选择的抄几个,每条写一句话,凑够200字即可。③最后那个大文章就更没问题了。一般都是总分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你看出来了吧,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第一第二题都写过一遍了,这里可以照抄,没错,因为每一部分的改卷老师都不一样,你照抄也行,当然要抄的有文采点。注意首尾呼应,开头结尾不少于100字,结尾一定要记住歌颂党,也就是,这问题有多不好多不好,但是我们经过改正经过总结经验教训,相信在伟大的党领导下一定会明天会更好之类的。不用写的这么恶心,反正得有这么个意思。你说的平时看政策解读是要这么用的,比如说,最近很流行解放思想啊科学发展观啊,还有其他十几大的那些条条框框,你不用知道这是个什么玩意,写的时候只要穿插其中就行了,喊喊口号:我们一定要继续解放思想~ 反正有这么几个字眼点缀一下让别人看出来你研究过这东西就行了。还有在写法律法规时,就写相关法律法规,或者装B,根据XX法律条例第几条,随便写,因为改卷那个人也不知道究竟有没有这个法规,说不定由此对你的景仰之情有如滔滔江水~~~~其实真的不用把申论太当回事,就是八股文,记着不跑题不违反原则就行了,无论什么题目都是这么套的,祝你成功
“申论”一词的意思是申述、申辩、论述、论证。申论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录用考试,考试试题的政治导向明确,不容出现偏差。试题的客观性很强,不许随意发挥。文中的观点和内容都有定论,无可非议。题材的多样性和答题的规范性,使得答题必须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方法才能从容应对。下面我以某范本进行分题论述。(申论考试一般有三部分,下面分三页显示--编者)
一、请用不超过I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理解题意:
(一)字数限定。1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
(二)表述方式:要求答案覆盖全文主要内容,但表述要求语句精炼,简明扼要,不冗长,不罗嗦。一般不直接引用具体事例或数字。
(三)范围限定:只能在给定材料中概括,不能跳出材料圈定的内容,旁征博引或随意发挥。
(四)轻重权衡:反映的主要问题,也即表述的主要事实或观念。答题时不要圃于细枝末节,要统观全局,高瞻远瞩,从宏观的范围来把握主要问题。可以认为,主要问题是在文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它在文中决定或支配着思路的走向或观念的变迁。
答题步骤:
(一)在阅读的过程中勾划出文中的主要词句。主要词句一般不包括具体事例或数字,也不包括阐述的内容。
(二)将勾划出的句子再进行分 析,去除限定性的语句,只留下其主干成分。
(三)用通顺的语言把留下的语句组织起来,就是全文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答题方法:
通过对书上所有答案的分析,我认为,一个完整的答案主要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总述句+分述句+道理句。
(一)关于总括句的提炼:总括句一句话,高度概括全文主要问题。句式模型为“这是一篇关于主语+事件1+事件2+事件3的文体。”其中,主语是文章涉及的主要任务的姓名或所涉主要单位名称。文体是指所给材料的文章体裁,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讲话、案例等。多数时候是案例。事件1是指主语的第一个动作,也可理解为事件的第一阶段。对于个别文章只有一件核心事件,就只需要事件1就够了。如“这是一篇关于纯净水广告论战的报道”。
(二)分述句。就是要把总括句里涉及的内容,分条列项地表达出来。这时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注意:由于《申论》考试的答案一般都是客观的、有一个基本确定的答案,因而以下各种方法只是切入角度不同,但最终答案都应该是相同的,所谓殊途同归是也,考生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不然,就会违背答题要求)
1、环节分析法。对于那些以纵式结构写的给定材料,也就是以时间阶段性为序或逻辑上的逐层深入为序的文章,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如模拟试题(一)的分述句可概括为“(这是一篇反映医药行业药价虚高情况的报道。)生产厂家自己定价,中间商层层加价,医生或医院为了自身利益给病人开高价药,病人购买高价药品。”这是按医药流通的四个环节来分析的。
2、参与方分析法。一件事情可能有几方参与。在分述句里,我们可以就各方的行为进行分述答题。如模拟试题
(六)的分述句可概括为“(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的10家苹果汁生产企业应对美方反倾销起诉取得成功的案例。)成本低廉的中国的苹果汁进入美国市场,引起美方不满,美方提出反倾销调查起诉。中方积极应诉,充分发挥有利因素,觅得了诉讼胜利,保护了中方苹果汁生产企业的利益。”广大考生反映,这种方法最为简便易行。
3、链式分析法。有时候,一则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件是一环扣一环的,各个事件之间有明显的关系,这时就适用链式分析法。如模拟试题(七)的分述句可概括为这是一篇关于我国9家彩电企业结盟限价销售彩电的报道。9家彩电企业深圳结盟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对此提出了质疑,专家认为价格联盟是变相垄断,消费者对此无动于衷,结盟商家内部意见也不统一,最终导致彩电限价失败。)
4、类型分析法。对于一则材料所涉及的是不同类别的人事物,则可以进行分类表述。如模拟试题(九)的分述句就可概括为:“(这是一篇关于我国玩具市场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我国的玩具消费拥有难以估量的发展潜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愿意为孩子买更多的玩具。但调查还表明,我国的成人玩具市场基本是一片空白,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专门生产成人玩具的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商机。玩具的开发和销售面向成人,是世界玩具有新热点。”
