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总局解读《商标法实施条例》修订重点内容

时间:2019-05-14 10:1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商总局解读《商标法实施条例》修订重点内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商总局解读《商标法实施条例》修订重点内容》。

第一篇:工商总局解读《商标法实施条例》修订重点内容

工商总局解读《商标法实施条例》修订重点内容

来源:工商总局网站

为贯彻落实将于2014年5月1日施行的第三次修改后的《商标法》,国务院对《商标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行了修订。新修改的《条例》在便利当事人方面做出了多项规定,细化了新《商标法》一些相关条款,使其更便于操作,更有利于社会公众简便快捷地办理各类商标申请事宜。笔者认为,在便利当事人方面新修改的《条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规定了声音商标的申请条件。修改后的《商标法》扩大了保护的客体,删除了对可注册标记的“可视性”要求,明确将声音商标纳入了可以申请注册的标记范畴。为配合这一规定,新修改的《条例》明确规定了以声音标志申请商标注册的条件。这些形式要件主要包括:(1)应当在申请书中予以声明;(2)说明商标的使用方式;(3)提交符合要求的声音样本。根据商标局的规定,这种样本应当是光盘形式,音频文件不得超过5MB,格式为wav或mp3。如通过纸质方式提交,声音样本的音频文件应当储存在只读光盘中;(4)对声音商标进行描述,如果是音乐性质的,这种描述可以采用五线谱或者简谱的方式,还要求附加文字说明;如果声音是非音乐性质的,无法以五线谱或者简谱描述,则要求必须以文字加以描述;(5)商标描述与声音样本应当一致。

二是明确了数据电文的含义及如何确定数据电文方式文件到达主管机关及送达当事人的日期。修改后的《商标法》规定商标注册申请有关文件,可以以书面方式或者数据电文方式提出。新修改的《条例》明确将数据电文方式界定为互联网方式。

关于如何确定以数据电文方式提交文件的日期或商标局、商评委以数据电文方式将文件送达当事人的日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当事人影响很大。新修改的《条例》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当事人以数据电文方式提交的文件日期,以进入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电子系统的日期为准;商标局、商评委以数据电文方式送达当事人的,自文件发出之日起满15日,视为送达当事人。

三是明确申请分割的操作程序。修改后的《商标法》规定了“一标多类”制度。为使申请人申请注册的商品或服务在部分遇到法律障碍的情况下,使未遇到障碍的部分不受到影响,继续下一步的注册程序,尽快确立商标专用权,《条例》特别规定了相应的申请分割制度。商标局对一件商标注册申请在部分指定商品上予以驳回的,申请人可以将该申请中初步审定的部分申请分割成另一件申请,分割后的申请保留原申请的申请日期。

四是明确了通过快递企业递交文件的日期计算方法。目前,快递行业蓬勃发展,而申请人通过快递企业办理商标业务的情况日益普遍。原来的《商标法》和《条例》对如何确定通过快递企业提交的办理商标注册有关文件的日期,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也存在不同看法。为维护当事人权利,使其对文件的到达日期有明确合理的预期,修改后的《条例》规定,除商标注册的申请日期外,当事人向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提交文件或者材料的日期,通过邮政企业以外的快递企业递交的,以快递企业收寄日为准。

五是完善商标异议的具体程序。修改后的《商标法》完善了商标注册异议制度。为落实这一规定,修改后的《条例》增加了商标异议申请的受理以及不予受理条件,规定商标局作出不予注册决定包括在部分指定商品上不予注册决定,明确异议程序法定期限届满后当事人提交新证据的处理原则为:在期满后生成或者当事人有其他正当理由未能在期满前提交的证据,在期满后提交的,商标局将证据交对方当事人并质证后可以采信。

六是明确商标使用许可备案的具体要求。原《条例》规定,许可人应当自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签订之日起3个月内将合同副本报送商标局备案。一是要求将许可合同报商标局备案,二是要求备案申请应在3个月内提交。在实践中,很多当事人不愿将自己的商业合同交主管机关备案,认为涉及商业秘密。3个月的时限

要求对双方当事人来说都相对较短,不便于其行使权利。此次条例修改,将“许可合同备案”改为“许可备案”,还将3个月时限取消,改为“许可人应当在许可合同有效期内向商标局备案并报送备案材料”。此外,还进一步明确了备案材料应当说明注册商标许可人、被许可人、许可期限、许可使用的商品或者服务范围等事项。

第二篇:解读《商标法实施条例》

解读《商标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分总则、商标注册的申请、商标注册申请的审查、注册商标的变更转让继展、商标评审、商标使用的管理、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和附则,共8章59条。

法规解读: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会受到重罚

如果你的行为侵犯了注册商标专用权,那么你将会受到数额为非法经营额3倍以下的罚款;对于那些非法经营额无法计算的,罚款数额为10万元以下。任何人都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或者举报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所谓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是指这样两种情况: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误导公众;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

法规解读:填写商标注册申请文件时要用中文

商标法实施条例规定,申请商标注册或者办理其他商标事宜,应当使用中文。依据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提交的各种证件、证明文件和证据材料是外文的,应当附送中文译文;未附送的,视为未提交该证件、证明文件或者证据材料。如果外国人或者外国企业委托商标代理组织申请商标注册或者办理其他商标事宜,所提交的代理委托书中应当载明委托人的国籍。外国人或者外国企业的代理委托书及其有关证明文件的公证、认证手续,按照对等原则办理。法规解读:商标注册申请日如何确定

商标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商标注册的申请日期,以商标局收到申请文件的日期为准。