5、关键词分析法。对于给定的材料,有时我们会感到无处下笔进行概括。这时可以将文中出现频率高的词语罗列出来,然后结合文中事实或观点把它们串联起来。这对于初学者或心理素质差者有较大帮助。、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理解题意:
1、字数限定:3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
2、解题对象:针对给定材料,提出解决方案。问题在给定材料之内,一般是近涉关系,很少是远涉关系。
3、适用性。由于招考的公务员,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人才,因而,所思所想,都必须站在政府的角度,提出的方案要就事论事,可以执行,不能大而空,要切实可行。
答题步骤:
1、根据前边所述的方法,勾划出文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这是保证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的重要依据。
2、寻找问题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这是保证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3、根据环境和条件,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提出解决方案。
答题方法:
1、分层法:有些问题,可以从观念、制度、具体行为三个层面来提出解决办法。“a、转变观念,改变现有的„„观念,通过„„,树立„„观念。”。b、建立„„制度(体制),„„“ “C、加强„„管理,(实际行动)”。
2、职能分类法:很多模拟试题,都与法律有关。因而答这类题时,方案可以是按 “企业或单位”、“政府”、“法律”、“个人”四方来分。通常情况都是“企业应当做些什么”,“政府应当做些什么”、“法律做些什么的方式”、“个人应当做什么”。
3、核心元素分析法:抓住核心元素,提出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关于人的解决问题上,一般都需要从观念和行动两个方面来提出解决方案。如模拟试题(二)中“撞了白撞”的核心元素是 “人、车、路”,那么解决方案就是
(1)提高路人的安全意识,监督路人的行动。(要列举一些具体办法,如加强交通安全教育,设置交通路口安全监督岗等)。
(2)车主必须尊重路人生命,不能因为法律授权就任意作为,在可能避免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撞人事件发生。
(3)路的问题主要靠政府解决,政府要多
修路,修好路。(也要列举一些具体方法,如拓宽主要街道,在交通要道架设天桥,修地下通道,或封闭一些事故多发路口等)
(4)参与方分析法。就是一个事件的双方或多方,各有什么问题分别解决什么问题。这种题要忌讳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办法。这种办法也是考生最易接受的,考生平时可多演练此法。
(5)焦点问题分析法。找出矛盾斗争的焦点,解决它,就如解开争斗的死结一样。模拟试题(十四)中就是如何很好地解决新闻曝光案件。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法律的、政府、新闻的实际出发,可以从宏观的、微观的两个方面来思考提出解决方案。
三、就给定资料的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理解题意:
中11国14公务网
1、文体:议论文。就是对事物或道理进行论述的文章。中11国14公务网
2、论述内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申论》考试时都要求考生抓主要问题,因为招考的国家公务员,行使国家权力,必须要注意平衡问题。要平衡最重要的就是考虑问题时主次分明,对于轻重利弊能较好地权衡。中11国14公务网
3、中心明确。就是观点鲜明,肯定或否定,赞扬或贬斥,清楚明了,不含糊其辞。在文中最好使用段旨句。一是方便阅卷教师迅速获知文章主要信息,二是方便考生自己写作时紧紧围绕中心来写,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中11国14公务网
4、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论述过程中理论与事实要能很好地结合,既要讲道理,又要摆事实。事实与道理紧密相连,互相支持,为中心论点服务。道理上讲,《申论》考试的一般事例都主要来自于给定资料,理论可以从给定资料中来,也可从中引发。中11国14公务网
5、论述深刻。就是要求论述时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只看到现象,不能囿于事物的表面,应深人事物的核心,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并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对一件事,不只是看到其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更需要从体制、观念、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当然,深刻性的前提是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当前实际。中11国14公务网
6、有说服力。这是对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提出的要求。论点要鲜明,论据要有力,论证要合逻辑。三者就像屋顶、墙壁、结构一样密不可分。中11国14公务网
7、从本次考试的目的,也就是录用国家公务员来看,评卷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因而即使是论述题,各位考生在答题时虽然有一定的发挥余地,但总的来说规范性是很强的。因而作文必须从标题、结构、语言、文面等方面表现出规范性来,这样才有利于写作与评卷。中11国14公务网
写作步骤: 中11国14公务网
1、通读全文,抓住主要问题。中11国14公务网
2、思考资料提出的主要问题,提炼出中心论点。注意要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角度,为国家利益着想。中11国14公务网
3、围绕中心论点选择能证明恰当的材料,在头脑中酝酿写作提纲,对全文进行谋篇布局。中11国14公务网
4、将头脑中酝酿成熟的文章内容表述出来。注意不要随意修改,不写错别字,保持卷面清洁。中11国14公务网
三、就给定资料的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理解题意:
1、文体:议论文。就是对事物或道理进行论述的文章。
2、论述内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申论》考试时都要求考生抓主要问题,因为招考的国家公务员,行使国家权力,必须要注意平衡问题。要平衡最重要的就是考虑问题时主次分明,对于轻重利弊能较好地权衡。
3、中心明确。就是观点鲜明,肯定或否定,赞扬或贬斥,清楚明了,不含糊其辞。在文中最好使用段旨句。一是方便阅卷教师迅速获知文章主要信息,二是方便考生自己写作时紧紧围绕中心来写,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4、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论述过程中理论与事实要能很好地结合,既要讲道理,又要摆事实。事实与道理紧密相连,互相支持,为中心论点服务。道理上讲,《申论》考试的一般事例都主要来自于给定资料,理论可以从给定资料中来,也可从中引发。
5、论述深刻。就是要求论述时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只看到现象,不能囿于事物的表面,应深人事物的核心,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并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对一件事,不只是看到其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更需要从体制、观念、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当然,深刻性的前提是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当前实际。
6、有说服力。这是对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提出的要求。论点要鲜明,论据要有力,论证要合逻辑。三者就像屋顶、墙壁、结构一样密不可分。
7、从本次考试的目的,也就是录用国家公务员来看,评卷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因而即使是论述题,各位考生在答题时虽然有一定的发挥余地,但总的来说规范性是很强的。因而作文必须从标题、结构、语言、文面等方面表现出规范性来,这样才有利于写作与评卷。
写作步骤:
1、通读全文,抓住主要问题。
2、思考资料提出的主要问题,提炼出中心论点。注意要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角度,为国家利益着想。
3、围绕中心论点选择能证明恰当的材料,在头脑中酝酿写作提纲,对全文进行谋篇布局。
4、将头脑中酝酿成熟的文章内容表述出来。注意不要随意修改,不写错别字,保持卷面清洁。
文章写作:
1、标题。统观书中参考答案,标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陈述式,主要包括标题揭示内容和揭示主旨两种情况。揭示内容的如“关于MBA的思考”,揭示主旨的如加快“针对医院”的改革、为了中国能有更多的海尔、要敢于和洋人打官司、三讲教育绝不允许走过场。这种标题的好处是让人一看便知论述的内容或主题。一种是设问式,如你能承受多大的噪声,这种标题的好处是能让人产生悬念,引发读者思考。我个人认为,既然是公务员考试,那标题多数时候就应当直陈其事为宜,对那些见惯不惯的事件,使用设问句能促人警醒,起到震聋发馈的作用。再有,标题中一般都有文中涉及的最常见词语。这样,考生就不该随意拔高主题,作宏篇大论。要贴近材料来。
2、正文的写作一律采用三段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一般都选用资料中提供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要紧密结合材料,不能东拉西扯,海阔天空地乱谈。要集中力量论述主要问题,论述时有详有略,重点内容详写,次要内容略写,但要兼顾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既要看到正面情况,又要注意到次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有层次,涉及到相关部门时方案要体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互相合作精神。分析问题要按照由此及彼、由表象到本质、由微观到宏观、由特殊到一般的方式进行。
解决方案要紧承分析问题的步骤。最好是前后对应,一个盖子对应一个杯子式的提出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既要有总体上的思路,也要列举切实可行的手段或措施。使解决方案既照顾到全局,又照顾到特殊情况,既解决主要问题,又控制次要问题,特别是杜绝新问题重新滋生。
在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时,建议采用分条列项的方式,使阅卷教师一目了然。或者使用段旨句。每一段的第一句话都概括表明本段的大意。总之,考生应当明白,无论从阅卷教师的具体情况还是机关工作作风采衡量,这种简洁快速的作文方式都是应当和值得提倡的。
无论如何,文章的写作语言都要求不使用华丽的词藻或复杂的修饰语言。毕竟机关工作作风要求稳重,不能表现出轻浮和幼稚来。要使用简明平实的语言,语言服从于和服务于文章体裁。《申论》要求写作的文章,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便于阅读和接受,才能切实担负起管理国家事务的作用来。
本信息来源于兼职吧 http:// 1 携手同行共建共享
——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何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
◎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招工难”引发的思考
一怎么看就业难
◎“招工难”是如何形成的?