申请手续齐备并按规定填写申请文件的,商标局予以受理并书面通知申请人;申请手续不齐备或者未按规定填写申请文件的,商标局不予受理,商标局应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申请手续基本齐备或者申请文件基本符合规定,但是需要补正的,商标局通知申请人予以补正,限其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按照指定内容补正并交回商标局。在规定期限内补正并交回商标局的,保留申请日期;期满未补正的,视为放弃申请,商标局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法规解读:商标公开评审前15日要通知当事人

商标评审委员会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者实际需要,可以决定对商标评审申请进行公开评审。商标评审委员会决定对评审申请进行公开评审时,应当在公开评审前15日书面通知当事人,告知公开评审的日期、地点和评审人员。当事人应当在通知书指定的期限内作出答复。申请人不答复也不参加公开评审的,其评审申请视为撤回,商标评审委员会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被申请人不答复也不参加公开评审的,商标评审委员会可以缺席评审。

法规解读:地理标志可作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

依据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地理标志可作为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申请注册。

商标法实施条例规定,以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的,其商标符合使用该地理

标志条件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要求使用该证明商标,控制该证明商标的组织应当允许。

法规解读:同时申请相同或近似商标怎么办

商标法实施条例第19条对此作了规定:各申请人应当在收到商标局通知之日起30日内提交其申请注册前在先使用该商标的证据。同日使用或者均未使用的,各申请人可以自收到商标局通知之日起30日内自行协商,并将书面协议报送商标局;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商标局通知各申请人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一个申请人,驳回其他人的注册申请。商标局已经通知但申请人未参加抽签的,视为放弃申请,商标局应当书面通知未参加抽签的申请人。

从2002年9月15日起,伪造变造《商标注册证》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篇:商标法桉例分析题

商标法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中国纺织品公司某省纺织分公司在其经销的丝绸衬衣绣有一朵荷花,并用“荷花”作为其商标名称,1996年2月向商标局提出注册申请并公告。1996年4月28日,中国丝绸公司某省公司向商标局提出异议,认为公告的纺织分公司的“荷花”商标与其在丝绸内衣上使用的莲花牌注册商标极为相似,图形均为一朵花,看起来—模一样。商标局经过审查后,裁定异议成立,驳回了纺织分公司的申请,该分公司不服,打算请求复审。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商标法的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向商标局申请商标注册一般应提交哪些文件?

2.假设纺织分公司与某省丝绸公司在同一天提出了商标注册申请,请问商标局应如何受理?

3.你认为某省丝绸公司提出异议的时间超过了法定时效吗?:

4.假设你是省纺织分公司的法律顾问,对于该公司要求复审的建议应在何时怎样提出?简要回答。

5.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

(1)假设同年纺织分公司改用其省的名称作为商标,被商标局核准注册。

(2)丝绸公司于1997年从该省省会搬至某市,并向商标局就其注册商标提出变更申请,改变一下注册人的地址。

(3)丝绸公司拟将注册商标莲花的名称改为牡丹,向商标局提出了变更申请。

(4)纺织分公司认为其荷花牌商标在商标法未公布前就已为公众所熟悉,作为驰名商标,应当受到特殊保护,如果未注册,也应视为已注册商标受到商标法的保护。

(5)假设纺织分公司对复审结果仍不满意,那么应在收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6.使用注册商标应当标明字样或者注册标记或。

7.何为近似商标?你认为争议双方的商标是近似商标吗?

案例二:

某省某市卷烟厂生产的“飞鸟”牌香烟远销全国许多省市,成为市场上的名牌香烟,十分抢手。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该厂于1996年6月与某县卷烟厂签订了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允许县卷烟厂使用“飞鸟”牌注册商标。同时,合同规定县卷烟厂应保证所产卷烟的质量,由市卷烟厂派遣技术人员以帮助其达到质量要求。还规定若县卷烟厂在经过帮助后仍达不到质量要求,则市卷烟厂可单方面终止合同,县卷烟厂表示同意。

合同签订后,市卷烟厂迟迟不将合同报商标局备案。而且县卷烟厂经营管理不善,经多次努力产品仍达不到质量要求,市卷烟厂于是根据合同规定终止了履 行,并告之对方,要求不得继续使用其注册商标,但县卷烟厂私下仍将其劣质卷烟冠以“飞鸟”牌商标出售,市卷烟厂不得已,准备向法院起诉。

市卷烟厂所在地工商局发现该厂签订了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后,多次责令其将合同副本交工商局存查,由工商局报商标局备案,并要求县卷烟厂附送国家烟草 主管机关批准生产的证明文件。但两家卷烟厂对此置若罔闻,一直未按要求执行。市工商局遂报请商标局撤销市卷烟厂的注册商标。商标局经过审查后,于1998

年5月做出决定,撤销市卷烟厂的“飞鸟”牌注册商标,同时收缴两家烟厂的商标标识。

市卷烟厂对此不服,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审,同时以县卷烟厂侵犯其商标专用权为由,向法院起诉。商标评审委员会对市卷烟厂的复审申请进行审查后决定维持原商标局作出的撤销其“飞鸟”牌商标专用权的决定。市卷烟厂随后将“飞鸟”改名为“大鸟”牌向商标局申请注册,图案一样,只是改动了一个字,商标局经过审查后予以驳回,不予核准。

在市卷烟厂诉县卷烟厂一案中,市卷烟厂诉称被告在许可合同终止后仍继续使用其注册商标,侵犯了其注册商标的专用权。被告县卷烟厂辨称:原告的“飞鸟”牌注册商标已被商标局撤销,所以其使用该商标不构成侵犯行为。根据上述案情回答下列问题:

1.香烟的商标必须到商标局注册吗?法律规定还有哪些商品必须使用注册商标?

2.对于市卷烟厂仅因未将合同副本报商标局备案而被撤销,这合法吗?

3.假设市卷烟厂与某个体烟草加工户(未登记)签订了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请问这样的合同有效吗?简述理由。

4.商标局对其申请注册的“大鸟”牌商标为什么予以驳回?

5.根据商标法的规定,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双方应履行哪些义务?

6.判断下列各题正确与否,若错则改正。

(1)市卷烟厂将《商标注册证》遗失,向商标局重新申请补发的同时,在该市报上登了遗失声明。()

(2)市卷烟厂另外注册了“羊山”牌香烟商标,但因连续三年未使用而被撤销。()

(3)1997年,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飞鸟”牌香烟,市卷烟厂在省电视台做了一个月的广告。()

(4)假设县卷烟厂得知商标局撤销了市卷烟厂的“羊山”牌商标后,立即向商标局提出了注册“羊山”牌商标的申请,商标局子以核准。()

7.对于市卷烟厂诉县卷烟厂一案,你认为县卷烟厂是否构成侵权?若构成侵权,说明理由;若不构成,此案应如何解决?

8.选择

(1)受商标法保护的商标有:()

a.商品商标;b.服务商标;

c.驰名商标;d.兰花e.绝缘

(2)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

a.5年;b.10年

c.20年d.10年6个月

案例三:

某市无线电厂生产的“散花”牌收音机,十分畅销。商标法公布后,无线电厂及时进行了注册,获得了该商标的专用权。但是好景不长。1994年2月,该无线电厂接到多次顾客投诉,称所购散花牌收音机质量低劣,用不了几天就坏了。该厂立即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并未发现问题。待对投诉顾客购的收音机检查之后,发现此种收音机根本不是该厂所生产,只是收音机的外型和商标相同,致使顾客误认为是该厂产品。经查,原来这种收音机是某市无线电二厂所为。又经过

深入调查,发现无线电二厂所用商标是一无业游民李某勾结市印刷厂印刷的,由市印刷厂印好后交给李某,再由李某卖给无线电二厂,无线电二厂装配后又委托市家电经销部代为销售。家电经销部原先并不知是假冒收音机,后见质量低劣向无线电二厂询问才知,但见销路挺好,获利颇丰,也就不再追究下去。同时该经销部还勾结市邮局职工左某为此种假冒收音机的邮购提供方便,以此使该伪劣收音机大量流向外地。由于无线电厂的产品被假冒,使其蒙受巨大损失。该厂与无线电二厂多次进行交涉无果,遂向市人民法院以无线电二厂侵权为由提起诉讼,要求无线电二厂停止侵权行为,赔偿因此所受损失人民币80万元。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追加市印刷厂,李某,左某,市家电经销部为共同被告,一并审理。根据上案情,仔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案中,共有多少个单位和个人侵犯了无线电厂的商标专用权?请逐一指出并说明实施了何种侵权行为。

2.如侵权行为人违法数额较大,构成犯罪,那么哪些单位和个人应被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单位犯罪的,该如何处罚?

3.假设无线电厂未向人民法院起诉,而请求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请问市工商局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处理结果的法律效力如何?(即若当事人不履行可 否强制执行?)

4.假设无线电二厂生产的“散花”牌产品是录音机,虽然商标一样,但产品不同,是否构成侵权?

5.假设法院判决各侵权人赔偿无线电厂的损失,如何计算赔偿额?

6.法律对于商标标识有何要求?你知道商标标识有哪几种?各举一例。

7.假设无线电二厂在认识到不能使用别人的注册商标作为自己产品的商标后,决定将其产品取名“收音”牌向商标局申请注册。厂方认为取这个商标可使本厂生产的收音机更快地为公众所熟悉,你认为可以申请吗?若可以,需要哪些步骤?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

案例四:

1992年3月,某国英什尔公司在中国的代理商杰克向中国商标局提出控告,称该公司生产的收录两用机被中国某公司仿冒,而且所使用的商标与该公司的商标极为相似。英什尔公司的收录机商标为一文字与图形组合商标,图案为一奔跑的马,旁边为马的英文字母草写horse;中国某公司的商标图案为一低头吃草的马,旁边为马的草写汉语拼音字母“ma”。中国某公司的商标在1992年1月获得注册,享有该注册商标的专用权。英什尔公司的商标在本国享有注册商标专用权,但在中国还未注册,正打算委托其本国律师向中国商标局提出注册申请。英什尔公司向中国商标局提出的控告中称:中国某公司采取非法手段在市场上大量销售其仿冒的产品,给该公司造成巨大损失,要求中国商标局撤销中国某公司的注册商标,立即停止这种侵权行为,同时赔偿该公司因侵权而遭受的巨额损失。中国公司闻听英什尔公司向国家商标局提出控告后,也向商标局提出控告,反称英什尔公司侵犯了其注册商标专用权,而且同样要求英什尔公司停止侵权行为,赔偿损失。中国某公司还认为其注册商标在先,理应受到保护,而英什尔公司则称该公司商标有百年的历史,是世界驰名商标,应该受到特殊的保护,况且已准备提出注册申请。而且针对中国某公司,的“两个商标相像纯属巧合”的说法反驳说是该公司蓄意所为,而且英什尔公司称该公司产品早在1988年就进入

中国市场,而中国公司1992年1 月才获得商标的注册,明显为蓄意所为。根据上述案情,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就两个公司的商标本身而言,你认为是否是近似商标?