◎为什么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如何促进农民工就业?
◎如何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怎样帮扶困难人员就业?
小处方的大影响
——怎么看看病难
◎看病难难在哪里?
◎看病难的原因何在?
◎怎样让群众看病更便捷?
◎怎样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深化医改将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实惠? 同在蓝天下
——怎么看教育公平
◎为什么教育公平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影响教育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
从“蜗居”走向“安居”
——怎么看房价过高
◎目前中国的房价到底有多高?
◎房价过高症结何在?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房价过高问题?
◎如何切实遏制房价动过快上涨?
◎怎样保障广大群众“住有所居”?
分好“蛋糕”促和谐
——怎么看分配不公
◎ 当前我国存在哪些分配不公现象?
◎ 现阶段分配不公问题原因何在?
◎ 为什么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如何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 如何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风正好扬帆——怎么看腐败现象
◎ 为何说反腐败不是“雷声大雨点小” ◎ 为何说“腐败越反越多”是个认识误区?
◎ 如何织就一张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天网”?
◎ 如何推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 如何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
一、名称由来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1]?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特征概述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二、新生代民工的消费特点
个人消费支出快速增加,不再为攒钱而使自己变成“苦行僧”——这是不同于父辈的显著特点。
据广东省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09年第二季度,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月挣钱873元,只交回老家232元,即将近八成的工资收入被自己花掉了,或者自己留着了。他们把超过一成的收入花在了文化娱乐和电话费上。新生代农民工在接受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不良风气和固有陋习的影响,出现了“娇子农民工”、“月光族”等现象。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城市打工,既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吃苦耐劳的能力和精神,过分追求较好的生活,勤俭节约的品格逐渐淡化。调查显示,有68.5%的人收入主要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工资很少寄回家,70%的人拥有手机或小灵通。一些人崇尚享受,注重攀比,非理性的消费观念让收入较低的农民工生活更加陷入困境。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前沿挑战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这部分人的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与其长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他们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打工的主要目的、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工作期望、与农村家庭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也迥然不同
2、他们的“城市梦”也比他们的父辈更执著,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不愿意在结束了若干年的打工生涯后回乡务农
3、他们中间绝大多数根本没有务农的经历和经验。
三、面临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面临的前沿而又现实的挑战突出表现在:
(1)他们的劳动供给和就业行为明显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在不同时代成长的农民工有着不同的阅历和自身不同特点,导致他们追求目标、偏好等不同,因此,仅仅将农民工视为同质群体的传统研究方法不能了解当今农民工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新生代农民工因为他们的效用和目标函数与第一代农民工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劳动供给函数及其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点与厂商需求之间存在“缺口”而出现“民工荒”现象。
(2)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要胜过第一代农民工。在心态和观念上,第一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农民,对城市认同感较低,即使在城市中无法生存时,还有回乡务农的最后一条退路。第二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较高,但与城市劳动力相比,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进入正规就业市场的本领,心中过高的期望与所面对的非正规就业市场,形成巨大落差,在城市中无法实现真正立足,但也不愿甚至没有能力退回到农村中务农,成为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真正的“两栖人”。新生代农民工不仅需要劳动权益的保护,而且需要社会失业救急网络的保障。