2.英什尔公司向中国商标局提出的控告要求中,哪些是可以的?哪些是不可以的?请说明原因。

3.英什尔公司委托其本国律师向中国商标局提出注册申请的做法对吗?外国公司在中国申请注册商标有哪些特殊的规定?

4.你认为在英什尔公司与中国某公司的纠纷中,谁的说法是错误的?假如这个纠纷英什尔公司起诉到法院,你认为应该怎么判?

5.假设英什尔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销售一种治胃病的药,效果还不错。但国家工商局发现后,以其商标未注册为由禁止其销售。英什尔公司辨称未注册商标的商品是可以销售的,且这是试销,如果销路不错,再去申请注册也不迟。你认为英什尔公司的看法对吗?

案例五:

1983年6月25日,某省辖市手表一厂生产的男表和女表各获得了商标局的注册商标专用权。男表的商标为“喜乐”牌,女表的商标为“乐喜”牌,之所以取这两个名称,一是为了表示大吉大利,二是为了防止被假冒。

1992年,因手表市场不景气,加上外国手表的冲击,而且厂里也经营管理不善,这种样式的机械表已无多少销路,厂里也没有能力转产高档的流行式样表,因此打算将此种手表的商标转让出去,以此获得一批资金用于改善设备。但该厂怕两个商标一齐转让出去后,生产出新表来再去重新提出别的名称的商标注册申请很麻烦,而且“喜乐”的商标已用了几十年了,有一定的市场号召力,再重新创牌比较艰难,故打算只将“乐喜”牌商标转让出去,而保留“喜乐”牌商标自用。

某中外合资企业听说后,愿意接受“乐喜”牌商标,于是双方开始洽谈,并于1993年2月签订了注册商标转让合同。合同规定由转让方负责办理“乐喜”牌商标的变更事宜。但因转让费的问题发生纠纷,起诉到法院,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双方均有违法现象。请根据案情介绍回答下列问题,1.双方都有哪些违法现象?指出并简述理由。

2.假设该合资企业于1994年3月与手表一厂签订了注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并办理了法律规定的手续,请问该合同有效否?

3.假设手表一厂将其注册商标“喜乐”牌用于所产的座式台钟上,该市手表二厂所生产的座式台钟表也用的是“喜乐”牌商标,但未注册,也未冒充手表一厂的注册标记,是否对手表一厂构成侵权?

4.假设手表一厂与合资企业签订的商标转让合同是合法有效的。但不知道在双方协商签订合同之前还需办理什么手续,特向律师咨询,若你身为律师,该如何回答?

第四篇:《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重点内容解读

《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重点内容解读

一、《纲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全社会法治观念不断增强,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深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将“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对法治社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清醒看到,与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相比,法治社会建设还存在差距。因此,迫切需要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通过制定和实施《纲要》,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纲要》的出台,对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纲要》提出的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

《纲要》提出,到2025年,“八五”普法规划实施完成,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领域制度规范更加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形成符合国情、体现时代特征、人民群众满意的法治社会建设生动局面,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三、《纲要》的组成及重点内容

《纲要》共由七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主要阐述法治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总体目标;第二部分至第六部分,主要从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健全社会领域制度规范、加强权利保护、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等五个方面明确了当前法治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提出了具体举措;第七部分是加强组织保障,主要就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健全责任落实和考核评价机制、加强理论研究和舆论引导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

《纲要》提出,党的十九大把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

《纲要》指出,要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维护宪法权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健全普法责任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要健全社会领域制度规范,完善教育、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领域和退役军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正当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促进社会规范建设,加强道德规范建设,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依法惩处公德失范的违法行为。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增强公民公共卫生安全和疫病防治意识,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要加强权利保护,健全公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机制,保障行政执法中当事人合法权益,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引导社会主体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

要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增强社会安全感,完善平安中国建设协调机制、责任分担机制,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要依法治理网络空间,通过立改废释并举等方式,推动现有法律法规延伸适用到网络空间。研究制定互联网信息服务严重失信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制定完善对网络直播、自媒体、知识社区问答等新媒体业态和算法推荐、深度伪造等新技术应用的规范管理办法。研究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培育良好的网络法治意识,保障公民依法安全用网。

《纲要》还对加强组织保障提出了要求。

四、《纲要》将“加强权利保护”“依法治理网络空间”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将“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为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法治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纲要》从健全公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机制、保障行政执法中当事人合法权益、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引导社会主体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人类社会进入万物互联时代。技术进步让生活更便利、更舒适、更美好,但同时存在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网络侵权盗版甚至网络恐怖主义等违法犯罪行为。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治理面对的问题更为复杂。依法治理网络空间,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之举和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针对网络空间治理中的突出问题,《纲要》就推动社会治理从现实社会向网络空间覆盖,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提出了具体措施。

五、《纲要》在疫情防控、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方面提出的举措

《纲要》从加强普法宣传、强化法律服务、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等方面提出了相关举措。

一是在第(五)部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中,提出“积极组织疫病防治、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是在第(十)部分“加强道德规范建设”中,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结合起来,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增强公民公共卫生安全和疫病防治意识。

依法规范捐赠、受赠行为”。

三是在第(十三)部分“保障行政执法中当事人合法权益”中,提出“建立人民群众监督评价机制,促进食品药品、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野生动物保护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和执法效果不断提高”。