(3)他们的市民化问题如不能顺利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第二代农民工是更需要市民化也是更容易市民化的群体。他们更加渴望城市的文明,意识和行为已接近于城市人,但因为个人、制度和市场等多方面原因依然滞留在农民工队伍中。随着第二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如果长期不能迈过市民化这道“门槛”,累积到一定时期和规模时很有可能引发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与第一代农民工区别
人们的印象多是“大包小包、一头乱发”,但在本报等单位主办的第四届“民工招聘会”上,出现了不少与此大相径庭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年龄普遍在25岁以下,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时不时地从包里掏出名牌手机;基本没有务农经历,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与上一代农民工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和就业观。
“新生代民工”不再老老实实地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不再省吃俭用攒钱往家里寄,更不会挣够钱回家盖房娶媳妇。在受到歧视时,他们会摔门离去。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光用更为“学术”的语言对他们进行了描述:新生代民工有76%未婚;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的,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从动机上看,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
第一代农民工普遍将谋生作为第一目标,建筑工地是他们的聚集地,新一代农民工的目光则投向三产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赚钱只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部分目的。他们希望在城里买房,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因为有着更多的企盼,他们找工作时也往往更“挑剔”。“虽然我来自农村,但这并不代表我对生活质量没有要求。我同样需要娱乐,需要交友,需要上网来了解全国各地的信息。”王玉明今年23岁,初中毕业,一家招工单位对他有意向,但因为单位地处偏僻,上网、外出都不方便,他一口回绝。
“我有技术,不愁工作,我要进大企业工作。我原来那家单位管吃管住,但早晨馒头、咸菜加白开水;中午一年到头都是炒白菜,这样的生活,我不能忍受。”这是一个第二代农民工对找工作一直持观望态度。
许多用工单位很需要这些人,但也对此表现出了相当的担忧。“现在不少年轻人,在工厂有点不高兴,什么也不想,马上走人。”一家企业招工负责人曾说,用人单位有一部分认为,第二代农民工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敬业精神差。
五、歧视与城市融入
“民工”是“农民工”的简称。从社会分工角度来看,农民本来是一种职业,然而在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就带有身份的色彩。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使本来就人多地少的农村有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当城市工矿产业改革迈开脚步时,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其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
城市对农民入城,既欢迎又有些排斥。农民进入城市大多干的是最苦、最累、最脏、挣钱最少的工作,的确填补城市职业的许多空白,给城市居民带来许多方便,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然而,农民涌入城市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使得城市居民对他们产生一种拒斥意识。
入城务工人员所受到的经济上、政治上的待遇,与有城市户口的工人相比确实也是“二等工人”。他们与有城市户口的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同工不同福利保障,就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还把他们当作另类工人管理,甚至有的城市规定限制他们进入某些行业就业。
这些现象,不仅明显违反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等一系列权利;而且背离了现代社会通行的文明准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平等规则,伤害了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的尊严,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妨碍城市发展的正常化进程,甚至对目前的贫富两极分化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给人们直接的感觉,就是它放大着社会业已存在的不公。
六、心态问题
对大多数第一代民工而言,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来自农村,归宿也在农村。
对于新生代民工来说,他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他们向往城市,却不被城市所接纳;他们的根在农村,却对农村日益疏远。对他们而言,城市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不一样的前途,不一样的命运。他们希望通过进城务工经商,告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外出的经历更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他们才发出了“死也要死在城市”的心声。但是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冷漠的社会歧视等一道道有形无形的门槛不断粉碎着他们的城市梦。