四是在第(二十)部分“增强社会安全感”中,提出“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厉打击和惩治暴力伤害医务人员、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暴力恐怖、黄赌毒黑拐骗、高科技犯罪、网络犯罪等违法犯罪活动,遏制和预防严重犯罪行为的发生”“强化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升疫情防控、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六、抓好《纲要》贯彻落实的主要举措

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同实施《纲要》统一起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二是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制定贯彻落实方案并推进实施,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三是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参与法治社会建设,进一步发挥公民、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形成法治社会建设的最大合力。

四是建立健全法治社会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研究制定法治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完善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

五是通过媒体宣介、举办培训、法治论坛等形式,推动全社会学习宣传《纲要》,营造全民关心、支持和参与法治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

附件:

《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把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为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保障人民权利,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坚实法治基础。

(二)主要原则。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坚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坚持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八五”普法规划实施完成,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领域制度规范更加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形成符合国情、体现时代特征、人民群众满意的法治社会建设生动局面,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

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工程。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增强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原则。

(四)维护宪法权威。

深入宣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推动形成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社会氛围。切实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宪法教育,组织推动国家工作人员原原本本学习宪法文本。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宪法宣誓。持续开展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推动“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制度化,实现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

(五)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广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人民群众自觉尊崇、信仰和遵守法律。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积极组织疫病防治、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尊重司法裁判,维护司法权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对全社会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健全日常学法制度,强化法治培训,完善考核评估机制,不断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教师的法治教育培训,配齐配强法治课教师、法治辅导员队伍,完善法治副校长制度,健全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机制。引导企业树立合规意识,切实增强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法治观念。加强对社会热点案(事)件的法治解读评论,传播法治正能量。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普法,推进“智慧普法”平台建设。研究制定法治宣传教育法。

(六)健全普法责任制。

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2020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国家机关普法责任制清单全覆盖,把案(事)件依法处理的过程变成普法公开课。完善法官、检察官、行政复议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注重加强对诉讼参与人、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引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立法,把立法过程变为宣传法律法规的过程。创新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对新出台法律法规规章的解读。充分发挥法律服务队伍在普法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专业、精准、高效的法治宣传。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引导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融媒体中心等媒体自觉履行普法责任。培育壮大普法志愿者队伍,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普法活动的实践格局。

(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播法治理念,恪守法治原则,注重对法治理念、法治思维的培育,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丰富法治文化产品,培育法治文化精品,扩大法治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组织各地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艺团体开展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推动法治文化深入人心。大力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有效促进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2020年年底前制定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

三、健全社会领域制度规范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领域法律制度,完善多层次多领域社会规范,强化道德规范建设,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以良法促进社会建设、保障社会善治。

(八)完善社会重要领域立法。

完善教育、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扶贫、慈善、社会救助等领域和退役军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正当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全面加强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健全社会组织、城乡社区、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加强见义勇为、尊崇英烈、志愿服务、孝老爱亲等方面立法。

(九)促进社会规范建设。

充分发挥社会规范在协调社会关系、约束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社会组织章程等社会规范建设,推动社会成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深化行风建设,规范行业行为。加强对社会规范制订和实施情况的监督,制订自律性社会规范的示范文本,使社会规范制订和实施符合法治原则和精神。

(十)加强道德规范建设。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结合起来,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美德善行,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形成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正向效应。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道德规范的教育、评价、监督等功能,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依法惩处公德失范的违法行为。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增强公民公共卫生安全和疫病防治意识。依法规范捐赠、受赠行为。注重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十一)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制度,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企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建立完善失信惩戒制度。结合实际建立信用修复机制和异议制度,鼓励和引导失信主体主动纠正违法失信行为。加强行业协会商会诚信建设,完善诚信管理和诚信自律机制。完善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加强诚信理念宣传教育,组织诚信主题实践活动,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出台信用方面的法律。

四、加强权利保护

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有效维护各类社会主体合法权益。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社会主体要履行法定义务和承担社会责任。

(十二)健全公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机制。

制定与人民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政策和出台重大改革措施,要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和社会责任,畅通公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的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没有法律和行政法规依据,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落实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重大公共决策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制度机制。健全企业、职工、行业协会商会等参与涉企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定机制,依法平等保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

(十三)保障行政执法中当事人合法权益。

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改进执法方式,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建立人民群众监督评价机制,促进食品药品、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野生动物保护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和执法效果不断提高。建立健全产权保护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持续加强政务诚信和营商环境建设,将产权保护列为专项治理、信用示范、城市创建、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许可决定、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强制决定、行政征收决定等,依法予以公开。

(十四)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加强对公民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加大涉民生案件查办力度,通过具体案件办理,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探索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集体诉讼制度。完善律师制度。强化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制度保障。加强对非法取证行为的源头预防,严格执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立健全案件纠错机制,有效防范和纠正冤假错案。健全执行工作长效机制,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合法权益。加强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完善“互联网+诉讼”模式,加强诉讼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建设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

(十五)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保证人民群众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加强对欠发达地区专业法律服务人才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政策扶持,大力推广运用远程网络等法律服务模式,促进城市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向农村辐射,有效缓解法律服务专业力量不足问题。健全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和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制定出台法律援助法,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众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权益。加快律师、公证、仲裁、司法鉴定等行业改革发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健全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村(居)法律顾问作用。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建设,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与科技创新手段深度融合,尽快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

(十六)引导社会主体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引导公民理性表达诉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引导和推动企业和其他组织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健康有序运行。强化政策引领作用,为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营造良好环境,推动企业与社会建立良好的互助互信关系。支持社会组织建立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引导社会资源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组织倾斜。