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又不断消解着他们对家乡存有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忆,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也使他们渐渐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总之,比起第一代民工,他们真正成了既融不进城,也回不了乡的“边缘人”。因此,他们无法规划自己的人生,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的心态相当盛行。
七、培训与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更期待未来的发展,大多数人有着自己创业的梦想,对未来的渴望超过第一代农民工,对未来的人生轨道也有一定的规划,但是往往因为喜欢享受,总是离自己的预期目标很远。
与第一代农民工求生存为主不同,学技术成为第二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大多希望有一技之长以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56.9%的第二代农民工认为打工是为了多挣钱,但也有高达62.6%的人未来有做老板的打算,“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
由于第二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因此他们对文化精神生活也有着强烈的需求,很 多人认为看电视、看报纸都只是较低层次的精神需求,但由于收入较低,他们只能选择比较廉价的文化消费方式。调查显示,31.2%的人在工作之余选择学习,56.2%的人希望当地有关机构能组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
第二代农民工在选择工作时,非常关注“对人的尊重”,希望被他人尊重和被社会认可。调查中,第二代农民工对一些公司控制加班时间,进行人性化管理非常满意,认为这样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工作的信心和动力更大。
调查显示,尽管目前城市的管理、服务与青年农民工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但仍有27.4%的人希望一直呆在城市参与城市建设和分享城市发展成果。广东省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所长谭建光认为,这说明第二代农民工内心对城市的认同感和渴望融入的心理,他们希望参与城市种种公共活动,体现自己的价值。
“民工潮”兴起于改革开放初。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一个又一个躁动的身影,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义无反顾地闯进陌生的城镇,汇聚成让人叹为观止的亿万农民工大军。一方面似乎是永远汹涌的“民工潮”,另一方面民工开始回流。2007年,湖南劳务输出达109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30%,近年,湖南各地纷纷对回乡创业者制订优惠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和金融服务力度,提倡和鼓励“劳务湘军”回乡创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湖南全省已有约30万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创办“回流型”企业3.3万多个,吸纳近120万农村劳动力。
80后农民工的生活逐渐被城市化,他们在穿着、饮食习惯、价值观念、谈吐、思维方式等方面逐渐与城市的孩子接近,城市的“向心力”日益增强,如何为他们提供就业教育机会、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完善进城配套政策等已成为当前政府部门思考的课题。许许多多像万春水一样的老民工回乡后一 2011申论热点预测:物价上涨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中国近期来看维持9%的经济增长率下还把3%的通货膨胀率作为一个警戒线,会给经济带来很多问题。所以通货膨胀率应该提到4%到4.5%之间,4.5%的通货膨胀率作为警戒线是可以的,是社会可以承受的。
物价直线上升,老百姓的生活感受到巨大压力,同时政府也遭遇年初控制物价指标实现的压力。本来,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该像一些地方年底突击拉闸限电完成节能减排指标一样,在调控物价上有突击性措施出台。然而,各路精英却纷纷提出3%的通胀控制目标不需要实现,甚至必须突破。
10月13日,发改委专家表示,中国须忍受更高的物价上涨率。接着,中国社科院建议,政府对价格控制的目标不宜定得太低,可考虑上调至4%左右。现在,厉以宁又建议把通货膨胀指标提到4.5%。还有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她甚至提出了“6%以上的通胀率仍处于可以承受的范围”。
专家们为什么都建议政府提高通胀率控制指标?左晓蕾说,适度的通胀对中国没有坏处,现在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平衡的,这个增长就应该是我们能够承受的。厉以宁则说,中国近期来看维持9%的经济增长率是可能的。如果在9%的经济增长率下还把3%的通货膨胀率作为一个警戒线,会给经济带来很多问题。这样观点的潜台词就是,只要能“保增长”,就应该付出通胀的代价。
老百姓不懂经济理论,不知道为什么非用高通胀来保增长,更不知道这样的增长对国家和人民究竟有什么好处。老百姓只知道,生活成本太高了,贫富差距太大了。
专家们讲,高通胀率“社会可以承受”。可是,老百姓想问一下专家们,你们怎么知道“社会可以承受”?是政府可以承受、官员专家可以承受、还是占社会大多数的老百姓可以承受?你们是如何调查,证明老百姓可以承受4.5%、甚至6%的通胀?你们代老百姓发言受到他们的委托了吗?
如果从老百姓的忍耐力来看,中国老百姓是没有什么不可以承受的。以前生活条件那么艰苦,中国老百姓不也挺过来了?现在物价大幅上涨,老百姓最多是不吃肉、少吃菜,降低生活标准而已。可问题的关键是这公平吗?中国的社会不是追求公平正义吗?可当水、电、汽、油等资源性产品同时涨价,米、油、菜、肉、蛋、糖等生活必需品全面涨价时,老百姓的收入并没有同步上涨,而老百姓存在银行的钱持续在贬值。在这种时候,政府不想办法控制物价,专家却宣称通胀有利,真不知道老百姓心里是什么感受。
所谓“饱汉不知饿汉饥”。生活优裕的专家们在通胀下高谈通胀可以承受,可民生怎么办,专家们是不是也该开点方子,不要总是故意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