五、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

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依法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问题、协调利益关系、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促进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十七)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地方党委在本地区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作用的机制,完善政府社会治理考核问责机制。引领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社会治理过程人民参与、成效人民评判、成果人民共享。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十八)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推进市域治理创新,依法加快市级层面实名登记、社会信用管理、产权保护等配套制度建设,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使法治成为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深化城乡社区依法治理,在党组织领导下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区县职能部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减负赋能原则,制定和落实在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鼓励农村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等活动。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完善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梳理村级事务公开清单,推广村级事务“阳光公开”监管平台。开展法治乡村创建活动。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全面推进基层单位依法治理,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普遍完善业务和管理活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平台和机制。广泛开展行业依法治理,推进业务标准程序完善、合法合规审查到位、防范化解风险及时和法律监督有效的法治化治理方式。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促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

(十九)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人民团体要在党的领导下,教育和组织团体成员和所联系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坚持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确保社会组织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加大培育社会组织力度,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推动和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开展志愿服务标准化建设。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探索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促进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十)增强社会安全感。

加快对社会安全体系的整体设计和战略规划,贯彻落实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开创平安中国建设新局面的意见。完善平安中国建设协调机制、责任分担机制,健全平安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2020年年底前制定“互联网+公共安全”行动计划。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厉打击和惩治暴力伤害医务人员、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暴力恐怖、黄赌毒黑拐骗、高科技犯罪、网络犯罪等违法犯罪活动,遏制和预防严重犯罪行为的发生。强化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升疫情防控、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依法强化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影响生产安全、破坏交通安全等重点问题治理。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健全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发展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加强对贫困人口、精神障碍患者、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等的人文关怀、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服务。健全执法司法机关与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工作衔接,加强对执法司法所涉人群的心理疏导。推进“青少年维权岗”、“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村)”创建,强化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基层基础。

(二十一)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加强矛盾排查和风险研判,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全面落实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深入推进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律师在调解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律师调解经费保障机制。县(市、区、旗)探索在矛盾纠纷多发领域建立“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加强行政复议、行政调解、行政裁决工作,发挥行政机关化解纠纷的“分流阀”作用。推动仲裁委员会积极参与基层社会纠纷解决,支持仲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六、依法治理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推动社会治理从现实社会向网络空间覆盖,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二十二)完善网络法律制度。

通过立改废释并举等方式,推动现有法律法规延伸适用到网络空间。完善网络信息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研究制定互联网信息服务严重失信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制定完善对网络直播、自媒体、知识社区问答等新媒体业态和算法推荐、深度伪造等新技术应用的规范管理办法。完善网络安全法配套规定和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数据安全管理和网络安全审查等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应用的规范引导。研究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健全互联网技术、商业模式、大数据等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完善跨境电商制度,规范跨境电子商务经营者行为。积极参与数字经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等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二十三)培育良好的网络法治意识。

坚持依法治网和以德润网相结合,弘扬时代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等工程。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推动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严重失信“黑名单”制度和惩戒机制,推动网络诚信制度化建设。坚决依法打击谣言、淫秽、暴力、迷信、邪教等有害信息在网络空间传播蔓延,建立健全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一体化受理处置体系。加强全社会网络法治和网络素养教育,制定网络素养教育指南。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引导青少年理性上网。深入实施中国好网民工程和网络公益工程,引导网民文明上网、理性表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二十四)保障公民依法安全用网。

牢固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依法防范网络安全风险。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明确管理部门和网信企业的网络安全责任。建立完善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研判处置机制,健全网络安全检查制度。加强对网络空间通信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名誉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保护。严格规范收集使用用户身份、通信内容等个人信息行为,加大对非法获取、泄露、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督促网信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履行法律规定的安全管理责任。健全网络与信息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完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执法联动机制。加强网络违法犯罪监控和查处能力建设,依法查处网络金融犯罪、网络诽谤、网络诈骗、网络色情、攻击窃密等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打击互联网违法犯罪活动。

七、加强组织保障

坚持党对法治社会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凝聚全社会力量,扎实有序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二十五)强化组织领导。

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地方各级党委要落实推进本地区法治社会建设的领导责任,推动解决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地方各级政府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将法治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落实好法治社会建设各项任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十六)加强统筹协调。

坚持法治社会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相协调,坚持法治社会建设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地方各级党委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要加强对本地区法治社会建设统筹谋划,形成上下协调、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参与法治社会建设,进一步发挥公民、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形成法治社会建设最大合力。

(二十七)健全责任落实和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对法治社会建设的督促落实机制,确保党中央关于法治社会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对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制定法治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健全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法治社会建设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

(二十八)加强理论研究和舆论引导。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智库作用,大力打造法治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基地。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全民关心、支持和参与法治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适时发布法治社会建设白皮书。

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贯彻本纲要精神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落实举措。中央依法治国办要抓好督促落实,确保纲要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第五篇:2018医务重点检查内容解读

医务重点检查内容解读

一、病历

(一)沟通记录

1.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等具有知情选择的权利。医院有相关制度保证医务人员履行告知义务。

(1)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知情选择权利,对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进行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告知的同时,能提供不同的诊疗方案。

(2)医务人员熟知并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

(3)患者或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医务人员的告知情况能充分理解并在病历中体现。

2.向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说明病情及治疗方式、特殊治疗及处臵,并获得其同意,说明内容应有记录。

(1)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或授权委托人说明,说明内容应有记录,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2)相关人员熟悉并遵循上述要求。

3.对医务人员进行知情同意和告知方面的培训,主管医师能够使用患者易懂的方式、语言,与患者及其近亲属沟通,并履行书面同意手续。

(1)对医务人员进行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知情同意以及告知方面培训。

(2)医务人员掌握告知技巧,采用患者易懂的方式进行医患沟通。(3)对实施高危诊疗操作、特殊诊疗、使用血液制品、贵重药品、耗材等时应履行书面知情同意手续。

4.开展实验性临床医疗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有审核管理程序,并征得患者书面同意。

(1)实验性临床医疗实行个案全程管理。

(2)参与实验性临床医疗的患者均能签署知情同意书。(3)患者和近亲属充分参与诊疗决策。

(4)实验性临床医疗项目档案资料完整,对监管情况有评价,有整改措施与持续改进。

5.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1)有保护患者隐私权的相关制度和具体措施。(2)有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相关制度和具体措施。(3)医务人员熟悉相关制度,了解不同民族、种族、国籍以及不同宗教患者的不同习惯。

(4)医务人员自觉保护患者隐私,除法律规定外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患者情况。

(5)能尽量满足患者合理的特殊需求。

(6)有完善的保护患者合法权益的协调处臵机制。

(五)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历资料

1.抗菌药物管理有适当的组织,并制定章程,明确职责,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有检查、干预和改进措施。(★)(1)药事管理组织有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人员结构合理、职责明确。(2)召开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会议≥4 次/年。(3)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4)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与评价分析报告。

(5)参加地区或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6)根据各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的结果,抗菌药 物使用强度和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医院规定范围。

(7)有干预前后分析报告,体现改进效果。

2.药学部门根据《指导原则》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并检查落实情况。(★)

(1)有明确的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实行责任制管理。

(2)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能够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持。

(3)有本院检验、院感、药学三方联合完成的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至少每6 个月一次。

(4)有“特殊管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并实施监控和干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

(5)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样本送检率≥30%。

(6)药学部会同医务处、质量管理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每月至少抽查门急诊处方 100 张、住院病历30份,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7)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院、科两级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

5.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1)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2)有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使用本院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的制度与程序。

(3)对抗菌药物购用有专项监督。

(4)根据监督结果,分析、改进工作,无违规购用。

(八)住院超过30 天患者

1.医院对住院时间超过 30 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有明确管理规定。

2.科室将住院时间超过 30 天的患者,作大查房重点,有评价分析记录。

3.根据对超过30 天住院患者的分析,持续改进住院管理质量。

(九)危急值追踪

1.医技部门(含临床实验室、医学影像部门,建立“危急值”项目表。2.相关人员熟悉并遵循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工作流程。3.根据临床需要和实践总结,定期由主管职能部门负责召集临床实验室应与临床科室进行商讨,及时更新和完善危急值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项目表。

4.医技部门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危急值”项目及内容,能够有效识别和确认“危急值”。

5.当“危急值”被有效识别和确认后,工作人员应该以最快捷有效的方式通知临床医生并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日期、时间、患者姓名、病历号、危急结果、接到通知人员的 姓名、电话和报告者等,随后应向检验申请医师发放最终报告。

6.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后应及时追踪、处置并记录。

7.临床实验室LIS 系统能够对“危急值”进行有效的识别和提示,相关科室能够通过网络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危急值报告,并有语音或醒目的文字提示。

8.有信息网络监控功能,保障危急值报告、处置及时、有效。

二、记录本

(一)疑难病例讨论记录

1.凡遇疑难病例、入院三天内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等均应组织会诊讨论。

2.会诊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持,召集有关人员参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3.主管医师须事先做好准备,将有关材料整理完善,写出病历摘要,做好发言准备。

4.主管医师应作好书面记录,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于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病情报告及讨论目的、参加人员发言、讨论意见等,确定性或结论性意见记录于病程记录中。

(二)危重病人抢救记录

1.制定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各专业常见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规范,并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2.对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救治,正常上班时间由主管患者的三级医师医疗组负责,非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情况主管医师门诊值班或请假等,由值班医师负责,重大抢救事件应由科主任、医务科或院领导参加组织。

3.主管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与患者家属(或随从人员)进行沟通,口头(抢救时)或书面告知病危并签字。

4.在抢救危重症时,必须严格执行抢救规程和预案,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一遍。在抢救过程中要作到边抢救边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未能及时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 6 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5.抢救室应制度完善,设备齐全,性能良好。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定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三)死亡病例讨论记录

1.病人死亡后,必须在死亡后一周内进行死亡病例讨论。2.涉及纠纷和刑事案件的死亡病例必需在6 小时内完成死亡病例讨论。须尸检的病例,待病理报告后进行,但不迟于2 周。

3.参加死亡病例讨论的人员由科室负责人根据情况决定。4.死亡病例讨论程序:讨论前经治医师必须完成死亡记录。讨论时经治医师汇报病情摘要、治疗经过、死亡原因。讨论内容应包括诊断、治疗、死亡原因、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5.死亡讨论记录:各科建立专用死亡讨论记录本,在进行死亡病例讨论时,指定人员在死亡讨论记录本上按要求进行记录。死亡讨论记录本应指定专人保管,未经主管院长或医务科同意,科室外任何人员不得查阅或摘录。经治医师根据讨论发言内容进行综合整理,经科主任或主持人审阅签字后,附在病历上。

(五)科室业务学习记录

1.科室制定业务学习管理规定及长期业务学习计划,将课题计划落实到个人,采用多种业务学习方法。

2.针对共性及各科室专业特点制定相关教育与培训的课程内容。3.各科主任、护士长必须定期认真组织科室的业务学习,除值班人员外,其余人员均应参加。

4.科室业务学习要建立学习记录本,认真记录培训课题、时间、主讲人、参加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并保存授课课件及参加培训人员签到表。

(六)交班记录

1.值班医师应按时接班,听取交班医师关于值班情况的介绍,接受交班医师交办的医疗工作。

2.对于急、危、重病患者,必须做好床前交接班。值班医师应将急、危、重患者的病情和所有应处理事项,向接班医师交待清楚,双方进行责任交接班签字,并注明日期和时间。

3.值班医师负责病区各项临时性医疗工作和患者临时情况的处理,并作好急、危、重患者病情观察及医疗措施的记录。一线值班人员在诊疗活动中遇到困难或疑问时应及时请示备班值班医师,备班值班医师应及时指导处理。遇有需经主管医师协同处理的特殊问题时,主管医师必须积极配合。遇有需要行政领导解决的问题时,应及时报告医院办公室或医务部。

4.一线值班医师夜间必须在值班室留宿,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遇到需要处理的情况时应立即前往诊治。如有急诊抢救、会诊等需要离开病区时,必须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及联系方法。备班医师住家中,但须留联系方式,接到请求电话时应立即前往。

5.值班医师不能“一岗双责”,如即值班又坐门诊、做手术等,急诊手术除外,但在病区有急诊处理事项时,应由备班进行及时处理。

6.每日晨会,值班医师应将重点患者情况向病区医护人员报告,并向主管医师告知危重患者情况及尚待处理的问题。

(七)科室医疗质量活动记录

1.有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2.有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计划并实施。3.有科室医疗质量工作制度并落实。4.有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记录。

5.对科室医疗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并召开会议,提出改进措施。6.对本科医疗室质量指标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7.能够运用质量管理方法与工具进行持续质量改进。8.科室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改进,成效明显。

(八)科室医疗安全活动记录

1.有科室医疗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2.有科室医疗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并实施。3.有科室医疗安全工作制度并落实。4.有科室医疗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记录。

5.对科室医疗安全进行定期检查,并召开会议,提出改进措施。6.对本科室医疗安全指标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7.能够运用质量管理方法与工具进行持续质量改进。8.科室医疗安全水平持续改进,成效明显。三、十四项核心制度落实情况

1.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范以及相关标准,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完善的覆盖医疗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及时更新,切实保证医疗质量。

(1)医院制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及相关标准,且符合本院实际。

(2)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规章制度,并有明确的核心制度。(3)能够覆盖本院医疗全过程。

(4)对制度的管理规范,对制定、审核、批准、发布、修订、作废等有统一流程。

(5)对制度能够定期修订和及时更新。2.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重点是核心制度。(1)落实各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重点是核心制度。

(2)有医院及科室的培训,医务人员掌握并遵循本岗位相关制度。(3)有主管职能部门监管。

(4)院科两级对制度的执行情况有督导检查与整改措施。(5)持续改进有成效。医务科统计数据分类

一、医院运行、医疗质量与安全检测指标(年报、以季报汇总)责任科室:医务科统计科涉及全院各职能科室及临床医技科室,具体内容。

1.资产运营。2.资源配置。3.工作负荷。4.治疗质量。5.科研成果。6.重点疾病与患者安全指标。7.院内跌倒、坠床发生率及伤害严重程度。8.合理用药检测指标。9.医院感染控制质量检测指标。

(注:此数据指标为等级医院评审需要,统计科每年进行汇总)

二、日常数据月报表上报部门: 卫生部责任科室: 医务科统计科上报内容: 1..医疗质量月报。

三、日常数据季报表上报部门:市卫生局、省卫生厅 责任科室:

病案室上报内容:工作负荷及部分治疗质量数据,根据要求进 行季报或年报。

四.临时数据上报

责任科室:各职能部门 上报内容:根据要求上报。

下载工商总局解读《商标法实施条例》修订重点内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商总局解读《商标法实施条例》修订重点内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商总局“放管服”解读

    工商总局“放管服”8个“放”解读 1、 “多证合一” 在“三证合一”基础上,整合社保登记证、刻章许可证、统计登记证等,部分地方甚至整合生产许可证、餐饮许可证等多种证件,推......

    社会实践重点内容实施提示(推荐5篇)

    社会实践重点内容实施提示 一、政策、文化宣讲 1、基本形式:发放传单、张贴标语、文艺演出、义务支教、主题调研、文化交流、播放电影等。 2、准备宣传材料(传单、标语、条幅......

    《民法典》第三编《合同》重点内容学习解读

    《民法典》第三编合同重点内容学习解读(第三篇合同,共526条)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表决通......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重点内容全面解读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重点内容全面解读为了落实学校保护职责,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根据《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

    2010《基础教育改革纲要重点内容及解读

    2010《基础教育改革纲要重点内容及解读.txt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不要用自己的需求去衡量别人的给予,否则永远是抱怨。国新办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新课标初中语文名著导读重点内容梳理解读

    新课标初中语文名著导读重点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 读什么名著 1、 《课程标准》建议 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 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 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09年中考中国近代史重点内容解读

    09年中考中国近代史重点内容解读(一) 2009-06-07 22:45 甘肃 吴自兴 (A:识记,B:理解,C:运用) 1.知道中国近代史的时限和概况,积淀正确的民族情感。(A.B) 1840-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百年间中......

    工商总局解读《反垄断法》三个配套规章问答

    工商总局解读《反垄断法》三个配套规章问答 日前,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